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范文
時間:2023-07-25 17:2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協調度;主成分;秩相關系數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0-0023-02
1 研究背景
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思想與思路,目標是保證社會具有長期的持續發展能力,確保環境、生態的安全和穩定的資源基礎,避免社會、經濟的波動,所以環境與資源承載力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應該盡量與經濟發展水平協調。近年,我國的許多學者都紛紛嘗試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指標來評價我國的發展水平,并在這方面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將利用它們的研究成果,從中選出兩個子方面的指標體系,即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來分別對全國31省份進行數據化的分析評價,從而測度全國乃至各省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水平。
2 研究方法
首先,本文利用綜合評價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來對31省進行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排名。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根據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客觀加權,可以避免綜合評價者的主觀影響。先從數量眾多的指標中壓縮、提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即主成分,然后依據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來確定相應成分的權數,最后通過對加權的主成分線性加總就可得到評價分數。
由于得到的兩方面排名是1.2.3這樣離散非連續的數據,所以要反映相關關系,只能通過計算spearman秩相關系數,看看二者間到底是呈正相關即經濟發達地區相應資源環境承載力也高,還是呈負相關,即越發達地區承載力實際越低。同時通過查表給出該統計量的顯著水平,保證結論的可靠性。
3 統計分析過程
3.1 指標選取
通過參考前人的研究結果,本文建立如下的指標體系:
社會經濟發展度指標,其中包含經濟水平(人均GDP、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年底數)、科技教育水平(每萬元GDP技術市場成交額、教育經費)、生活保障、質量水平(居民消費總額、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占總人口比例、壽命預期)三個方面指標;資源與環境承載力指標,其中包含資源承載力水平(人均國土、人均耕地、人均水資源)、環境指標水平(空氣質量、工業廢水、森林覆蓋率、自然災害傷亡)。
為保證分析的時效性,本文均采用2006年數據。
3.2 統計結果
利用統計軟件SPSS計算得到兩套指標的主成分(見表二、三),括號內百分數為相應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通過excel線性加總可以得到排名(見表四)。
計算出的spearman秩相關系數為-0.70323,查表可知該統計量在小于1%水平下顯著,即兩個排名間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錯判的可能性小于1%。顯然全國水平下的社會經濟發展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呈負相關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弱,這一結果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
3.3 數據分析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排名中差距最大的10個省份是廣東、江蘇、浙江、河南、山東以及貴州、新疆、海南、、青海,前五位是經濟發展指標排名顯著而資源環境承載力低的省份,后五位則相反;差距較小的省份有山西、陜西、重慶、北京、福建,排名相差均不超過三位。分析原因,應當主要有以下幾點:
(1)歷史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戰略發展經歷了由內陸向沿海轉移的過程,導致現在東西部、沿海內陸經濟不平衡十分顯著。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但資源緊缺,典型的就有廣東、江蘇、浙江;西部內陸經濟落后,但資源儲備豐富,如新疆、、青海等省份。
(2)發展模式原因:由于我國近年來專注經濟建設,不乏一些省份為追求高GDP而忽略了環境與資源的協調問題,如盲目進行重工業等的資本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建設,而導致環境污染嚴重。而某些內陸地區,由于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投資環境差,吸引資金能力弱,所以相應的工業污染型產業少、侵占耕地現象少,保留了大量森林植被且水資源尚未被污染,所以環境承載力就相應高,在環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高。
(3)指標原因:為分析可持續發展水平,本文選取的資源承載力指標均為人均指標。新疆、、青海這些地區地廣物博,卻人煙稀少,所以資源承載力排名相應上升。而沿海東部人口眾多,資源總量卻是中等偏緊缺,所以在資源承載力排名上一定是下降的。
在社會經濟發展指標中除GDP選取人均外,其余如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居民消費總額、教育經費、就業人員均選取總量指標,因為這些總量均能反映一個社會的活躍程度以及經濟發達水平,但不排除由于某些省份經濟發達,但容量較小而導致的偏誤,如天津省在社會經濟發展排名中下滑到第24位,或者由于地廣人多經濟總量大,而導致的排名上升,如山東省上升到第5位。
4 結論
我國提倡和諧、持續的經濟發展,各省的發展不能只注重眼前,重視當代人的利益,而忽略后代人的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不可失衡,應當協調發展。顯然,兩者協調的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就顯著;資源環境承載力高但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方,可以通過后期努力來盡快實現協調發展;但經濟發達資源承載力卻不是很高的地區就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應當即時通過調整資源分配或改善環境質量來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篇2
第一,持續用力深化轉型發展。轉型發展是鄂爾多斯再鑄輝煌的必由路徑,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發展理念、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發展結構四個方面實現轉型,率先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轉型項目建設,在抓好能源、化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產業項目建設的同時,同步抓緊抓好農牧業、服務業項目建設,進一步夯實轉型發展基礎。二是大力推進資源清潔高效集約開發利用,推動資源轉化增值、延長鏈條,力爭非煤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是著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以上。四是加快發展全域旅游、現代物流、健康養生等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47%。五是扎實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牧業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建設國家級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第二,全面著力強化創新引領。創新是鄂爾多斯實現轉型發展的命脈,創新這步棋走活了、走好了,我們就能夠取得更高質量、更好效益的發展。一是以國家級高新區建設為平臺,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著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率先建成自治區創新驅動引領區。二是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著力推動簡政放權、教育醫療、文化體制等各領域改革,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成效。三是加大“走出去”“引進來”力度,統籌抓好國際航空口岸、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內陸港建設,在認真實施呼包鄂協同發展規劃中率先突破,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讓鄂爾多斯更好地融入全國、溫暖全世界。
第三,精準發力推動協調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必須補齊城鄉發展短板,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以康巴什設區、自治區推進呼包鄂協同發展為契機,加快中心城區一體化進程,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二是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每年打造100個美麗鄉村,不斷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以“七網”建設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鐵路、公路、航空、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四是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切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全力促進就業增收,不斷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高質量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全面加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動安全生產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再上新水平。
篇3
十報告當中提到,構建同經濟水平相符的社保體系,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社會制度,同時也是經濟制度[1]。從社會制度的角度來看,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有效消除貧困,推動社會的公平;從經濟制度的角度看,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力再生產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產生直接影響,關系到經濟發展。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當前社保程度,經濟財力已經成為了社保資金的重要來源。總而言之,社保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隨著社保制度的不斷完善,社保支出金額必然會大幅增加,社保對于經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會更加的明顯。
一、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的聯系
首先,社會保障的進一步完善能夠保證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讓社會長期處在協調與健康的發展階段。我國當前GDP總值相對較為客觀,可是人均所占的生產總值很低,主要原因在于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相對較大。提升農村消費水平,能夠拓展市場內需,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從而提升農村整體消費水平,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除此以外,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能夠妥善地解決群眾看病難、住房難的實際問題,可以有效解決社會矛盾,保證社會實現和諧穩定發展,保持經濟的平穩發展。
