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習俗差異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習俗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環境差異
習語的形成與人們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人們的生活以航海打漁為主;而漢民族生活在亞洲大陸東部,地處北溫帶,氣候比較溫和,人們的生活與土地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理上的差異,中國人和西方人對同一詞匯的理解、聯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個人非常奢侈浪費時,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中國是一個內陸國家,幅員遼闊,有許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許多與山有關的成語,如“安如泰山”、“開門見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等。而在英語中則有許多有關于船和海的習語,在漢語中找不到與之完全對應的習語。而且,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觀亦各有特點,具體反映在語言上也有所不同。
2.傳統習俗差異
在英語和漢語習語中所反映的風俗習慣差異是多方面的?!肮贰痹跐h英兩個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價值觀念是截然不同的。漢語中與狗有關的成語幾乎都帶有貶義,如“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尾續貂”等。而英美民族卻把狗看成忠誠的伙伴,常用狗來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not have a dog’s chance(毫無機會)”、“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學不了新東西)”等。
二 英漢習俗翻譯方法
1.直譯法
只要符合語法規則并且為讀者所接受,習語就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劉重德教授認為,“翻譯作為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要求譯者必須實事求是,不能帶有任何主觀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觀點。直譯一方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充分傳播了原語文化,因此是最佳譯法。有些習語的譯文已經進入了目標語,甚至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它們源于國外。
2.套用法
習語大都是名言警句,它們積累概括了人類文化的精華,觸及到人類生活最基本的問題。因此,在不同語言中能找到類似的習語。它們有著類似的內容與表達方式,如果把它們用在習語互譯中,看起來就像是直譯一樣。
英語與漢語有著不同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因此在比喻中用到不同的事物,但它們的比喻義是類似的。在翻譯這些習語時,應該改變其形式以保留其靈魂。把這些相互對應的成語用在英漢互譯中,可以再現原文的語言效果,且能清楚地達意。
3.意譯法
有些習語不能直譯,因為另一種語言的讀者不了解這些習語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目標語中也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習語。這時,只能舍棄其形式和修辭手法,采用意譯的方法,以求能清楚地達意。例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弊g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譯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 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譯為“明哲保身”比譯為“保持鼻子干凈”要好。
三 正確選擇因文化傳統差異產生文化交際
在處理漢英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時,譯者作為漢語文本的讀者,應樂于語用移情,尊重、適應漢語文化,并在準確判斷英語語言文化規范和譯文讀者接受力的基礎上盡量地采取異化策略,將漢語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譯語中去。加強針對文化傳統差異引起的社交語用失誤的交際策略,由于歷史變革、地理環境、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在它們的載體一語言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因此,說話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入鄉隨俗”,遵循所使用語言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規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語用失誤。最后,研究英漢問候語差異,選擇正確的交際策略才能更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在國際交往中要求的不僅僅是語言能力,還要求在對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做到對兩種文化信息的正確切換,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交流,達到對話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確的問候語是良好交際的開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繼續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樹立克服文化障礙的意識,容忍和尊重兩種語言的稱呼及問候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在學習中正確選擇符合對方文化準則的表達方式;通過學習文化語境,掌握文化能力,學習交際方式,兩方面協調發展,才能保證交際成功,使得外語教學更加順應社會變化。
參考文獻
〔1〕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 中西方喪葬禮俗 死亡文化 宗教因素
喪葬禮俗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明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積累、沉淀和發展。不管是何種文明,雖喪葬禮俗的形式復雜多樣,但是至少在遵循某種喪葬禮俗和宗教儀式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這一點上都是相同的。不過在具體的實施的過程中無不帶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本文通過對中西方喪葬禮俗的差異的比較談談中西方死亡文化差異的宗教因素。
一、中國的“隆喪厚葬”和西方的“簡喪薄葬”
從中國的歷史看,喪葬禮俗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都有“隆喪厚葬”的傳統。親人亡故后的喪葬禮儀包括停尸、報喪、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殮、喪服、出喪擇日、哭喪和下葬十種儀式。期間還要設宴招待前來慰問的親朋,整個喪禮可以斷斷續續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西方喪葬禮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喪、宴謝、祭奠等程序,基督教儀式幾乎貫穿其中,但與中國的喪葬禮俗想比就要簡單很多了。以從三個方面比較中西方喪葬禮俗的差異。
1.墓地
