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來歷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儒家思想的來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儒家思想的來歷

篇1

[關鍵詞]多麗絲?萊辛;生態女性主義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06 ― 0091 ― 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長足進展。隨之而來的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所付出的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霧霾嚴重、資源耗竭、生態破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此類問題并非中國獨有,世界范圍內生態與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同樣愈演愈烈。針對生態與環境問題,西方出現了生態女性主義,現以多麗絲?萊辛為生態女性主義的代表,同時中國也開始向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尋求理論支持與指導,兩者融合,勢必為今日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新思路。

1.萊辛的生態女性主義觀

生態女性主義注重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人類中心論的觀念在西方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是一種政治與社會運動。蕾切爾?卡遜于1962年出版《寂靜的春天》拉開了當代環境運動的序幕。麥茜特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自然之死》一書認為:要將“自然歧視”與“性別歧視”聯系起來,開創對二元論的批判。在90年代至21世紀生態女性主義蓬勃發展。這一觀點批判人類中心論,反對男性中心論,希望維持生態平衡,建立和諧社會。多麗絲?萊辛生態女性主義觀著重探討自然歧視與性別歧視的內因。多麗絲?萊辛一直是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的踐行者。萊辛反對人類中心論和男性中心論。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萊辛展示了生態困境、人類生存困境。多麗絲?萊辛生態女性主義觀著重探討自然歧視與性別歧視的內因,但在試圖尋求解決途徑之時,遭遇困難。要解決生態問題、倫理道德問題或可在儒家思想中尋求理論支持。

萊辛關注人與自然地關系、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萊辛的生態女性主義觀在很多方面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如非人類中心論,這為二者相融提供了前提。如何在生態女性主義視角下擺脫困境,萊辛及其他生態女性主義者在解決此類問題時遭遇瓶頸,儒家思想或可為其提供理論支持與指導。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

本文欲從三個角度說明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首先,儒家思想持有有機整體的宇宙自然觀?!八臅r行焉,百物生焉”體現了孔子把萬物納為一體的自然觀?!睹献?盡心》里提出“親親”、“仁民”、“愛物”,強調以仁愛之心對待天地萬物。張載的“民胞物與”觀點表明其宗旨是和平共處、萬物一體。

其次,儒家思想強調非人類中心論。雖然儒家思想關注人的主體性,但其也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整體性,強調萬物平等。張載“乾坤父母,民胞物與”說明人與萬物在天地中同樣渺小。儒家思想雖要發揮人的主體性,但其目的非征服自然、掠奪自然,而只為人類能夠尊重自然、養護自然。大禹曰:“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敝芪耐踉唬骸吧搅址菚r,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升網罟,以成魚鱉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庇纱丝梢?,儒家思想更傾向于非人類中心論。

再次,荀子的性惡論及控制自身欲望的觀點在生態層面具有新價值。荀子提出“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睂Υ?,荀子提出了對待欲望的節制理論。荀子的節欲論,在今天人類為一己欲而大肆掠奪自然之時,無疑對人類的貪欲起到扭轉、糾正與指導的作用。荀子的性惡論及控制自身欲望的觀點體現了他的道德觀、倫理觀。荀子注重節欲、注重道德水準提升,可促進生態良性發展。

儒家思想的整體觀、非人類中心論與節欲論具有邏輯性、較為全面,這對“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態領域中的新發現具有重大意義。

3.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相似性

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具有可能性。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近年在中國得以接受為生態女性主義本土化提供了先決條件,可以預測生態女性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趨勢。2003年韋清琦在《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訂的一枝奇葩》一文中介紹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的現狀與依據、方法和實踐;2004年羅婷、謝鵬在《生態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中就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何以能成為文學批評、自然與女性的關系等加以述評。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中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為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的植入提供了先天土壤。多麗絲?萊辛作品及生態女性主義觀在中國得到廣泛回應表明中國對萊辛的研究是在自己的文化訴求中展開的。20世紀50年代,萊辛被譯介進中國,近年向麗華《多麗絲?萊辛研究在中國》,胡勒《多麗絲?萊辛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對萊辛做了綜述。八九十年代,研究多數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2005年,湘潭大學謝鵬發表的碩士論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其在中國的接受》一文說明了生態女性主義的發展脈絡及觀點、在中國的發展及意義。綜觀萊辛在中國的接受,其研究明顯體現出生態女性主義價值取向,中西方在探討道德修養、解決生態危機方面能夠相互借鑒。今日尚需進一步挖掘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潛力,促進其在道德倫理修養方面的提升作用。萊辛的生態女性主義觀在中國得以接受顯示中國呈現生態女性主義本土化趨勢,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克服其局限性后與之碰撞與融合,必為解決生態問題與道德問題提供支撐與指導。

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兩個方面具有相似性。首先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思想皆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二者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二者認為萬物起源相同。儒家認為“天地者,生之始也”,即天地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皆以天地為父母,彼與此皆為天地之子,萬物如兄弟姊妹,平等共處,皆因自然萬物起源相同。萊辛在其作品《野草在唱歌》中,把自然與女性結合起來,認為自然與女性的相似處首先體現在二者為起萬物源,女性為母,繁衍后代,是人類的母親;大自然是萬物的母親,皆在自然中孕育成長。在世界本源的認識上,兩種思想的觀念是一致的。第二,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思想皆有整體觀?!吨杏埂氛f:“萬物并齊而不相害,道并齊而不相悖?!比寮艺w觀的發展順序是從個體出發,然后是家,然后發展至國、至天下,即從個體到整體、從人類到自然萬物皆為一體,此為天人合一的核心。

其次,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針對自然資源皆提出可持續的發展觀。儒家在自然資源的利用方面提出了可持續的發展觀。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闖兀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庇纱丝梢姡糯慕y治者及思想家及其注重自然資源的及時養護,之后才是合理的利用,以利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儒家注重道德水準提升,可促進生態良性發展。

時移世易,人類以發展的腳步飛快走到今天,為滿足人類的私欲,人類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利用,造成了嚴重后果,萊辛在其作品中把生態問題作為重點向人們展示由此而帶來的困境。萊辛在作品中描述自然對人類的反抗與懲罰,對人類的過度開發敲起警鐘。生態女性主義者針對自然提出了合理運用自然資源的主張,當前的生態女性主義者在面對生態危機時,依然可以向古老的儒家思想尋求理論基礎,使之成為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儒家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注重于防患于未然,生態女性主義者的主張是在自然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之時提出,但二者的終極目的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從而人類才能得以長久存在。

生態女性主義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具有重大意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態女性主義的深化發展提供新向度。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生態與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很多學者、作家試圖向古老中國的哲學思想尋求理論依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與西方的生態女性主義與有著高度的契合點,為生態女性主義的深化發展提供新向度。闡釋萊辛作品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觀及其所遭遇的困境,揭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對之所提供的理論支持,將理論論證與實質論證科學地結合起來,使結論具有客觀性,從而深化完善西方生態女性主義;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的本土化發展及其所帶來的現實意義與學術價值。

〔參 考 文 獻〕

〔1〕傅華.生態倫理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李銀河.女性主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齊丹.多麗絲?萊辛獨特的女性主義視角〔D〕.濟南:山東大學,2011.

篇2

【關鍵詞】儒學;現代意義

我國自古以來就被稱作禮儀之邦,威震四海,聲名遠播。對此,有的學者認為儒學有功于中國,孕育出漢唐盛世;有的學者認為儒學危害中國,是落后的罪魁禍首。20世紀從“五四”運動到“”,反復批判儒學。到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重新研究儒學,肯定儒學的漸多,開始祭孔并且規模越來越大。中國的高速發展,究竟是批判儒學的結果,還是尊崇儒學的結果?當今如何看待儒學?有的人提出“必須全方位地復興儒教”,提倡尊孔讀經,立儒教為國教;另一些人則認為孔子儒學是“早已退出歷史舞臺的發了霉的意識形態模式”。

儒學產生于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是一種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于一體的系統的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一般人們把儒學分為先秦儒學、宋明儒學和現代新儒家三個時期。而現在學者們關心的是,在西方文化沖擊下如何匯通儒學與西方文化,如何繼承和發揚儒學的優秀傳統,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問題。

儒學作為中國二千余年來流傳不息的文化主體之一,具有豐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論,而且對東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影響,甚至也是東亞一些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等國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儒學作為東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與西方文化的互補性,也正在越來越為世界有識之士所矚目。我認為:神化孔子,全盤復興儒學,不合現代社會的實際,行不通;丑化孔子,全盤否定儒學,有悖中華民族的精神,要不得。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地加以繼承,才是正道。

第一,我們中華民族正處在偉大的民族復興的前夜,此時此刻,必須回顧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雅斯貝爾斯(1883~1969)曾提出“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老子、孔子等等,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叭祟愐恢笨枯S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對這一開端的復歸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不斷發生的事情?!?/p>

第二,新的世紀,我們的國家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問題。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也必須有個對自身“文化”上的自覺。什么是“文化自覺”?先生說:“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來研究我們民族文化的歷史和它發展的前景,就必須適應當代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形勢,即“新的軸心時代”到來的文化發展的新形勢。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以每年百分之八以上的速度增長,物質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這都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卻不斷下降,人們唯利是圖,將金錢視為一切。假冒偽劣盛行,連伊利,蒙牛這些大企業都往牛奶里摻三聚氰胺等等,都說明我國的道德確實到了嚴重滑坡的時期。那么能不能拯救當前的道德危機?能,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我相信,也一定能繼續適用現在的社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要愛人,從愛自己家的人開始,愛周圍的人,再到愛所有的人,再到愛自然萬物。義就是合宜的事情,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能做。禮就是對人要彬彬有禮,這不是虛偽的禮節,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禮貌。智就是智慧,就是明辨是非的能力。信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誠實,不爾虞我詐,不騙人,誠實做人。二是要講信用,但不是一定要說到做到,要講大節不講小信。我認為,儒學能夠起到春風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能夠凈化人的內心,提高人的道德和文化水平?,F在,我們必須要重新認識儒學,了解儒學。吸收儒學的精華,堅決反對全盤反對儒學。我們如果能密切結合時代的問題和精神,把儒家這些學說中所蘊含的現代意義充分闡發出來,則必將大大有益于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而古老的儒學,也將由此萌生出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周桂鈿.如何看待儒學升溫[N].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2006-3-27.

