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多動癥教育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多動癥教育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多動癥兒童 心理特點 診斷治療
一、引言
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近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并影響其正常學習,同時由于多動癥缺乏明確的診斷依據,容易把它與兒童行為活潑好動的行為特點相混淆而錯過最佳治療期,即使確診也會因為治療期長易反復,因而嚴重困擾眾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因此,對多動癥的癥狀及病因加以闡述,并進一步探討在教育情境中的矯正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兒童多動癥的表現
多動癥發病一般較早,以學齡兒童癥狀最為突出,男孩中患病比例明顯高于女孩,其癥狀會隨著年齡、所處環境和周圍人的態度的不同而有差別,突出表現為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情緒沖動、任性,有知覺、認知、語言或協調動作等障礙,具體如下:
1.注意障礙?;純鹤⒁獾倪x擇性、轉移性差難以維持難以集中干什么事情總是半途而廢,即使是做游戲也不例外。環境中的任何視聽刺激都可分散他們的注意,患兒進小學后,在課堂上癥狀表現更為明顯。
2.活動過度?;純和鶑男』顒恿烤痛螅M幼兒園后,這些兒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時間坐在小凳上。到了學校,多動癥患兒過度活動則更為明顯,同時多動癥兒童中約有一半會出現動作不協調。
3.感知覺障礙。表現為視――運動障礙、空間位置知覺障礙、左右辨別不能,經常反穿鞋子,聽覺綜合困難及視一聽轉換困難等。
4.情緒和行為障礙。多動癥患兒情緒不穩,極易沖動,對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弱。
5.社會適應不良?;純撼1憩F為個性倔強,不愿受別人制約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難與其他同齡兒童相處,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齡小的兒童游戲。
6.學習困難。多動癥兒童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注意力分散,情緒易波動,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學習成績卻普遍很差。
同時,兒童患有多動癥后,其身心狀態發生很大變化,產生許多缺陷,最突出表現在:對周圍事物感知緩慢,范圍狹窄,分辨力弱,缺乏認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伴隨孤僻、時間觀念淡化等一系列問題,其與兒童好動的區別主要在于其在不同的場合均具有上述行為,并持續較長時間,即使在兒童感興趣的領域,他依然不能夠保持穩定的注意狀態,而表現出各種多動行為。
三、兒童多動癥的成因
多動癥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確,但通過多年的觀察與臨床研究通常認為兒童多動癥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輕微腦組織損害。腦組織損傷與兒童多動有密切的關系,特別是額葉損傷的病人,可出現注意障礙,行為沖動等異常表現。臨床中通過對82例多動癥患兒的母親進行詳細的病史采集,發現有78.21%的兒童曾經有輕重不一的腦組織損傷,輕微者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習困難等。
2.遺傳因素。遺傳是多動癥的重要因素,1985年有專家報告了814例多動癥患兒中,40%的親屬中有神經精神病或性格障礙等;國內專家在1990年對800例多動癥患兒進行研究,發現14.2%的病例有本病家族史,有11對雙胎同時患病,充分證明了遺傳因素與多動癥有關。
3.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如糖代謝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腦的功能狀況,腦功能失調可能表現糖代謝降低。為了探明多動癥兒童的糖代謝狀況,美國精神健康研究院精神病醫生阿蘭?扎米肯與同事們采用大腦顯像技術--陽電子發射層面攝影術,測量了兩組成年人的糖代謝率,結果顯示,多動癥患者的大腦糖代謝低于正常對照組8.1%,具有明顯差異。降低最大的是在運動皮層區和前上額皮層區,這兩個區域是大腦皮層注意力和運動神經的主要區域,這些區域糖代謝降低,會導致注意障礙和行為失控。
4.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兒童多動癥與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如食物中缺乏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如鋅、鐵等,食品中的人工色素、添加劑、防腐劑、調味劑等過多都可能引起及加重兒童多動癥的癥狀。
5.家庭環境不良及教育方法。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如家庭關系不和睦,動輒打罵或在學校受不當體罰及歧視等都將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創傷,導致抽動或多動等行為異常;管教不當,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會使孩子十分任性,驕橫,不愿或不能自控;對孩子過分苛刻、粗暴,則會造成長期過分心理緊張,情感壓抑,出現行為紊亂。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早期智力開發過量,使外界環境的壓力遠遠超過孩子的承受力,也是造成患兒抽動癥、多動癥發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環境污染以及鉛污染(如含鉛玩具)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鐵、鋅)等也是多動癥的誘發因素。
四、兒童多動癥的診斷
由于多動癥兒童與正常兒童的“頑皮“之間不易區分,這給兒童多動癥的診斷和鑒別造成了困難,迄今為止,國內外還缺乏一種客觀的、特異性很強的診斷兒童多動癥的方法,而大多采用綜合性的方法進行診斷,一般應由老師、家長、醫生共同對多動癥兒童的表現進行評分診斷,輔之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這樣可以得到較為正確的診斷??刹扇∫韵聨讉€主要步驟進行診斷:
1.對于行為異常有多動癥嫌疑的個體,家長、教師應根據診斷量表進行甄別。國外常用的有康奈爾兒童行為量表、美國精神病協會診斷量表,國內常用的有由中華全國中醫協會中醫理論整理研究會編訂的兒童多動癥協作組行為量表和上海市兒童多動癥協作組制定的兒童行為量表,如符合上述量表各項指標的可初步判定為多動癥并進一步深入檢測。
2.對初步判定為多動癥的兒童進行心理身體測試。如有選擇地進行智能測驗,以排除精神發育遲滯和智力低下引起的行為表現,進行翻手試驗、指鼻試驗、點指試驗、跟-膝試驗及雙臂伸展試驗等測定其是否存在軟性神經征,以作為診斷的一種參考指標。
3.進行腦電、CT、磁共振成象技術(MRI)等神經生理檢查,作為參考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當兒童患有多動癥時,腦電圖會有輕微的變化,尤其是多動癥兒童額葉的前中部至中央運動區的皮層受損時,會引起腦功能的輕微改變,隨即可出現波幅增高,頻率變慢的異常波形;在主動注意的狀態下,多動癥患兒腦誘發電位波幅較正常組明顯降低,被動注意時的誘發電位變異率也較正常兒童小,通常認為這與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關系,此外,多動癥兒童與正常兒童的腦誘發電位及大腦糖代謝等也有明顯差異。
五、兒童多動癥治療
兒童多動癥的病情有輕有重,發病有早有晚,治療反應有好有差,療程有長有短在治療上要因人而異,對病情較輕的,應以教育為主,進行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治;對病情較重的,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治為輔堅持長期治療。
藥物對多動癥(ADHD)的治療有明顯的效果,現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哌醋甲酯(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苯異妥因)、三環抗憂郁藥(丙咪嗪)或抗精神病藥(氯丙嗪)還有加受體激動劑(可樂定)等,藥物治療應根據患者多動癥狀的表現程度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并隨著癥狀的減輕逐漸減少藥量,但兒童多動癥是一個長時間、慢性的心理障礙問題,而且上述藥物副作用較大,停藥后容易復發以及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同時學校和家庭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所以,我們認為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在在學校和家庭教育情境下采取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治。心理治療主要是通過解釋、鼓勵、安慰、保證和暗示等,向家長解釋多動癥的性質,鼓勵積極配合治療;引導多動癥兒童樹立信心,改善自己的行為,心理治療對兒童的情緒障礙、自尊心不足及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效果較好。行為治療主要由教師、家長根據行為矯正原理有意識的采取各種強化措施,來改變多動癥兒童存在的注意力難集中、多動及情緒問題。具體可通過陽性強化法、陰性強化療法(消退法)、矯枉過正法、感覺統合訓練等改善注意力,減少兒童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教育情境中進行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治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求必須切合實際。首先,家長應該了解多動癥的特點,對于多動兒童的要求,不宜太嚴格,起初按照逐步矯正原則要求他們的多動行為能控制在一個不太過分的范圍內即可,逐漸提高。
2.把過多的精力引導出來。對于活動過多的兒童要進行下面的引導,使他們的過多的精力能發揮出來。如課堂中間歇地給予動手動口的機會,課后組織他們參加多種體育活動,如跑步、打球、爬山、跳遠等,有條件時,應安排他們做一些室外活動,使他們過多的精力能釋放出來。
3.加強集中注意力的培養。對于這類兒童應逐步培養其靜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梢詮目磮D書、聽故事做起,逐漸延長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可把他們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課時能隨時得到老師的監督和指導。如果兒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進步,應及時表揚、鼓勵,以利于強化。
4.培養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對這類兒童應從小培養其有規律的生活習慣。要按時飲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與兒童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并監督實施,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作業過量導致疲勞,兒童不應遷就兒童的興趣而讓他們看電影、電視至深夜,以致影響睡眠。
5.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于這類兒童,應耐心地反復地進行教育和幫助,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們所存在的緊張心理,幫助他們提高自控能力。父母應和醫生經常保持聯系,幫助醫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況,征求醫生關于治療上的指導性意見,有條件時,應爭取醫生、家長、教師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6.教育方法要循序漸進。要根據患兒年齡與藥物治療情況,逐漸加強與提高,應注意避免腦力和體力的負擔。
總之,多動癥是一個長期、慢性的疾病過程,但我們相信在醫生、家長、教師通力合作下,堅持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行為矯治相結合,必然能取的較好的效果,給多動癥兒童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梁福成,韓玉榮,董軍.多動癥兒童的智力水平、行為與認知事件相關電位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01):50-53.
