8年級英語下冊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8 16:06: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8年級英語下冊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8年級英語下冊知識點總結

篇1

本學期是整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即將面臨著中考考驗。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選拔考試。迎接好這次中考就成為本學期教學的一個重要工作。為此做以下計劃。(3號仿宋GB2312)

一、指導思想(3號黑體)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學校工作計劃要點為指導,積極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觀念,加強課堂教學,強化質量意識,堅持教育創新。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精神和自主學習的實踐能力為目標,扎實開展教與學的實踐活動,爭當名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3號仿宋GB2312)

二、教學目標(三維目標)

通過任務型教學訓練學生的應用語言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能力!讓學生熱愛學習。

三、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3號仿宋GB2312)

總共幾個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基礎差,在里面混日子的有很的大一部分。男生居多。平均分都還不及格。大部分學生都想學好,也很愿意吃苦,他們的學習情緒基本穩定,也能堅持不懈,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偶爾會受到環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擾,能夠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幫助老師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有10多個的學生屬于鞭策進步型,此類學生平時基本能夠配合老師的教學,但自覺性和定性不足,課堂有些喜歡享受歡樂,有些來個默不出聲。他們希望有好的成績,但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勞動,上課時精神不振,課后很少復習功課,需要老師的督促才會有所作為;尚有極個別學生屬于不思進取型,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差,他們或偏科甚至對英語學習毫無興趣,需要老師再三強調才能勉強完成作業。

2.教材分析

初中英語共五冊,三月中旬復習完六七年級上下冊課本,邊復習、邊歸納、邊練習,復習一冊就測試一次。三月下旬及四月初復習八年級上下冊課本,在檢測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同時,及時向學生反饋遺漏、模糊、條理不清的知識,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學過的知識有一套系統的、完整的體系。四月份專項復習,五月份系統復習,六月份做模擬套卷。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班上的實際,本學期采用以下措施:

(1)首先要從思想上扭轉學生以往的不良學習習慣和態度,培養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動腦的優良習慣,課堂上精講多練。即將面臨的是中考,學生的態度變化多變極不穩定,要動員好學生做好思想工作。

(2)根據學生各人的具體情況,要求各自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具體的分數,每次考試都要寫總結并制定下一次的目標只準前進不許后退,建立錯題庫自我評價。并督促為實現目標切實地進行刻苦學習.

(3)每堂課教師一定注意當堂的學習效果,突出重點難點.務必要求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基本的東西.注意檢查學生做筆記的情況。每天都要布置作業不然有的學生比較懶散。記憶背誦是很重要的老師沒有時時跟著學生,我選了學習小組長每天跟蹤復習,自己隨意抽查哪組做不好就狠狠的懲罰。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英語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應用的機會。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在寫作中學閱讀,閱讀中學寫作。積累經典名言名句等。

(7)作業要天天有,作業教師要收上來改并寫上評語,做得好的要表揚,沒有按時完成要給予批評,并監督完成。作業上問題比較突出的要提出來講解分析。對與問題比較嚴重的,如有必要,教師要單獨做做思想工作。

(8)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培優補差。把學生分成兩類,中上提高括充知識點,中后有一定潛力的,以抓好基礎知識為重。縮小兩極差異兼顧整體共同進步。

(9)要想學好英語就要用英語.學生大部分不好意思開口說話.這給聽力教學和交際教學帶來了嚴重的障礙,特別語言越來越注重交際性.好多學生學了只是為了考好試,不愿去說.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先帶好幾個積極的同學,鼓勵他們帶動大家的積極性.以部分帶動整體。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寒假作業檢測,六年級上冊

第二周:六年級下冊

第三周:七年級上冊1一4單元并檢測

第四周:七年級上冊5一8單元并檢測

第五周:七年級下冊1一4單元并檢測

第六周:七年級下冊5一8單元并檢測

第七周:八年級上冊1一4單元并檢測

第八周:八年級上冊5一8單元并檢測

第九周:八年級下冊1一4單元并檢測

第十周:八年級下冊5一8單元并檢測

第十一周:專項復習——冠詞、名詞、代詞、數詞、形容詞、副詞。

第十二周:專項復習——介詞、連詞、動詞分類和時態動詞、被動語態、情態動詞。

第十三周:專項復習——非謂語動詞、主謂一致、感嘆句、祈使句、并列句和復合句,模擬考試。

第十四周——中考:三輪復習、模擬考試。本段仿真模擬訓練,還要精講多練。

篇2

教師上課應當語言、舉止文明,精神飽滿,滿腔熱忱地對待教學工作,公正、公平對待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湘少版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1本學期,本人擔任六(1)班英語和五(1)班社會教學,工作中認真貫徹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F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下面將從考試成績、日常教學、教研教改等方面,對前半期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成績分析

本次期中考試試題難易適中,對前半期教學內容進行了較全面的檢測,學生完卷情況較好。就六(1)班來看,應考學生42人,實考學生42人,本次成績總分3518分,平均分為83.76分,及格率95.24%,優秀率61.9%,班級最低分為52分,分為98分。從全班學生的完卷情況來看,學生對基礎性的題目做得相對比較好,失分的原因主要在句型轉換和作文上,其中句型轉換得分率69%,作文得分率56%。

二、日常教學工作

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素養。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1、精心備課,上好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重點與難點,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水平,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注重了像何海平、李自英、胡鳳濤、曹雷庭等一些中下層的學生的課中和課后輔導與抓促。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作業少而精,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2、做好課后輔導工作。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注意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學困生的轉化上,對學困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等。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教研教改方面

1、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勇于從事英語教學的新嘗試,借以帶動現代英語教學工作的創新。

2、積極參加學校各類的教科研活動,促進自身水平的提高。

3、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與時俱進,及時充電。

4、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還經常閱讀一些教學書籍,作記錄,寫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學信息,獲得最新的教學理念,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5、積極參加課題《情景創設在小學英語中的運用》的研究并搜集和積累了一定的課題資料。

四、存在的的問題

1、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著的問題——書寫習慣很差,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不整潔。

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2、對句型轉換、閱讀理解和寫作等能力型的題目在平常的教學中訓練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克服。

3、教學成果少。

在今后的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讓學生多動筆,并讓學生嘗試投稿,爭取有英語作品發表或獲獎。

4、教學技巧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小學英語內容簡單,學生又活潑、好動,如果沒有較高的教學技巧,會使得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成績不高,今后要努力改進。

五、改進措施

1、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好常規。

2、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活”的讀寫有機結合的方法,將有助于提高閱讀與習作的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進行實踐,獲取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學,少教怎么做。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更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充分讓其獨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輸知識。要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點燃其創新思維的火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寬松的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爭辯,善于思考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就不至于對于開放性的試題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

4、潛心鉆研《課標》,從整體上把握小學階段的目標,重視從《課標》理論探究到操作策略的轉變。

總之,要教好英語,讓學生真正學好英語,必須靠廣大英語教師本著一顆積極探索、努力鉆研的心去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行。

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2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整體有所下降,英語底子薄,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所以本學期應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層教學,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學期教學目標和奮斗目標

1、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在動態真實的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活動的積極性。

2、能運用英語在日常學校生活和課堂情景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的日??陬^交際,如問候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

3、能參加運用英語組織和開展日常課堂教學和生活游戲及其他課內外活動。

4、能聽懂指令并作成適當的反應,能讀懂配圖小故事,能根據圖片進行簡要的口頭描述,能唱教過的英語歌曲,并誦讀一些英語詩歌和歌謠。

5、樂于了解英語國家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及外國人的風俗習慣。

6、進一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7、進一步養成聽英語、讀英語和說英語的良好習慣。

