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科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8:5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哲學與科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哲學與科學論文

篇1

【正文】

哲學的經濟學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中極其重要的,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這些思想,無論對于我們建構當代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這種“新質”,就在于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后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于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后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于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于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于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于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論的有機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于“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于創新,與時俱進。

二、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科學性與人文性,分別從物與人的角度,體現了人類對世界的兩種基本態度和價值取向,前者強調客觀性和事實評價,后者強調主體性和人文關懷。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的對象,無疑是“現實的人”。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既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又是能動的、有價值、理想追求的主體。因此,經濟哲學要研究“物”,也要研究“人”,應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這種辯證統一,體現得尤為徹底。

馬克思既反對從所謂“純粹的客觀性”或單純的技術理性、經濟模式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撇開主體的人和缺乏對人的價值需要、利益要求、地位體現、愿望的人文關懷的理論,把人降低或等同于“物”和單純“經濟人”;同時,又反對從抽象的人、人性、人道主義出發考察經濟現實的做法,認為這種拋棄客觀的物和缺乏對客體分析的“人文關懷”,只能使人成為虛假的主體和片面的“道德人”。與資產階級經濟學或哲學不同,馬克思經濟哲學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結構和人類社會歷史的本質時,把它們視為以人的生產實踐為基礎和中介的合規律的過程,強調無產階級解放之路的尋求,首先必須深入到客觀的經濟底層,同時,又關注現實的人尤其是無產階級的地位、處境、命運和出路,認為自己的理論就是為“倍受壓迫”的那個階級提供解放的精神武器。因此,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對“人”的探討既以對客觀事實的科學研究為基礎,又以對人的價值追求和發展要求為目的;對“物”的探討既以人的價值取向為參照,又注重從物的基礎、本源角度探究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今天,借鑒馬克思科學性與人文性辯證統一的方法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有助于我們關注和研究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增長、轉型、變化、發展的現狀、歷史和未來趨勢,立足科學的實證經濟學,從人化了的客觀世界中認識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基質及其本質規律,為理解和滿足人的價值需求、人生的現實性、時代的變易性、社會生活的真偽性,以及準確定位與之相應的人格模式,提供客觀依據;同時,也關注和研究人在全球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體現自身價值、發展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善于運用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人的價值要求的客觀范圍和內在層次,為使人在冷漠、自在的自然物質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價值,體現生存的意義,感到人生的溫暖、美好和崇高提供激情泉源。具體言之,經濟哲學要研究宏觀的經濟增長與人的發展、社會進步三者間的關系,研究微觀的諸如經濟發展、轉型引發的利益與價值、公平與效率等矛盾,以及道德與經濟、與經濟、與經濟乃至社會心理與經濟等等之間的關系問題。

三、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

決定性與選擇性則側重于從實踐角度表述主客關系。決定性即承認人類及其運動是有自身可循的歷史過程;選擇性即承認社會歷史及其經濟運動又是歷史主體的人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前者肯定客觀世界和其規律的必然性及其對人的制約性,后者肯定主體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認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一身兼任“劇中人物”和“劇作者”雙重身份。因此,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運動的規律,是通過現實的人的有選擇的能動性活動而得以實現的。人的實踐是聯接兩者的中介,正是在實踐基礎上,兩者達到了辯證的統一。經濟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過對經濟現實的理性考察,為發揮人的自主能動性提供根據,因此它應當從決定與選擇的統一角度,研究作為客體的世界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這種統一在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同樣得到了體現。

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陷入純實證經濟論和蒲魯東陷入純思辨的經濟論,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離開歷史的主客體關系來考察經濟,沒有看到客觀經濟規律既是人的能動實踐的結果,因而人在它面前并非束手無策;但經濟事實作為既定產物又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制約性,因而人在它面前不能隨心所欲。由于不能正確認識經濟活動中決定性與選擇性的統一關系,導致他們或者陷于機械決定論,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為“永恒之手”,完全制約著人的活動;或者陷于唯心能動論,視個體理性、“社會天才”的自由意志為解決經濟矛盾的靈丹妙藥。與他們不同,馬克思一方面認為社會的、歷史的物質活動是人類生產實踐、經濟生活的根本,生產力是在人類從事生產的經濟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積累、創造的物質力量,而不是自身無前提的先驗假設;同時又認為人類生產實踐是主體的人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生產力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物化,生產關系是人為適應生產力而創造的結果。這樣,馬克思通過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的基礎和中介,地預示了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活動,是歷史決定論和歷史選擇論的統一。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考察當代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和制訂新世紀化戰略決策,有助于我們走出“超越論”和“循序論”的兩極,既立足于“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研究諸如中國與世界體系的聯系與交往中,經濟的調整、重組、改革、開放等關系;又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創造性,在歷史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交錯點上“抓住機遇”,切實把我們的事情做好。借鑒馬克思的上述方法研究生態和可持續等問題,有助于我們走出“人類中心論”或“生態決定論”的兩極,進而深入研究諸如經濟增長與自然成本和生產效率、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社會發展中的物質生產、人口生產與精神生產,自然發展與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與自然可再生性發展等等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四、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分別從靜態與動態、橫向與縱向的維度考察社會結構及其形態的視角。前者側重于以特定社會經濟運動的系統以及系統中要素間相互關系為基礎,把握社會結構;后者側重于以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的矛盾運動發展的規律為基礎,把握社會形態。運動通過靜止表現出來,相對靜止中有永恒的運動。因此,共時性與歷時性兩者有著辯證統一的關系。

上述理論在馬克思經濟哲學中,具體體現為他的“有中介的社會生產體系”觀:社會就其靜態存在看,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就其動態展開看,是生產力發展改變生產關系及其一切社會關系。生產方式作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既為生產力所決定又決定生產關系,既具生產力功能又具生產關系價值,是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統一。人類社會特定結構及其整個歷史運動,既是一個以生產方式內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系統,又是一個由生產方式運動推動的過程。因此,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統一的基礎,在于社會的生產方式。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上述觀點研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助于我們既從歷史的、現實的國情出發,又把它置于“世界歷史”、“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中;既從我國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出發,又聯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總趨勢,從而既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因其中介性,可以共存于兩種社會制度之間并互通互補,生產的技術層面構成生產方式的基礎,經濟體系以它為坐標系,經濟形態的依次演進從根本上決定所有制形態的一般發展,因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中國必須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市場經濟;又看到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的中介性必然與一定的經濟關系、社會制度結合,生產關系的社會層面決定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同的所有制形態可以反映相同的經濟形態。因此,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是可以超越的,中國實行的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應該而且必然是社會主義的。

五、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

實證歸納與理性概括的統一,是馬克思經濟哲學研究中又一基本的方法論思想。它體現為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不僅從經濟現實出發,在研究經濟現實中進行哲理的推論,并從中引出世界觀、方法論的結論,而不是止步于實證歸納;而且在對經濟現象進行哲理的分析與揭示中,融入經濟的實證使之有根有據,而不致流于哲理的空洞思辨和抽象演繹。

還在馬克思創立經濟哲學之初,他就批判地審視了當時的經濟理論,既反對蒲魯東用先驗原則、抽象哲學理念投射經濟現實,認為這只能導致“可笑的哲學”;[9]又批評一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停留于純粹經濟事實的膚淺表述和實證歸納,認為其不從經濟關系的社會歷史性考察、深究經濟現象的本質,導致了他們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固定永恒的規律的唯心史觀結論。而馬克思《資本論》中貫串始終的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的方法,則是他融合經濟學實證性與哲學思辨性的結晶。雖然這部研究資本主義的巨著側重于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但這種分析卻既因哲學唯物史觀的運用而使經濟學的實證分析,超越了純粹的表象描述而具有強烈的理性思辨,又因經濟學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的實證而使哲學的邏輯推演,超越了純思辨的抽象論證而具有透徹的經驗說服力,從而使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單純的經濟學著作或單純的哲學著作??v觀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思想,其哲學與經濟學在相互交融基礎上達到了辯證統一。如同勞動、分工、生產力、生產關系既是經濟學又是哲學的基本范疇一樣,馬克思的經濟哲學理論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既是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經濟學,又是經濟的社會學、歷史學和哲學。

今天,借鑒馬克思的哲學理性思考和經濟學實證分析統一的方法研究和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必須做到:一方面,在探討諸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等具體問題時,必須運用世界歷史理論、社會形態論加以理性抽象而不能止于經濟范式、技術模式、操作手段等經濟學的表層。另一方面,在深化諸如的社會結構論、形態論、本質論、動力論等基本理論時,必須結合和依據世界、中國的社會經濟變化現狀和趨勢,以及新革命、信息革命等問題加以經驗證明,而不囿于抽象的概念框架和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要在融合兩者特征的基礎上,創建出既不因滿足于繁榮表象而對自身功能產生幻化、又不因囿于空洞思辨而對自身功能產生懷疑的,既適合又能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實的經濟哲學理論。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0,149.

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466-46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篇2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外科感染;教學實效

Discuss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ursewareonNursingofSurgicalInfectiousPatientsandTeachingActivity

Abstract:ObjectiveToprobei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coursewareonnursingofsurgicalinfectiouspatientsandtheresultofteachingactivity.MethodsAnalyzedthecharacteristicsandsignificanceofthenursingcourseware.ResultsThecoursewareplayedanimportantroleinteachingactivityonnursingofSurgicalinfectiouspatients.ConclusionMultimediacoursewareisanidealmodernCAI.