[2]常憲魯,王華云.藥物聯合心理干預治療兒童多動癥患者療效觀察[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2,(01):45-47.
[3]Anita Thapar,Evangelia Stergiakouli.An Overview on the Genetics of ADHD[J].心理學報,2008,(10):1088-1097.
[4]阿斯木古麗?克力木,孔杜斯,卡迪麗亞?吾馬爾.兒童多動癥的病因和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34):5510-5512.
[5]劉葉明,許金蓮,饒林,李芳梅,顏會萍.心理和藥物治療小兒多動癥對兒童和家庭的影響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04): 554-555.
[6]高磊,關明杰,許秀舉.兒童多動癥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1,(05):96-98.
篇2
【關鍵詞】
多動癥;行為矯正;藥物治療
少數輕微腦功能障礙外,多與遺傳、家庭教育方式和飲食習慣等有關[1]。本文就在河南省許昌市人民醫院就診的42例多動癥患兒分別采取單純藥物治療、聯合行為矯正治療的治療方法,旨在探討行為矯正在治療兒童多動癥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來本院就診的42例多動癥患兒,均符合CCDM-2-R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6~14歲,病程6~23個月,采用單純的藥物治療;觀察組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齡7~13歲,病程8~23個月,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行為矯正技術。患兒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等癥狀,所有患兒均符合DSM一Ⅳ關于ADHD的診斷標準。兩組患兒在年齡、癥狀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單純藥物治療,每日口服利他林哌醋甲酯緩釋片(國藥準字H200056645)10mg,5mg/次,2次/d;觀察組患兒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行為矯正訓練。
1.3觀察指標治療2個月后,采用家長問卷評分方式反饋患兒日常生活與學習表現,依據評分比較兩組患兒注意力集中、活動過度以及學習成績改善情況,評價兩組治療效果;患兒學習成績提高10分即認定為治療有效。
3討論
兒童多動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兒語言、智力發育遲緩、學習成績下降、自尊心低下甚至品行障礙,嚴重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因此臨床治療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單純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行為矯正的治療效果欠佳,綜合藥物治療與心理矯正治療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2]。
在治療兒童多動癥的研究中,總結了以下行為矯正策略:①行為矯正的實施離不開家長、老師以及周圍人的配合,這就要求患兒的教師與家長能夠對多動癥有充分的認識,給予患兒足夠的理解與寬容,不要過度批評指責孩子[3];醫生指導家長行為矯正的方法,請家長、教師參與到行為矯正治療中來,做到逐步強化治療效果。②正確使用強化矯正技術對患兒良好行為養成具有積極作用,當兒童某個良好行為出現的時候,周圍人予以當眾表揚鼓勵,使孩子在被表揚的滿足感中強化良好行為;強化矯正時應注意實施矯正的及時性、一致性、有效性[4],只有進步行為后的即刻表揚強化、次次強化才能起到積極作用。③當兒童的不良行為出現時,采用消退法對兒童的多動行為予以漠視,及時終止那些無意間被強化的不良行為,已達到矯正的目的。④將強化法與消退法結合起來實施時效果會更好,另外還可以配合樹立模范引導,即在孩子面前表揚其他孩子的良好行為,通過榜樣示范引導孩子矯正不良行為。
本組研究中,經過為期2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患兒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活動過度、學習成績相較于治療前均得以顯著改善(P
參考文獻
[1]蘇林雁.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識別和矯正.校園心理,2011,09(4):219-220.
[2]鄭磊.兒童多動癥臨床治療分析.醫藥論壇雜志,2008,29(14):32-733.
篇3
【關鍵詞】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出生低體重兒;Conners家長量表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ity disorder and low birth weight
QIU Bing,LI Yao-dong, HUANG Run-zhong, et al. Shunde Wuzhongpei Memory Hospital,Foshan 528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birth weight and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Methods 85 children with low birth weight and 93 normal control were evaluated with Conners.Results There was a 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ADHD and low birth weight(P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ency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Low birth weight;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 (PSQ)
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ity disorder, ADHD),又稱兒童多動癥,是一組以注意力缺損、多動、沖動行為為主要特征的行為障礙,是兒童期尤其是學齡期兒童最常見的障礙之一,也是學齡期兒童患病率最高的慢性健康問題[1]。引起兒童多動癥的原因不明,目前有多種說法。如精神發育損害或延遲、遺傳素質因素、神經遞質學說、社會家庭心理因素以及鉛中毒等[2]。目前對ADHD病因的研究,較多集中在家庭養育方式、剖宮產、妊娠期婦女吸煙、母乳喂養等方面。但有關ADHD與出生低體重兒之間是否有關聯的研究較少見到報道,為此,我們觀察了ADHD與出生低體重兒之間的有相關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0~2004年在順德婦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出生低體重兒(出生時體重低于2.5 kg)93名為研究對象,進行追蹤研究。同時隨機選取同期在該院出生的同等數量的正常體重兒作為對照研究。
1.2 入組條件和標準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診斷標準[3],排除各種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精神發育遲滯、情緒障礙、兒童孤獨癥等疾病引起的注意力缺陷。
1.3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兒童家庭背景情況調查表了解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兒童家庭背景情況。包括父母的職業、家庭經濟收入、父母的教育程度已經父母婚姻狀況等,排除家庭背景情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采用Conners家長問卷[4]對研究組和對照組的兒童進行ADHD評估。研究人員直接將問卷分發給學生家長并指導他們完成評估,然后將問卷直接回收。課題組對收回的問卷進行處理,選取Conners 評分評分≥15分者作為懷疑對象,有2名主治以上精神科醫師按照CCMD-3進行逐一明確診斷,排除各種智力障礙和精神障礙的患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研究組93例,其中8例家長不愿意參加此項研究或者其他原因而剔除,最終85例出生低體重兒參與了此項研究,其中年齡最大的10歲,最小的6歲,平均(8±1.2)歲;男生44例,女生41例。對照組93例,年齡最大的10歲,最小的6歲,平均(8± 0.9)歲;男生48例,女生45例。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家庭情況比較 兩組兒童的母親文化程度普遍在高中(中專)學歷以上,家庭收入大多位于中上經濟水平;父親所從事職業以干部職員和商人為主,父母關系大部分和睦,將兩組的上述各項情況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2.3 兩組兒童ADHD檢出情況比較 研究組兒童Conners 評分≥15分,并最終通過確認診斷為ADHD的共有11例,對照組符合ADHD診斷標準的共有4例,兩組比較研究組的ADHD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962,P
3 討論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ADHD檢出率為5%~20%[5]。80年代不同我國研究者得到的ADHD檢測率在1.9%~13%之間。近年來張微等[6]對國內6城市ADHD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家長評估的ADHD的檢出率為5.4%,其中以注意缺陷型為主,多動沖動型和混合型ADHD檢出率較低,男性ADHD檢出率高于女性ADHD檢出率。引起兒童多動癥的原因不明,通常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精神發育損害或延遲、遺傳素質因素、神經遞質學說、社會家庭心理因素以及鉛中毒等。但近來研究發現本癥是由多種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會問題等原因單獨或協同一起造成的一種綜合證。
目前集中研究較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不良性格的形成導致注意力不集中[7];也有研究認為剖宮產使胎兒失去了產程和分娩過程中被擠壓的經歷,從而產生了以多動癥為主要表現的行為問題[8]; Karen Markussen等[9]研究發現妊娠期婦女吸煙可增加兒童發生多動癥的風險。還有研究發現母乳喂養有利于減少兒童多動癥的發生等[10]。也有學者認為早產兒與多動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11]。早產兒體內各器官均未發育成熟,難以適應外界環境。孕周越小,出生體重越低,其呼吸中樞和肺發育不全越明顯,更容易發生嚴重窒息、肺透明膜病、肺出血等疾病而死亡。足月產是減少兒童多動癥發生的一種保護因素,為降低多動癥的發生率,應該盡量避免可能引起早產的各種因素,降低早產兒的出生率,減少早產兒并發癥及多動癥等行為問題的發生,提高兒童的生命質量。但關于出生時體重與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是否有關尚未見到相關報道。文獻報道低體重兒的出生率占同期分娩率的4.23%,也有資料提示低于2.5 kg的出生低體重兒占同期新生兒科住院患者的27.86%[12]。由此可見出生低體重兒的比例并不低。本研究結果發現:兒童家庭背景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出生低體重兒的ADHD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低出生通則與ADHD的發生具有明顯的關聯性。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我們將繼續擴大樣本,進行相關的研究。
總之,臨床上應關注出生低體重兒的ADHD發生問題,尤其是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對于懷疑有ADHD傾向的出生低體重兒要及早進行干預。
參 考 文 獻
[1] 蘇林雁.兒童多動癥.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02-112.
