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食品市場研究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冷凍食品市場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有機食品

一、前言

我國是生鮮農產品生產大國,產量大、品種多,但生鮮農產品具有易腐爛、難貯存、受氣候影響較大,且物流發展水平落后,使得人們并未完全構建起對生鮮產品的信賴機制。但龐大的網民基數以及膨脹的購物需求,使得網上購物成為形勢所趨。因此,在順應我國對安全的有機食品的強烈訴求的背景下,只要準確定位,運用恰當的營銷策略,生鮮電商的發展前景必將廣闊。

二、生鮮電商面臨的難題

生鮮食品作為我國電子商務中“藍?!保瑫r又作為一種非標準化產品,要保證它立足于電子商務并提高它在網絡市場的滲透率,將會面臨哪些問題呢?

1.生鮮食品的特殊性。生鮮食品的易腐爛、難貯存的特點意味著確保在整個營銷渠道中“鮮”的困難性。網購時間若長達三四天,食品的新鮮程度、口感以及營養價值必然會大打折扣,無法使消費者建立長期品牌忠誠度。保守消費觀念、實體消費習慣的改變,需要長期用戶體驗積累,建立品質認可度,深化產業,以穩定貨源和優質產品消除客戶的懷疑態度。

2.技術不足。1958 年,美國的阿薩德等人提出的冷凍食品質量取決于食品的冷凍時間、溫度、耐藏性的容許限度,表明了嚴格的全程冷鏈控制和專業的配送中心設備的重要性。但我國冷藏倉儲普遍老化、分布不均衡且硬件設施落后,難以為生鮮食品流通系統地提供低溫保障,反而容易導致大量損耗及安全隱患。

3.環節復雜。生鮮電商的環節多而復雜,使得整個流程難以控制與管理,如進貨,倉儲,裝配,物流,客戶發展等。每項環節都需要精心設計,例如,生鮮食品的損耗與時間和距離呈正比的情況下,商家應考慮縮小配送中心的服務半徑,但這帶來了在相同連鎖規模條件下,需設立更多生鮮食品配送中心的問題。不僅如此,還要考慮貨源的穩定、供貨商產品的優質性、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等。生鮮電商優菜網的創始人丁景濤分享他的失敗經驗時,就提及了環節復雜這一問題。

4.成本大。在投資過程中,不管在儲存還是在運輸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生鮮食品的最佳質量和恒定低溫條件狀態,使得“高配”的冷鏈物流的投入巨大。生鮮食品大多是初級產品,在流動到消費者手中之前,需要經過分類,因此生鮮食品的加工、冷藏設備以及配送運輸都需要專業人員來操作與控制,因此在物資和人員配備上也投入了很大的成本。再加上生鮮食品的特殊性使得客戶的訂單量還未形成規?;o商家帶來庫存損失或缺貨風險。

三、生鮮電商的發展對策

1.合理定位。生鮮食品的非標準性決定了在開拓生鮮電商這塊市場中應將產品定位于中高端。如果網上銷售的生鮮食品是農貿市場上隨處可見的農產品,說明該生鮮食品的替代性很強,那么在風險權衡下,消費者肯定傾向于眼見為實的傳統方式的購買。但如果生鮮電商銷售的是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在順應追求高品質及健康飲食的背景下,確保產品品質,樹立自已品牌,將會充分發揮市場潛力,贏得高用戶黏性。優菜網的失敗很大程度是源于放棄先前有機食品的銷售而改為銷售普通蔬菜,導致客戶紛紛流失。

2.運用O2O模式。線上和線下實體店互相支撐,線上可以使用傳統線下企業的成熟物流體系以及冷藏庫、速凍庫等設備資源,線下企業可以通過線上拓寬營業范圍,在保持生鮮產品質量的同時減少庫存負擔,以標準化服務銷售非標準性生鮮產品,培養用戶忠誠度,引導消費者購物習慣。雙管齊下,實現風險共擔。

3.解決冷鏈物流問題。目前,我國在一定區域內自給自足的冷鏈物流網絡模式尚未成型,再加上生鮮物流的低效率,使得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問題成為限制我國生鮮食品產業化和流通產業化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一種重資產的商業模式,生鮮電商自建物流花費巨大,因此應該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公眾平臺共同配送,整合社會資源,從而實現冷鏈物流的覆蓋及減少物流設備的投入。而且第三方物流具有專業的冷鏈檢測技術,在整個運輸過程中能做到對生鮮食品盡可能無縫的監控,進而為客戶提供高標準化的服務。針對我國的生鮮食品物流發展現狀,共同配送是實現規模化配送及多樣化的經營模式的最佳選擇。為了建設高效率的物流系統,生鮮電商不僅要聚焦本地化經營,還應利用訂單交易來實現商流與物流的分離,從而縮短供應鏈長度,從供應鏈源頭把控質量,減少生鮮食品倒裝造成的損耗。

四、結語

雖然現階段我國生鮮食品市場化程度、配送設備、冷鏈技術在短期內很難有很大的突破,但只要科學定位、不斷創新、突破冷鏈物流的死角,生鮮電商將與物流、農產品標準化相互促進,打破“賠本賺吆喝”的僵局,獲得高毛利率、高度政府支持、高用戶黏性,從而推動電子商務在生鮮食品的重大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健.電商搶“鮮”,如何笑到最后?[J].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012(11)

[2] 凈海鷹.生鮮電商誰主沉浮[J].經理人,2013(06)

[3] 沈坤華.生鮮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3(26)

[4] 孫淑會.生鮮電商如何“保鮮”[J].新遠見,2013(10)

[5] 丁景濤.一個生鮮電商失敗者的經驗分享[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06)

[6] 繆小紅,周新年,巫志龍.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研究進展探討[J]. 物流技術,2009(02)

[7] 范云兵.垂直生鮮電商的放與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3(15)

[8] 李家曦.生鮮食品配送中心的特殊性[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7(07)

[9] 龔樹生,梁懷蘭.生鮮食品的冷鏈物流網絡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