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育苗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30 14:3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油松育苗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油松育苗技術

篇1

[關鍵詞] 油松 育苗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1.2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172-02

一、苗圃育苗技術

1.圃地選擇

選地是油松育苗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油松育苗地宜選擇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塊,地面土壤以深厚肥沃的中性(PH 值 6.5-7.0)沙壤土或壤土為佳。鹽堿地不宜育苗。

2.整地與作床

播種之前一定要做好平整圃地以及碎土、保墑等工作,保證圃地平坦、無石塊和土塊。

作床前首先要將土地平整,并提前3-5天灌足底水。苗床寬1-1.2m,兩邊留好排灌水溝及30-40cm寬的步道,苗床長度一般為6-10m。若當地氣候濕潤或灌溉良好,一般采用高床育苗。苗床高出步道15-20cm,床面寬30-100cm,苗床長度根據圃地情況確定。低床育苗與平川育苗大致相同(注意床面低于步道15-20cm),常用于干旱少雨、灌溉條件較差的地區。

3.種子處理

飽滿、干凈的種子對后期幼苗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除去種子中的空粒和雜物。

苗松在苗期易感染病蟲害,因此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消毒。接下來進入播種階段。播種在春秋季均可,適當早播。

4.苗期管理

任何一樣育苗技術的關鍵都在于苗期管理。要提高苗木成活率,必須適時施肥和澆水。此外,幼苗在此期間最容易感染立枯病和猝倒病,因此幼苗發芽出土一周后,要每隔一周左右天噴灑一次0.5-1%的硫酸亞鐵溶液。

二、容器育苗技術

1.圃地選擇

油松耐澇能力較弱,因此育苗地應選擇在地勢平坦、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地區。為使幼苗免受夏季伏旱侵襲,應保證育苗地有充足且便利的水源。

2.容器選擇

容器的選擇對于育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選擇有利于苗木生長、易得便宜、性能好的容器,生產中采用規格為7*13cm單個株型有底塑料容器袋,規格較小的容器袋能更好地節省土地。

3.整地作床

苗床主要為低床,作床工作的內容主要是清除雜物、平整土地。寬度1m-1.2m,長度根據地勢和育苗量而定,一般8m-12m,床深12 cm,兩床之間留出40 cm寬的工作道。

4.配制營養土

配制營養土時應該盡量選擇就近、低成本、不易板結的基質,粘沙、有病原菌的土壤不宜采用。一般取70%-90%的山皮土、,10%-30%的松林腐殖質土以及少量磷酸鈣,按土:沙:肥:藥=7:0.5:2:0.5比例混合配制。

5.播種

種子處理是培育油松過程中的關鍵一環。首先要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消除種子上的毒素,然后即可進行催芽。方法是將種子和清水按1:2比例加水混合均勻后,堆放在蔭涼處,每天翻動6-8次,浸泡24小時后,種皮變軟以后,即可撈出點種。由于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在雨季造林,5月上旬播種較好,而南部地區則應提前半個月左右播種。播種時注意用土把苗床周圍圍嚴,并覆一定厚度的沙層。

6.苗期管理

6.1出苗期間管理

無論是苗圃育苗還是容器育苗,播種后在出苗期間都必須加強幼苗管理。一方面要控制容器內溫度,一般保持在20度左右為宜;另一方面,要保持土壤濕潤,要適時灌水。

6.2遮蔭

溫度達到29℃以上時必須遮蔭,最好采用遮陰網遮蔭,遮蔭網與地面的高度為60-80cm。

6.3病害防治

立枯病和猝倒病是油松幼苗很容易感染的一種病害,不利于幼苗的健康成長。對立枯病和猝倒病的防治應從育苗的各個環節進行,如一開始的營養土配制、種子處理、出苗期管理等,切不可等到問題出現再采取措施,導致幼苗得不到及時治理。因此灑藥也是一項重要工作。一般在苗木出齊一周后,每隔一周噴灑0.5%-1%的波爾樂多溶液或0.5%-1.5%硫酸亞鐵溶液,噴后用清水洗去苗上的藥液。

6.4除草

松土除草的目的是保墑、防旱,是苗期管理期間必不可少的工作,相對簡單。但要注意,油松育苗怕淤,因此在降水較多的地區除草后不要松土,否則會影響苗木成活。

6.5澆水、施肥

為不使苗木干旱,出苗后要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澆水,在苗木速生期一般3-4天澆水一次。苗木木質化以后,應進行追肥,濃度根據施營養液時間間隔而定,氮:磷:鉀比例1:5:1,兩周后用2:1:1混合肥液。

三、山地育苗技術

1.圃地選擇

育苗地最好選在土層深厚肥沃的造林地的中心。而且要遵循自然規律,選擇合適的坡向。

2.整地

整地前最好提前半年以上進行預整地,深度25厘米以上,保證地面平坦、土質松軟。方法是沿著水平方向開挖,帶面整成1.3 米寬,并成5度反坡,前高后低。

3.土壤消毒

下種前一定要進行消毒,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幼苗感染各種病蟲害,促進苗木生長。消毒的最佳時間一般在第二年土壤結凍后或育苗時。消毒一般使用一定量的硫酸亞鐵粉或多菌靈撒在土壤表面,即可達到殺菌目的。

4.種子處理

首先要對種子進行消毒,按照種子:高錳酸鉀=100:1的比例將兩者混合攪拌。為防止鳥害,每100斤還需要拌入0.5斤磷化鋅。

5.播種

7月份氣溫高、濕度好,是播種的最佳時期。播種溝深1.5厘米,溝寬10-15厘米左右為宜,同時注意苗床高度,一般高出地面1厘米。播種后覆土2.5厘米,播種量一般每畝為18-20公斤。

6.苗期管理

一般播種后10天左右幼苗就會出土,在此期間,期幼苗較脆弱,因此從播種之日到種殼脫落時,都要有專人看守,嚴防鳥蟲、傷凍。

四、結束語

以上三種油松育苗方法各有特點。山地育苗節省用地,便于管理,在技術上則與平地育苗大致相似。油松容器育苗具有技術簡單、成本較低、造林成活率高等優勢,是一項重要的抗旱造林技術,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林農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育苗技術與方法。

參考文獻

[1]張義清. 油松育苗技術[J]. 科技致富向導,2011,32:279.

篇2

關鍵詞 油松;山地育苗;平地育苗;容器育苗

中圖分類號 S791.2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6-0161-01

大力造林,提高樹木成活率是造林的關鍵所在。良好的苗木是造林效率提高的前提,目前我國造林苗木成活率低、苗木質量差等問題普遍存在,不僅造成了財力、物力的浪費,而且還延緩了環境改善的進程。油松是我國特有樹種,是我國北方最主要的林業木材,基于其耐寒、耐旱、耐貧瘠的特性,非常適合在北方栽種。目前,北方油松一般采用山地育苗、平地育苗、容器育苗3種育苗方法。其中,山地育苗的優勢是育苗地點離造林地近,有利于起苗時帶宿土、運苗時防止傷根,可降低苗圃地費用及日常管理費用等。平地育苗的優勢是連作效果較好,培育的苗木健壯、抗病能力較好,但是對已罹猝倒病的苗木不宜連作;油松平地育苗可以選擇之前種植楊樹、柞樹的地塊作圃地,而前茬為大豆、馬鈴薯的地塊不宜用作育苗地。容器育苗是目前造林采用較多的一種方式,其具有省地省種、出苗快、緩苗時間短、成活率高等優點,但是需要的人力和費用相對較大。本文對北方油松三大育苗技術進行概述,以供綠色工作者參考。

1 山地育苗技術

1.1 育苗地選擇

山地育苗的地點一般選在距離油松林區較近的地方,宜選土層較厚、養分條件較好、水分充足的陰坡地段,以未種植過其他樹木或作物的地塊最好,因為這種土地土壤養分較為充足,苗木不易染病。同時,所選陰坡位置并非完全背光,避開風口,以保持育苗地溫度。

