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地建設標準范文
時間:2023-07-16 09:0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綠地建設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青海油田的主要勘探開發領域位于柴達木盆地,開發的主力油田有尕斯庫勒、躍進二號、花土溝、昆北、英東等油田;主力氣田有澀北一號、澀北二號、臺南等氣田。其中:敦煌基地是油田機關及部分輔助二級單位所在地;格爾木是煉油化工、天然氣生產及銷售基地;花土溝是勘探開發、原油生產的第一線,是原油生產基地,三大基地之間相距500多公里。2011年度前,按照油田項目管理基建程序,新建或改擴建的項目,首先要各生產單位完成項目前期的規劃、調研、論證,然后向設計單位(CPE青海分公司)進行可研、方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委托,各階段方案圖紙經層層會審后再組織實施(由生產單位組織)。按照這種管理狀況,存在以下問題:
一、各采油單位和采氣單位生產工藝流程大同小異,設計委托重復,原圖紙重復利用率低。
二、項目方案圖紙會審不及時,個別項目缺會審資料。
三、設計階段效率低,進度慢,工程建設周期長。
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一、油田發展速度快,地面工程工作量急劇增大?!笆晃濉边@5年,共生產油氣當量2641萬噸,油氣產量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平均年增長12.7%。
二、圖紙會審多頭管理,會審紀要上報不及時。按照油田地面工程設計管理辦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工程勘察、初步設計、施工圖等均需經過會審后才能進入下一階段工作。原有的工作流程為:生產單位(建設單位)牽頭組織相關公司部門進行會審,也就是說,誰家的項目,就由誰家負責組織會審。由于油田的快速發展,部分新成立單位由于對業務的不熟悉和個別單位工作量的急增,經常出現會審資料不全的現象。
三、缺乏中間溝通環節,工程建設周期長。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CPE)青海分公司前身為青海油田設計院,是油田公司下屬的二級單位,原業務主要是服務油田,保證一線生產,兩家發生意見分歧協調難度小。2005年前后,隨著其并入中國石油集團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CPE),其業務范圍逐步擴大,逐漸已經走向市場,對青海油田的投入逐步減少,許多本該上一線認真調研服務的工程項目經常通過電話草草解決,給工程后期施工造成諸多不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許多生產單位(建設單位)在敦煌基地沒有辦公場所,員工回敦煌基本都是正常輪休,跑設計院協調溝通要占用職工輪休時間,職工有情緒,自然影響溝通效果,致使設計周期延長。
推行標準化設計管理,提高油田地面工程建設效率
一、成立專職部門,加強設計管理。2011年初,按股份公司的部署,結合油田產能建設項目、改擴建項目多的特點,為理順工作關系,提高油田工程建設設計管理水平,決定成立了油田工程建設標準化室(在敦煌基地),精選在生產一線從事多年工程建設項目的優秀人員組成其班子成員。
通過標準化辦公室的協調,加強了設計單位和生產單位之間的溝通,提高了設計效率,通過標準化辦公室的牽頭組織,加強了圖紙會審力度,提高了設計質量;同時按照按優化、簡化地面工程流程的原則,標準化辦公室確定按一級或一級半布站原則,制定了《2011年標準化設計運行大表》,于2011年6月30日和10月8日了兩批6套標準化定型圖(采油井場、注水井場、鋼質集油管線、鋼質注水管線、油氣田道路、鋼制拱頂罐)。而后相繼了8套標準化設計定型圖(集油閥組、采氣井場、配水閥組、變電站35KV/10KV、10KV供電線路、加熱爐、分離器、50萬噸聯合站標準化設計定型圖)。完成了采油井場、注水井場、鋼質集油管線、鋼質注水管線、油氣田道路、鋼制拱頂罐、集油閥組、采氣井場、配水間標準化價格的編制與工作。其它標準化設計定型圖配套計價指標體系預計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
篇2
關鍵詞:風景園林;城市綠地系統;高爾夫綠地;高爾夫球場
自1984年我國第一個高爾夫球場在廣東中山溫泉高爾夫球會問世以來,這種以球場形式存在的特殊綠地類型在我國開始發展。2004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暫停新建高爾夫球場的通知》,對高爾夫球場的興建熱潮降了溫,但我國已建和在建的高爾夫球場數量約在500-1000個之間[1]。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發〔2009〕44號印發的《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及海南高爾夫旅游產業的規劃,是自2004年國家開始限制高爾夫球場建設以來中央政府首次對高爾夫用地政策的調整。2011年8月中旬,央視《經濟半小時》在連續聚焦環境水質流失困局的節目中,矛頭直指高爾夫球場。高爾夫球場因侵占國有土地、與人爭水而再次受到非議。
由于高爾夫球場的特殊性及用地原因等因素,到目前為止,我國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建設部2002年CJJ/T85-2002)以及城市用地分類的國家標準等相關文件都未明確高爾夫球場的用地類型性質。在我國各地的城市總體規劃及詳細規劃中,有將高爾夫球場列為綠地的,也有作為體育用地的,也有單獨列出的[1]。因此,我國的高爾夫綠地目前多為市場經濟運作,欠缺行政管理,高爾夫球場亂象叢生,在城市綠地系統中“身份”尷尬,城市管理者難以對高爾夫綠地給予恰當的認識。事實上,在現代的高爾夫球場中,草坪和樹木占整個球場面積的70%以上,剩余面積由沙坑和水塘構成[2],由于這些水塘一般面積都不大,按照我國公園規范大部分也可列入綠地面積。針對以上現象,本文試就高爾夫綠地相關問題提出探討,以拋磚引玉。
1.綠地、城市綠地及高爾夫綠地的概念
1.1綠地
綠地是城市用地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用地不可替代的。《辭?!穼Α熬G地”釋義為“配合環境創造自然條件,適合種植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圍的綠化地面或區域,或指凡是生長植物的土地,不論是自然植物的或人工栽培的,包括農林牧生產用地及園林用地,均可成為綠地”[3]。
1.2城市綠地
國家行業標準《園林基本術語標準》(CJJ/T91-2002)規定:城市綠地是“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式,用于改善城市生態,保護環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所和美化城市的一種城市用地?!痹摌藴实臈l文說明中有進一步說明:“廣義的城市綠地,指城市規劃范圍內的各種綠地?!币虼?,城市綠地實際包括2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用于綠化的土地,另一個是城市規劃區之內但在建設用地范圍之外,對于城市生態景觀和居民休閑生活具有積極作用,綠化環境較好的區域[4]。
1.3高爾夫綠地的概念
據文獻記載[2、5-13],早期(19世紀前)的高爾夫球場是建在海岸或河口附近,稱為林可斯(Links)球場。沙丘、沼澤、巖石、河灘、荒蕪地等是這類球場地形地貌的構成元素,樹木和草坪較少,沒有形成綠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爾夫運動在世界各地漸漸得到人們的認同,高爾夫運動發展成為一種休閑娛樂活動,高爾夫球場的建造地帶自1865年始逐漸向內陸低丘陵臺地擴展。這些座落在低丘陵臺地的高爾夫球場稱為內陸風格(Inland)球場,開始種植或保留了大量的樹木、花灌木及草皮,草坪也就成為高爾夫球場的底色。綠地與高爾夫球場漸漸融合為一體,高爾夫綠地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陽光、綠地、湖泊、清新空氣成為高爾夫球場的形象。
高爾夫球場發展的現代階段(1950年至今),雖然仍存在極少量以懲罰型理論設計、缺少綠地的荒漠型、濱海礁巖型等風格的球場。但這類球場既封殺了大量球員,又不符合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也難以引起人們的興趣。因此隨著高爾夫活動的發展,市場經濟規律促使發展商和設計師進行反思。1980年代后大量興起的是賞心悅目的園林式球場,但為了增強球場的刺激性和挑戰性,以滿足不同水平球員的需要,一個18洞的球場一般保留1~3個懲罰型設計的球洞。目前在全世界約40 000家高爾夫球場中內陸風格球場的數量占70%以上,大多數內陸風格球場都隨地形的變化營造景觀。我國各地建造的球場主要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樹木等自然景物構成,風景秀麗宜人。在蘇格蘭(Scotland),有一半以上的球場(239個)被稱為園林球場[2、7]。
由此可見,現代高爾夫以及它的球場的影響是和綠地密切相關的[5],現代高爾夫球場是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風光的基礎上在開闊的低丘陵臺地地帶緩坡上建成的,球場內種植大量的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了一定范圍的綠化區域,符合綠地的標準。在我國《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中,關于各類綠地的概念定義很具體,很明確,但未涉及高爾夫綠地的概念。我國相關的標準、法規也未對高爾夫綠地進行過清晰明確的界定及概念定義。在以草坪為場地底色的運動場地中除高爾夫球場外,主要還有賽馬場(跑馬場)、足球場、棒球場等,而高爾夫球場是占地面積最大,擁有喬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種類與數量最多的休閑運動場地。因此,它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以草坪為場地底色的體育運動場地,更不能等同于其他園林景觀綠地,它以一種特殊的城市綠地形式而存在。
綜合高爾夫綠地的建造、構成及其功能特點等因素,我們認為高爾夫綠地可定義為:高爾夫綠地是在天然地形和自然風光的基礎上,以高爾夫草坪草作為底色,組織合適的景觀元素,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建造的,符合高爾夫運動要求而形成一定范圍的區域。因此,高爾夫綠地包含2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在城市或城郊構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觀,綠化環境好。二是能滿足高爾夫運動(競技或練習)與休閑的要求。兩者缺一則不作高爾夫綠地論。
2.高爾夫綠地是城市綠地的范疇
