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樣調查的定義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抽樣調查的定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與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的關系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
1.定義: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以致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視力殘疾包括盲及低視力。
2.分級:
[注]①盲或低視力均指雙眼而言,若雙眼視力不同,則以視力較好的一眼為準。如僅有單眼為盲或低視力,而另一眼的視力達到或優于0.3,則不屬于視力殘疾范疇。②最佳矯正視力是指以適當鏡片矯正所能達到的最好視力或以針孔鏡所測得的視力。③視野半徑<10度者,不論其視力如何均屬于盲。
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
1.定義: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而難以做到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類。
2.分級:
由此不難看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定義較第一次的更為科學準確,并且在定義中引入《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的要素;而兩次抽樣調查標準均分為4級而且分級標準一致,只是稱謂不同,體現了二者間良好的延續性。
(二)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的關系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視力殘疾的標準依然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
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
[注]中心視力好,但視野小,以注視點為中心,視野半徑小于10度而大于5度者,為3級盲;視野半徑小于5度者為4級盲。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與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的關系:
由此可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基本與國際統一標準接軌,體現在分級標準一致,只是WHO標準分為5級,且5級代表重殘。為了與我國其他類別殘疾相一致,將WHO標準的5級和4級合并為我國本次標準的一級,既符合我國國情,國際交流時又完全接軌。
篇2
《大英百科全書》指出:“統計學是一門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并根據數據進行推斷的藝術和科學”。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統計學的內涵。
(1)作為一門科學,統計學是與數字打交道的,是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特征進行研究的。
(2)統計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分析以及統計推斷。數據的收集又可分為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兩個過程,而統計分析又可分為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因而我們認為統計學具體可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以及統計推斷。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如下圖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內涵,決定了統計學具有以下特點:
(1)理論性。從整個統計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統計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實際上統計學主要利用數學中的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律以及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的知識。這決定了學習統計學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功底。同時,統計學主要是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特征進行研究的,這也決定了統計學與經濟學和管理學密切相關,學習統計學應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基礎知識。
(2)實踐性。統計學是與數字打交道的科學,這決定了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存在的應用性學科。實際性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但是實際卻常被忽略。
(3)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統計學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統計學基本知識的利用應以解決社會經濟現象為目的,同時,社會經濟現象得以順利解決反過來印證統計學基礎知識,使之更好地指導實踐。
(4)方法上統計學更多地會借助抽樣調查。從統計學內容及社會實際情況,可知,統計學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將會過多地使用抽樣調查。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強調抽樣調查的重要性。
2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統計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輔相成,教學過程中兩者不能偏廢,但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1)教材內容的安排與課時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導致統計學理論教學中過分強調統計分析而忽略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對非統計學專業的財經類本科學生,統計學要一個學期來完成,基本上48學時。而在課程的安排上,多數教材都是按照統計學的特點將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及統計推斷作為各章的主要內容。而受課時限制,統計學的教授主要以統計分析為主。對統計調查和整理過程一帶而過。
受課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樣調查的重要性。很多課本在統計學內容安排上都把抽樣調查和抽樣推斷作為一章,放在數據分析之后單獨進行講授。這就使學生將數據分析學完后才正式開始接觸抽樣調查,殊不知,統計設計、調查和分析的數據多數都是通過抽樣調查得到的!抽樣調查的基本知識沒學,先學統計分析,本末倒置。
(2)統計學教授過分強調理論性而忽略實踐。由于過分強調統計數據分析,使很多教師在講授統計學的時候過分強調理論的講授而對學生感興趣的統計實踐卻往往忽略。這就使統計學課堂變成了數學課堂。
(3)統計學教學忽略了與當地社會經濟現象的關系。很多教師在統計學教學中,單純地進行理論的教授,即便進行實踐的教授,也未與社會經濟現象,特別是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3統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傳統的統計學教學受教材內容及課時限制,過分強調理論,而忽略了實踐。因此,統計學教學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探索。
3.1調整教材內容,將抽樣調查知識提前
由于有些社會現象不可能全面調查,有些社會現象沒必要或沒有時間全面調查,同時,會對全面調查資料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正,這都決定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樣調查必然應是統計學講授中的重中之重。統計設計、整理、分析及推斷都離不開抽樣調查,袁衛教授編寫的《統計學》中已體現了這種想法,但并未單獨拿出一章來強調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統計學教學改革中,應將抽樣調查的相關知識在緒論部分加以強調,也可根據教學要求,在緒論部分講授統計學相關概念及基本知識,然后單獨拿出一章重點講授抽樣調查的方法!在講授內容上可強調抽樣調查的前提——隨機抽樣以及誤差的產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誤差。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節。
3.2重視學生主動性,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鑒于很多統計學教學偏重理論,忽視實踐。我們認為,在統計學教學中,應將學生的主動性融于整個統計學教學中。
(1)以組為單位,進行統計設計——問卷調查設計。講授完統計學基礎知識及抽樣調查后,將學生以班為單位分成若干組,每組10人。分完組后,主要講授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在講課過程中,要求每組據自身情況,選一個較喜愛的題目進行問卷調查的設計(鑒于開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讓學生選擇與大學生相關的話題,調查對象主要是本校的學生)。學生問卷設計主要是以課余時間為主,以一周時間為限。
(2)派發問卷,進行統計調查和問卷審核。講授統計設計和調查的這周時間里,學生將設計好的問卷(這些問卷要經過老師審核以及學生集體修改)打印,并在學校派發。派發后將問卷回收,學生對問卷進行初步審核,確定有效問卷。
