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8-25 17:23: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典文學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古典文學的特征

篇1

[關鍵詞]高職動漫教學;中國古典文學;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9-0118-02

1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經典的文學作品精彩紛呈。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辭令、雄辯的智慧,漢賦恢弘的氣勢、華美的鋪排,唐詩宋詞瑰麗的辭藻、華麗的語言,明清小說波瀾起伏、曲折動人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刻畫等等,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均是經歷時光淘洗的優秀作品,時至今日仍然保持著生命活力,正是因為它們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考豐富的人生意蘊。古典文學作品重要的精神內核之一即是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所強調的忠、信、節、義、孝、悌、勤、謹、仁、禮、廉、愛,從治國安邦之官品到興家宜室之人品,其優秀的文化精神浸透在古典文學詩詞歌賦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豐富內蘊的根底所在。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各種來自古典文學的經典故事經典人物都深入人心,耳熟能詳。以《三國演義》為例,這部作品無疑獲得了歷史的檢驗以及廣大讀者的充分認可。它所表現的人物無論是桃園結義的劉關張、趙子龍,還是曹操、孫策父子、呂布、周瑜、黃忠、黃蓋、姜維等人,都早為婦孺皆知、膾炙人口。

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步伐的加快,中國正在逐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風也隨之席卷全球,特別是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動漫行業的關注,許多具有中國元素的動漫影視作品也在創下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例如美國的《花木蘭》、《功夫熊貓》系列等,日本的以中國美食烹飪為題材的《中華小當家》,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三國志》,以西游記為題材的《七龍珠》,以及最近一直熱播的動畫《火影忍者》中出自《易經》的“八卦六十四”掌、陰陽五行。這些例子無疑都表明中國古典文學具有豐富的可以攫取的創作源泉。

中國動畫初創時期,當時的動畫創作大部分來源于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早期的《金猴降妖》取材于《西游記》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原文中對于白骨精幻化的女子的描述“在那山坳里,搖身一變,變作個月容花貌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再比如蔡志忠先生的漫畫《老子說》、《孔子說》、《孟子說》、《莊子說》就是將中國古典文學中諸子百家的要義用通俗易懂的漫畫手法準確地表達出來。

2 動漫教學中引入中國古典文學的教育意義深遠

筆者作為一個工科院校的教師,對于現在大學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實用性、技術性的專業教育,忽視文學修養培養的通識教育的教育現狀有很多感觸。特別是對于動漫專業的學生來說,豐富的文化積淀和底蘊無疑是他們日后創作的源泉。所以筆者認為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學引入到動漫的教學實踐中來具有深遠意義。

2.1 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加深對于中華文明的深刻理解

“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學生的精神和靈魂世界會得到升華。中國古典文學的語言、韻律、修辭等方法,如詩經的賦比興手法,屈原騷體,唐詩宋詞的格律。學生們可以感受中國古典文學的語言和意境,體會古典文學作者對事、情、景的把握。學生通過閱讀中國古典文學,逐步體會和把握文化精髓,進而提升文學修養,汲取創作靈感。

2.2 有助于培養學生由文字到形象的想象力,并為日后的獨立創作積淀文化底蘊

將中國古典文學引入到動漫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學中尋找可以創作的素材。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用學生的視角加以詮釋。這本身也是動畫作為一個載體所應當承載的文化傳承的責任。

當學生們真正沉浸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海洋中,就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動漫設計的巨大的資源寶庫。跟“米老鼠”“阿童木”“白雪公主”一樣,水滸梁山好漢、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中的紅娘等,都是可以直接轉化為優秀動漫作品的形象,關于他們的古典文學就是動漫劇本的創作來源。

2.3 有助于培養動漫設計專業學生的意象思維能力

意象思維是動漫設計中較為重要的一種藝術思維方式。我國古典傳統藝術創作強調“立象以盡意”,意象是藝術家將某一想法關注到某一物象之后,使其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和價值取向的精神形象。動漫設計是通過典型意象進行藝術構思和創作的視覺藝術創作活動,意象思維的培養對于提高動漫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教育質量有積極作用。

中國古典文學中囊括了本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藝術行為、價值觀念等,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學生可以從中吸取到最寶貴和精華的部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同時得到發展。

2.4 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底蘊和語言表達能力

筆者作為一個高職院校的教師,在從教的這些年中,發現這一代學生在快餐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長大,能夠具備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生已經是鳳毛麟角。許多高職藝術學生在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經常詞不達意。特別是動漫專業對于學生的敘述描述能力要求較高,比如如果在創作動畫劇本的時候,連自己的意圖和想法都沒有辦法描述清楚,讓觀眾或者合作者弄明白的話,后面的制作過程必定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所以將中國古典文學引入到高職動漫教育中,這種文學精髓對于學生內涵素質的滋養是潛移默化的。相信通過飽覽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會有長足進步。

3 結 論

將中國古典文學引入到動漫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夠充實自身的人文知識,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而且能夠在掌握動漫創作技法和技術的基礎上,提高藝術修養、設計能力、審美能力和原創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掌握并能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資源以服務于自己的創作。

參考文獻:

[1]蔡艷艷.日本動漫對中國文化元素的運用及其啟示[J].電影文學,2012(21).

[2]劉瑞.中國古典文學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方面的重要作用[J].劍南文學,2011(12).

