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漁業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休閑漁業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休閑漁業的意義

篇1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時代;休閑漁業;營銷模式

一、移動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在各種高新科技都百花齊放的時代,網絡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們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能夠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可以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讓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許多。如今,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做許多事情,例如采集有用的信息,或者將信息到網上,網絡時代對于傳統信息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突破意義。網絡在實現信息突破的同時,對經濟也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最近提出的“互聯網+”模式,給了中國另一種經濟發展的方式,由互聯網和其他事物相聯系,讓互聯網為其他行業造福。

二、發展休閑漁業的意義

1.休閑漁業

近些年來,由于自然環境的改變,漁業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不僅是我國,全世界的漁業發展都陷入了困境。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發展速度的加快,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慢慢變得豐富起來。休閑娛樂的方式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項目,其中,休閑漁業作為其中非常有利于身心的活動而被人們大家推崇。休閑漁業與傳統的漁業不同,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生產,而是對漁業的綜合利用,利用有限的漁業資源,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這是在世界漁業陷入危機后最佳的解決途徑。

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不僅是對漁業生產的保護,更是對漁業資源的優化,漁民們從以前單一的生產方式轉化成為現在多元化的生產方式,有利于改善漁區的生態水平,更有利于推進城市化的建設。與此同時,隨著漁區的逐漸擴大,人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漁業資源開發旅游景區,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能夠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極大程度的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提升著社會生產力水平。

休閑漁業是傳統漁業的衍生物,從本質上來看,休閑漁業和傳統的漁業有很多相通之處,休閑漁業是以休閑為目的的漁業,使傳統的漁業多了休閑旅游的成分,從這一方面來看,休閑漁業和傳統漁業又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在市場支持和發展前景兩方面,二者就有極大的不同。休閑漁業是對現有資源的綜合利用,它的建設是依托于特定地區的,而且其發展的方式極為靈活,既可以以漁業文化作為發展的方向,也可以借此提供更多的經濟服務。

2.休閑漁業的意義

發展休閑漁業不僅是對現有漁業的戰略性保護,更是生態平衡的保證。發展休閑漁業可以降低非法的海洋捕撈,增強可持續發展,人們從為了生計而捕撈,到現在為了休閑娛樂而捕撈,其對自然資源的損耗大大降低。同時,休閑漁業的發展并不需要過多的投入就可見到經濟效益的增長,極大程度的減少了政府為了發展傳統漁業的資金投入,并且休閑漁業的發展還可以帶動周邊其他經濟體系的增長,有利于改變現有的漁業發展結構,改變傳統漁民的基本工作職能,形成新型的產業鏈和生產模式,更有利于進行漁區的新文化建設,縮短城鄉之間的距離,加快漁區的經濟發展速度。

不過通過中國和外國的漁業發展比較來看,中國在休閑漁業方面的發展一直有許多問題未曾解決, 因此我國的休閑漁業發展始終比較落后,而落后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來發展,例如,美國的休閑漁業管理辦法比較先進,而日本的漁業發展一直較好,因此日本的漁業科技也比較發達,澳大利亞有相關海洋漁業的規定,他們可以利用完善的法律對其進行整治和約束,同時,在歐洲國家,政府的自然保護理念發展較好,他們可以在保持現有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來發展漁業,為了讓我過的漁業發展也有新的突破,我們也需要向他國學習。中國作為一個物產豐富的國家,資源基礎良好,在清楚了和他國差距的前提下來完善中國的休閑漁業制度,并且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加以互聯網的輔助,我國的漁業就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三、我國休閑漁業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的休閑漁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也成為了我國漁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重大的突破。休閑漁業的發展意味著更多就業崗位的提供,社會的產業鏈也將更加豐富,這也可以使城市化更加迅速。

1.休閑漁業的地域特色

在許多城市中,人們經歷了一周的忙碌后卻苦于沒有娛樂的場所和設施,而休閑漁業的發展正是滿足了人們這一需求。在休閑漁業在我國建立和開展的同時,一些和休閑漁業相關的產業和娛樂活動也應運而生,例如將游湖、垂釣以及魚類產品的烹飪品嘗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吸引更多人前來體驗漁民的生活。在我國一些大型城市已經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漁區,在未來,這些休閑漁區的建設也會成為城市周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我國,無論是沿海城市還是內陸城市,如今都有著休閑漁業的發展,為了使休閑漁業能夠保持常年都處于均衡發展狀態,人們應該著眼于從實際角度出發,并且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創新,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漁業生態。例如在我國廣東福建一帶,發展的休閑漁業主要以海洋型休閑漁業為主,他們將大型的漁船改造成具有娛樂休閑功能的船只,并加強其安全防護,以滿足人們的游覽娛樂需求。再如四川湖北等地,湖泊面積較小,離海較遠,因此發展養殖型漁業的較多,人們可以通過農家樂的方式進行休閑娛樂,這種休閑漁業也深受人們的喜愛。

2.我國休閑漁業發展的優勢

從多個方面來講,我國的休閑漁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優勢,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的資源比較豐富,地形多種多樣,湖泊、海洋、濕地面積較廣,因此無論是垂釣,還是進行水產品的捕撈,或者是水產品的觀賞,都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由此可見,我國休閑漁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潛力。第二,我國的氣候良好,從我國的氣候帶來看,我國的地域橫跨溫帶和亞熱帶,不僅大大延長了我國的休閑漁業開展時令,更讓我國的水產業進出口更加方便。第三,我國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古代以來,釣魚就是我國的休閑娛樂活動之一,其中也包含了我國的文化內涵,我國可以通過發展休閑漁業而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讓我過的傳統文化根基更加堅實。第四,我國是金魚之鄉,擁有中國特有的金魚品系,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金魚培育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產業,可見中國已經有了足夠的優勢進軍世界休閑觀賞漁業的發展。第五,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擁有十三億人口,這些人口就是我國的消費潛力的保證。隨著我國的經濟水平明見提高,人們能夠有足夠的金錢和精力花費到休閑娛樂方面,同時,我國的假期時間也有所調整,人們能夠用來進行休閑娛樂的時間就更多,這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的消費群體變得更加龐大,所以,我國的休閑漁業發展是擁有巨大商機的。

3.我國休閑漁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盡管我國的休閑漁業已經形成了一種完整的體系,但我國的發展理念還是不夠完善,這主要表現為三點:

第一,我國的休閑漁業生產規模還不夠,尤其是我國的休閑漁業的產業發展較晚,在起跑點上就落后了多年,同時,我國相關法律還沒有制定出更合理的標準,因此我國的整體競爭力還是不夠。

第二,在發達國家中,為了增強休閑觀賞魚類的品種,增強其環境適應性和觀賞性,專家學者們一直在著力于新品種的研究,但我國目前仍然是在走他國走過的道路,這使得中國發展的腳步一定在發達國家之后,這不利于中國休閑漁業在世界上的競爭地位。

第三,我國在管理上和國際整體水平還有差距。在很長一段時間,相關部門并沒有把休閑漁業重視起來,無論是相關條文的規定,還是產業的經營和管理,都沒有走上應有的道路。

四、移動互聯網絡時代休閑漁業的營銷模式

1.搜集相關信息,建立漁業網站

休閑漁業要想利用互聯網進行發展,就需要搜尋更多的有關休閑漁業的信息。我國的漁業信息流通速度并不快,同時由于休閑漁業對環境的要求較高,因此信息也得不到充分的共享,這對我國休閑漁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限制。所以,為了發展休閑漁業,就要充分利用網絡,如今電商發展迅速,休閑漁業也可以借此發揮其最大作用,在網絡消費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就我國目前的漁業形式來看,我國大多數漁區都集中在偏遠地區,而漁民也大多是沒有文化的農民,他們所處的地方相對閉塞,對信息的接受也不是十分及時,想要將地區的產品推向外界,光靠交通的運輸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將漁業信息及時的到網上去,讓更多人了解漁區相關動態,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宣傳方面的成本,也能使地區漁業想多元化發展,對中國漁業的整體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2.擴充漁業信息,進行大范圍宣傳

在休閑漁業相關網站建立完成后,就需要對網站的各個板塊進行細化,并對每個板塊的內容定時更新,從而提升網站建設的整體質量。保證信息的新鮮化,加強對漁業最新動態的報道,并及時將對漁業有幫助的信息推廣到漁業相關人士的手中,才能真正的發揮信息采集的價值。不過漁業類網站并不屬于熱門的關鍵詞,人們并不會時時關注動態,這就需要建設者們對其進行合理的宣傳。例如,將網站信息給當地政府部門,用政府的力量發展當地休閑漁業,也是在發展當地的經濟,還可以將休閑漁業的宣傳信息放在更大的網站上,利用大網站的點擊瀏覽量來提升休閑漁業的受關注度,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3.拓展宣傳渠道,培養漁民網絡認知

互聯網的信息涵蓋范圍極大,隨著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人們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合理的利用手機QQ,微信等方式進行休閑漁業的信息傳播,不僅能夠大大提高休閑漁業信息的傳播速度,還能提升其信息在人群中的覆蓋率,降低宣傳的成本,還能提高休閑漁業在人群中的受關注度。同時,相關信息的傳播不應只集中于網站的建設者和管理人員,應該是休閑漁業相關人員共同參與的,所以,要提升他們對網絡的認知程度,讓他們了解網絡信息傳播的力量,并提升他們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使漁民自己就能有一套漁業的發展體系。人們如今的休閑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新奇休閑方式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而休閑漁業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傳播,可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五、結語

休閑漁業是一種全新的休閑形式,而且不僅在國內,在國際上更是聲名遠揚。休閑漁業作為傳統漁業發展的新型突破,深受廣大消費者們的喜愛,同時也對漁業類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今,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為了迎合這樣的時代,人們應該合理利用互聯網進行信息的整合與,以便人們能夠及時看到相關信息,從而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相關部門還應該普及休閑漁業和互聯網方面的相關知識,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漁民們也能接受休閑漁業和互聯網結合的發展方式,給他們更多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的機會,使他們傳統的產業變成產業鏈,從而改變他們如今困窘的狀態,也是為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尋求了一條更加合理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禹辰.長島縣休閑漁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篇2

