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的高產種植技術范文

時間:2023-09-25 18:16: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瓜的高產種植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無公害;青皮冬瓜;栽培技術

發展冬季瓜菜生產是當前市場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文昌市冬季瓜菜生產開展得紅紅火火,特別是青皮冬瓜因高產、穩產、市場銷路好、收益豐厚而深受廣大種植戶的喜愛,現將其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1 品種選擇

選擇抗病、優質、高產、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文昌地區的主栽品種有:廣東三水黑皮冬瓜、粵科黑皮冬瓜、特選黑皮冬瓜等。這些品種植株蔓長450~500 cm,主蔓第11~18節著生第一雌花,果實長圓柱形,平均單果質量13~15 kg,本地品種生長期為140~150 d。

2 播種期

冬瓜喜溫、耐熱,開花期的氣候條件對坐果率影響最大,為獲得豐產,必須確保開花坐果期和果實發育期處于適宜的氣候條件中。文昌地區處在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終年無霜雪,雨量充足,日照時間長,全年日平均溫度在23 ℃以上,日照時數為1 875~1 920 h,植物四季常青。青皮冬瓜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育苗,11月中下旬移栽定植,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采收上市。

3 整地起畦

3.1 地塊選擇

為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選擇上年未種植過葫蘆科瓜類作物的地塊栽培。冬瓜根系發達,且生長期長,必須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較高的田塊種植。

3.2 精細整地

于秋冬時節選好瓜地,盡早深翻曬白,犁耙深度在35 cm以上。兩犁一耙后,每667 m2撒施生石灰60~80 kg進行土壤消毒,調節土壤pH值,隨后整畦起壟,整成高30~35 cm、寬290 cm、溝寬30 cm的畦。畦面耙平整細后,按70 cm的株距在畦兩邊開穴種植,每畦種兩行。

3.3 施足基肥

青皮冬瓜生長期長,根系吸收能力強,為了取得優質高產,必須施足基肥,每667 m2施入腐熟農家肥1 500~2 000 kg、過磷酸鈣50 kg、豆餅50~60 kg、三元復合肥40~50 kg,堆漚后拌勻,溝施或穴施,與土壤充分混勻后再進行播種或定植。

3.4 覆蓋地膜

施足基肥后,在種植畦上覆蓋地膜或黑色薄膜,有利于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濕度,為移栽后瓜苗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同時防止雜草的生長。覆蓋地膜時要鋪平、緊貼畦面,特別是種植穴周邊,以免定植后外界氣溫高時,穴內熱氣灼傷幼苗。

3.5 移栽定植

苗齡13~15 d,幼苗具有3~4片真葉時,即可移栽到大田。定植后及時澆足定根水,可用45%惡霉靈SPX 3 000~4 000倍液作定根水,預防枯萎病。

4 培育壯苗

4.1 苗床選擇

選擇避風向陽、水源方便的地塊作苗床,苗床寬120~140 cm,噴施40%辛硫磷EC 1 300倍液殺滅地下害蟲。不能用重茬地塊作苗床。

4.2 營養土配制

播種前3~4 d配制好營養土,選用無病蟲源且過篩的肥沃紅壤土和田園沙土+腐熟豬牛欄糞+稻谷灰(或椰糠)按6∶2∶2的比例配制,每1 000 kg營養土再拌入50%多菌靈WP 250 g進行消毒,然后將營養土裝入營養袋中,整齊排放在苗床上。切勿采用重茬地的土壤作營養土。

4.3 種子處理

購買的種子晾曬1 h后,放入50~55 ℃的溫水中浸泡15 min(不斷攪拌),然后撈起,稍微搓洗,再放入常溫清水中浸種12~24 h,撈起瀝干后用干凈濕紗布包好,置于25~30 ℃的條件中催芽,當80%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4.4 播種方法

采用塑料育苗盤或塑料營養袋育苗,播種前1 d先將育苗盤或營養袋中的營養土澆透水,有利于營養土蒸發少許水分后變得疏松,便于胚根下扎。每個育苗盤或營養袋播入露白種子1粒,種子平放,露白芽尖朝下,播后撒一層細土蓋種。用竹片在苗床上搭起小拱棚,蓋上薄膜保溫、保濕,確保出苗整齊。由于播前營養土已澆透水,為防止泥土黏住種殼,不利于子葉展開和出苗,播后5 d內可不用澆水。

