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康復護理評估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5: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腦卒中康復護理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腦卒中康復護理評估

篇1

目的 探討功能獨立性評測(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對腦卒中康復病人功能狀態評測的有效性,同時探討FIM對護理工作量的預測作用。方法 根據FIM制定的考察項目在病人入院后72h內和出院前1周進行打分,根據FIM的項目將護理工作分為6類,記錄24h內各種護理工作的時間。結果 隨著FIM對病人運動和認知功能評分的升高,病人-護士接觸時間少;給藥、提供治療、宣教所用的時間與FIM評分顯著相關。結論 護理工作量和FIM評分之間的相關性表明了FIM的有效性,通過FIM評分可以預測護理工作需要量。

【關鍵詞】 疾病嚴重程度指數 康復 腦卒中 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 in estimating the function state of the patients in rehabilitation after cerebral stroke and the value of FIM in predicting nursing workload.Methods Score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testing items of FIM 72 hours after the admission of the patients and 1 week before the discharge;nursing work was classified into 6 types and the time of various nursing work within 24 hours was recorded. Results The contacting time between patients and nurses became l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IM scores of motor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the time of drug administration,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M scores.Conclusion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ursing workload and FIM scores proves the efficacy of FIM,and the FIM scores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needed nursing workload.

KEYWORDS index of illness severity

rehabilitation

cerebral stroke

nursing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病,我國每年新發病例超過200萬人,死亡80~100萬人,存活者中致殘率70%~80%,5年內復發率高達40%,遠遠高于西方國家及日本[1]。因此,有關康復的需求日益迫切,這就要求醫護人員要運用科學的護理觀對病人進行康復指導。功能獨立性評測(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是美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會于1983年制定的“醫療康復統一數據”的核心部分,目前已廣泛地應用于康復機構,用于確定病人入院、出院和隨訪時的功能狀態。然而,還未有關于FIM與腦卒中住院康復病人所需的護理工作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此類研究不僅能提供對腦卒中病人傷殘程度的有效評估方法,而且能預測護理工作的需要量,避免了人力資源的浪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神經科腦卒中康復病人149例,其中男性101列,女性48例,平均年齡47.2歲,平均住院時間45.7d。

1.2 方法 FIM內容包括6大類,共18項,每一項又根據病人的依賴程度分為7個等級,即完全獨立、有條件的獨立、監護或準備、少量幫助、中等量幫助、大量幫助、完全依賴,由高到低分別計7~1分。FIM設定主的要考察內容:自我照料、括約肌功能、轉移、行走、交流和社會認知,其中,前4項為運動類,后2項為認知類。在病人入院的72h內進行評分[2]。在病人入院后的72h內和出院前一星期內各選取24h的時間段,以計時器按分鐘和秒記錄病人-護士接觸時間。根據FIM制定的考察項目,相應地將護理工作分為以下6項:給藥(準備和各種途徑的給藥)、提供治療(生理參數的監測、導管護理、人工氣道管理、喂食、心理護理干預監測、保障安全等)、宣教、社會活動(指不涉及宣教內容的談話)、非引導性活動(指病人和/或家屬不在時任何有利于病人的活動,如制定護理計劃、病人資料整理)、其他(非治療性的生活照料)。這些時間反映了病人康復所需的護理工作量。

1.3 統計學分析 為避免概率分布不對稱,統計計算時接觸時間均以其自然對數形式加以轉換。統計學方法包括:成對t檢驗和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

2 結果

2.1 入院后、出院前的護理接觸時間 見表1。 入院后和出院前的記錄均可見:宣教為6項護理工作中用時最長的1項,以下依次為:提供治療、非引導性活動、給藥、社會活動和其他。出院前和入院后相比較,給藥、提供治療、宣教、非引導性活動和其他這5項的時間均有顯著縮短,僅社會活動時間的變化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入院后出院前的護理接觸時間(略)

2.2 護理接觸時間和FIM評估間的相關性 見表2。入院后和出院前,運動類和認知類的評估與給藥、提供治療和宣教所需時間均呈顯著負相關。唯一呈正相關的是出院前運動類評估和社會活動時間。

表2 護理接觸時間與FIM運動功能和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略)

3 討論

3.1 FIM是近年來一種對提高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的新興發展起來的工作方法,是指導護理人員謹慎明智準確地運用現代科研結論,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需求和愿望,結合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綜合考慮,選用最好的護理措施為病人實施有效最佳的康復護理。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腦卒中,已成為人們特別是中老年人致死、致傷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用于腦卒中后治療,護理的人力、物力資源投入也日見增加。如何有效地利用資源,同時又能取得滿意的治療、康復結果,是人們渴望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護士對護理操作缺乏整體護理和全人意識,缺乏對問題的評估和對結果的評價,重癥病人評估積分與護理干預積分比例失衡,從而影響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一般來說,醫院內各科室的護理工作量是簡單地由護理常規結合本科室特點決定的,這不能滿足每個病人的實際需要的不同[3]。因此,在過去的10余年中,護理界開始尋找更系統、更準確的評估不同病人護理需要的方法,以求最合理地使用護理資源。由于病人的功能狀態在決定醫療資源消耗和護理工作量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能有效、動態地反映病人功能狀態變化的FIM,越來越多的受到護理界的關注和采用,尤其是對臨床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3.2 本次研究測試了腦卒中康復病人-護理接觸時間和病人在出入院時的FIM。隨著病人運動類和認知類功能的改善,接觸時間隨之降低。出入院時所測得的接觸時間由多至少依次為宣教、提供治療、非引導性活動、給藥、社會活動和其他。出院時與入院時比較,除社會活動這項外,其他各項均顯著減少。我們的實驗證實了FIM的有效性,并且與Disler[4]、Hamilton[5]和Granger[6]的發現相一致:FIM與特定傷殘的康復病人所需的護理需要相關。研究進一步增加了我們對傷殘康復和護理工作間關系的理解:較低的運動和認知水平的病人康復需要較長的接觸時間;然而這種功能和時間的關系并不是線性的。因此,在制定護理計劃時,不能簡單地成比例的增加對傷殘程度較重的病人的護理時間。而是制定出個性化的康復計劃,選擇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高質量的護理。

3.3 成功地預測病人-護士接觸時間根據腦卒中病人傷殘程度制定有效、合理的護理計劃成為可能,雖然FIM沒有測定護士的工作,但它通過評價病人的功能狀態決定康復中所需的護理的程度。早期的研究發現[4,6],FIM原始評分若提高1分,可以預測3.4~4.1min的護理時間減少。盡管FIM可以用來預測為完成自我照料、括約肌控制、轉移、交流和社會認知所需的協助,但它并沒有包括護理工作的所有方面,也沒有評價病人在引導他人對其生活進行照料和避免各種并發癥中的自身能力,而這種能力對于康復期的費用和病人生活質量可能都有重要的影響。Granger[6]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護理負擔和病人的生活滿意度是關鍵的標準,因此各種用于功能評價的方法必須同時能評價傷殘的功能性結局和社會性結局。

