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研究綜述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2: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文學研究綜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文學研究綜述

篇1

1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能力現狀的有關研究

1.1有關概念的研究。國內對自主學習的概念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研究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和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隨著元認知策略研究的興起,自主學習開始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關注。自主學習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即自主學習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定計劃,自定步調,自我調控,自主選擇媒體和資源,自我評價,應該是一種意識觀念和行為控制上的自主。學者對自主學習內涵的觀點,在結合相關學習理論的同時都反映出了自主學習的能動性、獨立性和異步性。

1.2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研究。網絡環境是一個新型的信息平臺,具有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互動性、資源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點。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自身意識支配下,不斷利用網絡環境所提供的學習資源與學習空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以完善自身知識為目標,自主進行所需知識的獲取,同時對自身的學習活動進行督促、調整、優化,進而完善自身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v觀學者對網絡自主學習的研究,主要是肯定了網絡自主學習的優勢:自主性、開放性、靈活性。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具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多樣的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身水平。部分學者也提出了網絡自主學習的不足:崔英靜等學者認為,網絡自主學習的控制權交到了學習者自己手中,如果學習者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與方法,會出現自主學習盲目、產生認知負荷、學習效率低下和產生沉迷現象,這些都不利于學習者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已開展的網絡自主學習的研究呈現如下特點:(1)描述性,主要闡述現狀的優點及不足;(2)對比性,網絡自主學習的介體在于網絡資源,有別于傳統的學習資源。研究的不足之處:(1)缺乏數據、實證的支撐;(2)缺少網絡自主學習關系性研究,即網絡學習資源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內在聯系的研究缺乏。

2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研究

學者對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引起師生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研究中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意見??v觀學者們的建議,可以分為兩大類: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外部途徑以及內部途徑。

2.1外部途徑。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外部途徑主要是針對教學互動對象中的學校和教師,以學校加強網絡學習資源建設為根本保障,教師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為根本方法,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是首要任務;通過幫助學生設立正確的學習目標,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是根本目的;提高學生快速檢索并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是有效手段。眾多學者強調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根據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任何一種特定需求的強烈程度取決于它在需求層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他更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程度。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綜上所述,教師要正確地分析學生需求的動因,在理解的基本原則下,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情感關懷,同時對學生的需求加以正確引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正確了解自己的需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同樣地,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每門功課都應該這樣開始,使它能引起學生的真正愛好,做法是:向他們證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愜意,是如何的需要。這些都可以說明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接受、學習某種事物是很重要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學者提出的建議都是有理論可依據的,將研究與相關學習理論緊密聯系是此研究目前最大的特色。

2.2內部途徑。在明確教師的教學目標后學生開始學習,并能根據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根據元認知策略,學習者應當樹立恰當的網絡自主學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網絡學習計劃、運用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及時地自我評價完成自主學習。在整個階段,學習者當有堅強的意志力,學會抵制網絡誘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學習者自己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僅有少數學者提到了學習者的自我評價,而且對構建自我評價體系的研究甚少。

篇2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省級重點學科和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當代文學批評期刊建設與當代文學走向學術研討會”在??谡匍_。參加會議的主要有《新華文摘》總編張耀鉻、《文藝報》主編閻晶明、《文學評論》副編審吳子林、《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當代作家評論》副主編張學昕、《中國文學研究》主編譚桂林、《南方文壇》雜志社主編張燕玲、《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當代文壇》雜志社主編羅勇、《文藝評論》主編韋健瑋、《現代中文學刊》主編陳子善、《文學報》評論部主任朱小如、《當代外國文學》主編楊金才、《理論與創作》執行主編王涘海,《海南師范大學學報》主編畢光明、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馮希哲、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徐仲佳、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單正平、張浩文、副教授周泉根,以及海南大學教授劉復生、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李永中等人。

海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趙康太、海南省文聯副主席、作協副主席孫紹先、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阮忠、書記韓捷進參加了開幕式并致辭。海南省重點(扶持)學科責任教授、海南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學科負責人畢光明主持了開幕式。開幕式后,張耀銘總編和閻晶明主編分別作了主題發言。

當代文學批評的現狀與出路

作為文學批評期刊主編,并且多半身兼文學批評從業者,到會專家首先關注的是文學批評的現狀及困境。馮希哲分析了當前批評的基本趨勢:一、更為理性和自覺;二、整個批評界開始由外向內轉型,自省、自察成為主題。但總體來說,80年代的自由活躍的批評氛圍變了,現在是讓人郁悶的環境,大家不愿意說,或者不知道說什么。他還把當代文學批評面臨的困境歸納為四個問題:一、理論困境;二、評價尺度統一與多元矛盾突出,三、批評人格、偽批評和人情批評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四,批評隊伍分化。

張燕玲對這種沉悶的批評環境作了更具體的揭示:“現今,文學創作出現生活貧乏和思想匱乏的狀態,尤其是學問家凸現,思想家淡出,在這種情況下,文藝界要立在時代的潮流,對社會包括對現狀保持獨立思考和批評立場并發出自己的聲音是相當有難度的?!?/p>

對于如何走出這種困境,代表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幾種解決途徑。閻晶明首先指出,在文學建設方面,批評家要積極發揮批評的作用,要加強自身的發言權。譚桂林說:“當代文學學科是個不斷成熟的學科。文學批評要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對文學創作仍然有一種積極的鼓動作用?,F在的文學批評期刊要發揚過去的傳統。”吳子林認為,批評家首先要有問題意識,不能跟著西方的文學思潮亦步亦趨,而要用切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研究中國問題,借用甘陽的話說就是“用中國的方式研究中國,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其次是返回中國文化本原,將中國傳統的感悟思維發揚光大。再者,將學問和生命融為一體,把感悟思維與理性思維相結合,做縱貫古今、會通中西的“生命的學問”。