[2] 金小方.從儒學分期說看現代新儒學的走向[J].學習與實踐,2007(4).

[3] 師麗娜.渾然與物同體――程顥的仁者境界[J].大眾科學,2007(12).

篇3

【關鍵詞】宋代;花鳥畫;美學思想

宋代是一個藝術轉折的時代,從宋代開始詩、詞、歌、賦達到頂峰狀態,有了各自完整的體系及風格流派,繪畫中人物、山水、花鳥完成各自的獨立領域,形成各自里程碑;宋代是思想開放的時代,綜合道、釋、儒的思想流派,以及以此基礎上產生的程朱理學,并雜糅了唐五代以來外來的文化、思想的影響,形成當時主流文化及審美取向,其美學思想影響著元代以后文人畫的發展。宋代皇家畫院的建立,使得大批文人開始重視繪畫,專職的畫家亦有機會大展拳腳,因此產生了一批極具代表性的宋代花鳥畫小品的精品。如南宋李安忠的精致的、書寫性的《竹鳩圖》,硬挺的線條不僅顯示出作者書法的功力,也讓這竹枝那青翠挺直又帶著韌性的特征完美地呈現出來。中國花鳥畫藝術也是在宋代取得不朽的地位,其內容豐富,果蔬、花卉、禽鳥、物品無一不包含,并在皇家畫院中形成一派院體花鳥畫的主流,它的藝術思想反映著宋代皇家的藝術主流思想,也從一個側面代表著當時社會的美學思想。正是在宋人美學思想的影響下,使得宋代花鳥畫達到了一個巔峰,思想的開放也爆發出筆墨的變化。當時有崔白不同于院體畫富麗堂皇的閑逸情懷,亦有文人梁楷引領中國水墨寫意畫的風潮,也有文人蘇軾在書法上的巨變,這些變化不能不說是當時美學思想積淀及思變的結果。追尋這種變化背后蘊藏著的美學思想積淀及變化規律對我們這個時代藝術的發展是有借鑒的。

一、花鳥畫在宋代的地位

宋代在中國繪畫歷史上是比較重要的階段。從宋代開始,山水、花鳥、人物三種畫科形成各自獨立發展的領域,皇家畫院的建立也使得中國傳統繪畫達到了空前的歷史地位,藝術典籍層出不窮?;始耶嬙壕幾摹缎彤嬜V》、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鄧椿的《畫繼》、郭熙、郭思的《林泉高致》、韓拙的《山水純全集》、米芾的《畫史》、沈括的《夢溪筆談論畫》、饒自然《山水家法》等。其中,宋代重要的皇家藝術典籍《宣和畫譜》,全書共20卷,著錄宋徽宗時宮廷所藏的魏晉以來歷代繪畫作品,共計畫家231人,作品6396件。按題材分為十科:道釋49人,人物33人,宮室4人,番族5人,龍魚8人,山水41人,畜獸27人,花鳥46人,墨竹12人,蔬果6人。只看花鳥科就記錄有46人,若按廣義的范圍來理解花鳥畫,可以把畜獸、墨竹一起并入,有85人,可見花鳥畫在上流社會很是繁盛。不過這種體現在數量上的繁盛與花鳥畫的地位并不成正比。北宋米芾曾在《畫史》中提道:“鑒閱佛像故事圖,有以勸戒為上;其次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云霧景為佳;其次竹木水石;其次花草;至于仕女翎毛,貴游戲閱,不入清玩?!雹賹τ谶_官顯貴者,花鳥畫是用來“貴游”“戲閱”“賞玩”,并不列入上流的物品,更介乎于娛樂、游戲之物。雖然只屬于上流社會的“”,但其藝術造詣是不可否認的。在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對當時的花鳥畫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雹谟纱丝梢?,花鳥畫在當時的藝術成就已經與山水、人物齊平,又由于其作為獨立藝術開始發展的起始較晚,因此在當時的發展態勢更是迅猛。

二、宋代花鳥畫的美學思想特征

宋代花鳥畫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呈現在歷史舞臺。作為人類精神層面的創造,其隱含的思想、呈現的面貌必然受到其時代主流精神觀念的影響,因此要剖析宋人花鳥畫的美學思想就不得不先討論宋代時期的社會主流文化思想。宋代在文化政策上,提倡開放的、兼容并蓄的文化態度,因此在宋代社會主流文化思想中,既有儒家的“德治”“禮治”“人治”,也有釋家的“一切皆空”“因果”和道家的“無為”“道法自然”。同時,還有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道家、釋家為行為、思維方式的程朱理學也在這一時代從青澀發展到成熟。而宋代的美學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一)“修身養性”的行為自覺,“格物致知”的繪畫理念

在儒家的影響下,宋代花鳥畫有著格物致知、修身養性的思想特征和行為自覺。儒家提倡的德治、禮治和人治占據宋代社會文化主流思想的很大一部分。其中“德治”思想主張用道德感化人,“禮治”用君臣尊卑倫理規范約束人,“人治”重視人的本質發展,把人當作可以變化并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提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逼渲小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首要任務即為“修身”。作為有治國平天下志向的君子必須增加自身修養,積累文化底蘊,這個思想左右著治國平天下的人們。其為何人?答曰:貴族、文人士大夫、普通民眾等,占據著社會各階層,是社會的主流。在宋代畫院中,畫家均須參加考試,并根據詩文進行創作,考進畫院皆有官品在身。每個人都飽讀詩書,不是腦中空泛之輩。儒家的行為、思維方式,讓花鳥畫家修養深厚、厚積薄發、胸中有竹。再看上述引文中的“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這種儒家提倡的認識世界的方式,讓花鳥畫家崇敬自然、貼近自然。從大自然的造像中提取各自的素材,并養成認真觀察,深究物象細節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造型規律,然后著手個人的繪畫創作。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提道:“鳥獸草木之賦狀也,其在五方,自各不同,而觀畫者獨以其方所見,論難形似之不同,以為或小或大,或長或短,或豐或瘠,互相譏笑以為口實,非善觀者也?!雹塾钟忻鞔洳u宋畫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句:“晁以道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嘣唬骸怂萎嬕??!雹芩萎?,畫非只畫畫中之意,存畫外之言,詩中藏畫,畫中藏詩,互為延伸,難能可貴。詩與畫皆為內心的映照,由內而外的創作方式正是儒家通過內省的修身理念,帶動了從人的內心世界來認識外物的格物方式。契合了中國繪畫由內而外的獨立創作行為,讓繪畫不僅成為記錄歷史事件的手段,更成為修身養性的途徑。

(二)“清靜無為”的內心追求,“守靜篤”的畫面意境

道家、佛家清靜無為、順應自然的思想使得宋代美學呈現清雅與靜謐的美學追求。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注重養生,希望生命無限延長。道家思想核心為“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形神兼養”等?!独献印贰肚f子》有“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等。道家的“守靜篤”“心齋”“坐忘”與佛家的“空”“清靜”雖主張不同,但修行行為卻相似。道家的這種順應自然、親近自然、與自然合而為一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影響著宋人的處世方式,對于美學觀念的影響則在于觀察自然時、表現自然時的處理方式。在道家、釋家求真、恬淡、守靜篤的精神影響下,宋代花鳥繪畫中體現出靜謐、恬淡的意境追求,畫面顯現出親近自然、貼近自然的清靜、情志等。畫家通過自我修養、內觀反省的思維方式認知世界萬物,以涵養心性的修為方式滋養自身藝術厚度,以求厚積薄發、胸有成竹,這樣的修養方式所催生的宋代文化是一種平淡恬靜的審美觀。與繪畫想通的書法、琴棋、詩歌等藝術形式,其追求的審美觀念也是那種平淡、細膩的情感。佛家的世界萬物皆有因果,與畫理相通?!疤峁P時澄心靜慮,意在筆先,神思專一,不雜不亂,然后落筆……詳審四時,榮枯老嫩,隨意下筆,自然枝葉活動,生意具足,若待設色而后成竹,則無復有畫矣。”⑤落筆之前講究靜心、專一,描繪花鳥樹木要符合自然中事物的規律、結構、四季枯榮等特征,這與道家的清靜、順應自然的理念是分不開的。

