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業發展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域農業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域農業發展

篇1

考點大盤點

考點一?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復習指南

1.準確全面把握區位含義

農業區位有兩類,(1)絕對區位: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2)相對區位: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農業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和發展狀況受發展區位影響。自然區位,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會經濟區位包括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科技等要素。復習時,要區別和掌握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區位因素,特別注意,在同一地區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區位因素不同,同一農業生產在不同地區的制約因素也可能不同。

2.農業生產活動區位選擇的分析方法

(1)農業區位因素的判斷,要結合區域環境特征找出有利于農業發展或限制農業生產的因素,對農業生產有利的因素而且起決定作用的區位因素為主導因素,不利因素則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產的主導因素為高溫多雨的氣候,東北平原種植業的主導區位因素是土壤,河西走廊的農業生產的限制因素是干旱,主導區位因素是水源。

(2)農業區位選擇的分析思路。

各區位因素要利用發展變化的觀點進行分析,即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是發展變化的,這種變化對農業區位影響巨大,如城市的迅速發展,使市場區位及需求發生變化,城郊農業將生產轉為蔬菜、肉、蛋、奶以及園藝業。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展。

3.如何評價某地的農業生產條件

(1)綜合考慮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看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2)自然條件首先要從當地氣候(光照、熱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并確定影響當地農業區位選擇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慮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據當地的經濟技術條件以及投入與產出比,分析農業區位選擇是否恰當。

(3)看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科技等要素)對農業生產是否有利。

典例剖析

棉花是喜溫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怕低溫霜凍,怕陰雨漬澇,怕干旱,怕病蟲危害。結合中國棉花主要分布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 )

A. 秦嶺―淮河以北

B. 長江流域、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的丘陵地區

C. 華北平原中南部、長江中下游平原

D. 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

(2)我國的棉花種植最早集中在珠江流域,在南宋時期從廣東、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促使棉花向北擴展的主要保障性因素是( )

A. 國家政策 B. 種植技術

C. 市場需求 D. 自然條件

(3)簡要分析新疆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解析:本題考查影響棉花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第(1)題,讀圖進行區域大致定位,可知道我國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華北平原地區和新疆南部。第(2)題,棉花原本是熱帶作物,由于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逐漸向高緯地區遷移。第(3)題,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區,結合材料中棉花的生長習性可以分析得出結論。

答案:(1)C (2)B (3)有利條件:光照充足、夏季氣溫高、有灌溉水源。制約因素:降水稀少,干旱。

考點二?區域農業布局問題

復習指南

1.區域農業合理布局的分析思路

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特點要求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在各種試題中常以地圖或等高線地形圖的形式考查如何對農業生產進行合理布局或判斷農業布局的合理性。此類題目知識跨度大,綜合性強,其解題的一般思路可歸納如下:

(1)根據經緯度位置或海陸輪廓判斷該地的氣候類型,了解該地區氣溫和降水的特點,是進行農業合理布局的基礎。例如濕潤、半濕潤地區一般可發展種植業,干旱、半干旱地區可發展灌溉農業或畜牧業。

(2)根據等高線的特征或其他信息判斷該地的地形特征,進而判斷農業的生產類型。例如,平原地區可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陡坡可發展林業和牧業,丘陵緩坡可修筑梯田從事種植業,沿海灘涂可發展海水養殖業。

(3)綜合考慮該區社會經濟條件,如勞力、交通、市場等方面,從已確定的農業類型及作物中選取單位產值最高且對當地生態環境無害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系統,實現區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4)要注意區域內部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方面的差異,合理布局小區域農業。

2.影響商品糧基地建設的因素

商品糧生產的突出特點是大規模機械化和地區專業化生產。如東北地區農作物雖然只能一年一熟,卻成為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梢园凑障旅娴乃悸贩治鲈颉?/p>

典例剖析

讀中國東北部地區氣溫年較差分布圖(圖甲)和美國本土氣溫年較差分布圖(圖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讀圖,說明圖甲中的A地與圖乙中的B地等溫差線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試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

(2)B地與C地都是該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試分析兩地發展條件的異同。

(3)圖中A、B、C、D四地的自然環境各具特色,請指出在開發過程中各自應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

解析:解答本題關鍵要把握以下幾點:(1)分析造成東北地區與美國氣溫差異的影響因素,關鍵要從等溫差線的延伸方向,結合地形判斷。(2)發展農業條件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市場、交通、科技等社會經濟條件兩方面進行比較。(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即對優勢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對劣勢條件進行改造。

答案:(1)A地等溫差線向北(或向高緯)凸出,B地等溫差線向南(或向低緯)凸出。主要影響因素:受地形影響,A處為山地(或大興安嶺),B處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2)相同點:耕地面積廣大;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較肥沃。不同點:B所在的國家(美國)農業科技水平更高一些,專業化水平更高一些。(3)A地適合發展林業,B、C兩地適合發展種植業,D地適合發展畜牧業。

考點三?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

復習指南

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思維模型:在哪里?(空間定位)――有什么?(歸納描述)――為什么?(綜合分析)――怎么辦?(論證闡述,“對策”跟著問題和成因走。)如分析我國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1.定位置,析特征

2. 找問題,定對策

典例剖析

認清區域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是實施針對性措施的前提。讀我國兩農業生產區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甲區域農業低產田面積較大,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說明應采取什么樣的農業發展措施?

(2)近年來乙地區土壤的肥力呈下降的趨勢。為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應采取怎樣的措施加以保護土地資源?

解析:正確從圖中獲取信息,理清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存在問題是突破該題的關鍵。第(1)題,首先進行區域定位,甲區域是長江下游地區,低產田面積大,結合圖中信息可知分析原因:地表起伏大,耕地比重小,再聯系所學知識知道該地人口多,易出現過度開墾,引起水土流失,生態環境破壞,加上紅壤廣布。措施要有針對性,不同原因采取相應措施。第(2)題,結合東北農林業基地建設,東北黑土的流失及如何治理等知識作答。

答案:(1)原因:紅壤廣布,土壤貧瘠;多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等。措施:改良土壤(紅壤);合理開發梯田;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多種經營,防治水土流失。(2)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加強對坡面、溝壑的治理;對土壤進行培肥,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加強對土地的養護,實施輪作和倒茬。

解題技能

區域農業發展試題常常出現農業生產模式圖,這種圖體現了一個地區農業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有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和循環經濟農業生產模式兩種形式。我國是農業大國,如何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這也成為近幾年農業部分命題的一種主要考查方式,現就其主要的判讀方法總結如下:

(1)找典型作物,推斷所在地區

不同的農作物,分布的地區不同,因此判讀時可以抓住一些典型作物,如冬小麥和春小麥、甜菜和甘蔗、水稻等,推斷該農業生產模式的分布地區。

(2)看箭頭及標注,分析對環境的影響

閱讀圖中箭頭的指向,注意觀察廢棄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來源,探究其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如下面所示的我國南方某農村生態農業試驗場生產模式圖:

圖中箭頭顯示,大田農業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糞肥、塘泥。雜物、糞渣等成為沼氣池的原料,體現了循環經濟。沼氣是一種清潔能源,農民使用沼氣可以解決農村的燃料問題,調整飼料、肥料、燃料相爭的問題,有利于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凈化環境。

(3)看生產環節,關注經濟效益

關注圖中農業生產的環節,環節體現了自然資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體現了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種類多,產業鏈延長,使經濟效益提高,增強了市場的適應性。

典例剖析

結合墨累―達令盆地農業生產狀況圖(見下圖),探究下列問題。

(1)指出墨累―達令盆地農業地域類型。除了地形、氣候、河流因素,還有哪些區位因素促進了墨累―達令盆地農業的形成和發展?

(2)據圖探究墨累―達令盆地農業生產模式的優點。

(3)分析大分水嶺對該地農業生產帶來何種最不利影響,指出解決該影響的措施。

篇2

[論文摘要]區域經濟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區域創新本質上是區域經濟行為。從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相互聯系的視角,對兩者的耦合關系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建議。

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影響區域發展的關鍵因子,成為很多政府為增強競爭優勢而選擇的一種重要的彈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經濟區域應該是內生型經濟增長的區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新能力的競爭。改革開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兩個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實行“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落后的面貌,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運用耗散結構討論方法建立區域分工與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為尋求解決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新路徑,破解區域封鎖、惡性競爭難題的新措施,探討區域分工合作的轉制和創新,為中國乃至發展中國家的區域分工合作、發展落后地區提供實踐范例,為各級政府區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1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

1.1區域經濟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

經濟區域是指以一定地域為范圍,并與經濟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結合的區域發展實體。區域經濟則反映不同地區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內涵和外延的相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了從低水平平衡發展到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轉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帶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經濟核心區和增長極,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1.1.1區域經濟的基本內涵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制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制約;技術經濟政策對于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是一種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現在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上。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1.1.2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歷程1978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從不平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戰略轉變。根據不同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可分為3個階段,即l979—1990年向東傾斜的不平衡發展階段、1991一1998年開始關注中西部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動階段和1999年以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是一個地區差異較大的國家,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在“六五”計劃中采用傳統的沿海與內地“兩分法”來反映這種差異性,到“七五”計劃時期,中國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將全國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經濟地帶,并以此作為國家確定經濟開發重點和生產力布局優先次序的依據;在“八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這種“兩分法”,“九五”計劃則表述為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1999年,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除了“七五”計劃時期的西部1O省(區、市)外,還包括原來屬于東部地區的廣西和原屬于中部地區的內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這樣從省級行政單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開發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帶格局。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實施了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將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分為四大區域,由此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區,西南和西北地區的發展情況就差別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開發省份;在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東半島和京津冀的差別也很大,而東北地區可以大致看成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區。

1.2區域創新能力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2.1區域創新能力的基本內涵區域創新能力的概念,國內外尚未有十分明確、統一的概念。如從科技層面出發,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主要表現為工藝流程、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之和”、“區域創新能力就是區域科技能力和區域科技競爭能力”等;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認為,國家創新能力取決于共有創新設施的強度,支持創新集群的環境條件下以及兩者互動聯系的強度。在我國,中國科技發展戰略小組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該研究小組認為,區域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將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能力,將區域創新能力從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5個方面(圖示)。

1.2.2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區域創新在本質上就是區域經濟行為。區域經濟強化了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區域意識和空間意識,即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優勢,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高速穩定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幫助區域創新從各個方面建立了一種區域架構。區域經濟活動暗示區域創新的系統特征,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誘導區域創新的空間布局,區域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工加強區域創新的優勢互補,區域經濟政策引導區域創新的發展方向。總之,區域經濟學對區域創新發揮著基礎理論的導向作用。

2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的耦合關系

2.1區域創新是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

技術創新使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成為相關行業新的“增長極”,該增長極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吸引著周圍的各種要素。一是增長極的高速增長對生產要素供應部門產生影響;二是增長極高速增長誘導周圍地區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現。區域創新環境還可以為區域內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新技術及各種技術服務,并進行技術擴散,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增長效應。通過區域創新可以優化、整合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提高區域的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的創新合力,區域中高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產業園區形成區域經濟中的新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內大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還可以逐步形成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2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

技術創新與產業集群的關系:一是技術創新的系統性要求與產業集群內各主體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在創新系統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術創新系統中的外部經濟效益與產業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產業集群中,眾多相互關聯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群的發展和建設可以促進地區間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減少產業結構趨同化和重復建設等問題,達到規模效應,從而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技術創新加快了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這是由于技術創新的內在屬性與產業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我國,無論沿海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導產業或產業集群帶動的區域發展典型。如中國的硅谷“中關村”,武漢“中國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種、4O多種型號的新型激光切割機,在占領國內55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開始稱雄東南亞地區的激光市場。

2.3區域創新離不開區域內技術進步及對經濟、文化資源的依存

產業結構的升級僅靠技術引進和模仿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而自主創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區域創新環境的建立和完善。區域經濟的創新離不開地區的經濟、文化和資源等條件和水平。國外的研究也證明,區域技術創新的發展受到區域具體的發展歷史、文化、傳統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結構因素的影響。區域創新是以區域作為整體,以發展區域經濟為目的,來構建區域創新系統,從而能夠一方面根據本地區的特點發展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來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與進步。

3貴州省區域經濟與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的對策建議

3.1加快重點行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3.1.1加快西電東送的建設貴州動能資源豐

富,水能、煤炭和煤層氣開發潛力極大,尤其是火力發電彌補了枯水期水電緊張的狀況,具有獨特的“水火互濟”優勢。同時,隨著貴州電力工業的發展,必然帶動煤炭生產的規模化、自動化及集約化水平,促進煤層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增加煤炭工業的科技含量,進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產品進入東南沿海。 3.1.2加快礦產資源的開發貴州磷礦資源豐

富,原礦品位高,有害雜質含量低,是全國數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貴州磷及磷化工的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生產設備和總體經濟效益在全國具有突出的優勢,發展潛力巨大。貴州的磷酸二銨為中國名牌產品。

3.1.3鋁及鋁加工貴州的鋁加工在全國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鋁、電解鋁在國內外都有很強的競爭力,經濟效益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貴州省鋁產品主要銷往廣東,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技術協作的深入,貴州鋁的深加工產品必然能尋求到更為廣闊的市場。

3.1.4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及其產業化建設貴州

高新技術發展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術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另外,為了使貴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指數、信息產品與服務指數、信息化水平總指數能接近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貴州省制定了“數字貴州”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加強了“數字貴州”信息交換中心、數字國土、數字城市、數字農業、企業信息化、數字林業、數字交通、數字公安、數字校園的規劃和建設,同時制定并規范了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力爭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產生、交流及共享體系,推動全省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貴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帶,處于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地區。由于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石漠化面積的迅速擴展,已從根本上威脅到貴州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并嚴重危及長江、珠江中下游地區和三峽庫區的生態平衡,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的持續協調發展和全國小康目標的實現。因此,加強貴州喀斯特區的環境保護及生態建設已刻不容緩。圍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生物資源開發及監測評價等內容,貴州省已開展了改善生態、生活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創建了退耕還林還草、保土節水、產業化生態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試驗示范區。為了進一步推進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環境污染的控制,還需聯合其他省(區)共同攻關。

