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吸引力法則范文
時間:2023-09-27 18:2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吸引力法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什么?因為現代人多半有一雙審美極高的眼睛,卻少了一顆看清自己的心。他們宣稱自己丑,是在內心中為自己的孤獨找個借口,沒誰的內心會承認自己真的丑。
《擺渡人》里有一句話:我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我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我不知道自己遇到第一個靈魂之前是什么模樣。如果我真的存在,我的存在也是因為有你們的需要。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臉在不同人的眼里其實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的臉產生深刻的印象,當然,這個留下深刻印象的機會,都會由我們的大腦進行優化和選擇。
看臉這件事,在心理學里叫面孔吸引力,心理學雖然不能解釋愛情是如何產生的,但是卻能解釋愛情在“看臉”這件看似膚淺的事情上,是如何升華的――無論是一見鐘情,還是念念不忘。
心理學者陳紅很早就發現,國內的青少年對臉的不滿意賽過其他身體部位,甚至因此導致飲食失調。
那么異性對我們失去興趣真的是因為長得丑嗎?其實不盡然,應該說,你缺乏存在感是因為你有一張大眾臉,這張臉上沒有任何能夠誘緒反應的地方。專業點說,你缺乏面孔吸引力。
心理學家用ERP研究方法證明,男性對有吸引力的女性面部判斷時間最長,再認正確率最高。不過當男性面對一個有高度情緒反應的女性(心愛的人)時,他會釋放出一個增強的晚正電位,蓋過一切有吸引力的面孔。
所以說,激活情緒比高顏值重要,顏值也不過是誘緒的方式之一罷了,老把自己社交失敗歸結于臉,不覺得慚愧嗎?
而且,一個人的面孔吸引力不完全來自五官大小和布局,它還包括以下內容:
1、雙加工模型
如果要辨認一個人,人們更多的是看你的整張臉。但要對一個人產生性吸引力,則你的局部特征則更為重要。
這個理論深刻解釋了,為什么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里,女主開始成為魅力女性并追到男神,首先要從去掉眼鏡開始。因為眼鏡這種東西會深刻阻擋別人對你眼睛的辨識,而眼睛恰恰是一個人吸引力最重要的地方。把妹達人一書中也反復提到:要成為迷男,首先要學會戴隱形眼鏡,眼鏡男是魅力的大敵。
同時還有研究表明,精巧的下巴和豐滿的嘴唇也是吸引力的關鍵(現在你知道槭裁磁生追逐口紅,要把自己照片PS成錐子臉),因為這些特征可以能象征著較高的生育能力和生殖優勢。
其實精巧的下巴不需要打各種瘦臉針,豐滿的嘴唇也不需要天價口紅。我們只需要學會正確的表情就可以讓我們的局部特征變得讓人滿意,比如女性咬嘴唇,周杰倫的撅嘴動作等等。
2、相似性偏好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會對那些與自己面孔相似程度高的異性產生好感,但對同性則無效。因為這種對異性面孔的相似性偏好是出于基因利益的考慮,即這會使得與自己相似基因的遺傳幾率增加。
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有一個游戲叫做“照鏡子”,即一方做出一個動作,另外一方要求模仿,有時還包含一些復雜的表情反應。我們發現,男生女生會對那些表情模仿與自己一致的人有明顯好感。
3、對比效應
在手機朋友圈里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剛開始我們加了美女帥哥,我們也不敢主動聯系,只能默默地看著俊臉和,但隨著他們天天發自拍,我們會喪失對他們的興趣。反倒有一天,一個長相平平的朋友突然發了一張照片,我們反倒覺得TA變漂亮/帥了。
這便是吸引力法則中的“霹靂嬌娃”效應,來源于研究者發現,同樣是霹靂嬌娃演員的照片,沒看過電影的男生對長相的評價要比看過的高。因此,網紅臉刷屏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在朋友圈里秀出自己的自拍,大概一周一張。
4、其他因素
會導致你變美或者變丑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當一個人走過一座很危險的橋時,他劇烈的情緒反應會讓他覺得橋對面長相平平的女子充滿魅力。有的姑娘愛上男生是因為他的左右臉不對稱,有的則相反。甚至有人認為一個人能否找到好的配偶跟臉沒什么關系,完全取決于男性的素或者女性的孕酮素。
關于面孔吸引力的影響因素心理學界還有很大的爭議,有些即便現在的認知神經科學也不能完全解讀。不過,研究者已經從“面孔所有者假設”轉向了“觀察者假設”,換句話說,你是否有顏值,其實取決于看臉的人。
看過以上因素,再回到問題本身。有句話叫“情人眼里出西施”。拿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一個人的長相是否具有吸引力,并不完全受面孔本身影響。其他人的審美標準是會隨著他的內心體驗、環境、認知、記憶、以及一系列生理或心理因素所影響的。
大部分人為什么面對自己的長相總是抬不起頭來,就因為他們過多強調了“長相”里不可改變的地方,比如五官大小、面部輪廓。
他們向來忽視那些“看臉的人”,他們有著獨特的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反應,這是可以通過我們的言語和行為所影響的。我見過無數極美的人,聊五分鐘便不愿深談,只嗯呃啊啊地配合著對方的神侃,此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跟長相沒半毛錢關系。
會說話的人才最美,即便你認為你丑,照樣可以迷倒眾生。
金星有句話說得好:現在是看臉的時代,有的時候單靠原裝生存太艱難了,韓國人給我們指了一條道,先天不足后天補補。
但金星也許不明白,在這個看臉的世界里不要臉的活著才是最成功的整容,所謂相由心生,心強大了才能擁有傾國花容。
篇2
矢量的概念實際上根源于格式塔心理學對人的視知覺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學建立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之上,主要研究人的知覺,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我們人類在感知環境時,總是傾向于在頭腦中去填充信息的缺失,使其成為易于掌控的完整的圖案和形態.
人們實施了這個完形過程后形成的圖形就叫格式塔.格式塔(gestalt)是一個超越單個組成部分的感知整體.比如圖1.A圖中的完形結果是左面的兩個圓是一組,而B圖的完形結果是右面的兩個圓是一組.通過那兩個鼻子,三個圖形的位置并沒有變,我們改變了三個圓之間的“力”.
A圖中左面兩個圓之間的“引力”較大,讓我們認為它們倆是一組.而B圖中的兩個小鼻子,為右面的兩個圓形之間添加了一個更強大的吸引力,大過了左面兩個圓之間的吸引力,我們覺得它們倆成了一組.
由于心理完形的存在,對圖像的認識,人們就具有了共通的傾向性.這被格式塔心理學稱為“力”.
在電影中,這種屏幕內的力引導觀眾實現從一點到另一點.這樣的力具有方向和強度,被稱為“矢量”.
實際上矢量不僅僅是一個圖像的概念,在色彩、聲音甚至敘事結構中,同樣也存在矢量:矢量是任何經我們引向特定的空間、時間甚至情感方向的力.
矢量最早出現在物理學中,起起源與發展主要有三條線索:物理學中的速度和力的平行四邊行法則、復數的幾何表示和位置表示.
早在公元千50年前,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進行力學研究時發現,作用在物體同一點上的兩個力,其實際效果不是兩個力大小的簡單相加,而是遵循平行四邊行法則.
矢量回路:將平行四邊形法則拓展到三角形法則,再拓展到多邊形法則:AB+BB1+B1B2+…+BnC=AC,這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關注初狀態和最終狀態,中間過程不影響等式的成立.
矢量起源得很早,但是發展很緩慢,從數學發展史來看,發現矢量平行四邊形后的2000多年中,矢量理論幾乎沒有發展,直到公元1700年后復數的幾何解釋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狀況.在這兩千多年中,雖然不少數學家都曾經使用過矢量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解決問題,如海倫(Heron)、伽利略(galileo)、牛頓(Newton)等.
2矢量的概念
矢量(英語:Vector)是數學、物理學和工程科學等多個自然科學中的基本概念,指一個同時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幾何對象,直觀上,矢量通常被標示為一個帶箭頭的線段,也是因常常以箭頭符號標示以區別于其它量而得名.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矢量的大小,而矢量的方向也就是箭頭所指的方向.
在物理學中,位移、速度、加速度、力、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動量、磁矩、電流密度等,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與矢量概念相對的是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的標量,如質量、時間、長度、密度、溫度、動能、勢能等.
在數學中,矢量也常稱為向量,即有方向的量,并采用更為抽象的矢量空間(也稱為線性空間)來定義.矢量對標量求導后結果為矢量,而標量對標量求導結果仍為標量.
3矢量的運算規則
(1)矢量相等
矢量a和b相等是只他們的有向線段長度相等(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即|a|=|b|,且兩有向線段在空間中相重合或平行.故a=b,表示|a|=|b|且ab,方向相同或重合.
