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與腰椎的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頸椎與腰椎的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科于2004~2006年收治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施行康復功能訓練及康復護理,收到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1 護理
1.1 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及家屬康復常識的指導,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主動配合?;颊呒凹覍偻蕾囀中g治療,忽視了康復鍛煉。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安慰、鼓勵、開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持樂觀心態,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
1.2 康復護理
1.2.1 飲食指導:應用富含高蛋白質、高維生素、含鈣及鐵易消化的飲食,少食動物脂肪,忌食辛辣、煙酒等食物。中醫食療補肝腎,強筋骨的食物,保持營養均衡。
1.2.2 日常良姿位的教育:保持良好的生理姿勢,預防脊柱和髖、膝關節發生畸形,應囑患者注意坐勢,不但在慢性期要注意,在急性發作期更應注意,因大多嚴重畸形都發生在急性發作期?;颊咦r應盡量挺胸收腹,避免駝背姿勢。睡眠時忌用高枕,仰臥時可不用枕。俯臥對一般人雖不習慣,但可預防駝背和髖、膝關節屈曲畸形。即使已有輕度畸形,通過俯臥也可得到糾正,要臥硬板床不睡軟床。臥睡不要側臥、弓腰、屈膝,應采用仰臥位或俯臥位。行走時應注意挺胸、抬頭,保持正常人的直立姿勢,不要弓腰、叩肩、探頭。
2 康復訓練
根據患者受累關節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指導鍛煉,康復訓練要注重針對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男性患者的病變一般主要累及脊柱,可有頸部、腰背部的疼痛;女性患者主要表現在四肢關節、骶髂關節、膝關節的不適。訓練基本規則:要求1天鍛煉1~2次,每個動作重復8~10次,勞逸適度,過度勞累,促使骨關節破壞,易形成殘廢。過度強調休息,易使關節喪失活動能力,也造成殘廢。在疼痛能夠忍受的情況下,注意關節的功能活動,既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又利于保持關節功能。關節訓練宜在病變尚未得到控制及臟器功能失代償期應禁止訓練活動。
2.1 擴胸運動: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時間及睡前均應常規作深呼吸運動,雙前臂內屈平胸左右運動。外展運動可增加肩關節的活動度和擴胸運動的維持,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2.2 頸椎運動:頭頸部可作向前、后、左、右轉動,以及頭部旋轉運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前臂內屈于胸前,分別向左,右做轉體運動??杀3诸i部的活動,同時進行肩關節活動。
2.3 腰椎運動:每天作腰部運動,前屈、后仰、側彎和左右旋轉軀體,通過腰部、髖關節腰背肌鍛煉,使腰部脊椎保持正常的活動度。
2.4 肢體運動:可作俯臥撐、斜撐,下肢前屈后伸,游泳等。游泳既有利于四肢運動,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適合的全身運動。但本病患者嚴禁跳水,以免造成頸椎和頸脊髓損傷。
2.5 飛燕點水法:患者俯臥上肢后伸,小腿與踝部墊枕頭,使頭部和肩部盡量后仰,同時下肢盡量繃直后伸,全身翹起,僅讓腹部著床??商岣咂胶庑?,增強肩、腰背部、臀部肌群的力量。
2.6 雙手高舉抓單杠懸吊,用自身重量進行牽引,也可以行引體向上。提高全身協調性,鍛煉四肢。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多個關節。在我國強直性脊柱炎的患率占全國人口的0.3%[2],以青壯年男性多發,防治本病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維持良好的功能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篇2
【關鍵詞】頸椎骨折脫位;圍手術期;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 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30-01
頸椎骨折以頭頸痛,頸部筋肉緊張,活動受限,患者常用兩手托住頭部,局部壓痛腫脹,但后突畸形不甚明顯為主要表現,發生在頸椎部的骨折。頸椎骨折脫位是脊柱骨折中最嚴重的骨折。發生于此段的骨折脫位易并發脊髓損傷。脊髓損傷導致四肢癱后,并發癥多,護理上顯得尤其重要。患者經常因為絕對被動,疼痛,攝入不足,活動受限引起社會心理障礙物[1],使患者對疾病康復失去信心,影響了患者的康復。,延長了康復時間,增加了致殘率。我們對51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取得良好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行頸椎CT或MRI檢查,證實為頸椎骨折脫位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齡6-83歲。車禍傷25例,墜落傷16例,砸傷10例。按Frankel分級[2]:A級14例,B級16例,C級11例,D級10例。脊髓完全損傷25例,不完全損傷26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無顯著性差異。