3.3加大貴州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

3.3.1畜牧業貴州氣候溫暖濕潤,畜群生長及飼

料生產條件明顯優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區,且廣大農村受工業污染和化學農藥污染的程度小,是生產“無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貴州畜禽品種豐富,擁有一批適應性好、抗病性強、周期短和肉質優的地方特色畜禽資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達400萬hm2以上,還有約33萬hm2地坎,200萬hrn2林下草地,80萬hm2退耕還林地和數千萬畝冬閑田土可供利用,畜牧業發展的增長空間極大。此外,養畜成本低,使貴州畜牧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國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為重點,出臺了退耕還林還草等優惠政策,為貴州生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加上加入世貿組織后,拓展了貴州畜牧業發展的國際市場空間,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的協作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國家將進一步推進南貴昆經濟區的建設,這對貴州畜牧業的發展更為有利。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推進,必然要加大對脫貧帶動力大的畜牧業的投入,也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時機。

3.3.2卷煙、釀酒等特色產業貴州烤煙種植和

卷煙生產歷史悠久,有明顯的資源和技術優勢,是全國烤煙種植和卷煙生產大省。全省擁有黃果樹、遵義、云霧山等名優卷煙品牌,目前,圍繞提高卷煙產品的質量,正對煙草配方技術、安全型卷煙生產技術、混合型卷煙產品以及煙用香精香料等進行研究開發。以“國酒”茅臺為龍頭的貴州釀酒工業,是貴州的傳統優勢產業。全省擁有茅臺、董酒、習酒、貴州醇、青酒等名優品牌及其系列產品。貴州釀酒工業擬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在保證質量和增加品種系列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份額。

3.3.3特色食品業貴州具有發展以特色農產品

和野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產的優勢。黑糯米、薏仁米、蕎麥、芭蕉芋、山藥、辣椒、竹蓀、土豆、魔芋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轉為就地加工;刺梨、獼猴桃、楊梅、柑桔、銀杏等已從野生轉為基地規?;N植;竹蓀、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間野菜資源豐富,為貴州特色食品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發展貴州旅游業

貴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環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觀、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和宜人的氣候著稱。境內溶洞、瀑布、峽谷、石林、溫泉等自然景觀數量多、分布廣、觀賞價值高。全省擁有可供旅游者游覽的旅游景區(點)1000多處,有黃果樹、龍宮等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貴陽、花溪、百花湖等4O個省級風景區,有梵凈山、茂蘭喀斯特森林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淮河麻陽、道真大沙河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遵義、鎮遠2座歷史文化名城,現已開發4條各具特色的旅游風景線。貴州是多民族省份,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產品不僅在全國旅游市場占有一定優勢,還具有重要社會文化旅游科研價值。隨著“泛珠三角”創新聯合體系的建設,區域協作內容的擴展,貴州與滇、桂、川將會形成旅游片區優勢,建立起西南區域旅游資源的大系統,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旅游業獨特的地緣優勢將得到更好的發揮。

3.5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

貴州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優勢。隨著“泛珠三角”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貴州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的數量將會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應靈敏的國際勞務市場信息通道,積極拓展國際勞務市場,提高貴州國際勞務合作質量和水平,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勞務輸出人員專業技能和新知識的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整體水平,并通過勞務輸出,帶動設備技術的輸出,促進貴州經濟的發展。

3.6構建以知識經濟產業化為重點的科技創新基地

構建科技創新基地要依據現代科學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核心、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導產業、科學技術成為知識經濟中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識經濟特征,尋求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支撐、實現產業化過程中核心技術隨資本、股權漂移,重點是建設知識經濟發展平臺。貴州科技創新基地建設重點應以省會貴陽為中心,以主導產業項目為支撐,核心技術研發為重點,核心組件經營為目的,最終形成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我開發能力的高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要整合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產業鏈。產業化基地發展分三個時段:第一時期為基礎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組織核心團隊、掌握核心技術的主要支撐項目建設;第二時期為發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搶占市場占有率為策略目標,占領一定份額國際、國內市場,實現科技創新基地的穩定收益;第三時期為整合發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內,以品牌經營為主軸,實現以核心技術帶動的跨越式發展??萍紕撔禄氐膶嵤┲饕尚畔a業、新材料、生物技術三大塊組成,突出微硬盤核心技術產業、光電核心技術產業、數字TV核心技術產業三個核心項目及高科技產業群。

篇3

關鍵詞:農業經濟;泰爾指數;象限圖法;增長差異;甘肅??;

作者簡介:羅君(1985-),女,四川武勝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經濟地理。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分析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對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農業經濟差異的研究方法多借鑒區域經濟的相關研究,田云等采用聚類分析對中國綠色農業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進行了研究[1],徐茜等和晏路明采用熵值法對陜西省和福建省的農業經濟綜合發展水平進行了評價[2,3]。大多數學者偏重于運用Theil系數、因子分析法、空間自相關模型等,結合GIS的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4,5,6,7],揭示農業經濟的空間特性。研究的視角多聚焦于農業較發達的區域或省份,對欠發達區域和農業落后區域的研究相對較少[8,9]。甘肅省經濟欠發達,但作為西部的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部分學者對甘肅農業資源的開發優勢評價和農業生產的區域差異分析均表明,甘肅農業資源分布、農業利用效率存在地域差異[10,11],即從另一角度表明甘肅農業經濟在區域發展中存在差異?;诖?,本文運用泰爾指數和象限圖法,從定量角度分析甘肅省農業經濟在縣域層面的發展差異,為推動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開發政策提供參考。

1研究區概況及數據采集

甘肅省位于中國地理中心,地處黃河中上游,介于92°13′-108°46′E,32°11′-42°57′N之間,東西長1655km,南北寬530km。地形呈狹長狀,處于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連山脈、河西走廊以北地帶六大地形區域。氣候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從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區再到干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由于甘肅高差懸殊的地勢,豐富多樣的氣候類型,不同組合的地貌與氣候形成了類型多樣的農業生態氣候,決定了甘肅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的空間分異。

甘肅全省現轄12個市、2個自治州;86個縣(市、區),其中包括4個縣級市、58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和17個縣轄區,本文的研究區域以69個縣(包括4個縣級市)為研究對象。選取2000-2011年各行政單元的農業總產值(現價),農業人口作為研究的基礎數據,資料來源于2001-2012年《甘肅發展年鑒》,部分缺失資料來源于相應年份《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數據》。本文的農業是指小農業,分析變量為縣域農業總產值和縣域年人均農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農業人口,單位:元/人)。部分縣名在研究期間有變更,文中的縣名均以2012年甘肅發展年鑒中的名稱為標準。

2研究方法

2.1泰爾指數(T)

泰爾指數(Theil)適合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地區進行分解,把區域的整體差異劃分為區內差異和區間差異。其加權方式有兩種,以各區域的人均GDP為權重和以各區域的人口比重作為權重,本文以各區域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為權重,其公式如下:

Nij和Yij分別代表單個縣域的人口和農業生產總值;Ni和Yi分別代表各分區的人口和農業生產總值;N和Y為所有縣域的人口總數和農業生產總值。Y軍i為各分區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的權重值,Lpi為各分區的T指數。

2.2象限圖法

笛卡兒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橫坐標軸X與縱坐標軸Y形成的區域稱作象限,以原點為中心,X,Y軸為劃分依據,分為4個象限:第一象限(X>0,Y>0),第二象限(X<0,Y>0),第三象限(X<0,Y<0),第四象限(X>0,Y<0)[12]。結合四象限法在區域經濟中的研究[13],選取2000-2011年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業生產總值作為衡量農業經濟發展的指標,對兩項指標分別進行標準化。在笛卡兒坐標系中以標準化后的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為橫坐標,以2000-2011年兩個指標的變化率為縱坐標,劃分甘肅省縣域農業經濟的增長類型。

3農業經濟差異特征

3.1農業經濟總體差異減小

根據公式(1)計算甘肅省農業經濟總體差異,其值介于0.537-1.086之間,其差異最大值年為2001年,最小值年為2009年。從圖1可以看出,甘肅省農業經濟差異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2000-2002年,農業經濟差異呈倒V型波動下降,主要表現為2001年農業經濟差異較2000年和2002年顯著增大,呈倒V字型。2002-2009年,農業經濟差異小幅波動下降,于2009年下降到最低值,成為整個研究階段中差異最小的一年,這一階段中,2003年和2006年農業經濟差異有小幅上升的趨勢,但未對差異整體下降趨勢造成關鍵性影響。2009-2011年,區域經濟總差異反彈增加,2009年農業經濟差異值為0.537,2010年為0.615,2011年為0.670,其差異值在這一階段逐年上升,農業經濟差異有逐步增大的趨勢。

3.2區間差異是農業經濟差異的主要貢獻者

依據泰爾指數的空間分解特性,將甘肅省農業經濟整體差異分解為區間差異和區內差異,明確差異的主導因素。農業經濟的分區參考白永平對甘肅農業生態氣候類型的劃分、尚正永等對甘肅農業地域類型的聚類分析成果[14,15],結合甘肅省農業生產的地域條件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本文將甘肅省農業經濟的地域類型劃分為河西地區(除嘉峪關外的河西走廊縣市)、隴中地區(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隴南地區(隴南市、天水市)、隴東地區(慶陽市、平涼市)和民族地區(甘南州、臨夏州),共5個農業經濟區,作為測算農業經濟區間差異的標準。

對區域總體差異與區間和區內差異進行擬合發現,總差異與區內差異、區間差異的擬合系數分別為0.93和0.97,即它們之間高度線性相關,表明區間和區內差異的變化趨勢與整個區域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其中總體差異與區間差異的擬合值較高,表明區間差異與總體差異的關聯度更大。從區間與區內差異的比重上看,區間差異的比重歷年均保持在總差異的2/3左右,表明區間差異是造成農業經濟差異的主要原因。從構成上也可以看出,區間差異的曲線與總體差異的曲線保持高度一致,且區內差異的曲線值較小,也表明在農業經濟總體差異中,區內差異的貢獻較小,區間差異是農業經濟差異的主要貢獻者。

進一步分解區間差異(表1)發現,在區域上,隴中、隴南和民族地區農業經濟的泰爾指數歷年的值均為負,表明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這三個地區處于不利地位,對農業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其中民族地區泰爾指數最小,表明該區農業經濟是全省最落后的區域。隴東地區大部分年份的泰爾指數均為正,相對而言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處于有利地位,但其值較小,表明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小,拉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勢頭不強。河西地區歷年的泰爾指數均為正,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處于有利地位,且其值較大,成為推動全省農業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從時間上看,隴中和民族地區的泰爾指數值逐漸變小,表明這兩個地區的農業經濟地位在不斷降低,在全省農業經濟中所處的地位逐漸降低。隴東和隴南地區的泰爾指數不斷增大,而河西地區的泰爾指數不斷減小,農業經濟差異不斷向中間收斂。從數值上也可以看出,2000年的區間差異為0.561,到2011年減小為0.454,區間差異不斷減小,但總體上,河西地區的農業經濟在全省農業經濟發展中仍處于支配地位。

4縣域農業經濟增長分析

4.1農業經濟增長速度

為反映各縣農業經濟的增長能力,采用相對發展率(Nich)測試各縣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大區域的發展速度,用各縣域某一時段人均農業生產總值變化與同一時段整個研究區域人均農業生產總值變化的比值進行測算。經計算得到甘肅省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的Nich值分布(圖2),可以看出甘肅省各縣的相對發展率存在較大差異,表現出4個特征:(1)nich值大于1的縣域個數為29個,小于1的個數為40個,即全省大部分縣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發展水平,呈現出少數區域拉動全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現象。(2)相對發展率有正有負,最高的金塔縣3.583,最低的迭部縣-0.148,相對而言金塔縣是全省農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縣,迭部縣的農業經濟發展則顯著落后于全省的平均發展速度。(3)相對發展率最高的縣市全部集中在河西地區,分別為金塔縣、敦煌市、高臺縣,其值明顯高于其它地區。(4)相對發展率最低的縣全部集中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別是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卓尼縣、迭部縣和合作市,6縣市中僅卓尼縣的相對發展率為正,其余5個縣市的相對發展率均為負,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4.2農業經濟增長的象限分布

根據公式(2)繪制甘肅省縣域農業經濟增長的象限分布圖(圖3),從農業生產總值的大小和增長速度來看,其散點位于坐標象限的一、二、三象限,表明甘肅省縣域農業經濟增長有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象限內的散點代表農業發展水平較高,增長速度較快的縣域,如民勤縣、靖遠縣、靜寧縣、民樂縣和武山縣等,此類縣域共有36個,占縣域總數的52.17%。第二象限內的散點代表農業發展水平不高,但增長速度較快,如阿克塞縣、肅北縣等28個縣域,占縣域總數的40.58%。第三象限內的散點代表農業發展水平不高,且增長速度也較慢的縣域,該類型的縣域個數不多,僅有5個,占縣域總數的7.25%。

從人均農業總產值及增長速度上看,縣域農業經濟也存在三種不同的增長類型。象限一的縣域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占有量大,且增長速度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高臺縣、瓜州縣、玉門市等,該種類型的縣域個數為23個,占縣域總數的33.33%。象限二的縣域人均占有量小但增長相對較快,如秦安縣、武山縣、積石山縣等,此類型的縣域41個,占縣域總數的59.42%。象限三的縣域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占有量小且增長速度緩慢,如合作市、瑪曲縣等,該類型的縣域仍為5個,占縣域總數的7.25%。

4.3農業經濟類型劃分

對比象限分布圖,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發展的散點均未在第四象限出現,即不存在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大,但增速緩慢的類型,表明全省農業經濟仍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增長趨勢明顯。以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為標準衡量的農業經濟在第一象限的散點個數明顯減少,表明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在多數區域受農業人口總量的限制,人均水平較低。無論以農業生產總值還是人均農業生產總值為標準,在第三象限內的散點個數均為5個,分別為瑪曲縣、碌曲縣、合作市、迭部縣、夏河縣,表明這5個縣的農業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綜合考慮農業生產總值、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及其增長率的變化關系,將甘肅省農業經濟增長劃分為5種相對發展類型(圖4):