篇2

關鍵詞:中日古典文學 作品比較 意象研究 狐

中日兩國在地理上相隔甚近,在文化上也有一些共同性。狐意象作為一種文化象征,不僅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內容起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研究中日兩國文化異同的重要資料。本文首先對狐這一動物的特性與其意象結合在一起分析,然后對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狐意象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狐意象分析

狐之所以能夠從一般的動物上升到文學作品中的符號,是基于其作為動物的基本特性,以及人們運用思想對其形象進行加工而完成的。找到狐與人之間的思想結合點,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狐意象的使用和含義。

(一) 狐貍的特性

狐貍作為一種動物,不但聰明機警,同時也狡詐多疑。在中國,狐貍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尤其是鮮亮柔和的狐貍皮毛,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御寒的好工具,也是達官貴族追求的服飾時尚??梢哉f,狐貍的性格特征和一些生物特性都是在自然界的優勝劣汰競爭中逐漸演化形成的。

(二) 狐意象的特性

和狐不同,人類更善于使用抽象的思維情感,通過形象的比喻來概括事物的本質。因此才有了文學作品中許許多多不同的意象。而狐的文學意象常常與其自身的特點以及與人類的相似性聯系在一起。

首先,狐貍生性狡猾,善于使用計謀。因此在中文中有“老狐貍”的說法,用來形容某人詭計多端或智慧超群。在面臨強敵的時候,狐貍經常通過裝死的方法來躲避傷害,且會靜待時機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足可見狐的狡詐。其次,狐貍身姿優雅、面龐嬌秀,因此經常與女性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加上狐貍陰險狡猾的特點,人們常常以狐貍來代指魅惑的女性。對于美麗且招異性喜愛的女人,人們往往用“狐貍精”這一帶有輕微蔑視的稱呼。然后,狐貍還具有神秘莫測的特點,因此人們常常以狐貍來代指神仙、妖怪等擁有非自然力量的概念?!昂伞?、“狐妖”等說法都是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幻想和崇拜。

二、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狐

在中日古典文學作品中,狐是一種常見的意象,且含有豐富的思想寓意。下面本文將結合實例對其中的一些狐意象進行分析。

(一)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狐意象

狐意象的使用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它不僅存在于人們口頭傳頌的神話故事中,也存在于各類文學作品中。由于狐貍性格多變,人們對狐意象的運用也有很多不同的側重點。在中國文化中,狐是亦正亦邪的典型代表,它可以是陰險狠毒的,也可以是善良美麗的。

狐可以作為一種代表神通廣大的意象使用,例如《山海經》、明清各類志怪小說中都對狐的靈性和力量做出了描述。經過各類文學作品的加工,原本只是神出鬼沒、行動敏捷的狐貍成為了一種神秘力量的象征,它擁有人類所無法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人類對它又敬又畏。

狐也可以作為一種妖嬈魅惑的形象使用。比如在《封神演義》中,美女蘇妲己就是狐的化身,它是女媧娘娘派到人間來魅惑商紂王、顛覆商朝統治的意象。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狐的意象不斷出現,化身為各個不同的美麗女子上演著各式各樣的奇幻故事。在一些其他的文學作品中,也不乏狐作為美麗女子的化身這一意象出現,給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結合人類的思維,人們還創造出了一系列關于狐意象的成語,這些成語不僅出現在各種古典文學作品中,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兔死狐悲”以狐貍假裝因兔子的死亡而悲傷,隱喻了有的人惺惺作態,假裝慈悲?!昂倩⑼币院偯俺渖街写笸酲D老虎的權威對動物們發號施令,批評了那些自身能力不足,卻假借他人權利作威作福的行為?!昂朗浊稹币院偹劳鰰r的地點選擇揭示了人類對故土家園的眷戀,對落葉歸根的思想認同?!昂蠊酚选币院偤凸窞楸扔?,代指那些只會嬉笑作樂的酒肉朋友。這些意象的使用其實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狐貍本身的特點,而是人們為了突出文學作品的思想主題而對狐的形象進行不斷深加工,才成為了古典文學作品中經典的狐意象。

(二)日本古典文學中的狐意象

受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外擴影響,對狐作為文學意象的使用也逐漸成為日本古典文學的一部分。在接受學習狐文化的過程中,日本也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創新,經過長期的演化成為了古典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文化現象。

篇3

關鍵詞古典文學作品多元化解讀對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教學有著明確的指導意見:“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帶有更大的個人色彩。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學生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對作品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應,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統一的標準答案。”這個意見的核心就是關注和重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而且對“個性化解讀”的內涵進行了比較具體的說明。作為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古典文學作品的教學當然也應遵循這一要求。

在新教材中,古典文學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缺乏文言的語境以及我們過去對古典文學作品采取的教法是從作家、時代背景、作品內容、人物形象、主題到寫作特點逐一分析,這些對生活在中外文化交融時代的中學生顯然很難有吸引力,因此,古典文學作品在新課標理念下怎么“教”,也已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重點、熱點,同時又十分自然地成了教學的弱點和難點。這一問題,不僅為眾多學者所關注,也是眾多中學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之一。隨著新課標理念進一步推行,在古典文學作品的具體教學實踐中,許多語文老師積極開展探究性教學,努力為學生創設語文活動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許多深刻、新穎、獨到的見解應運而生,課堂教學因而變得生動有趣。這既是社會日趨多元化,人們思維日趨活躍、個性化的表現,也是隨著新課標理念推行,學生思想不斷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達自己聲音的表現。然而在這背后,也出現了一些劍走偏鋒現象。

(一)漠視文本,刻意求新。新課標強調開展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的教師對此缺乏正確理解,在教學中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一位教師講《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句話?我們都知道,本來季氏的著眼點是魯國內部的權力之爭,想通過伐顓臾為自己爭權奪利增加砝碼,這是孔子洞若觀火的見解,這句話很好地表現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遠見卓識。但有個同學卻據“危而不扶,顛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斷孔子認為季氏擔心的是自己內部沒有得力的助手。對這一明顯偏離課文原意的錯誤推斷教師竟然連聲叫好,還呼吁其他同學為這位同學的“有新意的見解”鼓掌。難道為了創新,就可以凌駕于教材之上、隨意誤解甚至曲解課文作者的本意嗎?

(二)忽視背景,主觀臆測。古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x入教材的古典文學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勝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愛或憎、憂郁、憤激……這些都是由作者獨特的處境、身世經歷、思想傾向、個性特征以及文化修養所造成的。因此,教師在欣賞教學中若不讓學生初步了解這些背景材料,就不能啟發引導學生調動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以及文化素養去體驗作者當時的情緒,也不能達到如見肺腑、如共痛癢那樣相知相親的境地,即那種“感同身受”的境地,這樣學生難以真正感悟作者所表達的各種思想感情。

比如,如果對唐代的與當今的概念區別和唐代的文人有當時特有的作風等背景知識不了解,那么在學習《琵琶行》一文時,學生自然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白居易為何要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一個是朝廷命官、大文豪,一個是長安故倡,身份相差太大,這種感嘆又何以會成立?對于這一問題,如果以現代的觀念去理解,會覺得白居易很不正常。當今社會哪有行政官員或作家見到引為知己的?即使引為“紅塵知己”,可又有哪個會寫文章昭告天下?