由于現代的高爾夫球場是在海邊、湖邊、林間、風景地、山坡地上建造的,草坪和樹木占整個球場面積的70%左右,所以從高爾夫球場以及它的綠地建造及構成特點來看,高爾夫綠地是屬于城市綠地或城市園林綠地的范疇,不能因為高爾夫球場的用地性質、管理難度及某些高爾夫球場的違規用地和濫用水資源等負面因素而否定。
2.1我國現行的城市綠地分類
我國城市綠地分類是執行2002年建設部修訂頒布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該標準是按綠地的主要功能對綠地進行分類的,并與城市用地分類相對應,應用大類、中類、小類3個層次將綠地分為公園綠地(G1)、生產綠地(G2)、防護綠地(G3)、附屬綠地(G4)、其他綠地(G5)五大類,各大類綠地下分別有不同層次的綠地類型。但遺憾的是,自1984年我國第一個高爾夫球場誕生后20多年, 國家城市綠地分類及城市用地分類標準等相關文件未見對高爾夫綠地只言片語。目前在國內有關城市綠地規劃及高爾夫球場建設的研究及書刊資料中 [1、2、4、14-37],涉及球場規劃及綠地種植設計內容的相關資料也不多。其中最早報道的有高玉忠1995年的“中國高爾夫球場建設的現狀與思考”[14],張文英1997年的“高爾夫運動與風景園林縱橫談”[15]及馬宗仁1999年的“高爾夫園林功能及園景布局的探討”[16],在園林綠地規劃專業教科書中2001年賈建中的《城市綠地規劃設計》[28]是最早涉及高爾夫球場種植設計及球道綠地內容的,2001年吳為廉、潘肖澎的《旅游康體游憩設施設計與管理》[29]一書提到了高爾夫球場建設融入中國園林造園思想,符合生態規律園林化的問題。但到目前為止,尚未見相關文獻對高爾夫綠地進行深入、系統的描述。這與高爾夫綠地發展迅速反差強列。由此可見,我國相關行業人士對高爾夫綠地的研究與管理是相對滯后和不足的。
2.2高爾夫綠地用地類型性質探討
由于高爾夫綠地在我國是近20多年來發展起來以球場形式存在的新型綠地,各地在城市規劃中對高爾夫綠地所屬的看法不一,在所難免。國家《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建設部2002年CJJ/T85-2002)雖未明確提及高爾夫綠地,我們認為高爾夫綠地偏向G1大類G13中類G137小類中的體育公園,或者更接近于G5大類中的其他綠地。但由于高爾夫綠地是一類特殊的休閑運動場地,它一般不占用城市建設用地指標,不像市政公園那樣以公眾游憩為主要功能。也不免費或低價開放,不能等同于其他體育公園。因此,將高爾夫綠地作為體育用地的理由不足,作為體育公園顯得牽強。在城市規劃或綠地分類中,將高爾夫綠地單獨列出,則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設與管理。如果不把高爾夫綠地進行單列,則明確列入城市綠地G1大類或G5大類(其他綠地)中更為合適。參照我國《公園設計規范》對公園內部用地要求的相關標準,筆者認為綠地率在80%以上、有一定開放性、在建設區用地范圍的高爾夫綠地可列入G1大類,在建設用地范圍外、不參與建設用地平衡的高爾夫綠地可列入G5大類。退一步說,盡管現實存在的某些高爾夫綠地不一定是合適的,但既然是存在的就應該去正視它,給予足夠的認識,不能因為高爾夫球場的負面因素而因噎廢食。
3.現代城市綠地系統中高爾夫綠地的規模
我國當前經濟發達、對外交流活動活躍的城市,高爾夫綠地以高爾夫球場的形式現實存在于城市建成區或城市近郊。就高爾夫球場占地面積及其綠量來說,已占據城市綠地系統一席之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3.1高爾夫綠地面積占城市綠地面積的比重大
城市綠地定額指標反映一個城市的綠化數量和質量,是一個時期的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標準,也是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標志之一。表1是我國部分園林城市綠地主要指標及高爾夫球場狀況,表2是部分國家市政公園與高爾夫球場的面積規模和綠地率數據。
表1數據表明,早在1998年的12個園林城市中,我國標準高爾夫球場平均數已占園林城市市級公園平均數的13.3%,高爾夫球場的面積達園林城市市級公園面積的15.4%以上, 達園林綠地面積的3.5%。2007年深圳市標準的高爾夫球場數量為14個、總面積大于840h(不含練習場和房地產商開發的小區內球場,下同),高爾夫球場個數是市級公園個數的66.7%,高爾夫球場的面積是市級公園面積的22.6%,是市園林綠地面積的8.7%。至2010年底,標準高爾夫球場在我國大陸已遍布除以外的30個省區,共計490個,面積達26000h以上。此外,全國還有高爾夫練習場438個。標準高爾夫球場的綠地率在70%以上,有的達90%以上。由此可見,事實上在我國現代城市持別是經濟發達的城市中,高爾夫綠地已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表2是部分國家市政公園與高爾夫球場的面積規模和綠地率數據比較,表中數據表明,高爾夫球場的規模和綠地率相當大型全市性的市政公園,因此,無論是從高爾夫球場的規模、數量,還是綠地率來看,現代的高爾夫球場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綠地,而且占據了城市綠地系統一席之地。
3.2高爾夫綠地與公園式綠地的綠化三維量相當
20世紀,國內外一直在探討城市需要多少綠地,需要多少綠量。但是,何謂“綠色量”或“綠量”,各抒己見,尚無法明確統一"綠色量"的內涵。1998年“上海市綠化三維量遙感調查”提出"綠化三維量"的量化值,即指綠色植物所占據的空間體積。相對于平面量(如綠化覆蓋率)而言,三維量指標能更好地反映城市綠化在空間結構方面的差異,因而可用于更全面、準確地分析綠化的環境效益[38-43]。綠化的環境效益與三維量值大小是成正比的,不同結構綠地的三維量及環境效益見表3。
據研究[40],綠地中喬(株),灌(株),草(),綠地()配植的最適合比例為不少于1:6:20:29,而隔離片林綠地喬木灌木比例常用1:2。以湖南龍湖高爾夫球場為例,球場占地面積為48.8h,種植骨干樹種喬木6500株、灌木30610株[18] ,喬木、灌木、綠地的比例為1:4.7:52.6,其中喬灌木的比例介于綠地最適合比例與隔離片林綠地的最適宜比例之間,與1998年北京城市居住區綠地喬,灌,草,綠地比例[41]1:4.8:6.05:29.56中喬木、灌木的比例相當。雖然有關高爾夫綠地三維量及其環境效益的專項研究未見報道,但從已報道的國內高爾夫球場建設占地面積及植物配置、綠地面積等情況來看,高爾夫綠地的綠化三維量及其環境效益與公園式綠地相當。
4.高爾夫綠地的特色
4.1高爾夫綠地是高爾夫球場的載體和存在形式
現實中,在低丘陵臺地地帶開闊的緩坡上建成的高爾夫球場,充分利用了天然地形和自然風光,是由草地,湖泊,沙地,山丘和樹木等自然景物構成的。綠地與高爾夫球場融為一體,樹木、草坪、沙坑和水塘形成一定范圍的綠化區域。因此,高爾夫球場是高爾夫綠地的存在形式,綠地是高爾夫球場的載體。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是高爾夫球場的構成元素。
4.2高爾夫綠地設計和綠化養護水平高
高爾夫綠地的核心是休閑競技與自然風光的包容和滲透,設計上是圍繞高爾夫活動而展開的,是為實現球員在高爾夫綠地上通過擊球的進退得失,體會美觀、悅目、愉快、緊張、恐怖、敬畏和力量等感彩的目的而進行合理設計配置的。此外,現代的高爾夫綠地通常與四星、五星級酒店或景區或高檔居住區結合,是當地風景秀麗、綠化養護水平高的場所。
5.結語
符合國土規劃要求合法建設的高爾夫球場在用地方面主要是利用開發拋荒地,廢棄地,不僅減少了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還起到對原有生態環境進行修補改善、優化美化環境的作用。目前的技術進步,結合我國國情,高爾夫綠地也可以使用“中水”進行灌溉。通過采用新技術,球場轉用無公害的有機肥和生物農藥進行養護,對環境也不構成危害和污染[44,45]。因此,高爾夫綠地在綠化環境、美化環境方面已成為現代城市綠地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綠地是高爾夫球場的載體、是高爾夫球場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球場是高爾夫綠地的存在形式,城市綠地系統不宜忽略以致拋棄高爾夫綠地。
2009年10月9日,國際奧委會宣布高爾夫成為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這是高爾夫1904年出奧運會后時隔百年重返奧運大家庭。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國土與水資源緊張并存的條件下,認真研究高爾夫的對策,合理開展高爾夫運動是必要的。高爾夫本是一項很好的戶外運動,可惜在中國把經念歪了。因此,盡快制訂高爾夫綠地的相關標準,把高爾夫綠地納入城市綠地系統中進行規劃與嚴格管理,則有利于國家控制高爾夫球場亂象叢生的局面。
致謝:本文承蒙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王紹增教授指正,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古炎坤教授、深圳大學高爾夫學院馬宗仁教授提寶貴意見,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劉燕、趙民.高爾夫球場規劃建設的若干問題[J].國外城市規劃,2006,21(1):65-70.
[2] 馬宗仁、馬宗貴、陽承勝.現代高爾夫草坪科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1-6,318-336.
[3] 夏征農.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361.
[4] 孫乃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謅議[J].現代園林,2007,(12):25-26.
[5] 格雷夫斯、科尼什.高爾夫球場設計[M].杜鵬飛、李蕊芳、孟宇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3-52.
[6] 馬宗仁.現代高爾夫科學球場設計學原理[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16.
[7] Price R. Golf Business Management in Scotland[M].
Edinburgh: Copy Press, 2003.
[8] Cornish S, Whitten R E.The golf Course[M].Leicester: Leicester Press, 1983.
[9] Price R J. Scotland’s Environment During the las30 000 years [M].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Press, 1983.
[10] Smith J A. The Role of Golf Clubs in the Conservatio of Scotland’s National And Cultural Heritage[R].Preceedings Third World Scientific Congress of Golf.London: Human Kinetics, 1998: 729-734.
