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學原理和方法論范文
時間:2023-07-28 17:5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和方法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高中政治答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審題思路不清晰。
審題思路不清晰的直接后果就是答題出現方向性錯誤,沒有按照問題信息中提示的范圍來找原理知識點。首先,審題不仔細。因為審題不仔細導致信息導向錯誤,答案與題干的要求相差太大。其次,基礎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對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能力缺乏也是造成審題不清的原因。
2.語言表述不規范,缺乏條理。
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心里所想的不能用準確的政治術語表達出來;答題沒有條理,知識點混亂,很多原理只是點到為止。主要表現有:首先是不能從材料中捕捉到提示的信息;其次是不能做到用材料中的句子來作為答案,在每條原理的后面沒有與材料進行有機的聯系,給人有頭無尾的感覺;再次是對一年來的重大時政新聞不了解,知識面過于狹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在答題之前構思不縝密,想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對客觀題整體把握的失控。
3.書寫不規范,內容混亂。
書寫不規范的直接后果是給閱卷老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大家都知道,高考閱卷采取的是集中的網上閱卷形式,每個閱卷老師的任務量很大,在改卷的過程中基本上是根據考生答題的關鍵詞和句子來進行評分。書寫不規范會導致改卷老師費力地去找關鍵詞,這是時間所不允許的。萬一老師找不到關鍵詞或句子,直接給出零分都是完全可能的。
二、規范化答題的基本策略
1.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科素養。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很明顯,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薄弱,表達能力欠缺是造成高考政治主觀題成績不佳的基礎性原因。為此,教師必須首先要引導學生答題的大方向正確,其次在訓練中注重審題的質量,并善于捕捉提示的信息,排除一些無用的前提和信息,明確答題范圍,使用規范的答題術語。
2.堅持能力立意,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
能力立意是高中政治課堂所倡導的。所以,要以“雙基”為基礎,將能力的提升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節,重點是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制訂合理的訓練步驟和計劃,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挖掘學生的潛力為目的,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對材料的閱讀能力,以及對有價值信息的捕捉能力,高效地篩選知識點。例如,在解答有關哲學材料題時,要引導學生善于用問題中涉及的范來進行哲學原理和方法論的陳述,最后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要特別注意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學會運用哲學所提供的各種方法論來審視、分析和解決問題,改變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綜合素質。
3.理論聯系實際,避免教條主義。
篇2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8503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中小學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由“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課程改革。新的地理課程思想從關注課程的“工具性價值”轉變成關注課程的“終極性價值”即人的發展,這代表著我國中學地理教育進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課程改革的新指向,構建高中地理核心素養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人地觀念、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是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式。地理學研究對象紛繁復雜,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織,在不同的區域中地理要素的組合和聯系多種多樣,而且地理事物和現象在不斷地變化、演進。”(陳紅,吳燕坤,田甜,2016)
筆者在實踐新課改的過程中發現哲學思想的運用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促進作用。“哲學與生活”是高中政治課程的必修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哲學基礎。其中,哲學原理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地理作為一門具體科學,橫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是哲學原理具體呈現的載體;反之,哲學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師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這些哲學原理改進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師轉化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助于學生掌握地理規律,構建地理綜合思維模式,更有助于學生辯證地看待客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一、把自然地理環境當作“系統”來研究
“綜合思維”要求學生能夠從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產生是多種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環境時要有“系統”的眼光。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就是由氣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所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其發展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人們在改造環境的活動中要注意協調各要素之間的平衡。
系統與要素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系統作為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簡單的堆積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區別于部分的、獨特的、新的屬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沒有的新功能——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功能要大于、高于、優于其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這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含義。
二、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培養學生時空綜合分析能力