(三)藐視先見,熱衷否定。新課標強調,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要“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據此,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解讀聽之任之,而不加以評判、引導,造成有的學生以否定為樂。凡是傳統的說法,教材與教參里延用的,否定了之,不管自己的觀點能否立得住腳跟,從而導致了學生對文本任意性解讀、誤讀的現象十分嚴重,文本的許多潛在價值由于缺少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得不到應有的開掘。比如,有同學在閱讀《智取生展綱》的過程中,非常細心地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整篇課文氛圍嚴肅,氣勢壓抑,但也出人意料地寫到一次笑聲,這就是楊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黃泥岡歇息后,“眾軍漢都笑了”。

篇4

[關鍵詞]韓語文化 教學 文學作品 選定

[中圖分類號]H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6-0234-01

一、文學作品選定現狀

現階段的韓語教學中,韓語作品選定標準尚未統一,導致文學作品教學很多時候只是一種一次性消費的非效率性教育。以至于學習者無法真正認識到文學作品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師也會持有消極的態度對待文學作品課程。為了尋找這方面的根源,我們可以查看現階段文學作品教學中選用的文學作品現狀和問題點。

第一,文學作品選定中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題材偏向某一特定題材。韓國文學作品大致可分為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在學習韓語過程中很多時候偏向學習現代文學,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受到社會上普遍被認為的,古典文學相對于現代文學更加“古舊”、更有難度、很難理解等想法的影響。因此,古典文學作品很多時候不會被采納為教學內容,除了個別的古典文學(比如“春香傳”)被教師選用,大部分題材選用還是偏向現代文學作品。

第二,文學作品級別設定和內容選定標準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大部分文學作品課程注重服務于語言教學,因此,文學作品的作用只是被限定為閱讀材料。這時,閱讀材料的作用只是為了考核學習者學習語言的水平,未考慮文學作品本身包含的情感和深層含義。如語言教學需要階段一樣,文學作品教學也需要階段,這需要適當的文學作品級別選定來實現。

二、古典文學作品選定

各個國家都有傳說題材,其中有些傳說主題內容相似。如韓國傳說“仙女和樵夫”是屬于“仙女升天型”,在其他國家也能找到類似主題,中國“鴣女傳說”、日本“羽衣傳說”、西方國家“白鳥處女傳說”等。這種類似可以使學習者擁有更直觀的學習效果,不是只有特別、特殊的文化元素才能出現在文學教學中,反而使學習者接觸到類似自己本國傳說的文化時,能感到親密,更有信心,能夠更加積極地面對學習。

“仙女和樵夫”傳說有不少版本,主要分為:1.仙女升天型;2.樵夫升天型;3.樵夫在天上經歷和克服磨難型;4.樵夫回到地面型;5.樵夫尸體升天型;6.樵夫和仙女一同回到地面型。其中廣為流傳的是“仙女升天型”。

首先,最為基本、最為普遍的構造“仙女升天型”的內容如下。

1.樵夫救下小鹿。

2.小鹿為了報答樵夫,告訴樵夫可以和仙女結婚的方法。

3.仙女無法升天,只能和樵夫結婚。

4.樵夫違反禁忌,給仙女飛天衣。

5.仙女帶著孩子升天,只留下樵夫。

在很多國家統一出現的是“禁忌”元素,只是禁忌的類型和形式不同而已,而最終因為觸犯禁忌,主人公受苦受難的故事模式是相似的?!跋膳烷苑颉眰髡f也是,不管是在哪個國家,都有“不能給飛天衣”的禁忌,這也是最主要的事件。“仙女和樵夫”傳說中的“禁忌”可以解釋成很多種版本,人們通過禁忌發現內在的含義,每次禁忌都會被破壞,由此帶來傷心結局,但同時包含了很多價值觀。

破壞禁忌會扔給主人公預定好的苦難和磨練,最后樵夫只能和家人分離只剩下他一個人,這種“仙女升天型”傳承到現在的最主要的原動力是女性的希望。即在過去在家庭沒有地位的時候,女性會夢想可以遠離痛苦、有飛天的飛天衣,這種夢想的傳承力是很強大的。而男性的夢想也通過“仙女和樵夫”傳說來表現出想娶天上的“仙女”為妻子的欲望。

“仙女和樵夫”傳說具有普遍性,也是各個國家共同主題傳說。在韓語文學作品教學中可以用普遍性和特殊性作為作品選定的標準。

三、結語

韓語教學中的文學作品教學不同于普通文學作品教學。為了在韓語教學中組織更為有效的文學作品教學,我們應該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突破迄今為止韓語教學中的選定文學作品方式。作品選定標準應該是合理、適當的,而具體選定哪些作品仍需研究。

【參考文獻】

[1]金海玉.文化教育與詞匯教育.國學資料院,2005.

[2]樸海珠等.海外韓國學大學文學教材開發研究.韓國文化翻譯院,2006.

[3]沈太秀.《樵夫與仙女》傳說神話特征.韓國語文學,

2005,89集.

[4]李金成等.韓?中民間傳說比較研究.寶庫社.2006.

[5]鄭炳賢.為外國人制定的韓國文化教育現狀和改善方案.語文研究,2004,44集.

[6]崔仁學.通過故事認識的韓國人和韓國文化.民俗院,

2003.