1.2方法 干預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同時給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1)訓練:后路手術訓練俯臥位-----下頜貼于胸部使頸部充分暴露雙手置雙腿兩測。前路手術訓練仰臥位-------頸過伸位。(2)食道氣管推移訓練:指導患者用2-4指將氣管食管由手術側向對側推移,開始每次持續10-20-分鐘,以后逐漸增加至每次30-60分鐘,每日3-5次,將氣管推移過中線。如訓練中引起反射性干咳,嘔吐等反應,屬于正?,F象,應堅持訓練。(3)呼吸功能訓練: 吹氣球縮唇呼吸訓練呼吸肌。有效咳嗽咳痰練習。(4)進食訓練 :進食量食物種類等來訓練。進食:仰臥位,以流食半流食少量緩慢放入患者舌下,防止誤吸。患者帶頸托可以側臥位,每次少食多餐仍以流食半流食為主。(5)心理干預:患者頸椎損傷后,肢體功能障礙,自理能力下降等,容易出現焦慮抑郁自棄等情緒。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評估其心理狀態,針對患者不同心理反應采取個性化疏導。對患者語言安慰,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展預后及目前治療方法,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向患者介紹成功案例,讓患者樹立信心,提高患者合作程度。樂于接受和配合治療。
1.3 效果評定 實驗組護理干預二周,評價患者對舒適滿意度采用3分法,[3]調查患者對術前術后宣教指導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Ⅹ2檢驗,概率以百分數表示。
2 結果 實驗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頸椎骨折伴脊髓損傷患者往往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和負性心理問題。臨床實驗結果,凡是術前系統做了上述護理干預,患者術后進食,吞咽較對照組明顯好轉。的訓練對手術中配合,術后的愈合及愈后更是效果明顯。由于患者不同程度的肢體障礙,心理負擔過重,所以采取早期的心理干預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引導,爭取為患者贏得最佳治療時間,肢體康復達到最大效果,增強了患者對生活的信心,早日回歸社會。所以早期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恢復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婧,王擁軍。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發生機制〔J〕。國外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12(4):274-277.
篇3
方法 對60例脊髓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干預,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干預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和非系統的功能鍛煉;康復干預組除行常規護理外,還實施早期康復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
結果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均
結論做好脊髓損傷患者的早期康復干預,能有效控制并發癥發生,促進功能恢復及盡量利用殘存功能,達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關鍵詞] 脊髓損傷;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5.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4208(2009)15-0025-02
脊髓損傷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脊髓傷害,主要原因為交通事故和高處墜落傷。創傷不但發生截癱,并且影響到呼吸、循環、消化、肌肉及關節系統,發生一系列病變[1\],傷情嚴重而復雜,不同程度地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康復干預非常重要。筆者于2006年1月~2009年2月對30例脊髓損傷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促進了患者功能恢復,并提高了其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采用方便取樣法,于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集60例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祻徒M男23例,女7例;年齡13~73歲,平均44.26歲;頸椎脫位并骨折6例,胸椎骨折9例,腰椎骨折15例;其中完全性癱7例,不完全性癱23例;采取手術治療23例,非手術治療7例。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19~75歲,平均41.30歲;頸椎脫位2例,頸椎骨折1例,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19例;其中完全性癱8例,不完全性癱22例;采取手術治療22例,非手術治療8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和非系統的功能鍛煉,包括以下內容:護理包括臥硬板床休息,軸位翻身;預防并發癥;指導功能鍛煉。
1.2.2 康復組 康復組除實施對照組的常規護理外,同時實施早期康復干預,具體如下。
1.2.2.1 心理干預 本組患者均為突然遭受外來傷害,思想沒有任何準備,常表現為煩躁、焦慮、驚恐不安,擔心生命有危險,以后生活不能自理,沒有經濟來源,以致悲觀失望,不思飲食,不配合治療。因此在每次治療和護理操作前都向患者說明原因與目的,以求病人的配合,使病人保持心情舒暢,為治療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2\]。同時與其共同制定康復計劃,鼓勵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告訴患者只有靠自己頑強的毅力積極配合治療,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
