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母親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4 06:0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母親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父母皆艱辛,尤以母為篤?!煳酢秳裥⒏琛?/p>
3、兒身將欲生,母身如在獄?!煳酢秳裥⒏琛?/p>
4、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詩示劉叟》
5、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畎住对フ滦小?/p>
6、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踅ā抖谈栊小?/p>
7、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醢彩妒濉?/p>
8、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踅ā抖蛇|水》
9、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娊洝缎⊙拧まぽ?/p>
篇2
愛藕說
映日荷花,接天連葉,亭亭蓮蓬和藕,本是四位一體的。
愛佼佼荷花者有之,詠田田蓮葉者有之,贊點點蓮子者有之。偏心的詩人喲,為何厚此薄彼?為什么不肯為嫩藕多唱幾支短歌?
藕,自生與世間,變委身水下,不見日月,在濁泥污土的圍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風采翩翩,潔似玉,白如學,一塵不染。不是貞潔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竅玲瓏,稱得起虛心;它居下而有節,貧賤不屈;它雖然嫩而且柔,藕牙兒卻能穿透青泥碧水,勁挺起翡翠一般的綠莖,托起紅花碧葉,算得上是柔中有剛。
古人將六月二十四日,奉為荷花節日。默默困頓于泥水里的藕,誰知它聲于何時?它像竹鞭那樣,孕出藕牙,長大開花,再生出蓮子以續生生之脈,誰知它年壽幾何?它節節橫生,從未與花葉爭寵奪艷,甘居地下,無日無夜的托著花兒葉兒,像是母親的玉臂偎抱著幼子,睡知它有幾多辛勞?
給我一支花的詩筆吧,我想尋找動情的詩句,寫給養育那蓮花的母親玉藕;也想把真摯的感情奉獻給千千萬萬的婦女偉大的含辛茹苦的母親!
迸發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頁中的是蓮。你在這里重新錘煉,終于掙脫出那泥牢中的鎖鏈,婷婷盛開在這蒼茫大地間,向世人傾訴著至善的語言。堅忍的意志在這苦海中盡顯,最終鑄成一朵金剛凈蓮。
心中的一團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鴿,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遠在心中把你掛牽。看那一柄凈碧的荷葉蕩滌著人們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蓮瓣成了多少代人的夢幻,凸起的蓮籽成了永不改變的琴鍵,奏響了激蕩萬古的樂章。
人間的一朵凈花,凡塵的一方凈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純凈的內涵哦,蓮!
中國是蓮子的故鄉。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發掘到兩粒蓮子;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詩名。
蓮子補中養神,止渴去熱,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是一種純天然高級營養保健品,歷來為御膳房必備之物。蓮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蓮子羹,蓮子湯,八寶粥,糖水蓮子,又可燉雞,燉鴨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強身健體,養顏駐容,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
產于浙江宣平的蓮子更有它的獨到之處。一般的蓮子顆粒較小,久煮不酥,而宣蓮由于本地獨特的土質和氣候條件,顆粒較大(465粒即達500克),酥而不爛,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質、鈣、磷、鎂等多種物質。因而浙江宣蓮成了歷代的貢品。
閱讀題:
1.細讀《愛藕說》,說說藕有哪些優秀品質。(寫出其中4點)(4分)
2.《詠蓮》中心中最真的火焰指的是什么?(2分)
3.《蓮子》一文中寫到的產于宣平的蓮子有哪些獨到之處?(4分)
4.《蓮子》中說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曾發掘到兩粒蓮子;三千年前的《詩經》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詩名,而《詠蓮》中也有兩個詩句和這句話意思相近,這兩句詩是_________。(2分)
5.這三則材料是從不同角度寫蓮的。某校??庉嬕堰@三則材料一齊收錄在一個欄目里,現在請你為這個欄目擬一個恰當的標題。(2分)
6.這三則文字都是贊美蓮的,人們在贊美蓮的時候,常常賦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樹木中,你最想贊美什么?它具有怎樣的品格?(3分)
參考答案:
1.貞潔操守 虛心 貧賤不移 柔中有剛 默默奉獻 含辛茹苦
2.紅蓮
3.顆粒較大 酥而不爛,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質、鈣、磷、鎂等多種物質
4. 凸起的蓮籽成了永不改變的琴鍵,奏響了激蕩萬古的樂章。
篇3
關鍵詞:練習; 探究; 依托性; 拓展性; 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2-091-001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是培養能力的課程,所以不能單純地傳授知識,一定要注意訓練,不斷發展聽說讀寫的能力?!敝v到“訓練”,它就一定要有內容,有形式,新教材課后練習題較少,如果僅僅依靠完成這點練習,是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素養的提高,這就給教師教學增加了一定難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為教學和學習留下了創設和補充的空間。因此作為教師,在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的同時,還要精心設計各種練習。
一、依托性