其次,經濟發展為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物質基礎。社會保障制度無法離開社會支持。一些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健全,當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可以撥打求助電話,短時間就能夠獲得妥善的解決,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所無法企及的高度。一些貧窮落后的地區,因為社會保障的缺失,總會出現小孩因為饑餓而失去生命的情況發生。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經濟基礎將會直接決定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健全,經濟基礎可以為社會保障提供物質支持。對于我國而言,隨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實力的提升能夠加大社會保障支持力度,從而拉動社會保障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是一種再分配的制度,國家借此干預市場要素的分配,從而實現社會公平,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能夠有效地拉動地區社會保障水平。
二、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開始放緩,東南沿海經濟驅動力日益減弱,中西部逐漸興起;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存在國富民弱的情況[2]。這種情況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其對于社會保障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
近五年?齲?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低保、新農合以及新農保農村三大保障制度的建設,使得社會保障的重點逐漸從城市向農村轉移。與此同時,城市也在不斷擴展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養老保險的轉移接續。十召開前,國家就已經制定了“適度普惠”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理念,通過構建“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覆蓋全民的保障體系。在“十三五”規劃中,該理念轉變為“共享”來進行表達,在社會經濟全面發展進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3]。
公共財政以及經濟發展情況能夠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物質基礎。比如新農合與新農保,財政補貼成為了確保農民參與其中的主要原因。國家財政的大量投入也為這些保障項目運作提供了現實驅動力與物質基礎??墒墙洕l展放緩使人們對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質疑,甚至可能會動搖當前國家關注民生發展的政策導向。并且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擴大,質疑會不斷增多。
三、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發展適應性問題
第一,社會經濟需要與社會保障水平不相適應。社會保障不僅要符合各個國家社會經濟轉型需要,同時還要與國家的經濟相吻合。只有這樣,才可以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國當前面臨工業化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必須要構建質量更高的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
第二,社會保障制度約束了經濟轉型。我國過去所實行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水平較低,覆蓋范圍相對較窄,針對的通常是一些生活貧困的人群,更多的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救助。對于發展性保障我國所投入的資金很低,特別是在衛生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增長幅度較低,導致的結果是看病貴、上學難。這些問題對于居民生活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制約了當前我國經濟模式向內需拉動型轉變。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無益于縮小城鄉差距。我國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存在非常明顯的城鄉差距,無法調節收入,從而增加了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對象基本都為城鎮居民,對于農村所頒布的社保政策存在滯后性,內容也較為簡單。因此,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并沒有體現出其應有的作用。
第四,社會保障制度無法滿足老齡化的需求。我國當前已經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在經濟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時候,老年人口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世界老年人總數的20%,屬于未富先老。因此,我國在醫療與養老等方面的服務存在非常大的市場需求。此外,我國社會保障水平已經無法承擔改善老年人醫療待遇與生活水平的重任,因此,現在社會保障制度不能滿足人們的期望。
四、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對策
第一,調整社保支出,實現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當前社保各個方面的支出增長水平都高于我國國民經濟人均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社保支出已經與經濟發展不匹配,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解決。其一,嚴格控制社保各個方面支出的增長速度,特別要掌控醫療保險增長過快,實現和經濟增長率相匹配,在人均生產總值不斷增長的同時,提升社保各方面的支出,防止出現因為環保支出過多加重經濟負擔的情況,這對于經濟發展非常不利。其二,優化社保支出結構,在社保所有分項中,醫療保險的增長幅度要遠遠的高于養老與失業保險的支出增長幅度,妥善處理社保各分支的支出比例,防止出現社保支出過快增長。
第二,增加社保支出,提升社保水平。在適應經濟增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社保支出,從而提升社保水平。其一,在符合當前經濟增長趨勢的前提下,增加醫療、養老、工傷、失業等保險的支出數額,維持增長比例,與經濟增長匹配。其二,提升財政支出在社保層面的支付力度,提高農村社保水平,加大財政對于個人賬戶支付力度,防止出?F“空賬”的問題。其三,提升社保覆蓋面,增加社?;鹂癸L險能力以及調劑功能,使得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果能夠具有普惠性。其四,妥善處理社保各相關管理部門的利益,合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收入不公、人口流動所帶來的挑戰。
第三,打破城鄉二元社會保障體系格局。城鄉社保制度存在區域性分割的特征,是二元社會保障體系。對于這種狀況,國家需要完善相應的政策,妥善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人口涌向城市所帶來的社保轉移與延續的問題,推動農村勞動力流動,確保流動勞動力社保權利。同時,解決務工人員與流動人口綜合社保制度,保障這部分群體的社會權益。將社保制度作為打破城鄉二元化的利器,突破地區之間的社保封閉格局,拓展社保覆蓋面,維護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這部分新社保對象的合理權益。
第四,完善社保制度,應對老齡化危機。首先,延長退休年齡。當前男性的退休年齡是60周歲,女性是50周歲,這一規定還是按照20世紀50年代人們的平均壽命來確定的。在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背景下,退休員工的數量與在職員工數量之間的比值在不斷拉大,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那么無疑會加大在職員工的生產壓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國需要延長人們的退休年齡,降低企業養老保險的繳費率,從而降低企業所面臨的收支失衡的壓力。其次,籌集養老資金。為了有效籌集養老資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展開。一是轉讓、減持以及變現國有資本,降低在職員工的工資,并將其用于發放養老資金,使用這個方面需要注意對于資本市場所產生的影響,并且要考慮方式方法。二是國家可以通過發放基金與彩票的方式來籌集資金,這個過程需要根據相應部門所指定的規范與條例開展工作。三是加大養老保險基金在證券市場的投入力度,提升基金保值增值,完善投資政策,規避風險。
篇4
為了解我市改革開放以來,全市行政村之間的社會經濟發展差異。參照省有關鄉鎮社會經濟測評辦法,通過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經濟規模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效益、社會發展水平四個方面18項指標,對全市1087個行政村(排除部分水產村)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作了測評排序,確定排名在后的百個村,為我市的社會經濟欠發達村。并對這百個村的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差距及制約欠發達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作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欠發達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推進全市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村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受交通條件、自然資源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地區差異較大。為全面了解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比較行政村之間的發展差異,監測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的進程,更好地為市領導決策提供依據。我們開展了全市村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在取得調查資料后,參照省有關鄉鎮社會經濟測評辦法,通過資源環境與基礎設施、經濟規模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與生產效益、社會發展水平四個方面18項指標,對全市1087個行政村(排除部分水產村)的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作了測評排序,并對測評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和重點在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發展,為此我們重點對全市欠發達村(確定為后100位的行政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欠發達村經濟發展,努力提高農民收入,全面推進全市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建議。
一、欠發達村基本情況
1、 地域分布。我市百個欠發達行政村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各縣區的西部地區,且分布較為不均衡,安吉縣、長興縣欠發達村要占總村數的81%。具體分布為安吉縣49個,長興縣32個,德清縣4個、吳興區13個、南潯區2個。
欠發達村在縣區鄉鎮的分布
縣名及個數
鄉鎮名稱
個數
安吉縣
49個
遞鋪鎮
7
孝豐鎮
2
梅溪鎮
14
繅舍鄉
4
鄣吳鎮
1
高禹鎮
7
昆銅鄉
3
永和鄉
5
報福鎮
1
杭垓鎮
3
上墅鄉
1
良朋鎮
1
長興縣
32個
泗安鎮
15
虹星橋鎮
6
二界嶺鄉
3
吳山鄉
4
水口鄉
1
林城鎮
3
德清縣
4個
武康鎮
2
南路鄉
2
吳興區
13個
埭溪鎮
1
妙西鄉
10
楊介埠鎮
2
南潯區2個
和孚鎮
1
菱湖鎮
1
2、人口與勞動力現狀。百個欠發達村占全市總村數的8.9%,現有農村戶數4.72萬戶,農村人口為16.55萬人,占全市農村人口的8.5%。統計資料反映,目前我市欠發達村的人口規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勞動力負擔同全市比較相對較輕。去年百個欠發達村實有勞動力達10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的8.8%,勞動力的負擔系數為1.66,低于全市平均0.07個百分點,村均人口規模為1655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
3、地理條件。從行政村所處地理位置來看,全市欠發達村大多地處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的丘陵、山區。百個欠發達村中地處山區有39個、地處丘陵的有33個、28個村地處平原。大部分村與縣城的通車距離較遠,超過40公里的村有11個, 20-40公里的村有71個,10公里以內的村僅有6 個,偏遠的地理位置,難于從縣域經濟的集聚和輻射中得到實惠。
附欠發達村與縣城通車距離
二、欠發達村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差距
1、 農村經濟綜合實力明顯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2年,百個欠發達村農村經濟總收入7.79億元,占全市的1.6%,平均每個村農村經濟總收入為778.6萬元,僅為全市村平均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7.3%,與百個發達村相比差距更為明顯,前百強村創造的農村經濟總收入達145.67億元,占全市的29.8%,是欠發達村的18.7倍。