3.4 護士在執行護理操作時缺乏整體護理理念,我們對每項操作設立操作程序規范,制定適合臨床實際的工作程序和結果標準,使護士自覺地與結果標準進行比較,將護理服務的落實情況融入操作體系,真正將護理質量管理落到實處,既降低了護理風險,也提高了護士的應急和預見能力,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4 小結

本次研究的缺陷在于僅在出入院時評價病人的功能狀態和護理接觸時間,因此無法觀測到在整個住院期間病人-護士接觸時間的變化,這在今后的研究中將加以改進。總之,FIM的有效性通過傷殘程度和護理接觸時間之間的相關性而得到證實,同時這些相關性在預測護理資源的合理應用和病人康復結局方面,是十分有效的,對腦卒中患者的有效康復和普及社會健康教育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正儀,張 華,胡永善,等.腦卒中家庭康復護理干預方案的實施與分析[J].上海護理,2003,8(2):5~8.

[2] Buffalo Guide for the uniform data set for medical rehabilitatin[S].Version4.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3.2.

[3] Lehmkuhl LD,Hall KM,Mann N,et al.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sts and length of stay of person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cute and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J].J Head Traum Rehabil,1993,8:88~100.

[4] Disler PB,Roy CW,Smith BP.Predicting hours of care needed[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3,74:139~143.

篇2

關鍵詞:急性腦卒中;早期康復護理程序;可行性;臨床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急性腦卒中疾病的發生率也呈現出了明顯的上升趨勢。本次臨床實驗對急性腦卒中疾病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程序的可行性和臨床意義進行了分析,現將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實驗以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為實驗對象,男性3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50~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6.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診斷標準。隨機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人,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及合并癥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O.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臨床治療,并依據急性腦卒中常規護理計劃實施臨床護理,收集整理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實驗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程序,即在急性腦卒中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的基礎上,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個性化、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計劃,強調患者的護理配合,加強術后的健康教育。依據急性腦卒中臨床資料的收集整理方法對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評估。

1.3 資料收集 方法兩組患者均同意接受觀察、體檢、交談等方法進行資料收集,依據護理部制定的一級護理標準對本次臨床實驗的結果進行評估。結果評估的依據包括: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診斷規范、患者狀況的符合情況以及臨床資料的完整性等。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用卡方檢驗比較兩組患者計數資料,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P

2、結果

2.1 診斷 質量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診斷規范的準確率和資料系統的完整性較為相近,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如表1所示。

表l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和診斷準確性對比分析[ n(%)]

診斷規范準確性 資料系統完整性

2.2 整體護理質量 實驗組共有23例患者總體護理質量評分在170分以上,約占92%,170分以下患者2例,約占8%;對照組共有21例患者總體護理質量評分在170分以上,約占84%。170分以下患者4例,約占16%。兩組患者的實驗教據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

表2 兩組患者總體護理計劃實施質量對比分析[ n(%)]

3、討論

對于急性腦卒中疾病患者來說,在實施常規臨床護理措施的同時,還應將護理的關鍵點放在并發癥的預防和處理,以及后遺癥的恢復護理上。護理人員應加強急性腦卒中疾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生命體征檢測。由于大部分急性腦卒中疾病發病都較為發病,且中老年人的發病率較高,發病前沒有典型的臨床征兆,起病較急,所以患者通常缺乏必要的心理轉變,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一定的心理護理,以同情、熱情、真誠的情緒對待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從而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和理解,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 [1]。

早期康復護理會對急性腦卒中患著的預后情況造成一定的影響。急性腦卒中疾病患者臨床治療后應保持4周以上的臥床休息,復發患者保持2個月左右臥床休息,主要原因在于,過早活動會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同時要避免下床大小便,防止發生無法挽回的后果 [2]。

由于急性腦卒中疾病通常難于恢復或病程較長,因而可以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回家繼續修養,并加強患者的出院指導,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對患部實施科學有效的按摩和動運,防止發生肢體功能和智力障礙、肌肉萎縮、關節攣縮等后遺癥,同時要保持清醒的穩定 [3]。由于急性腦卒中疾病患者發病年齡較為特殊,且病情較長、發病突然,因而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全面的病情評估,以此作為患者臨床治療和護理方案制定的依據 [4]。在患者護理計劃實施過程中,要隨著病情的變化,對護理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通過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對臨床治療效果起到鞏固作用,并有效預防并發癥和后遺癥的發生,有效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復速度。護理人員也應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用同情心和愛心為患者提供服務,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并注意臨床護理經驗的總結[5]。

參考文獻:

[l] 韓桂鳳.腦血管意外早期康復護理的體會[J].海南醫學,2009,20 (Ol):214~215.

[2] 陳曉玲.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期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 06):1067~1068.

[3] 石寶華.早期綜合康復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6):36~37.

篇3

關鍵詞 腦卒中后遺癥 家庭康復 護理干預

腦卒中是我國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發病年齡有低齡化超勢。由于腦卒中后遺癥康復期長、康復機構病床緊張、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等種種原因,患者不能長期住院,大部分腦卒中患者在病情穩定后回歸家庭繼續康復。但有資料表明,國內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帶有隨意性和盲目性,社區家庭康復護理尚未系統開展[1],從而使大部分患者錯過了最佳的康復時機,產生“廢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不僅影響其自身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開展有效的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開展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家庭康復護理的重要意義

實驗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復可持續到形成損害>5年,甚至有報告直到腦卒中后7年仍有持續的功能恢復[2]?;貧w家庭、社區的患者仍需要大量的維持性鍛煉,家庭康復最主要的是依靠患者自己和他們的家屬以及所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家庭康復意識,對他們進行康復護理指導已是當務之急。崔柳等報道[3],社區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康復是社區康復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康復機構的延續,可以充分利用家庭資源,滿足患者的感情需要,減少患者康復費用、家庭陪護和交通困難[4],有利于鞏固患者在醫院的康復治療效果,使病殘者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探索適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的社區護理干預模式,不僅能為廣大患者及家庭送去福音,也能促進我國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

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的社區護理干預

建立患者康復健康檔案,評估患者康復情況: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具有持續性和長久性,建立康復健康檔案可以使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具有針對性和連續性?;颊卟∏榉€定回歸社區、家庭后,社區護士應及時進行家庭訪視,全面評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其家庭情感氛圍、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社會支持系統等,并制定家庭康復護理計劃,指導督促實施,隨時評估措施落實情況及康復效果并記錄,對措施落實不到位,治療效果不理想的,分析原因,重新制定康復護理計劃和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把康復計劃落到實處。