4.5 苗期管理

出苗后要及時補充水分,保持土壤濕潤,但切勿澆水過多,以防漚種、爛根。當70%幼苗展開第1片真葉后,及時揭除薄膜,通風煉苗,或晝揭夜蓋(早春易遇低溫,夜晚仍以覆蓋為宜),并適當控制水分,保持營養土呈半干半濕狀態,促進根系發育,使瓜苗穩健生長。苗齡13~15 d時即可移植到大田,移栽前2~3 d,澆施1次10%稀薄人糞尿液,并噴灑80%代森鋅WP 8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600倍藥液,做到帶肥帶藥移植。

5 肥水管理

5.1 緩苗期管理

定植后5~10 d是確保幼苗成活的關鍵時期,必須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天氣持續晴朗,空氣干燥,需3~5 d澆1次水。

5.2 定植后至開花期

定植后植株開始抽蔓,根系雖不斷擴展,但仍然較弱小,吸肥、吸水能力差。為了加快抽蔓速度及壯大根系,需要薄肥勤施,并保持土壤濕潤,一般每隔7~10 d追施1次腐熟人糞尿液,開始時濃度為10%,隨著瓜蔓伸長,濃度可增加至30%~50%。

5.3 坐瓜期

當幼瓜長至拳頭大小時,及時重施坐果肥,每667 m2追施15-15-15硫酸鉀復合肥40~45 kg,分兩次施用,間隔7~10 d,兩次的施肥位置要分開。冬瓜迅速膨大期,需水量大,要保持土壤濕潤,若遇干旱即灌“跑馬水”。

6 整蔓與留瓜

6.1 搭棚架

采用平架棚栽培,棚架高1.7~2.0 m。

6.2 盤蔓

冬瓜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瓜蔓易發生不定根,為了擴大營養吸收面積,可將植株根莖部10節左右的瓜蔓在畦面盤成一個直徑1 m的圓圈,然后再讓其延伸上架。

6.3 綁蔓上架

在植株旁插一樹(竹)桿,或在棚架上瓜蔓上架的對應位置綁一塑料繩懸垂至畦面,將瓜蔓綁扎于桿上或塑料繩上,使瓜蔓順著支柱桿或塑料繩上架。

6.4 整蔓

一是指抹除架下各節位長出的側蔓及卷須,減少養分消耗;二是引蔓,瓜蔓上架后,繼續摘除側蔓,并經常整理主蔓的生長方向,固定瓜蔓走向,使其莖葉在棚架上均勻分布;三是待坐瓜后,在瓜位以上留8~10片葉后摘心,并抹除其余側蔓。

6.5 留瓜、定瓜

大型冬瓜坐果節位以30~35節為宜,這個范圍內坐的果瓜形大,且產量高;其次為23~28節位坐的瓜。這些節位開花坐果后,視瓜型情況每株選留1~2個,待瓜長至拳頭大小,質量約2.5 kg時,在瓜柄上系上布條或麻繩,捆綁在棚架橫桿上,以防掉落。

7 輔助授粉

開花期如遇低溫陰雨或炎熱天氣,傳粉昆蟲會減少,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提高結瓜率,達到豐產的目的。授粉在早上7-9 時進行,將雄花花粉涂在相應節位當天開放的雌花柱頭上。

8 防止落花落果

冬瓜坐果期如遇不良天氣條件,易出現落花落果,為了提高坐果率,可在授粉后噴1次坐果靈(1 mg對水1 kg),或用15~20 mg/kg的2,4-D藥液涂抹瓜柄。

9 病蟲害防治

9.1 主要病害防治

9.1.1 枯萎病

移栽定植后用2.5%適樂時WP 2 000倍液或45%惡霉靈SPX 3 000~4 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量為250~500 g。

9.1.2 白粉病

發病初期用10%世高WG 1 500倍液或15%粉銹寧WP 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

9.1.3 疫病、霜霉病

用60%安克錳鋅WG 1 000倍液噴霧防治。

9.2 主要蟲害防治

9.2.1 蚜蟲

用10%吡蟲啉WP 1 000倍液或3%啶蟲脒WP 2 000~3 000倍液、或20%好年冬EC 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視蟲情每隔7~8 d噴1次,注意要噴灑到葉背面的害蟲體上,以確保防治效果。

