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范文

時間:2023-03-27 03:4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活中的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活中的美

篇1

上學路上,真美。

上學的路上我們每個人不知都走了做多少回了,但又有誰會去品味這美麗的時刻呢?春天來了,大樹長出了新枝,抽出了新芽,投入到大地的懷抱。小鳥站在電線上,就像五線譜上的小音符。仿佛,小鳥們正在譜寫一曲動聽的歌兒。路邊的花也開了,大樹襯托著花兒,就像是一位高貴的公主身旁帶著保護他的勇士。小草也急急忙忙的出土,好像就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高興地在那笑呢!

夜空,真美。

寫完作業,我站在陽臺上,仰望星空,真美呀!月亮是個害羞的小姑娘,她正躲在云層里偷偷的看著我們,就像是她露出了半個笑臉正對著我們笑。她是那么的純潔,它把光輝灑向了大地。星星在眨著眼睛跳著歡樂的舞蹈,他們在天空中是那樣的無憂無慮,是那么的歡樂。這時,我就像天空中星星在歡樂的玩耍。

風箏起飛,真美。

廣場上,風箏飛上了天空??蓯鄣暮⒆觽冊跉g樂的玩耍。風箏一邊飛,孩子們一邊跑。他們都高興地拍著手,在慶祝自己的風箏高高的飛上了天空。天上那一個個風箏,就像孩子們一張張歡樂的笑臉。風箏越飛越高,孩子們的笑聲。越傳越遠。

篇2

溫柔美

很多人都會選擇要一個溫柔的母親,而不選擇要一個有錢的母親??吹侥赣H把錢給你丟下,而沖忙走出家門去賺錢的時候,你會感動嗎?看到在遙遠的山村,一家破舊的房子里,一位母親把家里唯一的一件棉襖蓋在兒子身上,對著兒子噓寒問暖的時候,你才真的感動了。同樣作為母親,貧窮家庭的生活會很艱苦,但是得到的母愛會比有錢的家庭多上很多。

愛,很美。母愛,很偉大……

殘缺美

生活中,不多不少也會撞到一些殘疾人。其實她們也很美,是一種獨特的殘缺美。雕像維納斯是缺了一只手臂,但是她卻擁有每個女孩夢寐以求的黃金分割線,全身都是正確的黃金比例。要記得,上帝為你關上所有門時,不會忘了為你開一扇窗。

有一種美,她很特別,不是人人能擁有,應該引此為榮……

凌亂美

看見房間的亂,心生了一種親切的感覺。早上起床,無論多急,總愛坐在窗臺上,看著大街上人來人往的情景。大家都在為了各自的事在馬路上奔忙著,這樣的馬路是凌亂的,但是也是城市活力的一種體現。游樂場里總是亂的,因為它把各人的笑聲,歡呼聲,驚嚇聲,以及在玩過山車時那種刺激的叫喊聲,融合在了一起。游樂場的凌亂,也許是城市中最多歡聲笑語的地方。

篇3

我在學校讀書。每天早晨,每當我走到學校門口,瑯瑯的讀書聲總會傳進我的耳朵。伴著讀書聲走進教室,拿出一些經典誦讀的書,加入讀書的行列。老師在講臺前,指導著我們,并不時提醒我們注一下音,就這樣一直讀下去,直到第一節課的上課鈴響起......

下課了,孩子們涌出教室,跑向走廊,奔向操場。同學們追著、跑著、叫著,各種聲音混成一片,組成了一首校園交響曲。

中午過去了,迎來了陽光明媚的下午。來到學校,同學們不約而同的掏出書本,盡情汲取書中的養分,每個同學都如癡如醉,仿佛置身書中奇妙的世界。

下午最后一節課是古詩詞誦讀,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放聲齊誦,那聲音,忽高忽低,忽揚忽抑,忽急忽緩,美妙至極。那雄渾磅礴的聲音,如萬馬齊鳴,如天仙奏樂。

篇4

數學活動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學校的數學活動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的前提下,才能順利地進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美,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積極性的手段之一。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簡練、概括、精確、富于形象化、理想化,數學語言和其它文學和藝術一樣,也是有美的特點和形式。同樣能吸引人,關鍵是我們師生如何探究這種美,讓學生體會到這種美,那就讓生活中的美走進數學課堂吧!