(2)零矢量
當矢量大小為零時,就稱為零矢量.顯然,零矢量沒有一定的方向或指向.物理上的零矢量意味該矢量不存在,引入它是為了運算上的方便.
(3)矢量的單位(或幺矢量)
當矢量的大小為長度1時,其矢量稱為單位矢量.
(4)矢量與數相乘
當矢量a與正數λ相乘時,則新矢量記為λa或aλ,其大小為a的λ倍,指向與a相同;當矢量a與負數-λ相乘時,則新矢量記為-λa或-aλ,其大小為a的λ倍,指向與a相反.
(5)矢量的加減
矢量加法一般可用平行四邊形法則.由平行四邊形法則可推廣至三角形法則、多邊形法則或正交分解法等.求兩個矢量a與b之和,只需要由矢量a的終端作一個矢量b,則由a的始端到b的終端的有向線段即為這兩個矢量之和.如果有n個矢量相加,無論相加的次序如何,若第一個矢量的始端與最后一個矢量的終端重合時,則這些矢量之和為零.
矢量減法是矢量加法的逆運算,一個矢量減去另一個矢量,等于加上那個矢量的負矢量.a-b=a+(-b).
(6)矢量的分解
任意一個矢量都可以被正交分解到一個直角坐標系中(右手),且在坐標軸上的分量正好是這個矢量的投影.
(7)矢量的乘法
兩個矢量相乘有兩種形式:標量積和矢量積.
(1)標量積
矢量a和矢量b的乘積a?b,可以構成新的標量,矢量間這樣的乘積叫標量積(或稱為點乘積),它定義為矢量a的長度乘以b在a上的投影,式中的θ為矢量a與b之間的夾角.據此定義有:a?b=b?a.
相互成直角的兩個矢量點乘時,其值為零.
例如物理學中的功、功率等的計算是采用兩個矢量的標積:W=F?s,P=F?v.
(2)矢量積
矢量a和矢量b的乘積也可構成新的矢量,矢量間這樣的乘積叫矢量積(或稱為叉乘積).c=a×b.它的大小定義為|c|=|a|×|b|sinθ,其中θ為a和b之間的夾角,而c的方向定義為a轉過一個小于π的角度抵達b時、按照右手螺旋方向,則大拇指的方向就是矢量c=a×b的方向.據此定義,顯然有
a×b=-b×a.
|a×b|等于以a、b為鄰邊所構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相互平行的的兩個矢量叉乘時,其值為0,即ab時,a×b=0.
物理學中,力矩、洛倫茲力等的計算是采用兩個矢量的矢積.M=r×F,F=qv×B.
物理定律的矢量表達跟坐標的選擇無關,矢量符號為表述物理定律提供了簡單明了的形式,且使這些定律的推導簡單化,因此矢量是學習物理學的有用工具.
4中學物理中的經典矢量運算
矢量運算的重要特點就是參與運算的這些矢量都具有方向性,計算時必須用矢量的運算方法,那就是平行四邊形法則或者三角形法則.中學物理中涉及到的矢量運算的物理量主要有力、沖量、速度、加速度、動量等.涉及到的物理學規律有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說涉及到的這幾個定理、定律、規律的方程都是矢量方程,使用時有方向的物理量必須把方向代入計算.對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可以直接利用前面介紹的矢量運算法則進行,也可以通過正交分解,把它們分解到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上,然后規定正方向,與正方向同向者取為正值,反向者取為負值,然后再代入公式計算,這樣就把矢量運算轉變成代數運算,最后再根據計算結果的正負判斷其方向.對于在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自然省去了前面的正交分解的環節.現在舉例說明.
4.1動量定理應用中的方向問題
例1蹦床是運動員在一張繃緊的彈性網上蹦跳、翻滾并做各種空中動作的運動項目.一個質量為60 kg的運動員,從離水平網面3.2 m高處自由下落,著網后沿豎直方向蹦回到離水平網面5.0 m高處.已知運動員與網接觸的時間為1.2 s.若把在這段時間內網對運動員的作用力當作恒力處理,求此力的大小.(g=10 m/s2)
解將運動員看作質量為m的質點,從h1處下落,
剛接觸網時速度的大小
v1=2gh1=8 m/s方向向下(1)
彈跳后到達的高度為h2,剛離網時速度的大小
v2=2gh2=10 m/s方向向上(2)
在運動員與蹦床接觸過程中,運動員受到向上的彈力F和向下的重力mg,取向上的方向為正方向,應用動量定理
F?t+(-mg)?t=mv2-(-mv1),
得到F=mg+m(v1+v2)t=1.5×103 N.
答:網對運動員的作用力的大小為1.5×103 N.
4.2動量守恒定律應用中的方向問題
例2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有兩個靜止的木塊A和B,兩者相距為d.現給A一初速度,使A與B發生彈性正碰,碰撞時間極短.當兩木塊都停止運動后,相距仍然為d.已知兩木塊與桌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均為μ,B的質量為A的2倍,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求A的初速度的大小.
解析從碰撞時的能量和動量守恒入手,碰撞前后的運動過程運用動能定理求解.設在發生碰撞前的瞬間,木塊A的速度大小為v;在碰撞后的瞬間,A和B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以碰撞前木塊A的速度方向為正.由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得
12mv2=12mv21+12(2m)v22(1)
mv=mv1+(2m)v2(2)
由(1)、(2)式得v1=-v22(3)
碰后v2方向一定與v相同,v1為負表示方向與v方向相反.
再由動能定理得v0=285μgd.
說明牛頓定律、動量定理與動量守恒定律方程都是矢量方程,應用時一定要確定各個矢量的方向,一維(同一直線)情況下,通常都需要首先選擇一個正方向,確定各個物理量的正負然后代入公式求解.動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方程是標量方程,不需要選擇正方向,但是需要確定好功的正負.
5矢量的今生
5.1矢量圖――計算機術語
矢量圖是計算機用語.計算機中顯示的圖形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矢量圖和位圖.矢量圖使用直線和曲線來描述圖形,這些圖形的元素是一些點、線、矩形、多邊形、圓和弧線等等,它們都是通過數學公式計算獲得的.例如一幅花的矢量圖形實際上是由線段形成外框輪廓,由外框的顏色以及外框所封閉的顏色決定花顯示出的顏色.由于矢量圖形可通過公式計算獲得,所以矢量圖形文件體積一般較小.矢量圖形最大的優點是無論放大、縮小或旋轉等不會失真;最大的缺點是難以表現色彩層次豐富的逼真圖像效果.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Corel公司的CorelDRAW是眾多矢量圖形設計軟件中的佼佼者,大名鼎鼎的Flash MX制作的動畫也是矢量圖形動畫.
