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議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1 00:4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考滿分議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樹求禽獸以攜,遭拒;結實以靜候,則咸相食,其籽得傳。
《勸學》有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為我所用?蓋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價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賞識,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蓮,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田田的荷葉間一段綠波,愈令風荷芳行萬里。
漢有昭君,不賂畫工,寂寂深宮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蓮,終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親匈奴。識大體的智慧,濟蒼生的胸懷,沉著大氣的風范,令她成為一首絕唱。直至百千年后,人們仍可從杜甫的吟誦中瞥見那一抹驚鴻的倩影,驚艷了歲月。是什么讓一位紅顏以扶柳之態名留青史?是其內在的德。修心如蓮,憑自我價值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蜀有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躬耕于南陽,不爭虛名于諸侯。然而一代名主劉玄德恭敬相邀,三請兩拒,傳為美談。如果他不是臥龍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個帝王會甘心低頭細語呢?羽扇綸巾間的豪情膽識是其吸引劉備的法寶。修心如蓮,孔明靜候。以兼濟天下之大才贏得生前身后名。
姜子牙垂釣言:“愿者上鉤?!卑耸啐g遇文王??梢?,世人渴求的與年齡無關,與相貌無緣。內在價值的升華才是一個人得到贊賞的根源。
甜美的果實讓飛禽走獸們心甘情愿地為之奔波;幾句空話卻沒有激起一絲漣漪,人性說到底總還是帶著那么一點點的自私與冷漠。為利相謀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誰也沒有必要因此去指責他人。如何讓他人盡心盡力地伸出援手?我們應當磨礪出自我價值,給別人一個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終沒有誰會愿意施予。
修心如蓮,讓馨德之香愈遠愈清。礪己如實,令品質之花不凋不敗。
于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云英鋪滿山野而無人理睬,菟絲子則更令人厭惡。然而,蘭花之較弱易萎,仍有人大費精力悉心養護。蚌深臥水底,恒有漁人冒死打撈。為何?因其有內在價值值得人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鉆石,如珍珠,才可讓人于萬千沙礫中發現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
篇2
散文化議論文集散文與議論文兩種文體優勢于一身。散文重在語言的形象生動,議論文重在有思想見解,用優美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這就是好文章。它不僅具有充足的論證力和說服力,而且更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
散文化議論文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散文化,有散文的特質,避免了傳統議論文語言的枯燥乏味和空洞抽象?!罢Z言就是力量!”雨果如是說。它最有利于展示語言的魅力,能把語言做好、做精和做美,使文章錦心繡口,文采飛揚??鬃釉唬骸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也明確規定要富有文采。而且評卷時,同等內容的作文以語言的優劣評定分數的高低。
因此,散文化議論文也最能體現出文學性。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也能展示較深厚的文化積淀,最能見出考生的文學功力和文化底蘊。而且語文閱卷老師也大都喜歡此類文章,因他們最鐘愛于文學。
散文化議論文的本體是議論文,而議論文往往觀點明確,便于閱卷老師一目了然,能迅速抓住全文觀點和所寫內容,不致于費時費力,閱卷既快捷又準確。很多學生包括語文老師都認為記敘文多年寫作,十分熟悉,寫記敘文最穩妥。殊不知,學生最難寫好記敘文,一是語言平凡甚至平庸,二是難寫出敘事的波瀾曲折,所以學生不具備寫好記敘文的能力。況且記敘文必須全文看完才知所寫內容,而如此則會耽擱很多時間,不合考場閱卷習慣。因此記敘文難得高分,除了經典的小小說,但經典的小小說又是極難寫成功的。而散文化議論文適宜于寫任何內容,可謂以不變應萬變。何況,散文化議論文還可做出具體模式,供學生借鑒運用,學生極易操作,精益求精,大多學生都能寫好。
當然,練好散文化議論文必須首先練語言,而語言必須從高一開始慢慢訓練,而且要用多種方法全方位訓練:積累語詞,盡量運用新鮮、新穎和新奇的詞語,避免運用大眾詞、常見詞,因漢詞豐富多彩;多用典雅、純正的書面語,少用或不用乏表現力的口語,可增強文章的書卷氣;練句練段,不在乎句段的長短,重在其有意蘊,耐人尋味,力爭練經典句段;練各類仿寫和擴寫,強化整句意識,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練修辭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這是散文的重要特征;練各種描寫,描寫是最重要的寫作能力,最具文學色彩;提煉詩語,詩歌語言是語言礦藏中的鈾,能提煉或運用詩語,更增文章的含金量。不僅如此,老師還要經常給學生介紹名言警句、經典語段、新詩精品、古典詩詞名句名作,學生多加領悟、背記和運用。通過種種舉措,學生可提高語言水平,寫好散文化議論文。
篇3
一是審題模糊化。
參加過高考閱卷的人都知道,“切合題意”的習作才可能進入一類。教師寫下水文,是在相對放松與自如狀態下進行的,沒有時間限制,應該能對作文試題的規定性做出合理的解讀,然后選擇最恰當的角度立意、謀篇。但有些名師的下水文,在這一點上顯得很倉促,很草率。以新課標卷Ⅰ為例,試題提出了比賽中可不可以違反規則的話題,答案是多向的,可以談嚴守規則的重要性,也可以談競爭中的合作與雙贏問題??梢哉f,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河南焦文林老師的下水文《生命因相擁而美麗》,語言是流暢的,內容是充實的,但離“切合題意”還很遠。從全文來看,第一部分“生命相擁,展現共贏智慧”多少還能算得上“基本符合題意”,習作中的后兩個部分“生命相擁,演繹人性善良”“生命相擁,達成萬物和諧”則與競爭、規則、合作、雙贏一點關系也沒有,是典型的“貼標簽”、粗暴的“拉郎配”。