Keywords:Multimediacourseware;Surgicalinfection;Teachingeffect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1]引入外科感染患者護理的課堂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不可比擬的優勢,使多媒體的圖文、聲音、動畫、視頻與教學活動有機融為一體,使得原本枯燥抽象、難于理解的醫學、護理內容,變得直觀、生動,不僅體現了實驗教學的部分,也是教學中增強學生護理評估、培養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孕育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2]。通過該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極大提高了教學實效。

1課件制作的目的

1.1外科感染患者的護理是《外科護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總論內容之一,目前還沒有更好的相關課件供教學參考,市場出售的錄像帶難以滿足授課實際需要,因此設計出既適合教學需要、又符合個人講課風格的課件,為學生創設優良的學習情境。

1.2為克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難題時間緊(外科感染的概述及6種軟組織感染僅為2學時~3學時);理論與實際脫節(在沒有預習情境的情況下,學生對各種軟組織感染病灶局部的癥狀體征幾乎無感性認識,教師授課難解其詳,教學效果不佳)[3]。

2課件制作

課件素材來源:以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外科護理學》為藍本,緊扣教學大綱;課件視頻部分:選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教學錄像“急性軟組織化膿性感染”的部分內容;有些圖片取于醫學網。制作條件:主要依托〈課件網課件大師〉軟件;運行硬件要求不高,使用方便,可在Windows95、Windows98、Xp操作平臺上操作;分辨率:800×600。

3課件的特點

3.1圖文并茂該章節定義較多,每個定義采用同屏文字描述加圖像顯示的表現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動,易于理解、記憶。

3.2突出重點如癤的教學重點在面部危險三角區,課件利用動畫效果,既展示了面部危險三角區,又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如,利用破傷風典型四大特征的圖例作為菜單,通過點擊,使學生一目了然,加強學生對外科感染患者進行護理評估能力的培養。

3.3增加視頻通過對6種軟組織感染患者臨床表現的錄像編輯,合理創設臨床見習的情境,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習效率。

3.4便于講明易于混淆的知識點課件中穿插了外科感染與內科感染、癤與癰、丹毒與蜂窩組織炎等多種文字圖表與臨床圖例的對比,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講解。

3.5促進知識掌握借助視頻進行課堂小結:有助于6種軟組織感染相關知識的理解;增加了與教學相關的圖例,可任意點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配有復習題:便于學生的復習、思考。

4課件輔助教學的探討

4.1優化教學內容既理論講授加同步模擬見習;又彌補臨床見習病種不全的不足,理論聯系實際,提高了學習效率,體現了本課件具有的教育性、科學性。

4.2適應現代護理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可完全根據教學的需要,采取邊播放、邊講解的形式,既減少板書,又可自由安排和控制時間;空間上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操作靈活、簡便;教學內容相對獨立成塊,便于教師自由選??;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不同的多媒體信息在不同的界面上有機組合,有豐富的交互功能;促進教師多渠道傳遞信息,增加了師生的情趣互動。體現了本課件具有的藝術性、技術性。

4.3促進傳統學習模式的更新課件豐富多彩的表現力,使教學信息經多渠道傳遞、短時間作用于學生各個感官,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生根據配備足夠的習題復習,通過對重點、難點的分析、討論,提高學生主動研究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并經過自我評價,直至完全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提高學生學習和復習鞏固的效率。體現了本課件具有的綜合教育性。

4.4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創設護理理論、護理技能學習的研學情境,用先進教學手段支持教學工作,突破重點難點,使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變得易如反掌,利于學生對外科感染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制定護理計劃,完成外科感染患者護理的學習。外科感染患者的護理教學中,通過該課件的使用,創設學習情境、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優化教學雙邊活動,提高教學實效。多媒體課件不失為一種較為理想的現代化輔助教學的工具[4]。該課件在2005年南京中等職業學校多媒體教學課件評比中獲“第一名”。

參考文獻:

[1]張新明.多媒體技術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05,12:7779.

[2]劉樹偉,姜啟海,叢滋敏,等.建立現代醫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5):1417.

篇3

1、丟手機文學指的是無比夸張,令人尷尬或是非常搞笑,需要丟手機冷靜一會才能繼續看下去的作品。類似丟手機文學還有撿手機文學。

2、文學,是一種用口語或文字作為媒介,表達客觀世界和主觀認識的方式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文學都屬于藝術。當文字不單單用來記錄(史書、新聞報道、科學論文等),而被賦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藝術之美,才可稱為文學藝術,屬于語言藝術。詩歌、散文、小說、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于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建筑上層。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判斷題

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41.科研論文,就發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會議論文3種基本類型。對

42.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于論文引文檢索法。 錯

43.本專業的經典文獻包括教材、專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章、說明書等。對

44.課題申報的基本要求,可概括為“仔細填寫,初稿討論,意見綜合,修改報送”。對

45.學術懲罰既是一種管理手段也是最重目的。錯

46.理論性科研論文的鎮南關點在于實驗的設計方案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的觀察和分析。錯

47.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對

48.學術期刊在出版論文前,一般都要作者填寫論文版權轉讓書,以保護出版社和作者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對

49.實驗性論文的特點是的特點是提出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側重理論證明和模擬分析。錯

50.科學認識是人們對事物規律性的高度抽象,是對事物普遍的、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屬于高級認識層面。 錯

41.科研中,模擬方法可以作為最初的實驗研究之用,也可以代替真是的實驗。錯

42.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提出假說設計是課題研究的基礎。

44.本專業的經典文獻包括教材、專著、學位論文、期刊文章、說明書等。

45.進行任何理論思維活動,都必須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都要使用思維規定和邏輯范疇,而各種思維方式都是一定的方法論的體現,同事也促進了科研方法的發展。對

46.學術懲罰既是一種管理手段也是最重目的。

47.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研究物質內在規律的科學,數學則是研究自然科學最有力的工具。對

48.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對

49.科學研究最大的特點在于創新,科研過程絕不拘泥于固定不變的步驟。

50.科研論文起著傳播科研信息、進行學術交流、指導課題研究的作用。

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41.科研課題的基本類型有理論性研究課題、實驗性研究課題和綜合性研究課題三大類。

42.物化的科技成果,主要評價指標之一為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直接進行社會評價。

43.學術報告是學術會議交往的重要形式,是研究者公開發表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徑。

44.成果創新查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研究,確定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 對

45.期刊是指一些記錄的知識比較系統、成熟的文獻。

46.科研方向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 錯

47.根據實驗結果性質的不同,科學實驗可分為探索實驗、驗證實驗、模型實驗等。

48.論文撰寫是科研工作者必備的一種基本技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過程。 對

49.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統計可分為描述分析和統計推論兩種基本類型,他們均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

50.張貼報告與口頭報告具有同等的地位,二者相應的論文均被收錄到會議論文集中。

41.科研抽象側重事物的統一性而往往忽略其差異,若使用不當則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錯誤的結論。

42.實驗型課題設計書的題目和摘要要求必須只能只用中文填寫。

4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于1974年12月正式成為聯合國組織系統的一個專門機構。 對

44.科學實驗方法可以簡化和純化研究對象,起到加速或延緩研究對象變化的作用。

45.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

46.科研方法與科學方法意義相同,所以科研方法等同于科學方法。

47.科研論文起著傳播科研信息、進行學術交流、指導課題研究的作用。 對

48.利用書目文獻數據庫、全文數據庫對課題相關知識點、事實和文獻進行檢索,屬于論文引文檢索法。

49.目前,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處于成熟期。體系比較完善。

50.期刊是指一些記錄的知識比較系統、成熟的文獻。

41.科研方向是科研規劃的中層,是指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科研計劃。 錯

42.哲學方法是加工科學研究材料、論證科學問題等普遍適用于各門學科的具體思維工具。

43.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但哲學并不等于科學。

44.實驗性論文的特點是的特點是提出新觀點、新概念或新模型,側重理論證明和模擬分析。

45.科研課題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特點。

46.撰寫高質量的科研論文,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公諸于世并得到學術界及社會承認的一個有效途徑。

47.科研論文中闡述的內容,通常是某個專業領域中在理論或實驗方面具有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的知識。因此,科研論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48.研究型課題設計書要求必須使用中文,還應注明本課題的項目來源和編號。 錯

49.研究工作無新意,科研成果創新能力不強,不能成為學術期刊退稿的原因。 錯

50.成果創新查新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研究,確定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 對

三、判斷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41.進行任何理論思維活動,都必須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都要使用思維規定和邏輯范疇,而各種思維方式都是一定的方法論的體現,同事也促進了科研方法的發展。

42.學習并實踐創新思維方式,是訓練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43.撰寫高質量的科研論文,是盡快將科研成果公諸于世并得到學術界及社會承認的一個有效途徑。

44.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相同的科研方法。

45.論文一旦定稿投出,投稿期刊一般不允許變更作者人數和順序。

46.科學論文的學術性是指科研論文所具有的學術價值。

47.科研選題的程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說查閱文獻構建方案確立課題。 錯

48.科學研究是人類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方法問題是科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事關科研工作的成效。

49.科研活動能夠提供認識社會和改變社會的“物質手段”和“思想方法”。 對

50.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41.參會者在會議上的口頭報告或張貼報告不論是否通過大會論文評審組的評審,都會由大會統一印刷成論文集并公開出版。錯

