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活自述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生活自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或許還是在上課吧,初至這個學校,那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熱鬧,僅僅有一個班的小朋友在操場上玩耍。班長給大家分配了任務,我們小組被安排在操場打掃。或許是不能直接走進教室和小朋友交流,大家頗感失望。然而當我們拿起掃帚,簸箕,揮舞在操場上,看著一段段跑道,球場被大家打掃干凈,心中也充滿著成就感。
不一會兒,到了大課間,小朋友們站著整齊隊列從教學樓里走出,還蹦蹦跳跳的,到操場里做操,而我們也放下了清掃工具,看他們做操,在課間里同他們交流。
操場上,小朋友們三五成堆,在嬉戲打鬧,也有一些安靜的小朋友在墻邊玩自己的卡牌,還有一些小朋友圍在一起嘻嘻哈哈地聊天。
我試著和一個小朋友聊了聊,我問他們每天要不要值日,而那個小朋友的回答更是讓我吃驚。他不僅回答了我的問題,還開始詳細地講述他們的值日安排,以及他所作的事情。聽著他的講述,我忽然感到一陣羞愧,當我做一件事情時,是不是只是就事做事呢?
美好的課間如此短暫,小學生不會一個課間坐在教室只為等下一節課的到來,而是當上課鈴響起,沖回教室。這不是不知珍惜時間,而是每個人本該有的玩耍的天性。
或許沒能走進小學課堂是一個遺憾,或許沒能給小朋友更大的幫助,但我們相信,我們給小
朋友帶來了清潔的活動場所,帶來了半天的歡樂。而這一次社會實踐給我們的啟示,或許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講述。我們本該如此,時刻以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在他人面前。
1.高中生1000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范文
2.XX年學生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撰寫要求
3.XX年中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
4.XX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總結
5.XX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格式及范文
6.XX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7.XX年最新志愿者高中生社會實踐報告心得體會
8.XX年學生社會實踐報告調查報告撰寫要求
篇2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法;聯系生活
一、掌握課本知識,夯實基礎
高中生物知識是以課本為本的,因此夯實的基礎知識是學好生物的前提。根據艾濱浩斯遺忘曲線的原理,我認為可以將生物學習劃分五步:(1)課前預習,預習絕不是簡單地看一遍課本,它是一種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要記住、要理解、要練習,掌握自己能掌握的、學會自己能學會的、鞏固自己獲取的。同時找出自己不會的、模糊的、疑惑的并做好標記。(2)聽課,帶著自己預習的問題去聽講,使聽課非常有針對性,從而事半功倍。同時與同學、老師交流解除疑惑,提升自我。(3)課下復習,這里的課下復習是指下課后緊接著課的復習,無論老師課上有沒有領著復習都要課下第一時間再將所學的知識串一遍。書上是書上的,老師是老師的,只有自己的才是自己的,擁有自己對知識的認知非常重要。(4)睡前總結,一天的學習結束后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做個總結,躺在床上默想今天的生物學習過程和知識點,提升自己對知識的全面認知。(5)第二天早上的回想,將昨天所學再次重現,翻看課本或筆記找出遺忘點加深記憶。我認為由此五步可以輕松記憶課本知識,扎實基礎不是問題。
二、鞏固訓練,自我檢測
對知識的單純記憶到知識的熟練應用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鞏固訓練必不可少,反復地訓練、反思既能加深知識的記憶、理解,又能練出自己的技巧。同時定期的自我檢測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針對自己的不足做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透析自己的知識、技能、思維、情緒、狀態,全面的總結是提升的不二法門。在應用知識解題上要有自己的方法,最好不要照搬現成的方法,可以借鑒形成自己的方法,自己的才最適合自己。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維角度和視野,這些東西必須通過扎實的訓練、總結才能形成。學科思維在解題上非常重要。
三、經常總結,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高中生物知識非常有體系。例如,第一冊《分子與細胞》描述的是細胞的化學元素成分、化合物、結構、代謝(光合、呼吸相關)、生命歷程(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癌變)依次遞進,很容易就能連成串,形成體系。課本的使命是承載知識,我們形成知識體系不一定就和課本一致,自己“有一套”才最重要。有自己的整體體系后還可以對易混、易錯知識整理總結,比如真、原核、動、植細胞區別、高中生物中出現的所有的有關顏色變化的知識、中學生物所有涉及的疾病以及病理、幾種進化理論的觀點等等,都能夠很好地加深自己的理解??v橫交錯而不是條理的知識網絡才是我們的學習成果和解題的根基。
四、廣閱群書,聯系生活
生物學,是關于生命體的科學,有生命就有生活,生活實踐的經驗就是知識。書,記載了這些知識,有書就有生物學,廣泛的閱讀在增加知識、開闊視野的同時也可以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見識生物學。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氣死周公瑾、罵死王朗,明明沒有破壞二人的任何生理結構卻導致二人死亡。從生物學的解釋是:諸葛亮通過影響二人的神經中樞里的大腦這個最高中樞來實現對相對低級的小腦、腦干、下丘腦等的控制,導致后者所控制的機體平衡、心跳呼吸、內分泌等的紊亂,進而導致機體代謝的異常、死亡。涉及的生物學知識有神經反射、分級調節、體液調節、呼吸節律等。書,不會自述它是關于什么的,我們完全可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重現我們學習的東西。此外,生活中更是隨時隨地都有生物學:一張簡單的體檢單、運動后喝鹽汽水、心情愉悅提高工作效率、感冒發燒沒有食欲等全都體現著生物學的光輝。因此,生活中處處是生物,隨時能學習。
篇3
【關鍵詞】 自殺未遂;意念;心理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B 8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殺是指有自我意識,自行采取的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1]。自殺是目前全世界普遍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很多國家,自殺已成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項來自安徽合肥地區的監測資料表明,中學生近1年的自殺意念報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國際標準,我國已成為繼日本、韓國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殺率亞洲國家。據報道自殺已經成為我國繼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歲死亡人群中,自殺成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蚌埠地區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自殺未遂發生情況的調查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的分析,以便為青少年自殺風險評估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預防自殺行為繼續發展、降低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在蚌埠地區抽取2所大學,4所城市中學(其中教學質量較好的中學1所,中等的2所,較差的1所),3所農村中學(按教學質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學中6所為完全中學,1所為職業中學。中學按每年級抽取2~4個班,大學按不同專業每年級抽取2個班的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抽取學生7 315名,回收有效問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學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齡12~22歲。
1.2 調查內容
1.2.1 自殺意念的評定 自殺意念指有尋死的愿望,但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對1年內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發生自殺意念頻率、自殺計劃情況、自殺準備情況和自殺意念強烈時的想死程度進行分析。
1.2.2 自殺未遂的評定 自殺未遂是指各種有意威脅和/或殘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導致死亡的行為。
1.2.3 人口統計學變量 包括性別、年齡、戶籍、學習階段、家庭類型、是否為獨生子女、父母親的文化程度等。
1.2.4 亞健康狀況的評定 運用“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評定青少年軀體亞健康和心理亞健康[4]。軀體亞健康有32條評價項目,只要有1條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即為符合軀體亞健康狀態者;心理亞健康有39條評價項目。以某項目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即界定為具有該亞健康相關癥狀。計算研究對象亞健康癥狀數。
1.2.5 抑郁與焦慮狀況的評定[5] 采用Zung編制的自評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按1~4分的4級評分方法評價青少年的抑郁狀況,抑郁量表總評分≥41分為抑郁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對青少年焦慮狀況進行評價,焦慮量表總分≥40界定為焦慮癥狀。
1.2.6 述情障礙的評定 采用多倫多述情障礙量表[5],根據述情障礙分值,按四分位數法分4個等級對各級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狀況進行比較。
1.3 調查方法與質量控制 首先對課題組成員和各調查中學分管領導、所調查班級班主任、校醫和/或體育老師以及大學所抽班級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再由班主任協助調查組成員到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在自愿的情況下填寫問卷。問卷以班級為單位在教室內統一發放、集中填寫、當場收回。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1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3.0)錄入并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 在參加調查的7 104名學生中,報告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共有2 017名,報告率為28.4%(2 017/7 104);報告 自殺未遂的學生有198名,報告率為2.8%(198/7 104)。
2.1.1 自殺意念的發生頻率和程度 在2 017名報告有自殺意念的學生中,其中在調查時1年(12個月)內產生過自殺意念的學生有732名(36.3%),調查時1年前就有的有1 285名(63.7%)。對調查時1年內產生過自殺意念的732名學生根據產生自殺念頭最強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頻率、當時自殺計劃的設置情況、自殺準備情況和想死的程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意念頻率63.0%為一閃而過,39.3%有自殺計劃,8.5%有自殺準備,24.3%的學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 自殺未遂 對198名自殺未遂者的自殺次數、最近一次發生的時間、自殺結局和自殺實施時的想死程度進行分析,結果顯示32.8%的自殺未遂的學生報告≥2次,最近一次發生在1年內的占50%,自殺結局中達40.1%的不是本人放棄,30.3%的在當時自殺時的想死程度超過50%。
2.2 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因素分析
2.2.1 人口統計學變量對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 分別對學習階段、性別、戶籍、父母親的文化程度、是否為單親家庭、是否為獨生子女7個人口統計學變量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報告率進行χ2檢驗。見表1。
2.2.2 軀體亞健康狀況對青少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有軀體亞健康癥狀的2 694名學生中,自殺意念報告率為37.8%(1017/2 694),高于無軀體亞健康狀態的自殺意念報告率22.7%(1 000/4 410),(χ2=186.929,P=0.000)。按軀體健康條目多少為自變量X,自殺意念報告率為應變量Y,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兩者存在直線回歸關系,回歸方程為:Y=31.527+2.235 X,說明隨著軀體亞健康條目的增加,自殺意念報告率逐漸升高(F=53.092, P=0.000)。
根據有無軀體亞健康將7 104名青少年學生分為2組,比較2組學生自殺未遂報告率,結果發現軀體亞健康組自殺未遂報告率4.5%(121/2 694)高于無亞健康組的1.7% (77/4 410)(χ2=46.523,P=0.000)。
2.2.3 心理亞健康狀態對青少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 心理亞健康量表有50條心理、社會、活力等不適的癥狀,根據個人近3個月來對每條癥狀的實際感受劃分6種情況,選擇最符合自己的一種情況,只要有1條癥狀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就定義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結果發現有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學生1 297名,自殺意念報告率為39.9%(1 297/3 233),高于無心理亞健康狀態(3 881名)的自殺意念報告率18.8%(730/3 881)(χ2=393.035, P=0.000)。按心理亞健康條目多少為自變量X,自殺意念報告率為應變量Y,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兩者存在直線回歸關系,回歸方程為:Y=28.651+1.757 X,說明隨著心理亞健康條目的增加自殺意念報告率逐漸升高(F=128.618, P=0.000)。
根據有無心理亞健康將7 104名青少年學生分為2組,比較2組學生自殺未遂報告率,結果顯示心理亞健康組自殺未遂報告率為4.5%,高于無亞健康組的1.3%(χ2=66.133, P=0.000)。
2.2.4 抑郁狀態對青少年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 抑郁評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級評分方法,對個人20條的得分進行累加,凡總分≥41分,即認定為處于抑郁狀態。 對有、無抑郁狀態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報告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有抑郁狀態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報告率均高于無抑郁狀態學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見表2。
2.2.5 焦慮狀態對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影響 焦慮評定方法同抑郁。對有、無焦慮狀態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報告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有焦慮狀態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報告率均高于無焦慮狀態學生(χ2=121.51,P=0.000;χ2=122.05, P=0.000)。見表3。