教材是教師上課所不可缺少的,是上課的文本和依據。練習的設計首先要考慮教材的自身情況,在學習課文時,每課的教學重難點部分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如何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呢?這時候,教師如果根據重難點設計一份恰當的練習,不僅省時,而且高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了《長江之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練習: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p>
這幾句在《長江之歌》中出現兩次,請反復品味并仿照這樣的句式也寫兩句贊美家鄉或親人的詩句。
由于平時學生很少接觸詩歌,現在遇到這樣的練習,他們一下子被蒙住了。很多學生都緊鎖眉頭,苦苦思索。后來一個同學舉手發言,打破了課堂上沉悶的氣氛:“我們贊美母親,你是廣闊的天空;我們依戀母親,你是無邊的大海?!?/p>
我順勢引導:“同學們,你們可以用這樣優美的詩句贊美自己的父母、師長,也可以贊美自然界,贊美名勝古跡……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共同創作,兩人智慧勝一人嘛?!币皇て鹎永耍n堂氣氛活躍了許多,許多美麗的詩句脫穎而出,如:
“我們贊美母親,你是成長的搖籃;我們依戀母親,你是生命的支柱?!?/p>
“我們贊美周莊,你是昆山的驕傲;我們依戀周莊,你是心靈的港灣。“
“我們喜愛春雨,你是可愛的精靈;我們歌頌春雨,你是萬物的希望?!?/p>
……
以上這種語言訓練雖然屬于模仿練習,但在要求上卻帶有更多的創造因素。真正把課文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把所學的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技能。
二、拓展性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便于選擇練習的適當量度和程度。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作業設計成快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
如在教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練習三》中的第三題:按要求寫詞。(⒈含有“看”的意思的詞。⒉含有“走”的意思的詞。)詞是最基本的語言單位,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在詞語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擴詞,可以有效地喚醒他們的積累。如教學“高興”一詞時,我讓學生說說和“高興”意思接近的還有哪些,并要求他們先說說一個字表示高興的,如“樂,喜,悅”等;說兩個字的,如“開心,喜悅,興奮,快樂”等;再說三個字的,如“笑瞇瞇,樂陶陶,笑哈哈,笑嘻嘻”等;然后說四個字的,如“手舞足蹈,興高采烈,欣喜若狂,眉飛色舞,歡天喜地”等;最后說有關的名言,俗語,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等。通過擴詞,學生充分領略了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當然,我還變換形式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到黑板上分類寫一寫相關的詞語以便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看到黑板上寫滿了表示高興的詞語俗語,真切地感受到了語言的神奇!這樣的練習,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能力強的可全做,能力差得可挑選自己喜歡的做。就這樣這一練習在依托教材的基礎上跳出教材,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使知識得到適度拓展。
三、實踐性
篇4
用以前所學古詩的方法自學這首詩,通過解詩題知詩人名詩意悟詩情誦詩文的學習方法,體會作者孟郊所表達的頌母情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能與其他學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實際行動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
2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3 教學過程
1)上課前播放《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并出示許多名人贊美母親的話語。
(設想意圖:通過音樂和名人名言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情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2)教師與學生交流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而后總結學習古詩的常用方法,即:解詩題知詩人名詩意悟詩情誦詩文。
(設想意圖:通過交流學習方法,為如何有秩序地自學古詩做好準備。)
3)合作學習,教師檢測自學情況。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誦),“游子”是指(出門遠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詩人,他一生(窮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寫(五言)古詩。此詩是作者50歲那年在江蘇溧陽做官時,回想起當年進京趕考(臨行)時的情景而做。
③根據老師劃分的節奏,通讀本首五言古詩。
(通過自由讀、欣賞配樂朗讀、個別讀、全班讀等多種朗讀方法通讀古詩。)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線,
游 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④根據影視情景發揮你的聯想說說詩句的大意。
(出示影視《游子吟》情景劇。)
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母親對孩子的關心?(“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保┠男┰娋渥钅鼙磉_孩子對母愛的感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保?/p>
⑥教師提問:能展開你的想象說說母親除了給孩子密密縫衣,還會對進京趕考的孩子說些什么?