[11] Campbell A. R&A Must Face up to a Problem[M]. London: Sunday Herald, 2003.
[12] Hamilton D. Glof-Scotland’s Game[M].Scotland: The Partick Press, 1998.
[13] 常向前、馬宗仁、劉利等.現代高爾夫草坪科學發展史研究[J].草業科學,2010,(9):45-50.
[14] 高玉忠.中國高爾夫球場建設的現狀與思考[J].中國園林,1995,(4):54,28.
[15] 張文英.高爾夫運動與風景園林縱橫談[J].中國園林,1997,(3):55-57.
[16] 馬宗仁.高爾夫園林功能及園景布局的探討[J].草業科學,1999,(6):60-64.
[17] 齊春輝.高爾夫球場的園林植物配置[J].中國花卉園藝,2003.(2):14-15.
[18] 周晨等.內陸森林型高爾夫球場植物景觀設計[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186-189.
[19] 譚受清、李釗.高爾夫球場建造與草坪護養[M].湖南: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1-10.
[20] 吳風華、楊久東、關挽齊.基于GIS的高爾夫球場綠地規劃[J] .地理空間信息,2005,(8):20-22.
[21] 賴蘇玉.高爾夫球場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福建農業科技,2007.(3):73-74.
[22] 舒美英.北京市高爾夫球場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及管理對策[J].廣東園林,2005.(6):28-30.
[23] 牛來春、陳賢、車偉光.地被植物與高爾夫球場景觀綠化[J].北方園藝,2008.(1):115-117.
[24] 許火龍.高爾夫球場景觀營建及植物造景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8.(15):140-143.
[25] 鄧小飛、陳偉昌.汕頭海灣高爾夫球場綠化設計構思[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59-63.
[26] 馬俊.孟祥彬.關于中國體育公園的現代認識[J].中國園林,2005,(4):35-38.
[27] 孟祥彬.于濱.園林中的健康運動空間[J].中國園林,2003.(12):47-50.
[28] 賈建中.城市綠地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6-22;243-257.
[29] 吳為廉、潘肖澎.旅游康體游憩設施設計與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8-83.
[30] 馬建武.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22-27;280-290.
[31] 劉駿、蒲蔚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 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77;48-175.
[32] 王紹增.城市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5;93-133.
[3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CJJ48-92公園設計規范 [S].2009:2.
[34] 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50-166.
[35] 許浩.國外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50-51.
[36] 王保忠等.城市綠地研究綜述[J].城市規劃匯刊,2004,2:62-68.
[37] 李永雄、陳明儀、陳俊.試論中國公園的分類與發展趨勢[J].中國園林,1996.3:30-32.
[38] 黃曉鸞.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的研究(2)[J].中國園林,1998,2:55-57.
[39] 周堅華.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值群的研究(5)[J].中國園林,1998,5:61-63.
[40] 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5)[J].中國園林,1998,1:57-60.
[41] 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1)[J].中國園林,1998,5:57-60.
[42] 張慶費.城市綠色網絡及其構建框架[J].城市規劃匯刊,2002.1:75-76.
[43] 嚴玲璋.努力創造有利于城市生態質量的綠色空間環境[J].中國園林,1999.1:1-7.
[44] 郁小平、何莽.生態經濟為高爾夫“壯行”[J].生態經濟2004,1:60-63.
[45] 吳克祥.中國高爾夫產業可持續發展探析[J].特區經濟.2004.9:136-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城市園林綠化,對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增強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后勁,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擅自侵占綠地、破壞綠化成果的現象屢有發生。在國務院原則同意的"關于檢查《城市綠化條例》執行情況的通知"后也未得到遏止。針對這一情況,我部制定了《關于加強城市綠地和綠化種植保護的規定》,現印發給你們,請在城市園林綠化管理工作中認真貫徹執行。執行中有什么問題,請及時告部城市建設司。
為加強城市綠地和綠化種植的保護,根據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的規定和國務院原則同意的建設部"關于檢查《城市綠化條例》執行情況的通知",特制定本規定。
一、各級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城市綠地和綠化種植的保護、管理,制定嚴格的保護措施,禁上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占用城市綠地和擅自砍伐、毀壞綠化種植。
二、禁止將城市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出租或用作抵押。禁止侵占公共綠地搞其他建設項目。禁止將公園綠地用于合資共建。城市國有土地成片出讓時,不得包括其中的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和風景林地。
三、城市新建、擴建、改建住宅區和工程項目都應按規定標準及時建設配套綠地。確有困難達不到標準的,須經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按實際造價和環境效益的損失移地給予補償。
四、因城市總體規劃調整,確需占用城市規劃綠地的,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調整規劃,征得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報經原規劃審批單位批準后實施。
五、因建設或特殊原因確需占用城市綠地的單位,應向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落實補償措施,根據占地規劃逐級報經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一次占用城市綠地1公頃以上的,必須經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報國務院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方可依法辦理規劃用地手續。行政領導機關要帶頭保護城市綠地,不得帶頭占用城市綠地,更不得越權代替主管部門批準占用綠地,或干涉主管部門的審批工作。行政級別超過主管部門需要占用綠地的單位,應報經上一級主管部門批準。
六、因建設或其他需要必須砍伐城市樹木和毀壞綠化種植的,必須按規定報經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根據樹木或綠化種植的價值和生態效益等綜臺價值加倍補償。城市樹木大規模的更新,必須經專家論證簽署意見后,報省級主管部門批準,并報國務院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七、未經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擅自占用城市綠地和破壞綠化種植的,依照《城市綠化條例》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八、對已發生的非法占用城市綠地和破壞城市綠化種植的,必須限期退還或采取補救措施,并根據本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篇4
關鍵詞:海綿城市;綠地系統;雨水管理
1 引言
城市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卻頻頻出現“看?!钡木經r,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廣泛關注。而在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中,城市綠地系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美化城市環境、凈化空氣、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游樂場所等作用,同時,在減輕城市內澇及雨水災害也有較明顯的作用[1]。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這是我國繼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態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政策引導的城市理念后出現的新概念[2]。因此基于海綿城市的城市綠地對降低城市徑流污染,減輕城市內澇,保持城市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基于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內涵,提出了新型城市綠地雨水管理與傳統城市綠地系統相結合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2 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及演進歷程
2.1 海綿城市概念提出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積不斷增加,雨水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加之城市市政排水系統不完備,使得城市內澇現象越發嚴重。近年來,國內許多大中型城市屢遭暴雨而頻現內澇災害,如廣州“5?7”暴雨,南京“7?18”暴雨,2016年夏,武漢、北京、重慶等多地再次遭遇暴雨襲擊,重啟“看?!蹦J?。內城“看?!钡木跋笏冻龅拇鷥r卻是眾多遇難的生命和慘重的經濟損失,雨洪問題已被推到了城市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面前。
我國傳統的城市建設卻不能較好的解決城市內澇和洪水問題,其主要問題在于傳統的管道排水設施、防洪設施、排水工程落后以及對雨水資源利用意識的缺乏。管道排水是我國傳統的城市排水的主要方式,這種全人力的排水模式依然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思維模式。然而,隨著人地觀念更新,這種滯后的排水系統不能改善城市水生態服務功能,而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逐漸被專業領域的學者提出并推廣,成為了國家和地方政府解決城市雨洪綜合管理的指導方針和戰略目標。
2.2 海綿城市概念及內涵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讓城市具備像海綿一樣的吸水能力,其概念的產生與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楊陽等人綜合國內關于海綿城市的研究和討論,將海綿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歸納為概念雛形、實踐探索、概念發展和概念形成四個階段[2]。2013年12月,在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時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便聯合印發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建城函[2014]275號),明確提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及建設路徑[6]。此后,仇保興[7]在《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中指出海綿城市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響開發(LID)和綠色基礎設施(GI)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為構建“海綿城市”提供了戰略指導和技術支撐[8]。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主要包括:保護原有生態系統、恢復被破壞的水循環及生態特征以及推行低影響開發[7]。
3 城市綠地系統與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的發展
3.1 城市綠地系統的產生與發展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之一,伴隨著城市的產生而產生,其出現便是為了調和人類改造自然建設城市的實際需要和作為自然產物對自然的依賴與保護心理之間的矛盾。對于城市綠地系統的定義,目前尚沒有統一概念。李素英綜合不同領域對城市綠地系統的定義得出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綠色空間中以植被為主體,以土壤為基質,以自然和人為因素干擾為特征,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協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有序整體[9]。此外,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對此的釋義為城市中由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園林綠地組成的生態系統,用以改善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10]。
城市綠地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早期社會生產力水平底下,經濟水平落后,城市規模較小,這一時期的綠地主要出現在達官貴人的宅院之內,其主要功能為滿足人們的觀賞與休憩,主要以點狀的形式分布于城市的各個區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工業企業不斷增加,人口集聚現象日趨明顯,為城市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隨著城市的快速增長,城市環境問題日漸凸顯。于是,在英、法、美等國率先掀起了“城市公園運動”及“田園城市”理念,大量修建城市公@,使得城市綠地逐漸形成規模[11]。城市綠地系統理論也初現于這一階段。隨著信息產業革命的進行,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對于城市建設城市綠化的要求也逐漸提高。因此,這一階段的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更多的是根據城市規劃要求結合城市特色,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12]。
3.2 傳統城市綠地系統的不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一是現有城市綠地系統雨水管理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研究表明城市綠地系統有美化環境、休憩娛樂、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水土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9]。但傳統城市綠地系統依然被作為休憩娛樂和環境美化等方面,其在雨水管理上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傳統的城市雨水管理多依賴市政雨水管網系統,注重雨水的收集與快速排放。但隨著城市雨水管理觀念的轉變,雨水已不再是無用之物而是被視作一種資源而加以利用,因此傳統的城市綠地系統并沒有充分發揮其蓄水、排水和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二是傳統城市綠地系統要素空間形態單一,金云峰等[13]在對國外的城市綠地系統結構中發現城市綠地系統要素空間形態主要呈現點、線、面3種形態。然而在我國的《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中,只是對點狀要素進行了明確的規范和要求,因此說明我國當前的城市綠地系統要素主要為點狀要素。要素單一且要素之間相互隔離使得城市綠地并沒有成為一個整體系統,系統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4 城市雨水管理c城市綠地系統的發展趨勢
在當前建設海綿城市的背景下,將傳統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統與現有城市綠地系統整合為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是城市綠地與城市雨水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如下。
(1)城市雨水管理系統與城市綠地系統的整合能夠保證和促進各自功能的正常發揮,兩者在功能上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的。傳統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由于其蓄水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及時將短時大量雨水輸送出去,因此傳統城市雨水管理系統輸水功能結合城市綠地系統蓄水功能可實現其各自功能的最大化,因此兩者滿足實現整合的前提。
(2)兩者的整合有助于提高空間的利用率,實現城市空間的高效可持續利用。無論是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和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建設都將占用大量的城市空間,而如果將兩者進行空間整合,建立立體的城市可持續綠地雨水管理系統,將大大節約城市空間,提高城市空間利用率。同時,城市綠地系統的線狀和面狀布局本身也可實現更多的城市生態與社會服務功能,實際上,兩者整合之后大幅度提高了城市空間的利用效率。
盡管現有的城市綠地系統與城市雨水管理系統可以實現空間整合,形成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但這種系統依然存在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的地方。首先,現有城市綠地系統,其本身的功能與結構尚不夠完善,因此整合后的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這樣才能保證其城市雨水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其次,現有的城市雨水管理規劃與城市綠地建設規劃的連接性不強,缺乏統一的城市綠地雨水管理規劃,因為城市雨水問題不僅僅是城市排水系統或者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的問題,應協調各個系統各個方面的整體功能,才能確保最大程度上解決城市雨水問題。因此,在海綿城市概念下的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除了保證系統內部的有序性以外,還應保證其與其他系統的連續性。
5 結語
在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下,現有城市雨水管理系統應當在空間上完成和城市綠地系統的整合,形成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系統。不斷完善城市綠地系統自身功能與結構并實現與城市雨水管理系統的良好對接,同時協調與城市其他系統的關系,實現雨水在復雜城市系統內的有序流動,只有這樣,城市綠地雨水管理綠地系統才能整合城市間其他系統來共同解決城市的綜合雨水問題。
參考文獻:
[1]包志毅, 陳 波. 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與城市減災防災[J]. 自然災害學報, 2004, 13(2): 155~160.
