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前言
自然災害作為破壞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文化遺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類文明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針對文化遺產所面臨的自然災害威脅,應及早進行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為文化遺產預防性保護提供決策框架[1],從而降低災害對文化遺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最終達到保護文化遺產的目的。自然災害風險是由自然災害系統自身演化而來,因此其導致的損失具有不確定性[2]。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自然災害風險管理就是利用一些管理手段為文化遺產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風險,對自然災害風險進行管理能夠有效控制和預防災害的發生并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程度[3]。目前,普遍接受的風險管理過程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評價)、風險管理(處理)等[4]。隨著社會實踐和人類認識的發展變化,風險管理理念亦在不斷更新。
2.伊朗巴姆(Bam)古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
2.1巴姆(Bam)古城概況
伊朗巴姆古城作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土坯結構建筑群,其獨特的建筑材料、形式與整體的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再加上工匠們獨特的建筑技藝,使巴姆古城成為沙漠中一塊精美的翡翠(圖1)。
2.2巴姆(Bam)古城的遺產價值
巴姆古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及技術價值。其歷史價值體現在2000多年里為人們展示的持續性歷史文明;文化價值體現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使之成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藝術價值體現在巴姆古城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技術價值體現在其建筑都是由伊朗大沙漠特有的紅土建造而成,彰顯了獨特的建筑技藝。巴姆古城作為地域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依托其豐富的遺產價值成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
2.3應對地震災害的風險管理策略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這不但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害,同時也摧毀了巴姆一半以上的歷史建筑,古城受到嚴重破壞。2.3.1地震災情評估通過航拍和利用GIS等技術手段對巴姆的建筑、道路等受災圖像與震前的圖像進行對比,對災后受損情況進行分類,12063座建筑的受災情況大致可以分為4個等級:有1597座屬于輕度受損;3815座屬于廢墟旁的建筑;700座部分倒塌;還有4951座完全倒塌[5]。2.3.2地震災后規劃在巴姆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在危機期間立即采取行動進行響應,并制定短期計劃,同時也有許多國際組織與國家進行援助。具體措施如:在地震后建立傳統建筑材料的實驗室;清除城內的廢墟、瓦礫和垃圾等;用鋼筋支撐搖搖欲墜的建、構筑物;為游客建立參觀通道,實現游客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等等[6](圖2)。2.3.3災后重建災后重建需要一個長期的、綜合的規劃,在重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決策之一是指派建筑師對巴姆城城市綜合規劃和設計做出評估和分析。在重建過程中,伊朗政府決定在原址上重建古城風貌,保留地方建筑風格。政府認為,在原址上重建巴姆歷史景觀可以得到國際上的認同感和支持;其次,也會增加當地居民的文化歸屬感,留下深刻的記憶,增強人與文化遺產的認同聯系。同時,伊朗政府積極加強與社區的合作,鼓勵公眾參與到重建的規劃和工程實施過程中,以此增強公眾對于巴姆文化遺產的認同感,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在災后的響應意識,同時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知識和技能。2.3.4巴姆古城災害風險管理在恢復重建的過程中,伊朗政府將地震減緩措施納入到發展規劃中,制定了新的《伊朗地震風險削弱戰略》[7],戰略包括公共政策和公眾意識,公共政策旨在改進地震災害管理質量,使用先進的防震減災技術及方法;公眾意識旨在讓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提高知識儲備水平,增加公眾對地震和文化遺產的敏感性和認知程度,從而采取積極的行動[8]。
3.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策略
3.1文化遺產風險識別
對于文化遺產的評估,應對當地的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分類和價值評估,比如文化遺產普查,弄清楚文化遺產的類別、數量等基礎信息,明確文化遺產所處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環境,明確對文化遺產存在威脅的主要自然災害,并利用信息技術獲取遺產具體坐標及相關圖紙信息,做好完整的資料備份,進而對文化遺產的價值進行評估、分級,這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文化遺產受到的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以及在災害發生后優先搶救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另外,文化遺產普查的結果應該及時更新,以保證數據的準確以及搶救工作的實施。
3.2自然災害風險評估
對于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首先要了解到文化遺產之前受到自然災害損害的歷史資料,自然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范圍、等級、頻率以及易受到損害的文化遺產類別等,這樣就可以對易受到損壞的文化遺產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應對之后可能遇到的自然災害的威脅。根據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對自然災害進行有效預測以及對文化遺產易受到損害的部分采取技術措施進行重點的防御,也許是對文化遺產最好的保護。
3.3自然災害防災對策
應對自然災害的預防主要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公眾的意識方面,對公眾進行防災教育,加強公眾的防災意識;二是日常管理方面,完善文化遺產的防范監督工作和日常管理,加強基礎性保護;三是完善自然災害預警機制。
3.4災后應急響
應災后響應是一個短期的過程,它包括災后立即對文化遺產的受災情況進行統計;對受災不嚴重的文化遺產進行緊急的搶救措施和支持保護;清理場地的廢墟;借助國際救援和國際經驗等。
3.5災后修復重建
災后修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制定一個綜合的、長期的規劃。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要將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納入到城市整體的發展規劃中,同時保留文化遺產的原有特征。另外,在災后重建中要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讓其參與到重建的各個環節,既可以振奮公眾的精神,使其不會沉浸在災害的悲傷中,也可以加強公眾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歸屬感。
4.總結
篇2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為嚴重的幾個少數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造成損失大,給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汶川特大地震過去僅五年,四川再遭強烈地震。2013年4月20日發生的四川省蘆山7.0級強烈地震,截至4月29號為止,已造成196人遇難。在震后安置階段提出明確要求:“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防范”。我國應急物流雖然發展迅速,但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在應急物流系統和法律法規建設等很多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我國應急物流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際指導作用。
2.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基礎理論研究
國外對應急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在早期的研究過程中,國外專家主要采用數學分析,建立模型的方法進行研究,為應急物流運輸,配送,儲存,組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92年,W.Nick Carter在他的《災害應急管理手冊中》,通過對東南亞和太平地區自然災害的深入研究,指出在災害爆發后,政府和國家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將救災物資進行適當的分類和管理,在最短的時間內配送到最需要的地點,這也是對應急物流內涵的早期描述。1995年應急管理權威專家Suleyman Tufekci針對對美國政府和人民在應對安德魯颶風(1992年8月16日,安德魯颶風登陸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這是登陸美國的第三大颶風)時所暴漏出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提出利用仿真技術和網絡優化模型構建一個有效的、綜合的、模塊化的決策支持系統,在災害來襲時以便于人員緊急疏散和交通運輸控制,并為應急救援物資的配送提供有效地幫助,這是與應急物流管理相關聯的一個早期系統雛形。Wlodzimierz(2001)年考慮了應急服務設施選址的雙目標模型一綜合考慮中心點和中位點目標函數,并將它轉化為λ參數的Cent-dian單目標模型,并指出了λ參數的單目標模型應用到一般網絡中的缺點。
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系2003年爆發非典后開始重視的。歐忠文(2004)較早提出了應急物流的研究內容,包括:基本問題(概念、特點和對象等),應急物流保障機制,應急物流快速保障技術平臺的構建,應急款項的籌措與管理,應急物資的籌措與采購,應急物流中心的構建,應急物資的儲備,應急物資的運輸與配送。鄧莘等人(2009)為了有效應對突發災害事件、及時控制和消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危害,就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的現狀、基本思路進行探討,提出了應急物資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級儲備的基本思路。程琦(2010)立足于對我國近年來幾次特大自然災害爆發后應急物流管理實踐的考察分析,以及國內外對應急物流及其管理體系的文獻研究,在管理學的角度上提出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概念、構建作用和五要素框架。論文在界定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這一概念的內涵后,基于我國已出臺的相關頇案和近年來重大自然災害應急物流救災實踐,分析了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當前運作模式,指出了該管理體系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提出了旨在改進該體系運作實效的關鍵任務和舉措。
在上述國內外應急物流基礎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外學者作為研究的開拓者,在早期的研究過程中通過運用管理學和數學建模的基本思想,從應急物流的實際應用和合理優化出發,形成了應急物流管理思想的基礎理論框架。而在國內方面,由于研究開始時間相對較晚,主要從應急物流的概念和成因為研究切入點,通過應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全面對比和差異化分析,總結出應急物流的基本特點和特殊性要求,并結合我國應急物流的應用實例,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形成了我國應急物流的基礎理論體系,為我國應急物流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系統構建的研究
在國外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對基于自然災害背景的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非常重視,他們通過法制化的手段將災害物流計劃、核心協調機構、危機應對網絡和社會應對能力包容在該體系中。近些年在國外有關應急物流系統構建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eth D.guikema等(2007)從電力供應的角度入手,對地震后災區的能源供應系統構建進行了研究。Meishiang(2007)提出政府在面對不確定信息情況下的洪水災害所引發的應急物流問題是,可以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從而能夠計算出營救小隊的分布并規劃應急物資臨時配送中心的最佳位置選擇。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應急物流運作中可以發現,許多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被充分應用到應急物流中。商業物流中的很多理念如“商物分離”等在自然災害應急物流中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流暢的應急物流信息網絡也能促進應急物流體系的管理。