簡單地說矢量圖就是理論上可以無限放大且不會失真的圖,因為矢量圖的每一點都有自己的屬性;位圖由于受到像素的限制,因此放大后會失真模糊,甚至完全看不清楚了.因此矢量圖在工程設計、工藝設計等諸多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篇3
一、小學生分數計算能力薄弱的原因
1.感知不準確
學生在計算分數算式時,不論是讀題或抄題,常把“+”和“×”或“+”和“÷”混淆,把“3”看成或寫成“8”,將“36”看成或寫成“63”等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在感知事物時具有籠統、表淺性,他們對事物的感知容易受事物本身的外顯特征影響,對一些相近的符號或數據容易感知不準確,造成計算出錯。
2.已有概念或結論的干擾
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受“前攝效應”的干擾,最為典型的是運算順序或簡便運算運用上的錯誤。比如:計算1/4-1/4×1/2,3/8+5/8×5/6,學生容易先計算減法或加法再計算乘法。這就是受已學過的“兩個同樣的分數相減得零”或“簡便運算”干擾,尤其是第二個算式,“3/8+5/8”的組合(和是1)給學生強有力的暗示。已有概念或結論的干擾也可以看成是負遷移的影響。
3.計算法則理解與記憶的模糊
將四種基本運算的一步分數計算題混合在一起,讓學生直接寫得數,學生通常會出現混淆計算法則的情形。比如,計算5/8÷8/5,1/2+1/4,常常被當成乘法計算。這樣的錯誤通常被歸結為“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之類的原因,其深層的原因在于學生對計算法則的理解沒有達到深刻的程度,對法則的掌握只是通過被動接受和機械訓練。
4.遷移受阻
不少五年級教師反映,能夠順利解答整數、小數方程的學生,卻對解答方法一致的分數方程束手無策。比如,學生可以輕易解方程4x+0.5x=9,但學生解分數方程3/7x+4/9x=1,其正確率和整數或小數方程的比較低得多。這說明學生學習的遷移能力還比較低;遷移受阻的深層次原因又是還沒有把握分數計算法則知識的本質。
二、提高小學生分數計算能力的策略
1.要求教師上好計算教學課,保證學生透徹理解分數運算的算理,熟練運用分數計算法則
包括我在內一些教師曾經認為,分導撲憬萄е灰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按照計算方法不斷演練,多計算“強化”,就能達到正確計算的目標,殊不知算理教學的重要性。結果,不少學生雖能夠依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隨著知識方法的增多和相似性,造成理解的缺陷和混亂,計算出錯由此產生。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很多,主要原則是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理解算理,這符合心理學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原理。
2.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分數計算的興趣
計算教學本身比較乏味,計算題目由數字和符號組成,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而分數計算比起整數、小數分數計算來難度更大。深圳特級教師黃愛華上的課“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給人很多有益的啟示,他的課是在游戲中完成的,將枯燥的比較數大小的方法滲透進游戲中,讓學生在游戲中領悟知識。
3.運用遷移規律,這也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分數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小數運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前者與后者有密切的關聯作用,分數計算的很多知識正是與整數小數計算有共通之處。如果在教學中注意運用遷移方法,引導學生比較分數計算與整數運算知識的異同點,利用整數運算知識理解掌握分數計算方法,則學生出現前述不會解分數方程、不會解答或混淆一些分數應用題解答方法的情形會大大減少。
4.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沒有良好的計算習慣,學生即使掌握了計算法則和技能也無法完成計算任務,特別是分數計算較之整數計算、分數算式的特點更容易引起學生感知錯覺,受假象迷惑;分數四則運算法則比較多,更容易引起學生理解和運用上的混淆。
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要求學生先看清楚數據、運算符號,觀察數據、符號的特點及其內在聯系,明確運算順序;對于分數實際應用題,還要分析條件和問題,理清解答思路。
培養學生規范書寫、仔細計算的習慣。嚴格要求學生在分數計算時格式正確、字跡端正、書寫工整的行為。
重視學生口算、估算的訓練,倡導算法多樣化。堅持每天課堂上在新授課之前進行短時間的口算或筆算訓練。
培養學生計算后進行檢驗的習慣,教給學生驗算的方法。檢驗可以大大降低計算的錯誤率,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一絲不茍的計算習慣。檢驗抄題、豎式、計算、得數,回顧反思分析思路。對發現的計算錯誤及時訂正,使訂正成為一種常規。
五年級學生分數計算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認真分析當前學生分數計算出現的問題及其深層次原因,在知識技能掌握和非智力因素(興趣與習慣)兩大方面進行培養。
篇4
皮克?菲爾,被稱為美國第一心靈勵志大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菲爾博士。他倡議并主持推廣的魅力訓練課程(“每個人都有吸引力”運動),已經使1600萬人從中受益。皮克?菲爾曾在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發表演講,并在電臺、電視臺開辦講座。
很多人都問我:菲爾博士,請告訴我,氣場是什么東西?是的,這個詞總是讓人困惑。正如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許多麻煩一樣,很難找到一個確切的解釋。
氣場可以是吸引力,是魔力,也可以是某種具備神秘能量的魔咒,它使得人們的目光總是被你吸引,不論你在做什么,都能讓你受人關注。
大概是在1960年,也可能更早或稍晚一些,那時我還不到10歲,跟隨父親去參加一場有很多好萊塢電影明星到場的豪華酒會。那是一個摩登時代,到處都是奢侈的裝飾品、漂亮的女明星,還有衣冠楚楚的商人和政客,與會者都是財富與權力的寵兒。
然而當一個女人登場時,所有剛剛還給人感覺富麗堂皇的一切都變得黯然無光。她光芒四射,每個人都深深地被她吸引,目光停留在她的身上無法離開,并且情不自禁地向她走過去,希望跟她握手,與她交談,甚至被她看一眼也深感榮幸。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她的名字:瑪麗蓮?夢露,一個不論出現在哪里都會立刻吸引所有人注意的女人!她奪去所有人的目光,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如果還有人問我氣場是什么,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還需要再增添華美的飾品嗎?完全沒有必要。氣場就是一個人頭頂的光環,就像瑪麗蓮?夢露給人們的印象一樣。全世界只有一個瑪麗蓮?夢露,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機會像她那樣光彩照人,因為我們都擁有這樣的潛力。
也許你正羨慕身邊的那些交際明星或者職場紅人。他們春風得意,上司欣賞他,客戶喜歡他,同事佩服他,要什么有什么,不管做何事都能輕而易舉地成功。
任何一個人,當你有需要時,就可以通過自身魅力達成愿望。
“嗨,你也可以的?!笨赡苡袝r,你的內心會有一個聲音這樣說。但你似乎又馬上本能地回答自己:“不,我怎么可以呢?你看他那么自信,那么有能力,簡直無所不能!我太渺小了!”
如果你一輩子都這么想,那你這一生都將活在羨慕和自卑互相糾結的情緒當中。這樣,你的氣場就是灰色的,這種灰色的氣場讓你很難交到好運氣。而你羨慕的那些人則正好相反,你覺得他們占盡了便宜,紅得發紫,火得發燙。
這是什么原因?因為你不渴望,不想象,沒有勇氣做出改變。那些灰色的氣場在決定你的境遇。
氣場源于某種渴望,這種渴望能促使你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就像希望某件事得償所愿一樣,你的渴望越強烈,就會使那個成功的結果不由自主地向你跑過來。這正是我的觀點,也是這個世界的普遍現象:每個人都有一份獨特的氣場,無論它給你帶來的是好運還是讓你討厭的壞運氣,總之,它對我們很重要,比整天揣在口袋里的印制精美的名片還重要。
一個人在幼年的時候,氣場就開始逐漸形成。你本身的渴望和存儲的力量決定著你的未來,也為你指明了方向,就是說每個人的命運都和他內心的渴望有關,一個人所能取得的人生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在童年時的夢想是科學家還是小攤販。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另一個同等重要的法則,那就是臣服法則。你只有放棄舊有思維,改變行為模式,徹底臣服于內心正確的東西,調動全身的積極力量,才能為你的能量提供足夠的空間,來吸引內心的愿望,向一個最終的目標前進。
就像我當年決定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學家、準備報考密歇根大學時一樣。當理想確定時,我的身體馬上就開始了行動,幫助我調動體內一切力量,拋棄過去與此相悖的所有因素,跨越一切阻礙這個夢想實現的不利條件。我的思想做好了準備,就連說話的方式、思維的邏輯基礎,都不由得臣服于內心的渴望。
篇5
網上盛傳“擔心是一種賭咒,越怕什么就越會來什么”,這多少有點佛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佛家遵循“不敢說,不妄語”是對存在的敬畏,而“擔心是一種賭咒”,這句話本身就類似于一種咒語――你不把這句話當真,擔心就不是問題;但如果你把這句話當真,控制不了對自己和親人的擔心,那么也許真會給某人帶來麻煩。
為什么擔心會成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往往因為有什么事情可能要來,所以才會害怕;而正因為害怕,所以對這件事就格外敏感,產生更多的關注,事物的信息就被無意識地強化了。強化、重復、贅述的信息會產生一種催眠效應,讓自己受困于其中,出現一種應驗的、難逃宿命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應驗的感受引發人行為、情緒的非常態,結果讓擔心的事情成真。但我們往往會忽略掉,并非所有的擔心在被敏感、強化和贅述后就一定成真。
怎樣看待“擔心即詛咒”?
混沌學里的蝴蝶效應與自組理論也許是對“擔心即賭咒”的最好解釋?;煦鐚W提到一個重復的“擾動子”會自組出一種結構,而咒語就很像是一種初始狀態下的擾動子?!氨娍阼p金,積毀銷骨”和“吸引力法則”都是同樣道理,它們都認為人堅定的信念能成為一種有效擾動,使空間、時間、生命產生一種自組結構。
心理學一般習慣把不確定的東西用確定的方式來解釋,這種解釋只代表一種可能,但事物常常是復雜、多向的,所以很難一言而概之,我們只能嘗試去解釋其中的某些可能性。心理學強調人活在一種關系中。以親子關系為例,父母的擔心率先傷害的并不是孩子,很可能是自己。因為孩子相應的不良信息被父母在內心放大,出現一些哪怕是細微的不理性、不合理行為,慢慢就改變了親子關系,最終擔心變成現實,傷害到一家人。如果父母把對孩子的擔心看成是自己應盡的教育責任,不較真,不贅述,只是去處理解決,那么問題就不會太大。
哪些擔心真的需要?