1.2.2.2 康復鍛煉應在患者入院后盡早介入,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早期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以預防廢用性萎縮,同時給患者一種參與訓練的感覺,而不是簡單的被動接受治療,從而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以達到盡早康復的目的。(1)按摩和被動運動:癱瘓的肢體如長久在某一位置上不活動,該肢體將發生畸形和攣縮。如下肢截癱患者臥床時,為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縮的發生,每日被動活動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不做被動活動時,保持踝關節在90度位,用襯墊或軟枕等保護。按摩的手法應剛柔適度,動作要輕柔、緩慢且有規律,活動次數及時間可逐漸增加。(2)主動運動:用啞鈴或拉簧鍛煉上肢[3\],在床上可練習自己搬動下肢,如病情允許可練習坐起和坐穩,并訓練吃飯、梳洗、穿衣等。 指導患者行未癱瘓肢體的主動鍛煉,包括膝、髖關節的屈伸活動,直腿抬高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關節跖屈和背屈等運動,訓練量逐日增加,以患者不感疲乏為限。(3)大小便訓練:培養大小便習慣,每日定時用開塞露或按摩(以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腹部)等促進排便。如果大便稀薄,刺激周圍皮膚時可用紅霉素軟膏或凡士林涂擦,保護肛周皮膚。留置尿管者應3~4 h1次,訓練定時排尿,避免膀胱攣縮,以形成自律或反射性膀胱,進一步恢復排尿功能[4\]。(4)功能鍛煉需充分發揮患者的積極性,主動進行鍛煉以達到康復的目的,應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相結合,做到早期開始,循序漸進,從易到難。
1.2.3 觀察指標 (1)并發癥:觀察患者有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膚受損等情況。(2)生存質量評價:參考劉江生等學者的患者生存質量評定內容[5\],以飲食、睡眠、精神、疼痛、心理狀態、自理能力、對疾病認識、對治療態度8項指標,編制生存質量評價表,每項5個等級,每個等級1分。兩組患者均于入院1 d及治療后21 d進行問卷調查,測量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情況。
1.2.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4例,皮膚受損2例,并發癥發生率23.3%;康復組肺部感染0例,泌尿系感染2例,皮膚受損1例,并發癥發生率10.0%;康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各因子的得分存在統計學差異(均P
3 討論
3.1 早期康復干預的意義 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對功能鍛煉指導重視不夠??祻徒M患者早期實施康復干預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講解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并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讓患者參與到治療護理中來,從而緩解了其焦慮、緊張情緒,提高了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主動性,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康復鍛煉。同時適時、適度的功能鍛煉對恢復肢體功能至關重要。
3.1.1 早期康復干預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早期康復干預能有效的降低脊髓損傷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具體分析如下:(1)早期康復訓練,通過主動和被動的活動,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2)早期康復干預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改善全身的健康狀況,減少其并發癥的發生??祻徒M患者由護士對其進行系統的康復指導,加之患者的積極配合,故康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明顯低于對照組。
3.1.2康復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表1顯示,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康復組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康復干預能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生存質量。臨床觀察可見,疼痛是患者最突出的護理問題,是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由疼痛產生的痛苦感往往會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導致患者無法入睡和疲勞,因此早期訓練可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減輕疼痛,增加肌力,消除疲勞,減少并發癥,盡快恢復自理能力,從而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3.2 早期康復干預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遵循循序漸進、個別對待、主被動形式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訓練后及次日的反應給予增減運動量,患者易于耐受,能夠主動配合康復鍛煉,從而保證了鍛煉的效果。護理人員在制定康復計劃時,要注意結合患者病情因人而異;同時要向患者強調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爭取患者的主動配合。
早期康復干預在治療脊髓損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積極系統的早期康復干預將會大大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比例[6\]。筆者認為進行康復干預后,患者愿意配合康復鍛煉,功能恢復較快,并發癥減少,生存質量有所提高;同時在此過程中,護士配合醫療工作的同時,完全可以更好地發揮主動性,體現護理工作的獨立職能。
參考文獻:
\[1\] 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J\].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91.