當老母送孩子將要遠行時,孩子為何不直說“母親啊,你的愛,孩兒難以報答”?根據剛才的影視情景,發揮你的聯想,說說你的理解。此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愛
⑦請同學們再讀此首詩說說詩中吟誦的是什么?
(設想意圖:為反饋學生的自學情況,選用練習填空以及劃分節奏讀古詩和欣賞情景劇說詩意的形式,全方位鞏固學生的自學結果。并通過關鍵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深入理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深層內涵。此設想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聲情并茂地升華了學生的情感,詩中真情自然躍于學生腦海。)
⑧通過汶川地震的影視資料再次體會母愛的偉大。
(設想意圖:通過觀看主持人講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留給孩子的短信,升華學生的情感,深刻地體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真實內涵。)
4)教師小結本詩,銜接現代詩歌《媽媽的手》。
①學習了《游子吟》,我們知道臨行前母親密密縫衣的細節讓作者久久難以忘懷。作者深情地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悟到母愛的偉大,故而此句成了贊頌母愛的千古絕唱。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同樣贊頌母愛的現代詩歌《媽媽的手》,先聽老師朗讀,同學們仔細聽,想想本首詩作者是重點抓住哪個細節來表達母親對孩子的愛的?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千古流傳的原因,再次加深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通過引薦現代詩歌《媽媽的手》,讓學生對比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母親的細節動作感受母愛的。)
媽??媽??的??手
作者:吾桐樹
我洗手的時候 河說
把你的手給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鉆心地痛
流水簡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媽媽從山坡上飛奔下來
她說 把你的手給我
她揉搓著 一邊呵氣
然后把我的雙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溫暖的肚皮上
②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此首詩并和《游子吟》作對比,《游子吟》的結尾和本首詩的結尾是否相同?哪首詩的結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結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愛難以回報,而這首詩的結尾并沒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學習,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體會母愛的偉大,母愛的無私,母愛的難以回報。同時學習細節描寫能使文章有聲有色,以及學習兩首詩歌結尾的不同,再次體會《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課堂練習。抒真情寫我心:學習和賞析了這兩首贊美母親的詩歌,相信你的感受頗深?;蛟S此時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母親為你操勞的畫面,或許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說給母親的話……那就請拿起筆把你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吧!
(設計意圖:以情煽情,趁熱打鐵,充分打開學生的情感空間,讓學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愛,真實地寫想對母親說的話,練習的目的在于再現學生的真情實感。)
板書:
游 子 吟
篇5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爽氣( )風靡( )拌嘴( )
求援( )沮喪( )恍惚( )
倔強( )不堪設想( )
2.對“我再不去破壞他和他那無所不能的爸爸在一起的這種境界了”一句中“這種境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了孩子渴望得到父親有力的支持。
B.可以體會出孩子對爸爸的思念之深。
C.表明孩子非常崇拜他那無所不能的父親。
D.說明“我”以前一直缺乏對“孩子”的關愛。
3.對孩子“堅持一個人去買東西”的情節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他特別喜歡吃山楂片和喝橘子水。
B.他不愿意讓大人在“炎熱的下午”陪著他去買東西吃。
C.他長大了,心中開始留下了秘密。
D.他很勇敢,有了男子漢的個性。
二、能力拓展
1.下列句子在特定的語言場合中使用不得體的一句是( )
A.某圖書館的墻上掛了一幅標語:“求知使人進步,知識就是力量。”
B.某中學有一個教室貼了一幅標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p>
C.某中學校門處立了一塊告示牌:“同學,進出學校請佩戴?;??!?/p>
D.某體育館內掛了一幅橫標:“沖出亞洲,走向世界?!?/p>
2.按下面情境作答,要求簡潔明了。怎樣看待課外閱讀,語文老師要求大家發表意見。