關鍵詞:休閑農業;民間藝術;生活性

中圖分類號:J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3)04—0167—05

休閑農業是晚近出現的新事物。20世紀中后期,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了后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休閑與消費取代了生產成為現代生活的關鍵詞,在這樣的語境下,出現了具有旅游、娛樂、教育、餐飲、住宿、購物等多種功能的新型農場,學者稱這種以服務功能取代生產功能的新型農業為Agritourism,我國臺灣學者將之譯為休閑農業。就國內而言,自20世紀90年代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郊區逐漸出現了“鄉村旅游”、“農家樂”等休閑農業的初級形態;最近十年,休閑農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不僅大中城市附近發展了休閑農業,而且中小城市周邊也興起了休閑農業。更為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休閑農業已經由“鄉村旅游”、“農家樂”等初級形態發展為高度集群化的產業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國農村地區的面貌。由于休閑農業是從外部植入農村地區的,實質上是都市生活方式在鄉村的擴張,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即休閑農業是否有利于保障、發展鄉村的文化生態,尤其是如何開發、利用、保護好民間藝術,而不是破壞固有的文化生態,然后再迎合都市消費群體的文化想象去構造一種偽鄉村生活。

一、休閑農業的性質與審美品格

休閑農業的興起并非農業自身發展的結果,而是消費社會中都市文化消費的衍生物,與其說它是農業,不如說是休閑服務業。因此,要想正確把握休閑農業的性質與品格,首先得深入理解休閑的本質。

在消費社會中,休閑必然是都市大眾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一方面技術革新不斷解放勞動力,都市大眾的閑暇時間日漸增多。以國內為例,20世紀90年代我國逐漸形成了相對富足的市民階層,1995年國家開始實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開始實行“五一”、“十一”、“春節”三個長假日制度,自此公眾普遍享有全年114天國家法定節假日,2008年1月1日開始取消五一黃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小長假,國家法定節假日增加到115天,而學生和教師群體享有的節假日更是高達150余天,充裕的休閑時間是休閑群體產生的前提。另一方面,不管是工業社會,還是后工業社會,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必要勞動基礎之上的,分裂、異化是現代精神難以

愈合的創傷,人們渴望從“囚禁”狀態中“假釋”,而且最好能夠忘記這只是一時的“假釋”,暫時擁有一種完整的、自由的日常生活,這是休閑業興起的社會心理基礎。休閑必須滿足這種社會心理,這決定了現代社會的休閑不同于古代社會中的消遣、娛樂,而具有一種現代性特征。正是基于對休閑現代性的認識,我們認為,休閑不僅是社會學問題、經濟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文化問題,一個美學問題。

首先,休閑作為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暗含著對單向度追求物質財富積累的生活態度的反思,意味著對非生產性的充滿游戲精神的生活狀態的期盼。一切工作都不可能是無目的性的,達到目的固然令人興奮,但在達到目的的漫長過程中往往緊張、焦慮、身心疲憊,人們體會不到生活的快樂與價值。與此相比,人們在游戲中卻總是喜不自禁,到處都是歡聲笑語,能充分體驗到無目的性的生活過程的快樂。德國的席勒、荷蘭的約翰·赫伊津哈都非常令人信服地論述過游戲在人類文化與文明中的重要意義。尤其是赫伊津哈,他認為游戲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沒有游戲精神,就沒有真正的文明①。這直接啟發了后世的西方休閑學者,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了休閑的游戲性本質及其意義。

其次,休閑的游戲性決定了它必然指向自由、自在的生存境界,具有審美的品格。杰弗瑞·戈比在《生命中的休閑》一書中指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②,休閑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快樂,更是為了尋找、體驗、確證生命的意義。尤其在現代社會中,休閑意味著將人們從具有奴役性的必要勞動中解放出來,在必要勞動之余獲得自我發展,是對人的異化狀態的一種主動擺脫。因此,“從根本上說,所謂休閑,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體驗狀態,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③。當然,就休閑實踐而言,也有層次高下之分,但“越是高層次的休閑越是充滿了審美的格調,越是體現出休閑主體對自我生命本身的愛護與欣賞,也越是能體驗到生命——生活的樂趣”④。

休閑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而且是一種審美化的生存境界,這就要求休閑農業的規劃與建設必須在審美品格上大做文章,不能停留在獵奇性的觀光與娛樂層面,而應該讓消費主體能夠沉浸在自在、自由、自得的審美體驗中,暫時擺脫壓抑的、喧囂的現代都市生活,獲得別樣的生命體驗。如何達成這樣的目標呢?休閑農業必須以農業以及千百年積淀的農業文明為其落腳點。因為休閑農業的性質固然由休閑決定,但其不同于其他都市休閑方式的特殊性卻在于其依托農業與農業文明。

鄉村生活親近自然,親近生命,本身就具有審美特性。如果說現代都市也有某種審美特性的話,那就是作為人的本能與力量的象征能給人一種瞬間震驚的效果,但是,作為純然的人造物,它缺乏大自然的靈氣、神秘性與豐富性,人在其中不像魚在水中、鳥在林中一樣自由、舒暢。而在鄉村中,可以“悠然見南山”,可以看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可以聽到“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可以暢想“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休閑農業的第一要義其實就是要讓物質豐富、心靈干癟的現代都市群體重新在古老的農業文明語境中獲得生命的更新,體驗海德格爾所謂的“源始單純的生存”⑤。

與一般親近自然、親近生命的山水旅游相比,休閑農業審美品格的特殊性在于它獨特的人文景觀:一是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對象與結果的田野,且不說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的梯田與垛田,就是最普通的田野,在油菜花開的時候,在小麥熟了的時候,也是極具觀賞性的;二是農業生產與生活方式,如耕耘、收割、采摘等,諸多休閑農業項目中都設置了菜花節、采果節,就是為了讓都市大眾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中收獲的喜悅;當然,最為重要的鄉村人文景觀是那些地域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包括村舍民居等建筑藝術、各種工藝美術、民俗藝術、游戲性很強的民間體育藝術以及節慶、農閑時的歌舞、曲藝表演等。民間藝術是農業文化高度凝練的形態,蘊涵著獨特的審美經驗,最能體現休閑農業的地域特色與審美品格,可以成為品牌形象的識別碼。國內早期鄉村旅游知名景點往往是有著獨特民間藝術資源的地區,如鄉村民居建筑藝術保護較好的安徽西遞、宏村,山西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等。近幾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強以及“非遺”理念的傳播,民間歌舞、戲曲傳承較好的地區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如土家族撒葉兒嗬舞蹈傳承地鄂西鄉村、“花兒”與信天游傳承地西北鄉村、道情傳承地蘇中農村等。隨著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集群化發展,一些缺乏知名民間藝術資源的大都市近郊則對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然后再通過包裝、宣傳,使其成為自身的名片。如南京的“湯山郄坊”就挖掘出了“七坊”傳統民間工藝和歷史傳說中的遺跡,從而躋身于作為南京市休閑農業代表的“江寧五朵金花”之列。

二、休閑農業與民間藝術的互動

民間藝術是鄉村生活審美理想的直觀呈現,是鄉村生活區別于現代都市生活的核心符碼。如果說休閑農業的要義在于承認現代性框架中農業文明與城市文明之間存在互補性,那么,休閑農業就應該大力挖掘、彰顯農業文明的精神內核,也就是充分保護、發展民間藝術,使得休閑農業在精神氣質上更具鄉土氣。事實上,國內休閑農業一直比較重視對民間藝術的開發、利用,但是,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而且開發、利用的層次比較淺,一般停留在作為景觀展示層面。

與歐美國家的休閑農業相比,國內休閑農業對物質層面的重視一般勝于對精神層面的重視。以江蘇為例,最近十來年形成的知名的節慶類休閑農業項目,如江心洲葡萄節、盱眙龍蝦節、南京農業嘉年華、常州長蕩湖湖鮮節、徐州西瓜文化節等,大都以美食與農產品采購為中心。即使是那些重視精神層面的休閑農業項目,如鹽城丹頂鶴國際濕地生態旅游節、溱潼會船節、興化千島菜花旅游節、鴻山葡萄文化旅游節、南京高淳油菜花節、淮安國際精品花卉節等,也一般選擇以自然景觀、農業生態景觀為看點,而不是以開發與利用獨特的民間藝術資源為中心。個中原因有三:一是認為缺乏獨特的民間藝術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二是認為傳統的地方曲藝、工藝早已過時,連本地人都已經不再喜愛,更不足以吸引都市消費者;三是認為開發民間藝術資源不如開發美食、購物、生態景觀資源容易成功。

事實上,任何區域都不缺乏民間藝術資源,缺乏的是對民間藝術資源的深度開發。由于目前休閑農業著眼點在于可看性,在開發實踐中一般熱衷于打造景觀,迎合都市消費者獵奇的目光,因此,往往尋找獨特的民間藝術資源,而忽略了一般的民間藝術資源。其實,休閑農業的要義在于打造出在精神內核上區別于現代都市生活的鄉村日常生活情境,就此而言,民間藝術資源是否獨特并非要緊,關鍵在于通過深度開發民間藝術資源,彰顯出內在的鄉土氣質,只有這樣才能夠長久地吸引都市消費群體,使休閑農業走出以節事為中心的一次性消費的困境。以發達國家休閑農業為參照,我們發現其消費群體非常穩定,據法國小旅店聯合會統計,七年來一直采用鄉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⑥因為“他們選擇鄉村度假,不是為了收費低廉,而是在尋找曾經失落了的凈化空間和尚存的淳厚傳統文化氛圍”⑦。我們相信,國內休閑農業消費在不久的將來也必將超越觀光、購物層次,進而追求精神層面的體驗。

作為精神生活與審美經驗的高度結晶,民間藝術在休閑農業視域中永遠不會落后、過時,其當下處境只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暫時性危機。在都市文化沖擊下,民間藝術確實后繼乏人。由于都市話語的強勢,造成了民間藝術文化身份的自卑,甚至農民自身都認為民間藝術落后、土氣。貴州從江縣小黃村的侗族大歌在20世紀80年代就名揚海內外了,這里的孩子從小就被編進歌隊,按男女分開,由歌師帶領唱侗族大歌,從中學習文化、傳統和禮儀,長大后個個能歌善舞,但是,調研表明,當他們進城打工后,就很少唱這些土氣的民族歌曲了。在文化轉型時期,由于價值觀念的混亂,產生這樣的文化心理與文化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隨著社會生活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精神需求逐漸多元化,文化理念更趨成熟,鄉村生活的文化記憶必將成為都市生活群體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其時,鄉村居民也許會在都市群體“他者”的鏡像中再度肯定自己的文化身份。比如,在2006年央視舉辦的青歌賽上,四川阿壩州羌族歌手仁青、格洛兄弟組合獲得了“原生態”唱法銅獎,這在當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仁青和格洛成了村里人的榜樣,這里的年輕人又開始愛上自己祖先的歌了,晚上,村民會來到記者住的地方,放聲歌唱?!倍诖酥埃罢永锩娴囊魳飞?,外來的音樂占了四分之三,他們的傳統音樂就只有50歲甚至60歲以上的老人在固守”⑧。