《易經?系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敝链呵飼r期,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并逐漸形成一套隆重復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于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后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風水說也由此被喪葬所重視并流傳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風水寶地比厚葬更重要。到現在,盡管中國各個城市都實行公墓對殯葬進行統一管理,但在公墓位置的選擇上,不少人還是會聽從風水師的建議。
與中國相比,西方墓地的選擇就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以美國為例,較早的墓地一般是在教堂周圍,受英國和法國習俗的影響,人們也常常選擇那些位于城郊風景秀麗、肅穆安詳的地方作為墓地?,F在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內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標志或土堆。
2.喪服
死亡是人生的重點,中國傳統奉行“事死如生”、“慎終追遠”的價值觀,因此,在中國古代禮儀中,喪禮是極其講究的,尤其是子女對父母服喪禮儀,往往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標準。喪服從重到輕,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合稱五服。不同喪服穿著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其中時間最長是斬衰,期限三年。中國的喪服避精細,趨粗疏;忌華麗,尚縞素。到了近現代的時候,中國的喪葬習俗受到西方的影響,喪服有了很大改變。通常是在告別死者、悼念亡魂時,左胸別一朵小黃花,左臂圍一塊黑紗。有些婦女在親人離世后在發際插一朵白絨花。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喪服要大大簡化了。
在傳統喪葬中,西方沒有像中國對喪服有明確的規定,不過中西方在喪服的顏色選擇上截然不同。中國采用的是白色,中國一直就用“紅白喜事”稱婚喪。而西方國家采用的是黑色。在美國的喪葬禮儀中,所有的靈車一律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參加者身著黑色的衣服或佩帶黑紗,以示對逝者的哀悼。人們需要黑色文化來擺脫恐懼(死亡的恐懼),并將它形象化和實在化,這是人們潛在的需要。
3.哭喪
哭喪是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是一種以哭的形式表達哀思的禮俗,貫穿了整個喪葬過程,尤其以出殯時的哭喪尤為受重視。因為出殯時必須全體子孫后代特別是男人們“唱哭”,否則就會被鄉親視為不孝。此外,哭的音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后代也會被人們視為不孝。因此為了贏得孝順的美名,后代子孫們往往會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職業的哭喪者。
在西方的喪葬禮儀中也有哭的場景,但是不會像中國的哭喪那樣需要嚎啕大哭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人們都不能嚎啕大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
二、中西方死亡文化差異的宗教根源
中國的“死亡文化”是儒家仁學道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我國原有的喪禮為表致哀;祭禮為表致敬,并有“不忘”“報德”的涵義,后滲入了佛教的果報,道教的鬼神來世觀念,與原有的“不忘”“報德”思想融合,行成了中國以孝為中心的喪葬禮俗。
在中國古代儒學家看來,“生”與“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正如《論語?先進》所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因此,儒家對死后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道教為我國本土宗教,對來世也一無所知。后佛教傳入,提供了死后六道輪回、托生轉世的觀點。道教即予以吸收附會,填補了死后世界的空白。于是出現了以儒家傳統喪禮為主體,融合了佛、道二教的喪葬禮儀?!靶⒌馈眲t成為儒、佛、道在喪葬禮儀中融合的關鍵。儒家提出了對亡故祖先“應盡孝道”的原則,佛道提出了“如何盡孝”的辦法。如此,佛道影響了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影響了佛道,也因此影響了中國人的一般人生觀。“中國人在得意時人人是儒家,失意時人人是道家,去世時人人是佛家”。中國是儒佛道三教合一,而這合一的可能也可以說是由這“孝”字說促成的。
西方的“死亡文化”受基督教的影響,是基督教靈魂學說的一部分,意在培養人們對上帝的宗教感情,凈化其道德情操,堅定基督教輕塵世、重后世的生死觀?;浇陶J為人生來有罪,人活著必須贖罪,死后才能進天堂?!叭说纳退朗莻€人和上帝之間的事,死亡是靈魂擺脫了軀體而皈依上帝,人一經死亡,似乎就與自己的親朋沒有什么關系,因為軀體已經腐朽,靈魂則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了”。所以基督教輕視肉體的過程,而重視靈魂的得救。也正因為這樣,對于喪禮提倡簡喪薄葬,更多地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
喪葬禮俗是人類對死亡超越的外在形式,在宗教教義的解釋與參與下,它將死亡所承載的傷痛、悲苦、絕望、恐懼一一化解。并且中西傳統喪葬習俗的差異不僅僅表現為“隆喪厚葬”和“簡喪薄葬”。喪葬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必定體現該社會文化的某一精神,而且是人們各種心理需要的映像。不過,我們認為死亡文化及喪葬活動最終仍然是為了生者,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一如生和死不可分離一樣,它們各自的文化也是緊密相連,同時又相互制約。
參考文獻:
[1]黃建中.比較倫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篇3
關鍵詞:稱謂語;差異;文化透析
中圖分類號:H136H03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1)04-0176-01
一、親屬稱謂的差異
中國傳統的家庭構成模式是以父子為中心的。在家庭中要嚴格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的大小、輩分的高低是極為重要的區分依據。同輩分的要區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嬸母。不同輩分的稱謂是長輩可以直呼晚輩的名,也可以連姓一起稱呼;晚輩對長輩則只能嚴格按照其相應的稱謂來進行稱呼,直呼其名是萬萬不可的。英語中的親屬稱謂則不區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如姐妹、兄弟各只對應一個詞:非直系親屬中,長一輩的男性一概稱“uncle”,女性一概稱“aunt”;而同輩的不論男女,一律稱“cousin”。同輩之間,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稱相稱呼,晚輩對長輩也可直呼其名。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關系融洽。
(一)血親、姻親稱謂的差異
血親,指的是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姻親,指的是有婚姻關系的親屬。男有其宗,女有其族。前者稱“宗親稱謂”,后者稱“姻親稱謂”。在漢語里血親稱謂和姻親稱謂界限十分分明,即兄弟連襟、姐妹妯娌、伯叔姑嬸要嚴格區分,如伯父、叔父是 血親,伯母、嬸母為姻親。英語里沒有血親和姻親的區分。父母的兄弟以及父母姐妹的丈夫都稱 “uncle”,父母的姐妹以及父母兄弟的妻子都稱“aunt”。當然,在某些非區分不可的場合里,英語中常用“in―law”作這些稱謂的后綴,以示與血親的區別。例如,用“broth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 “sist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的大姑子、小姑子等。
(二)宗族與外宗族稱謂的差異