42.課題方案設計中,應用性研究多屬于研究型方案設計。

43.科學認識工具可分為科研儀器和科研方法兩種類型。

44.科研選題的程序是:提出問題形成假說查閱文獻構建方案確立課題。錯

45.科研論文,就發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會議論文3種基本類型。對

46.研究型課題設計書要求必須使用中文,還應注明本課題的項目來源和編號。錯

47.學術會議對學術成果具有承認作用。

48.科研課題的基本類型有理論性研究課題、實驗性研究課題和綜合性研究課題三大類。對

篇5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復旦大學名譽校長蘇步青教授在接見自己的弟子時說:“我已經培養 出你們這一代數學家,你們超過了我;而你們還沒有培養出超過你們的數學家,這一點你們還不如我?!币虼?,科學界把“培養超過自己的學生”的教育現象,稱為“蘇步青效應”。一個國家只有擁有“蘇步青效應”系 數較高的科學家群落,才能形成培育諾貝爾人才的“溫床”,進而把這些人才推到世界科學的最前沿[1]。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2]。青出于藍勝于藍,這本是人才發展的基本規律。但是,為什么蘇步 青教授的弟子卻沒有培養出超過自己的數學家呢?無論從內因來分析成才的動力,還是從外因來分析成才的壓 力,都值得我們深思。從內因來說,要成為頂天立地的科學家,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要“安 貧樂道”,心甘情愿“坐冷板凳”,要有敬業、創業的奉獻精神。從外因來說,社會分配不公的沖擊波對科學 家的成長造成了相當的影響,出國潮、下海風、官本位、炒股熱,導致做學問的人心態不平衡。有些人剛在科 學研究上嶄露頭角,就被“提拔重用”,擔任煩瑣的行政工作,在科學的道路上半途而廢。

    愛因斯坦拒絕以色列總統的職務,說自己“只適合于從事與物理學有關的事情”。誰也不能說他無知,但 他天真。這種天真事實上是一種誠實。誠實最接近于天真。[3]在“官本位”體制下,以為把教授、科學家不適 當地“提拔”到院長、校長、部長、市長的“寶座”,表面上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其實往往是用人所 短,適得其反,事與愿違。只有那些在科學上前途不大、后勁不足的學者去改行做“公仆”(必須是真正的“ 公仆”而非“主公”),做“后勤部長”,才是明智的選擇?!皭垡蛩固箓儭笔遣粦敻男械?。

    英國哲學家培根(Bacon,Francis,1561~1626)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他在《科學推進 論》第1卷中,重點論述了知識的價值。他認為當時蔑視知識的社會風氣是愚昧的,同時說明了知識與宗教信仰 、政治、人性的關系。他大聲疾呼提倡新方法,使人類籍此樹立起駕馭自然的合法權力。

    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知識并不等于力量。知識蘊含著力量,一旦爆發出來,能夠呼風喚雨,推山倒海。 知識成了力量有個轉換過程。知識分子善于把知識深化,但不善于把知識轉化為力量。知識分子只有知識,卻 沒有力量。他們既無政治權力,又無經濟實力。

    二、知識,為什么沒有力量?

    按理說,經濟學家滿腹經綸,總該是知識的化身了吧!可是,“我們的多數經濟學家,在紙上縱馬馳騁之 時游刃有余,而一將理論用之于實踐則一觸即潰,凡‘下?!叽蠖噫|羽而歸,偏偏是哪些未入流的準文盲在 商海中如魚得水?!盵4]因此,知識分子為什么沒有力量,要從知識分子自身找出原因。本來總說知識分子“清 貧”、“清閑”、“清高”,現在看來也并不“清高”。知識分子的“知識”往往令人生疑。大街小巷有不少 “假冒偽劣”產品,我們的書報雜志上也有不少假話、大話、空話。時下,知識貶值很厲害,為了評職稱而東 拼西湊的“成果”實在不少。號稱經濟學家而確有真知灼見和獨特理論的為數甚少。不要說諾貝爾經濟學獎與 他們無緣,就是國內獲大獎的,也很少有突出貢獻的理論。西方經濟學中有恩格爾定律、格來興定律、洛倫茨 曲線、菲利普斯曲線、蛛網理論、加速理論、創新理論、基尼系數、消費函數、儲蓄函數、需求函數、供給函 數、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希克斯—漢森模型等。西方經濟學家不斷推動經濟理論創新,有的還充當政 府或企業經濟顧問,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社會進步。反觀我們的經濟學界,“這一張張令人眼花繚 亂、以‘對策’、‘建議’名目出現的藥方,大多數都是開給中國的國有企業,如承包制、股份制、破產兼并 、現代企業制度,等等,現在又冒出了一個‘托管’的構想?!@些開藥方者中有不少人甚至對企業走馬觀 花式的‘調查’都沒進行過,但卻并不妨礙他們為中國國有企業開出一張又一張的‘藥方’。然而中國城市經 濟體制改革恰恰就在這些真真假假的經濟學家們出謀劃策最多的領域里‘卡殼’?!盵4]相比之下,馬克思用畢 生精力寫的鴻篇巨制《資本論》,影響了人類的命運;亞當·斯密(Smith Adam,1723~1790)研究了勞動的分工 問題,并以制針為例,說明勞動分工對提高生產率的重大意義。他把制針的全過程劃分為18道工序,每人只操 作其中一兩道工序。這樣做的結果,每天的產量達到48000枚針,平均每人每天完成4800枚。斯密指出,如果不 進行分工,所有工序全部由一個工人承擔,他的產量每天最多只能生產20枚針。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在19世 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是以今天的觀點來審視,這一理論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翱茖W管理之父”泰勒(F ·W·Tayior,1856~1915)長期在工廠里不斷觀察和試驗研究,才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在人類歷史上,功勛卓 著的經濟學家、管理學家還有許多。人們是從他們的思想、理論和實踐的結果中認知了知識的價值和力量的。

    真知灼見植根于現實的生活土壤之中。只有真知灼見才有價值。瓦特(James Watt,1736~1819)發明了蒸汽 機,在原動力方面促成了革命性變革,使機械的運轉不再完全依賴人力、獸力或水力。這是知識轉化為力量的 先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許多發明、發現和創造,都是知識就是力量的體現。

    如果說“知識沒有力量”那是因為我們的知識還沒有轉化為力量。據報道,中國文獻館備有20多個國家的 2000萬件專利,每年以40萬件速度遞增,而利用率只有1.2%,可見效率極低。

    我國的“科技成果”多,而新優產品少。有人比喻說:只開花,不結果。這似乎是個突出的矛盾。在有些 地方,50年代和60年代出現的產品仍占市場的50%左右,一些明顯該淘汰的產品仍占10%左右,于是國外產品乘 虛而入,國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在1993~1994年的專利所引用的科學論文是1987~1988年的3倍,同期的專利總數只增加了30%,這說 明利用率、轉化率極高。專利所引用的科學論文的73%來自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學研究,只有27%來自企業。美 國的科學家和大學教授自然也就既不會“清閑”,也不會“清貧”。知識只要是貨真價實的,也就自然而然地 顯得“清高”了。

篇6

一、提煉學校文化

我校于1927年創辦,位于番禺老城區中心,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學校興辦以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培育嶺南廣府文化。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積淀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校本文化。在新形勢下,我們實施文化立校戰略,深挖“和”文化,構建了內涵發展的核心理念體系。

和,是中華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鬃印墩撜Z》:“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荀子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F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昂汀钡募丫常歉髅榔涿?,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物化核心理念

和合閱讀文化區:辦公樓架空層區域。以開放書吧為平臺,為學生營造快樂閱讀的書香氛圍。

和合而生形象區:和文化廣場位于進入校門后的一帶。那里的古木古建,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

和美立德文化區:根據學校教學樓梯主要通道,規劃每個樓梯主題,并對樓梯命名。如文明梯、和雅梯等,進一步規范學生的文明習慣。

和而不同文化區:校園圍墻區域。以橋東風采、橋東歷史、和合之韻、學科風采、特色綻放,展示學校的和而不同。

和美藝術文化區:位于教學樓架空層,其主題定位為星海藝術文化。冼星海是番禺人,其精神一直鼓舞著我校師生,我校以發展星海精神為已任,全力開展藝術教育。

三、校本課程結構化

我校根據學生文化核心理念體系,編印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結構科學、體系完整的校本系列教材《橋東小學和文化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分為四大內容版塊:和美校園、和樂學子、和樂孩子、和美公民。每個版塊細分四個教學內容,課程以高、中、低三個年段劃分:低年段建立成長目標――現代嶺南人;中年段通過活動形式學習模式,達到立美至和的基本理念;高年段通過實踐體驗,達到和而不同的和合教育目標。

以校本課程為主干,各學科教育教學都以“和合教育”為手段,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逐步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毽球校本課程、豎笛校本課程、書法校本課程、科技活動校本課程、趣味數學校本課程等等。

四、文化活動特色鮮明

1. 班級文化。特色鮮明、內容鮮活的主題班隊活動。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使班級文化呈現至和至美的文化特色。班級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 學生文化。結合少先隊委競選,培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生命文化。開展遵章守法、關愛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動,并把該項教育作為科研課題來研究,提高教育實效。

4. 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以冼星海精神為著力點,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情懷的主題活動。

5. 踐行文化。以科技活動為著力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頭腦。

6. 環境文化。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綠色校園的環?;顒?,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7. 校園文化。嶺南一脈、和合創新、和而不同、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

8. 社團文化。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校內外教師資源,共成立30多個社團,為學生搭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彰顯學生個性。

9. 培育課外閱讀文化。我校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契機,從完善圖書室、建設閱覽室、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搭閱讀交流平臺等方面,構建閱讀文化。通過多年的努力,學生們已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篇7

[關鍵詞] 審稿 期刊評價 數據庫 公益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4) 06-0012-05

The Lack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Liang Xiaojian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have great distance in public trust,journal quality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It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lack of discourse right. The basic method of enhanc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discourse right is improving quality.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improving peer reviewing system, improving public trust.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improving public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electing and cultivating world first - class academic journals.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creating public welfare database of academic journals,enhanc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Peer reviewing Journal evaluation Database Public welfare

