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技術方案范文
時間:2023-09-04 17:1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化技術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起源于世界著名學府劍橋大學的Delcam,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其解決方案已經橫跨產品設計、模具設計、產品加工、模具加工、逆向工程、藝術設計與雕刻加工、質量檢測和協同合作管理等應用領域。多年來,Delcam一直堅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工制造和工藝研究,而新技術的研發一直是Delcam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此次展會上的新版本依舊沒有讓用戶失望:Delcam除了展示了數字化設計、加工和檢測方案外,還向觀眾重點介紹了全新的高速初加工策略――Vortex旋風銑。
Delcam中國區技術總監翟萬略介紹道,這是Delcam擁有專利的、最新的高速區域清除加工策略,其專門為硬質合金刀具而開發,可最大限度發揮硬質合金刀具的效力,尤其適合于可使用全側刃深切削的模型。旋風銑策略在整個加工過程中控制著刀具的接觸角,始終保持接觸角處于優化狀態,這樣得以在整個刀具路徑中始終保持只有直線運動才能實現的優化過的切削條件,從而縮短加工時間,也能夠得到更穩定的體積切削率和進給率,保護機床和刀具。
同時,Delcam還在展會上重磅推出了P T-MILL for PowerMILL加工包。PT-MILL for PowerMILL加工包是基于PowerMILL的高級定制開發,針對不同企業和不同情況量身打造的專業加工模塊,使企業的核心工藝技術得以傳承。這是Delcam為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汽車覆蓋件行業而推出的專業加工模塊,旨在固化企業核心工藝,提高企業核心技術競爭力,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篇2
關鍵詞:高校;數字化校園;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TN911.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ians is digitized campu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as a project manager,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Y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planning principles,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spa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digital
一、規劃背景
揚州技師學院的數字化校園是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化空間,以拓展現實校園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從而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需要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統一規劃,按照規劃的方案逐步實施。因此,前期的建設方案規劃對于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效果起著決定性意義,公司根據在多所高校與校方配合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規劃經驗,結合揚州技師學院的實際情況,通過該方案對揚州技師學院數字化校園建設主管單位給出數字化校園整體規劃的方式和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供校方參考。
二、規劃原則
數字化校園的規劃需要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目前主流的信息化技術,為學校規劃一個適合學校發展需要,并在技術上選取一個相對領先,成熟的方案。
規劃的方案必須要順應學校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發展目標,數字化校園的規劃要順應學校的發展目標,并為學校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信息化保障。如復旦大學是要建設成國內名牌,國際一流的高校,其建設的數字化校園也需要具備相應的實力。因此復旦大學采取了向港、澳、臺等發達地區的著名大學學習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方式,在規劃時,著重考慮了如何移至發達地區的建設模式,并以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規范學?,F有的管理,行政工作方式,實現不同部門間深層次的耦合和交互。而南師大發展的目標是要建設成國內重點,國際知名的高校,所以數字化校園工程在規劃時重點考慮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技術幫助學校在現有教學、管理上遇到的問題,為師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務,并在一定程度上各個部門的資源共享。
規劃的方案必須選擇先進、成熟的技術體系
數字化校園的技術選型和實現要點,需要選取目前信息行業中先進的技術體系,保證規劃的數字化校園符合行業發展的趨勢并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內可以持續的升級,避免因為體系的選型而造成的平臺過時。在實現方法上,也應該參考目前信息化建設中各個行業的先進手段,不管是應用到企業的還是政府部門的方案,都可以作為數字化校園的參考手法。
規劃的方案要適應學校的信息化現狀,使學校盡快完將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引入到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上。
目前國內高校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階段大多處于從校園網和部門級的管理信息系統向整體數字化校園轉行的階段,對于這類學校,進行數字化校園規劃的重點是設計一個數字化校園整個框架,通過集成,兼容前期學校投資建設的各種管理信息系統,充分的利用現有資源,保護各個時期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同時對明顯落后于需求和技術發展的系統進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級。
規劃的方案要與學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相匹配,保證規劃的數字化校園是可實現,可建設的。
數字化校園工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且有多種方式。對于有足夠人力和財力保障的學校,可以采用整體重建的方式,采用新的統一建設的系統和平臺替換學校前期建設的管理信息系統,并實現各個系統間深層次的整合,使整個學校成為一個大的URP系統;但對于更多的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必須在規劃時針對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人力資源現狀,確定建設的內容和方式,首先解決最關鍵的問題,搭建基礎性的框架,并為后續的建設奠定基礎,完成了這個工作,再逐步實施對各種部門級管理信息系統的改造。
三、建設內容的規劃
數字化校園建設內容的規劃,要從環境建設、資源建設、組織建設3個層次上,考察揚州技師學院現有的信息化基礎和各個層次上進行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和重點。
環境建設的規劃
環境建設主要包括校園網、網絡中心、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IDC中心等基礎設施、硬件的建設,這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前提。
在進行方案規劃時,需要全面的考察現有的環境是否符合數字化校園整體的需求,哪些地方還不足,尤其在IDC的規劃上,對于數字化校園需要的服務器、存儲、交換機等設備要作出配置的估算,并結合學校的投入情況,確定IDC建設的方案。
資源建設的規劃
對資源建設的規劃主要是規劃應用平臺和應用系統的建設內容,以及應用系統與應用平臺的集成方案。
應用平臺包括共享數據平臺、身份認證平臺和信息門戶平臺,在對應用平臺進行規劃時,首先需要確定這三個數字化校園在支撐平臺在揚州技師學院是否有需求:共享數據平臺主要實現各個部門間數據的共享使用;身份認證平臺為全校的師生用戶提供唯一的校園網數字身份;信息門戶平臺為師生用戶訪問全校的信息系統提供統一的入口。同時,還應該考慮平臺提供支撐服務的方式,是面向全校數據、用戶的集中管理還是有重點,有選擇的進行集中。
應用系統包括辦公自動化系統、教學系統、人事系統、學工系統、科研系統、研究生系統、財務系統等。這些系統在各個部門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且在建設時間上,系統的結構上,對外服務上各異。對應用系統的規劃首先應該調研現有的系統是否符合數字化校園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是否面向全校師生提供WEB服務。符合這個特征的,一般采用以少量的改造對其進行升級的方式實現和應用平臺的集成。一些建設年代較早,系統結構比較陳舊的系統,就實現和應用平臺的集成就需要以新的系統替代原有系統。所以,對應用平臺的規劃應該從現狀和需求的調研開始,結合數字化校園的整體運行框架,確定建設的方式。
組織建設的規劃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需要強有力的組織機構保障,在建設開始前,必須對學校進行數字化校園的領導機構、監督隊伍、實施隊伍進行詳細的設計,并爭取到 學校主要領導的同意,在全校范圍內建立起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氛圍。達到整體工程人人參與的良好的效果。
數字化校園的規劃還應該考慮對用戶的培訓,所以在前期要考慮師生,尤其是教職工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在具體建設方案上,可以采取學校與公司的合作方式,完成用戶的培訓。
四、建設階段的規劃
