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風貌規劃設計導則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風貌規劃設計導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嘉峪關市,城市風貌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 A

1.引言

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生存的這個巨大的星球已經被一股叫做“全球化”的趨勢變成一個小小“地球村”。隨之而來地,許多人發現,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之所在,那些原本千姿百態、各自精彩的城市,也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現象在我們這個正在高速發展的國家顯得尤為突出。于是,“城市風貌”作為一個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梳理有關城市風貌規劃的理論,搭建合理完整的城市風貌規劃框架都成為亟待研究的新課題。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點,結合嘉峪關城市風貌規劃的實踐研究,針對城市風貌的認知維度與規劃方法進行專門探討。

2.城市風貌認知

2.1城市風貌的概念

城市風貌即城市的風采和面貌,主要是由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過程,歷史文化過程和當地的社會經濟活動所決定的;“風”指對城市社會人文取向的軟件系統的系統概括,是節日風俗、城市風采、戲曲、社會習俗等軟質方面的表現?!懊病眲t是對城市總體環境硬件特征的概括,是街道、建筑、山體、河流等城市的有形形體和無形空間硬質方面的表現,是“風”的載體。

基于上述對城市風貌的基本認識,本文給出的城市風貌定義為:城市在不同時期歷史人文積累、自然生態特征和城市功能發展的長期綜合影響下,由建筑物、構筑物、標識物等不同類型的空間識別要素形成的具有空間結構、形態特征、文化屬性的城市視覺形象,并與城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職能環境相互適應的有機系統。

2.2城市風貌的認知維度

維度,又稱維數,是數學中獨立參數的數目。在物理學和哲學的領域內,指獨立的時空坐標的數目。維度是指一種視角,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是一個判斷、說明、評價和確定一個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條件和概念。城市風貌的維度可以理解為,對于城市風貌的要素認知有多方位、多角度的認知視角,不同的認知視角下各種因素在城市風貌中影響的范圍和內容都各有區別,由此就構成了城市風貌不同的維度,是判斷城市風貌好壞的“基本因素”。這里將城市風貌認知維度劃分為主體、客體兩個方面。具體解釋為承載城市風貌的物質空間自身認知維度和以城市聚居者為主的客體對于物質空間的感知維度。

主體維度認知是從城市的整體性出發,從城市整體視角觀察、分析城市風貌。它研究的是城市本身是否擁有風貌資源,有什么樣的風貌資源的問題,要求具有宏觀性和邏輯性。而客體認知維度是從城市的局部認知入手,通過城市中具有突出特色的部分的分析解讀,確定其在城市整體風貌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的是這些特色風貌資源看起來怎么樣的問題。通過人的認知視角,感知城市的物質空間形象。

2.3城市風貌認知系統

我們可以分兩個層次建構城市風貌認知系統,一個層面是把城市風貌作為一種客觀實體與空間形態來判斷,從整體構成角度來分析城市風貌的組織規律;另一層面,以人的認知與判讀為基礎,體驗城市風貌的空間特征與文化意義。通過主體維度認知城市的整體風貌與方向,通過客體維度了解城市局部特色風貌的構成與層次,最終才能使得城市風貌的整體秩序和重點特色被有效的識別感知,進而進行主次有序、詳略有質的規劃與控制。通過這些問題使得城市風貌的識別性有效提升,使城市環境(主體)同人(客體)的需求達到“同一”。

3.城市風貌規劃方法研究

風貌規劃的編制內容涉及到影響城鎮風貌的所有因素,包括歷史、文化、審美、自然、景觀的等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如何通過一項規劃設計成果把握好這些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做到既系統又突出重點,使規劃成果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是風貌規劃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要研究風貌規劃編制的內容,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風貌規劃的目標是什么;風貌規劃控制內容,這也是到貌規劃和建設管理中最關鍵的部分;最后應該知道如何將對風貌要素的把控,轉化為便于管理的風貌規劃的實施管理。風貌規劃的核心內容則包括以上三個部分。

3.1風貌規劃目標

(1)城市功能發展目標――高效的城市功能構成

城市風貌規劃要在對城市功能研究和進一步疏導的基礎上,對城市物質空間環境做出控制引導,創造、適應和滿足城市對內對外各項活動的空間環境基底。首要目標是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的提升,推動地區產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在城市功能發展中,分析認知大眾生活軟質的文化風俗特征和活動方式的硬質特征,在規劃中從中提取功能發展的關鍵點,滿足當代城市中不同人群的生產生活需求。

(2)城市環境發展目標――和諧的城市空間組織

目標在于構建良好的城市環境帶動城市土地價值,帶動城市建設。在城市環境發展中,分析城市整體環境中的自然基質以及硬質的建設空間的特征,在規劃中綜合其所處的生態環境的生長性特征,避免城市空間漫無目的,無序的自我擴張。通過自然要素的整合,城市色彩、開放空間、景觀視廊、建筑要素等的控制,為城市營造出優美的視覺空間形象。

(3)城市特色發展目標――鮮明的城市形象特色

具體指地區文化特色的發揚、繼承和演進,使得城市特征顯著。風貌規劃旨在詳盡的調研基礎上,通過具體分析和整合城市資源,將城市的自然特色、發展動力、歷史文脈以及人文精神等要素內化到風貌規劃體系中,形成別具特色的規劃系統。

3.2風貌規劃體系構建

(1)城市風貌整體定位

通過城市風貌特色的含義與構成要素的分析,可以使人們清楚地從城市總體地層面認識一個城市總體的特征。對于基于對嘉峪關市現狀風貌的系統研究,得出嘉峪關雄關文化、工業文化主導,多元文化交匯的文化特色;祁連雪山圍繞,討賴河水穿越的自然特色;以及對外旅游吸引力強,對內和諧宜居的社會生活特色。

(2)明確城市風貌結構

明確嘉峪關市的風貌結構,一方面有利于明確風貌建設的任務和內容,另一方面有助于有效地協調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便于物質空間風貌的塑造和實施。綜合現狀分析,確定嘉峪關市的風貌結構骨架。

(3)城市風貌系統構建

在城市風貌系統的研究中,通過城市風貌核、風貌軸、風貌片區的劃定,形成風貌控制的重點區域,進行重點控制。以此反映城市歷史極其獨具魅力之處,并為人所感知、理解;體現城市特色形象及面貌,反映居民獨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內涵。

3.3城市風貌實施引導

根據嘉峪關城市風貌結構中風貌核、風貌軸、風貌片區的規劃分級,結合地段本身屬性,形成重點控制地段、一般控制地段、風貌協調地段,從而展開嘉峪關市中心城區風貌控制工作,最終達到對于嘉峪關城市風貌的有效管制。

重點控制地段建設目標:反映城市歷史極其獨具魅力之處,并為人所感知、理解。體現城市特色形象及面貌,反映居民獨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內涵。

一般控制地段建設目標:能提供正常生活的休閑精神娛樂場所,并創造符合當地人文風格和特色的城市空間。

風貌協調地段建設目標: 順應城市形象,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格局。

根據以上的原則與目標,針對嘉峪關市中心城區重點的城市地段進行導則指引控制,而在一般控制地段及風貌協調地段不做具體的控制引導,結合具體的項目設計在不違背風貌控制要素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4.嘉峪關城市風貌規劃實踐

4.1嘉峪關市風貌概況

嘉峪關市現代化氣息比較濃厚,城市功能完備,市區環境優雅,街道寬敞整潔。商業、旅游、金融等設施功能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另外嘉峪關市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唯一的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交匯的城市。嘉峪關風貌現狀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體現方面:城市整體文化氛圍不夠濃郁,文化風貌的塑造主要依托于歷史遺存,以古跡光觀游覽為主,文化倡導較單一,不符合多元文化并存的綜合性城市的精神內涵。另外關城的文化輻射效應尚未發揮,沒有形成與城市的互動與共贏。

(2)生態影響方面:嘉峪關市屬于典型的干旱區綠洲城市。因而城市生態系統對外具有高度依賴性,以及由于城市各方因素的變動導致城市景觀的快速演變性?;诩斡P市在戈壁荒漠的基質背景中表現出的異質性與低阻抗性,其整體生態構架尚未完全形成,人工環境與自然要素的結合有待改進。 另外討賴河尚未充分發揮對周邊區域的空間干預與環境效應,生態價值未得到充分彰顯。