心理護理:腦卒中后遺癥常給患者及家屬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與心理壓力。一方面護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家庭訪視和電話訪視,從多方面觀察患者,準確把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并根據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使之順利度過恢復期[5]。護士要尊重患者,傾聽他們的心理感受,對患者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對思慮過多、抑郁患者給予心理疏導,以提高患者自信心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重視對患者家屬的心理護理?;颊呒覍賹颊叩娜粘I钫疹櫿紦蟛糠值臅r間和精力,常常會感到疲勞、緊張,并出現焦慮、抑郁、敵視等負面情緒,導致他們承受著巨大的軀體、心理和經濟壓力。重視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另一個患者的出現,同時也可以間接提高照顧質量,減少對醫療的需求[6]。

生活指導:腦卒中是行為性疾病[7]。龔菊紅等研究發現,較多腦卒中患者生活方式不利健康,多數家庭缺乏康復鍛煉的理念,家庭護理措施不能有效及時地進行改造,患者綜合健康水平較差。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腦卒中的復發,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不合理飲食等諸多習慣均可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帶來負面的影響,延緩康復的進度甚至加重病情造成腦卒中的復發。因此,社區護理人員應加強對腦卒中患者及家屬的康復護理指導,注意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家庭康復效果,促進疾病早日轉歸或減少復發。

康復訓練指導:康復訓練應以自身主動活動為主,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指導患者及家屬回歸家庭后要堅持鍛煉,并介紹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個人衛生、穿脫衣、進餐、移動等,糾正患者異常運動模式,加強患者自我護理活動訓練。較多對腦卒中后遺癥的護理理解存在“替代護理”觀念,即認為患者始終接受被動護理。而根據Orem自理理論的原則[8],在腦卒中的不同的治療階段,應根據患者的不同自理需求和自理能力,補充自理的不足。患者的主動參與是使其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復的關健。有學者提出Orem自理理論對于遺留有不同殘疾的腦卒中患者尤為適用。②肢體康復訓練:選用主動和被動訓練療法,依靠健側肢體進行被動訓練,依靠健側肢體的力量進行屈曲、前屈等訓練,并且過渡到患側肢體主動活動。并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球、牙刷、杯等進行手功能的訓練。③語言功能訓練 語言功能障礙的患者多焦慮,護士、家屬應多接觸患者,遲早誘導患者多說話,糾正其發音,由簡到繁,堅持不懈[9]。

為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提供高水平的社會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助于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康復,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支持,社會支持作為心理刺激的緩沖因素或中介因素,對健康產生間接的保護作用,又可維持良好的情緒體驗,從而有益于健康。社區內組織形式多樣的面對面的健康教育活動,向患者及家屬宣教腦卒中的相關基本知識、防治知識、康復知識等;提供24小時電話咨詢、定期進行家庭訪視,一般每個月1次,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增減訪視次數,指導患者正確按醫囑服藥,告知藥物作用和不良反應,以及出現哪些毒副作用應立即停藥,及時就診;組建“社區腦卒中俱樂部”,加強腦卒中患者之間、家屬之間、護患之間的情感交流和經驗分享,消除孤獨感,滿足社會交往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協助充分調動家庭內外資源的積極性,協調康復??菩l生部門、患者所在居委、民政、殘聯、教育、財政等部門的合作,以滿足腦卒中患者的基本需要,使腦卒中患者得到社區、家庭、心理社會的支持鼓勵,更好地發揮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潛在能力,取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提高社區護理人員的康復護理服務技能

社區護士在腦卒后中后遺癥家庭康復全過程中提供連續性、綜合性的護理服務,擔負著照顧者、教育者、協調者等多重角色,要求護士具有多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必須掌握較高的康復專業知識和康復護理技能,了解社會人文學知識,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和協調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社區護理人員社區康復護理知識、技能的培訓,加強腦卒中??谱o士的培養。

家庭康復是一種能提高患者生活活動能力,投資少產出多,具有社會經濟效益的形式。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的家庭康復護理是現階段我國社區康復發展的趨勢,也是社區衛生服務的組成部分。開展有效的腦卒中后遺癥家庭康復社區護理干預,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壓力,有利于促進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宏珍,李來潔,周春曉,等.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社區康復和預防的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5,19(8):1419-1421.

2 李爭鳴.腦卒中后遺癥期的康復治療[J].廣西醫學,2005,27(6):914-915.

3 崔曉,胡永善,吳毅,等.社區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8):735-736.

4 龔菊紅,周華,何燕.家庭康復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社區康復,2009,8(3):224-228.

5 詹小平,郭秀婷,陳向女.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遺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8,28(7):512-513.

6 明珍華.腦中風后后遺癥患者的機構和居家護理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21):210-212.

7 梁月香,嚴翎,杜紅兵,等.社區護理干預對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9):49-50.

篇4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功能;生活質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是由于患者腦血管循環發生障礙并導致大腦半球或腦干出現持續性的局灶缺損, 臨床上主要以偏癱作為主要表現, 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則被臨床實踐證實為最有效減少腦卒中偏癱患者致殘率的方法之一[1, 2]。為了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并改善生活質量, 本院對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診的230例腦腦卒中偏癱患者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F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肀駒褐瘟頻2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住院號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各115例。入組患者均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中風的診斷標準》[3], 且獲得影像學資料支持。試驗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0.5±8.5)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5±1.2)個月;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3例, 腦出血3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齡50~73歲, 平均年齡(60.8±8.4)歲;病程1~7個月, 平均病程(3.4±1.3)個月;

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0例, 腦出血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腦卒中原因等一般資料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按照Brunnstrom 評定法要求評價患者功能障礙等級, 然后分階段的實施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 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干預 腦卒中患者發病急驟, 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抑郁等), 護理人員要通過交流和溝通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整個流程以及護理措施, 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 2. 2 康復訓練[5] 康復訓練措施包括傳統康復訓練方式以現代康復訓練方式兩種, 而患者治療過程中則采取二者相結合的康復訓練模式。其中傳統康復訓練模式以推拿和針灸為主, 其中針灸有助于改善患者體內氣血, 疏通筋絡, 而推拿則按照先輕后重、先淺后深的方法進行, 2次/d, 20 min/次。現代康復訓練模式則分階段進行。臥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引導其反復進行重復運動, 以此來增加其肢體耐力, 同時要定時協助患者改變臥床方式, 減少對肢體的壓迫, 預防肢體發生痙攣。離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指協助患者進行30~40°的臥位訓練, 每隔3天將斜臥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訓練時, 護理人員要密切^察患者一般狀況, 對出現不適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訓練。對于無不適的患者可指導其通過輪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在步行期的康復訓練中護理人員要協助患者先挪動健肢, 待雙臂平穩后再挪動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6] 護理人員要依據患者評級情況以及病情恢復情況給予患者行走、進食、更衣等方面的訓練,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鼓勵患者使用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行為的鍛煉。

1. 3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Fuel-Meyer評分和簡化Barthel指數(BI)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和ADL, 兩者滿分均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A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ADL評分為(65.24± 10.15)分, Fuel-Meyer評分為(24.20±3.25)分, 高于對照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多起病急, 是在各種原因作用下造成腦動脈閉塞、狹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發的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較高[7]。以往在給予積極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常規護理措施, 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滿意。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致殘率, 幫助患者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同時通過心理輔導能夠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 與疾病作斗爭[8-11]。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能夠促進患者中樞神經的可塑性, 使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得以修復, 通過建立側支循環來增加病灶區的血供, 使腦細胞功能進行重組和代償??祻陀柧氝€能夠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癥如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等發生, 提高治療效果[12-1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體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道華,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中醫學報, 2011, 26(2) :214-215.

