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9: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人物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她,一個不起眼的女生,但在我看來她卻是一位天使。
她擁有一雙小眼睛,櫻桃般大小的嘴巴,扎一個低低的 “馬尾”,說話慢聲慢語,顯得懶洋洋的。她的學習成績與我不相上下,她有一肚子的智慧,和數不清的故事。每次,我們聚在一起聊天時,她總有說不完的話。
她非常熱愛寫作,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她的文章寫得很好,書寫也很認真,不管是什么樣的習作都難不住她。數學老師給我們講故事時,她往往都拿出本子邊聽老師講,然后添上一些自己的創意,給我們看。所以,她在我們班具有“才女”之稱。
她還有一些獨特的愛好,她喜歡古典的音樂,經過自己長時間的努力,古箏已考過了五級。但是這不是她的最愛,她的最愛與我相同——看書。她看起書來比我更癡迷,比我更“瘋狂”!那天我找她有點急事,可是她正在看書,我叫了她四五遍,無人回應,早已無可奈何的我一氣之下搶過她的書,她這才迅速抬起頭,怒氣沖沖的大喊:“什么事!”這時的我早已被嚇得忘記找她干什么了!還有一次,四年級上英語課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她還不知道我們不好惹的英語老師什么時候走進教室開始講課,什么時候提問她的!老師大聲喊她的大名,可她一聲不吭,后來有人舉報:“老師,她在看課外書!”老師怒氣沖沖地走下講臺,搶過她的書,直到這時,她才如夢初醒——自己闖禍了,但為時晚矣。
篇2
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半生緣》,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后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作品講述了舊上海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他們曾經都是有緣人,最后卻各奔東西。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并不離奇的癡愛怨情的故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張愛玲的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公務員 聘任制 績效考評
2012年江蘇,福建等全國多省市將試點公務員聘任制,這次大范圍的試點推行是建立在2007年深圳公務員聘任制成功試點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對我國傳統公務員制度改革的一次大膽嘗試。而為保障公務員聘任制的順利落實,建立完善的績效評估體系也顯得非常重要。
1.公務員聘任制與公務員績效評估體系概念簡析
一般來說,機關通過公開招聘或直接選拔的方式,以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原則與擬聘人員簽訂聘任合同,讓其受聘于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職位,并在任期之內享有行政編制,這樣的受聘人員即為聘任制公務員①。
聘任制公務員相比較一般公務員的特點,主要有合同聘任,平等協商,任期明確②三個方面。雙方協商工資薪酬,并在一定時期內履行相應的權力義務。
而所謂公務員績效考評,是指根據政府部門人力資本投入,對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等要素進行客觀、公平,而且定性與定量結合評估的一種政府部門人力資源開發活動。公務員績效考評是政府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職能之一,科學地、客觀地、準確地評估公務員的工作績效,是加強公務員管理、完善公務員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③。同時也是現階段推行公務員聘任制所必須的。
2.完善績效考評體系對于實施公務員聘任制的意義
2.1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調動聘任制公務員積極性
有利于建立科學的公務員“退出機制”。這種立足于考評績效的科學退出機制,不僅是確保聘任制有效推行的關鍵,也是對傳統“只進不出”的公務員制度的重要革新。
2.2實現“鯰魚效應”,提高組織整體績效水平
實行聘任制公務員的動機之一,就是在于引進外界優秀的人才,激勵傳統公務員,從而提高整個組織的管理績效??冃Э荚u體系可以為組織成員提供良好的競爭平臺,同時也是客觀反映公務員自身素質的一種科學的測評手段。
2.3完善聘任制,確保其更有效的推行
作為公務員制度的核心內容之一的績效考評體系的完善是推動聘任制走向成熟的關鍵環節。只有在探索聘任制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績效考評體系,才能真正推動公務員聘任制的推行。
3.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公務員的績效評估體系
以下將從考評主體,考評指標,考評方法,考評制度四個方面對建立完善的聘任制公務員的績效評估體系提出建議。
3.1重視外部評估,培養多元化的績效考評主體
由于任期制原因,聘任制公務員在組織內工作時間有限,與組織中成員比較生疏。因此單單通過組織內部成員對其評估不能有效地反映其績效水平,應該更加重視外部評估。通過專業的評估機構,結合外部顧客的意見,這樣可以更加客觀地反映其績效水平。當然通過建立360度績效考核體系,結合自己,同事,下屬,主管,顧客不同主體的評估,可以更加全面的反應聘任制公務員的業務水平。
3.2結合業務內容,探索科學的績效指標體系
考核指標是公務員考核工作的依據和基礎,沒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標,公務員績效考核就失去了真實性和必要性。在制定有關聘任制公務員的指標體系時,要按照“SMART”(Specific明確性, Measurable可測量性, Attainable可獲得性, Realistic真實性, Time bound時間限制)原則④,結合聘任制公務員具體業務內容,運用關鍵績效考核評價法改進績效考核指標,在傳統的“德、能、勤、績、廉”之上,建立起真正適合聘任制公務員的指標體系。
3.3運用網絡評估,創新評估方式
傳統的公務員績效考評往往是采用發放各類測評表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費時費力,還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進行后期分析。在對聘任制公務員進行評估的過程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其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通過發放網絡問卷的方式,不僅可以省時省力,同時可以通過相應的后期處理軟件輕松地獲得相關數據。同時通過建立相關數據庫的形式對考評信息進行保存,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性。
3.4反饋考評結果,完善考評制度
對聘任制公務員的考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中反饋考評結果,建立與之密切聯系的獎懲機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體現績效考評作用關鍵所在。良好的反饋環節的建立有賴于相應考評機制的完善,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確保考評的結果能夠真正作用于公務員的薪酬、獎金以及職位晉升。這也是激勵在職聘任制公務員工作,以及決定是否續聘聘任制公務員的重要依據所在。
總之,績效評估體系的優劣是關系到公務員聘任制能否順利實施、能否真正發揮公務員聘任制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結合聘任制自身的特點,通過重視外部評估,引入360度績效考評體系;堅持“SMART”原則,探索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運用網絡評估,創新評估方式;反饋考評結果,建立完善考評制度,從而保證公務員聘任制的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蘇禮和.公務員聘任制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羅正業 曹秋香.關于公務員職位聘任制的探討北方文學[J].2011(9)
[3]吳蘭.公務員績效考評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 (17)
[4]西奧多·H·波伊斯特.公共與非營利組織績效考評: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4
【關鍵詞】寧浩電影;小人物;塑造;喜劇
Many funny little people in Ninghao’ s movies
Liang Chen
【Abstract】Creation of character shaping is a film director of priority. Film is built around the shape of typical characters in a typical environment, people is both a narrative core and basis of the core of the conflict is also a movie styling. Ning Hao as a new generation of God such as Director of the stone of madness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in shaping the figure has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mounted narrative dominated by little peop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interpretation of Ning Hao’s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film, understand why Ning Hao comedy films admire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Comedy movies.