2、 農民收入水平偏低,生活較為貧困。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百個欠發達村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92元,為全市平均水平5052元的65.2%,只為前百強村6232元的52.8%。在百個欠發達村中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的有19 個,低于3500元的有81個。另據抽樣調查,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3226元,因此,欠發達村當前的農民收入主要用于一般水平的生活消費,制約了發展再生產的投入和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附全市村級農民人均純收入分類圖
轉貼于 3、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后勁不足。
“村強民富”,富裕的村集體為農民在改善基礎設施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提供更多的物質保障。2002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有179個,占全部村的16.5%,百個欠發達村中有61個。 2002年,集體經濟總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最多的是安吉縣有75個,占41.9%;其次是長興縣有70個,占39.1%;吳興區23個,占12.8%;德清縣7個,占3.9%;南潯區4個,占2.3%,集體經濟薄弱村依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百個欠發達村由于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較為薄弱,影響了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經濟的惡性循環。
4、社會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
據測算,全市全部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平均值為39.57%,指數在全市平均值以上的村270個,占全市村個數的24.8%;從行政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總指數看,我市行政村之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表現在:行政村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列第1位的長興縣夾浦鎮父子嶺村指數已達61.84%,最后1位行政村指數僅為21.96%。從前100位和后100位看, 前100個發達村綜合發展指數平均為46.20%,后100個欠發達村綜合發展指數平均僅為27.73%,相差18.47個百分點。
全市行政村綜合指數得分分布表 指數分組
行政村個數
占行政村總數(%)
50分以上
15
1.4
45-50分
34
3.1
40-45分
192
17.7
35-40分
435
40.0
30-35分
296
27.2
25-30分
104
9.6
20-25分
11
1.0
合 計
篇5
【關鍵詞】陜西,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體育產業作為綠色低碳新型產業,在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據估算,每年大約以20%的速度快速增長,在北美、西歐、日本,體育產業的年產值已經是國內十大支柱產業之一。陜西省地處西北,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隨著關中——天水經濟開發區和西咸一體化以及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戰略目標的推進,可以說,陜西省實現體育產業跨越發展正當時。
1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勢
近年來,陜西省落實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精神,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其優勢表現在:
1.1綜合社會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作為西部大開發橋頭堡的陜西省,具有承東啟西、聯結南北的區位之便。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到2011年底,陜西省城市人口達到1384萬人,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3%,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普查結果,2011年生產總值達到12391.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140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28元。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是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和結構優化的基礎。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廣大居民愈來愈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用于自身發展和享受生活的支出比重增加較快。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陜西省的體育需求增加,體育消費形成一定的規模。
1.2發展體育產業的基礎較好。據調查,2011年陜西體育產業年產值為40~45億元人民幣,年創利稅近3億元,體育產業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近年來,陜西省競賽表演市場和健身娛樂市場的發展較快。特別是陜西國力足球隊進軍甲A之后,使陜西足球市場異?;鸨?994年甲A聯賽開辦以來,全國平均每年每場的觀眾為2.115萬人次,1996年高達2.43萬人次,陜西國力主場觀眾人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中國的“金牌”球市,陜西省體育場也曾被譽為“超白金市場”。商業性比賽的不斷增多,給人們提供了觀賞高水平運動競賽的機會,也刺激了大眾在體育觀賞方面的消費。
此外,更具現實和長遠意義的是以民間足球聯賽、民間圍棋聯賽、民間籃球聯賽等為代表的民間業余聯賽的蓬勃開展成為陜西競賽表演市場的又一大亮點和潛在優勢。社會各界參與舉辦體育競賽表演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安康漢江龍舟節、環中國自行車賽等一系列經常賽事的成功舉辦,使陜西省形成了曾經十分活躍的足球、籃球頂級聯賽,這為今后開展頂級賽事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它各種類型的競賽表演市場,必將極大的豐富廣大群眾的文體生活和體育消費需求,將有力的推動陜西省體育市場的不斷發展。
健身娛樂市場是體育產業中的另一個熱點市場,在拉動內需、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陜西已初步形成多種所有制投資主體并存、高中低檔體育服務產品并存的市場格局,省、市經營性的各類球館、游泳、武術、健美中心等經營活動場所也越辦越多,這些經營性企業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滿足了人民群眾健身娛樂的需求,同時大大促進了體育消費的增長。
1.3陜西體育產業集團的成立,加速我省體育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2011年5月24日,陜西省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省政府為加快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該公司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西部體育強省”的戰略目標,抓住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和“西安國際大都市”為歷史機遇,全力推動陜西體育產業的大發展。通過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提高我省體育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促進陜西體育產業的集約化、規?;?、現代化和國際化,努力把公司打造成為我省體育產業的旗艦性企業。公司立足體育,面向市場,盤活資源、突破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我省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的實力,不斷提升陜西體育的影響力,為實現建設西部體育強省的宏偉目標做出貢獻。
2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的瓶頸
陜西省體育產業總體還處于低水平和啟動階段,雖然發展水平居于西部地區前列,但與東部省份相比差距較大。
2.1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體育產業法律政策的完善取決于體育產業的發展,而體育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經濟的發展。經濟是體育的基礎,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從整體上決定了該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對于一個地區來說也是如此。因此,陜西省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其體育產業的發展,并進而影響到其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
由于地區生產總值是從總量上反映一省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那么首先我們從陜西省的地區生產總值來看其經濟發展情況。一方面,近十年來(2001-2010)陜西省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10年達到10123.48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2.2倍,這樣的水平說明陜西省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顯著增強,其生產水平和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另一方面,人均和區域發展水平來看,陜西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排在第17位,人均GDP2011年前三季度排在第17位,經濟雖邁到了全國中游水平。但作為經濟后發展地區,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社會財富的積累還很薄弱,但利用國家的重視和相關支持政策,陜西省的發展勁頭和前景應該十分喜人??梢哉f,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且達到一定的規模,陜西省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創造出了推動這一產業快速啟動所需要的基本供給和需求水平。
其次,居民的收入水平與體育產業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居民收入水平越高,體育產業發展水平也會越高。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過去10年,陜西城鄉居民的收入一直保持著比較快的增長勢頭。2011年陜西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5028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524元。應該說,盡管目前陜西省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還較低,對推動體育市場發展的作用還有一定過程。但是其城鎮居民現有的收入水平,已經使他們開始具備實際的體育消費能力。因此,可以這么說,隨著陜西省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體育市場發展將獲得越來越大的推動力。
再次,體育產業發展與一地區的人均消費水平直接相關。而消費水平對體育產業及體育市場發展的影響又分為總量的影響和結構的影響。總量的影響是指居民人均全年的消費性支出總額給他們提供體育消費的可能性。一般來說,居民消費性支出總量越大,體育消費的可能性越大。2011年陜西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為13781元,居全國第18位。以渭南市為例, 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高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908元,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472元。因此,從消費水平總量上看,目前陜西省城市居民已經從總體上開始具備體育消費能力,而農村居民從整體上講還不具備體育消費的實際能力。
