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賞析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8: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湯姆索亞歷險記賞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家名片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1865年因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一舉成名,成為聞名全國的幽默大師。 馬克·吐溫的杰作多半取材于童年生活,尤其是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作品梗概
湯姆幼年喪母,由姨媽收養。聰明頑皮的湯姆受不了姨媽和學校老師的管束,常常逃學闖禍。一天深夜,他與好朋友哈克貝利·費恩到墓地玩耍,無意中目睹了一起兇殺案的發生。因為害怕兇手發現他們知道這件事,湯姆、哈克貝利帶著另一個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島上做起了“海盜”,弄得家里以為他們被淹死了,結果他們卻出現在了自己的“葬禮”上。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湯姆終于勇敢地站出來,指證了兇手。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動中,他與他心愛的姑娘蓓姬·撒切爾在一個巖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饑寒交迫,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最終,他們走出了山洞,村里人發現他們,他們講述了在洞中的經歷,村人用石塊堵住了山洞口。湯姆和蓓姬告訴村里人在山洞里見到了殺人犯喬,當村人在洞中找到喬時,他已經死了。最后,湯姆和哈克貝利重返山洞,找到了一筆寶藏,最后成為富翁。
經典語句
打起精神來!讓我們再去試它一試。
——湯姆
發了財并不像人們吹噓的那么好。只不過是擔心加擔心,出汗加出汗,人們總是希望你死?!?/p>
我不愿發財……我喜歡樹林,喜歡大河,喜歡豬圈,我要繼續這么過。
——哈克
人物形象
湯姆·索亞:天真活潑,富于幻想和冒險,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業。他正義、勇敢、聰明、勇于承認錯誤,他既是孩子們當之無愧的王,又是令大人頭痛的淘氣包。
波莉姨媽:湯姆的姨媽,心地善良,對湯姆要求嚴格,一心想把湯姆教育成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喬?!すǎ簻纷詈玫耐姘椋?,與湯姆、哈克貝利·費恩一起在杰克遜島上度過了一段他們一心向往的海盜生活。
印第安·喬:印第安人,陰險狡詐,在與莫夫·波特一起幫魯濱孫醫生盜墓時殺死了醫生,并把罪名嫁禍給莫夫·波特,但最終因貪財而餓死在山洞里。
精段閱讀
“湯姆·索亞,6月17日大約半夜時分,你在什么地方?”
看見印第安·喬那張冷酷的臉,湯姆舌頭僵住了,講不出話來。聽眾們屏息斂氣靜聽,可是話還是沒有說出來。然而,過了幾分鐘,這孩子恢復了一點氣力,勉強提高了聲音,但仍舊只有部分人能聽清楚他的話:
“在墳地!”
“請你稍微大點聲。別害怕。你是在……”
“在墳地?!?/p>
印第安·喬的臉上迅速地閃過一絲嘲弄的微笑?!澳闶窃诨羲埂ね沟膲災垢浇氖裁吹胤絾??”“是的,先生。”“大點聲——再稍微大點聲。距離有多遠?”“就像我離您這么遠?!薄澳闶遣皇遣仄饋砹??”“是藏起來了?!薄笆裁吹胤剑俊薄安卦趬炦叺膸卓糜軜浜竺??!庇〉诎病坛粤艘惑@,別人幾乎沒有察覺到。“還有別人嗎?”“有,先生。我是和……”“別忙——等一下。你不要提及你同伴的名字。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會傳問他的。你到那里去,帶著什么東西嗎?”湯姆猶豫著,不知所措。“說出來吧,孩子——別害怕。說真話總是讓人敬佩的。帶了什么去的?”“就帶了一只——呃—— 一只死貓。”人們一陣哄笑。法官把他們喝止住了。“我們會把那只死貓的殘骸拿來給大家看的?,F在,孩子,你把當時發生的事說出來——照實說——什么也別漏掉,別害怕。”湯姆開始說了,起初有些吞吞吐吐,可是漸漸地喜歡這個話題了,于是,就越說越流暢自如;沒過多久,除了他在說話外別無其他聲音,每雙眼睛都在盯著他;人們張著嘴,屏住呼吸,興致盎然地聽他講述著這個傳奇般的經歷,一點都沒注意到時間,都被這個恐怖而又魅力十足的歷險吸引住了。
說到后來,湯姆覺得好像有神的力量相助,他似乎有了無畏的勇氣,于是他接著說:“……醫生一揮那木牌,莫夫·波特就應聲倒在地上,我親眼看到的,他當時是昏過去了。趁醫生沒注意的時候印第安·喬拿著刀偷偷地過來,狠狠就是一下……”“嘩啦!”那個惡魔閃電一般,朝窗口竄去,沖開所有阻擋他的人,印第安·喬逃跑了!
