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說明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5:08: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狗的說明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狗的五官像人般端正,四肢更是強健。它們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快活得不得了。一般情況下,狗的長度約八分米,其重量也不會超過35公斤……
狗的生性靈活,是一種惹人喜愛的動物。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只狗是癡癡呆呆的,更沒有一只狗是不愛吃也不愛玩的。不但如此,狗的反應也十分敏捷。當看到有老鼠、蟲蟻的出現時,狗便展示它自身的本領,快速地捕捉盯緊的“獵物”;在狗的視線范圍內,幾乎沒有一只“獵物”能夠脫離它的“手掌心”。
狗的食量不大,卻很挑剔。狗一天的食量大約是人類食量的三分之一,只吃魚、肉或是其它的骨頭,蔬菜、水果大多數都不喜歡吃……
篇2
一、試題精析
例1 (2009年廣東卷)根據語境,下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示現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佛菩薩應機緣而現種種化身。_____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詩:“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薄伴|中只獨看”,就是詩人運用示現修辭手法來描繪想象中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預言的示現,同追述的示現相反,是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好像擺在眼前一樣。_________。示現作為一種修辭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①修辭學中的示現是指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聞如見的一種修辭手法
②至于懸想的示現,則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說得在眼前一般,同時間的過去未來全然沒有關系
③后來人們把這一詞語用在修辭學中,當做一種辭格的名稱
④在修辭學中,示現一般分為三類:追述的、預言的和懸想的
⑤追述的示現,是把過去的事情說得仿佛還在眼前一樣
A. ①④⑤②③
B. ①③④⑤②
C. ③①④⑤②
D. ③④⑤①②
解析 題目所提供的語段是論說文,對論說文段,應先確定其論說主體。本文段論說的主體是“示現”,其中有三個空。第一個部分的上文講“示現”的本義,下文是所舉例子。顯然,空白處就應先填有關“后來”或“現在”的句子,據此“標志”,可斷定應將③填入第一空。而③中提到修辭學,①中有此標志性詞語,故應緊隨③后,此時即可判知正確答案應為C。
例2 (2009年江西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在儒家傳統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①既有《論語》,則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他們的宗旨也始終相配合。
③今人馮友蘭,也把孔子比作蘇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圖。
④既有大成至圣,則有亞圣。
⑤《史記》說:“孟子序詩書,述仲尼之意?!?/p>
A. 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解析 綜觀全題,可知這是一段論說文,首句中“孔孟總是形影相隨”應是各句論說的中心,此即為連貫的“標志”。各選項中,④先說孔,再說孟,應緊隨其后;而①在內容和句式上都與④照應,應緊隨④后;②進一步以孔孟的主張為據說明;③和⑤分別是名人和名著的有關論點,按時間順序⑤應排在③前。正確答案為D。
例3 (2009年全國卷Ⅰ)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狗是忠義、勇敢而又聰明的動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狗成為人的得力助手。
①專門訓練軍犬、警犬,把狗用于軍事、案件偵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覺細胞數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約兩萬種不同的氣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為了保護羊群,敢于同惡狼猛斗
④人們充分利用狗的這種特殊的天賦
⑤狗可以聽到10萬赫茲以上的聲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險的事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③⑥⑤②④①
C. ⑤④①③②⑥
D. ⑤②④⑥①③
解析 題中語段是說明文體,第一句點出狗“忠義、勇敢而又聰明”的特點,也是排序的“標志”:③和⑥講的正是狗的忠義和勇敢,故應排在前面;余下的⑤和②講狗在聽覺和嗅覺方面的特點,既是④中的代詞短語“這種天賦”所指代的對象,又是④和①的原因,所以④①應在⑤②之后。于是可得正確答案為B。
例4 (2009年全國卷Ⅱ)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中國結”的全稱是“中國傳統裝飾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繩結也是中國古典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人們很早就開始用繩結來裝飾器物,為繩結注入了美學內涵
②當時的繩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用具
③“中國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④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手工編制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歷史
⑤此外,繩結還被應用在人們的衣著、佩飾上
⑥同時也具有記載歷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③②⑥①⑤
解析 題中語段是說明文體,說明的對象是“中國結”。第一句講“中國結”的全稱,需排序的六句話中,④中的代詞“它”是標志性詞語,指代“中國結”,故④應排為第一句――于是可排除A、B選項。②中的“當時”也是標志性詞語,指的應是③中的“上古時期”,⑥中的“同時”是標志性詞語,補充②的內容,故知此三句的次序應為③②⑥――于是排除C,正確答案為D。
