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6-07 16:50: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

篇1

[關鍵詞]:留守兒童 現狀 原因 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進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即留守兒童。據調查,本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處于3—15周歲,其中80%屬于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一次家;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談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一次。父母外出打工后,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之處,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

一、現狀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面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諸多問題和煩惱,需要有渠道傾訴,有親人安慰。而其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很少給孩子打電話、寫信,造成關懷不到位、勾通有障礙、親情難維系。

(二)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據調查,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總體次于非留守兒童,成績優秀的僅占2%,中等偏上占10%,中等及以下水平占到88%!這主要是由于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無人督促這個現象。

(三)存在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長,孩子心理問題越嚴重。主要表現為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性格柔弱內向、盲目反抗和逆反、甚至產生怨恨父母和老師的心理。

(四)監護人缺乏保護意識導致意外傷害比例較大。留守兒童由于未成年,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據公安部門統計,被拐賣兒童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特別是女孩受到侵害的事情經常發生。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更是令人擔憂。在全國各地,留守兒童溺水、觸電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據報道,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遭遇一場特大洪災,12名兒童死亡,其中11個是留守兒童。

(五)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弱,生活習慣不良,表現為不講衛生、挑吃挑穿、亂花錢;在家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在校不遵守校紀班規,經常遲到、曠課、逃學、迷戀網吧等,甚至與社會不良人員混在一起,成為學校和老師的一塊“心病”。

(六)監護人自身綜合素質偏低。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不高,不懂得從心理上關心、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指導,在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溝通存在困難。

二、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問題不單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的解決有待于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一)家庭方面

一方面,應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父母外出務工要慎重選擇,三思而后行,多考慮孩子,孩子的前程比金錢更重要。即使外出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要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同時還應加強與“監護人”之間的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指導和嚴格要求。另一方面,應定期與孩子溫馨對話,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且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各中小學在新學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含聯系方式)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實行教職工結對、學生結對等幫扶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他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承擔其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他們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3、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學生、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系與交流。

4、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大力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加社會實踐,把鄉土文化引進課堂,形成有特色、有品位的校園文化氛圍。

5、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建立心理咨詢輔導站。特別是班主任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與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交流,及時排除他們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社會方面

1、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完善工作機制,依法維護留守兒童的權益。要進一步加強立法和執法力度,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特別是對網吧、游戲廳的治理,對于侵犯少年兒童權益的情形要給予堅決打擊。要形成黨委、政府加強領導,各個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

2、要擴大社會影響。利用主流媒體來宣傳保護兒童的方針政策、法律措施,宣傳各地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的好經驗和好辦法,推介留守兒童中的先進分子、先進家庭以及他們的經驗做法,積極動員全社會的人,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切實把他們的事情辦好。

篇2

走訪的村戶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們的90%。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大,但甚至也有十歲左右小朋友獨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顧孩子,爺爺到山上的家里做農活、忙家務。由于常年干較重的農活,農村許多的老人身體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錢,對于原本就貧窮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獨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學就趕回家做飯、洗衣服。與留守兒童交流之后,我們發現,他們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愛,長期和父母分開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別是一些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孩子,見到父母的機會就更少。但是,他們并沒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齡,加上親人的引導,各個都變得很懂事,主動承擔家里的負擔,很理解父母的難處,他們都會試著去面對現狀,去承受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發現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沒法和他們溝通,這些老人很少與人交流。他們有些生活完全能夠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內心卻充斥著孤獨寂寞。心情郁悶、沮喪、孤寂,睡眠失調,平時愁容不展,長吁短嘆,甚至流淚哭泣,常常會有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有責備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不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讓父母獨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還是比較理解子女的處境。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主要在學習、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較非留守兒童而言存在一定的問題。

1、學習。在留守兒童中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留守兒童能夠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并且比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較好,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學習態度端正,成績優良。而有的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散漫、厭學、逃學的癥狀,遇到難題不會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上進心缺乏。由于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上的輔導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問題的解答。在成長環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兒童的問題與父母存在著空間和時間的代溝,得不到及時的解決,也由于各方面的差異,使留守兒童缺乏親情和家庭教育,讓留守兒童容易出現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內向等性格趨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與孩子之間較少的交流與溝通,讓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表現出的焦慮,對家庭狀況、父母安全等的擔憂,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易導致自暴自棄、孤僻、悲觀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問題方面則面臨一下幾個挑戰:

1、生活保障。在農村的空巢老人經濟問題、生活質量、生活空間都受到嚴格的限制,我們應該更加關注他們。

2、日常照料服務。農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證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還必須幫著子女照顧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樣面臨考驗。

3、精神慰藉。毫無疑問,子女是照顧空巢老人的第一責任人。而子女長期在外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在某些方面就會讓空巢老人感到孤獨寂寞、在心理方面尤為空虛,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議對策

1、留守兒童

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上述諸多問題的原因是由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與子女缺乏起碼的交流和溝通,監護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雖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浮出很多問題和不良現象,但是仍有許多留守兒童懂得如何處理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關系,不但在學習中有著優良的成績,在家庭中也能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適當減輕家庭的負擔,他們也是非常優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現是生活困難與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造成子女離開家庭,雖然大部分年輕人有贍養老人的意愿,但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與教育和就業機會,不得不外出務工和學習,這是空巢家庭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與子女存在代溝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對老人不聞不問。

在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上,雖然原因出現了多樣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種原因讓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學習,而打工又占了絕大多數,從而使他們無法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無法給予他們親情和家庭的關愛,無法照顧孩子和老人,無法給予精神的慰藉。

根據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幾點建議:

1、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規方面予以保障。特別是鄉、村(社區)基層組織要將老年人、留守兒童教育和生活問題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項。大力完善相關政策規定。

2、社會各界人士應給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關愛。我國歷來就有敬老、愛老和養老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當大力號召、動員社會各界多關心,多理解老年人,積極營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會氛圍。在留守兒童方面,積極爭取希望工程、各類基金會及企業捐贈資金,發動地方政府、企業家、民間組織協助募集資金,要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關心和支持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

3、發展縣域經濟,將農民工留在家鄉就業。如果農民工能留在家鄉就業,那么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就會減輕很多,子女就會有時間來照顧孩子和老人,無論是在經濟、家庭生活方面還是在心理健康、學習教育方面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層次,激發其創新精神,改善農村教育環境。實現結對幫扶的良好機制。

六、總結:

這次活動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此次的社會實踐不僅豐富了我的暑假生活而且增加了我的社會實踐經驗,總的來說是受益匪淺。和這么多優秀的隊員們一起努力,苦也變成了甜!“青春三下鄉”,我們用青春承擔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展示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風貌以及展現了我們是有責任感的一代!

篇3

6月26日至6月30日,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赴恩施社會實踐隊已在沐撫古鎮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調研,期間走訪了閑來樂葡萄園、沐撫中心小學、木貢村委會、沐撫福利院、沐撫辦事處等地,采訪了葡萄種植園總經理佘運雄、沐撫辦事處黨委書記黃向前、文體中心主任唐登清以及多名當地老藝人、留守兒童、福利院老人,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精準扶貧與留守兒童”兩個重要主題作出了相關調研報告。

26日安全抵達沐撫后,實踐隊帶隊老師于蕾與同學們共同確定和討論了未來幾天的調研行程和相關對象。27日實踐隊的調研有條不紊地展開,上午實踐隊全體人員徒步到達閑來樂葡萄園,訪談葡萄種植合作社的總經理佘運雄,同學們紛紛為佘運雄的實業精神所折服,在與他的對話中,同學們也了解到葡萄種植并非種苗施肥的容易事,更包含了非常嚴密的產業結構和組織結構,技術、資金、管理等都是沐撫葡萄特色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葡萄種植發展前景良好,佘經理也積極響應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拿出部分利潤回饋社會、造福當地百姓,訪談結束后,同學們還在他的帶領下實地參觀了葡萄園。

28日,實踐隊則走上沐撫街頭,發放調查問卷,采集與調研相關的重要信息,并進入沐撫中心小學一對一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心理需求。下午,實踐隊來到木貢村委會,聽老藝人演唱沐撫特色的山歌和花鑼鼓,同唐主任一起從現實效益出發,探討花鑼鼓的發展走向及保護、傳承。翌日,同學們來到沐撫福利院,為老爺爺們表演精心準備的節目,陪爺爺們聊天。爺爺們都非常喜歡王睿卿、王梓語共同演唱的恩施民歌《六口茶》,還跟著一起哼唱,王雪聽爺爺講述了自己年輕時的故事,更加懂得了老有所養的重要意義。