【Key words】ninghao’movies;little people;shape;comedy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7-0227-01
1 可原諒的有缺陷的小人物與權力至上的大人物
1.1 可原諒的有缺陷的小人物:寧浩的電影中,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平凡的人,沒有高大全式的英雄,他的主角都是有一定的缺陷和陰暗面的小人物。寧浩塑造的各類人物形象都是來自社會底層,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四處能看見小人物的聚集區:
《瘋狂的石頭》中:迷茫焦躁的廠長,窘迫困惑的包世宏。《瘋狂的賽車》中被終身禁賽,差0.01秒奪冠的賽車手耿浩?!镀孥E世界》中幻想稱為英雄與警察斗志斗勇的三兒,警察也不是我們??吹骄似型L凜凜的警察,反而是慢半拍“不趕趟兒”甚至需要賊救助的警察?!饵S金大劫案》中街溜子黨小東北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也是個小人物,他以偷騙為生,連街邊小孩子的吊墜都不放過,見錢眼開,利欲熏心。這些小人物都被富裕了戲劇化的一面,成為被嘲諷的對象,他們以為自己會是勝利者,然而往往他們接近成功的時候,形勢去發生逆轉,陷入了困境成為被捉弄被追殺的對象,陷入危險和尷尬的境地。
小人物身上雖然存在著種種的缺點和不足卻是在觀眾的忍受范圍之內。有缺陷的小人物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的人更貼近生活,更能拉近觀眾和小人物之間的距離。觀眾通過嘲諷小人物,從他們身上得到偷窺和娛樂的后開始同情小人物。即使小人物不是正面的,也會引起觀眾的全部的注意力和關心。小人物的缺陷和陰暗面不是與生具有的,缺陷的形成是有原因的。《黃金大劫案》中的小東北,坑蒙拐騙是為了給霸道的房東芳姐付房租,他對于金錢有強烈的欲望除了人本身固有的貪欲外更重要的是養活家中老父的責任。他為了救父親上繳了所有搶來的黃金,觀眾在這里對他的厭惡,他的滑稽形象也便在這里發生了轉變。觀眾通過審視小東北這個不正義的人物也開始審視自己,若是將自己放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誰能保證自己不是另一個“小東北”?
1.2 權力至上的大人物:與小人物相對的則是權威的至高無上的大人物,在寧浩的作品中,大人物永遠是缺席的,他們不存在于影片故事發展的過程,只是隱藏在其中的某一個點,仿佛在窺視這整個劇情的發展來凸顯自己與眾不同之處,凸顯自己的權威和地位.如《瘋狂的賽車》中一開始絕塵而去而去的領導,他要保持自己的大人物的形象就必須是自己不參與到小人物的世界中,這樣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間,形成了一種斷隔。但是對比一下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或者《搖滾黑幫》,我們就會看出,在蓋·里奇的影片中, 老大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說話與行事方式,他們理直氣壯的存在并頤指氣使著。所以在《搖滾黑幫》中,像 Lenny Cole 這樣有著黑社會色彩的老大,才可以 大膽地威脅議會議員,威脅像“One two”這樣的小人物,并放 肆地說,倫敦是他的。寧浩電影中,大人物與小人物之間溝通出現了障礙,他們 互相聽不懂對方的話語,也弄不明白對方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大人物要蒞臨小人物的世界,往往要提前擺出一種親民視察的 姿態,由保鏢和媒體貼身護送陪同。大人物自我隱匿的社會是無序而光怪陸離的。任何有著專業身份的外來者, 陷入這樣的社區,只能無奈地發現自己也變成了可笑的小人物, 喪失了以前的專業感.《瘋狂的賽車》中的臺灣黑幫來到大 陸,依著臺灣的原則辦事,就只會把骨灰當成給捧了回去。
篇5
摘 要:在元雜劇的才子佳人戲中,丫環梅香替小姐傳情達意,極力促進才子佳人戀愛婚姻自由。作為小人物,她們在劇中成為大角色,她們既是推進劇情的重要力量,也是作家著墨較多的角色。小人物能夠成為大角色是作家心理補償的附帶因素,同時也和元雜劇的觀眾為普通百姓有關。
關鍵詞:元雜劇;梅香;小人物;大角色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3-0000-01
元雜劇中的婚戀愛情劇數量很多,大約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又以才子佳人劇最為突出。在這些才子佳人戲中,我們不得不注意的是另外一種小人物的出現,那就是佳人的貼身丫頭―梅香,她們在成全公子與小姐的愛情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有的甚至是促成公子小姐私定終身的關鍵性力量。筆者以為她們作為一類人物值得探討。
先界定“梅香”這個詞語。舊時稱婢女為梅香,她既可以是小姐身邊的婢女,也可以是夫人身邊的婢女,而本文中,筆者界定梅香為特指替小姐向公子傳情的貼身丫頭。明末清初的戲曲理論家、劇作家李漁在他所著的小說集《十二樓》之《拂云樓》中寫道:“從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作丫環的通號,習而不察,都說是個美稱;殊不知這兩個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妹也;香者,向也。梅傳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內,游蜂在外,若不是他向里外牽合起來,如何得在一起?”“梅香”即妹向,女子有所向,妹向之情,不好明言,所以諧音“梅香”。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春心躍動于閨內,吉士彷徨于墻外?!懊孟颉庇匈囉谘经h,故以“梅香”作婢女的代稱。