(1)活躍型:農業生產總值、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和增長率均大于0;(2)人口動力型: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和增長率大于0,農業生產總值小于0;(3)人口阻力型:農業生產總值和增長率大于0,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小于0;(4)潛力型: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小于0,增長率大于0;(5)滯后型:農業生產總值、人均農業生產總值和增長率均小于0。其中,活躍型農業經濟增長類型可認為是引導農業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人口動力型和人口阻力型則與區域內農業人口數量有較大關系,農業經濟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總量保持增長趨勢,但受人口數量的影響,人均占有量小,農業經濟緩慢增長,成為人口阻力型;人口動力型總體上表現為區域內經濟總量不大,但由于農業人口較少,人均占有量呈增長趨勢,農業經濟也呈緩慢增長狀態,表現為人口動力型;潛力型則是標準化后的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占有量均為負,但其增長速度為正,有可能成為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區域;滯后型則是整個區域中農業經濟發展最落后的區域,農業經濟呈負增長。

圖5顯示了甘肅不同縣域農業經濟增長類型在農業經濟區上的分布情況,活躍型縣域和滯后型縣域具有明顯的分異特征,活躍型縣域共17個,其中河西地區10個,所占比例為58.82%,隴中、隴南、隴東地區分布的活躍型縣域個數分別為3、2、2,分別占活躍型縣域的17.64%、11.77%和11.77%。五個農業經濟區中僅甘南民族地區沒有活躍型縣域分布,且滯后型縣域全部分布在這一地區。潛力型縣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和隴南山區,占整個潛力型縣域的72.73%。人口動力型縣域主要分布在隴東,人口阻力型縣域主要分布在隴中和隴東,即在隴東和隴中地區,農業人口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整個研究區域中,農業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為河西地區,農業經濟緩慢增長的區域為隴中、隴南地區,而阻礙農業經濟發展的是甘南民族地區。

5農業經濟發展的機制分析

5.1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的好壞是衡量農業經濟發展優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自然條件的區域差異造成農業經濟的空間分異。河西地區擁有良好的光熱資源,地勢平坦,利于機械化操作。該區有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內陸河流域,年徑流量41.9億m3,地下水資源也較豐富,全區水資源總量80.34億m3,人均占有1000多m3。良好的地形、光熱條件和水資源灌溉條件,使該地區成為引導全省農業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隴中地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氣候屬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200-500mm,受干旱低溫的牽制,該區幾乎年年有不同程度的旱災,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不高。隴東地區是甘肅省的農業生產老區,氣候溫暖濕潤,光照條件良好,降水量基本滿足農作物生長要求,土地墾殖率較高,適宜農作,是全省發展糧食作物的又一重要基地,在區域農業發展中的地位相對較高。隴南地區主要以山區和丘陵為主,河流分屬嘉陵江流域和渭河流域,水資源豐富,但分布不均勻,由于地形限制,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其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不足1/10,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3。另一方面,該區生物資源有一定的潛在優勢,藥用植物有1000多種,產量占全省的70%,但農業生產受山地地形影響和限制,產出效率不高,從而阻礙農業經濟發展。民族地區的大部分區域海拔超過3000m,氣候高寒濕潤,熱量不足,不適宜進行農業生產,其農業生產基礎薄弱,成為全省農業經濟最落后的區域。

5.2農業生產規模及模式

在5個農業經濟區內,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生產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從全省來看,人均耕地面積為0.1712hm2,其規模較小,其中河西地區相對較高,為0.2428hm2,民族地區人均耕地面積最小。農業生產規模較小,使農業生產不能達到規模效應,農業生產處于低水平增長狀態。河西地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隴東地區雖作為甘肅省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其規模相對較小,其他各區更是以小規模農業生產為主,農業經濟隨農業生產規模的變化而變化。農業生產方式方面,河西地區依托農業資源優勢,在制種業、玉米、洋蔥等生產上實施訂單農業發展模式。同時依托敦煌種業、莫高股份、皇臺酒業、榮華實業等四家以農業為基礎的上市公司,逐步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為主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建立相應的農業生產基地,保障公司與農戶的利益鏈,進一步帶動制種、釀造等農業企業的發展。近年來河西地區還不斷推廣溫室大棚種植果蔬,正在逐步推行瓜果蔬菜基地與加工銷售綜合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的發展一方面提高農民收入,另一方面減少了農產品銷售的后顧之憂。隴中、隴南的部分區域,雖然也提出“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但多數是只提出農業發展的概念,還沒有從整體上形成真正的產業鏈,農戶各自為政,以試探性發展為主,對區域農業經濟還不能起到推動或引領的作用。

5.3用于農業的投入

用于農業的投資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投資數量在區域間分布不均衡會進一步加大農業經濟差異。2011年,甘肅省用于農業的投資占投資總額的比例上,各區均不到10%,投資比例較小。在區域分配上,5個地區的投資比例分別為隴中地區10.97%、河西地區37.37%、隴南地區16.79%、隴東地區28.79%和民族地區6.08%。就投資而言,甘肅省的農業經濟投資向河西地區和隴東地區傾斜,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農業基礎相對較好的區域,推動這些區域發展的同時,也加大了與其他地區的農業經濟差異,進一步限制了農業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的科研投入較低,近年來甘肅農業研發強度(農業研發投資占農業GDP的比例)不斷增長,2012年為0.3%,與世界糧農組織確定的農業研發強度適當標準(1%)相比,差距較大??蒲型度肷伲蒲修D化率較小是甘肅農業發展水平整體較低的重要因素。

除以上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外,農業經濟還受農業政策、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農業區位、交通及周圍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等諸多因素影響。

6結論

通過泰爾指數和象限圖法,對甘肅省縣域農業經濟的區域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甘肅省縣域農業經濟總體差異不斷減小,2000-2011年間呈現倒V型下降、小幅波動下降和反彈回升三個發展階段。在農業經濟差異的分解特性上,區間差異和區內差異與總差異趨勢相同,但區間差異大于區內差異,是全省縣域農業經濟差異的主要貢獻者。各地區間農業經濟差異呈收斂趨勢,區間差異不斷縮小。

篇4

區域農業發展一直是高考命題的熱點,以熱點區域或典型區域的區域圖為背景材料,結合相關圖表資料,考查區域特征、區域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發展方向,突出表現地理知識在解決區域發展中的應用。

例1 下圖示意我國39°N附近某區域,讀圖,完成(1)~(3)題。

(1)圖示區域土壤鹽漬化最嚴重的地區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坡度 D.溫度

(3)如果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將會導致( )

A.甲地區植被退化 B.乙地區沙化

C.丙地區荒漠化 D.丁地區植被改善

解析 (1)本題考查土壤鹽漬化的分布。圖例中顯示有冰川,該地河流主要為冰川融水補給,河流有時令河,會發生斷流現象;結合該地緯度判斷該地區位于我國西北地區。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地勢低洼處,地下水位較高,氣候干旱,蒸發強烈,容易產生土壤鹽漬化。根據圖中等高線判斷,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勢低洼,土壤鹽漬化最為嚴重。所以本題選擇D選項。(2)根據圖示:丙地區附近等高線稀疏,坡度較小,地形較為平坦;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強烈;夏季白晝長,溫度較高。所以限制丙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所以本題選擇B選項。(3)題考查流域綜合開發。該河的主要補給水源為冰川融水,流量小,河流流向為從甲流向丁。如果在乙地區大規模引水灌溉進行農業開發,會導致下游地區水量減少,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將導致下游丙、丁地區出現荒漠化。所以本題選擇C選項。

答案 (1)D (2)B (3)C

點撥 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如下:

①生產強度。強度合理,使農業資源得以持續利用;強度不合理,容易破壞自然環境

②對植被的影響。地表植被的改變影響地表環境、地表輻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環

③不合理的生產方式。過度放牧使得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會導致土壤鹽漬化

④農業生產技術。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結;廣泛使用農藥使農產品和土壤受到污染

在分析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活動帶來的影響時要抓住主導因素,如南方地區陡坡開荒主要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產生石漠化;西北地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華北地區及寧夏平原、河西走廊等灌溉農業區,不合理灌溉易引起土壤鹽漬化等。另外,對該知識點的理解應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分析。

例2 下圖中陰影部分所示地區以干旱嚴重而聞名,像一條帶子纏繞在渭河北部,被稱為“旱腰帶”。這里人口密集,且貧困人口多,是扶貧開發重點區。讀圖回答(1)~(2)題。

(1)“旱腰帶”地區不合理的農業開發導致的惡性循環是( )

A.水土流失加劇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

B.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植被破壞

C.植被破壞土地荒漠化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荒漠化加劇墾荒

D.墾荒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產量降低擴大墾荒面積水土流失加劇

(2)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旱腰帶”地區應( )

A.利用草場資源優勢發展牧業

B.封山育林,發展旅游業

C.發揮氣候資源優勢發展林果業

D.修筑梯田,發展糧食生產

解析 (1)圖示地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墾荒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2)“旱腰帶”地區氣候干旱,林果業生產既能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氣候資源優勢,又能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統一。

答案 (1)D (2)C

點撥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有以下幾種:

①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

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業的比重,各業要全面發展;重視發展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②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積極推進農畜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改良不利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澇威脅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條件,創造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④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依靠科技,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⑤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以及林木亂砍濫伐等現象,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

[練習]

讀某地景觀圖,回答(1)~(3)題。

(1)根據圖中景觀判斷,該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國的( )

①黃土高原 ②云貴高原 ③江南丘陵 ④華北平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關于該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正確的是( )

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②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 ③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延長生產鏈 ④應用大型農業機械,發展立體農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是( )

A.風沙危害嚴重

B.水土流失嚴重

篇5

區域性分布著石灰巖、沙石、沙頁巖的喀斯特地形,全鄉土壤以黃壤石灰土、黃棕壤、紫色土、粘土和潮土為主,全年的氣候適宜,干濕季節明顯,主要生產玉米、水稻、小麥、豆類、油菜、馬鈴薯等農作物。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三化”要求,普古鄉穩步推進“山、水、林、田、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畜牧養殖、林果蔬菜、觀光農業、新農村建設等產業經濟的發展,同時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特色農產品開發,建成“產、供、銷”一條龍的盤北工業園區后花園及蔬菜供應基地。

2農業科技推廣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有了很大進步,農業科技在推廣主體方面表現為多元化,在農業科技推廣的同時,當地建立的農業合作組織、供銷社、與農業相關的企業、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型農業企業以及科技示范農戶的農業推廣活動也辦得有聲有色。

2.1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現狀

目前我國政府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呈現從中央輻射地方的模式,逐級推廣從中央到省級再到市級到縣級最后到鄉鎮,層層遞進?,F階段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新農業,最基層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也有了新制度,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①管理體制的改革,減少冗余的機構,做到優中取優。②農業科技推廣機構內部的管理體制改革,實行競爭制度,打破鐵飯碗,實行聘任制。③經營實體的經營方式的轉變,提出新的經營模式。④加強對外聯系,建立多種合作關系,使得合作推廣形式多樣化。⑤豐富推廣方式,將農業科技推廣方式變得多樣化。

2.2農村合作組織的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領域皆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國家很重視現階段的農業發展,越來越注重農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三農問題,對農業的關注日益提高。當今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推廣現狀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建立了許多農業專業協會、農業的合作社以及股份制的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經濟機構,這些機構的蓬勃發展為農業科技推廣做了不少貢獻。因為源源不斷引進新的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技術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得以運用和發展,滿足了農戶對農業新科技的需求,使得新技術適應當地農業的發展并產生卓越的效果。

2.3涉農企業的推廣現狀

與農業相關的企業,農業產品加工企業和以經營生產資料為主的企業都屬于涉農企業。對農產品進行加工的企業,尤其是具有農業產業化的有影響力的大規模企業,進行了產銷一體化的經營,自種自養自產自銷,形成了以龍頭產業為帶頭影響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的發展模式。分析當前市場的需求來進行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引進,確保種植的科學化、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另外,農戶也可搭配農業養殖,涉農企業提供養殖技術的培訓和服務。確保農產品供應鏈的健康發展,最終達到涉農企業和農戶經濟利益的雙豐收。

2.4農業推廣科技示范戶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科普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的科普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農業知識的掌握和農業技術的具體應用方面也效果顯著。我國各地產生了許多熱衷于農業新科技、新品種種植示范戶。他們熱衷于新技術的應用,熱衷于新產品的種植,并將對新科技的熱情帶給鄰里鄉親,感染著附近農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如此一來不僅積極示范戶自己的產量有所提高,更帶動了周邊農戶進行積極學習和種植,影響力不可小覷,達到了農戶和區域農業產量和品質的雙提高保障了該區域的整體供貨量和整體糧食的品質。

3我國農業科技推廣不足之處

3.1推廣體制問題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問題主要表現在陳舊的組織管理方式,科研、教育、推廣與實際生產脫節,各部分割據協調不利,資金不足、投資機制不健全、市場化太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分布不盡科學,技術推廣隊伍素質不夠高,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激勵機制不健全,相關政策不夠完善等。3.2推廣經費問題雖然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歷來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占GDP的比例與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屬于較低水平。

3.3人員素質問題

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專業技術不過硬,缺乏精兵強將。從業人員不足,平均每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服務708名農業人口,每個種植業技術人員負責指導2436hm2耕地,說明我國專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由于人數不足而面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

3.4農民文化素質問題

由于歷史、體制、政策等種種原因,我國農民素質在整體國民中一直處于偏低水平,多數農民仍然沒有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這其中主要原因與農民對于新技術新經驗的接受能力太低有著直接關系,現代科學技術不能為其所用。

4農業科技推廣發展趨勢分析

4.1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建設水平

在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建設方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最佳方案總結經驗,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正確的方法,創造出適合當地的推廣模式,提高效率,強化管理體制,提高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戶的農業素質把推廣種植服務做到位。一方面,了解現階段農業推廣機構的發展方向,改革不適應農業發展的體制,實現體系的多元化發展,在推廣理念和推廣方法方面要有新的轉變,在用人方面需要競爭上崗,聘任制,激勵推廣人員提升自身素質,另外還需有相配套的考核評定體系。另一反面,要做到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好主要矛盾,將基層的農業推廣機構改革到位,抓好鄉鎮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最好做到政府、事業單位、企業分離的新型的推廣體系,最終達到強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效果。

4.2確立農業科研單位的主體地位

構建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最重要的就是確立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主體地位。與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一起,形成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三大主體。同時,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在強化其科研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職責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資源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素質,既具有獨特的優勢,又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