1.2 育苗方法

山地育苗播種時間可選擇4月或8―9月的雨季。如果選在雨季播種,要選擇經過催芽處理具備越冬能力的幼苗。同時,山地育苗處于林區,在秋季播種時應該注意防止鳥獸危害,有條件的可添加防護網防止鳥害;在苗地四周就地取材,圍上帶刺的枝條,防治兔害和鼠害。冬季,山地苗木容易發生生理干旱,應對苗木添加防寒措施[1]。

1.3 管理措施

種植密度要適宜,種植過密則枝條過細,種植過疏則生長不良,每1 m的壟溝保留數量為120株左右,每年6月初開始間苗。由于油松耐旱怕澇,遇大暴雨時要及時除去苗床多余水分。勤除草,可選用除草劑。及時追肥,第1次追肥施用氮肥,第2次追肥施用磷鉀肥。為了防止幼苗發生猝倒病,每隔1周噴灑1次0.5%波爾多液,間苗后1個月停止噴藥。油松幼苗生長到2年左右時,苗高15 cm左右、地徑0.5 cm左右可以移出苗圃,3年左右的幼苗可以進行造林栽培[2]。

2 平地育苗技術

2.1 育苗地選擇

良好的土壤條件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雖然油松幼苗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的特點,但是要獲得高質量的苗木,必須做好土壤選擇工作。對于平地育苗方法,土質以砂土為宜,要求地勢平緩、排灌便利、運輸便利,同時土壤的pH值以中性或者弱酸性為宜。育苗前要做好整地工作,先深翻,再耙平。深翻時先施入基肥,最好是廄肥、腐熟有機肥,加入適量過磷酸鈣,以滿足幼苗的營養所需。施肥時,可混合適量硫酸亞鐵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以防止猝倒病的發生及地下害蟲危害。地塊處理完成后,做成長10 m、寬1 m的育苗床,起壟,壟寬50 cm左右、壟高20 cm左右,便于灌溉和苗木的透風透光。

2.2 育苗方法

平地育種在4月播種較為適宜。在播種前1個月將種子取出消毒,用0.5%高錳酸鉀浸泡1~2 h,然后采用沙埋法或者層積法進行催芽處理,定期翻看,將裂嘴的種子挑選出來后用溫水或者化學試劑浸種,洗凈后置于恒溫密閉容器中催芽,待大部分種子種皮開裂后即可播種。

北方油松平地育苗播種量為225~240 kg/hm2,播種后再覆蓋2 cm厚的土層,壓實。對新壓的土層要澆足水,保證苗期供應,至出苗前不再澆水。澆水方式采用噴灌或者側灌,有條件的地方可添加保溫劑。播種后1周左右,幼苗即可發芽出土,這時要加蓋防護網,防止鳥害[3]。

油松幼苗應適當密生,油松苗過稀生長不良,過密則生長纖細,若以一年生苗木產量270萬株/hm2左右為目標,則每1 m長的播種溝留苗130株為宜,間苗以6月中旬左右較為適宜。

2.3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與山地育苗相同。

3 容器育苗技術

3.1 育苗地選擇

容器育苗應選擇朝光背風、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段。

3.2 育苗方法

做床前,需要將土地平整,將土壤中的雜草和沙石篩出。苗床規格為寬1 m左右、高20 cm左右,周邊苗床要垂直,圍上磚塊,防止透風,以保持苗床溫度。

育苗基質是經過動物糞便堆漚的農家肥和化學肥料混合的土壤(農家肥占15%,化學肥料占5%),這種土壤不僅養分充足,而且養分結構合理平衡。

育苗基質裝缽前還要殺菌消毒,篩出基質中的碎石和雜物。對基質消毒采用1%硫酸亞鐵溶液,每100 kg基質噴灑1.5 L試劑,消毒后將基質攪拌均勻后備用。種子也需要用1%硫酸亞鐵溶液消毒,然后將種子置于常溫條件下用層積法催芽,3 d后取裂嘴的種子播種[4]。

在裝缽前先把消毒后的營養基質潤濕,然后填土,距離容器上端3 cm左右時停止填土,加入2~3粒篩選好的種子,繼續填滿后待用。將裝好后的土缽緊密整齊地排在苗床上,土缽間的縫隙用細土填充,同時苗床用磚堵住,然后適量灌水。

3.3 管理措施

水分管控是整個育苗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適時適量灌水可加快出苗速度、降低種子染病幾率。灌水要采用少量多次方式,灌水時間根據土壤表面干濕程度確定,每次都要澆透。

追肥時,可采用液體肥料,第1次追肥以磷鉀肥為主,第2次追肥以氮肥為主。油松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松樹介殼蟲,其中白粉病可噴灑多菌靈800倍液防治,松樹介殼蟲可噴灑粉蚧靈1 000倍液防治。

4 參考文獻

[1] 中國林學會.林木育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

[2] 劉鳳祥.油松幼林撫育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中國西部科技,2011,10(36):55-56.

篇3

關鍵詞:油松;育苗技術;造林技術

1 育苗方法

1.1 整地與作床

最好選擇灌溉方便、地勢平坦、土壤疏松、交通便利、排水良好的地塊。秋季深翻育苗地,深度為20~25cm,且采取冬灌。來年開春再淺翻、耙平,然后把育苗地制作成長依地形而定,寬為1.0~1.2m,東西并排的苗床,并保持床面平整。

1.2 施肥

在進行地面淺翻時施入基肥,每667m2 施入3500kg腐熟的農家肥。如果農家肥量不夠,施入20~30kg的磷酸二銨。

1.3 播種

首先篩選出優良的播種種子,然后,將種子放入0.5%的高錳酸鉀溶液里浸泡2小時進行消毒處理,清洗濾干后,將河沙與種子以2:1的比例進行混合,置于溫暖處萌芽,每天翻2~3次、灑水保持濕度在60%左右,當30%的種子裂嘴萌芽時立刻播種。4月中下旬開始播種,每667m2播種15~20kg種子,采取人工條播,通常播幅為5cm行距為10cm,覆土1.5cm后覆蓋、鎮壓,播后7天出苗,15天出苗整齊。

2 造林技術

2.1 選擇造林地

油松主要是在其自然分布內進行山地造林,其分布區外有其它松樹滋生,不適合進行造林。實施油松造林范圍主要是干旱的黃土高原溝壑和沙地。進行油松造林,最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地形。在西北黃土及低山丘陵干旱地區,充足的土壤水分才能保證油松成長、成活,因此,通常只能在半陰坡、陰坡造林。在低山陽坡培育油松人工林的穩定性差、生長緩慢、害蟲還較多,難以長成規格材,還不如改栽培栓皮櫟、側柏等樹種。

2.2 整地

整地常用的有魚鱗坑整地,反坡梯田整地,水平條整地,水平溝整地和帶狀整地等五種方法。魚鱗坑整地多用于華北山區造林,常用中型魚鱗坑整地,長1~1.2m,寬60~70cm,深30~40cm,每坑僅栽2叢。反坡梯田整地就是沿山坡的高等線從上到下,里切外墊,使用生土石塊筑巖,使梯田里低外高,形成一個10~20°的反坡,保證有30~50cm的活土層,寬為1.2~2m,上下反坡梯田間距為0.3~1.2m。水平條整地多用于石質山區,規格為長3m、寬50cm、深30cm,梗高15~20cm,使之沿等高線呈品字形交錯排列,條間距1m,上下邊距1~ 1.5m。水平溝整地多用于黃土高原地區,規格為長3~4m,上口寬70~80cm。下底寬50~60cm,深40~60cm,每溝栽4~6叢。

2.3 造林密度與時間

油松造林的行距通常為1.5m×2m或2m×2m,而混交林的行距為2m×2m或2m×3m。一般在春季進行植苗造林,而容器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造林時間,例如,春季、秋季或雨季。