一、小人物大角色
(一)推進劇情的重要力量
梅香傳簡,極力促進公子小姐戀愛婚姻自由,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才子佳人劇中,佳人多為貴族女子,她們比底層女子更多受到儒家禮教的束縛。在戀愛婚姻中,她們一方面為情所動,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傳統禮教又使她們徘徊猶豫。才子也由于禮教對女子幽處深閨的要求而不能夠隨時隨地向佳人傾吐思慕之情,所以即使男女雙方互生情愫,這種情愫也只能是一種潛在的暗流,男女雙方只能各自黯然神傷,而梅香傳簡,牽合才子佳人則客觀上使男女主人公的戀愛婚姻有了實踐的可能性,劇情得以繼續推展。
典型例子如《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張生對鶯鶯有愛慕之心,鶯鶯對張生也有情意,歷經孫飛虎之亂,張生與鶯鶯本可成就好事,然崔母賴婚。張生和鶯鶯的愛情眼看即將夭折。劇情看似接近尾聲。紅娘此時則起了讓劇情繼續延伸下去的作用。她安慰張生并幫助張生出謀劃策,讓張生夜晚花園撫琴,并鼓動小姐夜晚花園燒香,這就為張生鶯鶯再次互訴衷腸創造了條件。(紅云)妾見先生有囊琴一張,必善于此。俺小姐深慕于琴。今夕妾與小姐同至花園內燒夜香,但聽咳嗽為令,先生動操;看小姐聽得時說甚么言語,卻將先生之言達知。若有話說,明日妾來回報。
(二)作家著墨較多的角色
在元雜劇中,梅香不僅是推進劇情的重要力量,她同時也是作家著墨較多的角色,這是以往文人作品創作中不曾出現的現象。才子佳人劇多是以才子佳人公侯將相為主要對象,就佳人而言,她們出身名門,家教良好,處于經濟的上層地位。
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中,梅香在戲中也是作家著墨較多的角色,除了小姐董秀英、公子馬文輔外,她的戲份算是比較多的了,在戲中,她在為董秀英、馬文輔“傳簡”的過程中,不僅有念、做、打等動作,同時她還有唱詞,如《上小樓》一曲、《夭篇》三曲、《脫布衫》一曲、《小梁州》一曲。相對于其它元雜劇中的小人物,如店小二、奴役、青樓里的閑漢、軍陣前的探子、或是道觀寺院中的小道童、小和尚,梅香算是作家用心刻畫的人物。一般小人物在劇中作用多是插科打諢,或是活躍劇場氣氛,而梅香在劇中不僅有這些作用,同時也是作家用心著墨的人物。
二、小人物大角色的原因
像梅香這類小人物能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大角色其實是有原因的。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本質仍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屬于主體生命的特殊表現形式。隱藏在語言文本之下的是創作主體的心理特性、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所以在研究文學的過程中,以社會現實的創作主體的社會存在狀況來透視他們的生活道路、心理狀態是我們理解文學作品的重要契機。梅香作為小人物能成為大角色是作家心理補償的附帶因素。當然梅香能成為大角色同時也和雜劇的觀眾為平民有關。
(一)作家心理補償的附帶因素
元代才子多為落魄才子,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低下,這和元代的政策有關。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他們是馬背民族,崇尚草原文化,鄙視漢族文化,甚至元初取消科舉八十年,即使后來又恢復科舉,其制度對下層文人還是極不公平。而漢族知識分子自古以來都是學而優則仕,以仕進作為他們謀取生活資料的唯一來源,所以一旦朝廷不再取仕,他們仕進無門也就失去了支撐生活的物質基礎,顯得落魄窮苦不堪。同時統治者對知識分子的鄙視讓讀書人社會地位低下,當時社會人分十等,有所謂的“八倡、九儒、十丐”之說。
而封建婚姻卻是以門第財產作為基礎。如在才子佳人戲中,很多家長阻隔女兒自由戀愛婚姻的理由都是“咱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如此,文人與封建婚姻制度矛盾尖銳,現實生活中他們不能得到自己理想中的貴族小姐做情侶,就會在文本中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愿望,構造才子佳人愛情故事,自己雖然落魄,可依然有佳人沖破家長制的阻撓。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與佳人情感漸進的過程則需要佳人的丫頭的幫助。雖然在元代,草原文化一定程度上對中原文化有所沖擊,但作為貴族小姐,她們的行為舉止仍然受到中原傳統禮教的限制。如此在為才子佳人牽橋搭線的過程中,梅香的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梅香形象才能在文本中大放異彩。因為來來回回不厭其煩的才子與佳人的溝通是需要梅香來實現的。文人要表現自己雖然落魄仍有佳人眷顧時需要梅香的力量,這樣梅香自然也就很意外的成為戲劇中的重要力量,所以說梅香成為戲劇中的重要角色是作家心理補償的附帶因素。
(二)雜劇觀眾為平民的因素