湖南高星云老師寫的北京卷下水文《由“老規矩”想到的》,混淆了老規矩、規矩、套子三個概念,屬典型的偏題。試題中“老規矩”強調歷時性,指的是實行已久的、人們普遍默認的約定或執行的方式方法。其中有的成了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符號,帶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觀念等色彩,有的可能帶有某種局限,但更多的老規矩是應該傳承、豐富、改進的。規矩,是校正圓形p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準法度。而“套子”是有固化感情傾向的詞語,是貶義詞,與規矩、老規矩豈可混為一談?最離譜的要數山東閆會才老師的下水文《窗外的世界》,虛構了一名教師誤解學生后向學生道歉的故事。也許我有些愚鈍,讀了這個故事后,怎么也看不出其與試題提供的“一幅圖畫,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鬧,有人看到的是靜”這個材料到底有怎樣的關聯。
二是表達程式化,思維表面化。
一半以上名師的作文有明顯的套路化、程式化痕跡。全篇多用“總―分―總”模式,舉例以外,多用因果分析法(包括正向的、反向的),且多為表面化的分析。寫議論文,應以“分析”“推理”“解說”“闡釋”為主,可以用例子,但并不是說你只要把例子擺出來對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須對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蘊含的使觀點得以成立的內在邏輯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談話題認識理解上的關鍵節點。
另外,有些教師所舉的事例過于陳舊、俗濫,又不能翻出新意,可見閱讀視野的狹隘與大腦更新的遲滯。
名師“下水文”暴露出的問題我想應該不是個例,可以推想,寫作方面的素養有待提高的,也絕對不會是這幾位“僥幸”中槍的“名師”。
教師應該成為“眼高”“手高”者。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關于好作文的標準。什么是好作文,是有一個基本共通的標準的,可是,從名師的“下水文”以及見諸媒體的名師推薦的“好作文”看,的確存在著評判標準上的誤差。有的“好作文”有明顯的不應有的缺陷,甚至有的“好作文”竟然是曾被媒體批評過的病文。比如審題上的偏向,立意上因求異而舛誤,分析、詮釋的表層化,結構的模式化,材料的單一堆積等問題。學生的模仿力很強,教師把這些東西推薦給學生,很快就會謬種繁衍。
篇4
筆者借用潘文的“共能”“異能”術語,表達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筆者贊同潘文提出的中小學作文教學以“共能”為主、以“異能”為輔的作文教學觀,但對“共能”“異能”的內容認定不同于潘文。筆者認為:中小學作文教學所要培養的“共能”,不僅僅是議論類文體的寫作能力,還應包括記敘類文體與說明類文體乃至常見應用文的寫作能力;所要培養的“異能”,可以因人而異——擅長記敘類文體者可培養散文、小說、報告文學等方面的寫作能力,擅長說明類文體者可培養說明書、解說詞、科普小品等方面的寫作能力,擅長議論類文體者可培養隨筆、雜文、社會評論等方面的寫作能力;“共能”是“異能”的基礎與前提,“共能”缺少基本的構成要素,就不能為“異能”發展奠定基礎、提供前提。
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
為突出其培養“議論體式”寫作的“共能”觀,潘文將記敘文、說明文排除在“共能”之外,并對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作了“偽文體”定性:“學生按部就班學的這些‘文體’還不是‘真文體’,非但不是‘共能’,而且還是‘偽能’。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相沿成習專用于教學、考試的虛擬文體,是一些‘四不像’文體——‘偽文體’。……在真實寫作中,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記敘文,只有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小說等特點不一的敘事體式,記敘文與其中的哪一種都不靠譜?!f明文、議論文也是如此,與真實寫作的哪一種體式都不同:說明文不是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種,議論文也不是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論文(按:“論文”與“思想評論”等是屬種關系,似不能并列)中的某一種。這就使學生學了12年的語文、寫作,繞了一大圈,到頭來什么實際的寫作體式也沒學會。……顯然,‘偽能’是嚴重違背教學規律的?!迸宋膶⒂洈⑽摹⒄f明文、議論文定性為“偽文體”的理由分別是: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記敘文,只有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敘事體式;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說明文,只有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體式;沒有哪一種文章體式稱為議論文,只有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體式。我覺得,這些理由不成立,因為:相對于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記敘文是上位概念;相對于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文是上位概念;相對于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文是上位概念。上位概念各包含若干下位概念,這正如“馬”包含“白馬”“黑馬”等,我們不能據此認定“白馬非馬”抑或“黑馬非馬”。