(三)“窮理”的繪畫執著,“內省”的涵養方式

宋學影響和啟發了宋代的繪畫觀念中平淡天真的生動意境、引人深思的言外之意。宋代繪畫講求自然生動,畫理通自然之理,畫面中的景、物、情、趣都應符合自然的規律。藝術造詣極高的宋徽宗畫仙鶴居然能深究至仙鶴踏石左右腳的先后,并以此嚴謹的態度來挑選宮廷畫師,可見其對自然之理的追求。這種“窮理”的執著影響著其時代的繪畫理念。北宋仲仁《華光梅譜》就有對于花卉畫法嚴格要求:“三十六?。褐Τ芍改?,落筆再填。停筆作節,起筆不顛。枝無生意,枝無后先。枝老無刺,枝嫩刺連。落花多片,畫月取圓。樹老花繁,曲枝重疊?;o向背,枝無南北。雪花全露,參差積雪。寫景無景,有煙有月。老干墨濃,新枝墨輕。過枝無花,枯枝無蘚,挑處卷曲,圈花太圓。陰陽不分,賓主無情?;ù笕缣遥ㄐ∪缋?。棄條寫花,當椏起蕊。樹輕枝重,花并犯忌。陽花犯少,陰花過取。雙花并生,二本并舉?!雹弈纤乌w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畫辯》亦寫道:“人物如尸似塑,花果如瓶中所插,飛禽走獸但取皮毛,山水林泉模糊遮掩,屋廬高大不稱,橋彴強作斷形,山腳水源無來歷。凡此數病,皆謬筆也。”⑦可見宋人繪畫窮盡自然之規律。宋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同時擁有道家、佛學的行為、思維特點。道家講究思辨、講陰陽,佛學講一切皆空,在修養方面道家、佛家均“主靜”。“理學影響下的宋代文化的內省思維方式、格物致知的認識方法、涵養心性的修為方式以及平淡的審美觀,啟發了宋代繪畫觀念,而繪畫觀念規范了繪畫實踐,而繪畫實踐又豐富了理學的實踐方式?!雹鄰倪@樣的思想觀念中可窺見宋學在修身養性、提高人格修養方面與禪宗、道家注重個人內在修養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宋代花鳥畫美學思想中體現出注重個人心性涵養的積淀、平淡恬靜的畫面意境、規范的繪畫法度、畫面的弦外之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繪畫意境。明代董其昌也在他的《畫旨》中提道:“東坡有詩曰:‘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余曰:‘此元畫也。’晁以道詩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嘣唬骸怂萎嬕病!庇纱丝梢姡鋵嵁嫷氖钱嬕膊皇钱?。當然影響是互相的,理學影響了宋代繪畫的思想觀念,規范了格物致知的繪畫觀念及創作實踐,繪畫也反過來豐富了理學的修養方式,與詩、詞、歌、賦的藝術形式一起作為個人的心性修養途徑。這與宋代繪畫講涵養功夫,注重畫家自身素質有很大關系?!袄怼敝诶L畫,不僅使得畫家正確對待自然之規律,也使得繪畫作品有了更耐人尋味的境界。如“四君子”“歲寒三友”之類的題材,描繪景物的同時也在表達畫外之人性、品行,花卉作品也蘊含著“一花一世界”的比興與聯想??梢姡螌W思想與美學思想是互通的。宋代美學思想表達出對事物的觀察、思考和描繪追求自然的規律、道理,同時用外物的比興隱喻和內在的內省及窮其道理表達執著。

(四)怡情雅興的“”,脫離束縛的灑脫

由于宋歷代皇帝的推崇,宋代畫院主導著宋代時期的主流審美思想。而宋代畫院最初成立時,原五代時期畫院的高手都在宋畫院供職,因此宋代畫院的審美特征及美學思想,均可與唐五代繪畫思想相銜接。而花鳥畫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西蜀時畫院畫家黃筌、黃居寀父子。皇室子孫們從小接受經典藝術作品的熏陶,各自有著自己的藝術建樹,其中不乏藝術大家。擁有階層領導者及藝術支持者的雙重身份,其藝術導向無疑對藝術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南宋鄧椿《畫繼》中有這樣的描述:“徽宗皇帝天縱將圣,藝極于神。即位未幾,因公宰奉清閑之宴,顧謂之曰:‘朕萬幾馀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拭馗爻錉钜纾俦断瘸?。又取古今名人所畫,上自曹弗興,下至黃居寀,集為一百帙,列十四門,總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覽集》,蓋前世圖籍,未有如是之盛者也。于是圣鑒周悉,筆墨天成,妙體眾形,兼備六法。獨于翎毛,尤為注意,多以生漆點睛,隱然豆許,高出紙素,幾欲活動,眾史莫能也?!雹崴位兆诘淖髌分校B畫占了很大的比重,且有很高的造詣。從他追究仙鶴走路先邁哪條腿的執著開始,他的藝術傾向即引領了皇室貴族、官宦文人中的一批花鳥畫藝術精品。從其作品來看,不難看出他對自然的尊重、對藝術創作的認真態度與窮理的繪畫理念,以及崇尚線條精細、色彩豐富、追求恬淡天真的審美觀念。亦可管窺“黃家富貴”的富麗堂皇、精致細膩的畫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花鳥畫在當時是皇室貴胄們的賞玩之物,北宋米芾曾在《畫史》中提道:“鑒閱佛像故事圖,有以勸戒為上;其次山水,有無窮之趣,尤是煙云霧景為佳;其次竹木水石;其次花草;至于仕女翎毛,貴游戲閱,不入清玩?!雹鈱τ谶_官顯貴者,花鳥畫是不列入清雅的賞玩品,更介乎于娛樂、游戲之物,只屬于上流社會怡情雅興的“”。既然是“”,那肯定追求“趣”“意”,不會那么工整而正統,正是它不用那么“循規蹈矩”才能顯示出脫離束縛的灑脫。也正是因為有“”的身份,才使得花鳥畫脫離傳統的藩籬,樹立起獨特的藝術面貌。

結語

篇4

一、傳統建筑欣賞融入信息技術

身處在中國古典園林典范的江南蘇州,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美。一座亭、一座橋、一房屋,都透著中國人的道家哲學。這樣的民族文化精粹,我們有義務讓學生了解。本著這樣的初衷,我嘗試在信息技術課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當三年級學生進入畫圖學習環節時,第一課的初識畫圖,我就準備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古今江南園林圖畫、江南水鄉國畫,給學生欣賞。學生都是眼睛睜得大大的,看到高興處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然后我話鋒一轉,引出了畫圖軟件。這樣一方面學生領略到了古建筑的美,另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舉兩得。在接下來的畫直線、曲線、畫方形和圓形等課中,我用江南的瓦房、亭子、拱橋、石凳代替書本上的水屋、花盆、五環的一些練習圖形,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在組合圖形和主題創作出幾課時中,學生為了創作好作品,主動觀察平時經常被疏忽、習以為常的古建筑、古園林,幫助學生更好地繪制作品,讓學生對祖先創造的古園林、古建筑有深入的理解。

二、傳統文藝融入信息技術

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春秋的《詩經》、戰國的《楚辭》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等,都是華夏文明的偉大成就。是我們認識先人思想、傳承傳統必須了解和繼承的知識。信息技術學科有這個責任,也有一定的優勢。在教學“WPS文字”部分內容時,我適當地對操作內容進行了微調。比如在輸入文字一課時中,出示短小一點的唐詩,先讓學生讀一讀,再讓學生比賽輸入古詩,從中讓學生多一點地接觸傳統文學。在“編輯文檔”、“插入圖片”、“美化文檔”等課時精選古代散文和長一點的詩詞、相對應的山水畫。在學生操作時,以中國古代名曲音樂伴奏,讓他們融入古代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得到熏陶,從而愛上傳統文學和藝術。最后制作電子小報環節,主題是“介紹一首詩、詞,并談談對它的體會”,結合作文要求,讓每位學生在信息技術上制作圖文并茂的電子小報,并在全班交流,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想法。從被動地學習傳統文化,到主動地吸收和消化知識,內化為內涵,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內涵。

三、傳統習俗融入信息技術

我在四年級上學期的WPS演示這部分教學中,一切都圍繞“中國傳統節日”開展。適當布置課外作業:比如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我就要求學生先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在過節時的精彩留影,如果有電子圖片文件的,就通過郵箱或者U盤準備好。并聽聽長輩講講這些節日的故事和來歷,可以在網絡上搜索節日的相關內容。制作過程中盡量讓幻燈片充滿學生對節日特有的體會和感受,加深對節日的印象。在“插入影片和聲音”一課,我事先準備好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的視頻,學生根據制作內容,選擇合適的節日視頻內容,讓學生對一些傳統節日有正確和正統的認識。在“插入超鏈接”的鏈接到“外部網站”練習時,我準備了“http://.cn/ch-jieri/”、“http:///”……幾個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的網站,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有全面的認識。在最后的“主題活動”課上,我讓小組里面先交流,并舉出制作得最好的學生。在全班代表小組進行匯報演示交流,立體地向學生展示出我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知道它們不僅歷史久、意義深,而且好玩、好吃,讓學生認識到國外洋節有的環節我們都有,我們傳統節日有的,洋節不一定有,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以過傳統節日為榮。

四、傳統思想融入信息技術

篇5

陳麒峰的會客室看上去更像個茶室。泡上一壺純正的臺灣洞頂烏龍,嫻熟的茶藝、清新的茶香,讓人很難把他與濃烈的白酒聯系在一起。陳曉娜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透著北方人干練又爽快的勁兒。

在寶島臺灣,“八八坑道”如同茅臺、五糧液一樣家喻戶曉,它與金門高粱是臺灣白酒市場的兩大領導品牌,市場占有率近九成。“八八坑道”品牌是臺灣統一集團旗下世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擁有的白酒品牌,是臺灣白酒市場主要領導品牌之一,是最能代表臺灣風情及精致文化底蘊的超值窖藏白酒。在福建和廣東等省,八八坑道酒的知名度也非常高,凡是宴請貴賓的時候,八八坑道酒也是必點的酒品。