9.2.2 美洲斑潛蠅

可選用1.8%阿維菌素EC 2 000倍、或20%好年冬EC 1 000~1 500倍液、或48%毒死蜱EC 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早上8-10時是噴藥防治的最佳時間,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9.2.3 薊馬

用10%吡蟲啉WP 3 000倍液、或10%大功臣WP 1 500~2 000倍液加萬靈WP 1 000倍液、或5%銳勁特SC 2 500倍液噴霧防治。

9.2.4 甜菜夜蛾

用10%蟲螨腈SC 2 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EC 2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1次,連噴2~3次。

篇2

中國菜豆育種研究進展(2.1)

番茄對鹽脅迫的反應及其耐鹽性鑒定的研究進展(4.1)

蘿卜主要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進展(4.5)

野生蔬菜的研究現狀(4.9)

蔬菜農藥殘留問題的研究進展(4.13)

結構植物學在茄子單性結實選育上的應用進展(6.1)

昆蟲生態學的研究進展(6.4)

昆蟲對農藥抗性的研究進展(6.7)

淺談廣東省揭陽市主要蔬菜品種資源現狀(6.10)

茄子的藥用價值及機理研究進展(8.1)

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研究進展(8.4)

蔬菜抽薹的遺傳規律及機理研究(8.7)

蔬菜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和積累研究進展(10.1)

莼菜資源利用研究綜述及展望(10.7)

蘿卜的研究價值及開發應用前景(10.11)

富硒蔬菜的研究現狀(10.14)

蕓薹屬作物抽薹開花調控途徑的研究進展(12.1)

嫁接對甜瓜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12.4)

奉化芋艿生產研究進展(12.8)

分子標記在我國黃瓜遺傳育種中的應用(14.1)

蕨菜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前景(14.6)

印度尼西亞食用魔芋資源分布及產業發展(14.9)

我國茭白鞘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16.16)

荸薺皮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進展(16.21)

ISSR標記在芋遺傳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前景(16.23)

我國甜瓜白粉病研究進展及生理小種的初步鑒定(18.1)

種子純度研究現狀與發展(18.6)

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研究進展(20.1)

南瓜實蠅特性及防治技術的研究進展(20.7)

高壟覆膜滴灌栽培技術研究概述(22.1)

嫁接對西瓜抗性和品質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進展(24.1)

育種研究

12個黃瓜雜交組合比較試驗(2.6)

少籽西瓜荊雜18的選育(2.9)

球莖甘藍小孢子培養胚誘導和植株再生研究(2.11)

早熟網紋甜瓜留種節位研究(2.14)

辣椒新品種長辣1號的選育(2.16)

白水生姜組培脫毒及離體快繁體系建立研究(4.17)

小白菜和菜薹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的分子鑒定(4.21)

南瓜雜交制種大棚立體栽培密度及留瓜方式試驗(4.25)

茄子新品種紅妃的選育(4.27)

高原夏季青花菜品種引進篩選試驗(4.31)

早熟白皮綠肉甜瓜品種銀蜜的選育(6.12)

早熟抗病苦瓜新品種潭白一號的選育(6.15)

草莓葉柄再生不定芽的研究(6.17)

二倍體與四倍體寶塔菜的可溶性蛋白質凝膠電泳分析(6.20)

PEG對胡蘿卜花粉離體培養的影響(6.22)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分析(6.25)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若干性狀的遺傳相關和通徑分析(8.11)

幾個大白菜親本性狀遺傳力的試驗研究(8.14)

蘿卜與大頭菜屬間雜種胚的離體培養(8.18)

茉莉花愈傷組織誘導及懸浮細胞培養(8.21)

馬鈴薯塊莖組織特異性啟動子GBS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8.25)

無籽西瓜新品種健旺臺新一號的選育(10.18)

白蘿卜新品種雪玉2號選育(10.21)

白藍4種不同外植體組織培養再生能力的效應(10.23)

甘薯主要數量性狀的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10.25)

不同國家菜豆核DNA ITS序列分析(10.28)

苦瓜強雌系嶼強-2的選育及利用(12.12)

早熟苦瓜新品種翠中翠的選育(12.14)

早熟辣椒新品種揚椒2號的選育(12.16)

烏塌菜V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異和聚類分析(12.18)