[2]楊 陽, 林廣思. 海綿城市概念與思想[J]. 南方建筑, 2015(3): 59~64.
[3]車 伍, 馬 震, 王思思,等. 中國城市規劃體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專項規劃[J]. 中國給水排水, 2013, 29(2): 8~12.
[4]劉應宗, 李 明, 金宇澄. 城市排水規劃中雨水資源化問題探討[J]. 中國給水排水, 2003, 19(12): 97~98.
[5]宋 云, 俞孔堅. 構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統的景觀規劃途徑:以威海市為例[J]. 城市問題, 2007(8): 64~70.
[6]住房城鄉建設部.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S]. 北京:住房城鄉建設部, 2014: 4~7.
[7]仇保興. 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 建設科技, 2015(1): 11~18.
[8]車生泉, 謝長坤, 陳 丹,等. 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 中國園林, 2015(6): 11~15
[9]李素英, 王計平, 任慧君, 城市綠地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綜述[J]. 地理科學進展, 2010, 29(3): 377~384.
[10]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卷[M].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8.
[11]馬建梅. 現代城市綠地系統結構研究[D]. 南京: 南京林業大學, 2005.
[12]盧 艷. 結合地方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研究:以保定市為例[D]. 保定: 河北農業大學, 2007.
[13]金云峰, 周聰慧.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素組織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 2013(3): 86~92.
Study on Rainwater Utilization of UrbanGreen Land
System Based on the Sponge City Perspective
Zhou Wei , Zhang Kai, Zhang Lijuan
(Chengdu Huaxing Zhongzhi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7,China)
篇5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or bad, will be the key to urban ecosystem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lon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roposedstrengthe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7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馬龍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一方面促進了人口的集聚、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也帶來了諸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生活的環境質量。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方法,應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結構,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
1、馬龍綠地系統建設現狀
馬龍縣位于云南省東部,地處昆明、曲靖兩大城市之間,屬滇中城市圈內,是連接川、渝、黔,與成渝經濟帶直接聯系的通道,在珠三角向云南省輻射的范圍之內;是進入東南亞、南亞、聯系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圈最便捷通道上的城市之一,縣域總面積1614平方公里,轄5鎮3鄉,縣城駐地通泉鎮距省會昆明90公里、市府曲靖18公里。2008年,縣城人口3萬人,建成區面積4.3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2.09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1.46%,建成區綠地率11.07%。 2010年城市人口3.61萬人;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現有人均公共綠地8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5%,人均公共綠地同比增長283%。2009年和2010年這兩年時間,馬龍的城市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相繼建成了龍泉公園、文河廣場、商業文化廣場、迎賓廣場、歷史文化廣場及水景公園,濱河北路,龍泉路,龍翔路,等道路市政項目也相繼建成,城市綠地建設快速提高,縣城居住環境及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城市綠量依舊不足, 公共綠地分布不均,城市生態多樣性不高,臟亂差情況不容樂觀,城市景觀破碎缺乏整體性。
為何城市面貌并未隨大規模的綠地建設有明顯改觀,為何巨額資金投入未達成預期目標,就馬龍縣城目前綠地系統規劃建設中出現問題的本質根源,試做以下思考。
2、馬龍綠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對綠地系統建設工作的認識片面
長期以來,城市綠地建設工作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被動性和局限性,除了受到社會經濟發展和投資建設的限制外,還與政府對經營城市、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認知的深度、廣度有關,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視了城市綠地系統在凈化城市大氣環境、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僅僅將關注點停留在改善城市面貌、優化投資環境上,缺乏足夠的認識。
2.2綠地系統專項規劃滯后
專項規劃的滯后,甚至沒有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缺乏建設廣場、街道、公園的指導依據,城市建設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合理性。
2.3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
城市綠地建設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機制單一,籌資渠道較少,加之大部分綠地建設投資無法回收,致使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城市綠地系統建設速度推進較慢,城市風貌和特色得不到有效提升。
2.4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縣城當前從事綠化管理的部門為綠化路燈管理站,人員為5人,從事園林管理的專職人員僅2人,不要說日常維護,就是日常監督管理都顯得力不從心,導致苗木管養不到位,人為損壞嚴重。
3、馬龍綠地系統建設發展對策
3.1更新思想,明確發展目標
充分認識城市綠地系統建設在城市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綠地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馬龍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基本思路應是充分利用馬龍山水環抱的自然地理條件,構筑“天藍、地綠、山秀、水清、城美”的景觀格局,并結合歷史文化特色,將馬龍建設成為一個“生態休閑型山水園林城市和環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力爭2013年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城市綠量增加,綠地系統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綠地明顯改善。
3.2高水平編制綠地系統規劃
隨著縣城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工作的推進,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已經開展,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應正確處理好以下關系:
(1)應在城市總體規劃制定的城市發展目標及規劃布局下開展好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馬龍縣城市發展定位為:“滇中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之一,昆曲經濟帶上的重要交通節點城市和生態、休閑、宜居精品城市,曲靖珠江源大城市的副中心城市?!背鞘锌傮w規劃布局為:“一帶、兩軸、三核、三片區”?!耙粠А本褪峭ㄟ^橫山河水系改造和沿河綠化公園布置,形成一條貫穿城區的生態景觀帶。“兩軸”就是依托濱河北路和中心大道,形成兩條城市公共發展軸?!叭恕保悍謩e是結合現有舊城區改造,形成以零售業,服務業為主的商業中心;結合歷史文化廣場、水景公園、馬龍大劇院的建成,形成的休閑文化中心;結合縣城北部政務區建設,形成的行政中心。
“兩軸三核”的城市結構,將對城市綠地系統空間結構產生重大影響,綠地系統規劃則應盡可能對城市結構作更深刻與具體的落實。
(2)應從馬龍自然生態環境出發,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山環水饒、翠色環抱”的自然風貌特色,塑造主城的綠色生態空間。
應運用“生態基質—綠色廊道—綠地斑塊”的生態綠地系統的原理,形成“一圈六楔,二帶三線,三核的”空間布局,為形成合理的城市發展框架提供生態依據。
一圈:城市山、水、田圈。六楔:城市外層綠色空間滲入主城的六塊楔形綠地。兩帶:以橫山河、馬龍河形成的濱水綠帶。三線:昆曲、320國道、貴昆鐵路三條沿線綠地,形成城市對外的門戶景觀。三核:龍泉、龍翔、龍湖三個不同功能片區形成三個各具特色的景觀風貌區。
(3)應重點打造主城區綠地系統
建議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形成“一環、二軸、二帶、多廊串園、珠落玉盤”的形態特點,達到“林水相依、林園相輝、林路相連”的景觀效果。
一環:結合城區四周良好的山、林、水、田形成環繞城市的田園風光帶。兩軸:龍湖大道、龍翔大道形成城市的兩條生態景觀軸線。
二帶:以橫山河、馬龍河形成的特色濱河綠化景觀帶。多廊:城市主要道路、河流兩側形成的綠化空間。多園:城市中星羅密布的公園綠地、小游園。
(4)應注重水體保護利用和濕地系統規劃建設
縣城橫山河、馬龍河穿城而過,且周邊分布著10多個大小水庫及壩塘,對保護利用這些水體顯得尤其重要,因為水資源除了改善和調節城市局部小氣候,減緩旱澇災害,凈化環境外,還為城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靈氣”,城市因為水而顯得更有魅力,它
將成為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源泉,為公眾環境教育創造機會并提供場所,所以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過程中應構筑“明珠點綴、玉帶穿城”的水體景觀格局。
對于處于城市中的橫山河、前進大溝河流水體,在細節設計上,除了滿足城市防洪功能外,建議以人工型駁岸為主,立面設計上可以增加懸挑式親水平臺等人性化處理,滿足人們親水的需要。對于城市邊緣的水體空間,如馬龍河,建議采用人工型駁岸(靠近城市一邊)與自然型駁岸(靠近山體一邊)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成城市中的生態濕地,滿足市民親近自然的需要。
(5)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可持續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開放的城市緩沖空間,來區別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只注重對城市入口節點、公共廣場、城市重要節點公共綠地等進行了組織安排,而對城市邊緣地帶,特別是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 在城市綠地規劃中應對城市的邊緣地帶用自然的元素去創造一個邏輯清晰的城市系統,使城市和鄉村這兩個系統非常容易的進行快速聯系和交流??h城周邊被水牛山、黃牛山、橫山、沈家山等十座頗具特色的群山環抱,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構筑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現代城市山水畫。
(6)應注重綠色建筑、生態住宅的建設和推廣
在城市的綠地規劃建設中,要重視生態建筑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積極推廣生態住宅的建設,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要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一種有著全新要領的建筑體系。住宅建設要注意改善小區的水循環和局地氣候,保持風與水的流動性,生物的多樣性,符合噪音量小、通風好、空氣清新的標準,利用生態技術改善原來的水泥、屋頂、垃圾、污水等景觀,實現住區生態化。在小區內提供適宜人們室內外棲息的環境,形成生態智能系統,注意建筑風格的適合性和環境的融合性,從點、線、面、體四面體現生態景觀的生態美。
