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原子質量分數范文
時間:2023-06-16 17:3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原子質量分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以實驗為基礎,讓學生形成概念
初中化學“物質的變化”一節的演示實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是使學生形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騰,引導學生觀察水由靜態轉化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態水,師生總結出變化特點:僅僅是物質狀態上變化,無其他物質生成。演示“鎂帶燃燒”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發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體。這個變化特點是鎂帶轉變為不同于鎂的白色物質——氧化鎂。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沒有生成其它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如水的沸騰,石蠟熔化等?!吧闪似渌镔|的變化叫化學變化”,如鎂帶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再如“催化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實驗現象分析、引導、歸納得出其概念。
二、以計算為基礎,使學生理解概念
如在“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講述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質量極小,運用起來很不方便,指出“相對原子質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導學生閱讀“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然后提出問題,依據課本中定義進行推算。
(1)“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是什么?(學生計算):一種碳原子質量的1/12 1.993X10-26千克X1/12≈ 1.661X10-27千克
(2)氧的“相對原子質量”是如何求得的?
(學生計算):2.657 X10-26
氧原子絕對量(千克):2.657 X10-26 千克
氧的“相對原子質量”:2.657 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16.00
如果學生只注意背“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盡管多次記憶仍一知半解。但通過這樣計算,學生便能直觀、準確地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而且還較容易地把握“相對原子質量”只是一個比值,一個沒有單位的相對量。
三、通過反例,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在正面認識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反面或側面去剖析,使學生從不同層次去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例如對酸的認識:由H+和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問,硫酸氫鈉中含有H+,它也是一種酸嗎?學生容易看出其陽離子除H+外,還有Na+,所以它不是酸。這樣,從側面理解定義的準確含義,更能準確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尋找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對有關概念進行有目的地比較,讓學生辨別其區別與聯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與原子,還有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溶解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等。通過對比,既有益于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抽象思維活動。
五、多角度地對概念進行練習、鞏固
“溶質的質量分數”這一概念為:溶質的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叫做“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式:溶質的質量分數 = 溶質質量/溶液質量 X100%=溶質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X100%,這個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難,難的是它的具體運用。所以在建立這一概念之后,有針對性的進行下列練習,并組織學生討論:
(1)10克食鹽溶解于90克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2)20克食鹽溶解于80克水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鹽,溶質的質量分數為20%,對不對,為什么?
(4)10%的食鹽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鹽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變成5%,對不對,為什么?
(5)KNO3在20℃時溶解度為31.6克,則20℃KNO3的飽和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1.6%,對不對,為什么?
篇2
【關鍵詞】:質量分數計算題混合物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
中國分類號:G633.7
【正文】:
一 .已知某元素質量分數求另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題1】在化合物CHOx中,已知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2%,求氧元素的質量分數?
解析:已知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2%,即1/(12+1+16x)= 2%; 碳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氫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12倍,即12/(12+1+16x)=24%; 所以氧元素的質量分數=(100%-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碳元素的質量分數)=(100%-2%-24%)=74%。
【例題2】在NaOH和 Na2O2的混合物中,其中Na的質量分數為57.5%,計算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
解析:觀察這兩種物質的化學式很容易發現,不管這兩種物質按什么比例混合,其Na:O(原子個數比)=1:1為定值,那么Na:O(質量比) =23:16也是定值,因為ω(Na)= 57.5%,所以ω(O)=40%。
二.根據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或某元素的質量分數求化學式
【例題3】.已知鐵的氧化物中鐵與氧的元素質量比為7:3,推斷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____
解析:采用把質量比轉化為原子個數比的思維方法,將“7::3”中的兩個比數分別擴大成對應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倍數,即7:3=14:6=28:12=56:24=112:48=(56×2) : (16×3),可知原子個數比為2:3,化學式為Fe2O3。
錳元素有多種氧化物,其中
【例題4】. 錳元素有多種氧化物,其中一種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0.5%,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_____
解析:已知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0.5%,,則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0-50.5)%,=49.5%,設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MnxOy;;則55x:16y=49.5%:50.5%,解得x:y=2:7,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Mn2O7 。
三.樣品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及物質質量分數的關系
【例題5】.有一種不純石灰石樣品,經過檢測知道,樣品中含碳元素9%(雜質中不含碳元素),計算樣品中CaCO3的質量分數?
解析:先計算出純凈的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再根據純度=
含雜質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純凈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100%,進行解答.
解答:解:碳酸鈣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ω(Ca)=
12
100
×100%=12%,石灰石樣品中含碳元素9%,
根據純度=
含雜質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純凈物質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100%,即可得到樣品中含碳酸鈣的質量分數ω(CaCO3)=
0.09
0.12
×100%=75%;
四.等質量的元素或物質求某元素質量比
【例題6】.要使Fe2O3與Fe3O4中含相同質量的鐵元素,則Fe2O3與Fe3O4這兩種物質的質量比為____
解析:當Fe2O3與Fe3O4所含的鐵原子個數相等時,它們就含有相同質量的鐵元素.
設X克Fe2O3與Y克Fe3O4含有相同質量的鐵元素
3Fe2O3~6Fe~2Fe3O4
3×160----------2×232
.X----------------Y
X:Y=(3×160):(2×232)=30:29
【例題7】等質量的SO3與SO2兩種氣體中氧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
解析:假設SO2和SO3都是100克,SO2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ω(O)=
16×2
16×2+32
×100%=50%,100克SO2氧元素的質量為100×50%=50克 ;同理 SO3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ω(O)=
16×3
16×3+32
×100%=60%,100克SO3氧元素質量為100×60%=60克,所以SO2和SO3氧元素的質量比為5比6
五.通過計算元素質量分數判斷物質的可能組成
【例題8】.某氣體由COCH4SO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已知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50%,則該氣體的組成可能有_____種,分別為_____。
分析:題中給定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分數,推測混合物可能的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即某個平均值M由若干個量決定時,如果若干個量中最小值為M1,最大值為M2,則其平均值一定在M1與M2之間,即M1
解答:解:因為 SO2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ω(O)=
32
64
×100%=50%;CO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ω(O)=
16×1
28
×100%=57%;CH4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0.