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階段一般劃分為3個,但在不同的學校,每個學校的建設內容不同,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學校對數字化校園的需求和基礎不同。
大多數的學校在一期工程中首先實現應用平臺的建設,并和各個應用系統集成集成,在二期工程中采用應用平臺提供的技術框架,統一的重建落后的應用系統,在三期工程使用前沿的計算機技術開發更多的師生服務。
而在另一些學校,由于對公共數據的要求較為強烈,因此一期工程首先完成共享數據平臺的建設,建設的內容以確定數據標準,定義數據格式和數據來源為主,要求各個部門使用這套標準的數據,并通過數據庫實現部分數據的共享;在第二階段,以前期積累的數據為主,通過建設信息門戶和身份認證系統實現數據的全面利用和用戶的統一管理,并在第二階段中完成各個應用系統的集成;在第三階段中,再完成應用系統的重建。
還有一些學校在因為建設時間的關系,在一期工程中快速的完成信息門戶平臺和身份認證平臺的建設;再在第二階段中完成全校共享數據平臺的建設和各個應用系統的集成。
隨著開放型一卡通系統的出現,以數字化校園為基礎的一卡通系統的建設方案逐漸出現,因此一些學校將開放型一卡通系統和應用平臺的建設放在第一階段,確保這兩個重點工程的質量,后續再實現各個應用系統的集成。
揚州技師學院在建設階段的規劃上,需要針對學校對數字化校園各項功能特點需求的緊迫程度,劃分建設的階段。公司建議數字化校園的切入點考慮以基礎平臺的建設為主,實現現有系統的集成并為后續建設的系統提供標準和規范。
建議的數字化校園建設計劃:
注:以上計劃為建議的建設計劃,具體實施計劃以規劃完成后雙方共同討論確定的計劃為準。
--------------------
參考文獻:
[1] 數字化校園之校園一卡通的建設.張升平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 第1期
[2] 新一代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 許鑫 蘇新寧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05 第1期
[3] 中國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思考. 萬里鵬 陳雅 鄭建明 《情報科學》 2004 第3期
[4] 基于數字化校園的校園一卡通構建. 蘇文勝 馬千軍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05 第1期
[5]基于數字化校園門戶的分布式身份認證系統研究. 鄧志宏 蔡海濱 蔡悅華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05 第8期
篇3
關鍵詞 數字化變電站 設計 電氣設備 過渡方案
引言
目前,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已經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運用還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局限性。另外,隨著電力系統的結構越來越復雜,電壓等級越來越高,對系統運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數字式互感器技術和智能一次電氣設備技術的日臻成熟并開始實用化,以及計算機高速網絡在電力系統實時網絡中的開發應用,數字化變電站技術開始在我國逐步得到應用。數字化變電技術代表著變電站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方向。IEC61850標準為數字化變電站技術奠定了技術標準。數字化一次設備以及數字化通信技術的發展及實用化,也使得按IEC61850建設數字化變電站成為可能。
1 數字化變電站的關鍵技術
就目前技術發展現狀而言,數字化變電站是建立于IEC61 850通信規范基礎上, 由電子式互感器(ECT、EVT)、智能化開關等智能化一次設備、網絡化二次設備按變電站層、間隔層、過程層分層構建而成,能夠實現變電站內智能電氣設備間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現代化變電站。它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IEC61850標準
就概念而言,IEC61850標準主要圍繞以下4個方面展開:
(1)功能建模。從變電站自動化通信系統的通信性能(PICOM)要求出發,定義了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功能模型(Part5)。
(2)數據建模。采用面向對象的方法,定義了基于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數據模型(PartT-3/4)。
(3)通信協議。定義了數據訪問機制(通信服務)和向通信協議棧的映射,如在變電站層和間隔層之間的網絡采用抽象通信服務接口映射到MMS(IEC61850-8-I),在間隔層和過程層之間的網絡映射成串行單向多點或點對點傳輸網絡。
(IEC61850-9-1)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3標準的過程總線(IEC61850-9-2)(Part 7-2,Part8/9)。
(4)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工程和一致性測試。定義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ke up Language)的結構化語言(Part6),描述變電站和自動化系統的拓撲以及IED結構化數據。為了驗證互操作性,Part10描述了IEC 61850標準一致性測試。
1.2電子式互感器
電子式互感器分為兩大類:有源電子式互感器和無源電子式互感器。有源電子式互感器利用Rogowski空芯線圈或低功率鐵心線圈感應被測電流,利用電容(電阻、電感)分壓器感應被測電壓。遠端模塊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后經通信光纖傳送。無源電子式互感器利用Faraday磁光效應感應被測電流信號,利用Pockels電光效應感應被測電壓信號,通過光纖傳輸傳感信號。
1.3智能化一次設備
根據IEC62063:1999的定義,智能開關設備是指具有較高性能的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配有電子設備、傳感器和執行器,不僅具有開關設備的基本功能,還具有附加功能,尤其在監測和診斷方面。
1.4網絡化二次設備
將IEC61850應用于變電站內的通信,以充分利用網絡通信的最新技術,實現二次設備的信息共享、互操作和功能的靈活配置。
2 系統設計原則
按照數字化變電站的要求和各層所需要達到的功能,針對一個典型接線的35kV變電站,建立數字化變電站模型,并給出系統結構及配置方案。設計方案應具有先進性,同時作為一種實際應用,還應充分考慮目前國內外高壓電氣設備和二次設備(IED)的發展情況和運行經驗。
設計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實現:
(1)建立35kV變電站模型,給出電氣主接線和IED配置。
(2)分析數字化變電站的分層網絡特點,建立全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網絡。
(3)針對已建立全數字化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網絡,選擇數字化變電站高壓電氣設備和二次設備。
3 系統設計方案
3.1變電站主接線及IED配置
以下設計中按照常規的35kV變電站考慮:配備有載調壓變壓器2臺;35kV單母線分段,兩路進線一主一備,1號進線所帶35kV直配變一臺,作為所用備用電源,10kV單母線分段,每段母線各五路出線,集中無功補償分兩臺,分別接于10kV I、Ⅱ母線,電氣接線如圖1所示。
本方案中,35kV變電站采用保護及測控一體化設計,1、2號主變壓器各配置一臺主變差動保護測控裝置,提供雙斜率雙拐點差動制動特性的比率式電流差動保護和差流速斷保護功能。此外,這兩臺保護還可為變壓器高、低壓側提供過流后備保護功能。測控方面的功能包括差動和制動電流、2次和5次諧波、電流等測量值,以及事件及故障錄波、數據記錄等功能。35kV1、2號進線、母聯配置一臺線路保護裝置,主要提供完整的過流、速斷和線路差動保護。兩臺主變保護各組一個屏,兩條進線和母聯的保護組一個屏。
對于10kV饋線系統(含進線、變壓器、電動機、母聯等),有兩種配置方式,第一種是分散安裝模式,在每條10kV饋線上配置一臺綜合饋線保護裝置,提供過流和速斷保護,其它保護功能包括電壓和頻率保護、斷路器失靈保護等。測控方面的功能包括重合閘、故障測距、斷路器操作次數及開斷電流統計、同期檢測、事件及故障錄波、各種電量及需量的測量功能,10RV饋線保護安裝在相應的饋線開關柜上。第二種方式是組屏方式安裝模式,在10kV每段母線處各配置一臺多饋線保護裝置,一臺這樣的保護可同時為5條10kV饋線提供監控保護功能,并為母聯提供保護,我們選用后一種安裝方式,多饋線保護通過組屏安裝在35kV主控室或10kV配電室,10RV I、Ⅱ兩段母線只需兩臺多饋線保護裝置,各組一個屏。
變電站層配置主、備兩個遠動主機和主、備兩個后臺監控主機以及工程師站、人機工作站等設備,整個系統共組五個屏放在主控室。
為了使得變電站可以兼容部分不支持IEC61850的智能設備(女IIUPS、直流屏、消弧系統,電度表等),所以方案中設置了單獨的IEC61850通信管理機、對時等輔助設備,其功能是將這些智能設備轉換成符合IEC61850規范,同時實現統一對時。
3.2變電站網絡組網
3.2.1過程層網絡
過程層上最大的數據流出現在電子式互感器和保 護、測控之間的采樣值傳輸過程中,采樣值傳輸有很高的實時性要求。此外,保護、測控裝置之間的互鎖,保護和智能開關之間的跳合閘命令也有很高的實時性和可靠性要求。因此,過程層通信的實時性和可靠性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過程層組網有四種方案,分別為面向間隔原則、面向位置原則、單一總線原則和面向功能原則。其中面向間隔組網方案結構清晰,易于維護,互操作性甚至互換性既可在IED層面獲得,也可在間隔層面獲得。在IEC61850實施初期,由于缺乏足夠的互操作性實踐經驗,該方案使間隔層的互操作性更容易得到保證,所以在本設計中采用此方案組網,并采用100MB光纖冗余的過程總線環網,保證采樣值報文和跳閘GOOSE報文傳輸的實時性、可靠性,具體構建如下:
35kV部分和10kV部分各為一間隔進行組網,這兩部分的ECT/EVT從一次側采集到電流/電壓信號后,分別接入本間隔內設置的合并單元中,合并單元采用IEC61850-9-2標準對采樣值進行處理,處理后的采樣信息經過本間隔內的一臺工業以太網交換機接入過程層環網中,這樣,采樣值信息就可以在過程層環網上被共享,傳至保護和測控設備里。智能開關設備如同合并單元一樣,經本間隔內的一臺工業以太網交換機接人過程層環網中,傳至保護和測控設備中,合并單元及智能開關設備分別接入這兩臺交換機中,這樣的話,同一間隔內的兩臺交換機可達到網絡冗余功能,如果有其中一臺交換機故障也不會影響過程層重要數據的傳輸安全。
3.2.2變電站層網絡