篇5

[關鍵詞]新時期;文學教育;本質;功能

一、引言

文學是虛構的藝術,是想象的殿堂;文學是人類靈魂的守護神,是精神得以寄托與憩息的殿堂。無論什么時代,文學都是對于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為生活的教科書,從古至今在教育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文學教育就是一種通過文學文本的閱讀、教學、賞析等,使人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豐富知識、發展能力、提升道德、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過程。文學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種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當前社會大力倡揚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進入廣袤的時空之中,感受博大、豐富、深邃。培養真正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達到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文學教育的現狀和本質

這些年來,我國學校文學教育有著逐漸走向“知識框架論”和“制度政治化”的傾向。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育工作者喜歡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學美感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脫離現實的知識視野,喜歡把文學教育圍繞思想政治來進行,缺少開放意識和平和的心態。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都日漸喪失。在這種教條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學生思維方式和言語方式甚至對世界的感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學生學到的是褊狹的文學,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貧血,無法擁有豐富的精神空間,思維方式只能是簡單而單向的,言語方式也就會失去鮮明的個性特征,最終無法真正形成學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真正的文學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吟詩誦曲,參與文學賞析活動,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長日久人人會變得談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具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文學教育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具有全面性。因文學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歷史性、審美性和語言藝術性特質使得文學教育能夠提升人的道德、增進人的智慧、培養人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語言更文雅、知識更全面、情感更豐富、意志更堅強、行動更有力。文學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人生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節個人情感,培養想象力、促進創新思維,形成高雅氣質和健全人格,而且這些功用可在生動的文學教育中自然地完成,為其他課程教育所難以替代。此外,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文學的審美意識、思想承載以及它的浪漫情懷都是人類生命智慧最綜合、最神奇的表達,文學的這種偉大之處可以幫助抑制存在于我們社會的種種暗流振奮國民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時期文學的教育功能

1.中華名族古典文學的教育功能

文學首先是民族的,因語言、文化傳統的差異,各民族的文學無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文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祖國語言,去欣賞祖國語言,去熱愛祖國語言,引導他們去愛祖國的山河大地,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我國歷史悠久,古典文學發展源遠流長,那些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精華。四書五經、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家的散文、唐詩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大觀園中里永不凋謝的花朵,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為之傾倒。這些流傳千古的優秀作品,不僅僅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產生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與依戀,從而培養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更能從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這些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學、人物傳記,雖然并不能直接地參與世界的改造,但它們卻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渴望改造世界的沖動和欲望,能喚起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豪感受,能喚起一個人堅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信念,這些古典文學中的精神和價值觀廣泛滲透著中國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文化傳統。在新時期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讓學生從歷史中、從偉大人物的傳記中、從文學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創造之美、奮斗之美,去激發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遠的東西,這就是我國古典文學教育應有的教育價值。

2.世界各國優秀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

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屬于全人類的。文學教育只有既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時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學的養分,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通過世界各國文學這扇窗戶,我們才能夠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借鑒他國的經驗與精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有裨益。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屬于全人類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學作品的教學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通過外國文學,我們是學人生、習教養、長知識、闊眼界。在思想意識、人生理想、處世方法、道德觀念、行為準則、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外國文學今后還必將在更大的范圍和程度上影響年輕的一代。如同哲學、歷史、美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一樣,外國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問,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養、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培養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斷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外國文學在廣泛涉獵、表達悟識和再現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它是一處蘊蓄豐富的精神礦藏,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去開發。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日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學生背誦一些語言優美、清新雋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學生基本的文學素養以外,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透徹的分析與講解,把文學作品研讀與人生問題,世界各國歷史背景等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閱讀世界各國優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優美語言的同時深刻領悟世界文學作品豐富的內涵。

3.文學教育的情感審美熏陶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我們懷有一顆崇敬之心,并且讓精神的內涵充斥于我們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間?!蔽膶W具有傳情達意的重要作用,文學所表達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大凡富有強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學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學家心血的結晶,學習這樣的文學作品,對于喚起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懷,培養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極為有利的。實施文學鑒賞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本是一幅窮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畫面,可是一旦把它作為客觀的形象、作為審美的對象表現出來,拉開了現實環境與主觀感受的距離,就成了審美的對象而意境深遠。精神內涵通過詩歌和藝術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學教育還具有激奮人的情緒,進行宣傳、鼓動的作用,使人們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提高斗志,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文學”。我國古代文學經典也十分崇尚尊師重教?!盾髯印氛f“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并把它看成是“與天地同理,與萬物同久”的亙古不變的法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證明了古人對師長的尊重??傊型馕膶W教育都十分注重對人的情感審美熏陶,也許這也是文學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興網絡文學教育的合理揚棄

文學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壓抑而要換用象征方式來實現自身的產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來拓展自身的產物。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上的一些格調不高、缺乏審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學生中傳播,影響他們的人生信念以及價值選擇。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到,網絡文學強調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滿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拋開顧慮,隨心所欲,寫我所想。網絡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實,然而這唯一的真實能夠徹底摒棄當前種種束縛學生身心的弊端,從文學的特性出發,讓心靈自由、思維自由。網絡文學充分尊重每一個閱讀主體的閱讀體驗, 尊重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力, 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與探索,容忍學生的“異端”思想,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讓他們的思想沖破牢籠見仁見智。當前,如何摒棄網絡文學的糟粕,讓優秀的網絡文學課程走進高校是一個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熱點問題。總之,網絡文學是一門面向“現實”的課,它需要更多建設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規范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是網絡文學事業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支持和鼓勵學生的網絡創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要從虛無縹緲的網上走下來,去感受現實生活,充實學習生活,增加社會實踐與體驗。只有在這種有現實社會支持的網絡文學創作、傳播,才能夠真正實現道德審美主體的自律,并內化為主體的自覺,從而表現出不凡的有著鮮明主體生活色彩的網絡文化。

五、總結

文學教育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對象,以審美享受為根本標志,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提高審美能力為基本目標,以使學生提升素質,修身養性,提高藝術思維能力為根本目的,對人的發展起重大影響。在今后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盡量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和素質修養的不斷提升,從而體現出文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許靜.淺談古典文學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現代語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歷史和文學[J].遼寧教育.2005,(5).