擔心要分幾種:一種是理性的擔心,多半是常識構成。比如夜間開車、走高速,或者山區行車引起親友的擔心,多半與詛咒應驗無關;一種是親友之間的關心,比如少熬夜,工作不要太拼命,表達的是一種關懷,也與詛咒無關。只有那種突如其來的、沒有什么原由的擔心,驅之不去,重復再現,那最好注意了!因為人類身體對信息的感受遠比大腦知覺敏感得多,預感、直覺是身體的語言,這些語言大腦難以理解。比如突然地想做一件事,愛一個人,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受到一些不明就里的阻礙,那么最好停下,擱置一段時間,或者干脆放棄。
心理學認為,擔心來源于自我內在的糾結,比如反向作用――無意識地期待某人喪生,卻表現出對那人健康的過度關心;比如預演或者預先處理――無意識地感覺到自己失去什么會受不了,于是就在擔心中反復體驗這種喪失的情緒,使身體產生一種耐受能力,當真正失去時才感覺自己不僅能活下來,還能活得好。
有些擔心也能產生好效果
篇6
關鍵詞: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商標翻譯;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7-0267-02
一、引言
商標是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使自己生產、銷售的商品區別于其他商品而使用的一種標志,除具有識別產品、提品信息的功能外,還承載著廣告宣傳的作用,其目的在于刺激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朱亞軍,2003:31)。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外許多商標涌入了中國,而中國不少的馳名商標也走向了世界。因此,為了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好的商標翻譯,即能夠迎合不同消費者心理并能激發其購買欲望的譯標。
商標的翻譯不僅涉及兩種語言的差異,而且涉及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知識結構、消費心理、文化風俗及審美價值等的差異。但是,傳統翻譯理論把“忠實”或“對等”看作衡量譯文質量的絕對標準,與翻譯實踐脫節,缺乏實際指導作用。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擺脫了對等理論的束縛,以文本功能、翻譯行為和目的法則為主要研究對象,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為翻譯活動的詮釋提供了新視角。本文將討論在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商標翻譯這一具體的翻譯行為可采取的具體翻譯策略和方法。
二、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形成及重要思想
現代功能主義翻譯理論基本以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為主流,其先導人物是賴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提出功能派思想的雛形。在認同以原作為中心的等值論的同時,她在實踐中發現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有些等值是不應追求的。翻譯應有具體的翻譯要求,在要求譯文與原文應具有不同功能的情況下,譯者應該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對等原則。因此,她將德國心理學家Karl Buhler有關語言功能的觀點,將“語言功能‘工具論’模式”(Nord,2001:37)移植于翻譯,把文本類型、功能和翻譯方法聯系起來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類型,即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賴斯的這種分類有助于譯者根據文本類型的交際功能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
后來,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在1984年與其合著的《普通翻譯理論原理》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目的論關注的是譯者的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需要采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才能產生功能上可滿足需要的結果,即譯文(Munday,2007:112)。翻譯目的論者從行為主義理論出發,認為翻譯是人有意識、有目的的交際行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目的決定手段”,翻譯策略必須根據翻譯目的來確定(賈文波,2004:46)。在這一原則下,原文在翻譯中只是信息提供源,為適應新的交際環境和譯文讀者的需求,更有效地實現譯文的功能,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再考慮對等理論,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期待達到的交際功能(許鈞穆雷,2009:83)。目的論強調了譯者應根據譯文的預期功能來決定自己的翻譯策略,拓寬了翻譯研究的視野。
此外,目的論還認為,在翻譯過程中應遵循三個總體法則,即目的法則(skopos rule)、連貫法則(coherence rule)和忠實法則(fidelity rule)(Nord,2001:32)。它們的關系是:忠實法則從屬于連貫法則;而連貫法則又從屬于目的法則。由此看出,目的論對原文地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貶低(葉苗,2009:17)。因此,所有翻譯應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換言之,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的。連貫法指譯文需符合篇內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即譯文文本對譯入語文化的讀者必須有意義,讀者能夠理解;忠實法指譯文與原文之間需符合篇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的要求,即譯入語文本與源語文本有某種對應關系,近似于通常所說的譯文應忠實于原文的說法,所不同的是“忠實法則”必須首先服從“目的法則”和“連貫法則”。目的論影響深遠,功能學派因此有時也被稱為目的論學派。
在弗米爾的“目的論”之后,曼塔利以交際理論和行為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她的“翻譯行為”這一概念。翻譯行為理論把翻譯看作是有目的所驅動、以結果為中心的交際活動,該理論關注翻譯的過程,把翻譯過程看作是涉及文化轉換的“信息傳遞綜合體”(Munday,2007:109),進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譯理論的研究領域。
德國功能翻譯學派最后一位主導人物是諾德,她不僅對本學派理論進行系統的梳理和闡釋,而且還針對其不足提出了翻譯的“忠誠原則”(loyalty principle)作為彌補,她的功能主義方法論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誠。功能指的是使譯文在目標語環境中按預定的方式運作的因素;忠誠指的是譯者、原作者、譯文接受者及翻譯發起者之間的人際關系,“使譯者雙向地忠于源語文本與譯入語兩方面”(Nord,2005:9)。根據文本功能和翻譯目的的關系,諾德還提出了“紀實翻譯”和“工具翻譯”兩大翻譯方法,進一步完善了功能翻譯理論體系。
篇7
[論文摘要廣告信息傳播的接收過程存在四個心理層次,它深刻地反映了廣告傳播與心理學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廣告傳播心理的研究中,用現代心理與有關的心理學理論探討、觀照廣告傳播中的心理現象,能使廣告傳播心理理論更加融合,并得到縱深發展。
廣告傳播在當今時代已是不可或缺的傳播形式。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廣告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引人注目。廣告是企業或其他經濟實體有計劃地利用媒體傳送各類信息進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廣告學是在傳播學所揭示的信息傳播整體運動的一般規律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廣告領域特殊矛盾和特殊規律的科學。廣告學的研究對象是信息傳播,廣告主和廣告策劃者是廣告的傳播者,廣告信息是廣告傳播的重要內容,刊播廣告的各種媒介報紙、電視、廣播、雜志、網絡均是廣告傳播的媒介。接觸廣告媒介的受眾即是廣告傳播的受眾。在廣告信息傳播過程中,包括廣告展示、表現、傳遞、接收等環節,這些環節本身就是廣告傳者說服受眾通過對廣告信息的認知、理解,轉化為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過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心理的實質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心理是人腦的機能,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一方面廣告本身具有對受眾心理產生影響的功能,即傳遞溝通功能、誘發或滿足需要的功能、影響態度與促進購買行為的功能;另一方面,廣告傳播過程與心理學之間也存在緊密的內在聯系,即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理論架構。
一、廣告傳播與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一種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就狹義而言,認知心理學則指信息加工心理學?,F代認知心理學派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說明人的認知過程,他們認為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收、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包括知覺、注意、記憶、心象(或意象、表象)、思維和語言等。廣告信息通過媒介傳遞給受眾,則受眾接受信息的過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腦和電腦都被看做是加工符號的物理系統,而人腦的活動和電腦的信息加工功能都是符號操作過程。換言之,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概念是,試圖把“認知”概括為人的所有的心理活動,并把人的心理活動模擬為計算機式的信息加工系統。這個系統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夠用符號的形式表示外部環境中的事物,也能用符號的形式表示自身的系列操作過程,即對外部環境事件進行信息加工,也能對自身的操作過程進行信息加工,因而人的思維活動就可成為能夠進行客觀描述的具體信息過程,這一理論開創了從信息加工觀點研究人類思維的新取向。美國心理專家羅伯特·L·索爾索在《認知與心理學》中這樣闡釋道:“認知心理學研究我們如何獲得世界的信息;這種信息又怎樣表征并轉化為知識;它怎樣貯存;知識又是怎樣用來指導我們的注意和行為。它涉及心理過程的全部范圍—從感覺到知覺、模式識別、注意、學習、記憶、概念的形成、思維、表象、回憶、語言、情緒和發展過程,而且應貫穿于行為的各個領域。廣告信息傳播過程與認知心理學研究方向是緊密相聯系的。
認知心理學強調人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認知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激活的圖式指導知覺的理論,當輸入的信息激活了人腦中與之相關的原有的知識,并使輸入信息中的新知識與人的陳述性知識網絡中相關的原有知識貯存在一起時,人便獲得了新信息的意義。在廣告傳播中,當受眾接受新的信息廣告,抑或有關新產品.或一個新商標一個公司的名稱,那么受眾會以此為刺激來激活腦中原有的同類產品或商標或公司的名稱,也就是激活人腦在記憶中所貯存的信息,這樣使人產生內部知覺期望,以指導感覺器官有目的地指導和接受輸入的新信息。
認知心理學強調表征的標志性,表征是人的認知歷程的一個重要標志和步驟,也是認知心理學核心概念之一。認知心理學派認為:“所謂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動中的表現和記載方式。這些表征代表了外部世界有貯存在頭腦中的信息。一個外部客體在心理活動中可以具體形象、或者以語詞和概念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形象、語詞和概念等都是信息的表征。表征既是反映和代表相應的客觀事物,同時又是內部加工的對象。廣告傳播中傳者所傳遞的信息,為了加強吸引力和注意力,都是伴隨著圖像、音響、色彩等因素,這就需要創意。廣告創意是廣告人對廣告創作對象進行想象、加工、組合和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從表象、意象、意念、聯想中獲取創造的素材,實質上也是認知心理學的表征的心理活動歷程。誠然,認知心理學也有本身的不足點,主要是缺乏對人的情感動機和個性等重要心理現象的研究。
二、廣告傳播與行為主義心理學
廣告是一種大眾媒介的傳播活動,是廣告客戶通過媒體傳送各類信息,從而影響公眾行為的信息傳播活動。這里的公眾行為特指消費者行為。廣告的受眾對象是廣大消費者,廣告的內容是有計劃地傳播商品信息、勞務信息或消費觀念,廣告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促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因此,在研究廣告傳播的同時,就要研究消費行為。