[2] Pieter FA, Robert F, Ferdinand EI, et,al.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parents judgment about school,teachersjudgment about home. Eur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4,13(2):315-320.
[3]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法與診斷標準.(CCMD-3).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25.
[4]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5-25.
[5] Ruchkin VV,Koposov RA, EisemanM,et al. Conduct problem in russian: the role of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Eur Child AdolescPsychiatry, 2003,10(1): 19-27.
[6] 張微,劉翔平,顧群,等.六城市ADHD流行病學調查.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1),23-25.
[7] 高雪屏,于素維,蘇林雁.兒童青少年多動沖動行為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1):36-38.
[8] 黃旭,王夢龍,靜進.剖宮產對兒童神經精神發育的影響.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 2004, 15(1): 4-6.
[9] 林琳.妊娠期間吸煙可增加兒童多動癥的風險.國外醫學情報, 2006, 3(27): 32-33.
[10] 楊本付,宋紅梅,劉秀惠,等.兒童多動癥及影響因素的現況調查.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8,19(1):34-37.
篇4
多動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心理疾病,這類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與實際年齡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渙散、活動過多、沖動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響學習。多動癥的發病率為3%左右,男孩約為女孩的4-9倍。
多動癥的表現
其核心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活動過多
這類孩子不論在何種場合,都處于不?;顒拥臓顟B中,如上課不斷做小動作,敲桌子,搖椅子,啃鉛筆,切橡皮,撕紙片,拉同學的頭發、衣服等。平時走路急促,愛奔跑,輪流活動時迫不及待,經常無目的地亂闖、亂跑,手腳不停而又不聽勸阻。
由于自控力差,這類孩子常說一些使人惱怒的話,好插嘴和干擾大人的活動,常引起大人的厭煩。
這類孩子膽大不避危險,不計后果,尤其在情緒激動時,可出現不良行為,如說謊、偷竊、斗毆、逃學、玩火等。敢翻墻爬高,喜爭吵打罵,常稱王稱霸。
注意力不易集中
這類孩子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不符合實際年齡特點,如上課時,常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靜,實則“走神”、“溜號”,聽而不聞。做作業時,邊做邊玩,隨便涂改,馬馬虎虎,潦潦草草,錯誤不少。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無終,虎頭蛇尾。
沖動任性
這類孩子由于自控力差,沖動任性,不服管束,常惹事生非。當玩得高興時,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當不順心時,容易激怒,好發脾氣。這種喜怒無常,沖動任性,常使同學和伙伴害怕他,討厭他,對他敬而遠之。因為患兒不易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常常發生自傷與傷人的行為。
學習困難
這類孩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注意聽講,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未聽清楚,以致做作業時,常常發生遺漏、倒置和理解錯誤等情況。
部分孩子讀書時可把“6”讀成“9”,或把“d”讀成“b”,甚至左右不分。寫字時,不是多一橫,就是少一豎,或偏旁反寫。畫圖時,不是比例大小失調,就是位置安排不當,這些也是造成學習困難的原因。
這類孩子考試成績波動較大,到3-4年級時,留級的可能相對較多。但因智能正常,如課后能抓緊復習、輔導,尚可趕上學習進度。
多動癥的原因
腦神經遞質濃度不足
有人認為,多動癥的發生,可能是由于腦神經遞質濃度不足,不能及時傳遞而造成的一種病態。
腦內神經遞質(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濃度不足,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動,使孩子動作增多。而治療多動癥的藥物,其化學結構與去甲腎上腺素相似,服藥后,可通過各種途徑,增加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兒動作減少,因此,多動癥患兒必須服藥治療。
腦組織器質性損害
大約85%的患兒是由于額葉或尾狀核功能障礙所致,包括:(1)母親孕期疾?。焊哐獕?、腎炎、貧血、低熱、先兆流產、感冒等。(2)分娩過程異常:早產、鉗產、剖腹產、窒息、顱內出血等。(3)出生后1-2年內,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及外傷的患兒,發生多動癥的機會較多。
遺傳因素
大約40%的多動癥患兒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親屬,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單卵孿生兒中多動癥的發病率較雙卵孿生兒明顯增高,多動癥同胞比半同胞(同母異父、異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幾點均提示遺傳因素與多動癥關系密切。
其他因素
篇5
一、什么是兒童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又叫輕微腦損傷綜合征(MBD),以特別好動、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為主要特征。多動癥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孕產期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和腦器質性病變等有關。據統計,在我國約有1%~10%的學齡兒童患有多動癥,其中65%~80%的多動癥兒童會有學習困難的表現。在該患兒中男孩多于女孩,其比例約為5:1。
二、兒童多動癥有哪些臨床表現?
多動癥患兒常有以下表現:
1.注意力不能集中:患兒注意力持續的時間短暫,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不能自始至終地做完一件事;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經常東張西望或走神開小差等。
2.特別愛活動:患兒經常不知危險地爬上爬下、亂跑亂跳;上課時坐不住,小動作多、話多,喜歡惹事,常與同學吵嘴打架等。
3.沖動任性、易激動:患兒的自控能力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易怒、愛哭,常發脾氣。
4.學習困難:患兒雖然智力正常,但因注意力難以集中、自控能力差等原因大都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不理想。
5.做精細及協調性動作困難:患兒的動作笨拙,做系紐扣、系鞋帶、削鉛筆等動作時不靈活,走路不成直線。
三、家長如何區分孩子是“好動”還是患有“多動癥”?
家長可以從以下3方面進行區分:
1.目的性:用心觀察孩子的活動有無目的性。好動兒童的活動一般是有目的的、有序的;而多動癥兒童的活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
2.離奇性: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其好動行為并不離奇,能為人們所理解;而多動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則有些奇怪,有時甚至離奇得讓人難以理解。
3.選擇性:這一條很關鍵。好動兒童的“好動”行為常常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具有選擇性。比如孩子雖然在學習或活動時表現為“好動”,但他在看電視或做游戲等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則能專心致志。而多動癥兒童的“多動”行為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是沒有選擇的。他們不論在什么場合做什么活動都不能安靜下來或全神貫注地去做。
四、孩子患了多動癥該怎么辦?
如果經過正規醫院專科醫生的科學檢測,證明孩子確實患了多動癥,那么家長就應積極地領孩子進行治療。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淘氣、多動不算什么大毛病,等孩子大了,這些癥狀自然會減輕或消失。其實不然,治與不治的后果大不一樣。如果不給孩子治療,一是患兒會因為學習困難,影響學業的完成,錯過最佳的學習機會;二是,患兒長大后可能會出現人格障礙、)中動性人格障礙或罹患癔病、焦慮癥或精神分裂癥等疾病。因此,家長應及早地給這類患兒進行治療。
那么,對該病患兒怎樣進行治療呢?