4.3充分發揮涉農組織作用

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涉農組織是最貼近農業生產、最貼近農戶的農業技術推廣載體,是把政府推廣機構、農業科研單位、農業教育單位三大推廣主體和農民群眾連結在一起的有效途徑,在農業技術推廣活動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因此,要積極支持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組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等廣泛參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

5結語

篇6

近年來,中國農業發展連創佳績,糧食連續11年增產,主要農產品產量和人均占有量顯著增加,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11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收入差距連續4年有所縮小。但就總體而言,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在明顯增加,農業發展正在呈現一系列重大趨勢性變化。順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凸顯。本文基于對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和趨勢的分析,探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

一、當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對資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賴迅速增加,耕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態破壞等問題日趨突出

近年來,中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產量的較快增長,是以農業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為代價的。2003―2013年,全國糧食、棉花、油料產量分別增長了39.76%、29.62%和25.12%,同期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用化肥施用量、農機總動力、有效灌溉面積分別增加了8.01%、12.62%、34.01%、72.07%和17.51%。2003―2012年,全國農用柴油、農藥、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別增加了33.9%、33.3%和49.7%。(1)目前,中國農作物畝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分別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2)

與此同時,中國農業資源、農業要素低效利用的狀況近年來雖有所緩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觀。全國化肥的綜合利用率僅在30%上下,與發達國家50%~60%的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中國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產糧食1公斤,發達國家已達1.2~1.4公斤。(3)中國有機肥資源的實際利用率不足40%。

長期超強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資源、超施化肥和農藥,導致耕地質量退化問題加重,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顯著加大,農業對環境污染甚至局部生態破壞的影響日趨凸顯。2012年底,在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中,基礎地力較好、耕地質量被評為1~3等的占27.3%;但耕地質量被評為7~10等的也達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且短期內難以根本改善。(4)中低產田比重大、耕地質量退化、耕地污染加重,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已成為中國耕地質量面臨的突出問題,全國耕地退化面積已超過耕地總面積的40%。(5)近年來,中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土壤重金屬超標、有機質含量下降、農膜殘留增加、部分地區地下水漏斗問題日趨嚴峻,在相當程度上侵蝕著食品安全的根基。

(二)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提高、比較利益下降的問題迅速加重,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顯

從近年來中國部分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和凈利潤的變化(見表1)可見,就總體而言,中國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其凈利潤卻增加不多,甚至在波動中有所下降或為負。2003―2013年,中國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棉花和規模生豬每50公斤主產品總成本分別增加了118.15%、130.27%、133.12%和134.28%;但三種糧食平均、規模生豬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僅分別增加了71.1%、13.7%,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分別減少了26.60元和404.84元。2013年兩種油料平均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僅相當于2003年的12.4%,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甚至為-102.27元。與2003―2008年比較,2008―2013年5年間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產品的總成本上升更快,凈利潤下降更明顯。

考慮主要農產品單產水平的提高,將主要農產品每50公斤主產品凈利潤和每畝凈利潤結合起來,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出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效益的變化。2003年,中國三種糧食平均、兩種油料平均、棉花的每畝凈利潤分別為34.31元、78.56元和461.28元,規模生豬每頭凈利潤為79.19元;2013年分別變化為72.94元、13.25元、-214.98元和103.91元;2003―2013年間,三種糧食平均每畝、規模生豬每頭凈利潤分別上升了38.63元和24.72元,但兩種油料平均和棉花的每畝凈利潤卻有明顯下降,2013年每畝棉花的凈利潤甚至為-214.98元,比2003年降低676.26元?!度珖r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4》中編入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煙、甘蔗、甜菜、桑蠶繭、蘋果、散養生豬、規模生豬、大中城市蔬菜等15類農產品,2008―2013年5年間僅有蘋果和大中城市蔬菜每畝凈利潤有所增加,分別增加了66.9%和51.6%;其他13類農產品每畝(頭)凈利潤均有所減少。其中甜菜和稻谷減幅較少,分別減少3.4%和34.3%,其他11類產品每畝(頭)凈利潤減幅均在50%以上。2013年大豆每畝凈利潤僅相當于2008年的18.9%,小麥、油菜籽、棉花、烤煙、桑蠶繭、散養生豬每畝(頭)凈利潤均為負,分別為-12.78元、-98.30元、-214.98元、-37.30元、-3.63元和-106.15元。可見,近年來中國大多數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效益不增反降??紤]到同期物價水平的上漲,問題更為嚴重。

如果考慮每年國家用于抗旱防澇等救災支出對維護農產品增產的影響,則近年來中國農產品生產的社會成本還遠遠大于微觀經營主體層面的生產成本。

如果把主要農產品生產經營效益的變化放到更大的宏觀背景下考察,則農業比較利益下降和機會成本增加的問題更為嚴重。如2003年中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702元,2014年上升到2864元,增加了308.0%,年均遞增13.6%。2013年,中國農民工外出務工人均月收入2609元,分別相當于種(養)4.05畝稻谷、4.90畝玉米、5.96畝油菜籽、2.28畝棉花、7.16頭散養生豬、9.92頭規模生豬的收入(包括凈利潤和人工成本)。

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提高、效益和比較利益的下降,為吸引優質資源和要素進入農業、提升農業的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增加了障礙,也使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要素產出率和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顯。

(三)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的問題日趨突出,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緊迫

在中國和美國,玉米均為第一大谷物。比較兩國玉米生產的成本、收益狀況,對于考察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從表2可見,與美國相比,近年來中國玉米生產總成本上升的趨勢更為強勁;盡管兩國每畝玉米凈利潤均呈較大的波動趨勢,但就總體而言,美國每畝玉米凈利潤增加的趨勢卻較中國更為鮮明。自2003年以來,中國玉米價格和生產總成本高于美國的問題日趨突出。2003年中國每50公斤玉米主產品總成本和平均出售價格分別是美國的1.15倍和1.52倍,2013年分別擴大到1.92倍和1.94倍。

2003―2013年,美國每畝玉米主產品凈利潤增加了96.7元,中國僅增加了14.74元。相對于美國,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狀況可見一斑。需要說明的是,自2003年以來,雖然美國玉米生產的每畝凈利潤一直低于中國,甚至在2005年前連續幾年為負,但美國龐大的農業補貼系統仍為美國玉米生產和農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強勁支撐。(6)相對于美國,中國農業補貼的水平低得多,這種情況加劇了中國農產品對美國農產品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比較劣勢,也容易削弱中國農業生產經營者從事農業的動力。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在總體上呈現長期趨勢性上漲和短期波動性加劇并存的特征。特定時期特定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往往是兩種趨勢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而言,對國計民生影響越大、國家提供價格支持保護越多、國內外市場開放度越低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趨勢的主導性就越強,價格波動性就越弱;對國計民生影響越小、國內外市場開放度越高,甚至市場規模越小、產地集中度越高、因而越容易形成壟斷供給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主導趨勢就越強。這種價格波動加劇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價格波動幅度放大或波動頻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農產品生產和流通成本提高,糧食等部分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制度的實施,都是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極端天氣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病的發生、農業產業鏈壟斷勢力的強化及其向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轉移,農業組織結構的加快轉型及由此帶動的農產品市場運行方式的變化,往往是加劇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7)此外,國際農產品和能源、金融等相關產品價格的變化及其影響向國內的傳導,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或波動。從當前經濟形勢和中長期趨勢來看,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和波動加劇的主要原因,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因此,今后中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很可能繼續呈現長期趨勢性上漲和短期波動性加劇并存的趨勢。并且,隨著農業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今后實行目標價格制度的農產品范圍擴大,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價格變化將會呈現出波動加劇的特征。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增加了穩定農產品價格、優化農產品市場調控的難度,也對有效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及其與能源市場、金融市場的聯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中國農產品價格的長期趨勢性上漲,也為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埋下了伏筆。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就是這種長期趨勢性上漲的結果。如2013年越南米到中國南方地區的銷售價格約為每公斤3.20~3.60元,較國內早秈米價格低0.2~0.4元/公斤。在國內價格稻強米弱的背景下,許多大米加工企業把低價進口的越南大米作配米,以降低大米出廠價格。(8)2014年10月,國內市場早秈米、晚秈米和粳米的批發價分別為每公斤3.84元、4.14元和4.56元,泰國大米的到岸稅后價僅為每公斤3.14元,明顯低于國內。(9)2014年10月第三周進口棉花中國主港到岸均價折合人民幣進口成本每噸11912元,低于國內市場價格2909元,低于國內市場價格19.6%;按滑準稅計算,折合人民幣進口成本13770元/噸,低于國內市場價格1051元/噸,較國內棉花市場價格低7.1%。(10)

如果只是個別時期、個別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問題尚不甚突出。問題的嚴重性在于,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的現象日趨普遍,在不少農產品上幾近常態。在主要糧食品種上更為典型,如到2013年底,小麥已連續5年、稻米已連續3年、玉米和大豆自2003年以來國內價格均高于國際價格(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2014)。由于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價格下跌,特別是石油價格大幅下跌,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剛性上升,2014年又是中國加入WTO以來國內外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差距最大的一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等,2015)。

農產品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導致相關農產品進口壓力明顯加大(11),推動了近年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的擴大,也為國際農產品市場上供給和價格的波動向國內傳導“增開了窗口”。這會:(1)擠壓國內農產品的市場空間和價格上漲空間,加大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的難度;(2)侵蝕國內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效果,容易導致中國增加農業補貼的效益大量外流;(3)增加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風險和穩定農產品供給能力的困難,容易加重中國農產品進口增加與國內積壓滯銷并存的現象。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農產品國內自給率下降,不只是國內需求缺口增大所致,而是在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的背景下,農產品進口增加與國內積壓滯銷現象并存發生的結果。中國許多農產品生產缺乏轉型升級的基本條件,難以吸收社會資本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甚至不得不在較低的利潤水平下“茍延殘喘”。這與相關農產品進口對市場的擠占和價格的打壓密切相關。這些情況說明,增強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已經空前緊迫,時不我待!

按照中國入世承諾,與大多數國家相比,目前中國農產品平均關稅水平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最高關稅水平與絕大多數國家相距更大;糧棉油糖等大宗農產品實行的關稅配額量大,配額內關稅多在1%~5%,配額外關稅最高僅65%,已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開放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倪洪興,2008)。因此,中國農產品關稅水平難以有效抵御來自國外低價農產品的進口沖擊,關稅“防火墻”作用有限。近年來,中國雖然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但許多現行農業補貼政策屬于“黃箱”范圍,對部分農產品的支持已接近入世承諾上限,進一步加大支持面臨上限約束。2014年,由于實施轉基因管理及進口與庫存配比銷售等措施,中國玉米進口得到一定控制,進口量較上年同比下降20.4%;但作為其替代品的高粱和大麥進口卻增勢迅猛,較上年增加778萬噸,增加了2.3倍(課題組,2015)。

(四)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跨國公司對中國提升農業價值鏈和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挑戰日益增多

近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創新日趨活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步伐明顯提速,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公司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機服務公司、植保服務公司、農業技術研究所等新型服務主體競相發展、各顯神通,成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先行者,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創新,為農業乃至農業產業鏈增強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好地對接資本市場、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消費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撐,也為參與全球價值鏈、構建國內價值鏈和推進價值鏈升級提供了重要載體。但就總體而言,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甚至價值鏈片段化、碎片化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價值鏈領導型企業不穩定、對價值鏈治理的主導能力不強也是突出問題;甚至在宏觀農業政策的設計中,重生產、輕服務,重產中、輕產前和產后環節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隨著農業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化,農業發展中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趨勢日盛。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全球農業價值鏈的涉農企業和農業組織不斷增加,但大多處于全球農業價值鏈的低端,難以進入其關鍵環節和戰略領域,全球農業價值鏈的管理權和控制權大多掌握在以發達國家為主的跨國公司手中。順應國內農業市場空間迅速拓展和市場需求結構迅速變化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國內涉農企業致力于構建國內農業價值鏈,并力圖向區域和全球范圍拓展,形成由本土企業主導的全球農業價值鏈。但是,迄今為止,在中國,這方面仍只處于起步階段,真正能在農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和關鍵領域形成有效的進入壁壘,進而在農業價值鏈利益分配中獲得優勢地位的領導型企業并不多。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農業價值鏈面臨著與全球農業價值鏈對接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少數在全球農業價值鏈具有管理權和控制權的國外跨國公司很容易憑借其核心技術、資本實力、管理經驗、經營理念、信息化和市場營銷手段等優勢,在較短時期內迅速蓄積起對中國農業價值鏈戰略環節、關鍵環節的控制態勢,進而導致中國農業價值鏈管理權和控制權失守、價值鏈領導型企業被邊緣化或被跨國公司兼并重組等。這種現象在中國大豆產業鏈、價值鏈較為典型。(12)作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費國,近年來中國大豆生產受到過度擠壓,價格受到明顯抑制,定價話語權顯著減弱,產業控制力嚴重削弱,產業調控難度明顯加大的問題迅速凸顯(倪洪興等,2010)。1995年中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2003年和2014年,大豆自給率已分別下降到42.9%和14.6%。

跨國公司進入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往往是從以低價進入為切入點的貿易控制起步,轉向通過參股合資進入加工領域,進而通過低成本并購形成對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控制態勢(姜長云,2011);甚至將這三階段方法有機結合,通過在國際農產品市場及與此高度聯動的金融市場、能源市場上“興風作浪”,加劇國際農產品市場進而國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為進行貿易控制、參股合資,進而低成本收購行業龍頭企業提供契機。一般而言,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過程中,比較青睞的領域往往集中在農產品、農業加工品、農業投入品的現代營銷體系,農村金融和農產品批發市場,規?;?、集約化和現代化的農產品深加工業,農業種質資源開發,食品安全和農業品牌、銷售渠道等領域。由此不僅容易導致中國農業價值鏈升級面臨國際分工地位被“低端鎖定”的風險,容易將中國的涉農企業和農業產業組織推向農業價值鏈利益分配的邊緣地位;還容易加大中國維護農業產業安全面臨的挑戰,導致中國對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容易因農業價值鏈管理權和控制權失守而遭遇“屏蔽”。

二、農業發展值得重視的幾個趨勢

(一)對農業或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加速分化

自2004年以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11年超過7%,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11年超過6%;尤其是自2010年以來,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連續5年超過9%。到2014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分別達到28844元和9892元,連續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提供了重要基礎,也對農產品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的變化產生深刻影響,基本的趨勢是:

1.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多元化持續推進

近年來,農村居民對糧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費量有所下降,城市居民對糧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費量穩中略降;但農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城鄉居民人均豬牛羊肉消費量均呈增長趨勢,城市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城鄉居民人均家禽消費量穩中略增,城鄉居民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在經歷較長時期的增長后趨于穩定。由于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4.8%,今后城鎮化率很可能繼續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同時考慮到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不足農村居民的一半,城市居民人均蔬菜、食油、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消費量均明顯高于農村居民;據此可以粗略推算,今后中國城鄉居民對糧食(主要是口糧)的消費總量將呈下降趨勢,對植物油、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的消費總量將呈加速提高趨勢。從國內外經驗看,城鄉居民對豬牛羊肉、家禽、水產品等養殖產品消費總量的擴張,以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對動物毛皮、內臟、骨、血等養殖業副產品需求的增長,會帶動社會對飼料糧需求進而糧食需求總量的增長。因此,在2020年前甚至更長時期內,農業發展對資源的需求總量將呈增加趨勢,農產品需求結構多元化也會加快推進,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在總體上將呈增大趨勢。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也將帶動農產品進口需求的擴張。

2.不同類型消費者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加快分化,消費市場進一步細分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化,城鄉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日益呈現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趨勢,專用化農產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優質化、體驗化食品日益成為農產品需求增長的重點,甚至在產品功能之外對農業生活、生態功能的需求也日益成為農業需求的新增長點,農業發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內涵和生態休閑、旅游觀光等體驗功能也將日益受到重視。這也導致創新供給,引導、凝聚、激發農業需求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凸顯。如許多地方通過激活農業的景觀功能,引導和激發農業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的影響也在迅速深化。2020年和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很可能分別將達62%和70%上下。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7395萬人,較上年增加501萬人;其中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舉家外出農民工已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21.3%。同年,全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0.1%,分別較2003年增加39.5%、提高3.5個百分點。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深化,導致生活方式轉變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影響日益深化,加劇農業需求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安全化和優質化趨勢。

(二)要素成本提高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不斷深化,農業對農民增收的相對貢獻出現趨勢性減弱

近年來,中國農產品成本和機會成本的提高,以及農業經營比較利益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農業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和農業發展的粗放經營。以三種糧食平均為例,2008―2013年間每畝總成本的增量為463.77元,其中對增量貢獻較大的主要有①人工成本增量254.69元,占54.9%;②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127.34元,占27.5%;③土地成本增量81.74元,占17.6%。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與工業化、城鎮化迅速發展帶動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農業用工成本迅速提高。農民非農收入的增加和閑暇效用的上升,也是推動農業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越來越多,帶動農地租金迅速上漲,成為推動土地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期,三種糧食平均每畝用工數量由7.69個減少到6.17個;但勞動力日工價則由21.60元增加到68.00元,增加了214.8%。勞動力日工價的提高,成為推動每畝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不僅如此,用于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日工價的增速,還明顯快于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或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增長。(13)在三種糧食平均的物質與服務費用中,機械作業費、種子費和化肥費是增量最多的三大塊,分別增加55.95元、24.79元和24.82元,分別占總成本增量的12.1%、5.4%和5.4%。進一步分析,每畝化肥費的增加基本上由化肥投入的增加與化肥價格的上漲平分秋色;每畝種子費的增加主要由種子價格的提高所致,但每畝種子用量的略增也發揮了輔助作用。

再從棉花來看,2008―2013年,每畝總成本增加1097.53元,其中人工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土地成本分別增加832.76元、161.96元和102.81元,分別占同期總成本增量的75.9%、14.8%和9.4%。在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中,增幅比較大的主要有機械作業費、化肥費、排灌費和種子費,分別增加45.47元、24.49元、23.49元和16.49元。同期,棉花生產每畝用工天數由23.09天減少到19.44天,減幅達15.8%;棉花家庭用工日工價和雇工日工價分別增加了214.8%和139.7%,用工價格上漲成為推動棉花生產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將棉花每畝總成本的增量結構與三種糧食平均進行比較可見,越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工價提高對總成本增加的影響越大。

進一步來看,將規模生豬與散養生豬比較,2008―2013年,規模生豬每頭總成本增量353.02元,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分別增加263.07元和89.36元。相比之下,散養生豬每頭總成本的增量為536.85元,超過規模生豬52.1%;其中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分別增加了244.89元和292.07元,物質與服務費用的增量略小于規模生豬,但人工成本的增量超過規模生豬達2.27倍。在規模生豬和散養生豬中,精飼料費的增量分別達到281.36元和299.38元,均超過各自全部的物質與服務費用增量,而且精飼料費的增量均主要來自精飼料價格的提高,精飼料量的增長影響較小。相對而言,散養生豬物質與服務費用的增量略小于規模生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散養生豬有更多的生活廢棄物可資利用,如剩飯剩菜。從散養生豬與規模生豬每頭用工成本的比較可見,促進農產品生產的規模化,有利于降低勞動力成本,抑制用工成本上升對總成本增量的影響。

近年來,在農民收入總量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雖然農民來自于農業的純收入仍呈增長態勢,但農業對農民增收的相對貢獻能力已經呈現趨勢性減弱。2008年,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于農業的純收入仍占40.9%,2013年已經下降到31.8%。(14)隨著農業對農民增收相對貢獻能力的趨勢性減弱,提高農業效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突出。否則,由于農業經營主體缺乏生產經營積極性,農業經營副業化和兼業化將會迅速普遍化。

(三)農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迅速推進有效帶動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也對發展農業生產業提出了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在微觀層面,農業專業化、規?;?、集約化的推進,往往表現為農戶規模經營的發展,以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工商資本等新型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相對于普通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的成長,也對新型服務主體的發育及其規模化和產業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各種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不僅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節本增效和降低風險,還同農業專業化、規?;?、集約化的發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效應。如在部分地區,農資經銷商向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農業產業化綜合服務商轉變,甚至有些農產品加工企業成功實現由賣產品向賣設計、賣服務轉變。近年來,許多地方農機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成為發展農業生產業的新亮點。

在中觀層面,農業發展的區域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也對推進農業生產業的發展及其集群化、網絡化提供了強勁的需求拉動。如由于區域層面農業發展的集群化和連片化迅速推進(姜長云,2011),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步伐明顯加快,導致主要農產品主產區與主銷區的空間距離擴大,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對農產品流通特別是物流體系的需求明顯增強。這在糧食方面尤為典型(姜長云,2012)。如2003―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增加17640.4萬噸,增產量占全國比重超過5%的省份主要有黑龍江、河南、內蒙古、安徽、山東、江蘇、河北7省,合計占全國糧食增產總量的66.2%,這7個省份基本在秦嶺―淮河以北或淮河沿線。2003―2013年這7個省的年末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重由35.3%下降到34.4%。(15)但這7個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卻由41.7%增加到49.3%。

三、對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啟示

(一)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應該是未來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

從前文分析可見,盡管近年來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和農民增收形勢較好,但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已經比較嚴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已經不是一個要不要做、可不可以緩些做的問題。應該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后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著力促進農業的提質增效升級,并將其放到與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導農業更好地增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中國農業發展很容易陷入走向衰退的惡性循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食物安全的難度與風險也會顯著增加;甚至保障農產品當前的有效供給,也會以損害中長期有效供給能力為代價。

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今后推進農業發展的主旋律,也是提升農業價值鏈和附加值,增強農業對農民收入貢獻能力的客觀要求。否則,農業發展很可能因為農戶缺乏生產經營積極性,陷入農業經營普遍副業化和兼業化的軌道,導致農業后繼無人和老人農業普遍化的問題日趨嚴峻。失去農戶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支撐,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很容易落空。

(二)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應該統籌考慮需求結構、產業結構(供給結構)的變化,注意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從前文分析可見,今后隨著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分化的提速,對農業或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持續增長,需求結構加速分化,因此引導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轉向消費導向日趨重要而緊迫。今后鑒于在總體上實現農產品供求平衡的難度顯著加大,農業政策選擇和對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必須加強對農產品市場需求和需求結構變化的前瞻性、細分性研究。通過科學引導消費,抑制農產品需求的非理性增長及其對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對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也具有重要意義。如從當前來看,中國大陸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費量已經位居亞洲國家或地區前列。引導居民適度減少食用油消費,不僅有利于城鄉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優化農業、農產品供給結構。此外,應基于對當前或長遠農產品供求狀況的客觀研判,科學平衡對不同類型農產品供給能力建設的支持保護力度,防止畸輕畸重,導致某類農產品供求的松平衡建立在其他類型農產品供求失衡的基礎之上,形成農業資源利用的浪費,影響農產品有效供給。

所謂農產品供求緊平衡,簡單地說,就是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給略小于需求的一種狀態。就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而言,綜合考慮農業發展的資源需求和資源可得性,緊平衡應該是農產品市場調控的理想狀態和目標模式,因為它兼顧了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的利益(張合成,2015),既避免了因農產品供求平衡過松即供大于求,導致農價下跌和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受挫;又可以避免因農產品供不應求,導致農價上漲,市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緊平衡狀態下,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基礎往往比較脆弱,容易因環境的變化由平衡轉向失衡。發展市場經濟,首先要求尊重經營主體的選擇,優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供求不平衡是經常的,平衡是暫時的。農產品供求緊平衡是通過市場對供求關系的自發調節,輔之以必要的宏觀調控,在動態波動中實現的。我們可以說,緊平衡是中國農產品供求關系調控中理想的“期望值狀態”;但如果把緊平衡說成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的常態,則容易引起誤導,讓人誤以為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無論是在總體上還是在特定類型的主要農產品上,中國主要農產品供求的緊平衡都是可以自動實現的。

實際上,主要農產品供求在總體上呈現緊平衡狀態,更多地只是強調由于農業發展可用資源的有限性,主要農產品供給只能在總體上基本滿足需求,甚至供給還可能略小于需求,要注意引導農業資源的節約利用、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但這并不等于說,在任何時期、任何種類的農產品供求都是處于緊平衡狀態。在社會資源或農業資源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資源供給向特定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過度傾斜,可能導致其供求處于松平衡狀態;但其代價卻是其他農產品供給可用資源不足,供給難以滿足需求,供求緊平衡不能實現。比如,當前在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正常水平的情況下,糧食供給實際上處于松平衡狀態;但這種糧食供求松平衡的實現,卻是以棉花、食用植物油等農產品難以主要依靠國內實現緊平衡,必須大量依賴進口為代價的。如2014年,盡管棉花、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均較上年有所減少,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和食用植物油進口國。

(三)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關鍵是要轉換農業發展的動力結構,著力推進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

要在重視農產品供求數量平衡的同時,更加重視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重視提升農業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農業發展有效引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推進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促進農業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升,促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升級,并降低農業經營風險。(2)推進農業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農戶等傳統經營主體的改造,完善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增強農業經營主體的競爭力,更好地增強農業競爭力。(3)完善農業生產業發展環境,優化其激勵機制,積極發揮其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支撐和帶動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生產業的發展,通過促進農業的服務外包和分工分業,不僅為解決農業勞動力老弱化背景下“誰來種田養豬”、“如何種田養豬”提供了有效出路,也為促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升級、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和提升農業價值鏈,提供了重要途徑。推動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要把促進新型經營主體的發育與促進新型服務主體的成長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形成“新型經營主體+新型服務主體+普通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普通農戶為主力軍、新型經營主體為生力軍、新型服務主體為引領支撐,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鑒于當前中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整合協調機制亟待健全,跨國公司對中國提升農業價值鏈甚至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挑戰日益增多,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甚至進入農業的工商資本按照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鼓勵其成為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協調的領導型企業日益重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消費結構升級,農產品價值鏈的主要驅動力已經由生產者轉向購買者。流通環節日益成為農產品價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品牌、科技、銷售渠道、市場運作、供應鏈管理能力等無形資產對構建農業全球價值鏈的作用不斷提高(張輝,2006;蒙丹,2011)。順應農業價值鏈由生產者驅動向購買者驅動的轉變,支持涉農大型零售商、經銷商、品牌制造商、高新技術或供應鏈管理企業加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整合協調,成為農業產業鏈、價值鏈的領導型企業,對于提升農業價值鏈、帶動農民增收和維護農業產業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有利于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科技的支持重點,增強農業創新驅動能力;還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消費結構升級、消費需求分化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引領帶動作用,更好地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

(四)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引導農機作業服務組織的發展作為促進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方向

鑒于人工成本增加成為當前農產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推進農業機械化應該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農業機械化特別是大型機械化的發展,對于節約農業發展的人工成本,對于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規模經濟效應的提升,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日本的經驗證明,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的農業機械越普及,大規模農戶的經營優勢就越突出;大規模機械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不僅為大規模租地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面向小規模兼業農戶推進農機作業承包提供了動力(速水佑次郎、神門久善,2003)。

從中國的經驗來看,以大型機械為主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節約農業生產的用工投入,促進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高效利用,推進農業的節本增效并降低風險,提高農業經營的比較利益水平;還有利于促進農業專業化、規?;⒓s化的發展,減少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引起的環境污染和耕地破壞問題,加強耕地質量和農業環境治理。近年來,導致中國耕地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當,如深耕深松作業不足,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低。多數農民使用小型農機具耕地,耕作層較淺,淺耕、旋耕面積占機耕面積的比重超過六成。長期采用這種淺耕作業方式,導致土壤理化性能變差,有機質流失,肥力下降。加之,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在養地方面增加投入。(16)要改變農民對耕地重用輕養的問題,必須促進農業比較利益的提高。當然,由于各地條件不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并非發展大型機械一條路。如在山區、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區,專用靈巧、簡便實用的小型機械或許更有用武之地。

自2004年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中國農業機械化迅速發展,向大型農機傾斜的態勢日益強化。但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面臨一個提質增效升級的問題。從當前情況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趨勢來看,促進農業機械化提質增效升級,除加強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外,一個重要方向是支持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的農機服務組織發展。我們對安徽金寨、潁上兩縣的調查顯示,近年來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對于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方式的創新;對于促進農機農藝結合,帶動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產業鏈全程機械化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義。農機服務的專業化、規?;图s化,還有利于加快農業機械化進程,有效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育和農業專業化、規?;⒓s化的發展(姜長云等,2014)。為支持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建議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逐步調整為農機服務補貼政策。借此,規避農戶分散獨立購機導致的農機閑置和資金浪費,提高農機具利用率、農機使用的經濟效益和農業機械化的資源配置效益,弱化機械作業費上漲對農產品成本上升的推動作用。