一方面民間藝術作為鄉村文化的靈魂,應該成為休閑農業的精神內核,另一方面,隨著休閑農業開發實踐中對文化維度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入,休閑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民間藝術的保護、恢復與發展。首先,休閑農業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改變城鄉二元對立格局,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這是民間藝術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當前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像是一位年邁的母親,盡管有很深難舍之情,但是,面對都市生活的誘惑與鄉村日益沒落的景象,年青人還是義無反顧地流向城市,這導致諸多民間藝術面臨失傳的危境,而且諸如“非遺”保護等文化政策也并不能從根本上破除這個危境。通過發展休閑農業,變革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把鄉村真正納入現代化框架中,逐步實現人力資源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讓鄉村留有人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才有基本前提。事實上,如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早就制定政策,通過發展休閑農業來避免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從而保持鄉村文化的傳承。⑨其次,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旅游、度假、短期或長期生活,這不僅有助于發展鄉村經濟,而且可以激發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契機。在城市化進程中,由于青年人外出打工、都市流行文化入侵等原因,甚至民間藝術資源極其豐厚的民族地區也出現后繼乏人的危機,而較早啟動鄉村旅游的一些地區,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卻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湘西德夯是一個峽谷深處的小山村,只有100多戶人家。由于其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以表演苗族傳統民間藝術為主要內容的“苗族民俗文化風情園”,在2002年又組建了一個含有80多人的演出團隊,除每天的例行演出外,還推出周末演出的苗族民間藝術主題晚會,吸引了大量外來游客,不僅使得土著居民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而且激發了自身對傳統藝術的熱愛之情。由德夯這個案例可以發現,休閑農業與民間藝術可以建構起一種共生共榮、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關系。但就當前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而言,二者之間也存在諸多難以調和的矛盾,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休閑農業與民間藝術保護的矛盾

休閑農業就其性質與審美品質的內在要求而言,它與民間藝術保護具有一致性。但是,休閑農業畢竟是一種經濟形態,在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它不會把文化內涵與社會效益置于首要位置,有時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甚至會不惜破壞固有的鄉村生活場所及其文化生態,從而與民間藝術保護之間產生矛盾。

生活性是民間藝術最重要的本質規定之一,任何一種民間藝術形態,不管是剪紙、年畫、面人、泥塑玩具,還是鄉村音樂、舞蹈、曲藝,都直接產生于生產、生活需要,而且直接服務于生產、生活需要。民間藝術深深地扎根于在場的生活,它的鄉土氣就根源于它產生的特定場所,一旦從具體的時空中抽離出來,其地域性的、群體化的審美經驗就會喪失根基,成為一種假面。但是,在休閑農業開發實踐中,為了方便都市消費群體,往往采用項目化運作方式,將多個區域的民間藝術進行集中展示,一種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由此變成了舞臺藝術。吳曉對湘西德夯的描述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德夯景區入口處,每當有旅游團隊入門時,便有歡迎儀式,即苗鼓表演。入門后至景區中心地帶的沿途,陳列了大小不一的各種苗鼓。在停車場旁,有一苗族藝術展演大廳,這里是以苗族歌舞形式舉行歡迎儀式的地方。一般表演的節目內容是:苗鼓、苗歌、苗舞、苗族戀愛習俗、苗族蘆笙、苗族求雨習俗、苗族竹竿舞,外加一些邀請旅游者參與互動的游戲性節目。而民間藝術最集中的出場是名為《山風鼓韻》的主題晚會?!凑宅F代舞臺敘事模式,《山風鼓韻》共分為序曲、山風、鼓韻和尾聲四個章節,共12個節目,演出時間90分鐘。除后勤、后臺工作人員外,直接參加演出人員共68人,演出場地在一個可容納300多人的圓形跳歌場。”⑩白居易提到民歌時說,“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與文人藝術相比,民間藝術無疑是稚拙、粗糙、土氣的,為了讓其適合舞臺表演,專業的藝術工作者就得努力提升其審美性,殊不知這種經過美化、藝術化的舞臺上的民間藝術形態早已變質、變味。民間藝術固然追求審美性,但其真正的力量卻并不在于審美,而在于身心融入地參與其中所體驗到的團結感。尼采對酒神力量的描述最能說明民間藝術的這種力量,一旦融入其中,“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個人感到自己同鄰人團結、和解、融洽,甚至融為一體了……人輕歌曼舞,儼然是一更高共同體的成員,他陶然忘步忘言,飄飄然乘風飛飏……此刻他覺得自己就是神,他如此欣喜若狂、居高臨下地變換,正如他夢見的眾神的變換一樣”B11。

在休閑農業開發實踐中,對鄉村進行過度開發也會與民間藝術保護之間產生矛盾。比如,為了恢復、再現、模仿某些歷史場景,或是為了整體景觀效果,遷移原住居民,重新打造一座迎合都市人消費想像的村莊。這樣的鄉村不再是人類生產、生活、繁衍的場所,其實已經喪失了鄉村性,變成了都市生活嵌入在鄉村的一個場所,沒有生命,沒有生氣勃勃的景象,只有滿足各種消費需求的服務。在電視劇《北京青年》第34集中就再現了這種休閑農業場所,那里有林蔭道、池塘、田野……景觀非常賞心悅目,但由于沒有勞作的村民,沒有現實生活中鄉村的景象,讓人覺得仿佛是走進了一個主題公園,而不是回到了鄉村。這樣的過度開發無疑破壞了民間藝術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得民間藝術成了無根之木,無水之魚。歐美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建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了避免這樣的矛盾,它們往往非常重視民眾和社區的參與,從規劃到實施,幾乎每一步都讓當地人加入其中。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興起的“造鄉運動”中,也“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當地居民做起”B12。

在現代化進程中,民間藝術不僅是當代鄉村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從文化遺產保護立場出發,應該嚴格限定商業開發,淡化其經濟效益,不斷增加公共事業投資,強化其社會效益。但是,如果沒有休閑農業等現代經濟形態的介入,鄉村不能盡早納入現代化框架中,就會不斷衰敗,成為老、弱、愚、殘的聚集地,又何談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呢?因此,不能以否定休閑農業來解決休閑農業與民間藝術保護之間的矛盾,而應該探尋如何發展休閑農業,使休閑農業既能有效地利用民間藝術資源,又可以促進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從理論上來說,關鍵在于要認識到休閑農業不是打造景觀以迎合視覺消費,也不僅僅是為了讓城里人到鄉下來“找樂子”,而是要保護性地建構出不同于都市文明的另一種生產、生活空間,來豐富現代人的生活體驗。在日本的“造鄉運動”中,高柳町是一個姑娘都不愿嫁過去的窮鄉僻壤,家家蓋的是茅草屋頂,當地居民就以茅草屋頂作為品牌,居然吸引了大量游客,到了高柳町的游客無不沉浸于茅草屋頂、圍爐而坐的親切安寧的農家氛圍之中。因此,休閑農業的開發不一定要大資金投入進行大工程建設,而應該因勢利導,以充分彰顯鄉村性為核心,積極引導當地居民參與,建設出充滿生機、洋溢著生氣的新農村,在這方面,四川成都錦江區三圣鄉的“五朵金花”就有著典范性。

其次,對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應該突出其日常生活性,而不是觀賞性。只有把民間藝術還原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才能避免民間藝術發生安東尼·吉登斯所謂的“時空抽離”的現代性危機。日本“造鄉運動”的開拓者千葉大學教授宮崎清特別強調民間藝術開發植根于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他在指導三島町建設時就開展了生活工藝運動,還成立了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涂裝等工房設備,游客只要交納一定費用,便可以親手體驗器物的制作,如用快輪拉坯、用小窯燒陶等等,并有專人進行指導。B13

總而言之,生活性是民間藝術的靈魂,在休閑農業開發實踐中,只有努力保護民間藝術賴以生發的空間,包容創造與傳承民間藝術的原住居民,提倡融入性的生活體驗,才能減少與民間藝術保護之間的矛盾,真正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注釋

①[荷]約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

②[美]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成素梅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頁。

③潘立勇:《休閑與審美: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④潘立勇、陸慶祥:《中國傳統休閑審美哲學的現代解讀》,《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第4期。

⑤[德]海德格爾:《人,詩意地安居》,郜元寶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年,第86頁。

⑥轉引自張環宙、許欣、周永廣:《外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⑦張環宙、許欣、周永廣:《外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人文地理》2007年第4期。

⑧央視“新聞調查”:《原生態:歷史與現實》,http:///20061107/n246241420.shtml.

⑨邵琪偉:《發展鄉村旅游 促進新農村建設》,《求是》2007年第1期。

⑩吳曉:《鄉村旅游語境中民間藝術的在場與形變——基于湘西德夯苗寨的個案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期。

篇3

關鍵詞 休閑體育 專業發展 存在問題 競教研企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目前我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1 與社會體育專業所開課程區分度低,人才輸出無法定位

對我國多所高校休閑體育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查研究表明,其一,大部分學校的休閑體育專業與社會體育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區分度較小,普遍以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基礎課程、體育心理學、體育管理學、體育產業學等課程為主,并沒有較明顯地體現出休閑專業的專業特色。其二,大部分院校選修課設置的門類很多,從字面上看著實前沿豐富,但調查顯示其能開設的仍然是那些對場館、器材等教學條件要求不高的傳統項目,新興流行項目則在學生選課時進行“回避”操作與控制,剝奪了學生選課和學習的權利。

分析認為,以上問題主要是由學校場地器材以及師資條件缺乏導致,大部分學校休閑體育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的設置也只能定格于有條件開設的課程,而不能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專業建設目標進行設置。這樣則使像高爾夫、極限運動、壁球等時尚運動不能應時地進入專業授課范圍,只能等待資金的積累直至滿足場地器材的建設與購置,不但耗時較久,而且會出現具備條件時項目又已經過時的現象。各種條件的不具備也致使部分高校休閑專業的第一輪培養方案相似于社會體育,學生畢業時的人才輸出難以定位。因此,國家給予資金與政策上的扶持,是休閑體育專業建設初期的必要保障。

1.2 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低,在校期間空有理論卻無用武之地

根據用人單位對休閑體育專業學生的反饋情況發現,無論是畢業實習還是就業,大部分休閑體育專業學生均體現出非常聽話,且“書本”知識扎實的優勢,但專業技能水平較低的劣勢也較為突出,這足以使他們無法躋身于當今體育市場的競爭,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的專業對口就業。

