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的基礎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學的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 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 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 所以, 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 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 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 因此, 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 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 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 并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 所以 ,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 既然如此, 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 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 并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后, 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 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 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 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 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么, 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 于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 在這一研究進路中, 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 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 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 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 也可以這樣認為, 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 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 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 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 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 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 并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 ,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 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 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 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 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 論世間事跡, 褒君子, 貶小人, 以明治亂之所由, 原非論陰陽之理者?!兑住废蟊黻庩栠M退消長之理, 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室诪榇蟮乐?, 醫理、儒理俱在其中, 《易·辭》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 不可治病也?!裴t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 ? 醫經與易經, 體同而用異, 拙集屢申其義矣。 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 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 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 假年學易, 不聞學醫, 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 不為治病之小道, 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 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 猶先于大道, 何故 ? 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 醫道也。 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 故體同而用異也?!保ā墩绿摴? 《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 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 因此, 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 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轉貼于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 由于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 ──“保性命者, 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 其表明, 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 對應和中者, 人對應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論之, 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 以藏象論之, 脾胃也 ,以五行論之, 中土也。以三焦論之, 中焦也。而和于中者, 人體健康之象也 ,而離偏于中者, 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 辨證者, 由癥對應于陰陽、五行、三焦者也; 施治者, 和于中者也; 和者, 由治而達者; 中者, 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 和也者,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夫自古通天者, 生之本, 本于陰陽天地之間, 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歲十二節, 皆生五, 其氣三, 數犯此者, 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保ā饵S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于主體性而言, 陰陽對應和于中者也,陰陽對應者, 時空對應之機也, 人的形而中者也。所以,于人而言,“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 精氣乃絕”(《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一陰一陽者, 天地之道; 一開一和者, 動靜之機?!保▍侵t: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二·六味地黃丸集注》)“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陰病”(《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以上的論述在基本的意義上闡明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所以, 如果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 偏陰偏陽之謂疾?!保◤堅亍夺t學啟源·卷之中·十、內經主治備要》)從而使之陰陽對應成為哲學本體論的依據, 那么, 我認為“陰陽和中之謂醫”。陰陽和中者, 醫之大用也。“氣血之根皆在下, 培養在中, 發用在上。”(鄭壽全: 《醫理真傳·卷三·問病人干咳周身癢者何故》)?!芭囵B在中”者,“黃中通理”者是也。“人之元氣,根基于腎, 萌牙于肝, 培養于脾, 積貯于胸中為大氣, 以斡旋全身?!保◤堝a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卷·治氣學郁滯肢體疼痛方·培脾舒肝湯》)“培養在中”“培養于脾”, 中之用也。所以, “凡人中氣充足, 則署邪不能相犯 ;署氣入侵, 皆氣虛招之也?!保愂胯I《辨證錄·卷八·內傷門》)。所以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 陰陽、五行與三焦辯證而使之和于中者也。和于中者, 后天而言, 和于脾胃者也, 先天而言, 和于腎者也, 和于脾胃者, 血之用也, 和于腎者也, 氣之用也。所以, 后天而言, “人以胃氣為本?!保ɡ铌健镀⑽刚摗ぞ碇小わ嬍硠诰胨鶄紴闊嶂姓摗罚?。對中土的認識,歷代醫家都有深刻的認識:“脾為土臟,主乎運水, 全身水道, 賴脾為通調?!保▍强藵?《大眾醫藥·第二十四章·衛生門·健康要覽》),“胃者, 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經·玉版第六十》), “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沈金鰲《婦科玉尺·卷五·崩漏》),“胃者十二經之源, 水谷之海也, 平則萬化安, 病則萬化危?!保ɡ铌健镀⑽刚摗ぞ硐隆て⑽柑搫t九竅不通論》), “胃受司受納, 脾司運化, 一納一運, 化生精氣,津液上升, 糟粕下降,斯無病矣?!保ㄍ蹙]:《明醫雜著·卷一·枳術丸論》)。以哲學思維論中土者, 以章虛谷為要, 他說:“土本先天太極之廓, 為后天萬物之母, 故通貫四氣而主于中也……夫太極為。五行之廓者, 生物之道也; 土為太極之廓者, 成物之道也。以五行該有形, 則太極為五行之廓矣。以有形該無形, 則土為太極之廓矣。理氣有回環,故生成有順逆耳?!家躁庩栯m判而太極之體即具陰陽之中, 四象雖分而太極之體即具四象之內。所以加土稱五行者, 以表土中即太極之體所在也。是故五行相生循環無間者, 以太極渾然之氣流行乎中也。渾然之氣無形而土居四象之中, 通貫四氣以顯太極之用, 故其成物則土為太極之廓而渾然之氣即寓于中矣。”(章虛谷:《醫門棒喝·太極五行發揮》)。