①甲同學認為凡課外書籍都應該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②乙同學卻持相反觀點,認為凡課外書籍都不應該看。他說:________
③丙同學對甲、乙兩同學的觀點都不完全贊同。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他說:
3.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父親的歌聲
蔡金才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口不離曲的歌迷。
其實,父親唱的歌并不動聽。他沒文化,不識“哆來咪”,也沒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隨意地哼些俚曲俗調,或是從戲臺上學來的零碎唱句,別人是很難聽出他唱的內容的。但父親唱歌時派頭十足,有板有眼,有頓有挫,有時還搖頭擺腦,洋洋自得,顯出愉悅愜意的神情,街坊鄰里、親戚朋友都稱父親唱的“無字曲”是“開心曲”。
說是“開心曲”,倒是十分貼切的。那時日,父親的生活過得很是艱辛。他一人獨撐著十口之家,像駕著一葉扁舟在人生的大海漂流,隨時有風暴的驚擾。他每天到街市擺張小攤,賺個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數交給我母親,作為柴米油鹽的資用。如若父親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無米下鍋。母親常常為這種困境煩惱愁悶,父親卻十分坦然。他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從不為生活的艱難怨天尤人,總是唱著歌迎接生活的挑戰。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看戲聽曲,沒有錢買票進戲院,就到街頭看宣傳劇,聽民間藝人演奏。
記得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樣在睡夢中醒來,窗外電閃雷鳴,風呼雨嘯,我等不到父親那熟悉的音調,心頭頓時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風狂雨驟,父親該不會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見母親也睡不著,她懷抱小妹坐在床頭守著小煤油燈,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鐘已敲過十二下,又敲了一下、兩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禱告:“天公呵,你保佑父親平安歸來吧!”驀然,我聽到了父親的歌聲,它透過了風聲雨聲,伴著小木車的“咿呀”嘆息,從巷口那邊悠悠飄來。父親的歌聲仍是那樣脆亮,那樣歡快。
這以后,我一想起父親那晚唱著歌頂風冒雨推著小車的情景,心中便感動不已。我好像從中領悟到一種人生的況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學問。父親沒進過學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卻能做到不為生活的艱辛而氣餒,不為遭遇的困苦而哀嘆,總是那樣開心,笑迎人生風雨,這是多么不容易呀!
現在,我已屆“知天命”之年,也喜歡隨意哼些“開心曲”。也許,這就是父親留給我的一份遺產吧!
(選自《散文》)
①本文以什么為記敘線索?
②結合全文,說說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③第三段中最能表現父親積極的生活態度的是哪一句?
④父親的生活態度對你有什么啟發?
⑤請以“感受真情”為中心,敘寫一件使你感受到父母對你關愛的事情。(不超過60字)
⑥你一定在閱讀中積累了許多偉大的父母形象,請你寫出一個父母的形象,并指明出自哪一部作品;或者把你積累的贊美父母的詩句寫出來。
參考答案
《〈我們家的男子漢〉課文精練與能力拓展》
一、1.shuǎng mǐ bàn yuán jǔ huǎng hu jué jiàng kān
2.D3.D
二、1.B
篇6
關鍵詞:譚夢琳 詩歌 意象 產生原因
在急劇的社會轉型期,當社會心理普遍呈現為浮躁且急功近利時,甘肅女詩人譚夢琳,近十幾年來,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學夢想,譚夢琳應該算是詩歌園地里一位堅定的追求者。閱讀譚夢琳的詩集《北方有一個女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黃土高坡用樹枝寫情詩的女孩,一個喜歡點一支紅蠟燭寫情詩的女孩,一個喜歡在雨中獨自漫步的女孩,一個夢想去看大海的女孩。詩人用一種質樸純真的藝術編碼承載著豐富的生命體驗。誠如北京師范大學嚴春友教授所說:“當這些詩句展現在我的眼前,撞擊著我的心坎的時候,我心中也禁不住要喊一聲:‘黃土高原上,竟有這樣美麗的花!’”
譚夢琳詩歌中經常借助“星光”、“明月”、“花朵”、“樹”、“黃昏”、“船”、“帆”等意象符號來傳情達意。這些意象符號突顯了詩歌的主題,彰顯了詩歌的風格,外現了詩人的女性身份。
一、 意象的產生與詩歌的主題密切關聯
詩集《北方有個女孩》當中,用歌頌友情和贊美愛情的文字譜寫出來的動人樂章時刻縈繞耳畔?!芭笥涯阍谶h方我臨窗的祝福你能收到嗎異鄉的風時時吹動我思鄉的淚滴也總能打濕這異地的綠草坪”(《致友人》)“你欣賞黃昏我欣賞你的背影你用目光豐富著黃昏的表情我用情感裝飾著你的倩影”(《黃昏》)“血脈相連,骨肉相親”,難以割舍的親情時刻牽動著詩人的心。母親像一條河,滋養著詩人的心靈花園?!澳赣H哭了目送弟弟的目光溢著淚水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比母親的淚更晶瑩肺腑”(《來去匆匆》)這些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對他人的關愛。親情、友情、愛情匯聚成涓涓暖流,注入我們的心間,像一座亮在黑夜的燈塔,使迷途的航船找到港灣。