對學術研究來說,學術話語權與學術成果的評價和學術資源的分配密切相關。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平臺,是學術話語權發揮作用的重要場域之一。學術期刊通過對學術成果的評價、選擇和推薦,對學術研究發展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包括對研究課題、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的設定,這體現了學術期刊在學術研究中的話語權。話語權是學術研究發揮影響力的基礎,也是學術期刊的核心資源。在全球化的文化開放和學術交流頻繁的格局中,缺乏國際話語權是我國學術期刊的主要問題。這既與我國的經濟政治大國地位極不相稱,與我國豐富的學術期刊出版資源也不相稱。我國學術期刊總體可分為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期刊兩大類群,兩者的編輯出版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因人文社科領域期刊在期刊評價方面特殊性強,問題更為突出,本文論述從學術期刊總體著眼,但把論述重點放在人文社科期刊。

1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原因

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方面的原因??陀^方面的原因如國際學術期刊評價機構的壟斷和偏見,這是造成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直接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功能發揮上與國際領先學術期刊相比有很大差距。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功能等方面與國際名刊相比,尚有差距,這是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

1.1 公信力有待增強

學術評價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學術期刊的神圣權利。學術期刊學術評價功能和地位的獲得,是在與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長期互動歷史中形成的。1665年,世界上第一份以“期刊”為名稱的出版物《學者期刊》,是以報道法國和國外出版的圖書目錄為宗旨的,并不承擔學術評價任務。法國《學者期刊》與英國皇家學會同年出版的會刊《哲學匯刊》(后改名為《皇家學會哲學匯刊》)一起,被認為世界學術期刊的鼻祖。19世紀,由于學術研究的繁榮,許多國家成立了由學者組成的專業學會,出版了一大批各個學科的學術期刊,以刊登學術論文和書評為主,在交流信息之外,學術期刊被賦予學術評價的功能。隨著學術研究的繁榮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現代學術研究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復雜、規模龐大的社會建制,學術傳播與學術評價已經發展為學術研究社會建制帶動起來的相關服務業,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公共空間屬性和與學術研究、學術共同體長期互動的實際表現,成為學術傳播的主渠道和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學術成果評價者。

組織和代表學術共同體對學術成果進行公正評價,優選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學術期刊公信力的來源,這種公信力一旦喪失,學術期刊就會失去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隨之失去話語權。衡量學術評價是否公正應包括評價制度和評價結果兩個方面,即從制度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建立了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從結果上看學術期刊是否對學術成果進行了準確的評價。同行審稿制度是學術期刊行使學術評價權利的合法性依據,因此被西方學術期刊普遍采用。事實證明,同行審稿能夠將學術成果提交國內甚至國際學術共同體評價,使學術期刊達到本學科研究的較高水準[1]。同時,同行審稿還可以避免由編輯部審稿帶來的誤判或版面尋租,體現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地位的合法性。盡管審稿制度也存在成本高昂、時效性差、評價質量可控性較差等難題,但基本上利大于弊,因此成為西方學術期刊制度建設中的關鍵環節。

目前,我國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主流還是“三審制”?!叭龑徶啤笔且环N與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結合的審稿制度。我國出版管理體制的核心主要是審批制、主管主辦制度和屬地管理制度,這套體制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出版主體準入機制和有效的事后追懲機制保障意識形態安全和文化安全,確保這一目標實現的基本手段就是事前“三審制”和事后審讀制度?!叭龑徶啤钡谋锥艘埠苊黠@,即僭越學術共同體行使學術評價功能,使學術期刊的學術評價被行政權力或商業利益綁架,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一些學術期刊把學術評價作為期刊編輯部的權利,進而把版面作為權利尋租的工具,極大地損害了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公信力不佳的學術期刊,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地位尚且難保,何談取得國際話語權。

1.2 現有主流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人文社科名刊

國際學術話語權由國際學術名刊掌握。國際學術名刊是按照國際標準和規范編輯出版,有世界影響,能提供獨創性和原創性,屬國際一流信息源,文摘率、引文率及利用率高,代表世界科學研究現有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學術期刊[2]。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遴選世界上權威性強、影響力大的學術期刊編制國際權威檢索數據庫,其中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基礎科學研究狀況,SSCI數據庫收錄期刊反映社會科學領域研究狀況。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統計分析,2012年,SCI收錄中國期刊135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2.25%。2012年SCI收錄中國科技論文19.01萬篇,排名世界第2,占論文總數11.9%。SSCI收錄中國期刊1種,約占收錄期刊總數的0.02%(該數據庫共收錄期刊4648種)。2012年SSCI收錄中國論文8012篇,約占收錄論文總數的3.1%[3]。SSCI收錄的中國社會科學論文絕大多數發表在外國期刊上。這反映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在國際學術傳播中的話語權缺失。應該指出的是,SSCI數據庫基本不收錄中國期刊的直接原因是評價機構的偏見,也不能僅僅以是否入選SSCI數據庫判斷一本學術期刊的水平。這一事實主要反映我國學術期刊評價話語權的缺乏,也反映了在現有評價體系之下,我國學術名刊的匱乏。

現有社科學術期刊評價體系難以催生高質量人文社科學術名刊。目前各界普遍認同的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方法,是借用圖書館期刊采購部門使用的學術期刊遴選機制,即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遴選機制。該機制承認引文評價的合理性,并將期刊的被引量化統計數據作為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唯一標準,這也是SSCI等的基本評價標準。某本學術期刊內容在規定時間段內被引次數越多,說明其學術水平越高;被引次數越少,說明其學術質量越低。期刊針對目標讀者的特定需求定向傳播內容的性質,決定了期刊編輯出版活動除了具有共性之外,還存在差別,類群分析是研究期刊的基本方法之一。學術期刊因其學術共同體代言人的性質不同于市場化大眾期刊,對學術期刊的評價也不能一刀切,只要承認學科的分化和綜合是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只要承認學科發展階段的差異,就應該承認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形式的學科差別。引文評價方式注意到了學科的分化,對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實行分類評估,但引文評價方法主要適用于科技期刊??萍颊撐牡囊膩碓磁c發表來源基本重合,使該方法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引文評價法沒有注意到,學術期刊只是人文學科論文引文的來源之一,而且不是最主要的來源。人文學科論文的引文,多數來自文史典籍或學術專著。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學術資源,只為人文學者提供部分資料。期刊數據庫引文量化評價方法,因缺少對數據庫之外學術資料來源的判斷,難以對人文學科學術期刊及其論文水平進行令人信服的準確評價。期刊數據庫引文評價帶來的錯誤導向是部分學科論文的引文來源趨于單一化,作者只依靠期刊數據庫材料快速生產論文的行為得到默許甚至鼓勵,這是產生學術泡沫的因素之一。

引文評價方法有造成優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分散和誘發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學術論文的主要生產者是職業化的學術研究人員。他們的學術論文一般發表在高校、科研機構、學術團體主辦的學術刊物上,這些是最重要的學術期刊。一些學術資源不足的期刊為了提高引用率,頻繁向知名學者組稿,造成上知名學者從重要期刊到次要期刊的遷移和學術期刊出版資源的分散,難以集中優質資源出版知名期刊。長期以來,我國大量主要從事實際工作的論文作者和畢業后不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學生出于評定職稱、職務晉升或取得學位的需要,在期刊上發表研究文章。這造成我國出版界對學術期刊缺乏明確的界定。在我國的近萬種期刊中,除了部分市場化大眾期刊、教輔期刊、小眾期刊之外,超過一半的期刊刊登學術成果,大量工作指導類期刊、行業期刊成為學術的重要渠道。學術研究的泛化對學術生態和學術期刊出版生態都產生了影響。非學者身份的論文作者人數眾多,論文以實務研究為主,圍繞簡單主題的論文數以千萬計。跟風研究導致論文引用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成為高被引論文和學術期刊追逐的對象。相反,一些發表在學報上的大塊文章因為研究主題的高深和表述的綜合性,不能方便引用者尋章摘句,成為低被引論文。這種反差有誘導學術成果評價標準滑落的趨勢。

1.3 信息服務意識和傳播能力有待增強

學術期刊有兩個基本功能,即信息服務和學術評價。信息服務能力是衡量學術期刊話語權的另一指標。國際學術名刊的最大特征是學術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具有很強的信息服務能力。期刊信息服務能力越強,就越受讀者的歡迎。我國的學術期刊在信息服務方面與國際學術名刊差距極大。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研究者個人琢磨如何能夠的參照工具,而不再成為研究者個人進行學術研究的實質性知識參照[4]。正因為它在滿足國內外讀者需求方面“不解渴”,所以才缺乏影響力,出現不了國際名刊。沒有為讀者服務的意識,期刊內容與讀者需要脫節、停留在自說自話層次,滿足不了國內外讀者的學術信息需求,何談掌握國際話語權?