數學中存在美。從下面三個方面論述數學中的美。

1、數學形式的簡單性和應用的廣泛性

數學的特點決定了數學形式的簡單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簡單性是美的特征,也是數學所要求的。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雜亂無章的自然現象中,抽象出數學概念,用簡單的數學形式表示,然后反過來又解釋更多的現象,這正是我們數學的威力美的體現。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講解一些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增強“數學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的認識,強化學習興趣。

數學的對稱性和和諧性對稱就是整體各部分間的相稱與相適應;和諧就是諧調。

數學中的對稱性和和諧性處處可見:

古希臘歐幾里德的《幾何原理》建立了一個美妙的平面幾何體系,兩千多年來獲得了多少的贊嘆,以致一些大科學家稱它為“雄偉的建筑”、“壯麗的結構”、“巍峨的階梯”。 而建立在完備的希爾伯特公理體系的幾何,基礎之牢固,結構之嚴謹,內容之豐富,使這“雄偉的建筑”更加富麗堂皇,但若稍改變基礎—歐幾里德幾何和第五公設,又成了另外的宮殿—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還有前面提到的“黃金分割”,等等。

2、數學推理的嚴謹

數學邏輯的嚴密性,既是數學的特點,又是數學所追求的目的。恩格斯說:“數學以確定的完全現實的材料作為自己的對象,不過它考察對象時 舍棄其具體內容和本質的特點?!?轉貼于 當然,數學的美不是以藝術家所有的色彩、線條、旋律等形象表現出來,而是把自然規律抽象為一些符號或公式,并通過演繹構成一幅自然的完美圖景。如果不是夸大的話,我想數學思辯的魅力也如音樂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優美旋律一樣久久地在胸中縈繞、升華。

美的事物能喚起你的愉悅,反過來又能激發你發現,得到美的事物,我們數學教育應該體現這一點。

3、數學教學與美育

審美是美學的一個分支,他的任務是通過全面培養人的感知美、鑒賞美和進行評價的能力,以逐漸形成人對生活中、藝術中、科學中的美具有一定的接收能力、理解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有高尚的審美情操,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5

我的“腦海生活日記本”里就有這樣一件真實的事:

我的一個朋友從培訓班回來的時候,身上只有四角錢,還差一角,他本想著:反正是無人售票車,少一角也不會被發現,就這么辦!當他準備投錢的時候,后面一位抱孩子的大叔說:“我的是兩元的,把你的錢給我,我幫你投。”當大叔數完那四角錢后,只是微微一笑,隨便找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朋友說,他當時想了各種“東窗事發”的理由,卻沒派上用場。當時,朋友在想,一個陌生人為什么會幫助一個“小不點兒”維護他的自尊。

其實生活中的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不一定非要到公園或是展覽館才能看到,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處處皆是美。

篇6

生活中的美

法國的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我的生活中,我發現了美,這件事是這樣的……

“叮鈴鈴!”一陣悅耳清脆的鈴聲過后,同學們陸陸續續地走進教室,只見,老師手捧一摞卷子,神情嚴肅?!澳寝碜邮亲蛱熳龅?,都是一些簡單的算術題,這次考試我肯定又是100分!”我在心里做著甜滋滋的美夢。老師開始念分數了,我的心里笑開了花,但臉上絲毫不敢表現出來?!巴鮿?100分,李田100分,張明92分……’’聽到那么多的同學都得了好的分數,我對自己更加有了自信,深藏已久的笑容露了出來?!翱底咏稹蔽腋吒叩呐e起雙手,擺著勝利的手勢揮舞著,同學們投來驚奇的目光。同桌碰了我一下,我趕緊把手收回來,坐正,但是燦爛的笑容依然顯露在臉上。老師看了我一眼,繼續念道:“康子金,73分”我一下子愣住了,像個木頭人一樣呆呆地坐在那里。

