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9: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經濟論理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一定的地位。不僅形成了專門的研究隊伍、研究機構、研究基地,而且研究的問題十分廣泛。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人文力量的支撐,而這個人文力量的核心要素就是經濟倫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實踐證明了經濟倫理學的重要性,目前,社會已經認可了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存在。尤其在“以德治國”方略被確定以后,我國的經濟倫理學擁有了更大的市場和更好的發展前景。然而, 許多專家學者們仍在為一些涉及到學科發展的關鍵問題而爭論不休,因此,認真整理和分析一些經濟倫理學中存在爭議的熱點問題有助于經濟倫理學的發展。
一、經濟倫理學的含義
站在不同的學科的立場上,對于經濟倫理學的概念自然有不同的認識,然而即便是同一學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存在分歧。
從研究對象上看:第一,經濟學眼中的經濟倫理學認為經濟倫理學是一種道德價值體系,而這個價值體系是基于經濟運行存在的,即使道德調節有時能夠超越市場或者能夠獨立與政府而存在,但經濟體制、經濟規律、產權制度對倫理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張維迎教授說從產權制度上可以找到許多道德問題的答案。
第二,管理學眼中的經濟倫理學即管理倫理學認為經濟倫理學主要研究的是經濟管理領域中的行為規范和經濟管理活動。管理學的學者認為經濟倫理學是在工商領域發展起來的,并且在商學院和工商管理學院開設了課程。學習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對商業行為進行管理。管理學側重于關注經濟倫理學中的企業倫理問題,而且大部分管理學教科書對“企業社會責任和管理倫理”另辟了專章進行分析。
第三,倫理學眼中的經濟倫理學。倫理學界對經濟倫理學的關注最早、也最多,能夠支持這個觀點的主要有:一、經濟倫理學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經濟倫理學側重于研究經濟行為、經濟決策、經濟政策的倫理合理性,以及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規范。而狹義的經濟倫理學指的是企業倫理學,即側重于研究企業的管理。 二、經濟價值與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經濟倫理學的基本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倫理學與經濟學這兩門學科之間的重疊點和結合點,由此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基礎和原則。這是研究員陸曉禾在分析經濟倫理學的特征和研究對象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結論。三、人們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需要協調各種利益關系,而經濟倫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就是人們在協調利益時所要遵循的道德規范的問題。由這點看來,經濟倫理學這門學科的本質在于使人們明白一些行為的價值取向。
二、經濟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經濟倫理學是一種應用倫理學,主要研究一些運用在經濟制度中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這是國外學者拉斯科茨的觀點。許多學者從這個意義上認定了經濟倫理學作為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陸小禾研究員也發表觀點說明經濟倫理學應是一種應用倫理學,它作為一般倫理學而存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倫理學是實踐倫理學,但是它又不完全屬于應用倫理學。夏偉東教授認為倫理學應分為實踐倫理學和理論倫理學。實踐倫理學主要是應用倫理學,其本質上研究的是道德特殊,而理論倫理學更傾向于道德哲學層面,研究的是道德一般。按照倫理學自身的學科分層,經濟倫理學應歸屬于實踐倫理學,它是道德哲學在經濟實踐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反應的是經濟領域中具體的道德問題。然而經濟倫理學無疑帶有一種經濟哲學的色彩,所以把它籠統的歸屬于實踐倫理學范疇這是不貼切的,它應該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存在。
第三種觀點認為經濟倫理學既具有實踐性也具有理論性,因此,它能夠將經濟活動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使人們經濟活動的目標和行為達成一致,揭示人類經濟活動中倫理情感的基本規律。
三、經濟倫理學的研究方法
判斷一個學科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我國的經濟倫理學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質定位,其研究方法也大有不同。
其一,規范為主、理論為輔。陳澤環研究員認為規范性的經濟倫理學是經濟倫理學的主體,因此在規范的基礎上加以理論描述,這是研究經濟倫理學常用的傳統方法。
其二,根據經濟活動本身研究經濟倫理。這要求我們結合經濟方法論再加上西方經濟方法論的積極因素。
其三,經濟學大家通常采用純理論分析與數字手段結合的方法研究經濟倫理。以數字手段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問題能夠使得到的觀點更具準確性,更有說服力。 這個方法在韋森先生的《經濟學與倫理學》中可以見到。
結語
本文對經濟倫理學中一些尚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做了簡要分析。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新型的多交叉學科,許多問題的研究并不成熟,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一些重點問題,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經濟倫理問題更加復雜,這就意味著學者們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在爭議中進步,在進步中創新,這是經濟倫理學學者們共同的追求。
篇2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旅游專業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5(b)-0099-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速發展,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旅游市場的擴大,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長。據2009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2000年,我國設置旅游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為252所,在校生7.35萬人,而到2009年末,全國設置旅游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已有852所,在校生49.84萬人,比2000年分別增長338%和677.5%。旅游專業作為管理類專業,其本科教學必然要設置西方經濟學課程,通過學習西方經濟學,使學生了解現實的經濟社會,以及加深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同時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目前,我國各本科高校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表現為西方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應用相脫節、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理論相脫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不平衡等。如何提高本科高校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效果,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1 本科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學生形象思維強于邏輯思維的特點與西方經濟學教學數理化趨勢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理工科專業學生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旅游專業的學生形象思維較強,而邏輯思維較弱,對故事化、形象化的講解內容非常感興趣,而對數理推導、公式和圖表則感到害怕甚至回避。在講解西方經濟學時,當老師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以及經濟理論案例時,學生的興趣較濃厚,但是當老師講到復雜的經濟模型,學生的學習興趣則降低。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希望老師能把復雜的西方經濟學理論轉化為一門純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然而現實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往往注重經濟定理的推導和數學模型的分析,對社會經濟文化的講解較少,這導致旅游專業學生普遍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其次,旅游專業的學生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旅游專業學生大多數是文科生,具有較豐富的文化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而數理知識儲備方面比較不足,然而,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借助數理模型來解釋現實社會經濟的運行規律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充滿大量的數學公式、圖形和表格,它的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這加大了旅游專業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的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積極性。
1.2 旅游專業重視應用性人才的培養與西方經濟學教學偏理論化的矛盾
旅游專業是我國本科高校近十幾年來新開設的專業,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高校旅游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進入旅游企業從事管理工作,而非進入科研機構從事學術研究。然而西方經濟學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其包含的內容十分龐雜,從邊際成本理論、完全競爭理論、供給理論和凱恩斯理論,整個理論體系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推理上,這使西方經濟學顯得高深復雜,這對于偏感性思維的旅游專業學生來說顯然是不利的。事實上,西方經濟學所提示的經濟規律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是間接的,因此,給大多數學生造成的印象是西方經濟學離現實生活很遙遠,難以利用所學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指導實踐。其次,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一成不變,也使它不能適應旅游專業的教學要求,從而降低了它在旅游實踐中的應用價值。