《現代漢語詞典》對“宗族”一詞的解釋是:“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員(不包括出嫁的女兒)?!币虼?,爺爺、奶奶、侄兒、侄女、孫兒、孫女屬于同宗族,外公、外婆、外甥、外孫、外孫女屬于外宗族。在舊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念中,同宗族的親戚要親于外宗族的親戚。英語親屬稱謂沒有宗族、外宗族之分?!癵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等等。交際中,如果需要明確是“爺爺”還是“外公”,就要單獨加以解釋,“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此外,“cousin”一詞的廣泛涵義也說明了英語不區分宗族和外宗族?!疤谩焙汀氨怼痹跐h語中分屬兩個不同的宗族,是絕對不能混淆的。而英語中“cousin”一詞不僅涵蓋了堂兄、堂姐等,還包括了表兄、表姐等諸多的漢語親屬稱謂詞,抹去了宗族的界限 。
(三) 親屬稱謂的泛化差異
親屬稱謂的泛化是指用親屬稱謂詞去稱呼一些既無血緣關系又無姻親關系的人的現象。如稱呼陌生的年長者為“大爺”、“大娘”等,還可以加上職業稱呼,如“郵遞員叔叔”、“售貨員阿姨”等。英語中也有親屬稱謂泛化的現象。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一些傳統家庭常將“aunt”和“uncle”用于稱呼非親屬成員。例如,稱呼父母的朋友為 “UncleTom”或“Aunt Kate”。但英語親屬稱謂泛化的現象遠沒有漢語普遍,小孩子見了不認識的人,一般用“先生”、“女士” 來稱呼對方,而對父母的朋友,則可直呼其名。
二、社交稱謂的差異
(一)姓名稱謂
漢語有關姓名的稱謂可謂靈活多樣??煞Q呼“姓+名”、“名”、“姓/名/姓名+稱謂詞”,還可稱呼“?。?+姓”或“姓+老”。如人們可稱“李小明”為 “李小明”、“小明”、“李先生”、“小明先生”、“李小明先生”、“?。侠睢被颉袄罾稀?。稱謂的不同,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親疏程度。 英語姓名的稱謂比較單一。英語對姓名的稱謂形式是“名”和“稱謂詞+姓”。例如,人們可稱“John Brown”為“John”或“Mr.Brown”。英語中沒有“稱謂詞+名”這種稱呼形式,如“John Brown”不能稱為 “Mr.John”。
(二)職銜稱謂
漢語中一般能夠表示職業、職務、職稱等社會地位的象征詞都可用于稱謂。除可單用外,還常與姓名連用(姓/名/姓名+職銜)以示認可或尊敬。英語中的職銜稱謂局限性很強,一般不用作稱呼。例如,如果某人是“老師”或是“建筑師”,人們是 不能稱其為“老師/建筑師”的,而應稱其為“先生/女士”。社交活動中常用的職銜稱謂有:Dr.,pro― fessor等。這些職銜稱謂既可單獨使用,又可與姓氏、身份等結合使用,但要放在姓氏前(職銜+姓氏)??傊?,漢語的職銜稱謂要比英語廣泛復雜得多。
(三) 泛稱稱謂
英語中的通稱有:Mr.,Mrs.,Madam,guys等。前三者可與姓名連用,使用尤為普遍。漢語中的通稱有:同志、先生、女士、朋友等。英語和漢語一樣,都有三種人稱,但是英語的人稱稱謂遠比漢語簡單得多。英語和漢語都有零稱呼語。如漢語的“喂,嗨,那個誰”等,英語的“Hello,Hi,Excuse me”等。在中國,零稱呼語須謹慎使用,這是因為,在大多情況下零稱呼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然而在英美國家,無論發話人和受話人之間是什么關系,零稱呼語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參考文獻:
[1] 賈彥德.中西常用親屬詞的語義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關鍵詞:文化習俗;建筑藝術設計;聯系;影響
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速,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藝術文化氣息和內涵,建筑設計人員開始聯系文化習俗進行建筑工程的設計。我國的文化習俗是我國五千年來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活動,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和國家民族氣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文化習俗這一元素,不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藝術氣息,還可增加城市中具有藝術特性的建筑,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及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文化習俗與建筑設計之間的聯系
1、藝術來源于生活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建筑的要求也不僅僅是遮風避雨,還要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以及文化價值,所以傳統的建筑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工程設計的過程中,無論是外觀還是形式上的設計,都要能直接反映人們現實生活中的文化習俗。將傳統保留下來的文化習俗運用到建筑工程的設計中,不僅是人們對文化習俗的傳承,也是文化習俗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表現。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國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也是人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積累得來的,將其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不僅是對藝術的尊重,更是對人們切實生活的直觀反映。
2、文化習俗可以為建筑藝術帶來可觀的經濟來源
將文化習俗的設計理念應用到建筑工程的設計中,每項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藝術內涵,它是人們對于藝術的欣賞,同時也是人們精神文明的享受。將不同的文化習俗融入到建筑設計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習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賞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質需求的當代社會,人們對于建筑本身蘊含的文化習俗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將文化習俗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會促使人們對于該建筑的投資購買。這樣不僅提升了我國建筑的文化內涵,還使我國的建筑行業有了可觀的經濟來源,促進了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文化習俗對建筑設計的影響
1、建筑藝術設計會受到文化習俗差異的影響
由于各地文化習俗的不同,對各地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藝術都有著天壤之別,最為明顯的就是東方建筑與西方建筑的差異。從古代建筑來講,由于西方思想比較開放,體現在建筑上就是比較大膽張揚的風格,具有很明顯的個性特征,沒有一絲一毫的思想束縛,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東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國古代的建筑依據的文化思想大部分來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東方建筑大多是中規中矩,建筑藝術單調,沒有過多的個性體現。從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國家善于用磚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歐洲傳統的教堂等;但中國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頭為主,這點主要體現在中國的故宮等建筑??梢姡幕曀椎牟町悤е陆ㄖ囆g設計明顯的差異。從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國家的建筑空間格局大多是向高空發展,建筑風格恢弘大氣,十分壯觀;中國古代建筑格局都類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閉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宮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習俗差異導致建筑藝術上容易產生歧義