在國內方面,程琦(2010)對比了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的現狀之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尚未建立起規范運行的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只是建立了一個自然災害應急物資的供應、運輸、配送、發放主要依靠各級政府的運作體系雛形。該體系,雖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在一些災害救助中也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但在突發性重大災害的緊急救助方面仍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他提出推進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和可行建議:建設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預警管理體系、建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有效建設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措施。姜宇(2011)通過時國內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進行分析,總結我國應急物流存在的問題:對突發事件的預警不夠、應急組織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物資儲備體系不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缺失。并做進一步的研究,提出要加強應急物流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建立協調統一的應急物流指揮系統、加強應急信息建設、加強應急法律法規的建設。王沖(2011)從應急法律、預警機制、上下級政府、城市間聯動機制建設以及相關災害教育普及幾個方面對我國自然災害狀況作出了深層次剖析,分析了我國災害發生的特征、分布領域以及應對突發災害處理的方式,找出我國突發性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力不足的幾個方面,并對這些方面的問題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朱福慶,方毅(2012)根據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特點和我國日前的發展現狀,提出我國應急物流存在問題:高物流運作成本、基礎保障設施落后、組織協調不夠完善、信息的有限性以及應急物流管理專業隊伍與裝備匱乏。然后他們從應急物流的公共應急機制方面、高效的應急物流信息技術平臺、應急物資儲備戰略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制定出一個比較系統科學的應急物流體系。
在上述的文獻中,國內學者沒有對相關細節做定量分析,沒能從數據模擬上得到更可靠的結論。當然,我國建立針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體系,前提是自然災害應急物流體系的軟硬件基礎設施、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因此我國針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體系的建設還需要一個不斷充實和完善的過程。事物都是永遠向前發展的,而自然災害應急物流作為一種特殊物流,我國針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物流體系的建立、完善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涉及到多門學科,應當不斷研究其運作模式、特性和發展規律,使其日趨完善,以此指導我國的自然災害救援工作。
4.結語
從研究方向上看:國內外學者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研究大多是從一個或幾個方面入手,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系統的整體研究大部分還停留在理論或模擬階段,缺少實際應用的支持,特別是國內方面,由于對應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研究還在不斷完善之中,同時新的研究問題也在不斷出現,這也使得研究較為分散,缺少系統性和整體性。從研究方法上看:在研究的過程中多建立在模擬條件的假設之下,其真實性和周密性有待提高,研究多停留在宏觀定性的的描述之中,而定量、微觀、可操作的研究相對較少。
本文從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國內外自然災害應急物流近些年來的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分析,對總結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研究發展歷程,把握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研究現狀,希望對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研究趨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程琦.論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管理體系的構建[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2]王沖.我國政府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管理體系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1.
[3]朱福慶,方毅.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物流的發展與對策研究[J].時代經貿,2012(6).
篇3
關鍵詞: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內工作;啟示;建議
中圖分類號 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05-0014-05
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與危害(Loss and Damage)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每年奪去近40萬人的生命,全球變暖的經濟影響也已經造成每年超過1.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當于全球GDP的1.6%[1]。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多邊治理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進程進展緩慢,因此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急需更加直接的解決方案[2]。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遭受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造成的損失與危害十分嚴重,為維護國家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正推動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下建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共鳴[3]。我國部分區域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加之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損失與危害也逐年加劇,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內民生的重大問題。因此,研究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內涵,尤其是梳理出這種國際機制對于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對于推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背景與涵義
1.1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由來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是在《公約》下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議題談判中逐步形成和演變而來。2007年,巴厘行動計劃要求締約方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損失與危害的方法與策略[4]。2008年在波茲南會議(COP14)上,小島國聯盟首次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多窗口機制[5]。2010年第十六屆締約方大會(COP16)的《坎昆協議》中決定建立一項旨在考慮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相關的損失與危害方法的工作計劃[6]。2011年第十七屆締約方大會(COP17)的《德班協議》中提出締約方之間開展討論以加深對損失與危害問題的認識[7]。2012年,由于IPCC《管理極端事件和災害風險推進氣候變化適應》特別報告的推動[8],以及發展中國家利用發達國家急于關閉巴厘路線圖授權的有利機遇,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在損失危害問題上提高要價、尋求突破,使損失與危害問題突然升溫,在多哈舉行的第十八屆締約方大會(COP18)上,成為影響大會能否成功的關鍵議題之一。最終,《多哈協議》決定在第締約方大會(COP19)上建立應對損失與危害的機構安排[9]。
1.2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涵義
學術界尚未對損失與危害問題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基本認同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是人類通過減緩或適應未能避免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10],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由于政治決策與行動遲緩、資金技術缺乏等限制導致減緩或適應行動不能完全消除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存在“殘余的損失與危害”;二是某些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是當前人類無法采取適應行動的,如海洋酸化;三是按照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成本-效益”的原則,采取行動的成本大于收益而放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形成的損失與危害。由于當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實踐的現狀決定了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已不可避免,因此建立專門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就成為必然選擇。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國際機制――多窗口國際機制主要通過保險、恢復與賠償、風險管理應對損失與危害:保險部分支持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創新性的保險工具,幫助管理、傳播、對沖、減少和轉移與氣候變化相關災害的經濟風險?;謴团c賠償部分用于應對漸變事件的不利影響,比如海平面上升、溫升、海洋酸化。由發達國家出資建立“國際保險基金”補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特別脆弱的發展中國家因漸變事件造成的損失與危害。風險管理部分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與氣候變化極端事件和漸變事件相關的風險[5]。
2 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沒有建立針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應對機制。但現有的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為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提供了基礎,主要有三種:一是國家財政轉移支付,二是社會捐助制度,三是自然災害保險。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級政府之間所存在的財政能力差異為基礎,以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為主旨而實行的一種財政資金轉移或財政平衡制度。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物品與服務,不僅是現代國家在民理念的重要體現,而且是國家政權及其財政合法性的基礎和來源。因此,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具有穩定器的功能,是處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間關系、實現各地財力均衡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安排。自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轉移支付中的專項補助主要用于特大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用。如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財政部、民政部下撥災后重建補助資金300億元。同時,通過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建設的形式,實質上形成地方財政的轉移支付[11]。
社會捐助是慈善的一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是我國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重要資金和物資來源機制,汶川地震災區接受的社會直接捐助超過100億元。目前,我國的社會捐助制度尚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性的社會捐助制度正在建設。