1.3 旅游專業培養新型旅游人才的目標與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的矛盾
本科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即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能在旅游相關領域從事實際工作的新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國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我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微觀部分主要以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為主,宏觀部分以凱恩斯國民經濟的論為主,這兩大理論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形成,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當初適合這兩大經濟理論的社會環境早已改變,現代經濟現象日趨復雜,如果我們還用十年前的理論來解釋現代社會經濟,那顯然是不合時宜。經典理論的學習雖然能使學生掌握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精髓,但經典理論與現實前沿問題的脫節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嶄新的理論不斷豐富著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比如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博弈論、當代國際貿易和產業經濟學理論等,這些最新的理論體現了學者們對于現實世界更深的思考,使得西方經濟學對現實世界的解釋力進一步強,但是這些前沿的理論卻很少在旅游專業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體現,結果進一步拉開了理論與現實的距離,使西方經濟學經典理論與時代脫節。
2 建議與措施
2.1 加強教材建設,使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適應旅游專業的特點
旅游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是樹立基本的經濟觀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經濟知識,以及初具分析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的能力。首先,為了適應新時代旅游人才的培養,西方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要突出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旅游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課時一般較少,因此,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教學不必面面俱到,必須有重點地刪減,突出重點,又要詳略得當,本著“必需和夠用”的原則,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從而加強教材的針對性和實用性[1]。其次,西方經濟學教材應包含當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前沿研究理論,在內容上不斷吐故納新,選用適合旅游專業自身特點、新版的、經典的西方經濟學教材。教材除了包含經典經濟學思想以外,還應該包含其他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比如博弈論、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等問題,補充其它學派的理論,如貨幣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劍橋學派等觀點以及思想,使學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以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研究和應用能力[2]。
2.2 使用適合旅游專業特點的案例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西方經濟學很多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并且包含不少的數學公式和圖表,使學生特別是文科專業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就需要大量生動和形象的案例對教材中的理論進行解析[3]。案例教學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在20世紀初最初應用于法學與醫學專業,后來廣泛應用于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師應該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平時注意多點從報紙、網絡和新聞中搜集整理相關案例,建立豐富多彩的的案例庫。在案例的選擇上,我們要遵循以下二個原則:第一,案例的選擇要充分體現旅游專業特點。比如在講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時,可以結合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大量涌現的,屬于較高層級的精神需求。在講解需求的價格彈性時,以酒店客房的定價為例,分析什么時候酒店應當漲價,什么時候酒店應該降價,價格的變動對酒店總收益的影響。在講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可以聯系我國目前銀行準備金率和銀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調的情況,并且讓學生把我國目前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與凱恩斯赤字財政政策進行對比分析。第二,案例的選擇要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我國當前經濟現狀的實際較好地結合起來。如果選取的案例過于陳舊,就會讓學生覺得經濟學脫離現實,說服力不強,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應該從人們日常生活中選取學生所熟悉的現象和問題,比如,我國目前發生熱點經濟問題,房產政策的調整和銀行利率的變化,使西方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弱化其理論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有切身體會和理解。
2.3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性
如果教師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單純采用灌輸式、講解式的手段來向學生傳授經濟學的理論,其教學效果必然不會太理想。要想解決以上的問題,教師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多媒體以及開放互動式等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主動能動性[4]。首先,教學通過開展大量有針對性的提問來啟發學生對經濟學的思考,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的提問,比如在介紹“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時,便可以用“你們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這樣簡單又實際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進一步引入相應理論的介紹;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對教師進行的問題,通過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的習慣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還營造了民主的學術氛圍。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教學效果,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以圖、文、聲、像并茂的形式演示出來,這樣不僅縮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的時間,加大課堂信息量,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積極采取開放互動的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可以選擇與旅游領域有關的經濟事件及相應數據作為案例來開展課堂討論,比如利率的調整對我國酒店業的影響?我國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市場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問題開展課堂討論,使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促使學生對經濟學主動思考[5]。
2.4 結合經濟學的前沿理論,增強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前沿性
西方經濟學授課內容只有不斷隨社會變化而改新,及時吸收前沿理論的最新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出現的最新問題和最新動向,突出教學內容的時代特征,使得教學內容與時代、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才能使學生對它產生認同感,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僅講授經濟原理,更重要的是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促使學生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然而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更新速度相對較為緩慢,前沿的理論及案例一般不會出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學過于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對西方經濟學的內容不加選擇就全盤接受,從而削弱了學生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應該注重自身的學習,追蹤最前沿的理論及實踐、政策熱點,不斷更新原有的教學內容,同時加強科學研究,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將研究成果積極融入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李剛.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與現代化,2009(9):30-34.
[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M].4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劉曼琴.應用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的調查分析與改革[J].時代經貿(下旬刊),2008(7):197-198.