不同榨菜(莖瘤芥)雄性不育資源的育性鑒定(12.21)

NaCl溶液克服蘿卜自交不親和性研究(14.14)

辣椒基因組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14.17)

滲透壓對馬鈴薯種質試管保存的影響效應(14.20)

線椒新品種黔椒8號的選育(14.24)

線椒新品種黔椒5號的選育(14.26)

子蓮種子離子注入誘變效應的初步觀察(16.40)

30份蓮種質資源的RAPD遺傳多樣性分析(16.42)

北疆高寒地區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的引種試驗(16.46)

子蓮第三次航天搭載優良變異單株的選育(16.49)

芡實花部形態和開花習性研究(16.53)

早中熟芋新品種鄂芋1號的選育(16.55)

滇東地區水生蔬菜資源在金華的適應性調查(16.57)

優質抗病網紋甜瓜新品種紅珍珠的選育(18.11)

韭菜引種試驗的灰色關聯度分析(18.13)

佳美苦瓜純度的SRAP鑒定(18.16)

花椰菜新品種浙801雜交種純度的SSR鑒定(18.18)

大蒜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的研究(20.13)

優質早熟西瓜新品種蘇蜜6號的選育(20.16)

中晚熟黑皮冬瓜黑雜1號的選育(20.18)

大白菜新品種金秋90的選育(20.20)

灰色關聯分析在耐熱甘藍品質育種中的應用(22.5)

牛心甘藍新品種探春的選育(22.9)

西瓜F2群體大小及選擇技術研究(22.11)

茄子新品種淄茄一號的選育及制種技術要點(22.14)

草石蠶莖尖脫毒培養及良種繁育體系(22.16)

單茬茴香新品種德豐的選育(22.21)

新型白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6w-9605A的鑒定及利用研究(24.5)

高辣椒素含量航天辣椒桂航一號的選育(24.8)

辣椒不育系制種與可育系制種相關性狀的比較研究(24.10)

栽培與生理

不同采摘期對黃秋葵果實性狀和品質的影響(2.18)

不同嫁接方法對西瓜嫁接工效、嫁接苗生長和果實品質的

影響(2.21)

不同南瓜砧木嫁接對海南哈密瓜生長、產量及果實品質的

影響(2.24)

拌種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光合參數、干物質積累的影響(2.27)

鎘脅迫下硫元素與肥料交互作用對鎘在茭白各器官中積累的影響(2.31)

春季青梗小白菜品種比較試驗(2.34)

外源Ca2+對鹽脅迫下甜瓜葉片氣孔開度的調節(2.36)

漢中地區早薹蒜品種比較試驗(2.40)

春季設施豇豆品種比較試驗(2.42)

甘肅張掖露地春花菜品種比較試驗(2.45)

岷江上游地區春蘿卜品種比較試驗(2.47)

塑料大棚山藥珠芽快繁種薯密度研究(2.50)

黃瓜葉柄橫切結構的數量特性研究(4.33)

不同種類地膜覆蓋對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4.36)

不同栽培方式及種植密度對辣椒產量的影響(4.39)

不同灌水次數對溫室黃瓜耗水規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4.43)

南寧市大棚早春越夏種植水果黃瓜的小氣候評價與調控(4.47)

防蟲網室內蔬菜種子出苗率試驗初報(4.51)

高架栽培槽栽培草莓效果研究(6.28)

莖瘤芥保鮮技術的研究(6.32)

加拿大蓬水提液對甜白菜和油菜幼苗化感作用(6.35)

南通地區設施專用型辣椒品種比較試驗(6.38)

番茄/馬鈴薯嫁接對番茄生長和果實形狀的影響(6.41)

低溫弱光對西葫蘆葉片解剖結構的影響(6.44)

不同株距處理對辣椒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6.47)

不同灌水量對日光溫室番茄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6.49)

不同種植密度對華甜玉3號玉米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8.28)

小黃瓜不同基質及不同規格穴盤育苗試驗(8.31)

外界因素處理對吊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8.34)

多效唑和矮壯素對冀張薯8號產量的影響(8.37)

防落素在保護地甜瓜栽培上的應用試驗(8.40)

南通地區番茄品種比較試驗(8.42)

不同顏色櫻桃番茄礦物元素分析(8.44)

貴州地區干椒品種對比試驗(8.47)