解釋消費行為的理論,最主要的是行為主義心理理論。行為主義又稱為‘“刺激一反應心理學”,即S-R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華生在其宣言性的《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一文中說:‘“就行為主義者的觀點來說,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純客觀的實驗分支。它的理論目標在于預見和控制行為。”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刺激一反應。這種理論認為,行為是有機體應付環境的全部活動,應該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境影響分析為兩個最簡單的共同要素,即刺激(S)和反應(R)。可以根據刺激和反應,根據習慣形成習慣整合和條件反射等來進行表述。行為心理學家在研究與實踐中,把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諸如刺激、反應、習得、強化、泛化、消退等。這些術語和概念都具有完全的心理學的意義。消費者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是廣告刺激、商品刺激的結果?!按碳ひ环磻钡臈l件反射理論運用到關于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中,可以證實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反射之間的聯系多次“重復”,對條件反射的形式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廣告傳播以強大的攻勢在多個媒體中宣傳某一品牌,那么這一品牌給受眾即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消費者經常購買這一品牌的商品,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建立起一種穩固的條件反射,一旦消費者再次見到這種品牌商品或重新產生對這種品牌商品的需要時,就會再去購買它。因此、在廣告傳播中,廣告傳者很希望通過廣告使受眾即消費者能夠把他們的品牌與其產品牢牢地聯系在一起.這種“刺激一反應”的強度愈大,條件反射建立得愈牢固。帶有某種“定向”性質的購買行為就越容易出現。
行為主義心理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斯金納。主張“操作條件反射”或“操作行為”的新思想。斯金納根據自己創制的“斯金納箱”研究動物行為的結果.提出關于操作條件作用的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同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所主張的操作行為關注被試的主動性,關注于如何解釋受環境影響的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而后者卻是被動的,不受環境的影響。斯金納還提出“強化”的概念。他認為,有兩種強化類型會影響反應重復出現的概率: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就是那些能夠不斷加強某種反應出現機會的事件.而負強化就是用來鼓勵某種特定行為的那些不愉快的或者消極的結果,負強化與正強化的目的都是用來鼓勵某種所希望行為的出現。廣告傳播常用“恐懼訴求”來表現廣告內容,這正是一種負強化,其目的就在于鼓勵受眾,通過購買廣告上的產品從而避開消極后果。
三、廣告傳播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比較起來,人本主義心理學則強調人的內在價值觀,并把人的本性和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闡明了動機的巨大作用,傳播的宣傳受眾是以消費者為主體,以促銷為目的的。在影響消費者行為的諸多心理因素中,需要和動機占有特殊主要的地位,與消費行為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系。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而需要則是動機產生的基礎和源泉。可以說,需要是消費者行為的最初原動力,動機則是消費者行為的直接驅動力。如果處在一個接連不斷的廣播廣告或電視產品宣傳的環境之中.可能因為受眾的消費需要與其廣告傳播的內容相吻合或不吻合而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比如,廣告傳播的內容是關于品牌汽車的宣傳,有受眾剛好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么他一定會認真地觀看和了解廣告傳播內容;而另外的受眾沒有購買小汽車的需要,那他在接觸汽車宣傳的廣告傳播時,可能產生厭煩和抗拒心理。 轉貼于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需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另一類需要是心理需要,包括認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心理需要屬于高級需要。這就給廣告的定位和產品的定位提供重要參考。例如,同樣是德國奔馳牌轎車,根據不同的需要,廣告定位就不同?!叭绻腥税l現奔馳牌汽車突然發生故障被迫拋錨。本公司將贈送美金一萬元”,這則廣告語極盡該公司對產品的信心和自豪感,也迎合消費者對產品優質的需要。“當您的妻子帶著孩子在暴風雨的漆黑夜晚開車回家時,如果她駕駛的是‘奔馳’牌汽車,您盡可放心”,這則廣告定位在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的結合點上?!敖o您的朋友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該廣告定位在表明身份、地位的需要上。
在這里還值得提及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得的潛意識理論。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而廣告心理作用還在于引起和調動消費者的潛意識需要。
四、廣告傳播與格式塔心理學
廣告傳播中的電視廣告常常以畫面、音像、色彩等形式組合出現,另外,戶外廣告中的張貼廣告、車身廣告、大型路邊廣告、室內外的POP廣告等多以廣告畫面出現,充分表現視覺藝術的生機與活力。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較為集中他表現在視覺和知覺研究領域。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是韋特默、苛勒、考夫卡,他們提出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視知覺效應和原則,充分體現了完形—整體心理學思想的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家關于視覺和知覺的研究,對于廣告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他們曾經歸納總結了關于圖形和視知覺的五個完形組織法則;(1)圖形一背景。在一個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突出來形成易于被感知的圖形,而其他對象則退居于次要地位成為背景。(2)接近法則。刺激在空間或時間彼此接近時,容易組成整體。(3)相似法則。互相類似的各個部分如形狀、顏色和大小等有被看成一群的傾向,容易組成一個整體。(4)閉合法則。刺激的特征傾向于聚合成形時,即使其間有斷缺處,也傾向于當做閉合而充滿的圖形。(5)連續法則。刺激中能彼此連續成為圖形者,即使其間無連續關系,人們也傾向于組合在一起視為整體。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應提出“簡潔律”,即“最小限度的單一性將是一致的單一性,而最大限度的單一性則是理想的清晰度的單一性”。這在廣告傳播中“尋找有意義的圖形的態度產生了清晰度”是十分有構圖的理論價值的。
五、廣告傳播與社會心理學
廣告傳播從傳播的手段看,是依賴大眾傳播手段的,從傳播的規模和性質看,大眾傳播屬“社會傳播”,因此廣告傳播的社會性是不言而喻的。廣告傳播的三要素傳者、受眾、廣告信息,而傳者、受眾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一方面受該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個體又對這個社會發生著作用。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思想、行為如何受他人影響的學科。廣告傳播所涉及的主體既包括傳者又包括受眾,這里的傳者或者受眾可能是群體成員的個體,也可能是由這些個體組成的規模不等的群體,也就是說廣告傳播所涉及的主體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群體性。在研究廣告傳播心理的同時又聯系社會心理學,是因為其一涉及到個體受他人或社會影響而產生的心理行為,如受眾個人的社會態度認知偏見、歸因等;其二涉及到一些既由個體所體現同時又為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所共有的心理行為,如模仿、從眾、感染等;其三是那類受社會環境影響的心理行為,如時尚與流行、各種特征的消費行為等。在研究廣告傳播心理同時,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觀照廣告傳播的有關現象,能更加突出廣告傳播社會性的特點,進而推動廣告傳播的良性發展。
六、廣告傳播與其它心理學
(一)廣告傳播與普通的心理學廣告傳播是傳者通過媒體向受眾廣告信息,并試圖說服受眾即消費者對其宣傳的產品采取購買行為的過程,作為廣告傳播主體的傳者及受眾,在外界環境刺激事件作用于人的感受器的同時,如何對外界信息加工和處理?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個性心理等,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它涵蓋范圍較廣,按照心理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可從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情緒、動機、能力、氣質、人格等多視角、多層面對廣告傳播現象進行探討。
(二)廣告傳播與心理語言學廣告語言是廣告傳播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對一個新的廣告,受眾如何去理解它?而傳播廣告信息的廣告主,如何讓將要傳播出去的廣告語言容易被受眾所理解?傳者和受眾面臨一個對廣告信息—在這里特指廣告信息的理解和被理解的問題。心理語言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如何獲得、理解和生成語言的心理學分支,它從心理過程和心理機制的角度來研究人類的語言活動特點。心理語言學涉及到語言獲得、字詞識別中的詞頻效應、語境與詞頻的關系、句子的加工、句子理解時間的測量、語篇分析、語言加工中的推理等問題。中國心理學家劉英茂的《語言理解研究的新領域》、桂詩春的《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彭觀齡的《語言心理學》影響較大。通過心理語言學的理論會考察、研究廣告語言,對廣告傳播理論的深人探討有一個拓寬。
篇8
激發兒童學習興趣的途徑很多,以游戲引領教學教學的模式是關鍵之一。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與游戲須臾不可離開。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夠把適當的游戲與數學知識巧妙結合, 那對孩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生活中的游戲自然對孩子理所當然的產生吸引力,數學教師能夠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中合理選用適當的游戲,那么數學課堂就不會枯燥乏味,就會像磁石一樣把學生興趣和注意力牢牢吸到數學課堂上來,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養成愛學、樂學的好習慣。采用游戲式教學法教的學生,數學知識連同游戲形式都深深地印在了頭腦里。
心理學研究實踐表明,如果孩子的精神狀態愉悅飽滿時,大腦的腦下垂體就會影響內分泌系統,血液中腎上腺素的比重自然加大,血管緩慢擴張,血糖平穩增加,新陳代謝過程明顯加快,整個神經系統的興奮度大大提高,大腦的生物電流增加,在這種情緒下進行學習時,學習效率比情緒低沉時大大提高。相反,情緒低沉,心情煩躁時,整個神經系統的思維運動中樞睡眠和壓抑狀態,此時學習由于大腦的興奮度低而學生的學習效率極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適當地安排數學趣味游戲,以多變的游戲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激勵學生,使他們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
游戲強化學生的注意力有其獨到之處。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行為上無拘無束,紀律散漫,注意力指向不集中。有時極易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往的教學思想把兒童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學習的缺點,于是制定許多清規戒律規制學生,嚴重地違背了“導而弗牽”的教育原則。使小學生對老師產生了恐懼心理,嚴重的甚至拒絕上學。
現在課改后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勢利導,發揮學生好動好玩的優勢,引導他們在數學游戲中為學習實踐活動“動”起來。每節課我都設計有趣的數學益智游戲,引導學生在“玩”中學、 “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情”中互交往、促團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來開展游戲活動的。
一、注重思想性,加強激勵性
教師設計的游戲必須和課堂教學內容緊密集合,不能為了游戲而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處于散漫狀態。教師的教學思想必須正確,以正確的思想喚醒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競爭精神,另外也培養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促進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二、關注多樣性,加大情趣性
