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本質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技術本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西方發達國家在飛機研制過程中率先全面應用了數字化技術,取得了縮短飛機研制周期,提高研制質量,降低研制成本的顯著成效。波音777是全球第一個采用全數字化定義的飛機,波音737-700飛機實現了研制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和控制,2002年首飛成功的美國第四代戰斗機F-35,在數字化管理和控制的基礎上,采用了優勢企業(中心)聯合的研制模式。西方發達國家在飛機數字化研制道路上走過了“產品數字化定義”、“過程管理數字化”、“優勢企業中心聯合”三個主要發展歷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全新的飛機數字化研制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飛機制造業傳統的設計和制造模式,并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見圖1和表1),數字化技術及其應用已日益成熟,代表了飛機制造業的發展方向。
在上級機關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國航空工業通過實施飛機制造業數字化工程,以打通數字化生產線為主線,以并行產品數字化定義為核心,打通了飛機/直升機數字化設計制造主流程,從根本上變革了飛機設計、試驗、制造和管理的模式、流程、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了數字化生產方式,初步建立了飛機數字化研制基本體系,大幅度地縮短了飛機型號研制周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
飛機數字化研制基本體系
體系是由若干個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要素組成的一個整體。飛機數字化研制基本體系由數字化設計等九大要素組成,各要素在飛機研制過程中的位置、作用及關聯關系見圖2。
數字化設計、試驗仿真、制造、管理構成了飛機數字化研制體系的主線,而基礎數據庫、飛機設計/制造標準規范和政策法規構成了飛機數字化研制體系的基礎;中間的數字化支撐環境和軟件系統將各類要素聯系在一起,集成各類應用系統和網絡,為飛機數字化研制提供支持協同設計制造的協同工作平臺,實現飛機數字化研制的信息溝通、單源數據管理和并行過程控制。
通過構建飛機數字化研制基本體系,中航工業主機廠、所形成了“一個平臺,七個中心”的數字化建設成果,全面支撐了數字化設計、制造主流程和仿真試驗輔流程等全新的飛機數字化并行協同研制模式。見圖3所示。
一個平臺
較大規模的廠、所數字化協同平臺。廠、所數字化協同平臺是以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產品數據管理、物流管理系統為核心,是航空企業從事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工裝設計與制造、生產管理等各類數字化研制業務的協同工作環境和信息集成、平臺。是數字化設計管理的基礎設施,它通過建立強壯的網絡連接和提供完善的網絡服務,整合企業內外的各種信息資源,保證設計、制造、管理信息流的通暢流動,實現產品設計制造的數據集成、功能集成和過程集成,形成支持跨廠所的產品設計制造協同工作環境,是飛機數字化研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平臺主要由三維設計軟件、產品數據管理軟件,工作站、服務器,連接廠所千兆網絡等組成??晒┤w飛機數字化設計制造人員同時按并行協同的方式,完成全機產品數字化定義和制造生產數據的有效組織和傳遞。見圖4所示。
七個中心:
功能/性能仿真中心,是基于功能/性能數字樣機,通過數字化仿真試驗手段,在產品設計階段早期就替代、減少和簡化部分物理試驗(實物、半實物試驗),通過仿真迭代使產品的功能和性能逼近設計指標,逐步走向成熟。
數字樣機裝配、仿真中心,用以部分取代實物樣機設計協調。確保裝配設計數字樣機評審結果的真實有效。通過虛擬拆裝、人機工效等先進的三維仿真手段對裝配過程進行預演,檢驗產品的可裝配性、可維護性和工藝性。使得在型號研制中采用全新的三維數字化手段和逼真的立體圖像進行設計裝配和協調,替代了過去飛機研制采用的木質或金屬實物樣機。為詳細設計、發出飛機生產圖樣打下基礎,見圖5所示。
工藝仿真中心,主要通過虛擬制造環境,集中開展主要專業制造過程(如裝配、機加、鈑金、復材、焊接等)的模擬仿真,對產品制造過程中的技術關鍵進行分析和預測,提前發現可能存在的工藝問題并優化工藝設計,使工藝方案更科學、合理。如圖6所示。
產品數據管理中心和制造數據管理中心(型號數據中心),由產品數據管理系統和支撐的服務器硬件組成,并通過二次開發和系統集成,將設計數據、分析數據、工藝數據、工裝數據以及各類基礎數據庫等按不同需求物理異地存放,邏輯統一管理,支撐并行協同研制過程,解決型號研制過程對產品數據共享和流程控制的需求,實現單一產品數據源。
物料配送中心,按照數字化的生產組織管理方式要求,對生產物料進行集中管理和配送供應,按照生產作業計劃組織進行工裝工具、毛料、零件和標準件的即時配送管理,實現主要生產過程的流程并行。不僅保證按計劃進行生產,同時能夠實現對物料的統一倉儲規劃、實現系統化作業管理和規范化庫存管理生產管控中心,負責生產計劃指定和設備有限能力的平衡,實現按照架次交付計劃進行生產計劃的優化排序,實現生產計劃編制、下達、跟蹤和反饋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控制。從而促使飛機制造企業由傳統的按完成項目百分比考核進度、手工對賬方式統計缺件等粗放的管理方式,向準確、具體、信息反饋及時的生產計劃與管理模式轉變。
在飛機數字化研制基本體系建設過程中,突破了九項重大關鍵技術:
1) 飛機數字化研制模式及并行協同流程關聯技術;
2) 成熟度控制下的并行產品數字化定義技術;
3) 用于并行產品數字化定義的組織模式和管理技術;
4) 數字樣機與虛擬現實融合技術;
5) 面向制造的全機產品數字化定義技術;
6) 跨廠所并行協同工作平臺和產品數據單源管理技術;
7) 飛機總體方案多專業關聯設計技術;
8) 統一模型關聯和參數化模塊化快速設計集成技術;
9) 基于模型定義的全三維設計制造技術(MBD技術)
結合型號研制應用,初步實現了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七大變革,顯著縮短了新機研制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了成本。
1)并行產品數字化定義取代了傳統設計/制造串行;
2) 數字樣機取代了實物樣機設計協調;
3) 開展了部分飛機系統的數字試驗仿真,簡化或減少部分物理試驗,加速產品設計迭代過程;
4) 數字量協調傳遞為主的制造技術體系取代標準樣件-模線樣板工作法,取消大量模擬量工裝;
5) 打通了機加、鈑金、焊接、直升機裝配等部分數字化生產線,實現數字化制造取代模擬量制造;
6) 部分工藝數字模擬和仿真試驗取代工藝試切和試驗;
篇2
關鍵詞:制造企業;知識資本積累;集團化經營;研發績效
中圖分類號: F271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Knowledge Capital Accumulation, Group Management
and R & D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Based on Dynamic Knowledge Capital Accumulation Model
HAN Ya-feng,FUN Xiu-feng,ZHOU Wen-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00)
Abstract: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generally small scale and weak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our country, the group management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emerg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 R&D model. The paper used 122 companies’ research data as samples which were disclosed by our formula companies,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 group R & D performance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alysis framework.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paper estimated the inter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of group oper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p management within the industry exits R&D synergy, namely conglomerate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pends not only on its own R & D investment, but also on other members of the R & D investment; However inter-industrial group management did not show a corresponding feature; establishing inter-regional enterprise group will help improve R&D performance, but inter-regional enterprise group did not show a corresponding feature.