[2] 陳雪美, 夏程美.中風患者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護理.中國基層醫藥, 2012, 19(8):1265-1166.

[3] 張小梅, 閻霞.腦中風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2, 14(5):286.

[4] 駱雪琴, 陳春芹, 朱云芳. 中醫康復護理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功能康復和抑郁癥狀影響的研究.遼寧中醫雜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體會.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1, 32(1):75.

[6] 官華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4(36):4961-4962.

[7] 許鳳蓮, 葉蘭芬.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3, 34(1):163-164.

[8] 區曉鳴, 陳麗華.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3(8):187-188.

[9] 陳蘭英.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瓊.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全科護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曉娟, 侯亞紅, 趙岳. 連續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9): 6-8.

[12] 陳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和負性情緒的影響.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湯春玲, 范詠梅.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

篇5

關鍵詞:PDCA循環護理 健康教育 腦卒中 康復護理

腦卒中在臨床一直存在有較高的發生率,多出現在中老年群體中。雖然腦卒中的救治方案被持續進行優化與完善,該癥的致死率已經得到有效控制[1-2],但在病癥的影響下,患者各方面功能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傷。為確保對該部分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在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應康復護理工作,為促使該方面護理干預更加高效地執行,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的形式展開康復護理工作,具體如下。

資料與方法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2~76歲,平均(68.18±1.38)歲。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52~75歲,平均(66.27±1.8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在我院確診患者,非外院轉入;(2)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癥;(3)愿意存在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1)精神類病癥;(2)有不遵照醫囑治療的行為。

方法:⑴對照組在接受康復護理的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形式: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完成不同階段康復護理訓練,包括早期肢體被動訓練等,同時需要結合患者的康復情況針對患者的康復護理策略持續進行完善。同時需要詳細告知患者、家屬在恢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⑵觀察組則需要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展開對應護理工作,具體實施策略如下:(1)PDCA循環教育:a.對教育計劃進行擬定:在展開對應健康教育前,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性評估,包括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等,同時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既往病史,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進行系統性了解。在掌握患者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對護理干預策略進行擬定,確保后續各方面護理干預工作更加有針對性;b.實施階段:在進行健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開,包括集中進行講解或播放有關病癥資料視頻等,幫助患者對自身病癥進行了解與認識,明確在恢復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方面問題;c.檢查階段:在做好對應健康教育工作后,可通過口頭詢問的方式評估患者對應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后續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完善,確保對應護理干預工作更加具備針對性與有效性[3];d.處理階段:在評估完患者對于健康知識的了解情況后,護理人員需要持續對干預措施進行糾正、改善,并納入到下一階段的重點關注內容中。(2)健康教育:在對該部分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多方面內容:a.心理干預: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難免存在有一定的負面心理,表現為緊張、焦慮等,此外部分患者認為在恢復早期不應該過早展開康復訓練,以免出現神經癥狀惡化的情況,故此在護理的過程中更需要做好對應心理疏導工作。同時需告知患者盡早展開康復護理對于促進恢復的作用,促使患者可以更加放心的展開對應康復訓練。b.康復護理:對于出現軟癱期患者,在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需要確保各方面操作不會影響到對應救治工作,更不會促使患者病情出現惡化。護理人員需幫助患者對進行擺放,可以適當指導患者進行床上的被動活動以及肢體按摩護理。在患者病癥基本穩定后,則可以幫助患者對全身關節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展開,力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佳。對于出現痙攣期患者,則可以指導其及時展開肢體功能鍛煉工作,可以進行翻身、左右活動身體等操作,此外可以在家屬或護理人員陪同的情況下進行起坐練習。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患者具體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運動量,以不使患者產生勞累感為佳。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進一步將PDCA管理法進行運用,分析患者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所存在的癥狀并及時進行處理[4-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心理狀態、生活質量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心理狀態以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而生活質量則借助生活質量(ADL)評估;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以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評估。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兩組干預前SDS、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比較(±s,分)

兩組患者ADL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兩組干預前ADL、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ADL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7.50%(39/40),對照組為80.00%(3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372,P=0.001)。

討論腦卒中病癥對患者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且會出現肢體偏癱、語言功能損傷等情況,對患者預后生活存在有一定影響。為幫助患者進行恢復,在治療的過程中,更需要及時展開對應康復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受損功能可以盡快得到恢復。

PDCA循環管理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一直保持有較高實施率,通過四個階段循環分析,干預前探究問題,擬定實施計劃,再結合過程中的經驗分析,摸索在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充分保障各方面護理干預工作實施的有效性。對于腦卒中患者在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及時展開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患者對于自身的病癥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促使患者走出認識誤區[6-8]。結合本次觀察可以發現,按照PDCA循環管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在恢復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并幫助患者受損功能迅速進行恢復,提升臨床對該部分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

總之,在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過程中[9-11],可以按照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行干預,為患者迅速恢復奠定有效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海燕,呂雪.PDCA循環模式在老年腦卒中患者居家照護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必讀,2019,(16):201-202.

[2]張婷,閆文婷.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對缺血性腦卒中出院患者健康行為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8):111-113.

[3]房杉.PDCA循環聯合健康教育運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意義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5):34.

[4]楊純,李金蓉,畢嘉文,等.PDCA循環健康教育在經皮腎鏡取石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9,26(9):140-142.

[5]劉良英,張希,李迪飛,等.PDCA循環護理管理模式對提升關節置換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7):923-926.

[6]劉瑞,郝艷麗,張梅.PDCA循環管理在老年腦卒中護理及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健康必讀,2020,(5):284.

[7]閆晶.PDCA循環模式健康教育對青春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康復進程及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評價[J].保健文匯,2019,(4):230-231.

[8]任學娟,張玉琴,耿翠琴,等.PDCA介導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9,26(3):179-181.

[9]曾冬苗.PDCA循環結合健康教育在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27):180-181.