(3)問卷的整理。學生回收完問卷并完成初步審核后,我開始講授統計整理的內容(學生1周的時間完成上述內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個課時講授統計設計和調查內容)。這一章重點講授如何將回收的數據錄入電腦,如何分組及如何形成數列,并用EXCEL畫出各種統計圖形。而留給學生兩周的時間把回收的問卷錄入電腦、分組,形成數列,學生在實際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反饋,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4)問卷的分析和推斷。問卷整理后,進行統計分析的講授,統計分析內容較多,既涉及集中趨勢和離中趨勢,還涉及綜合指數及時間數列等問題,用課時量較多,這個過程中,各組據自己問卷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方法對問卷進行分析,最終達到對每一道題目都進行系統的分析。由于問卷設計內容中使用的方法可能與講課的內容不一致,這就要求學生打亂問卷題目順序,學了什么方法就使用這種方法解決問卷中的問題。通過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幾種平均數的區別和聯系、時間數列和變量數列的區別、時間數列中時期數列和時點數列的判別方法以及綜合指數相關的知識等。
篇3
(一)失業定義中的“工作時間”定額太低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
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梢娺@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 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篇4
(一)失業定義中的“工作時間”定額太低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進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實了這一點。由于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治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和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和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動數目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假如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活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活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寧。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進失業率的統計。我國事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職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職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目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盡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職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目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職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新題目。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重這些新題目。
表1 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 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梢娺@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和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公道,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往,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往。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職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職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職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足,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盡大部分是就業不足職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由于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即是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盡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是非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是非也能判定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縱性新題目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職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往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進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事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事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職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職員假如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和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職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職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往勞動部分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正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進步“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看,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縱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心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重官方和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目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重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進取得最滿足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固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和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探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和,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篇5
一、 針對調查方式
例1 (2013?遼寧盤錦)下列調查中適合采用全面調查的是( ).
A. 調查市場上某種白酒的塑化劑的含量
B. 調查鞋廠生產的鞋底能承受彎折次數
C. 了解某火車的一節車廂內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數
D. 了解某城市居民收看遼寧衛視的時間
【解析】本題考查了抽樣調查和全面調查的區別,選擇要根據所要考察的對象的特征,一般來說,對于具有破壞性的調查無法進行普查,普查的意義或價值不大時,應選擇抽樣調查,對于精確度要求高的調查、事關重大的調查往往選用普查. 故選C.
例2 (2013?四川內江)今年我市有近4萬名考生參加中考,為了解這些考生的數學成績,從中抽取1 000名考生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這1 000名考生是總體的一個樣本
B. 近4萬名考生是總體
C. 每位考生的數學成績是個體
D. 1 000名學生是樣本容量
【解析】本題考查了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的定義. 關鍵是考查對象要闡明對象研究的具體方面. 總體、個體與樣本的考查對象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范圍的大小. 樣本容量是樣本中包含的個體的數目,不能帶單位. 故選C.
二、 針對總體和樣本
本章涉及普查、抽樣調查、總體、個體、樣本、樣本容量等概念,同學們要結合具體實例的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避免局限于課本上文字概念的生搬硬套.
例3 (2010?江蘇徐州)為了解我市市區及周邊近170萬人的出行情況,科學規劃軌道交通,2010年5月,400名調查者走入1萬戶家庭,發放3萬份問卷,進行調查登記,該調查中的樣本容量是( ).
A. 170萬 B. 400
C. 1萬 D. 3萬
【解析】雖然本題表面只考查了樣本容量的概念,但對本題中出現的170萬、400、1萬、3萬這些數據,要求同學們能辨析總體、個體、樣本容量這些概念,明確170萬是總體,400不是被調查對象,尤其區分1萬和3萬,3萬是真正被調查對象的數據. 故選D.
三、 考查用樣本估計總體
例4 (2013?江蘇揚州)為了估計魚塘中魚的條數,養魚者首先從魚塘中打撈30條魚做上標記,然后放歸魚塘,經過一段時間,等有標記的魚完全混合于魚群中,再打撈200條魚,發現其中帶標記的魚有5條,則魚塘中估計有______條魚.
(3) 若該市有100萬人,請你利用(2)中的調查結果,估計該市每天鍛煉2小時及以上的人數是多少?
(4) 你認為這個調查活動的設計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談談你的理由.
【解析】本題考查讀頻數分布直方圖的能力、用樣本估計總體和利用統計圖獲取信息的能力.
