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日常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篇1

關鍵詞:小學數學;能力培養;小學生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并且還可以應用到生活中,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數學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解題能力,讓小學生從小就變成了“考試機器人”。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小學生缺乏應用數學意識和用數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無法到達教學的要求。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讓小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和數學之間的應用關系,使他們明白如何運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一、指導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非常多的小學生都不懂小學數學知識的作用,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方式,很大的原因是小學生不注意在生活和其他實踐中發現的數學問題。而且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過于強調數學知識的獲得,忽略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從而導致小學生對于小學數學所學知識掌握不了,而且不會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所以這樣發現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小學生忽略了數學的重要性,不注重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結合日常生活來改編數學題,讓小學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應用,從而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意識。這樣教師進行慢慢的指引,讓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獨立地應用數學所學知識來解決。這樣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讓小學生明白數學不僅來源于課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數學知識。當今時代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所以素質教育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的發展主旋律。而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就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一種方式。此外,小學數學教師也要鼓勵小學生提出與生活日常有關的問題,從而讓小學生感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聯系,還可以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喜愛之情。

二、讓學生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當今時代,如何讓小學生不自覺地運用小學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是一件困難的事,而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讓他們通過親身的實踐來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因此,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本中的課外活動、專題活動,讓小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進行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去量一量自己住的小屋的面積,讓他們思考“自己的小屋要怎么測量?需要什么?”這樣他們就會去想自己的小屋是什么形狀、需要測量的邊是哪條邊、測量的長度、測量需要用哪個單位、如何計算等等。這樣通過讓小學生自己去實踐運用小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可以鞏固小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同樣可以印證小學生有沒有真正學會數學知識。也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形成對問題的解決能力,為以后在生活中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礎。

三、培養小學生的應用意識對于教師的要求

現在很多的教師對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不知道怎么向小學生說明數學是有用的,找不到用什么樣的證據去勸說小學生努力學習,教師只能向小學生表明數學是一種有用的學科。同時應用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培養、鍛煉、提高的過程,這些都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要求。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克服困難,要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不只是提高和培養小學生的應用能力。在進行新知識學習的時候,教師要搜集各種相關的材料來做應用背景。不斷地發現知識的應用價值,教師也要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日常生活和事物,發現一些可以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的事情。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地學習數學知識。小學生也要明白數學知識是廣闊的、無邊無際的、永遠學不完的,還是要靠學習來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師還要引小學生了解自身周圍的環境,因為周圍的環境是小學生找到所需原材料的地方。在日常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也要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教育討論班,多參加一些專家的數學教育講座,不斷地收集一些關于應用數學方面的材料。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應用意識,教師一定要有著廣博的知識面和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數學知識,提升自身素質。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需要教師和小學生的共同努力。培養小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還可以促進小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形成這種應用意識,在未來可以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問題。由此可見,培養小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以及教育改革發展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篇2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睋?,本文從“數學知識蘊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讓數學知識應用于學生生活中去”三個方面闡述了小學數學教學應如何把握現有資源,真正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課堂返樸歸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

關鍵詞 回歸;生活;思維;愉快;應用

作為一名碧江區教師,我們所處的環境是邊遠山區,面對的學生是山區孩子,大多數學校的教學環境還不盡人意,大多數學生思維比較單一,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如何在當代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讓山區的學生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家長常常對學生說:“孩子好好學習,長大了才有本事?!贝_實,山區的孩子更需要有知識,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沒有知識很難立足。

一、數學知識蘊藏在學生日常生活中

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蘊藏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每一位學生并非是上了小學后才接觸數學知識,也不僅僅是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問題,他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碰到各種各樣的數學現象,數學問題,從而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和領悟,這些數學知識雖然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但對學生來說是生動有趣和真實的。