2.2.6 述情障礙對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影響 目前,國內對述情障礙的評價方法還沒有統一標準,本研究根據述情障礙得分,計算四分位數,將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數計為1級,將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數計為2級,將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數計為3級,將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數以上計為4級,對不同級別述情障礙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狀況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報告率隨著述情障礙級別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見表4。
2.3 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3.1 自殺意念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5。
以自殺意念為應變量(0=無, 1=有),將性別(男=1,女=2)、學習階段(初中=1,高中=2,大學=3)、父親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親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軀體亞健康條數(0條陽性項=1, 1~3條陽性項目=2,4~6條陽性項目=3,7~9條陽性項目=4,≥10條陽性項目=5)、心理亞健康條數(賦值方法與軀體亞健康同)、抑郁分數(<40分=1,≥40=2)、焦慮分數(賦值方法與抑郁同)和述情障礙分數(賦值與等級相同)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學習階段、心理亞健康、抑郁狀態、焦慮狀態和自述障礙6個變量是自殺意念產生的影響因素。與單因素相比,剔除了母親文化程度和軀體亞健康2個變量。見表5。
2.3.2 自殺未遂的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自殺未遂為應變量(0=無, 1=有),將性別、學習階段、軀體亞健康分數、心理亞健康分數、抑郁分數、焦慮分數和自述障礙分數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的賦值方法與自殺意念相同。結果顯示,性別、心理亞健康狀態、抑郁和焦慮狀態、自述障礙均是自殺未遂產生的影響因素。見表6。
3 討論
3.1 蚌埠地區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報告率偏高 本調查結果顯示,蚌埠地區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為28.4%,高于國內一些地區的報道[6-7],與馮珊珊[8]報道的廣州市結果(33.2%)接近。結果高于國內某些地區的原因可能為:一是調查時間不同的結果。本調查時間為2007年12月份,而文獻[6-7]調查時間為2003年和2004年,時間相差較長,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社會競爭日益增強有關;而馮珊珊報道的廣州市的調查時間為2007年4月,與本調查時間接近,因而結果也較為接近。二是調查對象雖然都是青少年學生,但不同學習階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對結果也有影響。本調查樣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 大學生占46.7%,而文獻[6-8]調查對象中主要是中小學生,而大學生占的比例較小,由于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自殺意念報告率不同,所以會對最后的結果造成影響。
自殺意念的嚴重程度可從其計劃、準備和意念等級來反映,嚴重自殺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殺意念越嚴重,發生自殺行為的危險性越大。Turvey[9]報道,有過1次或2次自殺意念者發生自殺未遂的危險性是沒有自殺意念者的2.4倍;有過多次自殺意念者,發生自殺未遂危險性是沒有自殺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調查自殺未遂報告率為2.8%, 其中32.8%的人自殺次數≥2次。重復自殺未遂也是自殺死亡重要的預測因素。有學者報道,曾有過非致死性自殺未遂的人,10%~15%最終自殺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顯示:重復自殺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殺最強的預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隨訪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殺未遂后0~1個月)重復自殺未遂是自殺死亡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關注自殺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提供心理援助已成為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
3.2 女性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報告率高于男性 在自殺行為的性別差異上,國內其他城市的調查結果提示自殺意念的發生率均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殺未遂的發生則大多為男生高于女生[13-14]。國外的研究則顯示女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發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殺死亡的發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調查女生自殺意念報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殺未遂報告率在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女性對壓力的感知強,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消極想法有關。
3.3 學習階段對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發生有顯著影響 本調查顯示高中生的自殺意念報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學生,而自殺未遂報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學生。說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學生心理日趨穩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另外,青少年自殺意念的產生與其學習密切相關。有調查顯示,學習成績越差自殺意念的發生率越高[1]。中學生的學習任務重,面臨中考和高考的考驗,心理壓力較大,容易導致負性情緒的產生。在我國,高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因此高考不論是對學生本人還是對學生家長和老師都高度重視,從而給高中生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一旦遭遇意外的學習和生活事件,很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導致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的發生。而大學生經歷過了高考,初中生距離高考的時間較長,學習壓力相對于高中生來說卻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殺意念報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學生。
3.4 亞健康狀態對青少年學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發生有顯著影響 國內外研究顯示,有自殺相關行為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慮。國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殺死亡者是抑郁癥患者,15%的抑郁癥患者最終自殺死亡[16]。對自己通常有較多否定評價的人,相對會產生較多的抑郁情緒。此次調查證實,有自殺意念的青少年,其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抑郁與焦慮程度都顯著高于無自殺意念者??赡芘c這些青少年受身體健康狀況影響,學習及其他活動的能力較差,常有更多失敗的體驗,內心脆弱、敏感、情緒不穩定、自信心不足,當遭遇意外事件時,更易選擇消極的方式來應對,如自殺。
3.5 述情障礙是青少年產生自殺意念與自殺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礙(alexitymia) 又譯作“情感表達不能”或“情感難言癥”, 即自身情緒調節障礙,其特征包括情緒體驗受限或減退、情緒表達能力障礙、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動感受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對他人的情緒識別困難[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軀體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礙癥狀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發現約有10%的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不善于用語言來描述自己的內心情緒感受[19]。述情障礙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經機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可為一種人格特征,也可為某些軀體或精神疾病時較常見到的心理特點,或為其繼發癥狀。述情障礙患者不能區分焦慮與抑郁,不能區分興奮與疲勞,不能區分生氣與饑餓[21]。不能準確地描述感受妨礙了患者情緒壓力的釋放[22]。相反,這些壓力存在于體內,最終表現為軀體的疾病。內部的痛苦通過軀體的疼痛或軀體癥狀表現出來。述情障礙患者由于缺乏識別、表述情緒的能力,所以在應激情境和人際關系中常出現情緒失調,及情緒的困感。這樣的失調進一步改變通過認知來處理情緒的能力[23]。本調查結果顯示述情障礙是學生產生自殺意念和自殺未遂的影響因素,可能與有述情障礙對學生產生上述身心影響有關,也可能是述情障礙本身可以加重學生軀體和心理亞健康有關。
(致謝:本課題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懷遠縣教育局以及調查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謝!)
4 參考文獻
[1] 季成葉,主編.兒童少年衛生學.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7.
[2] 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1998-2003: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 2005:180-189.
[3] 王衛紅.抑郁癥、自殺與危機干預.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 陶芳標,胡傳來,孫業桓,等.我國青少年亞健康多維評定問卷的編制與應用研究.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8,12(4):309-314.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 高鴻云,吳增強,鄧偉.等. 上海市中小學生自殺行為及心理社會相關因素的研究.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7,2(1):32-37.
[7] 張敏,王禮桂,邢艷菲. 中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7,28(5):429-431.
[8] 馮珊珊,張雪琴.廣州市大學生自殺意念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8,29(5):414-416.
[9] TURVEY C, STROMQUISTA,KELLY K. Financial lo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ample.Acta PsychiatrScand, 2002, 106(5): 373-380.
[10]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104-109.
[12]CEDEREK M,OJEHAGEN A. 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ed after 1-12 months.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20: 101-109.
[13]高茗,徐放,沈慶鳳,等.合肥市中學生情緒障礙及傷害行為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標,張洪波,曾廣玉,等.青少年自殺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公共衛生,1999,15(3):247-248.
[15]GOULD MS, GREENBERG T, VELTING DM, 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 42(4): 386-405.
[16]CHARLES Lr, JOANNE Er, RICHARD C,et al.Some differences betweenmen and women who commit suicide.Am J 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 JK,SAARIJARVI S ,AARELA E ,et al .Two decades of alexithymia.J Psychosom 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 PE,HENRY JD .Alexithyria,somatiz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acommunitys ample. Psychiatry 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 Psychosom Res, 2007,63 ( 4 ) :373- 376 .
[20]WOUTA M ,ALEMANC A ,BENNOND B ,et al .No words for feelings: Alexithym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first-degere relatives. Compr 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 J. Thertres of the body: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 illnes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
[22]MARTIN JB, PIHL RO. The stress-alexithymia hypothesis: Theor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 tions. Psychother Psychosom,1985,43:169-176.
篇4
曾系統接受過意象對話、繪畫療法、沙盤游戲治療等專業培訓,擁有比較豐富的青少年心理輔導實際經驗,專注于青少年心理輔導研究。擅長咨詢領域:青少年職業指導與人生規劃、厭學輔導、考試焦慮、人際溝通、情緒情感管理、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方面的團體與個體心理輔導。
一、心理咨詢原理和技術
面對來自高考、社會就業、個人成長的壓力,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在當今這樣一個充斥著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凸顯出來。李金芝作為國家級心理咨詢師,并且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域任教多年,不僅擁有豐富的青少年心理輔導實踐經驗,更有夯實的理論基礎。
記者:
提到學校內的心理咨詢,不少青少年朋友誤認為是被老師找去談話、盤問,您能介紹一下相關的心理咨詢專業原理嗎?