結構影響是指居民實際各類消費子項占支出總量的比重與體育產業發展所產生的互動關系。以城鎮為例,2011年陜西省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消費支出為1858元,占當年生活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為13.5%,因此,陜西省居民消費水平對體育市場發展的影響,既有總量約束外,又有結構性約束。換言之,培養和發展陜西省的體育市場既有賴于居民消費支出總量的增長,也取決于居民消費結構的轉換與升級,其中做好政策性引導和激勵居民體育消費尤為重要。
總之,目前,陜西省社會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全國中游水平,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過渡,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來發展體育產業。同時,由于陜西省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西安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陜北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基礎比較薄弱,而陜南則相對落后,在農村,尤其是偏遠山區經濟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發達及不均衡嚴重制約了我省體育產業的發展。因此,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的發展壯大在陜西省將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就目前的情況看,制約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很多,在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同時,也受社會文化背景、傳統消費習慣、產業體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約。
2.2經濟水平低,缺乏發展資金。陜西省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勢頭較猛,GDP的增長率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陜西省經濟的底子比較薄,2011年GDP僅為12391.3億元,占全國GDP(471564億元)的2.62%,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5%,就總體而言,陜西省經濟仍處于全國的較低水平。發展中的陜西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尤其是西部大開發的開始階段,以大交通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戰略,以高科技和農業為主體的產業政策,都需要政策投入大量資金。這就給政府投資體育帶來一定困難。雖然陜西省以及各地市政府及部分單位都在積極想辦法向體育事業投資,但對處于啟動階段的體育產業來說,政府前期投入仍顯不足。
2.3產業布局不均衡,產業結構還有待完善。陜西省體育產業布局與省內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體育產業的布局也隨之不平衡。具體表現為:以西安市為核心的關中發展最好,陜北前景廣闊,陜南發展偏弱;城市好于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較不合理。據調查,在東部廣受歡迎的體育旅游、野營、訓練、攀巖、摩托、汽車等極限運動在陜西省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經營單位寥寥無幾,活動開展的也非常有限,一些自駕車越野活動也多為傳統旅行社作為一項副業開展,體育部門少有涉足。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的體育中介服務,在全省還處于萌芽發展階段。
2.4體育市場主體不成熟。市場主體包括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作為生產者而言,陜西省的生產廠家極少,企業規模小,組織形式不規范,經營方式落后,生產和經營商品數量和品種單一,營銷手段、方式陳舊。據調查,陜西省銷售的體育用品大多來自浙江、廣東、福建、江蘇及東南亞地區、韓國、美國、日本等。體育用品生產廠家極少,僅有的少數廠家規模較小,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品牌效應,競爭力較低,所占份額微乎其微。另外,陜西的體育器材生產廠家也缺乏遠見,還停留在作坊式的生產狀態,對新產品研制投入不力。
而經營者在投資之初并沒有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市場調研,同時又缺乏必要的專業開發知識和能力,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效益極差。例如,陜西省保齡球行業在90年代十分興盛,僅西安市就出現了60-70家保齡球館。由于盲目的重復投資,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的殘酷現實,不切實際的投資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的球館倒閉,目前有不足十家球館還在苦苦支撐,有的表示近期內盡快轉產。
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觀念還未完全轉變,消費能力和水平還較低,消費結構不盡合理。從體育消費能力上看,我省城市人口的74%以上有體育消費,但人均體育消費額僅為56.8元/年。而全省農村卻有68%以上的人從未有過體育消費,農村地區消費者體育消費額不足10元/年。省內消費市場的現狀使體育產業的發展受到限制。例如,2011年全省體育彩票銷售額為16億元,而同期,山東體育彩票銷售額為95億元以上。省內的消費能力不足以支撐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
2.5體育市場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體育法規不健全,法規建設滯后,由于全省沒有統一的法規,各地無從參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市場秩序較為混亂,在利益的驅動下,部分經營者無視市場法規,以不正當手段進入市場。各級管理部門對體育產業監管力度極弱,無力查處,導致部分體育市場失控。管理體制沒有理順,多頭管理和空頭管理并存。部門分割、地區保護嚴重,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行業監察、預警、評價;缺少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明確政策;一些單位用行政手段和壟斷項目市場,壁壘過高,進入成本過大,致使一些商家望而卻步。
篇6
通過東江湖庫區當前以水為核心的資源環境的健康狀況調查,構建水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運用主客觀賦權法,測度了2001—2011年東江湖庫區水環境的承載力,結果表明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呈現整體穩定伴有小幅度下滑的趨勢,資源環境與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能存在不協調的狀況。在此基礎上,對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及其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度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東江湖庫區2001—2011年期間大多數年份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關系為中度協調,部分年份出現了初級協調、勉強協調的情況;庫區的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協調程度不高。最后,提出了推動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水環境承載力;協調發展;東江湖庫區
東江湖庫區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資興市境內,是國家“六五”重點能源工程——“東江水電站”的蓄水水庫,擁有81.1億m3優質水源,是湖南省唯一、全國少有的大型優質水源,是“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戰略發展資源。東江湖大量的優質水源,更是承載這一帶生態環境的基礎。東江湖庫區的保護,不僅指保護水資源,更是意味著對庫區內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東江湖庫區的保護工作:2002年3月,《湖南省東江湖水環境保護條例》的正式施行,讓東江湖成為全國第一個受專門立法保護的人工湖泊。10年后,東江湖被納入全國第二批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范圍。2013年,東江湖入選國家重點支持湖泊。東江湖庫區不僅要受保護,也要發展。長期以來,為了支持東江湖庫區的保護工作,庫區居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庫區內往往是“有田不能耕”、“有水不能漁”、“有林不能用”、“有礦不能挖”。大量退耕還湖、網箱上岸、后靠的移民,由于沒有了經濟來源而生活困難,而政府對其的補貼不能完全及時到位,庫區居民保護東江湖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東江湖庫區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限制。要處理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使當地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實現協調發展,在當前背景下,探索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的狀況很有必要。
1文獻綜述
關于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國,國外相關研究較少,一般是在可持續發展相關文獻中簡要地提及,并未對水環境承載力進行系統的專門的研究。在我國,郭懷成、彭靜、曾維華對水環境承載力的定義進行了細致的研究[1-3]。學者們普遍認為水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區域某一時期內,特定社會生產條件及經濟發展水平下,以水為核心的資源環境有機整體在自身結構、功能不受破壞的前提下所能提供的承載人類社會活動的能力。它不僅僅是指水資源本身的承載能力,還包括以水為核心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由于水環境承載力研究涉及的范圍廣、內容較為復雜,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水環境承載力在傳統的評價方法基礎上進行了綜合與創新,并提出了大量的量化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方法,包括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多目標決策法、系統動力學仿真模型法以及人工神經網絡模型法等等。不同的學者在研究不同對象時會針對性地采用不同的量化方法,也由此選擇有針對性的指標[4-9]。1966年,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首次提出生態經濟學的概念,用系統分析的方法論證了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系[10]。1973年,Mishen提出Satiation論點,認為經濟的發展會受到資源環境的約束[11],之后我國的袁旭梅、白華、劉耀彬等對社會—經濟—生態復合系統協調開展了研究[12-14]。以上研究在水環境承載力的量化、指標選取上缺乏統一的方法與標準,大多選取相對量的指標、契合研究對象的針對性的指標,缺乏定性與定量結合的評價標準,即水環境承載力能力高低劃分的研究還有待發展。水環境承載力的評價可以反映區域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契合程度,對于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
2.1東江湖庫區的基本情況及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東江湖庫區地處113°08′E~113°44′E,25°34′N~26°18′N之間,總面積4719km2,庫區包括資興、汝城、桂東、宜章四個縣市,52個鄉鎮。水域面積160km2,總庫容91.48億m3,是湘江上游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人工湖泊,在發電、防洪、旅游、生產生活用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入湖河流包括浙水、滁水、資興江、漚江和淇江等,其中二級支流浙水、漚江的上游分別處于汝城和桂東縣境內。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是聯動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動態變化的綜合性評價。在綜合考慮東江湖庫區的現實情況后,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模型應包括水環境承載力水平(A);資源子系統(B1)、環境子系統(B2)、經濟子系統(B3)、社會子系統(B4),以及具體的評估指標體系。