Keyword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knowledge capital accumulation; group operations; R & D performance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加快,企業面臨國內外空前激烈的競爭。企業不僅要建立對外部壓力的被動適應機制,更要形成主動創新、進取的機制。技術創新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實現經濟增長的基本途徑,并且已經成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從政府角度看,為了激勵企業技術創新,我國設立了多種形式的高新科技園區,并給予區內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資金支持或者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但是轉型時期的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相對落后,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產權的弱保護性,當法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時,因模仿、復制等侵權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企業的研發動機會減弱[1]。當專利制度不能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時,技術溢出效應會導致企業自身較小的可供性,從而引起企業對研發投入的消極性[2]。
相對一般企業創新,企業集團化經營具有顯著的技術優勢,作為一種大型的經濟技術聯合組織,企業集團可以把不同的企業、科研單位的技術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綜合的、整體的技術優勢,從而大大提高集團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由于集團內部企業之間存在業務和經營上的關聯,例如存在上下游產業、原料市場等,因此集團內的單一經營企業的研發活動不僅對本企業有利,也可以惠及集團其它成員企業[3]。一方面,企業化經營可以提高企業規模和外部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可以改變企業研發活動外部性融資成本很高的問題,有效地改變企業研發投資的效應乘數和提供融資便利從而促進了企業研發活動[4]。另一方面,企業集團可以有效的繞過產權弱保護的制度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制度落后的負面影響,促進新興市場企業的技術進步。
與現有研究企業研發績效的文獻相比,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針對傳統知識資本積累“永續盤存法”核算方法的不足,本文介紹了基于新產業組織理論知識資本積累核算新方法;其次多數研究文獻將新產品銷售收入或者專利數量作為研發績效變量,但是新產品銷售收入不僅取決于企業生產能力和水平(例如技術水平、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產品質量等因素),也取決于企業的市場溢價能力(例如企業的市場地位、銷售渠道、營銷策略、地域差異等);而企業的技術水平不僅包括專利技術,也包括不易衡量的專有技術、技術秘密等,本文利用Klette[5]的知識資本積累核算方法,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指標;最后本文在構建企業創新績效模型的基礎上,估算了不同類型和區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績效,為我國國企改革和建立創新型企業集團提供一定的建設性意義。
本文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現有的文獻進行了回顧;第三部分為模型框架和變量選擇;第四部分為樣本選擇與估計方法選擇;第五部分為模型估計和結果分析;第六部分為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文獻回顧
企業集團是以一個或少數幾個大型企業為核心,通過資本、契約、產品、技術等不同的利益關系,將一定數量受核心企業不同程度控制和影響的法人企業聯合起來,組成的一個具有共同經營戰略和發展目標的多級法人結構經濟聯合體。企業集團在多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例如Khanna&Palepu[6]認為企業集團可以有效彌補外部制度的缺陷;Almeida&Wolfenzon[7]認為組建企業集團可以有效的緩解股東的融資約束;Khanna&Palepu[8]通過對印度公司的分析得出,隸屬企業集團的子公司績效更優。國內外學者關于企業集團技術創新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結構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
對于企業集團自身來說,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例如企業集團的企業文化、協調機制、創新機制、人力資本等解決子公司之間的融資約束和資源共享問題,從而保證子公司能夠迅速掌握技術并且持續的進行創新活動[3][9-10]。但是過于分分散化經營會削弱企業集團的潛力[11]。Teece[12]通過美國企業集團樣本分析認為不相關領域的分散化經營會減弱子公司創新的積極性。Hoskisson and Hitt[13]認為過于分散化經營會導致企業高管為了追求短期利潤和規避風險,會偏離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例如研發戰略和發展戰略。Sea-Jin Chang[11]對新興市場的國家研究表明,當資本市場效率低下的時候,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的減少風險和融資約束;當外部資本市場逐漸完善時,多元化經營的負面影響會日益顯著。因此,隨著我國市場體制的逐步完善,企業集團專業化有利于利用各個子公司之間的專業化資產創新能力,進而增加企業集團的“粘結性”[14]。企業集團的專業化可以使子公司彼此間的存在業務上的關聯,例如處于上下游產業或者擁有共同的產品、原料市場等,因此單一的企業研發不僅對于本企業有利,也可能惠及其它企業[3][15]。
此外,企業集團的創新績效依賴于所在區域環境建設和制度完善。政策法規方面,政府需要采用撥款、貼息等措施激勵企業家技術創新,彌補市場激勵創新的不足;采用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增加研發費用、加快成本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平衡和協調知識產權私人利益和傳播創新產品的社會利益[1][11]。公共科研平臺設施建設方面,加強國家試驗室、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等科研力量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主動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和其他技術創新組織[16]。創新服務方面,需要通過技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選擇低風險技術創新項目提供環境支持,形成一個有利于涌現和保護創新型企業家的氛圍等。
綜上所述,企業集團的研發績效不僅取決于自身的組織結構,也取決于區域內的外部環境。那么上述兩方面對于我國企業集團的研發績效的影響如何,如何構建有助于提高企業研發效率的企業集團形式,我國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還較少,本文利用klette[5]知識資本積累模型,構建了不同組織形式企業集團研發績效分析框架并對其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期為從技術創新視角組建企業集團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
三、模型框架與變量的選取
3.1 知識資本積累估計方法的調整
對于知識資本積累的估計多采用物質資本積累的估計方法,即“永續盤存法”:
(1)
其中,i表示企業個體,t表示時期;測算企業的研發績效,常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 ,其中 表示產出變量, 表示技術水平, 表示物質資本( )和勞動力( )投入,則知識資本的回報可以表示為 。
Klette[5]認為知識資本的積累不僅取決于前期的知識資本存量和當期的研發投入數量,還取決于知識資本積累的規模效應。且由于(1)式假定同一行業內企業的知識資本積累速度是一樣的,因此忽略了研發投入規模效應。此外,(1)式中當期研發投入對知識資本積累的作用遠遠大于初期投入數量,但是研究表明知識更多來源于初始R&D投入[5][17]。第二,企業或者行業間知識資本折舊客觀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簡單的對其進行按照物質資本折舊或者行業平均折舊率進行估計,具有相當大的偏差性。
基于上述知識資本存量計算方法的缺陷,Klette[5]采用新產業組織理論對知識資本積累進行了估計,其知識資本計算公式形式如式(2)所示:
(2)
對知識資本積累式(2)利用對數進行線性化處理,可以得到式(3):
(3)
其中 , , 表示知識資本積累過程中的隨機因素,由式(3)可以看出知識資本的積累取決于兩個因素:知識資本存量以及當期的知識資本投入。 表示知識資本的年度折舊值,參數 代表了知識資本積累過程中R&D形成速度、R&D規模效率、知識資本積累過程中風險和技術溢出等。
3.2 Klette的估計研究方法
為了更準確的估計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效率,本文采用的Klette[5]研究分析方法,該方法基于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分析框架,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認為技術進步和產量增加不僅來源于生產部門,還來源于研發部門。針對同一生產領域的企業,每一個企業的生產函數為 ,其中 表示第i個企業第t期的產出向量; 表示第i個企業第t期種要素投入量( , ,分別表示三種投入要素:勞動力,物質原料,資本), 表示前沿性生產函數, 表示企業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我們選取研究對象的基期投入產出組合( , )作為參照向量。對企業生產函數和參照向量作對數線性差可以得到(4)式:
(4)
其中, , , , 作為企業生產效率與參照向量的對數線性差, 。
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下,企業會將要素產出彈性調整使其等于邊際成本,即 ,如果價格取決于要素市場,則可以得到(5)式:
(5)
其中, 表示要素 的總收入的份額, 表示相應參照企業要素的支出份額, 表示價格與邊際成本的比值,由于每期調整資本量在實際情況下難以實現,因此我們充分考慮影響資本調整等其它因素,如果用 表示規模彈性,則剔除其它變量的影響,資本的規模彈性為(6)式:
(6)
則(4)式可以變化為(7)式:
(7)
將企業生產效率差異 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知識資本 差異引起的,另一部分 表示不同企業的生產效率差異,即(8)式:
(8)
表示知識資本的產出彈性。
為了更準確的估計企業的研發績效,將企業銷售收入進一步分離為企業生產過程和市場溢價能力。令 ,其中 表示企業的銷售收入, 表示企業的市場溢價能力, 表示企業產量。將 兩邊取對數并進一步分離可得 ,為了進一步剔除企業的市場溢價能力,本文引入產品需求函數(9)式:
(9)
其中 和 表示價格和知識資本的對數線性差, 表示價格需求彈性; 表示產品質量的需求彈性,表示由于研發活動造成的產品質量差異, 表示需求偏好等其他因素。將其代入式(9),可以消除未知變量 ,得到(10)式:
(10)
企業利潤最大化生產位于邊際成本處即 ,則式(8)可以變為(11)式:
(11)
其中 ,這樣知識資本積累的過程和結果都可以用參數 表示,則生產效率的改變可以進一步變為(12)式:
(12)
其中 即為衡量企業技術水平的索洛余量,將(11)式代入(12)式可以進一步得出(13)式:
(13)
將知識資本積累方程 代入上述方程,當然,知識資本積累方程也可能與多個滯后期有關,即:
(14)
如果滯后一期,利用(14)式消除(13)式中未知的知識資本存量 可以得到(15)式:
(15)
將(15)式進一步可以變換為(16)式:
(16)
其中變量 和 與企業所具有的市場溢價和規模經濟相關。
3.3對Klette模型的調整
Klette[5]在模型處理過程中沒有采用一階差分的方法消除固定影響,認為企業間技術水平差異性與知識資本投入、企業的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科研投入多、規模大的企業往往知識資本積累也越迅速,技術水平相對較高。但是我國學者的研究表明高新技術企業研發績效并非與科研投入量、規模呈現正相關關系,例如“U型、S型、N型”等多種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其研發績效與產權結構、激勵措施、研發戰略、行業差異等有一定的關系 [18-21]。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受政策的影響也較大,屬于政府重點支持行業或者企業例如國有企業所能獲取的資源較多,研發實力也較為雄厚,可以進行風險較大的研發項目;而一般的高新技術企業例如民營企業由于研發的風險較大而往往采用較為穩妥的研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研發實力的參差不齊,因此完全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本文在處理的過程中,將反應樣本個體差異特定常數項看作跨個體的隨機分布,處理數據的過程中,Hausman檢驗結果也支持上述結果,因此本文在回歸的過程中采用個體隨機模型。即產業內企業存在普遍的規模彈性 和研發投入彈性 ,將上述兩個變量代入(15)式可以得到(16)式:
(17)
由于Hausman檢驗拒絕了回歸方程存在固定效應的假設,因此設定 ,其中, 表示方程的截距項,令常數項部分為 , 表示不同企業個體產權結構、激勵措施、研發戰略差異性,代表個體的隨機影響,構建隨機影響變截距模型可以得到(18)式:
(18)
對于企業集團,其子公司的技術進步不僅依賴于自身的研發投資,也與其他成員企業的研發投入相關聯,即集團企業內部子公司之間存在技術溢出或者協同效應,因此(18)式可以變為
(19)
其中, 表示集團內部其它子企業的研發投入,本文將其區分為行業內和行業間子公司研發活動的技術溢出效應。
3.4變量的選取
為了保證樣本數據的真實性,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均來自審計后的上市公司年報,因此數據的可靠性較高。其中的投入要素主要分為勞動力投入、原料投入和資本投入三類,研發投入主要用企業每年投入的研發金額表示,產出變量用企業的銷售收入表示。具體變量的含義、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含義及說明
變量含義 計算方法 注釋
勞動力投入 勞動力投入表示為當期職工支付的各項報酬,包括工資、資金等。 勞動力投入一項采用上市公司年報現金流量表中“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表示
資本投入 包括資本的消耗以及資產的時間價值,資本的時間價值。 資本投入為兩部分的加總,第一部分為資本損耗,表現為當期的固定資產折舊;資本成本為上市公司總資產×當期的貸款基準利率 其中利率采取的計算當期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
原料投入 主要包括從外部購入的各種生產要素,例如原材料、能源和少量的勞務等。 主要采用上市公司年報“現金流量表”中所列“購買商品、接收勞務支付的現金”。
研發費用
支出 企業用于研發活動
的投入 企業研發數據包含兩部分:2009年以前來源于“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明細科目中“技術開發費用”;2009年以后來源于“管理費用”明細科目中“技術開發費用” 2009年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研發數據,并統一列入“管理費用”一欄中
總產出 企業所售出的最終產品價值 在計算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上市公司名年報中“主營業務收入”作為衡量指標。
注:上述變量數據來源于滬、深兩市年報數據。
四、樣本技術和估計方法的選擇
4.1、變量描述
根據科技部、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組成的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并依據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的行業分類,將2005-2013年披露研發數據的122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樣本選取過程中遵循以下原則:(1)舍棄研發數據不完整且金額較小的企業數據;(2)為了使面板估計穩健性要求,本文剔除了那些上市時間較短,披露數據有缺陷的樣本;(3)對于研發數據個別有缺失的年份,利用年度平均值表示,本文所選取樣本的統計量描述如下:
表2 樣本的各變量的統計量描述(單位:億元)
變量 企業集團(N=25) 非企業集團(N=97) Wilconxon
Z-statistics
Mean Median Stdv Mean Median Stdv
SR 99.33 31.48 354.74 57.70 24.23 136.91 3.45***
TA 109.67 20.21 458.89 44.30 17.48 79.74 7.88***
RMS 89.34 12.06 438.86 32.90 11.84 62.54 3.95***
EW 4.60 1.97 12.10 2.80 1.47 4.31 0.68
DFA 1.41 0.47 3.99 2.15 0.54 7.23 0.42
R&D 1.24 0.16 5.73 0.42 0.10 1.01 2.14**
注:SR、TA、RMS、EW、R&D分別表示樣本企業的銷售總收入、總資產、原料投入、工資性支出、固定資產折舊、研發投入水平和企業集團子公司的研發支出,其單位為億元。
從表2可以看出,企業集團的銷售收入、企業規模、生產原料投入和研發支出都與非企業集團企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樣本企業集團子公司的年均銷售收入為99.3億元,高于非企業集團公司55.7億元的年均銷售收入;從企業規模來看,樣本企業年平均總資產為109.67億元,高于非企業集團總資產44.30億元;從研發投入來看,樣本企業集團的年均研發投入為1.24億元,為非企業集團公司年均研發投入0.42億元的2.95倍。由此可見,組建企業集團可以有效的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經濟實力,利用自身的優勢例如企業集團的企業文化、協調機制、創新機制、人力資本等解決子公司之間的融資約束和資源共享問題,從而增大子公司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投入。
4.2 估計方法與工具變量的選擇
本文回歸方程不能利用OLS進行有效的估計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15)式解釋變量同時存在企業規模T期和T-1期的變量,而且兩者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相關關系,可能導致變量之間存在內生性問題。本文通過數學變換的方法將T期資本項變成T-1期兩項解釋變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模型中包含了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導致解釋變量與隨機擾動項之間相關,也會導致內生性問題,解決內生性問題通常估計方法是IV(工具變量法)和GMM方法。工具變量法采用Anderson-Hsiao差分兩階段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而GMM方法又可分為DIF-GMM和SYS-GMM兩種方法,為了防止弱工具變量對有限樣本產生的偏誤,本文采用SYS-GMM方法對本文的回歸過程進行估計。
五、模型的識別和估計結果
5.1不同所有權性質企業研發績效分析
本文將樣本企業區分為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具備引領科技創新的經濟實力和基本條件。從創新實踐看,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11個重點突破領域,中央企業都有涉及,在863計劃、973計劃和科技支撐計劃的參與率分別達到29.5%、13.5%和23.3%。從創新體系看,在“十一五”建設的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中央企業獲批建設47家,占國家總數的49%。因此為了便于比較和分析,本文將樣本企業劃分為中央企業和非中央企業并利用stata11.0對方程進行回歸分析,分析不同企業集團組織形式、企業規模、研發投入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具體的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四類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績效GMM估計結果
變量名稱 被解釋變量
央企研發績效 非央企研發績效
C 0.395**
(2.23) 0.394
(1.09) 0.026**
(2.54) 0.136***
(8.02)
0.763***
(3.08) 0.788***
(41.28) 0.665***
(6.80) 0.665***
(7.63)
0.019***
(3.03) 0.019***
(7.76) 0.035***
(6.40) 0.039***
(3.42)
0.043***
(3.31) 0.023*
(1.89)
-0.076***
(-4.59) -0.036***
(-5.32)
-0.050***
(-2.89) -0.002**
(-2.44) 0.010***
(5.26) -0.077***
(-4.77)
0.250***、
(7.53) 0.265***
(5.29) -0.373
(-0.98) -0.368***
(6.26)
樣本點數
Wald值
Sargan值 0.863
35
31.60
10.59 0.764
35
719.4
10.34 0.7136
87
111.05
9.97 0.863
87
452.61
9.15
注:表中數值為系數以及z統計量,***表示在1%的臨界值條件下顯著,**表示在5%臨界值條件下顯著,*表示在10%臨界值條件下顯著。
1、研發投入、企業規模對研發績效的影響
從不同企業性質研發績效的回歸結果來看,研發績效和知識資本積累折舊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從研發績效看,樣本中央企業的研發績效低于地方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研發績效,其中中央企業研發投入每增加1%,其知識資本積累提升0.019%左右;樣本地方企業和私營企業研發投入每增加1%,其知識資本積累提升0.03%左右。這可能與中央企業所承擔的多為基礎性研發活動有關,也可能其體制束縛了企業的研發活動,從而降低了中央企業的研發效率。從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的顯著性看,滯后一期的z統計量普遍較為顯著,可以看出技術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僅取決于前期知識資本存量,也取決于當期的研發投入。
從知識資本的動態積累過程來看,中央企業t-1期技術存量對t期的知識資本積累形成的貢獻為0.76左右,即折舊率為24%;地方企業和私營企業t-1期技術存量對t期的知識資本積累形成的貢獻為0.66左右,即折舊率為34%??傮w上看技術率偏高可能是由于企業間存在技術外溢的現象,也有可能是企業處于加速積累的階段,技術更新替代速度較快,因此其知識資本積累折舊率偏高。從兩者對比來看,中央企業的技術折舊率相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央企業的核心技術高于非中央企業,從而折舊率相對低。從企業規模對企業研發的績效來看,無論是中央企業還是非中央企業都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增加企業的規模有利于增加企業的實力,增強企業抵御研發風險的能力。從回歸結果看,中央企業和非中央企業兩者不同類型符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由推導過程可以看出,其符號取決于市場勢力 和規模彈性 的大小,如果 ,其符號為正;如果 ,其符號為負;可以看出,由于中央企業普遍在國民經濟重要的行業普遍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市場勢力普遍大于規模彈性,從而導致了符號的相異性。
2、企業集團專業化和多元化經營對研發績效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驗證企業集團的多元化經營和專業化經營對研發績效的影響,本文將企業集團其它公司對其研發績效進行一步區分為行業內和行業間兩種類型, 和 分別表示同屬一個企業集團行業內子公司和行業間子公司的研發投入,其核算方法利用企業本身的研發投入與所屬范圍內企業研發投入平均值的對數線性差表示,當系數為正時,表示隨著企業研發投入而產生研發協同效應,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當系數為負時,表示企業隨著研發投入擴大而知識資本積累的差距變小,即企業間有技術溢出發生。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中央企業還是非中央企業,同一企業集團行業內子公司之間更容易產生研發的協同效應,有利于提高研發績效,但是同一企業集團行業間子公司更容易產生技術耗散,降低研發效率。因此,組建企業集團行業內子公司的聯發聯盟可以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可以作為我國協同研發的主要形式,其可以有效地減少產權弱保護的制度障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制度落后的負面影響,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
5.2不同制度環境對企業研發績效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驗證區域創新環境和制度建設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本文將樣本企業劃分為東部企業和中西部企業。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影響,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差異越來越凸顯,其企業家創新精神、制度環境、激勵措施也表現出一定的不同[22]?;诖?,本文將樣本企業劃分為不同地區企業的研發績效,以測算不同區域環境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具體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區域創新環境對企業研發績效影響的GMM估計結果
變量名稱 被解釋變量
東部地區企業 中西部地區企業
C 0.413**
(2.14) 0.4012
(1.09) 0.1384**
(2.67) 0.145***
(3.87)
0.773***
(3.12) 0.767***
(7.28) 0.659***
(4.87) 0.673***
(5.11)
0.030***
(2.98) 0.032***
(5.67) 0.016***
(7.14 0.013***
(3.45)
0.031***
(3.23) 0.019*
(1.98)
-0.050*
(-1.98) 0.031**
(2.18)
-0.058*
(-1.89) -0.010**
(-2.13) 0.013***
(4.32) -0.023***
(-3.54)
-0.232***
(-6.76) -0.246***
(-4.87) -0.347
(-1.23) -0.376
(-1.67)
樣本點數
Wald值
Sargan值 0.782
61
143.5
9.37 0.774
61
517.9
10.58 0.813
61
314.9
10.87 0.876
61
65.91
10.34
注:表中數值為系數以及z統計量,***表示在1%的臨界值條件下顯著,**表示在5%臨界值條件下顯著,*表示在10%臨界值條件下顯著。
從不同地域企業研發績效的回歸結果來看,研發績效知識資本積累折舊率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性。從研發績效看,東部地區的研發績效高于中西部地區,其中東部地區企業研發投入每增加1%,其知識資本積累提升0.03%左右;中西部地區企業研發投入每增加1%,其知識資本積累提升0.02%左右。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東部地區的創新制度和創新環境優于中西部地區,有利于創新活動的開展和創新績效的提高。從被解釋變量滯后一期的顯著性看,滯后一期的z統計量普遍較為顯著,可以看出知識資本積累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發展的過程,不僅取決于前期知識資本存量,也取決于當期的研發投入。
表4中, 和 分別表示同屬一個企業集團行業內區域內和區域間子公司的研發投入,其核算方法利用企業本身的研發投入與所屬范圍內企業研發投入平均值的對數線性差表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如果企業集團子公司在同一區域內,便于開展創新的協同效應,從而提高創新績效;如果企業集團子公司屬于不同的區域,則東部地區表現一定的技術損耗,而中西部企業則表現一定的技術協同,表明如果企業集團位于不同的企業間,則技術表現出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溢出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西部地區企業的研發績效。
六、結論及建議對策
本文通過引入Klette[5]知識資本動態積累模型,構建了企業集團的R&D投入與研發績效分析框架,為準確估計知識資本積累的折舊率和測算研發績效提供了借鑒性方法。通過2005-2013年披露研發投入的122家上市公司為樣本,估計了不同企業類型、不同地域企業集團創新績效,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央企研發效率低于地方國企和私營企業的研發績效,可能是由于央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的緣故;(2)東部地區上市公司高于中西部地區上市公司的研發績效,可能東部地區的創新環境更優的緣故;(3)企業集團的研發績效高于非企業集團的研發績效,組建企業集團更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研發績效。結合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提高企業的研發績效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增大政府部門對研發部門扶持力度,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研發活動風險大,前期投入多,研究周期長,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尤其明顯。因此政府部分要鼓勵和扶持本土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不但要實施收優惠、融資引導、研發鼓勵等鼓勵措施,還要為本土企業提供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機會,減少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同時可以采用激勵措施鼓勵大學、科研院所等公共研究部門進行技術創新,建立本土研發機構和外資企業研發機構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機制,促進專利技術的有效市場轉化。
(2)優化易于創新的市場環境,提高企業的研發績效。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企業在經濟發展水平、創新環境高的地區其創新績效也更加顯著。我國企業創新環境建設不僅需要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科研團隊等硬環境,還要需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寬松和激勵的科研環境等,并需要政府部門逐步完善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和評價體系等軟環境,為企業的研發投入提供有效的創新條件,激發企業自主研發的熱情,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3)鼓勵行業內企業構建企業集團或者研發團體;企業集團較之單個企業的研發活動更易于整合資源,一方面可以有效改變企業研發活動外部融資性成本高的問題,提升研發效應乘數和提供融資便利從而提升企業的研發水平;另一方面繞開制度障礙,減少弱產權保護的不利影響,利用組建企業集團獲得創新的優勢、外部經濟的成本優勢和企業關系專用性投資,形成差異化創新優勢。
參考文獻:
[1] 黃俊、陳信元.集團化經營與企業研發投資――基于知識溢出與內部資本市場化視角的分析[J].經濟研究,2011(6):80-92
[2]茆訓誠. 基于技術溢出效應和產品差異化視角的企業研發組織模式動態選擇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09(1):3-12
[3]陳志軍、王曉靜、徐鵬.企業集團研發協同影響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科研管理,2014(3):108-114
[4] Allen, F.J. Qian, M. Qian.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1):57-116.
