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健康教育內容范文
時間:2023-07-27 16:59: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健康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進一步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了解產婦的健康教育需求,探索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研究如何有針對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水平和效果,我們對120例產婦進行了調查,并就相關因素進行了分析。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2005年1~5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兒產婦。正常新生兒指:(1)胎齡在37~42周;(2)出生體重>2 500 g;(3)單胎;(4)住院期間未發現異常。120例產婦年齡20~37歲,平均27.3歲;本科以上學歷27例,大專36例,高中(含中專)34例,初中及以下23例。分娩方式:自然分娩33例,剖宮產85例,產鉗助產2例;初產婦109例,第二胎11例。
1.2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健康教育調查表,由主管護士在出院前對產婦進行一對一訪談,無記名方式填寫。發放調查表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其中需求內容調查表填寫完整、符合要求的119份,占99.2%;出院指導中健康教育方式調查表填寫完整、符合要求的116份,占96.7%;希望出院后獲取健康教育知識途徑調查表填寫完整、符合要求的117份,占97.5%。對有效表格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119例產婦在育兒方式上,85例(71.4%)計劃在父母幫助下撫養,16例(13.4%)計劃雇保姆幫助撫養,另有16例(13.4%)計劃獨自撫養,2例計劃完全由保姆撫養。
2.2 產婦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內容:見表1。
2.4產婦出院后希望進一步得到健康知識的途徑:見表3。
3 討論
3.1 健康教育需求的內容:母乳喂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其優點也是目前產婦出院前健康教育要求的內容。然而本調查發現產婦對母乳喂養優點的需求度并不高,僅占20.2%,與最近發表的資料相似[1]。而與嬰兒喂養有關的問題,如何正確母乳喂養、母親用藥對母乳喂養的影響、在哪些情況下不宜母乳喂養等問題有50%以上的需求度,如何正確添加輔食有70%的需求度。說明應繼續加強母乳喂養的宣傳,產婦出院前宣教的重點應放在如何幫助做好母乳喂養上。
由于缺乏育兒經驗,多數產婦計劃請有經驗的父母(71.4%)或保姆(13.4%)幫助撫養,同時如何判斷新生兒是否正常以及常見異常的護理問題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如嬰兒疾病的征兆、吐奶和嗆奶的預防和處理、小孩沐浴注意事項等均達70%。提示有關內容應作為產婦出院前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最好能讓產婦更多地參與新生兒住院期間的護理,增強其對正常和異常的感性判斷能力及應變能力,減少出院后照顧新生寶寶的憂慮。
多數家長對如何進行早期教育的關注度達64.7%。對疫苗接種知識、出院后用藥指導、產后復查的時間和內容等問題的關注度也較高,這些也應是出院前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3.2 健康教育的方式:在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選擇閱讀健康教育手冊或材料的產婦占首位,達76.7%,高于其他的資料[2]。這可能與產婦受教育的程度逐步提高、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力增強有關。同時手冊和材料便于攜帶,閱讀受時間和條件限制少,重要的內容便于查找,可反復參閱也是其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采用護士個別指導進行健康教育也受到較多產婦的歡迎,居于第二位。護士應該是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健康教育是每個護士必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產婦并不歡迎目前流行的護士集體輔導,他們要求的是個體化的交流,尤其是手把手的傳授,如嬰兒沐浴方法、常用護理技巧等。個體化的輔導尤其鼓勵產婦和護士一起對孩子進行護理,在實踐中進行健康教育是大勢所趨。
專家講課、觀看錄像和收聽錄音也受到部分家長的歡迎,尤其是部分家長希望購買錄像或磁帶收看和收聽,進一步顯示出目前社會對健康教育方式需求的多樣性,值得在今后進行健康教育時參考,提供多樣化服務,從而使絕大多數家屬的多種需求得到滿足。
3.3 出院后希望進一步得到健康知識的途徑: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內容不可能覆蓋新生兒的所有問題。同時住院時間較短,住院期間的教育只能針對最重要和最常見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產婦出院后遇到問題時繼續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很重要的。產婦回家后遇到問題時首選撥打醫院熱線電話者比例遠遠高于選擇其他方式者。選擇護士家訪、返院和向有經驗的醫生和朋友請教、希望成立科學育兒聯誼會的母親也有一定比例,提示醫院在設立熱線電話的同時,可發展多種服務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家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周克蓮,周 耘,趙莉華,等.產婦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9(3):218.