例5 (2009年海南寧夏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會徽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著青少年朋友在中運會上充滿激情、滿懷希望、實現夢想。
①會徽還將“十”和“中”巧妙地融入其中
②色彩上采用紅、綠、藍三種顏色
③指出本屆運動會的特征
④體現了本屆運動會“陽光運動”的主題
⑤猶如一個在奔跑或舞動的陽光少年
⑥仔細看又有一個變形的漢字“長”,點明運動會的地點
A. ④②⑥①⑤③
B. ④③⑥②①⑤
C. ⑤④⑥①③②
D. ⑤③②①④⑥
解析 這又是一段說明文體,說明對象是中學生運動會的會徽造型。首句話沒說完,可知緊隨其后的部分應是一個缺少主語的短語,只有③④⑤合乎要求;但結合余下的幾句考察,發現⑤和①⑥講的雖然都是會徽的造型,①中的“還”和⑥中的“又”都“標志”它們不可能排在文段首句之后,于是確定⑤緊隨首句;而④中的標志性詞語“陽光少年”與⑤照應,可知④隨⑤后(此時已能判定正確答案)。⑥中的標志性短語“仔細看”與⑤中的標志性詞“猶如”照應,故可斷定⑥應在①之前。③是對①作用的說明,故應排在①后。②中的“三種顏色”也是標志性詞語,與文段最后的三個短語照應,應排在最后。正確答案為C。
例6 (2009年遼寧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開卷有益”是說打開書就一定會有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讀書,讀好書,你就一定能真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①使人們不斷完善,走向進步
②當然,有的書是有缺點的,要善于選擇
③確實,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師
④書是人類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
⑤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⑥讀書能幫助人們看清世間的美與丑
A. ②⑥⑤④①③?搖
B. ③⑥②⑤①④
C. ④③①⑥②⑤
D. ⑤③④⑥①②
解析 本題中的語段是議論文段,議論話題是“讀書”。一般來說,此類文段應先講讀書的好處,然后再辯證分析。②中有標志性轉折詞語“當然”,故可判定②應排在最后(正確答案已知)。再看各選項:③的標志性詞語“確實”與⑤相關,應排于⑤后;④講書的重要性,⑥講讀書的好處,二者意思相連,按事理邏輯應將④排于⑥前,而①與⑥有因果關系,應排于⑥后。于是正確答案為D。
例7 (2009年浙江卷)把下列帶序號的句子組合成語意連貫的一段話并填入橫線處。
理學家為什么崇古抑律?
古體與律體之辨跟詩歌史聯系起來,就是古體的典范――漢魏晉詩與律體的典范――唐詩之辨。
①那么,為什么講求聲律、對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呢?
②他們認為,詩歌的審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對于人的道德修養沒有正面的價值。
③以這種價值觀去看詩歌的體裁樣式,古體詩就高于律詩。
④既然詩歌的審美方面沒有價值,本來可以不講,但是如果要進入詩歌領域去談詩的話,那么,在形式方面人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價值就越低。
⑤拋開詩歌的內容不論,單從形式上看,近體詩要講求聲律、對偶等,這些講求在理學家看來,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體詩的重要原因。
解析 此題與前面幾題不同,雖然也是論說文段,但以主觀題形式出現。文段首句提出問題,⑤有標志性詞語“原因”,宜排于首句之后。①中的標志性詞語“那么”指代⑤的觀點,應緊隨其后;②中的標志性詞語“他們”指①中的理學家,應緊隨①后;④中的標志性詞語“既然”指②的內容,應排于②后;③中的標志性詞語“這種價值觀”指的是理學家的價值觀,既照應文段首句,也與下文銜接。所以正確的排序應是:⑤①②④③。
二、答題方略
答題時,除了如前所述,需先弄清敘述(或論述)主體,弄清內容關聯之處外,還要特別注意以下詞語:
(一)表時間的詞語。要特別注意事物變化的過程、或者游蹤(或觀察點)的線路。
(二)表方位的詞語。除了注意明顯的方位名詞,更要注意文字中隱含方位的詞語。
(三)表指代的詞語。一般來說,代詞往往緊跟在它所指代的對象后邊,不能離得太遠,一般也不能跑到指代對象的前邊。
篇3
引導學生將作文寫具體,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含義有所感悟,再引導學生向課本學習并掌握一些具體的方法,如用形容寫出事物的情狀、用描摹準確表達動作、用數字和對比寫出事物的大小等。
【P鍵詞】
小學作文 具體 方法指導
對于寫作文,葉圣陶先生曾說,“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有什么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表現在作文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作文言語空洞、干癟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將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和認識恰當地寫出來。因此,要讓學生的作文寫的具體、形象,就要引導學生從觀察、模仿等入手,進行作文寫作的有效訓練。
一、通過觀察和比較,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具體”
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正是校園內大葉白楊的葉子泛黃時。我將一片黃葉帶到教室要求學生,“形容一下這片葉子”。結果有學生將之描述為“這片葉子像一把扇子”。事實上,對于類似描述,課文內是有例句的,即“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兩句相比,不難看出,學生造句與例句的差別在于,前者干癟,幾乎無形象感與視覺感,讓人讀了句子后并無明確的形象感知,后句則形象、具體得多,如臨其境、如在眼前的即視感兼飄忽左右的動感,帶給人的是一片具有靈性的、極具動感色彩的黃色葉片。這就是描寫的具體與不具體的區別及其魅力的差異。
學生的描述不具體,很多時候,尤其是面對中低年級的學生時,原因之一是,他們并不懂得什么叫具體,什么叫不具體,對此缺乏明確的認識;原因之二是,他們沒有掌握相關的將句子描述具體的基本技能。對于前者,教師應盡量多的將一些具有對比性的句子給學生看和讀,引導學生感悟具體和不具體之間的差別以及在帶給人的美的感受上的差異。對后者,則應教給基本的方法,如多問“怎么樣”或者“為什么”。如句子“狗兒跑了”。若要將之描述的盡量具體化,就要嘗試著問幾個問題:這是一只“什么樣”的狗兒?――這是要求描述狗兒的外貌形態等;狗兒為什么要跑?――這是在詢問狗兒跑的原因;狗兒是怎樣跑的?――這是在詢問狗兒跑時的表現狀態,如速度、姿態等;狗兒跑到哪里去了?――這是在詢問狗兒跑的結果。問完了問題,想好了每一個小問題的回答,將之連綴,或許這個句子就會變成:那只臟臟的流浪狗看見前面路邊上有半個白饅頭,一瘸一拐的就從那個小女孩身邊跑了過去。