三、教材重點、難點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四、主要措施

1、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2、通過聽、說、讀、寫、唱、游、演、畫、做等形式,進行大量的語言操練和練習。

3、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用,從而保證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

4、培養學生拼讀音標的能力,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質量。

5、設計全面、高效的課外作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做到整潔、規范、正確地書寫。

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3本學期,本人擔任六(1)班英語和五(1)班社會教學,工作中認真貫徹了學校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現期中考試已經結束,下面將從考試成績、日常教學、教研教改等方面,對前半期的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成績分析

本次期中考試試題難易適中,對前半期教學內容進行了較全面的檢測,學生完卷情況較好。就六(1)班來看,應考學生42人,實考學生42人,本次成績總分3518分,平均分為83.76分,及格率95.24%,優秀率61.9%,班級最低分為52分,分為98分。從全班學生的完卷情況來看,學生對基礎性的題目做得相對比較好,失分的原因主要在句型轉換和作文上,其中句型轉換得分率69%,作文得分率56%。

二、日常教學工作

本學期以來,我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不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長處,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的實踐中,使每一節課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素養。本人堅持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不斷提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并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1、精心備課,上好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重點與難點,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水平,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紤]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想方設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注重了像何海平、李自英、胡鳳濤、曹雷庭等一些中下層的學生的課中和課后輔導與抓促。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作業少而精,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2、做好課后輔導工作。

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注意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并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學困生的轉化上,對學困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等。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教研教改方面

1、認真學習新課標要求,勇于從事英語教學的新嘗試,借以帶動現代英語教學工作的創新。

2、積極參加學校各類的教科研活動,促進自身水平的提高。

3、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活動,與時俱進,及時充電。

4、為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還經常閱讀一些教學書籍,作記錄,寫感受,收集最新的教學信息,獲得最新的教學理念,以彌補自身的不足。

5、積極參加課題《情景創設在小學英語中的運用》的研究并搜集和積累了一定的課題資料。

四、存在的的問題

1、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其中有一些學生在習慣方面存在著的問題——書寫習慣很差,不能自覺地完成作業,還有個別學生字跡潦草,不整潔。

還有的學生作業不能按時上交,或遇到難題沒有堅強的意志,不會主動克服解決。

2、對句型轉換、閱讀理解和寫作等能力型的題目在平常的教學中訓練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克服。

3、教學成果少。

在今后的教學中,嚴格要求自己,讓學生多動筆,并讓學生嘗試投稿,爭取有英語作品發表或獲獎。

4、教學技巧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小學英語內容簡單,學生又活潑、好動,如果沒有較高的教學技巧,會使得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成績不高,今后要努力改進。

五、改進措施

1、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好常規。

2、教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方法比知識更為重要”。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活”的讀寫有機結合的方法,將有助于提高閱讀與習作的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度地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進行實踐,獲取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吸取知識的方法。充分發揮“授之以漁”的重要作用,多教怎么學,少教怎么做。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創新精神。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更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充分讓其獨立思考,不要一味灌輸知識。要在學生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點燃其創新思維的火花。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寬松的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爭辯,善于思考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就不至于對于開放性的試題感到十分茫然,或只求答案。

4、潛心鉆研《課標》,從整體上把握小學階段的目標,重視從《課標》理論探究到操作策略的轉變。

總之,要教好英語,讓學生真正學好英語,必須靠廣大英語教師本著一顆積極探索、努力鉆研的心去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才行。

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4一、全冊教材簡要分析

New Standard English 第八冊是供小學六年級下學期使用的。全書共分十一個模塊,內含一個期末復習模塊,每個模塊分兩個單元。

在本冊,我們要繼續和Daming一起了解美國,然后了解Daming回到中國之后為小學畢業、升入中學學習做的準備。將全面復習以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技能、能力,對小學英語學習進行全面的鞏固,為在中學進一步學習英語打好堅實的基礎。

二、全冊教學目的

進一步學習在以前已經學過的語句結構,技能等,并將學習根據圖片獨立的寫出完整的連續性的語句。

1,用英語點餐。

2,用”be going to” 結構講述計劃和將要發生的事。

3,談論過去發生的事。

4,描述某人正在做某事。

5,談論或描述當某人正在做某事時,同時又發生了什么事情。

6,談論或詢問某人過去的能力。

7,詢問原因及回答。

8,談論將來的計劃和打算。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六年級共四個班,一共一百六十三人。

六年級學生對一些知識點大都有所了解,但是可能缺乏系統性,有的學生在低中年級的英語學習中可能對一些知識點的了解比較模糊,這就造成一個班學生之間掌握知識的效果并不一樣,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要關注,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他自己原來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六年級學生在聽和說方面還需要多加練習,寫作能力不是很好,可以通過讀小故事,自己寫小文章的方式進行練習。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四、學生輔導計劃

1,課堂上關注到每個學生。上課前學習“每日英語”,除了要掌握低年級的內容以外,還要補充學習一句專門為高年級準備的一句日常用語。

2,舉辦課外興趣小組,使對英語學習很有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有進一步的提高。

3,通過作業的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采取全班輔導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法。

4,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比如英語風采大賽,鍛煉學習及使用英語的能力。

五、全冊教學時間

周次 模塊

一------ 二 Module one

三------ 四 Module two

四------ 七 Module six, and three

八------ 九 Module four and five

十------ 十一 Revise from module one to six

十二------十三 Module seven

十四------十六 Module eight and nine

十七 Module ten

十八 Revision module

十九 ------二十二 Revise all modules

六年級下冊英語教學計劃5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也步入尾聲。本學期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然也還存在一定的不足。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以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照。

一、思想政治工作

繼續搞好思想政治學習,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教師法》、《教育法》及“泰安市教師十不準”,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法律意識。堅持依法執教,廉潔從教。

二、教學工作

本學期我擔任了六年級一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六年級英語要求學生能夠保持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并能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能夠看圖說話,簡單的寫作。

1.根據我班學生的身心素質和學科水平,以及新課標要求,學期初,我讓學生自定目標,自我加壓,讓學生在自己身邊找榜樣,結對子。

在平時的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以優帶后,共同進步。使其增強了競爭意識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由于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覺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本學期我取消了“英語天天讀”中的簽字制度,改為“課文錄音”。

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練習后,把自己覺得能夠讀或背誦得熟練的或教師指定的課文錄音,增強了其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大部分學生能夠堅持每天讀英語,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口語水平也有所提高。但也有一部分學生沒能堅持下來,缺乏必要的監督。

3.當然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①對學生估計不足,或考慮不周。我在平時的訓練中,只注意了大方面的情況,沒能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因素。盲目的認為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出錯的問題及時糾正。只強調了學生的優勢,忽略的其薄弱方面的及時補差。

②對學生自覺性過于自信,沒有盯上靠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總是強調對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的培養,對他們抱有過高的估計和評價,因而沒有對其具體的學習情況和效果做出及時準確的驗證和審查。

③由于本學期我所擔任的少先隊內的工作較繁雜,經常是該找學生補差的時候因沒有時間而錯過,致使學生們認為英語老師不厲害不用管,導致其對英語學習不夠重視,自己在學生中的威信也有所降低,對學生所犯的錯誤也不能及時地給予糾正。

篇3

一、有效設計舊知問題,導入新知學習

“溫故而知新”,有效的復習問題能在舊知與新知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理順已學舊知,為新學知識作好鋪墊。如(閩教版)B5《Unit 3 Lesson 5》,教師在教學“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這一話題時,教師可結合“Word Brain Storm”活動,利用幻燈片輔助呈現已學顏色、動物和食物等圖片,設計“What’s your favorite color / animal / food?”三個舊知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問答活動。然后,教師再通過動作演示或提供圖片引入運動名稱的學習,同時設計“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這一問題,師生進行真實情境交際,達成預定的目標任務。這種利用舊知呈現新知,把新舊知識有機串聯,能夠排除學生理解新知的障礙,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又遵循了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學規律,同時還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二、新知問題設計是重點,整體與局部相結合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教材,要有單元的整體目標意識,確立教學內容的整體框架,根據語境設計幾個整體理解文本的問題,指導學生宏觀把握文本內容;然后再分步驟、分層次設計一些更為深入而細致的問題,幫助學生分析課文的局部內容,這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教師在設計這些問題時,還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把握好難易度,所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趣味性和觸發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掌握所學內容。如教學(閩教版)B3《Unit 8 Lesson 15》:

整體內容呈現環節:教師在視頻的輔助下整體呈現本課時的教學任務——圣誕節相關的信息,設計了以下3個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思考:Q1: What festival is it? / Q2: When is it? / Q3: What do people say on Christmas Day?