篇2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69-01
初中語文教學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方面有自己特殊的任務,但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是其基本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心理教育既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初中學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初中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初中學生心理的自組織過程,加強初中語文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優化初中學生心理素質,調動初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愛學習、會學習、會思考、會創造、會自我教育,就能全面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不但不影響文化知識、技能的學習,而且還能有效促進知識技能的掌握。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可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的,與同樣注重初中生心靈世界的初中語文學科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豐富和發展初中語文課程,最大限度發揮初中語文課程的作用,促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2.對完善學生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開發初中學生心理潛能,促進初中學生智力發展,而且可以矯正和預防初中學生心理及行為問題,促進初中學生心理健康。
3.對預防和解決初中學生心理問題有積極影響
初中語文學科以其教學內容的形象性和教學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成為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發揮作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改革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而且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讓語文教師重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學生及學生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有效地幫助語文教師改善師生交往狀況。比如教師對學生上課搗亂、厭學、逃學等情況,以往只是將這些問題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斷,而忽略了這些行為問題背后掩藏著的原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語文教師以一種更寬容、更理解和接納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學生和學生的行為,不僅注意到行為本身,更注意去發現并合理滿足這些行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語文教材大多蘊含著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生命和熱愛生活的主題,大多表現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謳歌,以及對假惡丑的鞭撻與摒棄。因此,深入挖掘教材的主題內涵及作者所表達的高尚的思想感情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好的途徑。
在語文課文中,不乏各種各樣優秀的、感人的、引人向上、摧人淚下的人物形象。同時,作品中也還有令人厭惡、遺臭萬年的人物形象。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分析這些人物形象,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
2.將作文教學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
作文是探測思想情緒的雷達,具有敏銳、迅速、集中反映心理活動的特點。學生對老師、對家長、對社會、對學習的心理反映,一定會最先在作文中露出蛛絲馬跡;學生的逆反!對抗情緒,懶惰、馬虎的習慣也必然會在作文過程中凸現出來。
另外,指導學生寫好日記,以建立學生心理保健的一條“綠色通道”。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中學生心理具有閉鎖性,學業上的沉重壓力,社會適應的不良,使得他們內心充滿困惑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指導學生堅持寫“心理日記”是一種好辦法"。引導學生在日記中宣泄內心的喜怒哀樂,遷移情緒和升華情感,可以有助于他們克服消極心理狀態,完善自我人格,從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與此同時,教師往往能透過日記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線索。
3.不能忽視課前5分鐘演講和課堂辯論會
組織課前5分鐘演講,內容可以是情感的傾訴、人生的宣言、才識的展示。一方面鍛煉了學生膽量,訓練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對其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
另外,召開辯論會,對心理的較量、智慧的交鋒,精、氣、神的碰撞都有積極意義。通過辯論,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論辯能力,又由于所選的論辯的話題中,有許多又和心理教育相關,因此,學生在論辯中得到了心理教育。
4.要加強初中語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作為活生生的人,由于社會、家庭、學?;騻€人自身的原因而出現心理問題是自然的事。但作為教書育人的特殊的社會角色,教師更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心理。當然,學校在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注意教師作為擁有豐富知識的成年人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內容、方式方法以及側重點與面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有所不同,更應講究技巧,否則,不但不能收到預期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對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參考文獻
[1]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生物課;健康教育;健康理念
我校是北海海邊的一所漁民學校,流動人口較多,學生相對來說思想較復雜,接觸各社會信息也較雜,在初中階段就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健康教育可以在他們的思想中較早的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避免今后走彎路。于是,我在教初中生物的課程中很自然的對學生滲透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在漁民學校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筆者為打開健康教育的新天地,嘗試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的探討。
生物學科較其他學科而言,更接近人類的生活實際,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的生長發育、衛生保健、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無一不是生物學所關注和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日常生活如膳食的合理營養問題、肥胖問題、疾病的防治等都和生物學的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說,在生物課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是是非常必要的。
2.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體現了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落實初中階段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保證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健康教育同時也是學科教學中進行STS教育的具體要求和體現,是學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二、在初中生物課中開展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