變電站站級網絡主要處理間隔層之間IED的通信,同時要與后臺人機工作站、工程師站進行信息交換,并通過遠動裝置與各級調度進行雙向信息交換,變電站網絡也可以通過網絡設備直接接入電力數據網。
由于間隔層設備之間以及間隔層和變電站層之間需要共享電壓、電流值及狀態信號,而且間隔層IED數量較多,數據傳輸量大,為避免出現網絡堵塞,保證通信可靠性,變電站層網絡采用1000MB~光纖交換式以太環網結構,來保證帶寬和可靠性。間隔層為支持IEC61 850標準的數字式智能電子設備保護、控制、測量,集中組屏安裝。分別有1號主變屏、2號主變屏,35kV兩條進線、母聯屏,2面10kV饋線保護屏,每一單元為一獨立網絡單位,相互之間可以交換信息,基于IEC61850標準規范與環網總線相連,與其它各單元、主站和調度系統進行交換信息。后臺控制室通過變電站網絡向保護和測控裝置下達控制命令,GPS裝置也通過變電站網絡向全站統一授時,另外,遠動系統也由變電站層網絡經路由器與外部電力調度網絡相連。
根據以上對35kV數字化變電站過程層和變電站層的組網分析,具體網絡構建如圖2所示。
4 電氣設備的配置
4.1電流/電壓互感器及合并單元
電子式電流/電壓互感器分為有源和無源兩種,由于有源互感器簡單可靠,穩定性較好,國內外已經進入商業運行的以有源互感器居多,光學互感器在超高壓系統中優勢較大,但還處在不斷改進過程中。因此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35kV變電站各電壓等級的互感器選用有源互感器。具體選擇配置方案如下:
(1)在35kVI號、2號進線部分和在35kV I、Ⅱ段饋線部分各選擇一對帶有一個保護級和一個測量級輸出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在35kV I、Ⅱ段母線處設置帶有一個保護級(測量)和一個用于零序電壓的電子式電壓互感器;35kV母聯部分選擇帶有一個保護級和一個測量級輸出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
(2)在10kV I、Ⅱ段母線進線部分各選擇有一個保護級和一個測量級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在10kV I、Ⅱ段母線的每條饋線部分同樣選擇有一個保護級和一個測量級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l在10kV I、Ⅱ段母線部分各選擇有一個保護級(測量)和一個用于零序電壓的電子式電壓互感器;10kV母聯部分選擇帶有一個保護級和一個測量級輸出的電子式電流互感器。
合并單元負責將有源互感器采集的35kV和10kV線路上電流、電壓信號按IEC61850-9-2標準經光纖以太網傳輸至過程總線所需保護,具體配置方案如下:
(1)在35kV I、Ⅱ段母線處各設置一臺合并單元,采集35kV1、2號進線和出線部分的三相線路保護和測量電流值,同時采集35kV I、Ⅱ段母線的單相線路電壓值和零序電壓值,其中35kVⅡ段母線處的合并單元也負責采集35kV母聯部分電流值。
(2)在10kV I、Ⅱ段母線處各設置一臺合并單元,采集10kV I、Ⅱ段母線的進線和10條饋線部分的三相線路保護和測量電流值,同時采集10kV I、Ⅱ段母線的單相線路電壓值和零序電壓值,其中10kVⅡ段母線處的合并單元也負責采集10kV母聯部分電流值。
4.2智能斷路器
在數字化變電站中,智能開關設備的研究和現場應用相對滯后一步。因此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可供選擇的智能開關設備不是很多,目前主要的還是一些國外廠家生產的產品,國內的廠家也已經在開發適用于各種電壓等級的智能開關設備,其中35kV和10kV的智能開關柜已經開始試用。
本方案中,35kV和10kV智能開關設備選用智能化的成套開關柜,配備智能保護(控制)裝置,這種裝置應具有自動采集交流量和監視斷路器狀態等功能,并以IEC61850標準與站內其它IED進行通信。另一種方案是采用常規的開關柜,再在開關柜上加裝基于IEC61850標準的保護、測控一體化裝置及智能操作箱來實現智能開關柜的功能。
4.3交換機
以太網交換機在過程層通信的主要網絡部件,由于過程層通信所處的惡劣電磁環境,以及采樣值和GOOSE信息對實時性的要求,方案中選擇工業以太網交換機。
篇4
關鍵字:數字化醫院; 建筑智能化; 醫院信息化
引言:數字化醫院作為一種全新的醫院管理模式與理念,通過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的融合,改善醫療環境,提高醫院服務水平和效率,促使醫療服務從形式到內容上發生結構性變化,進而達到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1.數字化醫院融合架構
數字化醫院是由醫院建筑智能化、數字化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有機結合而成的三位一體的現代醫院運營體系。在新一輪的醫院變革歷程中,數字化已被明確定位為變革的重要環節。而信息化技術與樓宇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數字化醫院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越來越多的醫院正致力于樓宇智能化與業務數字化的建設,以期改進就醫環境、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整合資源,提升患者滿意度,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現代化服務型醫院轉變。
延華智能作為專業系統提供與集成服務商,多年來在探索醫院業務及智能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通過深入了解各類醫院各科室的工作性質、功能、流程及發展需要,并結合醫院管理者的要求,提出了一套全新的醫院智能化和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它集成了醫院管理流程中諸多復雜的環節,將診療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集為一體,“以病人中心,以醫療信息為主線”,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為支撐,實現醫院診療自動化、建筑設備管理智能化、管理信息集成化,并以信息的互通和互操作構架各類應用系統,形成診療手段完備,管理科學,信息一體化、高效節能的數字化醫院解決方案。
數字化醫院總體架構
2.數字化醫院基礎平臺解決方案
數字化醫院基礎平臺建設解決方案針對醫院的基礎硬件平臺建設和現狀,從弱電綜合管線、綜合布線、無線信號集成覆蓋、計算機網絡、數據與語音整合、信息安全、數據存儲等七個方面,提出了建立醫院基礎平臺的系統整體構架, 為醫院用戶提供端到端品質保證的融合數據、語音、視頻等多業務的融合通信平臺。
2.1醫院公共區域智能化解決方案
醫院的公共區域主要包括門/急診大廳、候診區、公共走廊/通道、停車場、就餐區等場所。這些公共區域是醫院人員最密集的公共場所,同時又是醫院多種流線的交叉點。根據公共區域與各功能科室的相互關系,通過智能化技術,從多媒體信息系統、安全防范(視頻監控、門禁管理、防盜報警、巡更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一卡通系統、公共廣播及背景音樂系統和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系統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建立公共區域智能化解決方案的系統整體構架。
2.2門/急診數字化解決方案
門急診數字化解決方案既是一個面向醫院醫療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又是一個面向醫療服務的信息服務系統。方案充分利用現有計算機和網絡,自動分診、信息和語音導航等手段,設計出合理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和數據流程,盡量避免操作的繁瑣、數據的重復和信息的冗余,使患者在掛號、候診、就醫、檢查等各環節都感受到安心、快捷、有序的一流醫療環境和服務水準。
門/急診數字化解決方案包括:觸摸屏多媒體導診與查詢系統、預約掛號系統、排班系統、門急診掛號系統、分診排隊叫號系統、門診信息系統、門急診收費系統、門急診醫生工作站、門急診護士工作站、門診電子病歷、門急診藥房管理系統、門急診手術管理系統、門診部管理系統、體檢管理系統等。
2.3住院數字化解決方案
住院數字化解決方案利用先進的信息管理和智能化技術進行住院業務流程的優化與再造,業務流程涉及醫療、護理、檢驗檢查、藥房、收費和病案管理等醫院多個部門,可以從整體上提高醫院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使病人獲得更為適宜、便捷和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
延華智能住院智能化解決方案包含了住院處管理系統、住院醫生工作站、住院護士工作站、住院電子病歷、住院藥房管理系統、配液中心管理系統、臨床路徑管理系統、PDA臨床支持系統、無線查房系統、RFID無線定位系統、重癥監控及家屬探視系統、病區醫護呼叫對講系統、可視對講式病房家屬探視系統、病案收繳歸檔及借閱系統、病歷數據分析挖掘系統等。
2.4手術智能化解決方案
醫院手術智能化解決方案根據手術部的業務流程和其功能需求,從手術潔凈空調系統管理、手術室的群呼/專呼/背景音樂系統、手術麻醉系統、手術示教系統等多個方面整體建立手術智能化系統總體構架。
2.5醫院醫技管理解決方案
該方案為醫院各醫技科室提供實驗室管理系統(LIS)、醫學影像管理系統(PACS/RIS)、超聲信息系統、內鏡信息系統、病理信息系統、核醫學信息系統、心電信息系統、血庫管理系統等完整的數字化醫技建設架構。
2.6醫院物流智能化解決方案
根據現代化醫院的需求和國內外醫院物流發展趨勢,解決方案提出院內物流信息化管理及其自動傳輸系統。其中醫用物流傳輸系統用于醫院內各種日常物品傳送,可傳送藥品、醫療器械、單據、標本、血液、血樣、X光片、敷料、處方等等,實現醫院內絕大多數物品的自動化快速傳遞。而物流的信息則通過藥庫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物資管理系統、衛生材料管理系統、制劑和試劑管理系統的有效集成,實現物資流向監控與質量管理,達成院內物資的高效流轉
2.7醫院節能和設施管理智能化解決方案
醫院人員密集、設備密集,醫院建筑設施管理和節能的智能化解決方案通過對醫院建筑設備如:HVAC設備、供配電及照明設備、給排水設備、電梯等進行統一管理,用能量計量系統對醫院內的用電量、水量(冷水、生活熱水)、醫用氣體(氧氣、壓縮空氣、負壓空氣、笑氣)、空調熱能實現量化管理,建立自動抄表系統,即時提供系統的能耗數據,建立單床能量消耗的統計數據和節約分析的意見。是提高后勤管理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的重要手段。最終創造一個高效、節能、環保、舒適的醫院環境,并對醫院設施的突發事件做出緊急反應。
2.8多功能廳/會議室/應急指揮中心智能化解決方案
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智能建筑,設計和配置完整的多媒體電子會議系統已成為醫院內部實現資源共享,滿足醫院綜合業務的基本要求。
