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彈性理論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觀經濟學彈性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觀經濟學彈性理論

篇1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12年度天津工業大學校級課題:《微觀經濟學》教學案例資源庫建設――基于對我院試題庫的補充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作為后續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但由于該課程理論深度較強,出現了學生難懂、教學效果欠佳的尷尬局面,而案例教學法合理應用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搭建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知識平臺,能夠使微觀經濟理論深入淺出、融會貫通,既保留其特色和理論體系,又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一、《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特點

1.微觀經濟學理論性強

微觀經濟學以經濟概念、經濟原理為主要內容,主要介紹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時有相應的假設前提,否則結論難以成立。其系統性強,內容龐雜,包括供求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市場失靈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分配理論等,同時也會牽涉到大量的經濟學家和學派的學術繼承與爭議等,也會給初學者帶來許多困惑。

2.數理方法運用較多

在教學中《微觀經濟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學科,需要使用大量的圖表、函數等數學工具來表達經濟學思想,借助數學模型推演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而且變量間的邏輯性也很強,很多理論需要借助數學公式進行推導,很多知識需要通過圖形來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術具備扎實的數理基礎。整體來看,學生普遍對于復雜的數學公式感覺很不適應。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借助數學模型來推演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大量經濟模型的構建更加大了初學者的困難,使學生感覺該課程枯燥乏味,難以掌握。

3.教學過程多關注模型的推導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多關注于模型的數學推導和幾何圖形的解釋,但微觀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是一門學以致用的學科,因此,要求教師不應過度關注模型的數學推導,而應將精力集中投入到講解模型中的變量相互關系,以及模型背后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含義。否則,學生會迷失在大量的圖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只會機械套用教材上的結論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是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課,如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管理學、財政學、證券投資學等都需要微觀經濟學做前期的理論鋪墊,因此,如何根據微觀經濟理論和運行規律,探索一條適合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二、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主要通過模擬和再現真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把學生引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進行學習,主要運用于管理學、法學等學科教學中。微觀經濟學課程涉及面較廣,內容較為深奧、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圖表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因為學生缺乏興趣而效果低下,如何能夠生動形象地講好相關理論,使學生擺脫困惑或厭學情緒,并能喜愛上該門課程,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優點如下:

1.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

微觀經濟學中涉及到抽象的經濟理論和模型,沒有扎實的數學和經濟學基礎,難以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通常,在微觀經濟學的授課過程中,多采用抽象的講授法,在進行數學推導的過程中,使得本就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會愈發顯得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原本充滿期待的熱情度迅速降低。如,在“消費者行為”中,會使用到無差異曲線、預算線;在“生產者理論”中,會運用到等產量曲線、等成本線以及TP、MP、AP曲線、市場結構中不同類型市場的需求曲線、均衡狀況等多條曲線,學生掌握起來往往非常困難。若根據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案例的選擇,必然會涉及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足以吸引學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拓展學生視野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設置多在大學一年級時進行,對于剛剛接觸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其社會閱歷尚淺,也缺乏對經濟生活現象的敏感,通過適時引入與微觀理論相關聯的現實案例分析,把學生帶入案例場景并進行討論或研討,可幫助學生理解并牢記和應用相關知識,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對經濟政策的分析能力。如在講述彈性理論時,關于“需求彈性和總收益之間的關系”時,可以通過“谷賤傷農”的現實實際進行案例分析,能夠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理論并非“空中樓閣”,而是真真切切地滲透在我們生活周圍。在講述“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時,可以引入經典的燈塔案例,以及提出“為何鯨魚瀕臨滅絕而雞卻無繁衍之憂?” 。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引入“博弈論”的囚徒困境,便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寡頭壟斷市場上廠商之間的相互依存性。 這些相關知識的導入會極大地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其相關知識的積累。

3.注重雙向交流

合適的微觀經濟案例通常來自現實生活,有充足的真實數據和媒體評析,便于學生開拓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微觀經濟學中包含諸多理論模型,單一的理論闡述和推導枯燥乏味,難以使學生掌握理論真諦,更談不上客觀分析現實中企業的經營發展、不同行業所在的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特點、市場失靈等問題。而采用案例教學,其優點是很明顯的,它可以使得刻板生硬的課堂氛圍提升到豐富多彩的感性認知,便于將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論消化吸收并靈活運用。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方式的應用

1.案例的選擇應恰如其分

首先,在案例的選取上,必須緊扣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所取案例應恰當地服務與教學內容,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資料。其次,案例的選擇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所選取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一定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較好地解釋理論模型。用恰當的案例引入教學內容,會激發學生對案例的思考并引起對理論知識的高度關注,課堂氛圍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注意力會集中到該堂課內容上,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2.可對案例進行分層選擇

根據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課程特點,進行案例的選擇、編排。如關于經濟理論熱點與當代中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案例、故事中的經濟學案例等進行歸類。通過對不同案例的分層與歸集,能使學生了解到經濟學與生產、生活等經濟活動密切相連的關系,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經濟學素養。教師用分層案例對不同章節的教學案例進行強化說明,可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并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如對于貫穿微觀經濟始終的“邊際”一詞的理解,學生在最初接觸的時候很難以理解,這時可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為什么水這么便宜,而鉆石如此昂貴?”來使學生加深對邊際決策的理解。 如在講授蛛網理論時,可選取現實生活案例進行分析,如結合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來進行闡述。在講授劣質品的收入效應時,1845年愛爾蘭發生的吉芬現象就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案例,這是采用歷史事件進行佐證的相關例子。

3.注重案例與實際的結合

雖然微觀經濟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分析體系和邏輯框架,但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經濟理論在分析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假設前提,目的是進行簡化分析,但是假定越多,偏離現實就越遠。從表象上看,理論和實際并不能完全吻合,教師在進行案例講授的過程中,要針對相應理論進行分析,并且應讓學生明白被簡化的理論與現實實際的差距與關系,并解釋案例中某些細節偏離理論的原因。同時,可采用新聞事例、國內外重大經濟事件以及身邊的經濟現象對知識點進行描述,這些是學生易于接受和產生興趣的興奮點,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

4.適當運用多媒體配合案例教學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圖文并茂、時效性強、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等優勢決定了其理應成為案例選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過程中,不應僅局限于平面媒體,對于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等,則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來進行。通過借助多媒體教學,用圖像、聲音感官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將相關的概念、原理反復映射到學生頭腦中,教學效果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如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分析后,教師可播放《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財經郎眼》等視頻進行播放,對于較長的視頻資料,可截取其中重點部分給學生觀看,視頻播放結束后,請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結合視頻中問題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在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結合現實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錢靜:案例教學法在宏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2,4

篇2

上個世紀 80 年代以后,國際高教界對實踐教學和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為了與國際接軌,中國的多數高校也紛紛在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中對實踐教學越發重視,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也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應用型本科教育成為各高校普遍的辦學定位,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因此,要改革以往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注重地方特色,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微觀經濟學作為研究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以及其對經濟資源配置影響的一門科學,日益發揮著對社會經濟現象和活動的解釋和預測的功能,所以說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但仍有很強的應用性,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實際,突出應用二字,提出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

二、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分析

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性質分析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微觀經濟領域內的問題,研究對象為單個經濟,其核心問題是價格問題,研究的重點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主體的決策行為及其對經濟資源配置的影響。從理論上講,微觀經濟學既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經濟學其他研究領域的基礎。所以,它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從實踐上講,微觀經濟學理論既可以用于指導企業或消費者的決策行為,又可以用于指導政府的決策行為。因此,它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2、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分析

(1)章節多,內容抽象難懂。從目前使用較好的幾本微觀經濟學本科教材來看,章節都比較多,如曼昆編著的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有 22 章,黃亞鈞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有 16章,岳賢平主編的微觀經濟學教材有 15章等。從內容上看,以曼昆編著的教材為例,主要內容有:經濟學十大原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供求均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賦稅的代價、國際貿易、公共部門經濟學、成本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生產要素市場理論和微觀經濟學前沿等內容。大部分內容是對西方國家微觀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理論成果的總結,而且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采用公式、圖形和數學模型來闡述經濟發展規律的,比較抽象,這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所以,大多數學生反映學起來費勁難懂。

(2)研究方法多,數學知識是基礎。隨著微觀經濟學課程的不斷成熟,其研究方法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如規范分析法、實證分析法、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非均衡分析法、數理公式分析、幾何模型分析等。但總體來看,還是以實證分析法為主,主要是大量運用數學模型及推理來論證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自數學進入經濟學以來,它提高了經濟分析的水平,對于微觀經濟學課程而言,一是借用了微積分,尤其是偏導數和全微分等武器,提出了一般經濟均衡問題,創立了當今的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壟斷競爭理論等;二是借用了集合論與線性模型分析了相關的經濟學問題。可見,數學對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學習微觀經濟學的過程中,必須得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

(3)圖形多、曲線易錯亂。為了便于理解,微觀經濟學課程把經濟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理論假設,用圖形來直觀闡述。但該課程涉及圖形分析的章節比較多,而且曲線太多且有相似之處,學生在記憶時往往會產生錯亂的現象,要么記錯了曲線移動的方向,要么記錯了曲線的種類,導致在分析實際經濟問題時出現差錯。

三、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強化實踐教學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形成一種理念十八屆三種全會以來,很多高校為了響應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一精神,紛紛喊出了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響亮口號,高校微觀經濟學課程也隨之改革。但從實際情況看,真正落實到位的高校很少,絕大多數高校只停留在口頭上,老師上課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沒有調動起來??梢姡瑧眯捅究圃盒5慕ㄔO,對于多數高校來說還沒有形成一種理念。

2、老師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形成良好的實踐型教學團隊從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高校擔任教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老師,基本上都是從高校畢業之后直接走進高校,缺乏對經濟學知識的實踐鍛煉,基本上沒有嘗試過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難以勝任相關的實踐指導工作,更談不上科學合理地培養應用型人才了。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的專門訓練,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或到相關高校進行實踐培訓的也屈指可數,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對于實踐教學、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至于說組建實踐型教學團隊更是紙上談兵。

3、教學手段和方法仍顯短缺和落后,沒有形成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一是高校多媒體教學設施短缺,不能滿足教師案例教學、實務展示等教學環境的需要,并限制了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二是目前的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其方式主要局限在課堂上,自始至終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而且學生早就厭煩了這種被動式學習的方式,根本不想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因而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再者,因章節多,課時偏少,老師需要趕進度,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案例教學或課堂討論。另外,據學生反映,有些老師準備的案例太長或太老,學生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興趣,即使參與其中進行課堂討論也是被逼無奈,應付了事??梢姡處煆谋举|上沒有真正把理論和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

四、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路徑

1、加大宣傳,讓師生認識到微觀經濟學實踐的重要性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政府的許多決策如果能夠科學地運用微觀經濟學知識,就會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對于企業而言,微觀經濟學中的均衡價格理論、彈性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與收益分析、市場結構理論等等對于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決策更具有指導意義;對于消費者來說,微觀經濟學中的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可以指導他們的選擇行為。因此,要通過大力宣傳,讓師生都認識到該課程實踐教學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形成一致的思想、理念和行動。

篇3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F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篇4

關鍵詞:經濟學導論;問題導向;能力主導;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161-02

經濟學導論既是經濟學科的入門課程,同時又是一門針對非經管大類開設學生的通識教育課程。我們從分析W生學習狀況出發,針對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設計上進行了課程改革嘗試,以提高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和有用性。

一、學情診斷

由于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同,知識結構、前期積累,甚至學習能力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滿足不同梯度學生的學習要求,使得課程內容有益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及個人成長,就需要對學習過程中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診斷,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學習目標模糊,甚至學習目標功利化。經濟學是一門顯學,其研究范疇已涉及到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甚至有“經濟學帝國主義”之說。有的學生認為,因為其他同學都在學經濟學,所以自己也跟風來選。加之目前經濟、金融行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普遍較高,在部分學生中甚至存在著一種誤區,認為學習經濟學可以幫助就業,學了經濟學能夠找一個好工作甚至可以掙大錢。學習目標存在偏差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學生對通識教育投入的時間精力不足。一方面,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部分學生的學期平均修讀學分在25學分左右,個別學生的學期平均修讀學分甚至超過了28學分,學生的課業負擔普遍較重。另一方面,學生對通識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學生認為,學習的關鍵在于學好專業課,通識課程的內容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學生在通識教育課程上不愿意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導致了學生在通識課程學習上缺乏主觀能動性。