梅香作為小人物能在才子佳人戲中成為大角色還和雜劇觀眾為普通百姓的因素有關。元雜劇是綜合各種民間技藝如百戲雜耍、講唱說書等而生成的,本身帶有極強的民間性,它所面對的觀眾不是市井商販,就是村野鄙夫(雖然也有一些進奉于宮廷,那終究是極少數),這客觀要求作品所描述的對象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平民百姓,反應平民百姓的力量感,如此才能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在文人創作中,占據文本中心的一直是公卿將相才子佳人,文本描述的是達官貴人公子小姐的故事,講述的是他們喜怒哀樂的人生,底層小人物一般是作為陪襯人物存在于各種文學樣式中。也即在文學這個表現人生的舞臺中,平民百姓雖然也參與其中,但是他們只是幫助主角演繹主角人生故事的配角,主人公內在自我的沖突或是與外部世界的沖突都是由他們自己來解決,作品反映的是大人物的力量感。作為配角的小人物是對主人公困境無能為力的觀眾。但是在元雜劇的才子佳人戲中,小人物卻能夠幫助大人物處理這些矛盾沖突,反映了小人物的力量感。
梅香是戲劇沖突的調和者。在元雜劇的才子佳人戲中,舞臺核心人物無疑是落魄公子與貴族小姐,婚戀劇的主題無一例外都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落魄的公子與貴族小姐突破禮教的束縛,歷經千辛萬苦最終走到一起。
元雜劇中梅香作為小人物成為大角色是元代文學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文學是人學,它反映的是人的豐富復雜的感情。像才子佳人戲反映的是貴族公子小姐的情感,而居于大多數的是底層平民百姓,元雜劇中梅香這個大角色的出現無疑是文學的一次進步。
參考文獻:
篇6
《董生和李氏》說來是那么無俚頭、荒誕不經的故事,一個窮酸書生受死者生前之托,看住死者新寡美貌的妻子,使其恪守婦道,不料卻監守自盜,與其生情。創作的源泉實在是奇特,來源于尤鳳偉的現代短篇小說《烏鴉》,現代的人物被作者翻版為古人,以梨園戲這么古老的藝術形態來演繹,又贏得今人的理解和笑納,是什么讓這種超越時空的心靈際遇如此諧趣?是什么讓實質上語言不通的人相互認同?因為上海觀眾幾乎完全要依靠字幕才能理解閩南話。人們怎么就輕易地寬容它故事的荒誕不實呢?這也并不是一句“藝術創作可以虛構”能簡單解釋得了的,時下的觀眾為什么不用這句話去寬容電影《無極》或電影《霍元甲》呢?
當代舞臺藝術外在包裝上的玄妙精美,實在是沒有哪一個時代可以企及,但在內容上的空洞無物也幾乎已登峰造極。在很多戲劇迷失在情節陷阱中的時候,在舞臺迷失于復雜的燈光布景的時候,在劇作用空洞無實的主題思想架起跌宕起伏的故事結構,迷失于戲劇沖突、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真實等教科書的專業術語時,恰恰忘記了最不該忘記的人和事,即觀眾及其所想所愿,更忘記了戲劇藝術本體之美。當下所有出生地不同,表演特質不同的劇種都在朝著雷同的方向靠攏,讓人感嘆“世界大同”的魔力。而王劇像散文般的情節讓觀眾經歷了水到渠成的流暢與散淡.撤去了外在奢華布景燈光,虛擬空間的設置讓觀眾完成了對戲曲環境的自我修復,它向觀眾恢復性地展示了古典戲曲表演和唱腔的魅力,它昭示了一種向戲劇本體藝術的回歸,在演員表演的舉手投足之間,顧盼回眸之際,一進一跟一推一就,搖曳生姿,每招每術、行腔吐字都美輪美奐。
著名學者錢理群曾感慨說“在我們的歷史敘述中,往往有‘事’而無‘人’,或者有‘大事’而無日常生活的‘小事’,有帝王將相學者名人‘大人物’,而無普通平民百姓‘小人物’,有人的‘外在行為’而無人的‘內心世界’。這其實都是反映了一種頗為狹窄、機械與粗糙的歷史觀的?!?《我看》)實質上這種狹窄,機械與粗糙的歷史觀并不可小覷,長期以來成了文藝創作的主導力量,形成了創作者的集體無意識。我們高談教化的文化傳統,又使創作者總是下意識地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地位,充當教訓他人的角色,然而鮮有作者在普渡眾生之前先修成正果的,所以也極少有令人心服口服的說教。創作主題則更大化,動輒愛國、反封建,即使寫小人物的作品也往往用大主題來支撐,經常造成觀眾感覺的錯位,給人一種白米飯中含沙的酸痛。而事實正相反,沒有幾個觀眾是帶著受教育的心態去看戲,而是帶著另一種期待去的,這種期待是什么?是期待審美愉悅能得到滿足,期待對未知生活領域或情感領域的虛擬涉足,只有喚醒了觀眾對命運的共同體驗,喚起觀眾的集體記憶,觀眾真實的眼淚才流給無由頭的故事和人物,也流給虛擬的自己。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歷來是戲劇創作的主體,因為小人物的故事實在難寫,于是當代戲曲就有了一種風氣,就是不斷地借著歷史人物之實名,而內容上又主觀,率性、無根據地任意虛構,反復地用傳統故事和人物去演繹“新思想”,卻沒有自信和勇氣去造一個“新”人。徒有歷史人物之虛名,而無生活內容之真實。而王仁杰卻很另類,他是時下一個筆下很少涉及宦海宮廷,專寫小人物、專門生產制造“新人”、專寫他們“內心世界’的特立獨行的作者,他塑造了諸如皂隸、女賦、顏氏這樣一系列流光異彩的小人物。董四畏也是如此,這樣一個畏天命畏大人畏賢人畏婦人、處處忍讓,提著小心做人的循規蹈矩的普通小人物,被逼不得已之時,也“出格”了一回,也“發作”一次,釋放了壓抑,成就了英雄救美的壯舉.雖是完全虛擬的,觀眾卻接受認可了,并同時完成了對隱在故事背后的“反封建’主題的升華,給人如同飯中埋肉般的適意。