同學們哄堂大笑,還有的對我指指點點。這節課,我什么也沒聽進去,腦子里都是爸爸嚴厲的語氣,媽媽批評的話語,同學們嘲笑的目光,或許要好的朋友也要離我遠去。頓時我恨不得找個地縫鉆下去。終于挨到了下課,我沖出了教室,跑到小亭子里,為什么,我連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對!想著想著,都怪那不爭氣的眼淚流了下來,淚珠從我的臉頰劃過滴到地上,隱隱約約地響起了嘀嗒的聲音?!皠e傷心了!這次沒考好,下次努力呀!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時,同桌走了過來,用手撫摸著我的頭,對我說。 我扭過頭,她用親切的目光看著我,一件白色的連衫裙在晚風里飄拂,大大的眼睛里流露出了她對我的同情。她拉著我走到走廊里,坐了下來?!捌鋵嵤≈皇菚簳r的,沒有永久的?!?“你看!”她用手指了指掛在天邊的夕陽,順著她的手指望去,此時的太陽依然是那么大,那么圓,但已褪去了白天強烈的光芒,只能將最后一抹余暉灑向大地。周圍的云朵染上了紅彤彤的顏色,像一塊塊紅色的綢子在高空中飄蕩,那余暉閃著金色的光團映在長廊的墻壁上,無聲無息地閃爍著……是??!夕陽就要落山了,但是,明天它還會冉冉升起,把光明獻給大地,它不會一去不復返。100分也一樣,只要,仔細,認真,什么事也難不倒!我明白了她的用意。她的外表和她的心靈,是那么的美麗,她的心靈充滿了燦爛的陽光,將要把陽光一次又一次地播撒在每一個人的心田。

篇7

一、從自己的身體條件出發快樂地體驗知識的魅力

其實,每個人的身體都隱含著許多豐富的數學知識。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從自己最熟悉的身體出發,在聯想中真切地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性,體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習數學聯系生活的強烈意識。例如,教學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比較時,先分別讓學生畫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讓學生再用自己身體的某部分充分比劃和體驗,發現1厘米是1個手指節長,1平方厘米有一個手指肚大小。1分米正好一??長,把小手張開就能把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遮住了。兩手打開就大約有1米長。自己每天睡覺的小床,把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有1平方米大。就這樣,學生在“真好玩”“真有意思”中快樂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

二、從學生生活實踐出發快樂地獲取探索學習的方法

教師要結合日常生活豐富、?馱擁奶氐悖?設計開放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獲取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促進自身的主動發展。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我設計這樣的情境引入新課:小明和小華兩人現場進行投擲飛鏢比賽,小明飛了30次,中27次;小華飛了20次,中17次。他倆誰飛中的比率大?生動真實的、有趣的生活載體激發學生熱烈討論,發表見解,踴躍匯報,總結發現哪種方法最好,從而引出分母是100的分數。再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老師請學生用卷筆刀削圓柱形的鉛筆,要求削到筆頭尖為止。親自體驗平時再熟悉不過的操作,使學生體會到:鉛筆是圓柱形,削過的部分變成了圓錐形。這樣學生容易發現:圓柱的底面和高跟圓錐的底面和高相等;圓柱的體積比圓錐大,學生馬上可以聯想到可以通過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的關系入手解決圓錐的體積問題。再經過小組合作試驗發現總結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學生就這樣從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快樂體驗,主動地獲取探索知識的方法和策略。

三、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篇8

古董店的老板告訴我,那是從前漁民網魚的用具,陶制的墜子一粒一粒綁在漁網底部,以便下網的時候,漁網可以迅速垂入海中。大銅環則是網眼,就像衣服的領子一樣,只要抓住銅環提起來,整個漁網就提起來了,一條魚也跑不掉。

夜里我住梧江招待所,聽見庭院里飽滿的松果落下來的聲音,就走到院子里去撿松果。秋天的金門,夜涼如水,空氣清涼有薄荷的味道,星星月亮一如水晶,我突然想起韋應物的一首詩《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屬秋夜,

靜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想到詩人在秋天的夜晚,散步于薄荷一樣涼的院子里,聽見空山里松子落下的聲音,想到那幽靜的人應該與我一樣在夜色中散步,還沒有睡著吧!忽然感覺韋應物的這首詩不是寄給邱員外,而是飛過千里、穿越時間,寄來給我的吧!