篇3
一、微觀經濟學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
(一)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地位
從理論地位來看,微觀經濟學一直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從亞當·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首次系統地闡明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論證市場機制的運行效率成為經濟學研究的基礎。馬歇爾(1890)奠定了經典微觀經濟學的基礎,在完全競爭、產品同質、信息充分等前提條件下,將單個消費者和單個生產者的需求和供給相加分別形成單個局部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各種單個市場相互關聯,形成了一般均衡的市場體系。薩繆爾森(1947)進一步夯實了市場均衡分析的微觀基礎。將消費者的需求看成是最大化效用均衡結果,將生產者的供給看成是利潤最大化的均衡結果。微觀經濟學理論在20世紀30年代之后,一方面自我否定、持續更新,先后經歷“壟斷競爭”理論革命、“不確定性”理論革命、“信息、激勵和不完全性”理論革命以及“異質性、搜尋、匹配與機制設計”理論革命,微觀經濟學不斷放松純理論的假設,理論愈發逼近現實世界。另一方面,相對于其他社會科學而言,突出的可證偽的學科特點使是微觀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因而,微觀經濟學思維和理論邏輯被其他學科不斷接納,交叉融合后形成了許多新興交叉學科,掀起了向其它學科滲透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浪潮。
(二)微觀經濟學的課程地位
從課程體系來看,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對于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質量至關重要。微觀經濟學對于許多經濟管理類學科提供了重要支撐,能夠為學習其他專業課提供有效地經濟學邏輯訓練和基礎理論。許多專業課程都是微觀經濟學理論內容的細化、延伸和應用。消費者剩余理論和消費行為理論對于市場營銷課程形成了直接有效的基礎理論支撐;產業經濟學中的產業組織理論正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深化和應用;而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創建的D-S框架正是對微觀經濟學壟斷競爭理論的重大突破,也使之成為新經濟地理學的“四大法寶”之一。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痛點梳理
基于前文所述,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其教學痛點無法回避,必須進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癥結所在”。經過對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充分調研,結合從事西方經濟學教學科研的經歷和經驗,發現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可以數理為兩大痛點。
(一)學生對于微觀經濟理論普遍理解程度不深
學生對于關鍵概念的含義和經濟理論的經濟含義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論假設條件的內容與合理性。諸如機會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效率等重要概念,這些充分體現經濟學理性人思維和社會福利分析思維的重要概念對于經濟學思維的形成至關重要,不少學生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應對考試的瞬時記憶。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深度往往僅停留在幾個簡單數學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費者行為均衡求解中,學生能夠由基數效應論和序數效應論分別求出最優消費數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數效應論對基數效應論的理論前提的改變和進步,更不能理解顯示偏好弱公理和顯示偏好強公理中消費者偏好和消費者行為相互推導的邏輯關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數的關系理解不深刻,無法理解效用函數形式的正仿射變換除了簡化計算優勢之外的經濟學本身的含義。
(二)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理論缺乏體系整體認知
在微觀經濟學教學的過程中,發現這樣一個突出的現象:許多在本科階段期末考試成績優異的學生在研究生入學面試時仍然基本不具備經濟學的思維,不能夠有效利用所學經濟學知識來分析具體問題。經過課題組反復研究發現,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微觀經濟學的時候,一方面對于知識的記憶具有突出的碎片化特征,只是零碎地掌握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點、考試的重點和難點,卻考出高分。另一方面,學生根本就沒有理解微觀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對于概念定義機械記憶,對于微觀經濟學邏輯框架缺乏整體認識。大多數學生記住市場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結論,知道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理論等內容,卻沒有形成微觀經濟學是如何闡明市場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邏輯論證,不清楚這些章節內容的邏輯關系。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痛點的四大根源剖析
(一)理論抽象與現實世界有距離,學生無法理解純理論對于現實世界的抽象
微觀經濟學具有突出的純理論特征。鑒于社會經濟現象的多變性和結構的復雜性,經濟學家們從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抽離出最本質的內涵和變量之間最基本的相互關系。運用相對獨立于其他社會科學的范式,借助數學工具研究和分析基本經濟變量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社會福利的變化。相對于其他經濟管理類的課程,微觀經濟學更多體現出的是研究的理論平臺和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表現出更突出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因而,初學者接受起來需要清晰準確的理解其理論前提假設條件和理論內部的邏輯體系。從學生本身的情況來看,一方面,許多本科生剛剛經歷了封閉式管理的高中階段,缺乏對社會經濟現象足夠的觀察和思考,社會認知和生活常識略顯不足。另一方面,微觀經濟學理論的抽象特征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許多文科教育背景的學生在中學階段的抽象思維訓練相對不足,從問題層面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分析的理性認識往往遇到困難。
(二)經典案例與中國實踐有距離,學生缺乏直觀理解教學經典案例的土壤
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有許多經典案例,為學生接受微觀經濟學理論知識提供了大量優質素材。但這些素材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普遍采用美國經濟社會的案例,有些國內知名的教材在案例選擇也直接從曼昆、薩繆爾森等學者編寫的《經濟學原理》、《中級宏觀經濟學》等知名教材的案例材料中引用過來。西方經濟學理論源于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選擇的經典教材也無疑能夠作為準確闡釋西方經濟原理含義的載體。但是,東西方社會經濟制度的差異、社會文化的顯著差異會增加對于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社會經濟現實情況缺乏了解的本科生的理解。比如在消費者行為理論中的消費券常用于預算約束、預算集的解釋,也經常用來作為習題對學生進行訓練。在中國消費券發行時間晚、發行規模小,很多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育程度提高,我國也有許多恰當準確的案例可以被選擇,便于學生直觀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有助于堅持“四個自信”,強化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發揮協同效應。