(1) 調查方式要合理,A、B兩種調查方式具有片面性,故C比較合理;
(2) 由條形圖直接可得結論,每天鍛煉2小時的人數是52人;
(3) 先算出200人中每天鍛煉2小時及以上的人數占200人的百分比,再計算100萬人中每天鍛煉2小時及以上的人數,即100×=53(萬);
(4) 這個調查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100萬人的總體中,隨機抽取的200人作為樣本,樣本容量偏小,會導致調查的結果不夠準確,建議增大樣本容量. (只要說法正確即可)
篇6
【關鍵詞】 殘疾;兒童;調查
【Abstract】 Objective Pass Luohe city,Xihua county 0~6 years old disabled children sample investigaion hearing disabled,eyesight disabled,intelligence disabled,limbs disabled and spiritual disabled persons’suffering rate now,disabled reasons,rehabilit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mand,offer basis on make disabled working policies of children.Methods Adopt many stages pide into layer,unequal proportion,whole groups of random sampling method,work out investigate bound copy of a document kept on file,rely mainly on concentrating on investigating,fill in “disabled children sift form of checking” to sift checking to the deformity,use country’s demarcated corresponding standard to diagnose finally to the suspicious one.Results Investigating 10044 children,disabled children 183,suffering rate now 1.822%,disabled to leave intelligence disabled,limbs disabled,hearing disabled,eyesight disabled and spiritual deformity on location.Conclusion Propose making relevant policies,perfect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Prevent and intervene deformity in early days actively.Perfecting th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service level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duce the disabled.
【Key words】 deformity;children;investigation
為了解我國殘疾兒童的現狀,掌握殘疾兒童的發生率、致殘原因、康復現狀與需求,為制定殘疾兒童的相關政策以及為殘疾兒童進行康復服務提供依據,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下,衛生部、公安部、殘聯和國家統計局于2001年組織了中國0~6歲殘疾兒童抽詳調查。對我省漯河市、西華縣進行了聽力、視力、智力、肢體、精神等五類殘疾的抽樣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范圍 根據全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實施計劃要求,我省隨機抽取中等水平漯河市(地級市)、西華縣調查。在抽取的市、縣內采用多階段分層、不等比例、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抽樣。根據漯河市和西華縣統計局頒布的1999年各街道(鄉、鎮)國民經濟生產總值排序,分成三層,漯河市和西華縣分別按經濟發展水平隨機抽取經濟發達、中等發達和欠發達的街道(鄉、鎮)各一個。漯河市經濟發達和欠發達的街道各抽取12個整群,中等的街道抽取16個整群(125名兒童為一整群);西華縣經濟發達和欠發達的鄉(鎮)各抽取6個整群,中等的抽取8個整群(250名兒童為一整群)。據此,漯河市抽取40個整群,西華縣抽取20個整群,總樣本量為10000人。抽取樣本時采取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的原則,保證調查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和代表性。
1.2 調查對象 被抽中地區在調查時點以前出生的0~6歲兒童為本次調查對象,男女性別不限,但要注意男女比例。
1.3 調查和方法
1.3.1 調查內容 (1)掌握被調查地區各類0~6歲殘疾兒童的數字、致殘原因;(2)聽力、視力、智力、肢體、精神殘疾兒童發生率;(3)殘疾兒童康復狀況及今后康復服務需求。
1.3.2 調查方法 市、縣調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編制調查底冊,以集中調查為主,入戶調查為輔進行現場調查。填寫《殘疾兒童篩查表》,分別對聽力、視力、智力、肢體、精神殘疾進行篩查。對于篩查可疑者進一步做??茩z查,使用國家標定的相應診斷標準,進行最終診斷。為了保證調查質量,除對參加抽樣調查的各類人員進行分級分批培訓外,并對調查各個階段進行嚴格質量控制?,F場調查后,隨機抽取5%的篩選陰性戶進行復查,由非原調查人員重新入戶篩查。兩次調查的符合率不低于95%。市、縣調查資料按5%抽查驗收,要求《殘疾兒童篩查表》、《殘疾兒童診斷表》填寫項目總差錯率小于2%;五種殘疾篩查率不應小于10%;五種殘疾誤診率和漏診率小于10%。