李金芝:
提起心理咨詢方法和技術的原理,我們將不得不首先說到“無意識”和“投射”這兩個心理學詞匯。因為,這幾種心理咨詢方法和技術都是建立在無意識投射機制基礎之上。首先,有必要簡單說明一下“投射”的含義?!巴渡洹痹谛睦韺W中有三種含義:一是指個人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態度、愿望和情緒等投射到環境中的事物或者他人身上。比如一個疑心重的人,他看到的可能是周圍人都在懷疑他,或別的人都是值得懷疑的。二是指一個人的情緒對外界事物的影響。比如一個落魄的、失意的人會感覺連路上的那條狗都在嘲笑他。三是指個人從經驗出發做了主觀而非客觀的判斷。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風聲鶴唳”等。
其次,還有必要簡單說明一下意識和無意識的含義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意識的整個本質就是辨別,區分自我和非我,主體和客體,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離成對立的雙方完全是由于意識的區分作用,只有意識才能認識到適當的東西,并使之與不適當的和無價值的東西區別開來。無意識分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個體無意識是一個容器,蘊容著所有與意識的個體化機能不相一致的心靈活動和種種曾經一時是意識經驗,不過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受到壓抑或遭到忽視的內容,如令人痛苦的思想、懸而未決的問題、人際間沖突和道德焦慮等等。還有一些經驗,它們與人們不甚相干或顯得無足輕重,由于本身強度太弱,當人們經歷它們時達不到意識層,或者不能留駐在意識之中,因而都被貯藏在個體無意識里。所有這些構成了個人無意識的內容,當需要時,這些內容通常會很容易地到達意識層面。同時,在人類心靈最深處,擁有一個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識的共同基底,這個基底就是集體無意識,所有意識和無意識現象都從集體無意識中生發出來。集體無意識內容不象個體無意識那樣由本人曾經感受的經驗構成,在個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它們從未被感知。
兩者的關系可以用 “冰山理論”來描述:意識僅僅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僅占1/7),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占大約6/7)卻對其余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F在讓我舉個例子做進一步的說明:以大海為例,意識就像是大海的海平面,而無意識則像是海底世界。表面上看,大海大多數時間似乎是風平浪靜或微有波瀾,但是當我們深入大海之后,會發現原來海底世界更寬廣,里面有很多生物,也會隱藏著一些沖突甚至是危機。這個例子可以更加形象的來說明意識和無意識的關系。
再進一步舉個日?,F象來進行形象的表述:比如,某位高三學生,在高考之前,不停的對自己說:“我不緊張,有什么可緊張的?!不就是一次考試嘛?以前我又不是沒考過試。”這是他的意識層面,他甚至可以呈現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狀態,讓大家感覺他很輕松。與此同時,他發現最近幾天自己很容易發火,食欲不太好,好像睡眠也不太好,不容易睡著,睡著之后感覺睡眠很淺或者做夢很多(有時會做考試誤場的夢)等。那么這就是他的無意識層面的一些表現。意識層面告訴自己不緊張,但是無意識層面卻呈現出一系列的緊張表現。從這個例子里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真正影響我們的,很多時候不是意識,而是無意識。因此,作用于我們無意識層面的一些心理咨詢,有時候會幫助來訪者更好地解決個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記者:
請您具體介紹幾種在理論指導下衍生出的心理咨詢的方法和技術,及在青少年心理輔導中的應用。
李金芝:
在青少年心理咨詢領域,比較常用的心理咨詢方法和技術有“意象對話”、“繪畫治療”、“沙盤游戲”。
意象對話的基本特點是在咨詢過程中,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一起使用意象(意象即是指有象征意義的形象),靠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來相互交流。這個交流方式是比較奇特的。它可以讓心理咨詢師直接進入到來訪者的潛意識區域(注:在心理學里,無意識和潛意識一般是通用詞)或者是心理的深層,還可以直接作用于來訪者的心理深層。在交流過程中,咨詢師可以不必向來訪者過多解釋意象對話過程中的象征意義。來訪者可能會知道意象對話過程中這些話的象征意義,也可能不知道,很可能他只是把咨詢中的這些想象看做一個游戲,但是他們的內心里(無意識)的一個地方是知道心理咨詢師的意思的。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較好的作用于來訪者的無意識,并通過這種深層的改變與修通最終幫助來訪者改善自己的情緒、改變自己的行為。
說到繪畫,我們可以說圖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有效工具。它是表達我們潛意識的一種直接工具。圖畫天然的功能首先是表達和溝通,而后才有美學意義。圖畫具有天然性,也更具有象征性。人們在繪畫時,會很自然地浮現出一些聯想、記憶或某些片段,會把情緒、心理體驗等用線條和色彩表達在圖畫中。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是一種投射技術,它能夠反映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圖畫作為一種投射技術,主要是通過咨詢師簡單、模糊和不確定的引導語來引導來訪者繪畫,給人們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其把深層次的動機、情緒、焦慮、沖突等,與不知不覺中投射到繪畫作品上。
沙盤游戲則主要通過沙盤,把無形的心理內容以某種適當的象征性方式呈現出來,從而獲得獨特的個人體驗。在沙盤游戲中,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自由與保護的空間,讓來訪者自我探索、促發來訪者內在的力量,最終使得他們獲得自我治愈的力量。如果舉個形象的例子,相比其他心理咨詢技術和方法,沙盤游戲更像是秉承了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始終把癥狀的消除或減緩與人格的發展相結合,把人格的發展與自性的整合做融會貫通。也就是說,通過來訪者無意識的投射,他們的內心沖突與矛盾會被表現或投放到沙盤里,咨詢師通過容納性的守護與觀察發揮共情的作用,并通過陪同性的探索,使來訪者獲得生命或心靈的自主性,通過感受、接觸與溝通這種具有自主性的生命和心靈,從中獲得啟發和力量,獲得內在的治愈與發展。簡言之,在“自由與保護”的沙盤游戲過程中,來訪者可以獲得充分的內在體驗以及充分的表現與表達;無形的無意識內容可以通過沙盤游戲模型與主題等載體獲得呈現。因而,沙盤游戲,包含著我們所理解的“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對來訪者心理健康的維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等都會有所促進,也可以在來訪者人格發展以及心性成長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沙盤游戲治療以游戲的形式,容易和來訪者建立關系,容易被來訪者接受,并且是來訪者主動去做,取得的效果往往會很好。
在很多時候,無意識層面的東西很難感知,也很難通過言語來表述。有很多時候,我們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不太好,學習和生活狀態不太對味兒,但是我們可能不知道怎樣來找出這些問題并化解這些問題,或者是從意識層面來說,“這些道理我都懂”(比如考試之前告訴自己過度緊張不利于考試發揮),但是無意識層面這樣的道理與自我勸說沒有任何效果(比如,實際上自己的考前緊張和焦慮已經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狀態),這時就需要我們借助一定的方式將無意識投射出來,并在無意識層面做一些工作。意象對話、繪畫、沙盤游戲等技術則是非常好的媒介,通過這些方法和技術,我們可以促使無意識意識化,并在無意識意識化過程中嘗試解決那些深埋的沖突、矛盾、恐懼等心理問題。在青少年心理輔導中,可以根據來訪者的問題適當使用以上種種技術和方法,比如使用花和昆蟲的意象對話來進行男女生交往的心理輔導,通過繪畫“家-樹-人”來了解青少年學生的個人成長狀況、家庭溝通情況和當下的內心體驗,通過沙盤游戲來持續地促進青少年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性成長。
二、在高中生群體中存在的典型的心理問題
高中生處于青春期這一人生的關鍵時期,主觀上身心迅速成長但尚未成熟,客觀上文化多元化、網絡普及化,成長的煩惱加之抉擇的困惑,使得他們產生了許許多多或普遍或特殊的心理困擾,李金芝老師將結合親身經歷的案例剖析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記者:
在教育產業化的背景下,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如雨后春筍,不少90后的孩子自小即接受家教、教育輔導機構的專業培訓。這一方面使90后們普遍聰慧多才、愛好廣泛,但同時過早的競爭壓力也讓很多他們產生了學習焦慮,甚至厭學問題,請您談談針對青少年厭學的心理療法。
李金芝:
厭學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是潛意識條件性厭學,他們主觀上知道自己應該好好學習,特別是高中生,他們往往能夠認識到自己當前努力學習與自己未來前途、命運等方面的關系,有的甚至有很好的學習習慣,卻身不由己地表現出一些非意志性的厭學行為。導致厭學的原因有時是多方面的,比如離開父母住校的焦慮、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出現人際沖突、偏科等諸多因素。在對有多種原因導致的厭學問題心理輔導,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杠桿解”。這種“杠桿解”以對厭學問題的深層整體分析為依據,在此基礎上采用以簡馭繁的解決問題方式。
在應用“杠桿解”解決問題過程中,往往體現出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我拿我自己咨詢中的一個案例為例,有位學生自述最近的學習壓力很大,有點扛不住的感覺,什么也不想學、什么課也聽不進去,有點想退學。經過了解,他自己感覺老師講課速度快,布置作業多,面臨幾乎超過自己承擔能力的學習任務,面臨似乎永遠完成不了的作業,自己覺得很煩躁。此外,近期他面臨著家庭矛盾帶來的情緒波動,父母正在協商離婚。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的問題都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都會對來訪者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困擾,引發他的情緒波動,進而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出現厭學甚至想退學的心理問題。
如果我們直接面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和家庭矛盾方面,這兩個問題都不是我能解決的,我不能勸說他少學點,不能勸說他們的科任教師少布置作業,更不能涉足他們的家庭內部事務。此時,如果我采用常規方式,和他一起來分析為什么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那么他可能會覺得這些尋求“道理”的輔導過程幾乎是無效的。因為他為了能夠繼續好好學習,不知道已經勸說過自己多少次了。而如果他不是想盡快調整學習狀態,也就不會因為厭學問題而前來咨詢。
這時,重要的就是尋求一種具有實效性的“杠桿解”。在經過交談之后,我了解到該同學職業選擇清晰,目標明確,在此之前,學習成績一直良好。在父母沒有矛盾的時候,雖然學習比較吃力,有點累,但是自己還是能夠應付自如的。
這時,我想到的是在來訪者頭腦中建立一種新的“大腦優勢興奮性表征”,使得某些體驗在大腦中處于容易被優先激活和運用的狀態。為此,我決定采用意象對話技術,在征得來訪者同意之后,我引導我的來訪者進行放松訓練,在此基礎上想象5年后的自己,通過這種“心理目標結構訓練”來建立優勢興奮性表征。具體來說,我在引導來訪者全身放松的基礎上,使之在想象中看到5年后的自己,讓他來描繪他將來追求到的奮斗目標、美好細節以及目標實現之后的幸福與溫馨體驗。然后引導他和5年后的自己溝通一下,把自己現在的困難說給5年后的自己,聽聽5年后的自己會給現在的自己什么建議。
接著,我給予他積極的心理暗示,告訴他:“每個人的心里有一個成熟的自我。當我們和心理的我對話的時候,我們會獲得成長的支持和發展動力?!痹诮Y束意象對話過程之后,他很自信的告訴我他知道該怎么做了。通過這樣的過程,他明白了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事情。”
記者:
目前,高中生課業任務繁重、考試頻繁、競爭激烈,加之父母的期望值過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一次次的模擬考試引起他們普遍的焦慮。請您給考試焦慮的同學提幾點建議。
李金芝:
考試焦慮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考前過度焦慮,二是考場過敏性緊張,三是考場應試期間的強迫性分心??荚嚱箲]可能引發一些生理反應,如牙齦腫痛、嗓子腫痛、胃痛、腹瀉等,也有些學生不會出現生理上的疾病,但是會由于過度焦慮而降低體能和智能,使得他們應試前的功課復習效果降低。單純的考試焦慮與厭學行為的心理輔導原理基本一致,都可以通過建立積極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以抑制舊的消極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行為。從實際咨詢效果看,單純考試焦慮輔導效果比較明顯,但是需要心理輔導教師相對慎重,確保最大的成功可能。
記者:
中學時期是人生的花季,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感。為此,有些家長、老師對青少年的異往采取了專制的態度,認為禁止異往就可以一勞永逸。請問您對青少年異往持什么看法。
李金芝:
異往是人際關系中最敏感也最微妙的一種。高中生異性之間的正常交往,可起到智力上和心理上的互補作用。異性的交往有利于增進對異性的了解,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增強社交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異性同學會更有耐心地幫助,收獲可能更大;在體育運動方面,異性同學的加油讓你發揮得更好……這就是異性效應。
但是,有很多同學在與異往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在我平常的男女生交往輔導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同學在異往方面把握的度不是太準確。有些同學,特別是偏文靜的同學,極端情況下會因為擔心影響學習而不同任何異性同學交往,也有不少同學一旦發現有某位異性同學對自己有好感或自己喜歡某位異性同學,會很恐慌、手足無措,既擔心處理不好傷害對方,又擔心自己因此而影響情緒和學習狀態。另一方面,可能會有些同學過度沉溺于和異往中,這種過度交往無形中使自己人際交往的圈子變得越來越狹小,在某種意義上使自己與大多數人的人際關系更加疏遠,限制了自己與更多異性的交往,使自己缺少了更多機會去真正了解異性;有時過度親密會使人沖動、控制不好還會導致越軌行為,甚至帶來不小的傷害;更多見的是帶來很多的煩惱和沉溺,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其實,高中生正處于身心迅速成長與發展的階段,變化性大,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很多,誰也不可以期許自己或別人的未來一定會怎樣。因此,要把握好男女生交往的度。既不能一味回避,又要盡可能不過多與某一位異往。高中生可以多培養積極向上的興趣愛好,擴大交往范圍,投入到集體學習與活動中,回避與某一個異性同學過多時間單獨相處。當感覺自己喜歡上某位異性或某位異性喜歡上自己進而擔心這種情況會影響學習時,不必驚慌害怕,更不要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這是長大成人的一種正常心理需求,這也是中學階段比較多的心理現象,這時比較恰當的方式或許是將這份感情埋藏在心里,互相勉勵,將感情升華為無盡的動力,去刻苦學習、立志成材,為長大后獲得這份感情打好基礎。總之,異往應把握好“度”。距離是一種美,也是一種保護。
記者:
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學生,即將面臨著專業的選擇和填報,面對這一決定人生走向的抉擇,不少同學感到困惑無助。請您對在高三畢業生中普遍存在的職業與人生規劃方面的問題給與一些建議。
根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學階段,約有60-70%的大學生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這樣的情況勢必會使學習變成最痛苦的事情,繼而出現學習困難現象。30%的大學生職業目標不明確或從未考慮過,20%的大學生會有尋求職業指導的強烈需要,50%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一年內會更換工作。在我校的團體心理輔導選修課中,我也經常在高一學生中做學生職業選擇與規劃的小調查,記得有一次,我問過在場同學一個問題:“有多少同學現在已經確立了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或者有了初步的意向?”結果,在場的100多位同學只有9位同學舉起了自己的手。另外,還有很多尋求個體心理輔導的同學或者給我寫信的同學都會告訴我不知道自己的學習動力在哪里?說到這里,我們將不得不談及青少年的職業指導與人生規劃問題。
職業指導與人生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通過對職業選擇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職業目標,而預先進行系統安排的過程。在這樣的職業規劃過程中,我們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謂的“知己”是指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所謂的“知彼”是指要深入了解各種職業的現狀以及就業機會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根據匹配原則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也就是說要根據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把自己放在最恰當的位置上。如果高中階段,特別是在填報高考志愿之前,我們還不能確立較為清晰的職業目標,建議各位能夠及時聯系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或者專業的職業規劃師,進行相關的興趣、技能、人格測試以及價值觀問卷調查等。如果想要了解各種職業情況,可以使用JOBSOSO(中文職業搜索引擎)這一工具來進行相關信息查詢。
三、適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學校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人員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了解自己、認識環境,并根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生活目標,使其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在學習、工作及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記者:
高中生課業繁重,少有固定的時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很多心理輔導是利用課余零打碎敲的時間進行的,這就要求輔導形式多樣化。請問針對高中生的具體情況,您是通過哪些行之有效且不乏生趣的形式積極的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呢?