2.2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數據來源及水平測算綜合考慮數據的代表性、可獲得性以及后續對策建議的可操作性,本文選取2001—2011年資興、汝城、宜章、桂東四地的數據進行綜合計算,得出東江湖庫區2001—2011年的水環境承載力水平。所有數據均來源于2002—2012年《郴州統計年鑒》。在灰色物元分析的基礎上,綜合運用熵值法和層次分析法對水環境承載力各評價系統進行主客觀賦權,以有效避免由人工直接賦權而導致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結果的主觀性;同時計算得出的各評價子系統和評價指標的權重,在科學賦權方法的使用下,更能反映出東江湖庫區的水環境承載力的實際情況。首先構建判斷矩陣,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各子系統對水環境承載力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然后聽取專家意見,認為資源與環境子系統比經濟和社會子系統更重要,重要程度之比為2。建立判斷矩陣后,計算得到各個子系統在水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中的權重。經計算,得出各指標在各子系統中的權重以及在總系統中的權重,據此構建水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結果見表2。
測算結果中占權重較大的指標,既有來自資源環境層面的,也有來自經濟社會層面的,表3水環境承載力的測算結果較為理想,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東江湖庫區的情況?,F對權重較大的各指標進行分類分析:①涉及到區域人口數量以及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指標:人均水資源量(0.0873)、人口密度(0.0592)、人均水田耕地面積(0.0469)、人均水庫養殖面積(0.0446)、城市化率(0.0403)等,這些指標的權重系數較大,揭示了庫區人口的增長,給當地環境、資源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易導致資源分配不均甚至稀缺的問題,對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水平影響較大;②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及水資源開發程度有關的指標:鄉辦水電站發電量(0.0842)、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0.0821)、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藥使用量(0.0745)、工業廢水達標率(0.0557)等指標的權重相對較大,也揭示了不論是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還是農業、工業等產業發展活動,都會對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尤其是水資源造成顯著的影響,特別是農業養殖、工業發展中廢水的排放,會直接影響水體,進而影響水中有關生物及水體周圍的自然環境;③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第三產業占GDP比重(0.0483)、農業產值占GDP比重(0.0415)等指標權重較大,反映出東江湖庫區采用何種發展模式,與庫區資源環境保護水平息息相關。若是采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極易降低庫區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反之,如果改革轉型,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既保護了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也能提高其水環境承載力水平,由此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當地自然資源環境條件,更多的是與庫區周邊的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有關。通過測算,得出東江湖庫區2001—2011年的水環境承載力水平見表3。
由表3可知,東江湖庫區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與水環境承載力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說明區域水資源的豐沛程度、區域水環境的好壞與水環境承載力密切相關。而經濟子系統總體呈現波動上揚的態勢,社會子系統則因人口密度增大,城鎮化的不斷提高而呈現緩慢下滑的趨勢。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水平在2001—2011年期間,整體波動幅度不大,大致保持在(0.5,0.7)的區間范圍內,說明這些年間,政府采取的針對東江湖庫區的保護工作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結合11年間各個子系統水平的大致走勢以及2011年的數據進行分析,不難看出,盡管環境子系統在2008—2010年間有小幅度的改善、社會子系統在2010—2011年間有所上升、經濟子系統總體呈波動上揚態勢,但總體來說,其余子系統及水環境承載力整體均呈現下滑的趨勢,可以看出東江湖庫區局部水質惡化、水環境污染加重的情況仍然存在。為了更加直觀明了地反映東江湖庫區歷年來水環境承載力水平變化情況,不考慮四個子系統的變化走勢,繪制圖1。由圖1看出,2001—2011年間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波動幅度不大,但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最大值為0.7103,最小值為0.4924。關聯度介于0和1之間的,越接近1,承載力水平越高。參照這個標準,會發現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水平并不是很高,僅處于中等水平。水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反映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的指標,水環境承載力水平不高的實證結果,意味著東江湖庫區近年來資源環境與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能存在不協調的狀況。故本文將在原有水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為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兩大模塊,對兩者的協調度進行深入分析。
3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
3.1資源環境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發展水平的計算
3.1.1無量綱化處理。為保證計算結果的科學性、客觀性及準確性,對各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的處理,即標準化處理,使各指標數據最終值落在[0,1]區間內,且使其離散程度標準差最小。
3.1.2確定權重。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思路確定指標權重。在聽取了相關領域專家意見后,根據知識與經驗對每一項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確定各個指標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并結合使用熵值法,計算各指標權重,最終將這兩者進行綜合運算,得出各指標的最終權重值,見表4、表5。
3.2結果分析①從總體上說,2001—2011年期間,東江湖庫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2008、2009和2011年增長速度分別為17.04%、7.81%、10.31%,資源環境水平則呈現為整體逐步下滑的趨勢,最高值為2002年0.7526,最低值則出現在2011年,僅為0.2241。②由圖2可以看出,2001—2008年期間,東江湖庫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均低于資源環境水平,兩個系統之間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減小;在2009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略高于資源環境水平,達到兩者差距最小;2011年,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超過資源環境水平0.2個單位。
4結論與建議
實證過程中發現2001—2011年東江湖水環境承載力水平整體波動不大但存在個別年份水環境承載力有所下降的情況,表明東江湖庫區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經主客觀賦權這一科學方法計算得出的水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中,可以看出東江湖庫區本身的氣候氣象,當地工業、農業的發展水平,對東江湖庫區水環境承載力水平的影響較大;經過協調發展度的測算,可看出近十年來,東江湖庫區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并未達到足夠協調的程度,其中大部分年份都是社會經濟發展滯后于資源環境的保護,表明當地政府為了保護東江湖而犧牲了應有的發展,損害了庫區居民的利益。為了東江湖庫區的長遠健康發展,改善庫區協調發展水平,從加速經濟發展、重視生態補償及生態保護、各縣市加強協作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推進東江湖庫區資源配置市場化,打造產業聯盟。東江湖庫區擁有81.1億m3的優質水源,在不破壞東江湖庫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將可以利用的資源整合起來,逐步合理地放寬東江湖庫區資源配置途徑,與其他地區形成產業聯盟,將東江湖庫區的“輸血”功能最終轉換為“造血”功能,推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第二,推進東江湖庫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制化水平,積極修訂與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與辦法。東江湖庫區居民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致使自身發展的利益受到損害,但因東江湖優質水源而受益的中下游城市卻沒有做出任何補償。因此需盡早出臺及完善針對東江湖庫區的科學合理的環境保護法、生態環境保護法、生態補償法及生態補償條例,給東江湖庫區生態補償機制的落實奠定法律基礎。第三,加強東江湖庫區生態環境治理。為加強林業生態保護,東江湖庫區中大部分的林木資源已被劃分為生態公益林,禁止庫區居民隨意砍伐,國家對公益林的補貼價格是10元/畝•年,這個價格遠遠低于市場價格。為此,需要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此外還需加大對東江湖庫區內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建立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立垃圾回收及分類處理制度。第四,庫區內各縣市間加強溝通協作。東江湖庫區包括資興市、宜章縣、汝城縣和桂東縣,各個縣市之間由于自身地理位置、人文環境的不同,如今發展勢頭各不相同,能夠利用的資源也是各有差異。其中,資興市是發展較為迅速的,是東江湖庫區保護的主要牽頭縣市;汝城縣和桂東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可用資源有限,本地發展實力有限。在東江湖庫區協調發展的過程中,四個縣市之間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積極打造東江湖庫區整體發展的規劃,全面推進各縣市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懷成,唐劍武.城市水環境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5(15):363-369.
[2]彭靜,廖文根,趙奎霞,等.水環境承載的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水資源保護,2006,22:14-17.
[3]曾維華,楊志峰,劉靜玲,等.水代謝、水再生與水環境承載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4]郭懷成,趙智杰.我國新經濟開發區水環境規劃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1994(2):14-22.
[5]賈振邦,趙智杰,李繼超,等.本溪市水環境承載力及指標體系[J].環境保護科學,1995(3):8-11.
[6]崔鳳軍.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1998(13):58-62.
[7]蔣曉輝,黃強,惠泱河,等.陜西關中地區水環境承載力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1(21):312-317.
[8]王儉,孫鐵珩,李培軍,等.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區域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生態學雜志,2007(26):139-144.
[9]趙彥紅.河北省水環境現狀及水環境承載力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5.
[10]BouldingKE.Theimpactofthesocialsciences[M].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1966.
[11]DalyHE.Towardasteady-stateeconomy[M].SanFrancisco:CorkUniversityPress,1973.
[12]袁旭梅,韓文秀.復合系統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8):51-55.
[13]白華,韓文秀.區域經濟—資源—環境(Ec-R-EV)復合系統結構及其協調分析[J].系統工程,1999(17):19-24.