“敘事體式”及“議論體式”是潘文使用的術語,“說明體式”是筆者依據潘文用法仿擬的術語;既然“敘事體式”、“議論體式”的說法成立,那么,“說明體式”的說法也成立。這三種說法成立,毫無疑問,它們使用的依據是表達方式:敘事體式文章主要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說明體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議論體式的文章主要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既然可按表達方式將文體分為敘事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那么,將文體按表達方式分為表達簡潔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有何不可?想必,表達方式的說法還成立吧。而如果成立,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也就成立;而如果不成立,按表達方式劃分出來的敘事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也不成立。在筆者看來,所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與記敘體式、說明體式、議論體式以及記敘類文章、說明類文章、議論類文章的內涵外延差不多,而使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比另外的叫法更簡潔方便。何況,這樣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再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科書等也都使用這些術語來指稱和區分文體。記敘文是新聞、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散文等敘事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說明文是說明書、介紹信、解說詞、科普小品等說明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議論文是隨筆、雜文、思想評論、文藝評論、社會評論等議論體式的概括指稱,是其上位概念??傊洈⑽?、說明文、議論文不是“偽文體”,而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
潘文關于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偽文體”不能培養寫作能力的說法也不符合客觀事實。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這些術語長期使用,大綱及教科書非但未將其看作“偽文體”,而且還長時間將這些文體安排為寫作訓練的內容。試想:我們國家現在還算有一批一般意義上的人才或者寫作人才吧,而他們不正是用這些“偽文體”、按這樣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嗎?因為,據筆者所知,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并未拋棄這些文體訓練而另搞一套。雖然不排除這些人才出學校后會自己進修提高,但恐怕不能認定他們全都將學校所學拋棄不用而另起爐灶,相反可以肯定,正是學校所學為他們進修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二、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構成“共能”的基本要素
既然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不是偽文體而是化繁為簡的真文體,既然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培養中小學生的最為基本的、比較全面的寫作能力有作用且舍此別無它途,那么,這些文體必然是構成“共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進行這些文體的寫作訓練必然是培養“共能”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因為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而打基礎是需要打下這些寫作基礎的。潘新和教授認為,“一個人可以拙于敘事,但不能不精于議論”“(《寫作教學應以議論文為重點——試論寫作教學的文體次序》,《語文學習》2010年第10期。注意:潘教授在這里使用的術語是“議論文”),因而主張中學生作文最應該進行議論文的寫作訓練。潘教授加強議論文寫作訓練的理論與主張自有其合理性,因為學生能寫好議論文的確是件大好事。但筆者認為,“精于議論”還不夠,“拙于敘事”更不行,中學生作文最好是“各體都會”,實用類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能比較熟練地寫作,文藝類的散文、詩歌、小說、戲?。ㄖ竸”荆┑纫材苈詴欢驗橹袑W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而打基礎的階段是需要打下各種基礎的。如果中小學只將議論文寫作作為“共能”訓練,他們也就沒有練習記敘文、說明文的機會,也就缺少寫作記敘文、說明文的能力,也就缺少構成“共能”的基本要素。況且,三種能力互相促進,如記敘中要議論、說明,議論中要記敘、說明,說明中要記敘、議論,而只練一種,效果未必會好。再說,“共能”是“異能”的基礎,“異能”以“共能”為前提,不具備記敘、說明、議論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培養和發展更高檔次的展現特長的“異能”。
三、作文教學要由易到難、由簡而繁有序進行
作文訓練是否有序?如果有序,是怎樣的序?對這些問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但在筆者的印象中,長時間以來,大綱及教材的要求及安排是:小學高年級進行簡單的看圖寫話(說明性質)及記人記事(記敘性質)練習,初一著重進行記敘文的寫作練習,初二著重進行說明文的寫作練習,初三著重進行議論文的寫作練習,高一著重進行比較復雜的記敘文(如人物通訊、報告文學)寫作練習,高二著重進新比較復雜的說明文寫作練習(如科普小品、試驗報告),高三著重進行比較復雜的議論文(如思想評論、社會評論)寫作練習。從這些安排可以看出,大綱及教材是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作為“共能”要求的,也大致體現了由敘到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序”。大綱及教材經專家編寫而成,其要求及安排想必不是輕率之舉,肯定有其充分依據?,F在的課程標準及各種教材與先前的要求和做法有所不同,但大體上還是有序的——由簡單到復雜、由淺易到繁難、由記敘到議論,要求是全面的而不是單一的——都要求培養記敘、說明、議論等能力,有的還要求寫簡單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并非只將議論文體作“共能”寫作訓練。