究其問題的根源,主要為培養方案中理論課設置居多且這些理論課多無實踐學時,其次是技術課無論從課程設置情況還是學時分配情況都不占優勢,“體育”二字不夠凸顯,這也是導致學生專業技能薄弱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學生在大學期間主要學習專業技能、思辨創新能力以及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這一切均體現在實踐環節中,因此理論課的實踐學時、實習實訓的長短、第二課堂與俱樂部的參與更顯得尤為重要。

以畢業實習為例,多數院校將學生的實習環節定為8周,原則上應為輪崗,然而往往學生到達實習基地后,每每從適應一個崗位到能夠熟練工作進入角色則需要5周以上時間,因此部分學生的實習只能由會籍開始到會籍結束,根本沒有輪崗進一步體驗、學習與運用知識技能的機會。休閑體育專業實習更重視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以及運用,這就需要學生能夠真正參與指導、組織與管理,因此增加實習實訓學時數,且增加專業領域范圍內的實習實訓基地數量,為學生提供專業的體驗平臺,是學生專業技能的進階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的瓶頸所在。

另外,部分院校由于沒有實習、實踐、實訓場地,只能與校外機構簽約,不但耗費大量資金,同時學生在校園與實習基地的往返過程中也要浪費很多時間,不但課程安排沖突較大,學生的安全也無法切實保障。

1.3 資金匱乏導致專業的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危機不斷

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表明,其源頭歸根結底為資金的匱乏,導致場地器材無法建設與購置,即便擁有設備,其后期維護的高額費用也壓得專業透不過氣來,由此看來僅僅依靠國家政府以及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的資助進行辦學,專業將無法可持續良性發展下去。因此,多渠道廣泛吸收資金,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將是休閑體育專業可持續發展的新亮點。

2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競教研企”四合一新發展模式的建設構想

為進一步發展我國高校的休閑體育專業,結合多所院校優秀的辦學經驗,特提出“競教研企”四合一的發展模式,希望能夠為部分院校的休閑體育專業建設提供幫助,以解決資金不足、場地器材匱乏、品牌效應空白等專業發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該模式以教學為依托,構建集競技、科研、產業發展于一體的休閑體育文化園。即在滿足教學的同時,以競賽與科研為提升,打造高水平賽事與研究基地;以產業發展為延伸,經濟與社會效益共贏,促進休閑體育專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調查表明,目前休閑體育專業的申報學校多具有地域、氣候以及文化特色,因此各高??梢詷淞⒁宰陨硖厣蓍e體育項目為主,旅游、賽事、產品及項目研發等內容開發為輔,集產業、競技、科研為一體的品牌休閑體育文化園。

首先,該平臺的建立,可以吸納商企的投資,為高校解決場地建設與器材購置等資金問題的困擾,滿足教學需求的同時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其次,品牌效應可以為商家謀商機,校企結合互相輔佐,一方面學校可以提供高水平師資以及科研隊伍為企業提供管理以及產品研發的核心技術服務,并通過宣傳和品牌造勢帶動周邊的商圈的發展和土地面積的升值;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教、研、實習實訓、二課堂等活動的實踐實訓平臺與實習基地,另外,學生作為服務主體也可以通過實習實訓為企業節省成本的同時創造正價值,二者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再次,高水平時尚前沿的場地設施,可以吸納學生、運動隊以及社會各屆休閑運動愛好者和科研組織的關注以及參與,不但可以帶動新興項目的快速發展;還可以為高校社會效益的創造助力,進一步體現服務社會的終極目標;最重要的是可以促進我國休閑體育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世界前沿休閑體育運動水平同步,從而帶動我國休閑體育文化的發展水平。

3 結語

時代與社會對休閑體育人才的需求決定休閑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休閑體育專業的人才出口。因此,進一步構建符合教育、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型教育教學發展模式,解決資金、場地以及師資等多方面存在的不足,是我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競教研企”四合一的發展模式以“創新、創業、創優”三創精神為指引,符合我國高校的發展方向,對該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增添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的生命力,使其發揮正能量,并能夠可持續發展。

篇4

關鍵詞:一般能力傾向;一般能力傾向測驗(GATB);就業指導

1.中國版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現狀

1.1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介紹

能力傾向(Aptitude)是一個人的潛在能力,這種潛能被訓練后,易使個人獲得某種知識和技能,并且能預測個體在將來的活動中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測量能力傾向的測驗種類很多,本文強調的是一般能力傾向測驗,也是應用較廣的一項測驗。一般能力傾向測驗包含 12 種分測驗(8 種紙筆測驗,4 種器具測驗),能夠測量 9 種與職業關系密切并有代表性的能力因素,即一般智力(G)、言語能力(V)、數理能力(N)、空間關系理解力(S)、形狀知覺能力(P)、文書知覺能力(Q)、動作協調能力(K)、手指靈活性(F)、手部靈巧性(M)[1]

1.1研究現狀

進行關鍵詞“能力傾向”搜索,得出的文章涉及以下方面:學習能力測驗,學業能力、職業能力測驗,一般行政能力,多項能力,專業能力,軍用能力,音樂能力。很少涉及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現在的能力傾向測驗分為兩類:單項能力傾向測驗和多項能力傾向測驗,單項主要指機械、文書方面的能力傾向測驗;多項主要有基本心理能力傾向測驗(PMA)、區分性能力傾向測驗(DAT)、一般能力傾向測驗(GATB)、學業能力傾向測驗(SAT)。從資料查找分析可以知道,能力傾向測驗在國內的應用還是比較受到重視的,迄今為止,改編修訂的能力傾向測驗有十多種,實際的維度也很全面。在我國應用的能力傾向測驗現今主要有行政能力傾向測驗、一般行政能力傾向測驗、學習能力傾向測驗,多項能力傾向測驗。特殊能力傾向測驗的修訂與關注,表明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研究相對弱勢了。

現在對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研究還停留在翻譯,對經典測驗的綜合形成新的能力測驗的階段。雖然一般能力傾向測驗被修訂過,但是其只有中學生常模,并且是20年前的常模,中學生常模是否適用于大學生群體以及尋求職業指導的群體,針對此問題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1.2應用現狀

我國現在使用的版本是戴忠恒教授或方俐洛以日本勞動省1983年為藍本修訂的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答題時間為120分鐘到130分鐘,測試時間耗時太長,施測過程多是以現場團體施測方式進行。在施測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是團體施測,對同時施測的被試的人數的限制就很關鍵,一般兩名以上的主試,被試人數要少于40人,這樣主試才能更好地觀察每個被試的動態,發現胡亂作答的及時標記,回收后作廢。主試的培訓工作也要重視,是否能讓逐步解釋測驗的具體要求與具體做法,讓每個被試都理解,是測試結果是否有效的一個關鍵因素。測驗由11項分測驗構成,其都是速度性測驗,都需要主試控制時間,每項時間的控制要用秒表嚴格把關。另外對于團體測試的座位安排要注意被試的間隔不能太小,速度性測驗,如果別人速度太快,會導致被試有焦慮情緒。

由于一般能力傾向測驗,施測困難,它在升學與就業指導等實踐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現在的應用只是用于考察某些專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傾向,使用面低;此外與職業相關的研究也不多。

2.國外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發展

2.1測驗的修訂

1934年,美國勞工就業保險局耗時十年時間編制而成一般能力傾向測驗;1995年1月份,美國勞工部完成了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E、F版的修訂;1995年,加拿大成功研發了一般能力傾向測驗計算機版(GATB-Computerized Administration,簡稱GATB-CA)。

2.2測驗的應用

國外一般能力傾向測驗應用廣泛,主要用于學業與職業指導、人員選擇與安置。一般能力傾向測驗可以幫助學生在升學時選擇專業,美國測得在智能與言語能力得分超過130,比較適合文學方面的專業;智能和數理能力得分超過130的適合數學方面的專業;每項能力測驗得分均在85分左右的,可以從事一般性工作,專業選擇需要根據其他方面比如個人興趣愛好,再給予指導。職業指導方面,該測驗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擇業的人希望知道自己的能力適合從事何種職業,而雇用者也希望知道雇用的人是否能夠在該職位上發揮最大的才能創造最大的利潤,通過該測驗,將選拔出的雇用人員劃分為能勝任組與不能勝任組,最后由雇主根據工作表現評定出能勝任組與不能勝任組,結果表明兩者之間非常一致,這也說明該測驗是有效的。人員選擇與安置方面,通過該測驗,雇主在人事決策與人事安排的時候可以做到人職最佳匹配。何謂人職最佳匹配,就是一個人的能力能夠很好地滿足工作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在該工作崗位此人的能力能夠得到最好地發展。

2.3國外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發展趨勢

從其新版本的修訂狀況看來,該測驗的形式與內容都有很大的改變。形式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美觀、答題卡等改變。內容上則有更大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項目數減少,時間相應減少,對現在不太重視的能力進行了刪除,比如刪除了形狀匹配測驗。更加關注種族性別的差異,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修改。首先修改了指導語以免其中的詞語帶來性別差異,其次增加了一些非傳統職業以及企業中使用的少數民族關于女性的項目,這樣對于職場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對少數民族與非少數民族的人同時測量,以達到公平的效果。當然也對生活中不常用的日耳曼民族的名詞數量進行了縮減。

分測驗順序也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螺旋式排列即難度測驗速度測驗穿插排列,變為分類排列即先難度測驗后速度測驗。這樣做指導語的書寫更加方便,只需要兩處指導語,更方便被試的理解。

新版的測試更加靈活了,主要表現在,可以只施測九種能力傾向中的六種能力傾向,可以不用測量難度測驗,仍然能了解一個人的能力傾向。這樣對不必要的能力傾向就不用浪費人力物力了。

3.一般能力傾向測驗的重要指導意義

該測驗共有12個分測驗,其中8個紙筆測驗,4個器具測驗,共測得9種性向:一般智能、言語能力、數理能力、書寫的知覺、空間判斷能力、形狀知覺、運動協調能力、手指靈巧度、手腕靈巧度。該測驗涉及多種能力傾向,比較全面,用于測量人的潛在才能以匹配職業,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一般能力傾向測驗在幫助班主任指導學生進行文理分科的工作時可以發揮作用,找到中學生的學科傾向??梢赃\用此測驗進行個人咨詢,比如在學校以及咨詢機構,能夠診斷學生的各種傾向,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為他們進行就業指導,制定就業計劃,規劃職業生涯。學校也可以根據能力傾向的差異,對學生進行特別化教育,因材施教,讓才能得到最大發揮。