篇7
關鍵詞:會計工作;經濟發展;經濟環境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1
會計是以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運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企事業單位經濟活動進行連續、系統、全面和綜合的核算和監督并在此基礎上對經濟活動進行分析、預測和控制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并為有關方面提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經濟信息的一種管理活動。國民經濟發展總量、資源的消耗量、利用率以及其他各項經濟指標的計算,都離不開會計工作。會計與經濟發展環境是緊密相連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了會計的產生發展,會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搞經濟離不開會計,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
一、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1.經濟發展促進了會計的產生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歷史起點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期。會計起源于生產實踐,最初表現為人類對經濟活動的計量與記錄行為,如結繩記事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會計的內容和形式也不斷地變化和逐步完善起來。會計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特別是現代會計的產生,14、15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商品貨幣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利用貨幣計量進行價值核算和廣泛采用復式記賬法,從而為現代會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0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得到了迅速提高,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科學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企業為了加強內部經營管理,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對會計提出了不僅要事后算賬,事中控制,更要做到事前預測和決策,與此同時促進了管理會計體系的產生與發展。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是會計發展史上的一次偉大變革,從此,現代會計形成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社會化的發展,企業在重視內部管理的同時,對企業外部環境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由此,戰略管理會計應運而生。戰略管理會計的產生對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和持續健康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現代化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系統等電子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賬務處理等操作程序更加便利,極大地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所以說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的發展是會計發展的基本前提。
2.經濟發展影響會計的發展
經濟發展環境是指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物價變動水平、金融、證券市場發育及完善程度等具體因素的總和。它是影響會計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經濟體制產生不同的會計理論。一個國家處于何種經濟體制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會計模式。所以說,經濟體制的變革勢必導致會計的變革。
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對會計實踐和理論研究以及規范體系等影響很大。從會計發展史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經濟活動和會計實務就越復雜,會計的發展不僅越來越重要,而且要求其發展水平也越來越高。所以說,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會計的認識就越加科學,會計各方面的工作就越完善。
物價變動也會影響會計的發展。在經濟持續通貨膨脹時期,歷史成本計量的局限性表現在:財務報表資料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能保證企業固定資產的更新。
金融、證券市場處于初期階段時,對會計資料信息的披露要求較低,服務對象主要是政府及其有關服務部門。金融、證券市場成熟完善后,則對會計信息的披露要求較高,服務對象是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
總之,經濟發展環境決定會計的產生與發展,經濟發展的趨勢決定了我們進行會計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的目標。
二、會計促進經濟發展
會計工作通過核算職能為經濟管理提供信息、資料;通過監督職能對經濟活動直接進行管理促使經濟更好地向前發展。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日趨激烈,會計工作又通過所提供經濟管理所需的會計信息,參與經濟決策,預測經濟前景等來提高經濟效益,使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1.會計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會計的發展,不僅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關,而且與經濟形態的更替有關;而會計工作的不斷完善又進一步反作用于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快速發展。從會計發展的歷史進程看,每一次新舊經濟形態的更替,都能促進經濟水平的提高,進而帶動會計向前發展。與此同時,會計信息對于調節社會經濟運作、管理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利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方面有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
2.會計工作職能,能動的為促進經濟發展服務
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是會計最基本職能。會計核算就是對大量的經濟業務通過記錄、計算、歸類、整理和匯總,并通過記賬、算賬、報賬等程序,全面、完整、綜合地反映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并為經濟管理提供有用的資料信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會計工作要求不斷提高,會計核算不僅僅包括對經濟活動的事后核算分析,還應包括事前預測和事中控制。事前預測的主要形式是進行經濟預測,參與決策;而事中控制的主要形式則是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通過核算和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對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按計劃和預定的目標進行。
會計監督是指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經授權,按照特定主體的相關規章制度運用專門的程序和方法,對特定主體內部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監督和督促,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為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決策服務,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會計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主要檢查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監督的內容主要包括:檢查企業未來的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通過審查分析會計核算資料,糾正偏差使企業經濟活動沿著既定目標進行;通過評價經濟活動成果向企業決策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核算資料信息等內容。通過會計監督達到維護國家財經法規和改善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電子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統會計的職能有了新的擴展。一般認為,除了會計核算監督兩個基本職能之外,還有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擴展功能。會計工作參與企業經營決策,預測經濟前景,控制企業經濟活動全過程,分析經濟效果,是現代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重要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任務是要使企業不斷的提高經濟效益,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關鍵在于決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決策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而良好的會計環境能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真實、準確、可靠、有用的信息,是決策正確與否的重要保證。
總之,會計工作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都離不開會計工作,而會計工作方法的變革、發展總是以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需要為動力的。經濟效益的衡量要借助于會計,經濟效益最大化需要會計為其服務。為了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形式,會計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迎接市場經濟發展新挑戰并更好地發揮會計管理經濟活動的功能,促進社會市場經濟正常、有序、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正剛.淺析會計與經濟環境[J].當代經濟,2008(02).
[2]將偉.試論會計的國家化與國際化[J].西南財經大學,2000.
[3]高雯霓.會計如何做好企業管家[J].中國科技博覽,2010.
篇8
【關鍵詞】人力資源;能力水平;經濟發展;效應分析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 our province through human resources quantity, quality, industry distribution, inflow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asurement model, analyses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and that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the creation of attracting and gathered talent of the good environment, accelerate industrial and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ed cultivation, adjust the employment polic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and actively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 keywords 】 human resources; Ability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ect analysis中圖分類號: F1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從兩方面來體現: 一方面,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知識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促使人們對教育、培訓更加重視; 另一方面,人力資源能力的提高, 不僅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而且對人口素質、管理水平、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意識、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河南省人力資源能力的定量分析
1、人力資源能力測評模型的構建
對于區域人力資源能力水平的定量判別和統一比較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并應用了一種評價人力資源能力水平的數學模型。其原理為:根據如前所述,人力資源要獲得體能、技能和智能需要社會支付成本的比例為1:3:9。而人力資源的體能、技能和智能對社會財富的貢獻(即社會獲得收益)則分別是1:10:100。它說明一個僅具有體能的人,他能創造的財富大約只能維持他本人的生存,而同時具有技能的人則可創造出10倍于僅具有技能的人;具有智能的人又可創造出10倍于具有技能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以文盲作為僅具有“體能”的人,以第二產業從業的人口作為具有一定“技能”的人,而以科學家工程師人數作為具有“智能”的人,那么按照上述簡單的規則,我們可以推導出計算區域人力資源能力水平系數公式為:
人力資源能力等效系數=(文盲人數*1+第二產業人數*10+科學家工程師*100)/全社會總人口
也可表示如下:
ni—表示文盲人數
nc—表示第二產業人數
ns—表示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
na—表示年齡在18一60周歲全社會總人口數
R----表示就業條件修正數
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推進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從人力資源能力測評模型可看到,不同類型的“人”,對社會的貢獻是不同的。
第一,人是“智能”人,他對社會的貢獻就要大得多,“技能”人次之,“體能”人最弱。從人的能力結構的主要方面即體能、技能與智能來看,假設人的綜合能力是可以通過體能、技能與智能等方面的能力相加而得,則人的綜合能力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將隨著人的體能—技能—智能的不斷提升,即技能或智能成份的增多,其對社會的貢獻也隨之提高。