《董生和李氏。沒有太奢華的外在包裝,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結構,沒有太多交錯的線索,而不要忘記,觀眾是苛刻的,當他們可以忽略不咎其故事的真實性之過的時候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細節的豐富和真實。是劇中充實的細節和劇中人物豐厚的內心世界反過來支持了內容和故事,普通小人物“爬墻偷窺”,自我解嘲等等可笑的言語和動作,在諧趣和幽默中完成了性格的塑造,讓觀眾產生認同和理解。在這種行云流水般的流暢之中,無人去深究故事是否真實。而我們很多的戲劇,由于被情節的交代敘述、空洞的主題表白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和空間,細節則越來越少?!抖屠钍稀氛蛄饲楣澋膯我?,才有了足夠的筆墨去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行為細節。由此,我聯想到紅極東南亞的韓劇,韓劇總向我們反復地展示著韓國人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意識的內容,那種細膩素樸,韓國所獨有的生活氣息的對白和動作,頑強地表現出韓國文化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蘊。韓劇《澡堂老板和他的兒子們》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一天,澡堂老板不停地數著一疊澡堂的營業款,坐在一旁的老板娘鄙夷地說:“數什么數?不是告訴你4000元嗎?怎么不相信?”澡堂老板眼睛一瞪、理直氣壯地說“怎么啦?我就喜歡數錢!”這時,觀眾則大笑不止。這種瑣鄙的生活細節,在我們很多作者心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內容,但卻正是這些生活中細節的真實體現了人性真實的層面,才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篇7
如果不注意《失蹤的名畫》相關信息,你會以為自己讀到的是一部虛構小說,但這其實是一部紀實文學。
謎一樣的、自始至終未真正出場的天才畫家卡拉瓦喬,羅馬大學在讀女碩士弗蘭切絲卡,油畫修復師本尼德迪……作品中眾多人物都個性形象鮮明。從故事發展看,懸念的出現、發展、解答都有條不紊,這是尋找名畫的真實過程。從寫作角度來看,作者書寫的原則是尊重事實,紀實文學的生命在于真實,而這部作品寫出了原本枯燥的日常生活中的傳奇,把一幅畫的發現及考證――這樣繁瑣、專業性極強的內容寫得讓人讀來欲罷不能。
《失蹤的名畫》寫普通的女學生和失意的修復師意外發現卡拉瓦喬《逮捕耶穌》畫作線索,考證、鑒定畫作的曲折經歷;從卡拉瓦喬在自己的時代受歡迎、招爭議,之后百年間轉而一文不名,二十世紀其畫作又價值連城的戲劇性歷史。兩條線交疊,現實與歷史交織對話。這部紀實作品中所寫的全部是真人真事,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而卡拉瓦喬的油畫作品《逮捕耶穌》在1990年之前下落不明,1990年之后是愛爾蘭國家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藝術家卡拉瓦喬是意大利巴洛克大師,作為革命性的畫家,他的繪畫作品具有超越情感和視覺的力量?!洞兑d》的發現,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失蹤了幾乎兩個世紀的大師畫作終于被重新召回藝術殿堂,這是紀實文學新聞價值的體現。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小人物執著追尋,最終取得成功,是對堅持到底的敬業者的高度欣賞。書寫小人物的意義在于告訴每一個平凡的人,我們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細心以及耐心漫長的準備,創造生命的奇跡。這部作品比小說更令人震撼的除了故事本身的真實,還在于它展示了紀實文學可以被推至的藝術高度,有力地證實了紀實文學也可以這樣寫。作品以小說的結構方式展開,從新聞價值來講,事件本應成為主角,但作品卻以人物和情感為表現核心,故事的功能為人物服務。作品中卡拉瓦喬并非主角,而只是一條副線,用以輝映小人物的光芒,而主線隨著弗蘭切絲卡、修復師等發現《逮捕耶穌》層層鋪展。我們不僅要向作者喬納森?哈爾學習敘事和創作紀實文學的技法,更為重要的是明白,紀實文學并非就是抓大人物、抓偉人、抓傳奇,那些被忽略的小人物也一樣動人且富有感染力。
篇8
從前,有個人在洛陽一帶做官,多次求官均未晉升,直到須發全白,仍舊無功而返,便在路邊傷心地痛哭。路人問他:“你為何痛哭?”他痛苦地說:“我謀官多次,都沒有機會。如今已老,時日不多,所以傷心地落淚?!?/p>
那人追問:“為何一直沒機會晉升?”他回答說:“我少年時苦讀經史,后來文才具備,試圖求官,不料君王卻喜歡任用老年人。這個君王死后,繼位的君王又喜歡任用武士,我改學武藝,誰知武功剛學成,好武之君又死了?,F在,新君王喜歡任用年輕人,而我已經老了,因此至今沒有一次機會?!?/p>
故事的主人公一直沒有機會,空留一生的遺憾,看起來是君王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時運不濟之故。但是,這樣看問題,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別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你沒有辦法去改變,何況是不同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很少有人在一個領域堅持“準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長更久。我們都希望“投其所好”,以便在一夜之間謀得“晉升”。
這是一種非常常見、非常普遍的心態,人類是因為希望而存活,而不是為了絕望而奔波。沒有希望、沒有奔頭的人生,會讓本就苦難的人生更加難熬。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考慮某個“君王”喜歡什么、需要什么,而沒有徹底弄清楚,不管是哪個“君王”,他們都一樣“必需”什么!刻意的迎合,反而換來了“一無所獲”,這種悲哀最終是自己造成的!承擔起后果的也只能是自己!