由于發展的時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習俗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在建筑藝術上難免會有一些分歧,這些分歧產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觀的不同,每個建筑設計師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設計思想,對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藝術的不同源于利益觀的不同;第二個原因是對建筑藝術的理解程度不同,審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觀點也有所不同。這兩個原因導致文化習俗的差異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漸漸接受了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建筑藝術審美,并開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溝通,建筑藝術設計也逐漸開始吸取各種文化習俗,取長補短,使我國的建筑藝術更上一層樓。
3、文化的逐漸融合使建筑藝術內容更豐富
眾所周知我國文化習俗有許多種形式,為了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升華,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當適當地將不同的文化習俗融合起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各個民族的文化進行融合和篩選,然后將其加入建筑藝術設計中,從而不僅能夠體現我國各種各樣的文化習俗,還促進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建筑設計師還可以參考國外的文化習俗進行建筑工程的設計,如借鑒西方國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氣和創新性,并將其融入到我們國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促使我國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蘊和內涵。
三、結束語
據上述的分析可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也來越高,將文化習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藝術設計中,使我國的建筑藝術更加具有藝術特征。文化習俗不僅能夠提升我國建筑行業的藝術水平,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建筑行業帶來可觀的經濟來源。雖然文化習俗的差異會導致建筑藝術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這樣更能突出我國建筑藝術的特色,我國各地文化的差異也會導致建筑藝術的差異,只要我們取長補短,將文化習俗融合后再體現到建筑藝術中去,將會體現出我國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孫英明.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4:188.
[2]程宏,王燁.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2,05:151-152.
[3]周馳.文化習俗對建筑藝術設計的影響[J].建筑遺產,2013,02:22-23.
篇5
本文將從習俗與禮儀、稱謂和歷史文化三方面探討中外文化的差異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消除文化隔膜。
一、中外文化在習俗與禮儀上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交際習俗與禮儀,習俗的差異是由人們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日常言語交際的慣用準則,常會造成交際失誤。例如在中國最常見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去哪兒?”,“干嗎去?”,“吃飯了嗎?”。在西方人們則說“How are you?”;“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
所以在進行Nice people ,Nice places(陳琳,中職課改國家規劃新教材:英語(基礎模塊))這課教學時,講到招呼用語,我會特意提醒學生注意使用場合。不能見人就問:“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從哪里來?)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因為在西方國家,這些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等正式場合才使用。同時還須注意西方人在日常談話時對隱私的忌諱。將“七不問”交際禁區補充到教學中,讓學生引以為戒。
中西餐飲禮儀也有很大差異。中國傳統宴會,要求主人主動積極--敦促客人盡情吃喝??腿藗円矔嗷ゾ淳?、相互讓菜、勸菜。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更有一套詳細程序,從座次安排到敬酒順序都有具體規定。而西式宴會,多是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主人在宴客時只需說:“Help yourself to something”(請自便)。替他人取菜,向別人勸酒是用餐禁忌。
在教學中,我利用學?,F有資源把課堂設計成模擬餐廳和客房,并進行角色扮演,創設具體情境:如電話接線員訂餐服務、迎賓員迎賓就坐服務和餐廳服務員點菜服務等語境,在訓練中體會中外習俗和餐飲的差異,熟練掌握職場禮儀,做到應對自如,游刃有余。
二、中外文化在稱謂上的差異
中外文化在稱謂上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極不禮貌,如小孩子一般稱呼爺爺奶奶時直呼其名,而不是grandpa和 grandma。再如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Mary,一個準爸爸可能會給女兒取名Mary。 美國有家刊物曾專門就稱呼問題做過調查,結果發現人們在實際工作中85% 的稱呼是只喊名字。年輕人稱老年人, 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
在英語中不能說"Teacher Zhao,"Engineer Sun等,而應Mr、Mrs、Miss 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美國人很少用正式的頭銜來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等。例如:Professor Brown布朗教授, Captain Green格林船長、Doctor Thompson湯姆森醫生、等。再如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喜歡用"大哥"、"二姐"、"大嫂"、 "李大伯"之類,以示親近。而用英語稱呼時,一般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直呼其名即可。
在授課中,我注重對稱謂方面的差異具體講述。如在執教Family Tree一單元時,我會舉例講述中外文化在稱謂方面的差異,比如在講述Mr、Mrs和Miss時,再加上 Ms的用法和區別。
三、中外文化在歷史文化上的差異
英國是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所以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是“揮金如土”。
再如在中國古代,人們把龍(dragon)和鳳(phoenix)作為皇權的傳統象征。龍代表帝王,鳳代表后妃,兩者都是富貴的象征。時至今日,龍仍作為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所以漢語中常說家長“望子成龍”,即希望孩子長大后能有所成就。給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龍”字,如“龍翔”、“龍龍”等。而西方人卻認為 dragon(龍)是邪惡的象征,是兇殘肆虐的怪物,應予消滅。
于是,在教學中我會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做英譯漢和漢譯英翻譯練習,設計情境對話,漢語成語和西方諺語“對對碰”,盡力避免因文化隔膜造成的非英非漢式雜糅語言。