李金芝: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關鍵時期,在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發展方面,存在不少新問題新情況,需要獨立自主來面對。同時,由于他們的課業負擔比較重,更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問題。在高壓力與心理發展不定型雙重因素影響下,學生極易出現一些消極情緒。因此,在高中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由于高中生課業比較繁重,少有固定的時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還處于起步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教學學科,在許多方面還有待完善與提高。
從學生角度來看,接納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己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求助于心理輔導這一途徑還需要一些時間準備和心理準備。根據我在我校2008年9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我校學生在遇到心理上的困難而自己難以調整的時候,僅有2.9%的同學會想到首先求助心理咨詢師。作為學校的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意識到需要借助多種方式走近學生,宣傳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并利用零打碎敲的時間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我通過國旗下講話來宣傳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心語信箱”接收學生的個別來信并進行及時回復、通過每周三下午的校園廣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普及和有關的心理自我調適方法、通過專題心理輔導講座(如青春期男生女生專題)以及校本選修課來適時進行團體心理輔導、通過每天開放的心理咨詢室進行個體心理輔導等形式。作為一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意識到要想盡可能多地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充分領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價值,那么就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宣傳、來滲透、來進行,而不能坐在咨詢室里靜等學生前來。有很多時候,靜等是等不來學生的。
四、青春寄語
記者:
最后請您談談對《青春期健康》的看法、建議,對本刊及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寄語。
李金芝:
《青春期健康》是我目前所看到的、為數不多的、非常適合青少年朋友閱讀的雜志?!肚啻浩诮】怠冯s志以青春期生理和青春期心理兩大主題彰顯了雜志的核心價值。
篇5
關鍵詞:新實驗;激發;興趣;模擬;體驗;實物;虛擬
直觀教學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自覺思考和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當一個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由于學生初中生物基礎太差,直接影響高中生物學科的學習水平,因此學生在初中階段自主學習生物學知識變得尤為重要。而在現有的中考考試政策之下,要想讓學生喜歡生物,重視生物學科,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這一途徑。巧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無疑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下面筆者就如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模擬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生物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在實驗教學中,有些實驗材料很難準備,進行實驗有些困難,應用模擬實驗可以解決實驗難的問題。例如:我上八(下)“免疫與計劃免疫”一節中的“第一道防線:皮膚的作用”時,讓學生進行模擬皮膚作用的實驗。方法是:用完好的白紙裝沙子,觀察現象(沙子沒有漏下來);讓學生用牙簽將裝沙的白紙戳破十幾處,再觀察現象(沙子能穿過破損的白紙漏掉了)。通過實驗學生自然明白病原體能通過破損皮膚進入人體,也能說出皮膚的作用。這種來自學生日常生活的模擬實驗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生物知識的熱情。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自然就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學習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利用學生親身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生物學科是實驗性非常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實踐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我上八(上)“動物的運動”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運動的完成除了需要運動系統參加外,還需要哪些系統的參與。在下課前5分鐘,我把學生帶到室外親身體驗運動。讓學生排好隊在原地跳躍25次,然后請學生代表談運動后的感受。這樣一來,運動的完成需要哪些系統來參加不言而喻,學生的親身體驗是其他方法難以達到的效果。把課堂延伸到室外,深受學生的歡迎,使學生學得更輕松,更快樂,學習興趣更濃厚,學習效果更顯著,更能讓學生明白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和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利用展示實物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師適時恰當地展示實物,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學習,很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旦被調動,接受知識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肯定會更好。
四、利用多媒體的虛擬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虛擬實驗,是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可以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上八(上)“水中生活的動物”一節中的“魚”時,我請學生思考:魚類各種鰭的作用是什么呢?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鯽魚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樣一來,學生既要思考,又可以討論,還會爭著上講臺展示,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五、利用扮演生活角色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生活角色正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光彩,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上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對學生來說還是蠻有吸引力的,也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達成學以致用的目標,效果不錯。例如,我上七(下)“激素調節”時,由于本節內容抽象,學生對人體激素含量的多少與身體出現的狀況很難理解。我設計了小診室環節:由兩名學生合作探究,讓其中一名學生扮演“醫生”,另一名學生扮演“病人”?!安∪恕弊允錾眢w出現的狀況,由“醫生”診斷該“病人”患什么病,怎樣處理并開出處理藥方交給病人。這樣一來,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了,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參與率明顯提高。
篇6
案例描述
教室焦慮癥是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表現為學生一旦置身教室,心境就會立刻處于高度的焦慮狀態,無法集中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影響學業成績,有時也會引起人際關系緊張。
小麗(化名)的問題是典型的教室焦慮癥,她是一名高三學生,17歲,品學兼優,性格活潑開朗。讀書以來,小麗的成績一直處于班級前列,學習狀態也很輕松。但到高二時,她開始覺得自己學得很痛苦,因為每天她都需要“逼迫”自己在教室中學習,雖然成績能保持穩定,但是學習狀態卻越來越糟糕。開始的時候,小麗無法坐在靠走道的位置,她覺得同學從身邊經過會影響自己學習,然后她就會心煩意亂;后來情況加劇,變為無法坐著聽課,必須要站起來;再后來她不能忍受旁邊有任何同學的存在,否則也無法學習……因為這些問題,小麗感到一走進教室就異常痛苦;因為頻繁地調整位置,讓小麗也感覺到了同學異樣的目光,在教室越來越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教室變為小麗無比恐懼的“惡魔”。
由于糟糕的學習狀態,到高三的時候,她一模沒有入圍,小麗心理幾近崩潰,在教室里她根本無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學習。不久后,她選擇退學回家自學(在家學習效率也不高)。期間父母也曾帶她到醫院檢查,吃了一些藥,但只能改善睡眠狀況。在老師的建議下,小麗在父母陪伴下來到了學校心理輔導中心。
案例分析
初見小麗,她活潑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始的時候在輔導中心有說有笑,她坦言長期的糟糕的學習狀態使得她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因而對高考已經沒有什么期待。但隨著問題深入,觸及她的過往學習中的輝煌以及人生理想的時候,她那壓抑著的關于學習的焦慮,以及自己內心無助絕望的情緒在這一刻爆發,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咨詢室抽泣起來。她無法明白,為什么自己明明喜歡學習,但在教室里卻如此痛苦,教室為何變成了吞噬自己夢想的“惡魔”。
在一般的案例中,學習問題的形成大多是由于家庭環境不良、人際關系惡化、學習方法不佳等,導致學業成績下降,繼而引發心理問題,而在本案中導致這一心理問題的原因并不明顯。在與小麗及其父母交流中也了解到,小麗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屬于民主支持型的,父母之間關系融洽,家庭穩定,老師對她也比較關心,所以,她有比較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在接下來的咨詢中,小麗談到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從初三開始,一直到高三,小麗記得自己每次考試的排名,不管大考還是小考,她對考試排名都特別在意,哪怕是一個名次的進退,都會對小麗產生很大的影響。進入高三后,隨著學習壓力增大,她在學習上越來越力不從心,幾次考試成績的波櫻引起了小麗內心的強烈震動,這讓她的焦慮越來越嚴重,最近的一次重要的模擬考試,成為了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從小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對于學習的認知是存在問題的,這其實也是引發問題的關鍵心理因素。她過分夸大了一次考試對自己的影響,片面地認為排名決定自己以后的高考成績,這些歪曲的認知導致小麗對自己的成績過分關注,每次考試看到成績排名就緊張不已。高中階段考試頻繁,使得小麗一直處于這種應激狀態,這種焦慮情緒的持續引發了她的心理問題。
輔導方案
一、系統脫敏緩解焦慮
系統脫敏療法的基本原理是:讓一個可引起微弱焦慮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復暴露,同時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對抗,從而使這一刺激逐漸失去引起焦慮的作用。