1.4 調查工具和診斷標準 使用國家標定的相應診斷標準。聽力:行為測聽及聽力計診斷;視力:視覺功能的測量評估;智力:丹佛發育篩選測驗、蓋塞爾量表;肢體:整體功能評價;精神: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2-R)。1987年殘疾人抽樣調查使用的殘疾人定義和殘疾標準。
2 結果
2.1 調查人數 本次調查0~6歲兒童10044名,其中漯河市4999名,男童2701名、女童2298名;西華縣5045名,男童3056名、女童1989名。各年齡組調查人數見表1。 表1 河南省0~6歲兒童年齡、性別構成
2.2 篩查及現患情況
2.2.1 篩查陽性率及現患率 本次共調查0~6歲兒童10044人,篩查出可疑殘疾兒童301人,篩查陽性率為3.00%;確診殘疾兒童183人,殘疾現患率為1.822%。表2顯示了0~6歲殘疾兒童篩查陽性及現患情況。
2.2.2 五類殘疾現患率 0~6歲兒童五類殘疾篩查陽性率、現患率見表3。
表2 河南省0~6歲兒童殘疾篩查陽性及現患情況
表3 河南省0~6歲兒童五類殘疾篩查陽性及現患情況
注:*含綜合殘疾,調查總兒童數10044人(漯河市4999人,西華縣5045人)
2.2.3 綜合殘疾現患情況 本次調查共確診綜合殘疾兒童34人,綜合殘疾現患率為0.34%。表4顯示了綜合殘疾兒童的現患率及構成情況。
表4 河南省0~6歲殘疾兒童綜合殘疾現患率及構成
2.3 五類殘疾構成及殘疾嚴重程度
2.3.1 五類殘疾構成 本次調查共確診殘疾兒童183例,兒童殘疾217例次(含綜合殘疾),聽力殘疾26例,占兒童殘疾的11.98%,視力殘疾10例,占兒童殘疾的4.61%,智力殘疾110例,占兒童殘疾的50.69%,肢體殘疾57例,占兒童殘疾的26.27%,精神殘疾14例,占兒童殘疾的6.45%。0~6歲殘疾兒童五類殘疾構成見表5。
表5 河南省0~6歲殘疾兒童五類殘疾構成
注:*含綜合殘疾
篇7
廣義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Design)是為適應大眾的需求而設計的產品,能方便的為人使用,同樣也適應于殘疾人。建筑及環境的無障礙設計(Barrier-FreeDesign)是自身殘疾的美國建筑家羅納德梅斯(RonadL.Mace)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提出的,其基本含義是:“無論殘障與否,無論殘障的程度和狀態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環境設計。所指對象小到個人生活的身邊物品,大至城市環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運用現代技術,建設和改造環境,為廣大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和兒童,提供行動方便和安全空間,創造一個平等參與的環境。”這一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
2無障礙設計基本原則
日常活動中存在著許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動,對此應當提供與之相配套的空間環境。空間環境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確保行人對所去之處,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無障礙地通行,不能因為某種形式或程度的殘疾而被剝奪參與和利用建筑環境的權利,或不能與他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為此應遵循以下七項基本指導原則。
2.1可及性原則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達、進入及使用環境設施,并對環境施加作用與影響,以完成自己的行為和目的??杉靶园矫婧x:可感知性、可到達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無障礙設計最基本的原則。
2.2安全性原則安全性是建筑師不容忽視的一個設計上的功能元素。無障礙設計的對象對環境的感知力較差,有時難以客服某種障礙,易發生危險,因此需要從環境設計方面給予彌補,使其安全使用。
2.3適用性原則建筑及環境的無障礙設計目的是為所有人都能使用,這是面向全體公眾改善人工環境的重要原則。無障礙設施在考慮特殊人群的同時,也要考慮健全人的使用,設計師應作出適宜的決策,不能偏重于某一類人群而對其他適用人群造成傷害。
2.4系統性原則無障礙設計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涉及面廣。不能局限于某個局部,關鍵是系統化、體系化,達到建筑環境的全面無障礙,要求建筑師持有動態、系統的觀點進行設計,適時地形成點、線、面、體的動態空間網絡,實現全面的無障礙環境。
2.5自立性原則通過為有障礙的人提供必要的輔具和便于活動的空間,幫助其提高自身的機能去適應環境,使他們能夠獨立行動,平等參與社會活動,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開放性原則人際交往是與社會發生聯系和體現自身價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這對于殘疾人尤為重要。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殘疾人滿足了基本生理無障礙需求后,需要廣泛的人際交往以滿足自身對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開放的無障礙空間有助于這一需求的實現。
2.7舒適與藝術性原則無障礙設施不僅要便于使用,同時應具備美感與舒適,優秀的無障礙設計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還應是豐富多彩的空間設計。
3無障礙設計的對象人群分析