冬種北運豇豆新品種比較試驗(8.50)

西寧設施溫棚黃瓜品種篩選試驗(8.52)

辣椒新品種濮椒一號配套栽培技術研究(10.31)

SA處理對黑果龍葵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34)

不同化學試劑處理對茄子陳種子發芽力的影響(10.36)

青霉素處理對陳豌豆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40)

遼沈Ⅲ型溫室青椒生長情況的時空差異性分析(10.43)

番茄樹型栽培營養及植株調控試驗(10.47)

河西走廊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品比試驗(12.24)

南通地區甜椒品種比較試驗(12.26)

不同浸種方式對辣椒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29)

人工老化和PEG滲調修復對黃瓜種子浸泡液電導率及種子萌發的影響(12.31)

青霉素對老化雪里蕻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34)

不同規格穴盤育苗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12.38)

不同育苗方式對芹菜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2.40)

甘肅河西走廊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不同播期對其產量的影響(12.43)

浙江冬季大棚不同覆蓋方式保溫效果研究(12.46)

大蔥新品種引種篩選和適應性試驗(14.28)

響水縣淺水藕品比試驗(14.31)

秋茬青梗小白菜品種(系)比較試驗(14.33)

直播和育苗移栽對豇豆生長和產量的影響(14.35)

不同種植模式對旱區馬鈴薯產量的影響(14.38)

溫室栽培對茭白生長與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16.27)

雄茭、灰茭、正常茭形態指標及光合特性研究(16.31)

種藕質量對子蓮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6.34)

60Co-γ輻射對茭白葉片光合特性和熒光參數的影響(16.36)

淺水蘇芡露地高產栽培技術(16.101)

芡實新品系蘇芡雜2號品種特性比較試驗(16.103)

川東地區淺水藕栽培關鍵技術(16.107)

洪湖蓮藕高效栽培模式三例(16.109)

雙季茭―長豇豆高效水旱輪作栽培模式(16.110)

雙季田藕春藕“六改”栽培技術(16.112)

紅芽芋―蕹菜高產栽培技術(16.114)

對應城市一菜用睡蓮種植戶的調查(16.116)

荸薺新品種特征特性及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16.117)

設施蔬菜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初探(16.119)

浙北茭區雙季茭白新品種龍茭2號栽培新技術(16.122)

漢川市水生蔬菜高效種植模式分析(16.124)

楚魔花1號魔芋區域性試驗研究(18.20)

海南省中小果型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18.24)

安徽湖陽芡實梗高產高效種植技術(18.28)

南通地區大棚A級綠色食品西瓜栽培技術(18.29)

涪陵早市青菜頭(鮮榨菜)高產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18.32)

甜玉米規范化穴盤基質育苗技術(18.34)

南京地區早熟西瓜工廠化嫁接育苗技術集成(18.36)

超甜玉米金湘甜5號高效栽培技術(18.39)

銀川平原地區春種胡蘿卜套種秋番茄復種花椰菜栽培技術(18.41)

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栽后管理應注意的問題(18.44)

辣椒化感作用優勢組分評價及GC-MS鑒定(18.46)

長豇豆莢果發育過程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18.49)

武漢地區GP-C825型農用單棟鋼架大棚的建造要點(20.22)

沛縣大棚西瓜三膜覆蓋嫁接栽培技術(20.24)

青花菜―慈姑/荸薺水旱輪作高效種植模式(20.26)

塑料大棚雜交辣椒制種栽培技術規程(20.28)

辣椒漂浮育苗技術的研究及應用(20.31)

春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20.34)

春播甜玉米品種比較試驗(20.37)

不同水培方式對草莓結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20.39)

不同整枝方式對管棚越夏栽培番茄生長的影響(20.43)

江蘇沿海地區黑番茄品種比較試驗(20.47)

聚乙二醇和甲基托布津對菠菜陳種子發芽及田間成苗的影響(20.50)

天津地區設施中果型番茄春茬比較試驗(22.23)

貴州高產優質干椒新品種篩選試驗(22.25)

華南地區中晚熟菜心冬季品種比較試驗(22.28)

貴陽夏秋延晚黃瓜品種比較試驗(22.30)

浙南地區高山大棚茄子引種比較試驗(22.32)

南京地區草莓保護地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2.34)

莖節數、株距和覆土深度對蕺菜莖段發芽的影響(22.36)