本方案根據各種會議室的規模和功能定位,從多功能電子會議系統、遠程診療支持系統、應急指揮中心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建立多功能廳/會議室/應急指揮中心智能化解決方案的系統總體構架,在滿足醫院日常會議需要的同時,可按需與上級主管部門或相關管理機構的應急指揮中心聯網,形成統一指揮立體應急體系,提高醫院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2.9醫院管理中樞智能化解決方案
信息中心機房和消控機房是醫院信息系統和管理系統的中樞。機房建設和管理直接關系到醫院信息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各類計算機網絡、通信、自動化設備只有通過穩定、可靠的運行才能發揮其效益,機房的環境條件是設備的穩定可靠運行的基礎保障。方案針對醫院信息中心機房和消控機房的需求,從機房裝修、機房電氣、機房空調、氣體消防和機房環境監控等五個方面,提出了建立管理中樞的系統整體構架。
2.10醫院辦公管理解決方案
醫院辦公管理解決方案旨在為醫院提供一個專屬于醫院的定制開發的全數字化無紙辦公辦公系統。它包括了自動化系統(OA)、醫務科管理系統、護理部管理系統、醫院感染管理及疫情報告管理系統、醫院醫療信息查詢系統、醫院藥品信息查詢系統、醫院物資信息查詢系統、遠程醫療會診系統、醫院財務信息查詢系統、績效考評管理系統、成本核算管理系統、經濟核算管理系統、醫院經濟和經營分析系統、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和分析系統、患者關系管理及市場預測系統等。在數據單點錄入多點授權后共享的建設方針下,提高全院協同工作的效率,真正建立涵蓋全院的簡潔、有序、資源高度共享的辦公自動化體系。
篇5
[關鍵詞]配電自動化;方案;應用;綜述
中圖分類號:TM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8-0360-01
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具有實時性好,自動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強之特點,能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發送對用戶的服務,具有顯著的經濟優越性和良好的社會綜合效益。因此,我們需要根據城區配電網發展的實際情況,充分運用當代科技手段,提高配電網的管理水平。
一、配電自動化實施的目的
配電自動化實現的目標可以歸納為:提高電網供電可靠性,切實提高電能質量,確保向用戶不間斷優質供電,提高城鄉電力網整體供電能力,實現配電管理自動化,對多項管理過程提供信息持,改善服務,提高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減少運行維護費用和各種損耗,實現配電網經濟運行,提高勞動生產率及服務質量。
二、配電自動化在供電企業中應用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供電質量。;實施配電自動化,降低了能源損耗和供電風險,提高了供電可靠性,有利于發送供電質量。
(二)有利于提高縣級供電企業管理水平,同時也是提高其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自動化的動作模式,通過對配電網絡的監控,能夠有效減輕倒閘操作的工作量,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安全性。
(三)有利于不斷提高供電能力,開拓電力市場實施配電自動化,能正確判斷故障位置,自動隔離故障,自動恢復供電,將故障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大大提高了電網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事故處理的效率,從而提升供電能力,羸得消費者好評。
三、配電自動化的內容
(一)配電自動化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饋線自動化。饋線自動化完成饋電線路的監測,故障診斷,故障隔離和網絡重構。其主要功能有:運行狀態監測,遠方揮手就地自主控制。無功補償和調壓等。(2)變電站自動化。變電站自動化指應用自動控制技術和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通過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或自動裝置代替人工對變電站進行監控,測量和運行操作一種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指應用自動控制技術和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通過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或自動裝置代替人工對變電站進行監控,測量和運行操作的一種自動化系統。變電站自動化以信號數字化和計算機通信技術為標志,進入傳統的變電站二次設備領域,使變電站運行和監控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得顯著的效益。(3)變電站自動化的基本功能有:數據采集,數據計算和處理,越限和狀態監視,開關操作控制和閉鎖,與繼電保護交換信息,自動控制的協調和配合,與變電站其他自動化裝置交換信息和與調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項功能。(4)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是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將配電網實時信息,離線信息,用戶信息,電網結構參數,地理信息進行集成,構成完整的自動化管理系統,實現配電系統正常運行及事故情況下的監測,保護。
(二)配電自動化及管理功能(1)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的主站。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主站是整個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的監控,管理中心。其主要功能有實時功能和管理功能:實時功能: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控制功能,事件報告,人機聯系,系統維護,故障處理等。管理功能:指標管理、地理信息系統(GIS),運行管理,設備管理(FM)輔助設計(AM),輔助工程管理、應用軟件等。(2)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的中心站。在特大城市的配電自動化管理系統中可設中心站,是下屬主站經加工處理后的信息匯集,管理中心。主要負責全局重要信息的監視與管理,特大城市電力部門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確定本局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中是否設置中心站。
四、配電自動化系統方案的設計
(一)通信方案設計。(1)通信內容:包括遠程控制開關的動作(遙控),如合閘,分閘等,遠程查詢開關的工作狀態(遙信),如正向有電、無電、左供電、右供電等,查詢當前時刻的運行參數(遙測),如開關的整定值,報警,統計值等。
(二)通信方式。實時模式可以根據用戶的設定做到實時上傳,最小間隔為1S,實時性強,但通信流量大,運行成本高。
(三)主站系統設計。(1)子站終端的設計。(2)配電自動化系統(DAS)的設計。
五、配電自動化系統的組成
(一)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指應用自動控制技術和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通過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或自動裝置代替人工對變電站進行監控,測量和運行操作的一種自動化系統。
(二)10KV饋線自動化系統:完成10KV饋電線路的監測,控制,故障診斷,故障隔離和網絡重構。
(三)配電管理系統:是指用現代計算機,信息處理及通信等技術,并在GIS平臺支持下對配電網的運行進行監視,管理和控制。主要功能有:數據采集和監控。配電網運行管理,用戶管理和控制,自動繪圖設備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四)用戶自動化系統:用戶自動化即需求側管理,主要包括負荷管理,用電管理,需方發電管理等。
六、配電自動化系統現狀分析
(一)配電自動化技術現狀。自動化程度較低,具體表現有:(1)僅在故障時起作用,正常運行時不能起監控作用,不能優化運行方式。(2)調整運行方式后,需要到現場修改定值。(3)恢復健全區域供電時,無法采取安全和最佳措施。(4)隔離故障時需要經過多次重合,對設備沖擊很大,這些系統目前仍大量應用。
(二)第二階段的配電自動化系統是基于通信網絡,饋線終端單元和后臺計算機網絡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在配電網正常運行時也能起到監視配電網運行狀況和遙控改變運行方式的作用,故障時能及時察覺,并由調度員通過遙控隔離故障區域和恢復健全區域供電。
(三)第三階段的配電自動化系統。它在第二階段的配電自動化系統的基上增加了自動控制功能。
七、配電自動化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
(一)配電自動化管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不僅技術復雜,工作量大,還多個部門,多個專業的協作配合,更牽動諸多作業流程,專業分工,工作習慣,甚至組織機構的變革,必需有實實在在的,統一的組織領導機制和強有力的日常協調機制;同時必須成立一個包括配網規劃,自動化通訊,工程設計,配網高度,配網運行,用電管理等專業的柔性管理小組,共同參與,確保開發的系統應用。
(二)分析現狀,優化設計。近幾年,全國為數不少的城市供電企業已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朽電系統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因此,今后配電自動化管理系統的開放應建立在一個具有標準性,開放性,可擴充性的符合計算機時代要求的,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的應用平臺上,才能避免因系統發展和技術進步造成重復建設或推倒重來。
(三)實施試點,有序推進。(1)試點階段:選擇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區域或朽電線路,建立小規模試點系統,其目的是驗證自動化系統的功能設置是否滿足實際應用需求。對通信系統,通信規約,控制方式等重要問題進行檢驗。(2)實用化應用階段。通過對試點階段發現的問題進行修正,在技術,設備等方面進行規范,逐步開始分期的實施,在更大范圍內擴大應用,使自動化系統能進一步提高配電系統運行管理水平。