當然,大綱擬定及教材編寫是科學,而科學沒有窮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或許都做得不夠科學。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寫作教學同其他教學一樣,必須由簡到繁,先易后難。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都不能寫,肯定不能寫這些文體類別下的復雜的東西。比如:簡單的記人記事都不會,肯定不能寫調查報告、人物通訊、人物傳記;簡單的看圖寫話都不會,肯定不能寫說明書、實驗報考、科普小品;簡單的一事一議都不會,肯定不能寫思想評論、社會評論、文藝評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說記敘文不是真文體,而要求學生寫“真文體”人物通訊,學生肯定不知道人物通訊為何物;同理,如果你說議論文不是真文體,而要求學生寫“真文體”思想評論,學生肯定不知道思想評論為何物。能寫人物通訊、科普小品、思想評論等那是“異能”,而“異能”的寫作及培養要以“共能”為基礎為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文教學不僅要由簡到繁,而且要化繁為簡,而使用化繁為簡的術語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十分必要。
四、在瘋狂應試的氛圍中不應只重議論文體
多年來,中高考作文都允許“自選文體”且考材料作文,這一做法導致極為嚴重的新問題出現。一方面,多年允許“自選文體”使教學大多不搞文體訓練。允許“自選文體”本來是極富人性化的舉措,其初衷是最大限度地為考生提供寫作空間,讓各類考生都能發揮特長。但“自選”是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而目前已演變為“弊”多于“利”。多年允許“自選文體”使教學“熟悉”了中高考作文的“規律”:會寫一種文體就可對付(撈個不錯的分數),擅長一種文體就可“優勝”(獲取高分滿分)!這種“一招鮮,吃遍天”,不必擔憂“文體變天”的心理,必然會導致教學急功近利,不愿“浪費時間”去搞扎實的文體訓練。試想:既然有直奔目標的“捷徑”,誰愿走迂回曲折的“彎路”?既然有省時省力的“好事”,誰愿做費時費力的“壞事”?另一方面,多年考材料作文使學生作文大多為議論文。材料作文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合理性。材料作文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猜題押題,也具有設置情境、激活思維的作用。但材料也是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相對于無材料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包括材料話題作文、材料命題作文、材料自擬題作文)的審題難度大得多,它要求讀懂材料,在材料的含義及范圍內立意;否則離題。為避免離題,學生往往使用議論語言點明材料的含義,選擇議論文體表達自己的立意,而不大用相對含蓄的記敘文體。因為記敘文體表達不夠直接,往往寫了相當多的篇幅還沒有表達出吻合材料含義的意思,甚至所敘述的故事完全偏離材料含義,導致離題。無論是考試作文還是平時作文,符合題意是“基礎等級”最基本的要求,作文一旦離題,即便內容充實、構思嚴謹、語言通暢,得分也都只能在及格分以下。故平時作文,只要是材料作文且允許“自選文體”,學生一般都寫議論文。但即便如此,每次考試(月考、周考),總會有相當多的離題作文,且離題者未必只是差生,常常有年級前10名之內的優生。專家們對這一情況未必了解,但一線教師對此感受深刻。
篇5
站長很高興和你相約“金色QQ站”,今天你給大家帶來了什么見面禮?
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今天我想談談如何讓議論文幽默一把。
站長這個話題很新鮮。當年你那篇《買鏡者言》能獲得滿分,也多虧議論文助了你一臂之力吧?
江不錯!首先我想談談為什么要選擇這個話題??鬃诱f得好,“信,詞欲巧”。意思是說,文章內容要有真情實感,遣詞造句要巧妙。很多中學生在寫記敘文和散文時,尚且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幽默的手法,而寫議論文則認為把道理講明白就行了,結果寫出的文章常顯單調枯燥、索然無味。殊不知,議論文同樣需要幽默的技巧,有時調侃一下,有時詼諧一下,有時諷刺一下,這樣就能讓文章錦上添花,取得很好的表達效果。林語堂先生曾說,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滲透。這說明議論文中的幽默是很好的教育武器,它在談笑風生中將觀點和主張闡述出來,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悉事明理,回味無窮。
站長聽你這么一說,幽默對于議論文來說還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啊,否則真會導致“營養不良”!那么,怎樣將這個元素融入議論文中呢?
江這個元素不是臨時可以發揮的,和很多作文技巧一樣,它需要平時的積累,正如有人說,幽默是“高級的智慧和高尚的人生態度的自然流露”,可見,幽默作為一種教育、批判的武器,需要作者本身具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再運用一些幽默技巧,才能讓人信服。
站長你這番話讓我也想起了錢鐘書先生的一句話:“幽默是一種很高級的人性,不是隨便笑一笑、逗一逗就叫‘幽默’的。”看來,幽默里頭還有著很高深的學問哪!那你可以具體談談怎樣融幽默于議論文之中嗎?
江行文幽默技巧有很多,我就結合以前所學的知識,著重談談修辭方面的技巧,比如比喻、反語、仿詞、夸張等等,它們都是表現幽默的很好的修辭手法。
一、巧于設喻,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形象化,使讀者易于接受。錢鐘書先生在《圍城》中有這樣一段話:
“方鴻漸受到兩面夾擊才知道留學文憑的重要,這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張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
拿文憑與遮羞樹葉相提并論,算是極盡了諷刺嘲弄之能事,既貼切又形象,既幽默又輕松,讀者在嘴角兒輕輕一笑的同時,也深深看到了其虛偽與可笑,發人深省。
二、運用反語,強調觀點和主張,加深讀者的理解和印象,給人一種火辣辣的難忘之感。在《反對黨八股》中寫道:
“黨八股也就是一種洋八股,這洋八股,魯迅早就反對過的。我們為什么又叫它做黨八股呢?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還有一點土氣。也算是一個創作吧!誰說我們的人一點創作也沒有呢?這就是一個!”