細想,這可能就是某一天某個學生在路邊看到的一副景象,將其完完整整地描述下來,就可以了,就是非常具體的一句話。自然,這有賴于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豐富,表現在寫句子上也是一樣。
二、向課本要知識和經驗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無非”一詞似乎有輕視教材作用的意思;但不然,對于“例子”的作用,葉先生非??粗?,“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作文教學中,教師為幫助學生將文章寫具體的目的,也要勇于向既有課文要知識、要經驗,并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感悟和技能。如下述幾例:
1.用形容寫出事物的情狀?!吧钏{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是課文《少年閏土》中的首句。短短三十幾個字,非常形象逼真地描繪出當晚海邊沙地上的盛況,即視感、場面感都非常強。究其原因,細細研讀即會發現,句子中用了非常好的形容詞,如“深藍”“金黃”“碧綠”等顏色用語和“一望無際”這一常用視覺描述語。又如下面這個出自課文《第一場雪》中的句子:“昨天一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布滿了鉛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鵝毛般的大雪來”。這個句子中運用了比喻,但主要還是形容,以“凜冽”描寒風之冷、以“呼呼”狀風勢之猛、以“整整”強調刮風時間之長等。如果缺少了這些詞語的摹情狀景,句子就干癟無味了。
2.用描摹準確表達動作?!捌溟g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這兩句均出自前述課文《少年閏土》,寫少年閏土月夜下沙地看瓜時刺猹以及他支竹匾捉鳥雀時的動作。不得不說,句子中的“捏”“刺”“扭”“逃”“掃”“支”“撒”“看”“拉”“罩”等有關動作的詞語的運用給人以非常明確的操作感和現場感,令人有躍躍欲試的想法產生。這樣,就將句子寫活了,有了生命力,耐讀而極富韻味。
3.用數字和對比寫出事物的大小。對于一些需要我們用語言來說明具體情狀的對象,單靠比喻、形容等方法是非常難將它們說清楚的,表現在說明文章中尤是。這時,就需要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說明方法了。這里,通過具體的數字描摹或用已知事物去和說明對象作對比的方式來說明,就會比較容易。如學習《鯨》一文,對于鯨的大小,文章是這樣說的:“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最大的鯨有32萬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國捕獲過一頭8萬多斤重的鯨,有17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肥豬那么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里,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腭;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里看書,還顯得十分寬敞”,有數字,有比較,將之具體化,我們就會較為容易地理解鯨的大小了。
總之,引導學生將作文寫具體,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具體”的含義有所感悟,然后再引導學生向課本學習并掌握一些具體的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并非上述所盡舉。
【參考文獻】
篇4
一、考題類型
綜合《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和《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2]對閱讀理解方面的要求如下:考生能讀懂簡易的英語文學作品、科普文章、公告、說明、廣告以及書、報、雜志中關于一般性話題的簡短文章并回答相關問題。能理解主旨要義和文中具體信息;根據上下文推斷生詞的詞義;做出簡單判斷和理解;識別不同文體的特征,理解文章的基本結構、作者的意圖和態度;根據所讀,用恰當的詞語補全文章提綱、概括關鍵內容或做必要的詞語轉換等。
根據上述要求,可把閱讀理解試題對應地分為以下六類:主旨大意題、事實細節題、猜測詞義題、推理判斷題、篇章結構題和信息匹配題。其中篇章結構題考查得較少,信息匹配題各省考查的角度不同。
二、解題方法
無論是哪種題型,只要學生能把握文體的特點,了解英語語篇的行文方式,在頭腦中建立相應的圖式,便為閱讀理解的解題奠定了基礎。圖式是對以往認知的概要貯存。在閱讀中所體現的圖式可表現為把不同文體的特點按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概要貯存,形成先驗型類別,在后來的閱讀中產生正遷移影響,給預測提供依據,讓理解順暢自然。[3]鑒于高考時間有限,對學生方法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以下便是筆者所總結的一些方法。
1. 主題歸納法
主題歸納法是解答主旨大意題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等幾乎所有文體。此種方法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語篇知識,了解英語語篇的特點。解題的思路是:首段―首段中的首句―結尾段―中間段的首句。需要說明的是,不是非要完成這一過程才能選出答案,有的只需進行第一環節便可得出答案。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A篇第30題: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 Weakness and Kindness.
C. Weakness and Strength.
D. A Driving Experience.
該篇是記敘文,文章第一段作者便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告知大家“人類并不像動物世界里那么弱肉強食。我的弱引來了他人的熱情幫助,也帶給了助人者心理上的快樂”。因此從首段中便可得出答案為B。
2. 結論總結法
結論總結法主要適用于議論文。語篇往往以講道理的方式對主題進行闡述,最后得出結論。這一類題目解題的關鍵是先做這一語篇的其他題目,待其他題目做完后,語篇也就理解了,看到關鍵句,立即鎖定信息。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B篇第35題:
What can we human beings learn from cats and dogs?
A. We should learn to live in harmony.
B.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C. We should live in peace with animals.