3.1殘疾人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殘疾為:任何以人類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圍內進行某種活動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損傷造成)。根據1975年第30次聯合國大會提出并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宣言》的規定,殘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體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對于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根據國際社會提法并結合我國實際,在1987年,我國首次確定了殘疾人的定義,并寫入1990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原文為“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
在研究無障礙設計時必須明確下列概念:殘疾(Disability):定義同上。傷殘(Impairment):從病理學的概念上來定義,身體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損傷或失去機能,且持久不能恢復的叫傷殘。殘障(Deformity):由于殘疾而使某人處于某種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礙該人發揮其根據年齡、性別、社會文化因素所能夠發揮的作用或與他人同等程度地參與群體正常生活。障礙(Handicap):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障礙是由于自身的傷殘或失能,或者外界環境的制約,而失去或限制其發揮參與群體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別是參與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功能障礙。其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礙,例如:盲人看不到紅綠燈,是由于自身的視覺殘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環境的障礙,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轉門、曲形柵欄、高臺階等是輪椅者的障礙。
3.2殘疾人的分類世界各國對殘疾人的判定標準不同,因此劃分殘疾的類別也存在差異。美國根據殘疾人生理缺陷的具體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將其分為:智力落后、重聽、聾、語言障礙、重度情感紊亂、畸形損害(包括肢體傷殘、侏儒癥)、其他健康損害、又聾又啞、多重障礙和特殊學習困難;日本則把殘疾人分為8類,即視覺障礙、聽覺障礙、智力落后、肢體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礙、語言障礙、多重障礙。我國根據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將殘疾人分為5類,分別為:視覺殘疾、聽力和語言殘疾、智力殘疾、肢體殘疾、精神殘疾。對同時患有兩種及以上的殘疾人,另列為綜合殘疾。2006年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目前全國殘疾人總數為8296萬人,殘疾人占全國人口的比例為6.34%;各類殘疾人的人數及各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重如圖1所示。此次調查與第一次抽樣調查相比最大特點是:肢體殘疾人數量超過了聽力和言語類殘疾人的數量,達到2400多萬,占到所有殘疾人數量的將近30%。(數據來源: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統計公報)。
4結論與建議
篇8
1、統計指標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薦的定義,“旅游”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辈⑻岢雎眯泻驮L問的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國家旅游局、國家統計局《旅游統計調查制度》規定,國內游客是指不以謀求職業、獲取報酬為目的,離開慣常居住環境,到國內其它地方從事參觀、游覽、度假等旅游活動(包括外出探親、療養、考察、參加會議和從事商務、科技、文化、教育、宗教活動過程中的旅游活動),距離超過10公里,出游時間超過6小時,但不超過12個月的我國大陸居民。國內游客包括過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游客兩部分。
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即來本地旅游的國內旅客。
國內旅游收入是指國內游客在國內旅行、游覽過程中用于交通、參觀游覽、住宿、餐飲、購物、娛樂、市內交通、郵電通訊等全部花費。
2、目前的統計方法
從20*年開始,我省國內旅游統計是按《旅游統計調查制度》中的《地方接待國內游客抽樣調查實施方案》組織實施,采取“住宿+景點”方法,委托專門調查隊伍組織實施抽樣調查,采取以在旅游住宿設施調查過夜旅游者情況為主、在景點調查一日游游客和親友家過夜的旅游者情況為補充的方式進行調查及統計推算,由省調查隊按季度出數據,最終反映地方接待國內游客人數及消費情況。目前我省的統計一是本地居民未進入景點沒有統計;二是外地親友探親游未進入景點沒有統計;三是公路客運沒有全部納入統計;四是海運沒有全部納入統計;五是自駕車沒有全部納入統計;六是就醫療養沒有全部納入統計;七是經濟型酒店、家庭旅館新業態旅館沒有全部納入統計。
今年的國內旅游委托抽樣調查已將省內居民休閑旅游(出行6小時以上,不足24小時,且距離超過10公里,未進入景點)、外地親友探親游(側重調查未進入景區游覽部分)、省內居民出省游等部分納入調查內容,加入總體測算中。
二、開展全省涉旅行業統計調查的內容、方法、步驟