賞析:選段運用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傳神地展現了湯姆出庭作證的情景,正義壓倒了內心的恐懼,湯姆終于做了他該做的事。
應考指南
通讀全書,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典型語言和主要故事等相關信息分別提取,像抽條、掛果一樣把它們一個個安放在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棵樹上,準確識記,有效積累。
概述故事情節,要緊扣名著片斷,要能抓住主要內容,語言要高度凝練。人物的性格特點是多元的,不同的事件表現的性情也不一樣,人物的性格特點要與故事情節相匹配。
根據試卷提供的精彩片斷談理解感悟,既要聯系情節具體分析,還要綜合整部作品進行解答。對作品進行評價批注,一要聯系原著,不要以偏概全;二要選準角度,不要泛泛而談;三要注意題干中的具體要求。
【中考真題】
1.(2011年·江蘇省蘇州市)《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湯姆和蓓姬在洞中歷險時遇到了哪個惡人?湯姆認為此人不抓自己反而逃跑的原因是什么?此人的下場是怎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關鍵詞:嚴復;兒童文學;翻譯標準
要對兒童文學翻譯進行研究,只有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進行了解,通過對兒童這一群體進行全面探究,包括其心智、審美及語言接受能力等方面,才能確定兒童文學翻譯的標準。
一、不同階段的兒童語言能力及其文學作品語言特點
兒童文學里將兒童劃分為五個年齡階段: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少年后期。不同階段的少年兒童對文學作品的要求不盡相同。由于嬰兒期兒童年齡過小,幾乎對文學文字沒有概念,所以本文在此不作說明,主要談論其他階段:幼兒期兒童(3C6歲)的智力尚處于蒙昧狀態,語言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基本不具備文字閱讀能力,讀物通常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文字簡明,口語化;童年期(6C12歲),兒童開始發展抽象思維,正是接受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的兒童作品基本上以文字為主,內容較充實,情節簡單,語言可適當豐富;少年期(12C15歲),兒童初步具備抽象思維、推理能力,詞匯量增加,表達能力增強,文學作品講究語言技巧、寫作手法等;少年后期(15C18歲),兒童抽象思維能力近乎成熟,理解力強,甚至可接受古文等深奧語言表達,文學作品多用寫作技巧,主題內容更復雜充實。所以,由于兒童時期可分為不同階段,適于每一階段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語言特點也各有迥異。
二、兒童文學翻譯標準
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理論中,“信”指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行文通順流暢,“雅”指譯文典雅,有文采。對于兒童文學這一特殊的文學作品而言,應該有如下幾個翻譯標準:
(一)通俗易懂、忠實原文
世界各國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是以兒童為中心,語言結構相對簡單。所以,無論是英譯漢,還是漢譯英,譯文首先要在內容思想上與原文一致,做到“信”,在語言上要做到通俗易懂,兒童閱讀之后可以基本理解原文,語言表達在自己可接受可理解范圍內,不應出現太多閱讀障礙。值得說明的是,這里的“通俗易懂”是針對目標階段的讀者對象而言,而非各階段所有兒童。
(二)行文流暢、表達通順
這一點即“達”的表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在理解透徹原文意思之后,譯者翻譯的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的習慣形式特點,避免出現“翻譯腔,使讀者更輕松地理解文章內涵。在經典名作 《麥田里的守望者》第2節中,歷史老師Spencer說:“Life is a game,boy Life is a game that one plays according to the rule”。
施咸榮譯:“人生的確是場球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大家按照規則進行比賽的球賽”。
孫仲旭譯:“人生的確是場比賽,孩子。人生的確是場比賽,你得遵守比賽的規則”。
這時正在談到球賽,所以將game譯為“球賽”,“比賽”并沒有什么錯。兩個譯文的區別在于后一句的譯法,施譯文形式上完全忠實原文,將定語從句譯為名詞的修飾成分,而孫譯文將長句拆為短句,強調了說話人的意圖。根據漢語的習慣表達方式,漢語多用短句,所以筆者認為孫譯文稍遜色一些。
(三)語言個性化,口語化
兒童講話的方式、選詞造句與成人不同,語調也有獨特的風味。翻譯時,要傳達出兒童口語的特色。請看下列關于馬克?吐溫的名作《湯姆索亞歷險記》選段的譯文:
原文:“No answer. Tom surveyed his last touch with the eye of an artist, then he gave his brush another gentle sweep and surveyed the result, as before. Ben ranged up alongside of him. Tom's mouth watered for the apple, but he stuck to his work.”