D. We should learn more body languages.
全文的大意是:貓和狗屬于不同類型的動物,它們同處一室,開始會因誤解對方的肢體語言而互相攻擊,后來主動去學習對方的肢體語言,從而實現和諧相處。那么同為人類,我們不應該更容易學會和諧相處嗎!文章最后一句“If cats and dogs can learn to get along, surely people have a good chance”便是關鍵句,讀到此很容易得出答案為A。
3. 關鍵詞定位法
關鍵詞定位法主要適用于事實細節題,有時對細節推斷題也適用。主要解題步驟為:先在文中找出與題干相匹配的信息,然后定位句中的一個或幾個概括性強的關鍵詞。這樣做的好處是迅速排除干擾,選出最佳答案。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1題:
To submit nonfiction articles, a contributor must .
A. provide his special qualifications
B. be a regular reader of the Post
C. produce printed versions
D. be over 45 years old
文中第四段專門描述非虛構類文章的投稿要求:“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 Include one or two published pieces with your article.”再結合題干要求“投稿者在提交非虛構類文章時必須……”可確定關鍵詞是qualifications,由此可得出答案為A。
4. 細節篩選比對法
這類題目是學生最頭疼的事實細節題。因為選項散落在整篇文章中,有一點判斷失誤就會誤選。做這類題目的最好方法是:邊讀邊選,邊選邊比對,邊比對邊排除,排除到最后,正確答案自然露出廬山真面目了。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2題: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that the Post ______.
A. allows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B. favors science articles within 2,000 words
C. has a huge demand for humorous works
D. prefers nonfiction to fiction articles
根據文章第四段“Our nonfiction needs include how-to, useful articles on gardening, pet care and training, financial planning, and subjects of interest to a 45-plus, home-loving readership”的信息可排除選項B。而如果稍不注意,會被后文“For nonfiction articles, indicate any special qualifications you have for writing about the subject, 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中“especially scientific material”誤導,又極易誤選B。
根據第五段“We also welcome new fiction. A light, humorous touch is appreciated. We are always in need of straight humor articles. Make us laugh, and we’ll buy it”可初選C。而文中沒有提及Post對fiction和nonfiction有偏向,因此可以排除D。
如想進一步求證,第七段“We normally respond to article submissions within six weeks. You are free to submit the article elsewhere at the same time”信息中的“六周內回復”與選項A中的“允許在六周內提交”不符,因此可排除A。
此類題目大致采取“閱讀―對照―排除―確定”這幾個步驟。干擾選項中的“小陷阱”往往都是以“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等方式設置。
5. 例證揭理法
英語文章在主題段、主題句表達思想后往往通過進一步說明、解釋來延伸話題。有些抽象的表達會通過舉例說明的方式加以詮釋。命題者也會在主題和事例的內在聯系上做文章,考查學生的理解程度。這類題目解題的關鍵是:第一要發現事例,第二要明了它是想揭示什么道理,第三要根據題目要求準確匹配兩者間的關系。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A篇第32題:
Some cats and dogs may fight when ______.
A. they are cold to each other
B. they look away from each other
C. they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s signals
D. they are introduced at an early age
文中是這樣描述的:“There was a reported coldness between the cat and dog in 25% of the homes, while aggression and fighting were observed in 10% of the homes. One reason for this is probably that some of their body signals were just opposite.”從中可初步選擇它們是誤解了對方的身體信號。對一些容易引起歧義或產生理解困難的地方,作者往往會舉例說明。本段話緊接著便舉例如下:“For example, when a cat turns its head away it signals aggression, while a dog doing the same signals submission.”根據舉例便很容易選出答案C了。
6. 聯系猜詞法
一般的猜詞題只需“左顧右盼”,在對需要猜測的詞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內容進行理解后便可猜測出其含義。大多根據語意的遞進、轉折、對比等特定語境確定應選的詞匯。但有時為了考查學生的綜合處理信息能力,命題者也會選擇那些關系到文章理解的關鍵細節詞進行命題。對這些詞的理解如果僅憑很小的局部信息很容易選錯。解答這類題時應把握以下關鍵:如果覺得所選擇的答案似是而非時,要把信息的檢索面向前后段落延伸。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B篇第31題:
The underlined word “swimmingly” in Paragraph 1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A. early B. sweetly
C. quickly D. smoothly
文中是這樣描述的:“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the cat is adopted before the dog, and if they are introduced when still young (less than 6 months for cats, a year for dogs), it is highly probable that the two pets will get along swimmingly.”說明這兩種寵物極有可能和諧相處,因此也就容易誤選為D。做這一題時還需聯系上下文,進行語意連接。下一段一開頭便出現“However, it wasn’t all sweetness and light.”(然而,并不是貓和狗都會相處得那么甜蜜、輕巧)這樣上下文一聯系,正確答案B便浮出了水面。
7. 語氣推斷法
語氣推斷法主要考查讀者對作者說理方式方面所采用的語氣的推斷。這類推斷題屬于較高層次的推斷理解題。如果學生平時訓練少的話是很難選擇出正確答案的,因為對整篇文章作者所采用的語氣不能整體把握的話,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解題的關鍵是:首先,定位相關信息;其次,結合整篇主題。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C篇第66題: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the author .