從旅游供給入手,以地市為單位,自下而上,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涉旅行業統計調查,摸清涉旅行業底數。具體調查工作由各地市旅游局組織實施,省旅游局進行全面工作督導。
1、內容:
(1)交通
調查民航、鐵路、公路、水運的客流人次和客運收入。調查車輛租賃(包括出租車)收入/人次。公路方面,從車流量入手,補充調查自駕車游人數。
(2)住宿和餐飲
調查住宿設施(包括星級賓館、經濟型酒店、旅館、招待所、內部賓館和家庭賓館等)的營業收入總額、客房收入及餐飲收入;全社會餐飲企業營業收入。
(3)游覽
調查游覽點(包括風景名勝區、游覽景區、公園、博物館等)營業收入及門票收入。
(4)購物
調查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營業收入及全社會零售企業營業收入。
(5)娛樂
調查文化娛樂機構(包括歌舞娛樂場所、酒吧、美容美發、洗浴按摩,其他娛樂場所等)經營收入。
(6)郵電和通訊
調查本地郵政業務總量(消費額)和電信業務總量(消費額)。
(7)其他
上述之外提供旅游服務的企業(如旅行社,預訂中心等)營業收入。
2、報告期:20*年。
3、方法:
(1)從各相關部門取得數據;
(2)對沒有現成數據的,組織進行全面統計調查。
4、實施步驟
常規旅游統計工作從需求角度入手,以旅游者為樣本取得數據;本次統計調查工作與常規旅游統計不同,從供給角度入手,大量數據需要從相關部門取得,它是一項全新視角下的工作,運行中勢必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困難。為了積極穩妥地推進本次調查工作,省旅游局決定以齊齊哈爾為先期工作試點市推進工作。待取得經驗,進一步完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人員配備后,在全省有序鋪開。
(1)試點市:從*月*日到*月末為集中調查期。
(2)其他地市:從*月*日到*月*日為集中調查期。
(3)從*月中旬到*月末為數據整理期。
5、組織保障
成立全省涉旅行業統計調查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等。由省旅游局和相關單位抽調人員組成包片推進組,深入地市,對13個地市的調查工作進行包片督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政策法規處。
三、工作要求
1、各地市旅游部門要高度重視本次涉旅行業統計調查工作,建立由主要領導掛帥,主管領導牽頭,責任到部門、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從人員、資金、時間、條件等方面保證本次調查工作順利進行,取得實效。
2、各地市旅游部門要加強與當地統計部門、相關涉旅部門的聯系溝通,積極主動開展工作,保質保量完成調查任務,最終上報的數據需會同當地統計部門共同認定。
3、試點城市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全省調查工作探索道路。其它地市要根據總體要求不等,不靠,積極動腦筋、想辦法,做好各項先期籌備工作。
4、包片推進組要加強與地市的協作配合,深入調查研究,與基層共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反饋工作情況。
篇9
[關鍵詞] 新媒體 價值評價 層次分析法
一、背景
奧運給新媒體帶來更豐富的題材、更多的流量、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多的廣告收入。這引發了新媒體之間的大戰。為了拼搶先機,搜狐率先簽約成為獲得奧運會歷史上首家互聯網贊助商;新浪、騰訊和網易則聯手組建奧運報道聯盟,三個網絡巨頭開了大規模聯合行動的先河;央視網則利用CCTV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奮起直追。競爭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新浪、搜狐、騰訊、網易四大新媒體機構,利用各種數據標榜自己在奧運間的領先地位,一時間難分高低。
二、關于新媒體在奧運中的表現研究成果綜述
新媒體奧運表現研究主要體現在抽樣研究和監測研究兩種類型。
1.抽樣調查研究
2008年6月,CNNIC采用電話調查1隨機抽取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 7 大區域內的2988個網民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互聯網是網民獲取奧運信息的第一渠道,其次是電視、報紙,手機。
CTR在奧運期間對于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青島這五個城市做了街頭攔訪的網民調查2。調查內容包括網民的上網時間、訪問網站、瀏覽信息等奧運網絡行為。調查中還涉及網民滿意度和網民背景研究。
尼爾森采用在線調查方式,結果顯示新浪、騰訊、網易、搜狐四大門戶瓜分了此次奧運報道超過8成的網絡流量3。其中,18-30歲的主體網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程度更重,他們中48%第一時間獲知奧運首金渠道是互聯網。
2.監測研究
中國網站排名網(省略.cn)在奧運期間推出 “中國網站排名”。監測的指標包括4奧運資訊站點獨立訪問用戶總量趨勢、奧運資訊站點頁面總瀏覽量趨勢、當日奧運頻道和體育頻道排名。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對奧運網絡視頻領域進行了專項研究,對主要門戶網站進行了監測評價,其評價指標包括熱度、滿意度和活躍度5。滿意度指標涉及播放前的視頻緩沖快、播放過程流暢、畫面質量好、廣告干擾少幾個指標。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在奧運期間,《DCCI奧運網絡傳播數據日報》6,對奧運關注/參與度、奧運發生費用、奧運相關消費、奧運媒介接觸等幾個方面進行監測。DCCI還采用奧運受眾測量指數(OAI),反映一定時期內奧運受眾行為和消費需求變化及趨勢。