結束語
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之所以受到良好的社會效益,是因為其特點是實時性好,自動化水平高,管理功能強,可以發送對用戶的務,提高供電可靠性和電能質量,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所以要在按照城網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積極采用,合理選用,推廣應用配電自動化及管理系統。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XX科技孵化園區 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 設計方案 應用
Abstract: the configuration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equipment type selection, the whole system should both comply with the tide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the key of digital video, compression, decompression, stream, transmission adopts is widely used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products. On the premise of meet the function, system design to be advanced, and maintain advanced in a period of tim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XX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ion area, network digital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N945.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概述
1.1 項目背景
XX科技孵化園是XX市最大的高科技企業創業園區之一,該園區一期工程在2008年完工時,就已經安裝了全套的模擬視頻監控系統,確保園區內部企業的安全防范工作順利落實。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的模擬視頻監控系統已經無法滿足逐漸增加的安全防范需求,網絡數字視頻監控技術日趨成熟,更大容量,更多點位,更智能的管理,更人性化的操作,使得網絡數字視頻監控全面搶占了視頻監控項目的制高點。該孵化園二期工程完工后,根據各相關部門的要求,分析實際技術環境,最終選擇全面使用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同時,對一期工程的傳統模擬視頻監控系統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并入新建的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中,統一管理。
此次項目難點在于除了二期工程的視頻監控系統構建外,還需要在盡可能利用原有建設條件的情況下,將一期模擬視頻監控系統全面改造升級,并入新的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當中,保證園區整體安全防范體系的完整性。
1.2設計依據
設計方案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和園區的平面圖紙,參照國內外相關法規和標準設計的安防系統解決方案。我們將本著誠摯、嚴謹、負責的敬業態度,根據本工程的實際要求,利用成熟的技術經驗提供設計方案。
2.系統設計
2.1設計思路
此次設計思路如下:
(1)根據要求,此次設計采用服務器集群結構,實現“大容量、多畫面處理、實時錄像和回放、聯網遠程監控”的目標。
(2)此次設計系統便于以后用戶的安裝、操作和今后的維護便利;
(3)系統設計考慮了各種兼容要求和擴容要求:包括現有數字設備的接入、現有模擬設備改造接入、控制及監控點后期擴容、系統規模擴容、臨時授權用戶遠程監控等各種可能擴容方式下對現有網絡的兼容和便利性,設計的系統能夠滿足兼容和平滑擴展的要求。
(4)系統設計對網絡傳輸路由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可以在局域網、廣域網、城域網、無線網絡等各種方式下運行。根據網絡資源的情況,在不同的網絡帶寬下可以靈活設置編碼格式,以獲得不同的圖像質量。
(5)此次設計的系統是按標準和開發的,系統軟件全部采用通用的主流標準;如系統采用標準的TCP/IP協議、接口標準通用等;適合生產園區安保系統各個標準子系統的集成。
(6)系統考慮了操作冗余、數據安全和遠程鑒權等技術手段,保障系統安全運行和不受外部入侵,完善的身份認證能力,保證系統穩定運行。
(7)在技術性價比方面,方案采取實用的原則,不追求高端設備的堆砌,特別是對于舊系統的升級改造方面,方案本著盡可能利用現有設備的原則,選擇通過傳輸設備的替換,將已經布線完成的模擬監控系統有效利用,大大降低了施工及線材成本,更無需影響一期樓內的正常工作,完全達到最大可能的項目性價比。
新建數字網絡綜合監控系統的關鍵設備包括監控系統軟件平臺,網絡硬盤錄像機(NVR),網絡攝像機和專用傳輸設備。
在項目中,采用了北京安力博發科技有限公司的“佰沃”數字視頻監控解決方案所包括的軟硬件產品來搭建系統。
2.2總體框架
根據生產園區網絡數字視頻監控系統要求,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如下方案。
所有的視頻的傳輸、切換主要包括“佰沃”高清低碼流網絡攝像機(槍機、半球、智能高速球),“佰沃”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佰沃”BDCMS數字視頻監控管理平臺軟件,“佰沃”B-DTA100/200數-模以太網延長器等專業設備來完成。對系統的設計,嚴格遵照國家及部級標準來進行,使整個系統的配置充分的體現科學合理、實用、經濟的原則,以達到較高的性能價格比和保護技術的先進性,同時也使系統的功能和容量都具有可擴展性,為今后的升級和擴充創造了一個較大的技術空間。
系統結構如下圖,前端的“佰沃”高清低碼流網絡攝像機采集視頻信號并進行壓縮編碼,然后通過網絡將數字化后的信號傳到監控中心。
2.3監控中心配置
園區監控中心放置安裝了”佰沃”BDCMS視頻管理平臺客戶端的“佰沃”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NVR)以及安裝服務器軟件的服務器、虛擬矩陣工作站等設備。
“佰沃”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NVR)負責存儲及轉發前端網絡攝像機發送過來的視頻流,單臺”佰沃”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NVR)最高支持70路高清(按照4Mb碼流計算)畫質圖像的存儲和轉發,NVR系統可以通過聯網的方式使多臺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NVR)成為一個整體的監控系統,通過一臺中心管理服務器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操作,更加方便用戶的使用。
“佰沃”虛擬矩陣工作站可以將”佰沃”BDNVR網絡硬盤錄像機(NVR)轉發的實時視頻或者錄像數據在監控中心解碼上墻顯示,如果有其他用戶需要查看監控圖像,只需要安裝”佰沃”BDCMS監控平臺客戶端軟件,經過中心管理遠的授權后,可通過客戶端登陸到服務器上實現對整個監控系統的監看。
客戶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增加,只要PC與本網絡相連即可,中心則無須增加任何設備。若監控點發生問題,值班人員可以及時通知事發地點的值班人員或親自處理。
2.4監控前端配置
為了獲得最佳圖像效果,原有模擬攝像機的清晰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將前端攝像機統一配置為“佰沃”高清低碼流網絡攝像機,且以槍機、半球、高速智能球這三種攝像機為主。
在主要出入口配置“佰沃”BD10C-130HD1W1/1高清寬動態槍式網絡攝像機,對進出的人員,車輛進行記錄,寬動態效果可以在強光照射的條件下,清晰的記錄車輛牌照的圖像。
周界及主通道采取槍機與高速智能球型攝像機搭配的方式,確保在發生非法入侵等特殊情況時,通過高速智能球型攝像機的操控,室外場所可以做到無死角監控。
樓宇內部采用半球及槍機搭配,即保證了隱蔽,美觀,不會影響樓內人群的正常工作生活,又可以實時監控并記錄各個公共區域內的安全情況。
2.5傳輸線路配置
由于涉及模擬監控升級改造及新監控點位的建設,因此在傳輸線路方面分為兩個部分進行。
舊有模擬監控系統的前端采集設備為了保障圖像清晰,已經全部升級為高清網絡攝像機,因此需要將前端的網絡信號傳輸到控制中心。
按照以前的做法,應該將原有布設的模擬信號傳輸線路(同軸線)全部廢棄,重新布設網線,交換機,光纖傳輸器,光纖等全新的傳輸線路。但是這種方案浪費較大,不僅原有的管路完全浪費,新建管路也涉及大量的重復投資,更重要的是在布設線路時會對樓宇內人群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園區的服務質量,對園區形象造成極大的損失。因此,在方案中,采用了“佰沃”B-DTA100/200數-模以太網延長器,對原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佰沃”B-DTA100/200數-模以太網延長器以“對”為單位,一前一后,前端設備可以將前端網絡攝像機采集并編碼出來的網絡信號,轉為可以在同軸線內進行傳輸的模擬信號,利用原有的模擬信號傳輸線路,統一的傳輸到控制中心,再經過后端的設備,還原為高清網絡信號,進入整體網絡系統當中。
這種方式利用了原有的管路,節約了大量的線材,輔材,傳輸設備等費用,降低了人工的工作量及施工費用,安裝極其簡便,把原有系統升級改造對樓內人員的影響降到最低,將原有系統輕松簡便的融入了新建網絡系統中。
新的監控點建設則直接基于局域網絡,通過各級交換機,光纖等設備,構造新的網絡傳輸系統。
篇7
關鍵詞:AT89C51,電子密碼鎖,軟件設計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password lock design was discussed, starting from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in two parts, to meet the people on the safety of cipher lock, it has high security and low cost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easy operation etc..