篇6

【關鍵詞】 康復護理;腦卒中;吞咽障礙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腦卒中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所有患者經頭顱CT或MRI檢查,診斷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1]。全部病例神志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吞咽障礙診斷明確,無明顯聽力及理解力障礙。

1.2 方法 ①心理護理:在訓練過程中,患者因受嗆咳、誤吸的影響易產生緊張、恐懼、厭煩等心理。吳祖舜等報道[2],腦卒中后的抑郁發生率為25%~60%,焦慮發生率為184%,社會、文化、環境等諸多因素都影響患者的康復訓練,在康復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并運用鼓勵的語言積極暗示患者。良好的護患關系、有效的溝通可使患者積極配合。②攝食前訓練:對攝食吞咽障礙的各個部位進行訓練,增加協調能力。一般安排在飯前一小時,3次/d,每次30 min左右。a.發音運動,利用單音張閉口動作發: 啊、咳、父等音,有助于提高患者口唇、聲帶及喉頭運動能力,每次每音發3次,連續5~10次。b.舌肌,咀嚼肌運動:囑患者張口,用力伸舌,先舔下唇和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處,縮舌,閉口做上下牙齒互叩,夸張咀嚼10次, 舌頭伸展不充分或運動不良可用紗布包住舌尖輕輕向外牽拉,做各個方向的牽拉動作,或者將一壓舌板(或勺子)放在患者唇邊,讓患者用舌頭將其向各個方向推動,以促進舌頭運動的靈活性。c.頰肌和喉肌的內收運動:鼓腮、吐氣,用奶瓶或吸管鍛煉頰肌和喉肌內收運動。d.吞咽動作的訓練:冷刺激軟腭、舌根、咽后壁后做空咽動作,觸摸喉結運動。③攝食訓練:有喉結運動后:能下床盡可能坐位,不能下床,抬高床頭30°,頭前屈偏癱者肩部用枕墊起, 喂食者站于患者健側,先濕潤口腔,選擇形態均勻、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過咽部,不易在食管黏膜上殘留的食物如蛋羹、豆腐腦、米糊等半固體食物,掌握好一口食物量,將食物置于側舌后或健側頰部,速度不要太快,充足時間吞咽并且反復吞咽讓食物全部通過咽喉部。定時行口腔護理,防止食物殘渣留存在嘴里。為防止食物反流造成誤吸,患者在餐后應保持坐位半小時以上。④針灸治療:取穴:廉泉、人迎、鳳府、鳳池、天突,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左右拔針,每天一次。⑤注意事項:訓練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嗆咳、呼吸困難等癥狀,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發現哽噻情況,立即扶托患者彎腰低頭,身體前傾,使下頜低向胸前,在肩胛骨之間快速連續拍擊,迫使食物殘渣咳出。床旁有吸引器、氧氣等裝置,以備急用。②為患者提供輕松、愉快、安靜的進食環境,告訴患者在進食時不要著急說話,以免引起嗆咳。平時多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提高氣管保護功能。

1.3 療效評定標準 于訓練前及訓練后進行評價[3]。評定吞咽功能恢復情況,護士中指按喉結,食指按在喉結上方,無名指、小指按在喉結下方。囑患者吞咽口水,同時記錄時間,5 s內吞咽1次為正常;5 s內吞咽1次力量減弱為功能減弱;5~10 s以上發動1次或無吞咽動作,飲水嗆咳嚴重為功能消失。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經過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后,吞咽功能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要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給出適合的康復護理計劃。并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使其在住院期間掌握食物的配制、進食的和方法以及防止誤吸的措施等知識。

腦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礙主要表現為隨意性舌運動開始時間延遲與吞咽有關的肌肉運動協調性降低[4]。吞咽康復訓練的特點是通過全面的康復訓練, 增加口腔肌肉運動的協調性, 并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系統, 擴大皮質感覺區,同時能加速腦血流量的改善, 促進病灶周圍組織或健側腦組織的重組和代償, 極大地發揮“腦細胞的可塑性”[5]。 本文通過對58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綜合康復護理,吞咽功能較訓練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 考 文 獻

[1] 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雜志,1996,3(2):1011.

[2] 吳祖舜,高俊風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癥附帶299例報告腦與神經雜志,1996,4(4):220222.

[3] 麥錦和吞咽功能障礙的手法評估昆明:全國腦卒中康復治療學習講座,2004:91.

篇7

1吞咽障礙分期

吞咽的全過程分為口腔期、咽喉期和食管期[3],這三個期分別為隨意運動、反射運動和蠕動運動??谇黄谥饕煽谳喸鸭 ⒁Ъ⑴c,咽喉期主要由舌肌、咽喉肌參與,食管期主要由食管平滑肌參與。任何一期發生障礙均可導致吞咽功能障礙。因此,吞咽障礙分為口腔期吞咽障礙、咽喉期吞咽障礙和食管期吞咽障礙。腦卒中第1、2期的發生率最高[4]。

2吞咽障礙的評估

早期評估有利于預測并發癥,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評估方法主要有床旁評估和電視透視檢查。

2.1洼田氏吞咽能力評定法此法操作方便、可靠,張婧等[5]推薦臨床首選。評定條件:幫助的人、食物種類、進食方法及時間。此法將吞咽能力分為6級:1級為任何條件下均有吞咽困難或不能吞咽;2級為3個條件均具備則誤吸減少;3級為具備2個條件則誤吸減少;4級為選擇適當食物,基本上無誤吸;5級為注意進食方法和時間,基本上無誤吸;6級為吞咽正常。

2.2床邊誤吸試驗1982年洼田氏提出30ml飲水試驗,此方法能夠準確發現口咽期的異常問題,但對安靜誤吸不易發現可能會發生20%~40%的漏診[6]。因此,Smith等[7]提出將飲水試驗與血氧飽和度測定相結合的床邊評估法,其準確率高達95%。但由于血氧飽和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用于老年人及吸煙者以及慢性肺部疾患時應綜合考慮結果。

2.3實驗室檢查當床邊評估不能準確預見誤吸時,則需借助儀器檢查。目前認為吞鋇X線熒光透視檢查(VFSS)是診斷吞咽障礙的“金標準”[8]。VFSS是在透視下觀察病人吞咽不同黏稠度的由鋇劑包裹的食團和不同容積的食團的情況,通過從側位前后位成像對吞咽的不同階段的情況進行評估,并通過錄像將吞咽全過程的圖像資料完整地記錄下來,便于進行詳細的評估和分析。此方法因費用昂貴,且存在一定風險,并受設備條件和患者病情的限制[9]。

另外,還有咽部敏感試驗、內鏡檢查、超聲檢查、表面肌電圖等。

3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

3.1康復訓練的時機與時間多數學者強調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應早期評估和治療。對腦卒中后不能經口進食者首選鼻飼飲食[10],但長期鼻飼刺激,可造成吞咽肌群的廢用性萎縮[11]。所以目前較多觀點認為,如果患者短期內不能恢復經口進食,插鼻胃管2周后應改為經皮內鏡胃造瘺術[12]。王樂等[13]主張只要病人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可同時進行康復訓練。每日3次,每次約10min,連續3周恢復吞咽功能效果顯著。