譯文一:“湯姆沒吭聲。只是像藝術家一樣去看他最后刷的那塊兒,然后輕輕刷了一下。然后又跟剛才一樣看著柵欄。本走到他身邊??匆娔翘O果,湯姆饞得都流哈喇子了,可是他還是繼續刷他的墻。”
譯文二:“湯姆沒有回答。只是用藝術家的眼光審視他最后刷的那一塊,接著輕輕地刷了一下。又像剛才那樣打量著柵欄。本走過來站在他身旁??匆娝掷锬翘O果,湯姆饞得直流口水,可是他還是繼續刷他的墻?!?/p>
譯文一使用諸如“吭聲”、“然后”和“哈喇子”等口語詞匯,多次使用“看”,雖然語言多口語,簡潔通順,但顯得譯文詞匯匱乏,沒有文采,缺失了文學作品該有的文學性。譯文二的語言基本上既通俗又不失文學性和審美性,將幾個“看”具體為“審視”和“打量”,使詞匯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讓兒童讀者在閱讀理解情節的基礎上,能進一步夯實語言基礎,并增加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其莘,仲偉合,許鈞.翻譯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篇3
一、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
(一)充分利用教室
教室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戰場,將其布置成一個英語天地,讓學生時時感受到英語,會對其英語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教室文化雙語化、板報英文化等。在此重點談論英語閱讀的應用:教室中應選擇一角設為英語閱讀角,并發動學生把自己的英語課外讀物放在英語閱讀角供全班學生分享,包括雜志、報紙等。因為教室里的條幅、板報內容少,更新周期較長,大量的信息都集中在讀物上,鼓勵學生每天要堅持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二)英語廣播
教室的布置主要是從視覺角度來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日常英文廣播則是從聽覺上營造英語語言環境。教師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選擇適合初中生水平的英語廣播。比如,日常口語、英文歌曲、名人軼事,可以從Special English當中選取內容簡單易懂的小故事。一開始,可能有些學生聽不懂,但目的并不是讓其聽懂內容,而是通過廣播來創造出英語學習氛圍,語言本身就是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三)給學生起英文名字
名字是語言中簡單的語言現象,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淵源,了解名字也能學習很多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起一個鐘愛的英文名字,并告知其蘊含的意義。例如,Adam,“世界上第一個男人”;Tom,“一對孿生的太陽之子”;Amy,“最心愛的人,可愛的”等。
二、創造情景生活化的課堂
傳統的英語課堂是教師傳授英語知識,學生識記,這種教學方式的不足在于一節課下來教師累,學生識記效果差,因此應轉變方式,精心設計任務情景,“做中學”,使學生自我構建知識。
(一)教師多用英語上課
初中英語教材從內容上多是貼近青少年生活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學生易懂的英文加以描繪,把學生帶入語境,鼓勵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交流思想。只要學生處于豐富的、強化的、持續不斷的英語環境中而且理解并去接受,那就會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視聽材料
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視聽信息的輸入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加大視聽材料的比重,使學生接受視覺和聽覺兩方面的信息。如在學習“Where are you from?”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家鄉的景色,插放錄音和視頻,讓學生模仿完成相應對話,把英語學習放到真實語言環境中。
(三)精心設計任務
除傳統的單詞背誦、課文朗讀外,英語課堂應包括更多生活化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在教授關于動物的詞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動物的圖片,讓學生之間互相介紹,并且對比各自圖片的不同。學習形容詞比較級的用法,可以用猜詞游戲、競賽和闖關活動的形式。中學生具有好勝心、好奇心,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四)情景中評價策略的應用