局部內容呈現環節:教師設計了6個問題:Q1: Who’s this old man? / Q2: Do you like him? / Q3: Why? / Q4: What presents are they? / Q5: Do you want a present? / Q6: What presents do you want? 這些問題緊緊圍繞文本內容,將語音、詞匯、句型有機整合到師生互動交流中,所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過渡性問題設計要注意,自然順暢就靠它

聽名師上課,幾乎每一節都行云流水,環節之間的過渡不留痕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善于設計和運用過渡性語言和過渡性問題。因此,文本前后內容之間的過渡性問題設計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教學環節之間能否自然過渡、順暢銜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設計各種類型的問題,使各個板塊的知識點自然銜接。如教學(閩教版)B5《Unit 3?搖Lesson 5》時,教師可設計以下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進入聽力環節,讓學生帶著聽力問題完成聽力訓練。T: We have visited 3 countries. We have visited 3 animals. Q1: Where can we see them? / Q2: What animals do they see?

再如,教學NSE Book6 Module5 Unit1時,教師通過創設三個教學情境,利用過渡性問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情境一:(叫兩位學生到講臺前提兩個事先準備好的重量不一的紅、黑色背包,學生1提包時肩膀歪一邊)Q1:Oh, is this red bag heavy?

情境二:(師拿起紅色背包并指著一口袋問)Q1:What’s this? / Q2:What’s in it ?(It’s a balloon.) / Q3:Can you blow it ?(師做吹的動作,然后讓一名學生試吹) / Q4:What’s wrong? Is it broken? / Q5:Oh, where’s my broken balloon? (It’s in your pocket.)

情境三:(師平舉黑色背包,指著背包底下的輪子問)Q1:What’s this ?( It’s a wheel.) / Q2:How many wheels can you see ? (Four.)

這個教學過程借助過渡性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真實表達,將原本看似不相干的詞匯有機地結合語境,借助過渡性問題串成一體。它保證了文本內容前后銜接,結構完整嚴謹,語言邏輯前后貫通,學法遷移接續等作用。

四、鞏固性問題不能省,歸納總結知識點

為了檢測學生消化、理解、掌握好所學知識,達到教學目標,必須精心設計一些與文本內容相關的鞏固性問題,幫助學生理順知識點,強化文本新知內容的鞏固和運用。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提一些事實性問題,著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也可提一些綜合性問題,著重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應用能力。

如教學(閩教版)B5《Unit 3 Lesson 5》時,教師為了檢測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提出以下兩個問題:Q1: How do you ask your friend’s hometown? Q2: How do you ask your friend’s favorite food? 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的兩個重點問題句型,即:Where are you from? / What’s your favorite food?

再如教學(閩教版)B3《Unit 8 Lesson 15》時,教師設計了語言綜合運用的游戲活動——幸運大轉盤,設計了如下綜合性問題:Q1: What are they? / Q2: What present do you want?/ Q3: What present does he(she) want?教師根據學生轉的結果適時說:Congratulations! / Oh, sorry, it’s a pity! 整個游戲過程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問題句型進行設計,師生共同參與,讓學生在語境中充分體驗語言表達的真實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集知識性、趣味性、表演性一體,使得課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體現了“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培養了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有效地拓展了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篇4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引言

新課程的目標定位是: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改變以教為主的現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提倡學生體驗參與,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近幾年,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模式,也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釋放,英語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了,學生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然而在熱熱鬧鬧的小組活動中,卻不難發現,很多的小組活動僅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讓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應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情,進行合理的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互學習,沒有分工即意味著沒有合作。各小組成員既要各司其職,又要相互支持與配合。教師在組建英語合作小組前,一定要全面了解本班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性格特點以及性別差異,將不同層次、不同特質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每個小組中都有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小組內可以設置agroupleader,awriterandaspeaker,并經常交換角色。Agroupleader的主要職責是對各組員進行合理的分工,組織本組的成員有序地進行討論和交流;Awriter負責記錄本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Aspeaker的任務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代表本小組在全班進行匯報和交流。這樣小組內的各個成員都有事可做,不僅能引導學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增強了小組凝聚力。一般情況下要求“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就要求教師在分組時,必須注意各小組間的相對均衡和同質,盡可能讓各小組能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公平競爭,只有這樣小組合作學習才能體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從而實現合作學習的預期目標。

二、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合作學習活動

新課標提倡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探究地學習。師生間的關系是“指導—參與”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引路人。然而,在實踐中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有些教師完全放棄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冷眼旁觀。筆者認為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多走到學生身邊,多觀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傾聽小組內的討論,及時了解學生討論的情況,必要時可進行適當的指導。要想讓所設置的問題有討論的價值,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和活動。所設置的問題應該具備以下特征:有效性;難易要適當;富有啟發性;具有開放性。例如,筆者在教授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6Topic3SectionA時,組內的學生不僅要找到對話中提到的threeadvantagesofcycling,還要討論并添加他們自己的觀點,并且小組之間還要比比看誰的觀點多且正確。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1]。

三、在恰當時機開展合作學習,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

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適合使用,教師應把握合作時機,合理分配合作時間,以促進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在小組討論前,教師可以做適當的講述,其目的:一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二是為了讓學生明確他們在本節課中要學會什么;三是幫助學生將要學習的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有效地聯系起來,更好更快地找到問題的突破口。讓學生合作學習之前,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有了各自初步的認識后再進行討論或者交流。例如,八年級的學生已經開始重視穿著,這一話題可以激發學生討論的興趣。筆者在教授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8Topic2SectionB時,在學習了1a之后大家對各種不同場合該如何著裝得體,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增加問題:還有哪些人員需要特殊的著裝?比如說,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以及病人,警員與囚犯,消防戰士等。在表達時要求學生使用It's+adj.+(forsb.)+todosth.或者It's+adj.+that...的句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練習并鞏固知識點。

四、合作學習的評價要合理化,促進合作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我們常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進行交流和匯報,但是代表發言的組員應該避免使用“我覺得是……”或者是“我認為是……”,因為這樣的表達是個人的意見,而不是代表本組的意見;而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不能一帶而過,甚至敷衍了事,如“Verygood”或者“Notbad”。要多關注平時學習成績不好、沉默寡言的學生,否則會大大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合作學習意義大打折扣。合理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應對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情況及時進行檢查,并根據合作學習的檢查情況和合作學習小組的反饋,進行合理的評價。讓每位小組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堅持以評小組為主,評個人為輔,以評過程為主,評結果為輔;還要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參與程度等進行評價,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肯定。另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組與組之間相互評價等方式。總之,在評價時既要肯定其好的一面,同時又要指出其不足之處,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參與到合作學習中[2]。