現行的初中《生物》分為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上下冊共四冊。在整個初中生物中含有健康教育的內容就有生殖、內分泌、神經、泌尿、消化、運動等人體生理衛生知識和傳染病、免疫等衛生保健知識??梢栽谙鄳鹿澰黾酉嚓P的健康教育內容,其中可以開展專題健康教育的有艾滋病、運動教育青、衛生保健教育、合理飲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1)我在12月1日“預防艾滋病日”前利用生物課對學生做了如何預防艾滋病的宣傳。艾滋病流行的關鍵原因是人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一個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來說,要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也并不困難,甚至比預防流行性感冒要容易得多。因為在已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中間,絕大多數是因為、性亂、靜脈注射才受感染。而憑借個人的意志完全可以改變這些行為。從這樣的基本事實出發,我們便可以提出有效幫助每個人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預防措施。學生通過這次宣傳活動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
(2)運動教育。教材中涉及體育鍛煉的內容非常豐富,運動對人體各器官系統都產生積極影響:①對運動系統的作用:促進骨質的生長增加身高、關節韌帶變粗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牢固性,肌纖維變粗,體態健美;②對呼吸系統的作用:使呼吸肌收縮有力,增加肺活量,提高獲取氧氣的能力;③對循環系統的作用:心肌收縮有力增加心輸出量,延緩心臟衰老,增加動脈彈性,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④對神經系統的作用:促進腦的血液循環,腦功能加強,思維敏捷、反應靈敏,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此外,還能使皮膚增加光澤,促進鈣、磷吸收等等。長期堅持體育運動,能增強全身的協調性,促進青春期的身體發育、減少疾病的發生,實現健康長壽。
(3)衛生保健教育。①預防近視教育:從眼球結構、光學原理闡述成因,引導學生正確使用電腦、手機、電視,視物應遠近交替、做到“三要、四不看”,養成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②拒絕煙酒毒的教育:向學生講清楚吸煙對身體各系統的危害,如吸煙使癌癥、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高發,記憶力下降、皮膚失去光澤、免疫力下降、衰退等,使學生產生恐懼感,自覺抵制。③神經系統衛生保健教育:充足睡眠,科學用腦,體育鍛煉,動靜交替、勞逸結合等。此外,還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皮膚保健、運動系統保健、預防齲齒、青春期男女性保健、性心理等的教育。
(4)合理飲食教育。①學生對“營養”的認識普遍存在誤區,那老師要幫助學生走出誤區,正確認識營養的真正含義。人體對物質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只要人體需要的物質就有營養。②能夠滿足人體需要的膳食才是合理的,過?;虿蛔愣际菭I養不良,使學生自覺克服偏食習慣。③引導學生在青春期應適量增加蛋白質、鈣磷的攝入,以促進身體組織骨骼生長發育。④垃圾食品的危害:如各類煎炸烘烤等高溫烹制的食品、腌制食品產生大量致癌物質,涼果類高鹽食品使腎病高發等。⑤食品安全成為當前社會熱點,提高學生食品安全意識也應納入教育的內容。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減少零食、養成健康合理的飲食習慣,這對降低兒童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病率有重要意義。
(5)預防傳染病的教育。雖然大多數傳染病可防可控可治,但大多數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及預防知識仍比較欠缺,不少患者是因為不懂預防而受感染。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相關章節,向學生講解不同類型傳染病預防的一般知識,鼓勵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積極參加預防接種,室內保持通風、保持環境清潔、注意個人衛生、飲食衛生、勤洗手等,以降低發病風險,提高學生體質。
篇4
當前我國初中生普遍存在厭學、逃學等現象,這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偏差有關,這不但影響著初中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還會影響他們以后的就業和發展。由于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過于溺愛導致他們自私自利,且普遍缺乏信心和勇氣,這種心理障礙也使得他們無法有效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由此可見,開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而且能更好的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所謂的素質教育指對學生們的學習進行有效地指導,并且對學生開展心理方面的培訓,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因此,對初中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滿足素質教育的客觀需求。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課程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之所以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課程進行結合以及滲透,首先就是因為這兩個學科的關系比較密切。所謂的德育教育就包括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德育教育的一個必要部分,思想品德教育當中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都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密切相關。一些心理方面的品質對于學生道德規范的遵守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見,將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課程結合起來有著很高的可行性。此外,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內容當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例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就蘊含了心理品質的培養、情緒的調節、良好性格的養成、愛國精神的培養以及高雅情操的培養等相關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思想品德課程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教育進行巧妙結合的建議
(一)教師應該做好課堂的管理工作
要想將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品德課程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就需要相關的教師做好課堂管理工作,即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外部的滲透。應該注意的是,這種滲透應該成為一項常規工作。選擇課堂管理模式時,教師可以選擇民主型的模式,從而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教師在課堂上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等對學生的課堂行為以及心理等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將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的原理和知識良好地結合,從而提升課堂管理工作質量。教師還需要采用激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設計教學內容,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讓他們用愉悅的心情來開展學習。
(二)提升思想品德教育人員的職業素養
思想品德的教育人員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培訓來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技能。班主任在學生們思想道德的培養以及心理素質的訓練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不但是學生們的教師,也是學生們的朋友。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重大責任,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心理學知識,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需要進一步開發教育資源,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并且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推動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改革,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養成樂觀堅毅的品質。