2.4 播種造林

油松播種時多采用穴播,每穴播種15~25粒。播種前1天用溫水浸泡種子,撈出后拌入10%的甲胺磷,隨整地隨播種,油松栽培多用穴植法,穴大小為20cm×20cm,最好穴大根舒,采用深埋、深栽。不管使用哪種栽培方法,都得保護好育苗根部,不被風水日曬,這關系到是否成活。栽植時要避免窩根,如果窩根即便成活了,日后也會導致根系發育不良,從而影響生長,甚至枯死。

2.5 撫育管理

①松土除草:剛造林前幾年要加強油松林的撫育管理工作,及時松土除草,良好的土壤蓄水保墑,以防雜草叢生,為幼樹的生長創造好的條件。松土除草至少3年,1年松土除草2~3次,當幼樹超過雜草層便可停止。②間苗定株:在生長初期,油松叢生有利于抵抗不良環境因子,但是到了一定樹齡后,叢生的缺點逐漸暴露,多量的植株會來搶奪土壤營養和光,造成油松生長緩慢,所以,要在叢生不利的時期及時進行間苗定株。③人工修枝:當油松側枝過于粗壯,高生長緩慢時,要進行人工修枝,但是修枝的強度得適當,不可過量,以免影響生長。修剪樹枝一般在冬季,適宜修平,切忌傷皮。④調整密度:油松造林的密度一般比較大,但是,由于立地條件比較差,單位面積上的營養成分只能供應較少植株的生長。第1次漸伐通常在9~10年,每667m2保留250~300株,每隔5~7年漸伐1次,到20年時保留130~180株。

參考文獻

篇4

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屬松科松屬,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荒山造林及城市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該樹種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均能生長,喜強光,適用于干冷氣候,它不耐水澇及鹽堿,耐干瘠,為荒山造林的先鋒首選樹種。然而實際的移栽經驗表明,油松樹苗在移栽之后的成活率比較低。雖然可以采用大量移栽的方法可解決油松移栽成活率較低的問題,但是這樣做無疑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經過多年實踐和研究證明,營養缽育苗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油松移栽成活率較低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結合自己這幾年的工作實踐經驗,對油松的營養缽育苗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育苗

1.1育苗時間:春季在3月底到4月上旬完成裝袋下種,以確保造林時苗木為優質壯苗。

1.2育苗地選擇:選擇背風向陽,既靠近水源,又相對靠近造林地,排水良好的地方作為育苗地。苗圃地選好后將其整成若干小畦,作為苗床,床寬1.3米,床長根據地形具體確定,約20米左右,畦面要保持平整。

1.3育苗方法:

1.3.1營養土配制:選用生土,山坡坡度大或非耕地的黃土,此土無病菌。為避免土壤過于粘重,可摻入1/3干凈河沙,過篩揀出碎石或植物殘體,充分混合后加水。油松容器育苗禁忌采用熟土作原料,更不能加入未經腐熟的有機肥料,另外油松菌根可促進油松生長,所以采用油松林地的土壤作原料更好。

1.3.2裝袋:在整好的畦內進行點播。裝袋時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裝袋必須裝滿,絕對禁止容器底部窩袋;二是容器排列一定要高低一致,每畦放完后容器頂部成一個平面,這樣覆土厚度才能一致,出苗整齊。苗床之間要留出40cm步道便于育苗作業。放杯的方法有兩種,即地上式:床整平,將容器袋并排放好,每床周圍用土或沙圍好即可;地下式:將苗床挖成深與容器袋相同或略大于容器袋的畦,把畦底整平,在畦內并排放袋即可。

1.3.3種子處理:播種前先將種子用溫水浸泡1天,撈出后用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30分鐘進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沖洗一次,7~8天種子裂嘴,即可下種。下種時一是要足墑下種;二是播種穴不能過小過深,播種量每袋5~6粒,否則種子互相擠壓,影響出苗,甚至會腐爛;三是覆土不可過厚,如是粘土必須摻河沙,播種后用細土覆蓋,厚度超過容器袋1cm。

1.3.4苗期管理:管理可分兩個階段。出土前管理,只浸種不催芽的種子約15~20天出齊,催芽的種子約7~12天出齊,出土前的種子處于萌發期,需要充足水分、一定的溫度和空氣,噴水調節土壤溫度,防止地表溫度過高,保證種子順利出土。如水源缺乏,可采用覆蓋的方法,覆蓋物最好用谷草,其次為麥秸。地膜覆蓋,雖有利增溫保濕,但易造成日灼毀苗。開始出苗時,陸續撤除覆蓋物,出苗前噴一次1%~3%硫酸亞鐵液,幼苗出土后,為促其發育健壯,噴水次數要適當減少,每3~5天噴水一次,適時除草,以利于苗木生長發育。

二、造林

篇5

關鍵詞 油松;遮蔭網;容器育苗

中圖分類號 S791.254;S723.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4-0165-01

油松(Piuast qeformis carr)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的造林綠化樹種之一,分布廣,適應性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效果。近年來,在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綠色和諧家園建設等工程中成為主要的造林綠化樹種,被大面積栽植。油松遮蔭網容器育苗是通過采取遮蔭措施,人為改善苗木生長環境條件的育苗方法。與常規育苗相比,該方法具有遮蔭,保濕,防日灼、土壤板結、鳥蟲害,出苗快、齊,出苗率高等特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中灣林場場部苗圃基地,地理位置為東經108°34′14″~108°34′16″,北緯35°26′15″~35°36′17″。海拔1 450 m,屬溫帶半濕潤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 510.4 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6%,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 074.064 kJ/cm2。區內年平均氣溫9.2 ℃,月平均氣溫在10 ℃以上的是4—9月,氣溫年較差為25.9 ℃,春、秋季溫度基本相同,≥10 ℃積溫為3 200~3 300 ℃,雨季無酷熱。無霜期約180 d,年降水量588.7 mm,降水季節分配不均,集中于6—9月,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0.4%。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4%,干燥度1.1。災害性氣候主要有:干旱、凍害、暴雨、冰雹??偟臍夂蛱攸c是春旱多風、夏涼多雨、秋澇霜早、冬干寒冷。

1.2 試驗設計

試驗根據育苗方式不同共設3個處理,分別為遮蔭網容器育苗、常規容器育苗和大田育苗,在試驗地內采用隨機抽樣的辦法,或者根據試驗內容的要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苗床布設樣方,樣方標準為1 m2(1 m×1 m)和0.5 m2(1.0 m×0.5 m)。

1.3 試驗方法

1.3.1 苗圃地選擇。苗圃地選在交通方便、地勢平坦、背風向陽、質地疏松、水源充足、澆灌方便、排水良好、空氣流通、便于管理的地段,切忌選擇前茬為菜地和薯地、地勢低洼、雨季積水、有病蟲害的土地[1]。

1.3.2 種子處理。播種前一年最好將種子進行雪藏處理,催芽前將種子用0.5%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 h或用3%硫酸亞鐵溶液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再用30 ℃溫水浸泡1晝夜后進行水選,將種子與沙子按1∶2的比例混合,堆放于向陽地段,指定專人勤翻動,使其保持均勻的溫度和濕度,注意觀察,待有40%~50%的種子裂嘴露白即可播種[2]。

1.3.3 營養土的選擇與處理。最好在育苗前一年入冬前選理化性狀好、具有一定肥力、通氣性和透水性良好、無害蟲、病源體和雜草種子的森林腐殖質土,用篩子進行篩選,同時1 m3營養土拌硫酸亞鐵10 kg和50%辛硫磷10~15 g進行土壤殺菌殺蟲,預防立枯病、猝倒病和地下害蟲。