(7)應注重本地樹種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馬龍是全國首批“綠色名縣”,森林覆蓋率達50.43%。境內生物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屬半濕潤常綠闊葉林的分布區域,是云南松的集中分布區,在綠化樹種規劃選擇上,建議以鄉土樹種為主,通過喬、灌、藤、草構筑立體綠化層次,并注重古樹名木的研究保護,并廣泛征求市民意見,確定城區的主基調樹種及骨干樹種,突出地域特色,在生物多樣性規劃上,應在郊野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內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緩沖區、邊緣過度區、界面區和實驗區,通過對本土樹種的挖掘與應用,篩選出適應能力強,觀賞性高的植物種類,逐步推廣到園林綠化中。
(8)應注重外來苗木在本地的研究與推廣應用
結合2011年6月建成的縣城水景公園,因周邊地形環境的需要,在規劃設計上需種植一片占地為20畝的梯?;ㄌ?在苗木選擇上,經多方考察論證從青島成功引進了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叢生福祿考,進行了大面積栽種。該植物株高10-15cm,極耐寒、耐旱、耐貧脊、耐高溫。極耐旱,在貧脊的黃沙土地上,即使多日無雨,仍可生存生長。耐寒,在-12度仍保常綠狀態,零下32°可越冬。耐鹽堿,適應性強,生長較快,覆蓋率高?;ㄆ陂L,一年兩度開花(4-5,8-9月),每次花期40天左右,花色有深粉紅、玫瑰紫、白、淡紅及黃色。今年3月初,該片叢生福祿考大面積盛開,形成了較好的視覺景觀效果,成為市民休閑攝影取景地。該外來植物能在高海拔、持續干旱少雨的馬龍栽種成功,并取得較好的綠地景觀效果,筆者認為結合云南的氣候特點,該植物可以在我省有條件的城鎮上山項目建設中及公園建設中,適度加以推廣應用。
(9)應注重與避震疏散相結合
馬龍縣城的設防列度標準為8度,城市中的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等空地為避震疏散提供了有利的場所。按疏散半徑在1-1.5公里以內,人均用地應達到每人不少于3平方米的規范要求,馬龍縣城2015年規劃期人口為9萬人,縣城城區避震疏散場地需用地27萬平方米,為此在綠地系統規劃中應做到點、線、面結合,合理布局公園綠地、廣場、主要交通道路、綠色廊道、城市大型公園綠地建設。
3.3高水平建設綠地系統
(1)抓好項目建設前的規劃審批管理工作,所有綠化建設項目將組織專家評審,并提交縣規委會進行審查。
(2)繼續抓好項目帶動示范作用,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在成功引進曲靖安廈集團相繼投入1.5億元,先后建成了占地45畝的迎賓廣場,占地280畝的歷史文化廣場及水景公園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安廈集團在馬龍的后續馮家沖森林公園、避風塘公園、夢幻主題公園、金域山水間、大國子午等項目的建設,同時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形成以政府、企業、單位、個人參與的園林建設投資體系。
3.4建立健全管理隊伍與管理機制
綠地系統建設工程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連系性的工作,“三分建設,七分管理”,應大力培養園林專業人才,提高園林職工素質;加大綠化宣傳工作,提高全民綠化生態意識;盡快將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切實保證城市綠化用地;加強城市綠線管理工作,實行綠色圖章審批及驗收制度。
4、結束語
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的、安全的和健康文明的社會,城市綠地建設越發凸顯其重要性,并已成為當今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冻鞘芯G地系統規劃》是對《城市總體規劃》的深化和細化,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是指導今后城市建設的關鍵,為此,應科學合理制定各類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城市各類園林綠地建設和市域大環境綠化空間布局,以期實現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2〕《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
篇6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城市綠線,是指城市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本辦法所稱城市,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
第三條城市綠線的劃定和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城市綠線管理工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綠線管理工作。城市人民政府規劃、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城市綠線的監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條城市規劃、園林綠化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密切合作,組織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組成部分,應當確定城市綠化目標和布局,規定城市各類綠地的控制原則,按照規定標準確定綠化用地面積,分層次合理布局公共綠地,確定防護綠地、大型公共綠地等的綠線。
第六條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提出不同類型用地的界線、規定綠化率控制指標和綠化用地界線的具體坐標。
第七條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根據控制性詳細規劃,明確綠地布局,提出綠化配置的原則或者方案,劃定綠地界線。
第八條城市綠線的審批、調整,按照《城市規劃法》、《城市綠化條例》的規定進行。
第九條批準的城市綠線要向社會公布,接受公眾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城市綠地、服從城市綠線管理的義務,有監督城市綠線管理、對違反城市綠線管理行為進行檢舉的權利。
第十條城市綠線范圍內的公共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道路綠地、風景林地等,必須按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公園設計規范》等標準,進行綠地建設。
第十一條城市綠線內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標準以及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建設。有關部門不得違反規定,批準在城市綠線范圍內進行建設。因建設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臨時占用城市綠線內用地的,必須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在城市綠線范圍內,不符合規劃要求的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設施應當限期遷出。
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城市綠地范圍內進行攔河截溪、取土采石、設置垃圾堆場、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對生態環境構成破壞的活動。
近期不進行綠化建設的規劃綠地范圍內的建設活動,應當進行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并按照《城市規劃法》的規定,予以嚴格控制。
第十三條居住區綠化、單位綠化及各類建設項目的配套綠化都要達到《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的標準。
各類建設工程要與其配套的綠化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達不到規定標準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條城市人民政府規劃、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城市綠線的控制和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十五條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本行政區域內城市綠線的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法行為,及時糾正。
第十六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擅自改變城市綠線內土地用途、占用或者破壞城市綠地的,由城市規劃、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城市規劃法》、《城市綠化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十七條違反本辦法規定,在城市綠地范圍內進行攔河截溪、取土采石、設置垃圾堆場、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活動的,由城市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
篇7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提高綠地養護質量和管理水平,根據《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條例》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市市區范圍內的綠地養護管理。凡在市區范圍內,由市、區財政核撥養護經費的綠地,應當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條市園林局(以下簡稱市園林局)是全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區綠地養護管理工作的監督、考核。
第四條市區范圍內綠地養護遵循由市統一領導,按所屬城區進行屬地化管理的原則,由各區園林綠化管理處或綠地權屬單位具體實施養護管理工作。
第五條規劃、建設、國土、環保、城管、水利、公安、工商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對綠地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規劃與建設
第六條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科學合理的規劃各類綠地,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發展建設各類城市綠地。
第八條城市綠地建設必須符合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提高城市綠地的文化品位和園林水平。
新建動物園、植物園除應當遵循前款規定外,還應當在動物、植物資源和技術條件、專業管理人員的配備等方面符合有關規定。
第九條城市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應當依據并符合國家相關規范,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和綠化種植設計施工圖需報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
經批準的城市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綠化種植設計施工圖不得擅自改變;確需改變的,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條綠地的設計、施工應當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
第十一條綠地建設項目竣工后,由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與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驗收,驗收合格的,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向所在區園林綠化管理處或綠地權屬單位進行移交。
第三章保護與管理
第十二條本市綠地納入城市綠線管制范圍,實行綠線管制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城市綠地的性質和功能,不得侵占城市綠地。
政府投資建設的綠地不得轉讓、出讓,列入城市公園、游園的綠地不得承包給企業或者個人經營。
第十三條城市供電、供熱、供氣、電信、給排水等市政工程,應盡量避免在綠地內施工,確需在綠地內施工的,工程建設單位應當與相關綠地管理單位簽訂協議,明確在綠地內施工作業的路線、范圍和期限,并按占用綠地審核程序報批同意后再施工。市政工程完工后,施工單位應及時恢復原狀,造成綠地、樹木、設施損毀的,應當向綠地管理單位給予補償。
第十四條各綠地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綠地景觀、設施的管理,保持綠地景觀清新、整潔、美觀,綠化植被長勢良好,各類設施、建(構)筑物整潔完好,為游客提供優美、舒適的游覽環境。
第十五條綠地內應當設置導游圖牌、服務標示牌、告示牌、管理警示牌。各類牌示應當保持整潔完備,符合標示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國家標準。丟失、損壞的應當及時補設或更換。