篇6

關鍵詞:穆旦;中西融合;詩學思想;獨特性

在20世紀的詩歌創作中,穆旦以其獨特的詩歌經驗、審美方式和書寫藝術為現代漢詩的創作呈現了一種新的樣態?!澳碌笔且粋€“完成”,即完成了現代詩的本土化問題,他把李金發、戴望舒的現代命題繼續探討下去,改變了現代詩的肌質――中國肌質。[1]作為詩人,穆旦綜合了五四以來新詩的成就,一直站在“四十年代新詩現代化的前列”(袁可嘉語),他的作品有“一種猝然,一種剃刀片似的鋒利”[2],被譽為新詩現代化的旗手,為新詩的創作留下了豐富的經驗;而作為翻譯家,穆旦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出版的大量詩歌譯作使得后人在談及中國譯詩的杰出譯者時,“名單上少不了他”(王佐良語)。

穆旦成為“穆旦”,歸結于他的“非中國的”氣質和個性及“非中國的”詩歌和美學,但這并不是說穆旦身上沒有或缺乏中國詩人和中國文化的品質,而是說在中國古代和現代詩歌美學中,還沒有穆旦詩歌所表現出來的中國人的情緒、經驗和美學的,穆旦以一種最個性化且最“無知”的方式扭曲、拉長、變形、激活現代人的感覺。這樣來理解“非中國的”“穆旦”可能更有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成長離不開其所處的文化傳統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從中西融合的跨文化角度來重新審視穆旦詩學思想的嬗變。

一、憂國憂民傳統的羈絆

從根本上說,實用理性指的是一種執著于現實生活經驗的理性精神,這種精神不同于西方的思辨理性,它是以探求彼岸的抽象真理為己任,以此岸的具體經驗為準則,隨時調整自己的理性趨向。李澤厚在《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一書中把它界定為“經驗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實用理性精神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論語》。在《論語》中孔子的一系列言行有著鮮明的實用理性的特征。按照孔子的仁德理想,“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顯然,管仲這樣一個不知禮數、不懂節儉的臣子本應是大加鞭撻的對象,但是當管仲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際利益時,孔子卻又認為“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這種雙重評價標準正是基于現世人生的具體經驗而產生的。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實用理性精神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身上主要表現為:將所信奉的理想和主義轉換為利國利民。而憂國憂民這一傳統在穆旦身上同樣有著深刻的體現。

穆旦早年是以詩人的身份著Q,他讀詩,寫詩,發表詩歌,出版詩集。然而1953年回國之后,他卻基本上停止了詩歌創作,而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教學和翻譯。從穆旦的詩歌選擇來看,1939年開始系統接觸西方現代派詩歌、文論,早期受浪漫主義影響較為明顯,創作了《 春》《詩八章》等。20世紀50年代初,穆旦自美國回到天津,經歷一系列現實遭遇后,創作風格完成向現實主義轉型,敢于直面現實苦難,書寫社會良知。晚年時期的穆旦,迎來了創作的豐收和向浪漫主義的回歸,創作了《理想》《冥想》等詩作,“沒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發,到秋日枯黃,對于生活它做不出總結,面對絕望它提不出希望。”對“理想”“信念”的歌頌,成為他這段時期的歌頌主題。終其一生,穆旦雖然作為充滿個性鐘情于浪漫主義的詩人,但卻又無法擺脫對祖國命運和民族前途的關注,究其原因,是離不開儒家精神影響的結果。

儒家文化對穆旦的塑造還表現在深刻的感時憂國精神。這種精神影響了他的創作選擇,并明顯體現在他的作品中。比如其在南開時期的《哀國難》,目睹日寇入侵,發出“喂,我們的功績怎么任人摧殘?你良善的子孫們喲,怎為后人做一個榜樣!”的疾呼。聯大初期的《合唱二章》《不幸的人們》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在穆旦作為一個抒情主體的背后總有一個古老的中國為背景,盡管穆旦詩歌的西化色彩較為濃厚,但他的身軀里卻包裹一顆滾燙的炎黃赤子之心。所以,他的藝術熱情是以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民族的苦難力透紙背地呈現在他的詩歌中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感化

穆旦對現實一直在不停的追問和探尋,但殘酷的現實讓他無法找到安寧,只能轉而從自然中尋求慰藉。他陶醉在自然的夢中,希望自己成為藍天之漫游者,海的戀人,這種理想到了晚年更為明顯。顯然,穆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希望實現與自然的合一,回歸自然。穆旦與西方詩人不同,因為中國的獨特土壤,使得他在對現實絕望時,無法把宗教中的上帝視作歸宿。他只能渴望回到陶淵明式的世外桃源,把“自然”視作西方現代派詩人眼中的上帝,視作擺脫現代都市文明和物質壓迫的精神港灣。用作品謳歌自然,表達對自然的向往,由此成為穆旦孜孜不倦的追求。比如其在1939年2月創作的《合唱二章》中,作者盡情的歌唱“帕米爾的荒原”、“野性的海洋”等,表達對自然的純粹愛慕。在其根據1938年聯大時期經歷創作的《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中,作者用“我們終于離開了漁網似的城市,那以窒息的、干燥的、空虛的格子,不斷地撈我們到絕望去的城市呵!”來表達對城市文明的厭惡。最有代表性的是創作于1941年12月的《黃昏》,其從緊閉的物質文明中回歸“突立的樹和高山,淡藍的空氣和炊煙,是上帝的建筑在剎那中顯現”,去享受“當太陽,月亮,星星,伏在燃燒的窗外,在無邊的夜空等我們一塊兒旋轉”時的安寧。

“天人合一”思想對穆旦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自然”是一種擺脫現實困境的精神安慰,也體現在他對世界超越態度的塑造上。在其1945年9月創作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他直面戰爭,思考生命和死亡?!澳銈兪懿涣艘蛉酥v述,如今卻是欣欣的樹木把一切遺忘”,死亡、戰爭、貪欲,在原始森林中被淡化,生命來源于自然,最終又在自然中終結;戰爭中逝去的生命化作另一種形式在自然中得到永生,“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干而滋生”?!恫恍业娜藗儭贰陡实刂馈贰对姲耸住返茸髌分械摹昂!薄ⅰ皷|風”、“根”等意象,都可看作自然的化身。可見,“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不同方式、時刻影響著穆旦的創作。