我國高校、社科院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絕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印刷版的學術期刊出版傳播方式是對單篇論文進行統一打包銷售,適合科研院所、圖書館等機構訂閱提供閱覽服務,供多學科科研人員按需閱讀。限于科研領域,科研人員個人極少訂閱綜合性學報。在網絡傳播時代,學術傳播渠道增多、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使用期刊數據庫中海量的論文資源。網絡數據庫能夠滿足讀者對學術論文的大數據搜索閱讀需求,在對搜索命令的響應中,綜合性學術期刊中的單篇論文與專業性期刊單篇論文具有相同的顯示概率。數據庫增強了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傳播能力。目前,學術數據庫被商業機構壟斷,學術期刊從數據庫運營商得到的稿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免費提供網絡傳播,但讀者并沒有獲得免費的服務。學術期刊的數據庫傳播能力亟待增強。

2 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應對

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完善學術期刊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路徑選擇。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互聯網時代學術傳播的必然趨勢。

2.1 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提高作者服務水平

審稿是媒體體現編輯宗旨、落實編輯方針、保障內容質量和控制傳播效果的一種普遍編輯活動。如果不能對傳播的內容進行控制,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個信息服務提供者,而不是一家媒體機構。在大眾傳播時代,大眾傳播媒體一般是專業化的媒介機構,依靠自身編輯記者隊伍或采用通訊社稿件進行有組織的內容生產、,審稿不僅是媒體編輯部體現編輯宗旨、保障內容質量的必要環節,而且是傳播機構組織管理的重要手段。大眾傳播媒體的編輯記者為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屬于職務作品,其編輯部門對編輯記者的稿件有生殺予奪的權力。我國大部分學術期刊目前實行的“三審制”,是與大眾傳媒機構一致的審稿制度。這種審稿制度能簡化學術期刊編輯出版的組織管理,增強內容的可控性,確保編輯部意圖的實現,但忽視了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活動的特殊性,使我國學術期刊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學術期刊是依附于學術研究和學術共同體的傳播媒介,與大眾傳播機構的內容生產方式有很大差異。學術期刊編輯部門一般沒有作者隊伍,而是從服務的學術共同體中優選作者和稿件,通過稿酬或約定方式獲得投稿者投稿論文的傳播權,進行出版傳播活動。學術共同體的信任是學術期刊編輯部門從事學術評價活動的合法性來源。學術期刊編輯部只有依托學術共同體進行學術評價活動,才具有公信力,才能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其實現形式必然是同行評審制度。同行評審作用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以保證學術期刊通過組織同行評審為學術共同體服務,真正起到對學術成果進行準確評價和服務作者功能。

同行評審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建設。同行評審制度一般有兩種實現形式,即審稿專家和作者背靠背的“雙盲”匿名評審和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雙盲”匿名評審的“利”在于評審專家在匿名狀態下(在編輯部是實名的)可以拋開干擾因素,使同行內部評審看起來更像是外部評審,顯得更為客觀公正;“弊”則是由于評審專家的不透明,損傷了同行評審的公信力。我國實行同行審稿的部分期刊,由于承擔著主管主辦單位官方學術刊物的功能,同行評審有時淪為小圈子的游戲,成為一種形式主義;一些評審專家出于在匿名狀態下評審的免責心理,不認真行使評審職責,使對同一學術成果的評價出現很大分歧,損害評審結果的公信力。相比之下,審稿專家公開、作者匿名的評審更具有公信力,也更具有建設性。這種制度設計也能夠增強評審專家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的評審行為更具有建設性,也能破除同行評審的神秘感,促進學術共同體優良學風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定期公布外審專家名單的做法值得提倡。這些外審專家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的外審專家庫,使學術共同體能夠看到外審專家在學術共同體的廣泛代表性,能夠增強雜志學術評價的公信力。

同行評審制度不但是學術期刊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合法方法,而且是學術期刊提高內容質量和服務學術共同體水平的基本方式之一。從理論上來說,學術期刊出版資源是無限的,可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優選作者和作品,以保證其刊登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我國學術期刊提高出版質量的前提是為作者提供最好的出版服務。只有為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出版服務,才能調動優質出版資源,吸引優秀作者投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學術成果。

2.2 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

社科學術期刊數量眾多、層次不一,辦刊宗旨有很大差異,辦刊主體多樣,還存在綜合性期刊和專業期刊同臺競爭的面貌,構成復雜的出版體系。使用引文量化數據對這些期刊進行一刀切的評價,不僅抹殺了上述復雜性,無法反映學術期刊體系的真實情況,也難以承擔遴選和培育國家學術名刊的功能。不解決我國學術期刊體系的現實問題,采用另立爐灶方式建設國家學術名刊,對提高學術期刊整體水平沒有太大意義。要使國家學術名刊具有堅實的基礎,應該改革我國學術期刊評價和學術期刊體制中的不適應之處,構建和完善開放、有序的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與之對應的層次分明的評價體系。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更塑造學術期刊的公信力。我國有數十萬社會科學工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社科院、黨校等教學科研機構,這些機構都辦有各類學術期刊。在教育部名刊工程社科學報的作者中,本校占比平均值為41.2%?!稄B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達到77%?!稄V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作者的本校占比為18.8%,為名刊工程學報中最低。整體而言,社科學報載文的學緣結構較為單一。社科院期刊因與高等院校保有適當距離,被認為在學術評價上能夠摒棄高等院校的門戶之見,對學術成果實現公正評價,成為高校社科學者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平臺。一般認為,社科院系統期刊質量高于高校社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是我國最權威的綜合性社科期刊,《歷史研究》等分別是史學等一級學科的權威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權威專業期刊70%的稿源來自高等院校[5],這與社科院系統研究隊伍人數較少、高等院校社科學報容量較少有直接關系,但根本原因是社科院期刊的開放度賦予其公信力和話語權。

學術期刊出版體系和評價體系應該是有序、分層次的,這樣才能發揮引導作用,有利于遴選和培育名刊。分層評價指的是從學術期刊刊登論文的研究層次不同這一實際出發,把定性評價與引文評價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評價期刊的學術水平。在橫向上,不同學科的學術期刊應分類評價。對那些發表主要不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論文的期刊,應以學術共同體和學術期刊同行評閱的定性評價為主,參考轉載、評論、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評價指標。對那些既主要以學術期刊為引文來源,又主要以學術期刊為主要發表平臺的學科的學術期刊,可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并重。在縱向上,同一學科的學術期刊應進行分層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業學者論文的高校學報、社科院期刊、學會協會期刊,位于學術期刊金字塔的頂端。同行定性評價應主要以成果原創性和創新性為標準,考察其學術規范性和思想啟迪性。輔之以評論、轉載、翻譯、文摘、引文等定量指標進行評價。那些主要刊發職稱論文、學生論文的期刊,行業期刊,專業期刊構成學術期刊金字塔的基礎。定性評價應主要以知識性和規范性為標準。可主要由相關職業領域的行業協會以及中國期刊協會行使質量評估職責。

學術期刊既是科研工作的龍尾,又是科研工作的龍頭。增強中國學術期刊國際話語權,培育學術名刊,不僅需要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出版體制改革的配合,更需要學術研究管理部門的支持指導。在對學術期刊進行分層評價的基礎上,科技部、教育部、等專項科研基金提供者可對高校、科研院所、學會等機構主辦的學術期刊予以重點扶持。根據現有學科需求以及科研機構協同創新的需要,擇優培育或新創重點學術期刊,在期刊評價、審稿制度建設、辦刊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資助,推動國家社科名刊建設。

2.3 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是我國學術期刊爭取國際話語權的必然選擇。在滿足網絡時代讀者對大數據學術資源的需求過程中,目前世界學術數據庫商業出版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學術期刊形成了借助數據庫的“小發行、大傳播”的 出版傳播模式。編輯部以較小的發行量滿足管理者、作者、科研院所、圖書館等單位的收藏需要,借助網絡數據庫出版滿足讀者在線搜索閱讀的需要。世界最大的愛思唯爾數據庫獨步全球,價格昂貴。我國中國知網、維普數據、萬方論文等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和讀秀電子書全文數據庫等占據中文學術資源數據庫出版的壟斷地位。這些商業數據庫出版機構,利用全世界或全國學者的學術成果生產數據庫產品,再作為最重要的學術資源之一,賣給學者所在研究機構,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對學術資源的下載進行限制,僅允許購買者在特定的計算機上下載數據庫內容。這限制了學術資源的公平開發和利用。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務,很多學術期刊自建渠道,在官方網站即時更新內容供公眾免費下載,通過微博、微信、云存儲等網絡應用宣傳推廣期刊內容,但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免費信息服務水平和傳播能力有待提高。

國家應加大對學術傳播領域的資助力度,僅僅為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提供部分辦刊經費,使其能夠組織出版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是不夠的,還要讓這些寶貴的學術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為了讓公共資助對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出版的資助惠及學術界,進而服務社會,成本最低、效果也最好的辦法就是學術期刊和學術著作的數據庫公益出版。學術期刊數據庫公益出版,是指在網絡數據庫出版環境中,作者或出版機構將研究成果提交給公益性的學術資源數據庫,供國內外研究者和公眾免費下載和閱讀。無論從互聯網邏輯,還是從學術期刊“小發行、大傳播”理念和實踐來看,我國學術期刊免費傳播趨勢已經比較明朗,但在功能發揮、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上還遠未成熟。從功能上來看,目前學術期刊的自建網絡傳播渠道非常零散,信息量小,內容不全,其檢索功能與傳播力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相比不成氣候。從發展模式看,我國的學術期刊免費傳播主體大多是零散的學術期刊出版者,近年開始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資助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上線運營,這是與商業學術數據庫以及開放存取數據庫不同的新模式,有待進一步檢驗和完善。目前的學術期刊公益數據庫遴選期刊的標準不明確、數據庫存量較小、版權問題被懸置、數據庫功能簡單,無法與商業學術期刊數據庫比肩。學術資源數據庫公益出版和傳播的來源遴選機制、質量控制機制、版權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等,都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發展學術資源的數據庫公益性出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我國學術期刊缺乏國際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學術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質量和傳播能力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質量是我國學術期刊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治本之道。要完善審稿制度,增強學術期刊公信力;完善學術期刊出版和評價體系,建設學術名刊;建設學術期刊公益出版數據庫,增強互聯網傳播能力。