(3)城市空間方面:城市標志空間的代表性不突出,城市天際線缺乏與周圍山景的整體考慮。另外城市高品質消費空間稍顯不足,城市中尚未形成功能復合、品質較高的購物環境。

(4)建筑風貌方面:建筑風格各異,地域性特征不顯著,色彩較為混亂。城市環境設施形式各異,缺乏主題性的引導與控制。

4.2嘉峪關城市風貌體系構建

(1)風貌特色提煉

總體定位――嘉峪關市是一個文化特色濃郁的人文城市,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休閑城市,也是居住環境優越的宜居城市。在未來,嘉峪關市應憑借與酒泉便捷的交通聯系,以“山―水―關―城”一體的空間特色為吸引點,以良好的生態背景為支撐重點打造成為:

雄關天下、絲綢之路文化之都,

戈壁明珠、生態宜居濱水之城。

(2)整體風貌結構

綜合嘉峪關市現狀風貌內涵挖掘與問題整理,基于嘉峪關市的整體風貌定位,最終得出嘉峪關市整體風貌結構,即為

一軸貫城,兩脈通遠,三帶構形

兩翼策動,三核聚心,多點輝映

“一軸”――城市發展軸。沿新華路串聯老城、新城和未來新區,展現城市發展文脈,并與嘉酒對接,主要是指向城市未來發展方向。

“兩脈”――高速沿線城市生態綠化脈以及討賴河濱水景觀脈。

“三帶”――沿蘭新路展開的商業活力帶;沿迎賓路展開的旅游展示帶;沿新建高鐵站點展開的新區形象帶。

“兩翼”――位于城市發展軸西側的嘉峪關長城和東側的酒泉鋼鐵廠,這兩翼即是嘉峪關的發展騰飛之翼。

“三核”――傳統商業心,公共生活心,新區政務心。

“多點”――酒鋼職工樂園、森林公園、迎賓湖公園、東湖公園、討賴河公園、明珠公園、南湖公園等多處綠化景觀核心點。

(3)分級風貌控制

城市風貌核在城市風貌系統的研究中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節點與標志物的集合,是集中展現城市風貌特色的核心空間,也是嘉峪關風貌骨架上的標志性空間。規劃中以城市空間特性、文化特性、自然要素為基礎,設計老城商業核心、公共生活核心、新城政務核心作為一級風貌核,作為片區功能組織的核心帶動區,進行重點建設與控制;將門戶類、景觀類風貌節點作為二級風貌核,并貫穿于風貌骨架之中,進行風貌控制,結合一級風貌核形成多類型、多層級的節點系統。

風貌軸線是城市風貌空間特色形成的不可

或缺的形式?;诩斡P城市道路、河流構成特點,圍繞城市公共活動密集、文化潛力突出、生活氛圍濃郁的線性空間,形成一軸、兩脈、三帶的城市風貌骨架。規劃中以城市發展軸、討賴河濱水藍軸、高速生態綠軸作為一級風貌軸,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帶動區,進行重點建設與控制;將三條主要街道空間作為二級風貌軸,進行風貌控制。

風貌區是現代城市風貌載體的最基本的城市物質基礎,它們往往能整體的反映一種統一的文化內涵或精神取向。基于這種理論我們對嘉峪關進行特色定位與特征分區,提出各個分區的主要風貌定位,從而形成依托各分區特點的風貌分區。依據統一的文化內涵、相同的精神取向以及協調的建筑形態三個基本的標準,我們將上述風貌區分為三個等級。依據風貌區定位和風貌等級,形成不同片區的風貌控制。

一級風貌區:反應城市歷史、城市獨具魅力之處,體現城市整體形象及面貌,反應居民獨特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內涵。建設目標為展現新型工業城市的現代風貌特色和以雄關文化為載體的歷史文化特色風貌區,以及以生態宜居特色為載體的討賴河周邊濱水風貌區。

二級風貌區:能提供正常生活的休閑精神娛樂場所,并創造符合當地人文風格和特色。建設目標為體現現代都市特色的公共活動特色風貌區,以及具有協調風格和建筑形態的現代風貌居住區。

三級風貌區:順應城市形象,創造豐富多彩的城市格局。建設目標為使各類型具有統一風貌的現代居住片區。

5.結語

城市風貌作為一種稀缺性資源,其重要性開始受到各方面的關注。由于城市風貌規劃還處在起步階段,風貌規劃編制的模式尚未成型,本文僅從風貌規劃的概念、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并以嘉峪關城市風貌規劃為例做了簡要介紹,其中的一些經驗不妨為廣大風貌規劃工作者所共同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蔡曉峰.城市風貌解析與控制[D],同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篇2

關鍵詞:布哈拉;絲綢之路;歷史古城;舊城保護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2-66-(5)

1 前言

布哈拉城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三大城市、布哈拉州首府,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享有“博物館城”美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對中亞許多地區的城市規劃變革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在中國古代史書中,布哈拉被記載為“不花剌”,是絲綢之路大部分路線的必經之處,在絲路繁盛時代,它既是宗教和貿易中心,也是著名的伊斯蘭教學術重鎮及文化寶藏,有“伊斯蘭教羅馬”之稱。居民至今還把該城叫作“布哈拉伊夏立夫”,意思是高貴的布哈拉城。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哈拉舊城中心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評定意見書中,指出了布哈拉舊城的三大重要價值:(1)布哈拉的城市布局與建筑對中亞廣大地區的城市規劃與演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2)布哈拉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其城市肌理,是中世紀中亞城市最完整、保存最完備的典型地區;(3)9世紀至16世紀之間,布哈拉是近東地區穆斯林神學,特別是蘇非派禁欲神秘主義神學的最大中心,擁有200多座清真寺、100多個伊斯蘭學院(圖1)。

2 布哈拉的城市歷史、老城布局與歷史建筑

2.1 布哈拉城市歷史

布哈拉城座落于緊臨沙赫庫德運河的綠洲地區,距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約450公里,距撒馬爾罕約250公里。

布哈拉城始建于大約公元前兩千年,考古發掘揭示,后期布哈拉城址上的聚落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成為了Kushan帝國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時,它被納入了Ephtalite帝國的版圖。在阿拉伯征服之前,位于富饒的綠洲之上、古代貿易線路交匯處的區位優勢使布哈拉成為了中亞最大的城市之一。古波斯時期城市面積大約40公頃,統治者居住的城堡(the ark)位于西北角,目前遺址是一個巨大的長方形土丘。古城墻僅遺存了一小部分,與Khiva的城墻風格相似,在波浪形城墻上聳立起巨大體量的高塔。

709年,布哈拉成為了巴格達哈里發(the Caliphate of Baghdad)的主要文化中心之一。892年Emir Ismail ibn Amad(892-907)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獨立國家Sarnanid王國,并建都于布哈拉。之后一段時期,特別是在11世紀以后Karakhanids統治時期,布哈拉經濟、文化飛速發展,規模顯著擴大。1220年蒙古人入侵,成吉思汗洗劫了這座古都,直到13世紀后半葉才開始恢復生機。1370年布哈拉被并入偉大的帖木兒大帝的帝國版圖,后者建都于撒馬爾罕,但布哈拉仍保持了馬維蘭納赫爾(Maverannahr)地區①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城市建筑也得到更新。

15世紀后半葉帖木兒帝國衰敗、內亂頻繁,布哈拉被Sheibani汗麾下的烏茲別克游牧部族占領并在此建都,成為了烏茲別克國家的中心。布哈拉汗國致力于經濟文化發展,布哈拉成了主要的受益者,16世紀是布哈拉發展的黃金時期。

1598年阿布杜拉汗去世后的幾個世紀里,連續出現了一系列的短命王朝,自17世紀后半葉始,統治力的衰弱導致周邊國家相繼對布哈拉進行劫掠。直至1753年,布哈拉成為新的曼古特王朝首都直至1920年。在這段時期,雖然1868年被吞并到俄羅斯帝國,布哈拉保持了整個中亞主要商貿轉口地的地位。到1848年布哈拉有不少于38個商隊旅館、6個貿易建筑、16個公共浴室和45個巴扎(即集市)。布哈拉也是近東地區最大的穆斯林神學中心,有超過200座清真寺和100多座伊斯蘭學院。1920年后,蘇聯軍隊征服了布哈拉,并在城堡(the Ark)上插上了紅旗。