高溫脅迫對菜心農藝性狀的影響(22.39)

不同貯藏處理對辣椒種子發芽的影響(22.44)

大蒜各器官的生長發育與二次生長的相關性探討(22.47)

高寒地區露地娃娃菜栽培技術(22.49)

早春厚皮甜瓜優質無公害保護地實用栽培技術(22.51)

特早紅扁豆大棚特早熟高效栽培技術(22.53)

沿海地區雙大棚內保溫西瓜春提早栽培技術(22.54)

貴陽低海拔山區次早熟西葫蘆―延晚熟番茄―冬季白菜薹周年高效生態栽培模式(22.57)

蘇椒5號(博士王)辣椒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2.59)

山東聊城靈芝山藥高產栽培技術(22.60)

貴州露地草莓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4.12)

白子菜不同器官營養與藥用成分的測定與分析(24.14)

不同采收期及后熟處理對辣椒種子質量的影響(24.18)

攀枝花地區菜豆品系播期密度綜合試驗(24.20)

高山栽培密度對曉豐甘藍產量及效益的影響(24.23)

不同低溫處理對甜瓜幼苗生長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響(24.25)

不同防蟲網覆蓋對網室小氣候及青菜生產的影響(24.30)

不同嫁接方法對甜瓜枯萎病抗性的影響及其生理響應(24.33)

高寒地區溫室791韭菜高產栽培技術(24.38)

淮安櫻桃番茄粉娘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4.40)

黃淮地區小果型西瓜日光溫室立體栽培技術(24.41)

西北地區冬春黃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技術(24.43)

草莓套夾種春、秋玉米高效栽培模式(24.44)

成都市折耳根高產栽培技術(24.46)

土壤肥料

有機態硼肥對小白菜幼苗生長及品質的影響(2.52)

高寒地區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2.55)

幾種有機廢棄物組合基質對黃瓜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2.59)

錳肥對莧菜生長及品質的影響(4.53)

兩種食用菌菌絲體對鐵元素富集能力分析(4.57)

硫對大蒜生長發育及根系活力的影響(4.60)

鋅、硼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4.63)

大中微量元素配施對隴薯5號養分吸收及品質的影響(6.52)

發酵豬糞對設施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6.57)

不同施肥量對早春甜玉米生長與產量的影響(6.60)

生姜施用生物鉀肥增產效應初探(6.62)

不同形態氮肥對辣椒產量與氮肥利用率的研究(8.55)

亞硒酸鈉葉面噴施對蒜黃生長與品質的影響(8.58)

不同施肥水平對宏大1號冬瓜經濟性狀的影響(8.61)

氮肥用量對大棚萵苣產量及產值的影響(8.63)

定植密度與復合肥互作對辣椒產量的影響(8.66)

氰胺化鈣處理甜瓜連作地土壤試驗(10.51)

葉面噴施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對不同氮水平小白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10.53)

葉面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10.59)

硫酸鉀復合肥對淮安大棚辣椒產量的影響(12.49)

日光溫室有機土壤栽培對番茄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51)

3年生蘆筍日光溫室秋冬茬有機土和普通土栽培產量對比試驗(12.54)

播前不同肥料基施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 氮素吸收規律的影響(12.57)

控釋肥料對中蔬4號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60)

不同配方基質在辣椒漂浮育苗中的應用效果(12.64)

水葫蘆沼渣對茄子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4.41)

氮密互作對夏玉米產量性狀及氮素利用的影響(14.44)

菜用春大豆新品種遼鮮1號施氮量和種植密度試驗(14.48)

東河早藕土壤養分限制因子試驗(16.90)

氮磷鉀肥對蓮藕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6.92)

藜蒿測土配方施肥肥料效應試驗示范(16.96)

硒處理對櫻桃番茄果實發育的影響(18.52)

大蒜配方施肥對肥料利用率的影響(18.54)

不同基質配比對辣椒幼苗生長的影響(18.58)

上海市奉賢區設施菜地土壤理化性狀分析(20.53)

黃州區萵筍“3414”肥效試驗(20.56)

水溶性肥料在黃瓜育苗中的應用效果(20.60)

浙江山地和平原地區松花菜栽培施肥關鍵技術(20.64)

油葵芽苗菜循環式栽培技術研究(22.62)