\[2\]燕妮.16例胸腰段脊髓損傷的康復護理對策\[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學報,2004,25(5):232.
\[3\]李學增.外科護理學\[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561.
\[4\]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63.
篇4
按照《云南省衛生廳辦公室轉發衛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評估工作的通知》(云衛醫發〔2011〕1098號)文件精神,***區衛生局結合我區實際,在我區內認真進行了康復醫療服務體系試點的工作,確定了***區人民醫院、金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小板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家單位為試點醫療機構,以中醫康復為抓手,不斷提高康復醫療服務能力。根據對照評估工作方案內容,對我區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兩年來開展工作情況進行了總結,現將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1、***區人民醫院
2012年***區人民醫院主要做好康復醫學科的籌建工作,包括房屋、設備、人員、經費的逐步配套。醫院將門診三樓原中醫門診和針灸門診的重新設計裝修,并新建了近70平米的康復訓練廳。先后選派3人次到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進修學習。配備了中藥熏蒸床、理療床、牽引床、遠紅外線按摩理療床、中頻治療儀、紅外線烤燈、電針儀、周林頻譜儀、溫熱磁場振動治療儀、TDP治療機、激光疼痛治療儀等設備。開展了針灸、電針、溫灸、火罐、腰椎牽引、頸椎牽引、中頻治療、超短波、紅外線、熱磁療、推拿、按摩、中藥熏蒸、藥離子導入、中藥涂敷治療康復理療項目等。在衛生局統一安排下購買了7張電動牽引床、3臺蠟療機、2臺熱敷治療機等物理治療設備。經過一年的準備,今年區醫院成立了康復醫學科,現有醫師4人、護士3人、治療師3人。在醫院內建立疾病早期康復介入制度。指導3家社區開展康復治療服務和康復咨詢服務。兩年來門診康復服務7860人次,住院病人61人次。
2、金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金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開展康復項目:牽引、手法復位、中藥熏蒸、中頻治療、推拿、電針、火罐、放血療法。
衛生技術人員32名,其中中醫3名,沒有康復專業人員。結合原有的中頻,熏蒸等中藥理療康復,做好了??苾瀯莶》N的經驗總結,進一步完善??撇》N的診療規范,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繼續打造好康復理療在社區的影響力,讓康復理療成為真正的具有同等競爭力的特色???。在兩年里科室共接診病人1250人次,收到廣大患者好評,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金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有康復醫療設備:普通電腦牽引床、多功能電腦牽引床、中頻治療儀、中藥熏蒸床、神燈、電針治療儀。2012年區衛生局配備了①熏蒸治療機一臺②智能疼痛治療儀③離子導入治療儀④極超短波治療儀⑤艾灸治療機⑥電針治療機⑦神經損傷治療機⑧磁振熱治療儀等設備,填補醫院的醫療空白,為頸腰椎等病的治療提供了又一經濟有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3、小板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小板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中醫康復科,工作人員3名,其中中醫主治醫師2名,中醫執業醫師1名。現有設備:紅外線治療儀2臺,中頻治療儀2臺,超聲波治療儀1臺,電麻儀2臺,牽引床1張。開展的項目為中醫、針灸、推拿、耳穴、艾灸、拔罐、牽引、中藥導入、電療、超聲波治療。目前重點康復人群為中風后遺癥患者,主要以針灸、中藥、推拿、心理治療和偏癱康復器幫助病人進行恢復,并總結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將經過醫師系統規范治療的康復者進行了記錄,并建立了規范的檔案進行管理。今年已有5位患者參與了康復管理,對康復建檔者定時認真的進行隨訪,及時的與患者溝通,并且給與患者予有效的建議。另外,今年對腦腫瘤切除術后肢體功能障礙的一名患者進行了康復治療,也取得了一定療效。今年特派兩名專業技術人員外出學習,提高了中心的康復水平。
二、工作中存在問題
1、康復場地不足及康復設施不全,康復專業人員缺乏。
2、針對性、系統性、實用性康復知識學習還在起步階段,可以說針對性有了,系統性、實用性還剛剛開始。