高考選擇專業時,學生以及家長對專業不熟悉,對學生的個人能力也沒有全面了解,容易造成迷茫的選擇,沒有專業的指導,會造成選擇的專業與學生能力不匹配。(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篇5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逐漸開始從物質生活的滿足向精神生活質量提高、回歸自然及追求健康的方面發展,休閑漁業作為人們娛樂休閑的一種新興產業,近年來在我國發展快、效益好、潛力大,所以應把發展休閑漁業納入經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格局中,認真研究制定休閑漁業發展的新措施,以休閑漁業發展促進和諧漁區建設。

一、長??h發展休閑漁業的條件及意義

我國近岸漁業資源不斷枯竭的現狀和經濟發展迅猛的勢頭,迫切需要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休閑漁業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迅速發展,日益成為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個牽動力較強的朝陽產業。長??h是一個海島縣, 又是重要的漁業產業基地,具有獨特的環境優勢和現代旅游氛圍,理所應當利用好自己獨特的海洋景觀和資源優勢,來大力發展休閑漁業。長??h由142個大大小小的島、坨、礁連成一片,陸域面積雖然僅119平方公里、海域面積卻達7720平方公里,這里有豐富的水面及魚類資源,適合海上休閑娛樂漁釣時間也比較長,自然環境條件優越。近幾年,祖祖輩輩以漁為生的長海人,背負著沉重的漁業資源枯竭的負擔,生活在爺爺吃孫子資源飯的惡境中,生態環境遭受到嚴重破壞。因此,縣委政府在致力于拉長漁業產業鏈條的過程中,開始發掘寶貴的旅游資源,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堅持以休閑度假為主要發展方向,突出海島生態和休閑漁業兩大特色,全力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開發特色旅游產品,使海島旅游業正在逐步成為極具潛力的海島經濟增長點,僅2007年,全縣就接待上島游客82萬人次,辦理轉產從事休閑的漁業船舶近200條,旅游綜合收入達2.9億元,休閑漁業市場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二、長海目前適用的幾種休閑漁業類型

1、生產經營型:是指以漁業生產為中心產業,以垂釣為輔的生產經營模式。這是休閑漁業出現的最早模式之一,也是較為單一的一種類型。

2、休閑垂釣型:是指一些專業垂釣園和設施較為完備的垂釣場,以開展垂釣為主,集游樂、健身、餐飲為一體的休閑漁業場所。

3、觀光療養型:是指以一些海邊、別墅、漁家風情旅店,結合周圍景點,綜合開發水資源,可以“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既有垂釣、餐飲,又能觀景、休閑、避暑、度假。

4、舉辦釣魚節:長海每年都要舉辦國際性釣魚節,加大宣傳面,為廣大釣魚愛好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垂釣環境,進一步展示長海的旅游資源。

三、長海發展休閑漁業的必要性

發展休閑漁業有利于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前海洋漁業資源日益衰退,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而發展休閑漁業是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舉措。休閑漁業起步容易、見效快,它能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漁民收入、改善漁村環境、促進鄉村文明。休閑漁業可以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自然風光、生動的人文景觀、良好的環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亦能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休閑漁業發展要創新思維加快發展,要將漁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與旅游結合起來,通過對漁民的家居和漁船進行改造,讓游客真正貼近漁民生活,享受一種自然古樸的漁家風俗,給賓客一種全新的體驗。游客通過與漁民合作,體驗下海撒網拖魚、停船垂釣、收網揀魚、品嘗海鮮等樂趣。選擇有條件的沿海漁區、海島發展休閑漁業,有利于促進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消化吸收漁業轉產勞動力、繁榮漁區經濟等。

四、休閑漁業在運行中還存在著不規范不完善的問題

首先,休閑漁業船舶經營超前與管理工作滯后的矛盾突出。有些從事休閑漁業的船舶未經檢驗發證,安全救生、消防、通信導航等設備尚未核驗、乘員數未經核準,作業方式及漁具尚未限定,存在無證開航、安全設備不規范、搭載人數隨意、活動區域不定等問題。

其次,休閑漁業船舶活動方式單一,有較大的局限性。目前從事休閑漁業船舶的作業方式基本上都是單船底拖網,這種作業對漁業資源有一定的破壞性,如果盲目發展,勢必造成休閑活動水域的漁業資源衰竭,從而限制了休閑漁業船舶的可持續發展。這種作業方式背離了發展漁業休閑的目的和意義。

第三,部分休閑漁業船舶存在安全隱患?,F有的休閑漁業船舶基本上都是擅自改裝的,其結構、布置及裝修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尤其是較大的船舶,在主甲板以下設置包廂臥室,其通風、消防通道、逃生口設計不合理,給營運安全帶來隱患。

第四,經營單位多,規模小,容易引起惡性競爭。我縣現有經營休閑漁業船舶的有數十家,每家擁有的休閑漁業船舶多則三、四艘,少則一、兩艘,各自攬客,無序競爭。在客源充足的情況下,矛盾不易顯現,但在客源不足時,則很容易出現相互壓價現象,影響經營效益,嚴重時甚至可能偏離正常的服務內容,成為違法活動的場所。

第五,人們保護漁業資源的意識及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休閑漁業雖然是以體驗漁家生活、健康娛樂為出發點,但不少人仍然是以多捕魚為樂,缺乏幼魚放生意識和水生動物保護知識,在參加漁業休閑活動時隨意向海里排放污水和生活廢棄物,加劇了沿海水域的污染,破壞了魚類的正常生存環境,將導致漁業資源的急劇衰退。

五、合理配置資源,全面完善休閑漁業

1、轉變思想觀念,制訂活動規則。明確休閑漁業與傳統海洋捕撈業的根本區別。休閑漁業作為新興產業,其作業方式有些可能與現有漁業法規有抵觸之處,但作為體驗漁家生活和健康娛樂的一類活動,應當針對休閑漁業的特點,制定恰當的活動規則,只要是有利環保,有利安全健康,有利經濟發展而不嚴重破壞漁業資源就行。

2、規范作業行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既然休閑漁業是以運動、體驗、娛樂為目的,就不能有通過捕撈漁獲物直接獲利的行為。因此,對休閑漁業船舶的作業方式、漁具數量與規格應當進行限制,推廣有利于保護漁業資源的作業方式,將垂釣作為今后休閑漁業的主流來經營。現有休閑漁業船舶的主要作業漁具為單拖網,應當限制網口寬度及檔水板尺寸,提高人們對漁業休閑的興趣和資源保護的意識,促進休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強化安全監督,嚴格船舶管理。對不符合審批條件的或無法通過船舶檢驗的船舶應當堅決取締,以杜絕后患。對批準后的船舶,在船舶檢驗的要求上,應當充分考慮到,漁船上的作業人員都是青壯勞動力,而搭載休閑漁業船舶的多半是老人、兒童、婦女和不識水性的游客,自救能力相對較差,加強救生設備檢查,杜絕安全隱患成為重中之重。我們要嚴把船、機、電檢驗質量關,強化通訊設備的配備,重把救生筏、救生浮、救生圈、救生衣、滅火器、煙火信號等按規定有效配備到位,并處于日常核查之中,并做好船舶、船員和旅客的保險工作。每艘船舶應當配齊配全職務船員和安全員。從事休閑漁業活動時,應當在指定的碼頭上下游客。加強休閑漁業船舶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大連市海洋休閑垂釣漁業船舶管理辦法》,使休閑漁業船舶的活動切實做到限風、限時、限員、限區域。

篇6

關鍵詞:小型水庫; 綜合利用

延長縣地處延安市東部,地質屬華北陸臺的鄂爾多斯地臺,黃土高原丘陵地貌,全縣溝壑縱橫,植被較差。延長縣的可養魚水面較大,但是由于常期以來水庫和淤地壩只依靠單獨養魚模式生產經營,粗放養殖,并且生產管理技術落后,經濟效益很差。為此,2008年延長縣為提高小型水庫的綜合利用效益,以瓦村水庫為試點,對水庫進行承包,并對水庫的經營管理情況跟蹤調查了兩年時間。

1 基本情況

瓦村水庫地處延長縣黑家堡鎮瓦村,水庫以村名命名,距縣城15 km,控制流域面積10 km2,總庫容99萬m3,興利庫容32.6萬m3,可養魚水面面積10.5h m2,平均水深3.5~4.5 m之間,水質較好,透明度45~50 cm之間,PH值6.5~7.5,無工業污染。庫區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干濕分明,年平均降雨量540 mm,平均日照時數2456 h,年平均氣溫10.4℃。

2 主要的措施與方法

2.1 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合理利用資源 根據水庫資源實際情況,制定了以漁業為龍頭、休閑、垂釣、餐飲、度假為主和其它畜牧養殖為輔的綜合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庫資源,形成“住水邊、玩水上、食水鮮、品農飯”的發展思路,使之形成漁業生產新的經濟增長點。

2.2 加大投資力度,改善瓦村水庫基礎設施

2.2.1 交通便捷、通訊暢通 交通便利是發展水庫休閑漁業的重要條件之一,另外發達的通訊也很重要,以便利游客隨時與外界進行通訊聯系。瓦村水庫原有一條黃土道路、手機也沒有信號,為解決這一制約發展的問題,承包人積極和縣上爭取,利用縣上通村油路項目,投資10萬元修通了省道205到水庫2 km的三級柏油公路,并且協調移動公司在水庫邊上建起了信號接收塔,大大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

2.2.2 建設良好的休閑環境 瓦村水庫雖然坐落在風景優美、自然山水風光較好的地方,但是原有的設施陳舊落后,游客連基本的休閑設施也見不到。因此承包人投資96萬元在水庫大壩的右岸建設了1 200 m2的餐飲、娛樂、休息的場所。在適合垂釣的庫灣設置了以供游人休息垂釣的座椅等,在庫內增購了三艘摩托艇,十條游覽船等一系列設施,沿水庫建立了便捷、衛生的廁所,提升了服務硬件設施規模。

2.2.3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強化經營管理 休閑漁業是以資源為依托,從市場需求實際出發,通過漁業和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將休閑、娛樂、餐飲等行業與漁業結合為一體,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提高漁業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而實現漁業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就必須有一支較高素質的從業管理人員,所以瓦村水庫從承包開始就招聘了一批有服務、餐飲等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加入到水庫的經營管理中來,并選派了一批人員進行了專業技能培訓,同時定制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使游客能乘興而來,滿意而去。