3.修讀專業不同,知識背景多元化。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經濟學導論的學生專業構成豐富,知識積累水平不同。從初次接觸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對經濟學學習的擔憂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學生往往擔心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數學與計算的內容,擔心自己的工具學科知識不夠扎實;而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則擔心經濟學的內容是否需要大量識記與背誦。從另一角度看,不同專業的學生一起學習、討論也更能產生新思維。例如,學物理的學生會提出如何從實驗的角度理解經濟學理論,而學法律的學生會思考經濟學與法學的聯系。

學情分析表明,為了解決選課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就需要科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難度,有效設計教學環節與教學進度。

二、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目標設定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目標模糊,甚至功利化的問題,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僅僅圍繞課程的時代性和有用性展開,力圖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的設定充分圍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開,分為三個維度:(1)學習宏觀經濟的基本概念和簡單的理論,以使得學生能夠正確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宏觀經濟政策。(2)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工具使得學生能夠理解“稀缺性”,進行權衡取舍。(3)掌握正確的經濟學知識,使得學生能夠在各種信息中去偽存真,培養學生嚴謹的學術精神。在第一堂課對課程的介紹中,將這三個維度的目標概括為通過學習本課程,應當具備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修身齊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專業態度。

三、以內容廣度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安排

圍繞經濟學導論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時間、精力有限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綜合考慮知識點的重要性、章節之間的關聯性、學習內容的實踐性、教學案例的趣味性。

從教學內容的板塊上看,主要分為微觀經濟學部分和宏觀經濟學部分兩大板塊。在微觀經濟學板塊中,安排了供求理論、彈性分析、消費理論、企業行為、市場與福利共5章內容。其中,供求理論是本課程的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理解供求規律、價格機制等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彈性分析重在要求學生運用彈性的知識分析、解釋經濟現象;消費理論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從多個角度理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等重要理論;企業行為的內容較為抽象,重點要求學生掌握不同市場結構的區別與特點,掌握企業長期決策與短期決策的區別;市場與福利則幫助學生認識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宏觀經濟學板塊中,安排了宏觀經濟運行概覽、國際貿易基礎、貨幣銀行基礎三章的內容。在宏觀經濟運行概覽中,要求學生理解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掌握GDP、GNI、CPI、失業率等核心概念,糾正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培養學生從經濟史、社會發展史的大視角來理解經濟發展問題,尤其是要學生將宏觀經濟學理論知識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實踐密切聯系,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際貿易基礎中,主要介紹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以及匯率的基本知識。在貨幣銀行中,主要幫助學生認識貨幣的特點,流動性與貨幣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與貨幣乘數,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幫助學生理解經濟中各部門的聯系。

從教學內容的類型上看主要分為知識點、圖形、案例、熱點問題四大類。在知識點的教學中,強調學生掌握內容的準確性,通過課程的學習,重點厘清容易被誤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例如,強調GDP指標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產概念,區分失業者與非勞動力等。在圖形的教學中,強調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學生作圖分析在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和供給價格彈性的條件下,價格管制帶來的不同影響。在案例教學中,強調教學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導學生分析日常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價格歧視的現象。在熱點問題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根據一周內發生的大事件,或者頒布的最新經濟政策,又或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及時補充完善教學內容。

在每個知識點的教學內容安排上,擇基礎性、工具性、代表性的問題講解。由于學生普遍存在對通識教育課程投入時間不夠的問題,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能力,以減少學生的課后負擔。從這兩點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了大量提問,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1)比較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為了區分相近的知識點,讓學生充分理解兩個知識點的區別與聯系,避免記憶混淆,如:GDP平減指數和消費者價格指數有何不同?(2)“反?!鳖悊栴},這類問題主要甄別人們在學習經濟學以前容易誤解的問題,例如:充分就業水平下是否仍會有失業存在?(3)實踐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將知識點融入到日常生活實踐中,例如:全職太太算不算失業人口?(4)拓展類問題,這類問題主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深入思考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

四、以案例為特色的教學環節設計

在教學環節上,充分開展了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案例教學。

篇5

西方經濟學是財經類高校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是西方人研究經濟問題的總結,是研究資源配置和資源利用的科學。這門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具有抽象性、系統性、對數學工具的依賴性等特點,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使得這門課程的及格率不高。但是西方經濟學學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例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貿易、會計學等課程都需要扎實的西方經濟學的基礎。因此,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新的教學方式迫在眉睫。

一、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內涵

(一)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概念

參與式教學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靈活多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深刻地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方法能在師生之間營造一種平等、快樂、健康的學習氣氛,并且實現了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利于改變目前很多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扔筆記”的現狀,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參與式教學方式的理論依據

1.心理學的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關系的理論。心理學將人的需要分為外在性需要和內在性需要。外在性需要所瞄準和指向的目標或誘激物是當事人本身無法控制,而被外界環境所支配的。內在性需要的滿足和激勵動力則來自當事者所從事的工作和學習本身。當事者可從工作或學習活動本身,或者從完成任務時所呈現的某些因素而得到滿足。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的關系是:(1)當外在激勵強而內在激勵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枯燥無味。當事者將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只看作是外在激勵的推動。(2)當外在激勵弱而內在激勵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有趣、有意義和有挑戰性。(3)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弱時,工作或學習變得索然無味,并缺乏具有誘激力的報償。(4)當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均強時,工作或學習變得引人入勝并具有頗富誘激力的外償。參與式教學法能夠加強學生的內在激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由于內在激勵來自學習的趣味、意義和挑戰性,學生便能克服困難,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和滿足。在參與式教學法中,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也使外在激勵加強。在這種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都得到加強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得到顯著提高。

2.弗洛姆的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但是,每個人在智力和認識備選方案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的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參與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自我設計,根據自己的興趣拓寬知識面,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形式

1.正規的參與教學法。該方法是小講課和分組活動的結合。先由教師小講課然后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分組活動可以采用多種靈活方式,以小講課的內容為核心進行實戰演練,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或者是教師評論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小講課所學的內容,并且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正規的參與式教學法以學生和內容為中心,鼓勵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最終制定出項目的研究或實施方案。

2.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融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這種方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結合,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1)開放式的教學內容。本科教學通常是向學生講授有定論的問題,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注意給學生介紹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或者是老師正在研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思考問題。(2)提問式的講課。在授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問題,問題可以由其他學生回答也可以由教師回答。(3)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多做這種習題有助于學生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4)論文形式的考試。教師可以進行考試改革,變閉卷考試為寫小論文的方式,題目可以學生自己定也可以是老師研究方向的問題。

二、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優越性

大學教育不僅要交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參與式教學方式與傳統的“填鴨式”式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具有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參與式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學會查找資料,閱讀資料并進行思考、演練,每一個過程的參與都讓學生最大可能的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同時文獻收集和閱讀、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最終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參與式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牢固的掌握專業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心智成熟。當學生獲得教師及同學的鼓勵和肯定的時候,必然會收獲成功的喜悅和滿足,從而建立強烈的自信和表現的欲望。

(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參與式教學方式中的分組討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從開始收集資料到資料的整理匯總,小組成員需要配合完成,對于極富個性和急于在心理上獨立的大學生來說這就是學會與他人相處和共同完成任務的鍛煉機會。

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老師和學生之間是“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教師一定比學生知道的多,教師一定是正確的。而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老師或者不同的學生看法可能不相同。學生對老師不再是盲從,他們對問題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且這種見解有可能具有合理性。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參與式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和老師很好地交流,學生能從老師那里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老師能夠從學生那里吸取新鮮的血液,能夠課程內容的深化。

三、西方經濟學中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應用

(一)讓學生講授部分課程內容

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由教師來教授的,而參與式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選取適當的內容讓學生來講授,這部分內容要求相對簡單并且是非重點內容。例如微觀經濟學緒論中的第4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這一節不是重點內容而且適合學生自學??梢詫嗌系膶W生分成4組,分別負責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凱恩斯革命四個階段的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書本之外的資料的搜集,要學生了解每一個階段產生的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傳記、理論觀點、理論的合理性和缺陷等等,然后每一組制作一個課件,派出1個代表講演10分鐘。完成之后先由班上其他同學對作業進行評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給出每一個組的成績。這種學習方式學生是很喜歡的,因為這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在西方經濟學中適合這種教學模式的內容還有很多,比如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消費理論、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等等。

(二)學術前沿問題介紹

經典的經濟學理論已經形成比較固定的系統,但是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產生出新的理論和觀點解決新的經濟問題。我們現在給二年級的本科生所教授的西方經濟學主要是新古典經濟學,而現今的產權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所謂的非主流經濟學發展很快,有取代主流經濟學的勢頭,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僅僅介紹新古典經濟學是遠遠不夠的?,F實的問題是西方經濟學開設的課時不允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太多的學術前沿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介紹可以在大三開設中級西方經濟學課程當中教授和討論。

(三)經濟理論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高校從事了多年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每次第一堂課我都會給學生講明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好處,這雖然有一些實用主義的影子,但是一門課程在實際生活當中能夠有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而且這種方法要貫穿全部的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講授彈性理論的應用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去超市調查哪些商品經常打特價,而哪些商品價格幾乎不怎么變動,哪些商品經常在一起搭配銷售等等,然后分析其背后的經濟學原理。在成本理論中介紹機會成本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討論在生活中這個概念的應用,比如大學畢業以后學生是參加工作好還是繼續讀研究生好呢?引導學生使用機會成本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最佳選擇,也讓學生對于人生中的得失有積極的正確的態度。在講宏觀經濟學時,可以要求學生關注每年和每季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了解這些數據背后的經濟意義。在通貨膨脹理論這章講到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思考今后到底應如何理財。總之,要讓學生知道經濟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科學,他們會非常慶幸自己在大學學過這門課程。

(四)熱點經濟問題討論

篇6

[論文摘要]高職教育中經濟學的教學面臨課程理論性強、抽象難懂,高職學生基礎知識較差,較難理解、掌握、運用經濟學理論知識與方法的難題;本文作者在教學實踐中,以“選擇”、“決策”為主線,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通過這些積極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經濟學是高職教育中工商經管類專業高職學生的必修課程,由于其課程理論性很強,高職學生高中階段的基礎較差,加之經濟學學科的出現、發展大都來自西方,抽象和邏輯性很強,高職學生對于傳統的說理性教學方法,普遍感到經濟學原理很抽象、難理解,遠離現實、遠離生活。改進經濟學的教學方法,讓經濟學成為高職學生能夠學習、容易掌握、善于運用的課程,勢在必行,同時對于他們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能力發展,也極為重要。

在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以“選擇”、“決策”為主線貫穿整個經濟學尤其是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全過程,用以顯著提高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來強化高職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選擇”、“決策”為主線,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學生沒有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跟在教師后面,亦步亦趨地爬,這種教學的弊端在于學生生吞活剝,沒有真正理解經濟學的知識體系以及具體方法,教師一旦不教,學生就束手無策,學生畢業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面對現實的各種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一籌莫展,人云亦云,不能作出理性的選擇,決策隨意,殆誤工作生活。

經濟學作為一門選擇、決策的科學,探討的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選擇適宜恰當的消費行為或生產行為,使消費者滿足最大化或生產者利益最大化;或者說,為了達到一定的滿足程度或利益目標的條件下,通過理性正確的選擇,使消耗的資源、成本最小?!斑x擇”、“決策”作為主線貫穿著整個經濟學知識體系和具體的方式方法中。

一邊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能真正理解經濟學的思維方法以致影響工作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道路的選擇取舍,一邊是作為選擇的決策的經濟學,整個知識體系和思維方法中都充盈著理性選擇的光輝、智性決策的靈動,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的矛盾與反差,那么如何改變這種怪圈呢?