1.進行行為訓練治療:通過這項治療,可以增強患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減輕其注意力渙散的癥狀。下面介紹幾種簡單的行為訓練方法,家長可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從中選用:
①拼圖或下棋:讓孩子學會拼圖,并逐漸增加拼圖的塊數,或者讓孩子學習某種棋類的玩法o
②每天讓孩子看半小時的新聞聯播。
③讓孩子每天早晨起來跑步,要求跑300~500米。
④若家庭條件允許,可讓孩子練習彈鋼琴,每天彈10~20分鐘。
⑤每天讓孩子在固定的時間跳繩或踢毽子,每次運動10分鐘左右。
⑥把孩子的作息時間固定下來。
⑦經常讓孩子走平衡木,鍛煉其身體的穩定性。
⑧讓孩子在紙上把大小不同、次序被打亂的1~100的數字依次找出;或者讓孩子把1~100甚至更多的數字按順序連起來,組成多種有趣的畫面。
2.進行心理行為治療:可根據患兒的臨床表現制定出一套鼓勵其良好行為、限制其不良行為的治療方案。在治療中,家長要找出患兒的優點和優勢,然后以表揚、贊許、獎賞的方式來強化患兒的良好行為,以增強其自信心。當然,對患兒的不良行為也要適當地進行處罰,但要堅持先鼓勵后懲罰的原則。開始時,要避免對孩子進行過嚴的處罰。一般在對患兒進行2~3次表揚后有1次處罰即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如果患兒仍有攻擊性和破壞,可采用矯枉過正的處罰方法,如對其實行短期隔離等。
3.進行藥物治療:一般對于6歲以下的該病患兒應以行為訓練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為主;而對于6歲以上的該病患兒則可在進行行為訓練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的基礎上酌情進行藥物治療。目前最常用的藥物是利他林,使用該藥治療后能使息兒的注意力集中,小動作減少,學習有較大的進步。此藥的副作用主要是可使患兒食欲不振,出現惡心和失眠等,但這些副作用一般都不嚴重。接受藥物治療的多動癥患兒,長大后約有三分之二不會再出現任何精神障礙。
篇6
[關鍵詞] 調陰陽五臟針法;中藥;耳穴貼壓;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中圖分類號] R246.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30-0115-04
The effects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 yang and five viscera in the treatment of 34 cases of children with intractabl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WANG Jingmei1 CHEN Wei2
1.Quality Control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2.Rehabilitation Medical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 yang and five viscera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intractabl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ethods A total of 34 cases of children, whose oral medicine had been ineffective, were chosen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 yang and five viscera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40 cases of children, who had initial treatment but did not received oral medicine, were chosen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1.18%, and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2.5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cupuncture of regulating yin, yang and five viscera; Chinese medicine; Auricular acupressure;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又稱小兒多動癥,是學齡兒童中常見的心理行為障礙問題,是指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兒童表現出多動、沖動任性、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小動作頻繁,與其他小朋友很難和睦相處、惹事生非或伴有學習困難和心理異常等一組臨床癥狀[1]。此類患兒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常會影響其日常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及性格的發展;國內調查研究發現該病兒童患病率為1.5%~10.0%;男孩患病率遠高于女孩[2],男女比例為4~9:1[3]。25%~50%患病兒童成人后有一定的人格障礙,易沖動及有行為,在學習和事業上的成就明顯低于同齡人[4],對多動癥患兒的盡早干預治療和教育十分重要。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該病的治療及相關病因研究。本文選擇2008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4例多動癥患兒,根據病情分別采用口服中藥物、針灸及耳穴貼壓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74例患兒來源于兒科、神經內科、中醫科、康復醫學科門診。將已口服中藥無效的34例患兒采用調陰陽五臟針法結合耳穴貼壓治療作為治療組;初次就診并未口服過中藥的40例患兒采用中藥結合耳穴貼壓治療作為對照組。治療組中男28例,女6例;年齡最小6歲5個月,最大14歲,平均(6.7±1.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7年,平均(4.19±1.00)年,癥狀表現(10.01±1.34)分;對照組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齡最小5歲10個月,最大13歲,平均(6.5±1.6)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8年,平均(94.12±0.98)年。癥狀表現(11.03±2.02)分。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癥狀表現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精神病診斷手冊》制定診斷標準:具備注意力項和多動項中各至少4種表現,或某單獨一項中8種表現,病程6個月以上,便可確診。(1)注意力項:①無監督時難于有始有終完成任務;②易受外來影響而激動;③聽不進別人在說什么;④難于持久性集中注意(作業、游戲);⑤經常丟失生活及學習用品;⑥不能組織達到一定目的的活動;⑦在學校課堂注意力分散,成績不佳;⑧一事未完又做另一事。(2)多動項:①常在問題尚未說完時即搶答;②常未加思考即開始行動;③在教室常常離開座位;④集體活動中常不按次序;⑤坐立不安,動手動腳;⑥作出過分行動如爬高、亂跑;⑦參與危險活動;⑧難于安靜地玩耍;⑨說話過多;⑩常干擾別人。
1.3 納入標準
已明確診斷;年齡5~16歲;患兒愿意配合且家屬能配合協助治療;患兒能堅持針灸治療3個療程。
1.4 排除標準
排除廣泛發育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神經精神系統疾病或藥物副反應等引發;針灸治療過程中接受其他治療手段干預者。
1.5 治療方法
1.5.1 治療組 采用“調陰陽五臟針法”針灸結合耳穴貼壓治療:患兒在家屬的陪同及安撫下,俯臥位選?。悍斡帷⑿挠?、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大椎穴,仰臥位選取關元、四神聰、率谷、腦戶、申脈、照海,以上穴位均留針30 min,中途行針一次采用平補平泄手法,針刺隔日1次。5次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耳穴貼壓:耳穴選?。盒?、肝、腎、膽、皮質下、神門、交感點、腦,用王不留行籽貼壓,囑患兒或家屬每日按壓3次,有按壓痛即可,可輔以為適當揉按。
1.5.2 對照組 采用中藥治療結合與治療組相同的耳穴貼壓治療,中醫辯證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汪受傳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肝腎陰虛:杞菊地黃丸加減;心脾兩虛: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痰火內擾:黃連溫膽湯加減。以上患兒均10劑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兩組患兒均6個月后隨訪。
1.6 療效標準
參照最新國內外疾病診斷標準中制訂的臨床療效標準[6]評定其療效:臨床痊愈:《美國精神病診斷手冊》中18種表現基本消失。顯效:18種表現中較治療前減少5項及5項以上者。有效:較治療前減少2種表現及2種表現以上者。無效:表現無改善者。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3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18%,對照組72.5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兒6個月后隨訪比較
兩組患兒6個月后隨訪,治療組31例已治有效患兒中復發2例,對照組29例已治有效患兒中復發9例。6個月后隨訪治療組患兒復發率低于對照組,經χ2檢驗,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兒6個月后隨訪比較
3 討論
多動癥命名繁多[7]: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t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稱兒童多動癥、注意缺陷障礙(ADD)、輕微腦損傷綜合征(MBD)等[8]。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人對該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第9版和第10版(ICD-9和ICD-10)中命名將其命名為“兒童多動綜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多動癥,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F代醫學藥物治療的方法及經驗各家說法不一,但大致相同。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中樞神經興奮劑[9]、抗憂郁劑、抗精神病藥劑及抗癲癇劑。主要應用中樞神經興奮藥――哌醋甲醇(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及匹莫林等。但這些藥物副作用較大,不宜長期大劑量應用,且停藥后復發率高,不被患兒家長接受。
目前現代醫學對多動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不過國內外學者均認為本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本研究通過檢索文獻及對148例患兒病因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①輕微腦組織損害:如妊娠時病毒感染、服藥、新生兒窒息、產傷,多種原因所致的腦缺氧、腦損傷等;國內報道早產兒患此病較多[10,11]。②遺傳因素;③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12,13],多巴胺、5-羥色胺、乙酰膽堿缺少;④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糖代謝障礙;⑤心理因素:與不良的家庭環境及教育方法有關,如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缺少溫情或對孩子過分苛求、粗暴或過度溺愛,百依百順或在學校受到不當的體罰或歧視等;⑥與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中毒有關,如缺鐵、鋅、鎂和錳以及鉛中毒都與多動癥發病有關[14]。