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認識人民幣,并且會簡單使用人民幣,“元、角、分”的應用早已融匯在學生的現實生活當中,例如學生買早餐,買本子,買筆等,以及他們和爸爸媽媽上街購物時使用的人民幣,在過年時,接受長輩給的壓歲錢,得到過的人民幣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對人民幣的初步體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樣幣,讓學生交流、合作、討論,將人民幣分類總結,在對人民幣應用數學中,采用了“銷售”的方式,將學生的一些學習用品:鋼筆、鉛筆、橡皮擦、直尺等,作一次“銷售”,分別請前來“購買”的同學通過樣幣,付錢,售貨員正確收錢、付錢,使學生在購物的活動中,對人民幣的換算能正確、靈活的掌握,在數學中,要求學生還要注意養成愛護人民幣的好習慣,不要亂畫,亂折或亂撕人民幣,正確地應用人民幣,通過具有生活化的導入,讓學生置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讓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淡化教育痕跡,讓學生充分領悟“元、角、分”的知識,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人民幣。

二、在學生日常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

在教學圖形“角”的概念時,充分借助學生們日常生活中都悉的鐘表、墻角、紅領巾、扇子、張開的圓規等的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加深理解所學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在學習“四邊形”一課時,出示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圖,圍繞“你發現了哪些圖形?”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并與同桌或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發現的各種圖形: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還有圓形、三角形、菱形和梯形等。學生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豐富了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時,同學們拿出四根十六厘米長的鐵絲,小組動手操作,將十六厘米長的鐵絲分別演變成:(1)長7厘米,寬1厘米;(2)長6厘米,寬2厘米;(3)長5厘米,寬3厘米的三個長方形,再將剩下的一根鐵絲演變成邊長為4厘米的正方形,從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親自體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實際上是求四條邊的長度和,推導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教學中,學生通過親手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并且對所學知識能牢固掌握,能靈活運用。

三、讓數學知識應用于學生生活中去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教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睂W習是為了應用,在數學中要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知識也只有運用了才能被真正掌握,也只有在日常生活運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讓小學數學回歸學生生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創新學習探究》

[2]《數學新課程標準》

[3]《小學數學教育》

[4]《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篇3

新課程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怎樣利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怎樣教會學生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的基本能力,是我們教師要研究的事情。在物理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聯系日常生活教會學生學習物理呢?

1.“生活中的物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特別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在教材上出現時,就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心里產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感覺。學生還會存在各種疑問:這種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能用我們所學知識來解釋嗎?用哪些知識來解釋呢?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能夠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作用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物理應用來引入所學知識點;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列舉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物理應用來加深學生的印象,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拔飸B變化現象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得很多的一類現象,人類生活中常接觸到物態變化現象”。在學習物態變化之前,先讓學生聯想到生活中所接觸到的霧、露、霜、雨,這些都涉及物態變化,對問題“物態變化對我們生活有什么作用”思考后,再分析教學內容,學生再次聯系生活中的親身體會,對物態變化這個相關內容就有了較深印象。聯系實際生活中的物理,起到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的作用。

3. 教會學生科學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1)教給學生用物理常識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在下雪的路面上撒鹽是利用降低熔點的方法來熔化冰雪,既有實用意義,又加深了學生對物態變化的了解;介紹體溫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規律制成的,加深了學生對溫度計原理的了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會使學生感到物理非常有用,學生愿意用所學物理知識來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教會學生用生活中小實驗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農民常常將生姜、紅薯等農作物放在地窖里或用細沙埋起來儲藏,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就讓學生帶著問題回家問自己父母,這樣很容易得出答案。超市里常用保鮮袋包水果,目的之一是減少水果中的水分流失。高考期間有些地方由于天氣炎熱,常在考場里放些冰塊,理由是干冰升華時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這樣可以使考生涼爽。通過這些例子,可讓學生充分認識物態變化現象。家庭實驗可以使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現象入手,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展開探究,使學生自主獲得有關知識和經驗。