2.2 布哈拉城市布局特征

2.2.1 良好的歷史延續性

從2500年前建城開始,布哈拉古城多次遭到破壞后又重建,與撒馬爾罕多次遷址不同,布哈拉的城址幾乎從未變動,該地區的文化層厚達20米以上。城市格局至今保存完好,仍以舊城為中心向四周生長,舊城區的職能也延續下來,依然是全城的經濟、文化、宗教、商業中心。許多歷史公共建筑并未作為“標本”保存,而是持續使用、煥發出新的活力,注入現代功能成為商業設施或旅游景點;少量歷史建筑保持了歷經數百年的功能,如米爾阿拉伯經學院仍作為經學院正常教學、不對外開放。

2.2.3 自由的布局形態

布哈拉舊城的形態呈不規則圓形,古城面積大約40公頃,路網蜿蜒曲折,主干道系統是不規則的環形加放射式。Mekhtar Anbar和Bakhowuddin Nakshbandi兩條東西向主干道平行于沙魯赫運河(Shakhrud Canal)布局。大部分城市廣場周邊布局公共建筑,城市空間豐富多變、步移景異。

2.2.3 宜人的尺度

城市建筑密度較低,以1-2層的低層建筑為主,城市整體色彩以土黃色為主色調,小巷多以土黃色磚塊鋪地,與建筑一色。水泥或柏油道路一般是兩車道人車混行。街巷局部放大形成廣場等開放空間,建筑和道路廣場渾然一體。

2.2.4 獨特的本地風格

布哈拉的氣候比撒馬爾罕更加干燥炎熱,結合舊城內外的兩條運河布置數個水池,使城市內局部小氣候舒適宜人。歷史遺跡主要都分布在舊城中部Khodja Nurobo大道至Bakhowuddin Nakshbandi大道之間的東西向地帶內,作為一個兼具防衛功能和商貿功能的城市。自公元九世紀始,舊城的城市風貌和功能布局基本成型,可分為三個功能區——城堡(Ark)、城市建筑區(Shahristan)和商棧區(Rabad)。阿爾卡禁城(the Ark fortress)是歷代布哈拉統治者生活、執政的場所,長方形街區四周城墻環繞。沙赫里斯坦(Shakhristan)則是普通居民生活區,在阿爾卡禁城的城墻外形成。沙赫里斯坦是貿易手工業區及商棧(Rabad)。

2.3 布哈拉現存歷史建筑

布哈拉古城現存140多處古建筑物,以16-17世紀建筑為主,包括居住建筑、宮殿、清真寺、神學院、浴室、集市等各種類型。主要公共建筑包括城堡、清真寺和經學院等宗教建筑以及大型市場建筑。

城堡阿爾卡禁城是中亞規模最大的城堡之一,內設宮殿(艾米爾宮)、國庫、造紙廠等,禁城門外是列吉斯坦廣場(Registon Square)和集市、交易市場。禁城中部分建筑已頹敗為土丘,但整體格局保存完好,目前作為阿爾卡史志博物館使用。

公共建筑以黃磚本色為主,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穹頂及皮什達克②飾以藍色馬賽克。作為中亞最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布哈拉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經學院,著名建筑群包括兀魯伯經學院(Ulugbek Madrasah)(1417)、阿卜杜拉茲洪經學院(Abdulazikhon Madrasah)(16世紀)、庫克爾達什經學院(Kukaldosh Madrasah)(1509)(圖2)、米爾阿拉伯經學院(Miri Arab Madrasah)(1530-1536)(圖3)、卡梁清真寺(建于1121年,1514年重建)(圖4)等,穹頂和依旺③以釉面磚和馬賽克組成阿拉伯文字、花卉和幾何紋樣。其中庫克爾達什經學院是中亞地區最大的伊斯蘭學院。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商貿古城,布哈拉的市場建筑一般是方形或圓形平面,中心主穹頂和周邊小穹頂群共同組成大體量的內部空間,典型建筑包括扎爾加蘭圓頂市場和阿卜杜勒汗棚頂市場等(圖5)。

布哈拉傳統民居則大多是L形或回字形的內院式平面布局,二層以下的土坯平頂式建筑。

3 布哈拉歷史建筑與城市的價值和意義

UNESCO專家指出,布哈拉古城是10世紀至17世紀的中亞伊斯蘭城市的最佳典范之一,城市肌理至今保存完好。其重要性不僅在于保存下來的古建,更重要的是整體的城市風貌,代表了始于Sheibanid王朝、持續高水準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歷史。

3.1 完整性

布哈拉古城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outstanding and universal value),其邊界及緩沖區適宜且充分。雖然受1920年代至1950年代間大量新建建筑影響及地震損害,布哈拉仍保持了其歷史氛圍及相當完整的城市肌理。

然而,歷史遺產的完整性正受到土壤鹽度、地下水和白蟻侵蝕的嚴重威脅。此外,大量出色的土質建筑由于歷史材質的退化而在某些方面極度脆弱。

3.2 真實性

布哈拉保存了Sheibanid 時期城市布局的極大部分。過去半個世紀,歷史中心區也建設了一些現代建筑,并破壞了局部地區的風貌,但在其他地區,中世紀城市景觀保存完好。老建筑、特別是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仍保持很高的比例,歷史中心區毫無疑義地是主要反映中世紀時期中亞穆斯林城市風貌的突出典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果將布哈拉歷史中心區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考慮其城市環境、形態與設計、應用的材料與技術、功能與傳統,部分因素有可能會對歷史遺產的真實性造成負面影響,例如:(1)傳統材料和傳統建造技術的逐漸消亡,新的建筑細部的引入;(2)對主要遺址和城市肌理的記錄不夠完善;(3)城市發展的壓力造成一些不適宜的新建筑設計。

4 布哈拉舊城的保護與利用

4.1 布哈拉舊城保護與利用的管理體系

聯合國專家提出的布哈拉舊城保護與管理要求包括:

世界遺產相關的國家法律法規包括《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法》(the Law on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perties,2001)。目前的法律與城市規劃法規共同規定了文化遺產及其緩沖區的保護。這些文件反映在2005年編制的《布哈拉城市總體規劃》(the Master Plan of Bukhara city)中。此外,2010年3月23日,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內閣頒布了第49號特別法令《關于布哈拉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修復與適應現代用途的改造的國家計劃2020》(以下簡稱《國家計劃》)。目前這一國家計劃正在實施,為文化遺產保護與保存添磚加瓦。

布哈拉文化遺址的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等級化的體系,在國家層面由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文化與體育部負責,在地區層面由布哈拉地區文化遺產遺址保護與利用監察會及地方政府負責。

在布哈拉舊城中心文化遺產保護的框架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家內閣引入了包含復雜行動的國家計劃,涵蓋2010-2020年間的布哈拉舊城中心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修復及適應現代功能的改造。關于改造行動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以確保遺址的完整性、特色性要素免遭破壞。執行《國家計劃》的過程中,還將展開永久性的遺址監控。為保持布哈拉遺產突出的普世價值、同時平衡可持續發展的需求,需要一項綜合性的管理計劃,它應當包含一個信息化數據庫、一項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一套科學監測系統、一個基礎設施規劃、各類設計導則以及旅游服務導則與法規。為保持整體性與真實性的狀態,尤其需要一項綜合保護戰略,用于移除覆蓋了早期文化層的晚期文化層,并將街道路面降低到歷史上的地平面。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用傳統建造技術建造新的大體量建筑。目前“城市規劃科學—研究與實踐學會”正在進行布哈拉舊城中心的詳細規劃項目,這將進一步深化上述問題的研究。

4.2 布哈拉舊城旅游開發

布哈拉舊城的保護與利用是相互結合進行的,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旅游服務體系。許多古建由于UNESCO的介入,修復工作做的非常出色,修復部分與遺存部分在材質、色彩上有所區別。舊城旅游開發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

舊城中心經過再開發的大量公共建筑彼此串聯,形成連貫、流動的宗教、商業、休閑空間。由于旅游活動開展得較早,目前旅游業已經成為布哈拉城市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商業服務都較為成熟。