關于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以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的概括, 使之辨證施治成之所為也, 是為中醫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規律也。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是以《周易》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 因此, 醫易相通者, 哲學思維的統一性也。
三、中醫學的發展方向
由上可知, 醫易相通是在哲學思維中的統一, 因此, 作為中醫學的文化形式而言, 其本質性與中國文化的形式及本質性是統一的。所以, 中醫學在當展方向的問題, 宏觀而言, 其與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是統一的, 微觀而言,是由中醫學的自在的規律所決定的, 而且與當代的哲學思維密切相關。
在西醫學已經于當代越來越顯現出其固有的不足和缺欠的同時, 伴隨著中國文化熱的出現, 中國醫學的優異之處同時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重視。對其進行的哲學反思表明, 從問題的發生的根本原因而言, 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已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問題。因為從目前西方文化的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 不僅僅表現在醫學方面, 其更主要的問題是在西方文化的哲學方面。應當認為, 兩種醫學模式的優劣是在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形成的, 這些優劣還要在以后的醫學和文化的進步中更加明顯的表現出來。關心中醫學發展的學者顯然已注意到中醫學的優勢, 但是, 除了中醫學的醫療實踐上的優勢以外, 筆者認為, 中醫學的優勢表現在哲學思維上, 中醫學的成就是中國哲學思維所造成的。因此, 正是在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統一下所生成的中醫學本體論, 使中醫學的醫學理論和實踐在歷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當代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并將成為人類醫學繼續發展的相當重要的參照系。但是, 由于近代中國引進西方文化和哲學以來所造成的思維定勢和對中國哲學的判定的失誤, 以至于造成對中醫學的研究和發展形成思維方式上的誤導, 影響了中醫學的正確發展。因此, 從哲學的高度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及其在實踐中的作用, 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的重要的工作, 也是中國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 由于中國的哲學思維與西方的哲學思維的不同, 以至于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從固有的中國文化形式中重視中國哲學的本質性, 即中國哲學是以怎樣的本體和本體論進行哲學思辯的。盡管西方的形式化的哲學思維造就了西方文化, 但是, 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 例如, 對“道”范疇的研究, 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 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 我們經??吹竭@樣一個觀點, 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 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 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 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游,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兇拘忌, 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保▽O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倍谕瓿蓪χ袊奈幕饣癁檎軐W之后,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 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 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 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 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 就中醫學界而言, 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 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 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 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 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 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 歷史和邏輯均表明, 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 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應當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 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 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 釋
⑴ 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 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 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 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乖詰囊孕問交吶Σ⒁源誦問繳系墓槔嗟姆椒? 不但違背了形式邏輯的購捅咎迓勱姓苧急緄?。拒西方的袉柦化祼榔r嘉煬土宋鞣轎幕? 但是, 由于中國的傳統哲學不是形式化的, 以西方哲學的形式化的概念和范疇釋解中國哲學就勢必使中國哲學的本質性受到歪曲, 例如, 對“道”范疇的研究, 以西方哲學形式所進行的疏解, 已使我們看到二律悖反的結論。因此,研究中國哲學的本體論是哲學和中醫學發展的重大的理論問題。例如: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個觀點, 即認為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 實際上這并不是哲學上的終極結論, 應該反思和追問產生所謂“天人合一”觀念的本體及其這一思辨性的本體論哲學問題, 以最終使中國哲學的本體和本體論形式被發現出來。
從道教醫學大家孫思邈對中醫學的學術性質的觀點能夠得到中醫學本體論問題的相關啟示。他認為: “凡欲為大醫, 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 須精熟。 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 如無目夜游, 動致顛損; 次須熟讀此方, 尋思妙理, 留意研究, 始可于言于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 何者? 若不讀五經, 不知有仁義之道; 不讀三史, 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百家, 則不能默而識之; 不讀內經, 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讀莊老, 不能任真體運, 則吉兇拘忌, 觸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 七耀天文, 須探微,若能具而學之, 則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保▽O思邈:《備急千斤要方》)。由時空對應的本體論和陰陽對應和中的中國哲學可知,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周易·系辭》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述的這些論述都說明了中醫學本身即是關于“道”的學問, 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學思辯, 才能具體把握中醫學, 但由于自在的思維方式所決定, 中國哲學在歷史上并沒有象西方哲學那樣從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學, 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維中把握, 而只能在存在的整體性上把握, 因此, 一個有貢獻的中醫學者, 必須象孫思邈所論述的那樣, 非達到群書博覽, 涉獵百科而得“道”莫屬。因此, 舉凡歷史上的名醫, 無一不是對“道”有深刻的體認的得“道”者, 從而使其“醫道無所滯礙, 而盡善盡美者矣。”而在完成對中國的文化外化為哲學之后,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將以自為的思維方式指導中醫學的研究, 中國哲學的自為的形式將對中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質性的進步。⑶
由于西方文化從近代開始的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濫觴, 在當代完成對中國哲學“道”本體論的發掘, 以建構中國哲學的獨立形式, 盡管無論對中醫學或中國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 就目前的中國哲學的研究的狀況而言, 卻顯的任重而道遠。因此, 就中醫學界而言, 應當重點研究中醫學的哲學本體論問題, 使人的存在本質與存在本體統一, 這將是中醫學今后的發展方向。具體而言, 中醫學應在“道”本體論的思辯形式中, 完成對人的生命的本質性的認識,在確立可操作的形式中, 使人類的生存達到其應達到的境地。
以本文所論證的中醫哲學的基本規律表明, 中醫學的哲學是與中國的文化和哲學統一的, 而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自在的和獨立的系統, 是以人的形而中存在的本體論下所作出的概括, 因此, 人的存在方式應與其形而中的本質性統一。所以, 中國的文化和哲學是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哲學的文化形式, 歷史和邏輯均表明, 中醫學的發展與其中國的文化和哲學一樣有其自在的理路和規律。由此可知, 中醫學在當代的發展將取決于中國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應當認為 ,中醫學的發展是與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脈相承的。發現和順應中國哲學的規律 ,以人的存在的形而中的本質性與時空層次的對應統一, 使中醫學的形式在與人的存在的必然性上統一, 這將是中國的文化和哲學及中醫學在今后的發展進路并將以此實現社會和人類的本體論意義上的自在的存在形式。
注 釋