兒童多動癥,中醫醫籍中無此病名記載,然而早有關于本病的論述和描繪,如《素問?舉痛論》云:“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又如《壽世保元》曰:“徒然而忘其事也,盡力思量不來,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边@些癥狀描述與現代醫學小兒多動癥臨床表現十分相似。我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記錄,并查閱了相關文獻對本病的認識,我們認為本病實屬中醫“臟躁”、 “健忘”、“躁動”等范疇,該病的發生與以下四個因素有關:①患兒母親孕期時有外感病史、突受驚恐、早產、情緒易波動、焦慮等,從而累及腹中胎兒,形成先天稟賦不足、髓海失養、脾、肺、腎、陰不足,肝腎虧損、心腎虧虛,神智不安等;②由于城市家庭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一旦受到責罰訓斥或索要不遂,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易肝郁氣滯,郁而化熱,心、肝、陽有余,使肝陽偏亢,肝風內動。③單親、父母分居及婚姻不和諧家庭,父母外出務工,由祖輩、親戚、朋友,乃至兄姐照管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孤兒”或“單親孩子”[15]。讓本應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長時間地失去家庭之樂、父母之愛,窒息孩子們稚嫩的情感,顯然不利于孩子們全面健康地成長,極易激惹,心陽浮亢則散神少寐,肝陽偏盛則好動易怒。④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供給充足繁多,禽肉蛋奶成了孩子們每餐必備食物,常食燒烤燥熱之品,這些膏粱厚味易礙脾傷胃,聚熱生痰,痰熱生則心神擾、肝風動而誘發此?。皇枪驶純憾嘁娦臒┮鈦y,沖動任性,坐臥不安,性情急躁易怒。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類一切的活動均是陰陽平衡的結果,“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靜陽躁”;說明若陰陽失衡,陰不制陽,動靜變化失制,陽動有余,則可導致小兒多動癥的動靜失調。本課題從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病因病機入手,提出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護養不當、外傷、病后、情志失調等,逐漸形成陰陽偏盛偏衰,導致五臟功能紊亂,五神失藏,而影響兒童的情志活動,使其失常。表現為心脾不足,腎氣不足,心肝腎失調、肝陽偏旺等證?!端貑?宣明五氣》說:“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蔽迳癫±碜兓瘎t產生人體認識事物、思維過程及行為等的異常:若心氣不足,心失所養,可致心神失守而情緒多變,注意力不集中;腎精不足,海髓不充則腦失精明而不聰;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可有多動,易激動;腎陽不足則肝陽偏亢,水不涵木,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脾虛失養則靜謐不足,興趣多變,言語冒失,健忘,脾虛肝旺,又加重多動與沖動之證;肺虛使機體對外來的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會下降,而易于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陰主靜、陽主動,人體陰陽平衡,才能動靜協調,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臟腑陰陽失調,則產生陰失內守、陽躁于外的種種情志、動作失調的病變。本研究采用針灸結合耳穴貼壓治療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明確提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從五臟藏五神論治,運用五臟背俞穴加膈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膈俞六穴,以調理紊亂的五臟功能,使氣血調和,五神各有所藏。
《靈樞?根結》云:“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陽與陰,精氣乃光,和形于氣,使神內藏”。明確指出“調陰與陽,調陽與陰”是中醫針灸治療疾病的重要法則。大椎、關元與申脈、照海為調節人類陰陽之氣最佳腧穴。臨床上通過針刺大椎穴與關元穴調理陰陽,使陰陽平衡;大椎穴為奇經八脈之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穴,督脈入絡腦,為人體陽脈之海,具有調節人體一身陽氣之功能。關元為奇經八脈之任脈與足三陰的交會穴,任脈為陰脈之海,統攝人體一身陰氣之功。申脈、照海為八脈交會穴,分別通于陽蹺、陰蹺脈,能調節陰蹺、陽蹺二脈陰陽之氣。陰蹺、陽蹺脈主陽動陰靜,司眼瞼開合而調節運動功能;四神聰為經外奇穴可以填髓健腦益智;顱腦顳葉部與學習、認知及記憶密切相關,針次局部穴位率谷穴可以提高患兒的注意力,協調和控制運動功能。腦戶位于頭針對應的平衡區內,為足太陽膀胱經與奇經八脈的督脈之會,具有填精益髓、健腦益智、疏通腦絡的功能,針刺該穴可以改善多動癥患兒運動協調功能,以上腧穴均采用平補平泄手法。同時通過按壓耳穴心、肝、腎、膽、神門、腦、交感點、皮質下能促進大腦皮質的覺醒,調整大腦皮質抑制與興奮功能平衡,從而改善多動癥患兒大腦皮質功能活動[16],達到從根本上治療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調陰陽五臟針法結合耳穴貼壓能有效治療頑固性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總有效率優于采用中藥結合耳穴貼壓治療的對照組;6個月后隨訪治療組患兒復發率低于對照組,但因樣本數少,暫不能說明陰陽五臟針法結合耳穴貼壓治療療效更加穩定,本方法的穩定性是我們日后研究的方向。
在臨床上,多動癥患兒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等主要癥狀外,大多數還常伴有厭食、挑食,眼眶黧黑、午睡及夜間遺尿、面色少華等癥。
有研究對患兒多動癥的影響因素分析發現:該病的發生與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從事的職業、家庭經濟情況等無關,與家庭組成及氣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期望程度有一定關聯,家庭和睦的多動癥患兒的患病率低于家庭不和睦、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兒童。家庭生活民主的家庭兒童多動癥發生率低,長輩對兒童的期望值越高的家庭越易多動癥。因此,在小兒多動癥的治療過程及患兒成長過程中,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環境,使患兒有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和正確的心理干預,內外合治,相得益彰。本法對針灸手法要求高,但療效確切,手法輕巧疼痛少者患兒方易于接受,開發新的工具代替針具是我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馬秀虎,邱亞峰,黃保太. 利他林合并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療效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8):80-81.
[2] 鄭燕清. 從腎陰虛論治小兒多動癥32例[J]. 光明中醫,2014,29(1):182-183.
[3] 鄭毅.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3.
[4] 吳希如,林慶. 小兒神經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54.
[5] 王請江,鄭之卿. 臨床小兒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373.
[6] 張勇,張玉珊,陳淑端,等. 18例以眼科為首診的小兒多動癥的診斷及治療分析[J]. 青島醫藥衛生,2013,45(2):103-105.
[7] 陶國泰. 兒童少年精神醫學[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17-227.
[8] 陳虹,車艷紅,王駕升.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臨床表現的早期認識和診斷[J]. 醫學綜述,2003,9(7):397-398.
[9] 馬亞偉. 探析小兒多動癥的患病原因及治療效果觀察[J].醫藥前沿,2014,(25):205-206.
[10] 王華.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病因與鑒別診斷[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4,6(3):193-196.
[11] 吳麗慧,鄒長林,王德選,等. 小學生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家庭因素的相關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4,25(4):416-417.
[12] 齊家儀. 臨床理論與實踐[M].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233-234.
[13] 徐叔云. 中華臨床藥物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14-516.
[14] 馬興璇,龍康,黃毅勇,等. 多動癥患兒635例指血微量元素檢測結果分析[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9):137.
[15] 葉敬忠,王伊歡,張克云,等. 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研究綜述[J]. 農業經濟問題,2005,(10):73-78.
篇7
1 情緒障礙[1]
情緒障礙是發生在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疾病。國內報道兒童情緒障礙的發病率在10.5%~21%之間,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城市高于農村,男女之比為1∶2.2[4]。在兒科綜合性門診中,心理障礙的2/3屬于情緒障礙,其次為情緒、行為混合障礙,占17%[3]。兒童常見情緒障礙包括焦慮癥、恐懼癥(包括學??謶职Y)、抑郁癥、強迫癥、癔癥等。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情緒障礙的影響不足為父母及學校老師重視[5]。對兒童的情緒障礙進行早期干預,不僅有利于兒童智商提高,而且較少發生行為問題,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6]。由于家庭因素和教養方式與青少年情緒問題存在密切關系[7],對少年兒童的情緒障礙的干預,歐廣萍[7]提出重在預防,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優化家庭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等。情緒障礙嚴重時,需要予以系統、專業的心理治療和(或) 藥物治療。
2 軀體化癥狀
軀體化(somatization)是一個精神分析術語,目前,廣泛用于描述心理因素所導致的軀體癥狀。兒童門診患兒中常見的軀體化癥狀包括各種功能性頭痛和腹痛。
2.1 頭痛 頭痛在兒童中非常常見。有資料顯示,若不區分是哪一類型頭痛的話,近15%的學齡兒童至少1周出現1次頭痛[8]。頭痛可見于多種疾病,如感冒、顱內感染、顱腦外傷等,精神緊張、壓抑等心理因素也可引起頭痛。有學者研究兒童慢性疼痛(包括頭痛)、個性及其心理特征的關系,指出患有周期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的兒童更易沮喪,患頭痛的年幼兒中抑郁檢出率是對照組的2倍,而年長兒則達3倍[9]。而且,女童比男童更易發生頭痛,對9~12歲女童調查分析,抑郁型女童49%具有頭痛,非抑郁型女童中發生率為9%,而相同年齡階段男童頭痛的發生率僅9%[10]。同樣,強迫也是頭痛的一個重要誘因[11]。雖然對兒科門診中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頭痛的發生率目前尚無一個明確的統計數字,若兒科醫生能夠及時診斷和正確處理各種類型頭痛,可以減少兒童缺課,降低醫療費用,提高兒童生活質量[12]。對由心理因素引起頭痛的治療,主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階段的頭痛,采用以心理疏導為主的方法,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可以明顯降低頭痛出現的頻率。有研究表明,休息和放松是學齡兒童頭痛的主要應對方式,其次冷卻、止痛、分心均有效,同時,18%的學齡兒童頭痛無需處理,可以自行緩解[13]。有學者認為,行為認知訓練是解決兒童頭痛的主要方法,它可以明顯降低兒童心理障礙性頭痛出現的頻率[14]。