題中50%為混合氣體中氧元素質量分數的平均值;
所以該氣體可能為:可能是SO2;也可以一種大于50%一種小于50%,即CO與CH4;也可以是三種氣體的混合物;
篇3
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并能說明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能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化學變化中的一些現象。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實驗和總結歸納能力。
過程與方法:教師講解,實驗演示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形成初識,科學探究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自己動手探究,培養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化學變化中的一些現象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用品】托盤天平、錐形瓶(250ml)、玻璃管、單孔膠塞、氣球、白磷、燒杯(100ml)、鐵釘、玻璃片、蠟燭、火柴、鎂條、石棉網、坩堝鉗。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引入新授:
1、寫出鋁在氧氣中燃燒和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的文字表達式。
2、問題提出:
反應物的質量同生成物的質量之間有沒有關系?如果有會是怎樣的關系?
二、活動與探究
實驗方案
在250ml錐形瓶底部鋪層細沙,放在一火柴頭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個小氣球(使下端能與白磷接觸)稱量。將玻璃管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迅速將橡皮塞蓋好,將白磷引燃,待錐形瓶冷卻后,稱量。
在100ml燒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將幾根鐵釘同時放在硫酸銅燒杯旁邊一起稱量。將鐵釘放入CuSO4中觀察至不變色,稱量。
實驗現象
反應前質量
反應后質量
3、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1)歸納小結:質量守恒定律。
概念:
理解:
(2)情景與討論:
情景⑴:取一支蠟燭粘在一塊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和蠟燭一起稱量,點燃蠟燭,天平會發生什么變化?
情景⑵:取一根用砂紙磨干凈的長鎂條和一個石棉網,將它們一起稱量。在石棉網上將鎂條點燃,將鎂條燃燒后的產物與石棉網一起放在托盤天平上稱量,觀察反應現象并比較反應前后質量。
4、討論與交流:
⑴上面兩個實驗的結果與你實驗前的預測相同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實驗結果?
⑵對于前面方案一中的實驗,如果玻璃管上端沒有系小氣球,將會出現什么結果?
⑶如果在燃著的鎂條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來稱量,會出現什么實驗結果?
⑷以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為例,從化學反應中分子、原子的變化情況說明化學反應必定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四、反思與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的收獲和體會是
五、板書設計
一、活動與探究
實驗方案
在250ml錐形瓶底部鋪層細沙,放在一火柴頭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個小氣球(使下端能與白磷接觸)稱量。將玻璃管放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至紅熱,迅速將橡皮塞蓋好,將白磷引燃,待錐形瓶冷卻后,稱量。
在100ml燒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將幾根鐵釘同時放在硫酸銅燒杯旁邊一起稱量。將鐵釘放入CuSO4中觀察至不變色,稱量。
實驗現象
反應前質量
反應后質量
二、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后記】
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
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并能正確書寫簡單化學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對化學方程式教學,教師通過互動性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化學方程式的意義,討論總結化學方程式的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培養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并能正確書寫簡單化學方程式
【教學難點】通過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意義,培養科學態度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及遵守質量守恒的原因。、
2、用文字描述碳在氧氣中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3、我們知道用化學式來表示物質的組成不僅書寫方便,而且從化學式還可以知道物質的內部構成。那么物質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是否也可以用一種式子來表示呢?
二、引入新授
1、化學方程式:
⑴定義:
⑵化學方程式的讀法
以C+O2CO2為例
宏觀: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觀: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生成了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質量:每12份質量的碳和32份質量的氧氣生成了44份質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學方程式意義(與讀法一致)
2、化學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⑴討論:從物質種類、質量和反應條件等方面考慮,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能提供給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應物
生成物
反應條件
反應物、生成物粒子比
生成物、反應物質量比
質量守恒
⑵歸納:化學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三、課堂練習
1、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該物質的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在A2+3B====2C中,C的化學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四、課外練習:點撥P137
五、反思與體會:通過這節課學習,我的收獲和體會
六、板書設計
一、化學方程式
1、定義:
2、化學方程式的讀法
以C+O2CO2為例
宏觀: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觀: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生成了一個二氧化碳分子。
質量:每12份質量的碳和32份質量的氧氣生成了44份質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學方程式意義(與讀法一致)
二、化學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從物質種類、質量和反應條件等方面考慮,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能提供給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應物
生成物
反應條件
【教學后記】
課題2如何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以及簡單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過程與方法:以師生互動為課堂主要的教學形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練習與討論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化學方程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唯物主義觀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步驟
【教學難點】簡單化學方程式的配平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識、創設情景:
1、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遵循質量守恒原因是什么?