逐步由一種零散被動的行動演變為經?;⒁幏痘椭贫然幕顒?,創新型的社會捐助制度
正在建設。目前已經建立運行的是經常性社會捐助公示制度。但與先進國家對比,仍存在捐
贈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社會捐贈的市場化程度較低,捐助來源單一,缺乏相應的激勵機
制等問題。在進一步發揮民間組織在社會捐助中的作用,明確社會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社會
捐助違法行動的法律責任,提高捐贈款、捐物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等方面仍待提高
[12]。
自然災害保險是運用市場機制,增強社會和個人對自然災害承受能力的良好做法。在市場機制發展較好的國家普遍應用于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自然災害損失與危害的風險轉移。
減輕政府救濟和居民自救壓力。我國習慣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災害管理和救助,但政府在重大
自然災害補償中的比例不高,大約在3.5%左右,居民自我負擔比例約為90%以上。同時,
盡管社會存在對自然災害保險的強烈需求,但國內保險市場的自然災害保險產品極度匱乏。
一般保險公司不提供巨災保險,財產險均將洪水等自然災害作為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無法從
保險公司獲得相應賠償。如汶川地震后獲得保險業的賠付只占全部經濟損失的0.21%。因此,
進一步加強和推廣自然災害保險,建立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市場化應對機制對應對氣候變化的
損失與危害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在宜興、蘇州等地區正在開展農業自然災害保險的試點,
嘗試適應農業自然災害不平衡發生的規律,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平衡的功能,在補償災害損
失、恢復生產、保障災民生活、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為全國自然災害
保險機制的建立積累經驗[13]。
3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對國內相關工作的啟示及建議
3.1 構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框架系統
我國氣候災害涉及面很廣,受災程度較深,僅依靠個人、家庭和企業難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損失與危害,若借鑒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建立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系統將可能極大的推動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的框架,將氣候災害損失與危害通過商業模式、政府分擔和社會力量援助等形式,損失與危害實行分級、分層分擔,有助于受災人群和地區的快速重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尚未成形,建議從三個方面進一步探索:一是適度調整政府過度承擔的災后重建模式,將財政轉移支付由災后應急的、臨時的和隨機的模式轉向災前系統的、穩定的、長期的災害防治機制;二是探索制度化、規范化的災害捐助制度,加強捐助過程的公開、透明、高效和公平,引導社會資源有效的參與到自然災害的重建和恢復過程;三是逐步建立和擴大自然災害的保險制度,通過公共和私營資金的合作,減少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運行的沖擊,最大化的減少氣候變化導致的損失與危害。最終,形成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相關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救災捐贈體系和農業災害保險等的整合機制。
3.2 充分利用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中的保險工具
保險工具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損失與危害機制的核心作用點,在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設計中充分突出保險作用的創新性模式,給國內保險相關領域潛力開發帶來啟示。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的保險部分包括無法采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行動來應對的中等或很高氣候變化風險,分為兩條線:對中等頻度和低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氣候保險援助機制通過公共或私人保險,以及其他社會保障體系支持脆弱的地區。比如,對農業的宏觀保險、國家的風險基金。對低頻度高影響程度的氣候風險,提供金融安全網來應對[14]。國內氣候保險、特別是農業災害險已經初具規模,在近年氣候災害的應對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面臨機制創新不足、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參與程度有限等問題。國內應該通過借鑒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創新的保險機制,如加勒比海地區颶風災害基金、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等[15],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氣候災害風險分擔機制,充分發揮我國氣候保險在應對災害、維護農民生計、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作用。建議針對氣候災害的特點,重點發展巨災類保險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在現有農業災害險、財產險的基礎上,發展氣象災害保險/再保險,建立完善的保險產品體系系統設置,適度增加政府的引導和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擴大氣候災害保險的覆蓋度和受益度。
3.3 加強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損失與危害,啟示國內重點區域和領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以更高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變化損失與危害國際機制中風險管理模塊主要通過發展風險評估和管理工具,加強減少風險措施的實施,增加技術和資金支持來減少風險。如英國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洪水風險的泰伍士河大壩、荷蘭綜合管理洪水災害風險和淡水供給的三角州地區治理機制、歐盟的城市地區綜合應對熱浪、洪水和水資源短缺風險的組合行動等,均有效減少氣候變化對區域和領域的風險[16]。國內農業、水資源、林業等領域,城市、海岸帶等區域面臨較高的氣候變化風險,通過風險減少措施,特別是增加技術和資金投入,加強對重點區域和領域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建議加強重點區域氣候災害風險管理,對城市、海岸帶等氣候災害高風險區域加強管理,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預估、災前預警、災中救助和災后恢復等機制,有效降低重點區域的氣候災害風險,維護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
3.4 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的科學基礎研究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存在科學不確定性,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關科學基礎也急需加強。首先,由于《公約》下氣候變化的定義是狹義的,特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直接或間接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改變地球的大氣組成導致的氣候變化,不包含氣候的自然變率?,F有科學認識無法準確的區分氣候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在遭受的損失與危害中的貢獻[17]。其次,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的空間范圍巨大,涉及的類型和種類多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與氣候變化相關的損失與危害,廣義上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文化和社會傳統等[18]。國內開展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工作也需要加強損失與危害的定義和范圍等基礎理論研究。第三,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需要堅實的數據基礎。同樣,國內也需要建立具有共識的氣候變化損失與損害的科學評估方法,還需要收集、獲得全國范圍內準確的損失與危害的數據開展評估。建議系統開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應對機制的研究,探索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歸因,深入分析損失與危害問題的內涵,加強損失與危害評估理論、方法和數據獲取等方面的研究,增強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的科學基礎。
3.5 警惕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機制帶來的出資壓力
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的機制仍在設計與談判過程中,由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存在為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的壓力。雖然,《公約》第4.3條中關于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責任認定是非常明確的,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17]。但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竭力逃避和轉嫁自身責任,強調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都是脆弱的,在國家驅動的原則下,損失與危害是各國自己的問題,應該由各國對自身的損失與危害負責[19]。同時,發達國家向新興的發展中大國施壓,讓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在損失與危害補償方面出資,承擔出資義務[20]。小島國聯盟在損失與危害機制中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也不符合《公約》由發達國家承擔歷史責任的宗旨,有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的風險。建議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談判工作需要早做準備,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定位,不能承擔與發達國家“具有同等能力”的責任,并制定損失與危害機制談判中“污染者付費”責任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search Associates (DARA).Climate Vulnerability Monitoring Report 2012[R/OL]. 2012[2012-10-10]. http:///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climatevulnerabilitymonitor-2012.
[2]馬欣,李玉娥,何霄嘉,等.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應對氣候變化損失與危害問題談判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5):357-361.[ Ma Xin, Li Yu’e, He Xiaojia, et al. The Progress on Loss and Damage Negotiation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UNFCCC[J]. Progressus Inquisoitiones De Mutatine Climatis, 2013,9(5):357-361.]
[3]UNFCCC Secretariat. 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Assessing the Risk of Loss and Damage Associated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EB/OL].2012[2012-5-14]. http://unfccc.int/documentation/documents/advanced_search/items/6911.php.
[4]Decision 1/CP.13. Bali Action Plan [EB/OL].2007[2008-3-4]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07/cop13/eng/06a01.pdf#page=3.
[5]AOSIS Submission. MultiWindow Mechanism to Address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mpacts[EB/OL]. 2010[2018-03-15]. http://unfccc.int/files/kyoto_protocol/application/pdf/aosisinsurance061208.pdf
[6]UNFCCC Decision1/CP.16.The Cancun Agreements [EB/OL]. 2010[2011-03-15]. http://unfccc.int/meetings/cop_16/cancun_agreements/ items/6005.php.