2.3 改變單一養魚模式,努力實現生態養殖 制定發展規劃,改變單一的養魚模式,加大水庫多魚類品種的養殖,從過去養殖的白鰱、花鰱、鯉魚三個品種,增加到六個品種,在飼養管理中增加了池塘養魚的精養方式,利用其它畜牧養殖產生的肥料來培肥水質,用庫區可耕種的土地種植一部分青飼料飼養草魚,同時加強庫內魚類的捕撈,努力提高回捕率。并且利用水庫山上承包的林地用來散養土雞和豬、羊等牲畜,實現生態養殖和立體養殖,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優勢,2008年當年實現各種養殖產值85萬元。

2.4 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實現漁業資源和旅游資源優化結合 堅持打破單一生產,單一垂釣的簡單模式,實施長短結合,養釣結合、與其他資源充分整合,實現休閑漁業的復合功能,提高休閑漁業效益。具體從三個方面使之形成一條龍的產業:1)以漁業生產活動為依托,通過開發具有休閑價值的漁業資源、漁業產品、漁業生態環境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活動,如垂釣、換喂餌料、觀賞捕魚等為標志的生產經營模式;2)注重飲食休閑服務,使游客更加貼近產地,直接品嘗自己捕獲的美味水產品佳肴,建立了集魚類養殖、牲畜養殖、垂釣、餐飲與旅游度假為一體的新型經營形式;3)開發游覽觀光項目,以游覽水庫風光自然環境,綜合開發漁業資源,為游客創造“住水邊、玩水面、食水鮮、品農飯”的最佳條件,既可以垂釣、餐飲,又能游覽觀景、休閑度假。

3 綜合開發利用的效益  經過2008年和2009年兩年對瓦村水庫的跟蹤調查,從中可以看出綜合開發利用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各種水產品產量達3.55萬kg,其它牲畜養殖存欄達到1.2萬頭(只),累計出欄0.38萬頭(只)。全年經濟收入185萬元,全年純收入73.28萬元。瓦村水庫兩年來為水庫所在村村民提供了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崗位,為村民生產的部分土特產品增加了銷路,也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4 結論

篇7

1問題的提出

在西方,自凡勃倫(Veblen,1899)以來,休閑一直被當作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加以研究。在中國,把休閑產業作為一門學問研究則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于光遠先生最早提倡要對休閑進行研究?,F在,隨著休閑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對休閑產業進行統計已經開始成為我們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如美國和英國已經在著手建立各自的休閑產業統計框架,它們的統計年鑒中已有專門的休閑消費統計分類,英國更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即開始每年出版《休閑統計年鑒》。我國也有學者已提出了要建立我國休閑產業統計學的設想。但是,要建立休閑產業統計學,并使所建立的休閑產業統計體系在統計實踐中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須對休閑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明確的界定,否則有關休閑消費、供給、產值、就業、投資、貿易等所有統計指標的建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學界定休閑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已成為目前休閑產業研究領域所遇到的一個最基本的、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2當前國內外學者對休閑產業的不同理解

休閑產業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就引起了學者們越來越大的興趣,迄今為止學術界發表了對休閑產業許多不同的理解,如布朗和威爾(Brown&Veal,1988)認為,休閑產業主要是指那些為滿足人們在閑暇時間里的消費而向他們提供物品、服務和設施的組織和個人的集合。杰弗瑞·戈比(2000)曾把休閑業定義為與旅游、療養、娛樂及游園等休閑行為有關的職業和團體組織。

我國的許多學者也對休閑產業的定義及范圍的界定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于光遠先生(2004)曾認為,休閑產業是指為滿足人們的休閑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產業,它是休閑得以實現的條件。這一定義雖然具有較高的概括性,但這里存在的問題是:這里的“休閑需要”是指直接的休閑需要還是包括了間接的休閑需要?定義的模糊使得休閑產業的外延變得很不明確。實際上,于光遠先生也并沒有給出休閑產業一個明確的外延。

馬惠娣是國內較早研究休閑產業的學者,她認為,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與精神的)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特別是以旅游業、娛統計學樂業、服務業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支柱產業。休閑產業一般涉及到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項目、設施、設備、維修等)、影視、交通、旅行社、導游、紀念品、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產業群。她還認為:“休閑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邊界十分模糊,相互之間都有交叉與滲透,界定不同,稱謂不同。如在我國,過去統稱第三產業,經合組織稱服務業,在美國休閑產業被劃定一個范圍。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統一的界定,只是大致相似?!盻她這一關于休閑產業的概念目前為國內學術界所廣泛接受,但很明顯,她指的其實只是休閑服務業,而對第一和第二產業中的那些休閑產業部門則沒有提及。而且,她將休閑產業等同于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

還有一部分學者也認為休閑產業只存在于服務業中,他們甚至將教育產業、消費品零售業等一些不屬于休閑產業的服務業也納入了休閑產業的范疇。如李再永(1999)認為,所謂休閑產業是指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而興起的產業,它主要為人們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務,以滿足人們的“美、感、游、創”等心理需求為主,主要包括旅游業、美容業、文化娛樂業、居民服務業、體育產業、教育產業等。宋成立(2001)則認為休閑產業是那些為人們的休閑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的各種行業和產業的統稱,它包括傳統的消費品零售業、生活服務業、社區服務業、娛樂及旅游業、文化、體育、繼續教育等產業。這類定義將一些因消費者的休閑消費而引發對非休閑服務的需求也納入了休閑產業的范疇,明顯存在外延過大的問題。

3休閑產業界定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在目前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有關休閑產業的概念中,存在的一個共同缺陷就是:沒有對休閑產業的范圍作出一個較為嚴格的、合理的界定。因此,休閑產業到底應該包括哪些行業或部門?這~問題至今仍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出現對休閑產業的范圍無法達成共識的原因有四:

一是人們對休閑這一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什么是休閑?國內外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對休閑的理解至今仍是莫衷一是。因為不同的人對休閑有不同的理解,而休閑產業概念又是建立在休閑概念基礎上的,如果哪些活動屬于休閑都不能明確,又如何對休閑產業進行明確界定?

二是按照傳統的產業劃分方式和統計方法,我們很難準確劃定休閑產業的界限。正如美國學者所認為的,很難對休閑產業的范圍有一個全面的統計,因為幾乎所有的產業,包括國防,都有一些與休閑相關的工作。加拿大休閑學會在其的休閑白皮書中也指出,休閑活動滲透在包括軍隊在內的幾乎所有部門之中,很難確定其產業邊界。

三是大多數學者還沒有將休閑產業與休閑服務業區分開來,而將休閑產業等同于休閑服務業。因此在對休閑產業的范圍進行界定時,只列出了那些提供休閑服務的行業或部門,其中主要是旅游業、體育業、文化娛樂業等,而沒有將那些為人們的休閑消費提供有形產品如休閑食品、休閑用品和休閑器械的行業或部門包括其中,但又覺得這樣處理不科學,因此在進行具體界定時模棱兩可,陷入混亂。

四是對休閑服務業本身的范圍也把握不準。有些學者雖然將休閑產業等同于休閑服務業,將休閑產業限定在一個比較狹窄的范圍內進行界定,但對于服務業中到底哪些行業或部門應該歸入休閑產業,他們仍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典型的如休閑用品零售服務,是零售服務還是休閑服務?這些棘手的問題,都有可能使我們陷入模糊。

4界定休閑產業的原則

4.1從“休閑”的經濟學概念出發的原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學術界之所以在休閑產業的范圍界定上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主要是緣于對“休閑”這一概念理解的多樣化。目前學術界對休閑的定義可謂是五花八門,既有來自哲學和社會學的定義,又有來自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定義,而且即使是來自同一學科領域的學者,他們所定義的休閑也大多是互不相同的。而我們知道,同一概念,如果內涵不同,那么外延也將不同。

那么,在界定休閑產業的范圍時應該從哪一類“休閑”的定義出發?筆者認為,休閑產業作為一個經濟學的研究范疇,首先應該遵循經濟學的定義方法,從“休閑”的經濟學概念出發來對休閑產業進行定義。而在經濟學那里,“休閑”被定義為“消費者在閑暇時間里的活動”,它首先是一種消費活動,隱藏在這一活動背后的是消費者對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消費需求。因此,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休閑產業首先應該被定義為國民經濟中所有“生產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部門”。

4.2消費者直接使用的原則

既然休閑產業是指所有生產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行業,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哪些產品屬于休閑物品或休閑服務?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一個定義的難題,那就是:如果以消費者的直接休閑需要定義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則那些為大型游樂場所提供游樂設備的行業將被排除在休閑產業的范圍之外,因為這些游樂設施并不是消費者的直接休閑需要,它們只是游樂服務企業生產休閑游樂服務的中間投入,游樂服務企業生產的休閑游樂服務才是消費者的直接休閑需要。但根據常識,這些生產游樂設施的企業顯然應該歸入休閑產業。因此,如果以消費者的直接休閑需要定義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則休閑產業的范圍將過窄。相反,如果以消費者的間接休閑需要定義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則因消費者的休閑引致需求而引發的所有產業活動也都將被納入到休閑產業的范圍,如那些為游樂設備生產企業提供中間產品的行業如鋼鐵行業、塑料行業、電力行業等,都將屬于休閑產業,這樣無疑會導致休閑產業的范圍寬泛無邊。

因此,我們既不能以消費者的直接休閑需要也不能以消費者的間接休閑需要定義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而應該遵從“消費者直接使用”的原則,即如果某產品是供“消費者在休閑時由消費者直接使用和消費”的,是“用于休閑的”,則這樣的產品就是休閑物品或休閑服務,生產這類產品的行業就屬于休閑產業。比如游樂場向游人提供的游樂服務是游客的直接休閑需要,而游樂場的游樂設施是游客的間接休閑需要,這些游樂設施雖然只是游樂場生產游樂服務的中間投入,但由于許多服務尤其是休閑類服務的生產具有生產的特殊性,即要求消費者利用服務企業提供的服務設施進行自我服務,因此這類游樂設施仍是供游客“直接使用”的,故生產這類游樂設施的企業仍應被歸入休閑產業,而其他那些為生產休閑物品(用品)和休閑服務的企業提供中間產品的企業,由于它們所提供的中間產品不是供消費者在休閑時“直接使用”的,因此不能被納入到休閑產業的范圍。所以,對休閑產業的界定應遵循“消費者直接使用”的原則,而不是“直接需要”的原則。