傳統的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的分數,形式單一。新課程標準對評價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充分考慮到各個層次學生的情感因素,尋找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為每個學生多設置可以發揮其長處的情景,以增強他們成就感和信心。教師可鼓勵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自我評價、小組互評,表揚通過考評的學生,特別是進步的學生;多設計多樣性的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培養了英語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僅僅靠課堂學習英語是不夠的。教師應組織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以創設英語學習機會。第二課堂要力求趣味性與知識性并重,輕松、活潑。如英語辯論、外語歌曲比賽、英文電影賞析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在開始階段,活動內容要略低于課堂學習內容,不給學生帶來負擔,到后期可以安排略高于課堂內容的活動,拓寬視野,提高能力。
(一)恰到好處的英語電影
英語電影中生活化的語言、生動的表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英語環境,對學生提升聽說能力有積極的作用。選擇電影時要切合學生的水平,以內容易懂、題材積極向上、發音清楚的影視片段為宜。如The Lion King(獅子王)、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湯姆索亞歷險記)、Kong Fu Panda(功夫熊貓)等。
(二)內容充實的英語角
教師可在每周固定的時間舉辦English Corner,每期選定一個主題,活動節目圍繞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英語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等,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娛樂的同時,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外教。
篇4
關鍵詞:小升初;平穩過渡;銜接策略;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1-0069-02
《語文課程標準》在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小學、初中兩個階段"互相聯系,螺旋上升"。作為中學的起始年級,初一語文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我們既要關注學生的過去,又要著眼于學生的將來,在教學內容上要減緩坡度,增進銜接,在逐漸滲透與鋪墊中層層推進,變"突變"為"漸變",在"漸變"中實現"無縫"銜接和平穩過渡。
1 "小升初"知識銜接的策略
"小升初"過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學期,剛踏入初中大門,學生對面全新的學習內容,會有諸多的不適應,而他們在心理、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必須借助教師的幫助、引導來完成"小升初"的轉變。教師可巧妙運用以下策略來加強"小升初"學生的知識銜接。
1.1 梳理小學、初中階段教學內容,建構有效教學。如果我們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不顧教育的連續性原則,只是就課文講課文,就知識點講知識點,只會越忙越亂,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學語文教材之間,存在較大跨度、空白、斷層,而各種實驗教材各有側重,因而教師不能只關注本學段教學,不能只局限當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眾長,梳理教材內容,建構有效教學。
例如北師大教材第一單元"童年夢痕",可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綜合性活動"我的成長冊",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告別童年"單元,人教版的選自《城南舊事》的課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長大了》進行補充、建構。第二單元"秋日擷英"中,《山行》在小學四年級就學過,教師應將重點放在賞析 "霜葉紅于二月花",以及與其它詩歌對比閱讀上。第三單元,"親情歌吟"可結合蘇教版的課文《愛如茉莉》、《月光啟蒙》,也補充人教版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祖父的園子》、《"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學習內容梳理清晰,新舊知識進行聯系,學生學習才具有連貫性、條理性。
1.2 借小學的知識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溫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試來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識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寫得充滿詩情畫意"這類題目,考的是小學的內容,要求卻是初中生應具備的能力,知識、能力的銜接初露端倪。這一方法值得借鑒,在日常教學中對小學詩文復習,可以是應用性填空,如劉禹錫在《望洞庭》中,巧妙設喻,寫遙望湖中青山的獨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寫詩句,如寫出送別的詩句、蘊含哲理的詩句、表現雄心壯志的詩句。對現代文復習,可以是為學過的偉大人物,像霍金、諾貝爾、司馬遷、鄭成功寫一段人物介紹,寫一段頒獎詞等等,用這種方法復習舊知識形成新能力,讓學生盡快熟悉中學語文學習的重點。