(3)開展探究性專題思考生活中的物理

篇4

【關鍵詞】化學教學 創建 生活化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學是一門源于對生活的總結和升華并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選擇身邊的事,讓學生感受化學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用化學知識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自覺地應用化學知識分析、處理簡單的身邊問題,讓化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滿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會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價值?,F行初中九年級化學上下冊中[化學?技術?社會]、[資料卡片]、[課外實驗]、[調查與研究]等許多欄目,都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實用,并學會促進個性發展?,F就初中化學教學如何創建生活化課堂提出幾點建議。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學習興趣

日常生活中蘊含了大量的化學學科知識和情境,生活化導入資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現象、社會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熟知的文學和歷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學習常見的酸和堿時,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檸檬、蘋果、檸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檸檬酸等物質讓學生體會酸,從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讓學生體會堿,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識別它們的欲望。在學習金屬材料時,通過日常生活用品,如鍋、壺、刀、鋤、水龍頭等,它們都是由金屬材料制成的。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和社會實際,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增強學生關注生活中各種化學問題的意識。

二、課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但單單的傳授化學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往往會令學生感到乏味,把化學故事、生活化學帶進課堂,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自己的親密關系,體會到化學有用性,讓學生從心理想學化學,進一步了解并嘗試解釋身邊化學的動機,能促使他積極的、有目的的學習。學習的過程,即是生活的過程,課堂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同體驗生活的活動。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參與教學,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學知識,在不斷解釋生活現象、嘗試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油條面團中常常加入純堿、明礬,就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過多,保護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條有一定的預防作用,但鋁元素攝入過多對人體健康也有害。

這樣,教師模擬了一個真真切切的生活畫面,并設計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常識,巧妙地將學生融入到這生活化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補調動起來,議論紛紛,積極計論,課堂展現了生命的活力。毫無疑問,生活中的學以致用,能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化學,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價值和功能。

三、課堂訓練生活化,解決實際問題

化學課堂上,適時、適量選擇必要的訓練題供學生做是必要的。設計一個生活化的試題情境,進行生活化的包裝,讓學生在具體、有趣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體會到化學的真實。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是人口、能源、環境,其中環境跟人類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教學中我們要重點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環保問題的某些內容設計案例,重點探究展開分析。

在學習鋼鐵銹蝕及其防護時,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見過鋼鐵銹蝕的事實,并根據自已的經驗猜想鋼鐵銹蝕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猜想,組織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從而更全面的了解鋼鐵銹蝕的原因,并從中認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鋼鐵生銹。通過這樣的設計,較好地利用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來達到理解和建構新知識的目的。

這樣以把對知識的訓練巧妙地設計為解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倍感親切、有趣,會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思考,真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四、課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創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學習課堂,作為教師還應該注重創設課堂情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問題,誘導學生對身邊的所見所聞發生聯想。實踐證明,一旦所學的知識用于實踐中,學生求知的欲望會更大,這對于延伸課堂、激活知識、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學習水的凈化后,讓學生走出課堂調查本地水資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況,參觀本市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使學生對水的污染及凈化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和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學習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后,組織學生開展分析空氣污染的成因并測定雨水PH的家庭小實驗,開展酸雨形成的主要來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調查;學習了常見的鹽后,提出:請你通過盡可能多的方法區分廚房中用的食鹽和碳酸鈉;學習了化學肥料后,讓學生回家了解為什么碳銨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銨鹽為什么不能與草木灰、熟石灰等堿性物質混合使用?學習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后,讓學生為自己設計一天的營養食譜等。這樣,從實際生活應用引導學生進課外探究活動,不僅使學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隨著科學的進步,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類的衣、食、住、行和衛生健康等條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當今社會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巨增,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必須依靠化學知識來解決。試想,如果我們化學知識普及宣傳到位,國民素質不就大大提高?脫離生活的化學是空洞的,化學教學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養,回歸現實生活。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能消除傳統化學教學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將教學目標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的需要,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更好地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樹雄.讓化學教學貼近生活學以致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

[2]張愛玲.化學與生活.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11)