4.3和市場相關的原則

人們的休閑活動多種多樣,有些要通過市場,有些不通過市場,那些不通過市場的休閑活動屬于自我休閑服務消費,消費者在進行這類休閑服務消費時沒有相應的產業活動發生,在GDP的計算中就沒有計入,因此雖然這類休閑活動在人們的生活中廣泛存在,但不能計入休閑產業的范圍。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將休閑產業定義為:由消費者的休閑消費需求引發的、國民經濟中那些生產休閑物品和休閑服務的行業總稱,它廣泛存在于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之中。我們將存在于三大產業中的休閑產業部門分別稱為休閑第一產業、休閑第二產業和休閑第三產業,對稱簡稱為休閑農業(廣義)、休閑工業和建筑業、休閑服務業。在現代社會中,休閑服務業是休閑產業的主體產業部門。

5休閑產業的行業范圍界定

下面,筆者從上述休閑產業的定義出發,結合國民經濟三次產業劃分法和2002年新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法,對休閑產業所包括的行業范圍進行界定,其中:

休閑第一產業。包括了第一產業中那些提供休閑物品的行業或部門,如農業中的花卉和園藝作物種植業、林業中的觀光林營造業、畜牧業中的寵物養殖業、漁業中的觀賞魚養殖業等,我們分別稱為休閑農業、休閑林業、休閑畜牧業和休閑漁業。

休閑第二產業。包括了第二產業中那些提供休閑物品和休閑場館的行業或部門,如休閑食品加工、休閑飲料制造、休閑用具和器(械)材制造、各類公園、游樂園、體育場館、城市休閑廣場等的建筑等,我們將其分為三類,即休閑食品(飲料)加工制造業、休閑用具(器械、器材)制造業和休閑建筑業。

休閑第三產業。又稱休閑服務業,包括了第三產業中那些為人們的休閑消費需要提供休閑服務的行業或部門,如公園提供的游覽服務、健身館提供的健身服務、美容院提供的美容服務、桑拿館提供的沐浴服務、博物館提供的展覽服務、電視臺和KTV等場所提供的文化娛樂服務等。我們大致可以根據這類休閑服務的屬性將休閑服務業劃分為旅游休閑業、健體和美容休閑業、文化和娛樂休閑業、餐飲休閑業以及其他休閑服務業共5類。

6其他幾個需進一步澄清的問題

6.1休閑用品批發零售業是休閑產業嗎?

休閑用品批發零售業只是直接“銷售”而非直接“生產”休閑用品,它直接生產的是批發零售服務而不是休閑服務,這類批發零售服務并不是供“消費者在休閑時使用的”,因而不是休閑服務,不能納入休閑產業的范圍。同樣的情況還存在于休閑用品運輸、倉儲、郵遞、保險等行業中。可見,美國學者穆森將發送和銷售娛樂設備的行業,以及我國學者李再永和宋成立將零售業、教育業、社區服務業等都納入休閑產業,是值得商榷的。

6.2休閑教育業為什么不能納入休閑產業的范圍?

王琪延(2000)認為,人們在業余時間里進行的學習和研究活動是休閑活動,由此所引發的產業活動屬于休閑教育業,應納入休閑產業的范圍。這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休閑是指在閑暇時間里進行的活動,而業余時間是指非工作時間,非工作時間并不都是閑暇時間,它還包括業余學習時間、生活必需時間、家務(義務)勞動時間等。而在業余時間里進行的學習和研究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工作技能,這一活動并不是休閑活動,作為這一活動載體的時間也不是閑暇時間而是學習時間,即使人們此時學習的是休閑技能類課程,他也只不過是為了通過學習掌握休閑的知識和技能而已,但這一學習活動本身并不是休閑。因此為人們在業余時間里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如業余大學等,應該歸屬于教育業而不是休閑業。實際上,按國外學者的觀點,休閑教育是指以學習和掌握休閑知識和休閑技能為目的的教育活動,而不是指在業余時間里進行的受教育活動。它既可以在業余時間里進行,也可以在專門的學習時間里進行,如國外許多大學就開設有專門的休閑技能課程。

篇8

一、當前我國漁港建設面臨的問題

1.港口布局密度低。我國是海洋氣象災害受災嚴重的國家之一,沿海海港受到臺風、寒潮、熱帶風暴等六百二十多個氣象災害的影響,并且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害,由于我國船多港少,八成以上為天然形成的港灣,缺乏避風設施,影響到其功能的發揮。雖然國家一直重視漁港建設的發展,加大了資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港口港口基本建設的基礎較為薄弱,建設的水平還是不高,加上港口數量和規模的限制、港口選址只能選在天然風浪較大的地方,雖然新建的漁港一定的防浪能力,但是由于防風建設欠缺,大部分都不能滿足漁船避風要求。

2.漁港的規劃方面以及建設標準、使用功能單一。對于漁港的中長期發展沒有很好的進行規劃,改擴漁港的總體規劃一般很難得到政府的批準,因此就導致了漁港的布局和港址以及使用功能 不斷的變化。國家投入建設的一百三十三個沿海城市海港以及一級海港,而且投資的方向是針對于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海產品加工、休閑漁業、冷鏈物流等功能設施裝備都是采用社會融資進行投資建設,由于投資環境不同,少數漁港同步配套設施,這樣的形式嚴重制約著海港的多元化發展。

3.漁港水域污染嚴重。在已建設的港口中,由于生態意識薄弱,環保設計不到位,有些港口沒有污水處理設施,有些水工建筑物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水體流通不暢,導致港口水循環系統不能正常的流通,水域環境受到嚴重的威脅。

4.港口管理缺乏,立法工作滯后。近幾年沿海經濟快速的發展,海洋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強,海岸線資源緊張,面積在不斷的縮小,多部分的傳統港灣被漁業所占,還有的灣口被交通橋梁封堵,使得漁船避風和停泊遭受威脅,資源經濟化的開發與漁港用地產生矛盾,一些港址好的漁港被占或是廢棄,導致了風浪臺風等海洋氣象災害直接的侵襲。

二、未來港口建設的發展發向

1.港口建設的內容以休閑漁業為主,港口建設實施在實用性的基礎之上,提高港口外觀視覺效果,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的不斷提升,對于景觀的外在美也更加的注重,提高港口景觀的美觀度,可以提升港口建設的整體水平,吸引更多的人來此觀光。多元化的功能包括將景觀性、親水性等設施融入到港口建設中去,將人與海之間的聯系更加的人性化,例如漁港可以設計海釣平臺、觀景臺,或是將單調的路面設計成以海洋風格為主的鋪面。在護岸地帶設置親水階梯,或是將漁港天然材料作為地面裝飾,將海洋自然景觀與海港相互輝映、相互融合。

2.漁場、漁港、漁村之間就是上、中、下游的關系,漁業的萎縮會使得漁民出海減少,影響到漁村經濟結構發熱轉變,應該將漁港和漁村納入一體化建設中去,利用漁村自身文化的發展,吸引游客,提高漁港的利用功能。漁場要嚴格的按照休漁禁漁制度工作,禁止過度利用海洋資源。未來要做到“前港后村、以港興村(鎮)、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促進漁港建設的整體發展和良性循環。

3.整合與規劃漁港周邊的觀光資源

(1)共同開發漁港周邊海岸與景點資源漁港在多元化發展過程中,大多數由港區內的設施擴建或增建入手,然而港區周邊的觀光景點、社會文化資源、休閑活動由于不在港區內,且受漁港管理部門職權范圍限制,大多數沒有納入整體規劃的內容。若能整合理順相關利益部門之間的關系,將漁港的多元化建設與漁港周邊的觀光旅游資源聯合開發,可將該區域的旅游觀光活動由點到面,形成帶狀觀光區域,以區域性的觀光旅游為主題,吸引廣大游客到漁港休閑觀光。以寧波石浦中心漁港和江蘇洋口中心漁港為例,石浦中心漁港除了本身具有豐富的旅游觀光設施外,還把漁港與沿岸觀光帶、中國漁村老街、影視城、漁港古城、東門漁家樂進行串聯整合,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觀光旅游帶,每年到港休閑參觀的游客達到一百多萬人次,不僅帶動了石浦鎮的繁榮與發展,也帶動了石浦漁港的重生;江蘇洋口中心漁港作為如東沿海開發的先行區,把漁港與船閘、金蛤島溫泉度假村、漁業休閑農莊、餐飲項目、沿海風力發電項目、海濱博物館、海之韻公園、南通市中小學素質教育實踐基地、海印寺景觀休閑區等串聯開發,擦亮了洋口的名片,成為漁港功能多元化發展的樣板。

(2)傳統漁業沉淀下來的漁業文化對于漁港建設和漁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包括節慶活動(開漁節、祭海等)、文化形態(呂四漁號)、生活形態等,都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代表著我國漁村文化的精髓,在漁港建設過程中,利用漁村文化資源,打造別具一格的觀光資源,不僅給漁民帶來經濟收入,促進漁村的經濟發展,同時,對于漁港多元化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因此,對于漁村的傳統節慶等文化風俗要加以傳承和繼續。

4.加強漁港經營及管理

(1)作為管理部門,在進行港口管理的過程中,要尊重當地的漁民以及私人業主,聽取群眾意見,并且進行溝通交流,減少港口工程建設中的阻礙,提高群眾的支持率,使得港口多元化的建設滿足群眾的需求,多功能的設施符合群眾的實際需求,使得港口工程建設在滿足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港口自身建設的水平。

(2)在進行港口多元化的建設過程中,要重點加強港口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港口的建設與開發,帶動了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隨著游客觀光數量的增加,環境面臨著嚴重的影響,不論是港口的水域還是港口的環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污染。港口管理部門要增加水污染處理設施、環保設施,提高港口的綠化水平,組織當地的漁民進行義務的勞動,或是形成責任劃分區,負責港區的環境保護。

三、結語

港口的建設對于我國經濟建設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沿海經濟的不斷發展,港口建設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港口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很多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管理部門,再到港口工程的每個環節的負責部門,都在制約著港口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步伐,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論從政府管理部門還是港口工程建設單位,要相互合作,互相扶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促進港口建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龍.我國漁港工程學科發展報告[J].2000.

[2]欒曙光,周效國.多功能生態環保漁港建設構想[J].2004.

[3]肖放,孫海文.臺灣地區漁港建設考察報告[J].2011.

篇9

關鍵詞:發展模式;都市農業;休閑消費

Abstract:Urban leisure agriculture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 integrated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earing bio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ased on market-orien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in Zhengzhou,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we should choose the development modes in c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manifested as green leisure zone, Yellow River bank sightseeing leisure zone, cultural-experience agriculture zone, modern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natur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zone, etc.