1.3 過渡期課堂教學應放慢腳步,適當降低難度。初一新生面對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教師應放慢教學腳步,適當降低要求,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在第一單元"童年夢痕"的教學中,不要急于對課文展開深層次的分析理解,而應側重讓學生品味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所寫的"童年不同樣",體會純真、美好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了解初中語文教材的特點及學習方法,才是這一時期的重點。
1.4 比照、分析、尋找中小學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完善。從六年級到初一,從一個學段結束到高一學段的開始,教材銜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學教材注重詩詞、名言警句的積累,每一單元都有誦讀欣賞,突出博聞強記,而中學教材這方面顯得薄弱。小學只有少量的淺顯文言文,初中則出現文言文單元,篇幅、難度陡增。小學淡化了語法知識、寫作手法,而中學對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學習,像詞類活用、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省略句必須要有一定語法知識基礎。教師通過分析,尋找小學、初中教材銜接上的空白,進行補充,使"小升初"知識鏈接更完善。
1.5 開展班級讀書會,提高語文素養。語文學習中,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閱讀量大的學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在起始年級,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非常重要??梢蚤_展班級讀書會,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與監督,通過上展示課, 讓學生朗誦精彩片段、講故事、分析人物……體驗讀書的快樂,在閱讀的啟示和質疑中獲得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提升。積極開展"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張揚個性,在活動中愛上語文。
2 中小學語文銜接的內容
了解了中小學語文學習的差異,掌握了過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們具體應給孩子教些什么,來把他們領入更廣闊的語文天地呢?
2.1 現代文教學方面。小學課文以記敘文為主,突出"趣",初中課文加入了科學性強的說明文和邏輯性強的議論文,突出"理"。小學課文短,較長的《盧溝橋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臺階高。在初一上學期,我們要補充現代文閱讀,來聯通中小學課堂。
閱讀當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選入各類教材的美文是個不錯的方法,像曹文軒、黃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選入不同小學教材。而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曠野的微光》《雨中》《頂碗少年》《學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選不同的實驗教材,周國平的《人生寓言》《內在生命的偉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黃金鼠》、肖復興的《母親》、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賈里》選段、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也出現在不同的教材中。我們應加以篩選,指導學生閱讀美文、陶冶情操,又培養閱讀能力,還能洞察世間百態,可謂一舉多得。
品析現當代詩歌,可以是"五四"時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詩,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兒童詩,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鄉愁詩,也可以是舒婷、汪國真的朦朧詩。
關注熱門話題文章,如低碳生活、納米材料、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氣象現象……由此來培養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初中現代文閱讀更強調自己的情感體驗,側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賞析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多表達,教給學生賞析的方法,引領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在語法知識方面,要系統的學習詞類劃分、句子成分劃分,這兩點都是為文言文學習做準備。