譚夢琳詩歌中“花朵”、“樹”、“船”、“帆”等意向,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溫馨和希望?!盎ǘ洹弊圆挥枚嗾f,每當我們看到那些五顏六色的花瓣,聞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總有一種清新愉悅之感洋溢胸中;“樹”所散發出的濃濃綠意,為我們在炎炎夏日送來陣陣清涼;“船”、“帆”象征著美好的未來,帶給我們無限憧憬和希望。以上這些意象符號處處洋溢著愛的旋律。由此可見,譚夢琳詩歌中意象符號的產生與其詩歌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 意象的產生與詩歌風格密切關聯
譚夢琳詩歌舒緩的節奏,和諧的韻律,柔美的語言,給人帶來無窮的美感。她的詩歌能夠把我們帶入優雅迷人的世界中:“也許不該看著你的眼睛卻沉默那山依舊蔥綠那水依舊流淌獨不見你樹枯了根還在你去了相思還在”(《永遠的記憶》)蔥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讓一切喧囂遠離。
以意象作為切入點,我們不難發現意象與風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正如海子的詩歌對家園土地有著一種深深的迷戀,因而他的“村莊”、“麥地”、“草原”、“河流”、“麥子”等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家園”意識。譚夢琳詩歌的風格是優美的,她詩歌中所選取的“星光”、“明月”、“花朵”、“樹”、“船”、“帆”這些意象都能讓我們感到一種舒暢和愉悅,這些美好的意象構成了她優美的詩歌風格。同時無庸質疑的是,正是由于詩人追求優美的風格,她才會選用這些具有美感的意象??傊T夢琳詩歌意象的產生與其詩歌風格密切相關。
三、 意象的產生與詩人女性身份密切關聯
女性創作的一個極為顯著的風格就是陰柔美,它委婉含蓄又極富深情,給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在1923年出版了詩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詩300首。詩人從抒情和哲理兩個方面去描寫母親之愛、童年之真、自然之美。詩中 “星”、“月”、“花”、“樹”、“水”之類的意象隨處可見,無不體現出一種柔柔的情懷、深深的眷戀,喚起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喚起人們奮發向上的激情。譚夢琳這位黃土高原上的女詩人,以其清新、質樸的語言滌蕩著我們的心靈。作為一名女詩人,在譚夢琳的詩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星光”、“明月”、“花朵”、“樹”、“黃昏”、“船”、“帆”等意象符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女詩人們共有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因此,我們可以說,譚夢琳詩歌意象的產生與其女性身份密切關聯。
綜上所述,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譚夢琳詩歌意象產生的原因。詩歌是多種要素的集合體,每個要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個完整的詩歌世界。我們對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分析都有利于深入解讀詩歌,更好地闡釋詩歌的內涵。
參考文獻:
[1] 嚴春友著:《生命如詩》,《〈北方有一個女孩〉序》。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又是一年長空鳴雁,又是一年金秋送爽,在喜迎祖國母親60歲華誕之際,我們又迎來了新學期,迎來了第26個教師節,迎來了我校教師節慶祝大會的隆重召開。在這溫馨的時刻,請允許我代表全體同學向敬愛的老師們道一聲:“老師,您辛苦了!”并真心地祝福老師們節日快樂、幸福安康!
九月,是收獲的時節,又是播種的時節。收獲的是上一學年的成就,播種的是下一學年的種子。但不論是收獲還是播種,我們始終離不開的還是老師的付出和教誨。萬里春風催桃李,一腔心血育新人。對老師的辛勤勞動,人們總是用動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贊美。在我們的心目中,老師是美麗、淳樸、善良的愛心使者,她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我們每個人。我們總是把老師比作慈愛的母親,因為她們用溫暖的臂膀擁抱我們;我們總是把老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因為她們用甘甜的雨露滋潤我們;我們還把老師比作那一塊塊鋪路石,因為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年華為我們鋪墊著一條成長的道路。忘不了開學初您的諄諄教誨和關懷,忘不了訓練時您的無私關心和幫助,忘不了那三尺講臺上您忙碌的身影,忘不了同學們出現困難時您關切的眼神…… “傳道、授業、解惑”使教書育人成為無尚光榮的勞動,使老師在人們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九月的講臺,描繪著憧憬;九月的校園,展示著豐收。為了我們,老師們在付出,家長們在關注,我們自己則更應該抓住時光,科學安排每一天,尊重老師的付出,認真上好每一堂課,腳踏實地,踏實認真,繼承和發揚我校優良學風,用頑強的拼搏鑄就理想,用無悔的汗水澆灌希望,讓夢想在母校開花,讓青春在母校寫下美麗的詩行,我們有信心以好成績回報父母、回報老師、回報母校,有決心成為母校的驕傲!