⑴ 關于中西哲學的統一性問題, 是建立人類哲學的必然性工作, 但這只能是在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哲學基礎之后才能完成的工作, 任何外在的以形式化的努力并以此形式上的歸類的方法, 不但ケ沉誦問鉸嘸墓媛桑ㄐ問郊安問降穆嘸肼嘸安嘸男問絞峭騁壞模? 而且不可能從形式到邏輯進行不同文化形式的整合, 正如英語和漢語不可能實現在形式到邏輯的統一一樣。人類文化的統一首先要求哲學的統一。筆者的研究表明, 人類的文化形式和哲學思維只有在完成時空的形式和方式的還原以后, 才有可能完成, 這是筆者的“時空統一論”哲學體系所力圖完成的工作。
篇2
關鍵詞:中醫學;藏醫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R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401-02
1.中醫學和藏醫學病因病機理論的比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發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壞人體內部,以及人體和外部環境之間相對平衡狀態的各種有害因素,統稱之為邪氣。中醫、藏醫對病因的認識基本相同,認為它不是單純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質,而是重視這些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狀況,即是除了研究病人發病時可能存在的外界條件因素外,主要則是以正氣與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表現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來推究原因,這種辨別病證、探求病因的方法,稱之為“辨證求因”,并強調正氣的重要作用和陰陽平衡的重要性?!罢龤獯鎯龋安豢筛?,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中醫關于病因的分類,根據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主要分為外感病因(外因)和內傷病因(內因),此外還有勞倦、飲食不節等不內外因。外感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象變化,中醫學稱之為“六氣”,這本是自然界中陰陽消長變化在氣候中的客觀表現。但是,當氣候發生急劇異常變化或節令與氣候脫節(即所謂“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由于某種原因而使人體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適應改變的氣候時,則“六氣”便成為致病因素,稱之為“六”。疫癘,是自然界中一類具有較強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傳染性的病邪,多從口鼻而侵犯人體,其致病特點是發病急驟,易于傳染流行,癥狀相似,病情嚴重。內傷病因是七情及飲食、勞倦等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內傷是致病因素。七情太過,可傷及五臟,即過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而主要是導致臟腑氣機的功能紊亂,即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飲食失宜包括饑飽無度、飲食不潔與飲食偏嗜等,以及長時問的過度勞累,過度安逸,完全不勞動、不運動,也能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
藏醫學認為引起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稱病因。人體在健康狀態下,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一~ 三因素(龍、赤巴、培根)、七精華(飲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穢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人體與外界之間維持著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發生變化,處于相對的動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失衡),便導致疾病發生。病因分類可歸結于內因和外緣(外因)兩大方面。內部病因分為龍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種。龍、赤巴和培根這三種人體固有的基本物質在外因的影響下發生偏盛偏衰,失去原來的平衡,則變成致病的因素被稱為三邪(三大內因),三邪在反常時令、飲食、行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擾下產生龍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醫學和藏醫學在發病學及病因學上具有顯著的不同。
2.中醫學和藏醫學辨證論治原則的比較
辨證論治是中醫、藏醫學分析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對疾病的一種獨特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其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應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去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中醫和傳統藏醫思想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是指導中、藏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中、藏醫學都以辨證論治作為其確定基本診療的原則。
3.中醫學和藏醫學診斷方法的比較
望、聞、問、切是中醫、藏醫學重要的診察方法和手段,望、聞、問診可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切診亦名脈診,是醫師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脈動應指的形象,通過四診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性質(寒熱)、部位(臟腑)、深淺(表里)、正邪的關系及病情的吉兇。切診的部位相同,以高骨為標志(橈骨莖突),其稍微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后(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共六部脈,分候臟腑之氣。藏醫脈診稱沖、甘、恰,分別和寸、關、尺相對應,而藏脈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為陽,下角為陰,故分十二部脈分別候診臟腑之氣。所以,中、藏醫學診斷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稱術語有所不同。
4.中醫學和藏醫學治療手段的比較
飲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飲食清淡,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還注意忌口,如寒證不易吃冷涼的食物,熱證不吃性溫的食物。對起居環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證易保持溫暖勿受涼等。
藥物種類基本相同。中藥、藏藥都是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質等,產地不同,藥性各異。藥物性味如寒熱溫涼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轉變藥物的性能,增加藥物的療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篩、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飛、炒、炒燙、煅及制等;劑型相同,一般丸劑較多,還有湯劑、散劑、膏劑、丹劑、片劑與藥酒等。
配方原則基本相同。根據辨證選擇藥物,可以是單方,但多數都是復方,少則數味多則十幾味或幾十味藥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醫是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結合在一起,并且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問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藥物的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與相反;藏醫藥學認為,在進行制劑的組方配伍時,疾病屬性和藥物屬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兩個核心,在正確判斷疾病之寒熱、部位、與其他關聯器官的關系和系統狀態等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相對應的藥物之寒熱學說以及個藥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種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療法、按摩、擦身、火灸與艾灸、拔罐、敷(熱敷與冷敷)燙、藥熏、穿刺及藥水浴等多種方法。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PBL教學方法;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835-02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ONG LIN, XIE Ning, LIU Hua-sheng,ZHEN YANG,ZHOU Yan-yan, Guan Hui-bo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Abstract:Basic theory of TCM is the introduction to Basic Course in system of TCM. Freshmen generally agre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tudy Basic Theory of TCM. Application of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is imminent to make students more interest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We tried to use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PBL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ha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We investigated that the experience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Basic Theory of TCM Teaching,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the ratio of PBL teaching, discussing problems, discussing form, and controlling the role of teacher.