Keywords: AT89C51, electronic password lock, software design
中圖分類號: S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主要介紹
設計主要通過愛特梅爾半導體公司的AT89C51運用,來實現單片機電子密碼鎖的設計,其重要功能如下:
(1)通過鍵盤輸入密碼,密碼正確,鎖自動打開。
(2)鍵盤的鎖定功能和報警系統。若密碼輸入錯誤時,系統則會顯示錯誤提示,輸入錯誤次數超過預設次數時,報警系統則會蜂鳴報警并鎖定15秒。
二、總設計方案
設計主要采用AT89C51為核心的單片機控制原理。通過靈活的單片程序設計以及豐富的輸入輸出端口,其具有準確的控制性,能實現密碼鎖的基本功能,還能增加調電存儲和遙控控制以及聲光提示等功能,其遠離如下圖。
圖為 單片機控制原理圖
三、軟件的電路設計
3.1、電源電路的設計
主要采用了外部輸入電壓設計,原理圖如下。
圖為電源電路
在輸入端Vin電壓為9伏特時,通過7805穩壓芯片后,其輸出端Vout電壓則為5伏特。如上圖,CN1和CN2分別為電壓的擴展單元,CN1和CN2均有插針,可以用杜邦線對其單片進行連接。C1的作用主要是濾去高頻信號,C2主要是濾去低頻信號。D1則為二極管,其適宜電流為3-100毫安,這時在R1上我們就要選用470歐姆則為適合。
3.2、鍵盤電路的設計
該設計采用了矩陣鍵盤,運用了行列式鍵盤,這樣就減少了連接口I/O線的使用,在按鍵多時,都采用此方法。其原理圖如下圖所示。行線和列線之間的交叉處不相通,主要利用按鈕來連通,這種行列式矩陣只需要行線和列線,便能組成鍵盤。在這種行列式矩陣鍵盤的單片機系統中,鍵盤處理的程序主要包括,等待按鍵、確認按鍵階段和識別按鍵階段。對按鍵的識別主要通過逐行掃描查詢法和線反轉法兩種。
圖為矩陣鍵盤
在鍵盤對按鍵是否按下進行識別時,單片機的I/O口會對鍵盤全部掃描,估計狀態來識別,其方法為,向行線輸出全部掃描,設全部列線為低電平,把電平狀態讀入累加器A中。有按鍵執行時,就會有根行線電平最低,從而讓行線不全為1。在對哪個鍵被按下,則通過輸入狀態來實現檢查,其方法是,給所有列線送低電平,再對所有行線進行檢查,若全是1,則按鍵不再此列,不全是1,則按鍵就在此列,并且該按鍵就是和零電平行線相交點上的那個按鍵。
3.3、LCD1602顯示電路的設計
該系統顯示電路的設計主要是給予使用者提示。字符型的液晶模塊已成為了單片機設計應用中常見的信息顯示器。其1602型LCD顯示模塊則有功耗低和體積小等優點,其還能顯示2行16個字符,有三個控制端口,工作電壓也僅為5伏特。數據總線也有8位。其顯示電路的原理圖如下。
圖為L602 型 LCD
3.4、報警電路的設計
蜂鳴器和單片機構成了報警模塊。選擇一只100毫安驅動電流的壓電式蜂鳴。許多單片機的設計都會到蜂鳴器,其中一大部分使用蜂鳴器來做提示或報警,比較簡單。而壓電式蜂鳴器則主要是由諧振蕩器和阻抗匹配器以及壓電蜂鳴片還有共鳴箱外殼組成,甚至還有發光二極管的安裝,其蜂鳴器電路如下圖所示。
圖為報警電路
該設計,在驅動能力上說,高電平信號要弱于低電平信,因此,采用了低電平驅動和PNP三極管。在89C51的P3.5口,在電平上輸入低時,蜂鳴器發生蜂鳴,反之則蜂鳴器無聲音。R8為上拉電阻,主要是對電路容抗進行提高。R7和R9則為限流電阻,其目的是阻止因電流過大,造成器件的損壞。
3.5、復位電路的設計
該設計采用了高電平復位電路,電路圖如下圖所示。RST和其他元件構成了回路。在按下RST時會有高電平脈沖產生。單片機P0則是開漏,接上拉電阻后,才能對信號進行輸入或者輸出。EA則接上拉電阻,原因是單片機要對片內ROM進行運行。剩下的XTAL1和XTAL2則是輸入端和輸出端。在其內部則有Sch mitt反相器,主要是把它波形變成方形。
圖為高電平復位電路
四、軟件的總設計
該系統的軟件設計,主要包括了主程序和LCD顯示程序以及初始化程序還有鍵盤掃描程序、密碼設置程序和EEPROM讀寫程序以及鍵功能程序等。其主程序的流程圖如下圖所示,連通電源后,對程序進行初始化設置,再在鍵盤上輸入預設的密碼,此時,系統會對鍵盤進行掃描,若密碼正確,鎖則打開,若密碼3次輸入錯誤,則會自動報警,還有密碼修改功能,若想修改密碼,則先要輸入舊密碼,正確則進行新密碼的設置,錯誤則報警,在新密碼設置時,需要對新密碼進行確認,確認成功后,則密碼修改成功,若密碼修改不成功,則結束并返回最終,啟動程序,進行密碼保護。若再在鍵盤上輸入密碼,還是和上述情況一致,密碼正確,則執行程序,不正確,則執行另一程序。
圖為主程序流程圖
五、軟件的調試
在進行KEILC51程序的調試上時,我們運用了模塊程序技術的設計,在對各個模塊進行調試后,再對整個應用系統進行總調試。在調試時,入口條件和出口條件一定要符合標準,可用通過單步運行和斷點運行來進行調試,然后再檢查使用者的現場CPU情況和I/O口的狀態以及RAM內容,其檢測程序主要是檢測執行結果是否符合設計標準要求,主要包括循環錯誤和轉移地址錯誤以及機器碼錯誤檢查,再對這些進行檢查時,還要注意系統硬件設計的錯誤以及軟件算法的錯誤。最后各個程序模塊檢測通過后,就能把相關功能塊進行連接,再進行總調試。
若此階段存在故障,則要考慮是否是各子程序運行時對現場造成了破壞,以及工作寄存器和緩沖單元是否相互沖突,還有標志位在建立以及清除上是否出現錯誤,再有輸入設備在狀態上,是否運行正常等,系統在開發機監控程序下進行運行時,還要對用者緩沖單元和監控程序的工作單元是否發生沖突進行考慮。在進行斷點和單步調試后,還要進行連續調試,以便確定系統定時的精確度和CPU的實時響應的問題。在全部調試以及修改完畢后,再將程序固化到AT89C51中。再進行整體調試,當各功能全部實現,調試便完成了。
六、結束語
該設計的電子密碼鎖主要以AT89C51單片機為核心,其具有性價比高和設計簡單以及安全性強還有使用方便和使用壽命長等特性。在商務會所和保險箱以及檔案柜還有居民住宅等需要防盜設備的場所,都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金桂,向國梁.基于C語言STC89C52單片機電子密碼鎖的設計與仿真[J].現代電子技術.2010(19)
[2] 高海,郭紅霞.基于AT89S51的密碼鎖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0(18)
篇8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對于我國電子行業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要進一步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才能夠更好地使得培養出的人才符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因此本文通過簡要介紹目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而提出了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應用電子;電子技術;專業人才;人才培養
目前,隨著我國電子行業的不斷發展,對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加大,同時對于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和企業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斷地對其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和改革,不斷提高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素質。因此,本文首先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了論述,進而提出了如何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的策略。
一、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特點
(一)主要是以應用為主
對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來講,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應用:一方面,在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為學生的理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還需要不斷提高人才的實踐能力,才能夠更好地使得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第二,在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根據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更好地調整人才培養的內容和培養模式,使得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更好地走入社會和企業。
(二)依賴于教師的素質
對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講,對于教師的素質依賴性比較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開展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參與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主體,而教師對于課程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講解等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對于教師的素質有著較強的依賴;第二,為了更好地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化,也需要從教師這一方面入手,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呢,不斷地將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策略運用到教學當中,從而能夠真正提供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