注 釋

[1]尹玉吉.中西方學術期刊審稿制度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42(4):201-216

[2]朱棟梁.我國學術期刊創辦國際學術名刊探討[J].湖南社會科學,2007 (1):203-205

[3]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 2012 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7-34

[4]鄧正來.中國學術刊物的發展與學術為本[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4):7-14

篇8

關鍵詞 國家重點實驗室 自主創新 綜述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政產學研界對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十分重視,并進行了許多研究。自2004年以來在中國學術期刊網(CNKI) 上共有409篇相關文獻,其中科學管理類占156篇,工業經濟類占92篇,企業經濟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業類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相關研究涉及的最為廣泛、活躍的研究領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績效創新、技術創新、實證研究等。本文通過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獻,總結歸納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的內涵,并從管理模式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績效創新以及實證案例五個方面對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研究目前的進展進行回顧,并指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難點。

二、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的內涵

自主創新最先是由我國提出的。國外有關創新的理論雖然較為成熟,但是卻沒有形成自主創新的直接理論基礎。我國的自主創新研究形成于20世紀90年代,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孫愛英等(2006)認為自主創新是指企業通過自主研發來提高自身技術能力??偟膩碚f就是通過一定手段,獲得自身獨特的核心技術,并以此生產新產品,從而實現其價值 。

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內涵直接文獻較少。張琦、萬君康(2005)等人將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定義為能夠科學客觀的反映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知識創新、技術開發過程等活動中所體現出的涵納知識創新能力、人才創新能力及創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綜合創新 。唐東、曲用心(2012)認為應該將自主知識產權與外部資源整合協調,適應國家和市場的需求,提高產品價值 。

三、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研究的歷史及現狀

基于本文對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內涵的定義,以及對近幾年文獻的總結,發現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創新。李茂萍(2009)將創新管理解析為六要素創新戰略、創新文化、創新網絡、創新人才、創新風險和知識創新,并提出“數字裝備實驗室”創新管理的對策 。龍玲(2005)則認為管理的創新歸為資源管理、人員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創新 。陳柯羽(2009)以國家實驗室相關理論為基礎,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較研究,對我國國家實驗室提出發展建議及戰略對策 。雷東(2009)借鑒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室管理機構、經費管理體系、人員管理制度和評價考核機制,提出我國國家實驗室管理應該從完善主管部門、擴大資金渠道、完善人員管理和建立實驗室考核機制這幾個方面著手 。楊艷(2006)認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內容包括規章制度、人力資源、科研項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實驗室的管理經驗后,提出應從合理定位實驗室功能、多渠道籌資、優化管理隊伍、完善評估工作、推進網絡化來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 。

2、國家重點實驗室機制創新。楊艷(2006)對比美英實驗室管理機制提出應加強資源共享機制、全員聘用機制 、學科互動機制、激勵創新機制和評估監督機制 。朱映雪等(2009)認為應加強管理體制創新,完善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保障機制,建立大學生自主創新的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 。危懷安(2005)等認為應該加強實驗室開放、革新勞動用工、推進學術聯合和健全競爭機制 。易高峰(2008)等認為國家實驗室國家實驗室宏觀管理體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門、依托單位等組成,內部管理體制由理事會、室主任、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組成其運行機制主要由經費支持、人才隊伍建設、公共研究平臺支撐和評估機制組成 。任丹、魏鵬(2008)以微觀視角,強調作為實驗室創新重要部分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為研究對象,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總結,首次將培養路徑、運行機制和具體路徑統一考慮 。曾衛明、吳雷(2008)從“兩會一主任”管理體制,財務管理和后勤保障機制,資產和信息共享機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養機制,科研組織和成果管理運行機制等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使國家實驗室真正成為具有獨立的人事、財務、資產等權利的研究實體為目標 。

3、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李茂萍(2009)提出“數字裝備實驗室”應該在知識收集、知識共享、知識應用三個環節進行創新,并且通過提高知識利用率和擴大知識量兩種途徑創造新知識 。呂萍、劉卸林(2011)則通過并且通過調查結論證明,國際合作與科學論文產出呈現倒U型關系,企業的合作、流動人員比例與科學論文產出均呈現正U型關系。以國際合作和流動人員比例衡量的開放性對技術創新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國際合作與發明專利產出呈現倒U型關系,而流動人員比例與發明專利產出具有線性的負相關關系 。劉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術創新,必須發展特色優勢,跨學科合作,拓寬科技創新范圍,組建結構合理的高素質人才團隊,整合科技資源提升聯合創新 。甄樹寧(2009)認為創新研究群體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并且佐以清華的三大梯隊為例,即以老一輩學術帶頭人為第一梯隊,以實驗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員為第二梯隊,以及青年創新團隊為主的第三團隊,分層進行技術創新 。

4、國家重點實驗室績效創新。劉大為(2004)利用數據包網絡分析方法對山西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的產出效率進行分析,在結構性評價中用到并且利用聚類分析分析法對其結構進行評價,將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確定權重和指標體系降維研究 。危懷安、王炎坤指出我國重點實驗室取得的成就,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獲得的國外專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工農業生產、重大工程項目的核心技術突破、重大國防項目上仍有不足 。袁潤松(2010)將重點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夠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效率的內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歸模型對其形象進行驗證。結論表明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質量、人員和科研經費結構、管理水平以及開放交流程度等是影響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

5、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實證研究。俞前等(2007)總結了浙江大學在實驗過程中加強科研自主創新以創建能源清潔的成功經驗 。汪艷霞(2008)通過實證分析方法,剖析華中科技大學“數字制裝備與技術實驗室”的自主創新戰略管理的發展軌跡和運行機制,總結出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邏輯 。李華威等(2005)分學科對湖北省內部分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內其他實驗室進行比較,總結雙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經驗,發揚本省的自身優勢,從而提升省內實驗室的知識知識創新能力,為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供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 。

四、結論與展望

國家實驗室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現階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體系構建值得探討。謝桂紅(2000)將創新的特征歸納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預期成果的新 。張琪(2005)等認為創新體系包括知識創新、人才創新和管理創新 。但這一系列的文獻都只指出了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和創新特征,為構建創新體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并沒給出構建的對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說現階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為什么的階段。因此接下來研究人員需要著重考慮的是怎么樣去構建創新體系。

2、 文化環境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不容小虧。實驗室的創新文化是在在實驗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設中積累形成的可通過教學、知識、科研等來激發創新行為的文化氛圍。它體現著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 為實驗室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有助于實驗室人員創新思維的形成,增加其創新行為?,F階段直接研究實驗室創新文化的文獻幾乎沒有,僅僅只在實驗室創新的大范圍下有所涉及。在國家重點強調文化的今天,對于重點實驗室創新文化的研究還需要很大擴展。

3、 創新績效是不斷提升創新能力的動力?,F階段國內關于實驗室創新績效的研究并不具體。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國現階段實驗室投入與產出的關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類。對于評估體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將運行績效的評估指標體系分為資源狀況、資源配置。李曉軒將我國現階段的績效評估方法總結為計量評價方法、專家定性評價方法、基于創新任務書的評價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將評價方法做了一個概括性的描述,并沒有形成實際性的具體指導。而且很多評價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積分卡衡量指標,以學習與成長、內部經營、顧客和財務為四個指標。

4、構建由政府引領的產學研政創新平臺,協同創新。當前許多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的專業面較窄,研究內容單一,資金來源少,經濟效益低,難以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應該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與企業合作,協同創新,提高經濟效益。在此基礎上與產業園合作,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競爭力。雖然創新技術的方向可以由市場指引,但推動創新的動力機制存在市場失靈,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調節,就是要將政府和市場結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因此構建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并不只是實驗室的創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產學研政創新平臺的協同創新。而這恰恰是現階段研究缺乏的。

雖然現階段對我國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問題,但取得的巨大進步也不容忽視。隨著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創新能力研究的越來越重視,筆者相信在將來相關研究一定會更加全面細致。

項目資助:“江蘇省江蘇科技體制改革思想庫(蘇科政264號”重點項目資助;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KL11-06)”;國家統計局軟科學課題(2011LY076);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蘇省軟科學項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吳松強,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南京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業組織理論與創新管理,科技政策評價與管理;肖瀟,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仲盛來,南京工業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書記,主要從事重點實驗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人員,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KL11-06)開放課題課題組成員)

注釋:

孫愛英,李垣,任峰.企業文化與組合創新的關系研究[J].科學研究管理2006,2.

張琦,萬君康,莊越.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能力及其運行績效的內涵研究[J].科技與經濟, 2005(1).

唐東,曲用心.廣西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研究[D],2012.

李茂萍.“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管理研究[D],2009.

龍玲.面向國家創新體系的高校實驗室管理創新[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6):120-122.

陳柯羽.國內外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比較研究初探[D],2009.

雷東.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鑒意義[N].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6(1).

楊艷.我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創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偉武.論建立高校自主創新體制與機制[J].理論觀察,2009(4).

危懷安,王炎坤.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問題與對策[J]. 研究與發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趙文華.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鵬.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體制機制及路徑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農業科學,2008,15(2):85-87.

曾衛明,吳雷.國家實驗室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08,3:114-116.

呂萍,柳卸林.開放性對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影響―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例[J].中國管理科學,2011,19(6):185-192.

劉桂云.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地方高??萍紕撔履芰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樹寧.加強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創新體系[N].改革開放,1994―2-13:28-29.

劉大為.陜西省高校省級重點實驗室績效綜合評價研究[D],2004.