2、引入:寫出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并分析等號兩邊原子種類與數目的關系。
二、進入新授
1、閱讀教材P95第三自然段-P96,了解化學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
⑴
⑵
4、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⑴寫⑵配⑶標⑷等
5、結合實際討論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號兩邊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數法:(氧兩邊各出現一次)
閱讀教材P95-96學習配平氫氣與氧氣反應生成水的化學方程式
練習:
Al+Fe3O4Al2O3+Fe
⑵奇數配偶數的方法(左右氧出現多少次)
例:CH4+2O2——H2O+CO2
練習:FeS2+O2——Fe2O3+SO2
KClO3——KCl+O2
⑶定“1”法:以化學反應中組成最復雜的物質的化學式系數定為1,再配平其它物質的系數(化學式復雜或有機物燃燒)
例:KMnO4——K2MnO4+MnO2+O2
練習:C3H8+O2——CO2+H2O
CO+Fe3O4——Fe+CO2
H2+Fe3O4——Fe+H2O
三、課堂練習:教材上P98習題
四、反思與體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知道了
五、板書設計
1、化學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原則
⑴
⑵
4、書寫化學方程式的步驟:⑴寫⑵配⑶標⑷等
5、結合實際討論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號兩邊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數法:(氧兩邊各出現一次)
⑵奇數配偶數的方法(左右氧出現多少次)
⑶定“1”法:以化學反應中組成最復雜的物質的化學式系數定為1,再配平其它物質的系數
【教學后記】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在掌握與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在熟悉、理解方程式涵義的基礎上進行。首先要把握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與方法,并依據它進行規范化、準確性地練習,以便更好地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教學重點】在掌握與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計算
【教學難點】綜合計算
【教學方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并計算出各種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⑴KMnO4—K2MnO4+MnO2+O2
⑵CaCO3—CaO+CO2
二、引入新授:
研究物質間的化學變化常涉及量的計算,而化學方程式正體現了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比。我們可以利用化學方程式來計算取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生產出多少產品?制取一點量的產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三、新授:
1、例1:加熱分解31.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多少g氧氣?
2、歸納解題步驟:
3、例2:工業上,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噸氧化鈣,要碳酸鈣多少噸?
四、鞏固練習
教材P100習題
五、收獲和體會
解題步驟:
(1)設未知數
(2)寫出正確的化學方程式
(3)列出已知和待求的量在相應的物質下面
(4)列比例式,求解
(5)簡要作答
【教學后記】
第五單元整理與小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通過復習使學生掌握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2、使學生鞏固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及原則。
能力目標: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綜合計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及原則
【教學難點】學生綜合計算的能力培養
【教學方法】分組練習法
【教學資源】初中化學網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歸納與整理
1、物質的分類
下列物質⑴鐵⑵高錳酸鉀⑶水⑷碳⑸氮氣⑹氧化汞⑺食鹽水⑻汞⑼海水⑽空氣⑾冰水混合物⑿氯酸鉀⒀氧氣⒁氦氣⒂氧化鎂
(填序號)屬于混合物的有:屬于化合物的有:
屬于單質的有:屬于氧化物的有:
2、化學符號
元素符號⑴表示一種元素⑵表示一個原子⑶金屬、稀有氣體、固體非金屬可表示單質
化學式⑴表示一種物質⑵表示組成的元素(宏觀)
⑶表示組成的元素⑷表示一個分子的構成(微觀)
化學符號前加上適當數字后,通常只具有微觀意義
例H2O⑴表示水⑵表示水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
⑶表示一個水分子⑷表示每個水分子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
練習:1)2000年國家藥管局緊急告戒患者,立即停用含PPA(化學式為C9H4NO)的感冒藥,關于PPA的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的一個分子里含有20個原子B、它由四種元素組成
C、它是一種氧化物D、它是一種化合物
2)維生素C(化學式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列關于維生素C的說法錯誤的是()
A、維生素C是由6個碳元素、8個氫元素、6個氧元素組成
B、維生素C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8個氫原子、6個氧原子構成
C、保持維生素C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維生素C分子
D、青少年應多吃蔬菜、水果,切E、忌偏食
3)下列符號既能表示一種元素,又能表示一個原子,還能表示一種物質的是()
A、HB、ClC、HeD、CO
4)指出下列符號中”2”的含義
⑴2H⑵H2⑶2H2O(兩個2都需解釋)
5)用于火炬接力的丁烷(C4H10)(打火機內液體)乳酸C3H6O
鯊魚體內有抗癌作用的”角鯊烯”(C30H50)葡萄糖C6H12O6
“腦黃金”不飽和脂肪酸之一C26H40O2尼古丁C10H14N2
“蓋中蓋”有效成分為葡萄糖酸鈣(C6H11O7)2Ca葉綠素C55H70MgN4O65
3、化學計算
1)相對原子質量=某原子質量/碳12原子質量的12分之一
2)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3)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
4)相對分子質量: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
AxBy的相對分子質量=A的相對原子質量×x+B的相對原子質量×y
5)化合物中元素質量比AxBy中
mA:mB=A的相對原子質量×x:B的相對原子質量×y
6)元素質量分數=某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相對分子質量×100%
AxBy中
A%=A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AxBy的相對分子質量×100%
原子個數:X=AxBy的相對分子質量×A的質量分數/A的相對原子質量
7)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的質量×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mgAxBy中,mA=mg×A%mB=mg×B%
化合物的質量=某元素的質量÷某元素的質量分數
某元素質量分數=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的質量×100%
練習:
1)鐳22688Ra是居里夫人發現的一種有放射性的元素,226為相對原子質量,88為其質子數。則鐳元素的中子數與電子數之差為_______。
2)某些商品廣告常有“補鐵”“補鈣”“補鋅”等詞語,這里的鐵、鈣、鋅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無法確定
3)某物質的化學式為HnRO2n+1,它的相對分子質量為m,則R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_______,化合價是________。
4)已知R2SO4的相對分子質量為342,則R(NO3)3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A154B240C185D213
5)H2、O2、CO2、SO2各一個分子,按質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若各取1g上述氣體,則分子數由多到少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6)某種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是7:12,則該氧化物的化學式為__.
7)某藥物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28,在其分子中,C占76.83%,H占9.76%,N占8.54%,O占4.88%。則該藥物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
8)某化合物A6.2g燃燒后,生成8.8gCO2和5.4gH2O,試通過計算后確定A的化學式。
9)某氣體與CO混合氣體中,經分析含氧58%,則該氣體為()
ASO2BH2CCO2DNOEO2
10)某不純的NH4NO3樣品,經分析知其中含N36%,則可能混有的雜質是()
ANH4ClB(NH4)2SO4CCO(NH2)2D無法確定
11)有一不純的NH4NO3樣品,經分析知其中含N30%。則該樣品中NH4NO3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
12)含碳酸鈣(CaCO3)80%的石灰石(其余成分不含鈣)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__
13)對于SO2和SO3
A、相同質量的SO2和SO3中,硫元素的質量之比為________,氧元素的質量之比為_________,SO2和SO3的分子個數比為_________.