(三)人才培養內容更新比較快
對于應用電子技術來講,其知識的更新速度比較快,所以為了更好地開展針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使得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一方面:需要不斷更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容,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學習到最新的知識,從而能夠更好地將這些知識應用到以后的工作當中;第二,為了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進程,同時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很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被提出并應用到教學當中,從而為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較多的模式選擇,從而滿足不同學校的不同需求。
二、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策略
(一)需要認識到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需要充分認識到改革和優化的重要性,為此可以做到一些幾點:第一,為了更好地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可以對優化方案的重要性進行宣傳,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地認識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重要性,并且能夠更好地投身到優化的過程中;第二,相關學校也應該充分認識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重要性,并且為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提供相關條件,例如:方案優化的資金基礎、師資隊伍基礎,還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出臺等等,從而能夠更好地指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進程。
(二)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培養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需要教師不僅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教學能力,而且在實踐能力方面也需要非常突出。所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需要充分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且能夠將這些能力更好地運用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第二,人才培養的學校也需要對教師的招聘工作進行嚴格的把關,對于教師的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都給予進行嚴格的考核,從而能夠不斷促進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培養模式
為了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需要進一步體現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斷更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例如:可以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模式的開展,從而使得學校能夠更好地從企業中了解到對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根據企業的需求來定向地進行人才培養;第二,要不斷創新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從而能夠選擇出適合學校或者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能夠進一步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
小結
對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來講,其人才培養模式有著自身的特點,必須要在充分了解其特點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因此,本文首先針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進行了論述,進而提出了如何優化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策略。相信,隨著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不斷優化,能夠更好地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更多的合適的人才。
作者:熊志成 單位:許昌技術經濟學校
【參考文獻】
篇9
移動負載均衡移動業務具有時間以及空間的不均衡性特征。空間的不均衡性表現在相同時間不同小區之間的負載差異可能較大,導致部分小區資源緊張引發過載阻塞,而另一部分小區的資源過于空閑、資源利用率低下,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隨著移動應用的日益豐富以及移動蜂窩日益小型化,移動業務的空間不均衡特征將進一步加劇,給傳統靜態的小區選擇以及靜態的切換參數帶來了巨大挑戰。移動負載均衡的主要目標就是平衡移動業務的空間不均衡性。通過優化蜂窩網絡的移動性參數以及切換行為,將過載小區的業務量分流到相對空閑的小區,平衡不同小區之間業務量的差異性,提升系統容量。目前,3GPP的MLB方案同時支持LTE內部(Intra-LTE)以及無線接入技術(RAT)之間(Inter-RAT)的移動負載均衡(兩種用戶場景)。SONMLB實現的功能架構如圖1所示。圖1主要包含負載報告、基于切換的負載均衡以及切換重選參數的調整3個功能模塊。(1)負載報告負載報告發起負載均衡的源小區和目標小區交換負載水平。其具體方式隨下面的不同場景而不同:Intra-LTE場景。通過X2接換,具體信息包括上下行的無線資源利用率、硬件負載指示、傳輸網絡層(TNL)負載指示、可用于負載均衡的容量百分比以及小區相對容量指示(需要保證不同RAT之間相對容量的伸縮比例一致)。Inter-RAT場景。通過S1接換,具體信息包括小區相對容量指示(需要保證不同RAT之間相對容量的伸縮比例一致)以及可用于負載均衡的容量百分比。(2)基于切換行為的負載均衡基于切換行為的負載均衡發起負載均衡的小區向目標小區發起切換流程,目標小區對從源小區切換過來的UE執行負載均衡切換對應的接納控制。(3)調整切換以及/或者小區重選的參數配置調整切換以及/或者小區重選的參數配置發起負載均衡的小區可以請求目標小區在操作管理維護(OAM)允許范圍內改變切換以及/或者小區重選參數,以支持負載均衡的實現[3]。目前MLB方案對鄰區資源可用性的考慮只考慮直接鄰區,一般而言熱點區域的范圍會包含一個小區簇,為了防止產生局部擁塞等問題,可以對現有方案進行擴展,例如考慮鄰區的鄰區等。移動魯棒性優化當前的2G/3G系統中手動設置切換參數是一個十分費時的工作,不正確的切換參數設置會負面影響用戶體驗,例如會產生乒乓效應、切換失敗和無線鏈路失敗等。