結語

篇5

合作學習過程中,要求合作小組相互團結,相互幫助,且有明確的分工,不能總讓每組幾個英語口語好的學生活躍在課堂上,其他成員“靜”在一邊。要讓他們互相幫助,共同完成每個學習任務,否則就不能算真正完成了學習任務,更未達到該學習任務的目的。只有貫徹了合作學習精神,才能達到不僅培養小組成員間團結合作的意識,而且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結對活動和小組活動來體現合作學習模式。

一、結對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新目標》中很多練習的設計都適合學生開展結對活動。尤其是每單元的Section A部分是聽、說技能的基礎部分,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任務活動,這些活動的完成通常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生的參與。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為學生分配搭檔,例如一幫一的組合,也可讓學生自由結合。但我認為使用一幫一的合作方法效果最明顯。我所教的班級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交叉相坐的原則,直接采用前后位或左右位兩兩結對,要求在練習過程中口語好的幫助潛力生進行語音、語調的指導,這樣不僅讓優秀生復習了所學知識,而且潛力生得到了單獨的輔導,增加了他們在課堂上發言的勇氣,更加深了同學間的友誼。如教新目標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7“What does he look like?”一單元的A部分時,中心話題是談論一個人的外貌。由于練習話題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這樣學生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我首先讓學生明確布置的任務及合作的方式。然后讓學生明白完成任務所用的句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熟練掌握描述一個人的外貌,我先讓學生記住描述外貌特征的詞,如:tall,short,medium height,medium build,curly hair,long straight black hair等,然后讓學生熟記動詞am,is,are與表示身高、體型的單詞或短語連用,has,have與表示頭發的單詞或短語連用。在學生熟練掌握句型的基礎上進行一幫一的結對活動。在結對活動之前,我先就自己的外貌進行描述。如I am medium build.I have short straight black hair.學生熟記之后我再問:“你長得怎樣?”“這句話怎么說?”從而引出問句:“What do you look like?”“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把問句和答語組織起來就成了學生合作練習的句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合作學習,鞏固和掌握這節課的重點知識。學生學習的熱情很快地高漲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了起來。結對學生在交叉練習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找錯,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小組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合作演練,讓學生動起來。

現行的新目標英語每單元六頁,分Section A和Section B兩部分,在課時安排上要求在四個課時內講完。這就要求講課教師將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組合和創造性的加工,組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加強知識間相互有機的聯系,以便順利完成教材的教學任務。Section A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1a—1c是聽、說技能的基礎。第二課時的2a—2c,Grammar和3a—3b是聽、說技能的拓展。這時我會給學生布置一個綜合性的任務,讓他們用Section A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更多學生參與的合作活動,通常一組為6—7人,在分組時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并指派一名口語較好、邏輯思維強的學生任組長,負責整體協調。要求每個學生都認真參與,口語不太好的可以少給句子或者多給動作,以調動其積極性。這樣,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既提高了口語,又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情。在匯演完成后,各組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練習中就會盡量避免。如:在教新目標八年級下冊Unit 8“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時,主要內容是在節日或生日送人禮物,征求他人的建議,以及給出回答。這個話題既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又很感興趣。對話內容、情景設計、動作設計都由每組自己負責,不會的可以查字典或者問老師。等到匯演時,每組都躍躍欲試,信心十足。各組買禮物的原因各不相同,有長輩或同學過生日的;有母親節、父親節的。為了送上合適的禮物,各組提出不同的建議并配有得體的動作,表演得繪聲繪色,就像一個英語小話劇。而且重要句型Why don’t you get her a dictionary?It’s too boring.Why don’t you get him a bike?It’s too expensive.等都得以很好地練習,學生也記憶深刻。

2.互動練習,讓知識更牢固。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3502

英語新課程標準要求七年級學生在寫作中能參照范例或借助圖片寫出語法正確的簡單句,并掌握常用語言形式的基本結構和常用表意功能。但是在批改七年級學生作文時,筆者發現學生造句時容易犯語法錯誤,犯得最多的語法錯誤是混用be動詞與實義動詞,特別是在七年級下學期,學生接觸更多實義動詞之后,出現類似語法錯誤的現象最為嚴重,如造出“We are go to school at 7 o’clock every day.”“We are have big noses.”這樣的錯句。在這兩個錯句當中學生都把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了。這些簡單的錯誤,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筆者所帶的幾屆七年級學生也都因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導致寫作失分嚴重。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那么,造成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糾正這種錯誤?

一、造成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的原因

首先,七年級學生往往會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去造句。如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2 Topic 1 Section D 寫作訓練中的一個句子:“他是來自英國的。”學生往往會翻譯成:“He is come from England.”

其次,學生剛步入初中,英語知識基礎普遍較差,大部分學生雖然在小學接觸過英語,但應用能力十分薄弱,學生在小學時常常用“He is...”“He isn’t...”“She is...”“She isn’t...”“They are...”“We are...”等簡單句型造句,這讓學生形成了造任何句子都用be動詞的思維定式。如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int 5 Topic 1 Section D的作文題中的一個句子:“他不是每天踢足球。”學生往往會翻譯成:“He isn’t play soccer every day.”

再次,學生在七年級才初步接觸實義動詞,對實義動詞的用法及其在英語句子中充當的成分和作用不明確。如:“They speak French.”學生不清楚“speak”的詞性是什么,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

此外,許多學生不理解實義動詞和be動詞的區別,也不清楚英語的句子結構。be動詞在性質上屬于系動詞(The Linking Verb), 它本身有詞義,但不能單獨用作謂語,后邊必須接名詞、形容詞、地點副詞或短語作補足語(The Complement)。如:“He is an English teacher.”中的“is”作系動詞,不能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必須跟名詞短語“an English teacher”構成“主+系+表”結構。實義動詞與系動詞是相對的,實義動詞意思完整,能獨立用作謂語。實義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是指后面要求有直接賓語的動詞,不及物動詞指后面不需要跟賓語的動詞)。如“I dance.”中的“dance”作為不及物動詞,在句子中可單獨作謂語,構成“主+謂”結構。“I like English.”中的“like”作為及物動詞也可以在句子中單獨作謂語,但必須接賓語構成“主+謂+賓”結構。

二、糾正be動詞與實義動詞混用的方法

(一) 采用測試法了解學生對be動詞與實義動詞原有的認知水平

1.用be動詞和like, play, help, go的適當形式填空。

(1) Thatour school.

(2) Ia good student.

(3) IChinese poems.

(4) He oftensoccer after school.

(5) Maria sometimesto school on foot.

(6) These booksinteresting.

(7) She alwaysthe old people.

(8) Her pensvery beautiful.

2.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英文。

(1) 他不是很喜歡踢足球。

(2) 我不是來自英國。

(3) 我們的教室很干凈。

(4) 我沒有故事書。

(5) 她們是老師。

以上兩個例題中的句型是學生在寫作中常用的句型,也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句型,采用學生熟悉的題型進行測試能更加有效地檢驗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讓學生初步了解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區別

出一份有關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改錯練習題,組織學生參加小組改錯比賽。

1.Look! The monkeys are eat bananas.

2.Peter’s shoes under the bed.

3.Where is the rain come from?

4.My father like drinking.

5.He isn’t like English.

6.It very cold outside.

7.Lily and Lucy are look the same.

8.Li Ming is ride a bike to school.

小組改錯比賽的形式使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自己所犯的語法錯誤,大部分學生也對be動詞與實義動詞有了初步了解。

(三)運用知識分類法讓學生分類歸納出be動詞和實義動詞各自在句子結構中所充當的成分

知識分類就是根據特定的需要和標準,通過比較,把知識按照相同、相異、相關等屬性劃分成不同類別的知識體系,以此來顯示其在知識整體中的應有位置和相互關系。be動詞與實義動詞作為兩類重要的動詞,在詞義和句子成分上都有各自不同的屬性。

be動詞屬于系動詞,在句子中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am,is,are。在句子中不能單獨用作謂語,后面往往接形容詞或名詞作表語,構成“主+系+表”結構。如:My mother is a teacher.