Key words:Basic theory of TCMthe teaching method PBLteaching reform
PBL教學法簡稱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的,與“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的傳統課堂教學法相比,PBL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因而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醫學院校都在應用這一教學方法。PBL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趨勢【sup】[1]【/sup】,最初是在一些西醫院校試行,現仍處在不斷探索階段。近年來PBL教學方法在中醫教學課程中進行了初步嘗試【sup】[2-6]【/sup】,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臨床課程,甚至一些基礎課程如《黃帝內經》、《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溫病學》等。
《中醫基礎理論》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新生普遍認為接受本課程比較困難。如何使學生更有興致、更有效地學習,應用多種教學手段已是迫在眉睫。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試行了結合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將體會介紹如下,與同仁共勉。
1 傳統教學與PBL教學比例的確定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目的是掌握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對疾病的認識以及防治原則等問題,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我們知道,在醫學基礎理論學習階段PBL教學法提倡以問題為引導的自主性、討論式學習,知識傳授和理解往往沒有課堂教學效率那么高;且容易影響到基礎理論知識接受的完整性與系統性,遺漏一些內容或知識點。所以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PBL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授課即70%為課堂講授時間,30%采用PBL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既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四基”內容講清概念、詳解重點、講透難點,對剛步入大學的學生精講基礎理論部分而保證了基礎知識系統學習,又能發揮PBL教學方法的優勢,使學生在系統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 正確理解和深入領會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和思維方法。
2 討論問題的提出
運用PBL的核心是精心設計針對課程的問題,問題設計的質量與水平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作為整個中醫課程體系中的入門基礎課。醫學是臨床實踐的匯總,理論也是根源于臨床,所以在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這樣基礎類的課程中是可以運用PBL教學方法,如本課程核心內容如中醫藏象學說、氣血津液、病機等學說均與臨床密切關聯。討論問題的設計,根據階段教學內容及目標,選擇分述于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的問題,設計時應注重思維方法的橫向性引導及知識點、面的銜接,論述內容則涉及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臨床案例等。如在PBL的課堂討論中,我們從臨床案例中反證中醫理論,并且從中醫臨床療效中增強對中醫的信心,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興趣【sup】[7]【/sup】。
3 同學討論形式的確定
隨機將學生分組,每組人數不易過多,每組8-10 人甚至更少,提前安排問題,使同學們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教科書或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小組預討論。課堂討論中輪流選擇小組主持人,各組小組主持人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和看法,本組和它組同學隨時補充,其他學生可自由提問、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進而展開交流辯論,暢所欲言。最后讓學生對各討論組進行評定,分出優、良、中、差四種成績。這種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所有學生討論的主動性、積極性,以此來提高學習效果。符合PBL教學法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和實踐者。
4 教師角色的掌握
PBL教學法中教師僅起組織和引導作用。首先是討論問題的確定:在討論前教師應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根據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選擇相應的病案要求學生分析。其次是在課堂啟發作用:教師在課堂上簡要介紹有關問題的背景資料、思維方法、知識要點和研究進展等內容,便于學生更好地分析、討論,但不做結論性發言,即拋磚引玉。第三點是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的作用:教師從中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的節奏,協調各組的關系。最后是歸納總結:教師對各組的觀點從知識和能力等多方面進行點評,詳細分析有討論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同時,教師也會針對這些問題查閱大量資料,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提高教師專業知識水平。
此外,建立科學評價考核系統是有效運用PBL教學法,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之一。如教師應避免只用試卷測驗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還應結合個人表現和小組表現,制定一套完善靈活的評估方法以適應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在評價中合理使用更專業、系統的統計方法等來逐步完善評價體系。
隨著中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研究結果表明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問題學習的PBL教學法有助于改進《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智能結構。而PBL教學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中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摸索過程,這就需要中醫教育工作者不斷的勇于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陳萍,臧偉進.西方現代教學理念與策略之剖析[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5(3):22-24.
[2] 周,王慶其,鄒純樸,等.研究生《內經》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0(2):4-5.
[3] 王樂平,李波,徐永和,等.PBL教學法在中醫溫病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醫教育,2003,22(7):42-43.
[4] 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4,23(5):43-45.
[5] 王巖,梁學林,陳瑩.PBL教學法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的初步嘗試[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8(4):163.
篇4
一、BB平臺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LearningSystem,簡稱BB平臺),是一套專門用于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它具備4個獨立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1)內容資源管理:通過該模塊教師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組織教學內容。(2)在線交流功能:可同時為用戶提供異步(討論區)和同步(虛擬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學習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過錄入原始試題資料生成試題庫;創建學生答案的數據統計報告;對學生的作業、測試和考試等成績進行綜合加權計算,自動生成綜合測試分數。(4)系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冊或注銷學生團體或個人的信息;通過自動設置討論板、評定和其他內容區域可在不同學期循環使用課程;跟蹤統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分數,生成統計報告。目前,BB平臺已被國內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二、中醫基礎理論教學BB平臺建設的探索
1.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后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的重要基礎。然而,多年來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一直存在內容抽象深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2.BB平臺的建設構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嘗試使用BB平臺,其建設思路具體可分為課程設計、課程信息平臺研發、課程資源建設、平臺測試評估等步驟。首先是課程設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主要是制訂中醫基礎理論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宗旨。具體包括:(1)課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課教師和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明確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重點與風格特色;(2)課程設計:采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進行設計,包括教案、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3)功能確認:確定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課程的各項功能,如查詢檢索功能等;(4)方案確認:研究形成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開發方案。其次是信息平臺研發。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研發主要是對課程的網絡平臺系統進行研發。主要包括:界面設計: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方案,設計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各級界面;代碼編寫:根據課程設計和功能,進行程序代碼編寫與開發;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鏈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網絡平臺主體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信息查詢、瀏覽等各項功能。再次是資源建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資源建設即是在BB平臺系統上完成教學資源的上傳工作。主要包括:資源采集:獲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所需的文、圖、聲、像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資源整理:對收集的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整理與格式轉換;資源上傳:按照BB平臺設計要求,上傳各類教學資源;資源完善:根據教學需要,修改完善教學資源。在設立多維鏈接的基礎上,使重點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簡介、課程基本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大綱、課程文檔、教學日歷、教學講稿、多媒體庫、課后作業、綜合練習、討論版、外部鏈接等信息模塊。最后是測試評估。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測試評估即對已建好的BB平臺系統進行檢測,測試其各項功能與技術是否達到方案要求,并對數據的科學性、完整性等進行檢查。主要包括:技術檢查:從信息技術角度,對BB平臺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測;內容檢查:從專業角度,對BB平臺內容的正確性進行檢查;課程運行:在教學工作中,開展BB平臺試運行;驗收評估:根據以上檢測情況,修改完善BB平臺。3.BB平臺應用效果評價。(1)學生反饋教。教學資源豐富,學習興趣提高,我們教研室進行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BB網絡平臺建設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多媒體資料更加的豐富多樣。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教師課堂使用的幻燈片,也包括相關錄像片,某個專題設計的文獻資料等,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通過BB平臺的建設,使得以往抽象繁雜的理論變成直觀易記的視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互動式學習,延伸課堂教學。