3.2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腦卒中發病急,且多種障礙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礙時,患者最基本生理需求受到影響,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何玉琴等[14]報道,腦卒中病人焦慮發生率為18.4%,抑郁發生率25.0%~60.0%,因此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康復訓練環境,對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溝通與疏導,從生活、功能訓練各方面給予正確的健康教育指導和精心照顧;減輕其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取得病人與家屬的積極配合。

3.3攝食前的訓練

3.3.1舌肌的訓練指導病人做舌部前伸、后縮及側方擺動和舌背卷曲運動[15]。若病人不能運動,胡冬梅等[16]對86例吞咽障礙的病人用干凈的濕紗布裹住其舌部做不同方向的牽拉運動,有力時可用壓舌板給予阻力,以強化肌肉力量,擴大可動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3.3.2軟腭的訓練寒冷刺激可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朱月琴[17]使用冰凍的棉棒沾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空吞咽動作。從而誘發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護理,有利于吞咽動作。

3.3.3喉肌的訓練用手指握住喉結做上下活動,點頭空咽動作,通過吞咽肌群的感覺,誘發吞咽反射,發“啊”音有利于咽縮肌開放[16]。

3.3.4咀嚼肌的訓練可做開閉頜關節,空咀嚼,空吞咽,吹氣,鼓腮,縮唇,微笑,吸吮等動作[18]。

3.4攝食訓練當病人吞咽功能有明顯好轉后,即可以進行攝食訓練[17]。

3.4.1攝食的是起到保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適用于病人的并非完全一致,要因人而異。對臥床病人可抬高床頭30度,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墊枕,因該容易引起咽下反射,且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19]。對能坐起的病人取坐直頭稍前屈位,身體可向健側30度,可使食物由健側咽部進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如頭部轉向偏癱側80度,此時健側咽部擴大便于食物進入,防止食物誤咽[20]。

3.4.2食物形態的選擇根據吞咽障礙程度及階段,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來選擇[21]。糜爛食物最易吞咽,固體食物最難吞咽,糊狀食物不宜誤吸,液體食物易誤吸,如能使用食物粘度計來檢測流質食物的濃度則可以增加安全性[22]。食物的理想溫度為40℃~60℃,太高會導致黏膜燙傷,太低則易引起腹瀉[21]。但也有報道冷食可誘發吞咽動作,對此類病人比較適合[23]。

3.4.3咽部殘留食物的去除杜敢琴等[24]提出患者吞咽后應咳嗽一下,可以噴出殘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殘渣。高麗萍等[17]提出點頭樣吞咽,可以去除殘留食物。

3.5加強基礎護理和安全設置每次訓練前及餐后要進行口腔護理,口腔護理不僅能防止口腔、咽部病原菌的繁殖,而且能改善吞咽反射[25]。訓練前加強口腔黏膜、舌、咀嚼肌的按摩,并做好安全設置,床邊備吸引器、氧氣、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包等用物,以備誤吸食物時急用。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是一個較復雜的訓練過程,康復效果的好與壞直接與病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目前正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報道表明,大量的腦卒中患者早期存在的吞咽障礙尚未得到足夠重視[26],回歸家庭的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差[27]。因此今后應加強相關方面薄弱環節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anTR,PaikNJ,ParkJW.Quantifyingswallowingfunctiouafterstroke:afunctionaldysphagiascalebasedonvideofluoroscopicstudies.ArchPhysMedRehabil,2001,82(2):677-682.

2石向群,楊金升,楊樹深,等.吞咽障礙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營養及神經康復的影響.中國臨床康復,2003,19(7):2704-2705.

3MannG,HankeyGJ,CameonD.Swallowingdisordersfollowingacutestroke:prevalenceanddiagnosticaccuracy.CerebrovascDis,2000,10(5):380-386.

4任萍,揚曉梅,簡曉芳.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飲食護理與康復.護理雜志,2003,20(4):71.

5張婧,王擁軍,崔韜.腦卒中后吞咽困難9個評價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中國臨床康復,2004,8(7):1201-1203.

6王擁軍.卒中單元.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160.

7張翠梅,曾進勝.急性卒中后吞咽困難的評估與神經可塑性.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4):271-273.

8李俊櫻,竇祖林.吞咽障礙的功能性檢查進展.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18(6):379-381.

9胡瑞萍,蔡德亨,胡永善,等.吞咽困難的康復評定與治療.中國臨床康復,2003,22(7):3115-3117.

10賈海燕,肖愛軍.吞咽功能障礙的護理診斷和康復護理研究進展.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1):12-15.

11楊志峰.重癥腦卒中病人鼻飼并發癥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護理學雜志,2003,18(9):690-691.

12AknerG,CederholmT.Treatmentof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inchronicnomalignantdisorders.AmJClinNutr,2001,74(1):6-24.

13王樂,韓伏蒞,林建勛,等.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6,19(2):136-137.

14何玉琴,梁亮標,揚藝.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功能訓練與心理護理.中國康復,2004,19(4):249-250.

15馬白萍,揚麗娜,白向東,等.急性腦卒后吞咽障礙的早期護理干預.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48-49.

16胡冬梅,王春冬.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臨床實踐,2006,24(11):137-138.

17朱月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系統康復訓練療效觀察.護理學雜志,2006,21(9):63-64.

18曹華,馮先瓊,楊蓉,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護理進展.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54-55.

19馬關玲,魏貴明.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的早期功能訓練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17-18.

20王紅,趙紅,丁萍.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護理.護理研究,2004,18(7B):1255-1256.

21揚秀玉,王熠平,劉巧梨,等.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的康復護理及效果分析.現代臨床護理,2006,5(1):18-19.

22方凱.利用粘度計檢測有吞咽障礙腦卒中患者的流體飲食濃度.現代康復,2001,5(4):58.

23金鶴.腦卒中合并神經源性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干預.上海護理,2003,3(4):37-38.

24杜敢琴,王娟.急性腦卒中后吞咽困難后的康復治療.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24(17):3700-3701.

25矢內騰.老年人肺炎的預防對策—對誤吸的對策.徐敏,譯.遲寧,校.日本醫學介紹,2004,25(6):269-270.