篇4

6月26日至7月3日,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赴恩施暑假社會實踐隊以“調研恩施精準扶貧與留守兒童以及恩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在恩施沐撫鎮展開了為期八天的調研活動。期間走訪了“閑來樂”葡萄莊園、木貢村村委會、沐撫辦事處等地,采訪了沐撫辦事處書記黃向前、沐撫辦事處文體服務中心主任唐登清以及葡萄種植合作社負責人佘運雄等。并在此基礎上,針對此次調研的“兩個主題”作了相應的調研報告。

26日下午抵達恩施沐撫后,實踐隊帶隊老師于蕾對接下來的調研活動作了安排。

27日上午,實踐隊前往沐撫鎮“閑來樂”葡萄莊園進行參觀調研,并就當地的精準扶貧政策和葡萄種植與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佘運雄進行訪談。佘先生關于合作社的歷史與規模、自身的經營管理等方面均做了介紹。佘先生表示,該合作社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通過合作入股的方式建立。在葡萄園的管理方面,合作社采取專業人員與農戶一對一進行指導的方式管理。葡萄園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模式,既解決了部分農戶的貧困問題,又提升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是當地落實精準扶貧政策的具體體現。

28日上午,實踐隊員組織了看望留守兒童的活動,了解到當地留守兒童現象想當嚴重。在與留守兒童的聊天過程中,當隊員張陽問小明(化名):“你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對你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影響嗎?”小明顯得很沉默,回答得很冷淡:“沒有”。

28日下午,實踐隊來到沐撫辦事處木貢村村委會與七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進行了訪談。訪談從老藝人們唱山民歌開始,歌宋冬菊老人為大家演唱民歌《郎在高坡打傘來》,隨后,5位民間藝人進行了花鑼鼓表演和薅草鑼鼓表演。在談到沐撫政府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問題時,唐主任表示,沐撫當地政府對于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但是仍然有很多方面要繼續努力。

篇5

__村總人口1834人,其中女性人口896人,約占總人口數的一半。其中流動留守婦女286人,兒童153人.為維護農村流動留守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對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大力實施“婦女兒童權益維護行動”,建立基層維權陣地。__村成立了婦女兒童維權中心,掛牌成立“婦女兒童維權站”,認真接待婦女群眾來信來訪,積極提供法律咨詢和心理疏導。組建了__村巾幗志愿者法律服務隊。

在我市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主要從事的職業大多數是電子、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臨時工普遍存在,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較低。對于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來說,能夠為其提供勞動權利保障的就是勞動用工合同,但一些企業認為務工人員來去自由,沒必要簽訂合同,企業也少一些責任和束縛,當用工單位與流動婦女務工人員之間發生勞動糾紛時,流動婦女務工人員的權益常常因沒有簽訂用工合同而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據在被調查者中了解到,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100人、簽訂企業內部協議的10人、沒有與雇主簽訂勞動用工合同25人,招用“臨時工”并規定試用期滿后看表現再決定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的,是多數非公企業的普遍做法。

2、加班加點嚴重,休息休假權得不到保障。大多數女職工每天工作時間都在9小時以上。少數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甚至長期無休息日。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并沒有依法支付加班工資。一些企業采取計件工資制,節假日、休息日和加班工資被無形剝奪。工作時間超長、休息休假權難保障侵害了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

3、工資待遇低,基本社會保障問題普遍缺失。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勞動時間超長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勞動報酬。如果扣除收入中加班加點的部分,那么月收入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比例將會大幅度上升。另外,與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緊密相連,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率也很低。在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住房這六項社會保障中,調查中發現,只有少部分企業為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辦理其中的一兩項保險。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存在明顯的隱患。

4、“特殊保護”落實難。落后的傳統觀念和薄弱的衛生保健意識,特別是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的醫療保障條件,嚴重影響制約著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的健康。她們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護”(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也沒有條件做婦科病檢查,平時生病也很少去醫院就醫。

5、就業競爭能力差,職業技能準備不足。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多數文化程度不高,且技能單一,從事技術層次較低、勞動強度較大的工種,收獲>文秘站:文化較低、年齡偏大、技能不高、競爭能力不強等特點,致使一些流動婦女進城務工人員以犧牲個人的合法權益為代價來保住工作,即使較低的工資、較高的勞動強度,還愿意承擔。