篇5
〔關鍵詞〕初中心理健康 教學
1 心理健康有賴于健全人格的培養
一個人格健全的人,應對社會生活環境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能有效的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能恰當地進行社會交往,合理地處理與周圍人的關系,能勝任所擔任的工作,從而有效地從事社會活動和勞動。 初中生應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于受人歡迎的品行如正直、禮貌、誠實、守信、孝敬、寬容、節約、進取、合作、敬業、慷慨、坦率、責任感、獨立性、平等待人等,要學習并力行!對于不端正甚至邪惡的品行要自覺杜絕。對生活要有良好積極樂觀的心態,微笑著對待生活,相信自己一定能行!相信自己潛力無窮!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拿起表揚的武器多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和藹真摯、尊重信任學生,不說諷刺挖苦學生的話,不做傷害學生自尊心的事,特別是不疏遠有心理困惑和行為問題的學生,積極創造愛生的氛圍。也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提供學生心理咨詢服務,讓學生有渲瀉的空間,還可引導家長協調教育,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能正確看待處理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事,用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2 關注孩子的“心理閉瑣”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漸漸將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他們的心理生活豐富了,但表露于外的東西卻少了,這樣就容易產生“心理閉瑣”。初中生“心理閉瑣”常表現為喜歡上帶鎖的日記,不愿與家長進行交流等,但他們的內心又渴望“開放自己”,由于感到孤獨和寂寞,他們以不斷的尋找朋友、迷戀偶像明星或上網找朋友聊天作為寄托。他們反而最不愛向親人說心理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為此,家長不要夸大這種心理特征的消極影響,這樣會給孩子們增加壓力,要尊重他們的隱私權,給孩子創造自己的空間,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氣氛,采取溫和與冷靜的態度,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并提出建議,只有這樣,才能從他們心理上解除陰影。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初探?
在分析當代初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之后,就必須意識到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確定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目標定位過程中,我們應充分結合當代初中生的時代特點和個性特征,目的明確和形式多樣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著力提升學生心理機能和全面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助推學生整體全面地發展。換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就是促進學生在人格、情感以及認真等心理機能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從而促使學生在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將自身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化,并在這一過程中始終秉著積極進取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是素質水平。由此可見,定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核心就在于:心理潛能的挖掘和能力的發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和較強的適應性,自我修養的提高以及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水平。
4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的方法
通過知識理論課,如心理衛生常識講座,心理調節問題答疑等,幫助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通過活動訓煉課,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介紹自己、了解別人,培養交往能力,掌握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等心理調節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結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無論是內容上還是教學目標等方面都具有顯著的聯系,并且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單一的實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滿足時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見二者的有效結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結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應該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對方有益的一面來運用。比如:通過心理學的原理更準確的分析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況以此來判斷德育工作的開展是否順利,可以依托于教師在課上給同學進行心理測試的方式來完成?;蛘咄ㄟ^心理學中常用的輔導方法來輔助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如:在課上進行角色扮演、開展模擬辯論賽等等方式。這樣可以改變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使得德育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的同時,也進一步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礎。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也可以將德育教學中體現的人生觀、價值觀來傳授給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6 與家長和相關部門做好聯合工作,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
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課堂,不能依靠老師,還要把家長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緊密地聯系起來。當學生有問題時,家長要積極地與老師聯系,共同找出一個對學生傷害最少,而且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初中生的重大心理問題一般有五個階段,分別是呆滯期、侵襲期、沖突期、消化器、重建期。當發現學生有重大的心理問題時,學校心理工作處,老師,還有家長要緊密聯合起來,在學生的不同階段做好引導和疏導工作,積極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來。要讓學生相信家長和老師,當學生心理有問題時應及時告訴家人和老師,當學生有心理問題時一定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去解決,要讓學生心平氣和的想自己的問題,然后有一個冷靜地心理去看待問題。切忌用武力去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這種方式往往會適得其反。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去面對未來。
參考文獻
[1] 梁次紅.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04)
篇6
關鍵詞:骨傷科;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管理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醫院正骨科進行住院治療的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齡為14~86歲。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總結影響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時探討提升健康教育效果的辦法。
1.2方法