因此,為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隔膜,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可采取如下對策:
首先,要注重創造良好的英語課堂環境,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濃郁英語文化背景的情境,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其次,在組織課堂活動時,突出特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這種背景下進入規定情境,并盡量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言語交際的環境準確地使用英語。
篇6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外語課堂 教師角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06-02
語言教學以聽、說、讀、寫為基礎不斷延伸,語言的四要素成為外語教學和提升語言技能的基本步驟。外語教學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語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載著文化中所蘊藏的思維方式和言語習慣以及歷史文化。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語交際習慣和思維方式差異,進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異。
1.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1.1文化的界定
所謂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腦對自然現象進行認識、改造和重組的一系列活動所形成。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積淀產物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們將與衣食住行等以實用性為重點形成的認識和運用活動視為文化,將長久形成的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也視為文化,文化由語言和文字兩大要素組成,特定社會群體創造共同認可和使用的語言文字,它們共同成為社會群體文化的縮影,語言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體現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類社會不同地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響。
1.2跨文化交際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根據學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將其分為跨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交際能力作為語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際能力主要包含語言、語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與寬容度以及如何靈活處理文化差異三方面的能力。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主要是對語言深層文化差異的靈敏度和辨別能力,它有效地幫助語言學習者厘清語言文化交際的深層差異性。而對待不同語言文化的寬容度則是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能理解與尊重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而靈活處理文化差異中則要求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通過辨別文化差異,用目標語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來指導自己的言語活動,盡量減少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沖突,從而實現語言交際效果。
2.中西文化差異
由于中西文化屬于不同文化體系,導致文化間自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語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為漢藏語系的漢語與作為印歐語系的英語代表兩種語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語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外語教師通過專業知識積累與教學經驗不斷進行外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積累和反思。
2.1 中西語言特征差異
在外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文和外文(以英文為典型)在詞法和句法層面具有巨大的差異性,詞法層面差異主要表現為,漢語詞匯缺乏豐富的形態變化、詞匯主要采用詞根復合構成,詞綴不發達;而英語詞匯形態豐富,通過形態實現詞性的轉化,具有豐富的前后綴等。這種詞法差異導致漢語構詞缺乏詞法規律,而外語教學可通過總結詞綴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的詞匯記憶負荷。比如英語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為詞根,衍生出一系列相關詞匯,而中文對應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誼”、“無依無靠的”,詞法構成的規律相對缺乏,導致詞匯的記憶難度較大。某些詞語出現意義不對等,比如“the one”表示獨一無二的人(唯一),筆者曾錯誤地運用“I’m the one.”是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個,結果讓外國朋友覺得很尷尬,他說“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間,表示對方的唯一摯愛。
而句法上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中西SVO的句法結構中S的成分有所差異,漢語通常是話題型主語,將話題作為強調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語尤其是英語在句法方面強調應用語態,比如英語經常使用被動語態,而漢語在口語中極少使用被動,或以主動代替被動。這種語言句法的不對等導致學生在語言學習中采取語言遷移方法的難度加大。
2.2 中西語言環境差異
中西方由于地理環境和語言所處的經濟政治等社會背景具有極大差異性,導致了跨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進而導致語言對照空缺或詞義不對等,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詞匯空缺。中西方語言詞匯由于語言文化背景不同,會出現部分詞匯對照的空缺,比如英語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給某人一個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紅色清單),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漢語中一些蘊含民族文化的詞匯如之乎者也、土地廟、觀音菩薩、南柯一夢、中山裝等,在英語中也基本呈現空缺。第二,詞義不對應。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導致詞的意象與詞義的聯想不同導致詞匯表達不同語義,甚至詞義在不同民族出現詞匯色彩意義的褒貶對立?!癮ggressive”在中國人理解中會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勝的”而在美式英語中多指代“開拓進取”?!肮贰痹谥袊暮芏啾磉_中含有蔑視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關門打狗”、“狗仗人勢”等,而西方則常用狗來形容親近的人或忠誠等形象,比如“愛屋及烏”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詞匯的這些差異背后都蘊含著語言環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容易造成語言交際過程中的語義沖突。
