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19 06:12: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苦旅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苦旅讀后感

篇1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篇2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了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后,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八^古址,已經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泵鎸θ绱说木爸?,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申栮P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蓖蹙S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凹幢闶峭炼?、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p>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于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后,也會隨歲月的輪回而被漸漸淡忘吧。

篇3

1 以文化講座突破狹窄的應試課程

為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學與文化內涵,在實驗班開設周六專家講座。在講座課上,學生只管聽、只管記。課后,既不復習,也不考試。全憑專家感化和學生的興趣,在熏陶漸染中使學生的文學與文化修養得以提高。

一年來,請《壽光日報•教育版》編輯主講《舊體詩詞鑒賞與創作》;請學院教授張子泉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史》;請濰坊學院著名教授主講《中國現代文學史》;請濰坊教育學院著名教授主講《臺灣文學》;請學院多位副教授專題主講《古代漢語》;請學院院報編輯部教師主講《文化苦旅》;請學院學報編輯部教師主講《嚴肅音樂欣賞》;請學院基礎部教師主講《美學》,一共舉辦了8個種類27次講座。同時,結合語文教學,也開講了數十次的專題講座,融史學、文學、寫作、小說、詩歌于一體。其中《文化苦旅》講座之后,曾輔之以寫讀后感來鞏固聽講效果?!杜f體詩詞鑒賞與創作》講座之后,則在部分文學愛好者中間開展了不定期的舊體詩詞創作活動。最近濰坊市編著“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為主題的詩集,就收錄實驗班學生的幾首詩習作。還有一些學生已開始養成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詩來表情達意的習慣。雖然實驗剛剛邁出一步,但細察學生的文學與文化品味,已呈現早春景象,前景十分樂觀。

2 以擴展閱讀突破僵化的語文教材

擴展閱讀分兩條線進行:假期課外閱讀,日常課外閱讀。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留了課外閱讀作業,共有中外名著2部,《古文觀止》12篇,唐詩宋詞鑒賞文章13篇。其中文學名著只要求泛讀,不做檢測;古文和詩詞鑒賞則要求精讀,并做考查。

日常課外閱讀,選擇《中學生閱讀》為教材。每期《中學生閱讀》都是在教師指導下閱讀,大體分自讀篇和教讀篇。自讀篇憑興趣讀,靠悟性品,課外獨立完成。教讀篇,按要求讀,靠毅力啃,在教師幫助下完成。教讀篇大概有三類:《中華名句》,要求語文課前常常背誦;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學生獨立完成,教師給予點撥;語體文閱讀能力訓練,則選作補充教材,先練后講。例如,曾刪掉《崇高的理想》一文,補充周國平的《救世與自救》;配合學習《瑣憶》,補充紀念魯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與大潔》。

選讀名句的好處,從思想上說,在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從寫作上說,在于豐富學生的理論論據。選讀文言文訓練的好處,在于促進課本知識遷移,增強文言語感。選讀語體文訓練的好處,在于加大習題難度,刺激學生現代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一些時文佳作為學生的頭腦源源不斷地引入思想和藝術的“源頭活水”。

3 以調動發言突破被動的學習觀念

學生在課堂上懶于思考、畏于發言,歷來是各科教師最頭疼的難題。為什么學生年級越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越消極,越被動呢?說到底,歸結為狹隘、死板的應試教育。在應試指揮棒的驅使下,教師只顧搞滿堂灌,只顧用“題海戰術”狂轟濫炸,根本不屑考慮如何在45分鐘內有計劃、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口頭表達的能力和自我表現的勇氣。久而久之,學生心中便形成了課堂就是教師“一統天下”的觀念。于是課堂教學便形成了“師講我聽,師寫我抄,師問我答”的可悲局面。

篇4

張政

很早就看過這本書,最初是因為被這本書的名字所吸引。從書架上取下,翻看幾頁,才知道是余秋雨所著,而且講述的是關于有些偏門的角度——昆曲。讀書時就很喜歡余秋雨,他的文章很隨性,也有涵養,《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借我一生》這些書都影響了我整個讀書生涯。從這些書中,我讀出了對歷史的探尋,對文明的留戀,對自我的感悟,對世界的審視。而這本《笛聲何處》,卻是余秋雨作為一名學者向我們展現他心中的昆曲世界,對昆曲的遺存的探尋中,感受到昆曲的厚重及滄桑的歷史進程。

昆曲民族的文化瑰寶。在中華文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澳骋环N文化如果長時間地被一個民族所沈溺,那么這種文化一定是觸及到了這個民族的深層心里。以這種標準來衡量,中華民族在藝術文化充分成熟之后有幾種群體性癡迷值得注意。第一是唐詩,第二是書法,第三就是昆曲?!デ涀屩腥A民族癡迷了兩個多世紀。大致來說,整個十七世紀致清代乾嘉之交,基本上屬于昆曲世紀?!?/p>

依稀還記得一首詩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边@是出自《洛城春夜聞笛》的里的一首詩。羌笛聲中怨楊柳,自古以來,笛聲總和憂愁相思分不開家。正因那一首首泣舟悲戚的曲子,哀怨動人的詞調,笛聲總是揪動著離人的心弦。很多人覺得,中國的笛聲太過輕柔,讓人忘卻了他的存在。一旦忘記了歷史中還有這樣的一部分,一切就變得冷峻而粗糙。

《笛聲何處》這本書所彌漫著的那一絲曾讓人為之沉迷數百年的氣息,一直都說中國的地理分為南北方,其實中國的文化也分為南北方,當然笛聲也是如此。蘇州的笛可謂聞名天下。在簫笛之鄉萌發出的昆曲,不可謂不令人驚嘆。昆曲的笛聲凄美婉轉,令人窒息。悠揚的曲調中漂浮著蘇州城中積淀千年的悲歡離合,流徜著秦淮水里舞動數載的月明黃昏。由于工作忙碌,平日的生活也比較粗淺,學習不足,很少有所高雅的機會,感受這樣的音樂。通過這本書的如詩如醉的描述,算是可以理解書中老余所賦予的深長意味,但是由于才疏學淺,見識淺薄,還是無法把心中的感受完整得地化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