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端語文教學方法范文
時間:2023-07-24 17:2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低端語文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看圖寫話;能力鍛煉;教學方法
在舊有教學價值觀念向新的素質教育觀念轉變后,語言表達成為學生學習評價的重要指標。促進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后,各種教學方法的轉變,思維訓練的探討成為同行們探索的熱點。我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閱讀同仁相關著作,從理論上穿透,從實踐中檢驗,總結出了三條小學低段語文看圖寫話的教學方法。
一、直觀讀圖,感受圖意
在二年級的語文看圖寫話中,圖畫都是很直白地傳達圖意,對于圖畫中的事物,他們都是很具體的,各個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很簡單的。不管是動物之間的親情關系、大小關系、變量關系、“斗爭”關系、成長關系等,都是一些直白的顯示,通過兩三個鏈接關系就表明了圖畫的意義。在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圖畫中最直白的意思,要引導學生在一接觸到圖畫時,就能感受到圖畫的意義,找出相對應的關系。只有學生在不費很大腦力就弄清楚了圖畫的關系,才能在第一時間激發他們的認知熱情,打開他們的表達欲望的“窗口”。在進行這方面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觀察信息:有的學生可能在第一時間只對其中的一兩個人物、一兩個圖景、一兩種色彩等獨立的對象感興趣,并被深深地吸引住,因此沉浸在這幾個對象中不能關注到整幅圖畫的意義。教師必須用心傾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表達,從中了解孩子們都關注了些什么,然后整理出一條思路來引導孩子們走進整幅圖畫,把握圖畫意義。這時教師就像一位撿拾學生智慧的“伯樂”,用自己的教學智慧來串連起學生的關注內容,將它們和圖畫意圖相聯系,構建起一條通達理解圖意的思維道路。教師的語言引導就如同“指路標”,在發現學生認知需求后不斷地引領他們進入到圖畫的世界里,并從自己關注之處為起點,感受整幅圖畫的意義。這就是“直觀讀圖”的意義。
二、細節暢想,開拓思維
之前講到了引導學生直觀讀圖,從自己關注的起點開始,走進圖畫的世界,這是對圖畫的整體感知的基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經典話語是對讀者獨特世界的高度而又精準的概括,“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句言論,說明了事物具有相似性,但沒有絕對的等同性。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學生對于圖意存在“異中有同”的相似的整體把握,但很大程度上是“同中有異”的獨特的個人理解占更多成分。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對圖畫細節獨特的暢想上,比如,在教學一副畫有一顆蘿卜、白菜和一只小兔子的看圖寫話時,我只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事物是兔子、白菜和蘿卜。因為有些學生對于其中的一些事物不能準確認識。引導學生感知了圖畫的整體意義后,我從學生所關注的不同點引導學生暢想圖畫細節,引出了許多耐人尋味的發現:有個學生說,他最關心的蘿卜,因為他喜歡吃蘿卜,他對圖畫的理解是――兔子媽媽叫小兔子到園子里找點菜回家做飯,它高高興興地來到地里,看到了白菜和蘿卜,因為小兔子喜歡吃蘿卜(是因為這個同學喜歡吃蘿卜,所以他認為小兔子也喜歡吃蘿卜),所以它拔了好一個蘿卜回家做成可口的蘿卜燉肉。另一個學生說,小兔子是個勤勞的人,它在自家的園子里種了白菜和蘿卜,現在蘿卜和白菜都長得非常好,它正準備把白菜和蘿卜運到菜市場去買,然后用那些錢買它喜歡的小人書――《阿衰》。之后還有很大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想法。對于孩子們的暢想要包容地接受,大膽地引導,只有引導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所感受到的情感,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這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學習所得,一切強加的理解都是一種對學生自由感知的侵犯。
三、嘗試表達,美化語言
學生在感知了圖畫的整體意義后,從自己的感觸點開啟的暢想是很美妙的,我們經常感到“言不盡意”,對于處于語言表達不成熟的二年級學生,將感受到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會受到識字量的限制,造成心中感受了很多,但總有些內容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大部分學生由于不斷受到語言表達的阻礙,漸漸地失去了表達的欲望,一個“難”字成了打壓學生的罪魁禍首。韓愈曾說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引導學生用口頭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將心中所想、情中所感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這時的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幫助學生掃清表達的語言障礙,引導學生用拼音、同音字等方法,代替在表達中不會寫的字,先理清表達內容,充分表達所要表達的內容,這是對學生“嘗試表達”的一種激勵。當學生將心中的想法表達完整后,教師要幫助他們處理表達中遇到的困難,比如幫助他們書寫不會寫的字,琢磨沒有表達好的詞句,充分以學生的思想、感情為基礎,引導他們用自己最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這就是“嘗試表達,美化語言”的教學。
篇2
關鍵詞:新形勢;教學留白;小學語文教學;教學質量;學習興趣