A. is quite stubborn
B. will give up teaching history
C. will change his teaching plan soon
D. values technology-free dialogues in his class
文章最后一段的大意是“我并不是說在我的歷史課上就不會改變對技術使用的做法。但除非有真正需要改變的動因,否則我會一直堅持。真正的沒有技術介入的對話方式可以放棄”。如果只看這段話會覺得作者很“固執”。其實從整篇文章看,作者是想訓練學生不借助任何工具進行真正的思想碰撞。說明他很看重這一點,因此選D。
8. 態度判斷法
在議論文中,作者的寫作態度往往很鮮明,對所要表達的觀點起到烘托的作用。這類題目對訓練有素的考生通常不成問題。作者的態度一般可分為三類:支持、贊同、樂觀;客觀、中立;反對、批評、懷疑、悲觀。解答的思路是:先明確文章的論點,后發現作者的觀點,再考量作者的態度。解題的關鍵是:對論點、論據中所使用的形容詞的準確把握。
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D篇第69題: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building solar plants?
A. Cautious. B. Approving.
C. Doubtful. D. Disapproving.
作者在第一段便亮出觀點――鐵路和高速公路在西部的快速發展給西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產生了問題,引出“the same is true of big solar plants”。然后經過對問題的分析,在倒數第二段中提出“But it is just as likely that they will be spent wastefully and will leave new problems behind, just like the railroad and the highway”,由此可看出作者對solar plants建設的謹慎態度,答案應選A。
9. 反證推斷法
反證推斷法多用于對人們慣常的又不太正確的看法予以糾正的說理性文章。往往通過一些事例、實驗成果、數據等為佐證,勸導人們改正觀念。命題者大多會在人們容易自以為是的地方出題。因此遇到這類題目要跳出固有的觀念,調整思維,忠于原文,發現反向的例證。
如2011年高考廣東卷B篇第34題:
It is suggested in Paragraph 4 that cats and dogs ______.
A. have common interests
B. 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
C. have a common body language
D. are less intelligent than was expected
人們一般都認為貓和狗不易同處一室,到一起就咬架。本文以一項研究為佐證,說明只要他們彼此了解對方的習性,是很容易相處的。第四段中提到“They can learn how to read each other’s body signals, suggesting that the two may have more in common than we previously suspected”,與B選項的“are less different than was thought”相吻合,故答案為B。
三、破除干擾
掌握閱讀理解解題方法的同時,還需對閱讀理解題的干擾選項的特點有個大致了解,從而發現規律,快速排除干擾項。
1. 斷章取義
在主旨大意題中,命題者往往以文中的某一具體信息,而不是反映全文主題的概述為出題點來設計干擾選項。干擾選項的干擾程度會隨著題干信息具體到抽象的程度而逐漸加大。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A篇第59題回答“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st serve a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的四個選項中,選項D――Shouldn’t We Develop Inven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的干擾最大,因為人們只知道那些大發明家,但對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明者所知甚少,為此Mclean 開了這樣的課,似乎是順理成章,實則是斷章取義。
2. 偷梁換柱
在事實細節題和推理判斷題中,命題者對一些具體細節,如數字、事實性表述等方面偷換概念,不細心的考生容易被蒙騙住。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B篇第61題。A項中用“free of charge”偷換文中的“discount”;B項中用“參觀不對公眾開放的任何地方”偷換“一般公眾也許不能到達的地方”;D項用“主動做報告”偷換“聽專家報告”。
3. 無中生有
命題者會從人們想當然的先驗性經驗出發,以無中生有的相關性、杜撰性字眼設置干擾選項,運用于主旨大意、細節理解和推理判斷題。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B篇第62題。A項“為這個組織捐錢”屬無中生有。因為文中只提到這個組織是自愿性的、登記注冊的、與國家公園官方沒有金融往來的慈善機構;C項“擔任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者”也屬無中生有,因為此組織與國家公園無關。
4. 張冠李戴
命題者往往利用考生對信息梳理的指代性錯誤來命制錯誤選項,把文中一方的觀點、態度、目的、要求等在出題時“戴”到選項中另一方的頭上。解題的關鍵是:確定題干在文中的信息,一一對應進行信息匹配。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B篇第60題。選項C――increase his knowledge in many fields和選項D――broaden his research focus都是把Post雜志所要做的事稍加改動“戴”到了投稿者頭上。
學生理解了語篇并不能保證做好閱讀理解題,理解了題目并不能保證選出正確答案。通過本文的相應訓練,學生可把平時的skimming和scanning等閱讀方法科學地運用于理解語篇之中。平時運用這些方法可達到訓練學生快速定位、準確判斷、總攬信息、科學聯系等解題思維,從而達到最終在高考中快速、準確答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13.