篇8

關鍵詞:循證護理方案;缺血性腦卒中;康復護理

缺血性腦卒中由于其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該病的關鍵在于盡早期治療,但即使在經過治療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語言、肢體運動等障礙[1]。包括康復治療在內的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2]。我院將循證護理方案納入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本文對其效果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擇我院從2016年6月~2018年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55例。觀察組55例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齡44~79歲,平均(66.23±3.47)歲;對照組55例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45~80歲,平均(66.92±3.5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環境護理、遵醫囑用藥、預防并發癥、康復指導等。觀察組給予循證護理。(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成立由心腦血管內科護士長任組長的循證護理小組,成員包括3名主管護師、3名業務骨干,小組成員均經過循證護理的相關培訓。小組負責查詢資料、制定循證護理計劃、監督計劃實施。(2)提出問題,查詢證據:根據既往對缺血性腦卒中的護理經驗、臨床專業知識、收集分析護理病例、結合醫生治療方案、評估患者實際情況,提出問題:包括穩定患者情緒的方法、如何提高患者及家屬相關知識水平、并發癥的預防、提高患者主動參與康復鍛煉的積極性等。查閱文獻,尋找國內外有關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護理資料,對上述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結合最新研究領域的實證對這些解決辦法進行論證,是否具有實用性、可操作性、真實性。(3)循證護理的實施:根據循證后得出的結論、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循證護理方案并實施。心理護理,患者常存在活動受限、失語等癥狀,多情緒低落。護理人員應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了解其不良情緒的原因,通過傾聽、鼓勵其說出真實的感受、勸導等方法進行心理疏導,穩定其心態,增加其對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健康教育,制定患者喜聞樂見、趣味性、互動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每周舉辦1次講座,內容包括腦血管疾病的危害性知識、誘發因素及預防、腦卒中發生后的應對措施、情緒控制、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復發因素及控制、血壓控制等。提高患者參與康復護理的積極性。護理,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注意動作輕柔?;颊呷〗扰P位,將兩高枕分別置于其體前后方,使患者向前伸上肢,使肩關節100°屈曲,同樣將軟枕分別置于其患側上肢和患側下肢下方,使髖、膝屈曲位。(4)肢體康復訓練:參考國內外文獻進行被動鍛煉、肌力訓練、坐位平衡、肢體功能康復訓練?;颊卟∏榉€定后,協助其進行被動運動,按照由近及遠、由大到小的原則,對髖、膝、肘、足部等關節進行屈伸練習,練習手指屈伸、分合等動作,2次/d,30min/次。進行肢體拉伸、抬舉、外旋動作,注意逐漸增加運動幅度,2次/d,15min/次。進行肌力訓練,如訓練手掌捏、側捏、抓握能力等。同時對肌肉進行拍打,以促進肌力恢復。其肌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后,鼓勵患者進行床頭跪立位、坐位平衡訓練,引導其由臥位坐位變,逐漸增加坐位時間,并進行穿衣、梳頭等訓練,5min/次,5次/d,以恢復期簡單的日常生活活動自理能力,增強其對康復信心。協助患者進行床邊扶床站立,由每次站立2min開始逐漸增加時間。然后自主站立,行站立平衡訓練。站穩后由兩人協助其原地踏步行走,逐漸過渡到邁步行走,慢慢移動,協助人員逐漸有1人變為自主行走,行跨步練習,逐漸擴大行走范圍。鍛煉時有專人在患側保護。根據患者肢體恢復情況逐漸進行行走、上下樓梯等有氧運動,30min/次,隔日1次。訓練時根據患者缺失障礙制定目標,指導患者按時按量完成。對失語的患者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先模仿護理人員的口型進行單音節字訓練,逐漸增加吐字量,先回答簡單的問題,然后逐漸加深,鼓勵其與別人交流,以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

1.3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采用NIHSS(神經功能缺損)量表、FMA(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MBI(改良Barthel指數)分別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肢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輸入SPSS17.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NIHSS評分、FMA評分、MBI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前各項評分均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FMA評分、MBI評分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滿意率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6.36%(53/55),對照組為81.82%(43/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9,P0.05)。

篇9

【關鍵詞】護理; 腦卒中; 偏癱;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448-01

腦卒中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高發病,發病后往往遺留各種并發癥,嚴重困擾著家庭和患者的生活,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祻妥o理是為了適應康復醫學發展的需要,從基礎護理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專科護理技術。在康復的觀點、康復技術指導下的護理工作不僅僅局限在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時應減輕病人生存后的功能障礙,即不僅僅是救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1]。因此我們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采取了分階段康復護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會議診斷標準[2]。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均系首次發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45~75歲,平均60歲。卒中類型:腦出血45例,腦梗塞35例,左側偏癱36例,右側偏癱44例?;A疾病:高血壓者45例,同時伴有高血脂32例,高血脂 21例,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5例,高中及中專20例,大專及以上25例。發病到入院時間:最短30min,最長3d,其中當天入院者55例。本研究均排除意識障礙、危重、不能配合和伴有其它嚴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此項護理活動。80例臨床確診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護理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腦卒中類型、文化程度和基礎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護理,康復護理組將患者按病程分為早期和穩定期兩個階段,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分階段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早期護理措施: ①加強心理康復護理:腦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有言語不清,意識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家屬恐慌,因此要給予患者和家屬支持與鼓勵,讓他們對治療有信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提高遵醫行為。要耐心講解病情發展和治療過程,講述康復治療與護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同時講一些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療的信心,調動患者和家屬治療的積極性,能夠按醫囑和護囑進行治療和鍛煉,對后期的康復訓練有很大的幫助。②加強肢體被動鍛煉:入院后早期要進行被動活動,由護士進行適度的被動活動,包括輕輕的活動患者的四肢,按摩肌肉,平穩的翻身,移動患者等,所有動作都要由護士完成,動作要輕柔,幅度要適度,以保證安全,無意外發生。③強化基礎護理:要為患者創造安全、優美、舒適的環境,維持室溫18~22 ℃,濕度50 %~60 %。意識障礙和偏癱病人特別要注意安全, 翻身時不要過猛,可以加床檔,防止墜床的發生。要勤翻身拍背,勤按摩肢體,做好口腔護理,注意合理飲食,保證能量的供給,積極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

④重視健康教育:在與患者溝通交流過程中,可以對患者及家屬開展有針對性、具體的健康教育,語言要通俗易懂、簡潔明了,幫助患者和家屬了解所患疾病知識、預防、治療以及如何做好保健,指導患者正確服藥和進行功能鍛煉等。尤其要指導患者對疾病的恢復有正確的認識,不要急躁,善于面對每一個細小的進步,能清楚的與昨天的病情有比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治療和護理。

1.2.2 穩定期的護理措施:患者病情穩定后,在繼續做好以上護理措施外,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護理措施。①肢體康復護理:鼓勵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即強調癱瘓肢體的正確擺放,護理人員指導病人進行被動的或主動的肢體功能鍛煉,防止并發癥及廢用綜合征等的發生。坐位練習,可先搖起床頭,患者順勢做起,逐步練習自己坐起。站立練習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發生,可由護士和家屬攙扶,依靠床邊的支撐或其他設施幫助逐漸站起,由站立幾分鐘到10幾分鐘,逐漸減少攙扶力度,可以適當鍛煉患者邁步行走的能力。與患者交流過程中要對患者的每一個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與其對鍛煉計劃進行溝通交流,及時制定新的鍛煉目標。