(三)理論背景與理解能力有距離,無法形成經濟學思維
學生對于關鍵概念的含義和經濟理論的經濟含義理解不足,尤其是理論假設條件的內容與合理性。諸如機會成本概念和帕累托有效等重要概念,這些充分體現經濟學理性人思維和社會福利分析思維的重要概念對于經濟學思維的形成至關重要,不少學生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應對考試的瞬時記憶。學生對于理論的理解深度往往僅停留在幾個簡單數學公式的演算中,如在消費者行為均衡求解中,學生能夠由基數效應論和序數效應論分別求出最優消費數量,但并不能理解序數效應論對基數效應論的理論前提的改變和進步,更不能理解顯示偏好弱公理和顯示偏好強公理中消費者偏好和消費者行為相互推導的邏輯關系。另外,偏好和效用函數的關系理解不深刻,就無法理解效用函數形式的正仿射變換并不重要,引入效用函數的目的在于利用嚴謹的數學推導和計算的優勢。
(四)數學教學與學習需求有距離,容易挫傷學習積極性
本科微觀經濟學的學習要求具備一定的微積分、概率論以及線性代數基礎。在微觀經濟學經典的蛛網模型案例中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差分方程的知識,否則學生不能求解出市場價格的表達式,難以深刻理解蛛網發散和收斂的條件、以及蛛網模型變動的經濟學含義。在瓦爾拉斯證明市場體系的一般均衡時,缺乏必要的線性代數系數矩陣的知識,就不能理解瓦爾拉斯利用聯立方程的個數等于所求市場價格個數的邏輯不能求出各個市場均衡時的價格向量。另外,在消費者行為理論和生產者行為理論中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和利潤最大化問題都是約束條件下的極值問題。課程開設時間的錯配使得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缺乏必備的數學支撐,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重視不足,易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挫敗感和抵觸情緒。
篇4
【摘要】無論在經濟法理論的研究,還是在整個經濟法體系的構建中,對經濟法的特征的探討與定位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焦點。它關乎經濟法的法律地位,以及它在整個法律框架中的存在必要性問題。本文在汲取了我國經濟法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適當應用經濟學理論后,認為經濟法的本質特征在于經濟性,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以強調經濟性在經濟法特征中的特殊地位。
【關鍵詞】經濟法經濟性HHI指數技術規范
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展經濟法研究以來,經濟法學者對經濟法的特征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審視當前經濟法學界,大部分的經濟法學者僅僅運用傳統的法學分析方法,通過經濟法與傳統法律部門的比較,試圖揭示經濟法的特征。然而,畢竟經濟法是一門與傳統法律部門差異極大的法律部門,這樣的研究方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唯有將經濟法置于整個市場經濟,并將其與經濟學的經典理論緊密結合,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經濟法的特征。
分析經濟法規群的共同特點,筆者認為經濟性是而且應該成為經濟法的本質特征。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經濟法的經濟性進行論述,這也是筆者的一點思考。
一、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經濟性
分析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市場主體調控關系,市場秩序調控關系,宏觀經濟調控關系以及社會分配關系。
從市場主體調控關系來看,國家為了維護市場的有效運行和整體利益,通過市場準入制度等制度,對市場主體進行經濟調控。以《商業銀行法》為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主要經營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由于金融業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至關重要,為了保障商業銀行的安全性,國家對商業銀行的設立規定了極為嚴格的準入條件。《商業銀行法》第13條以嚴格的準入制度對金融業做出了調整。商業銀行在設立后仍要受到持續調控,由于商業銀行主要是經營負債業務,負債率就是一個極為關鍵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新《巴塞爾協議》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各成員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應高于8%。我國也根據這一協議做出了相應的要求。這些規定無不顯示出經濟法對現代經濟關系的積極調控,也可以說,正是由于這些經濟關系的重要性,才引發了國家通過經濟法進行有效的調控。
此外,國家為實現一定的產業布局調整以及社會公平目標,也經常通過產業政策、再分配政策、財政政策等對經濟發生作用。這在日本等發達國家集中表現為《產業政策法》《結構不景氣法》等法規。無論是經濟法調整對象的哪一方面,源于經濟法的產生正是客觀經濟關系出現而傳統的民法、行政法都無力調控,它們天生就具有強烈的經濟性,這也內在地決定了經濟法具有經濟性,并且經濟性理應成為經濟法的本質特征。
二、經濟法調整工具的經濟性
經濟法的發展與干預主義的出現密切相關。干預主義的經濟學基礎是凱恩斯主義。但干預主義并沒有提出可供操作的干預經濟的調控工具。隨著西方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學理論的發展,西方國家逐漸提出了操作性極強的調控工具。
以國家對壟斷的干預為例,由競爭引起的壟斷,反過來又必然妨礙、限制甚至消滅競爭,最終使市場機制遭到破壞。為維護市場機制的健康運行,通過經濟法限制壟斷成為必然的選擇,但何時該由國家介入呢?在微觀經濟學理論中,市場結構區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當競爭使得市場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就會出現壟斷。衡量市場集中度有幾種經典的指標,譬如四企業集中度(CR4)、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HI指數)以及熵指數(entropindex,EI)。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采取了HHI指數作為判斷企業收購行為是否構成了壟斷威脅,國家是否應當進行干預。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
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意圖實施兼并的企業必須提供該企業以及其競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接著由該委員會計算兼并前與兼并后的HHI指數值的差值,倘若這個差值達到兼并法則規定的數值,聯邦貿易委員會隨即根據反壟斷法作出允許或者不允許企業兼并的決定。運用HHI指數進行壟斷的認定有一個相當典型的案例,即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兼并較量。倘若允許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實施兼并,將使兼并后的HHI值嚴重超過法則規定。
在美國反壟斷法的實施過程中,經濟學的工具被運用于判定壟斷與否的標準,而反壟斷法被稱為“經濟憲法”,是經濟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法的調控工具具有濃厚的經濟性,其數據完全來自真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而諸如HHI指數之類的調控指數最先純粹是經濟性的指標,而后才引入了經濟法的領域,故而經濟性成為經濟法的特征自然而然,并且應該成為經濟法的本質特征。