2012年的9月注定是個不平凡的9月。懷揣著對祖國母親的祝福,我們與老師們并肩作戰,榮辱與共!我們堅信,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定能不辱使命,開天辟地!為祖國母親60歲華誕獻上一份誠摯而無上的賀禮!我想這也將是今年教師節,同學們獻給老師和母校最最珍貴的禮物!
最后,再次祝福我們親愛的老師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幸福平安!
篇8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訓練與提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的能力。②品讀詩歌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①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②通過自主學習、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③通過合作探究,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贊頌黃河、贊頌民族偉大精神的內涵。
[教學方法]
教法:采用三學一反思教學模式
學法:自學 研學 反思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了解黃河相關的知識。
導學過程:
一、導學
1、導入激趣(學生看《黃河頌》歌曲視屏,老師導入激趣)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筆揮灑激情贊美過它??梢哉f,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數不勝數,現在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背誦的詩句多。時期,詩人光未然向黃河母親,唱出了豪邁的頌歌,讓我們共同傾聽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縣人。1927年在中學時代即參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創作了歌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詩《黃河大合唱》。詩人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
3、寫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詩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隨八路軍將士在黃河兩岸抗擊日寇。雄奇壯麗的山川,英勇抗敵的戰士,強烈的感染了詩人。激動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寫下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后傳唱全國,極大的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豪情。
4、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澎湃 狂瀾 宛轉 哺育 一瀉萬丈
二、自學 (自主學習)
1、朗讀課文:①聽讀:傾聽視屏朗讀,注意節奏與重音。②練讀:反復自由朗讀,讀出氣勢和感情。③賽讀:每組一人參賽,展示個性和風采。
2、精讀課文,思考下列各題:①題目《黃河頌》中,哪個是關鍵詞?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詩可以分幾個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③序曲部分和尾聲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各自的側重點是什么?
三、研學(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習、討論后,各組選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學習成果。
1、朗讀“主體”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幾部分?重點在哪里?概括它們的大意。
2、“繪黃河”的部分由哪個字來統領?詩中是怎么描寫的?表現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3、朗讀“頌黃河”部分,思考:詩人從哪幾個方面來歌頌黃河的?
四、反思(檢測作業)
學法提示:自己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并將小組交流的結果展示出來。
1、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下列問題。①歌詞中“頌黃河”部分反復出現“?。↑S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萬千條鐵的臂膀”?
2、學完本詩,你有哪些收獲與疑惑,請你列出清單。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識?②你還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當年的隨軍記者,有幸與《黃河頌》的作者光未然面對面,你準備向他提出哪些問題呢?請你擬寫一份采訪提綱。
五、總結
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我們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為振興中華奉獻自己的力量!
六、課外作業
1、搜集積累與黃河有關的:詩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俗語、諺語、成語。
2、黃河的水源和周圍的植被正在遭受著巨大的破壞,請你擬寫一至兩條標語,呼吁社會各界都來打一場新時代的保衛黃河的戰役。
篇9
媽媽的愛,像一條長河,它恬靜,泛著微微的漣漪;它清澈,看得見河底的塊塊卵石;它輕柔,如春風緩緩送我前行.
從懂事開始,我就常聽姑姑說媽媽年輕時如何愛笑,可是在我的記憶里切沒少看見媽媽流淚,為我的淘氣偷偷流過淚,為思念遠方當兵的哥哥而流淚,為爸爸的不務正業而灑過淚,我知道媽媽的淚是那么苦,那么澀,可正是從這一串串,一掛掛辛澀的淚水中釀出了最甜美的愛,是啊!媽媽的愛之所以那么恬靜,甜美,是因為千千萬萬的媽媽都是用自己的辛酸淚水,血肉之軀,善良的靈魂,為兒女筑起一道防洪大壩.她們承受著狂濤惡浪的沖擊,卻自始至終讓孩子們泛舟在微微的漣漪中.要知道,一片漣漪就是一場風暴的投影.
從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生活在媽媽的描述的童話世界里,那里有善的小白兔,兇狠的大灰狼,機靈的小猴子,狡猾的狐貍,從這個童話的世界里,我開始懂得美與丑,善與惡,開始體味做人的道理.有件事我永遠忘不了:有一次,媽媽給了我錢去買東西,找錢的時候多找了我5元錢,我高興及了,回到家得意洋洋的向媽媽"邀功",想不到媽媽劈頭扔下一句話:"為了幾塊錢丟掉人品,值得嗎?看著媽媽又氣又惱的神色,我悔恨萬分,在以后成長的歲月里,每當我想起這件事,耳邊兒就會想起媽媽的話,于是自己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溪流中,讓碧水洗條心靈的灰塵污垢.是啊!母愛就像這清澈的溪流,日日夜夜沖刷著兒女們的身心,維護著兒女們的潔凈.