1、勞動負擔重,健康狀況差。在丈夫外出務工期間,妻子成為家庭生產生活的絕對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幾乎都壓在了留守婦女肩上;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量更大。同時,男人外出務工,贍養老人,養育孩子,洗衣做飯,喂養雞鴨豬牛等繁瑣的家務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婦女的身上。有的留守婦女選擇把田地承包給他人,但自己照顧老人孩子的同時也會選擇做一些來料加工等手工活貼補家用,照樣沒得空閑。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使她們健康受到了損害,同時精神狀態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2、培訓機會少,發展能力弱。大部分婦女表示家庭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丈夫。71.5%的受訪對象有創業意愿,就如何選擇合作伙伴,57%的婦女會選擇與家人一起,這部分人相對于選擇自主創業的28%人大都相對比較依賴家人。有十分之一的婦女選擇與他人聯合創業,由此可見這部分婦女無論在人脈、閱歷等各方面可以說相對較突出,想法比較成熟。

3、夫妻見面少,感情難交流。丈夫外出后,主要通過電話進行聯系,即使與家里聯系,關心的多為孩子和生產生活問題,遠遠不能滿足留守婦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也為婚姻危機埋下隱患。

4、缺乏安全感,維權意識差。多數男性勞動力的流出,甚至部分女性勞動力的外出,導致農村中只剩下老人、兒童和婦女。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是農村治安防范力量的減弱和作案機會的增加,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機。事實也正是如此。農村中的留守婦女及其家庭比起丈夫在家的婦女更易受到人身和財物的侵犯。丈夫不在身邊,家里少了主心骨,很多留守婦女的自身權益受到侵害都選擇了隱忍,以為人低調向他人避讓的方式消極對待。

1、父母監護的缺失,一方面使得留守兒童較早地學會獨立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們的身心發展受到一定影響。處在受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大致可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能力和學習自覺性提高,自我約束增強的兒童;另一類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學習不感興趣,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兒童。

2、隔輩監護是農村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方式,但監護人由于年齡偏大、身體有病、生活不能很好地自理等原因,不但不能為留守兒童提供一些生活上的照料,相反,留守兒童在照顧農田、洗衣、做飯、買藥看病等等方面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監護人,這類對留

守兒童的監護實際上變成了逆向的監護,給他們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1、積極推動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法規政策的落實。加強調研。重點對流動留守婦女的勞動就業、婦女病檢查、婚檢、困難救助等問題展開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篇6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9-0856-02

【關鍵詞】 自我;意識;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及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1-2]。目前較多的研究關注的是農村留守兒童[3-9],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流動的加快以及就業結構的改變,城鎮留守兒童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他們的心理問題在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下容易被忽略。筆者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10]對海口市美蘭區9所學校四~六年級136名城鎮留守兒童進行評定,以相同年級的156名非留守兒童為對照組,旨在探討城鎮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為城鎮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工作提供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整群抽樣方法,抽取海口市美蘭區9所學校四~六年級留守兒童136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童70名,女童76名;平均年齡(11.93±1.17)歲,受教育年限(5.12±0.84)a。對照組為相同年級的非留守兒童156名,其中男童76名,女童80名;平均年齡(11.96±1.12)歲,受教育年限(5.04±0.83)a。2組在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均取得監護人、教師及兒童本人的同意。

1.2 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作為測查工具,該量表是1969年編制、1974年修訂的,1990年由蘇林雁等[11]進行中文標準化及修訂。該量表重測信度間隔2周為081,間隔3個月為0.74,Cronhach's α為0.61(合群)~0.75(行為);與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Achenbach教師報告量表、智商、學習成績均有較好的相關,臨床應用對行為問題、情緒障礙、單純性肥胖、軀體疾病兒童有鑒別作用[10]。量表由80個問題組成,分為6個分量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卮稹笆恰庇?分,“否”不記分;部分題目為反向記分??偡只蚍至勘矸衷礁?表明自我意識水平越高或在某方面的自我意識越強。由經過培訓的心理測量人員對學生采用集體調查的方法,以班為單位,由學生自行填寫。測驗者當場發卷當場收回。為保證調查質量,采用無記名問卷,且填表時要求教師不在場。對所有問卷進行整理編號,備用。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包,對年齡、受教育年限、量表總分及量表因子得分進行t檢驗。