三、古典文學藝術的浸染

穆旦的詩歌受西方詩歌傳統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其詩歌的歐化色彩非常鮮明,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反對和摒棄是也是自覺的。他認為,每個時代的文學都有其獨特的不同形式,都應與當時的生活保持密切關聯。而舊詩,由于其年代久遠,已經無法恰當表達當代人的情感。另外,舊詩的形象陳舊。穆旦所說的舊詩實際上指的就是中國古典詩歌,既然中國古典詩歌不能符合穆旦的詩歌,那么“別求新聲于異邦”就是自然而然的選擇。所以,在他的詩歌里沒有“牧歌的情緒”和“自然的風景”,也看不到古典的和諧與統一,有的只是現代生存的矛盾與痛楚。

但是,我們不能由此割裂穆旦詩歌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聯系。中國文學傳統有其獨特的感染力和豐富的生命力,其自身具備相對完整的系統,構成了引力巨大的磁場。熟知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詩人穆旦,在心理深層仍積淀著民族集體無意識,這種民族文化積淀已深入骨髓,使得他試圖完成對其超越時面臨著無法逾越的苦難,也必然在其新詩創造中有所體現。

除了前文已經敘述過的“憂國憂民”,抒發傳統文人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和擔當感這種古典文學傳統抒情方式之外,古典意象在穆旦的作品中也獲得了新生,比如其1940年創作的《玫瑰之歌?一個青年人站在現實和夢的橋梁上》中,“落絮飛揚”作為古典意象,意喻生命短促,營造出傳統詩美意境,不似古典詩歌抽象地抒寫詩意,而是具體清晰的寫出繁復的詩境。穆旦筆下的諸如黑夜、流水等古典意象,也都被寄予了現代情感生命。此外,古典文學的影響還表現在詩歌的“形式感”上,即長期浸染古詩詞造成的對形式和語感的注重。比如其1945年創作的《流吧,長江的水》中對反復和疊音詞的運用,構建了如同古典詩歌般一唱三嘆之美,再如《玫瑰之歌》的形式整齊、《在寒冷的臘月的夜里》的押韻語調等[3]。可見,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始終像一位守護神注視著穆旦現代詩的發展,使其能融合中西,更顯穩健和成熟。

參考文I:

[1]高秀芹,徐立錢著.穆旦苦難與憂思鑄就的詩魂[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9.

[2]陳林.穆旦研究綜述[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2):257.

篇7

[關鍵詞]中國名著 網絡游戲藝術

作為信息時代文化載體之一的網絡游戲,以其經典的背景故事,華麗的場景和引人入勝的關卡故事,越來越受到全球玩家的青睞。隨之,網絡游戲背后的文化價值取向也悄然地影響著受眾的認知,甚至改變其對社會的看法和世界觀的建立。游戲文化內涵是游戲的靈魂,是決定游戲作品成敗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許多網絡游戲創意取材于各民族的文學作品。例如:擁有全球眾多玩家的《魔獸爭霸》、《暗黑破壞神》等游戲均來源于北歐神話?!度龂萘x》、《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并稱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代表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古典文學名著世代流傳,其故事經歷了歲月的洗練與沉淀,這樣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被不少游戲公司借鑒到網絡游戲中。例如:日本的網絡游戲《三國志》,國產網游《大話西游》,《真三國》、《Q版大話西游》等。

廣義的文化內涵指通過文化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本文所提及的游戲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游戲虛擬世界中所體現的那個時期的人們生活的品味、習俗以及精神氣質,行為習慣等,具體通過游戲中的元素諸如“游戲背景故事”、“游戲場景設計”、“游戲角色設計”、“游戲關卡設計”、“游戲社交規則”等方面來呈現,這樣的游戲文化內涵應飽含豐富的民族性和歷史性。而這些文化內涵主要通過游戲元素的藝術特點表現出來,烙上深刻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的印記。例如:在《暗黑破壞神》中它構建的輝煌游戲世界觀非常完整,無論是游戲畫面風格、還是游戲的背景故事,或者游戲人物的服飾都體現了古希臘神話、基督教神話和北歐神話的精髓,所以,我們在體驗經典網絡游戲時,會通過這些精美的游戲元素的藝術呈現,強烈感受到游戲營造的文化內涵,并被其深深打動。

目前國內眾多上線游戲中,以中國名著為題材的網絡游戲不乏少數,由于游戲設計者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游戲,除了名稱還依稀可辨,其游戲文化內涵早已不復存在,例如:《大話水滸》是一款Q版卡通風格的網絡游戲,其徹底顛覆了原著《水滸傳》的人物造型風格,采用可愛Q版的卡通形象出現,并在游戲中添加了大量情感情節;另一款《幻想三國》則增添了現代的情感劇情,諸如周瑜私奔、趙云刺殺諸葛亮等?!都t樓館》這款游戲則直接把《紅樓夢》改編成網絡游戲。在游戲中除了人物的姓名眼熟外,幾乎是新版故事。面對這樣的文化現象,如僅從娛樂的角度來說,一笑置之尚可,但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珍貴遺產是否還能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保持其本來面目進而傳承下去,卻是當下國人不能回避的時代命題。如何改變現狀,讓中國優秀的文化能以真實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是業內人士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和歷史使命。

篇8

將中西文學進行比較,我們習慣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西方文學是敘事性的,而中國文學長于抒情。在世界文學的寶庫中,中西古典文學各自有著不朽的代表作。西方有《荷馬史詩》,中國有《詩經》和《離騷》。敘事和抒情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法,這種差異前人們已經分析得很透徹。如果換一個角度,站在文體風格的視角,我們也可以找到差異的存在。在比較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學作品后,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古代的神話、史詩、戲劇、詩歌,一般都帶有“酒神”一樣的精神特質:狂歡、熱情、奔放、痛不欲生、死去活來、火辣辣的宣泄,迷醉在自己的生命狂舞之中。而中國的詩歌、戲劇大多數是水墨畫式的,溫柔、含蓄、典雅、怨而不怒、婉而多諷,具有中和之美。中和之美酒神精神“中和之美”是儒家中和觀浸潤下的中華民族傳統審美觀。