第二,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的“智能”人越多,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就越高,人力資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強;反之,人力資源能力水平也就越弱。從資本能夠增值的角度看,能力作為資本具有創造價值的功能,能力資本的增值從某種角度上說,要大于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增值。
2、人力資源能力等級及測算
人力資源能力測評模型的構建,使我們能夠通過其模型計算出能力的系數。中科院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把人力資源能力系數分為六大類(見表1),取值范圍在1-100之間,每一類都代表著某一層次的人力資源能力水平。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999年中國人力資源能力系數為6.98,相比之下,河南省人力資源能力系數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著不小的差距,處于全國較弱的水平上,由此可見河南省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知識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促使人們對教育、培訓更加重視;另一方面,人力資源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對人口素質、管理水平、資源的優化配置、創新意識、文明程度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深刻地揭示人力資源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我們利用《200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的數據進行了如下實證研究。
三、河南省人力資源能力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的實證分析
經濟增長是由資源、資本、勞動、技術、資源配置、結構創新等等因素所推動的。如果技術、資源配置和機構創新包含在資源、資本和勞動的使用中,經濟增長則主要決定于資源、資本和勞動的投入。而人力資本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要素,它的形成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積累的,其主要渠道為教育和培訓、衛生保健和遷移。
此次分析選取了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河南來進行比較,因為中部既是一個地域概念,又是一個社會經濟概念。中部是指中國版圖方位的廣大中部地區,約占國土總面積的58%;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相比要先進,和沿海省市相比要落后,但就這六個省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當,所以選取了中部地區的6個省為行為主體,結合各省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表l),對中部地區競爭力排序,旨在對河南省人力資源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
篇9
關鍵詞 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11-0169-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11.027
縣域作為基本的行政單元,承擔著承上啟下、溝通城鄉、固本強基和總攬農村全局的重要作用[1]。近年來學者們對縣域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等方面,僅有少數學者對縣域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2]。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社會和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因此促進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十二五”的良好開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模型
1.1 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系統性與全面性相結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動態性與靜態性相結合、相對獨立性等原則[2]。
根據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3],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的主要社會指標體系,本文構建了山東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指標體系由3個層次構成,分別為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領域層、子領域層和指標層,見表1。
1.2 評價模型
設系統f(x)、g(y)在時點t的發展水平的量度函數分別為f(t,x)和g(t,y)(其中x、y分別為系統f(x)、g(y)的特征向量)。f(x)、g(y)協調意味著f(t,x)與g(t,y)的相對離差即離差系數越小越協調,所以定義社會與經濟在時刻t的協調度為:
B(t)=f(t,x)•g(t,y)f(t,x)+g(t,y)2 2 k(1)
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當系統f(x)與g(y)發展到一定水平(f(x)+g(y)=c)時, f(x)•g(y)最大。從數學分析的角度講,只有當f(x)=g(y)時, f(x)•g(y)達到最大值,表明系統f(x)與g(y)為最協調。協調度反映了系統的協調程度,而不能反映系統f(x)與g(y)當時所處的發展水平。為此,我們將協調度與系統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表示系統的協調發展度,用D(t)表示[4]。
D(t)=B(t)•f(t,x) θ•g(t,y) δ(2)
式中:θ、δ為待定系數,且θ+δ=1?;谝陨蠈τ谏鐣徒洕鷧f調發展度的理解,采用協調發展度D作為度量尺度。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發展度;α、β為待定權數,在計算過程中,鑒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二者權重相等,即α、 β均為0.5[5]。f(x)與g(y)分別指經濟綜合指數和社會綜合指數。通過均方差方法求權重,然后采用加權求和法求出綜合指數。
2 綜合指數分析
2.1 社會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2009年山東縣域社會綜合指數,見表2。從社會綜合指數計算結果來看, 出現膠東強于魯中,魯中強于魯南(魯東南和魯西南)和魯北、魯西北的特征 ①,山東的社會發展水平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社會發展發達的縣市集中在膠東地區和魯中東部地區。如社會高度發達的12個縣市全部位于膠東地區(7個)和魯中地區(5個);社會較發達和中等發達的36個縣市中,膠東8個,魯中11個,魯北7個、魯南6個,魯西北4個;社會欠發達的縣市共有17個,膠東1個,魯中2個,魯北2個,魯南6個,魯西北6個;在26個社會不發達縣市中,魯中1個,魯西北7個,魯南18個,其中魯西南13個。
2.2 經濟綜合指數
計算得出山東縣域經濟綜合指數,見表2。從絕對差異看,榮成經濟綜合指數最高達0.745 8,最低的惠民低至0.214 9,榮成是惠民的3.5倍,說明山東縣域經濟發展水
平存在較大差異。通過表2可以總結看出:首先,經濟高度發達的縣市大多位于膠東地區,其中東部沿??h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明顯高于西部內陸縣市。其次,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于地區,同時中心城市周圍地區發展水平與中心城市規模正相關。再次,重要鐵路、公路沿線縣市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最后,以兗州、滕州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從相對差異來看,山東91個縣市經濟綜合指數的均值為0.384 4,其中29個縣市超過平均值:14個膠東縣市,8個魯中縣市,4個魯北縣市,3個魯南縣市。低于平均值的62個縣市中魯北(25個)、魯南(27個)分別占總量的40.3%,41.5%。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類似,山東的經濟發展也存在著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由魯中向南北遞減的地域特征。
3 協調發展格局分析
根據公式(3)、(4),計算得出縣域社會和經濟協調度、發展度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度,見表2。
3.1 協調發展水平
對于縣域來講,經濟和社會具有較高的同步性的特征。因此,本研究參照相關研究以及根據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將0.9的作為臨界值,大于0.9的為協調型,小于0.9的為相對失調型。從協調度看,只有昌樂、臨朐、平邑、金鄉等9個縣市協調度低于0.9,其余82個縣市的協調度都達到了0.9,91個縣市協調度平均值達到0.955 9,山東整體社會和經濟的協調性很高。
由于協調度高只能反映經濟綜合指數f(x)與社會綜合指數g(y)之間的離差較小,不能反映91個縣市的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平。依據山東省平均發展度(本文以全省平均經濟和社會綜合指數為基礎,求出全省平均發展度)分布,將社會指數和經濟指數均大于全省平均值且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值的縣市作為高發展度高的地區,這樣全省共有27個縣市發展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京滬鐵路沿線地區。從發展的維度看,榮成(0.731 0)是最高的,樂陵(0.276 2)是最低的,均值為0.433 6,變異系數為0.262 9,這說明山東縣域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從協調發展度來看,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整體較高,最高的是榮成(0.854 6),最低的是惠民(0.504 6),均值為0.638 7,變異系數為0.137 3,其中低于均值的縣市達到58個,占全部縣市的63.7%,說明山東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水平在整體水平較高的同時,地區差異依然明顯。
3.2 協調發展類型
由于協調發展度包含了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數,因此可以依據協調發展度對山東省91縣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程度進行分類。按照表3的分類和判定標準,將91個縣市劃分為3個大類、8個亞型,見表4。
從山東縣域經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亞型看,經濟滯后
占絕大多數,91個縣市單元有81個屬于這類型,其中膠東11個,魯中18個,魯北6個,魯西北17個,魯南29個。協調發展類、亞協調發展類以及失調衰退類中均有社會滯后類型,但情況不一。通過比較發現,屬于社會滯后亞型的榮成、龍口、即墨、章丘等縣市其經濟綜合指數排名與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排名相當,充分說明當前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社會發展滯后已現端倪。對于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其經濟發展落后,社會發展的落后性還沒有顯現出來,而不能說明其社會發展水平已到較高水平。
4 社會經濟發展對策
4.1 協調發展類
屬于協調發展類型的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很高,但從協調發展的角度可分為6個社會滯后型和9個經濟滯后型縣市。
以榮成、龍口、膠州等為代表的6個縣市社會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屬于社會滯后型。對這6個縣市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這兩項指標上得分較低,因此在確保經濟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
其次,這6個縣市在社會系統中人口發展質量領域得分也比較低,主要體現在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除了龍口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它5個縣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中心城鎮缺乏足夠的規模,難以形成強大的帶動作用,成為縣域經濟繼續發展的障礙。因此,要膨脹上述城市的規模,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文登、膠南、招遠等為代表的9個縣市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其社會發展水平,屬于經濟滯后型。第二、第三產業增長率、第三產業比重較低是影響該類縣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除去第二產業基數較大,致使增長率較低外,這些縣市工業主要以資源和資源加工型為主,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發展質量也亟待提高。未來應逐步淘汰比重較大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產業,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的裝備制造業,實現第二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同時該類縣市要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完善促進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4.2 亞協調發展類
亞協調發展類中初級協調發展亞類共有11個縣市,其中3個屬于社會滯后型,8個屬于經濟滯后型。章丘、滕州和平度3個縣市人口均超過一百萬,導致大多數人均社會指標值偏低。除此之外,城鎮化水平、生態環境指數低也是影響3市社會綜合指數較低的原因。2009年3市城鎮化水平均低于全省水平。而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3市處于經濟的上升期,隨著地方政府以降低環境門檻為優惠條件,大舉實行招商引資,一些污染重的工業企業紛紛向農村地區轉移,導致環境狀況惡化。對于這類城市要堅決制止以污染環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8個經濟落后型的縣市主要表現為
三產比重和增速較低,除了萊西、高密外經濟的外向性都較差。三產比重偏低和增速緩慢與上述縣市的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如兗州、鄒城、肥城、青州都是山東重要的工業城市,產業結構偏重;而其它4市經濟總量相對偏低。因此該類型城市要抓住我國新一輪沿?;陌l展機遇,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從政策、制度上鼓勵和引導企業真正從提升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吸引外資,促進經濟的發展。