2 結果

由表1可見,留守兒童焦慮、合群、幸福和滿足、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3 討論

兒童自我意識反映了兒童對自己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也反映了評價自身的價值觀念,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調節作用。兒童從嬰兒期起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至青春期趨于成熟。如果在發育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兒童的自我意識出現不良傾向,則會對兒童的行為、學習和社會能力造成不良影響,使兒童的人格發生偏異[12-13]。目前留守兒童面臨著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父母的“缺席”問題,從而導致不同的心理、行為問題。

研究發現,留守兒童焦慮、幸福、滿足及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留守兒童自我意識水平偏低,存在較多情緒問題,有必要在關注留守兒童生活問題的同時,多了解其情緒方面的體驗;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溫情與關愛,在遇到困難、打擊時常處于一種孤立無助的地步,故不容易體驗到幸福和滿足感。

然而本研究未能發現留守兒童行為、智力與學校狀況、軀體外貌與屬性方面與對照組存在差異,說明留守兒童在校行為問題、學習問題、自信心受損尚不明顯,這可能與留守兒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從而轉向對外界尋求幫助、在學習上尋找慰藉有關。本結果與羅建國等[14]報道結果不同,可能與兒童自我意識存在城鄉差異有關[15]。然而這一結果并非提示城鎮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少于農村兒童,相反城鎮留守兒童的情緒等問題被掩蓋在“正常”的行為以及學習成績之下,使其更難發現、更容易被忽略。

總之,城鎮留守兒童存在諸多心理問題。提示父母、教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等除關注留守兒童生活、教育學習問題外,需更加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父母式的關心、指導;另外也提醒社區精神衛生工作者進一步從兒童情緒問題、幸福體驗和滿足感方面深入篩選研究,從而及時發現并干預其心理問題,以促進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吳霓,丁杰,唐以志,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教育研究,2004(10):15-18.

[2] 張順,王良鋒,孫業桓,等.小學“留守兒童”社交焦慮現狀流行病學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7,34(3):441-443.

[3] 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個性及自我意識狀況的對照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 (6):633-634.

[4] 王良鋒,張順,孫業桓,等.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現況研究.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 (7) : 639-640.

[5] 張斌,傅小悌,岳慧蘭,等.父母外出務工家庭子女學習的適應性.中國臨床康復,2005,44(9):69-71.

[6] 吳澤華,曹偉華,喻潔.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社會觀察, 2008 ,9 (中): 260-261.

[7] 喬良,陳希予,袁萍,等.某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6):3 108-3 111.

[8] 趙紅,羅建國,李作為,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分析.精神醫學雜志,2007,20(1):11-13.

[9] 閔永勝,姚本先.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社會醫學,2008,5(1):49-52.

[10]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06-309.

[11]蘇林雁,萬國斌,楊志偉,等.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在湖南的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4-19.

[12]WOLNAM BB. Handbook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Inc,1982:454-456.

[13]李丹.兒童發展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4]羅建國,趙紅,周碧英,等.外出務工者的留鄉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四川精神衛生,2006,19(1):48.

篇7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Countermeasures and Study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DING Tongfa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uainan Norm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among the pupils in grade 2- 4 from primary schools in Anhui.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eft- behind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ose of left- behind male students, higher- grade students higher than lower- grade students.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ake measures to let them grow up healthily.

Key wordsleft- behi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problem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留守兒童日益增多,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密切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單方長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單方或長輩、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兒童。①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心理上和情感的滿足,缺乏直接的親情關懷和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②本研究分析探討了安徽某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為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據,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1 對象和方法

(1)對象。安徽境內普遍存在勞務輸出,選擇某地為研究地點,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中心小學2-4年級學生672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452名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中,男生241名,女生211名。其中二年級學生123名,三年級學生146名,四年級學生183名。在年級、性別構成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

(2)方法。選取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作為檢測材料,心理健康診斷項目包括孤獨傾向(A)、自責傾向(B)、過敏傾向(C)、對人焦慮(D)、學習焦慮(E)、沖動傾向(F)和恐怖傾向(G)7個分量表。分量表得分≥8分者視為異常,將7個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到總焦慮傾向得分,總焦慮傾向得分≥56分者需要進行重點關注,并加以預防。

(3)統計學分析。建立數據庫采用Epidata3.0 軟件,數據分析采用SPSS13.0 軟件。采用卡方檢驗比較檢出率。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1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分布