B、若SO2和SO3所含氧元素質量相等,則SO2和SO3的質量之比為________,分子個數比為__________.
篇4
一、弄清題意少走彎路
當我們看到題目以后,首先要仔細分析題目,理解題目中所提及到的有關知識點,再根據平時所掌握的計算方法,可以考慮最佳解題途徑以達到解題的快、準。
例:80℃時,50g水中最多能溶解75gNaNO3,把80℃時的210gNaNO3飽和溶液蒸發掉50g水后,再降至80℃,析出晶體后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
A.50%B.70%C.60%D.55%
[解析]因為是從飽和溶液中蒸發掉水,再降溫后仍得飽和溶液,即求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這樣可得:75/(50+75)×100%=60%,所以答案為C。
二、破陳規求新法
有些選擇題,我們若用常規的解法,計算可能比較麻煩。如果肯動腦筋,尋找新的解題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下列物質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最大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eCO3
[解析]我們采用極端假設法,先假定每個分子中鐵原子的個數都為1,則B、C中的化學式轉化為FeO3/2和FeO4/3,這樣可以很容易求出其它元素的對應質量,通過比較會得出答案C。
三、根據選項逐一排除
我們根據題目中的選項,進行逐一淘汰的方法,這樣也可以較容易地找到正確答案。
例:278gRSO4•nH2O晶體完全失水后,剩余152g粉末。若R的相對原子質量約為結晶水分子數的8倍,則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A.39B.27C.40D.56
[解析]從各項相對原子質量可知,它們依次是鉀、鋁、鈣、鐵元素,而從題意條件RSO4中R的化合價為+2價,即可排除A、B項,又根據硫酸鈣只存在CaSO4•2H2O和2CaSO4•H2O之中。以題意可知,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8n又可排除C項,故答案為D。
四、抓實質找關鍵
認真審題,善于排除命題者有意設置的各種思維障礙和干擾條件,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找出解題的關鍵。
例:有一在空氣中暴露過的NaOH固體,經分析測知含H2O占a%,Na2CO3占b%,NaOH占c%,將此樣品放入9.8gH2SO4中,過量的酸用4gNaOH中和,蒸發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體的質量為:()
A.13.0gB.16.5gC.14.2gD.無法確定
[解析]粗看本題缺少數據,即最后得到的固體全是NaSO4,這是本題的實質,且硫酸根離子守恒,顯然由H2SO4~NaSO4可得答案為C。
五、發散思維捕捉信息
解題應擺脫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訓練發散思維的能力。對提供的信息,要善于進行全方位掃描,多層次聯想,有時我們要將捕捉到的信息轉化為另一信息,以便快速獲得正確答案。
例:在MgSO 4、Na2SO 4、K2SO4的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為46%,則此混合物中含硫元素為:()
A.23%B.31%C.20.5%D.9.75%
[解析]根據題意可以得出一個信息:在各物質中硫元素與氧元素的質量比均為1/2,即硫元素含量為氧元素含量的1/2,故得答案為A。
六、分析范圍不算推解
根據題目中所提供的物質的總范圍,分析范圍內的相應物質;根據題目提供的條件,不用計算可以推測得答案。
例:某混合氣體質量分數組成:O2占32%,N2占28%,CO2占22%,CH4占16%,H2占2%,則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為:()
A.11.11B.22.22C.44.44D.66.66
篇5
關鍵詞: 初中化學競賽 計算題 解題方法和技巧
初中化學競賽試題中常設置新穎、靈活的計算題,借以考查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為了提高解題速率,提高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化學計算的基本技巧非常必要。我現將競賽計算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歸納如下。
1.守恒法
例1.某種含有MgBr和MgO的混合物,經分析測得Mg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8.4%,求溴(Br)元素的質量分數。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價總數=元素的負價總數,因此Mg原子數×Mg元素的化合價數值=Br原子數×Br元素的化合價數值+O原子數×O元素的化合價數值。
設混合物的質量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質量為a克,則:
×2=×1+×2a=40(克)
故Br%=40%。
2.巧設數據法
例2.將w克由NaHCO和NHHCO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熱,排出氣體后質量變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和NHHCO的質量比。
解析:由2NaHCO=NaCO+HO+CO和NHHCO=NH+HO+CO可知,殘留固體僅為NaCO,可巧設殘留固體的質量為106克,則原混合物的質量為106克×2=212克,故mNaHCO=168克,mNHHCO=212克-168克=44克。
==。
3.極值法
例3.取3.5克某二價金屬的單質投入50克溶質質量分數為18.25%的稀鹽酸中,反應結束后,金屬仍有剩余;若2.5克該金屬投入與上述相同質量、相同質量分數的稀鹽酸中,等反應結束后,加入該金屬還可以反應。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A.24 B.40 C.56D.65
解析: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50克×18.25%=9.125克,9.125克鹽酸溶質最多產生H的質量為=0.25克。由題意知,產生1克H需金屬的平均質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該金屬為二價金屬,故該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小于28,大于20。答案為A。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膽礬,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硫酸銅溶液?