2.2 文言詩文教學。 古詩詞學習方面,搜集整理詩文名句,印發給學生,督促背誦,還可補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級或初一教材所選的詩詞名篇,如《詩經?采薇》(節選),《木蘭詩》,《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操的《龜雖壽》,崔顥的《黃鶴樓》,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辛棄疾的《破陣子》,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趙翼的《論詩》,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這些都是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必備的古詩詞,而北師大教材沒有安排。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的重頭戲,在北師大版初一上冊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區寄傳》、《李寄》難度大,下冊六篇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難度,而《送東陽馬生序》特別難。我又查了蘇教版、北師大版、人教版小學課本,覺得小學畢業生的文言文基礎太薄弱,我們必須要補充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減緩學習的坡度??蓮膶W生熟悉的故事性強、短小精悍的作品著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備選篇目:《濫竽充數》、《畫蛇添足》、《矛與盾》、《鷸蚌相爭》等寓言故事。選自《列子》的《兩小兒辯日》、《關尹子教射》,選自《史記》的《四面楚歌》,選自《世說新語》的《楊氏之子》、《周處》。柳宗元的《吾腰千錢》,韓愈的《馬說》,劉禹錫的《陋室銘》,選自《資治通鑒》的《楊震暮夜卻金》、《孫權勸學》,王安石《傷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課外閱讀的指導。新課標要求一個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在145萬字以上,相當于10本小學語文課本,初中階段閱讀量達到255萬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結束時,學生至少應閱讀過16本相當于課本厚度的高品質的課外讀物。我們可以列出一個圖書單,向學生推薦閱讀。
寓言故事類:《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故事》、《一千零一夜》
詩歌散文類:《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選》、《舒婷文集》、《臺灣鄉愁詩選》、《泰戈爾詩選》。
科普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
課程標準所列的必讀書:《西游記》、《水滸傳》、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記》、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都可以推薦給初一學生。
"魔鬼字典"中對名著的定義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讀過,但卻不愿意去讀的書。的確,有些名著離我們的生活已很遙遠,有些學生的閱讀能力達不到而讀不下去。我們有必要推薦一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閱讀興趣的圖書。
國內作品: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秦文君的《南生賈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當代精品建議從歷年"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篩選,閱讀能力較強的可推薦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
國外作品: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柯南?道爾的《神探福爾摩斯》。
法國的圣???颂K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和愚妄,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
52年前的經典童話----E?B?懷特的《夏洛的網》是關于友誼的故事,講的是聰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網上編織"好豬"、"杰出"、"謙虛"等字樣,使得小豬威伯在比賽中榮獲了大獎,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學史編入小說講給孩子們聽。一部《蘇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
德國女孩安妮?弗蘭克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歲死于傷寒,《安妮日記》真實記錄了二戰那場人類的噩夢。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C?S?路易斯所寫《納尼亞傳奇》,共七冊的幻想/冒險小說,在西方影響比《指環王》還大,是傳世不朽名著,當有人問J?K?羅琳《哈里?波特》系列會是幾本書,她回答七本,因為她讀過《納尼亞傳奇》是七本,這是兩套關于信仰與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薦。