1.3.4 育苗。①做床:苗床呈南北走向,床面平整,寬1 m或0.7 m(因苗床相對較窄,便于管理,同時可避免因邊行效應而導致苗木生長參差不齊,形成馬槽狀,苗木質量不高),長10 m(也可因地形而定),床面深度根據容器袋高度,一般采用低床,步道寬40~50 cm。②裝袋:選用8 cm×15 cm的聚乙烯封底塑料袋,將篩好的腐殖質土裝入容器袋內,整齊地擺放于床內并靠實,床面平整,空隙用細土填滿,苗床每隔1.0~1.5 m留出15~20 cm的橫行步道,以便于苗木通風透光。③播種:因林區氣候和晝夜溫差變化較大,所以油松遮蔭網育苗一定要掌握好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種,播種前修整床面后灌1次透水,待床面表土松散無淤泥后,將處理好的種子點播于營養袋中(每袋3~5粒),點種后稍加鎮壓并用土質疏松的腐殖質土覆蓋種子,覆土厚度為種子的2~3倍(0.5~1.0 cm),覆土要均勻,以防影響苗木頂土或出現土壤板結[3]。

1.3.5 苗期管理。播種后,用小拱棚的模式覆蓋遮蔭網,勤觀察,嚴把幼苗出土管理關,出苗期和苗木生長初期,以噴灌的方式適時適量澆水(少量多次),保持床面濕潤,切忌采用漫灌,防止土壤板結和沖蝕苗床。同時,加強鋤草和病蟲害防治,幼苗出土后每5~6 d交替噴灑1次敵克松水劑500倍液、多菌靈、0.5%高錳酸鉀或1%硫酸亞鐵等藥劑以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噴后30 min灑清水洗苗),并隨時拔除病苗。在幼苗期,選陰天或晴天的早晚撤除遮蔭網煉苗,晴天中午高溫時段覆蓋遮蔭網,使苗木逐步適應外界環境后,7月中旬苗木生長基本穩定后,撤除遮蔭網[4]。

1.4 調查方法及內容

育苗后注意觀察種子的發芽、頂土和出苗等情況,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采用設樣方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成苗率、苗木高度、地徑等進行調查后取平均值,在每塊樣方內選擇與樣方平均高和平均地徑相近的苗木3袋,測量主根長度和側根數量。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遮蔭網容器育苗的發芽和出苗天數比常規容器育苗、大田育苗少,苗高、地徑、主根長、側根數、成苗率等指標均優于其他2個處理。由此表明,遮蔭網容器育苗是一種值得大力推廣的育苗方式。

3 結論

(1)油松遮蔭網容器育苗相對于常規容器育苗,其成苗率高。

(2)生產管理方便,有利于提高苗木質量。①遮蔭網揭蓋方便,幼苗期在陰天與晴天的早晚可揭網,晴天中午高溫時段覆蓋遮蔭,苗木生長中期可隨時揭網,促進苗木提早木質化;②遮蔭網育苗具有遮陽保濕、通風、透光均勻,防日灼和鳥害,出苗快、齊等特點;③苗期管理澆水可直接從網面往下灑水,幼苗期正值春末夏初,由于林區晝夜溫差大或者出現晚霜、雷雨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遮蔭網可起到保溫防霜、截流暴雨沖擊和抵擋冰雹對苗木危害等防護作用。

(3)遮蔭網容器育苗由于苗木產量高于其他育苗方式,同時遮蔭網在第2年的育苗中能繼續利用,因而遮蔭網育苗成本較低。

4 參考文獻

[1] 馬仁發.油松育苗繁殖技術要需與重點[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2(10):240.

[2] 杜延濤,李來祥,王永強.油松容器育苗技術[J].國土綠化,2011(11):44-45.

篇6

關鍵詞:榆林油松;實生苗;培育技術

1 引言

油松為松科,常綠喬木,原產中國,自然分布范圍廣,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甘肅、寧夏、榆林、四川北部等地均有分布。油松為陽性樹種,淺根性,喜光、抗瘠薄、抗風,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黃土上,-25℃的氣溫下均能生長。

2 材料與方法

2.1 圃地選擇

圃地應選在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臨近水源,土層疏松肥沃的微酸性或中性沙壤土上。

2.2 土壤處理

榆林地區4月底至5月初,在前一年秋季深翻的圃地上施足底肥,有機肥優選,也可采用尿素225~300kg/hm2,配以磷酸二銨150~225kg/hm2施肥。然后用375~450kg/hm2的硫酸亞鐵進行土壤消毒。揀除土壤中石塊、樹根、雜物后,進行做床。苗床寬1.2m,步道寬0.3m,高0.2m,床面要求細致平整無雜物,且上松下實。

2.3 種子處理

2.3.1 種子消毒

消毒前,用溫水浸泡油松種子2h,每隔20min攪拌一次,撈出漂在水面的空種粒。然后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h進行消毒。

2.3.2 種子催芽

將消毒后的種子放至種箱中,堆積進行催芽,種箱上可覆蓋編織物以防止陽光直射,每日灑水3次,保證箱內濕度在70%左右。約7d左右,待種箱內1/3的種子咧嘴發芽,即可播種。

2.4 播種

以五一節前播種為宜,播種前對苗床澆一次透水,待濕度合適后,對苗床進行平整,即可播種。播種量為225kg/hm2,采用橫條式寬幅密播,播幅寬10cm,行距15cm,深約2cm。播后用篩過的細沙覆蓋,厚度不超過1cm,然后用麥草覆蓋。

2.5 幼苗管理

2.5.1 出苗期

15d左右開始出苗,此時要有專人守候,防止鳥類啄食和鼠害。及時進行人工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除草要細致,謹防將幼苗拔出。適時澆水,保證床面濕潤。

2.5.2 幼苗期

幼苗大部分出齊后,將覆蓋的麥草除去,進行遮陰??刹捎酶?5~20cm的平頂式遮蔭棚,棚頂可采用竹竿編制的竹簾,透光度要求在20%左右。此時,澆水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則,根據天氣狀況和土壤墑情,適時澆水。及時除草,防鳥鼠害。

2.5.3 越冬期

11月下旬,土壤結凍之前,進行冬灌,越冬澆水要求澆透,灌足,以防止生理缺水,凍拔和翌年晚霜危害的發生。

2.6 常見病害管理

2.6.1 油松松針銹病

松針病初產生淡綠色小斑,后產生黃褐色丘狀突起,常排成一行,這是病原銹菌的性孢子器。春季在丘疹狀的性孢子器的對側,產生由黃白色變為桔黃色的皰囊,即病原菌的銹孢子囊。囊破后,散出黃色粉狀的銹孢子,最終只剩下銹孢子囊的包被,白色膜狀。待包被失去后,松針常常枯萎變黃褐色并早落,偶遇春旱時,病情雖然發展緩慢,但病樹新梢生長受阻,2~3年后病株死亡。

防治時間:7月中下旬油松發病季節。

化學防治:噴灑1∶1∶170的波爾多液、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5%粉銹寧1000倍液,隔半月1次,共噴2次~3次。

生物防治:避免營造油松和黃波蘿的混交林。

2.6.2 油松落針病

染病初期針葉上出現淡綠色小斑紋,很快變鮮黃色,后病斑逐漸擴大,變淡褐色及至灰色,后期針葉上產生許多黑色橫隔段線和橢圓形病斑,全葉枯黃,病斑上出現很多小黑粒(分生孢子器)。

防治時間:6~7月子囊孢子散發高峰之前。

化學防治: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500~800倍液、70%敵克松500~800倍液、65%代森鋅500倍液、45%代森銨200~300倍液等。

生物防治:加強營林措施,多營造混交林,避免純林;加強幼林管理,及時清除生長重病枝條。

2.6.3 油松毛蟲

防治時間:4月下旬~5月上旬,7~8月。

(1)化學防治。阻隔法。秋季幼蟲下樹前或春季幼蟲上樹前,用毒紙繩或毒紙環捆綁在樹干上,阻殺下樹越冬及上樹危害的幼蟲。噴霧法。用25%滅幼脲3號或高滲苯氧威等噴霧。

(2)生物防治。營造針闊混交林。卵期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和其他生物制劑,人工繁育釋放赤眼蜂每公頃60萬頭左右。

2.7 苗木移植

為保障造林成活率和培育優質壯苗,要對留床苗進行換床移植,以三年生移床苗為好,1hm2播種苗可移植10hm2左右,移植時要隨挖隨植,保證苗正根舒,踏實不透風,移植后立即澆透水。

2.8 苗木出圃

出圃及上山造林更新成苗的苗齡以5~6年生為好。要求為頂芽飽滿,根系發達無損傷,桿形挺拔,具有生活力的苗木。3 結語

油松為常綠喬木,黃土高原有大面積的天然林分布和人工成片林。油松耐寒性較強,垂直分布在海拔2400~3500m之間,適合我國西部地區生長。隨著西部開發、“天保”工程和“三北”防護林建設的實施,油松已成為榆林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大力發展榆林油松實生苗培育,不僅可以為榆林的綠化工作提供大量優質種苗,解決油松種苗稀缺的現狀,同時通過有性繁殖培育出的實生苗,由于分離引起變異,可從中選育優質品種,培養優良的無性系,進一步擴大生產和提高種苗質量,從而保證油松種苗的供應和栽植后的成活率,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俞 玖.園林苗圃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2] 尤文忠,劉明國,李宏映.半干旱地區不同油松混交林的油松生長特征及植物多樣性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7(6).