依托BB平臺,98%學生可以在課余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協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基于BB平臺的嶄新學習方式必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如此,BB平臺使得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教師能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也可以通過BB平臺給學生留預習、復習作業,并可以隨時進行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延伸了課堂教學,同時也暢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2)教師反饋。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在沒有BB平臺輔助教學以前,教師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占用課上時間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測試,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課上時間,無形當中就擠占了學生的課堂時間。BB平臺方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課堂只留給教學,而測試和答疑隨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既保證了教學進度,也保證了教學質量。(3)及時了解動態,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臺之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可以通過作業、測試、討論等環節全面掌握每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針對重點、難點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一方面緩解了課堂內容多、課時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遠程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不足的缺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是我們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特點而進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學改革嘗試,這對促進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徐雅 李衛紅 許筱穎 馬淑然 劉曉燕 單位:北京中醫藥大學
篇5
關鍵詞:BB平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1-0039-02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各專業學生的基礎課、入門課,并具有哲學化、人文化的特點,導致其內容抽象深奧難懂。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和各種教學模式的改革,傳統的中醫教學方法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培養適應時展需要,與時代緊密結合的現代化中醫藥人才是我們當前的緊要任務。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就BB平臺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應用的體會及其效果進行分析,以期為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鑒。
一、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現狀
1.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實質是一種師生互動的過程,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敘述性均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這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采取“滿堂灌”的方法,其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下降。雖然目前多媒體技術也已經引入到大部分的課堂教學當中,但是大部分中醫院校對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沒能把多媒體的動畫、視頻、音頻等功能充分發揮出來,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
2.課堂延伸不夠,師生交流受限。由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住房政策的改革,以及社會和經濟等綜合因素影響,大部分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教師不住在學校,教師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時間占用很多,這樣既消耗了老師們的精力,同時也阻礙了課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嚴重影響了師生間的有效交流,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3.對學生平時成績缺乏監控手段。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普遍采用的終結性評價,主要是通過兩考,即每學期中期的期中考試和學期末的期末考試,兩個成績按不同比例折合最后的得分記為學生這門課的最終成績。這種終結性評價的方法不能及時為教師反饋學生學習的態度、學習的困難、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等更加細化的東西,影響教師對學生掌握程度的評估。
二、BB平臺的背景分析
Blackboard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 Learning System,簡稱BB平臺),是一套專門用于輔助課堂教學,提供互動、交流的網絡教學平臺。它具備4個獨立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1)內容資源管理:通過該模塊教師可以方便地、管理和組織教學內容。(2)在線交流功能:可同時為用戶提供異步(討論區)和同步(虛擬教室)等交流工具,以提高學習效果。(3)考核管理功能:主要包括通過錄入原始試題資料生成試題庫;創建學生答案的數據統計報告;對學生的作業、測試和考試等成績進行綜合加權計算,自動生成綜合測試分數。(4)系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可方便地注冊或注銷學生團體或個人的信息;通過自動設置討論板、評定和其他內容區域可在不同學期循環使用課程;跟蹤統計學生的學習進度、分數,生成統計報告。目前,BB平臺已被國內外高等教育院校普遍采用。
三、中醫基礎理論教學BB平臺建設的探索
1.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是新生入學的第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后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以及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的重要基礎。然而,多年來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一直存在內容抽象深奧,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興趣,激發學生對專業的熱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BB平臺的建設構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當中嘗試使用BB平臺,其建設思路具體可分為課程設計、課程信息平臺研發、課程資源建設、平臺測試評估等步驟。首先是課程設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主要是制訂中醫基礎理論信息平臺建設方案,明確建設宗旨。具體包括:(1)課程需求分析:采用向任課教師和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明確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重點與風格特色;(2)課程設計:采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方法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進行設計,包括教案、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3)功能確認:確定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課程的各項功能,如查詢檢索功能等;(4)方案確認:研究形成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開發方案。其次是信息平臺研發。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研發主要是對課程的網絡平臺系統進行研發。主要包括:界面設計: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設計方案,設計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各級界面;代碼編寫:根據課程設計和功能,進行程序代碼編寫與開發;框架搭建:制作功能鏈接,形成中醫基礎理論網絡平臺主體框架;功能完成:完善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信息查詢、瀏覽等各項功能。再次是資源建設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資源建設即是在BB平臺系統上完成教學資源的上傳工作。主要包括:資源采集:獲取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所需的文、圖、聲、像等多媒體教學資源;資源整理:對收集的各類教學資源進行整理與格式轉換;資源上傳:按照BB平臺設計要求,上傳各類教學資源;資源完善:根據教學需要,修改完善教學資源。在設立多維鏈接的基礎上,使重點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簡介、課程基本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大綱、課程文檔、教學日歷、教學講稿、多媒體庫、課后作業、綜合練習、討論版、外部鏈接等信息模塊。最后是測試評估。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測試評估即對已建好的BB平臺系統進行檢測,測試其各項功能與技術是否達到方案要求,并對數據的科學性、完整性等進行檢查。主要包括:技術檢查:從信息技術角度,對BB平臺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測;內容檢查:從專業角度,對BB平臺內容的正確性進行檢查;課程運行:在教學工作中,開展BB平臺試運行;驗收評估:根據以上檢測情況,修改完善BB平臺。
3.BB平臺應用效果評價。(1)學生反饋教。教學資源豐富,學習興趣提高,我們教研室進行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95%以上的學生認為,BB網絡平臺建設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多媒體資料更加的豐富多樣。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教師課堂使用的幻燈片,也包括相關錄像片,某個專題設計的文獻資料等,使得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通過BB平臺的建設,使得以往抽象繁雜的理論變成直觀易記的視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內容形象化,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互動式學習,延伸課堂教學。依托BB平臺,98%學生可以在課余以小組或其他協作形式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協作,共同實現學習目標,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基于BB平臺的嶄新學習方式必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如此,BB平臺使得學生與教師的交流進一步增強,教師能及時發現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也可以通過BB平臺給學生留預習、復習作業,并可以隨時進行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既延伸了課堂教學,同時也暢通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2)教師反饋。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在沒有BB平臺輔助教學以前,教師要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需要占用課上時間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測試,甚至答疑也需要占用課上時間,無形當中就擠占了學生的課堂時間。BB平臺方便地解決了上述問題。課堂只留給教學,而測試和答疑隨時可以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既保證了教學進度,也保證了教學質量。(3)及時了解動態,做到因材施教。建立BB平臺之后,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課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可以通過作業、測試、討論等環節全面掌握每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便于教師更好地安排教學,針對重點、難點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中醫基礎理論BB平臺的建設一方面緩解了課堂內容多、課時安排少的矛盾,又克服了遠程網絡教學師生交流不足的缺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是我們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特點而進行的一次有益的教學改革嘗試,這對促進我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祝建材.談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中醫藥報,2007,(2810).