例5.解析:結晶水合物(CuSO*5HO)可看成CuSO的溶液,其溶質質量分數為×100%=×100%=64%。設加水(溶質質量分數可看成0%)的質量為x,則:
,=,x=60克。
5.估算法
例5.將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質的(NH)SO樣品,在加熱的條件下,與過量的NaOH反應,可收集到4.3升NH(密度為17克/22.4升),則樣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質是( )。
A.NHHCO、NHNO?搖?搖?搖?搖?搖?搖?搖B.(NH)CO、NHNO
C.NHHCO、NHCl?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D.NHCl、(NH)CO
解析:假設樣品為純(NH)SO,則由(NH)SO2NH可知,能產生4.48升NH,大于4.3升。因此樣品中的雜質造成樣品NH的含量小于純(NH)SO中NH的含量。這就要求選項的兩種物質中至少有一種物質的NH含量小于(NH)SO中NH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可將備選答案化學式變形后進行估算:
NHHCO(NH)(HCO),NHNO(NH)(NO),NHCl(NH)Cl。部分“式量”:(HCO)=122,(NO)=124,Cl=71,CO=60,而(NH)SO中,SO=96,故答案為D。
6.差量法
例6.4.0克+2價金屬的氧化物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后,完全轉化為氯化物,測得氯化物的質量為9.5克,通過計算指出該金屬的名稱。
篇6
一、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
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及難點不完全是由教師確定的,更準確地說是由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內容。如:在講授有關化學式的三種簡單計算時,教學難點應該是元素質量分數的計算。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根據化學式求每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卻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若突破此難點,根據化學式的計算就會顯得非常簡單。
二、學習環境的創建
現在孩子突出的優點是聰明,愛動,敢于表現自我,學習自覺性不強。根據這個特點,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搭建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平臺。
創建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環境,搭建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平臺,應從兩方面切入:(1)從課堂實驗切入。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安全無危害性的實驗,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動手,發揮他們潛在的能力。如:在講二氧化碳的制取與性質實驗時,實驗開放,由小組討論設計,設計的實驗多種多樣。其中有一個組在驗證制取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時,他們并沒有將制取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而是將制取的氣體先收集,然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結果澄清的石灰水由上到下依次慢慢變渾濁。學生設計的要比課本上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要好得多。倒入氣體,石灰水變渾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分子在不斷運動;證明制取的氣體是二氧化碳。(2)從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實例切入;如:我在講燃燒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時,沒有從課本設計的探究燃燒條件的實驗入手,因為此實驗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較遠,就是教師演示了學生也很難理解到位。從學生熟悉的身邊取材(石頭、木條、蠟燭、火柴、玻璃杯、炭塊)讓學生設計并列的三個實驗,來探究燃燒所具備的三個條件。
三、學習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進行恰當的取舍與增減。如:在講授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時,教師不能按課本所講的概念進行講授。利用多媒體采用圖示法講授。從微觀入手,宏觀引出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學生就會學得既輕松又愉快。從圖示法總結得出:看分子長相判斷混合物與純凈物,看分子中原子長相判斷單質和化合物及氧化物?;旌衔铮河刹煌N分子構成(即分子長相不相同)。純凈物:由同種(一種)分子構成(即分子長相相同)?;衔铮悍肿佑刹煌N原子構成(分子中原子長相不同)。氧化物:分子由其他原子和氧原子構成(分子中原子長相有兩種,其他原子與氧原子)。
四、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的優化
教師在備課時要備教法,對于要講的內容采用最有效的方法突破,這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我在講課外電子的分層運動時,不講教學內容。先讓學生設計一個實驗:現有九年級學生8人,七年級學生8人,一年級學生2人。要求同時開始跑;且都跑8圈,怎樣跑?教師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設計。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學生都知道,首先確定圓心。圍繞共同的圓心在三個直徑不同的同心圓跑道上賽跑。教師講,電子和人一樣,他們的能量也不相同,也像人一樣,也是分層運動(排布)的。把離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稱為第一層,以此類推,第二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七層。將離核最遠、能量最大的稱為最外層。
學習方法的優化,則會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做題時,要教會學生審題,審題時要求做到一快、二慢、三解題。如講有關化學式計算時,有這樣一個習題:已知某物質的化學式為:HnRO2,其相對分子質量為m。求R的相對原子質量。學生不會做。因為已知化學式及相對分子質量,求相對原子質量沒講。我就采用思維轉化法進行講解,將已知化學式、相對分子質量求相對原子質量轉化為:已知化學式、相對原子質量求相對分子質量。三者之間建立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出x。
五、課堂教學內容的優化
課堂教學內容包括:理解新知識所需的舊知識,生活中積累的知識,課堂再生知識。檢測、了解學生對舊知識與新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再生資源對于學生和教師來講,都很重要,需要及時收集與應用,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如:在講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時,有學生發現,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不能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這個問題學生提得非常有價值。從問題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在進行主動的探究性學習。這樣的主動學習,課堂還能不高效嗎?以上就是自己對高效課堂的探究。