篇10
關鍵詞:琦君 散文 意境
素有“臺灣的冰心”之譽的琦君,是以撰寫散文開始了她的創作生涯,并成為影響極大的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琦君的一生,從大陸到臺灣,再到美國,最后再回到中國臺灣,其實就是眾多近代華人的遷徙過程,再加上她個人的成長背景,使她擁有非常特別的生命體驗。陳愛麗女士評價琦君的散文:“用字含蓄蘊藉,余味無窮,技巧上是近詩的,從素材的運用到再現也是經歷詩化和美化的過程的?!辩淖髌窡o論寫人、記事、狀物,每一字都是從心中流出,而不是運用文字技巧編織而成。琦君始終秉持超越且悲憫的眼光,懷揣一顆單純的心從事寫作,對人間世相以愛體認,而后放手去尊重去原諒。她寫母親,寫往事,寫恩師,寫朋友,記錄那些稍縱即逝的天光云影,感受人間悲辛交集的離亂或廝守。
一、琦君散文的靈魂――“情境”
讀琦君的散文,總是不知不覺會熱淚盈眶。細膩的文筆,真摯感情的流露,慢慢軟化了日益淡漠的心,像一個從未見過面的朋友,給人心靈的溫暖。讀她的散文,仿佛回顧自己的童年,有淡淡喜悅和開懷。因對故鄉的迷戀,使她夢魂牽繞。所以,在她的全部作品中,半數以上是描寫她在家鄉的童年生活和求學過程中的人和事。像她的散文《香草憶兒時》,寫的就是在瞿溪過年時的情景:宰豬、撣塵、搗年糕、祭灶、分歲酒、壓歲錢、拜年、迎提神燈……另一些散文通過寫“茶山楊梅”、“月光餅”、“甌柑”,抒發了“月是故鄉圓”、“水是故鄉甜”的情懷。琦君散文中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曾讓千千萬萬的游子潸然落淚。
在她所有的散文作品中,最上乘的是她的懷舊散文,寫童年之趣、母女之情、友伴之誼,風格晶瑩清澈,溫潤婉約,猶如一杯清新的綠茶所散發的淡淡幽香,在平淡無奇中含蘊至理,在清逸樸實中見出秀美。讀她的散文,自己眼前就浮現出作者那種淡雅肅靜的生活韻味,被她筆端所描寫的母親的祥和與寧靜、渾厚與溫馨的情懷所征服。閱讀《髻》這篇散文,如同翻閱著發黃的老照片,照片背后講述著一個古老的故事,故事蒼涼而愴痛,彌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作者娓娓講述的故事雖年代離我們那么久遠,但本文所彌漫的孩童的純樸、大人世界的無情,又確實感人。甚至可以與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相比。
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的??梢哉f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雖然容取材上不算豐富,但同一樣的容主,在琦君筆下卻不會顯得沉悶重復,因為琦君總會挑選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物件,抒發對母親不同的感情,描寫母親不同的性情,琦君的散文最是有同中有異的特色。在抒情手法上,琦君多用感興,以一件物件為抒情主線,開展文章。這一特點在琦君很多的散文命名可一斑,如:《髻》、《煙愁》、《毛衣》、《金盒子》、《紅紗燈》、《風箏》等等,都環繞一樣物件,引出與之有關的人物、事情,最后抒發有關情懷的。這種“以物寫情”的手法是她散文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法。
“任何景語皆情語”在琦君的散文中體現得尤為突出,無論以什么為素材,幾乎都是無情不下筆。游記通常被認為并不是琦君所長,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琦君的游記散文太多關注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故鄉情、國家情,凡是故地重游,琦君下筆便不再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故人的身影。思念之情傾瀉抒發之際,時光似乎也在倒流。聯想到琦君的身世,如一葉飄零的浮萍,我們便不難理解琦君散文的那種魂牽夢繞了。