在中國大陸,“八八坑道”的營銷策略主要是借助統一集團下屬的便利超市進行網絡鋪張,但設立品牌形象店還是第一次。說起在濟南設立“八八坑道”形象店的初衷,陳麒峰說,“經過對當地消費能力和對白酒接受度的考察,我們確定把濟南作為拓展北方市場的第一站?!?/p>

在商言商。就白酒市場而言,山東不但是全國有名的生產大省,更是消費大省之一。山東省白酒市場競爭激烈,因為得山東白酒市場就會得到極大的發展空間。在內地只要在山東省白酒銷售站穩腳跟,那么就會占領行業銷售總額十分之一的市場。山東人愛喝酒,尤其愛白酒,白酒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為重視山東市場,“八八坑道”在山東省算是很早進入的臺灣白酒品牌,各經銷商也看到品牌未來的發展性,無不全力以赴。夫婦二人在接下“八八坑道”的經銷經營權后,從原本的不熟悉,靠著一點一滴的努力,到了2009年,已經有了一些成績。為了與“八八坑道”更密切地結合,他們決定開出山東省第一家“八八坑道”形象店?!拔覀兿Mㄟ^濟南市場輻射帶動東北三省以及天津等長江以北的白酒市場,而且“八八坑道”也可以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高品質的產品。什么東西都有保質期,但是酒是越陳越香,如同人的感情,也是越交往越深厚。陳麒峰說,選擇濟南,有地域上的關系。山東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而寶島臺灣可以說是儒家思想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對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種文化的相通,讓他有了認同感和親切感。

身為濟南人,陳曉娜有著更多感情成分在里面,因為對家鄉的情結,他們最終選擇落腳在濟南,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常住濟南。“這里是我的家鄉,很親切,而‘八八坑道’酒融匯了寶島臺灣的文化風情,希望能給濟南人帶來原汁原味的臺灣風。尤其是濟南飛臺灣直航之后,兩地的聯系會更加密切,‘八八坑道’也能成為聯系兩岸的一個文化橋梁。”她說。

除了營銷策略的變化以外,“八八坑道”在市場推廣上,還打起了“兩岸牌”。

“八八坑道”高粱酒是臺灣最具盛名的白酒品牌之一,關于它的名字來歷,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故事。

八八坑道原是防御坑道,由花崗巖石構成,因為花崗巖層地質結構十分堅硬,工程相當浩大艱辛,歷時近10年,最后終于在1974年打通,全長兩百多公尺。當時時逢八十八歲,于是時任馬祖防衛司令部的司令便給這個坑道命名為“八八坑道”。同時也因為“八八”與“發發”音近,命名為“八八坑道”,也有自己吉祥發達、萬事如意、升官發財的討喜意涵。后因戰地政務解除,八八坑道不再被賦予軍事功能。

后來曾在馬祖當過兵的馬祖中興酒廠的廠長發現,當年因戰爭而挖的坑道,其濕度、溫度等正好適合作為酒窯,坑道就被用作窖藏產品酒存放。很快人們就發現,八八坑道用來貯藏酒類真是得天獨厚。酒在坑道里儲放一段時間后,味道更加純厚有味,故而現在八八坑道成為馬祖酒廠窖藏老酒和高梁酒的最佳場所。在這幽暗的坑道中,不同年份窯存的美酒成行成列,蔚為壯觀。如今八八坑道不但是馬祖酒廠窖藏老酒與高梁酒的最佳場所,而且成了旅游的熱點。游客一靠近坑道口,就可聞到濃濃的酒香味。

后來,統一集團干脆把“八八坑道”注冊成臺灣特產白酒的名稱。正因為靠了八八坑道,馬祖的酒先后在臺灣本島上的品酒會上奪得了不少的大獎,成了馬祖的名品。可以說,“八八坑道”見證了兩岸從戰爭到和平發展的歷史?!熬剖窃胶仍綕猓M_灣白酒成為一座橋梁,見證兩岸的繁榮與未來?!?/p>

目前進入山東市場的有“八八坑道”七款產品,每款白酒從酒瓶到包裝,創意獨到、外觀優美,與品牌內涵緊密契合?!皟砂斗闊焹簦拥谰葡銤?;窖藏蘊佳釀,好酒才甘醇;舉杯共邀酒,一品即鐘情”,這幾句話道出了“八八坑道”的愿景。

對于開設形象店的形式,陳麒峰解釋說,這是打破傳統白酒的營銷模式。在“八八坑道”的形象店,你可以親眼看親手摸,甚至可以免費開瓶試飲,在購買之前先體驗。這種開放式的形象店體驗,既保持了產品中高檔的層次,又能親近消費者,把消費者當做好朋友來對待。“好東西要與好朋友分享,我們帶來了臺灣最好的白酒,與朋友們分享,酒香情更濃?!?/p>

Chen Qifeng is fromand has been engaged in business on the mainland of China for many years. Over the years, he has settled in Jinan and married a local girl Chen Xiaona. Now, the couple have introduced Tunnel 88―a famous liquor brand from Taiwan―to Jinan and have established an Image Shop of Tunnel 88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also is the first image shop of Tunnel 88 o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hrough the strong liquor, they aim to link the feeling ofand the mainland.

Tunnel 88 is as famous inas Moutai and Wuliangye are on the mainland. Tunnel 88 and Jinmen Sorghum―another liquor―make up two leading liquor brands in Taiwan, accounting for nearly 90 percent of the market share in Taiwan. On the mainland of China, Tunnel 88 avails itself of the convenience stores of Uni-President to sell its products. Nevertheless,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age Shop is now established in Jinan. Talking about his original purpose in establishing the Tunnel 88 image shop in Jinan, Chen Qifeng said: “Through surveying the local consumption ability and the acceptance level of liquor, we decided on Jinan as our first st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arket in North China.”

“We wish to promote the market in th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as well as the market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rough Jinan. Moreover, Tunnel 88 can act as a high-quality product for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and the mainland, which can compete with Moutai and Wuliangye. All things have a shelf life. However, for liquor, the older, the better, which is like the human feeling, frequent exchanges make for stronger feeling,” said Chen Qifeng.

As a Jinan local, the Image Shop means even more to Chen Xiaona. Most the year, they stay in Jinan. “Here is my warm hometown. Tunnel 88 encapsulates the cultural custom of Taiwan. I hope it can bring about the genuinestyle for the Jinan people. Once the direct flight from Jinan tois available, the link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will be more frequent. Tunnel 88, therefore, will become a bridge across the straits.”

篇6

根據資料,至阿城“福寧萬壽”錢發現以前,惟一一枚“福寧萬壽”宮錢是王蔭嘉先生于民國二十八年所獲,據傳是高郵泉家宣愚公舊藏。同時,王蔭嘉先生認為:“則此品為太上皇帝(高宗)八旬萬壽,天申節親書所鑄。以頒賞群臣也?!彼螘r皇帝的生辰日稱為萬壽節,錢局往往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這似乎是宮中的一種慣例。

《中國錢幣》2006/3期刊有何銀銓先生所撰《南宋“福寧、坤寧、慈寧”萬壽錢考》一文,對上述結論有不同見解,他認為福寧萬壽錢是在位皇帝的萬壽泉。

關于“福寧萬壽”金錢的材質問題,何銀銓先生在文章結尾特別提到:“福寧萬壽”金泉,筆者始見于1988年再版的《泉幣》第二期,而后上海出版的《古錢幣圖解》第210頁,亦刊有“福寧萬壽”錢圖拓,圖下標二上R9,表明是孤品;而不標幣材,按常規,古泉幣圖拓只表(疑是標字)非銅質的,反之即是銅質,經細辨此二圖同,應是同一枚泉,難道是印刷中的漏誤?筆者就此曾請教過作者先生,答復是:我沒有做過金相化驗,但據我的目測,實是銅質,銅質很好,帶金黃色澤。

這段文字至少說明了三點:

一、《泉幣》第二期和《古錢幣圖解》所載的“福寧萬壽”錢拓是同一枚錢,既然是孤品,那么,此拓圖的原錢就應是王蔭嘉先生舊藏;

二、《古錢幣圖解》作者親眼看過圖拓上的那枚原錢;

三、原錢不是金質而是銅質,因為作者是有名的錢幣學者,不至于金銅不辨。

這樣說來,如果《古錢幣圖解》上的錢和《泉幣》所載是同一個東西,那么我們應該相信《古錢幣圖解》作者的識別力,即所謂“福寧萬壽”金泉實際是銅質。

既然圖譜所載的所謂孤品“福寧萬壽”金錢已經被親眼所見的人認定是銅質,而我手中這枚也是青銅質。那么,倒底有沒有鑄過金質錢,沒有近人所見或實物證明,就不得而知了。

據北京陸昕先生看過這枚阿城“福寧萬壽”宮錢后認為,這枚錢的包漿是南方水坑。這就又給它的來歷蒙上一層神秘色彩。

我的這枚“福寧萬壽”宮錢,倘若店家所言不謬,為什么會出現在遠離南宋政權的金地呢?