1.放松
放松訓練是系統脫敏法的重點之一,本案例中在與小麗第一次會談后,便教會小麗學會肌肉放松法以及呼吸放松法,學會通過放松對抗焦慮。同時鼓勵她反復練習,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去熟練運用。
2.建立焦慮等級
在學會放松之后,與小麗共同設計焦慮事件層級表。首先確定最平靜的相關情境,即小麗進入校園四處悠閑漫步時焦慮等級為0,接著確定一個最焦慮的事件,即在教室前排學習時焦慮等級為10,以這兩個事件評估其他每一相關事件的焦慮程度值,由弱到強進行排列,建立起焦慮事件層級表。具體如表1所示。
3.系統脫敏
通過想象練習,從最輕的事件開始,由弱到強,逐級脫敏。
二、改變認知重塑觀點
來訪者的情緒問題只是心理問題的表面,如果要徹底深入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必須改變其不合理認知,建立新的認知模式。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的心理治療方法。該理論認為,認知是情緒和行為的根源,異常的認知產生異常的情緒和行為。因此,認知的轉變是此次心理輔導的核心,要幫助小麗找到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負性自動思維”,并用積極合理的思維代之。
小麗在成長過程中,家長、老師、同學對考試排名的看法,逐漸使小麗形成了“名次決定能否考上好的高校”的不合理認知,坦言“高考就是在比較排名”,并且這種觀點在生活中也不斷地被驗證。小麗在每次考試完畢之后都會拿自己的成績與其他同學加以比較,以獲得心理上的自我認同,而這種比較也讓小麗一直保持優秀;可是排名一旦下滑,便會產生焦慮情緒。雖然適當的焦慮有助于學習,但高中頻繁的考試,使得小麗難以調適。
因此,在接下來的咨詢中對小麗講解認知行為療法,并使其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幫助其在學習中建立起新的認知。首先,明確考試的意義和目的,考試的意義在于監測,是對于某一階段、某一內容、甚至某一方法的學習效果的評價,考得好說明學習收到了成效;考得不好,說明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讓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有的放矢。其次,名次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目標,以此來激勵自己學習,讓繁重的高中生活有持續不斷的動力,而不是作為評價的標準(高考具有選拔除外)。所以平時考試不管名次的升和降,都可以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影響,因為通過考試,我們更加地了解了自己的學習情況。
三、學習指導講究方法
小麗不能堅持上學已近兩個月,距離高考的時間也越來越近,在這段時間,由于沒有全身心投入學習,小麗的學業成績也有很大的下滑。在咨詢的后階段,隨著她焦慮程度的降低,已經可以在教室里學習了。為了鞏固輔導的效果,同時也為避免因為學習落后過多而引發新的焦慮。在咨詢中,根據小麗的情況,給予了一定的學習指導,小麗借助思維導圖,很快找到學科中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最后階段的復習變得更加有效率了,學習也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了。
案例討論
通過五次的咨詢輔導,小麗的教室焦慮減輕了,逐漸地回到學校來學習。因為小麗在學習中一直有自己的目標,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咨詢很快就取得了效果。最后階段,小麗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松技巧,進行自我調整,于是商定結束了輔導。
認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引起認知的改變。認知和行為的這種相互作用關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現出一種惡性循環,即錯誤的認知觀念導致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也反過來影響認知過程,給原有的認知觀念提供證據,使之更為鞏固和隱蔽,使求助者的問題一步步嚴重起來。在改變認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找出情緒和行為背后的自動負性思維(成績下滑很糟糕),更要找出隱藏在這些思維背后的不合理信念(名次決定未來)。
在此案例中,小麗自述自己很喜歡學習,在高一、高二的時候自己一直處于一種快樂學習的狀態。但是到了高三自己卻需要“強迫”自己坐在教室里面學習,這看似矛盾的想法,與她在學習中對于考試名次的認知有密切的關系,這種認知模式,在長期的反復中變得“隱蔽”了。在發現這一“隱蔽的思維模式”之后,小麗對名次的看法也開始轉變,使得咨詢的進程明顯加快。
篇7
四月的一個下午,我剛到咨詢室就接到主任的電話,說讓我一起到學生家里去。途中才了解原委:這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一個多月前出現了較大的情緒問題,家長過于擔心,曾將她送到市第二人民醫院檢查。之后她更是不能來學校,不能學習,已經在家待了幾個星期,這次哭著要找心理老師。
二、個案情況
(一)第一次會談
由于父母工作很忙且家離學校遠,謝麗(化名)一直在叔叔家休養,而我們的第一次會談也是在那里進行的。
自訴:一個多月前就不能很好地學習,但強迫著自己去學,于是出現了一學習就很難受,很緊張的情況,并害怕自己會得精神病,最后發展到不能待在學校了。一直在吃抗焦慮的藥,但一個月了并無多大改善……
原來由于家庭經濟原因,父母一直在外打工,謝麗從小就要照顧弟弟并幫忙做家務。她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懷與愛,形成了缺乏安全感、做事謹小慎微的個性。也因為如此,她十分聽話,長輩、老師的要求她都會做到,從不會拂逆,所以她是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學生。
會談中,我發現她不斷地否定自己,喜歡對自己作負性評價,特別是關于學習方面的,并強調已經決定不參加高考了。但我了解到,謝麗在重點班,成績一直處于中上水平。是什么讓她否定這些事實呢?很快,另一些情況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不斷強調自己有焦慮癥,所以不能學習。隨后,我在向她家人解釋我所了解的情況,說到“她的情況不嚴重,不用太擔心”時,我發現謝麗一閃而過的異常神情,似是一點失望。
在這次會談中,我充分給予謝麗理解與關心,加上“聽話的好學生”特征,使她很快信任我了,并表示會聽老師的,努力改變自己。
(二)第二次會談
為了進一步了解她的心理健康狀況和焦慮程度,我對謝麗進行了SCL-90和HKT顯相焦慮測試。發現SCL-90總分為164分、焦慮因子3.20分、強迫因子3.00分,其他因子基本處于正常水平??紤]到SCL-90題目的負性啟動效應(題目的消極陳述過多導致),作出修正后,謝麗的焦慮程度不算太高。同樣,HKT顯相焦慮測試得分為81分,也顯示為中等焦慮。但為什么她的情況卻這么糟呢?強迫的分數也超出了正常水平,強迫的內容又是什么呢?
生:從我開始感到焦慮時,叔叔就經常到學校來看我,他們都叫我認真學習,不要想太多,但我就是做不到,情況越來越嚴重了。當時覺得他們越關心,我的壓力就越大,更要逼著自己去學,一點都不敢放松。
師:那就是說,以前,家里人沒那么關心你時,反而能更好地學習,也沒有那么大壓力?
生:嗯,但那時候看著別的同學的父母經常送東西來學校時,我也挺羨慕的。但隨即又會想,父母工作已經很忙很辛苦了,我怎么能要求他們也像別的家長那樣來看我呢,自己努力就行了。
我很努力,但成績就是不夠好,甚至在退步,我連中午都沒有休息,傍晚也在學,但一次次的努力卻換不來滿意的結果。慢慢地就有了覺得學習太累、我需要休息一下的感覺。剛好,那時候有位同學請假回家去了,聽說他很怕晚自習課。頓時,我發現我也很怕,特別是大家都在安靜地學習時,我會想很多東西,總靜不下心來學,又不能跟同學說話,真的很難受。
師:你靜不下心來,那個時候你在想什么?
問完后,我發現謝麗變得非常不自然。她低著頭,情緒變得激動起來,而后竟哭了起來。過了好一陣,她才說道:“老師,我是不道德的……”
原來,還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她,只是以前沒那么明顯。謝麗自述有的習慣,想改卻總是改不掉,于是不斷地自責,不斷地內疚,甚至恨起自己來了。為了保持“好學生”的形象,她要不斷地抑制的念頭,拼命地讓自己不要去想,但越抑制,這個念頭就越清晰,于是強迫的思維就出現了。
三、原因分析及咨詢過程
(一)原因分析
通過前兩次的會談,我和謝麗一起確定了她的問題,并商定一起去面對它們。她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1.對學習的焦慮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學習壓力問題。2.強迫傾向,即“好學生”與“不道德”觀念沖突所致。
(二)對解決方法的思考
焦慮,是她面對壓力時的一種反應,用現實療法的觀點來說就是她選擇焦慮來應對當前高三緊張學習的不滿意現狀。這是防御反應,癥狀的出現使她不用再直接面對學習問題,再者,也使她內心減少對“逃避壓力”行為的負罪感,但這些都不是有意識的,是保護機制自動控制的行為。所以,我決定不集中關注焦慮癥狀本身,通過現實療法來處理壓力及焦慮問題。
至于強迫傾向,沖突的一方“不道德的,下流的”這個想法是她缺乏高中生必需的青春期知識所致,同時,教會她接受“強迫”的現狀,接受目前的自己,從而減少抑制行為,最后使“好學生”與“”和諧相處。
由于謝麗從小就缺乏足夠的愛,咨詢過程中關心是非常重要的。
(三)咨詢過程
根據現實療法的步驟,首先我讓謝麗學會評價她的行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我不斷鼓勵她去嘗試一些跟目前不同的做法,并嚴格審視這些正在做的事情,看看它們是否對她起作用。我向她提出類似的問題:“你今天做了什么事情”,“你打算做點別的什么嗎”,“是什么阻止了你不能做你想做的事”,“你明天打算做什么”,通過這些問題,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她今天正在做的和明天將要做的,而不是關注于她的過去或著眼于她的焦慮、信念和感受。慢慢地她能恰當地評價她在家里哭、逃避等行為了。
謝麗的問題核心是學習壓力,焦慮僅為外在表現,理所當然,壓力管理是重點。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內容來學習:1.生活總有壓力,且是必需的;2.學會對壓力的察覺及按程度分類;3.理解軀體壓力與精神壓力的關系,并學會利用這種關系;4.學習處理壓力的技術,主要是放松訓練,熟練后每天堅持至少一次的練習。
這部分大約花去了四次會談,在這個過程中,我盡可能幽默地表達,謝麗過于缺乏笑聲了,笑能更快地從側面處理她的焦慮癥狀,而又不會強化癥狀本身。雖然她不斷地提出焦慮癥,但我始終不會過分關注,實在無法避免時,我也用動詞形式代替名詞,即焦慮著代替焦慮癥,表示這是一種狀態,是可以通過行為來改變的。
在學習以上的種種內容時,我把學會選擇有效的行為作為貫穿咨詢的主線。我常說:“你要認識到你在選擇你的行動,只有你可以改變你正在做的種種事情?!币驗槲艺J為當她學會了選擇對自己有效的行為時,她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處理壓力與強迫傾向并不是獨立進行的。當從學習壓力引出焦慮時,我讓她聯想晚修課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等情況,從而自然地引到強迫傾向上。這時,我教謝麗嘗試接納自己。我對她說:“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不要想著否定它們的存在。”同時,我還向她講述一些她所缺乏的而又是必要的知識,討論了高中生異往等內容。通過這部分會談,她慢慢地減少了內疚感,知道了是正常的行為,不只是她,而是許許多多的同齡人都有的。
四、會談的轉折
謝麗的情況逐步穩定地朝好的方向發展。終于,她提出要回到學校去了。但我知道,這只是她的嘗試,通常第一次嘗試都不會太成功的。果然,第二天早上,她打電話說已經回家了,并抱怨說她想選擇“好”的行動,但卻做不到。我肯定了她的嘗試,并問她除了焦慮等消極的東西外,還發現了什么?她說,以前擔心回到學校同學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她,昨天發現事情并不是想像中那樣。同學們都很友好地問“謝麗,你回來了”,并且很關心她的情況。
按照計劃,我們進行了嘗試后的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我們討論了這次嘗試好的一面,我再次強調接納自己的重要性,理解學會選擇和控制自己的行動不是一下就能辦到的,所以,不要期待一次嘗試就能完全改變目前的狀態。
為了讓謝麗深刻理解焦慮、內疚、開心等情緒情感都是她自己選擇的結果,我決定對她用反論技術:讓她在學校強迫自己做一些能讓自己更焦慮、更內疚的事。當她再次跟我討論時,顯而易見,她很容易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她說還沒做什么事情時就很焦慮了,想到別人能這么認真、專心地學習,自己卻不能,再想到自己的事,接著又不斷地批評自己。當學習很焦慮時就更逼自己著去學……她列舉了一大堆。
生:那種感覺太難受了,我快喘不過氣來了……老師,你為什么要我這樣做,我覺得情況更嚴重了。
師:對,通過這樣做,你的情況是更嚴重了,但為什么會更嚴重了呢?