課外閱讀要有所收獲,要求學生在閱讀時不應付,不獵奇,不湊熱鬧,不趕時髦,靜下心來沉浸在書里汲取精華。人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要求學生多記讀書筆記,通過記讀書筆記完成詞語積累和賞析,通過記讀書筆記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通過記讀書筆記加強概括能力。專家認為,40%的寫作能力取決于閱讀,通過閱讀,厚積薄發,為寫作儲備能量。
通過對過渡期學習內容的研究、補充,我們的教學才能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現有知識水平,既不重復做工,也不會出現疏漏,不滯后、不越位,點滴滲透、循序漸進,著力于學生語文能力的長期培養,把學生引進更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午間閱讀 激活 傳遞 體驗
溫暖的午后,陽光暖暖地透過玻璃窗射進六1班教室,斑駁的光影映照著孩子們幸福的小臉。這是孩子們一天中最美的時辰――中午一小時的“午間悅讀”。
每一次的午間閱讀都是一次心靈之約,更是一次智慧碰撞。午間閱讀,讓孩子們在知識的大海中領略萬千風景,隨時隨地看到、聽到、感受到文字的色彩、聲音和靈魂,使他們得到心靈上最大的愉悅,使整個教室被濃濃的書香沁透著……
一、激活――牽手美文,讓“書香”飄起來
猶太人的家庭,當小孩稍稍懂事,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吻《圣經》上的蜂蜜。這種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是甜的。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產生關鍵在于事物的內涵,但事物的外表對于興趣的激發所產生的作用,誰也不可否認,尤其是面對理性思維尚幼稚的小學生時,我們更應該強化事物外表的吸引力。利用美文,利用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激活他們對書的渴求,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吻”書上的“蜂蜜”。
課堂是激發學生熱愛語文的搖籃,蘇教版上的課文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美學上都堪稱范本。課文涉及方方面面,有歷史人物的故事,有描寫祖國壯麗的河山,還有震撼人們心靈的美文。40分鐘的課堂,我總會留有足夠時間讓學生盡情朗讀句子、段落,或是整篇文章,不僅僅讓他們看到文字的魅力,更讓他們聽到文字的穿透力,可以入心。中午一小時的閱讀時間,總會留有十至二十分鐘交流課堂上的文字收獲,然后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外。學習了《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我推薦《魯賓遜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學習了《給家鄉孩子的信》,我開展走進巴金的系列活動,引領孩子們了解巴金生平及代表作品,有選擇地讀一讀《家》、《春》、《秋》;學習了《三打白骨精》,我課前布置學生看看根據《西游記》改編的連環畫、電視劇、白話小說甚至是原著的相關章節,組織“漫話西游”讀書匯報會……
“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于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來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有一天,它終于開花了,它那靈性的白和挺秀的風姿,成了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聽,孩子們又在盡情朗讀了。
讀書的故事,永遠是最美麗動聽的。午間的一小時閱讀,孩子們讀自己看到的感動,領悟到的真善美,我讀孩子們仰慕的大作家的故事,讀曹文軒、梅子涵,楊紅櫻……由經典的美文作引導,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愛上書籍,自然地迷戀上這塊能給人以激情與歡樂的沃土。我相信:“愛看書的孩子,學習成績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們肯定是最有前途的!”
二、傳遞――星星相傳,讓“書香”香開去
經常感動于俄羅斯人拿著書本排隊買食物的情景,經常感動于英國人在壁爐前和床邊給孩子念故事的情景,經常感動于美國老師拿著課外書和學生平等討論的情景,那時的學生感受的是真正閱讀的樂趣。