靠古錢生意從南方流到北方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此錢極少見,從要價上看不大可能是交易的原因到了北方。

有一條史實似乎能提供一點蛛絲馬跡,宋金對峙期間,宋朝頻繁地遣使大金。赴金使節團體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優秀人才。靖康、建炎前后宋朝向金派出了大批使節,金朝扣留大量使團以逼迫這些文人名士為金朝及其傀儡政權服務,這些宋使不畏金人的威逼利誘,堅守民族氣節,維護了民族尊嚴。同時,他們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向女真族傳播了儒家思想,從而為促進女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金朝文化在發展中已達到很高水平,“一變五代、遼季衰陋之俗”。金代文化藝術繼遼、北宋之后而不斷發展,超過了遼,在北宋之后與南宋平行,構成當時我國文化發展的南北兩大支。在我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起著“上掩遼而下軼元”的作用。

這枚錢有沒有可能是由宋人帶到金地的呢?

篇7

關鍵詞:客家諺語 兩性意識 差異

客家諺語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客家文化的載體,它用精妙、詼諧的語言描述出客家社會生活、人情世故、道德倫常,是客家人的智慧結晶,傳遞出客家人的心理認同,真實地反映當時社會的整體風貌和群體意識。從古至今,客家人始終以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為其立身之本,以崇尚勤勞為其優良傳統,重視客家男女的婚戀婚俗。但是透過客家諺語,我們可以初步了解到客家社會是典型的男權社會,在社會人情的方方面面存在著較大的男女差異。在受教育上,男子始終擁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幾乎所有的女子與讀書無緣。在生活上,客家人一直崇尚勤勞,但是男女兩性卻在不同方面上表現其勤勞,才形成了所謂的“男主內,女主外”的現象。在婚戀婚俗上,從對待男女兩性要求的異同,體現出客家人男尊女卑的觀念。下面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客家諺語,來初步探索客家男女兩性意識的差異。

一.教育觀念

1.崇文重教----男女不平等

客家人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思想的熏陶,一直以來以讀書為貴。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客家處于地勢不平坦的丘陵地區,生活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客家人普遍認為若想要敬宗睦族,顯赫揚名,光前裕后并且改變自身命運,最終能夠永世流芳的辦法就是發奮讀書,爭取金榜題名,走進仕途之路。因此一些諺語在客家文化中也廣泛地流傳,不斷灌輸崇文重教的理念,鞭策客家人前進,形成了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社會風氣。例如以農耕為主的百姓認為“養崽要讀書,作田要養豬”、“要想食肉就養豬,要想出息就讀書”,否則“人唔讀書游幕,雞毛上秤人看輕”、“子弟不讀書,好比沒眼珠”、“目不識丁,枉費一生”。因為他們堅持的理念是“家傭潦樽櫻官從何處來”、“家中出秀才,好事密密來”。而當孩子不想讀書的時候,客家人經常會說“有田不耕倉庫虛,有書不讀子孫愚”、“撿漏趁天晴,讀書趕少年”、“天光唔起誤一日,少年唔學誤一生”等等。事實上,一些貧困的家庭是很難供孩子讀書,但也要賣田賣地,省吃儉用供養孩子讀書,而且,越貧窮的子弟就越要讀書,正如諺語云:“山瘠栽松柏,家貧好讀書”,只要你肯勤奮進取,也能做到“讀書肯用功,茅寮出相公”,從而擺脫命運的束縛。可見,耕讀傳家的客家人“以讀書為本,以興學為樂,以知識為榮,以文章為貴”[1],形成了古代客家社會普遍的崇文重教風氣,并成為客家人普遍的價值理念和重要的生活標準。

從這些諺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觀念十分濃厚,但是在過去,許多父母對男女受教育的態度卻存在著較大差異。對待兒子,是想方設法地供他讀書,望其能金榜題名,正如客諺云:“家傭潦樽櫻官從何處來”、“養子不讀書,不如養豬頭”、“男子不讀書,家計無路”。而對待女兒,卻嚴重忽視女性教育,正如諺語云:“教子過學堂,教女過娘家”、“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在傳統社會中,“除了個別書香門第之家的女子有機會讀書外,大多客家女子一般與學校無緣”[2]。之所以有這樣的男女差異,主要是受客家地區“男尊女卑”觀念的影響,例如當生育孩子的時候,客家人常會說“不生兒,只生女,不如回家養豬媽”,可見兒子在客家人心目中是處于多么重要的地位。此外,客家女子還受到生活條件以及經濟條件的制約,以致于多數女子長期處于文盲狀態。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女子的教育意識也逐漸覺醒,由當初的“須與男子同盡國民之義務”,到后來的“欲與男子享平等之權利”[3],隨后廣大客家女子也享受到與男子一樣的受教育權利,使客家女子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高。

2.崇尚勤勞----男主外,女主內

從古至今,崇尚勤勞這一教育觀念在客家文化中從未消失,它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以及客家人長期艱辛的遷徙生活中形成的。在客家地區,崇尚勤勞不僅作為一種精神弘揚,更是每個人都必須付諸行動的行為標準,客家人視其為農家的重要傳統美德。與此相反的“懶骨頭”、“死蛇懶蟲另”、“食死老公眠爛席”都是客家人最為厭惡的。在客家人生活的地區,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從小教育其子女應有勤勞意識,因為客家人普遍認為勤勞是解決眾多問題的根本。正如諺語所言:“早起三朝當一工”、“人勤地獻寶,人懶地生草”、“靠人糧滿倉,靠天空米缸”、“早睡早起,存谷米,遲睡遲起,鍋子吊起”、“夫勤倉倉滿,妻勤件件新”、“傳家處世皆宜忍,教子千方莫若勤”、“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等等。這些諺語都富有哲理性,說明勤勞勤快可以使人才能擺脫貧窮,而懶惰只能使人從富變窮。言語中也暗示著他們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吃懶做為恥的價值觀。但是客家男女在勤勞方面卻有不同的表現。正如客家諺語所云“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出門創業,女人在家守家業”。對于男人來說,他們“情愿在外討飯食,不愿在家掌灶爐”、“情愿在外做到死,不愿在家守嬌妻”,因為若只是停留在家鄉通過耕田來養家糊口,那么則很難維持整個家庭生活,所以男子在外辛勤地勞作。對于女子來說,由于“男子事于外”,于是家里的一切活,都是由女子來承擔的,形成了“女子事于內”,也使她們成為家庭的中心,需要扶持長輩,教養孩子,應酬親朋,整理家務,縫紉炊事,耕田種地等各種勞作而且在懷孕期間也常常到農田里耕作,正如諺語云:“早晨家頭窖尾,夜里針頭線尾,日里田頭地尾”,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面客家女子辛勤勞作的背影。

從有關崇尚勤勞的諺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客家人的價值觀里,勤勞是他們做人和維生的重要大計,也是他們靈魂中的一部分,只要抓住勤勞這個根本大計,一切任何困難都難不倒客家人。于是無論男女,都崇尚勤勞,但是勤勞的方式對于男女而言卻是表現在不同的方面。正因為如此,客家人的家庭才更為互助和睦。

二.婚戀婚俗

婚姻是家庭的開始。和西方的個人主義觀點不同,在傳統的客家社會中,婚姻的締結不僅僅是男女雙方的結合,更是兩個家族的聯合。夫妻關系是婚姻的中心,可視作一切社會倫常的核心與出發點。[4]以“夫妻”為核心的婚姻觀念和習俗,植根于傳統客家文化,既是客家社會生活的折射,更是社會生活下客家男女意識的反映。

1.傳宗接代――重男輕女

追根溯源,客家先民是來自古代中國北方,經過緩慢而長久的人口遷移來到荒野之南。在文化的從屬上,客家文化起源于北方的河洛文明,幾千年來受到儒家思想深刻的影響[5]。儒家著述《禮記?婚義》記載,婚姻與家庭的關系是“婚者,合兩人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者”。盡管古代儒學要求人們遵從禮法,孝侍長輩先賢,但婚姻的主要目的還是“傳宗接代”,即“下以繼后者”。在客家婚姻觀念里,這種傳宗接代往往表現為濃厚的生子觀念。“生養男丁,其意義”[6]大體有三:一是生子傳代,保家族后繼有人,香火綿延;二是生子為孝,與儒家思想強調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著莫大關聯;三是為自我生存,養兒防窮防老,即“養兒防老,積b防饑”。這種圍繞著生養男丁為核心的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刻地反映了客家社會的基本情況和男女觀念??图抑V語有云,“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妻賢夫禍少,子賢父心寬”。在艱苦的生存環境和世代勞作的傳統下,男性是家庭主要的勞動力和經濟支柱。無論在外謀生,還是主持家政,客家人普遍認為男性是家中的當家人,都是唯一的尊長。此外,因為女性長大后就要出嫁,所以只有男性才能成為家中的繼承人,身上被賦予了繼承家業、振興家族的厚望。男丁多寡是一個家族門戶是否興旺的象征,女性則難以獲得平等的宗法地位??图抑V語云“女不留在娘身邊,酒不留在酒糟邊”、“食仔的到半夜,食女的要多謝”,出嫁的女兒不再是家庭的一份子,年老靠子不靠女,反映出部分客家人認為“養女過家娘”,白白養育別人家的媳婦二十載。生下女兒被認為是妻子對夫家的愧疚,因此沒有能生下男孩的婦女往往會用“生女賠錢貨,無女也得過”聊以??图胰藗鹘y習俗“生兒三十要上紅,生女來年不添燈”,說的正是這種男女有異的生育觀。這種差異也來源于客家落后思想中對于生育的崇拜,認為女性最大的價值在于生育,女性的婚姻是為傳宗接代服務的,忽視了女性在夫妻和諧、家庭和睦中發揮的軟作用。

以上可以看出,以生子為核心的傳宗接代觀念,再次強調了男性崇高的宗法地位,錯誤地理解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忽視了女性為婚姻美滿所付出的努力,否定了女性的價值,體現出男性主體意識的落后性和封建性。