研究開始后,對全部患者實行健康教育,涉及的內容包括入院前對患者進行宣教,向患者講解關于其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識,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對患者開展術前、術后指導,以及在患者出院前,對其開展出院指導,發放康復資料等,全部內容的開展要落到實處,電話回訪。同時在進行了宣教和指導后的第2d,以及在患者即將出院時,對其使用調查表進行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的調查,調查表是科室自行設計,調查表的設計參照文獻,同時結合了醫院實際情況。調查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的一般資料,第二部分為測試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表,如患者能夠復述宣教內容的80%以上,可判定患者掌握,如低于80%為未掌握。第三部分為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滿意度調查,采取醫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電話回訪,用文檔記錄,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等級。本次研究在患者的知情及同意下進行。本次研究共發出問卷108份,收回108份,調查表的有效率達到了100.00%。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不同階段健康教育掌握情況對入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0例、占92.59%,對住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5例、占97.22%,對出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81例、占75.00%。說明在實行健康教育的各個階段,患者最容易掌握住院階段的教育內容。
2.2患者基本情況與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關系年齡<60歲的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比例,顯著高于年齡≥60歲的患者(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層次的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比例,顯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層次的患者(P<0.05)。2.3健康教育滿意度統計患者對教育內容滿意的有103例、占95.37%;對教育方法滿意的有98例、占90.74%;對教育時間滿意的有93例、占86.11%;對教育人員滿意的有95例、占87.96%。
3討論
3.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對骨傷科住院患者來說,對其開展合理的出院教育,極為重要。出院教育是使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保健能夠實現一體化,通過出院教育,可以使患者長期受益,所以出院教育和患者在入院時,以及住院時接受的健康教育一樣,對患者的健康意義重大[2]。根據本次的研究結果可知,患者對出院教育的掌握較差。這可能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①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骨折患者的住院時間相較之前大大減少,住院患者的周轉速度加快,部分醫護人員由于協作不當,致使患者的出院教育工作不能及時有效開展,不能留給患者足夠時間來對出院教育的內容進行掌握,出院教育工作沒有落到實處[3]。②由于我國醫院普遍都存在護理人員配比不足,從而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非常繁重,導致無暇顧及出院教育。對于在骨折治療后,未經傷勢基本痊愈就出院的患者來說,出院教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其對骨折中后期的護理知識掌握不足,從而使患者不能在骨折中后期進行有效的肢體功能鍛煉,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嚴重的還可能引發患者的關節強直,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潛在威脅較大。所以,醫院應該將出院教育工作進行落實,對即將出院的患者提前進行出院教育,從根本上做好出院教育工作。
3.2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時需結合患者的自身特點
在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時,需結合患者的自身特點來進行,為患者開展適合自身的個性化健康教育?;颊咦陨硖攸c指的是患者自身的年齡、患者所擁有的文化程度、以及患者所處的生活環境等[4]。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文化層次來確定教育方式,如果患者的年齡較大,或者是患者的文化層次較低,就應該使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說話音量稍微放大,語速放緩,使患者能夠聽清健康教育內容[5]。同時可以配合演示,使健康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幫助患者理解和記憶。對于青年和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來對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進行普及,同時向患者講授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預防,主要采取的措施為啟發式,或者是問答式。如果患者為少數民族,需要尊重其生活習慣,并加強隱私保護。
篇7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課現存的問題
雖然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與發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折與改變。但是在絕大多數初中課堂中,思想品德教學模式仍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課得不到重視
雖然思想品德課是初中教材中的必修課,但在目前以高考、升學為主要任務的學校教學中仍是以三大主科為奮斗的目標,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也就成為走走形式,在加之開卷考的形式,也使學生忽視了思想品德教學中的知識性,從而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授與培養,甚至部分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室形同虛設,這也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心里問題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有些學校為了能夠提高升學率,而將思想品德課占用,使學生們得不到系統全面的心理健康培養。以至于學生在升學等多重的壓力下產生極大的心理問題。
2、課堂教學氣氛死板
課堂教學死板是影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學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諸多老師都認為,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氣氛過于活躍,會使學生失去自控性,從而使課堂紀律混亂。另外,某些老師也認為,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采用輕松活潑的教學模式,就會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對老師進行課堂紀律的約束是十分不利的。從上述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在課堂中的死板教學模式也是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失去興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十分關鍵的??梢哉f,每個人的意志品質、性格個性、道德禮儀、人生理想,求知興趣等都會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獲得熏陶與啟迪。
1、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國教學體制的改革,使學生們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尤其是初中學生課業繁重、快節奏的生活信息、以及社會中出現了許多非正能量甚至充斥血腥暴力的書刊讀物圖片視頻等,容易使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產生偏差,出現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產生對社會和現實的不滿,造成內心的扭曲和陰影。讓他們或多或少地都會出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難和困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們解惑生活中所帶來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困惑,也能夠緩解學習中過多壓力所造成的心理負擔,同時對一些惡性傳播的書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另外,品德課中所傳授的知識總與社會現實存在著一些差異,也容易使初中階段的學生對教師所授的書本知識產生懷疑態度,甚至反感。這也更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它能夠能夠教會學生們分析和判斷,有選擇性地探尋知識點,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社會正能量。從而為初中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培養學主們內心的平靜與寧靜。