[5]Tor Jakob Klett, Frode Johansen. Accumulation of R&D Capital Dynamic Firm Performance: A Not-so-fixed Effect Model[J]. Statistic Norway Research Department, 1996 (11):1-38
[6]Khanna&Palepu. 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ts? 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2000(2):867-891
[7]Almeida,H&D. Wolfenzon. A theory of Pyramidal Ownership and Business Group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6):57-116
[8] Khanna&Palepu. 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rket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s, 1997(4): 41-51
[9] Martin Weitzman. Recombinant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2): 331-360
[10] Lall, S.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Asian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2000.13-68
[11] Sea-Jin Chang, Chi-Nien Chung, Ishtiaq P. Mahmood. When and How Does Business Group Affiliation Promote Firm Innovation? A Tale of Two Emerging Economies [J]. Organiztion Science, 2006(5):637-656
[12]Teece,D. Firm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Journal Economic Behave Organization,1996(2):193-224
[13] Hoskisson and Hitt. Strategic control systems and relative R&D investment in large multiproduct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1988(6):605-622
[14] Joseph P.H. Fan, Jun Huang, Randall Morck, Bernard Yeung, Vertical Integration,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and impact: Evidence from China[D]. NBER Work paper.2009:1-58
[15]呂文棟、杜龍政.產業集聚背景下企業創新機制理論述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4):149-155
[16]Nelson and Rosenber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56-68
[17]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1): 92-116
[18] Gayle. P. G. 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Innovation:New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Schumpeterian Hypothesis [C].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iscussion Paper Series,2001:1-14.
[19]丁勇.研發能力、規模與高新技術企業績效[J].南開經濟研究,2011(4):137-148
[20]康華、王魯平、王娜.股權集中度、CEO激勵與企業研發戰略[J].軟科學.2011(10):17-26
篇3
關鍵詞:產值增加 資本深化 產業結構 技術選擇
我國產業技術選擇的意義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系統也在不斷拓展,市場中的技術競爭逐漸愈演愈烈,對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來說,技術和產業二者共同發展的融合度高低,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產值增加與資本深化,以及強化我國的技術系統,是目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大力推行創新,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經濟增長都具有實現意義。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或者區域經濟發展,若想實現其發展戰略并獲得技術優勢,技術選擇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技術選擇將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進一步的優化升級,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產業的快速增長。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布局,可以說是處于“十二五”規劃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選擇評估技術系統,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都將對產值增加和資本深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針對產業結構轉型的技術選擇進行實證研究,并且對產值增加、資本深化與我國產業結構布局中的技術選擇進行了分析。
產業結構轉型的技術選擇實證研究
(一)理論分析與模型、指數選取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看出,技術系統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生產力要素,深入滲透到每個生產過程之中的,并且影響深遠。然而,隨著我國產業技術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全球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產業技術系統和產業結構兩者的融合,已經是我國快速、平穩發展國內經濟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產業結構技術選擇,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或是區域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大衛?李嘉圖就曾在比較優勢理論中,充分證明了生產力要素投入結構與技術結構二者的關系,即一個國家的要素稟賦結構,其將為國家或區域的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一定的基礎,其中,最優化的產業結構是由國家或區域的內生所決定的。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資金、技術以及資源稟賦等都將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只有擁有區域產業結構自身要素稟賦優勢的技術系統,并將其作為最有效的產業結構技術選擇,才能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轉型及進一步升級。因此,針對我國現在的技術選擇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得出要素稟賦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為定量化技術選擇奠定了分析基礎。為了反映出技術選擇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作用機理,本文借鑒林毅夫針對技術選擇的定義,并結合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規模報酬不變的C-D生產函數,得出產業結構技術選擇公式:
(1)
其中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力要素,Y為產業產出,A為技術水平,a為資本的產出彈性,i為各產業,*為各產業生產函數的參數。
通過簡化,可得出人均產出,即勞動生產率的公式:
(2)
人均產出,即勞動生產率的公式,表明選擇有助于我國發展的超前亦或是適用的技術,可以幫助資本深化以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進而提升該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同時還可以加快推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產值增加、資本深化的速度。林毅夫等學者(2010)利用產業結構技術選擇的假說,結合了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數據,進一步證明了發展中國家產業經濟的最優產業結構同技術結構,是由其要素稟賦結構所內生決定的。
我國是目前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因此應該選擇恰當的產業技術系統,以發展我國現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且,就我國“十五”和“十一五”的發展實際來看,我國的長三角資本密集型產業集群、珠三角的外向型產業集群、以及山東半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其現在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都證明了要素稟賦理論的正確性。其中,技術選擇的指數,就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制造業中,全部行業的實際資本勞動同全部資本勞動稟賦量的比值。技術選擇指數是度量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戰略,與其比較優勢戰略偏離程度的指標。
(二)實證研究
本文根據2003年到2012年這十年間的產業數據,依據產業結構技術選擇公式(1),對我國將近40個行業進行技術選擇指數計算,通過十年的數據比較,發現電力和熱力生產與供應行業、黑色金屬礦采行業、廢棄資源與廢舊材料加工行業、煤炭開采和洗選行業,以及有色金屬礦采行業,這五大行業的變化比較明顯,其中電力和熱力生產與供應行業指數變化最高,從2003年的選擇指數3.66,到2012年就達到了4.50;除此之外,還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二十多個行業的技術選擇指數均有所提高,且都呈現出增長的總趨勢,說明這些產業的資本深化速度正在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也明顯提高。相反,飲料制造行業、家具制造行業、文教體育制造行業、醫藥制造行業,以及塑料制造行業等十幾個行業的技術選擇指數出現降低,證明這些產業的技術選擇系統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再依據人均產出,即勞動生產率的公式(2),通過2003-2012年我國將近40個行業的人均產值變化數據的比較,可知人均產值即勞動生產率普遍有所增加,比較明顯的有石油及核燃料加工行業、煙草制品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行業、電力和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以及有色金屬冶煉壓延行業五個行業。其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行業在2003年的人均產值為104.51,到2012年就已達到383.78。近40個行業的人均產值都明顯增加,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在十年的發展階段內,我國的產業結構整體技術是在快速進步的,資本深化和產值也在不斷增加,這就直接形成了人均產值的大幅度上漲,更加說明我國的技術選擇的整體性和科學性。
(三)實證結果啟示
針對上述實證研究分析,可建立面板數據模型,以此,進一步表明技術選擇系數、產權結構、市場競爭以及資產負債等,對我國40多個行業的人均產值具有正向作用,模型中產權結構變量的P值=0.0162,且所有的參數結果都滿足10%的顯著性檢驗。
通過模型看出,現行的技術選擇系數和資產,對于我國40多個行業的人均產值都有著較為明顯的正向作用,同時對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雖然,產權結構對于人均產值也存在反向作用,且反向作用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及進一步升級,但是這個反響作用的影響程度很小。從2003年到2012年的十年間,對于各行業人均產值的作用從負數變為正數,且數值越來越大,也表明我國近十年的產業結構轉型正隨著技術選擇的準確逐漸加快。而從其影響的程度來看,我國的技術選擇系數對于人均產值的影響作用是最大的,這充分表明合理的技術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與進一步升級。
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運行總體情況看,技術選擇在我國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產值增加、資本深化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20世紀末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在對外開放及對內改革的戰略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外來資本,在東部沿海地區快速發展了外向型產業,如紡織、玩具等產業;伴隨著我國外資引進力度的加大,及時地獲得了世界產業和技術轉移的國際契機,通過“人口紅利”,快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此同時,我國技術系統的自主創新能力及消化吸收能力,在很多行業中也有著較明顯的體現,這類行業多是資本密集型產業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并因此獲得了市場優勢。