[7]Decision 2/CP.17. Outcome of the Work of the Ad Hoc Working Group on Longterm Cooperative Action Under the Convention [EB/OL]. 2011[2012-03-15].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cop17/eng/09a01.pdf#page=4.
[8]IPC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ion[R/OL]. 2012[2012-03-13]. http://ipcc.ch.
[9]Decision 1/CP.18 . Agreed Outcome Pursuant to the Bali Action Plan [EB/OL]. 2012[2013-02-28].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8a01.pdf#page=3.
[10]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ioneering Study Shows Evidence of Loss & Damage Today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Climate Change: Vulnerable Communities Beyond Adaptation? [EB/OL]. 2012[2012-03-12]. http://
[11]史麗佳.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再審視[J].商業時代,2009,(2):59-61.[Shi Lijia. Reexamine on Chinas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J]. Commercial Times, 2009,(2):59-61.]
[12]高麗虹,伊海燕. 我國法治政府在社會捐助法律制度建設中的理念創新[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4):23-30.[Gao Lihong, Yi Haiyan. The Concept Innovation on Social Contributions Legal System for Legal Government Contributions in China[J]. Jounal of Chongqing Unvi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4):23-30.]
[13]席勁松.試論我國重大自然災害保險制度的構建[D]. 廣州:中山大學,2009.[Xi Jinsong. Discuss on Chinas Major Natureal Disasters In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D].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2009. ]
[14]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8. Summary of Discussions Related to Insurance Mechanisms at the 2008 Climate Negotiations (COP 14) in Poznan[EB/OL]. 2009[2009-02-15]. http:///Activites/Seminairesreguliers/090317_COP14andinsurance_reportbyMCII_SddeeK.Warner.pdf.
[15]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 200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an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Mechanism for Climate Adaptation: Responses to Party Questions Posed to MCII at Poznan COP14[EB/OL]. 2009[2009-02-06]. http://.
[16]EU.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R/OL].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2013.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adaptationinformation/general.
[1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R/OL]. 1992[1992-4-13].http://unfccc.int/resource/ docs/convkp/convchin.pdf.
[18]UNFCCC Secretariat.Synthesis Report on Views and Information on the Thematic Area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k Programme[EB/OL].2011[2011-11-9].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1/sbi/eng/inf13.pdf.
篇4
一、全面整合教材,把握課標要求
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要打破課本的章節順序,重點以我國區域為背景,講解主要的氣象災害:臺風、寒潮、干旱、洪澇、沙塵暴。提煉出四點課標內容:①運用地圖說明我國主要的氣象災害分布;②結合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環境特點分析臺風、寒潮、干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③結合地理環境特點分析同一災害對不同地區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④針對重要的氣象災害提出具體可行的應對方法及防災減災措施。在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課標的要求,針對課標的要求選取典型的配套習題訓練。
二、重點分析災害的成因,把握本質
氣象災害的復習和自然地理聯系比較緊密,在分析講解時,成因是重點。下面以臺風和寒潮為例舉例分析。在講解臺風時,可從臺風是發展強烈的熱帶氣旋入手,分析氣旋的氣流運動狀況,從而分析出臺風的三個結構及臺風形成的三個條件,這樣,學生在掌握臺風形成的三個條件基礎上很容易分析出形成臺風的地區在哪里,非常簡單地理解了臺風的形成和分布,而不用去死記硬背臺風的知識點。
三、危害和措施體現差異性、區域性
自然災害的減災措施雖有共性,但在具體實施時,應根據不同的自然災害強調其減災重點。①時間跨度大、影響范圍廣的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等,其減災措施除了平時的防御措施及預警外,應強調遭災時的抗災。②時間跨度小、影響范圍廣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等,其減災措施除平時的防御措施及預警外,應強調災后的救援。③時間跨度小、影響范圍小的自然災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減災措施重點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實施。④同一災害的不同地區措施要有差異,如洪澇災害不同的河段措施不同:
上游治理原則是調洪,做法是修水庫、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保持水土,減少水土流失;中游治理原則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則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四、辯證地看待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在帶來災害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好處。
(1)臺風:①攜帶大量淡水資源,緩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溫,緩解酷暑;③維持著地球的熱量平衡;④增加捕魚產量(使江河湖海底部營養物質上泛,魚餌增多,吸引魚群聚集)。
(2)沙塵暴:①加大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延緩全球變暖趨勢;②中和酸性氣體,降低北方酸雨發生概率;③形成黃土高原;④給海洋生物提供營養物質。
篇5
關鍵詞自然災害;應急;科普模式;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110-0162-03
0引言
突發性自然災害,如,地震、泥石流、海嘯、臺風等,漸變性自然災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等。發生突發性自然災害時,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將科技知識傳播出去,解決在災害發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若沒有這種即時性,則這種科普知識的傳播及發揮的效果將大大減少甚至失去其應有的作用。自然災害通常是非常特定的事件,所發生的問題的針對性是非常強的。突發自然災害應急科普是針對突發性災害的,根據公眾關注的災害問題所開展的應急科學知識普及,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媒體與科普工作者根據公眾需要什么就要馬上提供給這方面的科技知識。應急科普具有較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和挑戰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也不斷增長。2010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100億美元,受災人數2億多人,因災死亡人數達到了29.68萬人。2011年,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ISDR)公布的統計顯示,2011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3660億美元,死亡人數達3萬人。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德國慕尼黑再保險公司估算,2012年全球自然災害共造成1600億美元(約合9975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在自然災害面前,民眾不但要在第一時間面對災難,更要在第一時間處理災難,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大部分群眾不知如何逃生或自救,生命財產遭受了重大損失。