3、由于康復體系建設工作涉及多個部門,衛生部門無法單獨完成,因此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缺失,有利于此項工作的財政、醫保、人事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待出臺。
4、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不成熟,還需磨合,適合雙方的分工協作方式有待探索。
5、對公眾的康復知識有待普及,康復醫療服務病源不明確,服務數量和質量有待提高。
6、康復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還沒有顯現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將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突出打造技術品牌。將康復醫療體系的建設納入我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制定相應工作規范,努力做好我區康復醫療服務體系工作。
***區衛生局
篇5
[關鍵詞] 康復干預;胸腰椎骨析;內固定器;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 R68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a)-013-03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evaluation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XIE Li-ya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Shangqiu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provide foundation for RSS to cur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Forty-eight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RSS 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rom Jan 2005 to Jan 2007. Follow up one year,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and ASIA spinal cord injury standard were used to judg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Results: The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ce of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e, translational displacement, Cobb angle, compression areas(P<0.01) and sagittal diameter (P<0.05)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on, post-operation and one year follow-up. Patients'ASIA scor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one year later.Conclusion:RSS internal fixation is a fine method to treat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hich offer the possible recovery to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another safeguard to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oraco-lumbar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Functinal recovery
胸腰椎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脊柱損傷,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復位和固定,最大限度恢復椎管的容積,解除神經壓迫,糾正畸形并防止畸形復發,并能夠早期活動。臨床研究表明,各內固定釘棒各有其優點,其中,RSS釘棒系統內固定方法是目前治療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且易于被醫生及患者接受[1]。2005年1月~2007年1月本院應用RSS釘棒系統內固定治療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對其進行術后早期康復干預,并對神經功能恢復進行評估,以評價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8例,符合本研究納入標準的48例,其中,男40例,女8例,平均年齡40.5(18~57) 歲。全部患者均有高處墜落史,35例為胸腰椎損傷,13例為其他腰椎不同節段損傷。骨折類型:爆裂骨析36例(75%),為軸向負荷所致的脊柱過前,中椎損傷[2];12例(25%)為壓縮骨折。入院作了全面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并進行了分級,24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經損傷,術前A級患者7例,B級6例,C級9例,D級2例。