②加強安全管理:患者的疾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患者自己活動的次數增多,難免會產生大意的心理,護士要隨時叮囑患者和家屬注意安全,切忌麻痹大意,不要造成新的傷害?;颊呷霂⑾词?、上下樓梯等需專人陪護,以防跌傷,地面要有防滑設備,墻上可設有扶手。

1.3 效果評價指標兩組患者分別于入院時和干預后40天與60天由專職護士和主管醫師一起對患者進行生存質量(quality of life,QOL)評定,腦卒中偏癱患者采用QOL量表評定[3]。評定包括5個方面:工作及經濟狀況、家務、家庭關系、戶外及休閑活動、心理狀態,共計25項,每項1―6分,總分為150分,分數越高,說明QOL越高。

1.4 將得分情況錄入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分析用t檢驗。

2 結果

2組患者QOL改善情況結果見表1。

表1 2組患者QOL值變化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

2組患者經過治療與護理后,QOL值均獲得了提高,但是康復護理組與對照組比較提高的更快、更顯著。說明分階段護理能明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存質量。

3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高發病率、高致殘率的疾病,做好疾病的預防是根本,對全民普及腦卒中的預防知識是國家的責任,更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因此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積極進行防病知識宣傳。一旦真的發病,家屬和患者也不至于驚慌失措,要相信醫學,按醫囑和護囑接受治療與護理,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多,要在溝通交流中將知識傳播給患者與家屬,本研究中分階段康復護理措施中就注重與病人和家屬的早期交流和教育,偏癱早期通過被動運動,并配合主動運動,使大腦皮質傳遞神經沖動,可興奮病變腦部組織,促進肢體主動運動的出現,還可以改善癱瘓肌肉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4]。在疾病穩定后積極的接受了康復護理鍛煉和安全管理,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顯著提高,與對照組比較P

參考文獻

[1] 于維東,范紅杰,張文娟.偏癱康復理論與實踐[J].現代康復,2001,4,110

[2] 中華神經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篇10

【摘要】目的:探討社區護理干預在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護理中的作用。方法:通過社區護士進入家庭,制定個性化心身康復訓練計劃,實施社區護理干預,使社區的腦卒中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正確的康復指導及護理,減少殘障的發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質量。結論:腦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是促進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針對性的社區護理干預能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增加患者的生活滿意度,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家庭康復護理社區護理干預

腦卒中是中老年病癥之一,目前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臨床診斷與搶救治療護理水平的提高,腦卒中的死亡率已明顯下降,但存活患者仍有70~80%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1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

腦卒中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存在代償和功能重組自然恢復能力。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可大大減少肌肉萎縮、關節脫位,關節攣縮、畸形、足下垂或內翻等,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代替的。因此,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整體康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 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存在的問題

2.1 總體健康知識水平偏低,家庭護理的內容還停留在一般生活照顧上,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

2.2 絕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康復訓練,患者遺留有多種功能障礙和后遺癥。

2.3 患者日常生活活動依賴程度較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存在較大缺陷。

2.4 主要照顧者的照顧能力較差,其護理缺乏家庭康復知識和技能。

2.5 部分患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康復和預防腦卒中的復發

2.6 部分患者有負性情緒。

3 社區護理干預的必要性

“社區護理干預模式”采用家庭護理措施,實施心理干預、行為干預、健康干預。社區護士作為社區康復的重要成員從醫院走進社區,對家庭照護者實施家庭康復護理知識和技術的指導,提高家庭照護者的護理能力,使患者獲得方便、及時、高質量的醫療和護理,獲得更好的干預效果。

4 社區護理干預介入的時間和干預頻率

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腦功能恢復在腦卒中發生后3個月內最快。中風患者康復訓練開展得越早,功能恢復得越好,合并癥越少。因此只要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應盡早進行康復訓練(發病48~72h)。

社區護理干預頻率可在第1個月每周3次,第2個月每周2次,第3個月每周1次。后期社區護士通過定期入戶訪視、指導,根據患者實際康復情況和照護者掌握康復訓練方法的程度適當延長上門頻率,如1~2個月隨訪1次。

5 實施方法

5.1 加強護患聯系,設立護患聯系卡。在患者出院后,社區護士按照患者家庭地址及電話及時與之取得聯系。根據患者的家庭環境,家庭條件,個體差異、文化程度、生活習慣、業余愛好、疾病特點等,由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制定康復計劃。

5.2 加強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導。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內容不應局限于用藥與治療,還應從病因、危險因素、急救、護理、飲食、并發癥的預防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教育??筛鶕颊呋蚣覍俨煌殬I和文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如編寫宣教小冊子,刻錄康復光盤等,圖文并茂,通俗易懂,提高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識。

5.3 教會易懂可行的康復技術。內容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活動度訓練、坐位訓練、床上負重訓練、從坐位到站立訓練及站立平衡訓練、ADL訓練等。根據患者肢體的具體情況,幫助患者制定訓練計劃,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鼓勵患者每天記錄運動時間、次數以及自我感受,護士每次訪視時查看記錄,評估肢體的肌力,對微小的進步給予肯定和鼓勵,使患者看到希望和成績,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5.4 強調心理支持的重要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緩慢、持久,往往在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的效果,患者易失去耐心和信心,而產生抑郁、自卑、焦慮的心理。良好的社會、家庭支持對患者的身心具有直接保護作用。鼓勵家人要經常與患者交談,及時了解其心理變化,給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幫助患者不斷調整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新的健康行為。

5.5 控制危險因素,預防復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很多,其中高齡(>60歲)、種族、家族史等為不可控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吸煙、卒中或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史等屬于可控的危險因素。護士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積極鼓勵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使患者主動配合,有效地控制危險因素。做到防中有治,以防為主,定期復查,有效降低腦卒中的復發率。

6 體會

隨著醫療模式的不斷發展已逐漸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社區護理已成為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實施整體護理的一種必要形式。護士走出醫院,走向社區,進入家庭,護理的職能不再局限于疾病護理,而是將預防、醫療護理、康復、保健和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將個體保健和群體保健融為一體。通過社區護理干預使患者和家屬掌握護理技巧,自覺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不僅對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心身狀況、控制疾病、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且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減輕了社會、家庭的經濟負擔和醫院的壓力。社區護理干預已成為提高家庭治療、護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馮正儀,張華,胡永善,等.腦卒中家庭康復護理干預方案的實施與分析.上海護理,2003,3(2):5-7

[2] 陳冬青.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ADL的影響[J].中國康復,2003,18(1):45-46

[3] 胡榮東.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功能鍛煉時間的應用[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4):6

[4] 楊平海,等.家庭康復指導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7):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