表1是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男同學和女同學之間出現得差異。留守女生的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對人焦慮、恐怖傾向以及總焦慮傾向的檢出率高于男生,在男女生之間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學習焦慮和沖動傾向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感情上女孩更加依戀父母,父母出門打工后,家庭環境出現了變化,這對于比較敏感的女同學來說很易產生恐怖、焦慮等情緒障礙。同時在心理、生理方面女同學比同齡男同學較早成熟,對各種生理方面的變化產生了恐懼感和神秘感,又得不到父母的及時疏導,就很容易產生焦慮。

表1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的性別分布

2.2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年級分布

表2反映了2-4年級的留守兒童之間,孤獨傾向、過敏傾向、學習焦慮、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和總心理問題的檢出率有明顯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隨著年級上升,除了對人焦慮、恐怖傾向略有下降外,高年級留守兒童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學習焦慮、沖動傾向和總焦慮傾向均高于低年級兒童。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不斷接受來自社會的多重壓力和刺激,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有效的進行自我調節。在行為和心理上非常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但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從而產生多種多樣的心理問題。

3 建議與對策

3.1 父母承擔職責

首先,父母要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要承擔起監護責任。父母雙雙外出的,應盡可能把孩子帶在身邊。其次,經常與孩子保持聯系,多回家探視孩子,多與孩子談心并傾聽孩子的煩惱。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及時進行疏導,防止孩子產生被遺棄感和自卑感。最后,父母要多與學校老師聯系,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2 學校加強教育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87% 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有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他們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很開心。教師要鼓勵和表揚留守兒童,像父母一樣關心孩子的情感變化,讓孩子在心中把教師當成自己的“父母”,予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學校要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配備專門的心理健康輔導教師,應及時地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和心理變化,共同解決孩子遇到的心理問題。

3.3 社會給予關注

政府部門要對弱勢兒童建立補償和救助制度,不能僅是建立在個人同情和社會的自發力量之上。政府認真擔負起職責,真正意識到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大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同時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凈化兒童生存環境,成立專門機構研究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由專人負責管理,對留守兒童實行寄宿制,可以較好解決留守兒童往返學校安全及校外活動無人過問等問題。

國內相關研究結果③④⑤也證明了留守兒童確實會產生以上心理問題??傊?,父母外出打工會讓留守兒童產生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對人焦慮、學習焦慮、沖動傾向和恐怖傾向,家庭、學校及社會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留守兒童健康發展,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基金項目:淮南師院科研項目

(2010WK03;HSJY200904)

注釋

①吳霓,丁杰,唐以志,等.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②閔永勝,姚本先.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8.5(1):49-52.

③王東宇,林宏.福建省284名中學“留守孩” 的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521-522.

篇8

關鍵詞:留守兒童;社會實踐;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0-0100-02

一、背景

人口流動這一客觀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然出現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充分快速流動的社會人口,不僅是社會高速發展與現代經濟的顯著特征和必要條件,亦是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1]。

在我國步入城市化、工業化的關鍵時期,三農問題成為當今我國改革與發展中的最大難題,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留守兒童問題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現象,不僅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教育事業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且還關系到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和實現和諧社會這一目標。隨著不斷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繼續轉移,留守兒童還將源源不斷地產生,留守兒童問題必然在今后一個時期內都會存在[2]。

二、留守兒童現狀

(一)概念

兒童是指身心處于未成熟階段的個體。狹義來說,是指少年期前的階段[3]。廣義的兒童,是自出生到成熟時期以內的所有孩子。農村地區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他們大多數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單方、其他親人或委托人撫養、監護或獨立生活[4]。目前,學術界尚未對農村留守兒童做出明確的界定。2008年2月27日全國婦聯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對農村留守兒童做了最新、最具權威的界定,即“17周歲及以下的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的未成年人[5]。

(二)產生原因及概況

社會因素是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隨著中國社會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經濟出現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嚴重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差異性?!傲羰貎和边@個特殊群體的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剩余的勞動力,使農民外出打工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潮流。而留守兒童一生的發展,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影響與未來兒童在這一時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習慣、心理、道德、價值觀、人生觀等都受到很大影響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兒童的第一監護人的缺位導致家庭監護職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解決對象。目前尤為重要的是客觀、全面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彌補家庭教育的空白[6]。

(三)數量、規模

基于當前留守兒童問題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小組于2012年10―12月期間在哈爾濱周邊農村地區做了大量社會實踐工作,積累了大量調查數據,結果如下:

從調查的總體情況來看,在所調查的學校留守兒童現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現越來越多的趨勢,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嚴重的幼兒園孩子高達一半以上,留守兒童在校的人數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據估測已達5800萬,目前,城市化進程正不斷加快,農村人口還將大規模地流動,留守兒童現象將會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6]。

三、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教育學理論指出,影響兒童發展的三大因素為家庭、學校和社會。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相互獨立且又互為補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同伴群體環境中的兒童,隨著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務工以后,家庭職能變得逐漸弱化,留守兒童生活的學校和社區可以彌補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們對社會實踐獲得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結合相關研究報告,發現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嚴重問題:教育問題、心理問題、安全問題和道德問題等。

(一)教育問題

很多學者都對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結論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父母在外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7],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成績有很大的負面影響[8]。對于父母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輔導監督方面,各學者觀點一致,都認為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由于學習輔導者出現較多的空缺,導致學習監督力度不夠。還有學者指出,留守兒童隱性輟學現象比較嚴重[9]。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關愛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小組調查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成績平平,中等偏下、較差的共占70.2%。留守兒童因為年齡都還較小,自我控制力較差,再加上監護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很少對其監督和輔導,與他們缺乏自覺主動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

(二)心理問題

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的留守兒童,長時間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缺乏與父母的溝通,而造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心理健康問題突出[8]。由于農村孩子的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遠高于城市孩子(19.8:8)[10],再加上長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和疏導而長期郁積,使他們成為當今社會心理病變的“高發群體”[11]。

(三)安全問題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監管,留守兒童極易存在安全隱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傷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為失控,走上違法犯罪甚至輕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7]。留守兒童多具有年齡小、判斷能力差的特點,言行得不到正確的約束和引導,再加上緊急避險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也較弱,導致溺水、被火燒、被水燙、交通意外、被拐賣、被毆打等事件時有發生,存在許許多多難以預料的安全隱患。由于得不到親情呵護,加上代管不力,農村留守兒童整個群體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這顯然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

(四)道德問題

留守兒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觀念、道德行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現偏差,由于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親子關系失調,父母監控機制弱化,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導致留守兒童道德觀念的獲得和行為的養成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有些留守兒童甚至出現強烈的傾向和嚴重的過錯行為[12]。

四、社會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兒童保護、生存和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例如《憲法》、《教育法》、《民法通則》、《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體系,但是針對留守兒童這一特殊對象的權益保護,其法律體系仍舊缺乏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留守兒童,社會上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教育、關工委、民政、團委、婦聯等部門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13]。

五、醫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分布廣泛,規模很大,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難取得根本性解決,因此需要社會多方面的關注和支持。將大學生志愿者群體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相結合,加強建設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鼓勵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有關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這不僅是為解決留守兒童提供解決途徑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大學生了解社會、激發學習動機的重要方式,為其提高實踐能力、專業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基礎[14]。尤其是醫學生,開展長期的留守兒童社會實踐,對鞏固專業知識、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醫學生不僅可以輔導留守兒童學習,解決教育問題,還可以運用所學的醫學基礎理論知識,長期開展醫療保健知識以及定期評估留守兒童健康狀況,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安全等問題,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葉敬忠.關愛留守兒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王海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3]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桂生.教育原理[M].長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5]全國婦聯.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08,(6).

[6]孟茜茜.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7]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1.

[8]吳霓,丁杰,唐以志.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

[9]曹春華.農村“留守子女”學習狀況分析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校長教育研究,2007,(5).

[10]李金濤.農村留守孩現象亟待關注[J].中國改革:農村版,2003,6:49-50.

[11]劉允明.關愛農村“留守兒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12]遲希新.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

篇9

一、基本情況

**鄉隸屬魯甸縣,地處魯甸縣北部,距縣城36公里,最遠的塘房村委會離縣城50公里。東與昭陽區蘇家鄉接壤,南與水磨鄉相鄰,西與梭山鄉相鄰,北與新街鄉相鄰。轄四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114個村民小組?,F有農戶8244 戶,總人口38720人。全鄉國土面積112平方公里,海拔2160米,年平均氣溫10.9℃,年降水量1100毫米。全鄉實有農村勞工力20397人,外出務工11360人,其中全家外出戶1276戶,07年全鄉務工收入437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241元。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社會經濟建設的作用。