一、簡化教學內容,巧用留白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社會生活經驗和閱歷較少,他們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差,對于抽象的理論性知識和復雜的知識不能很快的理解、消化和吸收,鑒于這樣的學情存在,語文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教學設計,轉化相關的教學難點,簡化教學內容。針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來說,特別是低端的學生,學習的內容并不是特別多,并且很多的知識在學前教育和生活教育中已經有所接觸,那么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探究精神,提升課堂的活躍程度和參與率,以此來提升學習的效果和教學的質量。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熟知的知識點就簡單的講解,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通過一定的教學留白設計,強化學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培養;對于學生感覺到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就需要費一些工夫,細致全面的給予詮釋,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留白設計,不能為了設計問題或者課堂留白而盲目的開展,必須整合教學的相關要素,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教學留白的最大作用。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課文《司馬光》的時候,在新授課之前相信很多的小學生對此故事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甚至能熟背下來,記憶猶新的學生也大有人在。如果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按部就班的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不會濃厚。既然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性了解,那么教師不妨構建開放型的課堂,給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課堂伊始,教師就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留白:那位同學可以給我們講述下故事的大概內容?假如你是司馬光,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解決?從這個故事當中,你學習到了那些應對困難的經驗?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情境表演,設計表演課的留白,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境把相關的內容呈現出來,這樣學習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從學情出發,優化教學留白的難易度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也不是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全面把控,講解的津津有味,而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如何。教學的有效性終歸要落到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上,為此,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必須緊緊地圍繞著學情而展開。小學生有自身的特點,他們的好奇心較重,但是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難,特別是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受挫,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情,優化教學設計,正確的把握教學留白的難易度。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教學留白太難就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失去信心,那么他們就不會在主動的探究問題了,一節課下來學生會感覺到非常的勞累,那么也對以后的教學埋下了隱患。在教學留白的設計中,留白的空間和問題也要適中,不能太多,也不宜過少。如果太多就顯得整堂課都在活動,學生會覺得很累。太少的話,學生意猶未盡,好不容易放松的神經,一會又緊張起來。留白問題的數量要適中,難度系數也要適中,這樣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才會提升。例如在學習課文《木蘭從軍》的時候,老師為了優化課堂教學,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留白:花木蘭為什么要替父參軍?花木蘭究竟是男生還是女生?假如是你的話,你會怎么選擇?通過這樣的教學留白,其實就是告訴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些重點問題,這樣的教學留白才是有效的。
三、設計語文課堂的語言“留白”,提升教學質量
小學語文課程的學習其實就是文字的再理解、寓意的再創造過程。小學語文的學習就是小學生通過對文字的接觸,結合自身的思考來詮釋作者的意境。課文的理解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當然如果沒有絕對的偏見性理解,也不存在那種解釋孰對孰錯,只要是合理的,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存在性。語文課堂使用語言留白,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探究意識,還能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升學習效果。小學生閱歷較為膚淺,對于復雜抽象的理論性知識,接受能力不容樂觀,那么教師在課堂授課的時候一定要精簡自身的語言,做到言簡意賅,這樣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不要把講授的內容和盤托出,有時候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要講究語言含蓄,通過設置懸念一步一步地將學生引入到問題之中;教學停頓也是教學所必不可少的語言變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暫時性的語言“留白”,目的是給學生以咀嚼、回味已講內容的機會,便于進一步使“教”和“學”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課文《狐假虎威》時,老師可以巧用語言留白:這么多動物怕狐貍?是真的還是(學生回答“假的”。)生活當中有這樣的現象嗎?(學生回答“有”。)一步接一步的懸念設計,一下子就能讓學生明白狐假虎威的真正寓意,也從情感教育的角度告誡學生切記“狐假虎威”。
新形勢下,教學留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參與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