勉強協調發展類和瀕臨失調衰退類共21個縣市,均屬于經濟滯后型。從這21個縣市經濟發展看,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地方財政收入總量較低是這類城市經濟滯后的主要因素。這類城市突出的表現為三產結構相對均衡,工業的主導地位不突出。該類型的東部縣市要抓住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膨脹經濟規模。西部內陸城市區位較差,經濟基礎薄弱,要繼續加強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大對西部縣市的投資力度,調整投資的區域分配比例,協調區際利益,促進共同發展。
4.3 失調衰退發展類
這類區域包括34個經濟滯后型和1個社會滯后型。34個社會經濟滯后大多分布在魯南、魯西北地區,長期以來是山東省經濟落后地區。該類縣市大多數經濟指標處于相對較低水平,具體表現為經濟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較低等方面。為了使社會經濟發展對策更具有分類指導意義,在這里將魯西北、魯南地區該類型縣市分開討論。對于魯西北縣市,嚴重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是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出口總額等指標,因此該類縣市應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此拉動內需,擴大消費市場,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該區域外向型產業基礎較弱,地方政府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壯大外向型產業。對于魯南縣市,其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工業總產值、工業企業利稅總額、農民人均收入等指標數值較低。工業基礎薄弱、人口規模大是制約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該類縣市應該制定相應產業政策,將人口過多的劣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地方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競爭能力,將地方工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擴大農村消費市場,實現區域的協調發展。同時,這35個縣市不但經濟水平落后,社會發展水平也較低,如城鎮化水平、科教發展水平等。因此,要積極推進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要把產業發展、資源配置的調整和優化與土地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的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動態的結合起來。要通過統籌文化科學發展來促進經濟發展,在文化發展中轉變思想和觀念,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以調整和帶動本地資源開發、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曹縣是目前失調衰退類中唯一的社會滯后型縣市,其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相差不大,都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由于人均教育事業性費用支出、城鎮化水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三項指標過低,導致其成為區域社會發展低于其經濟發展。因此,該地區必須加大教育投入,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合理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質量,促進地方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毛漢英.縣域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J].地理學報,1991,46(4):385 - 395. [Mao Hanying. Study on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Growth with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J].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1991,46(4):385 - 395.]
[2]車冰清,朱傳耿.江蘇縣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格局及對策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7):1074-1079.[Che Bingqing, Zhu Chuangeng. The Structure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Society and Economy at County Scale in Jiangsu[J].Economic Geography, 2010,30(7):1074-1079.]
[3]張真.關于全面小康社會的統計評析[J].統計與決策,2004,2:22-25. [Zhang Zhen. Statistic Analysis on Comprehensive Well off Society [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4,2:22-25.]
[4]熊鷹,曾光明,等.城市人居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不確定性定量評價:以長沙市為例[J].地理學報,2007,62(4):398-402.[Xiong Ying,Ceng Guangming,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J].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7, 62(4):398-402.]
[5]劉承良,熊劍平,等.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性評價[J].經濟地理,2009,29(10):1650-1654.[Liu Cheng liang,Xiong Jianping, et 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Resources-Environmental System in Metropolitan Areas: A Case Stud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0):1650 - 1654.]
[6]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和山東省統計局. 2010年山東省城鎮化發展報告 [M].鄭州:黃河出版社,2010. [Repor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Made by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and 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Province [M] . Zhengzhou: The Yellow River Press, 2010.]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ounty Economy and Society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
LIU Tao
(Busines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篇10
[關鍵詞] 人力資本培育 主成分分析 聚類分析
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方針的調整,各地區為促進本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分別采取了各種措施,教育方面的發展有目共睹。目前已有許多機構對各普通高校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給出排序和分類。但針對各地區人力資本培育的綜合評價卻很少。本文將河北省與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人力資本培育水平進行綜合對比排序和分類。本文涉及的人力資本培育問題可以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來分析。
一、指標的選取
人力資本培育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培訓,本文分析人力資本培育機制從教育培訓入手,采用以下幾方面教育培訓指標:
X1高等學校數 ,X2高等學校在校生數占總人口比重,X3普通中學在校生數占總人口比重, X4教育經費,X5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X6國有企事業單位科學研究人員數, X7國有企事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數,X8中等專業學校教師數 ,這些指標基本可以反映我國人力資本培育水平。
二、全國人力資本培育水平評估
合適的評價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到被評價事物的特點。若選取的指標是客觀的定量指標,則可以選擇適合于確定性指標的一些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如果所選指標較多或指標間有較強的相關性,則可以考慮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在本文中,我們所選的指標為客觀性定量指標,且由后面的相關系數矩陣知各指標有較強的相關性,故我們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再用因子分析方法。
為了驗證主成分分析的正確性,我們要對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各個主成分值進行聚類分析。本文采用的樣本距離為歐式距離,聚類方法為最短距離法,運用SAS軟件進行分析。
三、結論與對策
從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河北省的人力資本培育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是不相符合的。其原因在于我省人才大量流失。我省的人力資本的培育水映的了我省具有較高的培養人才的能力。但是我省的人力資本培育水平并不等于人力資本利用能力。實際上近些年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明顯低于全國較發達省市,嚴重存在著大量人才流失現象,如何留住人才,同時如何吸引外來人才已成為目前我省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為了提高我省的人力資本水平,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1. 實施人力資本“借貸政策”
21世紀初將是河北省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時期,這必然會對人力資本存量和人力資本層次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一體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各種生產要素應該而且可以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河北省應該充分抓住全球化和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實行人力資本“借貸政策”,創造條件吸引省外和國外的優秀高級人才,同時努力減少人才外流。
2. 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本運行機制
規范人力資本運行市場制度。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信息、管治,文化、制度等“軟環境”越來越成為區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種軟環境優越的地區往往也會成為人力資本“峰值區”。因此,規范人力資本運行市場制度是極其重要的。
建立人力資本運行保障制度。人力投資中存在負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造成投資不足,政府應當對人力投資進行宏觀調制,消除市場弊端。以彌補因市場調節的種種缺陷造成投資不足,保證人力資本形成中的機會均等。今后應當繼續普及掃盲教育和九年制義務教育,建立“先培訓后就業”制度和在崗培訓制度;建立和完善有關的教育法規、培訓法規、就業法規、勞動法規,加強勞動力市場的反不正當法規和勞動者社會保障法規的建設,從法律上保證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和消除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
3. 優化人力資本結構
促進人力資本層次結構高級化。河北省人力資本的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力資本層次結構仍處于較低水平。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口比例太大。然而從各種受教育水平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以及
當前所處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來看,高中受教育要水平人口最為重要(其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與經濟發展相關系數最高)。另外,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經濟結構高級化對人力資本層次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預見,大學教育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因此,必須在強化九年義務教育,逐步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重視職業教育。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適當擴大高等教育規模。
推動人力資本空間結構合理化。人力資本空間結構合理化,就是使人力資本存量以及人力資本層次結構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社會經濟等全面發展相適應,使之有利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優化。河北省社會經濟等矛盾反映在空間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相對差距甚至是絕對差距的擴大。而人力資本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有助于縮小收入差距進而促進區域整體的協調平衡發展。因此,應當在努力提升河北省人力資本整體水平的基礎上,盡量縮小東西部人力資本發展水平的實際差距,實現人力資本空間結構的合理化。
參考文獻:
[1]李建民:《人力資本通論》,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