聯系是指一切事物、現象、過程及其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現象。聯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聯系的事物。我們不能把事物“割裂”開來看問題。高中地理必修二中關于工農業區位的分析就是對這一原理的具體體現。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農業的區位選擇既要充分考慮當地發展農業的氣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慮勞動力、市場、交通、機械、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因素,才能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農業土地。企業和政府在進行工業區位選擇的決策時同樣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既有礦產、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勞動力、市場、交通、科技等社會經濟因素,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必然導致工業聯系,最終形成工業地域。由于聯系具有多樣性,學生在具體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往往會犯兩類錯誤:一是對各因素進行歸納時的不全面性,易出現遺漏;二是忽略聯系的不同形式和聯系的條件性。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幫助學生對不同的地理區位因素進行歸類、整理,例如劃分成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等,引導學生形成此類問題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將不同的“模型”進行對比,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同時,在教學時也應當區分不同的聯系形式,例如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即區分區位因素中的決定性因素、主導因素及非決定性因素、非主導因素。譬如,在分析影響江南丘陵地區茶樹種植的主導因素時,許多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都與這一事物的區位選擇產生聯系,但是各種聯系是“不平等”的、有區別的。“土壤”因素是眾多因素當中對茶樹種植影響最大的因素,即主導因素或決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現象是在特定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下不斷形成、發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聯系都是有條件的。這種“條件”可以是時間、地點等。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往往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影響事物的區位因素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這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由于影響區位的各因素本身的變化性和發展性,同一事物的區位選擇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例如,在分析鋼鐵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就要注意到區位選擇的發展特點。在發展的早期,由于鋼鐵工業單位產品消耗的煤炭的數量大于消耗的鐵的數量,為了降低運輸成本,鋼鐵工業往往靠近煤炭產地。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設備的更新,鋼鐵工業單位產品消耗的資源數量不斷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數量逐漸小于消耗的鐵的數量,于是鋼鐵工業在第二次工業選擇時靠近鐵礦。隨著交通事業的大發展和市場地位的提高,許多鋼鐵工業選擇在礦產資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場的地區布局。例如,上海寶鋼就是這種“臨海型”的布局理念。鋼鐵工業三次區位選擇的變化印證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漸下降,不再成為影響工業布局的決定因素,交通和市場等因素的地位不斷上升,往往對工業區位選擇起重要作用。在農業區位選擇中也有同樣的現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區農業的變遷”來說明這個問題。一般來說,自然因素比較穩定,而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
把發展的觀點應用到教學中時,我們要幫助學生構建地理思維模式,但也要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式,還要教育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講的內容,要在實踐中結合科學發展水平,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三、利用物質與運動的原理加深學生對自然地理規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作為客觀實在是通過運動表現出來的,并通過運動分化出不同的具體物質形態而為人們所認識。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節內容就是讓學生了解宇宙,認識宇宙。宇宙是由不同類型的天體所構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衛星等。從哲學上來看,這些天體的形成與變化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這些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共同構成了天體系統,是物質的、運動的。人類目前所認識到的最高級別的天體系統是總星系,它的范疇小于宇宙。由于人類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宇宙還有未知的部分等待著人類去探索。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不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體構成的,天體系統具有層次性、級別性,還能夠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質性和運動性,明白物質是可以通過人的感覺被感知的,人的認識可以反映客觀實在,但是人類的認知水平具有歷史局限性。這不僅保持了學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幫助學生與形形的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讓學生正確地認識了地球的宇宙環境。
運動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屬性,是絕對的。靜止是運動的特殊形態,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處于暫時穩定和平衡狀態。也就是說靜止總是暫時的、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要通過靜止才能表現出來。講解高中地理關于地球運動的內容時,很多教師通過各種復雜的模擬演示,試圖較為直觀地說明地球自轉的兩種周期——恒星日和太陽日。但是許多學生在觀看了那些“直觀的”動態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其實這部分地理內容就是運動和靜止的選擇問題。要使學生正確理解自轉的周期,首先要交代這兩種周期在選擇“參照物”上的差別。“參照物”就是為了說明運動特征所選定的相對靜止的物體。恒星日的產生是選擇“遙遠的恒星”作為參照物來考察地球自轉周期。有學生誤認為恒星是絕對靜止的物體,其實“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絕對靜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斷地運動和發展,只不過離地球十分遙遠的恒星其自身運動和地球公轉運動所產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過程中忽略不計。而太陽日的產生是選擇太陽作為參照物來考察地球自轉周期。由于地球不僅自轉,還同時圍繞太陽做公轉運動,所以太陽日作為地球自轉周期受到地球公轉運動的影響,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轉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導學生走出地理思維誤區
1.利用矛盾的對立統一性原理
矛盾的觀念在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易經》以陰陽的變化來解釋世界,并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把陰陽的矛盾看成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關于陰陽、有無、大小、強弱、正反、攻守、靜躁、生死、興廢、治亂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學中,矛盾即對立統一被定義為事物內部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統一與斗爭的關系。統一性與斗爭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屬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動力。