信息流通越快,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也就越浮躁。紅茶熱起來了,我們都去做紅茶,“祖國茶山一片紅”;品牌熱了,我們就去大聲喊著要做茶葉品牌,“忽如一夜春風來,茶葉品牌處處開”;普洱茶熱起來了,我們都去忙著買茶、藏茶,盼著普洱茶增值,以獲得一夜暴富的機會,孰料崩盤之后,一片“凄凄慘慘戚戚”;看到大家在批評立頓,我們就去批評立頓,卻不曾了解400年來的茶葉拓展史,辯證地看待立頓品牌的“發家史”,于是,我們創作《指點茶山——中國茶業診斷與謀略》,談一談茶葉競爭的實用策略。
千辛萬苦塑造茶葉品牌也好,千方百計做好茶葉營銷也好,我們都不能像故事的主人公那樣,看似辛苦,終究無功。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需要在看到“大勢”的時候,努力做到“大材小用”。大家似乎都不喜歡大材小用,因為,把大的材料用于小的用處,顯然是使用不當,不是材料浪費就是人才浪費。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個“大才”,“小用”了多可惜?!
殊不知,任何茶葉營銷的成功都需要“大材小用”。將一頭??闯?00萬只乃至更多螞蟻的有機集合,然后又能從一只螞蟻身上看到一頭牛,這才是真正有效的營銷。換言之,把復雜的事情一刀一刀地分解,變成簡單的事情;重視簡單的事情,把簡單的事情反復做,做到極致,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做營銷。我和張之闖先生在《點茶成金——快速賣茶72招》反復強調:
“采茶也好,賣茶也罷;勞動密集型工作也好,知識密集型工作也罷,工作中的難題都害怕‘分解’二字,分解之前可以是一本‘糊涂賬’,‘云里霧里’,分解之后就有可能條理清晰、化難為易,逐一找到攻克或改進的方法。如果分解之后依舊不知所措,那就繼續分解,直到解決方法‘歷歷在目’時再停止。例如,電腦程序開發雖然是知識密集型工作,但不管多么復雜的電腦程序,也不管其出現了多么嚴重的問題,其最終都可以分解為有限數量的簡單數字‘0’和‘1’,都可以在相關程度上解決問題。”
如何在茶葉營銷過程中“大材小用”呢?遠卓品牌策劃公司謝付亮認為,我們至少要從五個方面去做。
第一,工作生活中必須謙卑、必須“接地氣”,自信必不可少,但不能總覺得自己很牛氣。最可怕的事情,是肚子里沒有東西,卻也總是很盛氣凌人。茶葉營銷是一系列具體而又實在的事情,從競爭戰略、品牌戰略、營銷戰略、銷售戰略等等,都有其特定的內涵,也有其客觀存在的規律,不能淺嘗輒止,人云亦云,一知半解比無知更能害人。若是一個地方的茶葉主管部門,更是會傷害一個地方茶葉產業,錯失整個地區的茶葉發展良機。
第二,“大人物”腦子里的優勢、嘴巴里的特點,必須轉化為“小人物”能夠感知的優勢和特點?!吧系勖媲叭巳似降取保以谶@里用“大人物”和“小人物”兩個詞,沒有任何褒義和貶義,而是表達一種茶葉行業的真實狀態,領導相對來說是“大人物”,基層銷售人員相對來說是“小人物”?!按笕宋铩笨傇凇靶∪宋铩泵媲爸钢更c點,看似大家都明白了,實際上,真正去搞營銷或賣茶的時候,大家還是不知道如何去做。
“大人物”必須站在“小人物”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要想一想如何去為“小人物”服務,幫助“小人物”解決問題。然后,“小人物”掌握其中的奧妙之后,再去為客戶提供服務,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循環?,F在的茶葉消費者,多半也只是“小人物”。消費者是上帝,常常只是一種宣傳而已,出現問題的時候,企業往往把利潤當作上帝。這一點茶企需要反省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三,社會大勢、行業大勢、區域大勢、需求大勢,如果不能轉化為競爭優勢,成為平時溝通中的“只言片語”,傳達到目標客戶的腦子里和心靈中,最終則都是“裝腔作勢”,“虛張聲勢”,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但是,大話、空話、套話、廢話,依舊有其生存的土壤,在蒼白無力的營銷面前,不少領導者表面上就像井底之蛙一樣“自信”,內心中卻為賣不出去的茶葉日日“發愁”。與其這樣,還不如去做幾件實事,一點點提高賣茶能力。
第四,茶葉營銷應該上下都看,左右兼顧,不能眼睛一直往上看,這樣才能“大材小用”。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句話。其一,就茶企而言,要兼顧政府、茶產業、茶企和消費者的利益,不能顧此失彼;其二,對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兼顧品牌、政績、百姓、茶企和消費者,不能厚此薄彼。世界是講究因果的,善惡到頭終有報,茶葉營銷必須在有益他人的基礎上,一步步成就自己,不以此為基礎的茶葉營銷最終都會自食其果。
篇9
[關鍵詞]底層;小人物;微觀政治
《耳朵大有?!芬浴捌矫褓R歲喜劇”的宣傳定位進入了2008年1月的賀歲檔。但觀其全片與其說是喜劇,不如說是一部創作態度嚴肅的正劇。本片所講述的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眾多王抗美這樣的普通人的現實生活,反映了當下社會人們普遍的生存心態和生活狀況。在眾多大片競爭的賀歲檔出現這樣現實題材的電影,能以如此久違了的親切姿態,直接貼近人們真實生活確實難能可貴。
范偉在片中飾演一位50年代出生的鐵路文工團宣傳隊的普通工人王抗美,單從名字上看就是時代的一個遺留物,充滿了政治意味的符號,喪失了最基本的性別可辨性,個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附屬于更高一層的集體、國家。