[2]何敏媚,曾光,洪寶林.BB平臺在衛生經濟課程中的運用與評價[J].教育論壇,2011,8(4):114-115.
[3]李冬華,鄒志東,段延萍,等.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3):111-112.
[4]吳嘉瑞,張冰.基于BB平臺的中藥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探討[J].中醫教育,2009,28(5):8-10.
[5]高汝杰,常惟智,趙文靜.多媒體技術在中藥學課程教學中應用的思考[J].中醫藥信息,2008,25(2):76-78.
[6]陳芳.中藥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2005,12(7):971-973.
[7]洪寅.中藥學教學內容的深化[J].藥學教育,2008,24(1):32-33.
[8]曹巖,鄭錚.BB平臺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01).
篇6
【關鍵詞】記憶 教學法 初中 教學 應用
科學是一門對于記憶和識記來講較為困難的學科,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因而,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貫徹記憶教學法,將會是初中科學教師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通過總結一線教師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可以得出以下幾個重要的記憶教學方法。
一、趣味記憶法
人往往會在較為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獲得好的記憶效果。初中科學知識的學習也是如此,只有在趣味性的學習中,學生才能夠形成較為準確、牢固的記憶力,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在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呈現出來,可以讓學生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延長其記憶的時間。例如,在進行物態的變化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物質的變化過程主要包括“汽化”“升華”“融化”三個階段,而要讓學生記住這三個名詞,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結合漢語讀音的方式,協助記憶,將這三個名詞的首字母拼音連讀,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有趣的讀法,學生在這樣有趣的記憶方式下,也會更加清楚地記憶物質吸熱過程中的主要變化階段。
二、形象記憶法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在記憶的存儲器里,對于所要記憶的對象進行形象和意義兩個方面的編碼,這兩種編碼方式在人們進行回憶的過程中,將會產生較為重要的輔助記憶的作用。即使人們的記憶發生短時間的遺忘現象,也會通過這兩種記憶模式找尋出來。
在進行初中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對所教授的內容進行形象記憶,以增加學生對于記憶對象的理解力和識記力。例如,在進行凸透鏡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增強其記憶力,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凸透鏡的變化規律是物距變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因而,可以將這一過程進行形象化的概括,將其比喻為“敵退我進,敵進我退”。這里的敵我,分別指在凸透鏡成像原理中的“物”“像”,而“進”“退”則分別指與凸透鏡距離的遠近?!拔铩薄跋瘛薄跋窬唷敝g的關系,則可以概括為“唇亡齒寒”的相互依賴關系。通過這種形象化的比喻,能夠加深學生對于物像之間關系的理解,從而獲得較為理性的認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比記憶法
對比記憶法主要針對的是某些較為難懂或者是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對于這些知識點的講授,可以在對比的基礎上,進行深度的挖掘與分析,從而形成較為準確的理解和認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例如,在進行短路與斷路、慣性定律與慣性、重力與質量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對于這些問題不能夠形成較為準確的理解與認知,從而造成對知識點的把握不準確,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針對這些問題,采用對比記憶法,是較為妥帖的。例如在進行壓力的概念解釋中,可以制定下面的表格,以達到準確理解相關難懂概念的目的。
四、系統記憶法
采用系統性的知識記憶方法,能夠使學生較為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從而將零碎的知識點構建為比較系統的知識體系,而不容易發生遺忘。例如,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進行聲學的教學,可以將聲學的知識體系羅列為以下幾個重要的、大的部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總之,初中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知識興趣的重要階段,采用記憶教學法,在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須重視記憶法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定金.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J].科學教育. 2007(02).
[2]韓瑜.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科學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探究[J].新課程學習(上). 2011(03).
篇7
【關鍵詞】 化學教學 激發質疑 理論實踐初探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4)04-001-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是人們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中學化學擔負著傳播基礎化學知識,發掘培養化學科研后備人才的重任。因而,作為中學化學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中學化學教學法,研究中學化學教學的獨特的規律,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其中,學會并掌握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教他學習,他終生都會不斷地學習。作為中學化學教師,不僅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提出問題,教師更要認真地解決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那么,中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究竟應當怎樣去培養和激發學生質疑的技能呢?