2.3 中西語言習慣差異
語言交際習慣在中西文化差異中屢見不鮮,這種語言習慣滲透進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日常用語(見面問候語、告別語、致謝詞、道歉語以及各類忌諱語和隱語等)展現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差異:見面問候時,西方人習慣討論天氣,而中國人則更常詢問吃飯沒,干什么去等簡單的問候和寒暄形式。對于別人的稱贊采取不同回應,中國人偏向于采用謙虛和客氣,表示不敢當,而西方人會欣然接受并感謝。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忌諱在聊天中討論年齡、以及個人收入等私人問題,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侵犯了個人隱私,或者他們認為與交談者并沒有親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習俗差異
作為外語教師必須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習俗的差異,要想地道而準確地表達自己,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除了要準確把握語法結構和詞匯,還要考慮目標語使用者的文化習俗,理清母語和目標語雙方存在的生活習俗差異,這種習俗差異成為語言運用是否恰當的重要標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對于紅色的理解有極大的反差,中國人喜歡紅色,紅色代表喜慶和歡樂;而西方人則不愛紅色,他們認為紅色代表血液和暴力。這些就是民族傳統認知和文化習俗的差異。
3.中西文化差異對外語教師角色影響
中西文化差異作為外語教學提升的關鍵,外語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準確地運用外語思維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異,成為外語教學重難點。鑒于中西文化迥異,導致外語課堂上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角色具有較大不同之處。
3.1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較大,語言間的區別性特征較多,導致外語課堂教學不能僅從傳統語言教學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著手,教師除了把握語言學習的四要素之外,還要充分把握語言間的文化差異,盡量減少由于語言負遷移對語言學習的消極影響。這要求外語教師必須提升自我專業文化素養,教師必須通過自身對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對比,把握語言間的文化差異,進而減少跨文化教學過程中的外語教學難度。同時,教師還要以教材為藍本,不斷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將文化教學滲透進外語教學的各個板塊之中,及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運用實際的語言材料等語言事實讓學生領會外語思維方式與漢語思維方式的差異,并不斷汲取和吸收外語思維方式,不斷調整外語學習過程中的中式英語錯誤表達方式。從這一角度而言,教師的整體教學任務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異中顯得更加繁重,必須更深入地了解語言間的差異,引導學生進行準確地道的語言表達。
3.2外語課堂氛圍更輕松,師生間的相互關系更平等
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導致師生關系具有等級性,學生對待教師畢恭畢敬,而不敢絲毫懈怠,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學生應當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而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語課堂應當創設外語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仿真的語言環境中熟悉并運用外語思維方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顯得更自在,處于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狀態中,教師應當主動讓位于學生,以教學主導的身份引導語言教學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外語實踐能力。
3.3教師成為外語文化的引導者
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通過中西文化差異選用靈活教學策略和手段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外語學習過程中,對文化差異準確把握的重要性,讓學生逐漸熟悉中西文化在語言特征、、語言環境、語言習慣、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異,教師應當拓寬教學渠道,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外國風俗和外語表達習慣,可以通過圖片、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手段,以及小說、報紙等文字材料來把握,同時可以創設情景來理解外語遣詞造句上的差別,把握字詞意義差別或句法結構差別,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語表達方式。
4.結語
每一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文化,民族語言中可窺探出民族文化形態的多樣化,也將民族文化差異表現的淋漓盡致。作為漢藏語系的漢語內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為漢語表達的重要準則,強調語言表達的含蓄委婉,重視語言表達中的集體主義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歐語系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強調語言內容表達的直接性,突出個體特征等特征成為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的語言思維。外語教學實踐過程中把握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有效地調整教師的教學策略,轉換自身教學定位,不斷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創設和模擬外語語言環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語教學質量,共創良好的中西文化差異的課內外學習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篇7
【關鍵詞】
俄漢語言;民族文化;習俗;差異
1 語言與文化的之間的關系
從語言文化學來分析,語言和文化兩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在特定的條件下,語言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文化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重要影響。一般而言,文化對語言的影響是綜合性的,不僅包括語言符號系統,而且包括語言思維、語言觀念等。文化對語言系統的最直接影響體現在語音、語法等語言要素的形成和發展方面,而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語言的內容和方式,同時體現在人們的語言思維以及表達方式方面。由于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民族的思維方式以及風俗習慣會直接影響到語言的組織和表達。
2 俄漢文化的差異及淵源