游戲的形式多樣化,盡量采用富有情趣性和益智性,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小學生在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下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如形式活潑又有競爭性的“數學撲克”——爭第一, “拍大數”;富于思考啟發性的“猜謎”、 “問號旅游”。豐富多彩的游戲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求參加,整個課堂的氛圍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老師設置的游戲規則學生們會自覺遵守,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游戲中的學習任務.趣味游戲數學課堂既提高了學習效率,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可以說是很好地實現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三、直觀性,形象性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因此直觀形象的數學游戲可以在學生“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之間架起橋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法則的具體應用等知識,引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幫助抽象思維能力還很差的小學生們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形象地表演“數的認識”“稱一稱”“找鄰居” “姐妹對花”“找兄弟”等游戲都是借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找兄弟”,學生甲拿著數字卡片8說:“今年我8歲,比我小2歲的妹妹在哪里?”學生想出答案舉起卡片6說:“今年我5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里。”學生甲繼續問:“比你大4歲的哥哥在哪里?”學生舉卡片9說:“今年我9歲,比我大1歲的哥哥在這里?!痹谶@個游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為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再如,在學習高矮這一內容中,我做了這樣一個游戲:老師當盲人奶奶,手里拿著一根拐杖,指一名男生和女生上來幫助老奶奶過馬路,讓其他學生說: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這樣課堂的氣氛就活躍起來了,個個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從小就要學會尊敬老人、幫助殘疾人的高尚品質。
四、針對性,啟發性
數學游戲只是數學教學的一種形式,是為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完成服務的,游戲的設置和實施則要根據課程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教給學生學會思維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例如“猜一猜”能激發學生思維的興趣,訓練優良的思維品質。在學“6的加減法”時,我讓學生拿出6個點子同桌兩人互相猜數,一個同學拿點子給另一個同學分別猜左右手各有幾個,并說出相應的加減等式。這樣學生的好勝心越來越強,自始至終積極思維,顯然比以前讓老師講給他聽的效率高了很多,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在自覺主動的學習探討中融會貫通了數學知識,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做到了在樂中學,克服了學生的厭學情緒,更為主要的是學生啟發了學生們的創新思維,對數學知識有了深層的理解和把握。
篇9
關鍵詞:江南文化;長三角城市;旅游吸引力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3-03-14
作者簡介:張駿(1984-),男,南京人,南京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學院教師,旅游美學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城市旅游發展;盧鳳萍(1984-),女,南京人,南京應天職業學院綜合辦教師,研究方向:旅游資源開發;古風(1957-),男,陜西延長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項目資助;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江蘇省社科研究項目“江蘇宜居城市建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研究”資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江南自古以來就是無數游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具有獨特的旅游吸引力所在。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了對江南特有的心理圖示,產生了“定型化效應”。按照格式塔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圖示一旦完型,就會對后續事物的認知產生“刻板印象”,從而影響人們對事物的判斷。隨著“江南”概念長久的積淀,已經使人們對江南產生了積極、正面的認知判斷,在當代江南旅游目的地的建設中契合旅游者已有的心理認知。因此,利用“江南文化”的正面效應,增強相應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獻回顧
1988年Alberto Sessa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對區域性旅游發展的深入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1]。緊隨其后的Tazim BJamal和Donald Gtez以旅游合作理論為指導,從旅游規劃角度建構起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理論框架,值得強調的是其中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文化因素對于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性[2]。國內學者張凌云[3]、保繼剛[4]等也曾給出了含有不同參數的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模型,且都注意到了文化因素在模型構建中的作用。對于具體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而言,黃震方[5]分析了長三角旅游城市發展的動力機制,以及旅游資源的構成體系;戴學軍[6]從旅游供給、旅游需求等方面分析了該區域旅游吸引力的增強等。已有的研究雖為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分析提供了可借鑒的原則和方向,指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但卻通常將江南文化視為長三角旅游發展的一種現實背景,從江南文化視角對旅游吸引力的系統闡述明顯缺失,并沒有將長三角城市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研究直接與“江南文化”的相關理論相聯系。而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獨立的數據調研和分析,力圖建構起江南文化視域下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體系。
二、研究思路
相對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旅游資源展開均衡式開發,對旅游吸引力關鍵性因素進行重點建設更為重要。??藸査梗‥ccles)和懷特(Wight)指出“一些相對優勢因素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7]?!敖稀钡闹取⒚雷u度是長三角連綿區共有的旅游發展優勢,而文化作為旅游業的靈魂,是目的地的核心競爭力。“江南文化”是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區別于其他旅游區域的重要資源,具有壟斷性,富有比較性競爭優勢?;诖?,本文暫時擱置“價格”、“交通”等旅游普適性因素,而從“江南文化”這一核心資源的維度出發分析旅游吸引力問題?!敖衔幕北旧硎且粋€綜合概念,涉及面很廣,在參考江南文化學者劉士林先生[8]建議的基礎上,我們認為從旅游者目的地體驗的角度而言,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大維度:江南山水文化、江南人文文化和江南人居文化。
(一)江南山水文化:自然環境吸引力
城市是自然人化最徹底的地方。而山水文化并不僅僅是文人墨客針對自然景觀所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總和,從旅游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角度而言,其更是指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如何改造自然,創設自然環境,實現自然人化的過程。因此,本文對江南山水文化的研究,也主要是從自然環境的打造角度入手的。自然環境是城市群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和本底,長三角城市連綿區作為當代“江南”的腹地所在,從良好自然環境的營建中彰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正符合了“江南山水文化”的本意,也契合了旅游者對“江南”地區優美自然風光的心理預期,這對于游客而言,無疑是極具吸引力的。
(二)江南人文文化:人文景觀吸引力
人文文化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化的總和,而本文所指的狹義人文文化則是指凝結著人類文明的物質化對象。相應的,本文所指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人文景觀也是狹義的人文景觀概念,特指城市中固化的人工景觀的群落。人文景觀是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外顯,是不同歷史時期城市文化的固化體現,可以說人文景觀正表征著城市的人文文化發展水平。江南文化的魅力不僅僅在“杏花春雨”的青山碧水之間,也在“粉墻黛瓦”的人文景觀之中。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既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不乏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發展碩果。因此,如何理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如何促成文脈的延續與發展,是其凸顯“江南文化”,增強旅游吸引力需要直面的問題。
(三)江南人居文化:社會生活吸引力
居住是城市的主題,江南從來都應是適合人居的地域,所以才會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語流傳。吳良鏞院士指出“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9],可見現代人居科學的理論也尤其重視城市環境中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對于當代的江南腹地——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而言,沿襲和凸顯“江南人居文化”,體現人居優越性,以增強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關鍵點就是“以人為本”,增強“社會生活”的吸引力。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臺,而對旅游者而言,對社會生活的認知,體驗目的地城市文化,是旅游活動得以深度開展的途徑。
基于此,本文將使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江南山水文化、人文文化和人居文化的角度切入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社會生活旅游資源,尋找江南的特色,構建起江南文化視域下的旅游吸引力系統,為區域性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三、實證研究
“江南文化”作為較為成熟的文化體系,已經被旅游者所廣為接受,并形成了比較固定的“格式塔心理圖示”。只有了解旅游者對長三角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水平,才能夠明確目的地的建設是否符合游客心理預設的對“江南”的期盼,從而提升滿意度,最終增強目的地旅游吸引力。鑒于此,本文基于江南文化視角從旅游者感知水平的調研入手,開展實證研究。