隨著社會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的增加,社會公眾群體所需要的應對和處理社會突發事件及自然災害的科學知識需求的科普,即應急科普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應急科普模式不是像傳統的應急科普無限制的要求公眾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而是一旦公眾有科普方面的需求,科普工作能立即滿足公眾需求,及時有效地讓公眾快捷、有效的找到他們所要的知識,以及提供給公眾向權威人士咨詢的渠道。應急科普得到各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提倡,傳統的科普模式是讓公眾提前“儲備”大量的科學知識。應急科普模式增強了傳統科普模式的針對性、前沿性和時效性,提高了公眾參與科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應急科普模式在整個社會科普教育中,無疑是基礎性的地位。通過對應急科普的研究,根據不同的標準對應急科普模式進行分類。因而在面對突發自然災害是,政府和公眾更能系統而全面的預防和處理突發自然災害,力求通過政府的政策、組織、經費資助和協調,使科普工作在社會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科普發展模式可以劃分為發達國家的自上而下和發展中國家的自下而上的兩種模式。發達國家將科普重點放在使公民對科學技術形成全面理解,并能夠參與科技有關的公共政策討論,發展中國家更關注“脫盲”和求生存發展上,更關注與民生國際密切相關的內容。
1.1國內研究現狀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李士、方媛媛提出,要改變傳統上只限于紀念日或活動日的“點綴式”應急科普教育的現狀,做到全民應急科普教育的普遍化和常態化,將應急科普教育寓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沒完沒了的要求公眾掌握更多的應急科普知識,而是通過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應急科普知識,增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公共安全意識、應對自然災害的綜合素質和應急處置能力,使得民眾在災難面前臨危不亂,最大程度的預防和降低災難及二次災難造成的損失。
北京大學哲學系吳國盛教授認為,“20世紀的科普事業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科學普及、公眾理解和科學傳播,它是科普事業的廣義化過程”??破漳J揭舱诎l生從常規模式到應急模式的演化。
北京師范大學趙孟營教授認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是應試教育,不單是未成年人,甚至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應對自然災害的綜合素質和應急處置能力都很差。他們沒有公共安全意識,不知道什么是應急避險的正當行為;不懂得預防危險;更從來沒有在模擬的災難場景中體驗自救與互救。”
1.2國外研究狀況
1.2.1.美國
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通過教學來學習,最好的教學方式是通過不斷學習來教學。他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的美國舊金山探索館,主要是以親歷科學、互動性地進行科普展覽。在其之后,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人們參與互動的親歷應急科普的教學方式也滲透到教育改革及大量科學教育設施中去。
美國勒德曼博士在芝加哥地區提出了“動手做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Learning)”的科普教育模式則是親歷科學方式的教學改革應用,該模式提出后收到了美國政府的重視。
1.2.2日本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注重地震科普的國家。他們視防災如國防,政府從中小學起就培養公民防災意識,使公眾能訓練有素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訓練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系我防護和避震逃生的技能。
日本科普專家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親歷科學的方式來學習是一條普適原理。日本從1971年開始,國家政府每年舉行賑災防救演習訓練,現在已擴大到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大規模的防震演練。
多年來,日本政府、學者不斷總結經驗,加強防災治災應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和完善,在災害應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步。日本JST安全研究所根據公眾實際需求運用預測性技術課題,研究開發出用于防災減災的應急模擬體系。該研究中心還開發了危機評定法,經濟成本評定法以及相互依存性解析法,并針對其危害性采用相應的應急科普模式。對于災害的發生最終做到災前預報準確性、災時應對及時性、災后救援有效性,盡可能的減少災害發生時帶來的損失。
1.2.3英國
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所說:“對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還沒有被社會傳統抹掉的時候,不對他們進行科學教育,就會使他們失去對科學的持久興趣。”必然對以后的科普工作造成更大壓力和困難,因此科普教育應從中小學開始普及。
英國設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 開展科普工作;教育、科技、大眾傳媒、博物館和政府等機構的約20多名成員組成英國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 組織開展科普工作, 設立科普科學基金和發展基金英國沒有專門的科技傳播方面的政策法規,有關科技傳播工作已成為科學創新工作的一部分。
2自然災害應急科普模式的發展趨勢
一般意義上,科普模式包括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公共科普服務的科普產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總稱。全球科普資源總體而言呈現量大種類豐富的特點,但是總量相對于人口來說顯得相對不足。
2.1應急科普平臺
現在的科普模式趨向于系統化,各個國家都在整合各項應急資源,使應急科普平臺更加完善。
總的來說,有:1)通過科普出版物配送平臺,針對社區、農村、企業和學校的不同情況,對民眾進行發放各種應急科普知識書籍、報刊和宣傳單,分類開展經常性的應急科普知識宣傳教育;2)通過電視節目服務平臺,進行電視應急科普宣講,播放一些和應急處理相關的影視作品,電視作品和動畫作品,使人們掌握更多的應急處理方法;3)通過科普活動服務平臺,舉辦論壇、講座、科普展覽、有獎知識競賽和專題文藝晚會等,從不同層面多樣化加大應急研討、交流和宣傳的力度;4)現在網絡幾乎覆蓋全球,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使民眾可以隨時瀏覽,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應急科普知識;5)通過政府服務平臺,政府將某一特定日子定為“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以及主題宣傳活動,使公眾掌握自救、互救、預防、逃生等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6)通過現場互動平臺,建立災害發生的模擬場地,進行實景模擬演練,提高民眾心理承受能力和現場應急處理能力;7)通過社區服務平臺,建設社區科普文明長廊、科普報欄、文化廣場、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等。
2.2應急科普模式分類
通過對應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分析,將應急科普模式分類歸納如下:
2.2.1根據應急科普宣教的主體不同,可分為:
1)專業組織應急科普模式,專業科普組織舉辦應急科普知識講座,對民眾進行專業性的科普知識教育,對自然災害專業應急;2)社區應急科普模式,建設社區科普文明長廊、科普報欄等宣傳科普知識,開展“科學文明家庭競賽”、“社區科技活動周”、“崇尚科學反對迷信科普展”等活動,建立民眾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3)政府應急科普模式,建立災害發生的模擬場地,進行實景模擬演練,同時將某一特定日子定為“防災減災日”、“全國消防日”,使公眾掌握自救、互救、預防、逃生等基本技能;4)學校應急科普模式,青少年是弱勢群體,應急科普應該從小學開展,通過系統全面的學校危機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應急科普能力以及防災自救意識;5)企業應急科普模式,企業要對企業員工進行應急安全知識教育,在建筑樓內貼示出安全標語及出口指示牌,保障安全通道的通暢;6)網絡應急科普模式,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在網站上公布災害應急處理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模擬防災救災,使民眾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應急科普知識。
2.2.2根據應急科普的機制不同,可分為:
1)應急科普開發模式,有全國學會、地方科協和其他社會力量與有關部門合作制作、出版圖書、音像等應急科普資源,尤其是涉及較少的生化、核輻射等應急科普類讀物。創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優質應急科普活動形式,開發數字化應急科普資源;2)應急科普集成模式,科普資源集成機構將已有各類應急科普資源集成數字化資源。引進國外優質應急科普資源,進行吸收創作。將各種集成的、引進的應急科普按不同的自然災害、按圖書、音像、數字等形式分類,使民眾享受到更為豐富的應急科普,掌握更多的應急科普技能;3)應急科普配送模式,應急科普配送機構應針對社區、農村、企業和學校的不同情況,對民眾進行發放各種應急科普知識書籍、報刊和宣傳單,編印發放公共安全手冊,制作張貼宣傳海報,投放公益廣告,分類開展應急科普知識宣傳教育。
2.2.3根據應急科普途徑不同,主要有:
1)科普場館,通過展覽教育、培訓教育以及親身體驗,激發公眾對應急科普的興趣以及掌握有關的應急措施;2)圖書出版,借助出版有普及應急科學知識、傳播防災應急方法的圖書音像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3)新聞媒體,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進行應急科普宣講,播放一些和應急處理相關的影視作品和動畫作品,使人們掌握更多的應急處理方法;4)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服務平臺,在網站上公布災害應急處理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模擬防災救災,使民眾有更多的機會來學習應急科普知識;5)群體博客,個體或組織自發一些原創科普信息及國外最新科普咨詢等應急科普知識供網民瀏覽學習,開展交流論壇、專題講座、科普活動周;6)虛擬現實,利用電腦來模擬自然災害發生的三維空間虛擬世界,讓公眾在視覺、聽覺和觸覺上如同身臨災害現場一般,提高公眾對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現場應急處理能力。
2.2.4“三位一體”模式
這種模式是由政府組織建設、企業經濟支撐和專業應急組織提供專業科普知識的由專業應急組織進行專業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咨詢服務。應急組織可以對民眾災害的應急方法與措施進行專業支援、專業救助和專業支持。政府對公眾具有號召力,安排組織公眾應急科普知識學習,提供科普宣傳場所和設施。企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企業在經濟上對公眾應急科普的建設,是一種企業新型戰略的創新,具有經濟和文化意義。這種政府、企業和專業組織三位一體互動與融合的應急科普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參與方的優勢,提高了應急科普宣傳的效率。
2.3應急科普模式發展趨勢
今后的應急科普模式會更加專業化,數字化和網絡化,通過各種服務平臺,創建目前涉及較少的生化、核輻射等應急科普模式,開展以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優質應急科普模式,尤其是對原有災害發生地的實際參觀,能夠讓民眾認識到應急科普知識的重要性?,F在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媒體對應急科學知識普及的作用將會不可小覷。
縱觀國內外的科普模式的發展變化趨勢:1)在內容上,更加關注現代科學與本國的自然災害特點以及知識體系間的關系,注意將傳統知識與科學知識相結合通過正規專業教育等渠道進行傳播?,F在的學者們更多開始關注多元化的問題,即現代科學與本土知識系統的關系問題如何根據不同的文化形態有效傳播應急科普知識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問題;2)在方式上,強調“親歷科學”原則,且這種方式也不斷滲透到改革及大量的教育中去;3)在對象選擇上,一直把青少年作為主要對象,并開始關注弱勢群體的應急科學普及,多數國家把青少年作為最主要的科普對象,尤其是應急科普對象,關注弱勢群體成為科學普及工作對象選擇的趨勢;4)在主體上,主體間合作交流得到不斷加強,形成“大科普”體系。它突破了單一模式,形成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科技團體、大眾傳媒等共同支撐的傳播體系。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鼓勵科普主體間的合作特別是科普機構與正規科學教育機構間的合作;5)在機制上,應急科普主體隊伍正逐漸走上職業化、專業化的道路,應急科普模式不斷得到完善。應急科普知識作為科學知識的一個分類,其生產者和傳播者之間的工作存在著一種職業上不斷分化的趨勢,科普知識內容更能夠滿足公眾的興趣和需求,以科普的創作編輯、宣傳講解、組織策劃、管理協調等為主的專業化職業化科普工作者隊伍正逐漸形成。
3 國內外現有應急科普模式的不足與改善方法
總的來說,發展中國家應急科普教育模式的構建有待完善,問題之一在于應急知識宣傳不夠深入,教育普及往往停留在書面上,逃生演練措施不夠完善。有些國家各個部門各個系統各自為政,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不暢,科普模式總體上處于條塊分割狀態。
發展中國家應急科普模式相較于發達國家的應急科普模式尚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第一,應健全民眾的應急科普教育體系。通過專題講座、社會媒體宣傳、社會演習等,對民眾進行應急科普知識的教育。按照災前、災中、災后的不同情況,分類宣傳普及。
第二,建立并完善民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應急意識與應急心里教育體系。以戰爭、災害等突發公眾事件的危害后果或其紀念為主要內容的普及性宣傳教育增強民眾的應急意識。
第三,針對地震、洪水、火災甚至是多災并發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救災反應能力,建立危機應對情景仿真與演練場地,提高民眾應對突發公眾事件的應對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
第四,探索并創新民眾參與式、常態化的應急科普教育體系。開展“體驗式”、“互動式”和“感官式”的科普知識。
第五,建立民眾安全文化教育體系,創建防災型全民文化氛圍。這是構建全民應急科普教育模式長效機制的關鍵所在。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等數字化技術,向民眾宣傳應急科普知識,使民眾隨時都可以學習掌握應急防災知識與措施。
參考文獻
[1]周洪建,張衛星.社區災害風險管理模式的對比研究[J].災害學,2012,4,28(2):56-62.
[2]黎劍.美國的災害應急管理及其對我國相關工作的啟示[J].自然災害學報,2006,8,15(4):33-38.
[3]李???,袁藝,等.中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研究進展與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04,6,13(3):19-23.
[4]孫建平.大都市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研究[M].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04,8.
[5]朱登科.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媒體應急科普的作用分析[J].科技傳播,2010,2:226-228.
[6]郭太生.美國公共安全危機事件應急管理研究[J].中國公安大學學報,2003(6):16-25.
[7]王勇,王蒲生.事件科普營銷模式探究[J].科普研究,2013,4,8(043):26-30.
[8]朱效民.中國需建立“應急科普模式”,[EB/OL][2012-05-28].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0
[9]高小平,劉杰,劉一弘.建設我國應急管理科普宣教體系[J].中國應急管理,2011:37-40.
[10]龍珂,鄒光南,董坤.災害應急通訊體制研究[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17):126-129.
[11]申瑞瑞,融燕.日本自然災害應急機制對我國政府的啟示--以“3.11”大地震應急措施
為例[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1,19(3):55-61.
篇6
1、打開瀏覽器,搜索“自然災害模擬器”,然后選擇一個下載站,打開。查看介紹,點擊立即下載。下載完成,點擊安裝。
2、玩家可以在游戲中激活“自然災害”選項,只要城市基建合格且玩家應對得當,那么這種自然災害帶給玩家的除了小小的損失外就是滿滿的成就感。
3、雖然有灑水器和吸水器,但是由于設置后的影響范圍都是自身向外2格范圍,再加上為了能四季都出產作物所以大棚是必不可少,就會導致關聯建筑物設置太多。
4、方法是只設置灑水器,然后根據天氣情況使用晴天娃娃規避濕澇。濕澇的特征是連續3個月下雨。
5、留心一下連續2個月下雨的話就趕快用晴天娃娃,反正晴天娃娃和殺蟲劑是我看到的制作代價最小的道具。
篇7
【關鍵詞】地理;災害;教育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自然災害有日益增加的趨勢。不管是發生的頻率、種類,還是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人員的傷亡都呈上升的勢頭。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加速開發和利用所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是自然災害加重的直接原因。另外,人類對災害的認識不夠、防災避災的措施不力,也是使災害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中小學的各個學科中,地理學科在進行災害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地理教學所涉及的氣象氣候、地質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類的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內容,涵蓋了主要的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海嘯、臺風、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沙塵暴等,并不同程度分析了它們的形成原因和機制。那么,結合中學地理教學,如何對學生進行災害教育呢?本人認為,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的指導思想
1.1 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災害觀: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知道雖然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只有當條件具備時才會發生,從而形成正確的災害觀。自然災害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我們講這些自然現象是災害是因為它們發生時會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失,但對自然本身,許多自然現象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例如,臺風可以將水汽從一個地方帶到另外一個地方,從而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洪水可以將一個地方的不能凈化甚至會危害生態環境的污染帶到大海使之得以凈化。從另一個角度看,自然災害促進了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對自然界是非常有益的。形成正確的災害觀就是要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災害并不可怕,沒有災害意識和不具備防災減災知識和能力的人,才會導致可怕的自然災害的增多,在面對自然災害時才會有可怕的事情發生。