2.2 腹痛 在兒科門診中,以腹痛為由而反復多次就診者頗多,經詳細檢查后,有嚴重器質性問題的不足5%[15],Apley把這種影響日常生活的反復性腹痛,至少經過3個月以上,發作3次以上者稱為復發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16]。Oster報道復發性腹痛發病率在學齡兒童為14%,一般認為其發病率在5%~10%[17]。國外學者早就注意到RAP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狀態不協調”,在個性測驗中,腹痛兒童的“內向”分顯著偏高,其發生腹痛多與激動、懲罰和家庭糾紛等心理因素有關[16]。國內學者也強調家長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對兒童個性、心理的形成及疾病的發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8]。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兒科醫生也應關注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時發現復發性腹痛患兒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行為治療,鼓勵患兒多接觸社會, 并為其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這無疑地可在治療RAP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非器質性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是指在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行為異常表現。有學者隨機抽樣1290例8歲孩子,跟蹤調查其睡眠質量4年,結果顯示,8歲與12歲的孩子具有睡眠障礙者均占18%,其中持續睡眠障礙占12%,在8歲時出現的睡眠問題,有33.3%在12歲時仍可發現[19]。然而大多數睡眠障礙并未得到診斷和治療,普通醫生接受睡眠問題的培訓很少,對睡眠障礙的認識有限。有研究發現,在普通臨床診療中60%~64%的嚴重失眠未能被醫生識別,70%的慢性失眠患者沒有和醫生討論過睡眠問題[20]。不能很好地診斷和治療失眠對患者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的。睡眠差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心境、增加軀體的主訴[21],短暫的睡眠障礙還將大大增加發生精神心理行為方面疾病的危險,特別是情緒障礙類疾?。?2]。治療原則上不給予藥物, 主要解除患兒心理誘因,對父母做支持性心理治療,消除父母過分焦慮、緊張的心理。對夜醒行為不作過分的關注,幫助父母建立一個規律的上床制度,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改變不良的撫養方式:如兒童一哭就去抱、拍、喂食等。對個別嚴重缺乏睡眠、父母又極度焦慮者,可給予小劑量安定,連續服用數晚[23]。
4 注意缺陷障礙
注意缺陷障礙(ADD)是兒童常見的身心障礙之一。學齡兒童中約有3%~5%存在著此類障礙,可分為2種亞型:有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H)和無多動癥狀的注意缺陷障礙(ADDnoH)。據統計,目前,我國患有ADDH的學齡兒童在500萬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4]。我國南寧市兒童少年心理衛生調查的資料顯示,多動行為障礙達9.71%[25]。有學者[26]對兒科門診中1000個3~12歲的兒童調查,發現其中112人有兒童多動癥,且隨著年齡增長呈增加趨勢,3~4歲兒童中僅5.2%,11~12歲兒童中達29.2%。多動癥在獨生子女及社會底層人群中更常見,男孩明顯多于女孩,男女比例為4~6∶1。對于兒童多動癥的治療,許多研究都表明采用行為治療,教育指導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24,27]。陳雪梅[28]認為多動癥的發生與微量元素的缺乏存在密切關系,建議適當補鐵、銅、鋅、鈣,多食富含鋅、鐵、銅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類、豬肝、海產品、大豆等。兒科醫生若能盡早的發現兒童多動癥,指導患兒心理行為訓練,選擇合適的藥物綜合治療,可以避免對兒童正常發育、學習和人格形成的影響。
5 飲食障礙
合理飲食對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且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兒童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均呈上升趨勢。紀鋒穎等[29]調查青島市中小學生的營養狀況,發現營養過剩者占23.06%,營養不良者占22.31%,與1995年相比呈上升趨勢(1995年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分別為20.25%、17.53%)。因此,兒科醫生對就診患兒多一份飲食關注、指導合理膳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可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身體素質,減少身心疾病發生。
5.1 偏食、厭食 偏食是指正常兒童飲食中有3種以上食品不吃者。厭食為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除外消化系統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對消化道的影響。目前,我國兒童偏食、厭食及所致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均相當高,北京[30]三所幼兒園510名3~5歲日托幼兒中,偏食123例,占24.11%;厭食81例,占15.88%。目前,一致認為心理社會因素與兒童的飲食衛生行為習慣有著直接相關。任性是導致兒童偏食、厭食的常見個性問題,其次情緒障礙、做事依賴大人、就餐不規律、注意力不集中,在偏食、厭食中檢出率均較高[30]。針對偏食、厭食患兒,兒科醫師應向家長宣傳營養知識,糾正孩子不良飲食習慣和挑食、偏食現象,多進行鼓勵、暗示及說服教育,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以保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5.2 單純性肥胖 據最新資料表明,我國10%的孩子患有單純性肥胖癥,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1]。有學者調查北京市兒童,20世紀70年代單純性肥胖率不足5%,20世紀80年代單純肥胖率達10%,20世紀90年代上升至15%。2001年調查發現,部分區縣兒童肥胖率竟達到25%以上,成了北京市兒童的慢性流行?。?2]。兒童肥胖不僅造成心肺功能性損傷以及活動能力和體質水平下降,而且肥胖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日益受到重視。有學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度以下的肥胖兒性格多溫和、寬容,并無易激惹傾向, 隨著肥胖程度加重,社會適應能力逐漸降低,大多數行為問題,如社交退縮、分裂樣行為問題等有增加趨勢,內向性格增多,尤其是極度肥胖兒情緒穩定性差[33]。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智商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其學習成績也顯著低于對照組[34]。萬國斌等[35]認為兒童肥胖可以造成較嚴重的心理損害,個性、氣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抑,分析肥胖兒個性、氣質特點,利于肥胖兒身心健康發展。肥胖的干預主要是運動和飲食控制,干預效果的關鍵在于長期堅持。兒童宜選擇慢跑,娛樂性比賽等運動方式,每周3~5次,一般每次運動60~90min,不能少于30min。同時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如多攝食富含蛋白質、礦物質、纖維素和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少吃脂肪類及糖類食物,不吃零食。嚴重者可以輔以藥物治療。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兒童心理障礙已倍受廣大心理衛生工作者的關注。在我國這種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衛生工作者相對缺乏的情況下[36],兒科醫師應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積極參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服務。經過一定的培訓,兒科醫生可掌握兒童期常見心理障礙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方法,包括采用常規的心理測試工具來提高心理障礙患者的檢出率[37],并在必要的時候,將兒童心理障礙患者轉診到兒童精神科。
1 Briggs-Gowan MJ, Horwitz SM, Schwab-Stone ME,et al.Mental health in pediatric settings: distribution of disord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service u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0,39:841-849.
2 駱伯巍,高亞兵.不同時期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1):42.
3 Garralda ME,Bailey 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general paediatric referral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89,64:1727-1733.
4 沈曉明,金星明.發育和行為兒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85.
5 杜武毅,李雁.學習困難兒童的個性特征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49-150.
6 Ramey CT,Bryan DM,Wasik BH, et al. Infa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low birth weight.premature infants:program elements,family participation and child intelligence.Pediatries,1992,89:454-465.
7 歐廣萍.少年兒童情緒障礙的預防對策.廣西教育,2003,4:20.
8 King NJ, Sharpley CF. Headache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 Paediatr Child Health,1990,26:50-54.
9 Andrasik F, Kabela E, Quinn S,et al.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of children who have recurrent migraine. Pain,1988,34:43-52.
10 Egger HL, Angold A, Costello EJ. Headaches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8,37:951-958.
11 McGrath PJ,Unruh AM. Pa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1987,22-25.
12 Stang PE,Osterhaus JT. Impact of migra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Headache,1993,33:29-35.
13 Gilbert MC. Coping with pediatric migraine: differences between copers and non-copers.Child Adolesc Soc Work J Pediatr Psychol, 1995,12:275-287.
14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 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15 Garralda.ME.Aselec tivereview of child psychiatricsyn dromes with asomaticpresentation.Brit J Psychiatr,1992,161:759-773.
16 高木康雄.反復性腹痛和腸道易激惹綜合征.國外醫學·兒科學分冊,1992,19:146-148.
17 李雪榮.現代兒童精神醫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24-225.
18 王亞萍,姚凱南,張椏賢.試論兒科醫師的醫學模式轉變及群體觀念的建立.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4,2:49.
19 Osterhaus SO, Passchier J,Vander Helm-Hylkema H, et al. Effects of behavioral psychophysiological treatment on school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a nonclinical setting: predictors and process variables. J Pediatr Psychol,1993,18:697-715.
20 Sscramm E, Hohagen F,Kappler C,et al. Mental commorbidity of chronic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 attengers using DSM-Ⅲ-R.Acta Psychiatr Scand,1995,91(1):10-17.