目標小區將該事件通知源小區(通過RLF指示息[4]),從而使源小區調整對應的參數。過早切換該場景中,由于源小區啟動切換時機過早,UE雖然能夠成功接收到切換命令,但是由于切換時機啟動太早,目標小區的無線質量不好,連接會中斷。此時UE會在源小區啟動連接重建消息,該消息攜帶目標小區的PCID和目標小區的RNTI等信息。源小區會向目標小區發送RLF指示消息,目標小區接收到該消息后,會檢查其設置,從而確定該RLF是由于源小區發送的切換引起。因此目標小區會發送一個切換報告消息,告知源小區此切換為過早切換,源小區據此調整切換參數。過早切換場景。RACH優化空閑狀態下的UE接入網絡時要首先申請RACH信道接入,RACH信道的設置會直接影響RACH的碰撞概率,從而影響接入和切換時延及上行失步帶來的數據重傳等,從來影響接入和切換成功率。同時,RACH資源的規劃還會影響系統的總容量以及UE接入時產生的上行干擾。總之,RACH參數的優化是成功部署網絡的重要因素。影響RACH參數的主要因素有: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上行干擾RACH負荷PUSCH容量RACH優化功能檢測一些主要因素,例如RACH負荷干擾、上行干擾等,從而計算并設置合適的RACH參數取值。RACH信道優化的主要目標是:降低UE接入時延、最小化RACH信道上行干擾、減少RACH嘗試間的干擾。RACH優化功能將會自動設置與RACH性能相關的幾個參數,例如物理隨機接入信道(PRACH)配置索引(資源單元分配和格式)、RACH前導拆分、RACH回退參數值、PRACH傳輸功率控制參數等[5]。2.4節能優化網絡能耗在運營商運營支出占據重要比例,且隨設備數量的增加而增長迅速。因此,提高運營商網絡資源利用率、降低運營商網絡能耗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除了常規的提高功放效率和硬件效率外,節能優化方案的主要思路是當業務量降低時,在不降低覆蓋和不影響UE的情況下,通過關閉不必要的網元或者資源調整等方式從而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3GPP已形成的主要小區開啟/關斷方案包括基于OAM(網絡操作、管理、維護)的方案、基于干擾噪聲(IOT)的方案、基于UE測量的方案。(1)基于OAM(網絡操作、管理、維護)的方案?;A覆蓋小區根據OAM的信息配置容量增強小區的低負載周期,容量增強小區在此周期內自動關斷,其余時間開啟。(2)基于IOT的方案。基礎覆蓋小區的負載超過一定閾值的時候,會通知部分容量增強小區進行IOT的測量?;A覆蓋小區根據反饋的測量結果判斷哪些容量增強小區需要開啟。(3)基于UE測量的方案,該方案也是目前探討較多的方案。該方案中每個容量增強小區有3種狀態:休眠狀態(此時停止射頻發射)、探測狀態(此時小基站發射參考信號)和激活狀態。方案工作流程是:當基礎覆蓋小區業務量超過某個門限時啟動層疊的容量增強小區進入探測狀態。容量增強小區進入探測態,下行發送參考信號?;A覆蓋小區向UE發送測量請求命令(根據UE的能力和容量增強小區的制式)。UE按照測量請求測量下行的參考信號然后反饋。*基礎覆蓋小區根據UE測量的情況確定需開啟的容量增強小區。另外,除了小區關斷方案外,小區內的主要節能方案有調整多播廣播單頻網(MBSFN)及時分多址(TDD)特殊時隙資源等方案,在3GPP中有詳細探討,詳細請參見文獻[6],預期ES功能的改進和增強版本將會繼續進行更多的討論。
未來工作
篇10
關鍵詞:信息化;虛擬化技術;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TP39
目前信息化已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的行業,現有的業務應用系統、服務器資源、數據量等都已成規模。在有限的機房空間容量、環境配套設施條件下,服務器、安全設備、存儲的數量大都已基本達到了設計的上限;而實際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設備性能提升很多,各應用系統資源利用率卻普遍較低,業務應用發展的需求仍在持續快長,這些都使信息化資源的整合勢在必行。以資源整合、應用部署靈活、資源利用率高、空間節省等為優勢的虛擬化技術應運而生,并得到快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現在信息化資源整合與管理的必要手段。
虛擬化技術就是把有限的固定資源根據不同需求進行重新規劃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作用,既可以實現用多個物理實體創建一個邏輯實體,也可以實現用一個物理實體創建多個邏輯實體,從而簡化管理、優化資源。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提出虛擬化的基本概念到現在,虛擬化技術逐漸發展強大,實現了服務器、操作系統、網絡、應用程序、存儲等的虛擬化。
1 虛擬化技術在信息化資源整合中的意義
從技術角度來看,虛擬化技術作為本世紀發展的重要技術之一,已日趨成熟,逐漸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二十一世紀將是虛擬化技術的時代。
從信息化發展來看,降低設備數量,最大化利用資源,不僅節約了空間和成本,反過來又促進了信息化的發展。
從管理角度來看,將機房的軟硬件資源整合集中,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實現對設備的集中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維護量、減少復雜繁瑣度,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機房的管理水平。
從節能降耗來看,它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綠色機房建設是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趨勢。
2 虛擬化技術在信息化資源整合中的解決方案
2.1 總體方案
一般情況下,虛擬化技術的采用必須遵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安全穩妥、避免浪費的原則,虛擬化的改造建議在不改變現有設備物理基礎架構的基礎上,充分對現有設備有選擇的利用,實現機房資源的虛擬整合。
在虛擬化產品的選型上,可根據各自單位信息化基礎架構和需求的情況,從硬件依賴、性能與負載、存儲使用要求、采用的技術手段和實施策略等方面對比和分析、選擇。其中 VMware的產品應用較為廣泛,兼容性較強。下面以VMware為例,分析解決方案。
在硬件方面,根據需要選擇性能比較高的、支持虛擬化的舊設備進行部件升級,調整配置;或是購置少量的新設備與舊設備結合使用。在虛擬架構中的每臺設備上首先安裝VMware vSphere的VMware ESX底層組件,然后通過vSphere Client遠程控制,在單個物理設備上生成多個虛擬機(VM),每一個VM從功能、性能和操作方式上,相當于傳統的單臺物理設備。減少設備投入,節省機房擴建和改建成本,同時簡化了管理和基礎架構。
在軟件方面,虛擬化技術實現了軟件跟硬件分離,用戶不需要考慮具體的硬件實現,虛擬機安裝好后,就可以安裝配置Windows、linux、unix操作系統,所需的應用軟件等,實現業務應用系統的整合。整合的業務應用系統通過安裝在虛擬機上的vCenter Server控制平臺進行管理、監控。
在客戶端方面,延續原先的訪問模式,對于數據交互等操作,等同于傳統物理服務器上的訪問模式,不會對用戶有任何異樣的影響,同時也不會對業務應用系統造成任何不利影響。
2.2 方案分析
具體到每個單位的虛擬化建設,必須從各自單位的具體情況出發,選擇合適的產品、較佳的方案。
單位的信息化基礎架構基本上都是分安全和生產兩個區。安全區是安全級別要求較高的業務應用系統服務器先連接到安全設備上,再連接到局域網絡;生產區的業務應用系統安全級別要求不是很高,無需特殊的安全設備防護,可直接連接到局域網絡。下面具體分析不同情況下的資源整合的虛擬解決方案。
(1)僅對生產區資源虛擬化方案。安全區的設備由于特殊要求仍延續原來的網絡管理模式,本方案不考慮安全區中的設備,如圖1所示。保持原有的網絡結構不變,只對生產區的設備搭建虛擬化集群,由vCenter Server進行統一管理和監控。將來隨著虛擬化應用的不斷深入,可以動態地增加虛擬化集群的規模,逐漸完善虛擬化體系架構。安全區設備與生產區虛擬化集群設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資源整合的目的。該方案優點是能減少設備的浪費,減輕機房的壓力,缺點是資源的高可用性不強,虛擬化程度不高。
(2)對整個基礎架構資源虛擬化方案。在該方案中,安全區和生產區根據情況分別搭建獨立的虛擬化集群,由各自獨立的vCenter Server進行管理和調配,安全設備不做虛擬,放在安全區集群的上面,如圖2所示。本方案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高可用性,但沒有完全實現虛擬整合,資源的利用率沒有最大化。
(3)基于云基礎架構的虛擬化方案。隨著虛擬化技術的發展,云計算時代的來臨,資源的整合變得更加理想和容易。本方案對整個信息化基礎架構做虛擬化,包括安全設備在內,可根據不同服務需要搭建不同的虛擬集群,大大提高系統部署的靈活性,擺脫了對安全設備的物理依賴。同時,引入IaaS云管理門戶,增強實施的適應性、便捷性,通過vCloud Director搭建云管理和部署門戶,利用vCloud Networking and Security套件部署完整的安全防御體系,所有資源配置重組,最大化的利用資源,給用戶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體系架構,提供無限多的可能。如圖3所示。
3 結束語
虛擬化技術在提高業務系統的高可用性、最大化資源利用率、加強機房的統一管理等方面都有著超群的優勢,針對各單位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比選擇,在此基礎上制定正確的符合具體實際的方案會使資源整合的可用性更高、更富有活力。相信隨著虛擬化技術的深入發展,特別是云計算的加入,信息化建設必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錢磊,李宏亮,謝向輝等.虛擬化技術在高性能計算機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09,31(A1):307-311.
[2]趙華茗.基于虛擬機的高可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J].數字圖書館,2009(12):18-24.
[3]魯松.計算機虛擬技術及應用[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
[4]程伍端.計算機虛擬化技術的分析與應用[J].計算機與數字工程,2008,36(11):175-178.
[5]廣小明,胡杰,陳龍,郭京等.虛擬化技術原理與實現[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