1.2 授以知識,認識災害發生的原理:結合地理教學進行廣泛的災害知識教育,災害前兆、災害過程、災害原理、災害預防、減災減災措施、災害后果等內容,尤其是要結合有關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和機制。例如,在講氣旋和反氣旋時,要告訴學生臺風就是一種氣旋,只不過是發生在熱帶洋面的強烈氣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帶來狂風外還會帶來暴雨;寒潮就是反氣旋的活動,只不過是一種發源于寒冷大陸上的反氣旋,所以其氣流更干燥更寒冷。學生知道了自然災害發生的原理,有利于學生對災害形成正確的認識,不會產生懼怕感,有利于在災害發生時根據其原理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2 中學地理教學中災害教育的內容
2.1 防災減災思想: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災害教育時,最重要的就是宣傳防災減災的思想,使預防災害的發生和盡可能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失程度的思想深入學生頭腑之中。讓學生知道雖然有些自然災害(如地震、火山等)人類不能完全阻止,但這些災害發生時往往有許多前兆,我們可根據這些前兆做好預防工作,我們還可以建立預警預報和應急機制與體系,使災害發生時人們的生命財產損失減到最低程度;有些災害(如滑坡、泥石流、水旱災害等)如果事前有充分的重視和預防措施,是完全可能避免的。讓學生知道許多人為造成的災害也是完全避免的。
2.2 災害的危害程度: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做些拓展介紹,讓學生知道各種災害的危害程度。例如,在講地震時就要詳細介紹震級(每增加一級能量增加30倍)與破壞程度的關系,并介紹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不同程度危害的地震,讓學生對地震的危害有個清楚的認識。在講水旱災害、寒潮、臺風、赤潮、咸潮時,可以結合我國的國情做一些專題介紹讓學生知道它們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通過這些介紹讓學生明白自然災害的危害性,同時也可鞏固學生的防災和減災思想,并讓學生覺得地理是很有作用的,進而產生學好地理的熱情與欲望,更加喜歡地理。
篇8
關鍵詞:突發事件;大學生;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以貴陽中醫學院在校學生400人為調查對象。按照各學院學生比例,選取基礎醫學院學生251人,藥學院學生82人,骨傷學院學生67人,平均年齡(19.6±1.1)其中大一125人,大二136人,大三139人,各類人數比例都均衡。此外調查過程中未區分性別,采用男女隨機調查的方法,在調查對象中,基礎醫學院學生較多占63.8%,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而剩下的學院的學生比基礎醫學院的學生所了解醫學知識相對較少。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文獻研究為輔,共發放4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393份,有效回收率為98%。問卷均是統一發放當場填寫回收,回收問卷的時候均對試卷進行檢查核對。
1.2.2 問卷內容 本次調查問卷共由20道題目組成,題目設置類型主要集中在學生應對自然災害,突發火災,學校暴力事件,突發疫情和疾病等學校常見突況上,以了解我校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基本情況。除此之外還特別設置兩道題目來調查我校學生對于學校是開設安全教育相關選修課程的需求情況。
1.3數據分析
將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數據統計,然后將調查數據輸入統計表進行分析,在保證數據分析準確、客觀的前提下,進行科學性的分析,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科學分析得出相關結論。
2 結果
2.1學生對于突發事件的認知不足但是期待開設相關選修課
首先,調查結果顯示小部分學生對學校是否應該開設關于學校安全教育和應對突發事件的選修課程漠不關心,但是有72.77%的學生認為應當開設相關課程。這一調查結果與黃小歐等[1]的調查結果一致。相比之下,骨傷學院學生對于開始相關課程的要求要比其他兩個學院強烈??偟膩碚f大多數學生想學習應對突況的相關知識,但是僅有20%的學生會主動學習關于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知識。
2.2面對突發災害學生處理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面對突發的疫情或疾病,過多的同學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比如甲型H1N1流感的來襲只有34%的學生會很謹慎的采取保護措施來保護自己。對于身邊同學突發急病的情況有6%的學生會不知道如何處理,僅有24%的學生知道打電話給校醫院;甚至有29%的學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時間內找到校保衛科和校醫院的電話號碼。見表2。
然后,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等)僅有36%的學生知道自救和減少損失的有效措施。面對校園和社會的暴力事件,比如遭遇黑社會勢力威脅時,有11%學生會選擇自己解決,77%的學生會選擇向警方求助。面對宿舍樓突發火災情況,大多數學生知道學校滅火器等的放置位置,但是仍然有13%學生不知道正確的逃生方法。這一調查比例與劉B,張金學對湖南長沙高校學生應對火災能力現狀調查結果稍低[2]。
3 討論
從上面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安全教育和應對突發事件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學習相關知識的主動性不夠。在面對突發事情的時候,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知道準確的處置方法,這個與王利[3]的調查結果一致。
調查發現,面對突發的疫情或者疾病,有29%的學生不知道也不能能在第一時間內找到校保衛科和校醫院的電話號碼,這說明我校對于校保衛科和校醫院的宣傳普及教育做的還不到位,應該加強對于校保衛科和校醫院部門職責和聯系電話的普及,方便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第一時間聯系學校保衛科和醫院。
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僅有36%的學生知道自救和減少損失的有效措施。而很多自然災害瞬息萬變,沒有規則,難以精準預測和把握[4]。所以我們應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在平時多開展有關突發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同時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和黨員骨干,充分發揮學生干部、黨員骨干的核心作用[5]。在面對突發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增強學生骨干力量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臨危機動處置能力.讓學生經常參加自然災害的應急演練,同時培養起一部分骨干力量,這樣能夠很大程度的增強學生在自然災害下的逃生能力。
面對突發的火災,仍然有13%的學生不知道正確的逃生方法。發生火災后掌握正確的火災逃生辦法非常重要,遇到火災時首先要沉著、冷靜,千萬不要放棄希望,要做到早逃生,逃生過程中注意保護自己的呼吸系統,用濕毛巾、衣服等包住頭臉尤其是口鼻部,低姿前進,以免受嗆窒息[6]。除此以外學校應該定期開展消防演習,注重學生消防技能的養成,增加學生消防知識的儲備,更好的提高其應對火災的能力[7]。
除了突發自然災害,和突發的火災,學校發生的暴力事件也經常發生,可能遇到有心理問題的人持刀或危險器物傷人的事件,也可能會遭遇黑社會勢力的威脅等。調查顯示在面對學校暴力事件時,大多數學生知道第一時間通知學校防??苹蛘呦蚓角笾?,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選擇自己去解決問題。
4.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
通過以上的調查結果分析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為了實現對學校突發事件的更加高效的處理,應該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的的處理機制[8]。首先是對于突發事件的預防機制,應該加強學校的安保措施,有必要在學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加強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各種突發事件的定期演練;其次是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反應機制,努力做到更早的發現突發事件,發現后更快的到達現場,到達現場后更好更快的做好相關的處置。最后是完善突發事件的掃尾工作,處了逐級上報事件之外,還要在每次突發事件后做好各個相關部門的反饋與總結。
建立和完善學校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通過采取強化安全管理,開展應急演練,設置相應的選修課,加大安全相關知識的普及,重點培養部分學生骨干力量等相關措施,來逐步營造學校的安全文化氛圍。安全文化氛圍一旦形成,就會發揮文化陶冶情操,文化改變行為的功能,有助于改進和加強學校的安全管理和師生的安全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在突發事件中的自救能力,形成預防突發事件的堅實堡壘[9]
參考文獻:
[1]黃小歐,李壯.大學生安全教育現狀調查與思考[J].中國統計,2015,(1):57-58
[2]劉B,張金學.大學生應對火災能力現狀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市高校學生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15):412-413
[3]王利.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現狀分析與能力培養[J].才智,2013,(14):371
[4]易良春.我國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自我保護探析[J].華章,2012,(33):152
[5]孫愛玲,劉玉.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能力現狀與提升措施[J].中國西部科技,2015,(2):117-118
[6]陸亞煒.論大學生在火災中如何逃生與自救[J].科技視界,2014,(2):319-348