濱州大棚蔬菜需肥水平及供肥狀況的調查研究(22.64)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上的應用(24.48)

三亞地區農業土壤pH值測定方法初探(24.50)

不同粒徑砂礫石覆蓋對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24.52)

植保研究

海南島甜瓜鐮刀菌果腐病藥劑防治研究(2.63)

蔬菜中殘留農藥消減方法研究(2.66)

溫室辣椒白粉病的藥劑防治研究(2.69)

4種果蔬種子帶菌的種類及其抗藥性(4.65)

植物誘劑黃板誘殺小菜蛾的試驗對比試驗(4.69)

防蟲網覆蓋條件下豇豆病害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4.71)

溫度對甘薯麥蛾發育歷期和幼蟲取食量的影響(4.75)

花椰菜病害數值診斷法的研究(6.64)

柳州市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其對策(6.67)

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在田間蔬菜上的降解試驗(8.69)

農藥使用風險案例調查與降低農藥使用風險的社區培訓課程開發探討(8.72)

武漢蔡甸區煙粉虱寄主植物調查(8.75)

氯蟲苯甲酰胺對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試驗(10.62)

大白菜霜霉病藥劑防治試驗(12.68)

海門市蔬菜病蟲害測報現狀及思考(14.50)

防蟲網覆蓋栽培對豇豆采后品質的影響(14.52)

不同殺菌劑對蓮藕腐敗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治效果(16.60)

不同覆水深度對蓮藕腐敗病菌越冬種群動態的影響(16.64)

蓮藕貯藏期主要致病真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相關酶酶學特性研究(16.68)

菰黑粉菌對60Co-γ輻射的抗性研究(16.72)

荸薺稈枯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16.75)

湖北及山東地區栽培芋病毒病的田間調查及其病原的分子檢測(16.79)

茭白黑粉菌脈沖電泳分析方法(16.82)

長綠飛虱對幾種常用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16.85)

菱角金花蟲各蟲態的形態學觀察(16.87)

6種藥劑防治美洲斑潛蠅藥效的評價(18.64)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一)(18.67)

保護地西瓜蔓枯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18.71) 鮮食玉米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綠色防控技術(18.72)

西昌市洋蔥蔥薊馬的為害特點與防治技術(20.66)

番茄灰霉病的發生與藥劑防治(20.67)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二) (20.69) 美洲斑潛蠅田間藥劑篩選試驗(20.72)

20%寡聚酸碘對辣椒病毒病的藥效試驗(22.67)

成蒜早2號和溫江紅七星大蒜的葉枯病田間病情發展規律研究(22.69)

生物覆蓋對大蒜田間的生態效應(22.71)

植物源殺菌劑丁子香酚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24.55)

畢節名優辣椒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24.57)

枯草芽孢桿菌M6和木霉10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24.62)

河南經濟作物根結線蟲病的為害調查與種類鑒定(24.65)

青海省互助縣蔬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24.68)

產業經濟

溫州地區蔬菜生產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71)

晉寧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2.75)

曲靖市麒麟區大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6.71)

東西湖柏泉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模式(6.74)

柳州市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6.76)

以規模化、企業化、品牌化的形式發展商品蔬菜(10.65)

鄖縣甘薯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10.67)

金壇市水芹標準化生產的現狀和對策(14.55)

青海高原馬鈴薯特色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14.57)

漢中市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14.60)

菜價暴跌深層次分析與對策研究(14.64)

黔南州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14.66)

洪湖市水生蔬菜產業資源優勢與發展對策(16.1)

運用現代農業思路 推進水生蔬菜產業化水平(16.3)

蔡甸區水生蔬菜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16.6)

湖南的湘蓮生產及加工概況(16.8)

武漢市蓮藕種苗市場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措施(16.10)

山東芋頭生產和加工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16.11)

北京地區水生蔬菜生產現狀調研報告(16.14)

藜蒿文化歷史與蔡甸藜蒿產業化發展現狀(16.15)

樂都縣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18.76)

銅山區蔬菜設施栽培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20.74)

武漢有機蔬菜發展現狀分析(22.74)

建立保障蔬菜供應價格穩定的長效機制(24.70)

保鮮與加工

建蓮的營養保健功能及系列產品的開發利用(16.126)

兩類不同質地蓮藕烹煮過程中的差異研究(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