注釋:

(1)本文資料凡未注明出處者,均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國統計年鑒2013》或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4》相關資料整理。

(2)農業部:“農業部關于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通知”,農業部網站2015年2月17日。

(3)國新辦就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關情況舉行會,《中國網》2015年4月14日。

(4)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關于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農民日報》2014年12月18日。

(5)喬金亮:“中國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70/% 耕地退化超4成”,《經濟日報》2014年12月19日。

(6)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盡量與生產決策和當期價格脫鉤,補貼額的計算基于歷史單產、播種面積或收入水平;各種補貼充分互動形成農民收入保護網。如通過直接支付為農戶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通過目標價格和目標收入補貼幫助農戶抵御農產品價格下跌的風險,聯邦保險費補貼和收入補充計劃則協助農戶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7)此處主要討論農產品名義價格的變化,不討論農產品實際價格或相對于工業品、服務品的價格變動。參見姜長云(2011)。

(8)佚名:“2013年稻米市場回顧”,《中國糧網》2014年1月15日。

(9)佚名:“2014年10月稻米市場監測報告”,jsagri.gov.cn,2014年11月6日。

(10)佚名:“2014年10月第3周中國棉花市場周報――國棉價漲跌互現 外棉價格反彈”,agri.gov.cn,2014年10月21日。

(11)如2013年中國大米進口量較大,尤其是走私大米大量增加,一個重要原因是從國際市場特別是鄰近的越南進口大米價格較低,導致大米進口壓力加大。

(12)2004年在中國發生的大豆危機及其后在中國大豆產業鏈發生的連鎖性事件,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參見顧善松(2006)。

(13)相比之下,2008―2013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340元增加到2609元,增加了94.7%;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由28898元增加到51483元,增加了78.2%。

(14)因2014年國家統計局實現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于農業的純收入數據缺。

篇7

【關鍵詞】農村區域發展 專業 建設 模式

1999年,教育部在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農村區域發展這一專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為我國的農村發展、扶貧、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日益深入,在科教興農戰略指導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關鍵是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村人才的培養,因此農業技術和實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將不斷加大。廣西財經學院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增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于2009年開始招生,是目前廣西唯一一所開設此專業的學校。

一、廣西農村人才需求情況

由于廣西財經學院是一所地方財經類本科院校,從歷屆畢業生的就業來看,大部分集中在廣西區內,少部分學生在區外就業。因此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人才培養要立足于廣西區內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稄V西壯族自治區人才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堅持以農業技術人才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實用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大力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钡?015年,統籌城鄉人才協調發展,深入實施“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農村特設崗位教師計劃和西部志愿者計劃,推進城鎮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社會工作者服務新農村建設、科技人才和文化人才下鄉支農。到2015年,全區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37萬人。因此,在新農村建設、西部大開發、北部灣經濟區快速發展等諸多利好政策背景下,廣西農村與農業發展對懂技術、會經營、擅管理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二、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建設情況

廣西財經學院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即培養具備農村區域發展方面的理論和知識,接受農村發展調查分析、規劃設計與實施、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在黨政機關和涉農企事業單位等從事農村發展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區域發展項目的管理與評價、企業和農協的組織與管理、農產品策劃與營銷、農業綜合開發與推廣等工作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人才。開設的主干課程包括管理學、西方經濟學、農村發展概論、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農業資源與區域發展、農業項目投資與評估、社會經濟調查方法與實務、涉農產業組織與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村發展規劃、農業產業化與營銷等。

從三年來的專業實際發展來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培養農業推廣碩士(農村區域發展方向),基本形成了“雙體系―雙平臺―多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相關領域內的學術成果明顯增加等等。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如專業特色仍不突出;部分學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缺乏認同感,基于這種心理和觀念,專業學習主動性稍不足;師資隊伍有待于加強,主要表現為相關研究專業師資不足,教師進修和實踐機會不多;實踐性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缺乏針對性;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升引導不足等方面。

三、現階段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發展的建議

(一)引導學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客觀認識,樹立專業認同感和信心

出于調劑的因素、對專業前景的設想因素及親朋好友、社會觀念影響的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部分同學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認同感不強。學校和老師要積極、客觀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特別是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需要進行更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專業介紹,盡量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以樹立專業發展的信心和保持積極身上的學習態度。

(二)根據實際突出專業特色、廣西地方特色與財經特色

迄今國內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高等學校有四十余所,其中較集中地屬于農林類大學、綜合性大學及財經類院校這幾類。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的教學資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辦學特色。與其他高校比較起來,廣西財經學院開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之前沒有開設過農業經濟學或發展經濟學等相關專業,所以專業基礎比較薄弱,突出特色的專業建設也需要在實踐中慢慢探索。特色建設中應該參照兩個原則,一是突出地方特色,作為唯一一所開設該專業的廣西高校,無論是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培養目標和就業前景的選擇都應該突出廣西的地域特征;二是突出財經特色,與農林類大學不同的是,財經類院校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資源得天獨厚,要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集結全校優勢教學資源探索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多層次教師團隊

現有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師資大部分是來自經濟系,雖然近兩年引進了相關專業的博士和碩士,但從專業建設和教學科研工作的實際來看,師資相對薄弱。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特別是引進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等高水平人才,提升專業建設的高度與層次;二是加快現有教師隊伍的專業優化與調整,著眼于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特點、本校特色及現有教師研究方向,安排和鼓勵教師進修和參與社會實踐;三是打造研究團隊,團隊建設要力求層次性與長效性,現有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邀請客座教授、兼職研究人員及吸納對本專業發展有意向的年輕教師來加快團隊建設速度。

(四)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以實驗室和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突破口

實踐教學是突出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特色的重要環節?,F在實踐教學體系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基礎認識性實踐、專業性實踐、綜合應用性實踐和創新性實踐四個模塊。在現有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大實訓課教學及完善教學內容與手段,利用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教學條件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彌補校內教學資源的有限性與不足;上述四個模塊的實施過程盡量與專業建設研究項目對接,使教學實踐活動、研究團隊、實訓基地、專業特色等方面內容相銜接,研發模擬實驗項目,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專業實習力度,建立定點實習單位,加強與企業、農業相關部門及農村信用社等多單位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實習合作工作機制,力求實習環節的制度性和延續性。

(五)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

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在關注和充分考慮學生興趣的前提下,為學生發展提供更有效的參考和引導。首先確立合理課程體系,科學安排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等課程比例,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和專業興趣的培養;提倡學生以課程論文、調查報告為依托,學習學術論文寫作方法及積累科研成果,加強指導教師與學生在研究領域的互動,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并結合就業前景與要求準備相關考試及培養社會交往能力;鼓勵學生提高學歷層次,開設研究生考試相關輔導,介紹國內學科前沿的高校,提高學生考研積極性,形成良好學風。

【參考文獻】

[1]許文娟,侯立白,賈燕. 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 高等農業教育,2005(7):55-57.

篇8

一、傳統農作物的種類及種植

通常所說農作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糧食作物、一類是經濟作物。慶陽傳統糧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麥、春小麥、大麥、蕎麥、高粱、谷子、糜子、水稻;豆類主要有扁豆、豌豆、蠶豆、黃豆、黑豆、綠豆;經濟作物主要有胡麻、麻子、芝麻、菜子、荏子等。明清以來慶陽見于地方志記載的農作物種植情況如下。

1.小麥的種植

明清時期,慶陽最重要的農作物種類是小麥,因其種植面積比較大、范圍比較廣泛、產量比較高而在傳統糧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有的地方以種植冬小麥為主,有的地方以種春小麥為主。慶陽屬于冬小麥和春小麥交錯種植的地區,其較溫暖的川塬、河谷臺地以種植冬小麥為主,地勢較高的山谷地帶以播種春小麥為主。至少在明代就已形成了這種栽植格局。比如鎮原,“大麥,春種;小麥,秋種,俱六月收。春麥,莖如冬麥而差大,種同大麥而收遲,形不類稷,宜糗釀酒”[2]。在慶陽府大體也存在這種栽種結構,如在嘉靖時期,麥類已分為“大(麥)、小(冬麥)、春(麥)”三種[3]。順治《慶陽府志》也載,麥類有“大(麥)、春小(麥)、冬小(麥),凡三種”[4]。到了清代中期,冬、春小麥的種植在慶陽傳統農作物種植結構中的比重顯然有所提高。主要是種植區域較以前擴大。乾隆《慶陽府志》載,麥有“大小春冬,凡三種”[5]。環縣小麥有“春麥、冬麥”[6]。合水小麥分“冬麥、春麥”兩種[7]。寧州麥“有春、大、小、青、炎(燕)五種”[8]。正寧麥類有“大麥、小麥”[9],沒有明確提及是否有春小麥,大概是該縣氣候不適宜種植或栽植比重不高,也許是遺漏了。在鎮原縣,據道光年間張輝祖所撰《輯志》載:“小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固有四節五葉。邑中凡四種:赤、白芒者;赤、白無芒者。同時布種,無芒者收獲頗早?!贝蝴湥八菩←?,皮厚而大,少面。春初種,與小麥同時收獲”。[10]可見,慶陽的冬春小麥栽植區域已有擴展,尤其是冬小麥的種植地域增加到附屬各縣。而董志原所在的“大原”一帶,此時已完全成為冬小麥的主產區。在同治期間,時人記載道:“慶郡沃壤,盡在大原一帶,董志原尤為精華之聚。當賊盤踞時(同治五年九、十月間),麥俱播種。已內府藏之其余各處,僅抵董志原三分之一?!钡诙犒準?,大原地區的小麥被回軍“盡行收割”,困守在堡寨中的當地居民只能在回軍去后,“收拾遺穗,茍延殘喘而已”,到了冬季,“鄉堡室皆懸罄,城中絕糶,遂至升米數千錢亦無處覓買,樹皮草根,掘食殆盡,餓殍橫尸遍野”。[11]冬小麥絕收,其他糧食難以補給、填充,糧荒就成了比兵燹更加可怕的災難。這說明冬小麥在當時已成為川塬農耕區的主要糧食種類。以致民國慶陽縣志載:“慶地皆宜麥,唯白豹、二將、三道等川稍遜?!保?2]就反映了這一實況。

2.糜、谷的種植

在明清慶陽的方志中,對糜子的稱呼不一,有的稱為“黍”,有的稱為“稷”,去皮后稱黃米,品種有紅糜、黃糜、黑糜和黏糜等數種。如嘉靖《慶陽府志》把黍分為“黃、白、紅、青、黎、軟,凡六種”[13]。順治府志合稱黍稷,種類與嘉靖府志分法一致[14]。乾隆府志因之[15]。寧州黍有“數種”[16]。正寧也有種植[17]。環縣所種稱為“糜子”[18]。合水稱為黍、稷[19]。而鎮原縣志記載最為詳細:“黍苗似粟而低小,結子成枝而殊散,粒似粟而稍大,光滑,有黏、不黏二種。俗通呼糜粢。不黏者炊飯,俗呼黃米飯。黏者釀酒或作糕,俗呼黏糕。此谷南方所無?!保?0]谷子,又名粟,明清各地記載名稱也不一樣,有的稱為“粱”,有的稱為“黍”。嘉靖《慶陽府志》稱“粱”,分為“黃、白、青、紅、龍爪、羊角、蠟燭、芝麻、長角,凡九種”[21]。順治、乾隆府志皆因之。寧州稱粟谷,有“十數種”[22]。正寧也有種植,稱為粟米、粱米[23]。環縣所種稱為“粟谷”[24]。合水稱為粱米、粟米[25]。鎮原縣志有稱“粱”者:“邑有青白及狼尾等種,實稈竹根,作粥俱美?!庇蟹Q“谷”者:“有黃、白、麻、沙諸色,俗通呼谷子。其米為小米,不黏者炊飯,黏者釀酒,名為酒谷?!保?6]糜子和谷子屬于耐旱作物,生長期短,適宜于在干旱地區生長。在上古時期,它們曾是慶陽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和民間用來釀酒的主要原料。而在明清時期則成為當地的重要的副食品種,主要用以釀酒或作為輔助、補充主要糧食作物的雜糧。這表明糜、谷在種植區域居民的經濟生活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

3.大麥、蕎麥、燕麥的種植

大麥、蕎麥、燕麥在明清慶陽地區干旱、高寒地帶有廣泛的種植,和小麥、糜子、谷子相比,種植面積比較小,但在居民的生活食糧中也占有一定的份額。比較富裕的農家把它們作為牲畜飼料,生活貧困的農家則作為糊口食糧。其中,大麥的種植區域較廣,在前述冬春小麥的種植區域,同時都有大麥栽植的記載。大麥多長芒,麥粒長,皮厚。鎮原縣志中誤將大麥當作青稞,并說:“多芒”,“熟時并舂去皮,可以代米,可以磨面”。[27]大麥、青稞都可舂皮代米、磨面,漬水發芽為糖、酒之原料,但二者并不是同一品種。蕎麥,嘉靖慶陽府志分為“甜、苦、大棱、小棱,凡四種”。順治府志記載相同。乾隆府志稱為莜麥[28]。寧州、正寧稱“蕎麥”。環縣、合水稱“莜麥(或作蕎麥)”。鎮原縣志載,蕎麥“實有三棱,老則烏黑。一名烏麥,作面食。其法不一,蒸使氣餾,烈日中暴,令開口,春取仁作飯,優佳。又有南蕎麥……稍大似豆,面亦同。又有一種苦蕎麥,可飼豬,人食必蒸使氣餾,滴去黃汁,乃可作餌備荒”[29]。至于燕麥,乾隆慶陽府志已有“燕麥”記載[30]。寧州稱“炎麥”、環縣稱“雁麥”、合水稱“燕麥”,均有種植。鎮原也栽種,“俗呼燕麥,又名油麥,去芒炒熟作麨食(炒面)”[31]。可知,它們對鄉野村農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副食與口糧。