[7]劉B,張金學.大學生應對火災能力現狀研究:以湖南省長沙市高校學生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15):412-413
篇9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調查蘭州大學和甘肅中醫學院09級的學生500人,共9個專業,回收問卷470份,最終保留有效問卷451份,有效率為90.20%。
(二)研究工具。采用醫學生應急能力調查問卷,內容包括醫學生應急能力評估、醫學生突發事件現狀、醫學生對應急能力教育政策評估三部分。
(三)數據處理。采用Epidat 3.1錄入,spss 16.0處理數據。
二、結果與分析
(一)醫學生突發事件認知及應急能力自評
1、調查結果顯示,有37.69%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群體突發事件對自己的影響程度一般,僅有45.45%認為影響程度在較大以上,另有16.85%認為較小或無影響。
2、有28.16%自評對突發事件的了解程度為一般(了解的比較少),60.53%自評對突發事件比較了解,另有10.86%認為自己對突發事件非常了解。
3、對于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41.68%認為自己能力在比較強以上,能夠大部分或全部自己解決,有16.19%認為自己的應急能力比較弱或弱,只有小部分認為不能自己解決。
(二)醫學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現狀
1、在自評可以正確處理的突發事件中,出血事件能處理的人最多,達68.51%。能處理骨折、昏迷、氣道梗阻的人分別只占19.51%、16.41%、9.53%。
2、只有8.65%的被調查者認真留意過宿舍里的滅火器類型及其使用方法,51.45%不曾留意或者認為使用時再看也不遲。
3、有34.81%的被調查者不清楚哪些滅火器不能用來撲滅初起火災。
4、當人群突然開始驚慌跑動時,有228人會隨著人群方向加快速度,并觀察情況,占50.55%;另有183人會停下來觀察情況,40人會快速跑到人群的最前方。
(三)醫學生對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教育的看法及意向
1、對于突發事件的宣傳方式,教育類電視、參觀科普教育類基地、講座、有獎競答等形式受到歡迎,分別占42.57%、36.36%、35.25%、31.26%。
2、有45.84%認為出現自救能力低的原因是因為災害離我們很遠,不必杞人憂天,另有30.23%和22.06%認為是由于沒機會接受這方面訓練和社會、學校不夠重視。
3、有86%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學校很有必要開設自然災害教育選修課的必要。
三、討論和建議
(一)醫學生憂患意識低,醫學生應急能力需提高
本次調查表明,醫學生對自己的突發事件應急能力自評很高,但是實際能力薄弱,對于滅火器類型使用方法及人群騷亂等基本常識掌握程度不很令人滿意,有一半左右的人注意過宿舍的滅火器的使用。另外,有45.84%的被調查者認為災害離自己很遠,甚至存在被調查者認為滅火器等應急器材使用時再看也不遲。醫學生的憂患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作為醫學生,對于腳腕拉傷、骨折、出血、觸電、食物中毒、燒傷等急救能力相對不足,而且煤氣中毒、氣道梗阻、昏迷等危重體征急救方法掌握更加不足,關于急救能力醫學生應該進一步加強,才能做好未來現場醫療急救人員的優秀生力軍。
(二)當前高校災害教育有一定收效,教育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教育方式應趨于多樣化
調查顯示,當前高校對于醫學生的應急能力教育起到了一定收效,但是仍不能滿足學生的應急知識需求,86%的同學認為目前學校在不影響其學習的情況下,很有必要開設自然災害的選修課,而對于突發事件的期望宣傳方式的選擇中,則展現出了多樣化,教育類電視、參觀科普教育類基地、講座、有獎競答等形式均受到被調查者的普遍歡迎,提示我們以后對于災害教育的方式應趨于多樣化。在災害教育中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篇10
[關鍵詞]暴雨 颶風 應對 研究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9-217-1
0前言
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國際合作部根據人口死亡人數等指標整理出“2012年國際十大自然災害事件”。 2012年7月下旬中國華北的洪澇冰雹災害和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10月29日美國颶風“桑迪”災害名列其中,而兩次災害尤以北京和紐約的損失最為嚴重。
本文旨在通過發生在兩個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自然災害的應對比較研究,分析政府和公眾在這一過程中的應對決策和方式,找出減輕巨災損失和影響的有效方法。
1兩次災害強度及造成的損失
1.1 2012年7月21日10時至22日6時,北京市出現了60余年來最大降雨。這場強降雨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破壞,造成79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116.4億元【1】。
1.2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10月29日晚6點45分,“桑迪”颶風在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登陸,包括紐約州、馬塞諸塞州和馬里蘭州在內的美國東北部地區受到強烈的襲擊。颶風共計導致紐約州死亡48人。金融、能源、通信和交通受到巨大影響,經濟損失超過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多億元)。
2災害預報預警對比
2.1 7月20日北京市氣象臺做出了未來24小時有暴雨的天氣預報,21日一天連發5道暴雨、雷電預警,提醒公眾和相關部門注意防范城市積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9時30分了暴雨藍色預警,14時與15時30分連續兩次了暴雨黃色預警,14時20分了雷電黃色預警,18時30分升級為暴雨橙色預警。
2.2美國氣象部門于2012年10月24日提前5天了“桑迪”登陸美國東海岸的預報,為了保證民眾能夠重視颶風的嚴重性,在颶風登陸前三天,美國官員不厭其煩的預警;政府應急管理人員使用電郵、短信和電話等方式通知人們颶風即將來臨,而在一些比較危險的低洼地區甚至會有警車開著擴音器來回巡邏,通知還未了解情況的民眾。
3政府與民眾災害應對比較
3.1暴雨到來之前,北京市政府在媒體上了暴雨來襲信息,建議公眾不要出門。7月21日14時,北京市氣象臺黃色暴雨預警。18時30分,黃色暴雨預警升級為橙色,這是北京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第一個暴雨橙色預警。北京的暴雨預報和暴雨預警信息并沒有引起太多公眾的重視,私家車外出的沒減少多少,孩子上補習班依然如故,在暴雨夜北京還是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去觀看體育比賽以及一位歌星的演唱會,眾多出行的人也沒有因暴雨信息取消或者推遲出行。雖然北京市政府進人了應急防汛狀態,出動了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急救等部門,但由于公眾和官方的雙重準備不足,城市地下管道排水不暢等多重因素,最終使暴雨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3.2 10 月 26 日, 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和美國國家海洋與氣候管理局負責人召開媒體會,正式公布“桑迪”的路徑及可能造成的影響;美國能源部、交通部、地質部等先后派出緊急救援隊奔赴重災區,協助災前疏散準備工作;各級政府,從州長到地方官員全部動員起來,對氣象預報和警告認真研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28 日,紐約的公交、地鐵和地區鐵路系統全部關閉,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和拉瓜迪亞機場進出港航班大規模取消,紐約中小學全部停課。政府的非應急部門放假一天;包括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在內的美國市場全面休市。在重災區,超過 37 萬居民由政府組織緊急疏散。非疏散區的居民則按照政府要求留在家里。紐約市開放了 76 所學校作為臨時的避難所,提供免費的水和食物【2】。
4媒體和公眾對災害應對評價
4.1北京市在“7.21”暴雨發生后,對于道路積水造成人員傷亡事件,有關部門缺乏有效應對措施,沒有相應的預案,沒有采取及時封閉道路、安排救援人員、緊急調撥排水設備等相應措施。并出現了“暴雨當夜被迫停在街上的汽車被貼條罰款”、“自愿者去機場免費接人,機場高速照常收費”等現象【3】。
4.2“桑迪”颶風過后,《華盛頓郵報》說,在經歷多次極端天氣導致的災害后,美國政府應對自然災害更加嫻熟了,民眾的心態也更加穩定。紐約時報在評價市長布隆伯格在“桑迪”颶風表現時夸獎說,他“保姆一樣”?!度A盛頓郵報》聯合美國廣播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 80%的美國人認為奧巴馬在處理颶風“桑迪”的工作中表現“出色”或“良好”。
5啟示與借鑒
5.1準確的氣象預報和及時的災害預警能為災害防御提供主動。
氣象部門應大力提高氣象現代化水平,提高氣象預報時效性和準確率,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廣播、電視、互聯網、無線通信的提供商必須向用戶快速轉發氣象主管機構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氣象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5.2氣象災害防御要本著“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
。一是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預計有災害發生時,及時啟動應急響應。
二是要對災害影響進行評估,明確啟動哪個層面的或全社會的應急預案,把應急預案轉化為應急能力、應急辦法、指南或規則,成為各界共同行動的“協調器”。
三是要創新社會管理方式,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搶險救援和賑濟災民活動。
5.3要加強避險自救、防災減災知識與技能的宣傳,讓公眾了解氣象災害防御常識,懂得如何躲避危險、如何遇險自救。并將氣象災害防御、避險自救、救護他人、參與社會搶險救災活動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納入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陳明.政府與媒體如何應對突發自然災害事件-以北京"7.21"暴雨為例【J】.新聞前哨,20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