作為我國東北重工業基地沈陽鐵路局宣傳隊的工人,王抗美那份驕傲和自豪感似乎還歷歷在目,余溫猶存。我們還可以從范偉出演的另外一部電影《芳香之旅》(他在劇中飾演一位曾經和握過手的偏遠山區的司機)中,尋找和回味他曾經的崢嶸歲月和光榮歷史,理解他對已經過去的時代難以割舍的感情。
然而,本片的開場戲就是一場曲終人散的退休歡送會,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已經消褪,中國社會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沒有“懷舊”式的留戀和回味,也沒有“灰色”系的抑郁和痛苦,揮灑無數汗水與青春50年的人生軌跡變成了一面寫有“光榮退休”的鏡子平靜地掛在了墻上,為已經塵封的歲月默默地代言。其實有千千萬萬個“王抗美”,名為退休,實際則是脫離母體,切實地踏進現今的社會的一次人生轉折。退休卻不能“休”,對于這些一方面擁有體制的“慣性”和“缺陷”,另一方面受妻兒老小等現實家庭生活窘境困擾的小人物,生存的問題接踵而來,赫然地擺在他們面前,使他們立即陷于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曾經是群情激昂、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一代,現如今卻無一技傍身,處處顯得力不從心。
既然本片的著力點已經不是往回看的“懷舊”,故事的發生直接以王抗美退休的第一天開始講述,其創作的主旨和態度是當下的,沒有宏大的敘事,非中心化的題材和主題,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底層人民生活的現實成為影片的主角,講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史。
片中,剛剛退休的王抗美帶著一份落寞和擔憂,不得不在“退休”(這個應該是“休息”的意思)的第一天重新尋找一份新的工作,來填補工資和退休金的幾百元差距來維持家用。
局促的房間直接表現了局促的生活,始終如一的蹬著自行車,這些同樣也是他心靈局促、壓抑的象征。在王抗美必須艱難地支撐起這個家的過程中,他管不了不爭氣的兒子,不能幫助女兒處理婚姻問題,不能照顧老人,還要維持臥病在床妻子的伙食,這些生活的重擔都像一塊塊大石頭積壓在他的心里。這些撲面而來的現實生存問題,隨著幾次試圖工作的失敗――一度誤入傳銷的網絡,想以騎“倒騎驢”為生又受制于氣喘,考察擦鞋行當也認識到其艱難,面試老友所在的東北二人傳的私人小劇場失敗,原本想組織樂隊給某內衣進行促銷的熱情也很快被澆滅。終于,被生活顛簸心靈疲憊的他,經過興奮、失意、彷徨、消沉,開始對掌控自己的命運感到無能為力。
片中有一場很重要的戲,也是整部電影的“眼”。范偉飾演的王抗美在街上花了3塊錢用電腦算命,算命前為2塊還是3塊砍價錢,算命之后,小姑娘夸他“耳朵大有?!?,他便豪不猶豫地掏出了10塊錢討她的口彩。雖然電腦算命和形象設計是借著科技的外衣糊弄平民百姓,顯得有些幼稚可笑,但那張紙上寫著的“妻兒老小皆如意,無須勞作自亨通”卻恰恰是王抗美所期望的,也正是無數普普通通的百姓所共同希求足以滿意的生活理想,最平民化的人生價值觀。
“耳朵大有?!币矡o非是世俗流傳較廣的一句自我安慰的俗語,給一些相信命運的人帶來一點寄托和希望。王抗美就在這過去與現在、夢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中,從不相信命運,無力于命運,到寄希望于命運,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托付在“妻兒老小”的身上,連這最平民的價值需求,最基本的生活理想都很難實現。
除了范偉飾演的王抗美這個一以貫之的人物,我們還從片中看到了像擦皮鞋婦女,蹬人力車的中年人,修自行車的,公園里的小商販還有街頭促銷的模特等等,無疑都真實地在我們眼前展開了底層人們的生活圖景。這些社會最底層的人們也構成了整個社會最底層的生存鏈條。
回到生活本身。這部電影里沒有英雄,也沒有模范。導演用冷靜的鏡頭,平穩的構圖來觀望這些小人物的生活、小人物的理想、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將人的卑微性呈現了出來。
影片中,出色地運用了組歌和現今時代紛繁蕪雜的聲音形成對比。組歌是王抗美人生中最輝煌的那個時代的主音,也是王抗美最驕傲的光榮,連泡澡堂時不時還要哼上兩句?,F如今時代的聲音,正如影片的背景音樂,充斥著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曲,廣告宣傳和手機鈴聲。
在經過朋友介紹私人劇場老板面前試唱的那場戲中,導演有意把畫外音放大成一種“干擾”音,范偉飾演的王抗美站在前景的位置,沒有任何光線,后景卻是一個非常明亮的演出舞臺,一位演員正在臺上演出,十分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得王抗美成了一個黑色的剪影。盡管他試圖排除來自外界聲音的干擾,但最終心有余而力不足,唱到一半放棄了。組歌所代表的那個歷史時代已經悄然落幕了。當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王抗美再次唱起這首歌的時候,不過是時代在他這個人身上烙下的印痕,歷史在個人身上延續而產生的一種回響。
篇10
一、題材選擇:溫情故事與圓滿結局