批評有無力量,說到底取決于批評者所持的批評觀。朱小如提出,批評其實是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如果是深刻的就很有價值。但是,批評如果過于學術化反而會失去批評的力度。他認為在一片假話聲中出現的幾句真話才真正有價值。單正平指出:對一流作家,人們對他的批評還是很嚴肅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商業化批評,比如一些老板花錢請業內人士幫忙出書,另一個現象是人道主義批評,有人為了精神的寄托將自己辛辛苦苦寫的東西整理出來并自費出書。對第一種人,大家應該抵制,對第二種人可以適當鼓勵一下。

當代批評期刊的生存困境與建設方向

當代批評期刊是反映當下文學狀況的重要平臺,張學昕更強調批評的支點就是當代文學期刊,沒有期刊作者就無法找到支點,得到認可。因此,批評期刊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但是,當代批評期刊也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現狀和困境。就像韋健瑋所說的:在辦刊中越來越感覺困惑,很懷念80年代的批評環境。因為,在B0年代,批評期刊是非?;钴S的,有一段很輝煌的歷史,那時不管是作者還是編輯都有高漲的熱情。但是現在很多編輯已經改行,一些期刊也消失了,其他的期刊能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堅持下來的刊物也面臨一些生存問題,因為資金短缺,一些辦刊人越來越覺得迷茫。

閻晶明指出當代批評期刊的生存比建設問題更加緊迫,文學體制也發生了十幾年前難以預料的變化,而且文學內部分化很嚴重,很多東西的消極力量遠遠大于我們的建設力量。在這種條件下,文學批評期刊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

除了生存問題以外,還有環境問題。目前,文學在很多方面都出現了危機,學術刊物正在失去讀者。單正平認為原因在于:首先是經濟因素,將學術刊物推向市場化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第二是空間的大幅度壓縮問題,作者想說的批判現實的篇幅被壓縮了或者刪減了,第三是新媒體和體制化的影響,有許多作者寫文章的出發點是有疑問的。

張耀餡在主題發言中提出批評期刊要突出問題意識。他認為,一本優秀的學術期刊,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論創新,思想性、時代性、規律性與創造性是理論創新的標志;必須突出問題意識,善于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真問題,揭示時展中的瓶頸因素,深刻反映人類應對挑戰的智慧及成果,必須肩負學術研究導向的使命,必須推出新人、扶持新人,為他們提供平臺,必須關注學術的大眾化,讓一流的學術走進百姓的視野,成為經世致用的顯學。學術期刊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轉貼于

張燕玲重述了首屆研討會提到的“艱守”與“堅守”問題,并針對批評期刊如何回到文學前沿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一個是生存建設,一個是思想建設,一個是學術建設。在生存建設方面:要重樹自身建設的自信心,要重視網絡文學的影響。一個雜志首先要生存下來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表現自己的個性。羅勇肯定張燕玲的“艱守”與“堅守”觀點。他指出這兩個方面是有矛盾的,艱守,再困難你也要把刊物辦下去,不能把它丟失。堅守,要堅持文學品位、文學情懷。他的最深刻感悟就是:不管是作品雜志還是理論雜志只要是把自己的文學情懷融入進去,哪怕再困難我們也可以迎來自己一個辦刊物的碩果。周泉根也非常贊同張燕玲關于重視網絡文學的影響,他認為我們要正視信息時代的寫作是我們當前理論反思的重要任務,也是反思創作評論類期刊困境的重要角度。爭取把網絡上的東西跟學院派東西結合起來,甚至跟大牌網站合作,讓網絡的不羈的創造力和浪涌不竭的激情來重建我們的話語空間。只有有了話語權,知識分子才能在平權的時代重新找到自己位置,才能重新介入歷史。

關于期刊雜志欄目設置方面,陳子善根據自己的辦刊經驗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他介紹,他在辦刊物時做了一些嘗試:首先,每期都會做一個學術訪談,采訪一些知名學者;其次,不限制富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的篇幅;再次,每一期出一兩篇著名的外文翻譯文章;最后,每一期都有史料考證文章,發表一些比較重要的對現代文學研究有價值的史料。

其他方面的建議有:王涘海認為文學期刊建設應有的態度是——自信,要堅守下去,以自信的態度來看待今天的社會和文藝事業,李云雷也說出了自己獨特的辦刊體驗,就是從具體的鮮活的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人手,站在時代的前沿,重新去看文學史和文學理論;李國平指出批評刊物應該回應文學現實和中國社會現實,刊物需要名人的作品,也需要年輕一代的吸引人眼球的、有銳氣的作品。

由文學批評和文學批評期刊。馮希哲還談到了當代文學創作的基本情勢和走向。在基本情勢方面,他認為有三個現實環境不能不提:一是國家評價體制,二是民眾普泛價值觀念嬗變;三是文學傳播途徑。這三個問題共同構成了文學的現實環境,雖然是外在的,但足以讓文學的生存、發展和民眾的審美觀念與需求產生難以自覺的桎梏式影響。在當下文學走向方面,他認為文學有三個趨勢難以阻擋;一是文學主體價值消解,表情達意書寫泛化難以阻擋。二是文學被媒體導引、傳播,乃至于設計,和文學寫作平民化將難以阻擋。三是文學審美與精神將重歸傳統和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