篇7
2、書寫“化學方程式”還是“離子方程式”或“電極方程式”、“水解方程式”、“電離方程式”。
3、書寫方程式中的物質聚集狀態、特殊的反應條件、產物寫全
4、填寫結果時應對準物質。如寫“A”的不應寫成“B”的。
5、實驗填空題或簡答題,注意文字用語要準確
(1)不用錯別字:如脂與酯、銨與氨、坩與甘、蘸與粘、藍與蘭、褪與退、溶與熔、戊與戌、催與崔、苯與笨、飽和與飽合及有機官能團名稱等。
(2) 不用俗語:如a、打開分液漏斗的開關(活塞),b、將氣體通進(入)盛溴水的洗氣瓶,c、酸遇石蕊變紅色(酸使石蕊呈紅色)等。
(3)用語嚴謹:如pH試紙不能說濕潤,其它試紙均要寫濕潤。三對共用電子對要豎寫。離子濃度要用C( )表
6、原電池正負極不清,電解池、電鍍池陰陽極不清,電極反應式寫反了。
7、求氣體的“體積分數”與“質量分數”不看清楚,失分。求“轉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8、兩種不同體積不同濃度同種溶液混和,總體積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題目情景和要求
9、有單位的要寫單位,沒有單位的就不要寫了。如“溶解度”單位是克,卻不寫出,“相對分子質量”、“相對原子質量”無單位,卻加上“g”或“g.mol-1”。摩爾質量有單位(g.mol-1)卻不寫單位,失分。
10、描述實驗現象要全面、有序,與實驗目的相聯系,陸??杖轿挥^察。
11、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表示方法、計算方法混為一談。
12、可逆反應要看加壓或減壓,平衡移動只考慮其中的氣態物質(g)的化學計量數。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進行“系數化簡”。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反應條件必須寫,而且寫正確。,氧化—還原反應配平后,得失電子要相等,離子反應電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機化學方程式未用“”熱化學反應方程式不寫反應條件,不漏寫物質的聚集狀態,不漏寫反應熱的“+”或“-”,反應熱的單位是kJ·mol-1。
14、回答簡答題,一定要避免“簡單化”,要涉及原理,應該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5、有機結構簡式中原子間的連結方式表達正確,不要寫錯位。結構簡式有多種,但是碳碳鍵、官能團不要簡化, 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順序不要亂寫,硝基、氨基寫時注意碳要連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連接錯),CH2CHCOOH(少雙鍵) 等(強調:在復雜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簡化)。中文名稱不能寫錯別字。酯的n元環是碳原子數加O(或N)原子數。
16、解推斷題,實驗題。思維一定要開闊、活躍,聯想性強。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話給忘了,不能老是只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考慮,應該是多方位、全方位進行考慮。積極地從考題中字字、句句中尋找出“突破口”。
17、看準相對原子質量,Cu是63.5還是64,應按卷首提供的用。
18、計算題中往往出現“將樣品分為兩等份”(或“從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樣品中的有關的量”,你卻只求了每份中的有關量。
19、化學計算常犯錯誤如下:①分子式寫錯②化學方程式寫錯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錯③用關系式計算時,物質的量關系式不對,以上情況發生,全扣分④分子量算錯⑤討論題,缺討
論過程,扣相當多的分⑥給出兩種反應的量,不考慮一反應物過量(要有判斷過程)⑦要求寫出計算規范過程:解、設未知量、方程式或關系式,計算比例關系、比例式主要計算過程、答、單位、有的題目還要寫出推理過程,不要省略步驟,計算過程要帶單位。注意題中對有效數字的隱性要求。
20、遇到做過的類似題,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結果反而出錯,一樣要鎮靜、認真解答,不要思維定勢;碰到難題決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機會是均等的,要難大家都難。
應注意的是,難度大的試題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題你應該得到這分。
21、解題時,切莫在某一個“較難”或“難”的考題上花去大量的寶貴時間,一個10分左右的難題,用了30多分鐘甚至更多時間去考慮,非常不合算,不合理。如果你覺得考慮了
幾分鐘后還是無多少頭緒,請不要緊張、心慌,暫把它放在一邊,控制好心態,去解答其他能夠得分的考題,先把能解決的考題先解決。再回過頭來解決它,找到了感覺,思維活
22、過量還是少量
23、化合物還是單質或混合物
24、請注意選擇題“正確的是”,“錯誤的是或不正確的”兩種不同要求。請注意,做的正確,填卡時卻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這種情況發生。
25、排列順序時,分清是“由大到小”還是“由小到大”,類似的,“由強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6、阿佛加德羅常數題中:①水:常溫下是液態; ②稀有氣體:單原子分子;
③SO3:常溫下是液態或固態;④NO2:存在與N2O4的平衡;
⑤和氣體的體積有關的比較(如密度):注意標準狀況下才能用22.4 L,同溫同壓下才能比較。
⑥不是氣體的有機物不需要標準狀況的條件,如戊烷,辛烷等。
⑦把原子序數當成相對原子質量,把相對原子質量當相對分子質量,把原子量當質子數。
⑧Na2O2、H2O2、Cl2等若既作氧化劑又作還原劑時,反應轉移電子數易多算。
⑨注意選項中給的量有無單位,有單位不寫或寫錯的一定是錯的。
⑩273℃與273K不注意區分,是“標況”還是“非標況”,是“氣態”還是“液態”“固態”不分清楚。22 . 4L.mol-1的適用條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質的狀態。
區分液態氯化氫和鹽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27、離子大量共存:①注意酸堿性環境 ②注意氧化還原反應如Fe2+與H+、NO3-不共存,Al與HNO3無氫氣等 ③ 注意審題,是大量共存還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8
化學計算題是中學化學的重點和難點,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容易走入死胡同,因屢試屢錯而產生為難情緒?;瘜W計算是有規律可循的,既可以通過對常規解法的熟練掌握,又可以打破常規,進行化學計算技巧的訓練。借此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下面是筆者在進行堿金屬教學時對幾種有關計算題的類型及解題思路的討論。
一、守恒法
守恒法是巧妙地利用化學反應過程中某些量始終保持不變的規律列式計算,包括質量守恒、電荷守恒、原子個數守恒、得失電子守恒等,是化學計算中最主要、最常見的理論根據。以此為依據,可大大簡化解題過程。守恒法是指反應體系中變化前后,某些物理量在始、終態時不發生變化,主要有:(1)質量守恒;(2)原子個數守恒;(3)電荷守恒;(4)電子守恒;(5)濃度守恒(如飽和溶液中);(6)體積守恒;(7)溶質守恒;(8)能量守恒。
例1 有一在空氣中暴露過的NaOH固體,經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將1g該樣品放入含有3.65gHCl的鹽酸中,使其完全反應后,多余的酸再用50g濃度為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完全,蒸發所得溶液至干,求所得固體的質量。
解析:此題數據眾多,反應繁雜,若使用傳統計算方法,耗時多、效率低。如果依反應過程分析體系中粒子的種類,結合Cl元素原子守恒可得:
NaCl ~ Cl ~ HCl
58.5 36.5
m(NaCl) 3.65g
解得:m(NaCl)=5.85g
答案:5.85g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據在化學反應中,找出反應物與生成物中某化學量從始態到終態的差量(標準差)和實際發生化學反應差值(實際差)(實際計算中靈活選用不同的差量來建立計算式,會使計算過程簡約化)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這種差量的實質及其關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題方法。我們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學方程式中的一種特殊產物。該差量的大小與參與反應的物質的有關量成正比。它常常可以省去繁瑣的中間過程,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快捷化。
一般說來,化學反應前后凡有物質的量差、質量差、氣體體積差、濃度差、密度差、壓強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題的關鍵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實質,即根據題意確定“理論差值”,再根據題目提供的“實際差量”,列出正確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三、平均值法
這是處理混合物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混合時,不論以何種比例混合,總存在某些方面的一個平均值,其平均值必定介于相關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只要抓住這個特征,就可使計算過程簡潔化。主要有:(1)平均相對分子質量法;(2)平均體積法;(3)平均質量分數法;(4)平均分子組成法;(5)平均摩爾電子質量法;(6)平均密度法;(7)平均濃度法等等。
例2 今有銣和另一金屬的合金6g,與水作用產生2.24L氫氣(標況),此合金中的另一種金屬是()
A.Na B.K C.Ba D.Cs
解析:合金中的平均摩爾電子質量M(e)為:
M(e)=6÷(2.24/22.4×2)=30g/mol-1·e-1
因為銣的M(e)=85.5g/mol-1·e-1>30g/mol-1·e-1,則另一金屬的M(e)必小于30,故選A。
答案:A
四、極值法
根據題意設定兩個極端情景,如“全部發生第一步反應或全部發生第二步反應”、“全都是甲或全部是乙”、某物質“完全耗盡或完全沒有發生反應”等,由兩個極端情景得出兩個極值(極大值和極小值),正確答案必定在兩個極值之間。
例3 某堿金屬R與其氧化物R2O的混合物2.16g,跟足量水充分反應后,將所得溶液蒸干,得固體3.2g,由此判定金屬R是()
A.鋰 B.鈉 C.鉀 D.銣
解析:設所得固體為ROH,又設R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分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①若2.16g混合物全部是金屬單質
R ROH 質量增大
x x+17 17
2.16g 3.2g-2.16g
解得:x=35.3
②若2.16g混合物全部是金屬氧化物
R2O 2ROH 質量增大
2x+16 2x+34 18
2.16g 3.2g-2.16g
解得:x=10.7
因2.16g物質是R和R2O的混合物,故R的相對原子質量必介于10.7~35.3之間。從已知選項的各相對原子質量:Li—7、Na—23、K—39、Rb—85看,顯然,R只能是Na。
答案:B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化學式概念的涵義,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式的書寫和讀法。
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據化學式的計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將化學概念與數學計算相結合的思維方法。熟練計算技能,提高化學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化學式的學習,在化學用語的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此節課是學生是否學好化學的一個分化點,對于元素符號記不下來的學生,要及時做好補救工作。所以必須高度重視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教學要精講、精練,抓規律、做示范。使學生理解化學式的意義,對化學式的計算必須做到“正確”、“規范”、“熟練”。
教學建議:
從檢查學生對元素符號、名稱及物質的分類入手設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而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即用元素符號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化學式。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得出化學式的概念。讓學生明確化學式不是憑空寫出來的,而是前人經過多次的精密實驗,測定物質的組成后推算得出來的。每一個純凈物都有固定的組成,都可以用一個化學式來表示。
同時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學生形成一種直觀概念。
通過學生的閱讀討論,歸納總結出化學式的意義以及書寫化學式的方法。然后用課堂練習對化學式加以鞏固、熟練。
根據化學式計算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及組成物質各成分元素的質量比和質量分數。學生對計算應不成問題,關鍵在于對化學式的真實涵義的理解,尤其是對化學式中的符號、系數、右下角碼的意義的理解,應及時分析、強調。培養學生依據化學概念、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規范學生的解題格式,使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起來,為化學方程式的學習奠定基礎。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化學式概念的涵義,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式的書寫和讀法。
②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據化學式的計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將化學概念與數學計算相結合的思維方法。熟練計算技能,提高化學計算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化學式的引入,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理解化學式的涵義,書寫化學式。
2、難點:化學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小測驗:
①寫出下列元素的符號:
鐵、鎂、氧、碳、硫、磷、汞、銀、銅、鋇、鈣、氯
②指出物質類別:
水、空氣、二氧化碳、氧化汞、鐵、氧氣、糖水
(學生整體測試,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書,5分鐘后講評)
元素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
學生閱讀課本P39,討論,得出化學式的概念。
一、化學式:
1、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化學式。
注意:化學式是通過實驗(定性、定量分析)測定物質的組成,然后計算的出來得。每種純凈物都有它固定的組成,所以一種物質只有一個化學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質分子的結構。例如:
氫氣氧氣二氧化碳水等。
化學式除了能表示這種物質外,還可以表示什么意義?