[3] 張金善,秦蓮萍.榆林油松育苗技術[J].中國林業,2010(12).

篇7

【關鍵詞】樟子松;種子;幼苗;培育

樟子松( 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海拉爾松,為松科大喬木,樹干通直,生長迅速,根系發達,適應性強,耐干燥瘠薄,耐旱耐寒,嗜陽光,喜酸性土壤。樟子松是我國三北地區主要優良造林樹種之一。但由于樟子松種子較小,幼苗年生長量小且病害嚴重(主要為立枯病),一直被認為是一種較難培育的樹種。長期以來,本地區一直存在育苗人少和小苗苗源不知的問題。為此,我們通過多年大量的實踐和積累,摸索出一套操作性很強的樟子松幼苗培育技術供大家參考和應用。

一、采種

天然樟子松林 15-20 年左右開始結實,豐年間隔期 3~4 年,其中有的個別年出現小年。春秋兩季均可采種,秋季在 9 月中、下旬至 11 月上、中旬,春季 3 月上旬到 4 月中、下旬。結實中等年份,一般每株母樹可采球果9 斤左右,每人每日可采球果 50-80 斤,每斤 40~50 個球果,一個球果中含種子 25~40 粒。但因樹齡不同結果量和球果內種粒多少也有差異。因球果堅硬,不易開裂,種子調制較困難。露天涼曬雖簡便易行,但脫粒時間過長,最好采用室內烘干法,將選凈的球果放入分層木架的種盤上(或簾子上),在室內加溫烘干,室內溫度要保持在 45~50 ℃ (以上層為準),不宜超過 50 ℃ 以上,經過 3~4 天, 60% 以上的球果開裂,用手搖凈種器或敲打振落脫粒。如球果開裂不完全,可放入 40~50 ℃ 的溫水中浸泡 5~10 分鐘,浸透撈出再烘干,經 2-3 天,球果可大部分開裂脫粒。干燥過程中要注意勤翻動球果(每天 5~6 次)經常檢查室溫,注意通風換氣。一般球果出種率為 1%~2% ,經過動翅篩選,種子純度可達 90% 以上。

二、育苗

(一)培育裸根苗

1.育苗地的選擇:選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土質比較肥沃的沙壤土作圃地。如有條件,最好選擇前茬是松、柞育苗地,因為這種圃地含有大量對松苗生長有益的菌類,能促進幼苗的發育和增強抗性。但不宜在一塊地連續多年播種,否則因播種地澆水次數較多,土壤板結,對苗木生長不良,一般宜 1 年與 2 年生松苗相互輪作。如果在沙性較大的土地上育苗最好多施一些河泥等有機肥料,以改良土壤,增強土壤吸水保肥能力,促進苗木根系發育和地上部分的生長。

2.施肥: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質,育苗地應施足底肥,以保證苗木生長有足夠的營養,底肥要用經過充分發酵的廄肥或堆肥,每畝施約 2萬斤。施肥方法,在作床前將肥料均勻的撒在育苗地上,然后用梨或人工進行攪拌使肥料均勻的混合在耕作層土壤中。

3.種子處理:為促使播種后種子迅速發芽,出苗整齊,增強苗木抗性,在播種前,種子應進行催芽。其方法有以下幾種方法:(1)雪埋。在1~3月間選擇背陰處,降雪后把雪收集起來,放在事先準備好的坑中,厚度30~50厘米,然后將種子用3倍雪拌勻盛入麻袋或木箱等容器中,置于雪上,再用雪將上部蓋嚴。為防止早春雪溶化,在雪上覆40~50厘米 的雜草。播種前3~5天將種子取出,置于向陽處(或用清水化雪),待雪化凈后,用0.5% 的高錳酸鉀消毒2小時,撈出后稍陰干既可播種。亦可將種子置于溫暖處進行短期催芽,當有50%的種子裂口時,即可播種,發芽率達70.1% 。如冬季無雪亦可將種子混入碎冰中(冰越小越好)進行埋藏。(2)混沙埋藏。播種前10~20天,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的地方挖埋藏坑,坑深寬各50厘米,長度依種子數量而定。在坑底鋪上席子,然后將消毒的種子混兩倍的濕沙放入坑內,夜間用草簾蓋上,以保持溫度,白天將草簾掀起,上下翻動,并適量澆水,經15~20天大部分種子即裂嘴,就可將種子由沙子中篩出進行播種,發芽率達62.5%。如不能及時播種時,則應停止翻動,并加覆蓋物或移于陰涼處,降低溫度,控制發芽。(3)溫水浸種。播種5~7天,先將種子消毒后,再用40℃~60℃水浸種一晝夜,撈出后放在室內溫暖處,每天用清水淘洗二次,到種子有50% 裂口時播種,發芽率達54.5%。

4.作床:一般采用高床作業,床高 10 -15 厘米 ,小步道寬 50 厘米 ,床面寬 1 米 ,長10~20米。作床時可先作下床,充分灌足底水,待水滲下后,再將步道土翻到床上摟平壓實,并保持床面平坦,以免遭雨或澆水時,種子幼苗被沖淤,影響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 。

5.播期:適期播種對促進種子發芽,保證苗齊苗壯,增強幼苗抗病能力十分重要。根據幾年來各地不同播種時期試驗證明,平均地表溫度達8℃~9℃以上時即可播種,一般在四月中、下旬。(1)播種前苗床表土要保持適度溫潤,如干燥應少量澆水,待床面稍陰干時,用耙將床上面摟起0.5~1厘米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種機或手推播種滾,橫床條播,播幅寬3~4厘米,行距8~10厘米,播后及時鎮壓,以防芽干,覆土約0.5厘米,不宜過厚,否則幼苗出土困難。(2)樟子松種源少,種子珍貴,要節約合理用種。通常每畝播8~10斤。

6.播種地的管理。加強播種后的管理是提高出苗率和幼苗生長的關鍵。(1)風沙嚴重的地區,如育苗地無防護林或防護林稀疏,則必須在播種區四周及中間設置防沙障,防沙打幼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季風已停,苗徑已木質化,即可分期分段分段撤除風障。(2)為防止覆土被風吹失,調節地面溫濕度,播種后宜在床面覆一層稻草(或麥草),厚度以不見土為限(每平方米約需草1.5~2斤)。當幼苗出土50%時,把草撤除一部分,全部苗齊后,將覆草全部撤除,撤草時不要損傷苗木。為防止澆水或降雨時沖刷表土,調節床面溫濕度以防止土壤表層板結,可保留行間稻草,直到秋后。(3)樟子松幼苗頂殼出土易遭島類啄食,為防止鳥害,應設專人看護到種殼全部脫落為止。(4)也可在苗床上搭設封閉遮蔭網以達到防風、保濕和島類啄食的效果。