讀罷這段文字,我們會有一種酸酸辣辣的感覺,那些黨八股忠實的奴仆們也應該是臉紅心跳,羞得無地自容吧!在反語中將自己的觀點主張推銷出去,幽默中見睿智。給人以警示、啟迪。
三、所謂仿詞,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個語素或詞,臨時造出新的詞語。它突破了現行語言規范的束縛,在文中表現諷刺或詼諧幽默的味道,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質,顯示出新鮮而又風趣的表達活力。在《反對黨八股》中說:“有些天天喊大眾化的人,連三句老百姓的話都講不出來,可見他就沒有下過決心跟老百姓學,實在他的意思仍是小眾化?!边@里的“小眾化”就是換“大眾化”中的“大”為“小”而造的詞語,讓人忍俊不禁。還有魯迅先生也是尤善此法,“拿來主義”是他運用仿詞的修辭手法獨創的新鮮而奇特的概念;《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中有這樣兩個句子:“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曾經有過‘他信力’?!薄爸袊爽F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這里的“他信力”和“自欺力”都是根據“自信力”仿擬的新詞,諷刺了當時輿論界的悲觀論調,鼓勵民眾樹立自信心,不能一味地依賴別人,更不能自欺欺人。
總之,體現幽默的方法有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站長這真的是一些很實用的方法??!綜合運用這些方法,行文效果就會更好。在平時的作文中,同學們就應該有意識地來運用,用多了,自然就會有駕輕就熟的一天。
篇6
(一)名言類素材――檢驗真實性
真實是作文的生命。唯有真實,方能服人??捎行┛忌鸀榱蓑_分,在作文中想方設法自編名人名言,并且駕輕就熟;也有些考生平時積累不到位,臨到用時記憶模糊,只好心存僥幸,憑感覺寫出,總認為網上閱卷速度太快,老師是不會細看的。
【作文片段】
詩人紀德在《先知的花園》中說:“時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會老?!钡拇_,“老去”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規律,但正如王國維先生那句“一事能狂便青春”,物質會腐朽,但保持一份青春心氣,執著、積極,縱然我們白發蒼顏,心卻不會頹然老去。青春便作為一種精神存在,萬古不廢。(2014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
【名師考證】
①作者混淆:紀德,法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詩集《人間食糧》,長篇小說《偽幣犯》《蔑視道德的人》《窄門》《田園交響樂》《梵蒂岡的地窖》等。紀伯倫,黎巴嫩詩人、散文家、畫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散文詩集《淚與笑》《行列歌》《先驅者》《先知》《沙與沫》《彷徨者》《先知的花園》等。寫《先知的花園》的是紀伯倫,而不是紀德。
②名言自編:“唯有你的青春,永不老去”這句臺詞出自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第二十四章,無論是紀德還是紀伯倫都未曾說過“時光易逝,唯有你的青春之心不會老”這句話。
③詩詞篡改:“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边@是國學大師王國維七律《曉步》中的頸聯,考生為了作文扣題,將“少年”篡改為“青春”。
像這樣論據失實的優秀作文,在各地滿分作文和優秀作文中隨處可見,提醒閱卷老師不可不擦亮眼睛。
(二)事例類素材――檢驗準確性
議論文除了名言就是事例,對于事例類素材,一些考生要么張冠李戴,要么偷梁換柱,結果造成敘例與事實不相吻合,甚至是自相矛盾。
【作文片段】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誨:“人要有遙遠的夢想和樸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笨戳只找?,正值青春年華,卻與丈夫到鄉間尋訪古建筑,踐行人生理想,正如金岳霖贈言:“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保?014年江蘇高考優秀作文《逝去的永恒》)
【名師考證】
①“人要有遙遠的夢想和樸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其實這里面只有一小句是來自海子的《楓》:“北國氏族之女/北國之秋住家鄉/明日天寒地凍/日短夜長/路遠馬亡。”后來青春文學七堇年在新作《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中把它加工成了這樣的一句話,但七堇年的這句比海子原句更有內涵了。原文引用應將“海子”置換成“七堇年”才對。
②“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是金岳霖送給林徽因的“挽聯”,而不是“贈言”?!百浹浴笔欠謩e時說的或寫的勉勵的話。一詞之差,生死有別。
議論文事例類素材的選用,常常“得之在俄頃,積之在乎日”,這就需要廣大考生在看名篇佳作時要勤于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有作筆記才會使人記憶精確。
(三)細節類素材――檢驗合理性
記敘文的成敗關乎細節,每年高考數量不多的記敘文中,一般得分并不高,就算一些寫得較好的記敘文,考生在選取細節類素材時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照應不周和細節失真的現象。
【作文片段】