現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應該可以而且能夠有效地消除這種怪圈。即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將主人的地位還給學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來展開教學活動,教師的作用從“教”為主轉入以“導”為主,指導、誘導、疏導。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探究各種經濟現象和發現各類經濟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研究”欲望,讓他們成為“選擇”、“決策”的主體,也就是學生應從旁觀者角色進入主體角色,作為消費者如何理性思考,選擇自己的消費行為,在既定的收入或支出條件下,購買商品與服務,獲得最大的滿足,也就是經濟學上的效用最大化。作為生產者、經營者、老板,如何來合理配置資源(土地、資本、勞動等),選擇適當的生產規模、生產方式,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投入成本最小,獲得最大的產量,也就是經濟學中的產量最大化、利潤最大化。

這樣,高職學生的學習從“要他學”轉成“我要學”、“我做主”,經濟學理論上的選擇與決策等認知成為學生具體實在的選擇決策思考、實踐體驗,有力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探索者。

二、以問題為紐帶,強化高職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

對于高職學生和高職教育,強調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的培養。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個性在高職教育中打下了扎實基礎,就業創業就能較好地適應社會和工作的不斷變化競爭環境,而且是主動的創造性的適應。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早在20世紀30年代,偉大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學習、掌握、運用經濟學知識體系和思維方法,“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對教學終究是一種挑戰,要成為具體的踐行,而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要以問題為紐帶,讓問題連接理論知識和現實情況,讓問題串聯經濟學知識的起源、發展、變化以及趨勢,以問題為起點,引發思考、比較、探究、運用到解決具體的經濟問題,明晰各類經濟現象,分析、理解、揭示各種經濟行為的內在原因,預測未來。

下面以經濟學起源、發展、變化、趨勢中的著名的“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為例,看如何開展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實踐。

1.“看不見的手”與經濟學的誕生。

經濟學的起源、發展、演化離不開各種社會經濟現象、社會經濟問題、社會經濟行為,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是如何創造經濟學的呢?他就是思考著這樣的問題:這個社會究竟是怎么轉動的,經濟究竟是怎么發展的;思來想去,最后他終于發現,原來這個社會的轉動靠的是一只“看不見的手”。每一個人在做事時,沒有人想到社會利益,他想到的都是利己,是個人利益。但當他真正這樣做的時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拉著他,其結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進社會利益還好得多,他認為自己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真正內核。

在著名的《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書中提出“看不見的手”這樣的理論,從他開始,人類有了經濟學,他主張國家不要干預經濟,要讓經濟自由發展,讓價格機制自發地起作用,每個人都會自動按照價格機制,根據自己的利益去做事,這樣經濟就會發展了。在他的思想指導下,英國的經濟首先得到了發展,然后是西歐,之后是美國,斯密的思想統治了資本主義世界150年之久。在這么長的時間里,人們用他的思想來管理一個國家,政府不干預經濟,讓經濟自由發展,政府只做守夜人,直到今天經濟學家們還在爭論不休:政府究竟該不該管著經濟?還是政府應該“回家”去?那么什么是“看不見的手”?它的作用、運行機制如何?國家為什么不要干預經濟,只做守夜人?從這些大問題進一步引伸出諸如需求、供給、價格機制、彈性理論、均衡理論等一系列相關次級問題,這些大大小小問題,環環相扣,足以吸引高職學生的好奇、興趣,讓他們在經濟學的海洋中探寶拾貝,獲得知識的充實、精神的愉悅。

2.“看得見的手”與經濟學的發展

“看不見的手”即價格機制、市場機制,就真的像亞當.斯密描述的這么完美嗎?其實不然。到了1929年,一場空前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首先從美國開始,股市崩盤、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工人失業,經濟陷入大蕭條,然后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沒有哪個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幸免。這時人們不禁要問: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哪兒去了?他不是說國家不管經濟就可以自動發展嗎?怎么現在經濟不能發展了?怎么失業問題解決不了?怎么銀行都倒閉了?怎么股市都崩盤了?經濟到底怎么才能恢復過來呢?這不僅是現實嚴酷的經濟問題,而且也是經濟學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這時英國又出現了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他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成為經濟學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他說,那只“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經濟危機問題,你們沒著了,我有著,我的這一著叫“看得見的手”。那什么是“看得見的手”呢?它管用嗎?如何用呢?這些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經濟學的重大轉折變化,引發學生進入經濟學的殿堂里,使學生視野從微觀轉向宏觀,從個量轉向總量來認識把握經濟運行規律。

所謂“看得見的手”,就是國家干預經濟生活,國家宏觀調控。當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可以加大財政赤字發行公債,直接投資,把經濟刺激起來,政府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解決經濟問題。凱恩斯認為供給不會自動創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動經濟,靠“看得見的手”,靠國家干預解決社會的經濟問題。

正是從他開始,西方國家的經濟真的在他的指導下開始復蘇,美國從富蘭克林?羅斯??偨y開始,采用了他的國家宏觀調控理論,建了很多基礎設施,修了很多鐵路,鋪了很多公路,使美國經濟起飛得這么快。

也就是從凱恩斯開始,人們看經濟問題已經從微觀轉向宏觀,從個量轉向了總量。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歷史從他開始。他的思想帶來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又一次繁榮。美國、英國和整個西方世界從經濟衰退中走了出來,出現了從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經濟的蓬勃發展。二戰以后,西方各國都開始對經濟宏觀調控。

從“看得見的手”這個大問題,引發進而了解、理解經濟總量以及相關的諸多概念、知識、方法。諸如:國民收入、GDP、經濟增長率、總供給、總需求、失業與通貨膨脹、開放經濟、經濟周期、宏觀經濟政策等。使學生始于問題,通過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回答 、解釋 、解決經濟問題。不斷探究出現的新的經濟現象、經濟問題。聯系上下知識,起到強化問題意識、經濟意識、創新意識的積極作用。

三、以案例教學為抓手,注重高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使高職學生進入角色,成為消費行為、生產行為的“選擇”、“決策”主體,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問題為紐帶,引發學生深入思考、追根問底、了解熟悉知識的前因后果,融會貫通,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經濟意識。這些都需要有具體的載體、媒介,來依托、來憑借,也就是需要得力的道具、平臺。筆者在教學實踐探索中,逐步探索案例教學是一個極為有用的工具、手段。許多經濟學基本原理、知識、方法,如果平鋪直敘,言而無物,高職學生倍感經濟學理論性太深、邏輯性太強,深奧難懂,不知所云。而用案例將經濟學理論知識、方法與具體的社會經濟現象、社會經濟行為聯系起來。高職學生便有了感覺,思維便有了靈動,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教與學互動、教與學相長,不僅經濟學理論知識容易理解了,而且還能學以致用,達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的教學境界。可見以案例為抓手,注重高職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是行之有效的。搞好案例教學,要在精編案例、精讀案例上下功夫,以收到預期教學效果。

精編案例,以切合教學內容為上。案例教學,不是唯案例而案例,拿手段、工具作為目的,要根據教學內容精編案例,使案例內容與教學內容吻合、貼切,短小精干并富有趣味性,使學生學習探究興趣盎然,在相互討論、爭辯中不知不覺獲得經濟學知識、思維方法,這樣學習不再枯燥吃力、困難厭惡,成為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體驗。

邊際效用是西方微觀經濟學中較為抽象的概念,而且是經濟學中消費行為理論中的重要知識點,跨越到心理學、行為學學科,學生理解不易;比如理解掌握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不妨以央視春晚為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它;案例內容可編排為: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春節聯歡晚會,在當時娛樂事業尚不發達的我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晚會的節目成為全國老百姓在街頭巷尾和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題材。因此,晚會年復一年地辦下去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場面設計越來越宏大,節目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但不知何時,人們對春節聯歡晚會的評價越來越差了,原先在街頭巷尾和茶余飯后的贊美之詞變成了一片罵聲,春晚成了一道眾口難調的大菜,晚會也陷入了“年年辦、年年罵;年年罵、年年辦”的怪圈。引發為什么人們對春晚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這一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這樣的案例,學生求知、探索、研究的欲望強烈,很快進入學習“選擇”、“決策”的主角,用自己的理解、認知解釋這一現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集合各個學習主體的不同見解,加以教師從中啟發、誘導、指導,舉一反三,使高職學生很快較全面的認識把握住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存在性和運用。

而精讀案例,以學以致用為要。將上述春晚案例中分析、歸納、整理出的感性知識,上升到高職學生現有知識所能涉及到的領域,加以散發、延伸、深化,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就像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它在市場營銷、產品研發、管理措施、人力資源激勵等方面,它們都發揮著作用,任何簡單相同或相似的重復,人們感到的滿足程度或管理者預期要獲得的管理效果都是遞減的;要改變這一狀況,唯有創新、創造差異、創造特色,才能減少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制約。

不錯,經濟學是理論性強的課程,同時經濟學又是致用之學;經濟學的教學在理論傳授學習的同時,客觀要求高職教育與高職學生更要注重后者:應用知識;要從不會用到會用,從一般會用到善于應用;為一線培養應用型人才,顯然,高職教師任重道遠,需不斷實踐探索、總結經驗得失,有的放矢,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案例教學 實踐教學 小組討論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學科特點

《西方經濟學》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高校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得初涉經濟學的學生能夠較為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的經濟分析方法,從而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其次,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便于學生利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能夠獨立和創造性地解決經濟問題。

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經管類學生教學培養計劃的順利實施,關系到是否向社會輸送了合格的經濟類人才,關系到培養的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經濟學思維等,這一切都要求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谖鞣浇洕鷮W課程在培養合格的經濟類創新人才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講授該門課程的老師,客觀上要求不斷地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內容。

(一)理論較為抽象

相比其他的應用類學科而言,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在分析過程中,往往建立一定的假設前提,抽象掉大量無關緊要的次要因素,保留主要變量,通過邏輯與數理的推斷方法,構造一個純粹的理論分析框架。分析過程中,較多地使用函數、幾何圖形等形式表達出來,這對初學者而言,無疑增加了學習的困難與障礙。

(二)數學知識運用較多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高度理論性,決定了其對數學工具使用的要求,從供求理論、消費者理論、生產者理論、市場結構乃至國民收入的決定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等,都滲透了大量的數學工具在其中。因此,往往初學者會在頭腦中留下西方經濟學就是若干公式、圖形等印象。

(三)學派林立

在西方經濟學中,派別較多,由于各派經濟學家在同樣的問題上有不同的見解,加之分析背景和分析角度的不同,往往會使得各派的理論會相互對立或排斥。如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經濟學家的不同思想體系,這使得原本就復雜的理論更為抽象紛繁,以致學生在學習中更為盲目和不解。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進的必要性

西方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其抽象的理論、簡化的模型使得其與經濟實踐之間存在一些鴻溝,其一系列假設前提使得在實際生活中難以找到理論的影子。因此,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避免學生進行“機械化的學習”,鼓勵學生培養“理性人”的思維方式,進行主動學習。

其次,傳統課堂上往往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在“獨白”,學生在“默默接受”,學生無法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也難以真正實現能力的提升。在目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普遍的傾向是多媒體教學幾乎成為以往“填鴨式”教學的翻版,上課期間,多為學生“閱讀”了堆積大量素材的PPT中度過的,缺乏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環節中,要力圖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要探索充滿激情的教學領域,提高教師的教學魅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進