2、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國在改革發展中一直強化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發展目標,思想品德課中所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如:情緒控制、自我發掘、樹立自信、增強意志等,這些心理健康內容對學生們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學科都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們也可以通過思想品德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養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助于學生們今后的健康發展。
針對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首先,老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由學生,強調“翻轉課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做為一種培養學生們人格品性的重要學科,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要由學生自主探尋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們憑借自已的力量感悟出思想品德課中的內涵,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達到目的。
其次,思想品德課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為了緩解學生們的壓力以及學生們精神緊張的情緒等。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輕松活波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們的緊張情緒及負面情緒得到完全的釋放。同時老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作風,在課堂教學中用語言、行為拉近與學生們之間的距離,只有真正走入學生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了解學生們真正的心理問題,也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后,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針對于社會中不良書籍的泛濫情況,對于受此類書籍影響的而造成心理問題的學生老師要多給予關心,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疏導,直至去除學生因不良書籍所造成的心理陰影。
篇8
1.1調查對象:選擇我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標兵)單位復評檢查的中小學校,學校分別是高(職)中10所,初中9所,小學7所,共26所。其中1所高中,市區學校11所,農村學校15所。每所調查學校隨機抽取師生6名作為訪談被試,被試來源與分配情況是小學4~6年級,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初、高中每個年級師生各2名。師生各156名,男女比例為1∶1。1.2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編制了《僑鄉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咨詢、宣傳與普及與教研等。其中機構建設包括功能室與相關制度建設;教學包括課程設置、教學計劃與總結、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團體輔導等;宣傳與普及包括講座、板報、校園廣播欄目及社團活動等;咨詢包括功能室開放、專(兼)職教師值班狀況和咨詢記錄;教研包括學生心理測試與檔案建立、課題研究和教育等。問卷經過相關專家評定、修改后,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信度,能真實反映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狀況。訪談法,制定了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行為和態度的訪談提綱,隨機抽取所檢查學校部分師生,在指定地點進行訪談。1.3調查實施與數據處理:正式調查由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的工作人員在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先進單位復評檢查中進行,研究人員對被檢查學校根據實際狀況認真填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問卷,然后由研究人員在檢查中核對和評定,保證所采集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最后統一收回調查問卷。抽樣訪談是根據事先擬好訪談提綱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研究人員作好信息收集記錄。調查研究分3組,時間2d,最后獲得有效問卷26份,抽樣師生共156名。對所收集到的信息和數據,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狀況:所抽樣的26所中小學中,100%都建立了組織領導,58%建立了功能場室機構,42%有專業和開展教學工作,50%開展心理咨詢輔導服務,81%開展宣傳及普及工作,58%組織開展教研工作,31%總體工作開展較好。2.2僑鄉中小學師生對心理咨詢輔導的行為與態度:中小學生抽樣中,84.6%認為進行心理咨詢是有意義和必要的;26.9%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43.5%認為有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28.8%不敢去心理咨詢;23.1%怕別人嘲笑;8.3%擔心患有神經病。教師抽樣中,90.4%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義有必要;43.6%兼職心理咨詢輔導;46.2%認為自己不會咨詢輔導;75.0%認為忙,沒有功夫;12.8%認為不是自己分內的事;5.1%認為自己都需要咨詢輔導。2.3僑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差異比較:在抽樣的26所學校中,城區82%建立了功能場室,9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團活動,91%定期開放功能室,100%有咨詢記錄,82%安排教師值班,82%建立了心理檔案,91%開展了課題研究和相關論文撰寫,有73%有專業教師。而鄉村地區以上指標分別是40%、33%、20%、53%、33%、47%、53%和20%,兩區域χ2值分別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區學校功能室、社團活動、咨詢工作、研究工作和專業教師5個方面顯著高于鄉村學校。其他指標,城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各學段學校在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配備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學分別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別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別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標χ2值分別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設、計劃與總結、開展講座、定期開放功能室、咨詢記錄、教師值班、心理測試與檔案、課題研究、教育論文和專業教師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所抽樣學生中認為心理咨詢輔導有意義有必要、去心理咨詢怕自己真的有神經病態度上城區87.9%和4.8%,鄉村82.2%和12.1%,χ2值分別為0.935和2.149,城鄉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敢去咨詢、怕別人笑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這3點行為和態度上,城區15.2%、10.7%和27.2%,鄉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別是10.453、10.023、8.213(P<0.05),鄉村顯著高于城區。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城區48.5%,鄉村11.1%,χ2值為27.033,P<0.05,城區高于鄉村。在不同學段上,認為心理咨詢有意義有必要、接受過心理咨詢輔導和需要時找不到心理老師的行為態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學;不敢去咨詢,初中高于小學,小學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經病,小學、初中和高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怕別人嘲笑的態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學。