實義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指后面要求有直接賓語的動詞,不及物動詞指后面不需要跟賓語的動詞。及物動詞作謂語時構成的句子是“主+謂+賓”結構,不及物動詞構成的句子是“主+謂”結構。如:“He drives fast.”是“主+謂”結構,“drive”在句中為不及物動詞。“I like English.”是“主+謂+賓”結構,“like”在句中為及物動詞。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將這些知識點進行詳細的總結(如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學生把重要的內容摘錄下來,做好筆記,以便將來查找、復習時用,并結合練習加以鞏固。

(四)通過否定句和疑問句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用法

就七年級現在所學的內容來講,be動詞首先是一個系動詞,后跟表語(可以是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否定句直接后加not,一般疑問句be(具體是am, is, are, was, were)提前。實義動詞所在的句子中一般不存在be動詞。因此在含有實義動詞的句子變否定句或疑問句時,一定不能用be動詞。那么,實義動詞究竟怎樣用呢?正如be動詞隨著主語的變化可變為am,is,are一樣,在一般現在時態的句子中,實義動詞在肯定句中,也要隨著主語的變化而變化。當主語為第三人稱單數he, she, it時,實義動詞要變為相應的第三人稱單數;當主語為非第三人稱單數I, you(你), we, you(你們), they時,實義動詞要用動詞的原形。如:He likes math.I often go to school by bike.在變否定句和疑問句時,不能直接在動詞上變,而是要借助另一類動詞:助動詞do, does。如:He doesn’t like math.I don’t go to school by bike today.實義動詞與系動詞是相對的,實義動詞意思完整,能獨立用作謂語。

以下這個練習題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be動詞和實義動詞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用法。

例句1:S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否定句:She is not in Class One, Grade Two.

一般疑問句:Is she in Class One, Grade Two?

回答:Yes, she is. (No, she isn’t.)

例句2:He comes to school on foot.

否定句:He doesn’t come to school on foot.

一般疑問句:Does he come to school on foot?

回答:Yes,he does.(No,he doesn’t.)

仿照例句改寫下列句子(寫出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及肯、否定回答):

1. I am happy.

2. Kangkang often plays football.

3. They are on the desk.

4. He has big eyes.

(五)通過動詞的時態教學讓學生進一步掌握be動詞與實義動詞的用法

漢語里沒有時態的說法,但英語中每個句子都會用一種時態,而且時態是通過謂語動詞(be動詞或實義動詞)的變化體現的,能注意到并掌握好這點是學好英語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每一節英語課堂上都應該重視時態教學。

(六)查缺補漏,形成經驗

1.以造句、寫作等形式檢驗學生對be動詞和實義動詞用法的掌握情況。

2.總結經驗,看見句子就問三個問題:

(1)要用哪類動詞作謂語?(表示主語“干什么”則考慮實義動詞,表示主語“怎么樣了”或者“是什么”就用系動詞。)

(2)這個動作是誰發出的?人稱是單數還是復數?

(3)這個動作是什么時候發生的?用什么時態?

3.教授學生口訣:英漢語言有差異,be/do不能放一起,仔細琢磨細分析,語法千萬要牢記。

(七)與同行交流心得,廣泛聽取同行意見

以公開課的形式,邀請其他教師參與be動詞和實義動詞歸類課的課堂活動,并在課后反饋、總結,改進教學方法,修正不當之處。面對七年級學生寫作中出現的be動詞和實義動詞混用的問題,教師應該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以積極的工作態度和積極的心境對待這個問題,努力不懈,因材施教,憑借自己的教學藝術,通過科學的方法措施,采取豐富生動的形式,精心組織七年級學生開展be動詞和實義動詞的學習活動,不斷創新,最終使學生在寫作中學會正確運用be動詞與實義動詞造句。

[參考文獻]

[1]陳廣斌.從動詞分類看實義動詞的用法[J].青蘋果,2011(Z1).

篇7

關鍵詞:立足課堂;以“媒”為介;延伸課外;激發興趣

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要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并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形成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際做法,談談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做法。

一、立足課堂,努力創設語言情境,營造一個適宜學生開口的課堂教學環境

在眾多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教學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方式,它為全體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讓所有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平臺。而英語課堂教學中,又特別凸顯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自主、探究和合作”為主,這也正好契合新課標英語教學中“設計、應用、合作、探索”的領域。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模仿、體驗、探究、展示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語言錯誤采取寬容態度,并選擇合適的時機和恰當的方法妥善處理。

記得在上人教版PEP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What are you doing?這一課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滑稽的光頭強動畫圖像,緊接著說“Now, I’m drawing a picture,what are you doing now? ” 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爭先恐后舉手,每個人都想嘗試一番。我趁勢引出短語“having an English class”教學,學生自然、輕松地回答“I’m having an English class.”看著學生認真的樣子,我靈機一動,在光頭強的動畫圖像旁又畫了桿槍,在邊上又畫了熊大、熊二種樹的圖片,雖然畫的不是很像,但學生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我繼續發問“What is Xiong da doing now?”這時學生更是紛紛舉手,我又引出了短語“planting trees”教學,學生自己總結回答“Xiong da is planting trees.” 看他們搶著回答問題時那熱烈的場面,我在心里也為自己無意間的這個想法感到高興,更為我的學生精彩的“表演”喝彩!那節課之后,我就開始逐步改變我的課堂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我用朗讀、角色扮演、游戲和小組競賽的方式來組織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將英語課上得引人入勝,學生樂于開口,自然而然就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使學生的口語能力逐步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基本語言素養和基本英語學習能力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我們所處的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的意識更加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在課前引入“激趣”―課中活動“索趣”―課后拓展“延趣”三步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啟發下,充分參與課堂實踐,最大限度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素質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種媒體的手段、多種類型的平臺和多方位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提供有利于學生觀察、模仿、嘗試、體驗真實語言的語境,使英語學習更好地體現真實性和交際性的特征。為了使課題組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效,學生受益面更廣,在局領導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每班都安裝了教學一體機,先進的教學設備給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了更具優勢的網絡平臺。網絡上一些精美實用的課件集圖形、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于一身,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使信息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使課堂教學多元化、情境化、信息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通過視、聽、說、玩、唱、畫、游、讀、寫、譯等饒有趣味的活動開展兩人小組,多人小組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實踐,真切體驗語言的交際性,從而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培養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

記得在教學新人教版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At the farm一課時,需要學生理解并掌握指示代詞that,this,these及those的基本用法,對于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這一知識點還是有難度的,而且以往的部分學生也對此一知半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課前我把本節課所教學的蔬菜詞匯按單、復數進行分類,并且在該詞匯旁還配上相應的動畫圖片,巧妙運用了電子白板的聚光燈來突出名詞單復數的變化。結果出乎我的意料,課堂上學生在我的引領下,隨著鼠標的點擊,不但明白了名詞的單、復數變化,而且明確了什么時候用these,什么時候用those。學生學得輕松,而我也教得輕松,真可謂“雙贏”。

三、評價激勵,增強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對學生評價的作用與影響。應以表揚和鼓勵等積極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增強學生學好英語的自信心。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即使出現錯誤,教師也不應該急躁地批評,首先要肯定學生敢于發言的積極性,再贊揚他在發言中成功的部分,然后心平氣和地糾正錯誤。如果學生感到這次發言是成功的或者基本上是成功的,那么他下次發言就更有信心了,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他的潛能。此外,對口語表達水平層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年級,應有不同的要求,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不宜操之過急,教師要鋪設臺階,讓學生逐步“升級”,向更高層次邁進。