從本質上來講,俄漢文化由于歷史地緣因素影響,屬于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眾所周知,人類的發展是立足于特定的種族、地域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從而文化的軸心也各顯差異。一種文化經過時代的相傳,體現在民族文化精神中,造成文化內容中的差異。我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的特征形成了我國質樸醇厚、固守本土的文化特點。自古以來,我國都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堅持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俄羅斯就不同于我國,作為傳統的歐洲國家,在18世紀中期,彼得大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紛紛進行改革,促進了俄羅斯融入歐洲進程中,而且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古代的俄羅斯有著廣闊的疆域,由于缺乏自然保護的屏障,經常會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擾,所以,為了促進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俄羅斯采取了積極防守措施,尤其是重視國家軍事的發展,崇尚人的道德價值觀,然而所推崇的武力、勇敢等理念與我國民族所提出的“仁、智、禮”是截然不同的。
3 俄漢語言中民族文化習俗的差別
由于俄漢民族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民族文化習俗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問候與寒暄
由于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呈現出不同的文化特征,這樣在日常人際關系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和習俗。一般而言,語言交際多是從稱呼對方開始,倘若我們不合理稱呼對方,這樣就會使得對方反感,無法與對方的友好交流。通常,我們中國熟人見面時,往往是先進行一番的恭維和贊揚,尤其是重視對方的健康、精神狀態等細節,通過合適的贊揚,頓時讓人們心曠神怡。然而俄羅斯就不同,在與人們進行寒暄和交談的時候,可以對人們的外貌、服裝進行贊揚,但是一定不可以對人們的身體狀況進行恭維。倘若你對俄羅斯朋友說出了“你身體真健康”等話語的時候,這時人們一定會連續說“呸呸呸”的話語,這時不知道原因的你,會非常尷尬。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人們認為聽到贊揚之后,往往會有不好的結果。為了有效地消災避邪,人們往往會吐三口唾液,同時還一定要在左肩后面吐。由于在基督教的傳統理念中,天使往往在人們的右邊,屬于保護神,時刻守護著人們,而魔鬼卻在人們的左邊。與此同時,當好友離別很久后又相逢在一起時,不可以對人們的身材進行議論,尤其是不能說“你發福了”,因為這些在俄羅斯人們的意識里都代表著臃腫和丑陋。除此以外,俄羅斯人們的姓名包括姓、名字和父稱,但是姓名的全稱多用在公文、證件中,通常都是使用“名字和父稱”,同時這也意味著對說話人的尊重,但是,與朋友、親人、伙伴之間交流往往是使用名字或者愛稱,人們的名字的昵稱、愛稱等,都屬于俄語文化中的特色。
3.2 禮貌用語
一般而言,習用性是禮貌用語的顯著特征,屬于社會文化的積淀。禮貌用語不但表現出了語境與社會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而且表現出了不同的民族對禮貌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例如,俄國的人們在用餐后,就會說“謝謝”,說這句的意思就是表示對上帝的尊敬以及對做飯人勞動成果的尊重;學生下課后,必須要向老師致敬,表示對老師傳授知識的感謝;去朋友家做客后,離開后,要必須向主人說聲“謝謝”,這樣才能體現出自己具有文化修養;去商店購物后,要向售貨員致謝等等。然而,在中國若說了太多的“謝謝”,會讓朋友感覺到很陌生,雙方關系不友好。但是在俄羅斯人們的意識里,中國人所說的“謝謝”嚴重不夠。
3.3 數字
由于不同國家具備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不同民族對數字的崇拜也不相同。通常,“7”這個數字很受俄羅斯人們的喜歡,“13”這個數字則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像婚禮、請客人們都很避諱這一天。倘若這一天又恰逢周一或周三,那么就更不吉利了。然而,中國人則鐘愛“8”和“9”,8代表著會發財,9代表著吉祥。
3.4 預兆
例如盤子、茶杯等摔壞了,則在俄羅斯人們的意識里就意味著好運會到來;若自己的一個好久不見的朋友,因改變了發型等沒有被朋友們認出,這時候人們就會對這個朋友說“看上去你要發財了”;當要遠行外出時,從而就要求遠行的人和送行的人需要在自己的家里靜靜做幾秒鐘,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臨行靜坐”,這樣就會給人們帶來好運。然而,在俄羅斯人們的意識里,打破鏡子就代表著有有壞運氣;同時還禁止人們做在桌子的拐角地方,有著女孩嫁不出去或者男孩娶不到媳婦的說法,而且不允許在家里吹口哨,這樣會把自家的錢財吹沒。然而,我國的預兆也很多,若自己早上在梳頭的時候,若頭發掉了一撮,就意味著會有客人來家里拜訪;同時當人們左眼睛跳的時候,表示要發財,右眼睛跳的時候,會預示著有壞運氣;在過年的時候,如果把家里的東西打碎了,那么就會意味著這一年的運氣都不怎么好等。
參考文獻:
[1]姜雪嬌.俄漢成語的文化差異[J].消費導刊,2008(09)
[2]邵宏燕.從中俄文化的差異看俄漢成語互譯[J].理論觀察,2006(02)
[3]朱蘇妍.中俄跨文化交際語言差別初探[J].咸寧學院學報,2010(09)
篇8
語境是影響詞匯提取的主要因素,忽略了語詞詞義提取時意義與語境的結合,不能達到對句子的充分理解,就不能對語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正確翻譯。
語言界研究語境最早始于倫敦功能學派創始人馬林諾夫斯基對語境的定義,他認為語境可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是指語言行為發出時周圍情況,事情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地點、方式等。文化語境是指任何一個語言使用所屬的某個特定的言語社團,以及每個言語社團長期形成的歷史、文化、風俗、事情、習俗、價值標準和思維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文化環境不同,各民族的人們對外部世界反映產生的印象和概念也會產生差異,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們對事物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概念,因而產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義的語詞。語詞的翻譯依賴著它本身所存在的語言文化環境,文化語境包含的諸多因素,如地理環境、社會歷史、政治經濟、風俗民情、、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等直接影響著語詞的翻譯。
二、語詞的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詞又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社會思想的變化,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謂語詞就是指詞和詞組,詞組的范圍包括各種固定說法、習慣用語和習俗語,語詞都有:音義的理由和來源,語詞的產生、變異和發展都包含著豐富、復雜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環境、社會歷史、政治經濟、風俗民情、、審美取向、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等等,其中最能體現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體現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文化的特點,使不同民族的語言呈現出不同的特性。
三、文化語境與語詞翻譯
1.地理環境差異與語詞翻譯。地理文化是指所處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間不同,因而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差異影響不同民族對同一事物或現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賦予了語詞特定的意義。