(一)進行通俗化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做到條例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西方經濟學的眾多理論都可以在中國的民俗語言中找到其蹤跡,通過言簡意賅的民俗用語,對于理解曲高和寡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解釋彈性理論時,可以通過“薄利多銷”和“谷賤傷農”來進行闡釋。對于富有彈性的商品而言,廠商應采取“薄利”的策略,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會被需求量增加帶來的收益所彌補,因此,廠商會帶來收益的增加。反之,對于缺乏彈性的商品而言,需求量的增加不能彌補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因此,會使得農民們的收益減少。在解釋效用理論時,關于消費者偏好的理解,可以使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來進行通俗化解釋,可以使得抽象復雜的定義(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對所消費的商品或商品組合進行排序)瞬間明朗化,利于學生的迅速掌握和理解。在學習消費者均衡理論時,對于消費者均衡的理解,指的是消費者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在各種商品的購買中獲得最大效用的一種狀態。這個抽象的定義,使得學生接受起來一頭霧水,不明所以,而如果告之“把錢用在刀刃上”來解釋該理論,則通俗易懂,使得接受者豁然開朗。

(二)采用案例教學,愉悅課堂氛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構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而在課題授課中貫穿案例分析則是愉快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西方經濟學理論來源自西方國家,是對西方市場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由于國情和環境的不同,一些理論在理解上容易感到困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搜集一定的經典案例來進行輔助教學,通過相關案例激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從而將抽象的理論演變為貼近現實的經濟現象。如教師可提出:“為什么春節前,超市銷售的年貨中,瓜子、糖果并不減價,而衣服等商品卻會采取降價的方式來銷售?”、 “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無”體現了什么樣的經濟學原理?“為什么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等, 通過適當的案例導入,學生會對相關理論知識快速理解并進行積極思考,能增加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領悟力。

(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多數同學覺得改門課程過于枯燥和乏味,一個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未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得學生的理解僅局限于抽象的公式和復雜的圖形,不能做到學以致用。因此,要求教師要時刻關注經濟生活中的熱點事件,使學生感受到西方經濟學同生活實際密不可分,是現實生活的折射,從而產生對西方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如在關于供求理論的學習中,可以引用近些年農產品頻繁“坐過山車”的情形來闡釋,通過“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近些年的流行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這些來自生活中的小事件,形象生動、簡單具體,容易被學生喜聞樂見。因此,教師可適當挖掘一些典型事例、新鮮事例、熱門事件等話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討論,改變呆板、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營造熱情、活躍的課堂氛圍。

(四)進行小組討論教學

傳統的課題教學模式是單向的知識傳輸過程,缺乏主體間的相互作用與信息反饋,不能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如果教師只關注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課題氣氛會低沉乏味,因此,教師可選定一個貼切的主體,在授課過程中穿插幾次討論課,把學生分成小組,組織小組展開討論。所選討論題目應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關于農民豐收之后,農民受益是否會增加?完全競爭市場是否需要進行廣告宣傳?OPEC成員國之間怎樣分配產量等主題。這些主題要求教師提前準備,選擇當前熱點問題或者學生感興趣的經濟問題,要求小組成員圍繞主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終每個小組要形成一份紙質討論結果,作為平時成績考核的一部分。討論過程中,教師可給予適當的引導,討論結束后,教師要進行總結。通過小組討論,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互動的氛圍,不僅將理論知識融入運用到實際案例中,也促使學生對所學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與學習,培養了學生的鉆研精神,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淑緩,王雪松.高職高專 《西方經濟學》通俗化教學方法探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

篇8

關鍵詞:反壟斷;行為反壟斷;行為法經濟學;有限理性;法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DF005;F069.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506(2016)01-0052-08

反壟斷的行為法經濟學分析﹙BehavioralLawandEconomicAnalysisofAntitrust﹚又稱“行為反壟斷﹙BehavioralAntitrust﹚”或“反壟斷法經濟學的行為進路﹙BehavioralApproachtoAntitrustLawandEco-nomics﹚”,是法學、行為經濟學和實驗心理學交叉研究在反壟斷領域的應用,也是對傳統反壟斷法經濟學研究的反思與拓展。2002年,美國圣母大學法學院教授Tor首次提出使用“以行為為依據的方法﹙BehaviorallyInformedApproach﹚”研究反壟斷,這標志著行為反壟斷研究的開始。在之后的七年間后續研究并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是,2007年美國田納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Stucke發表的《行為經濟學家來了:21世紀的反壟斷》一文,被評為當年杰里•科恩紀念基金寫作獎“最佳反壟斷文章”。自2010年至今,國外的行為反壟斷研究逐漸成熟,學者陸續發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深入探討了行為反壟斷理論的核心議題。2011年,Reeves和Stucke的《行為反壟斷》一文發表之后,學界逐漸接受了行為反壟斷這一術語和研究范式。實踐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美國律師協會反壟斷部門、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英國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美國反壟斷研究所都在研究行為經濟學對反壟斷政策的影響。而且,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歐盟委員會、英國公平交易辦公室的競爭政策官員,都已經接受了新古典經濟理論解釋現實時存在局限性的事實﹙Stucke,2012﹚[1]。反壟斷是行為法經濟學研究相對成熟的領域,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但國內相關研究較為欠缺。因此,本文將系統闡述行為反壟斷的研究方法、基本觀點、監管理念及其受到的質疑與所做的回應,并嘗試展望其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行為反壟斷概述

行為反壟斷主要以行為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發現為實證理論基礎,結合行為法經濟學的規范理論框架,嘗試更好地解釋、解決反壟斷問題。

﹙一﹚行為反壟斷的研究方法及其反壟斷目標Tor﹙2003﹚

[2]認為,行為反壟斷使用的是一種以行為為依據的方法,它以有關人類決策的實證研究替代了不切實際的理論模型,以有限理性人假設替代了完全理性人假設,依據更符合現實的人類行為理論和經驗性實證研究,能更好地解釋復雜的反壟斷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法律和監管策略。Hor-ton﹙2011﹚[3]直接斷言,反壟斷分析將最終使用“智人﹙HomoSapiens﹚”假設替代“經濟人﹙HomoEco-nomicus﹚”假設,而隨著反壟斷芝加哥學派的衰落,應當運用進化生物學理論從結構和行為的角度進行反壟斷分析。從總體上看,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視角下的完全理性人假設或經濟人假設意味著個人追求收入約束條件下的效用最大化、企業追求成本約束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國家追求預算約束條件下的社會福利最大化,而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有限理性人假設或智人假設則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往往偏離上述最大化。具體而言,行為人的決策偏差集中表現為三點:一是有限理性,即人們會出現判斷錯誤和偏離預期效用理論;二是有限意志,即人們的行為往往會違背其長期利益,而且可能同時具有多個難以排序的效用目標;三是有限自利,即人們有時會追求公平等自身利益之外的價值[4]。據此,Stucke﹙2012﹚[5]質疑了美國在反壟斷實踐中依據芝加哥學派理論只追求單一經濟目標的做法,認為應將反壟斷的多重政策目標整合進法律框架,將現行法律標準由“單一目標/合理原則”模式轉變為“多目標/更為明確的原則”模式,即以更簡單的標準和原則替代“逐案”合理原則分析;以維持競爭結構和維護競爭自由替代直接監管市場參與者的行為。顯然,美國反壟斷法律框架中的這一改變既有助于避免因不明確而導致判斷犯錯,也有助于通過納入多重效用目標和更為兼顧公平考慮到行為人的意志因素和自利因素。

﹙二﹚行為法經濟學視角下的市場失靈新形式:行為利用

一般而言,市場失靈意味著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社會稀缺資源,主要是指四種市場機制偏離基本競爭模型的模式,包括:壟斷和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完全或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但是,在行為反壟斷研究中,學者將行為利用﹙BehavioralExploitation﹚視為一種新形式的市場失靈。Huffman﹙2012﹚[6]認為,行為利用是指消費者在決策中通常會因使用啟發法而產生認知偏差,經驗豐富的商家可能會故意利用這種現象,從而產生具有反壟斷危害的強迫行為,例如商家藉此獲得或維持競爭優勢或市場支配地位,或者多個企業協調一致從事某種行為利用行動。Huffman和Heidtke﹙2012﹚[7]進一步指出,行為利用對社會福利產生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損害消費者利益,指消費者被引誘參與某些如果其知曉真實信息就會選擇拒絕的交易;二是導致次優資源配置,指資源會依據消費者表面而非真實的偏好進行配置。Stucke﹙2012﹚[8]則從企業行為的角度列舉了理性企業吸引并利用有限理性消費者的方式,主要包括使用框架效應和改變參照點讓消費者視價格變化為打折而非附加費用、使用錨定效應固定較高的建議零售價、加入誘餌選項引導其消費邊際利潤率高的商品或服務、使用沉沒成本謬誤提醒并引誘其繼續支付、使用可得性啟發法驅使其購買某種保險、降低價格的透明度和提高產品復雜性,等等??梢?,行為利用這種新形式的市場失靈不僅會顯著影響市場機制在配置稀缺資源時的有效性,導致無法實現效率最大化等經濟目標,還會使個體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直接損害,導致無法實現公平正義等社會目標。

二、行為反壟斷對傳統壟斷行為理論的反思

行為反壟斷學者研究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壟斷協議等反壟斷領域的核心問題,得出了迥異于傳統理論的結論。

﹙一﹚關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研究

1.行為反壟斷更為強調過量的負凈現值進入。傳統的反壟斷法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只有在進入某個新市場有可能獲得利潤時,才會理性地選擇進入該市場。但Tor﹙2002﹚[9]發現,進入者的有限理性會轉換競爭格局、限制看門人機制的功效、使創新性進入者因過于自信而過量進入。而且,行為反壟斷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三種無法通過傳統法經濟學分析的社會現象:一是較為普遍的負凈現值過量進入,原因是進入者存在樂觀偏差、稱許性偏差、情感啟發法、計劃謬誤或控制幻覺;二是進入者對未來盈利或成功的預測不敏感,原因是進入者存在樂觀偏差、稱許性偏差、控制幻覺,或者低估其間接影響;三是初創進入者比多元化進入者的表現更差,原因在于進入者的偏好強度和判斷模糊性。此外,進入者往往會過度自信,并在尚未進入市場時就已失敗,因此不能僅通過觀察進入率,就得出在位者市場份額無法轉化為市場力量的結論;而且,當進入壁壘較少且進入市場較為容易時,即使獨占壟斷者沒有市場力量,任何提價企圖都會使新進入者身不由己地參與進來﹙Tor,2004﹚[10]。因此,監管者可于事前采取措施使意圖進入新市場的企業對該市場做出正確判斷,從而避免發生過量的凈負現值進入。2.行為反壟斷更為強調掠奪性定價的現實危害性。傳統的反壟斷法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由于追求成本約束下的利潤最大化,不會在預期收益小于預期成本的情況下采取會遭受損失的低成本掠奪性定價行為。但Tor﹙2003﹚[2]發現,面對新進入者或小規模在位者的成功侵蝕,壟斷者往往會以其在市場中的長期支配地位作為評估預期收益的參照點,判斷應該采取何種競爭策略做出回應,并在其認為可能無法阻止自己的市場份額下降時,采取負預期值的掠奪性定價行為。這表明企業會受制于錨定效應,即人們在決策時往往會根據某個參照點或初始值做出決定,而所選取的參照點或初始值卻有可能是偏離實際情況的。Tor﹙2004﹚[10]還發現,即使缺乏足夠合理的損失彌補可能性,占支配地位的企業和獨占壟斷者也可能會在某些情形下有意識地從事高風險、負凈現值的掠奪,甚至孤注一擲地希望通過負預期值掠奪性定價重新獲得支配地位,而此時的掠奪性定價行為發生概率往往會高于新古典經濟學的預測。顯然,企業還會受到樂觀偏差的影響,即會高估成功概率、低估失敗和承擔風險的概率。因此,監管者可以采取措施使企業認清市場競爭現狀、了解失敗和承擔風險的概率,從而降低非理性掠奪性定價行為的發生概率。3.行為反壟斷更為強調獨占壟斷消極影響的嚴重性。Horton﹙2011﹚[3]認為,基于進化生物學的反壟斷研究表明,諸如獨占或寡占之類的大規模經濟集中對經濟效率和經濟體系產生的積極影響被過分高估,而消極影響越來越被低估,因此理論研究不應被束縛在新古典經濟學及其脫離實際的靜態模型中。Stucke﹙2012﹚[1]指出,反壟斷研究已經超出了界定狹窄的市場概念:首先,當前的一種重要進入壁壘是網絡效應﹙NetworkEffects﹚,包括直接網絡效應﹙指消費者從一種產品中獲得的效用會隨該產品使用者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和間接網絡效應﹙指一種產品或科技的使用者數量增加會帶來更多的配套投入﹚;其次,企業可以通過使用欺騙性言論或霧件﹙Vaporware﹚,利用羊群效應導致的網絡效應來獨霸市場;再次,如果企業和消費者會使用啟發法決策并由此導致認知偏差,那么將試錯學習過程視為進入壁壘,企業要進行有效競爭,就需要最低水平的試錯反饋﹙包括通過內部試錯反饋提高其生產率、通過外部試錯反饋來獲取供應商和消費者的偏好﹚,因此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學習的顯著競爭優勢,也會降低新進入者威脅其市場力量的可能性;最后,獨占壟斷者會使用默認規則之類的方法,利用消費者存在的現狀偏差、框架效應、沉沒成本謬誤等啟發法或認知偏差,通過行為利用達到維持獨占壟斷的目的[1]。顯然,取得獨占或寡占壟斷地位的企業更容易利用消費者的有限理性來獨霸市場。