生:是你讓我做了那些讓我更焦慮、更難受的事。
師:嗯,我是這樣要求過你,但最后是你自己做的,并不是我。(這時,謝麗感到很迷惘。)是你選擇的行為讓你自己更焦慮的。
生:(沉默了一會兒)對,是我讓自己更糟糕的,但有什么用呢,我更難受了。
師:既然你能讓自己更難受,為什么不能反過來想呢?
生:(怔了一會,頓時神情大為輕松,帶著點興奮)老師,我明白了。你一直說我的現狀是我選擇的結果這句話,現在終于明白了。
運用反論技術時,須確定危險程度,抑郁、情緒狀態不穩定時不能采用。對于謝麗,通過幾次的會談及相關量表的測試表明,這在安全控制范圍內。
接著我們討論了一些可能對她有所幫助的可供選擇的行為。到此時,剩下的基本上就要靠謝麗自己探索了。當然,她還不時向我“匯報”她的情況,但我重點關注的都是積極的行為,而非焦慮等。例如,謝麗主動參加一次月考,說身體好像不舒服,我僅僅聽,并不表示什么。而當她談到她的轉變時,我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這樣不斷地強化,謝麗的焦慮、內疚等漸漸被淡化。最令人意外的是,謝麗的模擬考試成績竟然很好,我跟幾個科任老師趁機幫她堅定信心:由于基礎好,就算一個多月沒學,學習并沒有落下太多。那次謝麗顯得特別開心。之后,雖然仍有些小波折,但謝麗都能應付過來。慢慢地她回歸到高三的正常學習中來了。
高考成績出來的那天,謝麗打來電話,說跟重點線比還差二十幾分,只能上第二批本科了,但她已經很開心了,因為她戰勝了自己。掛了電話后,我從心底里替她開心,經過風雨的彩虹會更鮮艷。
篇8
急診診斷書
母親 40歲 公司高層管理人員
自述 離婚后,原來很聽話的女兒突然對我充滿敵意,她想盡辦法折磨我。知道我心疼錢,所以老是提出要買名牌,我一說她,她就頂嘴,說我當初就是這樣對爸爸的。我很傷心又很擔心,縱使給女兒付出再多,她也不會再愛我了。
女兒 17歲 高中生
自述 我媽媽有錢,既然她和我爸離婚時要了我,為什么不能給我買名牌?她口口聲聲說一切都為了我,買幾件名牌衣服就開始抱怨啊?再說,誰叫她當初不對爸爸好一點兒,最后導致離婚的呢?
診斷 名牌不是問題的根本,關鍵在于母女的溝通模式以及怎樣表達內心的期待和愿望。這對母女的根本問題是,透過名牌去體會關心彼此,從而過出單親家庭的優質生活。
咨詢師 胡慎之
吳連第一次打來電話,沒說幾句就哭了起來。耐心詢問下才知道是因為她的女兒。
40歲的吳連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女兒小鼎17歲,上高中二年級。自從兩年前跟丈夫離婚后,曾經乖巧的女兒突然對名牌到了癡迷的程度,動不動就讓她給自己買衣服首飾。為此母女倆經常吵架,她不想嬌縱女兒,但小鼎卻常以不去上學威脅。
吳連和前夫開有一家公司,家中條件殷實,女兒上的是貴族學校。夫妻倆都忙于自己的事業,女兒出生后不久就去了外婆家,上幼兒園時才回到父母身邊。小鼎上的寄宿幼兒園,每星期回家兩天,因此性格比較孤僻。夫妻倆一直覺得對孩子照顧不夠,因此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小鼎。
兩年前,吳連因為丈夫有外遇離婚,她分到大部分財產,也爭取到了女兒的撫養權。明明家庭破裂是父親引起的,但女兒卻對母親耿耿于懷,從那以后就更少和吳連說話了。每次主動跟母親說話,不是要買衣服就是要錢。
小鼎16歲生日前夕,開口就跟媽媽要1萬塊錢。吳連問她要那么多錢干什么?她竟然說:“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只能用錢買快樂。”吳連聽得瞠目結舌,但最后還是給了女兒1萬塊錢。小鼎長得高,品位不俗,動不動就去香港購物。吳連盡管很擔心很不情愿,但每一次還是幾千幾千地給小鼎錢讓她去香港。孩子小的時候自己沒怎么照顧,她剛上高中時自己又離了婚,吳連總覺得欠女兒很多,所以盡量滿足她的物質要求。
但是小鼎的要求越來越高,前不久,她竟然讓媽媽給她買輛車,理由是自己一身名牌,不買車配不上自己。
吳連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更重要的是,這樣下去女兒肯定會誤入歧途。但是,女兒根本不聽她的,要不到錢就跟她吵架,有時候還用自殺來威脅她。
這是吳連在電話中講的,整個過程她都在哭。最后她說:“我快被女兒逼瘋了,我真擔心有一天我會被她逼上絕路!”
我趕緊跟她預約了時間,還建議她和女兒一起來,針對母女倆一起做家庭治療。
激戰其實與“名牌”無關
沒想到,小鼎居然沒費什么口舌就陪母親來到了咨詢室。吳連告訴我,她跟女兒實話實說,小鼎馬上就說:“我想我們都該看看心理醫生。”
吳連的焦慮和無力感顯而易見,女兒小鼎嚼著口香糖,一副很無所謂的表情。但她大方地作了自我介紹,同意跟媽媽一起和我聊聊。
咨詢還沒開始,吳連就背過身去抹眼淚,抹完之后不停地看女兒,女兒的表情顯然能靈敏地牽扯她的心。吳連在女兒面前有點戰戰兢兢,她不能自如地表達,小鼎卻開始表現出不耐煩。
我問小鼎:“當你媽媽說話時,好像你很不耐煩,是不是她說得不對?”
小鼎的回答很干脆:“我不喜歡她那個樣子,好像我欠她很多。她老覺得我爸爸欠她的,我也欠她的?!蔽医又鴨枺骸澳悴幌矚g你媽媽這個樣子,那你希望媽媽怎樣呢?”
“我不知道!我懶得想!”否認是表示有些東西已經在她內心產生了反應,這是溝通的開始。
我繼續問吳連:“當你女兒表達出來她的不滿,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她說:“她不懂事,我那么努力地去滿足她,到頭來竟是這樣的結果。我覺得很沒意思?!?/p>
這對母女似乎誰也不能滿足對方,因此都對彼此不滿、甚至憤怒。而事實是,她們對彼此的態度又很相似,兩人都因對方的某些行為感覺很受挫折。我跟吳連談了我的真實感受,她表示同意后卻說:“但我是她媽媽?。 ?/p>
我說:“因為你是媽媽,你有一個愿望或者是一個設定:媽媽是要有一些特權的,如果這樣的愿望沒有獲得滿足,你也會感覺憤怒并委屈是嗎?”她愣了片刻后點頭同意。
咨詢就在問答中開始了。首先就是澄清:母女倆對彼此都有很高的期待,需要對方能滿足自己,而一旦不能滿足的時候,雙方就會產生無力感。無力感是讓母女都害怕的感覺,所以就用憤怒表達出來。
我問小鼎:“你媽媽說你喜歡名牌,名牌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
小鼎說:“名牌質量好,我覺得很適合我,買名牌對我來說是很開心的事情。”
我又問:“穿著名牌你感覺很好,媽媽愿意給你錢買名牌,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如果她拒絕你,對你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小鼎馬上說:“她自己也有很多名牌啊,為什么她能買我就不能呢?”
吳連搶著說:“你還是孩子??!我自己買是因為工作需要。你還是個學生,需要這些干什么?”
小鼎不屑地說:“你又不是買不起,以前你也一直說人要往上走啊。而且你還拿了爸爸很多錢呢?!?/p>
吳連臉上有些掛不住了,她的臉色馬上陰沉下去,扭頭不再看女兒。看了一會兒窗戶后她望向我,滿臉求助的表情。我裝作沒看見,繼續聽小鼎說話。
她說她根本不想跟父母一起住,住在外婆那里很好?;丶揖涂吹礁改赋臣埽瑡寢尷鲜琴I名牌,爸爸都快支付不了了。所以,現在她要替爸爸出氣,多讓媽媽給自己買名牌。
吳連的眼淚又下來了。我不得不干預,于是輕聲問小鼎:“當你看到媽媽難受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小鼎激動地說:“她老是這樣,扮成全天下人都欠她的,我才不想看呢?!?/p>
母女之間平時的沖突模式,此刻在咨詢室里被很好地表現出來。我基本上找到了這對母女之間的問題:
一、女兒對母親因為沒有很好地照顧自己而感到怨恨,她表達怨恨的方式是母親最不能接受的,不斷要錢買名牌、不搭理她。
二、母親不敢面對自己的內疚和失敗感。希望用一些壓制的方式去讓女兒接受自己。
三、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自我定位,很在乎他人的看法。因為小時候的撫養方式,對被忽略有著深深的恐懼,所以名牌就代表著被尊重和父母的愛。
四、在青春期的過程中,母親忽略了女兒要成為獨立自己的愿望。
以上幾點是她們問題的根本。女兒和媽媽產生矛盾的時候,缺乏一個中間人調和,那就是父親的角色,以至她們的矛盾遲遲得不到緩沖。她們的矛盾其實和名牌沒有根本的聯系,在名牌的背后是愛的付出和索取的關系。青春期本來就是個多事之秋,孩子從兒童成為成人時,內心充滿著恐懼和好奇。一方面孩子想依賴父母,另一方面對獨立充滿著期待。
解決沖突需要溝通,而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非互相指責。很多人不懂得怎樣表達感受,說是溝通,其實是相互指責。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當然也就不能被對方很好地理解和接納。
期待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人人對他人都有期待,只是期待不被滿足帶來的感受由誰來承擔呢?母女倆都有期待,都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但都不敢去面對期待不被滿足的失望。所以矛盾越來越深,惡性循環后關系越來越糟糕。
總是相互指責和抱怨的母女
清楚了這幾個問題后,我需要用薩提亞的提問模式顯現出她們的關系模式。
薩提亞把人的生活姿態和應對模式分成4種類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型。
很顯然母女都屬同一類型,即指責型。母親似乎感覺自己在討好女兒,實質還是指責。指責型是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和情景的類型。所以有時母親只感到自己很受傷害,卻忽略了女兒內心的受傷感。
第一次咨詢只是呈現問題,在最后我詢問了小鼎一些問題。我跟她說,她有很多的怨恨沒有得到表達,而這樣的怨恨郁積在心里一直左右她的情緒。我讓她跟我表達一下她的這些情緒。
小鼎沉思了一會兒,看看我又看看她媽媽后說:“到時再看吧?!边@是典型的青春期孩子的回答。我笑著說:“我很希望能在下周見到你,你是個很有領悟力的女孩子,媽媽也有些情緒需要你幫助她去處理?!?/p>
第二次咨詢是在一周后,母女倆進來時我注意到了一個細節:媽媽走在前面,小鼎在后面。媽媽因為穿著高跟鞋,不小心絆了一下,小鼎一把抓住她嘟囔著:“怎么這么不小心???”語氣中有責備,也有擔心。媽媽沒說話,理了一下頭發后,窘迫地朝我笑了。
我趁熱打鐵地夸獎小鼎:“剛才媽媽快要摔倒時你扶了她一把,你很關心媽媽啊?!毙《φf:“這么大的人,走路還走不穩,唉!”語氣雖然不屑,但充滿了心疼。
我問吳連:“你女兒都能照顧你了,驕傲吧?”她笑著說:“是啊,小鼎很懂事,只是發脾氣時讓人感覺她比較任性。”明明是肯定女兒,卻不忘要否定一下。我回頭問小鼎怎么看?