“中和之美”的意義和作用在各種文藝美學中都有體現,兼容互進,綜合協調??鬃铀①潯蛾P雎》“樂而不,哀而不傷”成了歷代文人追求的詩風?!抖Y記·經解》還引用了孔子這樣一句話:“溫柔敦厚,詩教也?!笨追f達權威地詮釋為“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爸泻汀庇^作為一種強大的社會心理,深刻地進入中國人的審美意識,中和之美作為審美標準融入了一切美學創作。藝術表現須“發乎情,止乎禮義”;日常生活“飲食有節,起居有?!?。在儒家的哲學和文藝思想中,中和是本體也是方法,更是一種美學境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儒家正統地位,迫使該教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別是“士”的階層,這些“儒生”創造作品時,就很少不受其影響了。

他們適度的情感宣泄和簡約的表現方式就使得中國古代文學總體上具有了含蓄深沉、意味雋永的藝術特征。“酒神”在希臘神話中叫做狄俄尼索斯,他是古代希臘色雷斯人信奉的葡萄酒之神。神話中的他駕著四輪馬車到處游蕩,走到哪兒,樂聲、歌聲、狂飲就跟到哪兒。他和他的侍從們肆無忌憚地狂笑,漫不經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關于酒神的頌詞后來就成了悲劇的前身。而“酒神精神”是尼采在《悲劇的誕生》里提出的一個理論。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創作的源泉是靈感,詩人須有神靈憑附,轉入狂熱狀態,才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創作理論,但對西方古代文學的創作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悲劇誕生時附著在作者身上的神靈在尼采那里就是酒神。“酒神精神的本義是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內涵的痛苦。

為了肯定生命的痛苦,一個人必須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由此產生酒神精神的衍義:做一個強者?!粕窬竦囊粋€重要標志,乃是支配你自己,使你自己堅強!’這里顯示了酒神精神與強力意志的內在一致”。尼采認為,具有酒神精神的人在失敗中仍能大笑。這種酒神精神在西方人身上就表現為重個性,“不過卻不是偏向于用理智去控制情,而是讓后者泛濫,于是就造成個體熱愛自己生命的傾向。這個傾向即表現為‘醇酒、美人、歡歌’這樣的對生命的歡愉感,同時也表現為逞強好勝的人格。中國文化,不論在國內國外,都可以說完全缺乏‘酒神性’的因素,因此,即使在‘心的文化’仍然發達的中國人地方,也只是表現為一種溫情脈脈,而不是一種熱情的狂泄,它與拉丁文化的差別正如中國式的迎神賽會與拉丁式的嘉年華狂歡會的歧異一般。”

篇9

一、用名家朗誦引路

詩歌重在吟誦,而心不在焉應付差事地讀只會糟蹋古典詩歌。為了調動學生的朗誦積極性,并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可以選用名家的朗誦作品作為引路人。一首鮑國安朗誦的《蜀道難》令學生群情激奮,一個個躍躍欲試。盡管這首詩年代久遠,但從詩句里依然能聽得到詩人千百年前心跳的聲音。比如在教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學生結合注解已經感受到詩人的懷才不遇。此時播放名家的朗誦,并配以音樂,讓學生帶著感情去涵詠詩句,讓學生逐漸與詩人產生共鳴。

名家朗誦富有表現力,或鏗鏘有力或抑揚頓挫的語氣易于感染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熏陶、藝術的感染和哲理的啟迪,由此達到“入境”的狀態。對于古典詩歌我們應讓學生少齊讀,多個體品讀,淺吟低唱,細細涵詠。尤其是組織詩歌朗誦會,更易激發學生對古典詩歌的興趣。教師應選好評委,定好打分細則,設立獎項,讓學生真正過把朗誦的癮。

二、體會詩中意境

當名家朗讀和熱身朗讀打開了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大門,接下來就是深入理解詩中情味了。這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詩中動人的世界。在放幻燈片之前,先讓學生用語言描述詩中的畫面或情境,接下來再用圖片印證。當學習林逋的《山園小梅》時,可以組織學生分兩組,引導一組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述詩中美麗的畫面,同時讓另一組用繪畫的形式展示。之后,讓兩組交換自己的成果,交流心得,探討詩歌里的意蘊和圖片間的差距。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聯想比以前更豐富了,最關鍵的是,古詩在他們心里煥發了生機,活了起來。

三、感悟詩歌意象

意象是解讀詩歌的密碼,感悟意象豐富的內涵,是學習詩歌的關鍵。古典詩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來傳情達意,所以說詩貴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學習時必須靜下心來在想象中還原彼時彼景,去感受詩人無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濃烈。詩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種都承載著比較固定的情感。詩歌的意象分以下幾類: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倍鸥Α对乱箲浬岬堋罚骸奥稄慕褚拱?,月是故鄉明?!眲⒂礤a《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倍拍痢恫辞鼗础罚骸盁熁\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楊柳,“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对娊洝罚骸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贝魇鍌悺兜躺狭罚骸按沽f條絲,春來織別離?!?/p>

如猿,猿多傳達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酈道元的《三峽》中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永《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p>

如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痹里w《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p>

如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崩畎椎摹稇浨囟稹罚骸澳昴炅绷陚麆e。”

語文教師對以上這些意象要深講,并通過詩句加深理解,抓住了這些意象,詩歌的精髓就不難理解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走進詩歌的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精髓。