3討論
篇9
【關 鍵 詞】 思想品德;健康教育;教學;初中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改革中出現了一個新的亮點――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與新課改相配套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極為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安排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其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心理,而且試圖通過個體親身感受和直覺體驗的內化,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質。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應以怎樣的策略與方法來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樹立“預防重于治療”的思想
筆者一直在民族山區任教,發現很多學校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其原因:一是認為升學不考,二是認為本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嚴重。其實,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為了解決已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而是對心理問題的預防。因此,學校和老師要樹立“預防重于治療”的思想,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學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識,提高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
二、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因為它以初中學生為主體,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發展特點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引領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初中思想品德課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學內容:(1)了解學生自身的生理變化,促進生理與心理的協調發展;(2)了解青春期心理衛生常識。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調控好自己青春期的心理沖動;(3)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能夠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4)主動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礪意志、陶冶情操;(5)正確認識好奇心和從眾心理,發展自我控制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6)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做好升學和職業選擇的心理準備。
三、在課堂上進行體驗教學,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人的個性才能得到積極的發展,并伴有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因此,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評論同學的觀點,在和諧的氛圍中通過體驗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四、教師要扮演“心理輔導員”角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時下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初中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個人素質的要求。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有義務充當“心理輔導員”或“心理保健師”,熟練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和技巧,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以平等的身份親近學生、關心學生、賞識學生,做他們的知己與朋友,讓學生打開心扉、傾吐心聲,從而使學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發和松弛。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特征、性格類型,有針對性地運用心理學中的疏導方法――激勵加鼓勵,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維護心理健康。
五、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過:“教育要心理學化?!标P注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學(下轉55頁)(上接53頁)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育的一項重要職責。對此,結合思想品德學科特點,我們可以:(1)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幽默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運用幽默,能有效激活課堂氛圍,放松學生緊張的心理,解除被壓抑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如沐春風的思想品德課堂氛圍中陶冶健康心理;(2)通過講述身邊的事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思想品德課的內容本身就是很貼近生活,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運用身邊現實的事例或者大家熟悉的案例來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經常從學生身邊找例子,使學生從身邊同學的故事中受到教育;(3)教師要多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直觀教學法等等。
六、利用榜樣的力量,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思品課課程常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一些典型的富有感染力、影響力、號召力的鮮活人物的事跡,這是我們進行思想教育的一個很豐富有效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是我們在教學中滲透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得天獨厚的有效途徑。在講到“磨礪意志做自己的主人”這一框時,我除了利用教材中講到的英模人物的事跡,還在課前鼓勵學生去調查身邊英模人物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去了解,這對學生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對學生的感受和震撼更為深刻。利用榜樣的力量,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只要有心為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定能夠找到各種更多更好的方法。
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有20%依賴于他的知識技能,還有80%依賴于他的心理品質?!?/p>
思想品德課以獨特的學科魅力,在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人格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思想品德課教師要以思想品德之心理品質教育為依托,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地提高自己心理發展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性心理的健康發展?!?/p>
【參考文獻】
[1] 李建英. 思想品德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J]. 甘肅教育,2013(19).