四、延伸課外,增強語言實踐,激發興趣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的語言訓練機會畢竟有限,短短40分鐘只為學生交際提供一個平臺,生活才是交際的大舞臺。學生離開學校后面對的是社會語言的大環境,因此,鼓勵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在生活中與人交往就尤為重要。鼓勵學生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地進行口語交際,如禮貌用語、日常用語、打電話、問路、購物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會自己的語言是否得體,使用的語言是否與交談的情景相協調,是否可以為大多數人接受,什么時候該說,什么時候不該說,對誰說,怎樣說。

前一階段,為了使我所研究的課題更加深入、有效,我在自己所任教的五年級開展了一次小型英語口語演講比賽。因為此前學生沒有參加過類似的英語活動,我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籌劃的,但是后期的活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讓我有了太多的欣喜。其一,報名參加的學生達到了30多人,還有的學生課間來我辦公室問,可不可以朗誦英文詩。其二,有的家長還打電話詢問,是不是可以提供音響設備供學生播放背景音樂。其三,學生在比賽時那逼真的語調、夸張的表情,都深深鼓舞了所有學生和我,賽場不時爆發出陣陣熱烈的掌聲。學生的熱情參與引發了我很多思考。我想,很多時候不是學生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而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沒有給學生創造、提供英語學習的機會。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認真學習和探索教學法,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態度,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同時,還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其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英語課堂;動態生成;意外;教學相長;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025

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總會充滿懸疑與不確定性,隨時會有教師預料不到的意外發生。這些意外包括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也包括他們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發表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甚至錯誤的回答等?;仡櫽H身經歷的課堂點滴,筆者發現那些“意外”制造者往往是聽課專心、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烈、靈感突發的學生,他們提出的問題會不斷啟發教師去探索研究。這類學生的“插嘴”是生成性資源,更能考驗教師的基本功與智慧。為了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營造靈動精彩的課堂,就需要我們教師機智靈活地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善待這些突發的、稍縱即逝的“節外生枝”,促進教學相長。

一、隨學生“聲動”而“心動”

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課堂中,即使再充分的備課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免不了遇到學生猝不及防的提問的尷尬或意外。為了化尷尬為精彩,化意外為資源,筆者努力去捕捉與話題相關的、有價值的“閃光點”,根據具體情況即時推進,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下面幾個實例是筆者教外研版九年級下冊時臨時處理“意外”的做法,借此探討一下,希望能與同行共勉。

1. 意外之點,順水推舟,啟迪思維

在英語教學中,有效使用直觀形象的插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觸動學生的情感,增加語言輸入與輸出,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疑從畫生,挑戰無限。如九下第五模塊第一單元Listening and vocabulary中的插圖呈現學生出游途中事故發生后的情景,導入“說”的任務是要求學生看圖回答兩個問題:“(1)Do you think the person is seriously hurt?(2)What do you think has happened to him? ” 因課前已考慮到問題的難易度,筆者重新設計了問題,先從題2開始讓學生自由預測“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boy with black hair?” ,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He has had an accident./ He fell over./He couldn’t walk./ He has hurt his knee./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knee...”為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及豐富的表達力喝彩時,自然地引出挑戰智商的題1.“Is he seriously hurt or not ? Why?”。當筆者剛下令“Please work in pairs in two minutes. OK?”,一男生突然插話:“老師,圖中擔架英文怎么說?”筆者頓時語塞,腦子片刻空白,還未來得及吩咐學生課后再查詞典時,另一男生突然不屑地應了句“就說一張可躺病人的特殊的床得了唄?!笔芎笳叩摹包c化”,筆者突然腦洞大開,趁機引導學生感悟這一新表達:“a special bed that /which is used to get the sick to hospital”。 話音剛落,被譽為“學霸”的一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大叫:“老師,我明白了,那醫生手中的繃帶也可說成‘a piece of cloth that is used to stop the blood’了吧?”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同時,大力表揚他們的敢問敢說與學以致用的行為。因為有疑點,才有思考、才有創新、才有進步。這段小插曲無疑為接下來的小組討論增加了語言與氣氛上的砝碼,使后面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紛呈,學趣盎然。例如,贊同“嚴重受傷”觀點的學生竟能造出“I think he is seriously hurt because he is lying on a special bed that...”和“I think he is seriously hurt because a doctor is deal with the wound with a special piece of cloth which ...”等高級句式,的確是難得的“意外之獲”,教學效果倍增。

2. 將錯就錯,發現規律,升華認知

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對語言知識學習的理解上必然會出現各種錯誤,但它們也是寶貴的資源,能顯示出學生的真實思維,反映學生在建構知識與能力體系中的障礙。當聽到自己課上隨時響起的突發的“異音”,筆者深感應接不暇,但也絕不冷漠避之,而是在自身能力范圍內進行因勢利導,讓學生的“錯誤”成為教學的新起點,拓展師生共同成長的空間。

筆者發現自己的學生主要在語法方面出錯,尤其是詞的變形與句式的正確運用上。例如,“so...that ...”引導的結果狀語從句是英語句法必考的重點,也是學生作文中喜歡用的句式。但隨著知識點學習的深入拓展,導致學生出現各種運用錯誤,成為一個難點,學生質疑的機會也增多。在九下一次單元練習課中,當筆者通過提問確定學生已掌握此句型的基礎上,就進一步板書補充知識點“so+ many/much/few/little(少)+名詞+that...”及一例句“He has so much money that he can buy a new car.”,希望學生借此拓寬知識視野,提升語言能力。正準備講下一題時,一位男生突然斬釘截鐵地打斷:“老師,你肯定講錯了。筆者認為這例句是定語從句不是狀語從句”,看到別的學生充滿疑惑與期待的眼神,筆者點頭允許他繼續說理由。“這句應翻譯成‘他有那么多能買一輛新車的錢’,其中先行詞是‘money’, 它被后面that引導的定語從句所修飾。”他自信的解釋立刻得到部分同學的贊同。筆者微笑著表揚他提了一個好問題,并要求大家重新翻看手頭有關“狀語從句與定語從句”的語法部分后再下結論。趁學生看書自學之際,筆者又板書備課本里積累過的兩組句子:“(1)There’s so much noise that we can’t hear clearly. / There’s so much noise that can’t make us hear clearly.(2)I have so much time that I can play games./ I have so much time that I use to play games.”,讓學生以競賽形式分組討論從句的類別與判定原因。此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個個躍躍欲試,馬上融入小組進行比較、判斷、思考,甚至引發爭議。接著,學生代表發言,最后筆者點評總結。這樣,學生在個體獨立思考與群體間的討論及思維碰撞中,形成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是真實的英語學習過程。

二、案例背后的教學反思

“教,然后知困”,“困惑”與“意外”是教學中必然存在的事實,對學生而言是對問題思考的一個切入口,對教師而言是進一步提升的階梯?!爸В缓竽茏詮娨病?,教師只有堅持“以生為本”,巧用教學機智處理課堂中的各種“意外”,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與智慧,促進教學相長。

1. 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問、愛問

學生的學習只有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才會擁有快樂、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師生關系;才會有助于對學生的認知與創造產生激勵作用。在自由和諧的英語課堂中,師生間是平等、融洽、民主的關系,在有效的互動中彼此進行著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與智慧的啟迪。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與興趣,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歡迎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與贊賞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即使是一些錯誤的觀點也不冷嘲熱諷,而是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悟自明。當學生得以在這樣適宜的環境與氛圍中“自由呼吸”時,就會敢想、敢說、敢做,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2. 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巧妙處理生成