第十六條非游泳區、非滑冰區、防火區、禁煙區和非晨、晚練區等易發危及人身安全的區域,應當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或告示牌。
第十七條機動車輛不得進入綠地。確需進入綠地的車輛,經綠地管理單位同意后方可進入,必須停放在規定的停放區域。
第十八條綠地養護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遵照園林植物栽植和養護技術規程,提高園林藝術水平;
(二)綠地內死樹枯枝應當及時清理,草坪、地被禿斑應及時補植,樹木缺株應及時補植;
(三)綠地內的設施應定期維修,確保完好運行;
(四)對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優秀建筑應當掛牌建檔實行重點保護。
第十九條游客應當遵守綠地管理規定,禁止下列行為:
(一)損毀花草樹木及設施、設備,踐踏草坪;
(二)亂扔果皮、紙屑、煙頭、口香糖等廢棄物,隨地吐痰、便溺;
(三)在綠地設施及樹木上涂寫、張貼、刻畫;
(四)傷害動物、捕獵鳥禽;
(五)擅自燒烤、宿營;
(六)在綠地內擺攤設點;
(七)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
(八)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條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任何單位及個人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均有權向市、區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接到舉報后,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將處理結果書面或電話告知舉報人。
第二十一條市、區兩級財政部門應當將社會公益性城市道路綠地、游園綠地、街旁綠地、風景林地的日常養護費用列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并根據綠地面積的增大而逐年增加養護管理費用。養護經費專賬核算,??顚S?。
第四章檢查和考核
第二十二條由市、區財政核撥養護經費的綠地,檢查和考核采取隨機檢查、定期檢查和年度考核三種方式。
第二十三條隨機檢查是指不定期對各綠地養護質量情況進行的監督和抽查。隨機檢查中不符合養護質量要求的綠地,以文字和圖像記錄,并發出整改通知書;逾期未整改、情節嚴重的,在全市進行通報。
第二十四條定期檢查是指每季度由市園林局組織,各區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對市區綠地養護質量的進行檢查考核??己饲闆r報市城管體制改革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予以通報。
第二十五條市區綠地養護管理等級由市園林局根據綠地性質確定,檢查和考核依據綠地養護管理等級進行,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
第二十六條市區綠地養護管理標準由市園林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市區社會單位管理的綠地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八條本規定的具體應用問題由市園林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九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綠地的養護管理,提高綠地養護質量和管理水平,根據《市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條例》等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市市區范圍內的綠地養護管理。凡在市區范圍內,由市、區財政核撥養護經費的綠地,應當按照本規定執行。
第三條市園林局(以下簡稱市園林局)是全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區綠地養護管理工作的監督、考核。
第四條市區范圍內綠地養護遵循由市統一領導,按所屬城區進行屬地化管理的原則,由各區園林綠化管理處或綠地權屬單位具體實施養護管理工作。
第五條規劃、建設、國土、環保、城管、水利、公安、工商等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對綠地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規劃與建設
第六條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科學合理的規劃各類綠地,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
第七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發展建設各類城市綠地。
第八條城市綠地建設必須符合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水體、植被和歷史文化遺址等自然、人文條件,提高城市綠地的文化品位和園林水平。
新建動物園、植物園除應當遵循前款規定外,還應當在動物、植物資源和技術條件、專業管理人員的配備等方面符合有關規定。
第九條城市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應當依據并符合國家相關規范,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和綠化種植設計施工圖需報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方可實施。
經批準的城市綠地建設規劃設計方案、綠化種植設計施工圖不得擅自改變;確需改變的,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第十條綠地的設計、施工應當由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
第十一條綠地建設項目竣工后,由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與建設單位按照有關規定組織驗收,驗收合格的,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向所在區園林綠化管理處或綠地權屬單位進行移交。
第三章保護與管理
第十二條本市綠地納入城市綠線管制范圍,實行綠線管制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城市綠地的性質和功能,不得侵占城市綠地。
政府投資建設的綠地不得轉讓、出讓,列入城市公園、游園的綠地不得承包給企業或者個人經營。
第十三條城市供電、供熱、供氣、電信、給排水等市政工程,應盡量避免在綠地內施工,確需在綠地內施工的,工程建設單位應當與相關綠地管理單位簽訂協議,明確在綠地內施工作業的路線、范圍和期限,并按占用綠地審核程序報批同意后再施工。市政工程完工后,施工單位應及時恢復原狀,造成綠地、樹木、設施損毀的,應當向綠地管理單位給予補償。
第十四條各綠地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綠地景觀、設施的管理,保持綠地景觀清新、整潔、美觀,綠化植被長勢良好,各類設施、建(構)筑物整潔完好,為游客提供優美、舒適的游覽環境。
第十五條綠地內應當設置導游圖牌、服務標示牌、告示牌、管理警示牌。各類牌示應當保持整潔完備,符合標示用公共信息圖形符號國家標準。丟失、損壞的應當及時補設或更換。
第十六條非游泳區、非滑冰區、防火區、禁煙區和非晨、晚練區等易發危及人身安全的區域,應當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或告示牌。
第十七條機動車輛不得進入綠地。確需進入綠地的車輛,經綠地管理單位同意后方可進入,必須停放在規定的停放區域。
第十八條綠地養護管理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遵照園林植物栽植和養護技術規程,提高園林藝術水平;
(二)綠地內死樹枯枝應當及時清理,草坪、地被禿斑應及時補植,樹木缺株應及時補植;
(三)綠地內的設施應定期維修,確保完好運行;
(四)對古樹名木、文物古跡、優秀建筑應當掛牌建檔實行重點保護。
第十九條游客應當遵守綠地管理規定,禁止下列行為:
(一)損毀花草樹木及設施、設備,踐踏草坪;
(二)亂扔果皮、紙屑、煙頭、口香糖等廢棄物,隨地吐痰、便溺;
(三)在綠地設施及樹木上涂寫、張貼、刻畫;
(四)傷害動物、捕獵鳥禽;
(五)擅自燒烤、宿營;
(六)在綠地內擺攤設點;
(七)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
(八)法律、法規、規章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條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任何單位及個人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均有權向市、區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舉報。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接到舉報后,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并將處理結果書面或電話告知舉報人。
第二十一條市、區兩級財政部門應當將社會公益性城市道路綠地、游園綠地、街旁綠地、風景林地的日常養護費用列入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并根據綠地面積的增大而逐年增加養護管理費用。養護經費專賬核算,專款專用。
第四章檢查和考核
第二十二條由市、區財政核撥養護經費的綠地,檢查和考核采取隨機檢查、定期檢查和年度考核三種方式。
第二十三條隨機檢查是指不定期對各綠地養護質量情況進行的監督和抽查。隨機檢查中不符合養護質量要求的綠地,以文字和圖像記錄,并發出整改通知書;逾期未整改、情節嚴重的,在全市進行通報。
第二十四條定期檢查是指每季度由市園林局組織,各區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參加,對市區綠地養護質量的進行檢查考核??己饲闆r報市城管體制改革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予以通報。
第二十五條市區綠地養護管理等級由市園林局根據綠地性質確定,檢查和考核依據綠地養護管理等級進行,考核結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
第二十六條市區綠地養護管理標準由市園林局另行制定。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七條市區社會單位管理的綠地參照本規定執行。
篇8
關鍵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公共綠地、生產綠地、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是一個人群高度集居的中心,隨著宜居城市、生態城市、山水城市等理念的不斷倡導和引入,城市綠化在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中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使城市綠化建設有章可循,城市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也十分重視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當前隨著地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綠化建設也進入了“連片成團,點線面相結合”的快速發展階段。
根據2002年9月1日建設部頒發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城市綠地分為公共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因此綠化建設中所謂“連片成團,點、線、面相結合” 可以理解為將公共綠地、生產綠地等“點”,通過道路、河道等防護綠地這“線”連接起來,與單位、居住區等附屬綠地這些“面”結合,形成綠色組團,達到營造良好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最終目標。大多數景觀規劃師在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都本著“以人為本”的宗旨,按上述理念進行規劃設計,并得到專家的認可得以通過,但是,在現實的城市經營和管理過程中,這些理念是否得到真實的體現和保護呢?我們可以通過各類綠地的建設和保存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公共綠地
公共綠地是城市綠地建設中的一個重點,也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個亮點,由于在國家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等創建考核中有量化指標,因此一旦規劃項目確定以后,建成的可能性很大,特別是近幾年,由于經濟實力的提升,有些項目即使在城市中心地帶,決策者們也舍得投入,盡可能將項目付諸實施。同時由于公共綠地能給附近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享受,隨著老百姓民主意識的提高,這種公共綠地的建設和管理也時時受到受惠群眾的密切關注和保護,因此從現實情況來看,公共綠地是整個綠地系統中生存力最強的。
生產綠地
從理論上來講,城市生產綠地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為城市綠化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事實上由于現在城市綠地建設的市場化運作,廣大農民苗木種植經營的多元化、專業化、規?;?,為綠化施工單位追求低成本、高效益提供了條件,使城市生產綠地的經營者,不得不按市場需要進行生產,這樣設置的城市生產綠地也偏離了最初規劃的本意。
防護綠地