2、意義:(學生看書,歸納總結)
①表示一種物質。
②表示組成這種物質的元素。
③表示構成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④表示構成這種分子的原子。
例::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二個氧原子構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3、寫法:(學生閱讀課本,討論,歸納)
①單質化學式的寫法:
a、金屬單質和固態非金屬單質用元素符號表示它們的化學式:
碳C硫S鐵Fe鋁Al
b、稀有氣體是由單原子構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屬氣態單質分子大多數為雙原子分子。
氫氣氧氣氮氣氯氣
②化合物的化學式的寫法:(只討論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小結: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練習:
1、根據名稱寫化學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鉀
2、指出下列符號中“2”的含義:
二、相對分子質量:
化學中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的總和。(單位為1,一般不寫出)
學生先閱讀課本P41,教師再舉例分析、規范格式。
投影例題:
已知尿素的化學式為,求:
①尿素的相對分子質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④要使某農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問應向這塊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銨(),則需硝酸銨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對分子質量
注意:明確化學式中角標數字的意義;元素符號之間用“+”號;元素符號與數字之間用“*”號。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總和之比。元素是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所以,不可寫成:或。
③
注意:表達式不能寫成的形式,應為
④設應施加的尿素的質量為,
則: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的質量×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⑤設需硝酸銨的質量為,
則:
探究活動
以鄰桌同學為一組,做下列有關元素符號和化學式書寫的練習,并互相訂正。
1.用化學符號表示:①兩個氫原子②三個氮分子③幾個水分子④5個氦分子。
2.寫出氯化鈉、氧化銅、氧化鋁、三氧化硫的化學式。
篇10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材;量問題;初探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12-0024-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0
一、“量問題”的提出
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滬教版教材中,我們在認識學習物質或變化的同時,常常伴有“數據、含量、量大小關系”等等,這一類問題的呈現能引導學生不僅從物質的組成去認識物質或變化,還能引導學生從物質的“量”的角度認識物質或變化。筆者將這一類與“量”有關的問題,統稱為“量問題”,結合滬教版初中教材,列表分類梳理如下。
二、基于物質認識的“量問題”例探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化學的特征是研究物質,創造物質。教材從化學生活出發,引導學生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增強物質的感性認識,形成物質探究的方法和觀念。下面分別從物質的組成與變化角度,例談典型“量問題”。
1. 物質組成中的“量問題”
(1) 混合物組成中的“量問題”
教材第1章第2節中明確指出: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以身邊的物質“空氣”為例,教材首先通過第1節“鐵的銹蝕實驗”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空氣會與鐵作用,而使鐵生銹,結合實驗現象分析得出是空氣中的成分與鐵作用而出現銹蝕現象。在這里,學生初次接觸“空氣”,對空氣的認識還沒有數據意識。
在教材第1章第2節“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部分,教材有安排了“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實驗,通過該實驗的學習,使學生對空氣的認識又深入一步,認識到空氣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而且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學習該實驗,學生對“空氣”的認識有了數據意識,使化學學習中“量”認識也逐漸“浮出水面”。再結合物質的分類及物質元素組成等有關知識的學習,學生對物質的組成認識有更深入的理解:物質分為混合物和純凈物,元素組成了純凈物,多種純凈物組成了混合物。不同純凈物在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或比例不同。
在教材第6章第2節“溶液組成的表示”部分,學生通過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認識到“不同質量分數的溶液”中的溶質與溶劑的含量比例是不一樣的,盡管溶質和溶劑一樣,不同量的混合組成也有著不同的“定量表示”,即不同濃度的氯化鈉溶液是不同的混合物,它們的定量表示是有差異的。
(2)純凈物組成中的“量問題”
在學習“水的組成”這部分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具有物質的“元素組成觀”的認識,但還不能從化學反應的角度來判斷“物質的元素組成”認識。教材在第2章第3節安排學習“水組成”的“電解水”實驗,通過實驗現象,結合“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來建構“水由氫、氧元素組成”。在電解水現象中,正負極產生氣體體積為2∶1,這一實驗數據給學生留下了學習思考,與“水分子中氫、氧原子個數比2∶1”形成呼應,使學生形成了純凈物的元素組成的認識,也認識到純凈物中微粒構成的數目關系,為純凈物化學式表示的理解作了知識鋪墊。
2. 物質變化中的“量問題”
義務教育教科書滬教版化學九年級化學教材第4章第2節“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中有這樣一句話:早在300多年前,化學家們就對化學反應進行定量研究。通過該節的學習,學生學會了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的化學變化,在金屬及酸堿鹽等知識中尤為突出。在化學反應中,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都不變,這些“量問題”為“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解釋闡明了理由。結合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參與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關系、有關的實驗數據等進行化學反應的定量計算,在近兩年揚州中考壓軸題頻頻出現:在2013考題中,高錳酸鉀褪色時,反應物之間恰好完全反應轉化成了新的物質;在2012考題中,測試液溶液變藍時,說明反應生成了碘,而且碘濃度大小不同,溶液顏色的深淺也有差異。
3. 教學思考
(1)量問題能培養學生的定量觀
“量問題”在化學學習中有多處“蹤跡”,如從開啟化學之門的“鐵的銹蝕實驗”,到“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測定”實驗,再到“化學變化中的質量關系及化學方程式的有關計算”,學生對物質組成的認識從無“量”到有“量”;還有,原子結構示意圖、相對原子質量、溶解度等這一些“量問題”,在課程標準中,并沒有定量認識的說明,也不要求進行綜合性計算,更無須從定量的、微觀的角度去描述其本質,但這些“量問題”逐步滲透在化學教材中,能使學生留下從量的角度去學習的“痕跡”;還有,近兩年揚州中考壓軸“變色指示反應中有效數據的理解與處理”的命題考查??梢?,“量問題”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而且這樣逐步滲透的學習方式,也便于學生歸納比較且能從定量的角度去認識物質,從而真正實現由定性學習到定量學習的過渡,培養定量學習化學的意識,促成定量研究化學的觀念。
(2)量問題能培養學生的物質觀
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不論是物質組成中混合物組分含量或純凈物組成元素含量的學習,還是物質反應轉化中各物質質量比關系的理解,都能使學生從量問題角度來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異同,如碳與氧氣反應,可生成CO,也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和CO2;且兩種氧化物的組成元素相同,但元素含量關系不同。這些“量問題”知識豐富了學生對物質及其轉化的認識和理解,為學生深度認識物質間的相互轉化提供了學習基礎,有利于學生自我建構“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體系,從而逐步培養學生“以量定質”的學習思維,形成化學“研究物質、創造物質”的觀念。
總之,“量問題”是一類涉及數據、含量、量大小關系的知識或試題情景,能啟迪學生化學學習的“量”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化學認識的定量觀、物質觀等觀念。所以,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歸類這些具有共性問題的知識或試題情景,并及時地適度點撥、類比、升華,從而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促成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