大型文化綜合體及其周邊地帶,由若干個清真寺、經學院和市場、服務設施等組成,面積約6萬平方米(圖6)。

旅游景點附近的許多民居都作為家庭旅館而開放,內院式家庭旅館以當地手工藝品進行裝飾,內部設施則非?,F代化,衛星電視、熱水洗浴設施等一應俱全(圖7)。

再開發之后的古建及復建的公共建筑中,主要布局商業店鋪及刀剪、銀器、銅盤、木刻、陶瓷、剪紙、地毯、人偶等采用傳統技藝的特色手工作坊。

除保護歷史建筑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保護城市空間和日常生活氛圍。目前舊城內的商業步行街主要有三條,將大部分公共建筑、旅游景點、手工作坊穿插串聯起來。在撒馬爾罕大道的一段步行街上,沙赫魯運河旁的一個水池周邊組織成Lyabi Hauz文化休閑綜合體,布局餐飲、娛樂、住宿、民宿文化等公共設施(圖8)。水池東側,建于1622年的諾迪德文貝吉經學院(Nodir Devon Begi)被賦予了博物館的新功能。

5 結語

要保護布哈拉那樣大體量的歷史建筑首先需要穩定的政策和經濟支持。大力發展旅游業是增加地方收入、為舊城保護提供資金的必要手段,但也存在風險。就資金來源而言,單靠本國的投入顯然是不夠的。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率接近20%的烏茲別克有必要通過吸引外資來更加有效地進行保護與重建工作,并對投資者進行仔細的甄別。

布哈拉的氣候條件使古建立面的精致花紋易遭破壞,而這些釉面磚紋樣是緊密結合在大部分著名建筑的整體風格中的。大部分著名建筑都有修復或重建的痕跡,其目標是遺跡能夠繼續為生活服務,這也是許多清真寺和經學院作為市場使用的原因??脊艑W家使用古老的磚塊和技術完美地重建了薩曼尼德陵崩塌的穹頂。布哈拉人愛護自己的城市,對UNESCO的工作人員非常尊敬,這也許是源于伊斯蘭教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以及布哈拉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

總體而言,布哈拉的舊城中心保護與開發模式是比較成功的,在多方投資、多層級管理、積極保護與修復的同時,歷史建筑中加入新的功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歷史建筑得到充分的利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適度控制旅游容量,充分體現出這個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保持了民風民俗的延續性,舊城中的居民也得到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改善了生存環境。

注釋:

① 馬維蘭納赫爾地區,即“河中”地區,狹義指阿姆、錫爾兩河流域,即現代的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

② [皮什達克(pishtaq,源自波斯語),指依旺的正式入口, 在長方形外框內設置高拱券,裝飾以阿拉伯文字、幾何圖形或自然紋樣的馬賽克。

③ 依旺(Iwan),指圓頂三面墻的大廳或場所,另一面向內部庭院完全開放,廣泛用于公共建筑和住宅。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D·霍格.伊斯蘭建筑[M].楊昌鳴,陳欣欣,凌珀,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 [美]Steven Chance. The Politics of Restoration [J]. The Architecture Review,1994,(10):195.

[3] [美]納赫姆·科恩. 城市規劃的保護與保存[M].王少華,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4] UNESCO. Historic Centre of Bukhara[EB/OL]. http:///en/list/602.

作者簡介

篇3

【關鍵詞】 城市設計 邊緣型 高新園區 誤區 對策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設計走上規劃舞臺,城市設計觀念逐步被普遍接受。人們逐漸認識到通過城市設計可以理解、改造、管理和經營城市,城市設計的作用愈發凸顯。

1.1城市設計的概念及目的

長期以來,對于城市設計的定義,專家和學者一直都有不同的說法。如沙里寧對城市設計的定義:“城鎮設計基本上是一個建筑問題[1]”;培根(E.Bacon) 指出:“城市設計主要考慮建筑周圍或建筑之間, 包括相應的要素,如風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維空間的規劃布局和設計[2]”;胥瓦尼( H.Shirvan)下的定義:“城市設計是處理物質環境質量的那部分城市固化過程, 也就是說, 它是環境的物質和空間設計[3]”。而比較權威的說法是《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GB/T 50280-98)》(1998, 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聯合)中明確城市設計的定義為: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 貫穿于城市規劃的全過程。

綜合以上認識,城市設計內涵豐富,是對城市物質空間以及建筑形態上的一種引導控制,同時也是對文化、經濟和社會總體協調的政策設計。

1.2產業園區類型

依據產業園區與城市空間的發展關系,將產業園分為如下三類:邊緣型、城中型、拓荒型。其中邊緣型園區處于城市邊緣或城市,有較大的發展余地,這樣既有利于開發區依托高??蒲忻芗瘏^發展,又有利于促進城市邊緣區建設。如日本關西科學城、天津華苑產業區、深圳市高新區等 [4]。本文提到的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和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都是邊緣型開發區,依托大城市周邊優秀的自然、人文、教育和公共設施資源快速發展。

2 研究對象簡介

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規劃區總用地964.21公頃,主要以林地、水面、耕地、村鎮建設用地為主?;厮闹鼙桓咚俾芳俺鞘械缆穱希瑬|為雷鋒大道、西為繞城高速、北為黃金大道、南為岳麓大道?;貎群恿鳌⑺?、湖泊眾多,其中漁婆塘水庫在基地中心位置。未來發展將要求本區成為:區域級商業商務服務中心、地區級專業服務中心、信息技術轉化應用中心、光伏產業集群區、綜合服務配套中心。

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位于大學科技園中部海棠路以西,馬鞍山與徠佛山圍合的山谷中,總用地約209公頃?;貎痊F狀以農田為主,地形較為平緩。規劃目標和定位:未來建成山東省及區域內服務外包產業最集中、技術最先進、資源最豐富、政策最優惠,面向世界的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推進全國服務外包產業升級的示范區;引領山東服務外包品牌效應的先導區;提升濟南服務外包生態特色的試驗區。

3 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設計問題的探討

3.1 問題剖析

城市設計是以人為中心的從整體環境出發的規劃設計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體形象和環境景觀,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它是城市規劃的延伸和具體化,是深化了的環境設計[6]。許多城市設計項目是由于項目組織方、項目設計團隊、政府管理部門、項目施工方之間不斷博弈,最后得出相互磨合甚至妥協的結果,因此在這里面經常有一些程序上不合理、設計規范上球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需要細心體會。以前文所述兩個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例,這類城市設計往往有以下幾點問題。

1)定位過高、與周邊產業園形成競爭關系

規劃設計定位是項目最基本的議題。而許多項目組織方和管理者存在著超前、求大、求全的思想,忽視了項目自身特有的區位、環境、資源等支撐條件。例如濟南市城市東部的齊魯軟件園已經率先形成規模和品牌,而作為城市邊緣區域的濟南大學科技園服務外包產業園定位為面向世界的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這顯然不現實。同時就環渤海灣地區來說,國家2009年批準的北京、天津、大連等“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均比濟南具有更大的發展優勢和潛力。長沙高新區信息產業園項目所在的岳麓山科技園以電子信息產業、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技術產業為主。而湖南省內截至2011年已有長沙、株洲、湘潭、益陽四個國家級高新區,臨近省份湖北省截至2012年已有武漢、襄陽、宜昌、孝感四個國家級高新區,這些國家級高新區均涵蓋光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產業結構部分重合,形成相互競爭關系。

2)現狀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亟需改善

邊緣型高新園區處于城市邊緣或城市,優點是土地充足、拆遷量小,但基礎設施薄弱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道路建設及地塊內“七通一平”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

3)規劃管理不到位,實施效果打折扣

目前我國的規劃管理已經逐步走上正規化、法制化的軌道,管理人員也呈專業化、高學歷化發展,但是在城鎮化浪潮中規劃管理無論從方式上、制度上還是具體管理者上看,還是有很多瑕疵。具體從長沙與濟南兩個項目來看,邊緣型城市新區的管理和控制力度比主城區相對松懈。兩個規劃文本中都提到了城市設計的管理控制機制,強調城市設計介入城市規劃管理的目的是對建設行為進行更有效的管控。這種控制過于結構性的和原則性,強調的是對城市總體結構、空間系統、總體風貌等宏觀體系的把握和控制,而忽略了城市空間的具體引導,如建筑風格、色彩、高度、景觀廊道、街道界面、開放空間等。而這些空間上具體引導往往是城市規劃管理者需要掌控的重要內容。