篇5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問題情境;實踐應用

新課標改革對數學的教學有了明確的指示。老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創設相應的情境,結合相應的問題,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教學。這種課堂中情境與問題結合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去積極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將巧設問題情境列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何有效地進行情境教學?針對情境教學的內容作出詳細的研究,并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設計懸念情境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好奇心

數學在所有學科中是一門邏輯性和思維性都比較強的學科。但是在生活中,數學同樣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數學問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都能解決數學問題。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需要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將數學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進行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模擬生活實例,聯系課堂所學的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在這過程中,巧妙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充滿興趣,帶動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究,在學習的基礎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學習,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鞏固,使學到的知識體系更加清晰,基礎更加扎實,理解和記憶也更加深刻。

不僅如此,設計懸念情境問題還能突破學生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根據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問題,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激起思維的浪花。在利用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時需要注意,教師應該讓學生對整個知識體系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深刻認識,了解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的局限性。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真正喜歡上數學,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教學預想的結果。

二、依據數學典故,巧設問題情境

初中生一般對故事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巧妙地將數學中的歷史典故加進來,將代表性強的數學故事與數學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數學問題情境教學。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另一方面能增添數學教學的趣味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三、利用數學存在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中存在的矛盾是相對統一的,不僅是在數學中,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準確掌握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構建完整的教學體系,引導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結構體系,了解數學知識體系中存在的對立統一關系,讓學生在矛盾中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嘗試解決新的問題,尋找不同的解決辦法,讓學生在成功中強化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設置數學懸念,構建問題情境

數學懸念是一種心理機制的學習反映。數學教學中老師可以巧妙地設置懸念,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并且將數學中的問題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打破學生學習數學現有知識的平衡態,在新建的問題情境下又可以構建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平衡態,幫助學生認識了解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的建立,彌補存在的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五、巧設問題情境的注意事項

1.根據學生的接受范圍進行新穎有創意的創設,當超出接受范圍時,學生會望而卻步,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在創設情境時有脫節現象,沒有做到與現實相結合,教學過程過于死板,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

3.創設的問題情境過于膚淺,只局限于課本的知識點,沒有真正的結合日常生活的實際實例,教學方法拿捏不準。

4.問題情境教學設計過于片面化,問題沒有可研究探討性,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初中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樂學”,在將這種教學模式引入教學中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連華微.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J].成才之路,2009(17).

[2]陳雷曼.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情境創設的一些思考[J].成才之路,2008(19).

篇6

[關鍵詞]生物教學;生活;學以致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注重生物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并能運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參與公眾事務的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這既是新課程對生物教學的要求,是著重培養學生素質的要求,也是現行教學中學生學習與生活脫節,不能運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缺乏生物課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自然也成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障礙和短板。

理論源于生活,是對生活實踐的總結和升華。人本身就是生物,高中生物知識有很多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而且高中生已具備了很多與生物相關的直觀生活經驗。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過的“腿抽筋”即生物教學中的“抽搐”,老年人的骨質疏松是因為缺鈣,貧血中的缺鐵性貧血和補血用品中都富含鐵等現象,這些知識都可以在學習“組成細胞的元素和作用”時加入教學;同樣人夏天為什么要出汗?出汗后又為什么口渴等加入穩態教學;將對“不干不凈,吃了不生病”的理解加入到免疫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生物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并能解決日常生活中部分問題,從而知道學習生物的現實意義,提高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所以,生物教學聯系日常生活,能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現實有效性的認識,從而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教學中采用將日常生活知識貫穿于生物知識教學中的方法,不但能讓學生明白生物知識是有用的,可以解釋和解決生活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還能將抽象的知識用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降低對生物知識理解和運用的難度。

例如我們在學習“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化合物水”時,可結合鮮草與干草,新鮮糧食與干了的糧食的重量變化來說明;在講“水的分類與作用”時,可結合“種子曬干后仍能發芽,而高溫炒干則不能”來說明自由水在溫和條件下會失去大部分,而結合水不能失去的問題;用老年人皺紋多,消化能力弱,而嬰幼兒皮膚水靈,消化能力強來說明“同種生物中含水量越多代謝越旺盛”;結合腌制的魚肉不易腐敗來講解“微生物在高濃度的鹽溶液環境中無法吸水生存,甚至失水死亡”。由此可見,將生物知識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態聯系起來,學生就可以直面感受生物教學中的現象,從而將生物知識具體化,降低了知識理解的難度,學生就能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識。