4.水稻的種植

水稻栽植對地理環境的選擇比較嚴格,對溫度與濕度要求較高,而慶陽各地氣候干旱,雨量不足,故水稻種植不廣。只有水利灌溉條件比較便利的一些河谷地區,有零星種植。明清以來見于慶陽方志記載的,大概只有鎮原茹河河谷與寧縣南北川溝澗區等狹小地帶有過小面積的水稻種植。嘉慶鎮原縣志稱,縣境有栽種:“稻,有黏者,宜釀?!保?2]道光鎮原縣志則記道:“邑中稻田不知用糞,但恃縣河濁水灌溉,舂米少而味薄。遜于南方之米?!保?3]民國鎮原縣志載:“縣之西川有種之者,性黏,與糯米相似?!本祝耙厮赜邢忝滓环N,今少”。[34]慶陽縣“舊無種者,自川人來慶,始種之,甚美”[35]??芍獞c陽縣種稻米,是光緒前期才有的事。寧縣也有栽種:“稻,俗名白米,不黏;其黏者名糯米。南北川溝澗中有之,質佳。出糧無多?!保?6]今天的水稻種植則主要集中在合水太白、華池林鎮一帶的葫蘆河河谷地帶很小的區域里,一直未能推廣。

5.豆類的種植

豆類在居民生活中作用很大,既可以作為食糧和制造副食的原料,如通過深加工后制成豆粉、豆油、豆腐、粉條等,成為農民主要的家庭副業;又可以作為飼料喂養騾、馬、驢,以增強其體力。由于其用途廣泛,抗干旱和抗寒能力強,因此在慶陽各地種植十分普遍。嘉靖《慶陽府志》將豆類分為“黑、黃、青、白、菉、紅、豇、扁、小豌、羊眼、雞頭、滾羅、帶刀、角、圓、大、小,凡十七種”[37]。順治府志所記與前同[38]。乾隆府志分為:黑豆、黃豆、青豆、白豆、菉豆、紅豆、豇豆、扁豆、小豌豆、羊眼豆、雞頭豆、滾羅豆、帶刀豆、角豆、圓豆、龍爪豆、大豆、小豆等18個品種[39]。寧縣豆類有莞、扁、大、小、紅、黑、黃、白、綠諸種[40]。正寧有豌豆、青豆、黑豆、扁豆、白豆、小豆、豇豆、綠豆、紅豆等幾種[41]。環縣有莞豆、白豆、黑豆、扁豆[42]。合水有豌豆(俗作莞豆)、黑豆、白豆、綠豆、小豆(五色)、豇豆、龍爪豆等[43]。鎮原嘉慶時有扁豆、菉豆、小豆,而豆子有黑、白、綠、黃、羊眼、雞頭數種[44]。鎮原《輯志》載,道光時,有大豆分為“黑、白、黃、褐、青、斑數色”,小豆“有赤、黃、白三種”,豌豆“有大小二種,大者如杏仁,小者良”,藊豆(扁豆)“一名邠豆,蒔同豌豆”,蠶豆“莖方中空,葉狀如匙頭,實似蠶形”,菉豆(綠豆)“可作粥飯,磨為面澄濾取粉,可作餌、頓糕。生芽充蔬為菜中佳品”,虹豆(疑為豇豆)“一種蔓長,一種蔓短。嫩時充菜,老則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備用最多,為豆中上品”,刀豆“莢形如刀,故名。嫩時煮醬、蜜煎皆佳。同豬雞肉煮食尤美。老則收子”,黎豆子“虎豆也,一名貍豆子,作貍首,文黑色,故名”。[45]可見,明清時期,慶陽的豆類品種已經非常豐富了。

6.高粱的種植

高粱在慶陽地方志中名稱不一,有的稱蜀秫,有的稱黍。乾隆《慶陽府志》稱“蜀秫”[46]。環縣也稱蜀秫[47]。合水稱高粱(俗名稻粱)[48]。鎮原稱黍,道光縣志載:“俗呼高粱,一名蜀黍??蓾酿B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备吡患瓤勺鳛轱暳?,又可作釀酒原料,也是可食用的雜糧。上述記載表明,清代慶陽各地種植高粱已經比較普遍。

7.油料作物的種植

明清時期慶陽的油料作物主要有胡麻、麻子、菜子、芝麻和荏子。嘉靖《平涼府志》載,鎮原有“胡麻、麻(俱作油)”[49]。嘉靖慶陽府志所載有:“芝麻(赤、白,凡二種),麻子(大、小、蓽、胡,凡四種),荏子(黑、白,凡二種)?!保?0]順治、乾隆府志所記與此同。清代前期,寧縣油料作物有“芝麻、麻子、荏子、蓽麻”[51],正寧有“胡麻、芝麻、荏、麻子”[52],環縣有“胡麻、麻子”[53],合水有“麻子”[54],鎮原有麻子,又稱麻苴?!奥檐?,大麻也,俗呼麻子,有二種,子俱莩生。一名油麻,葉大莖歧,子多油而皮不堪用,邑中惟以榨油,名麻子油;一名火麻,稈高葉狹長,子少油,七月刈之,較油麻早收二三月,皮可織布,莖可為燭心?!庇泻椋槌涌烧ビ屯?,“皮可為布,可作口袋”,“麻枯餅荒歲人亦食之,可養魚,飼牛,兼肥田”。芝麻和荏子也有種植。另有菜子,“莖葉俱似蔓菁,秋種春起苔,花黃,子似菘子,油甚美,俗呼菜油,根甘甜,貧民取以度荒。油可涂瘡。枯餅可肥田”[55]。這是清代前期慶陽關于菜子種植最詳細的記載,說明當時菜子種植面積和產量都還較小??芍?,由于地理環境與種植習慣的影響,這些油料作物在慶陽各地尚未形成種植規模,也沒有比較大的經濟效益。

8.蔬菜的種植

明清時期,慶陽百姓所食用的蔬菜品種較為繁多。明代蔬菜有瓜類,分為王瓜、黃瓜、甜瓜、稍瓜、東瓜、西瓜、金絲瓜、醋筒瓜、苦瓜,凡九種;有芥、蔥(分大、小、羊角,凡三種)、韭、薤、蒜(分大、小,凡二種)類蔬菜;有莧、芹、葫蘆、長瓠、蘿卜(分胡、白、紅,凡三種)、白菜、蔓菁、茄子(黑、白二種)、茼蒿、胡荽、菠棱、莙荙、苦苣、萵苣、甘露子、筆頭菜、木耳、筍、沙蔥等普通蔬菜[56]。鎮原蔬菜分為:蔥(有枝頭生連枝,子如蒜者,號龍蔥,倍辛辣)、韭、薤、蒜(大而蓺與家者為葫;野生者為蒜)、萊菔(俗曰蘿卜,有水、有白、有黃)、蔓菁(秋種蔬,春食;夏收子作油)、白菜、瓠、茄、萵苣、莙荙、苦菜、黃瓜、絲瓜、菜瓜、甜瓜、西瓜[57]。清代前期,慶陽蔬類有瓜類(分為王、甜、稍、東、西、金、絲、醋筒、苦、窩,凡十種)、蔥(大、小、羊角,凡三種)、韭、薤、蒜(大、小,凡二種)、馬齒莧、灰、莧、芹、葫蘆、長瓠、蘿卜(胡、白、紅,凡三種)、白菜、蔓菁、茄子(黑、白二種)、茼蒿、胡荽、菠棱、莙荙、苦苣、甘露子、筆頭菜、木耳、沙蔥、薺、芥菜、蘑菇(色黑有蜂窩,俗名羊肚,春季土旺,有雨生,無雨不生)、圓根(似羅卜而圓,味甘)[58]。寧州、正寧、環縣、合水蔬菜品種大體不出府志所記的范圍。鎮原除有上述蔬菜中的大部分之外,新增的有山藥、雞頭等,還將野生蔬類專門予以介紹,有黃花菜、邪蒿菜、莧菜、辣米菜、薺菜、苦菜、秦荻藜、灰蓧、雞腿根、仙人杖、長壽果、中馗帽、蘑菇、地耳等[59]。

9.水果的種植與品種

明代嘉靖《慶陽府志》所記載的水果種類較多,有梨、桃(水桃)、杏、李(紅、黃二種)、棗(大、小、羊矢,凡三種)、林檎、沙果、楸子、海紅、櫻桃、核桃、銀杏、榛棠球、石榴、葡萄、木瓜[60]。鎮原縣有桃、杏、梨、棗、核桃、楸、林檎、葡萄[61]。到了清代中期,見于方志記載的果類品種有所增加,大概是記錄較為詳細的緣故。其種類共有梨、桃(水桃)、杏、李(紅、黃二種)、棗(小、大、羊矢,凡三種)、林檎、沙果、楸子、花紅、櫻桃、榛子、棠球、葡萄、木瓜、柰子、石榴、山桃、來禽、柚子、核桃[62],等等。寧州、環縣、正寧、合水志所載的水果品種大體不出府志所記的范圍,但有的多記載“蘋果”一種,寧州稱為“平果”[63],環縣稱為“蘋果”[64],正寧多了文官果(文冠果)和蘋菠果[65],鎮原多出了柿子,也有柰。而“柰與林檎、楸子一類三種,柰實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俗作蘋果”[66]。總之,這些被稱為“平果”、“蘋果”、“蘋菠果”、“柰”的果類,加上府志稱為“柰子”的水果,就是中國蘋果④的原生種群之一。與今天廣為栽種的西洋蘋果,雖為同科同屬,但不是同一個品種。若算上沙果類的林檎、花紅和海棠類的楸子、海紅、柰子等品種,則知中國蘋果原生品系,明清時期在慶陽已有廣泛的栽植。

二、農作物新品種的引種與推廣

新品種的引入及新的作物種植制度的形成是作物生理特征與生態環境多重因素相互結合的產物。在玉米、馬鈴薯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北方依托小麥、谷子、豆類等,南方依托水稻、小麥、谷子等作物已形成了完整的農作物種植制度。玉米等品種作為外來作物在同傳統作物的競爭中,不僅需要環境適應與文化認同,而且更需要種植空間,以融入傳統作物輪作系統。因此,以玉米為核心的農業種植制度,一方面形成以山區為優勢的土地利用形式;另一方則通過產量優勢取代了谷子等作物的種植空間,加入到傳統作物輪作系統中。位于西北地區東部的慶陽從新品種引入到形成與傳統作物相適應的輪作系統,也經歷了環境調適與文化認同的變遷。

1.玉米的引種

玉米起源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已開始種植玉米。哥倫布(1451—1506年)發現新大陸后,把玉米帶到了西班牙,隨著世界航海業的發展,玉米逐漸傳到世界各地。大約16世紀中期玉米傳入中國,大規模推廣則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也就是乾隆中期到道光年間[67]。這一階段也是玉米在中國實現環境適應并建立種植制度的重要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針對玉米傳入中國的路徑,學界形成東南海路、西南陸路、西北陸路等三條途徑說[68]。最近,有人在肯定三條傳播路徑并存說的前提下,指出經由東南海路一線完成的傳播空間在國內應占主導地位,且無論經由哪條路徑,以移民為主要形式的人口流動是推動玉米在中國境內傳播的主要動力[69]。明清時期,玉米在甘肅一些州縣的引種,被認為屬于“西北傳播路徑”。其時,玉米被稱為“番麥”、“西天麥”、“玉蜀黍”、“回回大麥”、“包谷”、“玉蜀麥”、“番米”、“先麥”、“秈麥”、“西麥”、“珍珠米”[70]等等。玉米傳入隴東是在明朝時期,平涼府華亭縣在嘉靖時期就有玉米種植的記載:“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開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保?1]

這不僅是中國境內種植玉米的最早記載之一,也是西北陸路說的主要依據?!睹C鎮志》將玉米稱為“回回大麥,肅州昔無,近年西夷帶種,方樹之,亦不多,形大而圓,白色而黃,莖穗異于他麥,又名西天麥”[72]。這兩處記述玉米種植的方志均屬甘肅,而位于西北陸路入口處的新疆卻沒有留下這樣的記載,這就使我們很難判斷在甘肅出現的玉米究竟是通過新疆即絲綢之路傳入的呢,還是經由國內其他路徑傳播的結果?不過,玉米并沒有在甘肅大面積推廣,清朝道光以前也只有個別地方種植玉米。在慶陽也是如此。乾隆前期,趙本植編纂的《慶陽府志》記載有“番谷”[73],同時期高觀鯉所撰《環縣志》也有“番谷”之名[74]。但“番谷”不是玉米。有“番谷”詞條解釋說:“一名西番谷,粟米之類,來自西番?!保?5]那慶陽種植玉米,就是嘉慶時期的事情了。當時,鎮原有玉米種植的清晰記錄。嘉慶十五年前后成書,由張輝祖所輯補的鎮原縣志載有“玉黍”條:“俗名玉麥,一名包谷。苗似蜀黍而肥矮,苞上出白須,久則苞拆子出。有紅、黃、白諸色,可炒食、可煮食、可舂米蒸食、可磨面烙食?!保?6]外來農作物傳入新的地方,起先并不為人們重視,它要在最先傳入地完成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并形成與當地自然條件吻合的品種與種植規模,然后才能進入新的傳播途程。因此,到民國時期,玉米在慶陽的種植范圍開始擴展。民國二十年成書的《慶陽縣志》載有“玉蜀黍”條:“俗名玉麥,亦曰包谷。莖直立,高六七尺;葉狀如箭鏃而大,有平行脈;花單性雄花,生于項端,雌花生于葉腋;其實有黃、白、紅各色,密列成行,以巨苞裹之,其端有紫毛如絲。俗有包谷、玉米珍、珠米等名?!保?7]民國《重修寧縣志》也載有“玉蜀黍”條:“通名包谷,又名御麥,出西番以其曾經進御,故名。性平,可作飯?!保?8]可見,此時玉米已在慶陽的鎮原縣、慶陽縣、寧縣幾個大縣均有栽種。這說明晚清到民國以后,玉米逐漸在慶陽各地推廣開了。