﹙二﹚關于經營者集中的研究

經營者集中是指經營者通過合并取得其他經營者的股份、資產,以及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的情形[11]。在國外,這種可能產生排除或限制競爭后果的行為也被稱為企業合并,特別是處于同一相關市場、同一生產經營環節中的企業進行的橫向合并向來受到更為嚴格的監管。例如,美國1992年和1997年《橫向合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都規定了反壟斷五步分析法。Stucke﹙2007﹚[12]認為,監管機構使用這種分析法可能會錯誤地否定或肯定某些合并申請,而且,他們通常會花費數月時間進行事前合并審查,卻很少在合并后對這些行業進行回訪,以調查其對競爭狀態真正產生了什么影響,因此應致力于合并后審查,并通過向公眾提供數據來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某些合并在何時、為何可能會顯著減少競爭。2010年,美國司法部與聯邦貿易委員會聯合了新版《指南》,直接廢棄了五步分析法,并建立了一個基于事實的更富彈性的分析框架。但是,新版《指南》多次提及合并后的比較,卻未專門規定合并后的審查程序。Reeves和Stucke﹙2011﹚[13]認為,缺少合并后的定期回訪會導致無法確定是否能實現所聲稱的效率目標,因此不能直接假定大多數企業合并有利于競爭;此外,這種想象中的效率可能是認知偏差影響下的產物,例如“激情戰勝理智”或者是企業高管因自我歸因偏差和可得性偏差而過于自信的結果。除了認同提供更多關于實際合并效果的證據會更有益的觀點,Werden等﹙2011﹚[14]還指出,完全基于觀察以往合并效果的合并控制也許不可行,因為這種行為反壟斷有可能削弱執法效果,原因在于實踐中難以區分是合并產生的影響還是其他經濟力量的影響,也難以確定合并評估中的系統性誤差及生成的誤報信息。Stucke﹙2012﹚[8]提出,合并后審查意味著反壟斷機構可以在合并完成之日的2~5年后,在可觀察的范圍內,通過考察定價水平和價格因素﹙包括創新、生產力、服務、質量﹚來分析該行業的競爭水平。與此同時,為了減輕機構和市場參與者的負擔,可以實行兩階段審查法,即在第一階段對該行業的合并后競爭狀況進行初步評定式審查,只有當結果顯示競爭顯著減弱時,才啟動第二階段的徹底審查。也就是說,行為反壟斷更主張在事后評估企業合并的真實效果,而非進行事前預測,因為這種預測往往會產生錯誤,既無法起到反壟斷的作用,也不利于教育民眾。

﹙三﹚關于壟斷協議的研究

一般而言,壟斷協議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以協議方式實施的控制價格、地域、數量等意在限制競爭的共同意思表示,根據“協議的簽訂者是否處于同一經濟環節”可以區分為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前者“是指在生產或銷售中,處于同一經濟環節的、具有相互競爭關系的經營者之間簽訂的共同控制價格、產量、技術、產品、設備、交易對象、交易地區等內容的協議,或雖沒有協議但共謀采取協同一致的行為”,后者是指“上游企業向下游企業提供商品時,要求下游企業必須按照固定的或限定的價格向第三人銷售產品”[11]。在國外實踐中,前者被稱為卡特爾,后者被稱為轉售價格維持,學者對此都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一,行為反壟斷對卡特爾最優威懾理論的質疑和完善。美國反壟斷法威懾卡特爾的理論依據是新古典經濟學,即假設定價者是理性最大化者,理想的反壟斷處罰=﹙違法者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執法成本﹚/發現概率。但Tor﹙2004﹚[10]指出,除非收益大大超過成本,否則對于有激烈競爭歷史的企業來講,建立有益合作和有害共謀的難度都比傳統理論預測的要大,而當競爭對手或特定市場有共謀的歷史時,產生合作和卡特爾的難度則更小。Stucke﹙2006﹚[15]進一步指出,反卡特爾的首要武器是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地執行競爭政策,并在卡特爾的同時,通過道德教育激發民眾對核心卡特爾的厭惡情緒,讓民眾充分認識到其非法性和潛在危害。原因在于,傳統法經濟學最優威懾理論用于反壟斷領域會產生以下問題:難以對威懾進行實證衡量;適用上存在困難;需要運用全球化處罰遏止跨國危害;可能產生反競爭后果;難以通過威懾企業高管使其不采取核心卡特爾行動;假設行為人是理性利潤最大化者,無助于衡量犯罪可能產生的成本和收益;法官在判決時可能會拒絕采納最優威懾理論。換言之,基于有限理性假設的行為反壟斷研究通過質疑完善了卡特爾最優威懾理論,顯著增強了該理論的解釋力。不僅如此,美國反壟斷實踐還表明,寬恕制度的法律威懾、道德譴責和公眾教育作用并不理想。有研究表明,因寬恕制度而被破除的卡特爾的存在時間大約是10.3年,而在無此制度規范下的卡特爾平均存在時間僅為8.1年。雖然實踐中不斷提高逮捕概率、不斷增加刑期和罰款數額,但是美國實際被反壟斷機構查處的卡特爾數量不到所有卡特爾真實數量的10%。因此,可以依據行為經濟學有關氣質性因素﹙包括沉默成本、過于自信偏差、可得性啟發法﹚和情境因素﹙例如基本歸因錯誤﹚的理論,在承認行為人會受非正式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驅動的前提下,由司法部進行更多的后實證審查﹙Stucke,2010﹚[16]。此外,卡特爾后審查還意味著,反壟斷機構應當訪問價格固定者并公開其報告,建立計算機化數據庫﹙應當包含關于某些行業特征和陰謀性質的數據﹚,并標識出涉及卡特爾行動的所有民事和刑事的反壟斷同意令、申訴或訴訟行為﹙Stucke,2012﹚[8]。由此可見,除了由監管者開展事前和事中審查,還可以依靠司法機關開展事后審查以及發揮非正式規則與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其二,行為反壟斷關于轉售價格維持合法性的判斷。由于轉售價格維持在產生消極影響的同時,還會產生積極影響,例如增進競爭、節約交易成本和促進新企業進入等,法經濟學的芝加哥學派甚至曾公開支持這種反壟斷行為。但是,Tor﹙2004﹚[10]發現,轉售價格維持﹙ResalePriceMaintenance,以下簡稱“RPM”﹚通常比芝加哥學派預測的更加有害,因為企業更傾向于高估損失發生概率和下游搭便車概率,也更偏好在邊際上通過采取與價格有關的方法來控制此類風險。Tor和Rinner﹙2011﹚[17]還指出,在許多情況下,RPM可能既非完全有利于競爭也非完全不利于競爭,而僅僅是有限理性企業傾向于過量使用。具體而言,廠商的有限理性RPM主要表現為:﹙1﹚高估降價的預期危害,原因包括錨定效應、可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2﹚降價厭惡,原因包括損失厭惡、公平考慮;﹙3﹚支持進行RPM的偏好,原因包括因基于推理進行選擇和相容性效應而導致過于看重消除或降價行為本身,而非解決其潛在后果,以及因確定性效應、模糊性厭惡、管理者的風險態度而導致高估RPM的潛在收益。而且,企業因從其錯誤行動中吸取教訓或受到市場懲罰,而減少過度依賴RPM的過程往往比較緩慢,這一過程也會導致效率損失和競爭損害。與此相反,Werden等﹙2011﹚[14]認為,競爭法的前提是不受約束的競爭過程最有利于增加社會福利,只有競爭過程被破壞,政府才能干預市場,因此即使可能導致社會福利損失,競爭政策也不應當譴責這種并不妨礙競爭過程的做法。

三、行為反壟斷對政府監管的啟示

為了解決市場失靈,往往需要政府干預經濟。但是,政府干預也存在失靈問題。因此,行為反壟斷從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反壟斷監管理念。

﹙一﹚通過反壟斷監管糾正市場失靈

為了解決行為利用這種新形式的市場失靈,Stucke﹙2012﹚[8]認為監管機構可以使用以下補救措施:改變現有的或者創設新的默認規則;要求消費者在給定選項中選擇;教育消費者利用前景理論下的框架效應和可得性啟發法;將某個選項設為默認并對退出程序做出限制性規定;規定針對購買者的冷卻期;對理性企業開征行為利用稅;采取預防措施,幫助消費者減少自身的認知偏差并增強意志力;向消費者提供承諾;增加企業識別潛在受害者的搜尋成本。此外,他還提出行為反壟斷理論可以從四個方面幫助競爭監管機構完善監管政策:一是填補空白,幫助機構更好地解釋壟斷行為,了解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二是批判地評估具體反壟斷政策背后的假設;三是評估競爭法應集中化還是分散化,尤其是在行為人有限理性假設前提下,能證明保護非理性消費者的反競爭結果的正當性;四是重新審視三個基本的反壟斷問題,即什么是競爭,什么是競爭法的目標,什么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法律標準[8]。概而言之,監管者可以綜合運用上述行為法經濟學視角下的監管措施,包括直接規定默認規則、限定行為人的可選選項、給予行為人一定的冷卻期等,以達到糾正市場失靈的目的。

﹙二﹚通過反壟斷監管糾正政府失靈Cooper和Kovacic﹙2012﹚

[18]研究發現,有缺陷的啟發法、認知偏差和短視可能會導致監管者采取那些更符合其政治監督者偏好的政策,同時,依賴于初始政策立場、信息流的次序和真實性、監管者先驗知識的現狀偏差和確認偏差,可能會導致監管者采取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基于上述研究,他們認為應假設政治監督者偏好那些政治上的權宜之計,并熱衷于能解決存在于想象中的問題的政策或行動,而選民可能會因各種認知偏差而導致其需求的是短視政策。對此,他們提出了兩種矯正措施:一是通過選擇架構,從選擇集合中消除或者使行為人難以選擇次優替代方案,從而避免存在認知偏差的決策者做出不理智決定;二是通過完全消除認知偏差,或者使有限理性監管者在決策時考慮其認知偏差,從而使有限理性人能夠像理性人那樣決策。上述行為反壟斷理論有助于促使反壟斷政策制定者提高對細微差別的重視程度,并在現實中的事實與正統經濟理論產生沖突時,超脫主流思想框架的束縛﹙Reeves和Stucke,2011﹚[12]。顯然,監管者作為有限理性個體同樣會面臨各種決策偏差,也需要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