三、專業技術規范的引入
篇5
關鍵詞:資本資產定價;均衡原理;不對稱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0-0237-02
經濟學是否需要數學的公理化方法一直以來是一個爭議的問題,早先的一些文者愿意通過對各種現象、事例、故事的描述、羅列、區分,使人們從中悟出許多有哲理的“文學文化”的方法去認識經濟學、金融學的一些方面。1847年1月法國經濟學家L.Warlas發表了他的論文《交換的數學理論原理》,首次公開他的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主要觀點,這一原理是唯一的對經濟整體提出的理論,他把一般的經濟均衡的思想表達成數學形式(線性方程組),但由于他數學修養的有限,他提出的“數學論證”在數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這個問題經過數學家和經濟學家們80年的努力,才得以解決。其中包括大數學家J.von Neumann,他投身到一般經濟均衡的研究中去,并因此提出了他的經濟增長模型。在20世紀70年代有許多經濟學家都從不同的角度用數學的方法定量研究經濟體中的量與量之間的平衡關系、穩定關系,形成了經典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均衡原理,從而奠定了經濟學的數理基礎。正如法國Bourbaki學派的數學家G.Dbreu所說的:“堅持數學嚴格性,使公理化已經不止一次地引導經濟學家對新研究的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使適應這些問題的數學技巧用得更好。這就為向新方向開拓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基地。它使研究者從必須推敲前人工作的每一細節的桎梏中脫身出來。嚴格性無疑滿足了許多當代經濟學家的智力需要,因此,他們為了自身的原因而追求它,但是作為有效的思想工具,它也是理論的標志?!?/p>
金融學是指金融市場的經濟學,現代意義下的金融市場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他從一開始就是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但現代金融學通常認為只有不到50年的歷史。這50年也就是使金融學成為可用數學公理化方法架構的歷史。主要體現在被認為的兩次“華爾街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指1952年H.M.Markowitz的證券組合選擇理論的問世;第是指1973年F.Black與M.S.Scholes期權定價公式的問世。這兩次革命的特點就是避開了一般經濟均衡理論的框架,一直在很長的時間里被傳統的經濟學家認為是“異端邪說”,但是他們也確實在以華爾街為代表的金融市場上引起了革命,從而最終也使金融學發生了根本改觀。
以上應是經典的金融學理論的發展及思想,那么,近些年來經濟學的發展又怎樣呢?其實我們通過近些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頒發可以知道當今經濟學研究的方向與思路。
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獎勵他們對具有不對稱信息的市場的分析。所謂的完善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市場具備信息的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價格會發生畸變,當前令中國人深惡痛絕的假冒偽劣商品市場就是有不對稱的信息市場:賣方做了手腳,買方則蒙在鼓里。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價格會發生畸形:或劣等品賣個好價錢,或者優等品被賤賣。而金融市場中的信息盡管比其他市場中的信息更透明,但仍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市場都處于需要迅速完善的過程。在我國這種歷史發展較短的證券市場中常出現:公司管理層透漏公司的重大消息,基金與公司有一定的曖昧關系,而大多數散戶卻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買賣股票,最終散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盲目跟進或盲目拋盤,造成經濟損失。其實,在美國那樣相對成熟的市場中,近年來作假賬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如2007年轟動全球的“安然事件”。在這種情況下,用均衡和無套利來為金融資產定價顯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市場有效性就成了大問題。早在1980年就曾提出了關于市場有效性的悖論:如果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有關的市場信息,那么,經濟活動就沒有必要收集市場信息;但是,如果所有經濟活動者都不去搜集市場信息,那么,市場價格怎么能反映所有有關的市場信息?這樣,經典的市場有效性理論就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關于這一悖論的研究對金融經濟學影響極大。其主要解決方案是在市場的一般經濟均衡模型中須要引入有成本的信息,引進掌握不同的交易者。這樣一來,就走出了經典金融學的無套利框架。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心理學家D.Kahneman和美國經濟學家V.L.Smith,以獎勵他們在實驗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對D.Kahneman,獎勵他把心理研究融入到經濟學科中,特別是有關在不確定環境下人們的判斷和決策。對V.L.Smith,獎勵他在經驗經濟分析中,特別是在被選市場機理研究中,建立了實驗室試驗D.Kahneman與A.Tversky,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倡導人。他們在對不確定環境下決策的研究上,與傳統的利用期望效用函數理論處理完全不同,他們要考慮感知、信念、情緒、心態等許多方面,以至決策變為一個復雜的交替過程。這兩位心理學家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提出他們的所謂“小數定律”、“展望理論”等等。不過,這并不是說他們的理論與期望效用函數理論完全對立,而是前者代表在不確定的環境下的完全理性的決策行為,后者則代表人們在復雜的現實條件下可能有的“非理性”行為。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前者是后者的理想狀態,或者說是不斷的接近狀態。
200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美國經濟學家R.F.Engle和英國經濟學家C.W.J.Granger,以獎勵他們對于分析經濟時間序列的方法上的貢獻。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方法論上的,而不是思想上的,他們分別提出了所謂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及所謂的“協整”方法。這兩種方法都是針對經濟數據隨時間的變化不那么穩定的情形給出的,而經典的Markowitz理論與Black-Scholes期權定價理論都是假定所涉及的股票的平均收益率和方差為常數。我們知道,當股市變化較大時,這樣的假定是不符合實際的,因此,這樣作實證分析不能反映股市現實。而ARCH模型就是一個能夠反映方差隨時間變化的自回歸模型;“協整”是考慮經濟數據隨時間變化很不平穩時,要先找出有類似的不平穩變化的經濟數據之間的關系,即所謂的協整關系,它使得有同類不平穩變化的經濟數據組合變為有平穩變化的經濟數據,從而可以用通常的方法來處理。
從這三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的頒獎來看,人們努力走出過于理想的一般均衡框架假設環境,去解決與實際環境較接近的“不對稱信息”、“非理”、“非均衡時變”。但是,這些并不能取代經典理論所解決的范疇,事實上,到現在為止,要給出某個金融商品的定價,穩定的均衡狀態假設仍然是須要的。
參考文獻:
[1] 得布魯.價值理論[M].劉勇,梁日杰,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 張世英.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評述[J].管理科學學報,2003,(6).