篇5
關鍵詞:敦煌文獻;P.2622V;白畫動物;繪畫圖像;考證
中圖分類號:J206;K207文獻標識碼:A
法藏敦煌文書P.2622號,存230行,尾題“《吉兇書儀》上下兩卷,大中十三年四月四日午時寫了”,據吳麗娛先生考證,此寫本為張敖《新集吉兇書儀》之別本,與張敖《新集吉兇書儀》體例近似,行文方法相同,抄寫年代相符。①在P.2622寫卷末尾還有5首膾炙人口的學郎詩,李正宇、項楚先生曾對其做過錄文與研究:
今照(朝)書字筆頭干,誰知明振實個奸,向前早許則其信,交幼者人不許歡。
山頭一隊錄(綠)陵(凌)云,白馬紅英(纓)出眾郡(群),知如(爾)意氣不如次,多應則個待河(何)人。
竹長林清郁郁,之伯(百)鳥取(趨)天飛,今照(朝)是我日,且放學生郎歸。
遮莫千金與萬金,不如人意與人心,黃(今)金將來隨手散,[人意人心]進(盡)長存。
寸步難相見,同街似隔山,苑(怨)天做河(何)罪,交(教)見不交(教)連(憐)。②
而對于P.2622V寫卷,學界歷來關注不多,黃永武在《敦煌遺書最新目錄》中對其敘錄曰:“伯2622號背面,蘭亭序習字;殘文書等;誦唱收益帳?!雹凼┢兼孟壬抖鼗瓦z書總目索引新編》對P.2622V寫卷的描述稍多:“P.2622va,蘭亭序三行;P.2622vb,倒寫小字一行;P.2622vc,雜帳四行,說明:有赤心、慈、莫、神、龍、洪潤等簡稱冠于人名的前頭;P.2622vd,白畫各種動物,按:其上有字,惜看不清;P.2622ve,‘常主欠閻茍兒’六字;P.2622vf,大中十三年三月百姓張某牒(內容看不清);P.2622vg,‘赤心鄉判官呂惠達’一行;P.2622vh,雜寫、殘詩多行;P.2622vi,雜寫十五行。”④引起我們關注的是P.2622V寫卷中被施萍婷先生命名為“白畫各種動物”的一部分,這些白畫動物共十三幅,⑤且十三幅白畫之上皆有題字,其格式為“此是××”、“此是×”或“此×”。經過辨認,可以大致釋讀出大部分題字:第1幅,“此是鼠”,第2幅,“此是豬”,第3幅,“此是”,第4幅,“此是(猴)”,第5幅,“此是(兔)子”,第6幅,“此是狗”,第7幅,“此是黃羊”,第8幅,“此是牛”,第9幅,“此是郎(狼)”,第10幅,“此是馬”,第11幅,“此羊”,第12幅,“此蛇”,第13幅,“此(龍)”。第13幅之后為一白畫馬,沒有題字,風格與前十三幅不同,非同一人所畫,其下還有一未完成的動物頭像,當是馬頭。
通觀十三幅白畫,為何白畫之上會有“此是××”、“此是×”、“此×”之類的題字呢?按常理來想雜畫就是雜亂無章的畫,是不會在其上寫上“此是鼠”、“此是?!薄ⅰ按耸邱R”之類題名的,第13幅之后的白畫馬就是一個例子,沒有必要寫上“此是馬”之類的說明文字。而十三幅白畫動物卻是風格一致的題了名,且格式一樣,可見這些題名絕對不是隨意而為,當是有意而為。為了弄清楚這些白畫的淵源,我們遍檢P.2622V寫卷,發現此卷文書多是學郎學習過程中留下的種種痕跡,諸如“尚書讀尚書”、“山頭一對”、“昔日家中富”、“白玉非為寶”等學郎詩,還有“蘭亭序雜寫”、“李文進題名”、“未完成的白畫動物像”。為了加深對P.2622V寫卷的認識,筆者對其進行了錄文。
1.尚書讀尚書,讀坐在樓頭。一雙清(青)龍在,盡。(倒寫學郎詩1行)
2.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
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
至,少長咸集。此地有茂林修竹,崇(蘭亭序習字3行)
3.顯鑰贊(雜寫1行。)
4.白畫動物14幅(前13幅上有題字,第14幅沒有題字)
5.赤心欠何石粉慈石清
屯王贊李藏(胡)
莫焉不全補王子
龍王力王鶻子遇供
(赤心鄉等欠帳人名錄5行,將白畫動物第2、3、4幅部分覆蓋)
6.山頭一隊(未寫完之學郎詩,位于白畫動物第9幅“此是郎”之上)
7.常主欠閻茍兒(雜寫欠賬人名錄,位于第13幅白畫與弟14幅白畫之間)
8.常山南至玄泉李慈受忍刀此千君萬馬畫至立孫
常樂中威遠
尚書州照察哀矜(請)乞(處)(分)
件狀前謹大中十三年三月日百姓張安
尚書照察哀矜請乞處(雜書5行,有玄泉、尚書、大中十三年三月百姓張
安牒)
9.赤心鄉判官呂惠達(雜寫1行)
10.日日延賓客,實勝孟常(嘗)[君](詩1行)
11.某月日白第報無憂根稻(雜寫1行)
12.沙州判官鄧四月草書草到不須論(雜寫1行,此四月,當在大中十三年)
13.如
敕
李文進
奉敕敕
如李進(李文進題名,本卷文書出現過兩次,都是雜寫性質)
14.昔日家中富,門前車馬多??芍袕唾v去,朝不
遇。昌昌(日日)三長(場)戰,李(離)家數十年。將軍馬上前,
百姓霜中鄰(憐)。人為遺鞠(學郎詩3行)
15.如
牒件狀如前前謹牒大中十三年三月日百姓石骨謹牒(牒2行)
16.白玉非為寶,黃金我未(須)。(寫)竟千(張)數,心存萬卷書。
麴塵溪上素紅披,影逐溪流伴落時。人自
白鶴永聞先,欲歸憐黃腸欲斷,春渾
大鵬壹點欲高飛,鳳凰出對復相隨,今始聞名人未識,
將軍淚落臥貞
琵琶金薩(鮮)自禪造,寶馬金安(鞍)絡綠絲,暫對賽(塞)門禪
琵琶金薩
兒初新學
琵琶金鮮自禪造,寶馬金安綠絲(學郎詩及雜寫9行)
17.件狀如前謹(雜寫1行)
18.奉處分急急如律令
奉衙押處分急如律(雜寫2行)
19.李家有個子,并子阿單是也了(雜寫1行)
20.李
此是李草卷
李文進 見見 能(雜寫3行)