如何處理課堂的意外考驗教師的教學理念、調控水平、應變能力與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巧妙地處理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教師應當審時度勢,冷靜應對,及時捕捉思維的亮點,相機采擷瞬間的頓悟,因勢利導認識的偏差,靈活處理始料的不及。對意外生成的資源,教師要具有“抓在出現時、點在需要處、化在關鍵時、用在可用處”的能力,且做到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的創新觀點,寬容學生偏頗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肯定學生的真知灼見。面對學生的“插嘴”,教師可靈活采用以下應對策略:當學生的插嘴不盡人意時,要思考如何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受傷害,讓他們愉快坐下來;當學生的插嘴富有挑戰性時,要思考如何有效地進行教學的“二度設計”,讓插嘴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發現規律的新起點,成為教師鍛煉自己、展示自己魅力的好機會。

3. 堅持反思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現今的中學生總是從自身的生活經驗、知識水平、思維角度出發,因而所提的問題往往是五花八門,令人防不勝防。課堂中,學生每一個非預設性的“插嘴”無非是考驗教師知識面寬窄的試金石,是對教師素質與修養、教學經驗與實踐智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接好課堂上學生隨時拋來的“意外”球,做到從容應對、左右逢源,沒有豐富的知識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充實自己,提高自身學識水平,才可能底氣十足地自如應付課堂中的各種“意外”。為此,筆者要求自己課前盡力做到精心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備學情。采用“角色易位”的思維方法,站在學生角度提前預設學生可能就哪些問題向教師“發難”,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準備材料。課后及時在備課本上寫教學反思,重點記錄課堂里捕捉到的瞬間的“智慧的火花”,不斷學習、反思,使之成為自己今后教學的寶貴資料、教研的第一手素材,擴寬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范麗娟.從錯誤中獲取提升英語的契機[J].考試周刊,2014(75).

[2] 卜海燕.“意外”――生成課堂之美[J].學園?教育之研,2011(15).

[3] 葉 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篇9

關鍵詞:思維導圖;思維能力;聽說能力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課程應成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卻不盡人意。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輔助思維的工具,近年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陳述了學生英語語言交際的現狀,探討了思維導圖在英語教學中的適用性,并通過具體案例展現思維導圖的教學操作,分析其對語言學習的作用。

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現狀和原因分析

英語教學應該從語言的功能出發,明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小學階段以激發學習興趣,發展語用意識和能力為主。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重視孤立的語言知識傳授,學生所學的大多數語言知識與相關話題割裂,即使學過的知識也不會綜合運用,更談不上對思維發展的訓練。學生在語言表達上有許多不足:

(1)在課堂回答問題時,不能運用正確的句式;

(2)看圖說話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有想法,但不會用英語進行表達;或者只能說出關鍵詞,不能說出較完整的句子;

(3)單詞和句型都會,但是口頭表達時不會用;

(4)在轉述已知信息時,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有邏輯地進行表達;

(5)在圍繞話題進行口語交際時,內容匱乏,邏輯混亂;

(6)不能靈活地組織語言,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很弱。

筆者初步分析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可能是:輸入環節死記硬背單詞和語法造成情境應對能力不足;語篇結構不清楚造成表達混亂;機械傳統的復述訓練造成學習興趣下降。針對以上原因,假設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創造交際情境,引導學生梳理語篇結構,教授學生科學的復述策略,就有可能提升其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解決以上問題,需要借助增加學生思維參與的工具,才能實現語言學習的最佳效果。

思維導圖與語言學習

思維導圖(MindMap)由英國學者托尼·巴贊在20世紀60年代所創。這種新的思維模式結合了全腦共同運作的概念,包括左腦的邏輯、順序、條理、文字、數字機能及右腦負責的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機能等。作為輔助思考的工具,思維導圖不僅能夠貫穿大腦信息加工的各個階段,而且能直接應用于知識處理、學習和鞏固的過程中。教學實踐證明,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了知識點融合的思考框架。利用這種對知識的表達及理解的方式,英語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在學生接受知識的許多環節的有益作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語言交際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謝晶,2015)。思維導圖記錄人的思維過程,能幫助學生對特定主題建構的知識進行視覺化表征。思維導圖利用圖形的形式來激發思維,梳理思維(黃蕓,2014)。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知識,梳理結構化知識并提供語言輸出的支架。

結合前人研究和教學經驗,筆者總結了思維導圖的適用情境:導入環節、文本梳理環節、內化輸出環節和遷移應用環節。

1.導入環節:激活學生已有知識

思維導圖有利于調動存儲在學生大腦中的英語知識。因此,在導入或者熱身環節,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某一主題進行頭腦風暴,激活學生對于該主題的已有知識和英語詞匯的存儲,這將為閱讀和口語活動做好鋪墊。在學習“Seasons”一課前,學生已經習得與“天氣”相關的單詞及每種天氣條件下人們的相應活動。因此,在上“Seasons”一課時,筆者首先將weather一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頭腦風暴說出與之相關的單詞,學生陸續說出了sunny、windy、rainy、cloudy等。在此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用英文說出相應的活動。在筆者的步步引導下,學生形成了思維導圖(見圖1),激活并鞏固了舊知,自然地引出了本課主題。

2.文本梳理環節:梳理結構化知識

閱讀文本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是學生讀的時候興趣盎然,好像所有知識都掌握了,但是讓他們說或者寫的時候,就不會用學過的東西了。很大的原因是學生沒有在腦海中形成結構化的知識,所學都是碎片化的,學過就忘了。思維導圖除了激發思維,還能幫助整理思維。因此,在閱讀時介入思維導圖,就能給學生提供一種信息處理與加工的支架,學生就能充分地激活思維,發揮左右腦各項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地梳理、聯系、歸納等,最后呈現結構化的知識。例如在學習“WaterSplashingFestival”一課時,筆者以潑水節為中心詞,要求學生找出文中分別講了關于該節日的哪幾個方面。學生symbol,date,dress等之后,筆者要求他們將這些關鍵詞作為第一分支加入思維導圖中,再從文中找出相關細節補充在圖中,形成第二層分支。最終,學生將整篇課文歸納整理成如圖2所示的思維導圖。由內向外,層層發散,學生所學關于潑水節的知識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結構的、完整的、符合思維習慣的。描述潑水節時,學生就能按照symbol,date,dress等方面有邏輯地、系統地闡述;介紹其他節日時,也知道從這些方面入手,有話可說,而且有一定的邏輯性。

3.內化輸出環節:整合所學知識,依照思維導圖進行口語表達

小學階段,很多英語教師通過布置復述任務來督促學生復習課上所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口頭輸出。該任務相當于對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成果的檢驗。然而從學生復述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學生出現的主要問題有:不會運用正確的句式;不能說出完整的句子,只會幾個關鍵詞或者只言片語;表達時邏輯混亂;內容不全面。思維導圖能全面地、有條理地梳理所學內容。鼓勵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組織已知信息,這樣,學生使用思維導圖作為支架進行復述的時候就顯得輕車熟路,能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全面、有邏輯地進行復述。此外,筆者要求學生將每節課的重要句型寫在思維導圖旁邊,復述時作為參考,學生就能運用這些句型,準確、連貫地說出句子。例如,在學習“Let’sLiveaLowcarbonLife”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繪制的思維導圖(見下頁圖3),既包含了文本要點,又囊括了重要句型Weshould...,Don’t...,Let’s...等,學生依照該思維導圖復述時就顯得比較輕松了。