袁潤松.基礎研究創新平臺運行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強科研自主創新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11).

汪艷霞.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自主創新戰略管理―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8(5).

篇9

關鍵詞:武術教學;個體主體性;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6.012

1 研究目的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來臨,大學教育已從以往社會生活的邊緣走向了當今社會生活的中心。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尤其是高校學科教學活動已從同樣化、單一化走向個性化和多樣化。同樣,高校武術教學應以培養具有積極運動個性、富有創新精神和武術運動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標。但長期以來,在高校武術教學中,教與學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無法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性,體現師生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統一,真正展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本文從高校武術教學中師生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問題為出發點,力圖解決其統一性問題,提高武術教育教學質量。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本文搜集整理了近、現代對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研究資料以及在教學活動中的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研究成果。

2.2 邏輯分析法

根據近、現代對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研究資料以及在教學活動中的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研究成果,分析研究高校武術教學中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統一性問題。

3 結果與分析

3.1 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

3.1.1 近、現代對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研究

由近代主體性哲學的先驅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認為:人通過其獨特的思維方式而成為主體,當人被確立為主體后,被思之物就成為客體。這種主客二分的主體性,經過洛克、貝克萊和休謨而到康德等哲學大師的探討,人的主體性不斷地得以張揚。

從20世紀中葉開始,主體性哲學出現了從“主體性”向“主體際性”的轉向。例如胡塞爾以認識論為基礎,提出的“交互主體性哲學”[1]、海德格爾的“此在的共在”的主體際性理論、馬丁?布伯基以“對話主義”為核心的主體際性理論、哈貝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和“交往行動理論”等[2]。主體間性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并不否認和排斥主、客體關系中的個體主體性,而是表明了人們對主體性認識的深化,人不成為主體,不具有主體性,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主體間性[3]。

而認為,實踐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主體―客體―主體”的關系結構,主、客之間具有內在的相關性和統一性?!叭魏螁我恢黧w對客體的改造,即‘主體―客體’關系,都不過是‘主體―客體―主體’結構的一個片斷和環節;主體在作用客體的同時就載負著、實現著‘主體―主體’交往關系,并受其牽引和制約”[4]。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中展現的是個體的主體性,在“主體”和“主體”的關系中展現的是主體間性。

3.1.2 教學活動中的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教學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都具有各自的自主性、創造性、能動性和實踐能力。教學活動的客體主要是指師生所上的課程和采用的教材等。一方面,教學主體與主體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交往關系;另一方面,教學主體與客體之間是一種認識關系。因此,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各自發揮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并進行交往和合作的實踐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的個體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對教學內容選擇和加工的自主性、選擇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的主體間性表現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合作交往的交互性、平等性、寬容性、合作性等等”[5]。教師的個體主體性是表現在教師自我發展和教育實踐的過程中的,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對學生身心的關注,對教學的反思和創新等。教師的主體間性表現在:與學生和同事的合作交往中的的交互性、平等性、寬容性、合作性等等。

在武術教學活動中,師生以語言、動作等符號為媒介,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而進行的武術知識與技術的傳授與學習,以及情感、信息的交流而形成的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共識,師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武術教學活動中,只有確立師生的雙主體地位,才能實現師生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在教學活動中的統一。

3.2 高校武術教學中師生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缺失

3.2.1 武術教學中師生自主活動的缺失

一方面,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局外人”編寫、強加實施的教學計劃、教材的“忠實執行者”。教師因此被排斥于所授課程之外,只能考慮“如何教”學生的問題,忠實地扮演著“教書匠”的角色,從而被剝奪了自主的、創造性教學的權力。長此以往,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創造性意識被磨滅得一干二凈,因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缺乏個性,難有創新。

另一方面,教師是武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宰,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或“儲蓄式教育”,它把學生變成了武術知識和技能的“容器”或“存儲器”,把武術教育、教學活動簡化為簡單的技術學習、訓練和控制過程。學生對教師俯首聽從,為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所支配,壓抑了學生學習的靈活性、創造性和自主發展。在武術教學活動中師生自主活動的缺失,使教師成為單純的傳授者,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難以激發武術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教師不能創造性教學,學生也不能主動性學習,教學效果不如人意。

3.2.2 武術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主客兩極模式

3.2.2.1 單一的主體觀

在“主體―客體”之間的對象化活動觀念的影響下,傳統的武術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單一的主體觀理念。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赫爾巴特、贊可夫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其觀點是將學生的可塑性作為教育預設,在武術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是權威和主宰,把學生看做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容器,是教師實現其教學目標和完成其教學任務的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以杜威為代表的“兒童中心說”,它以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為基礎,指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主體,教師應圍繞著學生轉,把教師看做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和工具,這種觀點實際上取消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2.2.2 片面的教育關系

由于“主體――客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認識關系,是“主體”對“客體”的把握,因此,武術教育教學活動就成了或主要成了對武術知識掌握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教師是武術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技能方面的權威,學生是這方面的需要者和接受者,武術教育教學關系就成了武術知識的授受關系,其中的武德教育、審美教育、禮儀教育和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也簡單套用了這種教育方法,造成了武術教育教學活動中嚴重的唯理性色彩,缺少了師生因精神碰撞而產生的非理性活動。因而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也無法追求師生在武術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人性價值追求,只能停留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外在價值層面上,這種片面的教育關系,使學生淪為武術知識和技能的奴隸,教師僅僅是知識和技能傳遞的工具。

3.2.2.3 師生關系的異化

3.2.2.3.1 師生關系客體化

師生關系客體化是指在師生交往中,一方不把另一方看作是與自己處于同等地位的主體,使其失去獨立性而被控制和支配。師生關系客體化在武術教學中表現為:教師把學生看做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手段和工具;學生把教師看做是學生掌握知識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和工具。

3.2.2.3.2 師生交往的片面化

在武術教學中師生交往的片面化表現為:一方面是師生的交往蛻變成了武術知識信息的交流,片面的圍繞著武術知識和技能而交往,失去了師生人格魅力的吸引和碰撞;另一方面是武術教師所扮演角色的專門化,使教師只對學生武術方面的發展負責,從而消解了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往所具有的自由和本性。

3.2.2.3.3 師生關系的疏離和抽象化

現行武術教學的授課形式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教師是以學生班集體為教育教學對象,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面對的是整體學生集體,而非具體的某個學生。“個――群”關系交往成為師生課堂交往的主要形式,使得師生關系產生疏離和抽象化。

3.2.2.4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匱乏

在大學學習期間,學生主要的交往場所是課堂。在武術課堂中,他們除了和自己的教師有限的交往外,更多的應該是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協作,這是他們在學習集體中促進其自身進步的重要途徑。然而受到課堂規則的控制、有效的學習小組沒有形成等因素造成學生之間教育交往的匱乏。

3.3 實現武術教學中師生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相統一的措施

3.3.1 師生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

師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是主體參與。武術教學活動應該是以師生作為共同主體參與教學活動,以師生積極互動為教學過程,通過師生協作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師生共同發展與進步。有學者對北京某高校19種課堂教學行為的頻率分布進行分析,研究當前大學課堂教學的現狀[6]。研究結果表明,在一般的本科課堂中教學基本上仍未擺脫講授式教學一統課堂的狀態,教師不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也很少主動參與課堂,即使參與也僅僅是被動參與、形式參與、階段參與與無效參與。雖然有的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講解和示范的頻率很高,也不能說明教師的參與是主動的、全程的、有效的,因為武術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主動交流的過程,只有師生主動的相互交流和探討,才能真正地實現師生主動參與、全程參與、有效參與。

在武術教學中,既要有教師的講授,也要有學生的提問和師生之間的討論、評價;既要有教師的動作講解,也要有師生間的交流探討、學生自主嘗試和創新。只有真正的實現師生主動地、全程地、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實現武術教學過程中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統一。

3.3.2 師生協作交流

協作交流是教學活動的本質屬性。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協作交流。協作交流的實質是交往,交往的主體是師生,因此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應該是平等的,有平等才有協作。在協作交流中,武術師生建立起特殊的“主體―客體―主體”關系,圍繞著教學內容主動性參與,相互影響,從而推進武術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因此,這種互動是個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的統一。

在傳統的武術教學中,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權威,重視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只是傾聽者和被動的回答者和模仿者,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缺乏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然而,師生在武術教學中的協作交流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師生是教學中平等的主體,師生關系是以平等基礎的,這有利于師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展。另一方面,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其互相提問、相互討論,對教師和同伴的觀點、看法進行批判、超越和拓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思維能力和拓展學生視野,也有利于教師的發展與進步。

3.3.3 師生探索創新

探究創新是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師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師生應自主地探索和創新知識、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等。

3.3.3.1 探索創新應成為教師教學改革中的主題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研究探索教學技術和方法,創新學科知識,推動學科的發展?!白詈玫难芯空卟攀亲顑灹嫉慕處?,只有這樣的研究者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真正的求知過程”[7],“教學沒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精神,沒有靈魂的教育”[8]。在武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擺脫對他人意志的盲從,根據社會、工作崗位需求、學生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以及本人的能力、教學方式、思維方式來安排、從事教學活動。教師應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反思,積極、主動地參與武術教學科研,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智慧、實踐操作能力和教學思想體系等。

3.3.3.2 學生應在探索創新的學習中進步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應善于針對武術技戰術問題與老師或同學討論,并進行實踐性研究,創新武術專業知識和動作完成技巧。傳統的武術教學中教師按照教科書規定的動作套路,一招一式地教給學生,學生對教師所授動作進行機械地模仿和復制,教師認為自己所教的知識是絕對正確的,同樣學生也是這樣認為的,即使對教師所教的知識產生質疑,也囿于教師知識權威而不敢于從心理、生理、物理學等學科進行實驗和論證。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質疑精神、創新精神、實踐操作能力等都會受到抑制。因此,在武術教學中師生應積極進行探索創新。師生只有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實現師生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統一。

4 結論與建議

高校武術教學中由教師傳授武術知識、技術,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及師生之間關系的異化現象,使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創造性受到抑制,學生也難以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只有在武術教學活動中,真正實現師生間的個體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高度統一,實現教學活動中主體――客體――主體之間的高度融合,才能一改過去武術教學中存在各種問題,全面提升武術教育教學效果,實現高校武術教學的真正價值。

(獲獎論文:廣東省第九屆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三等獎)

參考文獻:

[1] [2] 江怡.走向新世紀的西方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10、490.