2.馬鈴薯的種植

乾隆時期的甘肅就有馬鈴薯種植的記載,如中衛宣和堡試種取得成功,乾隆中衛知縣黃恩錫有詩:“山藥初栽歷幾年,培成蔬品味清鮮。從此不必矜淮產,種遍宣和百畝田?!保?9]當時,人們并沒有把馬鈴薯當作食糧引種,而是作為蔬菜引植。一些地方志就把馬鈴薯記載在“蔬類”里。慶陽馬鈴薯的大量引植是在光緒前期。據慶陽縣志載:“洋芋,有紫、白二種,地下莖,多肉供食。葉柄肥大,色綠者為青芋,色紅紫者為紫芋。……形圓皮黃肉白,大者如拳。慶地自蜀人來后,所產極豐?!保?0]而四川人大量移入慶陽,則是光緒十一年四川銅梁人陳昌任安化知縣以后才發生的事。陳昌在任時曾“招徠蜀氓墾荒”[81]。寧縣在民國時有種植:“羊芋,一名土卵,形圓皮黃肉白,春種秋熟?!保?2]民國《重修鎮原縣志》在兩處地方有記載。在“物產志”中記道:“羊芋,形圓皮黃肉白,有大如拳者?!保?3]在“民生志?飲食”中又記道:“一名馬鈴薯。鎮原所產不及華亭?!駠迥暌院?,甘肅歲大饑,窮民賴洋芋以延殘喘者,不知幾何人矣?!保?4]可知,清末到民國之間,慶陽的幾個人口大縣,都有了馬鈴薯的大量栽種。玉米、馬鈴薯引種量的逐步增加,顯然會改變當地原有農作物的種植結構。不過,從地方志的記載來看,玉米、馬鈴薯在慶陽和甘肅的大面積推廣是在晚清開始的,民國時期則成為甘肅主要的農作物之一,民國以來,在一些地方,玉米、馬鈴薯的產量甚至超過了傳統農作物,而成為農村的主要糧產和渡荒救命之食。

3.棉花的栽植

清代前期甘肅種植棉花的有西和[85]、兩當[86]、伏羌[87]、皋蘭“東崗鎮、陳官營、一條城皆有之”[88],文縣“近西蜀,尤宜棉”[89]。靖遠“棉花至道光年始試種”,“新產棉花,色白絲長,以之織布,光澤細密”。[90]可見,清朝前期甘肅棉花種植范圍十分有限。未見清朝前期慶陽有植棉的記載。同治、光緒時期清政府平定了西北回民后,左宗棠開始在黃河上游區域推廣植棉,“文襄公認為只要向陽肥暖之地,培種得法,必能獲利。于是他又編印《棉書》和《種棉十要》,普遍介紹?!问?,文襄公赴肅州,路過山丹、撫彝、東樂各處,見到田間已有種棉的,白花累累,恰值成熟,他停車和父老談話,都認(為)利益不下種罌粟,很為高興。而寧州和正寧兩處,經地方官勸教兼施,民間對于種棉一事,也著實踴躍,由文襄公奏準獎勵”[91]。在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的奏折中,左宗棠要求朝廷褒獎署寧州知州楊大年、署正寧知縣黃紹薪,稱這倆人“于奉檄禁種罌粟、改種草棉一條,尤不憚煩勞、時巡鄉野,親為勸導。并遠購棉種,栽蒔成秧,分布民間,因時樹藝,又購覓紡車具,雇請民婦教習紡織,已有成效”[92]。說明由于隴東地方各級官吏得力,這一帶曾是禁種罌粟、倡種草棉政策推行較好的地區。

篇9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對策與建議

中國分類號:S18l(25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1)10―0120―03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東營市河口區農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取得突破性勝利,全力推進河口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是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

1 河口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優勢

1.1 區位優勢獨特

從發展區位看,河口區位居環渤海經濟圈和沿黃經濟帶的結合部,是山東半島連接京津冀的重要交匯點,是東北與中原兩大經濟區的通道。特別是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納入新一輪國家重點建設規劃,對處于延伸區的河口在產業發展上將產生重大的互動影響和需求。

從山東省發展層面看,河口區位于山東“一體兩翼”北翼的最北端,是北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核心區,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前沿城市。具有面向東北亞、日韓市場,背靠廣闊腹地的區位優勢。國家和省對“海洋經濟”特別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建設的支持,更給河口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1.2 自然資源豐富

河口區境域為黃河沖積而成的新陸地,是在海、河、陸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完整的、獨具特點的生態系統,是我國成陸時間最短和最年輕的土地,亦是我國最后一塊未被規?;_發的處女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資源優勢顯著。

1.2.1 土地資源豐富

河口區人均土地1.24hm2,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國沿海各市縣區之首,其中耕地面積農業人口人均0.34hm2。除此之外,還有灘涂面積6×104hm2、葦地2.67×104hm2、未利用土地9.8×104hm2,開發潛力較大。

1.2.2 水產資源優勢凸現河口區東、北兩面臨海,海岸線長254km,-5m等深線海域面積13.3×104hm2,-10m等深線海域面積23.3×104hm2,為魚、蝦、蟹類的產卵、生長、索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發展海淡水養殖的理想場所。

1.2.3 能源資源潛力大除油氣資源外,河口區年平均有效風能4―20m/s,北部沿海風能密度約648kW/hm2,年有效風速小時數達到3639h,是東營市風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域,開發潛力大。

1.2.4 生態觀光旅游資源特色突出

黃河人??谠鷳B和獨特濕地景觀,黃河三角洲保護區珍奇的飛鳥走禽和五顏六色的天然野生植物,以及區內宏偉的圍海大堤、林立的鉆塔提油機等,均為河口區發展休閑觀光和生態旅游奠定了豐富的資源基礎。

1.3 基礎設施完善

1.3.1 交通便利河口區南臨東營飛機場,榮烏高速、東港高速等交通干道貫穿其中,交通便利。境內東營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黃河經濟帶連接東北亞的最佳海陸通道樞紐。區內公路縱橫貫通,新鹽路、辛河路、濱海路、孤濱路與新港路、濱孤路、河虎路、防潮堤路“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目前通車里程已達1234.8km,公路密度74.9km/km2。

1.3.2 基礎設施完善河口區地處油田腹地,電力供應充足,電信、數據交換系統等比較完備,是東營市的衛星城,具備支撐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設施條件。

1.4經濟基礎堅實

近年來,河口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已具備了工業支持農業的條件。2010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40億元,是“十五”末的2.6倍,年均增長2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

1.5 人文環境不斷優化

河口文化屬黃河三角洲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以農業為主的文化,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賦予了可農、可漁、可鹽的便利條件,故求真務實、廣納兼容是黃河三角洲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在歷史上,河口屬自然災害多發區,黃河人??诙啻胃牡?、決口、漫流,沿海地帶又經常受到海潮的襲擊,生存環境相對惡劣,這種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三角洲人吃苦耐勞、勇于抗爭的意志,也形成了一種勤勞樸實、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在黃河三角洲文化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有石油文化等新的文化因子進入三角洲地區并融匯其中,表現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進一步豐富充實了當地文化的內容,構筑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地域性文化格局,對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2 河口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面臨的制約和挑戰

一是農業自然資源配置差,退化比較嚴重。河口區盡管人少地多,待開發土地面積大,但土地瘠薄,耕地質量差。草場資源載畜量低,退化比較嚴重。

二是粗放式資源消耗型增長模式對農業產業升級構成約束。目前,河口區農業比建區時呈倍數增長,但農業的增長是以高資源消耗和粗放型經營取得的,資源型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至今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比較低。

三是農業產業化層次低,對高效生態農業的提質增效構成約束。目前,河口區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鏈條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和知名產品品牌。

四是支撐和引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制尚未形成。目前,河口區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現代農業文化觀念相對薄弱,這將對河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產生約束。

3 對策與建議

3.1 做大做強特色支柱產業

充分借鑒先進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在產業選擇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生態型、節約型精致農業,把農業品種結構、區域布局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做大做強能充分發揮河口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的特色產業。

緊緊圍繞“黃”、“藍”兩大國家戰略和“十二五”規劃,推動農業由分散布局向規模化、基地化、園區化轉變,由低端向高端高質高效轉變,重點建設“一帶兩園四基地”,一帶就是依托河口區西部黃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態農業產業觀光帶;兩園就是黃河口海洋經濟產業園和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四基地就是綠色有機冬棗標準化生產基地、優質海參養殖基地、大閘蟹養殖基地、現代畜牧業基地。

在形成特色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的基礎上,

加快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和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依托河口區農副產品加工區,積極創建招商引資和技術改造的平臺,加大實施產業招商力度,集聚更多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配套產業,形成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導,集農產品加工、交易、種子種苗、科研開發于一體的農業塊狀經濟新格局。同時,要發揮農業資本經營的優勢,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把農產品種養基地逐步延伸到區外,拓展河口農業發展的新空間,全面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3.2 用科技支撐和引領高效生態農業發展

積極推進技術創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農業工業化發展路子。

加強種子種苗工程建設,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名特優新為重點,以優化品種、品質為突破口,加快新品種的引進、培育、繁殖、試驗、示范、推廣步伐,推動高效生態農業質的提高。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搞活經營”的原則,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主動走向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主戰場,通過創辦和領辦高效生態農業的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示范企業,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相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合協作,組織科技攻關,實行產學研結合,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應用,著重在設施栽培技術、農業生物應用技術、農產品加工包裝保鮮技術、農業污染治理技術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科技貢獻率、投入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以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和科技入戶工程為抓手,采取一對一結對、手拉手指導、面對面授課的方式,廣泛開展高效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增強農民專業技能和吸收現代科技的能力,造就一大批適應現代農業的新型產業農民,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轉化。

3.3 培育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在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把推進規模經營、集約經營的重點放到培育土地產出率高、產品附加值高的生產主體上來,鼓勵專業大戶、農場企業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采取招標承包、長期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以較高的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紅吸收農戶的承包地,促進耕地、水面、林地的規?;?、企業化經營。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提高農業產業化、農戶組織化、生產標準化水平,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現代農業,加快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和標準化農產品出口基地,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有實力的專業合作社到市外省外建立基地、開拓市場。

3.4 構建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積極創新農業服務形式,大力推進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供銷合作社為依托、農村合作銀行為后盾的“三位一體”的服務聯合體建設,努力構建以政府部門的服務和管理為保障的集技術、信息、金融、營銷等服務于一體的新型農業服務平臺。

建立健全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改造建設一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現代農業物流中心,逐步形成聯通全區、輻射全省的農產品連鎖配送體系和電子商務網絡。

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培育若干知名的農產品品牌,依法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知名品牌。

加快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加強農產品生產環境和質量檢驗檢測,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有效整合各種信息網絡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

3.5 大力發展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生態化的農業,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有效利用農業資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方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農業資源從粗放開發利用轉向節約利用、集約利用、循環利用和永續利用。立足河口區豐富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合理的循環農業模式,促進農業生產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農村的產業升級。提升農村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優勢;對策;山西運城;鹽湖區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314-01

運城市鹽湖區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晉南盆地,東連夏縣,西臨永濟、臨猗,南依中條山與平陸、芮城為界,北傍稷王山同聞喜、稷山、萬榮相接,鹽湖區農用地面積為7.18萬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8.07%。2013年農業產值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達到7%。鹽湖區財政在農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雖然財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對2013年的全省財政在農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個百分點??梢姡鄬θ〉钠骄蕉?,農業在鹽湖區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 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優勢

1.1 區位交通優勢與特色產業優勢

鹽湖區地處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經濟圈的西部,西咸經濟圈的東部,是晉、陜、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區域,是山西省主要經濟發展軸線地質、地貌的多樣性和獨特的氣候條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區位,決定鹽湖農業的多樣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區內種植蘋果、葡萄、酥梨、冬棗、富硒葡萄、火龍果、泉水蓮菜等特色水果,設施蔬菜、特色養殖和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以良好的勢頭發展。

1.2 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國家全面推進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緊抓“轉型綜改”試點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為農業尤其是特色農業的發展拓展了空間。三國名將關羽、文學家柳宗元、戲劇家關漢卿等相關古建和古文化遺址遍布全境。舜帝陵廟、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圣家廟、關帝祖塋、唐泛舟禪師塔、太平興國寺塔等文物保存完好,還有杜康、蔡倫、衛、陶朱公等古墓葬遺址[1-4]。

1.3 政策環境與生態環境優勢

2012年,鹽湖區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同時獲得3塊國家級示范區牌子的縣區。鹽湖區具有國家綜改區、中原經濟區、黃河金三角區3個國家戰略規劃疊加區,擁有先行先試、創新試驗等良好的政策環境優勢,這將成為推動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2 鹽湖區特色農業發展對策

2.1 加強鹽湖區龍頭企業、園區建設

立足鹽湖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以“園區引領、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為理念,按照“抓園區、興產業,抓龍頭、促轉型,抓項目、大發展”的總體思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建成區域優勢明顯、產業特色突出、布局結構合理、資源配置科學、綜合功能齊全的特色農業試驗、引領、示范、展示區,將鹽湖區打造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最具創新的國家級高科技智慧創意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國家級特色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展示區、中西部地區最具潛力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意園區集群[5]。

2.2 推進果業組織化建設,打響鹽湖優質果品牌

以水果標準園創建為品牌建設抓手,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并以此為載體,大力推進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逐漸將區域特色轉化成品牌優勢,提升品牌效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推廣優良果樹品種、生態栽培和商品化處理技術,建立全程質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質、安全水平和商品檔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會、中國―東盟優質水果推介活動、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等平臺,努力開拓市場,將“路露紅”“花南”“群?!薄八脆l”“饞猴”等一批影響大、效益好、輻射帶動強的果品名牌打響運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國。

2.3 增強農業旅游開發

以體驗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為載體,增強農業旅游項目的開發,發展春來看花、夏來納涼、秋來摘果、冬來賞雪,建設萬畝設施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園區,使之成為城市居民休閑觀光、旅游采摘和體驗寧靜清新、感受采摘、農家樂的好去處。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園區能充分展現鹽湖區獨特的生態農業之魅力,可使鹽湖區成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的典范。以綠色環境,塑造綠色資本,吸引綠色產業、潔凈工業進入發展。南山生態觀光旅游帶、盆地優質果蔬帶、北部高效槐米生態涵養帶構成了鹽湖區大農業發展的生態系統,調節了氣候,涵養了水源,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綠色環境帶動綠色資本發展,促進鹽湖區“宜居、宜業、宜游”旅游名城建設。

3 參考文獻

[1] 薛繼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2] 趙春秀.談現代農業特色經濟[J].農民致富之友,2013(1):78.

[3] 熊忠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