篇10
【關鍵詞】思品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滲透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學生初步形成了人生觀、價值觀及情感態度等一些心理特征。然而,長期以來,我們關心學生成長的熱點大多集中在學習成績等問題上,而忽略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因此,思品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更要擔負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所以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滲透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討。那么,如何在思品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挖掘教材,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品教材,不但思想內容豐富,而且不少課文中都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應注意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加以梳理,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例如,七年級《生命只有一次》一課,我們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自己存在的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我是中學生》一課,讓學生們認識到怎么才能使我們新建立的班集體更加有凝聚力,同學之間怎么相處等等;《自強不息》一課,同學們能領略到自信者的風采和自卑給人帶來哪些影響,從而在生活中超越自負、告別自卑,走向自信。
又如,《待人要寬容》一課中的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廉頗因不服藺相如職位高于自己,幾次三番為難他,藺相如一概容忍,最后終于贏得了廉頗的敬重,負荊請罪。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對藺相如容忍行為進行質疑、解疑,如“藺相如為什么要這樣容忍廉頗的一再為難”,從中培養學生寬容待人的品質,然后通過讀第二則小故事,從故事中感受少年英雄賴寧待人寬容的好品質。最后通過習題的辨析,讓學生真正形成寬容的健康心理。
二、營造氛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還應該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在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是上下級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的心理障礙,這顯然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滲透。因此,思品課教師必須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形成師生之間的心理相融。這是在思品課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因此,要想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最主要的就是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建立合作的、和諧的、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做到師生心理相融,教師必須得首先接納學生。接納是師生心理相融的切入點。即使學生說出不佳的觀點,做出不良的行為,教師都應當使他們感受到沒有被排斥和拒絕。教師仍然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仍然尊重他們的人格,承認和尊重他們的權利,以最大的熱忱幫助他們解決其心理問題。能有效地將師生置于平等地位,使學生容易接受來自教師的各種幫助。特別是在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時,教師要面向每一個學生,尤其要重視那些品德、智力、心理有障礙的學生。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轉變教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品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改變舊有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合作、討論、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過程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我們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的新異性、懸疑性、差異性、不確定性,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好奇心。例如,《學會交往》的教學設計,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自覺發現友誼的重要,獲得友誼的方法,自覺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尊重、真誠,要理解,要寬容。學生受到教學內容的影響,必將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實際上是讓學生在行動中實踐了教學內容。這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內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為重要的是,還使學生實踐了交友的過程,協調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這無疑對健全學生的心理品質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的學習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正視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差異;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運用各種方法,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所有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成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形成健全人格。
四、開展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由于年齡特點,喜歡在活動中學習,而不喜歡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學生的情感過程有了體現,并且有了行為訓練過程,使學生實現了認知—情感—行為的心理素質培養過程。因此,采取豐富的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成長,如“表演小品”、“成語(詞語)接龍賽”、 “故事大比拼”、“播放樂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現”、“你說我說”、“小小辯論會”等活動,這樣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學會團結協作,與人和諧相處,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質,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的活動形式。在《學會交往》這節課上,教師設計以下題目:學會打招呼,學會微笑,學會稱贊,學會拒絕,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寬容,學會助人等。題目設計得新穎有趣,學生就會感到有話說。如果題目較難,可以指導學生課前搜集材料,作好發言的準備。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充分參與和表現的機會,他們才會感到是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宰者,他們的自主性、選擇性和主體意識才能得到增強。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