3.2 對策與建議

針對邊緣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城市設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項目系統性和可行性

規劃中應注重項目運作可行性、重視分期發展,使項目開發形成連動的規模效應。近期開發和遠期發展相結合,從整個規劃區綜合考慮,包括路網、綠地、建筑布局,以利于滾動開發,分期建設,緊跟時代變化發展。

2)提高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

從實際項目來看,我國城市設計還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法律地位的明確,同時市民的公共參與也不足,在2008年頒布實施的《城鄉規劃法》中,城市設計不是法定規劃,因此在實際項目操作中,城市設計經常成為華麗的招商文件或者掛在墻上的效果圖。建議在政府層面應重視城市設計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參考和前置要素,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保障城市設計的有利推行。

3)充分利用城市邊緣資源、提升項目支撐力

邊緣型高新園區周邊往往有大型高校園區、城市新區以及其他類型的產業園區。城市設計中應統籌考慮區域內的各種行政、公建、居住、教育、文化娛樂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商業競爭,利用外部資源,特別是高校優質的教育文化資源,形成對項目可行性的有力支撐。

4)城市設計控制導則細化

由于具體城市規劃項目管理的控制需要,對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各管理單元提出城市設計控制性導則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設計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實際效用。城市設計導則的具體內容應當包括:確定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確定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控制指標(如建設高度布局、建設密度分區等);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給出各級綠地指標和分布形態;對城市風貌要素、重要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及規定性控制。

4 結語

在城市化規劃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設計作為城市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項目中具有空間、形態、開發時序的引導與示范的雙重作用。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設計的作用將越來越突顯,在城市規劃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沙里寧. 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 顧啟源, 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6:341

[2] 培根. 城市設計. 黃富廂, 朱琪, 譯[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9:121

[3] 劉宛. 城市設計的范疇及要素[J]. 城市規劃匯刊, 2003(1):76-80,96

[4] 哈米德·胥瓦尼. 都市設計程序. 謝慶達, 譯[M]. 臺北:創興出版社, 1979:91

篇4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彈性控制;動態;合理

1 引言

彈性控制具有激勵與約束兩方面的作用,將彈性控制應用于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能夠提高城市的運作效率,協調城市建設各利益主體的博弈,促進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

2 彈性控制的內涵

2.1彈性控制的概念

在有外力作用時,物體發生形變,外力作用消失后,物體的形變也隨之消失,則可認為這個物體具有彈性。從管理層面看,即指管理機構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能力或可塑力。彈性控制指的是組織系統能夠根據內部條件或外部環境的變化,靈活調整控制行為,從而使自身得以保持某種特定狀態。將彈性控制應用于城市的規劃設計,在城市設計控制框架下運用彈性原理來積極引導與激勵控制要素,激發城市建設的能動性,從而提高城市建設的運作效率,促進城市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2.2彈性控制的作用

廣義上看,彈性控制對于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有激勵與約束兩個作用。狹義上看,城市規劃設計的彈性控制主要是城市設計控制框架下的彈性引導,這種彈性是有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所構建的框架具有開放性、動態性和平衡性,從而完善城市建設的市場投資環境,協調城市建設各利益主體的博弈,增強對多元投資主體的吸引力,進而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可操作性與靈活性,使城市建設得以和諧發展。

2.3彈性控制的提出背景

在我國傳統的城市規劃設計中,設計方應首先勾勒城市區域的理想設計藍圖,然而,從現階段的城市設計建設時間來看,城市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會受到投資計劃的不確定性、城市結構的變化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都很難完整實現最初的城市設計構想。因而,當前我國城市的發展變化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與偶然性。此外,當前城市中突出存在的熱寂效應也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例如汽車數量的增加使得城市道路不斷拓寬,而新修建或擴建的道路設計又是否能為道路的后續加建或拓寬留下余地;為舉辦各種大型洲際運動會耗費巨資修建的體育建筑賽后是否能繼續用于支持城市的發展建設。通過將彈性控制應用于城市規劃設計,利用彈性與可變取得時間與空間的平衡點,從而有利于構建合理有效的時空復合結構體。

2.4彈性控制的矛盾

城市規劃設計的彈性控制既倡導彈性激勵,又強調約束控制,其本身構成了一個多元矛盾的集合體,也使得彈性控制對城市建設的引導和控制具有雙重作用。如果彈性控制合理恰當,會對城市的建設發展具有有效地促進作用,而如果控制不當,則可能會其反作用,對城市的建設發展形成阻礙。在制度經濟學中,交易成本是用于評價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標準,一般而言,交易成本越高,制度的運行效率反而越低,彈性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建設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政府與投資主體的談判和推誘過程,降低了城市建設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門對于城市建設具有一定的掌控權力,彈性控制的存在又為某些人員創造了權力尋租的條件,破壞了制度的運行環境和價值理論。因而,在實踐中應使彈性控制應用策略簡練明晰,并有效監督控制策略的實施,確保城市規劃設計的彈性控制朝著正確的方向運行和發展。

3 彈性設計的控制要素

彈性控制主要有土地使用、目標體系和指標體系三個控制要素。

3.1土地使用

土地使用時城市規劃設計的最終結果體現,也是對規劃理念與思想的實踐闡釋。只有充分有效地梳理和整合土地使用,才能保證城市設計的實效性。在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中,應根據相關規劃文件的規定,對土地使用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與局部整合,并注重土地的混合使用與控制的層次性,將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與游憩活動緊密聯系起來,實現土地使用的多元化,全方位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從而增加土地使用的彈性。

3.2目標體系

城市設計主要是對影響城市物質空間的決策環境進行設計,如設計目標、設計導則與實施策略等,并據此指導下一層次的城市建設。在確立城市設計目標前,應認真分析研究城市物質空間的發展,整合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元價值的需求,首先確立城市設計的主目標,以主目標為核心確立各分項的子目標,將主目標和各子目標結合起來,構建系統的城市設計目標體系。

3.3指標體系

城市設計指標是城市物質空間的數字化體現,在城市規劃設計的彈性控制中,通過設計指標對建成環境進行理性分析。城市設計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技術經濟指標與用地平衡指標,通過這些指標來約束與制約城市的建筑體量、空間結構與空間模式。在市場經濟下,指標體系一般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博弈結果的體現,因而,應對指標體系實施彈性控制,使城市規劃設計更具動態性和靈活性,促進城市設計的有效實施。

4 彈性控制的應用策略

4.1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

土地使用的兼容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街區土地的混合使用與土地使用的兼容。居住區域內的土地應具有多種使用功能,應包含一定規模的休憩和商業用地,同時在工業或商業用地中也應設計一定規模的居住用地,從而將居民的居住、工作與休憩緊密聯系起來。城市規劃設計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以彈性控制為主導,賦予土地一定的使用兼容性,當周圍環境發生改變時,應根據地塊的特點,靈活合理地變更地塊的使用性質,如將居住用地轉變為商業用地,使土地使用更具多樣性與豐富性,增添城市的活力。此外,通過合理使用土地,還能促進土地性能發揮的最大化,全面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如某塊土地原先為純粹的居住用地,通過改進現有部分居住用地,增加居住用地可利用空間,從而騰出部分居住用地用于轉變為商業用地,該地塊成功轉型為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的混合使用地塊,即增加了居民生活的豐富多彩,又增加了整體地塊的使用效益,從而極大地增加了該地塊的土地利用效率。(如圖1)

4.2目標建構的動態策略

目標建構的動態性包含時間維度的動態性與空間維度的動態性。從時間維度上看,應將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結合起來,并根據城市的發展進行靈活調整。其中,近期目標主要用于解決現階段的城市問題,因而應具有較強的實施操作性,遠期目標主要服務于城市的未來發展,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從空間維度上看,應先確立主導目標,并與輔導目標結合起來構成由多元目標構成的目標體系。主導目標主要是解決城市建設的主要問題,因而應具有較強的傾向性,輔助目標主要側重于解決城市建設某一層面的問題,并輔助解釋主導目標。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可根據內外環境與實施效果的變化,靈活調整主導目標與輔助目標。(如圖2)