產業結構轉型的技術選擇策略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技術系統在不斷進步,已經帶來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資本深化和產值增加,并且,最終形成了我國各個產業的不斷轉型乃至升級。而改革開放期間,我國技術選擇系數對各行業的人均產值都有著正向的影響。隨著技術系統的準確度提高,我國的產業結構也進入了快速轉型期,這就表明,合理的技術選擇,對于我國的產業的轉型乃至升級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如果我國的各個產業能合理進行技術選擇,就可以有效地發揮出人口紅利與資源紅利優勢,也會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使其處在能夠持續不間斷的、動態的、高度化的過程中。
可以看到,技術選擇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同時也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了動力與政策導向。我國目前有很多產業轉型乃至升級的技術選擇方法及路徑,均是以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為主,輔之以技術引進。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一部分具有戰略性科技作用的技術選擇,必須依賴自主創新和自力更生來解決問題,因為,從技術選擇的角度看,僅僅依靠發達國家是行不通的,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將在某些程度上使產業的發展受制于人,不是長治久安的選擇。因此,要充分地利用技術選擇來提高我國的產值增加和資本深化,提高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實力,應著力做好以下三點:
(一)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并增加高新技術產業比重
隨著我國逐步地提高對技術系統的自主創新與消化吸收能力,很多產業中都出現了較大的競爭壓力,如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以及稀有金屬冶煉業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對于創新技術系統的升級需求依然很大,特別是在傳統產業上。因此,政府應該增加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度,加大對其的扶持力度,并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所占的比重,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支持,積極引進新技術,及時創新,把改造、引進、創新這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爭取在重點產業取得擁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子信息業、電器制造業,以及節能環保等領域,尤其要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切實促進企業附加產值提升、增加經濟實效、降低資源耗費、減少環境影響,努力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乃至升級。
(二)努力做好產業結構創新技術平臺的選擇工作
我國的產業結構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比較顯著的特征,如產業園區化以及產業集群化,這兩類特征是屬于比較普遍的。因此,針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這兩個特征,政府可以扶持企業在現有的產業發展模式之下,提高技術選擇、消化吸收以及再創新的效率,采取行政或市場等手段加以支持,推進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走入專業的產業園區進行集聚,使技術選擇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起到傳導與組織的平臺作用。
(三)盡快實現混合所有制結構并鼓勵技術創新主體之間的兼并重組
應該積極加快跨行業、跨區域等所有制結構的兼并重組,盡快實現混合所有制結構。因為這對技術選擇的創新十分有利,同時還可以促進產業結合的轉型乃至升級。另外,政府應該在規模效益較為顯著的重點行業中,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為企業的兼并重組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力支持產業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完善自身的治理結構,逐步加強技術系統的優勢,爭取實現產業集中度與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最終實現混合所有制下的產值增加與資本深化。
參考文獻:
1.李冰.技術進步與資本深化的就業效應分析[J].商業時代,2013(9)
2.薛繼亮.技術選擇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研究,2013(6)
3.黃茂興,李軍軍.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7)
篇4
[關鍵詞] 數字化 電影藝術與技術 真實性
電影是一門擁有各種科學技術可能性的藝術。如果我們敘述電影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那么電影史首先是一門技術發明史:最初是照相的發明,然后是為了攝取自然界瞬息萬變的運動的分解狀態,在照相技術基礎上把照片還原為運動影像,有了運動影像,富有好奇心的人開始把運動影像放在“窺影柜”表演拳擊場面或脫衣,以供市井百姓娛樂。后來盧米埃爾兄弟把活動影像映現于銀幕。以真實地再現現實的動態,從此活動影像成為電影。隨著科學技術的一步步提高,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電影的每一次飛躍,都深深烙上科學技術的痕跡,沒有哪一門藝術象電影一樣與科學技術同生共長。然而電影并非天生就流動著藝術的血液,電影發展的早期,上流人士對迎合民間低俗趣味的它報以嘲笑。于是早期的電影人開始嘗試把電影高雅化。努力從理論上為電影在藝術領域尋找位置。僑居法國的意大利人卡努杜是第一個為電影作出藝術定位的人。他把已存的藝術分為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指出二者之間存在著鴻溝,電影則是填補二者鴻溝的第七藝術。雖然此時的電影只是依附于藝術,畢竟它在擺脫低俗向藝術靠攏。以后的電影理論借助心理學、形式主義、語言學、敘事學、精神分析學等各種理論來強化電影是一門藝術的觀念,直到電影成為藝術殿堂最具生命力的一支。然而使電影成為電影的科學技術卻一步步后退,掩藏在藝術的光環下,僅僅成為表現電影藝術性一種手段。電影從技術走向藝術的過程即是技術從電影中逐漸消逝的過程,因為技術再進步,它只是一種工具理性,同藝術相比,技術和人類的靈魂似乎相距遙遠,因此藝術性才是電影最具人性化特征的部分。如今電影發展到數字化階段,在相當一大部分電影理論家眼里,數字化技術不過是改變了電影的制作、發行、播放方式,它并不能撼動電影的本質――以攝像為基礎的真實性。不過,在筆者看來,電影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數字化時代,產生一個又一個票房神話,技術起著關鍵的作用,電影藝術中的科學技術,已經不再僅僅是逼真地再現現實、表達人類精神主體的手段,它本身所潛藏的開發人類想象、激發人類思考的能量,已經越來越觸動人類的內心深處,改變著人類思考世界的方式。問題是我們怎么來證明電影中科學技術的人性因素。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論證電影的人性魅力不僅來源于藝術性,還來源于科學技術,從此科學技術不只是一種表現的手段,它本身就是一個目的。尼葛洛龐蒂在他的《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理念:計算不再只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因為“在廣大浩瀚的宇宙中,數字化生存使每個人變得更容易接近,讓弱小孤寂者也能發出他們的心聲?!彪m然這只是他個人的一種美好幻想,但是這樣的幻想使我們體驗到了科學技術的溫暖,預感到了數字化技術巨大的發展空間。
1975年,大導演喬治?盧卡斯在拍攝《星球大戰》時首次使用了數字化技術,此后諸如《侏羅紀公園》、《終極者2》、《阿甘正傳》、《泰坦尼克號》、《指環王》等一批極具票房號召力的影片都在數字化方面做足了功夫,數字化特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視聽奇觀,人類的想象力和智慧在數字化技術的協助下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其實藝術與數字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結緣。梁國偉在他極富創建性的論文《數字思維構造的具象化實在――兼論數字電影美術的設計原則》中指出:在解讀自1879年以后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巖畫時,美國學者亞歷山大?馬沙克拋棄了其他學者從精神需求方面的解讀方式,他企圖從實用功能角度證實這些符號是原始人用來記錄季節變化的符號,并依此來決定祭禮的日期,這說明在人類早期的思維里數字與美術不存在分離。到了是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依然認為萬物基本的元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治著宇宙中的一切現象,數的和諧構成了美,在這里數字和藝術美具有一致性,數字和藝術美的分離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化和社會專業分工的復雜程度而逐漸形成的。盡管在以后的歲月中數學和藝術一直處于若近若離的狀態中,但是到了20世紀,二者合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數學開始掙脫對無限越來越抽象的純思辨而返回同直觀化實在物體的聯系,繪畫也放棄對無限的追求而成為逼真地摹仿實在形象地具象化藝術,數字尋求具象地實在,繪畫尋求實在地抽象,二者在數字化電影中又重新聚合在一起。梁國偉的論述使我們開始重新思考數字化的出現對電影藝術發展的意義:也許數字化技術與電影的結合是人類思維的一次返樸歸真,它將拉近科學技術和藝術之間的距離直至二者融洽的合二為一。
篇5
分析傳統美術與數字美術的發展變遷及其類型 精 品 源自中 考備 戰
摘要:電腦美術的發展已涵蓋了實用藝術和純藝術范疇的各個領域。從平面的靜態畫面,到三維的動態畫面,以及雕塑、版畫、壁畫到水彩、油畫,無處不體現著電腦美術的巨大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在美術創作領域中,數字美術這一新的藝術形式,也吸引了眾多的美術師。本文旨在對傳統美術與數字美術的發展及其類型上進行一定程度的探討。以便今后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相關理論。
關鍵詞:傳統美術;數字美術;信息技術;數字化
進入2l世紀之后,傳統美術的各種表達形式無論得到了什么樣的豐富和改造,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它們的地位都將發生變化。與傳統美術相比,運用計算機技術開發的數字美術正逐步走向前臺,這些新的美術形式正朝主流形式轉化。它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與傳統美術不同的特性,是人們對美術的創作規律及其相關理念都發生了某些改變。但是,傳統美術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從其本質而言并不是技藝技巧等外在因素所能徹底改變的。數字美術在創作過程中也不可違背傳統美術所由產生的感受和領悟的心理學的基本原則。
根據大百科全書的說法,15世紀以前歐洲繪畫中的蛋彩畫是油畫的前身。在運用蛋彩畫法的同時,許多畫家繼續尋找更為理想的調和劑。一般認為,15世紀初期的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是油畫技法的奠基人。他們嘗試用油溶解顏料,使之成為油畫技術。油畫技術很快在西歐其他國家傳開,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發展。此后,繪畫經歷了許多革新和改造,但直到數字繪畫出現之前,還沒有出現過真正具有革命意義的飛躍和突變。
最早用計算機繪畫的人通常被認為是K.Alsleben和W.Fetter,1960年他們在德國所進行的實際上繪畫的探索頗受世人注目。但用數字計算機制作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卻是五年以后的事情。1965年不同國家的好幾位藝術家分別獨立完成了自己的數字繪畫作品,他們是Frieder Nake和Georg Nees(在德國),A.Michael Noll,K.C.Knowhon,B.JuLesz和其他人(在美國)。自此以后,數字繪畫便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不斷獲得了“升級與更新”。
雖然數字美術是一種形態尚不確定的新型藝術,但它一直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在發展和壯大。目前,就其表現形式、內在特征和載體與傳播模式而言,數字美術作品大體上可分為以下幾種基本類型:
一、傳統美術的數字化作品
傳統美術的數字化,主要表現為傳統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與新形態的呈現。在數字技術最早介入藝術領域時,人們關注的僅僅是其對既有藝術形態下的各類作品,經數字化處理后,傳統美術作品可作為多媒體文件存儲于計算機系統中,并在呈現環節演化為平面媒體方式或作為電子圖像、數字動畫、電腦視音頻出現。這種數字化的美術作品僅僅是對傳統美術作品的優化處理產物。數字美術應有的許多重要屬性,如交互性、多元化特征,均不能充分體現出來。
當前美術領域中針對數字美術研究的一個誤區是將傳統美術的數字化等同于整個數字美術。事實上,數字化的傳統美術,不過是傳統美術向數字美術轉化的一個過渡階段,數字美術的概念絕非傳統美術所能涵蓋的,數字美術的精髓只有在其更高級的形態中才能得以充分體現。
二、借助數字技術創作的美術作品
主要是指借助數字技術按照傳統美術創作規律創作的藝術作品。使其具備良好的數字化潛質,亦即這些藝術形態下的創作過程中的局部或全體能夠較好的和計算機結合起來,其創作行為可以由人機交互系統輔助實現,其作品可以以數字化方式存儲和呈現,因此,這些美術形態中很快產生了基于計算機輔助處理的分支。這些分支代表了初級形態下的數字美術——借助數字技術所提供的強大計算處理能力,將美術創作和多媒體數據處理結合起來,在計算機創作平臺上完成或部分完成美術作品的創作。
這種類型的數字美術創作過程具備和傳統美術形態的可類比性和創新突破性。但是,嚴格意義上講,觸及形態的數字美術本質上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美術,因為數字技術在局部的介入并不能充分帶來交互性和大眾化屬性上的提升,真正的數字美術的事先必須以數字技術的全面介入為基礎。
三、基于數字平臺創作和傳播的藝術作品