通過人力資源轉移培訓,鄉黨委、政府利用我鄉人力資源開發契機,把全鄉潛在的勞動力資源優勢變成了現實的經濟優勢,使全鄉農民擺脫了自然條件的束縛,走上了奔富奔小康的道路,從而極大地促進了全鄉社會經濟建設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等有所提高。使外出務工人員為我鄉經濟發展積蓄了資金、技術、思想、提高了土地的綜合利用率,活躍了農村資本市場,為新農村建設做出積極的貢獻。

三、勞動力轉移培訓對我鄉的金融作用

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通過郵寄、金融機構匯寄回鄉的據統計約有4000萬元,通過打工經濟的發展和部分資金流入我鄉,使銀行存款額大幅提升,對我鄉郵政和吸收銀行存款起著重大的作用。

四、務工人員對我鄉經濟的貢獻

1、打工經濟初步形成,規模日益擴大。通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外出務工以每人每年收入大約在120xx元左右。僅外出務工一項,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就可多增加700余元。這樣看來,打工經濟已經成為加快我鄉發展的重要產業。

2、農民素質不斷提高,造就了一批適應我鄉發展的有用人才。“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勞致富,回報家鄉”。廣大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從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把外面新鮮的事物帶回了家鄉,極大地促進了我鄉的發展。如**村的崔文聯在外打工多年當上了老板,就捐了10萬元給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給家鄉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

3、一批農民在外出務工中發家致富,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經過多年的外出務工,我鄉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試的農民已經率先發家致富,。多年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些身邊人、身邊事教育了我鄉的廣大群眾,進而輻射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外出務工,形成了“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的局面。如今,我鄉外出務工的隊伍不斷壯大,“農忙種田,農閑打工”正在成為廣大農民的生動實踐。

五、農村留守群體方面

篇10

一、留守學生教育的現狀與原因

前不久,**縣關工委對全縣各中小學校的學生再一次作了調查。調查結果令人擔憂,大部分班級的留守學生超過35%,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學生的整體情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不愛學習,不務正業,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厭學情緒比較嚴重;不思進取,沒有學習目標和人生理想;普遍不守紀律,不遵守法規,常常惹是生非;行為習慣普遍比較差,不講文明禮貌,好吃懶做;是非觀念淡薄,心理發展畸形。

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監護管理存在“盲區”。由于父母不在家,對孩子的關心不夠,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表現、變化;在家年邁的祖輩大多是文盲,既無精力和體力,也無教育能力,再加上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導致后來管不住、管不了,以致放任自流。

第二,家庭對“留守生”教育存在“誤區”。有的父母認為自己一輩子沒文化照樣過,子女沒多少文化照樣掙錢,因此對孩子的學習關心很少。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長,在孩子用錢方面十分慷慨,使一部分“留守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壞習慣增多。

第三,學校對“留守生”教育存在“困區”。學校有理、有序、有度的教育與家長的溺愛或放縱產生強烈碰撞,致使學校教育難。很多學生“打不得、罵不得”,部分學生還有逆反心理。如果老師稍有過激行為,少數家長就會以此為難學校和教師。

第四,社會環境成了“留守生”教育的“雷區”。部分學生受外界各種思想的影響,常常會出現穿著打扮怪異、早戀、賭博、酗酒、抽煙、盜竊、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

二、“留守生”的教育對策

第一,家長要有一個正確的親情教育觀。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兒童出現的生存危機和道德規范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賺錢是我的事,孩子讀書、成不成才是孩子的事”的思想。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中小學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對錯、好壞、是非等判斷能力差,家長要盡可能地多關注孩子成長。

第二,關工委、教育部門、學校要高度重視對“留守學生”進行各種教育。

1、學校要建立“留守學生”信息卡,制訂“留守學生”教學工作計劃,把“留守學生”工作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留守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專項教育活動。

2、學校教師要增強責任心和愛心。既傳授知識又要當好留守子女的“嚴父”和“慈母”,對其缺點和錯誤不姑息遷就,對其生活、思想、感情多加關心、理解和幫助。

3、關工委要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幫助他們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和學會關愛他人,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解決留守子女問題的關鍵。

4、學校要配備心理輔導老師,加強對留守子女的心理輔導,這是解決留守子女問題的重要途徑。老師要學會洞察留守子女的心理,激活他們情感交流的欲望,教給他們保持身心健康發展的常識和經驗。

5、教育部門、學校還要進行內部體制改革。如建立留守子女寄宿制,改變教育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讓學生愿學、樂學,使學校真正成為他們的樂園。這是解決留守子女問題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