一、教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
1. 應在教學過程的最佳處設疑。因為適當的目標設置能夠喚起對象的多種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對象激發相應的動機。選擇好的設疑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教學的最佳處可以是以下幾種情況:即當學生的思想囿于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莫衷一是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例如在講授氫氧化鋁的兩性知識時,教師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別和HCl、NaOH反應的實驗,然后設疑:為什么Al(OH)3既能和鹽酸反應又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鹽和水呢?氫氧化鈉究竟是酸還是堿呢?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去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興趣能較好地得到激發,并促使學生去認真地研讀教材。
2. 應在重點、難點處設疑。教學內容能否成功地傳授給學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本節內容重點、難點的把握。例如,《摩爾》一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物質的量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講授了物質的量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物質的量和物質的質量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又如電子云的教學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一節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教師應在此不斷對學生提出問題,耐心講解問題,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對教材中重點、難點問題的釋疑,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啟發誘導的方式進行:可以從聯系舊知識入手進行啟發;可以增設同類,對比啟發;可以指導讀書,讓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從直觀進行啟發;同時,仔細把握教材內在邏輯關系,逐步提問引導也是重要的一環。教學實踐已充分證明,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
3. 應在關鍵處設疑。眾所周知,中學化學教學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鐘的課堂效率是極為重要的,在關鍵處設疑不僅能起到對教學內容的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并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重點、難點是關鍵處,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過渡是關鍵處,一節課上學生最疲勞時也是關鍵處,由于學習內容的抽象性而使學生感到乏味時更是關鍵處,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敏銳的眼光捕捉學生心靈的信息,巧妙設疑、及時設疑,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質疑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讓學生學會質疑。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并耐心予以解答,并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具體來說,就是在講解新課時要鼓勵學生敢于追問;在知識的上下聯系比較中要敢于反應;在總結知識時還要不斷追問。例如在講授硝酸的實驗室制法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濃硫酸共熱的方法制硝酸,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硝酸制法和性質的理解,同時也復習了濃硫酸的性質。在教學中對于不同視角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給于解決。主要有因果法、反問法、推廣法、比較法、極端法、轉化法、推理驗證法、變化法等等。
三、善于逼著學生提出問題
有經驗的教師往往經常在課堂上講解某個學生在課外的提問或是直接鼓勵學生自己來講,并對經常提問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表揚或獎勵。例如贊揚問題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贈書給某個學生,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學生身上引起震動,因為好勝心是每個學生的天性。這樣長期堅持,必定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為了達到逼學生提問,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中不要把一切問題都講出來,讓學生有問題可提。
2. 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有個過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則不達。
3. 因勢利導,逐步克服為提問題而提問題的傾向,使提問更有價值。
心理學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過程是有階段性的,即有一個由初級階段到熟練掌握的階段。學生質疑技能的培養也要遵循這個規律。因此,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激發學生質疑技能的培養。馬卡連柯曾指出:一般地說來,教育學是最辨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中學化學教師只有認真學習和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和理論,才能在處理各種教學問題上游刃有余,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 參 考 文 獻 ]
[1] 周春英.化學問題的分類“問題教學法”的靈活實施.化學教學,
篇8
開學的第一天周記初中【1】
終于開學了,嘻嘻,2個月的休息結束了,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我開心的走進教室看了看沒有一個人認識。
我找了一個位置坐下,突然,就聽見有人叫我的名字,我轉了過去,結果把我給嚇了一跳,是我以前在上補習班的同學,沒有想到我竟然跟他在同一個教室,真是倒霉啊……
我在座位上閉上眼睛回憶以前的一些事情,就這樣我想到了一件事,真是一件特別的事,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以前我希望早一點畢業,開始我現在是想回到以前的學校,跟我以前的同學一起吵鬧、一起學習、一起玩耍、開始我深深的知道這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到這里我的眼淚忍不住的留了下來。
我擦干了眼淚,開始認識我這個學校的新同學。
很快,我已經認識了我的新同學,在我的眼里我的同桌他應該是一個乖乖女吧,哎,才跟她認識不久竟然換了位置,不過,很幸運跟我座的是一位女孩,嘻嘻,我很開心,一天下了,我跟她成為了好朋友。
時間過的好快竟然放學了,我只好跟她說,再見了,這就是我的開學第一天。
開學的第一天周記初中【2】
開學的一天,李明也來青春中學讀書了,同學們都感到意外。他能這樣做真不容易啊
那是在李明六年級暑假的一個下午,李明打算去公園玩,他太開心了,前面來了車都不知道。啊!結果李明被撞倒了草坪上。
當李明醒來時,自己已經在醫院的病床上,他的同學和親人都在望著他,他激動地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他的媽媽含著眼淚告訴他說:李明啊!醫生說你的傷很嚴重,需要修養個一年半載的,可能你明年上不了初中了不可能的!不可能的!怎么會這樣呢?媽媽,我一定要在開學前讓自己恢復起來!
在以后的一個月里,李明總是積極配合醫生,奇跡出現了,不到一個月李明就能在花園里跑步了。他的同學也常常來看他,陪他聊天,玩游戲。他的身體也一天比一天好
同學們以為李明不會來上學了,可當李明推開門的一剎那,同學們驚呆了,李明正笑瞇瞇地看著大家呢!大家立刻圍攏過去,說他能這樣做真不容易啊!
正是這種愛學習的力量推動了李明,他這么做真棒!李明,加油吧!我相信你是最棒的!
開學的第一天周記初中【3】
開學的時候發生了許多事,很多事都變了,也有新同學來了。如果你想知道我們開學第一天發生的事,就請接著往下看吧!