4.3實施管理的獎勵策略

實施管理的獎勵策略主要可分為兩類:①對歷史建筑或街區進行保護的獎勵策略;②對提供公共空間或其他公共物品進行的獎勵策略。獎勵方式包括面積獎勵與資金獎勵。面積獎勵即增加建筑物的建筑面積,應用在具體的實踐中,可表現為增加原街區的建筑面積,如果是在城市風貌嚴格控制區段,政府可能不會允許增加建筑面積,但會給予開發商其他區段相應的建筑面積獎勵。資金獎勵主要指減少開發商的征稅比例,也包括貨幣獎勵。在實施管理的獎勵策略時,應綜合考慮公共物品的資本投入與公共空間的規模等請客,合理劃分多元的獎勵層次,并構建相應的規章制度,公平、高效地實施獎勵。

篇5

【關鍵字】慢行交通;規劃策略;構想

城市機動化交通的快速發展,對城市環境、道路交通及居民安全出行的產生的不良影響越來越多。在當前我國能源緊缺、交通擁堵加劇的情況下,呼和浩特市應大力發展與改善慢行交通系統環境,以促進城市交通結構合理化,引導市民全新的出行理念。

1、慢行交通的概念

慢行交通是指以步行及自行車為主體、以低速環保型助動車(最高車速不大于20km?h,噪聲較低,制動良好)為過渡性補充的非機動的交通方式。出行半徑在1~3公里有明顯優勢①。

慢行交通具有以下特點:方便居民接觸城市公共空間的每個角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更適合短距離出行;環保、健康;不易發生交通事故。

2、國內外城市慢行交通發展經驗借鑒

2.1慢行之都――丹麥的哥本哈根

作為世界聞名的慢行之都、自行車城市,哥本哈根市目前建有附人行道的自行車綠色路線和遠離交通道路的休閑型步道;為改善當地自行車停車設施和騎行環境,政府鼓勵建設自行車停車場,并沿道路設置供居民和相關人員使用的自行車停車架;在公共交通新環線及郊區鐵路的所有車站及地鐵車站附近,均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

2.2杭州

杭州作為國內較早開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實踐的城市之一,具體措施為將非機動車道網絡按等級分為廊道、集散道、連通道、休閑道;構建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及河道慢行交通系統,構建“公交加慢行”一體化交通出行,發展多元化慢行交通模式,實現交通寧靜化。隨著規劃的逐步落實,杭州市開展了公共自行車租賃,開通了水上巴士,加強對慢行交通的安全引導和人性化關懷,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呼和浩特市重點地區慢行交通存在的問題

3.1公共交通發展滯后,服務水平偏低,未能與慢行交通形成有效銜接。

3.2立體(過街天橋、地下通道),機非隔離設施(隔離欄、隔離墩、交通標線、分車帶),非機動車停車場,盲道,無障礙通道,步行街等慢行交通設施分布不均、布置不合理,缺乏統一規劃設置。

3.3步行街、街頭公園、城市公園、濱水空間、步行商業街等慢行休閑空間設計缺乏特色,行人空間環境較差,與慢行交通空間銜接不緊密,缺乏有效的換乘樞紐。

3.4慢行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行步道被機動車停車侵占、占道經營、公共服務設施侵占等現象十分普遍,使得城市有60%的步行道有效通行寬度不足2米②。

4、呼和浩特市重點地區慢行交通規劃策略構想

4.1慢行交通為主體的多層級出行引導策略

基于呼和浩特的現狀交通模式,依托城市現有功能設施及適宜慢行的出行范圍,構建慢行區、慢行核、慢行道三個層級的慢行系統,逐步完善公共交通設施,實現慢行交通為主體的出行引導模式。

4.1.1慢性區

①核心慢行區:可依托呼和浩特市一環路、二環路、科爾沁南路、機場快速路、鄂爾多斯東街、興安南路、昭君路、云中路、呼準公路等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將城市核心區周邊劃分為多個核心慢行區。

②大青山南坡生態慢行區:大青山南坡慢行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可將其規劃為一個慢行區,也可規劃為大青山南坡生態慢行帶。

4.1.2慢行核

慢行核是慢行區內重點發展慢行交通的核心區域,可吸引人們參與多彩的慢行生活,減少對機動車的依賴,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傳統的出行觀念。

可將呼和浩特市城市慢行核劃分為以下幾類:

①公共交通樞紐核――公共交通樞紐站點周邊區域,包括軌道交通站點及主要公交換乘站點等;

②城市活力核――中心商業商務區、文化娛樂中心、院校等;

③城市休閑核――大型城市公園綠地、風景名勝區、濱水休閑區、歷史風貌區等;

④城市生活核――大型居住區中心、社區中心等。

4.1.3城市級慢行交通通道

海拉爾大街、興安路、巴彥淖爾路、鄂爾多斯大街等作為呼和浩特市的主要街道,可作為城市級慢行交通通道。另外,還可形成大青山南坡慢行休閑通道、環城河慢行休閑通道、大黑河慢行休閑通道等城市級慢行休閑通道。

4.2慢行系統與休閑空間一體化策略

將慢行系統規劃與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更新相結合,完善公園、街頭綠地、社區綠地、步行商業街、濱水景觀等公共空間設計。

自行車休閑道是區內休閑、健身騎行的專用道。自行車休閑道沿環城河布置的休閑廊道,貫穿中山大街-將軍衙署-綏遠城墻遺址等歷史古跡及商業中心及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歸化古城等多個慢行單元及公共綠地等休閑元素,形成一環慢行核心區內重要自行車休閑道,以保障不同騎乘休閑需求。

在呼和浩特的扎達蓋河、小黑河及哈拉沁河兩側的濱河路打造重要自行車休閑道,并緊鄰環城河休閑慢行帶兩岸結合自行車道設置休閑步道,以游憩、娛樂為主,結合慢行關聯區內公交站點,設置“B+R”慢行換乘樞紐。

4.3低沖擊開發(LID)的慢行設施策略

“低沖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簡稱LID)其基本內涵是通過有效的水文設計,綜合采用入滲、過濾、蒸發和蓄流等方式減少徑流排水量,使城市開發區域的水文功能盡量接近開發之前的狀況③。

大青山南坡屬于城市二級水源保護區,環城河是呼市稀有的水景資源,兩大區域包含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同時也呈現出生態環境的敏感性,以低沖擊開發形式確保規劃區的生態環境得以保護和改善。在慢行交通規劃中通過合理的選線,優化道路斷面設計和排水系統處理,實行低沖擊的開發引導。

4.4B+R換乘樞紐規劃策略

B+R模式(即公共交通與自行車換乘交通模式)作為促進呼和浩特市公交優先落實的有效方式,對延伸呼和浩特市的公交服務,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機動性和可達性,吸引小汽車出行者改變出行方式,節約道路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緩解“出行難”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0-2020)》中規劃的軌道交通線路,核心慢行區可結合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常規站設置綜合“B+R”換乘樞紐。

4.5自行車規劃策略

在城市的慢行核心區及環城河景觀區可沿自行車廊道、自行車休閑道設置多個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且布置在人行道時需留出足夠的步行通行空間。結合自行車租賃點設置自行車停車場,方便市民停車存車。

大青山南坡可考慮構建自行車租賃中心+自行車租賃點休閑自行車租賃系統,并為各租賃中心規劃適當預留發展用地,以便未來升級為城市慢行系統換乘樞紐。

4.6實施策略

為有利于呼和浩特市重點地區慢行交通規劃的順利實施,合理引導慢行交通的有序發展,得到社會的認可與支持,現提出如下實施策略,為慢行交通系統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4.6.1加強人行道整治,協調好市容、園林、綠化、交警等相關部門意見;

4.6.2緊密溝通沿街商廈并參與合作,興建立體過街設施;

4.6.3加強街坊通道建設和管理,對慢行交通進行有效開放,完善步行通道及非機動車網絡;

4.6.4加強非機動車管理,制定完善的非機動車管理條例細則;