2.婚嫁風俗和行為要求方面的男女差異

客家人以傳宗接代為婚姻目的的婚姻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男尊女卑的思想,這種男尊女卑在婚嫁風俗和夫妻雙方的行為道德規范中也有所體現。

客家傳統的婚嫁風俗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色彩。客家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禮均由家中尊長(宗族排輩最高的男性)決定,女性沒有選擇夫婿的權力,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由男方家人對適齡女子進行選擇,經媒人說媒納吉行六禮成婚,故客家諺語有“來歷不明,是問中人;嫁娶不明,是問媒人”一說。女子對于婚姻,往往采取無可奈何的態度等待男方上門提親,正如諺語所言,“女兒羞自嫁,方便等渠(他)招”。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客家人的婚嫁禁忌繁多,男女觀念濃重。娶親問吉時,客家人對于“斷掌”的忌諱有一分為二的說法,即“斷掌查晡做相公,斷掌查母克死夫”,意思為斷掌的男人能夠步步高升,斷掌的女人則會克死丈夫,因而客家人認為可嫁斷掌男,不可娶斷掌女。客家諺語常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著狐貍滿山走”,女子入夫家門,為夫家人,便是自成親當天開始??图一樗讓D女一生的精神束縛也是從女子嫁入夫門的一天產生??图胰藦娬{家婆對媳婦的教育,以教化媳婦,從而維護兒子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男方家婆一般對進門媳婦百般為難,即“心臼不合家娘意,繡個蓮花也作鬼點火”??图抑V語里用“業舌婆婆,教毋好心臼”諷刺男方家婆對媳婦管束多且嚴厲。因而客家諺語中經常有“心臼講家娘,總系毋閑良”,“心臼毋賢良,出外泄家娘”來勸誡媳婦尊重家婆,用“罵多毋聽,打多毋驚”來提醒家婆管束媳婦。新娘入夫家前,要跨凹欄,意為“腳踏凹欄隨窩(凹)轉”,甘心在夫家做牛做馬。[7]在客家婚姻的風俗之中,關于男子的道德約束寥寥可數,但對于女子的約束卻數不勝數。為人妻,客家人要求“三從四德,四頭四尾”,用“食飯轉男聲,唔轉男聲骨頭輕”強調女子言語上的言聽計從。[8]關于名節問題,客家人對男女區別對待,對女子則是“一嫁二嫁,清堂雅舍;三嫁四嫁,茅寮草舍;五嫁六嫁,麻瘋叫化”。若是妻子無法生育男兒,丈夫被允許外出尋找婆麻生育。盡管客家婦女保持了不纏足、不束胸的天性,相對自強自立,但仍然無法改變小農家庭婚姻中男性一人獨尊、女性求全忍讓的狀況,嚴重壓抑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解放的自我意識,也導致了客家男性高度的自我認可和大男人主義。

三.結語

客家諺語具有口耳相傳的特性,記錄著客家社會男女意識的狀況和變遷。從中可以看出,傳統的客家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男權社會,在教育、婚姻方面均存在著明顯的男女差異。在教育上,客家人男尊女卑的教育觀念是客家社會男權處于主要地位的反映,教育上的不公夸大了男性的家庭和社會地位,導致了客家女性教育的遲滯,從而達到鉗制女性思想,并安于從父從夫從子的目的。在婚戀婚俗上,客家人強調男性一人獨尊,女性克己忍讓、顧全丈夫及家庭,表明傳統客家家庭和社會在男女角色理解上出現的偏頗,忽視了女性在家庭、社會上發揮的重要價值與作用。從客家諺語鋪展開來的客家社會畫卷中不難發現,客家社會下男女主體意識始終處在一個男性高度自我認可,女性長期壓抑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恰恰是受到傳統儒家的男女倫理觀深刻影響的具體表現。

“但隨著歷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潮流,近代以來文明思想觀念的傳入、教育的普及和先進客家人的大力推動”[9],客家人的男女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這種改變是男女主體意識向前不斷發展的縮影??图抑V語成為客家男女向社會表達訴求、尋求改變的發聲筒。教育上,女性開始追求教育平等,對男女一視同仁,要求從傳統的婆娘管教中脫離,學習文化知識。婚姻上,客家男女謀求戀愛婚姻自,改變以往父母之命的情況,對婚姻的對象表現出了個人的喜好要求,如“嫁嫩郎,愁斷腸;嫁老郎,會思量”、“娶妻莫貪靚,嫁女莫貪財”。夫妻關系則從以往的“一人獨尊”變為更加強調夫妻和諧,家庭和睦,如“公不離婆,秤不離砣”、“一個夫妻一個蓋,自家老婆自家愛”。在現代客家社會中,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客家女性的心靈手巧、吃苦耐勞的品質得到了高度的贊揚,如“會裁會剪會繡花,會籌會算會當家”、“三介婦人家,當過一臺車”。

客家男女追求教育平等,謀求婚戀自主,女性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是近代社會以來,客家男性主體意識與時俱進、良性發展,女性意識蘇醒快速發展的表現??图抑V語作為客家文化的載體,既是客家男女意識的反映,也是客家人追求男女平等、個性自由的記錄者和發聲筒,在客家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文評.人文秀區崇文重教風氣千載傳承[J].神州民俗,2009:1.

[2]鐘晉蘭.梅州的客家民俗與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論壇,2012:126.

[3]鐘晉蘭.梅州的客家民俗與女子教育[J].教育文化論壇,2012:129.

[4]張玉婷.客家諺語文化透視[D]. 贛南師范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27.

[5]藍春新.劉加洪.客家優良傳統視閾下的道德教化及其啟示[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18.

[6]練春招.從客家諺語看客家的家庭觀和家庭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75.

[7]時刻.認識客家人之(十五)――婚嫁風俗.僑園[J].第164期.第59頁.

[8]肖映春.從客家女性禁忌看客家的家庭倫理觀[J].牡丹江大學報,2010:91.

[9]張應斌.黃遵憲的客家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2:115.

篇8

一、把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考試成績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教學因此變成考什么就教什么,并逐步演變為純知識、純技巧的教授和模擬考題的反復演練。這極大降低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成了學生最頭痛的課程,語文教學因此走入瓶頸??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的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在教學中不應只是教師講講字詞,學生背背課文,而是要引領學生走進屈原、諸子百家,走進陶淵明、李白,走進杜甫、蘇軾、陸游、辛棄疾,走進李清照、柳永,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和精神交流,理解他們的浪漫豪放,他們的愛國情懷,他們的婉約纏綿。讓學生在走進經典的過程中,充實精神世界。讓學生學在仰望蒼穹、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感受親情,純潔心靈。朗誦比賽、名句賞析、文體改寫,舊曲新彈、古為今用,凡此種種,都可以極大豐富語文課堂的內涵,調動學習的興趣。

二、傳統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斗爭史,無數愛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抒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詩篇。屈原的《離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夏完淳的《別云間》、譚嗣同的《獄中題壁》、的《梅嶺三章》等等,都堪稱佳作。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了解志士仁人投身國家、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和矢志不渝的報國情懷。讓學生懂得個人的命運只有和國家、民族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才是最有意義的,才是對社會最有益的。

三、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精彩華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蘊藏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學習材料和內容。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用心去理解、細細地品味感悟其中的豐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使心靈的琴弦被撥動,傳統文化的營養就會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潤學生的心田,文明的種子才會生根、發芽、成長。要用事實讓學生懂得,那些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無不與他們深厚的傳統文化積累息息相關,他們用文字記載下來的研究成果,同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博大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稱楷模。一個具有豐厚傳統文化知識的人,往往是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他們表現出來的高雅氣質和文明言行會使人頓生敬意。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和積累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

凡是那些被人稱道的錦繡文章,字里行間無不閃耀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光芒?!案褂性姇鴼庾匀A”,學生養成了學習和積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習慣,假以時日,他們必將收獲豐碩的成果。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許多修身養性、潔身自好、獨善其身、重義輕利、安貧樂道的內容,儒家思想更是成為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標準。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態度,今天仍被許多人作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不畏艱難,敢于探索,奮力實現人生目標。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處世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錚錚氣節、王之渙《登鸛鵲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詩句,給人一種積極、樂觀、充滿信心的力量;岳飛《滿江紅》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價值觀、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深沉的憂患意識、鄭板橋《竹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體現了作者不畏艱難的人生觀等等。

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強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意義。語文教學中要把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我們時代的要求有機結合,激勵學生珍惜美好時光,培養良好品德,努力學習,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有利于拓展語文教學

因為語文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僅依靠課本傳承傳統文化遠遠不夠。在教學中,一是要根據情況增加一些符合學生實際的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二是要把傳統文化的傳承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

比如,可以讓學生練習鋼筆字、毛筆字,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利用周末時間,指導學生搜集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當地歷史,辦手抄報、黑板報,寫調查報告,并要學生在家長指導下學習刺繡、剪紙、布藝等。給學生提供的這個平臺,當學生親身去了解、感知以后,當他們真正體會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

以傳統節日為載體,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因此,充分利用民族傳統節日,能有效傳承民族文化。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冷淡源于他們的不了解,責任不在學生。每一個傳統節日到來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訪問長輩,查閱資料,了解這個節日的來歷、民間慶祝節日的活動方式、紀念意義等,讓學生把收集到的內容在班級中交流,用收集到的內容辦手抄報、黑板報,以記事的方式寫作文,既傳承了節日文化,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篇9