如此多的學郎詩、學郎雜寫以及學郎繪畫,又是何人所留下的呢?非常湊巧的是,有5個人名出現在P.2622V寫卷上,即百姓張安、赤心鄉判官呂惠達、沙州判官鄧、李文進、百姓石骨,這其中有兩個判官、兩個百姓,通過對他們身份的分析,我們認為他們恐怕不是學郎詩與學郎繪畫的作者,于是我們把注意力放在P.2622V寫卷出現了兩次“李文進”身上。在《金山國修文坊巷社再葺上祖蘭若標畫兩廊大圣功德贊并序》中找到了另一個李文進的名字:“厥有修文坊巷社敦煌耆壽王忠信,都勾當技術院學郎李文進知(并)社眾捌人,抽減各己之財,造斯功德。⑥據榮新江先生考證,金山國當建立于開平四年(910)七月末以前不久。⑦如果兩個李文進是同一人,自大中十三年(859)至金山國立國的第一年,其間相隔51年,再加上李文進幼年時的年齡,都勾當技術院學郎李文進已經將近60左右了。
徐俊先生在《敦煌學郎詩作者問題考略》一文中認為“尚書讀尚書詩”與P.2622《吉兇書儀》之末題詩筆跡相同,言P.2622V“尚書讀尚書詩”為李文義所抄。⑧那李文義又是何人呢?所幸在P.2622《吉兇書儀》寫卷上有兩個“李文義”的題名,即“吊人父母經時節疏大小祥亦同”條下有一“李文義”題名,“吊人父母經時節疏”末尾亦有“此是李文義書記”的題名。⑨由P.2622號寫卷之末的學郎詩,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李文義的年齡?!敖裾?朝)書字筆頭干,誰知明振實個奸,向前早許則其信,交幼者人不許歡?!雹庠娭兴帷懊髡瘛狈浅S锌赡芫褪呛髞韽堊h潮的女婿李明振,李文進在詩文中對李明振多有戲謔,直言不喜歡這個太“奸詐”的明振;“向前早許則其信”,意思是以前的許諾還可以相信,這次的許諾就不可以相信了,“交幼者人不許歡”就是說,實在是不喜歡和你這樣的人交朋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文義要寫詩諷刺這個一塊“書字”的同學李明振,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在“書字”的過程中,李明振耍“奸詐”,于是李文義借寫詩數落他一番。B11既然他們是一塊“書字”的同學、朋友,那么他們的年齡必然應該也是相仿的。
鄭炳林先生據《大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碑》與《李端公諱明振墓志銘》考證得知李明振生于開成二年(837),卒于龍紀二年即大順元年(890)。B12而大中十三年(859),李明振是22歲,同樣,李文義此時的年齡也當是22歲左右。李文義還寫有一首情詩:“寸步難相見,同街似隔山,苑(怨)天做河(何)罪,交(教)見不交(教)連(憐)?!盉13項楚先生認為,大約是年齡稍大的學郎所寫,這位學郎愛上了同街的鄰居女子,雖然近在咫尺,猶如遠隔關山,吐而為詩。B14從這里來看,對李文義年齡22歲左右的推測當是合理的。另外,由于文書上寫有“赤心鄉判官呂惠達”、“赤心鄉等欠帳人名錄5行”,我們認為李文義很可能也是赤心鄉人。陳國燦先生言:“懸泉鄉或許是張議潮起兵之基地,該鄉諸大族也是后來歸義軍政權的基礎,張議潮光復敦煌后改懸泉鄉為赤心鄉,是對懸泉鄉赤心為國舉義的表彰。另外,瓜州有懸泉鎮,與敦煌懸泉鄉同名而異地,至歸義軍時期,為免混同而改敦煌懸泉鄉為赤心鄉。B15
P.2622V上出現的兩個“李文進”又是何人呢?加之他又與上文出現的兩個“李文義”輩分相同,使我們不得不猜測二者的兄弟關系。22歲左右的李文義在抄寫和學習《吉兇書儀》這樣較高層次的文本,而由李文進的雜寫來看,他的年齡就小多了,首先他的雜寫基本是不成行的,并且他的主要書寫內容僅是他的名字,也就是說李文進應該是僅僅會書寫自己名字的水平,他的年齡也必定不會太大。既然22歲的李文義和幼年的李文進在P.2622V上都有雜寫行為,那又是誰在P.2622V寫卷上連續畫了十三幅風格一致且帶有題名的白畫動物像呢?我們首先猜想到這些白畫是李文進所畫,因為年齡小的孩童更容易在紙上做一些雜寫、雜畫,但是,經過我們研究發現這十三幅白畫為李文進所畫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沒有。
首先,第八幅白畫牦牛畫得很奇特,不像是兒童所畫,此牦牛的尾巴是翹起來的,飛揚向上,而不是像一般的耕牛一樣,尾巴低垂向下。對于這個現象,一般會認為是繪畫者隨意而為,但是我們經過調查得知,牦牛只有在遇到危險、受到驚嚇時才會翹起尾巴示警,尾巴翹起之后,尾部長毛形成簇狀,而第八幅牦牛畫像正好也是翹起了尾巴。我們在敦煌莫高窟285窟東坡下段壁畫中也發現了與第八幅白畫牦牛類似的圖畫,一只巨大的牦牛被獵人追殺,無處逃生,驚慌之下的牦牛翹起粗壯的尾巴,形成簇狀。B16由此可見,繪畫者并不是隨意而畫,繪畫者肯定是有意而為,并且繪畫者肯定也是熟悉牦牛習性的,或者至少是聽說過牦牛示警翹尾巴之類的故事。像牦牛翹尾巴之類的知識,雖然是生活常識,但是一般人還是不知道的,只有擁有一定生活經驗的人才可以知道這種牦牛習性,而年幼的李文進恐怕沒有這么豐富的閱歷,了解到這些知識。其次,第七幅白畫為一只黃羊,而實際生活中,黃羊是野生動物,要想認識黃羊是需要一定的野外生活常識的,不然就沒法與第十一幅白畫羊做區分,所以我們懷疑幼年的李文進是否擁有這樣的區別能力。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十三幅白畫的繪畫者肯定是年齡稍大、閱歷較豐富的人所畫。如果是如李文進般兒童隨意而畫,為何要在白畫之上加上“此是×”之類的題名呢?