21 周華琳,周瑞蘭,樊立鳳.260例青少年學生心理疾病的臨床資料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3,6(8):663-665.
22 Paavonen EJ, Solantaus T, Almqvist F, et al.Four-year follow-up study of sleep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preadolescents: relationship of persistent and temporary sleep problems to psychiatric symptoms. J Dev Behav Pediatr, 2003,24(5):307-14.
23 郭延慶.兒童、少年期常見生理心理障礙.中國醫刊,2000,35(10)(總601) :25-26.
24 肖征.兒童多動癥的診斷與防治.丹東師專學報,2003,5(4):72-73.
25 蘭燕靈,張海燕,李萍,等.南寧市4-16歲兒童少年心理衛生問題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7):447-449.
26 Bhatia MS,Nigam VR,Bohra N,et al.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 hyperactivity among paediatric outpatients.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1,32(2): 297-306.
27 劉秋竹,譚如意.試論多動癥兒童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措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23):155-157.
28 陳雪梅.多動癥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中國健康學刊,2003,5:9.
29 紀鋒穎,張正愛,管境.2000年青島市中小學生營養狀況調查分析.職業與健康,2003,19(10):127-128.
30 段汐,朱雅琴,高志茹,等.兒童偏食、厭食調查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 :224.
31 江巖,李艷.濟南市歷城區2003年7~11歲小學生單純性肥胖狀況調查.預防醫學文獻信息,2004,10(3):302.
32 北京市衛生局.生活方式疾病防治指南,2003,13.
33 李香華.單純性肥胖的主要原因與運動減肥原理.岳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4(3):83-86.
34 迎修,魯京浦,孫大永,等.肥胖兒童的個性、智力及學習成績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3,24(2):159-160.
35 萬國斌.單純性肥胖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社會適應能力與行為問題研究.中國心理雜志,1993,7(1):1.
篇8
活潑的孩子為何學習困難
瓊和蓉一別十年,今天意外相逢,兩個大學時代的好姐妹別提多高興了。"小明怎么樣?"寒暄中,瓊關切地問起蓉的孩子來。沒想到,剛才還高興得合不攏嘴的蓉一聽,臉上立刻暗淡了下來,支吾了半天也沒說話??吹饺剡@個樣子,瓊也著急起來。
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小明時的情景:那時他才2歲多,一雙水汪汪靈氣十足的眼睛象寶石一樣,鑲嵌在粉嫩粉嫩的臉蛋上,要多可愛有多可愛。瓊拿出特地買的玩具火車逗他說:"喜不喜歡?叫阿姨。"小明一見漂亮的火車,高興得手舞足蹈,甜甜地喊了一聲"阿姨"后,就興致勃勃地在一邊玩起火車來。蓉卻說:"以后你別給他買這些玩具,他老愛拆開來玩。"果然,沒到1個小時,小火車已被小明"大卸八塊"了,零部件散落一地。蓉無奈地對瓊說:"你看,這孩子好動、淘氣,凡是在他手下的玩具,沒有一個最后是‘全尸‘的。"瓊安慰蓉:"有什么要緊!這說明孩子聰明,動手能力強,長大后準成大科學家。"瓊還記得蓉那時笑得是那么的驕傲,那么的幸福。
"蓉,小明怎么了?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看著蓉滿面的愁云,瓊著急起來,一個勁地追問。蓉長嘆了一口氣,才說起小明的事來。
從3歲開始,小明就表現得特別頑皮、好動而且固執任性。他不但將玩具拆開來玩,還將兒童讀物一張張地撕下來,粘在墻上,用彩筆在雪白的墻上五顏六色地亂涂亂畫;他看電視不愛卡通片,卻對廣告情有獨鐘,別人轉臺,他就吵鬧不休。蓉和愛人都在科研單位工作,以為孩子活潑好動,是聰明的表現,也就沒有多加責怪,反而寵愛有加。
上學后,小明上課時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東張西望,象熱鍋上的螞蟻。咬橡皮折鉛筆擺弄文具盒打打鬧鬧,一刻都不能安寧,還常常扮鬼臉引得哄堂大笑。老師的教導他根本不聽,屢教屢犯,一次比一次惡劣。做家庭作業也沒有耐心,做不了幾道題就跑出去玩耍??荚嚧中拇笠猓瑢W習成績一直不太好。這可急壞了蓉和她的愛人,每天輪番陪讀不說,還請了家教老師,可是效果都不理想,小明的學習成績始終處于下游。
"瓊,你說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喲!我們夫妻兩個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怎么會生下一個傻孩子?"說著說著,蓉的眼淚就掉下來了。
"別急!"見多識廣的瓊鎮定地問:"你們帶小明去看過醫生嗎?""看過,檢查做了不少,都沒什么問題。"蓉說。"心理醫生呢?"瓊又問:"小明是不是有心理上的毛病,我看過一些這樣的病例資料。"在瓊的督促下,第二天,蓉和愛人就帶著小明來到醫院精神科。經過檢查,小明被診斷為"兒童多動癥導致的學習困難"。
這么活潑聰明的孩子怎么會學習困難?蓉和丈夫眼中充滿疑惑。
醫生點評:
學習困難,指的是在同等教育條件和智力發育正常的情況下,患者因受到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造成學習成績低下的癥狀。
學習困難常表現為三種形式:閱讀能力,特別是朗讀和表達能力較差;書寫能力差,寫字歪歪扭扭,經常少筆劃缺單詞;計算能力差,連最簡單的數學公式也記不住,更兼粗心大意,經常出錯。三種形式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并存,多數情況下是其中兩種同時并存。
篇9
關鍵詞:小兒黃龍顆粒;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靜靈口服液;小兒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多動癥,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1]。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沖動等。常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等癥狀。據調查,我國學齡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發病率為5%-8%,男女比例約為4:1?;加卸鄤影Y的兒童無法很好完成學業,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及時治療尤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小兒黃龍顆粒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臨床療效?,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20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其中觀察組60例患兒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6歲,平均年齡(7±1.2)歲,病程最長的3年,最短的6個月,平均病程(11±3.2)個月;對照組60例患兒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的14歲,最小的5歲,平均年齡(9±2.12)歲,病程最長的4年,最短的7個月,平均病程(12±2.45)個月。120例患兒均經臨床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且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本次研究為患兒家屬詳細講解治療方法和治療原理,并取得其同意。對比兩組患兒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對照組60例患者予以服用靜靈口服液[2](功能主治:滋陰潛陽,寧神益智,用于兒童多動癥,見有注意力渙散,多動多語,沖動任性,學習困難,舌質紅,脈細數等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者,對牛奶過敏者禁用),根據患兒年齡等具體情況斟酌劑量,正常情況下5-10歲患兒1次1支,1日1次,11-14歲1次2支,1日2次,14歲以上,1次1支,1日3次。
(2)觀察組予以服用小兒黃龍顆粒(處方由熟地黃、知母、五味子、煅龍骨等11味中藥組成,功能主治:益氣補腎,清肺止咳。適用于肺腎氣虛,痰熱郁肺之咳嗽[3,4]),劑量根據患兒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正常情況下5-10歲患兒1次1袋,1日1次,11-14歲1次2袋,1日2次。
(3)兩組患兒服藥周期均為6周,6周后對患兒進行SAZP-4量表評分,Conner氏量表多動指數[5,6]進行評分,對兩組評分結果進行比較。
1.3觀察指標
(1)觀察指標 參照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制定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與《兒童多動癥治療學》[7]進行評估,采用SAZP-4量表評分,Conner量表多動指數對患兒治療后療效進行檢測。
(2)根據療效將評估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階段。臨床治愈表現為:治療后SAZP-4評分較治療前下降≥90%,社交能力、生活適應能力均已恢復正常,學習成績明顯提高,多動指數
1.4數據處理
研究結束后,將所有數據錄入到SPSS13.0軟件中,錄入過程確保真實客觀,以95%作為可信區間,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率表示,卡方檢驗比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t檢驗比較。以P
2結果
對比兩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療效、SAZP-4評分、Conner量表多動指數。
(1)治療后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療效對比,觀察組60例患者中有55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60例患者中45例有效,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χ2=6.000,P=0.0143。
(2)觀察組和對照組SAZP-4評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SAZP-4評分均有所下降,觀察組SAZP-4評分下降程度明顯比對照組大,t=2.2937,P=0.0236。
(3)觀察組和對照組Conner量表多動指數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Conner量表多動指數均有所下降,觀察組下降程度相較于對照組更大,t=2.1564,P=0.0331。
3討論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到發病機制不清,由多種因素所致,在目前研究中,遺傳因素占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平均遺傳度約為76%。其次,環境因素也是導致小兒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重要因素,包括整個妊娠環境及出生后環境[8]。主要表現為母體吸煙飲酒,患兒早產,產后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以及甲狀腺功能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臨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行為沖動,學習困難,品行障礙,成人ADHD等,藥物治療能夠緩解此類不良癥狀。本文主要研究小兒黃龍顆粒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臨床療效。通過兩組患兒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療效對比,結果表明觀察組60例患者中有55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60例患者中45例有效,總有效率為75.0%。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SAZP-4評分下降程度明顯比對照組大;觀察組Conner量表多動指數下降程度相較于對照組更大。小兒黃龍顆粒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效果顯著,安全無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尹華站,孫祖迪,李丹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的時間知覺特征[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1):22-27.