1 把傳統文化融入“導語設計”中

導入新課是一門藝術,它既是挖掘學生求知思維的動力,也是打開學生求知欲望的金鑰匙。授新課前,我往往聯系舊知識,或回顧導入,或情境導入,或拓展導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如授《離騷》時,我引用學生讀過的《沁園春?雪》中的幾句:“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讓學生回憶“”的含義,再從“風”引出《詩經》和《國風》,從“騷”引出《離騷》和屈原。又如組織學習姚鼐的《登泰山記》時,我這樣設計導語:泰山是一座雄偉的山,又是一座文化的山。它不僅留下了歷代帝王的足跡,也留下了眾多文人的詩篇?!睹献印分芯陀小翱鬃拥菛|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則在《望岳》中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想象自己登泰山之巔俯視一切的情景……

導語雖短,文化蘊味卻很濃。幾年來,學生普遍認為:每當學習課文之前,就是一次“文化充電”。

2 分析文本時努力挖掘傳統文化

在語文教材中,直接宣傳傳統文化的作品并不多,傳統文化的因素滲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間,需要我們去挖掘。譬如,對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我們可以挖掘出以下傳統文化因素:第一,中國人對自然山水的親近。不論是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還是道家推崇“自然無為”,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促使人們去親近自然、探究自然、開發自然。第二,折射古人的思想追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建功立業的思想一直占據著主要地位,像陶淵明、李白這樣的隱逸之士,他們的隱逸行為也是建功立業思想的曲折反映,他們是仕途受挫而走向隱逸的,他們骨子里還是建功立業的思想。為此,應告誡學生山水可以怡情,但不能因此而忘志。教學中,我們要把文學作品當作“個體”,把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個大背景聯系起來,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們可以采用對比或類比的方法從外國文學中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如授裴多菲的愛情詩《我愿意是急流》,可以對中西方的愛情觀作對比分析:西方愛情來得熱烈,較少顧忌,男子憐香惜玉,有紳士風度。西方愛情“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不著眼于長久的關系。中國的愛情提倡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長相廝守,白頭偕老”。中國傳統的“門當戶對”的觀念,并不屬于愛情,只屬于婚姻。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婚姻關系與傳統文化中提倡的愛情觀之間是有差距的。在當今西化思潮看來,中國的愛情觀太束縛人了,但中國的愛情觀自有它的魅力。

3 解釋文言詞語時傳播傳統文化

毋庸置疑,近幾十年來,由于我們對孩子的文言教育不夠重視,致使整個民族的語文水平、人文修養以及社會文化風氣每況愈下。對此,我常常痛感“守土有責”,并試圖抓住一切有可能傳播民族文化的機會,點亮青少年學生民族文化的心燈。

長期以來,我習慣性地把文言散文課分解為“文學鑒賞課”和“古漢語知識積累課”。在古漢語課堂,其中的重頭戲就是歸納文言詞匯,比如實詞按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四大類歸納、積累。在課堂上,我這樣解釋“社稷”一詞:

“社稷”是一個特指名詞?!吧纭弊謴摹笆尽睆摹巴痢?,“示”是祭臺,所以“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連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糧食是國民生存的基礎,古代的君主為祈求國事太平、五谷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招土地神和五谷神。于是“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后人就用“社稷”指代國家。

類似的還有“海外赤子”“巾幗英雄”“千里送鵝毛”等詞語的來歷,都含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在解詞過程中,兼以舉例,起以點帶面的作用,也豐富了民族文化的積累。

4 扎實開辟第二、第三課堂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授完一個單元語文課,我都安排一個專題,介紹傳統文化。如本學期先后組織學生學習討論了以下內容:漢語發展簡史、新詞的產生和發展、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謙稱敬稱賤稱、挽聯、客家文化(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精心設計題例,與高考“語言文字運用”題型相吻合。

為鞏固和展示學習成果,我校的古詩文背誦默寫比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書法比賽等,每學期都如火如荼開展。語文組教師積極發動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并取得成效。根據教學需要,我布置學生每學期整理10位名人偉人事跡,并要求工整書寫在讀書卡片上,每學期評比一次。我曾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查找商店門牌、廣告中的錯別字,寫出調查報告,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10年前,中國教育學會、中國語文報刊協會等六單位聯合發起“愛我母語 愛我中華”讀書教育活動。每年9月,我都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語文規范化知識大賽,師生都連年獲獎。我以大賽為契機,為學生印發相關材料,努力糾正社會語言運用上的不規范和混亂現象,培養中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操。

5 倡議學生捧起“經典”“名著”

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值得中學生研讀的有《論語》《孟子》《莊子》等著作,而《論語》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第一手、最可靠的資料。對時代的責任感、對民族的憂慮、挺身而出擔當責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崇高品質,是孔子思想和《論語》精神的實質。高中生深入了解孔子的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思想,可以提高文學素養和思辨能力,必將影響其今后的思想、言行和社會活動,甚至滲透在政治體制、社會習俗和心理習慣中。教他們誦讀、為他們講解文化經典,讓他們培養讀書興趣,提高人文素養,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既讓一代新人受益匪淺,又能促進新時期文化建設。

長期以來,我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推薦名著目錄,設計了含有20部中外名著的“導讀與欣賞”,打印成材料分發到各班級,讓學生走近名著、閱讀名著。從家長會上得到反饋,不少家長都非常贊成我們的做法,還建議學校考試時多體現名著內容。2007年,福建省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明確規定把文化經典、文學名著列入考試范圍,有力推動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有利于青年學生民族心理的塑造。

6 找回“缺失”的教育

德為人之本。司馬光說:“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绷己玫牡赖缕焚|對人的一生起著統率作用,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方向,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行為。

篇10

中國的象形方塊字,是最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字,這是世界公認的。而以文字為表現內容的書法和篆刻,順而推之,亦為最具文化底蘊的藝術一族。

以篆字為核心的篆刻藝術,從它產生起,就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字演變史與文明發展史,與我們的文化一脈相承,一起發展。這之中所蘊涵的,太過沉重,絕非幾句話就可以講清楚,需要慢慢地用心去體會。

看謝欽銘的篆刻,第一眼,就會感到一種強烈的氣場撲面而來,那種氣勢。似乎讓你連氣都喘不過起來。再一會兒,待這種氣勢漸漸被你所吸收,你的呼吸逐漸平緩以后,慢慢地去感受。就會發現,一種雄渾、一種厚重冉冉升起,你再看到的不再是單純的印、單純的篆刻。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有著深厚內涵的悠久文化。

必先為文后為藝

記得第一次約訪謝欽銘,沒有計算好時間,遲到半小時有余。欽銘儒雅君子,涵養深厚,未責而笑臉迎人,但自己心中不免忐忑。現代人惜時如金,浪費他人的時間,無論什么樣的借口。都是可恥的。

大約是由于時間已誤,或是欽銘覺得本該如此,沒什么例行寒暄,開門見山,直接就是《說文解字》。記得非常清楚,講的是《羲皇上人》那方印的款識:“說文皇從自也,自本訓鼻之。”

從未讀過《說文》且古文絕說不上嫻熟的我當時就蒙了,哪里知道皇帝的“皇”字上部在所有的碑帖里絕不會寫成“白”字而是“自”字,以示指著自己的鼻子說我才是皇之意。

今日又讀《謝欽銘篆刻集》,閱至此,恍若昨日,暗呼,幸今日已非昔日!

今日雖非昔日,但謝欽銘仍如既往。仍在堅持、不曾動搖地認為。篆刻首先是文化的,其次才是藝術的。

這樣的主張,如果退回到幾百年前,追問到明清文人那里,他們定會覺得莫名其妙,本應如此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專門一問?同樣的主張。問到許多現在的篆刻人那里。一樣的驚訝萬分,篆刻本就一門美的藝術,美即足矣,還吊什么文?

為什么一樣的問題,古今之人態度差異就這么大呢?從這樣的反應中。我也稍微有些明白。為什么向來注重文化傳承的謝欽銘能如此地一再強調這個問題了。

篆刻,其主體是篆,刻的作用僅是去最好地表現篆,整個作品所體現出的品格全在于篆。所以,反對浮躁藝術的謝欽銘堅持認為,做篆刻首先要對文化有所認識,從文化這個根本去理解、去挖掘。然后才能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去表現。

作為篆刻核心的文字實際上最集中地代表了中華文化。無論是《說文解字》也好,歷代訓詁學也好,所解釋的其實都是沉淀在造字過程中的中華文化。非常典型地代表了中華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因而,很多知名人士,包括郭沫若、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等,一旦政治失意,都去研究小學,即文字學。它承載了中國的歷史,滿滿地裝載了中國的文化思想史,沉重而深刻。

令欽銘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人并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取一種奪人眼球的形式感,非常外在地去表達篆刻的技術。完全忽略了它的內涵,甚至完全不記得了實際上它是一門用文化來做支撐的藝術形式,與單純的雕刻混為一談。因而,無論是今天還是明天。在這條路上,謝欽銘都任重而道遠。

四十年來一劍礪

“四十年來一劍礪”,這是謝欽銘的弟弟謝其昂為其所寫的《謝欽銘篆刻歌》里的一句。

知兄莫如弟,從小與哥哥一起長大,在期間,一起在大哥的帶領下讀書、一起用父親從印刷廠背回的一麻袋一麻袋的紙邊練習書法……

所以,對于哥哥榮耀背后的艱辛,做弟弟的再清楚不過。

1967年,才上小學4年級的謝欽銘就開始跟著自己隨便找來的字帖練書法,十幾歲時,就照著從一老先生那里借來的李陽冰《三墳記碑》畫雙勾、練篆刻?,F在看都不看的《三墳記碑》。在那個時候是那么的珍貴,不僅要完璧歸趙,還要多畫出一份雙勾來送老人家。