2.社會歷史差異與語詞翻譯。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
3.習俗人情差異與語詞翻譯。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
4.差異。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特定的產生了語詞的特定含義。中西方的不同,也影響著英漢語詞的翻譯。在西方,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語言表達,基督教產生時,歐洲大陸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世俗的王權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們的“野性”,于是基督教應運而生,人們的語言也深深的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
5.神話傳說與經典著作的差異。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篇9
(一)宗教差異
宗教差別是僅次于語言差異的重要文化現象,眾所周知,世界一共分為三大教派,每一教派的信仰者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和清規戒律,在平時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人們的消費行為。產品經銷者要明確這些差別,善于利用當地的宗教特點進行產品銷售。
(二)審美喜好的差異
不同國家人民的生活背景和經歷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看待事物的眼光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就好比中國人喜歡荷花,認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潔的象征,而日本人卻認為荷花帶有不詳的征兆。因此,在國際角度上看,各產品營銷企業要謹慎看待不同國家的審美喜好。根據經銷地人們的愛好特點打造圖形、標識、色彩、數字等等,從而減小文化對產品銷售的影響。
(三)飲食差異
飲食差異是國際角度文化區別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國人講究健康飲食,而歐美國家大多講究速食主義,有些國家甚至認為飲食與人們的吉兇有關系。所以,產品經銷商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減少不必要的隱患。
二、從國際角度談文化差異對產品營銷的影響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已經清晰直觀的看到了在國際角度下,語言、宗教、飲食、色彩、價值觀、數字等文化存在的差異和不同。下面就以這些差異為依據,簡單談談其對產品營銷產生的影響。
(一)文化差異對消費需求的影響
眾所周知,市場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營銷的實質又是不斷滿足購買者的需要,一個人的文化差異會影響他的審美特點和價值觀念,從而對產品銷售數額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他們對產品的需求各式各樣,看待商品的眼光也千差萬別。因此,購買者的消費需求自然會隨著地域的差別而有所不同。面對這樣的情況,產品經銷商一定要準確了解當地人的文化風俗,滿足他們的審美特點,迎合他們的情感訴求,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二)文化差異對產品設計的影響
產品設計是商品能否經銷暢通的第一個環節,產品設計要滿足購買者的需求,才能提高商品購買數額。產品設計不是盲目的行為,經銷商為了擴大經濟效益,實現產品熱銷,就一定要將眼光放在國際角度,根據經銷地點的不同設計出符合當地人習慣的產品,滿足不同地區人們的習慣特點。例如,著名的可口可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就瞄準了我國的文化習俗,在新年來臨之際推出了12生肖包裝的產品,受到了我國人民的喜愛。
(三)文化差異對產品宣傳策略的影響
產品宣傳策略是商品銷售的外在表現形式,好的宣傳方法能夠加深人們對產品的印象,提升其在市場上的占有率,使其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產品宣傳涉及到的內容相對廣泛,產品的包裝、形式、顏色、廣告、標簽等都屬于宣傳的范疇,一個經銷廣泛的產品一定具有深入人心的形象,符合購買者的文化習俗。例如,《百年潤發》洗發水就主打中國市場,在宣傳中啟用了中國知名演員,并將我國的古典京劇融入其中,在當時的年代實現了產品的熱銷。
(四)文化差異對產品定價的影響
產品定價,顧名思義就是指產品所具有的價值,以消費者愿意支付多少貨幣來衡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使得他們在產品的價格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在歐洲國家賣幾百歐元的商品,在內陸地區可能無人問津。所以,產品經銷商在商品定價之初就要做好市場調研,結合購買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產品定價。
三、產品營銷商應對文化差異的主要對策
(一)實施本土化策略
所謂的本土化策略就是指產品經銷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產品的設計方針、營銷手段、定價數額以及宣傳策略等等。企業要在產品進入市場前全面調查市場,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根據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從國際化角度入手,實現產品與當地的接軌,滿足消費者的實際訴求,從而提升經濟效益,有效的應對市場競爭。
(二)開展跨文化培訓策略
從本質上來說,堅持開展跨文化培訓,是站在國際視角,實現產品有效銷售的關鍵環節。它能夠提升人們對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培訓,加深人們對產品的理解,提升人們對文化的認識,鍛煉人們對文化的感知力,從而做好產品的市場定位,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文化要求,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四、結語
篇10
1.生活習慣、民族文化的差異
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同學在生活習慣的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民族之間的習俗習慣差異、南北地域文化習俗差異及東西地域文化差異。在眾多的影響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因素中,近一半的同學認為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是最影響和諧宿舍團結的主要因素。在調查中一些學生承認與同宿舍成員間存在著排斥感,尤其在與他人交流時,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會產生不同的理解以致于產生分歧。
2.人際交往的自我阻隔
當代大學生的各種信息來源途徑不僅僅是從老師、同學那里獲得,網絡上廣泛的信息充斥著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他們的所見和所聞也不只是局限于身邊的人和物,以網絡、手機為代表的現代傳播媒介則成為了自我隔絕,減少交流的工具。
二、民族院校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途徑
在民族高校中,對實現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發揮巨大作用的是民族學生,他們是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設計者,也是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實踐者,更是構建和諧宿舍文化的受益者。通過問卷和調查的方式我們得到的構建和諧宿舍文化實踐的途徑如下。
1.以活動為紐帶,增強宿舍團結意識
根據問卷顯示,對于培養團結意識的途徑問題,30%的學生提議學校和各學院可以多創建一些以宿舍為單位的比賽,讓宿舍每一個成員參與其中,以此增強宿舍成員間的團結意識。此外,活動的細節要尊重少數民族的習俗、習慣和禁忌,活動主題的選取要積極向上,發揮團隊意識,增強彼此交流。
2.加強自我管理,促進和諧宿舍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