我還見到過父母的婚紗照,寥寥幾張,或是深情的凝視,或是相愛的依偎。甫一翻開,那愛意與幸??偰苡|動我的心弦。當然還有我剛出生時在父親懷中的笑臉,那時父親兩鬢尚未斑白,模樣正值年輕。這些照片都被父母裝幀起來,仔細珍藏。每當父母從照片下經過,我總能看見他們沉浸于記憶中的深沉的微笑。(廣東2014年高考優秀作文《數碼時代,珍存點滴》)
【名師考證】
“甫一翻開”應該說的是相冊或影集,“每當父母從照片下經過”應該說的是掛在墻上的像框。為什么前言不搭后語?原來是中間缺少過渡:“這些照片后來被父母放大后裝幀起來,掛在墻上”。
(四)生活類素材――檢驗時鮮性
“文章合為時而作”,無論是議論文還是記敘文,生活類素材都應是考生的首選。應時、新鮮是驗證這類素材的首要標準。
【作文片段】
你是否還記得那株搖擺在東籬下的野菊――陶潛?!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毅然辭官,回歸田園,過著清貧樂道的生活。即使生活困窘,無酒可飲,他依然沉醉于田園生活,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因為他熱愛這種生活,他用心感悟花兒的芳香,大自然的氣息,在這里,他拋開世俗的紛擾,潛心于詩詞,他將畢生所學用于其中,創作出無數流傳千古的田園詩詞,他才能在文壇上占據一席之地,名垂青史。如果他對田園生活厭倦,那么他無法專注于田園式的創作,因為他的心不在這里,那么他將平凡過完一生。(2014年湖南高考優秀作文《用心做事,創造輝煌》)
【名師考證】
“心在哪里,風景就在哪里?!绷魬儆谔飯@生活而大有作為的人物當中,除了東籬野菊――陶潛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人選了嗎?現實生活中有燭照深山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婦,有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蓮胡忠、謝曉君夫婦;有小崗村群眾的貼心人沈浩、不負群眾的草鞋書記楊善洲;更有新近推出的感動中國的草原曼巴王萬青、老百姓的貼心人段愛平、懸崖邊上的護夢人格桑德吉。放著這么多時鮮素材不去用,偏偏要到議論文“三大巨頭”中去討要人見人吐的“陶李蘇”,這是中了哪門子的邪?
(五)文學類素材――檢驗耐用性
文學類素材,是廣大文學愛好者的最愛。要寫文化類散文,少不了要在文章中穿插詩詞名句,化用文壇典故。關鍵是為引用而用,還是為扣題而用。只有緊扣文章中心的巧引和妙引,才能以一當十,“蜂擁而上不如巧用精兵強將”。
【作文片段】
潯陽江頭,白居易動情地相邀“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才有了曲詞一體的至臻完美的藝術境界;丹山道上,李商隱真心地感嘆“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吟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和諧。這種改變,誰都樂享其成。(安徽2014年高考優秀作文《改而有“度”》)
篇7
學習高考滿分作文的特點,有助于考生在短時間內提高作文得分。下面就來具體談談高考滿分作文的特點。
一、善用文章題記
題記可以是名言名句,可以是哲理性的語句,也可以是精美的歌詞,抑或是辭藻華麗的整句。題記最好能和話題融合貼切,當然如果做不到這么自然,與話題相關亦可。用題記旨在使文章在形式結構上出彩,引出話題。題記一般為有詩意或哲理性的語言。
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滿分作文《圓潤鋒芒》的題記:“朝陽與落日總是令人感動,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鋒芒熔成了圓潤的光芒。”這個就是屬于哲理性的語句,和話題緊緊相連。
二、善用排比句開頭
以排比的句式引出話題,或用經典詩文,或用含蓄雋永的語句,能夠使文章開宗明義,而且使文章透著濃濃的文學氣息。
如2004年高考全國卷以“遭遇挫折與放大痛苦”為話題作文,一考生《收藏陽光》的開頭寫道:“一辨清濁,便過三萬六千載;李白蜀道不同的歲月,‘忽忽竟有四萬八千歲’;神話中的樵夫一駐足觀棋,便已柯爛斧銹,滄桑幾度。”這里主要表現的是時光飛逝,生命短暫,以排比入題,簡潔概括,氣勢恢弘。
三、善用小標題
小標題的好處是使文章層次結構分明,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小標題可以用每段的中心詞來擬,也可以直接用數字來區分。值得注意的是,小標題的中心詞要和話題一致或者相關。
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滿分作文《菊?竹?民族》分別以“菊篇”“竹篇”“民族篇”為小標題,分別闡述“菊”“竹”“民族”各自蘊涵的人文氣質和素養,結構清晰,立意高深。
四、學會材料的轉化,材料宜用經典
經過積累,許多同學已有不少的素材。但有時候話題常常讓人無處下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巧妙轉化已備素材,將話題盡量引到我們所熟悉的素材上,從不同角度使我們熟悉的素材和話題關聯起來,運用好的連接詞或者連接句使得轉化巧妙自然。我們要學會“以舊翻新”“新瓶裝舊酒”。所謂的經典材料是指所引素材最好是充滿古典人文韻味的素材,可以化用詩文,可以利用課本上的素材,寫出新意。在有限的時間里怎樣將自己熟悉的素材用到所給話題里呢?我們平時習慣于用素材來套話題,其實“以舊翻新”的捷徑就是“以話題套材料”。