[3] 盧祖帝.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獎工作介紹及對中國經濟與金融學研究的啟示[R].CFEF研究報告,2003,(10):1-10.
The apocalypse from the maths and physics financial economics theory development to us
ZHANG Ying-qin 1,ZHU Zhi-wei 2,CHENG Hui-qin1
(1.Maths and physics and biology college,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aotou 014010,China;
2.Qianjiang college,Hna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篇6
摘 要 現代的產業經濟學原理向我們闡釋產業安全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因為產業安全對國家經濟安全有著如此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的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的政策時對產業發展安全需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
關鍵詞 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布局理論
一、關于產業組織理論歷史
我們所研究的產業組織它的基本內容是西方產業經濟理論基礎性理論內容。它的歷史可以起源于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其著名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表述的重要原理:首先就是市場競爭理論,其次的重要理論就是勞動分工。我們可以看到理論的提出都是研究競爭的體制我們作為市場主體的競爭經行為,這個理論對現代的經濟學組織理論的產生、發展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也為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目的性。在這個理論中它進一步論證了結構對市場行為、主題績效的關鍵作用,故而我們通常意義上稱之為結構主義學派。與此同時我們發現產業組織理論也在進一步的完善之中,其在政府產業決策之中逐漸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然而理論本身存在的問題,其弊端也逐漸在社會實踐中日漸顯現,這就是很多專家、學者越來越持批判態度。持不同意見者認為,理論并沒有重視企業之于市場結構的反作用力,與此同時理論研究中過于的靜態、單一的研究方法也飽受批評。這就是要求我們的理論研究工作者進一步豐富完善理論內容,針對理論自身存在缺陷加以研究。新的理論研究工作者更加重視企業行為的研究,這就是這一批的研究者獲得了行為主義學派或廠商主義學派的頭銜。隨著學者對于這一理論研究的深入才使理論逐漸的完善,逐漸成長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且在實踐中得以檢驗。
二、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歷程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產業經濟學的定義到底是什么?它是研究產業之間的關系以及演化的規律。我們的研究主要分為:首先我們探討的是廣義上來研究產業間的關系;其次從狹義的產業概念出發研究產業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們提出了三個產業的劃分,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在三產業理論的研究中我們需要著重研究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G.G.Clark),在對眾多國家的三產業發展的深入研究之后,最終得出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分布和轉移的規律性,這就是我們確認的關于產業的理論性研究配第―克拉克定理。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W.G.Hoffmann)最先開始在工業經濟中開展理論研究。其理論主要集結在《工業化的階段和類型》論著中,其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劃分
消費資料產業、資本資料產業和其他產業,在這個基礎之上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消費資料產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產業凈產值的比例會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而不斷下降,與此同時通過研究還得出結論消費資料產業比重逐步減少,資本資料產業比重逐步上升。這一理論更加深入的闡釋了產業理論,更加深入地解釋了產業中的關系。豐富和發展了西方經濟學的產業理論。
三、產業布局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我們最開始對專門論述所產生的布局問題的理論,都是把農業區位論和韋伯工業區位論為最經典的代表和最古典的區位論。古典區位論其實一直處于單一的立足于企業或者是單一的立足與企業中心,古典區位論一直是以最低成本和最省運費的理念,古典區位論不對市場的銷售量的問題和消費因素而考慮,所以我們通常將這種區位論稱之為西方區位理論的成本學派。我們由于社會的變化市場的發展和勞動者的生產成果的不斷提高,使得第二與第三產業的不斷的提高,逐漸的將農業給取代了,從而第二和第三產業會逐步的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與此同時我國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運輸與網絡的迅速發展,運輸不會在是對我國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反而市場的銷售量等問題卻成為我們產業能否成為我們產業盈利與生存的主要關鍵問題。我國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區位理論逐漸的將古典區位理論的弊端逐漸改進為近代區位理論市場學派,由于古典區位理論一直是處于單一的立足于企業或者是單一的立足于工廠當中,從而我們將古典區位理論轉變成可以立足于城市或者可以立足于地區的理論。由于我們必須以最低的成本和最省的運費我們才能滿足市場的發展和市場的最大需求。
四、產業政策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通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得知長夜經濟理論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對產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他就是產業政策理論。在沒有產生政策概念之前我們對于政策概念的思想和實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但是產業政策的概念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產生的結論。
五、結語
我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迅速的變化,產業經濟學理論作為新興的科學我們可以廣泛的應用創新,產業經濟學理論有這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傳統意義上完整的產業的控制權并不復存在,這也是各國所關注的最現實的問題。因而產業安全概論體系的形成是與產業經濟學理論息息相關的最新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孟剛,蔣志敏.產業經濟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2]李孟剛.產業安全理論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6.