對于從事很晦澀很抽象很神秘的篆刻藝術的人來說,很少入門時沒有老師帶的。全靠自學成才的謝欽銘,雖說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人請教,但所走的路不會有人指點,全要靠自己摸索。

在從藝的道路上,可以說,謝欽銘是做了不少苦功、走了不少彎路,事倍功半的事情沒少做。對于他,走盡冤枉路卻仍能自行其事地走在正道上,想來除天分、悟性、好學、勤奮等因素之外,書法的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前面就說了。謝欽銘學書法早于篆刻,取得的成績順理也應要早一些。謝欽銘在書法上取得的第一個大獎是1985年。相比之下,他的第一個篆刻獎卻要再等4年,還是與書法一起得的。1989年。在全國第三屆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覽中,福建省在所有的31個獎項中,有幸中了兩元,即謝欽銘的書法與篆刻。之后,得的獎越來越多。謝欽銘也越來越不在意這些外來的榮譽,獲獎的事情一概不再參加。

十多年前,有人說:“欽銘刻印是得益于書法”。近年來。其書法作品越發越少,很多人甚至以為他不會書法,當然,這肯定是那些不知“不懂書法就沒有辦法做篆刻”的外行者了。

書法藝術與篆刻藝術密切相關,一個人如果不懂書法用筆,不懂筆觸的美、筆觸的交代、筆觸的來往、筆觸的呼應、筆觸的顧盼等等的話,做篆刻時他也就沒有辦法去處理篆字的線條。

書法寫得太久了,謝欽銘看畫都跟別人不一樣。他人只看形式,但他卻是去讀,去讀里面的筆韻和內涵。這就如同看謝欽銘的篆刻。一根一根的線條,你也要去讀,不是一個字看完就完了。看完了形式感,還要明白了你要從中感受什么。然后再去讀。這個時候,你就會驚奇地發現,這一筆為什么要這樣?原來都是有來歷的!

印宗秦漢立品格

對于有關印宗秦漢的問題,謝欽銘曾針對當前篆刻界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專門撰文闡述了一番,其文不僅言簡意賅,所涵蓋的問題也極其廣泛和深刻。吾不才,不能全解其意,只揪出其中有關印宗秦漢的片斷用我的白話替欽銘稍稍詮釋一下,大意如下:

首先,不管是想以怎樣的方式去玩篆刻的,印宗秦漢這條大道都是要走的。

篆刻中所刻的篆,入此門的都知道。指的是秦統一后所形成的小篆,而非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不相同、非常具有圖案色彩的大篆。以大篆所形成的戰國古璽雖然形式優美。在視覺上具有很強的沖擊力,但那個時期,不僅文字不規范,印的制式也不規范。初習篆刻之人,如一開始就在這里下功夫,很快就會陷入迷茫之中。因而,從事篆刻之人,入門之時務要走印宗秦漢這條平正且易于理解的大道;

其次,印宗秦漢以形成自己的品格。

秦漢以前之印章,不僅章法混亂,本身也不成體系,因而,以它為宗。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我們無論學習什么。追求的都是平正端莊,左右我們審美情趣的是傳統的儒家思想。秦漢印章確立以后,雖風格多樣。但作為主調的端莊、厚重、平正非常符合儒家的審美情趣,當然也符合做篆刻之人的審美情趣。以此人手,深入下去,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品格;

再次,秦漢印章是一種改革的信號。

如前所說,秦以前不規范、不統一的文字經過秦漢時期的改

制,不僅變得規范起來。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改制就是改革、就是創新。所以,印宗秦漢,還含有一種創新精神在里面,你要有自己新的創作理念,并將之融入到自己作品里。無論是你模仿秦漢也好,模仿明清也好,或是模仿當代人也好。那都是模仿,都是與印宗秦漢的精神背道而馳的。

因而。印宗秦漢,從這幾個意義上來講,已經很明確。它絕不是要你單純地去模仿古人,而是要你延續秦漢所形成的端莊厚重之風,不斷地改進創新,形成自己的風格,抒發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謝欽銘自己。雖沿襲秦漢之風,但循古而不仿古,有創新卻又不標新立異,渾雄、通暢、大氣,從不屑于擺弄一些偏僻艱澀之詞故弄玄虛,看似平常卻奇崛。用謝其昂的話來講,就是“君子品格廟堂氣”,如同君子般,充滿了凜然正氣。

悉心規模不拘泥

印宗秦漢是謝欽銘所走的大道,但在這條大道里,被其蘊涵的內容卻極其豐富。承古續今,無不含在其中,卻又儼然一體。

在謝欽銘的同一方印章里,你不僅常可以看到靜穆、雍容的大篆、平正、婀娜的小篆,還可以尋到夏商周甚至以前之極具象形效果的古陶文、甲骨文的影子,更可以看到飄逸、典雅的漢金蹤跡和隸書風貌,各種各樣的文字,被謝欽銘信手拈來。用心冶煉成自己的東西,然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如此超凡脫俗的文字駕馭能力,很多人看到之后,羨慕不已,想要跟后隨之,卻苦干沒有雄厚的文字學基礎。

要想擺脫單純的模仿,具有足夠應變的能力,形成自己的風格,必須具有足夠多的文字和藝術底蘊做支撐才行。而如此的基基礎,就是弄懂“六書”和通讀《說文解宇》,弄清楚文字形體的來歷,知其所以然,然后才能根據情況自如地去變化。謝欽銘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從《說文解字》可知,“害”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上半部分是一只手拿著只筆。下半部分是個者字。明白了這個造字的這個道理。就可以抓住主要特征,當你的印需要簡化的時候,你就簡化;當需要你繁的時候,你也可以繁:當你需要把這個字刻得很長的時候,你就把下半部分刻成者。那不就是很長了嗎?應用自如,無論怎樣千變萬化都不會逾矩。

因而。搞篆刻者,音律、訓詁如果實在不想讀,也可不讀,但《說文解字》必須讀。沒有文字學的基礎,你做出來的印章當然就沒有文化底蘊;不知其所以然,篆刻時你就只好跟著別人走。根本沒有辦法形成自己的風格。

謝欽銘的篆刻。雖然各種文字參揉于一體,方圓渾厚明麗不計,但經過他的二次傳作,每一個線條、每一個文字,都深深地打上了謝欽銘的印記,都融匯到了他自己一以貫之的風格里面。

對于藝術風格的追求,有求典雅的,有求飄逸的。謝欽銘非常贊同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里面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成以雄渾為首的,涵蓋了沖淡、沉著、高古、典雅、洗練等二十四品類,他所要追求的就是雄渾。這種風貌,也是在他的篆刻作品里體現最多的。

在各種文字的運用和章法布局上,謝欽銘最不拘泥于形式,只求抓住所刻文字的本質。然后即隨自己心性隨意發揮,雄渾灑脫,從不會因所謂的規矩拘束了自己。很多人刻印怕多字,恐刻得沒有性情,但是謝欽銘從不會,無論多少字都能隨心所欲。

藝術就是表現性情,做藝術不能瞻前顧后,該突出去就突出去了,不管流邊不留邊?!坝诓唤浺忾g見法度,于法度中表現自我”,這才是謝欽銘所追求的。

印款石本為一體

一方印本就應由印面、印石與邊款三部分所組成的,因而印章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印面。對它的欣賞也應來自各個方面。

注意觀察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秦漢時期的印章很少有帶邊款的,這并不是由于設計此印的人不想,實在是由于印章材質和工藝所限。力所不能。明清以后,葉臘石的發現,不僅可以讓文人自己獨立地去進行篆刻的創作,更可以容許人們注入大量的文字于邊款之中,繼續深化其在印面中所不能全然表達的創作思想。

在謝欽銘的篆刻中,邊款更是其中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從中你不僅可以解讀他的創作意圖,更多的時候可以透過其中的字里行間了解他篆刻人生的一事一悟一感想,感受著他的人生由懵懂到覺悟而成熟的過程,思索著他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如他在《鐫金石者難為功》這方印的邊款上注曰:“人到中年,復知平正矣?!辈粌H委婉地表達出了他藝術創作的歷程,對闡述了他對人生的態度,也通過“平正”二字,將治印要奈得住寂寞和孤獨。半分也急不得的創作理念解讀得妥妥帖帖。

讀謝欽銘的邊款,您幾乎見不到某年某月某人于某地方做了某事情這樣泛泛而流行的邊款,他的邊款引經據典,文雅通暢、可讀性強不說,還字字珠璣,內涵極為深厚。謝欽銘有一句話叫做“篆刻的誘惑”,意思就是說只要你學了篆刻,它就會誘導你繼續去學很多東西。文字學、詩詞文學、美學、藝術學,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涵蓋在謝欽銘的邊款里,絕非猛下幾年之功即能達成的。

現代人之傳統教育薄弱,不僅是書法繪畫的功夫幾乎為零,文言的功夫也很不到家。以這樣的功力,去做那文言不僅要很到位,還更要言簡意賅之邊款,沒辦法不難住很多人。因而,許多人不做邊款,不是因為不了解邊款之意義。而是實在做不來。做不來就不做?這肯定不是謝欽銘的追求。

有同道問之,你的篆刻信息量如此豐富,你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答曰,我們從真誠來,循著性情去!“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當止,如此而已矣”,坡的這句話就是謝欽銘夢寐以求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