既然十三幅白畫動物不是李文進所畫,于是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在P.2622V寫卷有過多處雜寫的年齡較大的李文義身上,李文義此時的年齡22歲左右,既有一定的閱歷,也有足夠的學識,看他在抄書之余,還能夠即興而發的作詩,可見他的能力、學識。更重要的是,李文義在P.2622V寫卷之上有過多處雜寫,多處學郎詩我們認為就是李文義所寫,未寫完的“山頭一對”詩位于“白畫狼”之上,與P.2622末之學郎詩筆跡如出一轍,所以我們懷疑李文義當是繪制這些白畫動物圖像的人。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李文義繪制這些白畫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呢?我們想到了李文進,李文義作為一個年長的哥哥,在寫書之余為了教導其弟弟,繪制了這些白畫,其目的就是供李文進識圖啟蒙,認識一些動物,學習一些基本知識。但是繪制了多幅圖畫之后,像羊與黃羊的圖像就容易模糊,于是,李文義為了更加準確的表達他的意思,在白畫之上加上了“此是××”或“此×”之類的極具教育意味的提示語。這種看圖識物極類似于今日流行的啟蒙識圖教育,如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啟蒙識圖卡:識動物》就收錄了多種動物以供啟蒙識圖之用,其格式就是在圖畫之旁配以文字說明。李文義所畫這些白畫動物極有可能就是為其弟弟識圖啟蒙而作,十三幅動物畫雖然很淺顯,但也很具有實用性、針對性,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法藏敦煌藏文寫本P.t.1263(即漢文本P.2762)的卷背,抄寫有藏、漢文對應的二十行文書。漢文部分直寫,藏文部分橫寫。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類屬于一般日常的詞匯,如東西南北正月、二月等名稱;一類是漢族、藏族、回鶻等部族及其首領的名字;第三類就是動物名稱,包括馬、駱駝、牛、羊、龍、子、大蟲、牦牛、蛇、豬、狼、野馬、鹿、黃羊、野狐。據鄭阿財先生考證,從其所記部族名字的排列順序和卷子正面所抄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修功德記》來看,這個藏漢對照的詞匯集,當是寫于歸義軍時期。B17我們將P.t.1263(即漢文本P.2762)第三部分所記錄的動物名稱與P.2622V白畫動物比較,發現馬、牛、羊、龍、牦牛、蛇、豬、狼、黃羊九種動物是重復的,至于兩者之間是否有著聯系,我們不好妄作推論,但是很顯然他們都是擁有同樣的功能,都是供童蒙學習、認識動物所用的,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只是一則是以雙語文字的形式出現,一則是以圖畫配文的形式出現。 (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50頁。
② 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頁;項楚《敦煌詩歌導論》,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200-210頁。
③ 黃永武(主編)《敦煌遺書最新目錄》,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70-671頁。
④ 敦煌研究院(編),施萍婷《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46-247頁。
⑤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321頁。
⑥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4頁。
⑦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19頁。
⑧ 徐俊《敦煌學郎詩作者問題考略》,《文獻》,1994年第2期,第14-23頁。
⑨ 《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1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6、317頁。
⑩ 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頁。“交幼者人不許歡”項楚先生錄文作“交幻者人不許歡”,當以李正宇先生所錄為是,“交幼”當是“交友”的意思。
B11 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41頁。
B12 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98頁。
B13 李正宇《敦煌學郎題記輯注》,《敦煌學輯刊》,1987年第1期,第26-40頁。
B14 項楚《敦煌詩歌導論》,巴蜀書社,2001年版,第210頁。
B15 陳國燦《唐五代敦煌縣鄉里制的演變》,《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9-50頁。
B16 劉玉權(主編)《動物畫卷》,《敦煌石窟全集》(第19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頁。
B17 鄭阿財、朱鳳玉《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105頁。
Interpreting the Animal Sketch in Dunhuang Document P.2622V
LIU Quan-bo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