四、帶著理性走進詩的世界

懂得了詩歌的思維特點,接下來就是真正理解詩歌并產生情感共鳴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千古名篇,可以通過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用獨立的思維去思考蘇軾身上有哪些值得他們肯定或否定的地方,從而拓展學生思想和思維空間。先找一段合適的音樂做背景,讓學生自由地朗讀,然后就意象展開討論,看哪些事是打開蘇軾內心世界的密碼,找到白發、大江、酒后,再以此為切入點,感受情感,結果學生很快就能把握詞中的感情精髓――嘆歲月易逝,功業難立。到了這里,再讓學生回憶北宋和三國的歷史,結合蘇軾和周瑜的經歷,梳理出蘇軾內心慨嘆的軌跡。如此循序漸進,學生很自然地讀懂了蘇軾,他們各抒己見,肯定了蘇軾的才學,肯定了他建立功業的積極心態,但就詞尾的慨嘆提出了批評。這樣學生就真正地走進了詩的世界。

五、以獨特的視角審視詩中乾坤

詩歌鑒賞主要分形象和主旨兩大部分。

1.常見人物形象的類型

(1)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4)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5)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別、思念故鄉的形象。(7)獻身邊塞、反對征伐的形象。(8)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的形象。(9)愛恨情長的形象。(10)孤寂、落寞(惆悵),愁苦幽怨的形象。(11)積極樂觀,笑傲人生的形象。(12)愛民惜才的形象。

針對這些詩人形象,學生可以結合歷史和詩人的經歷,深入探討詩人形象形成的因素,探討詩人的得失,揭示時代的局限性,要有高度有思想,以獨特的視角探索。

2.主旨

主旨大致也可以分以上幾類。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于詩歌主旨思想,少明確統一,多個體感悟。古典詩歌是古代詩人生活的反映,也是他們思想、人格的寫照,因此理解詩歌不能忽略其歷史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歷,但是也不能用時代和詩人的特征局限了對詩歌的理解。教師應該提倡學生用獨特的視角去解讀,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只要學生對這首詩的主題及藝術手法的分析能夠自圓其說,就應該充分肯定。學生會學得主動,學得活躍,學得積極,學得有效,迸發出強烈的探求精神和創造力。

篇10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把魯迅先生的這份豐厚的文學遺產傳承給學生,讓他們較多地接觸魯迅,學習魯迅,讓魯迅在課堂上大放異彩。筆者擬從魯迅先生小說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中汲取營養,指導學生寫作,例談一二。

一、肖像描寫

魯迅先生說:“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魯迅給人物畫像擅長畫眼睛,《祝?!返闹魅斯榱稚┰诤舆呌鲆姟拔摇?,“我”便從“她瞪著的眼睛的視線,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來的”。說明眼神能傳達自己內心的需求,而對方也能從她的眼神中看出她有什么需求。這是無聲的語言。接著作者用簡潔的語言把祥林嫂“木刻似的”外貌刻畫出來,全然一副僵尸,然而祥林嫂本是一個活人,只是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如何把這個活人表現出來呢?作者這樣寫道:“只有那眼珠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真是神來之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一筆就把祥林嫂在死神來臨前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也為下文寫祥林嫂在祝福聲中凄涼地死去作了鋪墊。

在初中生作文中也有寫人物眼睛的,但他們筆下的眼睛常常是“炯炯有神”的。炯炯有神形容人很有精神,充滿朝氣和活力,而生活中的人不全是這樣,即使是小孩子的眼睛也不都是“炯炯有神”的,有的小孩的眼睛就沒神,有的小孩子眼睛還近視,甚至眼皮拉下像要打盹一樣,所以不能寫成千人一面。如果是小說,刻畫人的外貌,還要同人物的性格、氣質、命運相結合,成為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能推動情節的發展,像魯迅先生筆下的許多人物形象就具有個性特征。

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不僅眼睛畫得好,而且對人物臉色、衣服也寫得很出色。

如對孔乙己這個人物的外貌,就運用了概括描寫和具體描寫相結合的寫法??芍^精雕細琢,不厭其煩。但每一點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哪一點都不能少,而且為下文情節的展開作鋪墊。“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鑰匙”(果戈里語)我們讀魯迅關于孔乙己的肖像描寫,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世,預示他的悲慘結局。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能體會到刻畫人物肖像既可以用概括描寫,又可以作具體描繪,濃墨重彩。但究竟如何寫,寫什么,則要根據文章需要而定,?詳則詳,該略則略。要寫好人物的肖像就要認真的觀察,就“要練習我們的眼睛善于觀察人的動作、態度和表情”(艾蕪語)。

二、動作描寫

“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更表現在怎樣做”(恩格斯語)小說中人物的動作要與人物的文化程度、性格、氣質相協調,也就是個性化。魯迅小說中人物動作的個性化特征更為鮮明。如:孔乙己兩次來到咸亨酒店柜臺前掏錢買酒的動作,第一次是“排出九文大錢”,“第二次是摸出四文大錢”?!芭拧闭f明孔乙己既把錢展示在掌柜的面前,又是把錢展示在旁邊酒客的面前,表示自己一文不少,動作顯得很自然文雅,以顯示自己與短衣幫的不同。“摸”是在他被打折腿之后,盤著兩腿來到酒店,錢是藏在身上的。這一字之差,說明了孔乙己的命運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

由此可見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動作簡捷而富有個性,在學生作文中人物的動作單個的缺乏個性,多個動作又沒有連續性,更無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后,使他們的作文扭轉這種狀況。

三、環境烘托

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叭藙撛飙h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币虼?,寫人詞常常需要對環境進行描寫。茅盾在《關于藝術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環境中活動,因此,作品中就必須寫到環境。作品中的環境描寫,不論是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都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密切地聯系著人物的思想行動?!?/p>

小說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環境描寫能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犊滓壹骸分芯瓶头謨纱箢悾捍╅L衫的和短衣幫。掌柜對穿長衫的竭盡巴結、奉承之能事,讓他們在包間里坐著喝酒。而對短衣幫不僅讓他們站著喝酒,而且要向酒里摻水?;镉嬕苁毯蜷L衫主顧,否則就在外面應付短衣幫。接待短衣幫要有背著顧客摻水的本領,以獲得盡量多的利潤。如果這兩件事都做不了,那就只能做溫酒這樣一種無聊的事了。掌柜對人是一副兇臉孔,這主要是對短衣幫、小伙計、和孔乙己這三類人。作者設置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環境為孔乙己的出場渲染了悲劇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