4.6.5建立和規范公共自行車租賃市場,制定自行車租賃管理條例;

4.6.6制定非機動車道建設、設施及換乘停車管理條例;

4.6.7規范電動自行車市場,制定針對電動自行車市場的統一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引導市場的良性發展;

4.6.8開展非機動車?安全教育,提倡非機動車行車文明行駛,印制《安全騎車手冊》;

4.6.9積極推廣非機動車出行宣傳,印制城市非機動車服務地圖;

4.6.10編制《呼和浩特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設計與建設導則》,并納入地方法規或部門規章,保障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有法可依;

4.6.11政府各部門應統一認識,在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資金等方面應保障慢行戰略的實施。

篇6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來,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 城市景觀、環境品質日益受到重視, 城市設計也越來越多地運用于城市規劃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認識, 城市設計在實際工作中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效能。因此, 正確認識城市設計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準確把握城市設計的定位與發展趨勢, 確立當前城市設計工作的思路和重點, 對當前城市建設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  當前城市設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認識上尚未達成共識

現代城市設計從開始產生到現在, 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 由于城市設計在我國開展的時間較短, 在城市設計缺乏主流理論的情況下, 人們對城市設計的內涵與外延的認識還比較模糊, 在認識論上和方法論上尚未達成一定的共識, 特別是城市設計在現有城市規劃體系中的地位與關系不明確。對于城市設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存在、還是依附于現有的城市規劃體系而存在, 對于城市設計在何種層面上或何種程度上與現有的城市規劃體系相結合等問題沒有明確, 導致管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在工作中的認識錯位。

1.2  宏觀上缺乏整體性

目前, 國內城市設計的開展缺乏宏觀層次上的研究和系統指導。城市設計不是在城市的整體范圍內、在統一策略的指導下有重點、分層次、全面性地開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塊、街道的景觀環境設計, 在很多情況下, 只顧及于為城市重點形象工程服務, 甚至與景觀整治、環境改造聯系在一起, 成為城市中掩丑遮弊、裝點修飾的重要手段, 淪為城市美化設計。這種狀況, 是與城市建設水平的發展不相適應的, 嚴重影響了城市景觀、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 導致城市品質的參差不齊, 使城市設計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實際運作中缺乏法制依據

目前, 我國還缺乏成熟的城市設計法規, 完整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更是沒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導致管理部門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觀性、隨意性因素比較大, 例如, 城市設計的編制就是五花八門, 管理部門面對多種多樣的設計成果, 缺乏明確的評判指標, 在審批過程中難于決擇;同時, 沒有明確的審批程序, 導致城市設計成果的管理和落實實施缺乏明確的步驟安排。另一方面, 嚴重影響了城市設計工作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滿足城市設計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的要求, 使城市設計的實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為深度參與的公共性很強的項目上。在許多主要由業主開發行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設中, 城市設計往往只具有技術的引導性, 不具有法令的強制性和行政的實效性, 嚴重影響了城市設計的實施效率。

2  城市設計的地方化

2.1  是當前城市設計研究的切入點

當前, 對城市設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1)城市設計的基礎理論; (2) 城市設計的具體手法。

基礎理論的研究, 無疑是不斷提高城市設計水平的根本, 同時也是它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建設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對各種概念的界定不同,對城市設計的外延與內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設計在理論上還存在著很多紛爭, 主流理論尚未確立, 有待于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檢驗和總結。固執地停留在基礎理論的爭論上, 不僅會降低城市設計的實效性, 同時也延緩了城市設計在實際建設中發揮作用。

具體手法的不斷摸索和創新, 是一個充滿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領域, 對于城市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現實意義。然而, 孤立的手法營造,可能會使城市建設出現點睛之筆, 但也會喪失對大規模的空間景觀環境的關照, 同時使自身失去現實的實效。

從地方化的思路出發, 緊密結合城市自身的空間景觀環境特質, 結合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使理論研究與現實實踐結合在一起, 從而使理論手法運用與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設計研究的切入點, 使其在理論上和手法上都獲得支撐。

2.2  是城市建設發展的要求

任何一個地區或城市, 必須根據自身城市化的特點, 審時度勢, 及時開展城市設計活動, 以確保城市空間環境、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 能夠協調、均衡地發展, 促進城市生活質量的實質性提高,順應并一定程度上引導地區城市化的進程。日本橫濱從1960 年代中開始意識到城市設計問題,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城市設計小組, 結合橫濱在空間環境方面的缺點和特質, 展開了切合實際同時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工作, 為城市空間品質的提高和改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橫濱走上了一條“創造性和實驗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發表《城市設計宣言》, 1989 年發表《城市設計交流宣言》, 1992 年舉辦《橫濱城市設計論壇》, 橫濱成為現代城市設計的焦點城市。

2.3  是體現城市特色的要求

沒有特色的城市是不會得到人們認可的, 城市的發展不能以某種既定模式為基準, 而要結合特定的地區和城市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設計活動中, 確立一種合情合理的價值準則和理性標準, 以引導城市建設形成特色和獨有的魅力, 避免與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現實意義, 也是城市設計的終極目標之一。

橫濱城市設計小組在工作中, 根據橫濱城市自身特色確立了工作的重點, 如: (1) 保護步行者的權利; (2) 尊重地形和綠化的地域自然特點; (3) 保護和延續歷史的城市創造; (4) 豐富綠化和開敞空間; (5) 尊重沿河和濱海開敞空間; (6) 增加人們相互交流和接觸的公共場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內容的善。圍繞這些課題, 橫濱經過近30 年的建設, 形成了由水、綠化、開敞空間交織相襯的城市特色, 成為頗富特色的日本現代城市。

3  城市設計的整體化

3.1  是對城市設計的全面理解

城市設計的目的不是僅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塊的環境改造和景觀整治, 這樣還只是把城市設計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層面上。城市設計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為活動的品質作為目標價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從人文到自然各個層面, 構成一個以有形要素為載體的環境系統。因此, 城市設計不是狹隘的景觀環境設計, 更不是局部地塊的形象工程設計, 景觀環境設計只是整體的系統環境中的一個子系統, 是不能脫離整體而獨立完成的。同時, 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則, 城市設計的終極目的就應當促進城市整體范圍內的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全面提升, 因此應當涉及整個地區或整個城市等大規模環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證

目前, 國內許多城市在城市建設中不考慮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特征, 不顧城市實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設中。這種做法, 造成了許多城市的雷同, 事實證明,簡單依靠幾個地塊、幾個街區的景觀環境表現, 不會形成城市的整體特色, 甚至會造成城市的分塊割裂, 給人華而不實的印象。

橫濱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圍繞著地形和綠化、步行空間、沿河和濱海開敞空間這些特色要素, 長期經營, 塑造了獨特的城市風貌。由此看到, 整體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環境品質的互動協調, 需要特色景觀環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質分布。通過對全市域范圍內的城市景觀環境要素的整體研究,確立特色綱領, 樹立全局觀念,提煉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體范圍內統一協調,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體凸顯。

3.3  是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關系的基礎

城市的形態特征存在著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次序, 正確的整體化思路是確保城市設計工作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構架之下, 在保證城市景觀、空間、環境平均品質的基礎上, 確立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體系, 并從中確立重點。

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劃分,首先需要從宏觀的層面確立城市空間、景觀、環境特征及要素構成與分布, 并劃定重點地區, 在此基礎上, 針對重點地區展開詳細的景觀空間環境設計, 構筑城市精華。每一層次都取決于上一層次設計的限定, 盡管每一層次之間的限定可適當松弛, 但整體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與整體之間始終存在引導與反饋的關系。

4  城市設計的規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設計發揮實效的必要條件

歷史表明, 城市設計的理論、實踐與立法是相互促進的,現實的生活環境問題促進了設計理論的探索和實踐, 而在引起各種影響因素共同關注的時候, 其規范化、法制化又成為必須。

城市設計規范化、法制化,包括設計管理、實施維護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條例, 是為整個設計過程服務的一個行動框架和對社會經濟背景的一種響應。同時它又是保證城市設計從圖紙文本向現實轉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設計的內容作為土地使用的外在條件(規劃設計要點是土地使用的本質條件, 具有法律效力) , 從統一有序的城市空間總體上指導和控制具體的建筑設計和環境設計, 同時又為個體設計和環境設計留下充分的創作余地, 成為城市整體與個體之間的紐帶。從管理層面上看, 城市設計是城市建設規劃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有必要通過規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規劃管理中的實效性。