生物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通過將生物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有運用生物知識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礦物質元素對光合作用的影響”時,來教會學生在農業生產中,在沒下雨時施肥,要將肥料配成溶液,將礦物質元素變成以離子形式、主動運輸的方式更容易被吸收;施肥前松土,能增加土壤含氧量,促進根的有氧呼吸供能,促進根的生長和對礦物質元素的吸收;“合理密植”、“輪作間作”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正其行,通其風”能增大CO2濃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簡簡單單的一個生物知識點,就能讓學生掌握到農業生產中大量而具體的實際問題,這樣看來,生物知識不是單一的讓學生解決學習成績問題,更能讓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這些知識或許會讓學生受益終身。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主動培養學生將生物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的能力,不只是讓學生被動的接受這種方法,還要讓學生主動地運用,從而達到良好的課堂師生互動效果。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呢?

其一,在學生學習到生物知識后,教師盡可能的創造條件,讓學生進行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小實驗,讓學生在自己的動手過程中,真實的了解“生物知識是有現實有效性的”。比如,教師在講解光合作用中的“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時,可以讓學生找來豆種在無光和有光條件下分別培植,幾天后再來觀察兩者的區別,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何市場上賣的豆芽大多是白色的,葉綠素的合成必需光的道理。在整個動手中,不但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知識原理,更能讓他們對知識的學習有時間上的延續性,從而在教學效果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應。

其二、教師在教學過程或課余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生活常識或其它學科知識拿出來,用生物知識對其解釋,讓學生養成“將生物學習常態化”的習慣。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畫餅充饑”、“望梅止渴”、“垂涎三尺”等知識,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積累的常識或諺語,當教師教會學生用生物知識解釋問題的能力后,這些常識或諺語,就能變成生物學科中的遺傳和變異、條件反射等知識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如果將生物知識與日常生活知識巧妙的結合起來,不僅能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學生物,處處學生物;還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篇7

(一)在認知的過程中被人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思想觀點即是日常觀念,日常觀念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環節。日常觀念的本質指的是一種重復性的、自由的、無意識的思維方式。根據日常觀念的活動模式,通常有經驗思維與常識思維兩種類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的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就需要以經驗思維與常識思維為基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為落腳點,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以把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地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達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經驗思維指的是人的日常與非日常的活動模式的內化與固定,同時也是人的行為模式向思維模式的轉化[2]。列寧曾說過:人經過千萬次的重復實踐,這種實踐就在人的思維中以邏輯的形態內化并固定下來。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經驗思維相結合,就必須在進行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把人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經驗作為前提與基礎,正視生活并做到深入生活,從而得以認知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為出發點,主動的在實踐中進行道德認知。對于正確的道德選擇認同,從而將道德認知固定于自身的經驗思維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思想問題有機地統一起來,更加注重人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主動參與和體驗。加強在實踐中人對于道德的學習、培養、內化。同時,還要持續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的趣味性,要善于發現不僅擁有時代特質,還可以與人有機結合的實踐活動,做到寓教于實踐之中,從而把社會道德固化于人的經驗思維之中,使得人的思想、觀念在通過實踐,在認知中保持生機與活力,并且更加開放,具備創新性,以實現在人的經驗思維中形成較高層次的思想品德境界。常識思維指的是日常思維中的現實思維模式。它是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各類藝術等等非日常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化的過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常識思維進行有機地統一,就需要進一步地探尋、梳理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部分,努力做到具有創新理念地發展傳統文化,使之具備符合時代需求的創造性,并與日常生活相結合[3]。在目前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需要以現實生活為根基進行創造,還需要對于其中的糟粕進行批評與改造,從而真正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打開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常識思維進行有機地統一需要以各類科學文化作品作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觀念、價值觀融入進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各類藝術等各類科學文化作品當中,讓人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或是欣賞藝術作品,也是在以科學文化作品作為傳播渠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想、觀念、價值觀融入到人的常識思維當中去。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人的思維觀念當中轉變為模式化的形態時,才能真正地達到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機結合的目的。