基于數字平臺創作和傳播的美術作品是數字藝術的基本形態,主要表現為基于數字技術創作、基于數字平臺傳播的美術作品。這種類型的數字美術,其生產、傳播與消費將主要依賴于數字技術的介入,美術家在獨立的數字美術創作平臺上完成整個創作過程,并在數字傳播平臺上完成傳播過程。
由于傳統美術作品的各類表現形式之間具有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性,就如人類發明了顏料、畫筆和紙張之后,盡管繪畫藝術誕生了基于這些新工具的分支——紙上繪畫,且繪畫藝術的早期形態——巖畫開始走入低谷,但它并未
完全沒落和消失。數字技術的完全介入將拓展傳統美術的創作空間,而不會導致傳統藝術形態的徹底消亡。
這種類型的數字美術作品將體現出其本質特征,如交互性等特征。這些美術作品是以人機交互為特色的多媒體系統的形式出現的。在這個級別形態上,美術作品一般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小型系統實現其交流與互動的。特別是隨著現金3G網絡的普及,利用手機為傳播媒介開發的各類數字美術作品正在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
四、基于寬帶交互式多媒體應用系統的藝術作品
篇6
[關鍵詞]虛擬能力;虛擬;價值意蘊;價值評價
[作者簡介]肖玉元,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2007級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唐占應,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2007級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貴州貴陽550001
[中圖分類號]B0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11-0113-03
虛擬不僅是一種技術、一種活動、一種狀態,而且是人所特有的一種主體能力。在人復雜多樣的諸種能力中,虛擬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的培養和鍛煉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極為重要。國內學界對虛擬能力的研究剛剛起步,虛擬能力的本質是什么,它對人類的價值何在,如何對虛擬能力作出合理的評價,都是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本文力圖對上述問題作出嘗試性的探討。
一、虛擬能力及其實質
20世紀下半葉,自伊凡?薩瑟蘭(Ivan Suther-land)發表《終極顯示》以來,人類實現了以虛擬技術為中介對認知對象和環境的虛擬建構。虛擬世界――種非現實的感性對象世界帶給了人類知與行的便捷,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化技術及其構建的虛擬環境開始引起了人們的終極關注,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虛擬哲學。從一般意義上來說,隨著以數字化符號為載體的因特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人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必然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制造和使用符號化或數字化等中介化系統進行處理人與周圍世界關系的活動,也就必然要形成超越以現實工具為中介的實踐能力的能力,這就是當今社會所談及的虛擬能力。
通過對國內學界關于虛擬問題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們清楚地發現,國內學術界對虛擬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思考,不僅對虛擬的內涵、實質、特點進行了考察,而且還考察了人類虛擬的歷程,即如何從行為虛擬到語言符號虛擬再到現時代的數字化虛擬,并且進一步考察了數字化虛擬導致的虛擬經濟、虛擬政治、虛擬教育、虛擬社區等問題。但是,對于虛擬現象之一的虛擬能力問題,國內學術界卻缺乏足夠的關注。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網絡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虛擬實踐與虛擬認識的出現,極大地影響并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時候,虛擬能力才開始引起學者的重視。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虛擬能力進行了較為深入研究的主要有張明倉教授和周甄武教授,張明倉教授在其著作《虛擬實踐論》中對虛擬能力作出了專門的闡述,認為“虛擬能力是人現實地或實踐地超越現實性的主體能力”。并進一步指出虛擬能力是一種不容忽視的主體能力,它的培養和鍛煉對于人的生存、發展極為重要。周甄武教授在其《虛擬能力:一種不容忽視的主體能力》一文中進一步深化了對虛擬能力的研究,他認為:“虛擬能力是人特有的一種超越現實性的主體能力?!辈⒕唧w的探討了虛擬能力的發展歷程、基本特征等。
張明倉教授和周甄武教授在他們的研究中探討的皆為廣義的虛擬能力,即都認為虛擬能力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通過虛擬中介的特征可以將虛擬能力劃分為三個階段:以行為和實物為中介的虛擬能力、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的虛擬能力和以數字化技術為中介的虛擬能力。筆者在對虛擬能力進行價值考量時主要針對的是狹義的虛擬能力,即數字化時代的虛擬能力,理由有二:其一,以行為和實物為中介的虛擬能力和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的虛擬能力,雖然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虛擬性,但是,它們沒有超脫物質實物或物理空間的限制或者還局限于指稱意義對象的關系當中。因而。從狹義上看,它們還不屬于純粹形態的虛擬能力,只能看做是向數字化為中介的虛擬能力的過渡形態。其二,將數字化時代的虛擬能力作為我們重點考量的對象更具有現實意義。我們知道,“虛擬”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頗為時尚的詞匯,“虛擬能力”之所以能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脫離不了當代信息技術尤其是電腦網絡數字化等技術的背景。在信息化背景下,虛擬能力發展日新月異,其理應引起我們的重點關注。
無論是何種階段的虛擬能力,就其本質而言,都是主體利用中介系統超越現實性的能力,而不是主體機械的反映現實的能力。超越性是虛擬能力的突出特征,而在數字化時代,這種超越性的特征尤為彰顯。
二、虛擬能力的價值意蘊
相比以行為和實物為中介的虛擬能力和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的虛擬能力,數字化時代的虛擬能力,是一種使用數字化符號在虛擬空間建構對象性存在的主體能力,其主要特點是依附于數字化的電子空間,尤其高度依賴VR技術,它通過使用更為抽象也更為簡潔的0―1數字去表征、合成或建構著可能性的對象、關系以及不可能的對象、關系等等,虛擬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具體而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通過數字化的虛擬,作為主體的人能依據現實實踐的環境、特點、運行規律等,利用計算機系統和信息技術模擬出虛擬空間。這種運用虛擬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雖然與現實的原型并不相同,但它卻可以讓人沉浸其中,獲得與現實世界中相同的感受,甚至更好的效果。人們經常聽說甚至已經受惠的虛擬培訓、虛擬教育、虛擬醫療等活動,就是屬于這種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實踐活動。
第二,通過數字化的虛擬能將設計師的藍圖變為活生生的現實。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把不可直觀的觀念和思維活動,通過(0―1)二進制的數字表達方式轉化成為虛擬世界中的“情景模型”。它能使設計師及用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能“真實地”看到新的設計結構及其周圍環境,了解新產品的功能,從而使設計方案的確定變得簡便、直接、高效。其不僅使最終制造出來的產品更加完善,也不僅可以縮短試制周期,節約試制費用,而且允許人們犯錯誤,減少乃至避免各種風險隱患。
第三,通過數字化的虛擬能構建出人們在現實世界中五官無法感覺到,或者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接觸到的虛擬環境,從而為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服務。相比以語言文字符號為中介的虛擬,以數字化為中介的虛擬能把“想象的現實”變成了“現實的想象”。對于微觀、宏觀的探索、試驗來說,數字化虛擬這種能將象征性的想象變成“現實”的想象的功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例如,根據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法則,專家們可以模擬宇宙太空和原子世界發生的情況,把人類帶入浩瀚無垠和纖細入微的世界里,直接考察其中發生的一切。
第四,通過數字化的虛擬,人類還可以創造出只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在現實世界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和環境。數字化虛擬的鮮明特色在于超越現實
性的限制,指向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過去我們在談到此類問題時,往往把“現實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相互區別開來。虛擬打破了這種傳統的劃分,它對現實性的超越,不僅體現在能夠在虛擬空間中建構對于現實性來說的所謂“現實的可能”,而且體現在能夠建構對于現實性來說的所謂的“抽象的可能”和“不可能”。
第五,虛擬能力的發展,虛擬實在活動的普及,有助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人改變環境,環境也改變人。通過數字化虛擬構建的虛擬空間,它不僅能使人逼真地“生活”在“曾經見過的現實世界”,而且可以使人逼真地“生活”在“未曾見過的可能世界或不可能世界”,它使人仿佛提前生活在各種理想世界并“沉浸”其中,這種虛擬空間有時會顯得如夢如幻甚至荒誕不經,它對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誘使人沉浸其中,難以自拔。不過,它卻可以給虛擬實踐者帶來特殊的真實的體驗,并可以促進人類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支持理想世界轉變為真正的現實,促進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三、虛擬能力的價值評價
所謂價值評價,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經常進行的精神活動,表現出人們對客觀存在的價值關系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虛擬能力的價值評價就是指為主體對虛擬能力與主體需要之間價值關系的評判。然而,要對虛擬能力進行價值評價,確立評價標準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礎。仔細考察人們所進行的各種評價活動就會發現,人們在對價值客體進行價值評價時總會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體的屬性和規律。因此,我們對虛擬能力的價值評價同樣也應遵循以上兩個基本的尺度。
第一,我們從主體的需要和利益的標準也就是從評價者的角度對虛擬能力進行考量。作為評價主體一定是現實的人。既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群體,主體的因素是我們對虛擬能力進行評價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動物只存在一個生存問題,而沒有發展問題,人雖然也有一個生存問題,但生存必須通過發展自身來實現,否則將難以生存,人需要在更高的方面或更高的程度上超越自然。虛擬能力作為人的一種特有的超越現實的主體能力,契合了人的這種超越現實的內在需要,因而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內在依據。虛擬能力構成人類創造力的源泉,它促發人們從觀念的超越邁向現實的超越,成為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斷發展的動力。我們可以認為,虛擬能力對整個人類的發展是存在著肯定的價值,藉助于虛擬能力,人既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也改變了人自己的存在狀況和規定性。當然,如果把虛擬能力具體到我們的生活領域,或許也會對其產生負價值得到認識,即個體價值主體,群體價值主體,人類價值主體由于其需要的差異而產生價值沖突,這是正常的,也正是世界豐富多彩的體現。然而,當三者發生矛盾時。取舍的原則就應該是:個體需要服從群體需要,群體需要服從人類需要。
篇7
人能確認“我是誰”的自我認同,對人之為人是如此重要,被視為社會人的本質特征,甚至可以把人定義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實體。而構成自我認同核心的自我意識無非是一組信息的集合,是“我”對“我”所經歷的一切的記憶,即記憶中的那些自己的經歷、能力、成就、遺憾等等的總和。從動態的角度則無非是那些確認自我身份的信息在腦內的運作,是“我”認為是“我”的一組信息,無論是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理性的還是情感的,只要這一組信息存在,自我意識就存在,也就標志了“自我”的存在。
對自我意識進行整體的數字化目前在技術上還是不可能的,但逐步實現則是有可能的。如著名人工智能專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馬文·明斯基在他的名著《心智的社會》中提出,把意識移植到機器內將可能實現。至少從30年代起人們就知道,人腦中存在著電子運動,也就是說,人的記憶甚至個性都可能是以電子脈沖的形式存在的。于是從原則上可能通過某種電子機械設備測定這些脈沖并把它們在另外一個媒介,如記憶庫中復制出來。由此一來,記憶中的“我”作為本質上的“我”,可以在計算機里保存,記憶可以被復制、移植和數字化運作,成為真實自我的數字展現。這樣,即使在計算機里,“我”仍可以得到同以前完全相同的體驗。對作為自我意識的數字化除了可以設想復制后移出外,還可以有一種反向的過程,就是將體外的自我意識——可以是他人的自我意識,也可以是經過機器加工處理后的自我意識——移入自我的頭腦,從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識。