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經濟關系、文化傳承等角度綜合考慮通常被劃分為五大都市圈,即: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環太湖都市圈和寧波都市圈。我們選擇了五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五地的知名旅游景點開展問卷調研和深度訪談。本次研究指標與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是在結合國標《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檢查標準》的基礎上,借鑒劉士林、高小康[10]等江南文化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本研究實際情況修正而成。所有的測量指標皆使用德爾菲法進行了前測凈化處理。本研究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表的7分制來表示被調查者對于所回答問題的同意或贊同程度。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72份,回收率786%,經檢驗有效問卷為421份,有效率891%,有效數據可用于統計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因問卷本身題項較多,為了找出多元觀測變量的本質結構,并進行降維處理。本研究采取探索性因子與驗證性因子相結合的統計方法。首先,隨機抽取211份有效樣本(占樣本總數50%)開展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結果顯示,KMO值為0712,巴特利特檢驗效果顯著。接著以特征根大于1為抽取原則,按照碎石圖確定抽取因子的數量。經過探索,刪除因子負荷量小于04的6個項目,對余下的項目再進行分析,保證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最終累計方差貢獻率達5015%,可見,各題項在相應因子上具有較大負荷,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采納盧紋岱等人的建議[11],對統計結果進行信度檢驗,發現各因子Cronbach’s Alpha系數的α值均達06以上,12個題項的總量修正系數均大于03,沒有刪除的必要,而總量表α值為0821,可見,總量表及每一個維度都達到了比較好的信度要求。
(二)驗證性因子分析
根據EFA分析結果,應用Amos50軟件構建起旅游者對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感知因子模型,以檢驗量表的結構效度。將剩余的210份問卷數據輸入模型,得到各項擬合指數,結果顯示,P值、卡方與自由度比值、增量擬合指數、比較擬合指數等均在可接受的范圍內,說明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的量表具備結構效度,因子間穩定性較強,自變量可以解釋潛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三)相關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了解三大因子(自變量)與旅游者對城市旅游吸引力評價等級(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本文對因變量與自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見,三大因子與游客對長三角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評價等級呈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正相關。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結果
經過上文的探索性數據、驗證性因子分析以及相關性分析,可以發現從江南文化視角出發,旅游者對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評價主要取決于旅游者對于江南自然環境吸引力、江南人文景觀吸引力和江南社會生活吸引力的感知水平。據此,可推斷出江南文化視域下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系統由江南自然環境吸引力、江南人文景觀吸引力、江南社會生活吸引力三個維度構成,每個維度分別有四個影響因子。至此,可以構建起旅游吸引力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江南文化視域下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系統模型
(二)結果分析
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江南自然環境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江南山水文化”的外顯。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江南自然環境吸引力”由“靈動的水域、秀美的山體、明媚的花草、朦朧的月色”四大因子組成。其一,長三角城市最鮮明的自然符號就是“水”,江南正因水而活,因水而美。以黃河為代表的北方文明,如黃河之水一般大氣磅礴,稱得上“雄渾豪壯”;而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水流隨地勢而趨緩,其孕育的江南文化如蜿蜒逶迤的水道一般,可謂“秀美聰慧”,對旅游者具有異于它地的旅游吸引力。其二,長三角城市的山體鮮明的美學特點是“秀美”,其山體體量不大,即使是部分山脈相對海拔較高,但畢竟客觀高度有限,雖也能給旅游者以高大、雄偉感,但還不具有康德所說的“量的巨大和力的強勁”特征[12],所以不會給人以威脅與恐懼感。再加上江南的山常與柔美的水體、明艷的草木相契合,因此更給旅游者以一種柔和、平易之感,帶來“秀美”的獨特體驗。其三,以“花草”為代表的植物景觀在當代長三角城市連綿區中也是明顯的地域性自然環境符號。“明”是一種光感,“艷”是一種色彩感,明麗、鮮艷的感覺本質上是草木蓬勃生命力的迸發?;镜摹吧`性”在不同的地域是以不同的審美形式呈現的,江南山水文化中的花草樹木在長三角地區適宜的溫度、濕度下展現出 “春風得意”之時生命力毫無壓制、熱情濃烈地抒發。它們用繽紛的色彩,明麗的光感展現給旅游者無窮的生機與活力。其四,“朦朧的月色”是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具有江南山水文化特點的顯著標志。隨著夜景旅游的發展,長三角的月色也成為了獨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揚州近年來推廣的“月光旅游”就取得了不錯的旅游效益。長三角的月作為星體本身,和其它地區是沒有本質區別的,但是,由于該地區豐富的水域、秀美的山體、明艷的草木的存在,作為旅游觀賞對象的月便在這一特有的語境下,更加凸顯出其“朦朧美”的特質,從而成為江南山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朦朧的月光表面上是對四周景物的遮蔽,但正是這種欲隱還現,呈半通透狀的遮蔽,使得自然景觀的意境得到了開拓與延展,達成“虛實相生”的境界,促進了旅游者的審美體驗。
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人文景觀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與文化的和諧統一”,也是“人與文化的和諧統一”,是“江南人文文化”的外顯。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江南人文景觀吸引力”由“蜿蜒的街道、典雅的園林、悠久的古跡、現代化的建筑”四大要素組成。其一,蜿蜒的街道最能體現出江南人文景觀的特質。旅游者在長三角城市狹長且幽靜的小巷里,通過對長滿苔蘚的青石路面,高高矮矮的馬頭墻營造出的生活空間的體驗,感受到城市空間在不斷的變化中體現出的意趣,與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略顯凌亂的街巷卻并不會讓旅游者反感,反而會產生一種閑適的美感,這正是江南人文文化所帶來的一種“場所精神”。其二,“江南園林甲天下”,作為當代江南區域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其古典園林具有極高的豐度和品度。古典園林在旅游者長三角地區游覽線路的構成中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文人園林體現出的小中見大,寓意深遠的造園手法對旅游者而言是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其三,江南文明誕生很早,從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開始,江南地區就打破了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文明的一元論傳統觀念。前人為當代的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址遺跡,而正是這些歷史古跡承載著城市的發展史,講述著城市的傳奇故事,成為城市的“記憶”。歷史古跡是旅游者了解一座城市文化血緣的物質基礎,因此,無論是南京的明城墻還是常州的淹城遺址等都對旅游者具有很強的旅游吸引力。其四,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現代化建設也同樣令世人矚目。江南自古是富庶之地,現代化文明的迅速發展同樣也表征著傳統的“江南人文文化”的新活力。建筑是現代文明最鮮明的標志之一,旅游者可以通過對長三角城市現代化的建筑的欣賞,如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南京的紫峰大廈等等體驗到當代江南——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飛速發展,獲得旅游審美的愉悅。
長三角城市連綿區的“社會生活吸引力”指向的是“城市與生活的和諧統一”,也是“人與生活的和諧統一”,是“江南人居文化”的外顯。通過實證分析,可以發現“江南社會生活吸引力”由“質樸的民風、多樣的民俗、豐富的物產、誘人的美食”四大要素組成。其一,自古以來江南士人居多,民風儒雅、淳樸。而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而言當地民眾與游客之間乃至原住民之間的和諧相處,則既是江南人居文化的外顯,也是吸引旅游者的要素之一。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和社會民眾雖也許并不直接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但是,他們待客的態度和自身的生活狀態往往影響著游客的游覽興致和對目的地的綜合評價。其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單純的靜觀式旅游方式已經受到了挑戰,參與性較強的旅游活動的開展成為了目的地建設過程中尤須重視的因素。江南民俗豐富多彩,比如賽龍舟、走三橋等等都已經被開發成了參與性的旅游項目,成為了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三,江南是魚米之鄉,從茶葉、等農副產品到絲綢、漆器等工藝品,品種豐富,種類繁多,旅游活動開展會帶來旅游購物的需求。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具有地域特色,表征江南文化的物產往往會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出現,從而得到旅游者的青睞,增加旅游者的滿意度。其四,旅游活動是綜合性的游覽活動,“食”作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吸引力,江南“飯稻羹魚”的傳統孕育了今天長三角城市連綿區以淮揚菜為代表的美食文化,增強了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
五、對策的提出
抓住江南文化特色,凸顯城市群個性,提升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是促進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業發展的戰略途徑。
(一)山水城市的構建
從自然環境吸引力的角度而言,當代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要秉持和發展江南山水文化就必須構建起“山水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吧剿鞘小笔清X學森先生提出的概念,錢先生說“我近年來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3]山水城市在本質上是在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觀基礎上提出的“人返回自然之中”的城市構想。而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在良好的自然環境的打造中,樹立起“山水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無疑能傳承和發展江南山水文化的意蘊,契合旅游者對“江南”的心理預期。
在這一目標的達成過程中,尤其需要強調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必須尊重城市的自然肌理。自然肌理是城市中自然環境空間形態和特征的總和,對于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而言,依循江南自然形態的特點,保持水脈的延續,重視山巒的綿延,根據自然的規律進行城市設計,打造城市景觀,便是對自然肌理的尊重。而不能以發展旅游業為由,毫無節制,毫無規律的開山辟壤,應該“通過遵循自然的引導,使人工物從屬于自然物”[14]。使得目的地呈現出著名生態學家卡爾松所言的“原本不能非此”的意象,實現城市與自然的交融。
(二)拼貼城市的構建
從人文景觀吸引力的角度而言,當代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要秉持和發展江南人文文化就必須構建起“拼貼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拼貼城市是美國城市規劃學家柯林·羅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以烏托邦為隱喻、拼貼城市為處方——這兩類相反的城市,包含著法則和自由的保證,必然構成未來的辯證法”[15]。從旅游目的地建設角度而言,目的地城市應該達成一種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多元共存?!捌促N”的“拼”意味著篩選,用“取其精華”的態度對能夠表征城市歷史、體現城市精神的元素加以擷取,用有價值的歷史碎片當做城市組合的原材料?!捌促N”的“貼”意味著組合,將碎片粘黏成整體,這種組成的方式不應該是橋段的簡單堆砌,只有彼此呼應,內在一致的整體才能實現“粘貼”完成后的主體的無限自由。