防護綠地是連結各類綠地紐帶,從景觀效果來講,道路分隔帶、行道樹,特別是道路兩側5-30米等不同寬度的綠帶,營造了綠色走廊的效果,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是在現實中,這類綠地的保存也是最為脆弱的。原因有二,其一,這種“綠色走廊”形成的最佳期往往是該路段周圍地塊尚未開發,處于待價而沽狀態,但是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利用,這些綠地就會因為施工的影響、出入口的設置、管道的鋪設而被開挖得支離破碎;其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當該地段的交通流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分隔帶等道路防護綠地又成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資源而被改建成硬質路面,失去了立足之地。
附屬綠地
附屬綠地主要指單位附屬綠地和居住區綠地,在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塊,面廣量大。這類綠地由于在項目審批驗收時受規劃控制,雖然在建設質量上因各業主的重視程度不同有高有低,但是在數量上基本能按照所在城區位置的標準現而建。但是在后續的保存管理上經常面臨著考驗。一、小區內的居民為了節約開支,把自己住宅周圍的綠地改成了蔬菜地,特別在一些老小區,這個問題更嚴重,還有的居民,由于一些喬木經過多年生長,影響了日照采光,經常把這些樹木截干甚至砍伐,二、單位附屬綠地,特別是民營企業,如果經營效益好,綠地很容易被不斷擴大的廠房、停車場等蠶食,如果經營不好,則原有綠地最容易成為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借著“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等創建活動的東風,把一個看起來相對完善的綠地系統規劃付諸了實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變形,甚至有可能又成為一紙空文。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經驗教訓,認為城市綠地規劃要有大環境概念
雖然經常用可以聽到一些城市綠化的規劃者和建設者介紹說要把城市建成“身居鬧市而能享林泉之趣”的園林城市、山水城市,靠大量道路、建筑圍合成的一小部分綠地,起到改善城市生態的作用必竟是很有限的。因此無論是城市規劃者還是決策者,首先要有城市大環境的理念,要把城市當作一塊大綠地中的景觀不處理,充分保護和利用好城市周圍的自然環境資源,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耕則耕,特別是水資源的保護,由于城市建設需要和用地指標控制的矛盾,屬于國家用地指標控制外的水蕩、湖泊等自然資源正在快速地被縮小,甚至消失,這不僅造成雨季自然蓄水量減少,容易成澇,而且“水”是江南水鄉的靈魂,碧波蕩漾的湖面不僅是百姓生活所需,也是水鄉最靚的風景,是千百年來大自然根據“適者生存”的法則積淀下來的成果,因此綠地系統規劃首先要控制保護各利用好這一天饋的自然資源。
重“點”弱“線”
一般來說,“點”“線”“面”結合是綠地系統規劃總的思路,但是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在規劃時要重“點”弱“線”,就是要增加公共綠地的布點,縮小它的服務半徑,更好地服務市民,減少道路沿線防護綠地的設置,特別是尚未開發的新城區的道路綠化,減少投入,減少浪費。
強化行業管理
篇9
關鍵詞:城市綠地改建 設計 施工 管護 問題
一、城市綠地改建的概念、背景及目的
城市綠地是指用以栽植樹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設施,由綠色植物所覆蓋,并賦以一定的功能與用途的場地。城市綠地能夠提高城市自然生態質量,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城市生活質量,調試環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學效果;增加城市經濟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災;凈化空氣污染。城市綠地在發展過程中,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而產生綜合性的衰退,從而無法適應和滿足現代城市公共生活的要求。對城市綠地改造更新,協調好綠地環境與現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綠地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近年來各大城市都在進行城市綠地的改建,如上海的世博會前,上海共改造了上百個公園與綠地。原有的公園綠地,由于城市的發展,缺少科學的布局、人為破壞、以及樹木本身等原因[1],致使許多綠地功能大幅度減退,不再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經過多年探索,國內在城市綠地改造的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成功的范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教訓。本文以銅陵植物園春花園夏景園改造為例,綜合規劃,設計,施工與后期維護管理相關內容,了解項目實踐的整個過程,最終提出對城市綠地改造更新發展有幫助的建議,以期對銅陵地區今后的綠地改造更新實踐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項目簡介
銅陵市位于安徽南部,長江下游南岸,屬于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濕潤,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在全球自然植被分布中,本地屬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地帶。銅陵植物園位于市區北京東路、銅官大道交叉地帶,總面積400多畝,是市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具有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林地。經過近幾年的綠地改建,已建成植物園廣場、花鳥市場、園內部分園路和景點,及植物園春花園夏景園等專類園區。春花園、夏景園位于北京路到植物園廣場入口一側,占地38000,地形較為復雜,地貌多樣,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和中間高,地形最大高差近20米。區內土壤為黃棕壤,偏酸性,適合絕大部分植物生長。園區內原有現狀植被良好但以雜樹林和荒草為主,景觀效果不佳。經招標,整個改建項目共投資1500萬元,工程于2009年11月28日開工,2010年6月18日竣工并向市民開放,改造后植物園景觀生態效益明顯,迅速成為周邊市民游覽活動的極好的場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景觀綠地。
三、綠地改建中應注意的問題
1、城市綠地改建的設計原則
在銅陵植物園的綠地改建中,在設計上從植物園的綜合功能要求,游人活動休憩的要求出發,既要保證良好的環境生態效益,又要達到科學、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和諧統一[2]。其設計原則主要為:
1.1低碳經濟和節能可持續的思路??沙掷m和低成本的園林是未來的趨勢,作為銅陵植物園的設計,大量采用了生態節能、可持續發展、經濟環保的理念。
1.2符合植物園的思路。既要考慮植物的生態效益,還要考慮改建設計中必須符合植物園的整體思路,考慮到植物的多樣性及符合城市對科普的要求。經過統計,銅陵市植物園春花園夏景園區植物品種近200種,這和普通的廣場公園有較大的區別。
1.3滿足人們休憩游樂的需要。植物園位于市區的中心地帶,周邊都是生活區,當初保留這個地塊,本身就是為了滿足周邊市民休憩游樂及科普的需要。因此在設計上考慮了其還有做為市民公園的功能。
1.4符合園林美學原理。植物園的設計中主要采取了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組合成錯落有致,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充分利用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色彩組合與協調,通過植物葉、花、果實、枝條和干皮等顯示的色彩,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為依據來布置植物,創造季相景觀。如春花園就以春天里開花的櫻花、杜鵑、牡丹等植物為主,夏景園以夏季開花的荷花、蓮花、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為主要景觀。
2、施工改建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本人通過全程參與銅陵植物園的改建施工,認為應重點注意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注意原有樹木的保存。綠地改建可以說是綠化建設者給綠地動“手術”,實現綠地生態功能的良性互動,使整個綠地充滿活力,保持綠地持續健康的發展。在認真調查,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規劃,明確哪些地方應改建,哪些應保留,哪些應通過“整形”加以豐富和美化。從調查的情況來看,銅陵植物園原有地塊上大多是苗圃、林地,其范圍內生長著大量的原生態的樹木,如枸樹、香樟、雪松、青桐、水杉等。這些樹木的保留,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使原有樹木的生態效益得到最大的發揮,因此在施工中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予以保留。
2.2綠地整理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由于原有地塊的表土具有大量養料和有用的土壤團粒結構,在改造地形時,我們采取了保存原有表土的方法,在之后的地形改造過程中,盡可能就地選擇疏松、透氣、有營養的腐殖土進行土方回填,創造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環境。
2.3施工中非栽植季節樹木栽植注意的問題。
在植物園春花園夏景園綠地改造過程中,由于施工周期較長,后期綠化施工時已過了最佳栽植時間,為了保證非綠化季節樹木移栽的成活率,我們采取一系列的技術措施,提高了樹木成活率。主要措施有:選擇強壯苗木;合理及時修剪;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落葉樹反季節栽植帶土球;澆水、樹體噴水次數比正常栽植季節增多;枝葉適當短截;噴灑抑制劑和抗蒸騰劑;澆發根促進劑等。
3、后期管護應注意的問題。
俗語說“三分種植、七分養護”。為使植物園春花園夏景園達到理想的景觀效果,我們在后期的管護過程中,根據不同園林樹木的生長和要求,采取了全方位的養護管理。
3.1常規養護:包括灌溉排澇、中耕除草、施肥、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內容。
3.2.特別養護:包括防風防汛、防寒防凍、防日灼、及時處理衰弱樹木、樹木傾斜及時扶正加固等內容。
四、城市綠地改建的建議
城市中無論綠地的建設或綠地的改造,都應以建設生態綠地為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高標準的綠地建設規劃,按照規劃嚴格組織和實施城市綠地建設和改造。
1、保護和維持生物多樣性。
保護和維持綠地的生物多樣性對整個城市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切實地加以保護、恢復和維持綠地中的原有的生態環境。通過合理的規劃,構建生態環境系統,確保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其次還要按照建設生態園林的標準,規劃城市園林綠地建設。
2、營造景觀多樣性
在綠地改建過程中,要實現綠地景觀多樣性。
⑴設計理念多元化,建設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園林綠地景觀。設計過程中應注重對現有景觀資源的挖掘,加深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理解,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綠地設計方案。
⑵保護和利用多樣化的鄉土生境系統,確保園林綠地植物配置多樣化和鄉土化[3]。過于單一的植物種類和過于人工化的綠化方式,其綠地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并不很強。鄉土植物的利用有利于營造城市景觀多樣性。
⑶節約資源及就地取材。首先是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其次,對水資源的節約。很多綠地改造不顧綠地性質,區位,不考慮水源,水循環、中水利用就一概以水覆之,這是極不符合園林發展的方向的。本次植物園夏景園的水體改造,基本以原有水塘和低洼地稍加整形而成,水源以地下匯水為主。第三,城市綠地建設中人文資源的盲目利用也是不可取的。力行園林素材本土化,園林植物鄉土化;力爭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增強資源保護意識,提高城市園林建設品位。在這次改造中原方案中過多的“銅雕塑”、“銅文化符號”最終被取消。
⑷園林綠地改造應“以人為本”
城市的主體是人,城市園林綠地是為人服務的,而非僅僅為美化而興建[4]。它的真正意義在于為居民提供一種休閑、生活及工作的環境,是防災遮蔽,是游覽還是休息,或是科普教育等,園林綠地建設的目的要明確,并要放到城市綠地系統的大環境中去考慮。人工綠地應盡可能模仿自然景觀,自然植被群落及自然環境,并充分發揮其使用功能。只有城市園林綠地的生態化,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才能實現滿足人類社會生態和發展的需求。
五、結語
總之,園林綠地改造對城市環境的改善至關重要。生態型、節約型、功能完善型是未來綠地改造的發展方向,要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對城市綠地改造進行設計與施工,要系統考慮局部與整體、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協調,以及生態效益最大化等原則,要為城市生態安全提供一道有力的屏障。
參考文獻:
[1] 張慶費等.國際大都市城市綠化特征分析.中國園林[J].2004.7:76-78.