如果“自我意識”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移植,就可以在原來的自我(這里稱其為“主我”)之外創造出若干個“數字自我”(這里稱其為“賓我”),其積極的意義在于,精神自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擺脫”原來肉體的限制,在新的載體上運作,于是可以存在“沒有自我的自我”,即可以有不依賴于生理自我的精神自我。這樣的“數字自我”可以擴展“自我”的實踐能力和認識能力,也能超越傳統意義上自我存在的時空范圍。按照卡內基-梅隆大學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漢斯·莫拉維奇的設想,當關于自我的記憶可以在新的載體上獲得生命時,一旦“原件”被破壞,還可以把程序拷貝到最新型的“人類”身上,使自我得以延續。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對數字自我的“數字增強”、“數字美容”來改造“自我”,克服自我因“本性”而固有的某些人格缺陷,用技術手段來解決社會手段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使人通過“重塑自己”來實現“全面發展”,人從而能夠在深層和根基上成為理想的自我,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超我”。
但同時,當自我意識被數字化復制和移植時,也必然會面臨自我認同中的許多人文困惑。
首先是“自我的迷失”或不知道“我是誰”的問題,這在“網絡化生存”中已初見端倪。一些人在網上以虛擬的身份出現,從性別、年齡、容貌、背景等方面都隱去了真實的自我,使自己完全進入另外一個角色去和別人交往,就可能短暫地忘記了“我是誰”,做一些不相信是自己能做出的事情。而一旦數字化中一個人的自我意識被復制和移植到多個載體,從而“我”發現我不再具有唯一性時,真正意義上的“我”還存在嗎?當同一個“我”可以在精神上同時出現在不止一個地方時,當自我變成由一個主我與N個賓我組成的系統時,主我如何看待賓我們的活動?還有,現實的自我是有多重性的,那么數字化自我著重體現的是哪一個自我?尤其是在數字化自我的初級階段,當其還沒有真正的自我那樣有高級智慧、善于掩蓋那些不愿意讓人知曉的自我意識時,那么人又愿意犧牲哪些自我的側面不讓其數字化呢?顯然,被抽取掉一些內容之后,數字化自我將不能真實地反映完整的自我,可能只是一個“道貌岸然”的自我,從而也可以視其為失去了完整的自我。
其次是自我的混亂,導致人的“不清醒”、“不理智”。例如在植入方式中,如果把天才的智力植入到一個“普通人”腦中,使他一下子比原來聰明了許多,而此時的他還是他嗎?再從崇高一點的角度看,“我”的種種“新成就”是自我的實現還是他人的實現?又如在人腦中植入芯片時,所攜帶的別人的“自我意識”信息即使沒有因植入過多而發生自我變成他我,也會因植入了他人親身經歷中的一些信息而對自我意識產生嚴重干擾。“我”在無形中就具有了許多“我”的體認,導致很可能分不清楚哪些是原來自我的親身的經歷,哪些是別人經歷的移植。由此帶來的一個“原則”問題是:“我”做過什么和“他”做過什么之間有何區別?猶如一個記憶混亂的人分不清夢中的經歷和真實的經歷一樣會面臨尷尬。另一種數字化自我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當自我變成了由一個主我和N個賓我組成的系統時,主我的意念還能超距式地傳遞到從空間上獨立于自己的賓我嗎?賓我的行為能由主我承擔責任嗎?賓我之一“犯罪”后的法律責任能由主我承擔嗎?
篇8
作者簡介:王俞涵(1981―),山東威海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職業教育分社高級編輯,經濟學碩士。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教育應運而生。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對數字教育給出了一個準確的定義,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數字教育在構建中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新溝通機制,另一個是交互作用。
一、國家對高職數字化教學的指導
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職業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為“十二五”的重要任務。在性質上,信息化是數字教育的基礎,為數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樣,在數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況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數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種方式在推動數字教育的發展:2012年,教育部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當時僅有數百名教師參賽,而到2015年則有約6萬名教師參賽,可以看出大賽對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2014年,教育部舉辦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班;每年組織職業院校信息化研究課題。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則開始著手構建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資源信息化網絡,當時的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區域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職業院校組織開發一批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模擬仿真實訓軟件和生產實際教學案例等,并廣泛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組織和支持教師和教研人員開展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研究;繼續辦好信息化教學大賽,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師角色、教育理念、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和完善下,數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溝通和交互兩個主線也得以強化。“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這些舉措均有效促進了高職院校的數字教學的發展。
二、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的現狀
1硬件設施顯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撐數字化教學
從我們的調研情況看,只有30%的高職院校具備了較為充足的上網學習條件,而有70%的高職院校供學生進行網上學習的條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證一次學生正常使用機房的時間。在更進一步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即使是在人機比例較好的院校,很多電腦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現代化數字課程的呈現,只能供學生用來進行聽力活動的訓練,導致即使有好的現代化數字學習資源,很多院校也無法通過正常的課堂授課來實現,甚至是輔的實現,最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2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英語教學的重要性,教學觀念尚未轉變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高職院校中還有很多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數字化教學的重要性,課堂的授課模式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的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上,既缺乏溝通,又缺乏互動。一部分教師認為原來沒有數字化教學,學生一樣學得很好,因此從思想上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創新;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帶的多媒體課件和光盤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教學過程中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等教學活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能充分發揮出來,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技能型和創新型人才。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
目前能夠提供給學生的數字化資源有限,導致學生不愿主動去學習,或者是在主動學習中存在較大的自學壁壘。雖然老師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教學管理功能去監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學習時間,但由于內容枯燥和缺乏互動,往往是學生跟老師打游擊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學生平常根本就不認真在線學習,純粹靠掛機在線來混時間,作業也基本是在網上搜索現成的資料或答案,然后復制粘貼拼湊完成。
4缺乏真正適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優質數字教育教學資源的匱乏也是導致傳統教學無法向數字化教學實現真正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謂的供職業院校學生學習使用的數字化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機構打著外語學習資源的旗號,內容實則東拼西湊,未經過嚴格審核,錯誤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學理念的支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
三、高職英語數字化教學改革的措施
1以數字化技術為手段,并專注教育本質
雖然數字化時代要求英語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和手段的現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質。數字化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數字化建設過程當中,不能違背基本的教學規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要從教育本質出發,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使兩者有機地融合。
2專注全面發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數據
目前市場上為學生提供的數字化學習資源要么只專注B端學生的在校學習,提供的內容僅為學生的課堂服務,要么太關注學生職業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校階段的基礎學習。真正的職業數字化教育是需要將B端和C端的數據打通,通過對學生在B端的在校學習行為作出大數據的分析,然后將其運用到其C端個性化學習階段,使數字化教育真正實現精準化、智能化和個性化,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
3加強對數字資源的質量監管,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數字化資源庫
由于開發數字化資源的機構不像出版機構一樣需要經過嚴格的資質審核和管控,導致很多小機構打著教育的旗號不斷侵權盜版,私下改編一些未經版權許可的資源,更有很多機構為了牟利而粗制濫造的資源流向市場,直接導致學生接觸到這些質量未經嚴格把關的產品,而使教育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在未來專注創新的同時,也需要對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機構和內容質量進行嚴格把關,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和范圍,支持鄰接權體系的完善和發展,保證受教育者基本的權益。
篇9
1.調整美術教育師資力量結構
以往,由于科學技術的限制,很多美術教師和美術專家只能局限于某個學?;蛘吣硞€地區授課,學生對于外界的美術發展也沒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而數字化時代的主要特點就是信息的共享和通訊的即時化,如此一來,學??梢圆欢ㄆ诘仄赣脟鴥韧鈨炐愕拿佬g專家教授對學生進行網絡授課,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和美術修養,學生也可以通過計算機了解更多的美術信息,欣賞更多的優秀美術作品??傮w來說,數字化時代的美術教育師資力量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教師隊伍的建設更加合理。
2.催生美術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般來說,美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專業知識、美術專業技能、美術創意設計三個方面的內容。在數字化時代,雖然教師的知識傳授仍然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專業技能和創意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此外,學生知識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必須時時刻刻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教學資料,否則教師的知識信息將有可能落后于學生。該將哪些知識通過在線授課傳授給學生,又該將哪些內容作為課題授課的重點,也是值得每一位美術教師研究思考的。數字化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授課方式的變化,其更促使授課內容朝著網絡授課和課堂授課兩個方向發展。
3.帶來更為廣闊的教學資源