以2004年高考江蘇卷話題作文“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為例,一考生預設的素材是“項羽烏江自刎”,項羽和這個話題有什么關系呢?那么我們不妨用話題來套素材。話題是“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所以“項羽烏江自刎”這個素材既要體現“山的沉穩”,又要體現“水的靈動”。怎么體現呢?我們看這個考生是如何巧妙預設話題的。他以“項王項王奈若何”為題,以項王的才智和勇氣以及震撼天地的英雄氣概來照應“山的沉穩”;并從反面論述項王缺少了回去休養生息、重整旗鼓的靈動。有了這份靈動,他仍可以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成為一個被千古傳頌的英雄。最后,以“靈動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藍;靈動的智慧,仍可造就一個英雄”來結束文章??梢?,用話題來套素材可以“以舊翻新”,使我們積累的素材靈活地運用到各種話題中。
五、大膽展開聯想,營造作文意境
運用聯想的方法,可以聯想一幅圖景,一種情境,然后置身其中,挖掘內心詩意情懷。用詩意的語言表現所聯想的意境,結合話題,擴充文章內容及深度。
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滿分作文《風雨滿樓》中寫道:“春景。春天萬物復蘇,大地一片生機勃勃,山也從冬天的銀裝素裹中慢慢地蘇醒,草木發芽,花朵,這一切無不為山染上它春天的色彩,那時它就像是一個懵懂的女孩,矜持中透露著萌動的心,卻又是這般膽怯,在水的柔柔呵護下一點一點地展現出自己的風采。那時它是綠色的。”作者將自己融入到這一情景中,細膩地感觸著周圍的一切,擴充了文章內容。
六、中心務必明確
許多考生喜歡用含蓄的筆調來展現作文的風韻之美,事實上高考是非常標準化的考試,每份試卷的閱卷時間可能只有一分鐘甚至半分鐘,要想使閱卷老師在短時間內看出你的中心和結構層次是不太容易的。最好的辦法是時時點題。
如2005年高考全國卷滿分作文《記與忘之間》分三個層次,作者在第一個層次的結尾寫道:“銘記恥辱,銘記失敗,讓勾踐重新站起,終成一代偉業!”在第二個層次的結尾處寫道:“忘記使命,忘記責任,讓她落下不肖子孫這一千古罵名!”在第三個層次的結尾寫道:“記與忘,或許只是一種態度,但記與忘之間卻決定著興衰成敗?!鳖愃频臐M分作文還有很多,不難發現這些作文都不會吝嗇點題的筆墨,而且通常是在一段材料或標題結尾處以概括性的話語點題,做到了中心明確,層次清晰。
七、立意高深,格調不凡
所謂立意高深,格調不凡,簡而言之就是將作文的立意盡量向哲理性強的事物靠攏。比如“文化”“生命”“精神”“民族”“人生”等等。
篇8
記敘文、議論文如何運用鋪敘手法呢?下面結合實例闡釋。
在舊式的古屋里聽雨,聽四月,霏霏不絕的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濕黏黏的苔蘚從石階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聽臺風臺雨在古屋頂上一夜盲奏,千層海底的熱浪沸沸被狂風挾持,掀翻整個太平洋只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壓下,整個海在他的屋檐上嘩嘩瀉過。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里聽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撲來,強勁的電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彈動屋瓦的驚悸騰騰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墻上打在闊大的芭蕉葉上,一陣寒潮瀉過,秋意便彌漫舊式的庭院了。
著名臺灣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聽聽那冷雨》,通過描寫冷雨,表達了作者對故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懷念和追思。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節描寫四月的黃梅雨、七月的臺風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從視覺、觸覺、聽覺等角度,運用擬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鋪敘出故鄉冷雨的特點。作家內心凄涼而纏綿的思鄉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鋪敘中得到細膩地抒發。
展開歷史的畫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畫室里對著失敗的人物肖像傷心垂淚,盧梭在空曠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學》而悲觀失望,奧爾柯特煢煢孑立被幻想小說的圣殿拒之門外。但他們并未被弱點束縛住,而是潛心發展特長,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與影里看到了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嘔心瀝血,終讓《星夜》永恒地閃耀在藝術的原野上;盧梭在激蕩的社會進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銳的思想,全力奮斗,終讓社會契約論成為啟蒙運動中的太陽;奧爾柯特在白雪飄飛的圣誕之夜感到自己對生活的崇敬,潛心寫作,終讓《小婦人》成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篇9
2016年高考,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和山東等6省市是自主命題外,其余各省市均使用全國新課標卷。那么,不少省市在采用全國新課標卷之后,與前幾年自主命題時相比,在作文閱卷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呢?