馮小剛是一位善于選擇題材的導演,其賀歲電影的故事內容是觀眾喜歡且市場需求的。他特別注重選取表現人物間溫情的題材,通過溫情的營造和傳達,慰藉觀眾的心靈。正如馮小剛自己所說:“電影是為觀眾推開了一扇門,當觀眾走進去之后,你就牽著他的手把他催眠了?!边@也正是大眾傳媒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有別于那些單純追求娛樂的影片。馮小剛圍繞愛情或倫理展開敘述,制造精彩的情理沖突,由于情節的沖突和碰撞,人和人之間增添了更多的理解和認同?!恫灰姴簧ⅰ分袆⒃c李清,在遠離美國主流社會的生活狀態中奔波勞碌,幾次分開幾度重逢,愛情已被相濡以沫的溫情取代?!稕]完沒了》里韓冬在追不回欠款的時候,想過要綁架,但綁架的故事最后也衍生出一段溫暖的愛情。《天下無賊》中的賊公賊婆,是戀人,也是拍檔,當賊公死去,賊婆一個人懷念愛人的時候,傷感的情緒流入每個人的心里。
同時,馮小剛在敘述中寄予了烏托邦理想,創作主體鮮明地呼喚理想化的真情摯愛,既是人類情感美好圖景的投射,也是創作者對人類美好天性的潛在認同?!恫灰姴簧ⅰ分袆⒃陲w機上夢見和李清都終身未婚,風燭殘年之際,在養老院中意外重逢,雙方都非常后悔,以致劉元夢醒時淚流滿面。這一虛構的情節傾注了一種人道主義的關懷,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美好的愛情稍縱即逝,一旦失去,就會永遠失去?!短煜聼o賊》中悲情式的調侃展現了對善良美好人性的向往,用更邪惡的勢力來反襯一個賊人的善,用人的死來維護一個童話的易碎和可貴。對人道同情與關懷的烏托邦理想使影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受眾的潛在心理期待,進而使其對美好事物的集體無意識渴望得到暫時實現,為影片添加了獨特魅力。馮氏賀歲電影選擇的故事幾乎都有圓滿結局,這既是喜劇樣式特征使然,也是賀歲檔期和觀影心理的需要。
二、角色設置: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與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馮氏賀歲電影始終以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為中心,并以此人物形象獲得觀眾的心理認同。主人公大都生活在都市里不起眼的角落,也許就生活在我們周圍。“在經濟上他們小有余錢,既無巨富的滿足,也沒赤貧的恐懼;在文化上,他們能說會道,侃侃而談,雖不是大儒亦決非白丁。在生活上,他們無拘無束,輕松自在,盡情享受世俗的樂趣,對傳統的道德和價值觀進行調侃。”在市井生活中他們不免流于世俗:功利、自私,喜歡吹牛,愛耍小聰明,但也有著堅定的人生操守和信念,有著真誠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堅韌的一面。胡克在研究中國類型電影時對馮小剛喜劇中的小人物形象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這種小人物形象在早期中國喜劇電影中就已經出現?!拔覈F存的最早一部影片《勞工之愛情》奠定了一種基本模式:身為普通百姓的主人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喜劇的方式解決了涉及個人生存的問題,也使個人情感找到依歸?!辈⑹状沃赋觯T小剛喜劇中的小人物其實是一種后現代的人物形象,因為他既諷喻他人也有自嘲,體現出雙重解構的后現代特征。
關注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尋找大眾的認同點,是馮氏電影吸引觀眾的深層原因所在。尹鴻指出,馮小剛賀歲片用小人物的悲喜劇來喚起大眾認同,“其核心故事是小人物在轉型時代中的夸張而滑稽的掙扎、錯位以及不期而遇的一點溫情,最終將中國百姓在現實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種種無奈、困惑、期盼和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以笑來表現悲涼,以戲謔宣泄欲望,既提供娛樂消費又有一定現實指向”。雖然處于命運不可知的失措狀態,卻都沒有呈現悲劇結構,于是在詼諧幽默的主體氛圍和大團圓結局的預期中,使得觀眾給予主人公以真情關懷的同時達到優越的心理,才更適合成為觀眾俯視與共鳴的對象。通過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樂,觀眾仿佛在銀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以說馮小剛的電影仿佛就是觀眾審視自己的一面鏡子。馮小剛的鏡頭真正承載了世俗平民的視角和觀念,并且以此來看待,甚至是批判現實生活及世事人生。于是在這樣的觀照與視角之下,各種人望就在世俗的價值評判中,得到了真實坦率和從容自信的展現。正如《沒完沒了》里的小蕓對韓冬的評價那樣:“有時候覺得你是唯利是圖的小人,有時候又覺得你蠻真誠的;你這個人到底能有多好我不知道,但你這人能有多壞我已經知道了。”
三、敘述方式:戲劇性的仿擬與冷面式的自嘲
馮小剛賀歲電影的喜劇張力也來自于利用互文關系實現的諷刺、戲擬、反諷、自嘲等后現代語言形態,以及現代都市小人物的角色定位所賦予主人公的調侃生活、反叛傳統和自由灑脫的外在表現形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在互文關系基礎上的戲擬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拙劣模仿和滑稽效果的含義,成為一種具有通俗化與后現代傾向的典型敘述方式。在后現代文化語境下,創作者可以用調侃、嘲諷、游戲的心態模仿原作,觀眾在仿文的夸張和戲謔中,以放松的心態,聯想到源文,真正體驗自由、解脫的。戲擬的目的在于,通過對傳統經典文本的解構,達到“后現代語境下對權威的消解,對既成模式的突破,對現代人生存狀態的表達,以及自我意識的張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