小鼎說:“我最煩她這樣了。老說我這樣那樣的,整天嘮叨,爸爸也是這樣才跟她離婚的。”
我問她:“如果媽媽不嘮叨,是否對媽媽的態度會有改變?”
小鼎說:“她不嘮叨的話,我也就清凈了。但她很難改!”
我笑著說:“你好像也在否定你的媽媽哦。很有意思,你們母女還是很像的啊。”
母女倆對望了一眼,都尷尬地笑了。
氣氛輕松了很多。我說:“小鼎,今天你把心里的想法都說出來,媽媽先不說話,聽聽女兒的心里話。不管什么情況,媽媽都不能說,等女兒說完媽媽再說。你們看怎么樣?”
母女倆表示同意。
以下是小鼎的敘述:
其實我也知道媽媽很不容易,她一個人撫養我,工作很忙,回家還要為我做飯。但很多時候她邊做飯邊嘮叨,總是問我作業怎樣了。我稍微有點小動作她就教訓我:“你現在還小,不要老是關注那些香水啊衣服什么的,要多關心學習?!蔽叶伎鞜┧懒恕R郧鞍职衷诩业臅r候,他和我說說笑笑的,她也老是在旁邊嘮叨。
上中學后學校要開家長會,他們兩個人都不去。他們工作忙感情不和,憑什么不管我???他們離婚我不管,但離婚后她還是老說爸爸的不好,這有意思嗎?沒離婚時他們就老吵架,我在旁邊哭,他們根本都不管。我第一次來例假,肚子疼得要命,媽媽卻抱怨說這小妮子怎么說大就大了?小時候我在外婆家,媽媽每次匆匆來匆匆走,我不叫她,她還罵我白眼狼……
小鼎說著說著就哭了,她內心憋著的怨恨和委屈,在這里都表達了出來。媽媽試圖解釋,但因為有言在先,所以幾次欲言又止。小鼎一口氣說了有20分鐘,到后來母女倆都哭了。最后她說,既然媽媽不能給我最純真的母愛,那我就讓她在物質上滿足我。
等小鼎說完后我問吳連:“小鼎說的時候你哭了,那時候你想到了什么?又體會到了什么?”
吳連說:“我也是沒辦法,我知道這些對小鼎造成了很多的傷害,但我真的在彌補?。∮行┦虑槲乙恢毕氲人笠稽c告訴她,我一直努力做個負責的母親。我又做錯了什么呢?什么要求我都依著她,就像是小小年紀就跟人攀比買名牌,但我因為愛她也就依著。這么大的女兒了,罵不得打不得,我還能怎么辦呢?”
我及時地打斷了她說:“你們開始指著對方說‘我沒錯,你錯了’,但又同時感覺自己很委屈,媽媽委屈,女兒也委屈,為什么會這樣呢?小鼎是在表達自己不被媽媽理解和愛護,媽媽表達自己對很多事情都無能為力、自己承受了很多生活壓力,這包括以前對小鼎沒有照顧好的愧疚和壓力?!?/p>
母女倆不約而同地點頭。
名牌不是根本,
但它能彰顯被愛有多深
我問小鼎:“當你同學問你的名牌是誰買的,你怎么回答?”她說,有時候說是媽媽買的,有時候說是爸爸買的。
我接著問她想對你朋友說明什么?她正在沉思時,我替她作答:“想說明你爸爸媽媽很愛你、很疼你,他們給你買很貴重的東西,代表著他們很愛你,你的家庭很幸福是吧?而這樣,你的朋友會很羨慕是嗎?”
小鼎想了想說:“有時候朋友會羨慕的。”
我回頭問吳連:“剛剛我問女兒的問題,在我們的交流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吳連淚流滿面,她沒有回答我的問題,而是轉頭跟女兒說:“女兒,媽媽錯怪你了?!?/p>
小鼎撒嬌似的“哼”了一聲,但我能看到她眼中有淚光閃爍。
是啊,愛的表達有很多方式。當小鼎得不到媽媽以恰當方式表達的愛時,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索要禮物。不管用什么方式,都需要獲得禮物,也就是愛的訴求。她想告訴自己和身邊的人,她是一個被愛著的人,是被父母寵愛著的人,這樣她才能去應對曾經被忽略的害怕和無力。當得不到的時候,被忽略的恐懼讓她非常憤怒。在一個17歲少女的心中,越貴重的禮物越表明自己的父母愛自己。
吳連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愛,或者說是她忽略了自己對女兒的愛。她認為自己內疚了,督促女兒好好學習就是愛了。而女兒一個勁兒地要自己買名牌,無疑是替她的父親討債,是對自己的挑釁。
咨詢結束時,我讓母女倆擁抱一下。她們都顯得有些尷尬,剛開始做的時候很僵硬,但最后越來越緊,都淚流滿面。那是相互寬恕和接受的喜悅,也是相互接受過去不能重來的哀傷。
她們走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媽媽把手搭在小鼎肩上,小鼎并沒有反對,似乎很享受。
3個月后,吳連打電話給我,說小鼎開朗了許多,她喜歡跟媽媽聊天了,也漸漸對名牌失去了興趣,而把心思漸漸轉移到了學習上。
專家的話
一、多花時間傾聽對方的心里話。傾聽是對別人最好的理解和接納。很多時候我們不愿聽別人說,其實是抗拒他人的表現。當母女倆都能很好地傾聽彼此時,她們都會覺得自己是被愛著的。
二、多花時間一起做事情。一起做事需要雙方參與,參與過程能促進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本來母女倆在一起的時間就不多,因此多些時間相處,既能彌補曾經的缺失,也能緩解媽媽因為沒有太多照顧女兒而產生的愧疚感。
三、媽媽繼續看心理醫生調整自己。媽媽的焦慮感、對婚姻的愧疚感與憤怒感等等情緒,都需要及時處理,否則這些負面情緒會無意識地轉移到他人身上。繼續進行心理調整,使諸多負面情緒得到理解和疏通后,輕松面對女兒。
四、母女倆一起去買衣服。小鼎喜歡買衣服,母女倆不妨在一起上街購物這個過程中說出各自對衣服的看法,從而進一步交流和了解。17歲的女孩一般都還不能準確定位自己,有了媽媽的支持和建議,相信小鼎內心深處對名牌的壓力就會減輕不少。
篇9
隨著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很多語文教師對口語教學不理解,總認為這是學生在課堂上耍嘴皮子,學不到什么真正對語文有用的知識。因此,對口語教學得過且過、隨便應付。要是這樣的話,那么,筆者也斗膽試問,順著你們的意思說,語文課程標準頒布實施前,你們又培養了幾個能讀能寫之人?難道你們的口語能力就那么好了嗎?如果你們的口語能力好的話,敢不敢在百人眾里即時即興發表比較有人文素養的獨特的見解?縱觀整個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教學歷程,木訥者、交際膽怯者辭不達意者、語言粗俗者、說不好普通話者等等,還大有人在。由于這方面的缺失,直接影響到他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出現“高分低能”等現象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明確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
早在南北朝,學者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對口才的作用就有這樣的論述:“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睆纳厦娴恼撌稣f明,我國很早就知道口語的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前言部分明確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闭n程性質中也提到“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程基本理念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更是提到“應激發和培育學生……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所以,“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币蚨覀兙筒浑y感受到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了解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有關口語目標在總目標中之規定,要求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應該“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边@看似簡單的要求,實際上要做到這些是很難的。它難就難在口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而是要靠長期的培養,才能促成口語教學的實效。故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與內容之學段目標與內容中的第四學段(7~9年級),非常明白地告訴我們有關口語交際教學的具體要求。一是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二是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三是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四是注意表情和語氣,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增強感染力和說服力。五是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六是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能聽出討論的焦點,并能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了解這些要求,才有可能去搞好口語教學,提高口語教學質量。
四、實施口語交際教學的建議、常見問題及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的實施提出了如下幾個具體的建議。一是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二是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不宜采用大量講授口語交際原則、要領的方式。應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三是重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不錯,有了這些具體的教學建議,我們就會根據口語交際教學的具體要求,按部就班地來組織實施教學。但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碰到許多問題,對此我們不妨以具體建議為依據,以具體要求為參照物,具體分析其矛盾性,碰撞出問題,從中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口語交際教學不像閱讀寫作,它有其獨特的方面。一方面要通過語言交際活動來實現,另一方面口語交際教學要根據情境來設計。根據上面的幾點建議,口語交際教學情境的設計大至有:訴說、對話和討論。口語交際的教學情境設計不好,言語的交際活動就無法實現。當然言語交際活動都無法實現,再好的情境設計也就形同虛設。所以這兩方面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另一方面。有問題并不可怕,怕就怕在不解決問題。下面,針對上述兩方面可能出現的四個問題進行原因分析,以求得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其一是漢語拼音基礎差,普通話水平不高,表達能力不強。眾所周知,義務教育階段現行的語文教材,漢語拼音只在小學一、二年級集中學習,三年級之后基本上就不重視,而且綜合測評試題也只不過一兩小題。雖然推廣了普通話,但由于教師的整體教學素質參差不齊,地方方言嚴重,導致說話能力低下。因此,為了口語交際教學的順利實施,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不說或少說廢話,避免言語重復贅述,特提出如下建議和要求。一要完善漢語拼音教學的教材內容。義教階段各年級語文教材都應編排漢語拼音知識,使學生能感到它的存在,而每天都可以訓練并得到掌握。二要培訓教師。由于歷史的原因,各地都存在沒有經過嚴格培訓就上崗的民辦教師,且方言嚴重,培訓教師勢在必行。三要求學生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利用業余時間多收聽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舉辦小型多樣的討論會、班會和普通話朗誦比賽,利用早讀課和讀報課組織學生輪流用普通話讀書讀報,培養學生用普通話說話的習慣。四要在各級各類的語言文化考試中,增加一定比例的漢語拼音內容。特別是義教階段的考試,更應如此,以免產生和普通話脫鉤的現象。五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學生時刻都能說上普通話。不要因為有兩天的假期,就變成了“5+2=0或5﹤2”。
其二是話題不當,情境虛設,交際失真。這個問題主要是由于設計教學情境時,沒有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話題的設置不適應學生當時年齡特征的認知能力,也就產生了交際情境不恰當的現象。這是一個比較普遍比較突出的問題。本來設計得好好的一個有關談學習的話題。有80%學生說要努力學習,聽好課、做好筆記、完成好練習和作業等,還講述了一大堆努力學習的理由和不努力學習的危害。只有20%的學生說自己不想努力學習,原因是努力學習很苦很累,有時候還吃力不討好,弄不好不但書沒有讀好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垮,明哲保身的思想非常嚴重。聽到這些,老師心里一面充滿著希望一面還在犯嘀咕,畢竟還有20%的學生不想努力,因此想通過教育把他們的思想統一起來。當做著學生教育工作的時候,那80%的學生當中就又有一些人說他們本來就不想努力的,無奈老師在面前,不好意思說出真話。老師一下子好像掉進了一個“冰窟窿”。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是所設置的話題過于宏大,也許是老師的要求過高。那么如何設置口語交際的話題,才不至于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呢?一設置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學生能夠接受并感興趣,讓學生能真誠地說事。二所設話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讓學生能夠經過大腦的聯想就可以完成。三話題要能呈現語文學習的特色,好像真正出現在真實的交際場景里,而不要浮于表面做思想政治工作。這樣,學生就不會假話連篇了。