7.苗期管理。在苗木生長期中應著重水肥管理,方能促進幼苗健壯生長,增強抗性,達到豐產。(1)據1971年對樟子松1~2年生苗在生長期的水分測定結果可知,一年生苗莖部含水率70%~80%,2年生苗莖部含水率60%~70% 。因此,在幼苗生長期中必須供給足夠水分,苗木才能健壯的生長。但澆水要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適期適量。種子發芽期,從播種到幼苗出齊前,表土必須保持濕潤(含水率6%左右)防止芽干,造成缺苗斷壟。澆水量不易過大。由于夜間空氣濕度較大,上午表土尚能保持一定濕潤每天澆水應于午后進行。如果大風天或氣溫高蒸發量大時,表土易干燥,午前也需要澆水。出苗后到6月末易罹立枯病,由于苗莖細嫩,土表溫差較大,又易遭受日灼。因此,澆水宜少量多次,以調節床面溫度、濕度,減少立枯病的發生及日灼危害,每次澆水每平方米5~7市斤。一般在上午10~12時進行。(2) 苗木生長旺盛期應及時施肥,保證苗木有足夠的養分,一般從6月中、下旬開始,每平方米施硫銨5~10克 ,以后每隔10日左右追肥一次,數量可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酌情增加,但最多1平方米一次不得超過25克,到8月上旬停止追肥,一般每平米施肥100~150克。追肥時應先澆清水濕潤苗葉,然后將稀釋的肥料水灑在苗床上,后再用清水沖洗苗木。(3)施用除草醚消滅雜草是最經濟有效的除草方法。即在播種時把除草醚混拌在覆土中,每平方米土中拌除草醚2克。出齊苗后把除草醚拌上沙土撒到苗床上,然后澆水,一般情況下年施藥2次,基本上可以控制雜草。為促進苗木根系發育,于7~8月間,每隔10~15天松土1次,深2~3厘米。(4)樟子松幼苗適宜群生,如播種量掌握適當,播種均勻,就不必間苗,但有時由于下種不勻,出苗密度不均,為調整留苗密度,可于7月間剔除幼小細弱苗木,以每平米留苗600~700株較為合適。

8.二年生苗木的培育。培育2年生苗木的方法有:移植、截根留植、留苗床等方法。從根系發育來看,以移植苗為最好,截根留植次之,留床苗最差。移植苗根系發達,冠根比值小,根系多集中于土壤表層,掘苗時根系損傷較小,有利于幼苗成活,頂芽再次生長現象少,由于苗木分布均勻,光照充足木質化健全,無被壓苗;留床苗從外觀看健壯根莖粗大,尤其主根更為發達,長可達1米多,但側根纖細而少,掘苗時主根損傷過多,影響造林成活率。頂芽再次生長現象較多。換床以春季移植為最好,在4月上旬土壤解凍30~40厘米時即可開始。床作的順行栽8行(指床面寬1米),株距4厘米,行距12厘米。壟作的,在壟面上栽2行苗。株距4厘米,行距16~20厘米。栽苗前土壤充分灌足底水,等水滲下后即栽苗。栽苗深度,以將葉不埋入土中為宜,在栽苗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好苗木根系不受風吹日曬。植苗后及時把壟面(或床)及壟側踏實,在栽苗后澆水一次,利于成活。為促使移植苗的上層根系發育,圃地應保持適度濕潤,植苗后每隔10~15天澆水一次,夏季勤松土,保持表層土壤濕度,并于5~6月間根據苗木生長情況 ,適量追肥1~2次。

9.苗木的越冬保護。樟子松耐寒冷,但幼苗期間由于冬季干燥氣候的影響,苗木易失水分,導致生理干旱而枯死。因此,在冬季必須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幼苗才能安全越冬。試驗結果證明,冬季采取覆土防寒對幼苗安全過越冬效果好,苗木死亡率僅3%,而采用覆草越冬,苗木死亡率100%。因3月中上旬土壤正式開始解凍,有時白天氣溫可達20℃左右以上,而夜間又可降到-20℃左右,季風頻吹,空氣干燥,苗木水分大量損失,這時苗木根系尚未活動,不能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而枯干。埋土時間和方法:在11月中旬左右,土壤即將凍結時,把步道的土掘起粉碎,覆于苗床上,厚度10~15厘米 ,到翌春4月上旬化土層15 -20 厘米時,分2~3次把土撤除,并及時灌水。為了風化育苗地的土壤,消滅病蟲害以及減輕春季作業繁忙的局面,也可以秋季掘苗。掘苗后進行假植,根部用土埋實,1年生苗可捆成小把(每把50~100株)。到土地將凍時再把苗梢全部用土埋嚴,苗木即可安全越冬。但秋掘、假植的苗木,造林或移栽后緩苗遲幾天,但并不影響苗木成活及生長。

(二)營養袋苗的培育

樟子松營養袋苗的種子處理、育苗地選擇和苗期管理與裸根苗相同,以下主要對作床、裝袋和播種技術作以介紹。

1.作床。在選好的苗圃地上開挖苗床,寬度為0.9~1米,長度10~25米,深度25厘米,床壟寬50厘米,將床底整平、踩實,挖床土要合理分配于床中和壟上,留床土每平米為0.18立方米。整床后讓留床土晾曬3~5天,將充分發酵的廄肥或堆肥以每平米30斤均勻攤灑于留床土上,也可適量施家磷肥,用網格1厘米篩過土,將土塊和肥塊拍碎再過,直至留床土全部過完。

2.裝袋。選用9*18的營養袋進行裝袋,注意床底的平整和裝袋后營養床的平整,每裝4~5行要擠壓一次,保證袋與袋之間不留空閑。為了營養袋能夠裝滿,營養土要盡量干一些。

3.播種。播種前將營養床澆水一次,第二天便可播種。在每個營養袋中央用手指點壓5~8厘米深的,每穴播4~6顆種子,用沙土覆蓋,忌用粘性土,然后灑水。為了保持土表濕潤,在床壟上搭設遮蔭網,以后每兩天灑水一次,直到幼苗出齊止。此時去掉遮蔭網,澆水一次,噴波爾多液一次,進入幼苗管理期。

(三)幼苗立枯病

此種病害發生在1~2 年生幼苗上,也有發生在3年生大苗上的,但以一年生的發病率最高。病害癥狀隨著苗木生長時日增加而變化,一般表現出以下四種類型:爛芽型立枯病、猝倒型立枯病、莖葉腐爛型立枯病和根腐型立枯病。引起幼苗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絲核菌、尖孢鐮刀菌。一般來說土濕低溫時,絲核菌多;土壤干燥,氣溫高時,鐮刀菌多。幼苗被害后,經幾小時就發病,因而傳染很快。出苗后發病時用藥防治:30%蘇化911粉,每畝用藥量0.75公斤作藥土,撒在苗床面上,或每畝用 30% 蘇化911乳油720毫升加水250~500公斤;或用新吉爾滅1:5000 倍液噴灑,施藥10~30分鐘后,噴清水一次,洗掉葉上藥液,免去藥害;也可用1:800倍的甲基立枯靈噴灑,每6~8天噴一次,根據病害情況噴2~4次。在發病前可用1:100波爾多液進行預防。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油松造林;營養杯育苗造林;營養杯育苗

1 營養杯育苗造林技術

營養杯育苗造林技術的運用,具有較高的造林成活率,因為營養杯容器中的苗木能夠充分吸收營養土中的成分,使得苗木在短期缺水的時間內也能夠依靠營養土中的水分進行成長,維持苗木水分的持續供應。同時,使用營養杯育苗,在運輸和栽植的過程中不會對苗木的根系產生影響和損傷,栽植后的苗木也能夠健康的成長,這樣便能夠極大的縮短造林的周期,育苗周期的縮短,能夠在時間和土地方面降低成本。另外,利用營養杯育苗造林技術對育苗地的土壤條件沒有較高的要求,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土壤條件進行育苗。營養杯育苗造林需要注意以下幾個程序:

1.1 造林時間

使用營養杯育苗造林技術的時間一般以6月下旬到8月上旬所有為宜,一般在降雨較為透徹之后,選擇陰天進行栽植。

1.2 苗木出圃

一般在苗木出圃之前需要進行1次透徹的澆水,當水分稍微蒸發后,便可以實施起苗。起苗的順序需要從苗床的一側,按照順序進行起苗,起苗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杯體的完整性,預防散袋而對苗根產生影響。同時在苗木運輸的過程中也要做好相應的保濕工作,避免苗木失水。

1.3 栽植

在栽植時一般使用鐵鍬開定植穴,穴的深度和寬度要比杯體稍大,栽植的深度一般要超過杯體的2~3cm左右。在進行栽植時,要將營養杯底部全部打開,確保苗木的根團完整。在栽植后要對穴面進行平整,形成一個淺碟狀的杯體,這樣有利于為苗木蓄水。

2 營養杯育苗造林中容易產生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2.1 播種中缺苗或者是出苗不整齊

2.1.1 種子質量不過關。對于種子的選擇要嚴把質量關,為了預防立枯病的發生,一般可以提前采用一些方法,比如用0.3%硫酸銅溶液浸種40min;或者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種10min,浸種后用清水洗凈種子,用“賽力散”拌種,用量為20~30g/kg。

2.1.2 澆水不及時。播種后的種子如果不發芽,一般是由于杯內的土壤過干所引起的,因此在播種后要及時進行澆水。

2.1.3 覆土不當。油松是一種多子葉的樹種,其頂土的能力較差,如果覆土時土層過厚,很容易造成種子被悶在杯內無法出苗。通常覆土的厚度保持在1cm左右為宜。如果使用的育苗杯的規格不統一時,也應當盡量保持背面的平衡和土壤的整齊。

2.2 出苗后死苗

(1)被日曬灼傷是造成死苗的一個主要原因,一般表現為根莖變細、變黃,緊貼地面。因為幼苗的苗木十分稚嫩,當遇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時,會導致地表的溫度過高,因此而造成對幼苗的灼傷。因此,一般需要對播種的時間進行控制,可以適當的提前播種時間,同時可以考慮在上午對苗床進行遮擋和澆水等措施,避免強烈的陽光對幼苗的損害。

(2)立枯病感染也容易造成死苗。如果能夠選擇適當的時間進行早播,這樣在立枯病的多發期苗木便已經生長的十分健壯,能夠有效的降低染病的機會?;蛘呤窃诓シN之前對種子進行全面的消毒,在選擇土壤時,一般應當選擇地勢較為平坦而且方便灌溉的地區。如果能夠使用生土作為制杯的配料,也能起到很好的預防染病的作用,應當避免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在播種之后,要適當的噴水,保持土壤濕潤。同時也可以考慮使用藥物防治法,即在幼苗出土7天之后,每隔10天,使用0.5%~l.0%等量式波爾多液對幼苗進行噴灑;如果苗木發病,則需要每隔10天使用l%~2%FeSO4溶液噴淋。對于已經發現的病株要及時進行清理。

2.3 幼苗出土后不扎根

一方面,在制杯使用的土質方面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土壤過干或者是粘度過大都不適宜作為制杯土。另一方面,如果杯土料過干,就容易對幼苗的根系發生破壞,使得根系無法向下扎針,因此在裝置杯土時不宜過于壓緊,應當保持適當的空隙,并且保持土壤濕潤。

2.4 造林當年死苗

由于造林時機的選擇不夠科學,在干旱季節很容易造成杯內的水分流失,進而導致苗木因缺水而死亡。因此在造林時,一般應當在苗木出土1個月以后,選擇較為潮濕的季節進行造林,在雨季到來之前進行造林較為合適。在進行栽植時,應當保證杯面與穴面保持一定的平衡,能夠極大的提高成活率。

2.5 造林后遇干旱

干旱容易造成幼苗的死亡,一般在造林時應當避免將苗木直接放入穴內,可以選擇一手托杯,一手填土,這樣在土能夠托住杯體時再將杯體放開,能減少苗木遇到干土層而產生的缺水,甚至死亡。

參考文獻

1 吳彥強,朱秀娟.油松營養杯容器育苗造林技術[J].中國科技縱橫,2011(6)

篇9

關鍵詞 容器育苗;方法;管護;問題;發展建議;遼西地區

中圖分類號 S723.1+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35-01

我國經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隨著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在逐漸轉變。大力開展造林活動是改善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措施。我國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今后還需要繼續大力發展林業,這就需要大量優質苗木,同時對苗木培育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育苗方法眾多,但是原理都大同小異,其中容器育苗就是目前應用較多的一種高效方法。

1 容器育苗的發展歷程

我國20世紀的育苗方式過于落后,大多數是用包裝材料將黏土包在一起,創造一個封閉的育苗環境,常用的包裝材料有塑料薄膜和紙等。這種育苗方法不僅幼苗成活率低,即使成活也常常會出現樹苗卷根、偏根等現象,不利于苗木后期成長。

容器育苗是基于傳統方式開發的一種科學的育苗方式,就是將特定容器裝上培養土等營養基質,使幼苗在生長過程中可以獲得充足的養分和水分,改善其生長環境,不僅利于提高成活率,還可提升苗木質量。塑料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為容器育苗提供了良好的包裝材料,加快了育苗技術發展。20世紀50年代,容器育苗技術就已經在國外造林育苗上廣為應用。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應用此技術來育苗,但是由于資金不足和保守思想的阻礙,致使其發展緩慢,直至21世紀初才得到廣泛應用[1]。

2 容器育苗方法與管護

2.1 容器育苗方法

2.1.1 土地整理與做床。對育苗場地進行整地,根據育苗地的實際狀況,將苗床做成能夠排水的低苗床,之后將地面壓實后進行消毒。消毒水可用3%硫酸亞鐵溶液,噴灑量為0.5 L/m2。一般情況下,將苗床寬度設定在0.9~1.2 m之間,以擺下10個容器為宜[2]。

2.1.2 油松容器規格。針對不同苗木應采用不同規格的育苗容器。根據油松苗木初期生長慢、后期生長快的特點,育苗容器的規格最好保持在直徑12~15 cm、高15 cm左右。在苗床上的擺放數量維持在80~90個/m2之間

2.1.3 土壤養分配置。營養土的配置要滿足植物對養分、酸堿度、透氣性的需求,同時還要降低成本,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的養分資源,如動物糞便堆漚的農家肥。在此基礎上,還要添加磷、鉀肥等化學肥料,使養分保持合理的配置,其中農家肥占15%左右,化學肥料占5%左右。

2.1.4 土壤和種子殺菌。在裝容器前要對營養土進行過篩,清除碎石和雜物。對篩選過的營養土進行殺菌消毒,100 kg營養土要噴灑1.5 L 1%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將消毒液和土壤攪拌均勻后備用。種子在播種前用1%硫酸亞鐵溶液進行消毒處理,之后在26 ℃常溫條件下,采用層積法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處理時間為3 d,之后取裂嘴的種子播種[3]。

2.1.5 播種。將消毒后的營養土均勻噴濕,然后裝缽,直至離容器袋口2~3 cm時撒上2~3粒裂嘴的種子,然后將容器填滿敦實。將每個容器整齊緊密地排在苗床上,中間的縫隙用細土填充。同時,苗床用磚圍住,并用土堵住防止透風,之后用水澆灌,使苗床底部和容器內水分_到最佳。針對北方寒冷的氣候,可用地膜覆蓋的方法保持水分和溫度。

2.2 容器苗管護

2.2.1 苗期澆水。為了縮短出苗時間和防止種子腐爛,育苗時一定把握好苗木澆水的度,采用少量多澆的方法。澆水時機要根據土壤表面的干濕程度而定,當土壤表面干燥時澆水,而且要澆透。對于所用的水,最好經蓄水池晾曬,因為通過這種方法處理的水溫適宜,澆水后能保持土壤溫度,利于出苗。

