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綠色建筑設計規劃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07 18:08: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園綠色建筑設計規劃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學校園;規劃重點;設計前景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學校園的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及教育部門也在不斷的加大我國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時就要不斷改進中學校園的建設,使之與其相對應。目前的許多中學校園都面臨著擴建校區的問題,為使中學校園的建設符合現代校園要求,在未進行中學校園改進時,要先行做好校園的規劃設計,以確保中學校園的設計能夠符合新時代的中學教育。
1現階段中學校園的規劃問題
隨著新課改的實行,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觀念、教育模式都有所改變,但是,現階段許多的中學校園建設依然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幾點:其一,盲目擴大規模,過分攀比,沒有注重校園土地的利用;其二,校園的規劃設計過于表面化,沒有落到實處;其三,對于校園內的區域環境、人文因素考慮不周全;其四,建筑的標準普遍過高,沒有考慮到經濟的合理利用等等情況。這些情形都對中學校園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2建設中學校園的規劃重點
2.1重視指導思想的確立
第一,校園是育人的載體,是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場所。校園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地方,需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并且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中學校園的建設要帶有積極的、知識性強的風格,讓校園成為一個有趣的室外課堂,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打造多樣化的教學空間。第二,重視校園環境的感染力。在新階段的校園建設中,要打破傳統建設校園的思維,不能過分的追求規?;?,而要追求寓教于景的校園建設。學校是固定的育人場所,在建設中需要有景觀元素,這種景觀元素不是固定的、單一的,但是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意味,并且讓人看了能夠感覺到朝氣,起到帶給人們啟迪的作用。另外,在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統一的設計目標,在立意上要新穎,要切合校內實際,使學生行走在校園中能夠從環境中得到啟示,進而樹立遠大的理想。第三,簡潔明了。在中學校園的建設中,要凸顯出時代的氣息,校園環境要以清新、自然、優雅、怡人為佳,與此同時加入現代化的建筑設計語言,以新穎的構思展現出時代的新風格。第四,凸出特色性設計。主要是指在建設過程中有效的利用校園內的地形,進行樹木、花朵的種植,讓校園看起來有活力,不似以往那么單調、枯燥。第五,景觀設計。校園的建設要增加綠色植被的種植,以期減少學生及教師的壓力,讓人們能夠在校園中得到放松;除此之外,綠色植被以及花朵的點綴會營造一種良好的人文空間,在表現上要更加注重自然美及意境美,讓校園中充滿活力。
2.2制定規劃的原則
首先,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校園的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人類服務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夠放松心情,使人的身心得到休養,利用校內原本的地形或植被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打造出更加人性化的校園空間。其次,要進行合理的規劃,也就是在建設過程中,對于教學區、宿舍區、教師休息區等等的建設要根據學校的地形來確定,在不影響學校綠化建設的同時,要以學校的整體綠化方案為依據,進行學校的建設。最后,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文化藝術的融合。自古以來,水源是形成環境和文化的重要因素,環境依托水源而得到發展,水源為環境提供了養料。因此,在中學校園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意境的建設,對于人文景觀的建設要符合校內的環境。
2.3正確處理校園規劃與人文歷史間的關系
中學校園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學校的整體教學面貌,同時也是學校治學思想和校園文化的體現。中學校園建設過程中要避免片面性問題的存在,要重視空間設計的合理性,保護歷史遺產,給人們帶來完整的視覺享受。中學校園的建設要對學校的教學宗旨進行深刻理解,在建設時要注重傳承與創新,不斷發掘中學校園內的文化元素,讓學校的獨特的語言同學校的土地空間有機的結合,在尊重原始地形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建設中學校園。
2.4把握校園戶外空間尺寸
合適的尺度能夠完美的展現出建設造型。中學校園的空間尺度應該與學生和教師的心靈感應相通;人為的空間設計是為更好的服務人類,為了更好的適應師生的日常生活,要結合其所需的精神文化來進行建設。合理的利用圍合空間、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來建設出有層次、軸線分明的校園,讓校園的文化和校園的建設更加人性化。
3中學校園規劃的設計方案
3.1校內空間景觀規劃設計