篇7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經濟學憑借著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產生了大量優秀的成果,數學的確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可以看一看最近的優秀經濟學理論都是借助于數學得出的結論。在歷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也有大量的獲獎者都是具有深厚的數學背景的。在當前的經濟學文獻中,更是大量使用了計量模型、數學模型。經濟學因此也有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分析研究路徑:首先第一步,列出一些基本的假設條件,然后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和推導,最后得出結論,然后把這些結論用經濟學的學科語言表述出來,還原成為一個經濟學的成果。這條分析框架非常經典,大量的經濟學理論成果被通過這種方法得出。所以說數學對經濟學的推動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有目共睹的。伴隨著越來越先進的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產生了大量的經濟學成果,解釋著經濟生活、指導著經濟生活、影響著各種經濟政策。
雖然說經濟學在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的使用下突飛猛進,產生了大量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但是伴隨著經濟學對數學工具和數學模型的使用,學術界也傳來了一些批評和質疑的聲音。學者們認為經濟學過度依賴數學,雖然數學模型非常嚴謹精密,但是由于在進行推導之前,要預先設定一些假設,而這些假設往往和現實世界不相符合,所以導致了最后的結論是沒有什么現實意義,經濟學的研究也與現實世界脫鉤,最后得出的那些經濟學結論也對現實世界沒有什么很好的解釋力。也就是說,經濟學對數學的使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缺陷,那就是進行數學推導之前的那些假設是不完全與現實世界吻合的,因此最后的結論就有問題。我們再回顧一下經濟學中的各類假設,這種批評也不無道理。比如,經濟學中假設人是理性的,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當人們要處理問題或者是要做出決策時,人們不可能像一臺計算機一樣精密的計算出成本和收益,不可能非常精準的權衡利弊,因為在人性中也有感性的一面,而且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復雜的,信息又是不對稱的,這就導致了人們做出決策時幾乎不可能擁有完全的信息,不可能對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都了解的面面俱到,所以人們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做到完全理性,只能是有限理性。再比如說經濟學又假設人是自利的,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很多見義勇為、大公無私的場景和現象,這些都不符合自利人的假設,所以說這一條假設也是不完全正確的。正是由于諸如此類的假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導致了在假設基礎上的結論往往偏離現實世界甚遠,甚至完全與現實世界脫鉤,所以經濟學對數學的使用還是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開頭的假設不正確,那么不管之后的數學推導有多么嚴密,都會使得最后的結論不完全符合現實,不能很有效地為經濟學研究服務、為經濟決策服務。有學者就指出,經濟學中的那些數學模型,或者由于假設不夠貼切、或者由于模型不夠先進,使得最后模型的質量大打折扣。經濟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經濟學還需要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綜上可知,經濟學在數學模型和數學工具的幫助下取得了很多優秀的成果,但是由于假設的不完善和模型的局限性,使得數學對經濟學的幫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經濟學應該繼續發展。
經濟學在日后應該如何發展,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數學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應該在數學模型之外探索解決經濟問題的其他方法,因為經濟學畢竟是屬于社會科學的,所以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比如歷史、政治、哲學也有一定的共通點和交集,都是研究社會、研究人的,其他學科對于人性也有其獨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經濟學可以拿過來參考借鑒一下。所以在經濟學的研究中應該借鑒這些合理的成果,在社會科學這個大的框架背景下經濟學要吸收其他社會學科的精華,為己所用,并且在與其他學科的合作中相互進步,共同發展。
篇8
關鍵詞:文化創意; 產品; 定價; 期權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08-0040-04
Research on Pric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PANG Jian-gang1, 3, ZHOU in2, LIU Zhi-ying3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2. Institute of Soft Scienc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3. 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 Hefei 230026)
A stract: a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from marginal pricing model analysis, com ining the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attri ut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ricing model ased on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and calculates the model y applying option pricing method.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egmented pricing strategy considering time series.
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pricing; option
一、前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新征程,各省也相繼提出了“文化強省”的戰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強國強省戰略目標的實現將依托于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依賴于合理的產品價格機制。
關于文化創意產品的定價問題,國內外學者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將側重點主要集中在具有數字化特征的文化創意產品定價研究方面,概括起來有下列兩個方面:
一是從文化創意產品生產成本角度來進行分析,尋求合理的定價策略。該類研究均以文化創意產品的邊際成本為零(MC=0)為依據,對古典經濟學的定價理論P=MC的適用性提出質疑。同時提出了在MC=0的條件下,價格歧視不是廠商最優策略,因此廠商需要采用單一化定價策略。這種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如 梅爾[1]、瓊斯[2]、考賽維[3]、N.S.噢特坎若威[4]、甘維-凱梁[5]。
二是從市場結構的角度來探討文化創意產品的定價策略,認為在壟斷市場上,價格歧視是有效的策略。據此提出基于產品細分和顧客細分的捆綁定價、個性化定價、群體定價、版本定價、多重定價和地區定價等定價策略。此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如呂新陽等[6]、錢云光[7]、劉?。?]、臧翰芬[9]、裘立波[10]。
通過上述兩類研究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關于文化創意產品的定價,由于分析思路的不一致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定價策略。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從經典經濟學的邊際定價模型出發,結合文化創意產品屬性特征,提出基于消費者認知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定價模型,并運用期權定價方法對模型進行分析和測算,提出文化創意產品基于時間序列的分段式定價策略。
二、文化創意產品邊際成本定價悖論
(一)文化創意產品邊際成本特殊性
經典的經濟學理論認為產品定價的目的就是實現廠商利潤最大化,即商品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產品或者購買產品帶來總成本的增量)時利潤才能最大化,市場才是有效率的①
。在此基礎上提出利潤最大化的兩個條件:(1)必要條件:MR=MC=P(MR為邊際收益;MC為邊際成本;P為產品價格);(2)充分條件:MR變化率
設TR為文化創意產品的總收益、TC為文化創意產品的總成本、F為文化創意產品初創成本、U為產品復制傳播成本、R為產品利潤、P為價格、Q為產量(銷售量)、AC為文化創意產品的平均成本、MC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邊際成本。則有:
TR=PQ(1)
TC=F+UQ(2)
計算可得:
AC=TC/Q=(F+UQ)/Q=F/Q+U(3)
MC=TC′=U(4)
篇9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現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篇10
(一)邏輯體系嚴密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的核心基礎課程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為主干。微觀經濟學是從個體的公理性假設出發,對所研究的問題和給定的條件有明確的定義,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推論合乎嚴格的形式邏輯規范,以揭示經濟個體的行為規律為其核心要義。宏觀經濟學則側重于對總體行為進行考察,同樣以理性主義的假定為前提,提示總體行為的規律。[1]
(二)數學模型眾多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模型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于經濟學問題的分析之中。借助嚴謹的數學模型,可對經濟現象進行更精確細致的數學推理和精確描述,從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經濟學變量的內在關系。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常借助數學工具邏輯上的抽象推理特點,運用眾多的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演繹各種經濟行為,如一般均衡論、線性規劃、投入產出分析、博弈論、模糊數學和非線性科學領域的諸多模型在經濟學研究中均得到了廣泛運用。
(三)分析方法多樣
在經濟學中,分析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主要有: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方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靈活多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相關定義、理論假設和原理。(四)理論思維抽象經濟學理論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觀察大量的經濟現象,通過建立假設前提條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現象,剩下“內核”,然后建立一個理論分析框架。[2]而要提煉、歸納經濟學理論就需要通過抽象的思維。同時,經濟理論的提出、分析亦離不開嚴謹的數學模型,從而使得理論思維抽象成為經濟學教學的一大特點。