回到房中,我把拾來的松果放在那銅環與陶墜旁邊,覺得詩人的心與我的心十分接近。詩人、文學家、藝術家,乃至一切美的創造者,正是心里有銅環和陶墜的人。在茫茫的生命大海中,心靈的魚在其中游來游去,一般人由于水深海闊看不見美好的魚,或者由于粗心輕忽,魚就游走了。

有美好心靈、細膩生活的人,則是把陶墜子深深沉入海中,由于銅環在手,波浪的涌動和魚的游動都能了然于心,垂絲千尺,意在深潭,捕捉到那飄忽不定的思想的魚,觀點的魚。作為平凡人的喜樂,就是每天在平淡的生活里找到一些智慧的魚,時時在凡俗的日子撈起一些美好的魚。

讓那些充滿欲望與企圖的人,傾其一生去追求偉大與成功吧!

讓我們擦亮生命的銅環和生活的陶墜子,每天有一點甜美、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

夜里散散步,撿拾落下的松果,思念遠方的朋友,回想生命的種種美好經驗,這平淡無奇的生活,自有一種清明、深刻和遠大呀!素材運用:

篇9

上學路上,真美。

上學的路上我們每個人不知都走了做多少回了,但又有誰會去品味這美麗的時刻呢?春天來了,大樹長出了新枝,抽出了新芽,投入到大地的懷抱。小鳥站在電線上,就像五線譜上的小音符。仿佛,小鳥們正在譜寫一曲動聽的歌兒。路邊的花也開了,大樹襯托著花兒,就像是一位高貴的公主身旁帶著保護他的勇士。小草也急急忙忙的出土,好像就要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高興地在那笑呢!

夜空,真美。

寫完作業,我站在陽臺上,仰望星空,真美呀!月亮是個害羞的小姑娘,她正躲在云層里偷偷的看著我們,就像是她露出了半個笑臉正對著我們笑。她是那么的純潔,它把光輝灑向了大地。星星在眨著眼睛跳著歡樂的舞蹈,他們在天空中是那樣的無憂無慮,是那么的歡樂。這時,我就像天空中星星在歡樂的玩耍。

風箏起飛,真美。

廣場上,風箏飛上了天空。可愛的孩子們在歡樂的玩耍。風箏一邊飛,孩子們一邊跑。他們都高興地拍著手,在慶祝自己的風箏高高的飛上了天空。天上那一個個風箏,就像孩子們一張張歡樂的笑臉。風箏越飛越高,孩子們的笑聲。越傳越遠。

篇10

關鍵詞:美術;生活教育;觀察;感受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思想之一。他認為:學校是一種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特殊環境,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而是最完全地實現生活。陶行知在了解了這一思想后,把杜威的理論做了一個翻轉,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固有的內容,教育的意義在于促進生活的變化,生活教育與人的關系是與生俱來的。在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筆者對“生活教育”這一理論有著深刻的體驗。幼兒在生活中觀察、理解的主觀意識表現在活動當中是各有不同,這也是由于“生活即教育”的原因。如何利用幼兒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對生活環境的觀察對幼兒進行美術教育,是幼教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面對著現代生活的不斷變化,如何過現代的生活、感受現代的教育,過今日的生活,感受今日的教育?筆者對此進行了思考,并把這一思考實際運用到幼兒美術活動過程當中。

一、觀察生活

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許多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幼兒吸收到生活給予的不同信息。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幼兒的模仿能力、創造能力也在提高。什么樣的生活就是什么樣的教育,幫助幼兒發現美好的生活、幫助幼兒創設美好的生活,是成人的責任。