四、行為反壟斷研究受到的質疑及相關回應

﹙一﹚行為經濟學是否具有預測力,認知偏差理論是否具有系統性

Wright和StoneII﹙2012﹚[19]提出,行為經濟學理論不是預測模型,欠缺預測力,因此它無法為反壟斷法提供任何明確的、可實施的政策建議,也無法被法官或監管者用于處理反壟斷案件。Devlin和Ja-cobs﹙2014﹚[20]也認為“行為經濟學在現代反壟斷政策中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它完全是含糊的,不受限于一種理論,并依賴于通常反向運行的認知偏差。盡管有時能描述過去,但它無法預測未來,這是任何反壟斷分析方法的致命缺點”。對此,Leslie﹙2013﹚[21]提出,行為經濟學可以解釋非理,并在視之為既定事實的前提下,解釋為何會發生這些行為,因此能彌補法經濟學芝加哥學派的許多不足。也就是說,行為經濟學有助于提高反壟斷法經濟學的解釋力與預測力。Tor﹙2014﹚[22]也認為“事實上,那些記錄下來的群體層面對理性的偏離,是強烈鮮明的、系統的、可預測的,這反映的不是個體層面的一致性,而是個體層面判斷和決策行為顯著異質性的集合”。行為經濟學所基于的有限理性假設本身就是個人決策理論,是基于試驗心理學得出的實證研究結論,比理性人假設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而且,有限理性理論始終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已經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這為行為反壟斷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行為反壟斷能否替代基于微觀經濟學的反壟斷法經濟學

Werden等﹙2011﹚[14]認為,如果使用行為反壟斷理論替代利潤最大化假設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就不得不改變如何進行合并審查以及是否違法的判斷標準,而且,即使心理學能在許多重要方面為經濟學提供依據,也不能在競爭政策中替代經濟學。VandenBergh﹙2013﹚[23]也認為,行為反壟斷無法取代主流反壟斷經濟學,因為行為方法的有效性受限于分析結果的模糊性,而且使用非理性假設能否更好地解釋、預測市場行為和設計有效競爭政策,也存在疑問。對此,Huffman﹙2012﹚[6]指出,這實質上是認為行為經濟學將復雜因素引入反壟斷分析,可能會使其太過復雜而無法操作的泛泛之談,或者說,他們質疑的是經濟學本身,而不是行為反壟斷能否更好地解釋現實。從法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的關系角度看,后者是對前者的補充和完善,兩者不構成替代關系。因此,作為行為法經濟學研究組成部分的行為反壟斷,也是對反壟斷法經濟學的補充和完善。

五、研究展望

篇9

關鍵詞:《航空運輸經濟學》;學科定位;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2-0201-02

民航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達程度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在2010年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中國民用航空局黨組提出了全面推進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構想??梢灶A期在未來二十年,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與此同時,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首先,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中國航空運輸業的開放程度將不斷提高,中國航空運輸業面臨的國際競爭將日趨激烈,而現狀是中國航空運輸業在國際競爭中與處于劣勢地位。其次,從國內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發展趨勢看,中國航空運輸業的國內市場受到切割。近幾年來,中國高速公路快速發展,尤其是高速鐵路建設,都對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帶來顯著影響。最后,中國航空運輸業發展的外部資源環境,比如空域資源等嚴重不足,同時還存在保障能力不強、基礎設施跟不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總結、完善航空運輸經濟理論,在形成航空運輸經濟理論體系的同時應用其系統的分析航空運輸實踐,從而有效指導中國航空運輸實踐,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航空運輸經濟學》的學科定位

運輸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運輸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探討與運輸有關的各種問題的一門學科。運輸方式通常分為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運和管道運輸五種,因此運輸經濟學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運輸方式,而是在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經濟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的一門跨部門的綜合性的經濟學學科。雖然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應該是普遍適用的,但這些原理一般不能隨意平移或套用,因為每一個具體領域都存在著使用經濟學一般原理的技術約束或體制約束。同樣,鐵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水運和管道運輸雖然都是運輸方式,運營的目的都是為滿足社會經濟活動對人或貨物空間位移的需求,但是其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各有各自的特點和經營范圍。因此,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應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結合各種運輸方式的實踐特點分別開創各自的經濟學,比如航空運輸經濟學、鐵路運輸經濟學和公路運輸經濟學等等。

既然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中居于首要地位,理所當然地也就決定了航空運輸經濟學在社會科學以及它在運輸科學中的地位。令人遺憾的是,關于航空運輸經濟學的學科定位,到目前為止,中國理論界沒有定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1)中國民航業的發展雖然十分迅速,但是起步晚,因此,有關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當然會更加滯后;(2)雖然有很多學者就航空運輸實踐中的一些問題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雖然一些民航相關的高等院校開設了《航空運輸經濟學》這門課程,但是很少有學者站在航空運輸經濟學這樣一門學科的角度去全局、系統的研究。直到今天為止,中國還沒有航空運輸經濟學這樣的書籍問世。國外雖然有幾本航空運輸經濟學的著作問世,但是關于航空運輸經濟學的學科定位沒有給予闡述。我個人認為航空運輸經濟學不應該作為運輸經濟學的分支,因為它與運輸經濟學的區別僅在于研究對象的不同,一個是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五種運輸方式的共性,一個是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航空運輸,因此二者的關系不是包含與被包含,而是并列關系,都應該是經濟學的分支。同時,航空運輸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有關航空運輸的學科提供必要的經濟理論基礎。當然,航空運輸經濟學也必須與有關航空運輸的其他學科一起共同發展,只有航空運輸經濟學與其他學科互相滲透、緊密結合,才能更好地探索航空運輸經濟問題的內在規律,比較圓滿和有效率地實現航空運輸目標。

二、《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航空運輸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確定是航空運輸經濟學這門學科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為了確定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必須清楚地認識民航。

民航是民用航空的簡稱,是指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航空活動,包括航空運輸與通用航空兩大部分。它是一個行業,屬于服務行業。航空運輸又可分為航空客運與航空貨運兩種業務內容。經營這些業務的都是一些大型企業,提供航空服務可獲得一定的利潤,所以也被稱之為商業航空。商業航空是交通運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很大作用。通用航空是指某些企業或個人自駕飛機從事的各種活動。一般使用小型飛機或直升機。例如農用播種、滅蟲、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空中攝影、旅游、駕駛員學習飛行、私家飛機等等。通用航空靈活機動,用途很多,在發達國家中已是大眾飛行的領域,在中國還處于發展階段。

民用航空從組織體系上主要可分為四種,即政府部門、空管部門、機場和航空公司。機場構成網絡的節點,空管部門保障網絡路線的形成與正常運轉,而航空公司在由機場與空管部門構成的運輸網絡上,完成航空運輸生產,即旅客和貨物的空間位移。作為網絡性產業,機場與空管部門形成的路網由于大量的資本沉淀及國家空域資源的特殊性等,具有自然壟斷性的特點;而在路網之上運營的航空公司則體現競爭性的一面。同時機場、航空公司和空管三者間又相互依存、相互協調,共同完成航空運輸生產。政府作為行業管理部門必須按照三者的特點,三者間的關系,制訂相應的政策,促進行業的發展。

航空公司處在航空運輸生產鏈的最前端,直接與消費者發生聯系,受到的關注最多,對航空公司經濟特性的研究也較多。同時,在民航運輸生產的整個供需鏈條中,航空公司處于中心地位,而機場、空管部門的產品則是為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務。因此,航空運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以航空公司為主,即以向公眾提供航空運輸服務以獲取報酬的承運人為主。國際上這一系統包括從最小的“空中的士”到最大的擁有大型機隊的航空公司,從包機到定期航班,從貨郵運輸到旅客運輸等所有提供公共航空運輸服務的方式,但不包括軍事飛行和我們稱之為“通用航空”的范圍廣闊的民用飛行。

三、《航空運輸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在明確航空運輸經濟學的學科定位和確定研究對象之后,航空運輸經濟學這門學科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已經清晰了。概括來講,就是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探討與航空運輸有關的各種問題。具體來講,就是研究航空運輸的需求、供給、市場結構、運價和政策等內容。其中,航空運輸需求這一部分注重分析航空運輸需求的特征、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航空運輸的需求函數,進行需求彈性分析和需求預測等。由于民航是屬于服務行業,而消費者在服務行業就是上帝,因此,航空運輸的需求分析在航空運輸經濟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航空運輸供給這一部分在闡述航空運輸供給特點的基礎上,重點通過構建航空運輸的生產函數和成本函數分析航空運輸生產的特征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同時,深入剖析航空運輸生產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經濟三個特性,并且界定三者的關系。此外,近二十多年來,航空公司聯盟發展非常迅速。由于航空運輸生產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網絡經濟是航空公司聯盟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因此,對航空公司聯盟的產生背景、主要合作形式、分類、經濟動因和發展現狀的闡述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只有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市場需求和市場供給才會趨于均衡,并且出現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而現實經濟社會中,完全競爭的市場幾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航空運輸經濟學接下來的任務就是研究一個國家內的航空運輸市場的市場結構。市場結構決定了市場行為,而市場行為又決定了市場績效。其中市場行為包括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在明確航空運輸市場結構的基礎上,航空運輸經濟學重點研究航空運輸價格的影響因素、制定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內容。但是,航空運輸價格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價格相比更加復雜。首先,航空運輸涉及國內航空運輸價格和國際航空運輸價格,而且這兩種價格的形成方式不同,其中國際航空運輸價格更加復雜,涉及到國家之間的談判和協商,不是由一個國家所能掌控的,因此航空運輸經濟學側重于國內航空運輸價格的研究。其次,由于航空運輸自身的特點,使得航空運輸價格具有其他運輸方式的價格所不具有的特點,比如多等級票價體系等,這些也是航空運輸經濟學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最后,與航空運輸價格有關的航空公司的其他一些行為比如超訂也在航空運輸經濟學研究的范圍之內。航空運輸政策對航空公司的影響非常巨大。航空運輸政策主要涉及航空公司市場進入和退出、航空公司間的合并和收購、航空運輸價格的制定和管理、航線(包括準入、暫停和終止經營)和航班安排等方面。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央行于2005年7月份進行了以建立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目的的改革。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特點決定了匯率變動對其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對航空公司防范匯率風險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此外,隨著經濟學中外部性理論的成熟和完善,很多國內外學者對運輸外部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對航空運輸外部性系統的研究工作可以說還沒有展開,至少在國內是這樣的。因此,航空運輸經濟學應該系統全面地探討航空運輸的外部性,并且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比如為制定機場收費政策)和進行機場投資決策時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 陳林.航空運輸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 平狄克,魯賓費爾德.微觀經濟學:第4版[M].張軍,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 耿淑香.航空公司運營管理方略[M].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2000.