根據以上成果分析發現,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一套系統、全面的新媒體奧運表現定量評價體系,盡管有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這些評價均在不同程度存在指標沒有量化、標體系不完善、沒有權重或者權重賦予主觀性太強、評價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本著科學性、全面性、操作性強的原則,本文在層次分析法的理論基礎上,建立了新媒體在奧運中的價值表現的量化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并根據這套模型,分別對國內現有的主要新媒體機構進行評價。下面介紹評價過程。
三、新媒體在奧運中的價值評價
本文在總結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建立了新媒體奧運價值的評價模型。
1.設定新媒體在奧運中的價值評價指標體系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本報告把新媒體的奧運價值定為評價目標。根據媒體價值的定義及在新媒體在奧運期間的表現特點分析,從消費者體驗的角度,本文新媒體在奧運中的傳播價值、商業價值、社會價值、成長性四個方面分別定義為評價新媒體奧運價值的一級指標,然后再分別從這幾個方面出發,將其分解為更具體的二級、三級指標,最終建立一個三級指標體系,其中包括4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3個三級指標。各級指標如下表1所示。
(2)評價指標體系的特點。本指標體系具有相對性的特點。相對性是指評價指標是在基本相同的條件和環境下,不同新媒體奧運價值之間所進行的比較?;鞠嗤臈l件和環境是指時間、地點、測試人員、設備、測試內容等條件基本相同。各個指標的評價滿分均為10分,最低分為0分。
2.基于層次法計算權重。權重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內容,上述建立的新媒體奧運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具有清晰明顯的層次性,且層次分析法對這種多目標的評價非常有效。層次分析法的過程是對評價目標建立遞階指標體系,然后請專家對指標進行重要性的比較,構造判斷矩陣,計算矩陣的特征根,從而得出相對權重和綜合權重,計算后的綜合權重值,見表1。
從權重綜合計算結果來看,目前專家認為評價新媒體奧運價值最重要的一級指標是傳播價值(0.34)。從三級指標綜合權重來看,信息的時效性(綜合權重為0.1282)、全面性(綜合權重為0.0843)、用戶滿意度(綜合權重為0.0779)是比較重要的指標。
3.數據來源
根據以上指標體系和權重的計算結果,同時,建立對每一項指標的評測打分標準,就可以對現有的新媒體奧運價值進行評價了。各個三級指標的數據來源渠道有三種,分別是在線實時監測,電話抽樣調查和引用二手數據和資料。
(1)抽樣調查。本次抽樣調查主要是了解受眾在奧運期間媒體選擇、使用、行為、態度、和滿意度情況,從而獲得媒體間實際評價的數據。調查采用電話隨機抽樣方式,覆蓋全國范圍內的20個大中型城市,成功樣本為2604個,其中奧運期間關注奧運信息的網民樣本量為2005個。
(2)在線實時監測。在北京奧運舉辦期間(2008年8月8日-24日),分別對被評測的5家新媒體機構進行實時監測。在線實時監測數據評價的三級指標包括:傳播價值的時效性、創新性、信息內容的深度性、活動豐富性、互動性等三級指標。監測對象包括各個被評價網站的相關頻道、產品、活動、增值服務等方面。在線監測手段包括計算機統計、手工統計、在線搜索查詢等。
(3)二手數據。一些專業研究機構在奧運期間對主要網站的表現也進行了實時監測。本文在評測過程中,個別指標的數據直接引用了專業公司的公開數據,如網站流量指標等。
4.新媒體奧運價值的評價結果。目前,國內瀏覽量較高的門戶網站有:新浪、搜狐、騰訊、網易。在本次奧運傳播中,央視網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因此,也被納入評測范圍。本次針對央視網、新浪、搜狐、騰訊、網易五個網站進行評測。利用本文指標體系和權重進行評價,就可以獲得評價結果。部分評測結果如下 (評測結果隱去網站名稱,分別以A、B、C、D、E代表):
(1)新媒體奧運價值服務的總評測結果
在被評價的五家新媒體機構,A憑借綜合實力,取得總分之首,其主要一級指標評價分數也都比較高。另外幾家新媒體機構在奧運期間也都傾力表現,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分別取得了滿意的奧運傳播效果。
(2)主要一級指標評測結果
一級指標:商業價值評價結果,見表3。
一級指標:商業價值評價結果,見表4。
一級指標:社會價值評價結果,見表5。
一級指標:成長性評價結果,見表6。
5.奧運價值評價中發現的問題
根據評價結果發現,被評價的五家新媒體機構在奧運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傳播價值、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奧運為新媒體的價值增值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研究中還發現,新媒體在奧運中傳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視頻穩定性上、內容上和操作方便性上。首先是在視頻方面,不滿意的被調查者認為門戶網站的視頻系統不穩定和速度慢(50.0%)、視頻畫面模糊(25%);其次是在內容方面,不滿意的被調查者認為報道還不夠深入(39.2%)、信息不全面(20.8%)、內容更新慢(16.7%);最后是不滿意的被調查者認為操作還不夠方便(4.2%)。
四、小結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新媒體奧運期間的價值評價模型,并對五家新媒體機構的奧運價值進行了客觀評價。需要注意的有三方面:首先,由于技術的創新和經營模式的變革,門戶網站的性能和服務也會不斷更新,相應的指標體系也應隨之改變,所以新媒體價值的評測體系也是處在不斷調整的過程中。其次,在實際打分評比中,測試選用的程序、機器和文件等條件,往往會影響評價結果,因此,應該選用不同的條件和環境進行多方位的測試,綜合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最后,在本模型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不管是專家打分還是實際評測,都存在主觀判斷的因素,所以最終評測結果難免存在一定的誤差。