其三是目標定位不準,無效對話。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按照階段目標定位課時或活動目標,讓學生說了成年人說的話,以至于對話內容比較空乏,蒼白無力。要使口語交際教學的實踐活動做到定位準確,必須注意如下幾點。一要注意眼里有學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特別關注那些在公共場所不愿表達、不善表達的“內向生”。多觀察他們平時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和喜歡接觸的人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把更多的鍛煉機會留給他們。對表達好的學生,就要在教學活動中適當增加難度,有意無意地對他們進行“刁難”,以拓展思維想象能力。二要注意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說要做到心中有標尺,完全掌握了語文課程標準里有關口語交際教學的學段目標。一個學段完成一個學段的任務,切忌要求學生超綱學習、超常發揮。多關注學生表達的準確性,指導學生不能隨便模仿、隨意表演。三要注意做到方法靈活多樣。因為各個學段年級的話題不一樣,采取的教學方法也肯定不一樣。教師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因人因材靈活地設計口語交際的訓練。
其四是單項傳輸,缺少互動。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設計口語交際教學時,只是靠單方面的聽,自言自語地說,比如學生的自述、復述、講故事等,還有老師的解說等都屬于單方面的傳輸。沒有把聽與說很好地結合起來,展開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沒有真正把口語變成交際。所以要想突破聽說分離,達到師生和生生互動的效果,那么設計教學時要注意下面幾個方面:一要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領會其精神實質,轉變教學理念。二要切實做好語境的設置,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在場的意識和身臨其境的感覺。有了這樣的意識和感覺,學生就會喜歡這個話題,聽得清楚說得明白。三是教師要有充分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設計采訪、辯論、勸說、情景對白等教學形式,把學生分成兩人或多人進行言語交談。四要注意設計好傾聽的人和話題,因為聽是互動的基礎。所設置的話題只要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感覺到有興趣,一般來說都會主動聽、耐心聽、分析著聽,都會聽出意思、見解和感受。這樣就能夠針對他人的發言作出正確的判斷。
五、結語
總而言之,口語交際教學要順利地開展起來,首先必須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認識到其重要性。要提高交際教學的質量,就要仔細把握有關口語教學的要求,領會它的精神實質。為解決口語交際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就要充分認識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實施的建議,正確處理好語言交際活動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完善好一切要完善的內容,設計好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理清了這些,它就能沿著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正確軌道前進,使口語交際教學活動高效、有效。
(此文是2013年度五華縣級教育科研課題《注重口語訓練,探究農村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成果,編號:WH2013-10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論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梅州市2013年初中教師全員培訓(第一期)模塊四專題學習[Z].2013.
[3]張展波.學校、家庭、社區合力育人機制的探索與研究[R].學習周報·教研綜合版(A3),11-12學年第50期(總第206期).
篇10
林靜:美國大學從許多渠道為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機會,如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各學校都自行設立國際交流項目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應該注重國際化的雙邊效益問題。例如,美國將本土學生通過各種項目送到北師大來交流、學習,對于美國學生而言,他們無疑能從中獲得發展。對于北師大這類接收機構而言,應該更注意應用這批“資源”,實現自身的收益。此外,當今大學的國際化指向應該越來越具體、明確,你是來提供服務還是教學都應該是接收方需要注意細化的問題,不能將國際化項目僅僅作為出境旅行的實現途徑。
《中國教師》:具體來說,您認為大學國際化的重心應放在哪個主體上,教師還是學生?
林靜:兩方面都應兼顧。教師的國際化程度應該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但教師的國際化往往是通過各種項目,例如某些研究經費可以為教師提供參加國際性會議的經費,或者美國政府設立的富布賴特項目,或者自己去申請做訪問學者,或者與國際學者進行科研合作等。也就是說,教師主要是從研究和教學的層面上進行國際合作,而學生主要是出國學習或服務。因此,應該規定好不同主體進行國際化的任務。
《中國教師》:剛剛您在會議上闡述了在美的華裔家長如何關注大學入學的故事。那您認為美國大學的招生過程是否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偏向性呢?
林靜:在美國大學負責篩選學生入學的并非大學教授本身,而是專門的招生辦公室(Admission Office)。招生辦公室的錄取標準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他們很大程度上會關注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參與度和領導力,如為社會提供服務、本身是否有創新能力等。以往有很多學生在申請美國大學時僅僅專注在考試成績上,后來漸漸發現成績并不足以幫助他們申請大學,你一定要有社團或社區生活的參與經驗,需要在學業成績和社會實踐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美國大學的總體入學比例比較高。為了促進社會公平,對于美國的少數族裔學生和貧困家庭學生,美國大學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優惠入學政策,例如他們可能成績比較低但仍可以進入不錯的大學,并獲得獎學金資助。因為美國大學的理念是,如果不在大學入學時給予這部分弱勢群體一定的幫助,那么,他們與其他群體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但對于亞裔學生而言,比如中國人,他們的學業成績在美國高中生群體中算是優秀的,如果所有大學的專業都以學業成績為錄取標準,那就會剝奪其他族裔學生的入學權利。像今天上午格洛麗亞教授所說的在美國的確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保障整個種族之間的平等,是保障機會平等,而不是只看成績。今天北京大學的文東茅教授所講的非常重要,在國內大家認為高考就是很平等,但事實上按照中國目前的這種方式來看,農村和城市就是不平等,特別是有權、有勢、有錢的家庭與貧困家庭相比較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我看來,其實中國農村的學生在大學入學方面應該得到相應的照顧,但好像并沒有人關注這個問題。
《中國教師》:我注意到美國很多州都會針對州內少數族裔、貧困家庭學生設立資助項目,幫助他們接受高等教育。但一部分大學教授認為通過這種特殊渠道進入大學的學生可能不如其他學生優秀。您怎么看待這種入學后的“歧視”?
林靜:美國高等教育的主管機構是州政府,尤其是州立大學,既然從納稅人處獲得經費就的確應該從政策上傾向于州內公民,這一點在美國是沒有疑義的。至于你說的入校后“歧視”問題,其實在這類政策剛開始實施時可能存有這種看法,但近幾年通過資助項目進入大學的學生群體中的優秀率越來越高,很多優秀的少數族裔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也可以與其他學生比肩。重要的一點是,“優秀”是個很相對的概念,在中國可能認為優秀就是成績好,但在美國標準是很多樣的。例如美國的非裔學生在籃球、踢踏舞、唱歌等領域有著別的族裔學生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果以這些領域為評判標準的話,你能選出誰更優秀嗎?所以總的來說,現在的評價標準都不是很公平,還是更強調頭腦的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中國教師》:像您所說的美國大學招生其實并不太看重分數這種客觀因素,而是靠招生辦公室來篩選簡歷,那我是不是能理解為這種方式有點過于主觀?
林靜:招生辦公室的主要評價依據是看考生寫的個人自述能不能特別觸動他,也就是說看考生個人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例如能凸顯你的創造性、幽默感、領導意識或同情心等多個方面。因為對于審核材料的官員而言,他們每天閱讀的申請材料都是大同小異,尤其學術成績上相差十幾、二十分的根本就是微小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主要還是看學生的特質。毫無疑問,這種評審方式是很主觀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控。每個學校都還是有一個自己默認的錄取范圍。
《中國教師》:林教授,最后您能跟我們談談您眼中大學教育質量的提升問題嗎?
林靜:我最近在3所民辦大學做了一個項目,是關于學生能動性、參與性和創新性的教學理論與實踐。我覺得現在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提高最關鍵是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上,要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真正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包括他的個體能力、意識、興趣等。比如課程內容,美國大學的課程內容的量要比國內大學多很多,而且很多元化、多樣化。教授本身有很大的權力決定整堂課的內容,包括如何安排課程框架,如何選擇課程內容等。而對學生的評估則整個滲透了對學生能動性、參與性與創新性三個方面的考查。學生必須要參與到課程中來,參與本身也是一種學習。但目前國內大學卻完全不把參與當作一種學習,其實參與、付出、討論、研究都是一種學習。還有一點,我認為國內外大學是很不一樣的。國內特別注重課內學習,而在國外大學,學生需要在課前做的功課特別多,需要有備而來地進入課堂、參與討論。所以,我認為能否提高大學教育質量的關鍵是把學生視為被動的人還是主動的人。只有讓學生主動地、創新地參與到學習中,才能真正地提升教育質量,而不能只是簡單地將知識塞進腦子里。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關鍵在于學生自己。
《中國教師》:那在您眼中推動教育改革的關鍵途徑是什么呢?
林靜:在國外,教育改革、質量提升等問題全部都是由教授自己決定,是一種托管模式。我在國外給學生們上課時的課程規劃都是自己決定,包括如何提高這門課的學生參與、教育質量等都需要自己動腦去設計,而不是說上面的管理層給我定了很多很多的規定?,F在國內對大學課程內容的干涉好像越來越多了,我看了一下大學評估的要求覺得十分震驚,校內評估、校外評估、自我評估、政府評估、學生評估,這么一大堆名目的評估其實都是程序性工作,容易分散教師真正用于改進課程教學質量的精力。許多訪問學者告訴我,他們50%的時間都用來填寫各種表格。還有一個問題是,各種規定都特別的嚴苛,例如教師對學生論文的評價字數一定要80個,以至于很多教師都已經成為熟練工,一下筆就是79~81個字,十分精確。這既是一則笑談,也透露著些許的無奈。在美國大學,教授的話語權是很強的,尤其是與學術相關的事務,教授更是主導。就算是行政事務,教授們也有很強的發言權。但在國內大學,教授總是處于最低一級,對學校事務的話語權很弱。
《中國教師》:我只在美國訪學了一年,我最深刻的體會是美國大學辦公室的教學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特別強,真的是服務而不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