[3] 馮建軍.主體間性與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 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7.

[5] 曾新.主體性教育中的主體間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5).

[6] 周作宇等.大學教學傳統與變革[J].現代大學教育,2002(1):16.

[7]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37.

篇10

關鍵詞:《中國語言學史》;中國語言學;發展;意義

60年代初,王力先生給北大學生開過“中國語言學史”,這門課的講義后來在《中國語文》雜志上發表。1980年,王力先生又將舊稿重新整理成書,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單行本出版。這本《中國語言學史》與當時這一領域的其他著作相比,如胡樸安的《中國文字學史》、《中國訓詁學史》等,其觀點之新,材料之富,體系之嚴密,研究之深入都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以王力先生的學識、成就和他在語言學界的影響,就今天看來,這本書實際上仍然處在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奠基地位上。如今,翻看這部書,不敢說完全領悟,只能在此談談自己淺讀此書的一些領悟所學罷了。

一、《中國語言學史》內容簡介

王力先生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說:“中國語言學史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作為科學論文,著者假定讀者把中國語言學著作都看過了,不須交代任何知識,盡可以單刀直入地敘述這一個學術部門的歷史;另一種是作為教材,著者假定讀者沒有看過中國語言學著作,或者是看得很少,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那些著作的體例及其主要內容,然后談得上某一學派產生的原因,某一語言學家的學術淵源及其對后代的影響,某書的價值及其缺點。”王力先生這部《中國語言學史》就是按照后一種寫法寫成的。

王力先生按照中國語言學的特點,把中國語言學史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語言學的階段(從先秦到清末);第二階段是現代語言學興起的階段(從清末到解放前)。又根據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特點,把第一階段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以訓詁為主的時期(先秦至兩漢,而主要是兩漢),第二個時期是以韻書為主的時期(魏晉南北朝到明代),第三個時期是文字、聲韻、訓詁三個部門,這三個部門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情況是不平衡的。王先生根據這三個部門的歷史發展情況,按照中國語言學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進行分期,對研究和總結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規律,更有其實際意義。其具體分期內容如下:

(一)“訓詁為主的時期”

王力在這一時期里,主要講述了我國語言研究的萌芽時期―先秦的語言研究情況和當時的哲學家們關于語言理論的見解,重點介紹了兩漢文字訓詁學的主要著作《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分析了它們的體例,指出了它們的價值和缺陷,同時論述了這個時期語言研究取得的成績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二)“韻書為主的時期”

這一時期里,敘述了反切的興起及其廣泛應用;重點介紹了《切韻》、《廣韻》、《集韻》《平水韻》和《中原音韻》等韻書,并論述了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切韻》的性質,它所反映的語音系統及其對上推古音、下考今音的巨大價值;還介紹了受印度聲明影響而形成的等韻學及三派韻圖如《韻鏡》、《七音略》、《切韻指掌圖》、《四聲等子》和《字母切韻要法》的結構、特點與它們所代表的語音系統;同時對六朝到明代的文字訓詁學著作,也做了扼要的介紹。

(三)“文字、聲韻、訓詁全面發展的時期”

在這里,王力先生詳細地論述了清代學者對《說文解字》的研究,分析了段玉裁、桂馥、朱駿聲、王筠等《說文》四大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缺點,重點介紹了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還論述了這個時期古音學的研究和訓詁學的研究,肯定了自陳第、顧炎武以來的古音學研究的成績,肯定了段、王打破字形束縛,從聲音去研究語言的新的科學方法。同時還敘述了清末甲骨文出土后文字學的興起和它取得的成績。

這個時期是中國語言學全面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傳統語言學的黃金時代,許多研究成果值得認真總結和批判繼承。

(四)“西學東漸的時期”

這一部分,主要論述了之后到解放前中國現代科學的語言學在西方語言學的影響下正在形成的過程,著重論述了中國語法學的形成和發展,介紹了馬建忠、楊樹達、黎錦熙、王力、呂程,著重論述了中國語法學的形成和發展,重點介紹了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取得的成績。這個時期,由于采用西方普通語言學理論,運用新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我們的語言,使中國語言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中國語言學史》的價值意義

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第一次給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歷史建立了一個科學的體系。中國語言學歷史悠久,成績輝煌,巨著并出。對這樣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過去已有許多學者做了一些整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他們往往都是就某一本書或某一方面進行的研究,只是局部的、孤立的。因此,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是對中國語言學發展的歷史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總結的第一部著作,具有開創性的功績。其具體價值意義簡述有三:(此處參考唐作藩對其書內容介紹時所提及的)

(一)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以歷史唯物主義和現代語言學理論為武器

對中國語言學史上的主要著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系統的介紹和科學的評價。

王力先生的許多論述具有獨到的見解。我們試看王力先生對段玉裁的《說文》的評價。王力先生精辟地指出,段氏最大的貢獻有兩點:第一是敢于批判許慎,而且他的批判往往是中肯的;第二是注意到了詞義的變遷,具有歷史發展的觀點。從前人們推崇許慎,認為許書所說的都是對的,對許書的錯誤不但不敢批評,而且要想方設法去維護。王力先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高度評價了段玉裁突破先賢的成就,指出:“段氏是許氏的功臣,又是許氏的諍臣,他趕上了許氏,由超過了許氏”。具有發展觀點,是段氏比其他說文家高超的地方。

王力先生把段氏分析詞義時注意了古今詞義的不同,具有了歷史發展觀點,作為段氏另一最大的貢獻加以肯定,也正說明了王力先生對歷史觀點的重視。同時,王力先生對說文段注的分析又是辯證的;既充分肯定段氏的成績,又具體指出段注的不足。王力先生舉出了五點:(1)沒有充分證據而擅改《說文》;(2)拘泥于小篆;(3)拘泥于本字;(4)談字形存在一些穿鑿的地方;(5)談引申義有許多不恰當。對這五個方面,王力先生都舉出例證加以說明,令人信服。

(二)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還充分注意到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和漢語漢

字本身的特點對中國語言學發展的影響。

王力先生說:“中國語言學的發展路線,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第一個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歷史;第二個因素是漢族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北确酵趿ο壬治鲇栐b學到漢代才產生的原因時,指出這跟漢族的文化發展有密切的關系。他說:“先秦社會里,人們得書甚難;由于簡策的笨重,從前傳下來的書很少?!对姟贰ⅰ稌分?,其中大部分的著作時代不算遠,一般人還看得懂,所以不需要訓詁。到了漢代,文字簡化了,開始有了紙,簡策也多了許多,距離“四書”“五經”的時代已經夠遠了,社會上就要求小學把訓詁傳授給人們,《爾雅》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當然,國家崇尚經學,也是訓詁學產生的原因之一。”

王力先生從社會思想文化的變化對語言學的影響來分析為什么到漢代產生訓詁學,把問題闡述得明白透徹。

(三)王力先生特別注意到外來影響對中國語言學發展的作用。

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次外來的影響是由于印度佛教的傳入,通過佛經的翻譯把梵文的拼音原理介紹到中國來,于是中國創造了反切的注音方法,進而產生了韻書,使中國語言研究的重點從文字訓詁轉到了聲韻。王力先生對漢族人民善于吸收外來文化以發展自己的語言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反切的產生是中國語言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大事。漢族人民善于吸收外來文化并結合漢語特點來為中國文化服務,這在實際上表現了漢族人民的智慧?!钡诙瓮鈦碛绊懯且院笪鞣狡胀ㄕZ言學理論對中國語言學的巨大影響,這使中國語言學擺脫了以解經為主的語文學的范疇,而走上了獨立的科學語言學道路。王先生指出,這一時期的“語言學的領域擴大了,方法改進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三、《中國語言學史》的不足之處

參考其他人對王力先生這本書的評價,總結眾家所認為的其中不足之處,簡而言之有三:

一是理論與具體觀點不一致。其認為王力先生用西方語言學理論來衡量中國古代的語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妥之處。二是有過激之言。其所根據是認為王力先生雖肯定了聲訓的一些價值,但他對聲訓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的,有唯心主義傾向。三是類例不純。即有人指責王力先生分期界限不清。

但總的來看,作為奠基性的著作,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已是難能可貴了。其在中國語言學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四、總結

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在學術上的價值不言而喻,同時其對于像初學此學科的人來說,更具有實用價值。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從整體框架結構來看,它的顯著特點就是內容簡明扼要,敘述深入淺出。對于我這種初接觸中國語言學著作的讀者來說,在了解中國語言學的發展情況方面,受到了很多啟發。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山西:山西出版社,1962.

[4]唐作藩.《中國語言學史》介紹[J].語文研究,1981(2): 18-19.

[5]潘杰.重讀王力先生的《中國語言學史》[J].淮北煤師院學報,1996(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