中學學校的校內設計要將功能區和教學區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整體的建設布局中,可以采取傳統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形成庭院式的校內中心廣場,中心廣場的設計是整個學校設計的重心。學校的建筑面積相對較大,地勢平整,因此,校內得到景觀設計應該遵循以下順序即校園入口廣場、教學樓的底部、中心廣場等形成層次分明的開放式空間排序。
3.2交通規劃設計
中學學校的建筑多采用圍合式的建筑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最大程度的滿足學校師生的學習、運動需求。主要的設計方案如下:第一,在校園建筑的各設計一個主次出口,并且與之配套的需設一個6米寬的環形消防車道路,中間的部分為步行廣場;第二,可以加寬校園的主干道,即在主入口處加10米左右的道路直通主建筑,減少校園交通與城市交通的交互影響;第三,在建設中可以將功能區與環路相接,并且環路內部則以步行交通為主,進而達到方便車輛和師生出行的目的。
3.3教學樓的設計規劃
對于教學樓來說,可以根據教學樓的主體結構,分層次進行設計,例如:教學樓的主體為5層,其中包括局部2層、一共設置30間教室,二層可以設為多功能報告廳,直接與室外相連,辦公區域則設在一、二層的架空區,形成合理的空間分配;教室間可以通過走廊相連,讓整個教學區都能夠連接起來;實驗室則盡量設計在教學樓的兩端,方便處理試驗中產生的廢物垃圾;這種局部庭院的建筑方法,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的共享,方便了師生間的交流。
4中學校園建筑的主要趨勢
4.1立體化校園
立體化的校園建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校園用地立體化,即在建設過程中對校園的土地利用要更加合理;另外是綠化立體化,即校園內的植被種植要符合地勢的走勢,種植不同的綠色植物,避免出現審美疲勞的情況。
4.2信息化校園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在校園建設過程中加大信息技術的使用,,并在教學過程中也導入信息技術,例如:遠程教育、對媒體教學等方式。
4.3綠色化校園
我國的校園建設都使用的是傳統能源,例如:煤、油等等,不僅污染過大還是不可再生能源,使得能源消耗量過大。因此,在今后的校園建設中,要注重新能源的使用,既達到節省能源的目的又能夠減輕生態壓力。
4.4智能化校園
智能化的校園設備有助于提高工作運行效率。為了響應節約型原則,在校園建設中實現信息與管理的智能化建設,逐步實現自動化辦公,這對于提高工作運行十分有利。
5結束語
中學校區規劃建設大致上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在學校建設的規模上,學校建設的類別上。學校建設的區域布局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學校區的整體規劃上要始終遵守合理布局校區的規律,與此同時,要對中學校區的建設適當加入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并通過設計手法表現出來,以達到相互統一的目的,建設立體化、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一體的中學校園。
作者:黎雪茵 單位: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
參考文獻:
[1]譚魏.淺談新時代體現綠色人文關懷的學校建筑設計———以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為例談校園綠色建筑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0).
篇2
以吉林省為例,目前吉林省本科院校共有27所,高等??茖W校19所,獨立學院10所,民辦高校6所。高校的區域分布與吉林省構建的經濟發展區的區域布局戰略相吻合,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內中心城市,零星分布于遼源、松原、四平、通化等地。在全國高等院校不斷擴招的背景下,吉林省高等學院各項指標穩步增長。截止到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數57個,增加了13所院校;招生人數增加了1.91萬人。高校在校生人數的增加,教職工人數的增加,校園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占地面積卻沒有增加,已經難以滿足學校的需求,也給學校未來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校園建設本身應該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目前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大規模招生現狀的,需求導致許多設計規劃項目倉促上馬,校園的規劃設計沒有切實考慮師生的使用訴求,沒有認真研究地域特征與環境要求,僅僅滿足于自上而下的設計程序和華而不實的圖面效果,從而產生了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規劃設計方案,在最終的使用效果中敗下陣來。
2.嚴寒地區高校校園規劃存在的問題
2.1規劃設計缺乏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理念
校園規劃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現代大學校園規劃很多仍然是傳統的固定模式,使校園規劃缺乏彈性,影響了校園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未來大學發展規劃應具有足夠的彈性和前瞻性,如吉林省高校一些初步設計,只按照現有學生的規模去進行規劃,在招生規模的擴大后,新校區的建設受到原有規劃結構的影響羈絆,不得不重新進行設計。所以當設計師忽視校園建設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把是學校發展的當做是一個靜態的物質形式,必然產生新校園建設對校園發展的制約。因此,從學校發展的角度,新校區的規劃設計,在用地方面保證一定預留發展空間;從節約能源的角度,考慮學校規劃伊始引入綠色清潔能源。
2.2規劃設計過于重視圖面效果