一、嚴格評分標準,吃透評分細目。比如關于基礎等級“內容”一項,以前有“切合題意”“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的說法,而現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只將“題意”這一細目分為“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那么,閱卷時就要吃透“符合題意”和以前的“切合題意”的關系,現在所提的“符合題意”既包含了以前的“切合題意”,又包含了以前的“符合題意”,暗含“符合題意”就是“切合題意”的意思,體現了針對中學生實際的人文關懷。又如關于發展等級四項16個評分點,以前規定“不求全面,可根據其中的若干突出點按等級給分”,現在則規定“有一點突出可得滿分,兩點比較突出可得滿分,三點達到要求可得滿分”,應該說,較之以前的評分項目更加細化,更具可操作性。
二、強調扣題意識,反對漫無邊際。今年全國新課標卷三套作文題目都是材料作文,卷Ⅰ是漫畫材料,卷Ⅱ、卷Ⅲ是文字材料,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材料作文,閱卷時都強調緊扣材料,那種僅僅只是從材料中抽象出觀點,然后行文自始至終沒有明扣或暗含材料的文章一般得分不高;而那些開頭就明扣或暗含材料的作文,得分明顯要高一些。以全國新課標卷Ⅰ為例,湖南考區明確規定了“符合題意”“基本符合題意”“偏離題意”的區域,這三個區域的劃分就是以是否扣材料為標志的:立意行文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寓意的范圍,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都可以視為“符合題意”;選擇角度來自材料,但在具體寫作時發生偏差,與材料提供的情境、條件不夠吻合,存在背離材料提供的信息的情況,只能看作“基本符合題意”;角度或立意與材料無關,無法得到材料內容有效支持的,屬于“偏離題意”。
三、主張風格多樣,重視深刻分析。今年高考作文閱卷對文體的要求,并不是簡單地將文體分為記敘文和議論文等幾種,一切成形的實用文體和文學文體都視為文體特征明確,只要不是“四不像”都能得到閱卷老師的認同。同樣以全國新課標卷Ⅰ為例,湖南一考生寫的是書信文體,情真意切,得了滿分。而同樣是對漫畫的解讀,有的考生解讀得膚淺,有的考生解讀得深刻,結果深刻者得滿分,膚淺者得低分,相差懸殊。如有個考生避開了“唯分數論”“應試教育”等常見立意,發人所未發,一針見血地指出漫畫揭示的就是教育“懶政”,一舉奪得滿分。
篇10
屈原、杜甫參加高考,這真算是一則笑話。但這樣的笑話歷年都有,想當年,全國高考一則“戰勝脆弱”的話題作文,竟然出現了無數考生不惜犧牲自己的父母來證明自己是多么堅強。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只要高考存在一天,只要高考作文是應試作文,不論是什么套路,考生鬧出一些笑話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應該是經常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考生非但是不可笑的,反而是值得同情的;可笑的是應試教育體制下那些折騰考生的出題者。
說開一點,現在的中學有正常而正規的作文教學嗎?作為一個資深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可以負責的說:“沒有”。既然沒有正規而正常的寫作課,除了那些自己熱愛寫作的學生,高中學生能夠寫作像樣作文的能有幾個?然而,應試教育下的高考作文有60分,有什么樣的題有這么高的分數?所以,要說不重視作文的語文老師是沒有的,除非他不想在學校端飯碗。但重視歸重視,能夠給學生正常而正規的作文訓練仍然是不可能。一是高考作文不需要面面俱到的基礎訓練,二是根本沒有時間來系統上寫作課。所以,要“訓練學生基本功,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都要訓練”只是一句空話。
但既然應試教育下的作文分數如此之高,那么一切的作文訓練也都是為了高分而作文,所以,高考指揮棒指揮寫什么就教什么。既然這些年話題作文大行其道,那么,所有的訓練都圍繞話題來進行。話題作文怎樣寫才能得高分?唯一的參照就是上一年的高分作文。既然高分和滿分作文都是華麗辭藻和古代名人材料的堆砌,那么,理所當然的要讓考生這樣寫,滿大街書店熱銷的滿分作文訓練堆砌的也是這一類作文,考生能不這樣寫嗎?能怪考生寫這樣一些華而不實的所謂文章嗎?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同理,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只要能得高分就是好作文。為了高分作文許多學?;旧隙际怯柧毴绾胃脑?、克隆乃至背一些經典范文。難怪每年公布的滿分作文“年年歲歲曾相似,歲歲年年今又來”,多是“曾相似”乃至抄襲之作,搞得一些省市不敢再公布滿分作文了。
因此,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酸甜苦辣說高考”適合寫自己,不適合寫文化散文;也因此,考生平常積累的文化材料基本派不上用場?;艁y之余,只好讓屈原杜甫等古人來“參加”高考,鬧出了不該鬧的笑話。
笑話之余,大家都應認真反思?!扒鸥σ哺呖肌闭l之錯?我以為,錯不在學生,也不在老師,錯在應試教育制度。應試教育制度只能培養考試機器,而不能培養生動活潑充滿創造靈性的人。應試教育下的作文教學,也只能訓練一群只會玩弄辭藻技巧的應試作文,而缺乏寫作抒發真情、激發創造的性靈文字的人。即使那些得了高分乃至滿分的高考作文,也大多是華麗辭藻堆砌下的文字垃圾,是禁錮學生心靈和創新思維的現代八股文,而現代八股文的催生者就是應試教育。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文章是最能夠表現每個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關鍵是我們的應試作文常常不反映學生所喜歡所熟悉的生活;中國的學生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本來也沒有多少自己獨立的生活;應試教育下的作文訓練也是以機械模仿和克隆為主,學生的靈性和創造力已被這些刻板的訓練搞得蕩然無存。在這樣的環境里這樣的語境里學生不讓屈原杜甫高考也很難。
聽聽美國普林斯頓招生院長哈格頓先生對作文寫作的“忠告”吧:其一、不要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講述一個在一頁紙上能完成的故事。
其二、作文里的你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你,而不是一個想象中、理想中的你。你的作文應該表現出你自己的風格、特點,表現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關鍵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