參考文獻:
[1]互聯網信息中心,《2008年中國網民奧運媒體消費行為研究報告》,2008年8月
篇10
關鍵詞:配電網;電力需求;負荷預測;常規負荷;點負荷;飽和負荷
中圖分類號:TM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08-0132-02
1 概述
南寧供電局近期開展了《“十二五”配電網規劃細化》、《南寧市城市電網飽和網架規劃》、《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電力專項規劃》等工作。配電網規劃的基礎是負荷預測,以歷年的負荷數據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或未來國民經濟發展、城市規劃等資料進行負荷預測。目前近期配網規劃負荷預測方法多采用常規負荷加大用戶法進行預測,而遠期規劃負荷預測尚未有共識,我局遠期規劃采用的是飽和負荷預測法,通過抽樣調查飽和負荷區域負荷密度為參考指標,從而推算出全市負荷,為配網遠期建設規模提供數據支持。
2 負荷預測方法介紹
2.1 常規負荷加大用戶預測法
2.1.1 常規負荷預測方法。通過對南寧市各區的歷史和現狀資料進行充分收集、整理,分析歷史發展規律和負荷增長情況,以時間為自變量,按歷年用電負荷和電量的增長率推算規劃期內的用電負荷。以南寧市為例,歷年常規用電負荷如表1所示。
通過計算,得知2009~2011年年均常規負荷增長率為8.19%。結合南寧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二五”期間第一、二、三產業政府提供的GDP值預測,最終規劃采用的年均增長率值有所調整,為8.46%。
2.1.2 大用戶預測法。該方法主要是單獨對點負荷進行預測,用于解決常規負荷預測方法無法預測小范圍內突增負荷的問題。結合我市實際情況,我們定義的大用戶是指已有或規劃的工廠、采礦廠等負荷超過1萬千瓦的用戶。通過與南寧市相關政府部門對接,搜集相關資料,得出大用戶負荷情況如表2所示。
通過常規負荷預測加大用戶法,2011~2015年最終負荷預測結果如表3所示。
2.1.3 預測方法淺析。該負荷預測方法的優點:較為簡單直觀,將負荷分為兩塊進行統計,排除了點負荷對常規負荷自然增長的影響,總的負荷預測結果較為理想。缺點:該負荷預測方法需要搜集的基礎數據較大,僅適用于近期負荷預測。
2.2 飽和負荷預測法
飽和預測負荷法是對城市發展終期飽和負荷進行預測,從而規劃出城市發展飽和后所需變電站數量、容量規模,規劃相應站點、輸電線路走廊,為地區電網發展提供依據及參考。
目前我局《南寧市城市電網飽和網架規劃》是與南寧市規劃局合作共同出資開展。飽和負荷預測最核心的是用地負荷密度計算及城市發展詳細規劃資料,從而根據飽和成熟區負荷計算出其他相同用地性質的負荷。大致負荷預測過程如下:
2.2.1 負荷密度抽樣調查。抽取南寧市6個城區不同供電區分類的小區、商業樓、大型市場等負荷進行抽樣調查,抽樣樣本為南寧市內發展成熟、人口密集的各類用地(A、B類地區)。根據《南寧市“十二五”配電網規劃細化》報告內容,南寧市城市級別為一級主要城市,供電區共劃分為A、B、C、D、E5類負荷,負荷分類原則如表4
所示。
以南寧市青秀區為例子,我們抽取了A、B類供電區的商業、住宅小區、辦公、大型酒店等最大負荷,并根據地塊面積、容積率等計算出負荷密度。抽樣樣本如表5所示。
根據抽樣樣本綜合統計,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計算出部分地塊性質的飽和負荷密度如表6所示:
2.2.2 結合南寧市總體規劃,分片區計算全市總負荷。根據飽和負荷預測的數學模型:
式中:P表示城市總飽和負荷;Kp表示負荷同時率;i表示城市的某個片區;n表示城市片區個數;m表示土地使用類的個數;Sij表示第i片土地第j類土地使用面積;Kij為第i片區第j類地塊的建筑容積率;Ckij表示第i片區第j類土地使用負荷密度。
再結合南寧市城市總體規劃,計算出青秀區各個地塊的終期負荷密度并求和,可得出如表7所示的結果。
2.2.3 根據預測出的中壓負荷數據,推算110千伏、220千伏負荷,提出規劃變電站容量及布點。通過對現狀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典型日與10千伏負荷的關系抽樣調查,得出的各級電網最大負荷同時率:110千伏主變負荷與10千伏配變總負荷之比約為0.65~0.70,220千伏主變和110千伏主變負荷之比約為0.92~0.95。計算出各層及負荷后,根據容載比要求(110千伏:1.8~2.1;220千伏:1.6~1.9),推算出各供電區所需的變電容量,進而規劃變電站布點。
2.2.4 預測方法淺析。飽和電力需求負荷預測是一種基于飽和負荷密度的城市遠景飽和負荷預測的方法。通過收集城市各分區經濟發展規劃信息,把各分區按功能地塊統計建筑面積,分析得出各功能地塊的飽和負荷密度,建立城市空間飽和負荷模型,預測出城市遠景飽和負荷。該預測方法不僅能對負荷總量進行預測,還可以知道分區負荷的空間分布,可以為城市合理安排電網建設提供依據。
3 結語
隨著電力市場的發展,負荷預測的重要性日益顯現,并且對負荷預測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預測方法比較成熟,預測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要進一步提高預測精度,就需要對傳統方法進行一些改進。南寧市配網負荷預測方法就是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南寧實際國民經濟發展、城市規劃情況而形成的。我相信,隨著負荷預測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情況結合越來越緊密,負荷預測的精度亦將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十二五”1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規劃編制技術規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