如今,美術教師已經不再抱著畫筆、畫板和課案來回奔波,開始更多地使用數字化技術產品——多媒體設施進行授課,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媒體設施具有聯網的優勢,可以讓教師隨時調動全球優秀藝術大師的作品供學生欣賞,使教學資源不再局限于課堂之內。如,以往講授歐美印象派的相關美術作品時,教師只能通過文字讓學生感受其美術作品的特點或者準備一些照片讓學生觀察,但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搜索該畫派的著名作品,可以通過網絡即時與學生交流。另外,現在很多藝術館都有自己的網絡平臺,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了解最新的藝術動向,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梢哉f,數字化時代的教學資源使得美術教育擺脫了閉門造車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教師利用全球的教學資源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
4.促進美術教學形式的改革
目前,美術教育以班級教育為主,但是由于美術教育的特點,師徒傳授在美術教育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從本質上來說,師徒傳授對于培養優秀的美術人才有著巨大的作用,但是這種教育方式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師徒傳授和班級教學完美結合的可能性出現了,使用數字化產品,可以在發揮班級授課的信息交流優勢的同時,突出個別化培養藝術個性的特點。如網絡論壇組織上的討論交流、電子郵件的作業修改等,這些方式既保留了班級授課的優點,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教學形式,使學生更加具有自己的藝術個性。
二、數字化時代美術教育的社會責任
1.倡導精英文化的建設
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建設內容就是要提高廣大人民的審美能力,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物質生活條件極大滿足的今天,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發現生活之美,挖掘生活之美的精神文化內涵,而這些都需要藝術作為基礎,因為在生活中,美是無處不在的,但又是難以發現的,如黃金分割、色彩的對比、色彩的情感等都是藝術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因此,美術教育并不是單純地培養優秀的美術人才,而要放眼整個社會,為社會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豐厚的土壤,使美術教育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
2.構建藝術化的社會環境
培養美術人才、使美術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全民藝術修養是現代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隨著美術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與各種最新的數字化產品應用于美術教育,一些人迷失于先進的科技當中,忽略了藝術的本質。之所以出現這種思想,主要原因在于藝術和科技之間本身存在一道鴻溝,藝術具有高雅的屬性,而科技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一種體現,是屬于世俗的,二者的結合固然使得美術教育出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但是其固有的矛盾也使得美術教育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就要求當下的美術教育以學校專業教育為基礎,以提高全民的藝術修養為目標,構建一個藝術化的社會環境,實現藝術與科技的共同發展。
3.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生活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雖然給美術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但是也給美術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數字化時代帶來的信息浪潮。海量的信息在給美術教育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師生難以從中尋找有用的信息。對于這種情況,當下的美術教育者不能將目光局限于美術專業知識的傳授,更要幫助學生主動學習新的知識,掌握科技的發展動向,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畢業之后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生活,才能保證學生能夠深刻地領會和運用現代設計思想、設計手段和設計方法。
三、數字化時代的美術教育
1.充分認識數字化技術的優勢
在過去,無論美術教育如何變革,畫板、畫筆和顏料都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美術教師還是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都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有時候辛苦了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一幅作品,受到一點外在因素的影響便毀于一旦,這并不僅僅是繪畫作品的損失,更是美術教育的一次中斷。而數字化時代的美術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以鼠標和屏幕取代了傳統的畫筆和畫板,通過在電腦上進行繪畫不僅不易造成畫面的污損,還可以根據需要對繪畫作品進行復制并進行大規模的傳播,從而提高了繪畫作品的藝術宣傳效果,這也是數字化技術的最大優勢。
2.借助數字化技術提高美術素養
提高美術素養是一個難度大、耗時長的過程。在美術教育期間內,學生不僅要學會相關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更要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毫無疑問,這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情。無論是美術技能水平還是美術素養的提高,都需要經過長期的繪畫實踐,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有時候一幅繪畫作品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夠完成,而在繪畫的過程中,繪畫所花費的時間可能還沒有顏料調色等工作花費的多。借助數字化技術,學生就可以擺脫反復的繪畫練習過程,將顏料調色等耗時費力的工作交給電腦完成,自己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畫面的構圖與造型技巧的鍛煉上,如此一來,學生的專業美術技能就會得到很好的強化。同時,由于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很多繪畫軟件不斷完善,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軟件完成許多大師的技巧,這可以使學生通過模仿繪畫大師,從而提高其美術素養。
3.數字化教學與傳統教學并重
篇10
《鍛造與沖壓》雜志近年來在數字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本文希望能就數字出版的本質,結合單本科技期刊的特點,以及在實踐工作中的一些探索,為業界同仁提供一些粗淺的參考。
一、數字出版的本質特征
要了解數字出版的核心,必須要理解數字出版的本質。從編輯出版流程上分析,傳統編輯流程一般為“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簽訂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體設計――審定發稿――校樣處理――樣品檢查――出版物宣傳――反饋信息收集”,而數字出版的流程一般包括“信息采集――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簽訂出版合同――加工整理――整體設計――審定發稿――出版物宣傳――反饋信息收集”,兩者相互比較,數字出版只是缺少了“校樣處理”和“樣品檢查”步驟,其他內容處理流程并無不同。對于科技期刊來說,數字化只是產品形態的改變,而閱讀本質并沒有改變。
二、科技期刊的特點
了解了數字出版的本質,我們再來看看科技期刊的特點。按照期刊內容,我國的科技期刊分為5大類:①綜合性期刊,指以刊登黨和國家的科技方針、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規、科技發展動態和科技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期刊;②學術性期刊,指以刊登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綜合評述為主要內容的期刊;③技術性期刊,指以刊登新的技術、工藝、設計、設備、材料為主要內容的期刊;④檢索性期刊,指以刊登對原始科技文獻經過加工、濃縮,按照一定的著錄規則編輯而成的目錄、文摘、索引為主要內容的期刊;⑤科普性期刊,指以刊登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期刊。
與社科類期刊相比,科技期刊一般具有固定的作者和讀者,閱讀群體較為專業,讀者數量也較少,在做數字化轉型工作時,需要考慮投入產出比非常重要。而且鑒于科技期刊的特征,如時效性(文章內容要求新、求快、求好)、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復雜性(文章插圖、公式、外文符號較多,排版難度較大)等,科技期刊的數字化相對更加困難,閱讀體驗也相對較差,尤其在手機等閱讀器上閱讀,很難達到想要的效果。
《鍛造與沖壓》雜志為半月刊,每月1日出版鍛造版,15日出版沖壓版。雜志作為由中國鍛壓協會主辦的一本服務于鍛壓行業的期刊,定位為綜合性期刊和技術性期刊的結合體,希望打造一本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集信息、技術、產品、市場與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端雜志。雜志提倡“工業休閑”的主題風格,注重圖片的表現,減少公式等純學術性的內容,開辟了“資訊”“行業綜述”“企業報道”等新聞、人文性欄目,整體來說,雜志的版式和內容比較符合也有利于數字化的傳播。
三、科技期刊的互聯網傳播
據筆者了解,科技期刊的互聯網傳播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①被知網、維普、萬方等科技數據庫全文收錄,根據文章下載收益分成,這是目前應用最多的方式,但有可能存在單篇文章作者授權的糾紛;②與平臺類期刊展示網站合作,如讀覽天下、龍源期刊網等,但由于此類網站的受眾較廣,展示多為大眾類、社科類期刊,所以傳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有的平臺還要收取高昂的電子雜志的制作費用,同樣也存在單篇文章作者授權的糾紛;③期刊自辦網站,可以將整本雜志電子版以PDF形式上傳至網站,可供讀者在線瀏覽或下載,基本上保持了期刊版式的“原汁原味”;也可以將單篇文章上傳至網站,或制作電子報通過郵件定期發送到讀者郵箱,讀者可以通過點擊鏈接上網站瀏覽。
目前,《鍛造與沖壓》雜志主要采用第三種方式進行互聯網傳播,而沒有采取第一和第二種方式,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原因:①雜志定位為綜合性期刊,所以內容方面要求嚴格,不刊登主要為評職稱等而發的論文,而且很多為雜志原創性內容,出于對版權和品牌的保護,沒有授權和第三方合作;②鍛壓行業是機械行業的一個分支,是一個相對較窄的行業,而雜志背靠協會平臺,擁有非常成熟的讀者資源,而且雜志主要靠免費寄送的方式發行,主要靠廣告收入運營,所以和其他機構合作意義不大;③雜志通過自辦網站傳播,保留了雜志網絡傳播的自,另一方面,也免除了與部分作者授權的糾紛。
四、科技期刊的移動互聯網傳播
目前,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數字閱讀開始普及,為數字出版產品的傳播和消費創造了條件,特別是以手機、手持閱讀器等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產品層出不窮。在科技期刊領域,筆者所接觸到的移動互聯網傳播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摘取部分內容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另一種是將雜志內容制作成App程序,通過手機、Pad等手持式閱讀器進行瀏覽。第一種形式無需繳納費用,依靠騰訊、新浪等運營商提供的平臺,讀者用手機或Pad登陸社交軟件關注訂閱,就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隨時隨地,及時方便;第二種形式需要科技期刊社將雜志內容進行重新編輯加工后,采用App封裝的形式,在移動應用程序商店中付費或者免費提供。讀者可以使用手機或Pad下載相關App程序,打開后就可以看到內容??萍计诳疉pp發行主要以期刊社獨自發行,或者由第三方平臺如VIVA、ZCOM、龍源等制作發行。目前有的期刊還是以整本雜志的PDF版形式瀏覽,保留了原來的版式,可以有放大和縮小頁面的功能,Pad等手持式閱讀器因為屏幕較大,閱讀體驗還可以,但手機因為屏幕太小,閱讀體驗就要大打折扣;有的期刊已經開始專業制作適應于手機和Pad瀏覽的版本,將文章打亂根據需要重新排版,只刊登適合于移動閱讀的文章,真正實現了從內容到版式全新的手機版或Pad版雜志。
因為經費有限和仍處于探索階段,目前《鍛造與沖壓》雜志主要采取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推廣,尤其是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效果較為顯著。每期雜志出版后,由當期責任編輯精選幾篇文章制作成“微刊”, 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發給關注的讀者。由于是原創稀缺的內容,很多讀者都通過朋友圈轉發,使得擴展面越來越廣,短短兩月,關注人數已過千人,這在一個如此專業的行業,已經很不容易。至于App版雜志,因為我社人員有限,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開發,而對外詢價后,認為報價偏高,而且不是一次性投入,每月的更新都需要付費,所以暫時放棄了。但筆者以為,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技術的日漸普及,肯定會制作出我們的App版雜志,因為這是大勢所趨。
目前科技期刊的生存狀態并不理想,一部分依靠科研經費,一部分靠主辦單位補貼,還有一些靠收版面費維持,仍有大部分刊物沒有實現轉企改制,很多還是靠行政,而不是靠市場運作,很多期刊仍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依靠平臺類數據庫的推廣能獲得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成收入外,單本科技期刊普遍缺乏數字化的能力和動力,但長此以往,必將對期刊的發展及生存造成巨大的危害,在強大的數據庫集成商面前,科技期刊將越來越沒有發言權,也將變得越來越懶于走向“數字化”,這將是一件非??杀氖虑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