(二)在個體感情上要充分理解

情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可以正常的進行日常生活的關鍵因素。并且,情感可以為重復性的日常生活添加色彩,并賦予其意義與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無法脫離真摯的情感需求,無法脫離日常生活中各種情感環境感染與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對于人的思維觀念、價值理念的樹立、確認、內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有機地相結合,則需要在現實環境中塑造和諧的情感空間,建設科學的以及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環境。所以不單單需要針對個體的日常生活環境進行過濾、改造、優化,也需要對于信息環境進行凈化,以使得環境對個體的情感可以產生積極、正確的影響[4]?,F實客觀的生活環境是人類保障生存需求、從事生產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對于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著“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文化典故。現實客觀的生活環境對于個體內在的思維模式與外在的行為方式都有著獨特的教化功能。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環境有機的相結合,就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符合個體的內在需求并且自然舒適的生活環境。不但需要進行創造、改造,以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個富有情趣、生機勃勃、和諧自然的客觀環境,還需要過濾、凈化、優化精神文化環境,以使得精神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以精神文化產品的人性化服務與實踐活動為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達到人們對其在情感上認同,并在潛移默化得到教育的目的。

二、結束語

篇8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理解知識,而教師的精心加工,會使知識變得易于接受,甚至變成一種享受。這就需要教師創設一種教育情境,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幫助學生透過所學知識的表面符號、文字,與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填平學生認識過程中的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想、感性與理性以及舊知與新知間的鴻溝。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用化學史進行情境創設

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化學工作者用科學探究的研究方法、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認識客觀事物變化規律的歷史。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以化學科學發展史中的典型史料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同學沿著化學家們研究的足跡,體驗化學家們科學研究的喜悅和艱辛,學習化學家們科學探究的方法。

結合中學化學教學的內容,以典型化學史料創設問題情境的內容非常豐富。例如,初中化學中學習質量守恒定律,可以用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中波義耳的“失敗”和拉瓦錫的“成功”的故事創設情境;學習酸堿的內容時,可以用化學科學中人們對酸堿認識的歷史創設情境;學習石灰石的知識時,可以用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眲撛O情境……

二、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行情境創設

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化學來源于生活,化學服務于生活,化學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需要通過化學方面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可以用化學原理進行解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化學科學研究的成果已經被廣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瘜W教學中聯系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問題,能使學生深切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習化學能夠提高學生未來生活的質量。這樣的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所要學習知識的陌生感。

三、以新聞材料為背景進行情境創設

篇9

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結合日常生活

物理知識的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可以說,物理就是一門實踐性和生活性學科,它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融于日常生活。聲音的傳播,家里的家用電器,上學坐的公交車等都離不開物理,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物理是一門實驗探究性學科,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的學習來加強學生對物理實驗過程的探究精神。對于物理問題首先學會如何分析,在展開分析的過程中,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這種結合生活實例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保證學生能夠學到知識并深刻理解。

二、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效結合多媒體技術教學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教學經費投資力度的增大,現在許多學校都已經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學資源展開物理教學過程。通過PPT的展示和動態實驗圖的呈現,學生對于物理現象會有一個直接的感官認識,不再停留在抽象的層面。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模式下冰冷黑板的教學畫面,讓學生可以通過PPT直接觀察整個物理現象,加強物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對于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展現物理動態畫面,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好奇是每個人的天性,對于未知的領域和未曾見過的畫面,學生都會感覺新奇,并表現出足夠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這種感官上的視覺沖擊將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高效性。