早上,爸爸把我送到了學校,新學期的第一天正式開始。
一進教室,我驚呆了:有好多的同學已經來了。有的在整理書包,有的在發愁沒帶筆和書包,還有的在議論寒假的趣事,總之整個教室亂成一鍋粥。
第一件事:我在我原來的座位坐了下來。一會兒后,我的朋友來了,我們便交談起來。
第一節課老師發課本了。過了一會兒,很多五年二班的同學搬著桌子和椅子來到了我們的教室,我們都很奇怪:五年二班的來我們班干嘛?正當我們在奇怪的奇怪的時候,五年二班的數學老師說話了:來,你們把桌椅搬到這些同學的后面。接著我們的班主任陳老師叫我們把我們坐的桌椅移上去。我們心中的疑問再次升級,不過我們也沒有過問。
不一會兒,答案解開了,原來是五年二班的同學要到我們這個班來,跟我們合成一個班。知道這個答案的時候我們心中十個不愿意,畢竟以前我們兩個班以前是‘死對頭’不過也沒辦法
第二件事:到了中午,我和云清一起到了沙沙的家里,準備到她家蹭飯,當然有這個想法的只有我一個。
到了沙沙家,我真正見識了沙沙的厲害,她很會煮飯,我和云清幫她打下手。
篇9
【關鍵詞】PBL;獸醫基礎;應用
《獸醫基礎》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各種動物臨床病理變化描述多且相似,書本內容多且難記憶,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往往是老師急于趕進度,學生被動盲目的記憶知識。陳舊的教學方法不僅授課形式單調、教學媒體缺乏、教學效果差、師生交流少,而且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培養開拓創新式人才,不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為了使我院的學生,在短暫的學習期間能更多更好的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自主學習、分析解決問題、實踐操作等綜合能力,畢業后能真正成為實用技能型人才,《獸醫基礎》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PBL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而且也可提高教師對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解與聯系,使之更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一、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只要求學生理解和記憶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而本門課的基礎理論與臨床知識聯系不是很密切,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不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實踐操作技能一般,因而教學質量不佳,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
二、PBL教學模式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
60 年代, 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創立了PBL 教學模式。80 年代PBL 模式在北美獲得了快速發展, 逐步完善形成完整、科學、成熟的教學模式, 并不斷被各大學采用; 90 年代, 歐洲部分醫學院也開始進行PBL 課程的試驗; 臺灣地區部分院校也開展了PBL 教學。我國最早是1986年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和西安醫科大學引進PBL 教學法。90年代以來,引進PBL的院校逐漸增多,如湖南醫科大學、第四軍醫大學、暨南大學等。這些院校分別在基礎課、臨床課和實驗課中部分試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已從醫學領域走向其他學科教育領域,并演化出多種流派。
篇10
在中醫學中,保健的前提就是人與自然的協調,而人們生病的原因就是天人系統失調導致。天人合一的整體醫學觀念將人和自然的統一性當做基礎,在宏觀的角度上認識并控制人體,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蘊含著樸素的系統思想的萌芽,在早期的醫學發展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生態醫學、氣象醫學、時間醫學等在現代醫學當中也還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觀念過分的強調了認同自然的統一,沒有關注到人體的差異性,更沒有實踐研究,所以使得中醫學的理論具有相應的模糊特征和思辨色彩。
中醫學具有崇古尊經的價值觀我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決定了我國才傳統文化具有崇古尊經的價值理念,同時還具有追求同一的價值觀念。而這種價值觀念深刻的影響了中醫學。黃帝和神農氏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人物,但卻被我國的醫學家尊為醫門的圣人,后來的張仲景又被尊為“亞圣”,他著的《金匱》、《傷寒》等被中醫學家奉為經典。也正是基于此,幾千年來我國的醫學發展十分緩慢,基本沒有范式革命。一旦某位醫者提出了反對先賢醫學的觀點,不但不會被接受,甚至會遭到其他人的排斥。所以在當今,要想積極發展中醫學,就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對醫學經典進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推動我國中醫的發展,積極創新,勇于批判,為中醫的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中醫學具有重神輕形特征我國的傳統價值觀是重道輕器,這種價值觀反映在醫學中,就形成了重神輕形的特征。在中醫學的方法論上,神比形更重要,那些掌握形的只是初級大夫,掌握神的才能稱之為名醫。臟象說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和核心。雖然歷代都有對人體臟器官的描述,可是在中醫中的臟腑功能卻不是或者說不是主要從這些描述中得出的。所以中醫學在診斷人的病情的時候,主要觀察的是人體生理功能的變化,而不是具體器官形態實質的改變。這種方法論為中醫學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但同時使中醫學變得神秘起來,例如經絡、脈象、命門等有無和定位的爭論,這些名詞是一種功能但不是概念,并不是從相應的結構的分析中得出的功能,而是從功能來對結構進行“虛設”。所以,必須從重神輕形的方法論著手,才可以合理解釋和科學研究這些概念及理論。
中醫學具有得意忘象這種思維境界象和意屬于我國古代很重要的一對意識范疇。“醫者意也”就充分反映了得意忘象這種思維特色。通常情況下,中醫都是通過“象”,也就是人體功能的外在表象對人體進行相應的認識,然后以象作為基本來構建人體的生理病理模型。中醫學中有這樣的說法:“象,形象也。臟居于內,形見于外,故曰臟象。”由此可知,象是中醫認識人體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人體的本質,所以必須經過“忘象”這一過程,才能“得意”,這樣就能抓住人的本質。中醫學的臨床診斷主要以象、言作為基礎,通過問得到言,通過望、聞、切得到象。再通過得象來忘言,這樣得意忘象的思維過程才能夠更加正確和辯證。通過相應的得意忘象、忘言,從而追求直覺的體悟,這種思維境界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有效激發醫生思維的想象和靈感,有較好的創造力。在比較豐富的經驗的基礎上,在宏觀的角度把握人體,從而揭示出獨有的人體奧秘??墒沁@種思維沒有嚴密的邏輯,沒有相應的實證分析,因而具有臆測性、模糊性和或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