長三角旅游目的地“拼貼城市”的達成途徑可以總結為“保育”與“打造”兩個方面?!氨S敝复鷮v史人文景觀的保護和開發,而且這種保育行為既關注到歷史人文景觀原真性的維護也注重其與現代生活的融合與新利用。“打造”則著重于現代人文景觀的創造,當然這種創造本身也是基于地域文脈傳承基礎之上的。值得強調的是在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目的地的建設過程中,對于江南人文文化的尊重,并不意味著故步自封,城市發展的欣欣向榮,高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是目的地建設的題中之意,只是這種旅游目的地現代人文景觀的打造應該是落位于江南文化氛圍中的創新,而不是突兀的,與城市的歷史完全脫節的臆造。歷史文脈的傳承和現代城市的創新本就不是水火難容的矛盾體,在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目的地發展的過程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美應該交相輝映。
(三)宜居城市的構建
從社會生活吸引力的角度而言,當代長三角城市連綿區要秉持和發展江南人居文化就必須構建起“宜居城市”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這里的宜居城市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針對原住民而言的,由于城市人居環境與城市旅游吸引力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原住民生活幸福的宜居城市往往也通過市民積極的生活狀態,產生正向的旅游吸引力;其二,直接針對旅游者而言的,旅游目的地雖然是旅游者短暫停留的地點,但宜居城市所帶來的強烈的融入感,乃至歸屬感無疑會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滿意度,甚至產生“第二故鄉”的親近感。
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而言,長三角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的達成,需尤其注重江南地域性文化的彰顯,無論是民風民俗還是物產美食本質上都是江南地域文化的外在表征。從原住民角度而言,地域文化的彰顯是市民建立家園感,提升城市宜居功能的途徑。而從旅游發展的角度而言,目的地的差異性發展正是避免同質競爭的絕好方法,各有千秋的地域性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差異性發展的根基。因此,在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目的地打造的過程中,注重江南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恰當的旅游性開發,在建設宜居城市的同時,也是促進旅游吸引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旅游目的地千城一面,城市旅游吸引力衰退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針對當代江南的腹地——長三角城市連綿區展開江南文化視域下的旅游吸引力體系研究,可以為區域旅游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而基于江南文化的“山水城市”、“拼貼城市”、“人居城市”的打造不但是提升長三角城市連綿區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城市發展,傳承和創新江南文化的題中之意。
參考文獻:
[1] Alberto Sessa.Thescience of system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219-235.
[2] Tazim B.Jamal,Donald Getz.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186-204.
[3] 張凌云.旅游地引力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地理研究,1989(1):78-87.
[4] 保繼剛.引力模型在游客預測中的應用[A].旅游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76.
[5] 黃震方,吳江,侯國林.關于旅游城市化問題的初步探討——以長江三角洲都市連綿區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0 (5):160-165.
[6] 戴學軍,丁登山,林辰.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比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6):65-71.
[7] Eccles, G.Marke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5(7):20.
[8] 劉士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20.
[9]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38.
[10] 高小康.狂歡世紀——娛樂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250.
[11] 盧文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45.
[12]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8.
[13] 鮑世行,顧孟潮.杰出科學家錢學森論山水城市與建筑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篇10
【關鍵詞】數學;學生情感;有效教學
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首先就要讓學生喜歡你。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激勵中成長,在賞識中提高,在喜悅中奮進!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師不斷啟發、滲透、感染的過程。教師只有把“育人”的觀念隨時裝在頭腦中,有意識、自覺地把情感與態度的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聚細流以成江?!保瑸閷W生的健康發展引路導航。善于運用情感教育于數學教學之中,不僅是對數學教學工作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是當前數學素質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情感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賴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作為教師,愛護學生是我們的天職。教師只有以飽滿的熱情去關愛學生,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才有可能實現。學生在師愛的滋潤下,自然而然地會把老師當作最可信賴,最可親近的人,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教育也就很容易被接受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成為“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而應成為一個“平等的”參與者;教師也不應成為正確與錯誤的“最高裁定者”,而應成為一個鼓勵者和有益的啟發者。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數學教師備課,應將情感因素及其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與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結合起來考慮,盡量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教學,使數學教學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應充分調動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所有的情感因素,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優化學生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做一個正常的人。教師要善于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等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熱情高漲、主動探索的學習情感,還依賴于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否精心,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探索、合作,主動參與。
1.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心理學的研究認為:當人們通過面部表情以及聲音的變化等把情感傳達到接受對象時,主體的情感便對客體產生感染作用,對客體產生影響,產生與主體相類似的感覺。而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為數不少的老師或因缺乏足夠的專業思想和教學熱情,或因片面認為數學教師講授的是枯燥的計算知識,只要用符合邏輯和科學的語言去解釋算理就可以了,致使在課堂教學中表情不茍言笑,麻木冷漠。講授風格平淡無奇,以致教室的氣氛趨向緊張、嚴肅,師生之間產生一種壓抑感,學生不愿表達自己的想法,更無法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造成整個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不專心聽講,不愿回答老師的問題,對老師布置的任務馬虎敷衍,久而久之則形成對數學學科的消極情感, 所以,教師要融洽與學生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于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寬松的環境中學習。
2.精心設計數學游戲,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國家課程改革實驗的調查中指出:學生喜歡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興趣中學,在自由、密切配合中不受拘束地學習,學習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目前,動靜結合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情境的創設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多彩的數學游戲,則可以把這節課推向另一個,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空前的高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數學游戲活動,給學生充分提供動一動、樂一樂、玩一玩、學一學的機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習。
3.精心挖掘數學中“美”的因素,誘發學生發現規律
數學中的“數”和“形”都蘊含著抽象的美、對稱的美、規律的美。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美,并主動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到數學的美,我利用電教手段,精心制作課件,把數、圖、形、聲有機地結合起來,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美的形象繪聲繪色地呈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積極思維,發現規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挖掘數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情感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睌祵W教材本身枯燥無味,教師必須善于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有趣化,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痕跡。首先,應用數學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其次,可從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入手,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號、公式、法則、圖形與現實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求知的情感。其三,抓住數學知識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邏輯美,誘發學生聯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動力,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其四,利用教材中出現的趣味題、數學小知識、數學的軼聞趣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豪感。數學教材內容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材內容是否產生吸引力,就看情感因素是否被挖掘得深、挖掘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