[2]李夢瑤,杜亞松.學齡期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標準化評估量表的臨床應用[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24):1893-1897.
[3]楊莉,王玉鳳,錢秋謹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患兒的臨床分型初探[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1,34(4):204-207.
[4]劉小凡,馬融,丁櫻等.小兒黃龍顆粒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隨機、雙盲雙模擬、多中心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2):171-176.
[5]劉小凡,岳維真,馬融等.小兒黃龍顆粒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研究[C].//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第三十次學術大會論文集.2013:185-190.
[6]譙志文,呂姍珊,陳曉雪等.小兒黃龍顆粒對鹽酸阿撲嗎啡注射液模型小鼠多動異常行為的影響[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590-590.
篇10
“上學恐懼癥”是不分年齡段的,但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更易產生這種心理障礙。
“上學恐懼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心理壓力過大,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什么是“上學恐懼癥”?
癥狀:據胡先生說,他兒子威威已經讀到小學三年級了,平時身體都很好,就是一到長假后的新學期,就要大病一次,發高燒,打針吃藥都沒用。但奇怪的是只要開了學,一切步入正軌,兒子的病就不治而愈了。胡先生和妻子都認為是兒子假期玩過了頭,也沒太在意。
直到這次,朋友的女兒因為在每次開學前都會覺得頭疼、難受,上醫院檢查,結果不是什么生理疾病,心理學專家說這叫“上學恐懼癥”,胡先生才開始懷疑兒子的發燒也是“上學恐懼癥”造成的,于是趕緊來看心理門診了。
在兒子和醫生的談話中,胡先生明白兒子果然有“上學恐懼癥”。兒子的發燒是因為害怕開學交不出假期作業而自己弄出來的。兒子說,第一次發燒是真的,因為趕作業,他半夜爬起來趕功課,沒穿外套,著涼就發燒了。后來發現一生病,爸爸媽媽就會幫著做作業,老師也不會責怪了,就覺得生病真好。以后,每次開學前,就用不穿衣服、吹吹冷風什么的,想辦法讓自己發燒……
對策:其實所謂的“上學恐懼癥”并非專業的醫學術語,只是對兒童和青少年某些心理問題的描述。它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慌意亂、注意力降低、疲勞、失眠,有時伴隨頭痛、胃痛、肚子痛等身體上的不適。這種“上學恐懼癥”并不罕見,特別在新學期開始,孩子們從輕松的假期重新回到校園感到不適應,更加重了對學校的恐懼。而且,這種上學恐懼癥不僅常發生在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孩子身上,有很多聰明的孩子也有“恐懼”情緒。
對于開學前出現的各種上學恐懼癥,心理門診專家提醒家長,一方面要與學校配合,積極疏導;另一方面要給孩子一個“收心”的過程。如果孩子因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發生心理疾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母子分離焦慮
癥狀:這類兒童從小過分依賴母親,在陌生環境下感覺不適應。他希望以“得病”等方式滿足和母親在一起的需要。而不懂孩子心理的母親往往請假陪伴孩子,正好強化了孩子的這種需要,使之變本加厲獲得新的機會。這樣的“上學恐懼癥”通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兒童身上,尤其是剛入園不久的幼兒和入學不久的小學生。
對策:培養獨立性加強關愛與指導。
劉翔平老師說,對于這種過分依賴母親的孩子,不要遷就他們的這種心態,也不要一味地抱怨老師太嚴厲,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關心是極為關鍵和有效的。
首先,家長要善于觀察孩子的真、假病癥,如果醫院檢查沒有問題,孩子在家也表現正常,那就基本上可以判斷孩子在上學方面有了心理問題。家長應抱樂觀的態度跟孩子談談學校和新學期,從正面鼓勵孩子去迎接新的學期,給孩子以信心,說一些鼓勵的話語。
其次,如果是真的有“上學恐懼癥”,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讓孩子上學,不可拖延。如果因為怕老師,可以找老師談,但不可責怪老師,把孩子的想法如實匯報給老師,取得老師的配合。老師如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積極配合的。
第三,如果孩子執意在家,必須讓他在床上休息,不玩電腦,不看電視,不許從事娛樂活動。而且,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在家期間,督促孩子按時起床、吃飯,及時地糾正孩子的生活習慣,讓孩子早睡早起。
第四,家長要克服焦慮心理,如過分的愛,缺乏主見,屈從孩子的無理要求等,注意培養兒童的獨立性,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與伙伴一起玩?;蛘哒垊e的同學來玩,讓別的孩子講講學校的事情,讓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感知學校、了解老師。
最后,如果孩子開始上學了,應立即給予獎勵。
孩子不適應老師
癥狀:通常是因為懼怕,這類兒童對老師有過高的期望,通常他們會在學習上努力,行為上克制、忍讓,老師一般很少批評他們;在這類兒童心中,老師是愛的使者和保護神。但當老師偶爾因某件事嚴厲批評他們時,這類兒童會一下陷入焦慮和無助的境地……這類兒童往往缺少伙伴,沒有可以訴說或解脫的對象、場所,所以不愿意上學。
對策:樹立自信心多些鼓勵與表揚。
對于這樣的孩子,老師的鼓勵式教育是極其重要的。往往我們的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度很高,但鼓勵性的關注少,更多地看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問題、缺點,于是會及時指出,而對于學生做得好的地方,老師們往往認為不需要特別強調。而從心理學角度看,負面化的東西太多,良好的行為就相對減少,孩子從老師那里得到的總是批評,使孩子自然對老師和學校產生抵觸情緒。
因此,老師應追求建立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更多地理解學生,在批評學生的時候要掌握方式方法,對于學生做得好的地方給予鼓勵,哪怕是任何細微的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存在學習障礙
癥狀:更多的孩子對上學產生恐懼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對于存在一定學習障礙的孩子,特別是經過一個假期的放松,更不愿重返有各種約束的校園了。
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神經內科主任鄒麗萍教授認為,目前因為學習困難來就診的孩子很多,其中在神經內科就診的大約占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很多家長都忽視了這樣問題的存在,可實際上因此而患上“上學恐懼癥”的不在少數。
學習困難一般是指學齡兒童受社會、個體、心理等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孩子,這樣一個概念就稱之為學習困難,具體就是表現為學習成績不好。
學習困難的原因很多,如智力落后、兒童多動癥、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技能障礙、教育方式不當、學習動力缺乏、不良環境,等等。其中除了極少數原因需要到醫院請求專業醫生幫助,大部分都需要家長和學校密切配合。比如:有一些智力輕度落后的孩子在最初入校的時候沒有被篩查出來,因為智商水平不夠高會導致學習困難。還有一些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卻有一些比如兒童多動癥、學習技能、心理問題等導致學習困難。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學習方法有問題,有的是因為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對策:加強溝通,家庭學校共引導。
當孩子學習不好的時候,父母應該仔細分析原因,如果不搞清楚原因就對孩子盲目進行打罵,只會給孩子更大的壓力,這樣會導致另外一些心理問題。
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低年級的孩子優劣的標準,因為這個時期的課程都很簡單,孩子們大都能得到90分以上的成績,關鍵是在注意力、自制力、獨立性和培養良好習慣等方面對他們有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也能減輕孩子的學習困難。如家長有經??磿牧晳T,這樣孩子也就自然知道了讀書的重要性;家長不應當著孩子的面進行激烈的爭吵等。另外,需要提醒家長的一點就是對于學習困難的孩子,鼓勵教育要放在第一位。
最后,鄒教授還特別強調,造成孩子學習障礙的非智力因素中,多動癥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淘氣”已經超出了一般孩子的范圍,對于愿意干的事情,注意力、情緒控制以及對懲罰的反應,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這時家長應該考慮孩子可能是多動癥的一種病態,應該到醫院進行及時的檢查和治療。
專家建議:多給孩子心理營養
中科院心理研究中心的王極盛教授指出,“上學恐懼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心理壓力過大,超過了他們的承受能力。另外,現在的孩子普遍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其心理承受力差,挫折教育相對貧乏,這也導致了兒童、青少年心理疾患發生率呈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