首先,教師應躬親示范,為學生樹立榜樣?!叭绻愕膶W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蘇霍姆林斯基)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時,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每天,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在一小時的自由閱讀中,也成了我一天中最愜意的事情。當孩子們看到老師那么沉醉于閱讀時,他們本該躁動的心會安靜下來,也不由得加入到集體的閱讀中。于是有了“看到王老師讀得那么認真專注地讀書,我們都不好意思打擾她,于是也認真看起來”?!翱吹骄实亩温?王老師每次都很激動地讀給我們聽。我們看到有意思的內容時,也會把王老師叫過來,和我們一起看”。師生共享閱讀時光,那真的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其次,發揮學生的互動功能,讓學生來影響學生,在班中樹立讀書榜樣。我專門設計了課外閱讀作業本:《美文摘抄本》和《博覽群書我動筆》,可以自由地在上面摘抄書中的好詞佳句、優美章節,描繪書中你最喜歡的精彩圖畫,也可以把讀書過程中的所感所悟寫出來、畫出來。過一段時間,把這本冊子交給你的老師、親友與同學,聽聽他們的意見,請他們“贈言題字”,在上面寫上幾句,并給打分。自己打分占百分之十,同學、老師、家長打分各占百分之三十,一周一結,一月一評,每月評出“讀書之星”“練筆之星”“美工之星”。有了身邊的“星”作為榜樣,孩子們就培養了讀書的積極性和挑戰性。時間久了,讀書就成為了一種班級風尚,“今天你讀了嗎”成為孩子們最親切的問候,“最近你讀了什么書”成為孩子們課間交流最多的話題。讀書,使孩子們逐漸有書卷氣息了。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古人悟出的真理,在孩子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三、體驗――開展讀書活動,讓“書香”活起來
經??吹竭@樣的畫面:幾個孩子圍在一起,埋頭看同一本書;有同學被一些段落的精彩描寫打動了,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其他同學慢慢圍上去聆聽……甚至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以后偷偷地在看書。這些孩子已經享受到了閱讀帶給他們的精神滿足,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樂,真正嘗到了書上的蜜。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感受到讀書的重要、讀書的快樂與幸福,我在班級中開展了豐富的讀書活動。
1.故事會
孩子的閱讀啟蒙一定是從故事開始的,孩子們從識字起就與故事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生最愛讀故事、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如每月一期的“故事大王挑戰賽”,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很高。參加比賽的學生語言生動,口齒清楚,表情豐富,將課外讀物上的故事演繹得有聲有色,而聽故事的學生更是享受到了一次精神盛宴。通過舉行故事會,評選故事大王的活動,讓書上的畫面動起來。
2.佳作欣賞會
佳作欣賞會就是通過優秀詩文朗誦、競背、內容分析等形式,讓學生對課外閱讀中搜集的優美文章和精彩片斷進行賞析交流?!啊畠蓚€小人在田野上的走動,嬉鬧,會不時地使大麥地人的心里蕩起微微的波讕一圈兒一圈兒地蕩開去,心便濕潤起來,溫暖起來,純凈與柔和起來?!袝r候我讀著讀著,就覺得自己已經融入其中,似乎已經跟他們在田野里一起玩,一起編蘆花鞋,一起看馬戲,一起走進蘆葦深處,一起哭,一起笑……”這是讀完《青銅葵花》后孩子的真情流露。
“是什么指引著根鳥?是什么支持這根鳥?是什么召喚著根鳥?是夢!當根鳥沿著直覺向夢走的時候,他沒有懷疑。板金和根鳥有相似的地方,他們的夢似乎都遙遙無期,不可實現,但他們卻毅然決然地走下去。實現夢是他們的全部,他們沒有理由不勇往直前。在尋夢的過程中,根鳥奮斗過、放棄過、追求過、絕望過……可他緊緊護住跌疼的夢,不肯服輸。夢想是火,它能把一切誘惑、膽怯、彷徨枯草一樣燒盡;夢想是風,它能把雪源變綠、干涸潤甜。”這是孩子讀完《根鳥》后的人生感悟。自己的習作常常成為同學學習的范本,孩子還有什么理由不愛看書呢?而欣賞到同學這樣生動的讀后感悟,還有什么理由不趕快把書借來自己也到書中去走一遭?就這樣相互影響著,班級讀書的氛圍也就越來越濃了。
編輯手抄小報是學生對課外閱讀知識的歸類、梳理。進行手抄小報的評比,可以激發閱讀的熱情,鍛煉學生的編輯、選材能力,促進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
4.讀書筆記的展覽評比
讀書筆記的形式有多種,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寫些批注;可以摘抄一些精彩片段;可以寫寫讀后感……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理解的方法尤其重要,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就能胸有成竹地閱讀答題,從而享受到閱讀的快樂。通過《美文摘抄本》和《博覽群書我動筆》的展覽評比,對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給予肯定,對做得不好的學生提出希望,并加以指導,可以使學生明白怎么做讀書筆記,增強他們做好讀書筆記的目的性、自覺性,以認真的態度完成每一次的讀書記錄,提高閱讀積累的實效。
語文能力是讀出來的。只有會讀書的人,他的語文素養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的智力生活僅局限于教科書,如果他做完了功課就覺得任務已經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別愛好的科學的?!蔽沂冀K相信一句話:“教會孩子讀書就是給孩子未來!”試想一下,于淡淡清風中,學生在窗前樹下或凝神閱讀,或掩卷沉思,人書合一,該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畫面。午間閱讀,我和我的孩子們,會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