篇10
關鍵詞 城市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0-0087-03
城市綠化是一項關系到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系統工程,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設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我國現行城市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中的強制性內容之一。搞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響應構建21世紀生態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建設的不斷加快,對城市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培養宏觀思維,實現規劃思想與解決現實問題相結合的專業素質,是本課程改革探索的目標。
1 課程教學目標與主要內容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城市規劃專業課程體系里屬于必修專業課程。它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分支學科,根據城市規劃學和城市生態學等學科原理,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分布規律和規劃方法。其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從宏觀角度掌握城市綠地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相關的規劃和編制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從社會發展角度來認識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和管理。
目前華南農業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教學主要內容包括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部分涵括城市綠色空間規劃理論,規劃模式、方法與編制方法,城市景觀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建設與管理等教學重點。
2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教材部分內容稍滯后
在2008年之前,國內各大院校城市規劃專業采用的城市綠地系統教材較少,主要有北京林業大學楊萘麗主編,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第二版),華南農業大學王紹增主編,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綠地規劃》(第一版)[1]。教材突出城市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方法。近五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變,新增加了一系列針對高等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業背景的教材。如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李敏著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及劉頌等著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教材。此類型教材與之前教材相比較,不側重講授具體地塊的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技法,更強調從宏觀上了解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功能并掌握相關編制辦法。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風景園林與城市規劃系城市規劃專業目前采用李敏著的教材,其他教材作為教師推薦給學生參考的課程輔助參考書。
雖然教學過程針對城市規劃專業背景采用對應的新教材,但因教材編寫及出版周期的緣故,教材仍存在部分內容信息滯后的情況。其一是行業中法規條文的更新未能及時反映。如城市綠地分類是課程重點內容,2012年1月1號正式實施的《城市用地分類標準》(GB50137-2011)對城鄉用地分類做了新調整,總體規劃層面的城市綠地分類也有了較大的變動。但多數教材僅列出2002年出臺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85-2002),對分類的介紹所占比例過小,缺少對應實例的分析。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在專業規劃與專項規劃層面,市區和市域層面,規劃內容側重點及采用的分類標準均有所不同。教材介紹編制內容時缺乏對這部分內容的說明。目前國內對綠地系統的評價指標除了以往的《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標準》外,還有《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50563-2010)等,但教材對綠地規劃指標體系與規劃內容的介紹不夠全面,這些問題直接反映在學生概念上的混淆。其二是側重闡述以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經典范例和規劃思想,但對國內外新的規劃思想、動態趨勢、技術成就和規劃實例的介紹較少。
2.2 規劃實踐環節薄弱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整個教學課時適宜掌握在60課時。在介紹基本原理和規劃方法的基礎上,能夠結合相關的規劃范例和實際操作實踐,掌握基本理論和規劃編制技能。因課程與城市規劃原理存在知識的交叉與滲透,要求學生對城市和城市規劃相關理論有一定認識和理解。城市規劃原理課程許多知識點也是綠地系統規劃的基礎知識。據此,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分別在大二兩學期開設城市規劃原理等基礎課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提前一年開設,為學生打下理論基礎,知識點構成系統銜接。但因學校調整教學方案,現有課時壓縮至48課時,加上課程作業工作量大,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開展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踐環節始終比較薄弱。規劃編制不同于設計課程,設計課可以采用師生面對面交流改圖的形式分析設計技巧和表現技能,而規劃課則傾向以小組形式合作完成,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對現狀問題調研分析,培養形成宏觀的整體性思維模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結合實踐是該課程改革的重點。
2.3 學生重視不夠,主動學習積極性不高
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經過前三年的基礎學習,已經了解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方向。但作為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綜合性強,與建筑學、環境科學、生物學等學科,與水、路、橋等工程以及歷史、藝術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要求學生知識面要廣。雖然大二上下學期開設了城市規劃原理、建筑初步、觀賞植物學等相關基礎課程,但作為城市規劃專業本科生進入三年級接觸的第一門規劃專業課程,不少學生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仍存在誤區,認為課程適用面較窄,以后在學習和工作中可能不需要或很少運用到該方面的知識。加上課程設置僅有48課時,教學過程中存在學時少而信息量過大的問題,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吃力。部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況,學習積極性不高。
3 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3.1 調整教學內容
筆者在教改中首先調整規劃與設計的教學比例。針對城市規劃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課程教學重點是講授城市各類綠地的特點,如何確定其在城市用地中的位置、面積和布局以及規劃要點等;不再具體講授如何進行該綠地詳細設計,避免與其他專業課的重復。
其次,針對教材部分內容信息滯后的情況,筆者重點增加針對法規條文、規劃內容與指標、前沿動態與發展這三個專題教學內容的信息擴充,以彌補教材的不足。如城市綠地分類的學習,在向學生講解現行執行的《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基礎上,剖析市區、市域、區域等不同層面的分類標準。同時通過對國標與行標、地標的對比,國內綠地分類與國外綠地分類采用橫縱向對比教學,使得學生對綠地范疇有了一定深度的認識。同時結合規劃文本,解讀不同規劃層面的編制內容側重點。通過不同時期的規劃實例,讓學生了解規劃理論的發展及行業在綠地系統規劃上的探索。針對一些實施的規劃項目或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如現在國內普遍關注并大力推行的城市綠道網規劃等,筆者結合自身參與的實踐項目,對規劃要點和流程進行詳細剖析,讓學生直觀看到規劃內容如何反映在圖紙上,引導他們思考解決在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編制方法和內容等理論十分抽象,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通過實例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理論內容。如結合規劃范例學習《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綱要(試行)》就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有效避免照本宣科。筆者通過選擇兩到三個城市的綠地系統規劃文本和圖則,橫向對比分析各章節編制的要點、編制存在不足,學生普遍反映更容易理解。
3.2 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方法的得當與否。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的教學講授,采用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抽象講解與實例介紹相結合,理性分析與感性體驗相結合的方法[2]。
1)布置課后思考,培養文獻綜述能力。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求的理論基礎十分廣泛,需要學生具備多方面知識,這些理論的學習不可能全部由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由于課時有限,部分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在課下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和閱讀。在教改過程中,筆者在課程開始便提供給學生一份專業學習書目和相關關注的網站。每專題學習完后通過布置對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結合參考資料,討論一個專項題目并整理形成文字。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查閱資料的能力,更有效鍛煉了資料整理和寫作能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雙嵌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雙嵌模式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在理論教學中結合課程設計和期中分類調研這兩大實踐環節。
課程設計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實際的規劃過程中能夠充分運用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規劃理論若不能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往往屬于死記硬背類型,知識僅僅用來應付考試。但通過課程設計的訓練環節,枯燥的規劃原理可以綜合運用起來。本校該課程的課程實習課時安排為一周,規劃課程采用一周突擊完成作業并不切合實際。因此,教改過程中申請課程實習采用分散形式,將一周課時分散穿插在整個學期12周的教學活動中。每階段先集中講授專題性的規劃原理和要點,安排對應的規劃內容讓學生在兩周內完成對應的階段成果(包括對應的文本和圖則),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由教師點評和開展課堂討論。
規劃方案必須建立在對現狀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在選擇規劃對象時,考慮本校的校園面積(7000多畝)、人口規模適中,規劃資料齊全,因此,該課程設計以本校為規劃對象,學生可以深入進行實地踏察。每班分成幾個規劃小組,教師給學生提供基礎資料,跟學生討論和制定技術路線。規劃內容分階段進行,從討論制訂校園綠地分類標準開始,完成外業現狀調研,內業的指標和空間布局分析,進而逐步完成編制工作。針對校園綠地分類,可以采用小組分類調研或分區調研,規劃編制合作完成,共同討論形成規劃成果。
通過教學改革的調整,該課的課程設計在時間安排上實踐時間不會過于緊湊,學生針對性地消化知識點,形成課前調研討論、課上論證、課后修改的良性循環。通過對知識點的反芻,加深理解。而學生在此過程中既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又鍛煉了團隊合作,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除了課程設計,期中調研也是主要實踐形式。配合課程進度,期中調研主要是針對綠地分類認知。在講授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后,通過學生走出去的方式,在對綠地的認知調研中建立起對城市中綠地的分類、形式及特色的了解。在教改過程中,采用分組形式,針對目前的五大類綠地分類分為5個小組,每小組側重調研一大類綠地(公園綠地、生產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和其他綠地),同時調研范圍盡量覆蓋市區。引導學生調研時重點觀察該類型綠地在城市中的位置、規劃定位、規劃設計特色等。分類認知成果選派小組代表進行匯報。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讓學生學習觀察,同時形成對當前城市綠化較為全面的感性認識。
3)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加課堂互動性。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于它的交互性和集圖文聲像為一體,能生動而全面地傳遞知識信息,信息量大,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有效結合多媒體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突破教學里的難點,更加直觀地讓學生理解課堂內容。介紹國家園林城市時,放映國家園林城市的創建短片和申報短片等視頻,讓學生更直觀掌握其創建要求和工作內容。如講授綠地系統空間布局模式時,運用谷歌地球軟件定位各個城市的衛星圖像,讓學生對城市空間布局特點一目了然。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課件內容,使抽象枯燥的規劃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提高了教學質量。
3.3 完善考核體系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課要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能力,教學考核同樣應包括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3]。期末總評成績中閉卷考試的筆試成績占50分,平時成績占50分,包括城市綠地分類調研與匯報、課后文獻綜述與專題報告、課堂問題討論等內容。課程設計單獨計算學分。通過完善考核體系,保證綜合成績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教學成果,避免學生平時不來聽課、期末搞突擊的弊端。學生在課上課下的學習成果均反映在總評成績中,保證整個學期的學習積極性。
4 結語
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教學過程中反饋的情況嘗試教學改革,包括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完善考核制度,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要求,培養適應時展、社會需求的城市規劃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和太平.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