篇10

關鍵詞:“雙反”措施;光伏產業;COMPAS模型;經濟效應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JL060);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YJA790043)

作者簡介:宏結(1964-),女,北京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黃什(1991-),男,重慶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5/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4)04-0049-07收稿日期:2013-10-16

自2006年美國對華首次采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合并調查(簡稱“雙反”措施)以來,“雙反”措施已經成為美國對華貿易摩擦中一種新的、有效的貿易保護手段,美國借此抑制中國產業,保護其國內相關方利益并促進產業發展。2012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過了其商務部認定的中國輸美晶硅光伏電池產品①存在傾銷和補貼的肯定性終裁。同年12月,商務部對其10月份做出的反傾銷終裁結果做出修改。最終,中國出口美國年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晶硅光伏電池產品,將面臨18.32%~249.96%的反傾銷稅和14.78%~15.97%的反補貼稅②。美國的“雙反”措施很快引起了歐盟的響應。2012年9月和11月,歐盟分別對華光伏產品開展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2013年歐委會宣布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電池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③。在兩個市場上中國光伏電池產品的直接涉案金額高達200多億美元,占中國光伏行業年產值的90%以上。

毫無疑問,以美國為先導的一連串的“雙反”措施將給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基本在外的中國光伏產業以重創。同時,近年隨著中國出口產業轉型升級,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產品采取“雙反”措施也折射出美對華“雙反”措施由傳統產業向新興制造業擴散和轉移的新趨勢。與傳統產業貿易摩擦不同,由于中美兩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趨同,國家間產業競爭涉及國家競爭力的競爭。新興制造業的貿易摩擦更加激烈,表現出涉案產品技術水平高、附加值高、總金額大的新特點。因此,對美國涉華光伏“雙反”措施的經濟效應進行評估,不僅對中國光伏產業,而且也對中國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應對和運用“雙反”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具有指導和借鑒價值。

一、文獻綜述

(一)COMPAS模型在貿易政策分析中的相關研究

COMPAS全稱Commercial Policy Analysis System,是由Francois等(1997)正式提出,用于對貿易政策進行分析的局部均衡模型。他們根據微觀經濟的彈性理論,在開放經濟體的消費收入問題和局部均衡前提下的關稅福利效應問題的基礎上,建立了COMPAS模型的完全替代、不完全替代和非線性三種變形。其中第二種是建立在Armington假設基礎上的,也稱Armington模型,而第三種是第二種的非線性形式。COMPAS模型相對于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而言,所需變量大為減少,模型實用性和靈活性更強。此模型已經被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用于終裁的指導性方案中,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府部門也開始效仿。近年,COMPAS模型在學術研究中也開始被運用并取得良好成果。Jung(2004)對COMPAS模型的理論體系進行梳理,并用來就北美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對美國西紅柿產業的產量和價格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向洪金等(2009)用COMPAS模型對傾銷行為的產業損害從同類產品價格、進口競爭行業產出收益和就業等方面進行理論推導,并以2002年我國銅版紙反傾銷案為例進行實證檢驗,得到和實際數據較吻合的結果。向洪金等(2010)運用COMPAS模型分別對我國銅版紙反傾銷案和白羽雞“雙反”措施案件的貿易和福利效應進行擬合分析,都得到貿易保護措施保護了國內該產業,但社會總福利受損的結論。

(二)關于美國對華光伏產業實施“雙反”措施經濟效應的研究

美國對華光伏產業實施“雙反”措施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由于肯定性終裁時隔不久,目前對其經濟效應的研究十分有限。Clark(2013)通過對奧巴馬政府經濟能源政策、“雙反”調查內在缺陷和中國應對措施的分析,認為此案對中美經貿關系、美國下游光伏廠商和世界光伏產業均產生不利影響,美國政府應該避免這樣的和宏觀政策目標相違背的貿易政策。有作者從大國關稅模型視角認為此案會造成光伏產品世界價格下降、中國出口量減少、中美社會凈福利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韓玉軍等(2013)認為此案對中國的影響有利有弊,雖然會造成我國光伏企業在美國市場喪失價格優勢、出口額下降、繼而造成國內光伏企業和關聯產業損失、信貸系統和就業市場受到沖擊,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我國光伏行業優勝劣汰、調整發展路徑并提升行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也有利于我國政府在培育新戰略性新興產業時吸取經驗教訓。廖玫等(2012)、張永(2013)運用GTAP模型對此案經濟效應進行擬合分析后得到征收懲罰性關稅會對中美光伏產業和中國整體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對美國福利水平有一定正效應而對其他國家和中國其他產業影響不顯著的結論。

綜上所述,運用回歸等計量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進而得到反傾銷、反補貼的各種經濟效應有一定的說服力,但這樣的方法不適用對個體案件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因為:(1)不具有大樣本數據的條件,從而影響計量結果的準確性;(2)對福利效應的分析顯得力不從心;(3)無法對該案本身提供及時的評估和指導。而建立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的COMPAS模型能很好地彌補這一缺憾。對于美國對華光伏產品實施“雙反”措施一案,目前已有的文獻大多從原因和應對措施出發,在經濟影響方面基本上停留在定性的描述性分析上,并且由于其缺乏實際數據支持而說服力有限。本文將在Francois等和Jung等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COMPAS模型的Armington線性形式就美國對中國光伏電池產品實施“雙反”措施的貿易抑制效應、產業救濟效應和社會福利效應進行模擬分析和預測,并通過對實際貿易數據分析證實模型結果的有效性。

二、COMPAS模型的理論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1.基本假設和理論模型

模型的基本思路:由于征收“雙反”稅后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價格會發生變化,兩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均衡狀態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動,通過對比征稅前基期和征稅后預測期的市場出清狀態下各經濟要素的存量,得到其變動值,即是“雙反”措施的預期經濟效應。模型的前提假設:(1)在一國某產品市場上,來源于不同國家的產品相互間是不完全替代關系,并且其替代彈性為常數,而來源于同一國家的產品是同質的;(2)該國該產品市場的大小變化不會產生對來源于不同國家產品的需求有結構性改變;(3)國民收入、匯率和消費者偏好等其他經濟因素在考察期內不變;(4)在考察國市場上,來源于某一國家的該產品的供給,是其自身價格和來自其他國家該產品價格的函數。

根據Armington對產品需求函數的設定,有

QDi=JσiQD(Pip)-σ(1)

對上式兩端同時乘以(PiPQD)并同取自然對數可得到市場份額函數

lnPiQDiPQD=σlnJi+(1-σ)ln(PiP)(2)

其中,QDi和Pi表示來源于i國的光伏產品的需求量和價格,P和QD分別表示美國市場上光伏電池產品的價格指數和總需求量,Ii表示常數項,σ表示彈性參數。

同樣,采取線性對數形式假設得到來自i國的光伏電池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函數式。

需求函數:lnQDi=KDi+Niiln(Pi)+∑j≠iNij

ln(Pj) (3)

供給函數:lnQ5i=KSi+εSiln(Pi)(4)

其中,KDi和KSi表示常數項,Nii和εSi分別表示對i國光伏電池產品的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Nij表示來自市場上i國光伏電池產品對j國光伏電池價格的交叉需求價格彈性。

當市場完全出清時,有lnQDi=lnQSi (5)

將公式(3)和公式(4)帶入公式(5)并化簡可得:lnPi=KDi-KSiεSi-NSi+∑i≠jNijεSi-NSilnPj (6)

令i,j=1,2分別表示產地是美國國內和中國。因此可以建立一個關于P1和P2的方程組。進行求解就可以求出“雙反”稅征收前美國市場上產自其國內和進口中國的光伏電池的均衡價格,進一步可以考察其他經濟因素的基期值。帶入征收“雙反”稅后的價格:P′2=P2(1+t),就可以求解出考察期各經濟要素的均衡值。

COMPAS模型中的一系列彈性參數需要另行估計,包括外生給定的市場總需求彈性、交叉彈性、來自各國的產品供給彈性。而公式(6)中的各產品的需求彈性和交叉價格需求彈性則可以由輸入的參數計算出來。下面給出計算表達式及其推導過程。

根據兩階段消費理論,消費者先根據其收入決定在光伏電池產品上的總支出,再將其分配到不同來源國的光伏電池產品上。即對一國產的光伏電池產品的需求是總支出和各國產的光伏電池產品價格的函數

QDi=Di(Pi,Pj,j≠i,y)(7)

對價格i求導,可得dDidPj=DiPj+DiyyPj(8)

可簡單地表示為

Nij=ηij+ηiyηyj(9)

其中,ηij表示當消費者總支出不變的前提下i對j價格變化的偏價格彈性,ηiy為i的需求量對消費總額y的彈性,ηyj為消費總額y對j價格變化的彈性。

對需求的局部價格彈性進行斯勒茨基分解,得到

ηij=η*ij-θjηij(10)

其中,η*ij表示產品i需求對產品j價格的補償替代彈性,θj表示j產品的市場份額。

根據艾倫替代彈性定義,有

σij=ηij/θj(11)

其中,σij表示產品i和j的替代彈性。將公式(10)和公式(11)帶入公式(9)可以得到

Nij=θjσij+ηiy(ηyj-θj)(12)

對于公式(9),當j=i時,有

Nii=∑ηij+ηiyηyi(13)

將公式(10)和公式(11)帶入(13)可得

Nii=∑η*ij+ηiy(ηyi-θj)(14)

由??怂剐枨蠛瘮档牧汶A齊次性質可知

∑jη*ij=0(15)

因此有

-∑j≠iη*ij=∑j≠iη*ij(16)

將公式(11)和公式(16)帶入公式(14)可得

Nii=-(∑j≠iθjσij)+ηiy(ηyi-θi)(17)

公式(12)和公式(17)稱為兩階段預算等式,表達了在兩階段預算模型下,一種產品價格的變動怎樣對另一種產品或該產品自身的需求量產生影響。

定義在第一階段消費總額效用最大化條件下的價格和數量指數P和Q(P),將其帶入ηyi,有

ηyi=yPj Pjy=(PQ)Pj Pjy=(PPjQ+QP PPjP)Pjy(18)

相同偏好的假設表明了每種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都為1(ηiy=1),因此如果用NA表示對該產品綜合價格指數P的總需求彈性(PPi=QiQ ),則可以將公式(18)化簡為

ηyi=(1+NA)θj(19)

其中,NA=QP PQ (20)

將公式(19)帶入公式(12)和公式(17)可以得到用總需求函數、市場份額和替代彈性表示的不同產地產品的交叉需求價格彈性和自需求彈性:

Nij=θj(σij+NA)i≠j(21)

Nii=-θiNA-∑j≠iθjσij(22)

2.經濟效應公式

征收“雙反”稅迫使中國涉案光伏電池產品價格上漲、競爭力降低、市場份額減少。對中國涉案產品的貿易抑制效應會引致對美國國內生產商的保護效應和產出效應,即使得其國內同類產品價格上升和產量增加。COMPAS模型還可以對“雙反”措施對美國生產者剩余、消費者剩余以及稅收收入等福利效應進行計算。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根據Jung和向洪金等(2010)的相關研究直接給出以下經濟效應公式。保護效應和產出效應:

E=(σ-NA)θ2(ε1+σ)-(σ-NA)θ1=

(σ-NA)θ2ε1+NA+(σ-NA)θ2 (23)

QD1P2=QD1P2+QD1Q QP2PP2=QP(σ-εQ)NAσ(PP2)σ(24)

公式(23)和(24)分別表達了中國涉案光伏電池產品價格的變化對美國市場上其國產光伏電池產品價格和需求量的影響,在市場出清的狀態下,需求等于供給,得到行業的產出量。

福利效應:

美國光伏電池生產者福利變化量:

a=P1D1(1+t)ε52ε52(N11+ε51)ct-1+1/2(25)

美國消費者福利變化:-(a+b+c+d)=P2D2[(1+t)N2(N11+ε51)ct-1][(1+t)ε52[ε52(N11+ε51)]ct-1]/2 (26)

美國稅收收入變化:c+e=tP2D2(1+t)(ε52+1)[ε52(N22+ε51)Gt]-1(27)

將美國光伏電池生產者福利變化、消費者福利變化和稅收收入變化加總可得此次“雙反”給美國帶來的總福利變化:(b+d)-e=-(a+b+c+d)+a+(c+e)。

3.模型中彈性參數的估計方法

COMPAS模型的計算先要輸入一些關鍵參數:基期關稅率、“雙反”稅率、中國輸美和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的替代彈性、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的供給彈性、美國國產光伏電池供給彈性、美國市場總需求彈性、美國光伏產業的就業人數、基期美國市場上國產和進口光伏電池的總量和總額。在這些參數中,四個彈性參數σ、εS1、εS2、NA需要利用相關歷史數據進行估計。本文采取佟蒼松(2006)的方法估計Armington彈性σ,模型如下:

美國消費者對進口于中國和國內生產的光伏電池的消費效用CES函數為

U=a[βDσ-1σ1+(1-β)Dσ-1σ2]σσ-1(28)

其中,U為消費組合效用,β為消費者在兩階段消費中第二階段給國產和進口產品的額度分配比例,其他字母含義和前文COMPAS模型一致。

當消費者對第二階段支出分配達到使U最大化時,國產和進口品的邊際替代率相等:

D2D1=(β1-β P1P2)σ(29)

將公式(29)取自然對數可得

lnD2D1=σlnβ1-β+σlnP1P2(30)