4.遷移應用環節

前幾個環節已經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出了結構化的知識,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任務來實現結構化知識的遷移應用,例如要求學生課后搜集新的信息完善已有思維導圖或者以新的導圖來呈現。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以北京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4“Revision”中的閱讀材料“WhatareMaterials”教學為例,闡述思維導圖的運用。

1.導入

本課的主題為“Material”,在進行文本分析時筆者發現閱讀篇章有較多的生詞,如materials,stone,hard,sink,bottom等。由于詞匯是閱讀和口語活動的基礎,在此之前有必要為學生打好詞匯基礎。Material較抽象,屬于一類事物的統稱,學生容易理解為某種具體物質。因此,筆者首先向學生展示衣服、桌子的圖片,讓學生說出其制作材料,同時基本了解material的概念。接著,教師以material為中心詞,要求學生頭腦風暴說出常見的材料名稱,并將對應的英文單詞寫在黑板上,形成頭腦風暴型思維導圖(見圖4)。學生在此過程中既能了解常見的材料類別,又能為后續閱讀、口語活動打下詞匯基礎。

2.文本梳理

文本以“WhatareMaterials”為題,分段介紹了5種常見的材料(stone,metal,wood,paper和cloth)。在學生讀完標題初步感知文本以后,筆者以第一段為例,畫思維導圖梳理了關于stone的內容。之后,教師將全班分為四組,合作梳理第二、三、四、五段內容,分別按照學案(見圖5)繪制關于metal,wood,paper,cloth的思維導圖,小組間進行介紹。最后,筆者邀請4位同學到臺前從問題的四方面介紹所讀段落的內容,并將關鍵詞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糾錯,最后形成板書,達到以讀促說的目的。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輕松分辨作者的寫作思路,即每種材料的介紹基本都是按照is...,comesfrom...,isusedfor...,wecan/can’t...進行的。這樣學生的記憶負擔會減輕,記憶知識時就能按照思維導圖中的這四個方面分別加以理解記憶,因此,在本環節中使用思維導圖利于為接下來的口語活動打下內容基礎。圖6為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的思維導圖,以material為中心詞,關于stone的內容由教師示范,關于cloth,wood,paper,metal的內容由學生完成。

3.內化輸出

形成圖6中完整的思維導圖后,筆者讓學生兩兩一組結合黑板上的思維導圖進行復述。當其中的一位學生在復述時,要求另一位學生就表述不清楚或遺漏的信息點進行提問或補充。筆者觀察到大部分學生的復述都能涵蓋課上所學的stone,wood,paper,cloth,metal等材料,并就每一種材料的屬性、來源、用途等方面展開描述。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操練了思維導圖上呈現的詞匯和句型(itcomesfrom...;itisusedfor...等),能說出較為完整、正確的句子,整體口頭表達更具邏輯性。以其中一組為例,一名學生如是復述:

Iknowmanymaterials.Theyarestone,cloth,wood,paper,metal.Stoneishard.Wecan’tbendit.Itcomesfrommountainsandground...

在他說完關于stone的內容后,他的搭檔說了一句“Stoneisveryheavy”。這時他意識到自己遺漏了這一信息點,于是看了看黑板上的思維導圖并回應“Yes,itwillsinkintothewater”。

4.讀后創新遷移

課上內容掌握后,還應進行適度的創新遷移。本節課即將結束時,筆者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搜集資料,模仿課文介紹一種其他材料,并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第二節課展示并口頭介紹給全班同學。思維導圖的應用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課文寫作方法(即介紹材料要從屬性、來源和用途等方面入手),而且能幫助學生從這些方面去了解新的材料,這樣學生的知識體系在信息和語言層面都得到一定的拓展。筆者以其中一位同學的口頭展示為例:

Glassisakindofmaterial.Itcomesfromsand.Itishard.Itisusedforwindows...雖然學生的口頭展示有瑕疵,但是他們幾乎都能把文章寫作思路和句型遷移運用到新材料的介紹中。有了思維導圖的示范,學生的課后拓展學習不再是毫無頭緒的,因而其學習與探索的興趣也得到了增強。

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維導圖教學實踐,筆者對學生的進行了課堂觀察和訪談,發現學生在語言表達上的不足到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英語交際能力取得了提升。其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該部分以subject和study兩個話題為例進行解釋)。

1.在課堂回答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運用正確的句式

以談論subject為例,學生基本上都能運用“Iusually/often...in...class”來回答教師“Whatdoyouusually/oftendoin...class?”而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可能用“Ican...”句型來回答該問題。受訪學生表示繪制思維導圖的時候自己會把重要句型也標注在上面,這樣回答問題時可以用到,經過正確練習后,就能不知不覺掌握其用法。

2.看圖說話時能用較為完整的句子表達想法

以談論下頁圖7所示why部分為例,筆者注意到,當教師或者同學提問為什么要學習時,大部分學生能用類似BecauseI/wecanbroadenourhorizons的完整句子來表達想法。而在沒畫導圖時,學生的產出基本是碎片式的,例如haveknowledge/becausecanthink。訪談時,學生表示他們確實想說流利的句子,但是由于緊張或者對詞匯、句型的掌握不夠熟練,只能斷斷續續說一些關鍵詞。畫了思維導圖之后,關鍵詞已展現在圖里,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怎么組織語言,覺得“有成就感,會說了好多單詞和句子”。

3.能夠有邏輯地復述已知信息

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學生普遍認為思維導圖清晰地展示了文章脈絡,加之色彩和圖形的輔助,使他們更容易記住和理解課文,再依照導圖來復述課文,就很輕松了。思維導圖的運用改善了學生的復述表現,增強了其完成復述任務的自信心。正如學生1所說“以前一聽要復述課文就頭疼的,表現也不好,現在照著圖復述,更有信心了?!贝送?,用思維導圖來幫助記憶“比以前有趣一些,回家了還可以拿著圖在路上看”。而根據筆者的觀察,該同學復述課文的表現有了極大的提升,最近一周的英語課上還代表小組復述了第十課。學生2也表示“不再怕DutyReport了”。筆者注意到,以前一說“Who’sondutytoday?”,該學生就習慣性地低頭回避,而現在他能主動發言,最近一堂課上還用英語介紹了他的家人,并且用上了新句型“Iwillbea...inthefuturebecauseIwantto...”。

4.在圍繞話題進行口語交際時,內容較為豐富,條理比較清晰

經過思維導圖訓練,學生談論subject時,不僅討論學校有哪些科目或者最喜歡的科目是什么,而且能進一步就課程內容進行會話,如下頁圖7所示。同樣地,圍繞study進行口語交際時,學生們既關注到了“學什么”,又拓展到了“怎么學”“什么時候學”“在哪兒學”和“為什么學”,極大豐富了交際內容。此外,每個第一分支下面又衍生出了第二、第三分支,如下頁圖8所示。層層分支的發散和延伸,是學生思維激活和知識拓展的過程,是語言逐步融合的過程,是語言承載量逐步擴充的過程。在知識儲備充分激活的前提下,學生在富含語言承載量的活動中交際,語言的輸出就會清晰、有邏輯。

5.能較為靈活地組織語言,體現出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在談論study下屬話題how時,筆者觀察到學生會運用三種不同的提問方式:Howcanwe/youstudy?Howdoyouoftenstudy?和What’syourwayofstudying?應答方基本上能根據問題選擇合適的句子We/Youcan...;Ioften...tostudy;Mywayis...作答。學生在介紹自己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能用Ithink...來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表述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用Andyou?/Whataboutyou?來詢問第二、第三位同學。此外,他們的口語表達中出現了and,but等連接詞。這一系列的變化使得學生的口語表達更為靈活流暢,而且充分綜合運用了已有語言知識和新知識,體現了一定的語言駕馭能力。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