4.2  地方化為城市設計的法制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

普遍性的城市設計法規法令是否具有現實意義值得深思, 在城市設計發展和應用比較早的美國、日本等國, 都沒有覆蓋全國的城市設計法規。目前, 國內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建設水平有比較大的差異, 所面臨的城市設計問題也不同, 被動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設計法規和操作規范是不可取的, 將會嚴重滯緩城市品質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為城市設計法規的法制化、規范化奠定了基礎。不同城市, 可以適時地根據自身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因地制宜的擬定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法令, 維護城市設計工作的客觀性和穩定性, 促進城市設計工作持續、規范地開展。

4.3  是城市設計整體化的保障

各階段的城市規劃、各種層面、各種范圍內的城市設計, 都是城市設計實施的依據, 就整體性而言, 僅僅依靠這些是不夠的, 要實現在城市整體范圍內品質的均質提升, 解決大規模環境的特色和質量問題, 需要從政策層面上來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規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細致的政策和標準。

美國舊金山針對城市自身的特點, 編制了覆蓋全市的《城市設計準則》, 作為城市中環境建設的管理依據, 對城市整體范圍內的空間景觀環境進行引導。尤其是對那些非中心、非重點的地區, 對那些沒有專門編制城市設計方案的地區, 標準與準則極大地發揮了作用, 使這些地區的空間景觀環境納入城市整體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設品質的參差不齊。因此, 通過各種政策、標準和設計審查來管理較大地區范圍的環境特色和質量的作法應當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 上述政策和標準的制定也正成為城市設計師的重要工作。

5  規范化、法制化的三個層面

5.1  規范機構組織形式, 促進城市設計工作的有序開展。

目前, 我國大多數城市的城市設計都是由分散的各職能機構負責, 各機構分別處理各自管轄范圍內的專項設計問題。這種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 各機構履行的職責常?;煜?導致城市設計目標不確定, 缺乏整體策略指導及相互間的協調。

事實上, 城市設計往往受到政治、經濟和文化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因素的影響, 城市設計必須尋求一種能夠統一和均衡這些因素的機構組織。

日本橫濱在城市設計實施的開始, 即成立了城市設計小組,主要通過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設, 步行商業街區和綠化開放空間的復興, 向市民們傳播普及城市設計的信息, 同時, 設想發展出一套能促進各行政機構之間和政府與民間合作的工作體制。隨著形勢的發展, 橫濱城市設計小組升格為城市設計室, 職能也有所轉變, 管理、引導和協調成了工作的重點。與外其他設計者相互合作逐漸增多, 城市設計的實施面也不斷加大, 甚至擴展到橫濱市郊區。鑒于城市設計活動性質和范圍的擴大橫濱城市設計室又增加了景觀建筑師、市政工程師等新成員。從而保證了這一機構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時也與外聘專家,如照明工程師、雕塑家、歷史學家、行政官員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這在一方面, 適應了城市設計活動數量增長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進了城市設計組織和相關體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規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設計活動在橫濱的帶動下, 取得了顯著成績, 社會各界及市民們亦對城市設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設計室這樣的機構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發展, 有關城市設計的各種活動和實踐亦更易于為廣大公眾所接受。

因此, 嚴密高效、統一穩定的機構組織, 會使城市設計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設計機構組織應該包括城市設計實施管理機構和城市設計技術機構。實施管理機構具有行政管理權, 是城市設計實施的協調、審查和批準部門。城市設計技術機構是實施管理機構的技術支持部門, 為實施管理機構提供技術咨詢, 包括城市設計的總體策略研究、城市設計的編制、各種城市設計法規的制定等。

5.2  明確城市設計體系, 促進操作程序的規范化、法制化。

在我國, 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 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因此, 當前的城市規劃體系作為完整的、法定的體系, 是城市設計落實與實施的基礎和依托。各階段城市設計的綱要性內容都應該在各層次的城市規劃中得到落實, 從而保證城市設計的核心內容在法制管理中獲得落實。

按照地方化與整體化的思路, 將城市設計劃分為單獨編制的城市設計和各階段城市規劃中的城市設計, 單獨編制的城市設計又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局部城市設計, 與城市規劃各階段相互配合、緊密協調, 構筑完善的城市設計體系。

整體城市設計主要是針對對城市整體空間景觀環境具有結構性影響的范圍所展開的城市設計, 通過研究自然環境、歷史文脈和物質空間等宏觀層次控制因素, 從整體上確立設計范圍內的城市結構、景觀環境特征及其構成, 建立長遠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態與人文活動的目標體系和結構體系, 在此之下, 確立實現這一目標體系和結構體系的要素構成與控制原則, 劃分重點地區和一般地區, 為局部城市設計的展開提供依據。

局部城市設計主要根據整體城市設計的原則, 對整體城市設計所確立的重點地區和廣場、燈光等城市構成要素展開專項城市設計。對于以政府行為為主的重點地區, 如政府行為深度參與的公共程度較高的公共環境設計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設計直接指導具體的方案設計并進入實施管理; 對于以業主開發行為為主的重點地區, 需要將局部城市設計轉換為具體地塊的城市設計指引, 由城市設計管理部門通過行政管理的手段, 對個體建筑設計和環境設施的設計進行指導、審查和批準, 使城市設計得以實施。

對于一般地區, 其空間、景觀、環境方面的設計和控制, 主要根據整體城市設計所確立的基本要求與控制原則, 通過在各階段城市規劃中城市設計的逐步落實, 并最終提出一般控制要點來進行實施管理。而在此過程中所確定的需要重點控制和細化的地區, 則進一步開展城市設計, 并據此提出城市設計指引。

5.3  健全法規體系, 促進城市設計的依法運作與管理。

健全的法規體系不僅是城市設計工作自身必須遵守的共同準則, 同時也是城市設計在城市建設實施中的法規保障。

健全法規體系, 首先應該明確對一個城市應該從哪些控制要素上重點開展城市設計工作。當前, 對各種控制要素的內涵與外延界定不清, 隨意性比較大, 有的以景觀作為控制要素, 有的以環境作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間作為控制要素, 也有的則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針對這一問題, 通過對各種城市設計理論進行理性和切合實際的梳理, 根據不同城市的空間景觀環境特征, 并結合城市設計工作的實際狀況, 對各種控制要素進行界定, 建立科學、合理的要素分類, 確定城市設計控制要素體系, 作為編制各種城市設計成果以及管理實施的重要技術支撐文件, 對于一個城市的具體的城市設計工作的展開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規體系, 需要在明確控制要素體系的基礎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設計策略和規則, 為各種城市設計成果與控制文件提供普適性的標準或準則, 從宏觀上指導城市設計在城市整體范圍內的實施, 保證城市空間景觀環境品質的整體水平與持續提升。在美國, 除了在“土地利用區劃管理規則”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細分規則”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設計內容以外, 還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設計規則”和“全市性的城市設計導則”, 或通過“城市設計白皮書”之類的政策。

為避免城市設計成果的形式各異, 促進各種成果的有機銜接和體系化, 需要制定關于城市設計編制的各項技術規定, 從成果的構成上對城市設計的編制進行限定, 使城市設計編制工作規范化、系統化。

為了使城市設計成果實施,需要將方案有效地轉換成具體地塊的管理文件, 因此還需要制定關于編制城市設計指引的相關技術規定, 對如何編制城市設計指引進行了系統規定, 實現從城市設計的各項控制導則到每塊用地的具體指引的有效轉化, 提高城市設計實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結語

城市設計的定位和發展趨勢, 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深化的課題。城市設計的地方化、整體化與規范化、法制化還只是對城市設計的一個階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設計在“城市美化”層面上和單一設計項目范疇上的局限性。其立足點, 是緊密結合城市自身的空間景觀環境特征和城市設計工作的具體狀況, 這一點,正是當前城市設計最具實效、最有開拓性的工作領域, 也是城市設計在理論上和手法上獲得突破并得到驗證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深圳市規劃國土局. 深圳市城市設計體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進, 著. 城市空間發展論[M]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