三、將探究性教學方法融入物理教學過程中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效地利用探究性教學方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探究性教學方法的利用是有時機性的,并不是簡單地隨機利用,更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究性教學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方式,它需要教師充分地做好教學課前準備工作,并找準時機提出探究性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比如,在提出探究性問題時,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舉出簡單的例子,這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就會時刻保持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探究性教學方法是新課標改革提出來的教學手段,必須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善于利用此類方法,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教學的高效性,并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現象和物理知識的理解,保持高效的學習效率。

篇10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化;路徑

高中政治教學主要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教學目標,對學生心理發育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由于對教材解讀不完善,出現脫離生活實際等現象,使政治學科很難在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生活化,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

一、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標準之下,現代教育中教師成為了課堂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學生逐漸向著課堂的中心位置轉變,成為課堂的主體。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這一點,擺正自己的位置,更好的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生活化作為高中政治教學的一部分,認真研讀教材之后將所授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貫穿教學的始終。首先,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化的教學設計,將枯燥的政治理論轉變成具有生活化的、通俗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加容易。其次,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教材,針對設計好的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找出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以及切入點,讓學生正確理解生活化的政治學科。最后,教師需要保有探究與創新的精神,根據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例如在學習貨幣知識時,教師應當將整堂課的教學理念放到生活化上,將有關貨幣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回想貨幣在生活中扮演著那些角色,發揮著哪些作用,從而更主動的去接受相關知識,并更加明確且牢固的記住有關貨幣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將政治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學習政治的難度。

二、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高中政治教學所包含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內容相對繁雜,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對知識進行篩選,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特別是政治學科理論較多,教師只有將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政治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更突出一些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教學內容的生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鼓勵學生將政治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高中政治主要包含三部分內容,即經濟常識,哲學常識,政治常識,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向學生展示政治學科與生活相聯系的一面。教學中教師應當避免照本宣科現象的出現,讓政治學科變得更加平民化與生活化,將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理論作為重點內容教授給學生。例如在學習經濟常識中與稅收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后通過網絡等手段對我國現代的稅收政策進行了解,并對家庭的收入來源以及納稅情況進行調查。從而做到真正把握稅收政策對群眾日常生活的影響。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國外的稅收政策與國內的稅收政策進行對比,特別是對納稅人以及稅款走向進行比較,從而更為深入的理解不同的稅收政策所帶來的不同影響??梢哉f經濟常識、政治常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為密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適當引導學生在學過相關知識后去觀察日常生活,從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中更好地理解相關知識。而哲學常識相對抽象,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列舉恰當的例子,使學生體會到哲學知識對日常生活尤其是為人處世的影響,更好地發揮政治理論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

三、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高中生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而政治學科又具備一定的枯燥性,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豐富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向著生活化方向轉變,創設一種更為輕松的、趣味十足的課堂。使學生更加喜歡政治學科。最為簡單的就是在教學中加入舉例子、列數據等方法,讓學生在真實的數據和例子面前更加明確相關的政治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會帶來哪些影響,并正確理解相關理論的研究背景及其價值所在。教師還可以采取情景法進行教學,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種更貼近生活的環境下學習政治知識,并在相應的情景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逐漸引導學生學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找到二者的相通之處,使學生養成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提升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文化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前對與文化相關的知識點進行預習,并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進行總結,在課上進行相關成果的交流。文化作為政治常識的一部分不僅是政治學科的重要內容,在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巨大作用,是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師在進行成果展示時還可以加入一些更為新穎的例子來充實學生的學習成果,將有關文化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系統化。這樣相對枯燥的政治理論變得生活化,使得課堂更具備趣味性,也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相關知識,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其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明確政治理論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在高中政治課課堂上注重生活化的體現,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角度使政治學科具備生活化的特點。激發起學生學習政治的欲望,并學會正視政治在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將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最大程度上發揮政治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者:孟紅英 單位:衡水第十四中學

參考文獻:

[1]王士友,楊雷.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生活化路徑解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3:96-98.

[2]任國平.淺析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3,29:55.

[3]陳艷.關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