(1)自然的生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有發現美的眼睛。3歲~6歲的幼兒在觀察生活中的事物時,往往有不同的表現。3歲的幼兒看到喜歡的事物,往往覺得好看;4歲的幼兒則會開始觀察事物的整體,如顏色;而5歲以上的幼兒,在進行事物觀察時,會整體、細節同時觀察,并且還能把觀察到的物品在其他地方表現出來。比如:大班莉莉看到了一朵木芙蓉。在一次美術活動過程中,教師請大家自由繪畫,繪畫的主題是:我喜歡。莉莉開始了自己的作畫過程,一會兒,她就完成了一朵粉紅色、六片大花瓣的花朵。筆者針對這朵花與莉莉展開了討論:“這是什么花?”“媽媽說它叫木芙蓉。它可美了,一棵樹上有好多大花。都是粉紅色的,有六片花瓣?!痹谶@個活動中,莉莉把她平時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美好的事物運用到了課堂中。教師深受啟發:幼兒在生活的過程當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看到各種風景。如果教師對幼兒進行提示,請幼兒多注意生活細節,有目的地請幼兒進行觀察并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來,就能提高幼兒的體驗、感受、觀察能力。這些,在生活當中都是可以完成的,并且這樣的提示,能切實地為幼兒美術教育帶來實際的意義。在這樣的觀察中,還提高了幼兒發現美的可能,讓幼兒從有目的的觀察發展到自主觀察,實現幼兒探索能力、發現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觀察體驗每位幼兒都有,教師可以把幼兒無目的的觀察轉化為有目的觀察。在進行美術活動前,可與幼兒進行主題內容的商量,一起回憶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讓幼兒參與到活動設計中來。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幼兒能很快確定出主題,教師也因此設計了活動形式與活動過程。而幼兒在這樣的主動參與的過程當中,得到了主人翁的自豪感與表現后的滿足感。接下來的活動中,幼兒更積極地觀察身邊的環境,以期在下次活動或美術教學中表現更好。

(2)刻意營造的生活教育。除了幼兒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這些與美術活動相關的教育,教師與家長也應該為幼兒創設一定的教育環境,為幼兒搭建更好的發展平臺。生活中,處處有可利用的物品和環境,以培養幼兒的審美感受與動手能力。在進行美術活動的過程當中,教師要學會發現生活中可利用的物品,讓教育活動生活化,讓幼兒感到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創造出美好,可以利用身邊的各種物品進行藝術品創編。比如各種瓶子、繩子、布匹、棉絮,當在生活中沒有使用價值時,利用到課堂中,讓幼兒進行再創造,從中發現美好。

二、感受生活

幼兒在生活的過程中,感受著各種變化,比如環境、季節、家長行為。陶行知認為:是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不是藝術的生活,就不是藝術的教育。要使生活藝術化,就要有真實的體驗和感受。

在美術活動進行的過程當中,幼兒除了對生活的回憶,還應該有即時的感受。在即時感受的過程當中,進行相應的美術活動,讓幼兒身在其中,獲得更多“主觀”的看法和表現方式。如:在進行大班滴畫活動“小雨滴”時,教師刻意選擇了雨天與幼兒一起進行滴畫。雨季時,教師請每位家長給幼兒帶來一把小雨傘,并在幼兒的書包中多備幾套衣服,等待著下雨時進行“小雨滴”活動的教學。下雨了,每位幼兒拿著一把傘,在雨中通過安靜傾聽、踩水、旋轉雨傘等,感受著雨滴不同的形態、線形、聚合。之后,教師請幼兒換衣服,馬上開始滴畫活動“小雨滴”。教師為幼兒提供許多白紙,幼兒使用滴管在藍色的顏料水中抽取顏料并甩動,在空中劃出弧線后滴在白紙上。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獲得了切實體會,很好地感受了雨滴下落的樣子。盡管作品中體現不出雨滴落下的線形,卻讓幼兒充滿了滿足感。這樣的活動,增加了教師教學難度,很多教師認為“麻煩”:需要時機、準備、換衣服等過程,還擔心幼兒把環境弄臟。但是,對于幼兒來說,感受生活后進行的美術活動,可讓幼兒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