2.2.2 苗期追肥。由于苗木都在苗床上的容器里,所以追肥都采用液態肥料。第1次追肥噴灑0.25%磷酸二氫鉀和0.4%過磷酸鈣,以補充磷鉀肥。1個月后進行第2次追肥,噴灑0.5%尿素補充氮肥。施肥后要用清水沖刷苗木枝葉上的殘留肥料,讓養分得到充分利用[4]。

2.2.3 病蟲草害防治。育苗期間及時除去容器內的雜草,以降低雜草對幼苗養分的競爭。除草要在澆水后土壤濕潤時進行,防止拔草時帶出的土和根系傷害苗木。對于油松來說,苗期主要防治白粉病和松樹介殼蟲,尤其是雨季,發生概率極大。防治白粉病可噴灑多菌靈800倍液,防治松樹介殼蟲可噴灑粉蚧靈1 000倍液。

2.2.4 間苗。本著苗木除劣保優的原則,除去容器內位置偏、生長狀況不好的幼苗,最終保留1株生長良好的幼苗。如發現個別容器中存在死苗或者缺苗的情況,要及時移栽新苗。對于移栽的新苗要進行遮蔭、澆水,并及時補充養分,以保證苗木正常生長。

3 容器育苗存在的問題

雖然容器育苗的方法非常高效,能夠很好地代替傳統

育苗方法,但是容器育苗技術的應用成本較高,限制了其應用范圍。加上容器育苗技術復雜,營養土配制和苗床制作等步驟都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還需要細致的日常管理;而傳統的方法雖然效率和質量都不高,但是操作簡單。基于這些原因,在我國應用容器育苗方法的基地很少,導致目前大部分林業苗圃仍然采用傳統的大田育苗方法。

4 發展建議

首先,要通過農業推廣服務擴大對容器育苗技術的推廣,同時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對林業技術的資金投入。通過政府的牽頭讓農業科研機構與當地一些育苗企業和苗圃基地合作,提高企業和育苗基地的技術水平,讓容器育苗實現規?;?,擴大其在育苗市場的份額。其次,要開展林業技術培訓課程,培養具有專業林業生產技術的工作人員和林業管理人員,提升育苗技術的創新和管理能力,發展優質苗木,形成苗木生產的規?;彤a業化。

5 參考文獻

[1] 王維舉.淺談林業育苗現狀及容器育苗技術[J].林業科學,2014(4):111.

[2] 施紅霞.林業育苗現狀及容器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8):195-197.

篇10

關鍵詞:營養袋容器 育苗方法造林技術

一、容器育苗技術

1、育苗地及容器的選擇:

容器育苗大多在溫室或塑料大棚內進行。因為在這種環境下育苗,能人為控制溫、濕度,為苗木創造最佳的生長條件,使苗木生長快,縮短育苗時間。如果在野外進行容器育苗,必須選擇地勢平坦、排水良好、通風、光照條件好的半陽坡或半陰坡,忌選易積水的低洼地、風口處和陰暗角落。

育苗的容器可用黑色聚氯乙烯熱壓的塑料袋,底部有2個小孔供透水透氣,也可用黑色硬質塑料制成的營養缽,容器的大小大約為12厘米×12厘米×30厘米。還有用塑料薄板(板厚0.5厘米、長100~110厘米、寬10厘米)制成的活動方格,每格邊長10厘米左右。容器育苗采用的培養土有兩種:一種是有加養分、微量元素的培養土,用于培養脫毒苗;一種是在使用中不斷補充養分的培養土。

2、營養土配置及消毒

含有營養元素的培養土,以漚制的鋸屑、河沙為基質,兩者比例為50:50或75:25,每立方米基質中加入餅肥13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硫酸鉀1.25千克、尿素l千克、白云石粉4千克、硫酸亞鐵1.5千克,充分拌勻消毒后使用。普通培養土,用1/3的果園培養土、1/3曬干打碎的廄肥和1/3細沙,混勻后即可使用,在使用過程中及時補充營養分。應該指出,培養土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可供作培養土的材料很多,如河泥、泥炭土、蛭石、珍珠巖、腐熟的堆肥、表土等。培養土以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力強的較好。

3、育苗地選擇及做床:選擇育苗地本著“就近造林、就近取材、就近育苗”的原則進行,選擇有水源、土地平整、通風良好、光照充足、便于管理的地方育苗。面積視育苗量而定。灌溉條件好的可采用高床,灌溉條件差的采用低床或平床。苗床寬度1米左右,長度根據地形確定,一般不超過10米,床面必須平整,床與床之間留出50厘米寬空地,作為步道或排灌渠道。

4、裝袋及容器袋排列:營養土裝入袋內,要裝滿、裝實,直立排放在床上,避免傾斜。袋與袋之間要相互擠緊,無空隙,排成梅花狀,并將袋四周用土圍起來。袋與袋之間的小縫隙用細土填實。

5、種子催芽和消毒 :種子催芽和消毒采用常規方法進行。

6、播種和小苗移植:培育播種容器苗,播種時間在4月上中旬,一般每袋播種5~7粒,油松、側柏每500克種子可播1 500個容器袋,覆土厚度1~1.5厘米。

培育營養袋移植小苗,要將容器袋先裝少量營養土,然后將小苗放入容器袋正中,裝填營養土。要作到苗木根系舒展,栽植深度略超過原土印,移栽過程中要做好苗木保鮮工作,栽后及時澆水。

7、苗期管理

(1) 播種后用塑料薄膜覆蓋苗床,以提高地溫及保墑,促進種子發芽,種子將要頂土出苗時撤膜。

(2)合理灌水。出苗前和幼苗初期要用細眼噴壺噴水,待幼苗扎根后可側方漫灌小水。灌溉要掌握在滿足苗木對水分需求的情況下,盡量少澆水,防止苗木徒長。

(3)追肥。結合噴水進行根外追肥,前期噴施磷酸二氫鉀2~3次,濃度為0.2%,后期噴施尿素1次,濃度為0.5%。

(4)防治病害??刂坪糜盟?,保持容器袋有一定的通透性,以防幼苗爛根。為預防立枯病發生,每隔7~10天噴藥1次,使用藥劑有2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2%硫酸亞鐵溶液、500倍敵克松藥液、0.5%高錳酸鉀藥液,噴施藥液要均勻,以藥液滲到苗根為度。

二、營養袋容器苗造林技術

1.造林時間6月下旬至8月上旬適宜造林。在此期間,可于降1~2次透雨后立即造林,栽植后短時間不降雨,不會造成苗木枯死,只要半個月內能降1次透雨仍能獲得較高的苗木成活率。

2.苗木出圃播種苗以苗齡達到100天以上,出圃時苗根將要扎出袋孔為好。苗木出圃前如果袋內營養土缺水,應灌1次透水,待水稍干,容器袋內營養土稍硬時起苗。起苗時從苗畦一頭按順序出圃,注意保持袋體完整,防止散袋,損傷苗木根系。運輸途中要做好保鮮、保濕,防止風吹、暴曬。

3.栽植定植穴深度和寬度略大于袋體,采用懸空貼壁栽植方法進行栽植。栽植時要將容器袋底部撕開,并保持苗木根團不散,根系完整。栽植后整平穴面,穴面覆一層虛土,以利保墑,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營養袋容器苗造林的優缺點

1、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營養袋容器苗能充分發揮營養土中水分與養分的作用,即使短期干旱仍可維持苗木體內水分平衡,在石質山干旱陽坡造林與裸根苗造林相比提高造林成活率38%~64%。

2、沒有明顯的緩苗期:由于容器苗在運輸和栽植過程中傷不著根系,栽植后不需要緩苗。比裸根苗生長快,郁閉早,能縮短幼林撫育年數,育苗周期短,對育苗技術要求不高。工人易掌握,節省拔草費用,育苗地選擇不嚴,無需肥力較高的土地即可。

3、可以延長造林時間 :可造林時間比裸根苗長的多,便于合理安排勞動力,造林時間容易掌握。

4、縮短育苗、造林周期:容器育苗成苗速度快,培育油松、側柏播種苗100天即可出圃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