在講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業地域的形成”時,許多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工業集聚和工業分散之間的聯系,局限于書本上所列舉的實例,不能“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或片面地教條地認為“不是工業集聚就是工業分散”,把兩者割裂開來看問題,只看到兩者之間的對立性,而忽略了兩者之間的統一性。工業集聚是指“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近距離集聚現象”。其好處是能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從而擴大總體產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但是老工業區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時,就會呈現“飽和狀態”,如果再建設新的工業部門,就會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爭公共設施、加劇環境污染等問題。在“弊大于利”的情況下,一些工業開始向外擴散,尋找新的區位條件,使得工業從集聚走向分散。工業分散是工廠企業之間及工業之間相距趨遠的現象。工業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區區位優勢組織生產,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運輸成本。在“分散”的基礎上往往又會產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組矛盾雙方,它們相互依存,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在一定條件下這組矛盾雙方還能相互貫通,相互轉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對矛盾,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坦。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既有內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們在時間上不分先后,同時產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均是地球內、外力綜合作用的統一體。然而,矛盾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也就是說,矛盾表現為兩個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提問“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時,大部分學生都“條件反射”地回答是內力作用的結果。雖然這種訓練滿足了考試要求,但實際上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將所提問題稍加改變,許多學生就會暴露出認識過程中的漏洞。在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中,內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導地位,但是喜馬拉雅山也同時接受著外力作用,如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只不過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導地位罷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許多學生在遇到“決定美國硅谷工業區布局的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常常把教材中有關硅谷布局的區位因素一股腦全羅列上去:“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這些都是問題的次要矛盾。“知識或人才”才是決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或解決類似地理問題時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突出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這種矛盾的不平衡性運用到方法上,就是重點論的方法。我們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也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重點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須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決了”。
五、利用事物的兩面性原理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學生由于認識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現形而上學的片面性和絕對性錯誤。在地理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辯證地觀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有利于學生獲得正確的地理認識和科學的分析地理現象的思維方法。
例如,許多教師反復強調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是“熱量不足”,這樣給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帶來一定負面效應。其實“熱量不足”既是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也是有利條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特征,這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熱量不足使東北地區發展農業時只能選擇對熱量要求不高的農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熱量不足能減輕蟲害對東北農業的影響,減少農藥的使用,還有利于土壤積累有機質,減少化肥的使用,從而為東北地區發展“綠色農業”創造了條件。又如,講解“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時,我們也要從有利影響、不利影響兩個方面來談。有利的一面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事生產;不利的一面是季風降水具有不穩定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往往在農事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量較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難利用這一原理幫助學生摸索出分析地理問題的具體方法。比如,當“評價”某一地理事物時往往要從有利、不利兩個方面來剖析;在談某一地理事物產生的“影響”時,可以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來分析;等等。對立統一的方法是認識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通過對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地理問題、思考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的想法和認識,具體實例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在培養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教學實踐中滲透一些哲學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改革為我們開辟了大顯身手的創新之地,學科教學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思想活躍、舉措新穎、策略多樣。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新課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樓閣,它需要理論與實踐作為支撐。讓我們為新課程的崛起鳴鑼開道,重塑教師新形象,重筑課程新文化,使課程改革進一步煥發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陳紅,吳燕坤,田甜. 基于學習進階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