二、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濟學課程作為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認可。然而,經濟學課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較抽象,對于學習者而言常常會造成晦澀難懂的印象。鑒于我國高校經濟學課程的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筆者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三個方面剖析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
經濟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師授課的時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如何促進學生利用經濟理論去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教學內容常常滯后于經濟現實,往往停留在理論本身,學院氣息很濃,易于造成與現實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夠的實用性和現實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學實際效果。[1]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主要是以西方國家為研究對象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與我國國情和歷史背景差別較大,如何與我國現實情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發展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這是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關鍵性問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對人文知識較為熟悉,對定性分析比較感興趣,偏重于感性認識。在學習經濟學課程時,對于經濟學家的生平、淵源等項內容,學生比較感興趣,但對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則難以接受。對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如遇教師在授課時強調理論模型的數學推導過程,則往往如墜入云里霧里,對于所學的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進而對經濟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更不用提用經濟學思想去分析和解讀現實中的經濟問題了。
(二)教學方法
傳統的經濟學教學模式是教師為主,學生為輔,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師為完成課時任務,采用滿堂灌式教學方式。老師作為“演講者”,處于中心位置,講課時間居多;學生只能被動聽講,記筆記,處于被動、機械式的學習狀態,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另外,經濟學課程本身與嚴謹的數學模型聯系緊密,定量分析相對較多,這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沉悶枯燥,使學生失去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和數學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經濟學原理,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歸納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考核方式
目前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一般是由課堂出勤率和平時作業成績組成,所占比重較低。占較高比重的期末考試成績一般采用標準試卷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考核學生對經濟學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分析、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能力的考察,這樣很容易造成“考前突擊”的現象。一些學生平時不上課或者不做作業,考前臨時抱佛腳,突擊看書、看課件、甚至背習題,只要及格就行,從而易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
三、公共管理專業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創新思路
公共管理專業本科經濟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思想和理論觀察、分析乃至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提升學生知識積累、運用的綜合能力。鑒于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應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公共管理的特點;教學方法可采用提問式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式教學;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科學準確地評價學生們的學習情況,以達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理想目標。
(一)教學內容創新
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經濟發展現實有重點地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如實驗經濟學、博弈論的最新進展等。在各部分理論的講授過程中,要側重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運用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3]如講到經濟政策中的貨幣政策部分時,可以結合我國近期對于銀行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繁調整加以解釋,使課堂上的理論講解更為貼近現實。對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而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設置應該在保持其基本內容體系的基礎上,體現公共管理的特色,適當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規制、公共產品供給、公共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可以側重于闡明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臺的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產業等各類經濟政策,加大對價格理論、效用理論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與區域經濟政策理論等的解釋力度,促進學生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原理,能運用其靈活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和現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也有利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同時在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時,要考慮到公共管理類學生大多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較弱的特點,在授課時可以對模型較多的章節有針對性地加以合理調整,盡可能采用文字和圖形對理論內容加以輔助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學習內容。
(二)教學方法創新
1.提問式教學
可以采用提問式方法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參與到授課過程之中,而非機械地被動式學習。課前提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復習上次課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更為牢靠地掌握相關知識點;課中提問,對新知識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在講授過程中可適當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如在講解信息不對稱理論之前,可以通過“從南京到北京,買者沒有賣者精(明)”等詼諧語言的運用,引導學生思考信息不對稱發生的原因,體會其包含的經濟涵義。
2.案例教學
通過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師為主的案例教學,先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再舉出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討論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也可以在講解新知識點的過程中穿插、結合案例,讓學生明白知識點的運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案例討論教學,通過分組討論、組間辯論等形式,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在案例討論結束后,可作適當總結??偨Y時可指出學生的優點和其討論過程及所得結論的可圈點之處,同時亦應著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夠確切的地方。案例要進行精選,有時代性,分析過程及擬實現的目標要有系統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給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突出經濟學的學科實用價值。[5]可以讓學生討論經典的經濟學案例,如效用論涉及的“鉆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園”等。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設計相應的教學案例,如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演變、凱恩斯學派對我國經濟政策制訂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與我國就業及社會保障政策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及產權理論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影響等。
3.互動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采用的是“滿堂灌”方式,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機會少?;邮浇虒W方法,則是在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與進步的目的。[6]教師可以在每次課結束時,提前告知學生下次課要學習的內容,留下相應的問題讓同學們預習。在下次課課堂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針對學生預習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進行講解。如講到需求彈性的時候,可以問學生“谷賤傷農”的經濟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