Key words:development mode;urban agriculture;leisure consumption

中圖分類號:D035.5;D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0-29(3)

1 都市休閑農業對城市發展的社會經濟意義

都市休閑農業是在都市區域范圍內形成的具有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的、生產力水平較高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融經濟、文化、生態與社會功能于一體的新型農業。它集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于一體,承載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是市場化、集約化、科技化、信息化、產業化和人文化的新型農業,是現代化農業在大城市的表現形式,是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 都市休閑農業是美好城市的基本元素

都市休閑農業的自然、綠色、生機、感性、多樣性是美好城市的元素,而和諧是一個美好城市追求的境界,城市的鄉村地區及農業資源的價值對于城市意義重大,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互動和城市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2 都市休閑農業是生態城市的基礎條件

都市休閑農業是都市化的產物。城市的人口密集,建筑物櫛比鱗次,污染劇增,工作緊張,人際關系淡薄,生活質量隨之下降。此時亟須綠地及休閑空間,以平衡市民心理與生理的壓力。農業擁有最多的綠地,農村田園景色優美,水及空氣清新自然,人情味濃厚,所以是提供休閑游憩,平衡身心壓力最佳的場地[1]。

1.3 都市農業是文化城市的必備條件

從哲學、文化、生態、休閑生活和資源利用的角度,都市里的農場存在意義其實相當于公園綠地,左擁綠野美景,右賞鳥語花香,但又多一份農產消費、鄉土文化體驗,及人情關懷,這成為市民最具有人性化的休閑空間。

1.4 都市農業是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推進器

城市經濟持續發展與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都市休閑農業在產業招商、觀光營銷、交通規劃、水患整治、污染防制各方面的貢獻,可提升城市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2 鄭州都市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實踐

結合鄭州市區域特點、自然環境和資源分布,在鄭州都市休閑農業的模式選擇上,應該選擇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模式,對于城市化水平高、經濟發展快速且人口相對密集的地區如恵濟區和金水區可以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以加強生態功能,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對于比較偏遠的區則以創匯農業、設施農業、精品農業為主,集中生產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提升都市農業的經濟功能;周邊縣市的傳統產糧區,則可以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和新物種的應用,大幅提高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創新鄭州都市農業模式,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走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凸顯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2.1 園林綠地休閑區模式

目前,城市近郊區已沒有完全意義上的農業,主要以農產品加工、城市園林綠化、農產品貿易為主。所以以鄭州主城區為主,輻射帶動周邊近郊區,發展園林綠地休閑觀光型的模式。鄭州市金水區、中原區、惠濟區、管城區、二七區等三環以內的老城區,工業、工商業發達,人口密集,人均綠地占有少,應重點發展街角公園等綠地,供居民休閑之用。注重維護園林景觀、綠色資源,營造市民健康的生活環境。為實現都市農業的休閑功能,應考慮采用體驗經濟形式,如喂養小動物、釣魚等,發展休閑農業,讓市民能夠接觸自然、陽光與綠地,自由出入使用,舒緩身心,使市民之物質與精神生活均能滿足。

篇10

[關鍵詞] 現代農業 產業化 現代化建設 農村經濟 突破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008-01

今年以來,如東縣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實農業現代化工程,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全省領先”的總體部署,以加快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為核心,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為主線,以“五個一批”(編制一批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新建一批千畝高效設施種養園區,新建一批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的種養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示范村,引進一批投資規模1000萬元以上的農漁業加工或流通、休閑項目)農漁業項目建設為抓手,高點定位,創新舉措,傾力打造規?;?、特色化、品牌化、外向化現代農業,項目農業呈現集成、集約、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對于推動如東縣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深遠的作用。

一、產業規劃引領求突破

如東縣15個鎮(區)均結合區域優勢產業、資源稟賦和自身項目農業發展現狀,從“完善空間布局規劃、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優化農漁業資源配置”三個方面著手,按照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則,統籌考慮在建項目、新建項目、擬建項目,完善修訂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主導產業、空間布局和重點建設項目等。目前,如東縣已經形成以“三帶(沿新334、新225、臨海高等級公路現代農業示范帶)、四園(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如泰現代農業產業園、江海臺灣農民創業園、萬畝海參示范園區)、四區(以岔河地區為中心的優質糧油生產加工區、以掘港地區為中心的高效設施農業種植區、以豐利地區為中心的生態畜禽養殖區、以沿海各鎮區為主體的高效優質水產品養殖區)”為骨架的,有競爭優勢、有鮮明特色、有明顯效益的項目農業產業布局。

二、特色園區集聚求突破

如東縣按照“縣有萬畝園區、鎮區有千畝園區、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充分發揮財政扶持資金和扶持項目的導向作用和撬動效應,資源向園區整合,資金向園區傾斜,優勢向園區疊加,扶優扶強、做特做亮一批特色農漁業園區。截止目前,如東縣新增土地流轉3.3萬畝,已建成千畝設施水產養殖園區5個,大豫漁業綜合科技園區、海暢現代漁業園區、豐利環漁五千畝漁業示范園區、苴鎮河丫五千畝漁業示范園區已經初具規模,海水養殖面積達64.5萬畝,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近8萬畝,淡水養殖面積11.4萬畝,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111.07億元,萬畝海參示范園區年底力爭實現產值2億元;預計年內可建成千畝設施種植園區11個,如東出口蔬菜產業園區、富硒食品產業園區、馬塘優質水稻產業園區、大豫洋三元商品肉豬產業園區等4個園區已申報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洋口雙墩雙千畝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園區規模不斷擴大,如泰現代農業產業園被省政府認定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三、示范基地配套求突破

如東縣按照“依托資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的要求,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在特色品種、規模高效、生態安全上做足文章。依托輝禾食品,建成凍干蔬菜加工產業基地;依托東海冷凍、銀樹食品,建成速凍蔬菜加工產業基地;依托菜豐堂,建成鹽漬蔬菜加工產業基地;以南美白對蝦為養殖品種,建成高效設施漁業產業基地;以金太陽為龍頭,建成無公害綠色稻米產業基地;以科達萬頭豬場、米力生物科技為示范,建成生態養殖產業基地。截止目前,如東縣新增高效農田12.67萬畝,其中新增設施面積2.68萬畝;建成各類示范基地28個,其中獲省認定的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區)5家,其中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4家、出口農產品示范區1家,列南通市首位;馬塘精豐商品肉豬生產基地、大豫九龍村水產養殖基地、河口現代蠶桑生產示范基地、掘港白羽肉雞養殖基地等4個基地已申報市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如東出口蔬菜產業基地已申報省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南通華偉、南通富波、南通名濠、萬畝海參園等工廠化育苗基地基本建成。

四、龍頭企業帶動求突破

今年以來,如東縣以龍頭企業集群發展為重點,在扶持政策上給予傾斜、基地配套上給予支持、科技創新上給予激勵,致力做大做強一批生產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重點農漁業龍頭企業。今年,如東縣有4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目前共擁有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2家。江蘇銀樹食品有限公司已基本建成投產,年收購蔬菜5萬噸,建立基地5萬畝,帶動1萬余戶農戶從事蔬菜生產;總投資1.48億元的生豬屠宰加工項目江蘇杉匯肉制品有限公司完成投資6000萬元,項目建成后年屠宰能力將超100萬頭;總投資1.5億元的江蘇鴻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完成投資7500萬元,已部分投產,蛋雞飼養規模超100萬羽;投資超30億元的南通正大5000萬羽肉雞飼養屠宰加工一條龍項目已達成投資意向。同時,重點以海達水產、北漁仁和、東海冷凍等龍頭企業為平臺,做長做亮海水養殖業、特色種植業;以巴大飼料、海大飼料為平臺,做大做優產學研融合科技創新體系。

五、項目招引支撐求突破

農漁業招商引資是實施項目建設,加大農漁業投入的源頭。今年,如東縣以抓工業的思維、思路抓農業,以農漁業招商引資為龍頭,全面細致篩選了一批符合我縣實際、符合產業政策、發展前景看好、具有行業特色的外向型農漁業項目,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園區載體等優勢,突出產業招商、園區招商、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一批示范性基地,做大做強現有企業培育一批成長型企業,延伸拓展現有產業推進一批輻射型項目,突出抓好一批投入超1000萬美元或5000萬元的重特大項目的引進,著力培育加工型、龍頭型、帶動型農漁業項目。截止目前,我縣組織參與各級各類農漁業招商引資推介會6次,新引進千萬元以上加工、流通、休閑觀光項目24個,其中已建成15個,“三資”投入農業超28億元。新(擴)建休閑觀光農業項目8個,累計投資3.9億元;新建農產品專業市場2個,總投資1.75億元。

如東縣項目農業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周邊先進縣市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對照如東縣確定的“力爭2016年、確保2017年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總體目標,在21項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中有部分指標差距較大;現代農業發展不夠快,部分農業項目規模不夠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拉動能力不夠強,主要農產品產業化、組織化、品牌化建設水平不夠高,等等。當前,正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項目農業建設的黃金期,2013年,如東縣將以加快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為核心,全力推進“五個一批”農漁業項目建設全縣要建成2000畝園區16個,當年新增千畝種養示范園區20個;新增投資500萬元以上規模養殖項目12個;新增固定資產投資超1000萬元以上的農漁業加工或流通、休閑項目16個;新增規?;N養示范基地32個;新培育復合型現代農業示范村28個以上;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其工作重點主要體現在:

1.加大項目招引力度

全年組織招商活動不少于4次,圍繞如東縣南美白對蝦、果蔬、海產品、優質稻米等農漁業產業優勢,通過銀樹食品、東海冷凍、南通寶華、博誠生物等企業以商引商,招引一批海產品養殖、深加工、果蔬深加工、速凍蔬菜、農產品綜合物流等龍頭生產加工流通企業,提高農漁業產品附加值。每個鎮(區)至少要招引1個投資超1000萬元以上的農漁業加工或流通、休閑項目。

2.加大集聚發展力度

通過統籌資源、疊加項目、重點扶持等手段,重點打造以南通外向型農業開發區、如泰農業園區、萬畝海參園區、天星村、衛海村、雙墩村等為代表的一批現代農漁業示范園區和示范村,加快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發展現代化、規?;r漁業項目的承載能力。每個鎮(區)至少建成1個2000畝以上的示范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村。

3.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鼓勵和引導農戶將土地向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從小規模、短期向適度規模、長期流轉轉變,進一步完善流轉秩序和規范項目用地,確保全年新增土地規模流轉面積4萬畝。每個鎮(區)要確保連片流轉500畝以上的村達5個,力爭連片流轉1000畝以上的村達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