將公式(30)中lnD2D1作為因變量y,lnP2P1作為自變量x,σln(β1-β)作為常量c,則問題可以轉化為用回歸的方法進行估計得到σ的值。筆者對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的供給彈性、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的供給彈性以及美國市場對光伏電池的總需求彈性這三個參數擬用雙對數回歸的方法估計,在此不作贅述。

三、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搜集和彈性估計

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代表性和可計算性,筆者選擇HTS編號為8541.40.60.20項下的商品為考察對象,以1999年~2010年作為考察期,從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庫中獲得中國輸美和世界輸美的光伏電池產品的FOB金額和數量(片),從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網站(eia.gov/)獲取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產品的總銷售額(美元)、總銷售數量(峰瓦)和總進口數量(峰瓦)等時間序列數據。

筆者從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網站查到征收“雙反”稅以前,光伏電池產品在美國的進口稅率為0。而“雙反”稅率則根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的數據,取反傾銷稅率和反補貼稅率的平均值之和。

中國輸美光伏電池供給彈性、美國市場總需求彈性和美國國產光伏電池供給彈性,由搜集和處理得到的相關時間序列數據建立雙對數回歸模型計算得到。估計中美光伏電池產品替代彈性σ的過程:先統一用未單位標準化的美國從世界和中國進口光伏電池產品數量(片)算得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數量的市場份額,將其乘以美國總進口量(峰瓦)得到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數量D2(峰瓦)。用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產品總銷售數量(峰瓦)減去總進口數量(峰瓦)得到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產品在其國內市場的銷售量D1(峰瓦)。用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的年度金額W2(美元)除以數量D2(峰瓦)得到其平均價格的時間序列P2(美元/峰瓦),再以1999年為基期進行標準化。然后以同樣的方法得到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產品價格的時間序列P1(美元/峰瓦)。在此基礎上就可以計算得到x和y值的時間序列。對其進行ADF檢驗發現x和y都是一階單整序列,于是采用Engle等的兩步法,運用Eviews7軟件建模得到協整回歸模型:

Δyt=0.176-0.814(yt-1-2.55xt-1+1.67)+0.22Δxt

(2.79)(-4.70)(0.216)

R2=0.78DW=1.5F=13.7

協整回歸后的殘差項通過平穩性、正態分布和異方差檢驗,回歸方程解釋了被解釋量的78%,F統計量顯著。但是Δxt項系數的t統計量不顯著,因此我們只能得到y和x的長期協整回歸關系:y=2.55x,即中國輸美和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的替代彈性σ=2.55。

(二)COMPAS模型計算結果

表1是此案中COMPAS模型計算輸入的基本參數,將其輸入專為COMPAS模型建立的 Excel 計算表格中。

表1COMPAS模型輸入參數列表

參數名稱數值參數名稱數值基期關稅率(%)0基期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產值(美元)367,650,000“雙反”稅稅率(%)149.52基期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產量(峰瓦)461,400,750中國輸美和美國國產光伏電池替代彈性2.55基期美國進口中國光伏電池金額(美元)2,684,942,685美國國產光伏電池供給彈性1.2基期美國進口中國光伏電池數量(峰瓦)1,978,532,762中國輸美光伏電池供給彈性17.172基期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生產產業就業人數100美國市場總需求彈性2.2資料來源:基期關稅率、美國進口光伏電池數量和金額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庫(dataweb.usitc.gov/);美國國產光伏電池數量和金額根據USITC數據庫和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網站(eia.gov/)相關數據整理得出;因為“雙反”調查始于2011年年末,故基期美國國產光伏電池產品和進口中國光伏電池產品總金額和數量取2011年度數據;基期美國國內產業就業人數設為100。

得到的結果見表2。

表2COMPAS模型計算結果

經濟因素 變化量經濟因素變化量美國國內光伏電池價格(%)7.0中國輸美光伏電池銷售收入-63.2%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產量(%)8.5消費者剩余(美元)-1,964,290,179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生產(%)產業銷售收入16.1生產者剩余(美元)17,609,086美國國內光伏電池生產(%)產業就業量9關稅收入(美元)548,409,068進口中國光伏電池價格(%)124.6國家總福利(美元)-1,398,272,025進口中國光伏電池數量(%)-83.6資料來源:根據為COMPAS模型設計的Excel表格計算得到。

根據表2的COMPAS模型計算結果,可以得到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產品實施“雙反”措施后對兩國產生的經濟效應:

1.對中國涉案產品的貿易抑制效應:33.1%~265.3%的“雙反”從價稅,迫使中國出口企業將其出口價格提升:一方面,以彌補被征收額外關稅后產生的出口成本上升的損失;另一方面,也為爭取在行政復議和日落評議中獲得有利地位。價格上漲使得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數量減少。由于出口金額受出口數量減少(-83.6%)而減少的數額大于因價格上升(124.6%)而增加的金額,總出口金額減少(63.2%)。因此,“雙反”措施對中國涉案產品產生明顯的貿易抑制效應,中國光伏電池產品在美市場份額減少的同時,總體銷售收入也大幅降低。

2.對美國光伏產業的保護效應和產出效應:當光伏電池產品的生產規?;院螅淇勺兂杀鞠鄬τ诠潭ǔ杀竞芨?,這決定了中國的大型光伏電池產品生產商的供給彈性較高(17.172)。因此“雙反”措施的貿易抑制效應迫使中國涉案出口商讓渡出大量的美國市場份額。這部分市場份額一部分為美國生產商占有,從而對美國光伏產業產生保護效應。對美國光伏電池產品需求的增加引致了產出效應:拉動其價格上漲(7%),推動產出增加(8.5%)和就業增加(9%),產業總收益提升16.1%。

3.對美國的福利效應:美國此次“雙反”措施付出了巨大的政策成本。雖然“雙反”措施使生產者剩余增加1700余萬美元,關稅收入也將增加5.4億美元,但是消費者(包括下游的光伏電池產品應用供應商)將承擔因國內光伏電池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消費減少而造成的高達19.6億美元的消費者剩余損失。三項加總可知最終美國社會總福利將損失近14億美元。

(三)模型預測分析結果的初步檢驗

下面根據美國采取“雙反”措施前后中國輸美光伏電池產品的海關統計數據來初步驗證模型的預測分析效果。

圖12011年和2012年中國輸美光伏電池金額的

月度數據及其變化率統計圖

資料來源: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庫(dataweb.usitc.gov/)相關數據整理得到。2013年3月整理。

從圖1可以看出,自2011年11月美國開始“雙反”調查以來,中國輸美光伏電池金額在最初的三個月還維持高位④,但隨后迅速減少,反映出“雙反”措施的調查效應顯著。在2012年10月份美國商務部終裁前的數個月內,中國輸美光伏電池金額在低位震蕩,顯示出進出口商信心低迷和對仲裁結果的觀望態勢。隨著10月份美國商務部和11月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相繼做出肯定性終裁,中國輸美光伏電池金額進一步下行。為了避免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再觀察兩年數據的同比和環比變化率:2012年的同比變化率,除了在1月和2月為正值,在其他月份均為負值,整個序列成明顯的遞減趨勢,并且4月至10月的同比變化率與模型估計的-63.2%十分接近;2012年的環比變化率除了5月和9月,均小于前一年同期的環比變化率,并且2012年大多數月份數據呈負增長,這和2011年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在對中國出口商的貿易抑制效應上,目前的實際數據較好地驗證了模型的結果。當然,COMPAS模型具有嚴格的假設條件,其擬合結果是理想狀況下征稅后新的市場均衡值,只能代表現實狀況下一段時期內市場的走向和大致范圍,與現實數據相比難免會有所誤差。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持續觀察。

四、結論

本文運用可計算的局部均衡COMPAS模型,基于產業數據,對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產品采取“雙反”措施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定量的預測評估。結果表明:在未來的一定時期內,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光伏電池產品價格上升,市場份額減少,銷售收入縮水;而對美國光伏產業而言,行業產出、行業收益、市場份額、就業人數等指標均有一定改善,美國初步達到了保護國內光伏產業的初衷;不過“雙反”措施也給美國產生了巨大的政策成本,由于消費者下游廠商必須購買價格更高的光伏電池產品而遭受到了大量的福利損失,而生產者剩余的增加量和關稅收益并不足以抵補,因而社會總福利水平降低。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政府犧牲了消費者的利益來保護國內光伏電池產品生產商。盡管如此,從長期來看,由于可能產生貿易轉移、直接投資效應等經濟效應,可能削弱甚至抵消產業保護效應,因此“雙反”措施能否真正促進美國光伏產業的長遠發展也需進一步觀察。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可以從此次美國對華光伏電池產品實施“雙反”措施中得到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國際化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1.“雙反”措施的貿易抑制效應會給涉案企業帶來重大損失甚至被迫退出實施國市場。因此一旦遭受“雙反”措施,企業和行業組織應該予以重視,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有利證據,積極應訴,爭取終止調查或否定性終裁。如果被征收“雙反”稅,也可以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來爭取有利的國際仲裁結果。

2.“雙反”措施對實施國標的產業能產生增加行業產出和收益、促進就業等產業保護效應。因此我國政府應該重視運用“雙反”措施保護和支持國內尚處于幼稚階段且又受到貿易伙伴國企業傾銷和其政府補貼損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當注意“雙反”措施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雙反”措施會扭曲國內市場,使消費者蒙受損失;從長期來看“雙反”措施可能產生貿易轉移和直接投資效應而抵減產業保護效應。因此,要真正促進產業長遠發展和競爭力提高,還應該出臺系列產業政策。

3.“雙反”措施已經成為中美貿易摩擦中一種有效的非關稅壁壘手段并被美國頻繁使用。美國涉華光伏案件預示著,美國不僅將“雙反”措施用于鋼鐵等傳統產業,而且會用在光伏這樣具有戰略性產業特征的新興產業,成為戰略制高點爭奪的手段。因此,中國如何應對由此引發的貿易摩擦、合理地將其用于貿易反制措施,從而對外國濫用“雙反”措施打擊我國產業的行為形成威懾是一個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當然,在運用“雙反”過程中,中國同樣應當注意,采取“雙反”措施可能給國內消費者造成福利損失(可以給予消費者適當補貼避免國內市場萎縮);也可能引起貿易報復,惡化貿易環境。

①涉案產品為晶硅光伏電池產品(無論是否組裝入模塊),涉案產品海關編碼為85016100.00、85072080、85414060.20、85414060.30。

②資料來源: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整理(/cacs)

③資料來源: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cacs)

④由于國際貿易合同基本上都有一段期間的設定,因此“雙反”調查前簽訂的訂單會使得“雙反”調查展開的調查效應具有時滯性。但是隨著“雙反”案情的發展,進出口廠商具有了理性預期,因此初裁和終裁的貿易抑制效應的時滯性會因為進出口商的持續關注和理性預期而減少甚至消除。

參考文獻:

韓玉軍,李雅菲.2013.美歐對華光伏產品反傾銷的成因與影響[J].國際貿易 (7): 18-22.

廖玫,張倩. 2012. 懲罰性關稅的多重效應研究――基于GTAP模型的中美光伏產品貿易摩擦分析[J].江蘇商論 (12): 63-68.

佟蒼松.2006.Armington彈性的估計與美國進口中國商品的關稅政策相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 (3): 45-48.

向洪金,柯孔林,馮宗憲.2009.反傾銷產業損害認定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COMPAS模型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 (1): 42-52.

向洪金,賴明勇.2010.我國反傾銷措施的產業救濟效果和福利效應研究――基于COMPAS模型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 (4): 23-31.

張永.2013.美國反傾銷申訴的貿易轉移效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4):16-26.

CLARK D P. 2013.Shedding light on the recent US-China solar dispute[J]. Global Economy Journal, 13(2): 251-259.

FRANCOIS J F,HALL H K.1997.Applied methods for trade policy 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NG J.2004.Understanding the compas model: assumptions,structure,and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D].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編校:薛平)

An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AD and CVD Duties Simultaneously

Imposed on China’s Solar Energy Industry by the U.S.

HONG Jie, HUANG Shi

(Business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