現在許多大學校園的規劃設計更注重圖面的視覺效果,忽略寒地校園規劃的氣候特征、地域屬性、空間尺度等基本要求。尤其固定模式的規劃設計方案,很難真正體現使用者的目標意圖,往往通過新奇的造型與漂亮的效果圖征服招標方的眼睛,所以使規劃設計總有相似性,缺少可識別性與創新性。而對于設計師而言,精彩的效果圖要比規劃的實際應用功能能有價值,從而產生重視圖面效果,輕視實用功能的現象。
2.3規劃設計中功能分區公式化
已經建成的的大學校園規劃通常由教學區、生活區、服務區、及體育運動區等功能構成。為了滿足師生使用要求,保證現代化校園的便捷性,普適性,在校園規劃中可以采用的混合式與組團式的分區模式,如教學區中適當植入服務,運動,既可以適用師生多層次的要求,又可以活躍空間氛圍,變公式化設計成為人性化設計。
2.4規劃設計中用地的限制與影響
一些高校的規劃往往受到城市快速發展的影響,在規劃用地上被一些大型基礎工程項目擠壓、被侵占,一方面嚴重破壞了校園的整體結構,一方面給學校發展帶來不可逾越的困難,甚至可能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一些基礎建設產生的噪音、振動、電磁輻射等污染對教科研設備環境以及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健康都帶來巨大危害。同時,由于高校招生的不斷擴展,學校發展的空間受到限制,校園擁擠,教師的辦公條件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都受到了制約。既有規劃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發展需要,更無法設計未來的發展,所以除了新校舍搬遷的強烈述求之外,這類院校需要重新整合校園用地,重新進行規劃設計。
3.嚴寒地區高校校園規劃設計的原則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3.1新建園區的用地設計策略
高校園區用地由建筑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綠地組成。各用地設計應滿足規范與實際使用要求。校園的選址,對于一所高校從規劃到管理,乃至高校的長久發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全局性的決策。嚴寒地區高校新建校園的選址,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地域環境的特征,保證用地的完整,建筑節能設計的可行性。一方面也要結合城市總體規劃,選擇生態良好、環境幽雅的自然環境,應綜合考慮用地條件、選型、朝向、間距、綠地、密度、布置方式、群體組合、空間環境的需要等因素確定,做到綜合統籌、聯合開發,才能促進良好的校內外環境的形成。
3.2形態控制策略
在校園的總體規劃中,要有效地控制高校校園總體布局的基本形態。
3.2.1線形模式。以校園道路網為線性模式的基本構架,呈現以主干道與次干道與人行道相結合的線狀網絡,并以此組織校園規劃的基本功能設置。如將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以及服務區布置在核心線形的兩側,一方面使得各功能區既保持相對獨立、一方面又能便捷聯系,適于同步發展。但是線性模式也存在流線單一,聯系不變,缺乏空間特征的不足的問題。
3.2.2核心模式。以學校的公共設施如:綠地、廣場等作為綠心,其他公共實施圍繞在周邊,共同成為校園中心。其他各功能按照放射狀進行擴展布置。便于校園設計的拓展,做到提前用地儲備,靈活后期校園發展。這種模式適合校園用地比較復雜的情況。在校園規劃的實踐中,應該更多考慮因地制宜,強調多種模式的組合,結合自身的自然特點以及學校未來發展的方向采取相應的布局模式。
3.3路網設置策略
校園路網是校園形態的主要構架,也是校園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的設計主要是解決校園內部功能與功能,功能與環境,校園與外部交通,以及校園與城市環境的交通聯系問題,同時也擔負著消防通道與景觀要素的使命。大學校園的道路交通呈現出人車并行,陣發聚集的特征。在上下課期間、公共活動如:新生報到,老生畢業,學校運動會、學生文藝、體育活動等期間往往會在短時間爆發大量的人流聚集??紤]到這樣的人流特征,校園的路網設計需要充分的發達的疏導與流動來滿足需要。如大學校園環形空間布局可以采用環形校園道路設置;帶形空間布局可以采用樹枝形校園道路布置;自由形空間布局可以采用棋盤形校園道路布置。遵循“步行為主、人車分流”的原則,形成便捷、高效、安全的路網交通體系。同時,在設計中,考慮到校園景觀設置的要求,道路還要成為校園規劃的序列設計導線,引導校園空間的發展,形成較好的視線效果。
3.4空間整合策略
校園功能空間組合設計是校園規劃用地緊湊,分區使用合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校園的功能空間分劃應針對學校自身的特點,結合具體環境特征,進行科學的整合與發展。教學區是整個校園規劃的主體。包括各教學單位的教室、實驗室、工程訓練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平臺、圖書館等形式。教學區的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學校各學科的特征,將教學單位先進行分區組團,然后在進行教學樓設計,可以并用的實驗、研究的用房可以考慮合并設置,減少重復功能產生的浪費。同時教學區作為主要空間、靜空間設計,要注意避開各種干擾因素,以保持學習、科研環境的安靜。教學區的主要使用者是學生,在規劃過程中也要保證學生使用路線的合理性,避免較長路徑的產生。生活區是校園規劃不可或缺的部分。設計中要注意正確處理好學生生活區與教學區的關系。既要保證互不干擾,要要保證聯系便捷。運動區是校園規劃中的動空間與大空間,大場地部分。設計中要保證和教學區的防噪間距離,并要位于學生經常活動的流線上,可以采用分區設置,集中布置的辦法。同時作為大空間,大場地的設計,往往成為校園場地與建筑設計中的視覺重點,所以要妥善處理其空間與建筑的形態,成為校園規劃的亮點。后勤服務區是校園中的輔助部分。一般布置在靠近校門次入口附近,便于大型設備車輛出入,盡量減少對校區主要功能空間的干擾,保證步行人流的安全。產、學、研相結合是現代大學的基本特征,也帶一個嶄新的分區,科學園區。這一區域也將是學??沙掷m發展的部分,學校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設立科技開發與實驗室相結合的區域,并預留一定的發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