琦君以故鄉的人、故鄉的景、故鄉的風俗為寫作題材,寫了很多思鄉懷人散文,正如琦君在她《煙愁》后記中所言“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或許,琦君正是用這種深入靈魂的情意來抒寫對親友、對故土、對逝去的歲月那無可替代的愛,才會這么廣泛和永恒的獲得了讀者的青睞。
二、琦君散文的氣質――“詩境”
琦君散文的語言含蓄而有古典的美,她常常用煉鑄詩句的精湛功夫,增加文章的意蘊。說到琦君散文的“詩境”,不能不聯想到她的恩師,著名的詞學家夏承燾教授。夏承燾先生不但對詩詞研究的造詣深厚,作詩作詞也是才華橫溢?!岸滩邥恨o奔競場,同來此地乞清涼。若能杯水如名淡,應信村茶比酒香。無一語,答秋光,愁邊征雁忽成行。中年只有看山感,西北闌干半夕陽?!本褪窍南壬牡靡庵?,如今讀來也是詩意盎然。琦君隨夏先生研讀古籍,詠詩填詞,深受其學識、人格的影響,并在詞學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詣。只看標題,琦君散文,就能感覺到纏綿的詩情:《往事恍如昨》、《一回相見一回老》、《三更有夢書當枕》、《細雨燈花落》……而《長風不斷任吹衣》,更是借用老師夏承燾先生“短發無多休落帽,長風不斷任吹衣。”的詩句。再細品其文,更覺每一言、每一語,字字珠璣,卻又并無雕琢,發自內心深處,情意深摯,真是“村茶勝酒”。如:在《下雨天,真好》中,“院子里風竹蕭疏,雨絲紛紛,散落在琉璃瓦上,發出丁冬之音”,寥寥幾筆勾勒出優美的雨夜風竹圖。同樣在此文中,她引用范仲淹的詩“片心高于月徘徊,豈為千鐘下釣臺。猶笑白云多自在,等閑因雨出山來”來贊美“妻梅子鶴”的隱士林和靖。讀琦君散文,如飲一杯茗茶,淡香盈懷,滌蕩身心。而琦君散文詩意中往往并不缺少禪機,禪意中也常常充滿詩的神韻。
三、琦君散文的風骨――“禪境”
不必強求做詩人,卻必須培養一顆詩心?!霸娦摹本褪恰办`心”也是對萬物的“愛心”?!芭c眾生同樂,使眾生免苦?!边@是佛家用語,也是琦君的追求。讀琦君的散文,我們也會發現宗教思想對她的人生觀有很深影響,她并不說玄談禪,而佛理自現。琦君信佛,但并不拘泥于崇奉的某種形式,她是深深地理解了佛的慈悲與包容,堅定了一顆向善的心?!皩捜?、慈愛、誡殺生”等主題在琦君的散文中隨處可見(如:《送鴿記》、《守著螞蟻》《鼠年懷鼠》《遙念》等,把一個人對任何生命的愛惜、對弱者的同情都寫到了極致),她是把佛的精神溶入了日常的點滴生活當中.對人待物,琦君都心存善念,她說自己的寫作宗旨是:“再深的苦難,再令人傷心地丑陋事實,總要給予人們一絲慰藉,一份寬恕,一縷希望?!?根據自己的獨特理解和人生實踐加以改造,倡導一種虛心謙和、寬容愛人的基本人生態度,并以此為人處事,體驗宇宙人間,觀察寫作,傳導出一片溫存清明的藝術境界。
不念佛語心中卻有佛,在琦君心中,最偉大的佛自然是母親。琦君對佛的認知,是由母親言傳身教獲得的,“我每于念經時,心頭同時浮現的是觀音的法相和母親的慈容,也感到煩憂頓消,怨怒自息。”琦君在這里將母親和觀音菩薩等而論之,就是因為從小琦君就為母親的善和溫柔所折服,這種善和溫柔是植根于千百年來千千萬萬中華女性的血液中的,也同時植根在琦君的字里行間,這就是琦君散文的“禪境”。 詩境禪境, 詩意禪意,自在中各得其所,各得其心境。
“情境”的靈魂,“詩境”的氣質,“禪境”的風骨。琦君的散文雖精簡,但富于人生哲理;琦君的文字雖樸實,卻令人讀了之后感到精彩;琦君的思想情感雖平淡,反而讓人一再回味。不夸張的說,讀琦君的散文是一種藝術上的最高享受,給人心靈以溫暖,于平實中傳遞著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大愛,讓人感動。它讓我們越發的相信生活的真諦,盡管會有苦難,但生命的步伐會以它原本的軌跡繼續,生活在這世界的我們,惟有用愛去彌補環境的遺憾,用一顆善良的素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參考文獻:
[1]琦 君:《留予他年說夢痕》,洪范書店,1980。
[2]琦 君:《水是故鄉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