1.1.2納入標準①胸腰結合處及腰椎不穩定骨折;②應用RSS釘棒系統治療,術后行正規的康復治療;③隨訪6個月以上。
1.2方法
1.2.1 RSS釘棒系統內固定全麻或硬膜外麻醉?;颊吒┡P位,取后正中切口傷口,長度平均為10 cm。顯露傷椎及上下各一椎體的椎板、上下關節突及橫突基底部。按Weinstein法定位[3],注意掌握矢狀角(SSA)及橫切面角(TSA)[4]。為確保每1枚螺釘的植入精度,術中使用C臂X線監視器,確認正確的矢狀角(SSA),椎弓根探子憑手感徐徐探入,取出椎弓根探子,用克氏針沿其隧道確認其周圍均為骨質后,再置放RSS螺釘。最后1枚螺釘置入后,再次確認所有置入螺釘的位置,根據術前臨床表現、CT及MRI檢查結果,行半椎板減壓或全椎板減壓或未行減壓。安放RSS桿,撐開螺桿復位,復位滿意后,緊固并放置橫向連桿,鎖定。將傷椎及相鄰的椎體上下小關節面鑿毛糙,取咬除的碎骨行椎板、小關節突或橫突間植骨術。
1.2.2早期康復干預設計、實施、評估,均在骨科專家的指導下。
術后24 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雙下肢、會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如下肢有無感覺異常、運動障礙以及排尿異常。術后臥床1~4周,第3天行高壓氧治療,一般連續20 d,同時床上做直腿抬高練習,10下/次,2次/d,開始角度不應過大,在患者無疼痛等不適的情況下,逐漸增加次數和角度。1周后下床,開始上、下床應先佩戴支具,下床時俯臥位,雙下肢先慢慢從床邊滑下,在上肢的協助下身體直立。同樣上床時患者的上半身先趴在床上,然后再將雙下肢抬到床上,注意防止直接坐起上、下床。早期活動應循序漸進,少坐,可直立慢走,加強腰肌鍛煉。同時防腰部摔傷及扭傷,睡硬板床,避免腰背部的屈曲和扭曲,術后4周內避免長期間久坐、騎車或開車,每45分鐘即應有5 min的站立休息,持續佩戴腰圍支具3個月,避免負重及彎腰活動。術后晚期康復治療,患者3個月后去除腰圍支具,應繼續練習直立行走,以鍛煉腰肌。對脊髓損傷,具有可能恢復步行功能的患者,主要防壓瘡及防止肌萎縮、關節攣縮和保持運動功能。在進行站立和步行訓練時應意防止摔傷。不能步行者,則主要訓練殘留肌力及熟練使用輪椅。
1.3觀察指標
手術前、后及術后1年,對X線平片進行傷椎高度、Cobb角、矢狀面水平移位等項目的測量,通過CT測量椎管受壓面積及矢狀徑。
神經系統評價采用ASIA損傷分級[5]。A:完全性損傷,骶段(S4~S5)無任何運動及感覺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覺功能,但無任何運動功能。C: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小于3級。D:不完全性損傷,在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至少一半的關鍵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級。E:正常,感覺和運動功能正常。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手術前后影像學測量指標間采用配對t檢驗,神經系統評價結果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影像學測量指標情況比較
由表1可知,手術后及術后1年各影像學測量指標情況均較手術前有明顯改善,其中,傷椎高度由(42.4%±11.8%)恢復至(89.6%±9.7%),術后1年仍保持在(91.3%±11.2%);水平移位幾近完全恢復;Cobb角由術前(25.6°±4.3°)恢復到術后(7.8°±3.5°);椎管受壓面積由術前(51.0%±10.3%)恢復到術后(20.1%±8.2%);受壓的矢狀徑從術前(51.6%±12.0%)恢復到(82.1%±5.7%),而且各指標隨訪1年,均無回退,治療效果保持很好。
2.2神經系統功能測評結果
本組患者中,24例患者具有神經系統癥狀。但術后隨訪1年均得到明顯改善,無一例神經損傷加重者,神經系統功能恢復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見表2。
2.3不良事件及副反應
發生RSS釘棒系統斷裂1例,螺釘松動1例,2例患者術后局部壓痛,經對癥及抗感染治療痊愈。
3 討論
RSS釘棒系統是根據脊椎生物學原理設計的,特別適用于胸腰段骨折。它可使受傷椎體接近解剖復位,脊髓減壓,脊椎穩定,為脊椎功能恢復提供可能。本組資料顯示,手術后及術后1年各影像學測量指標情況均較手術前有明顯改善,該系統固定復位可靠。但有學者報道,椎弓根螺釘系統固定后,手術矯正的有部分丟失。但本組后凸畸形矯正術后和隨訪后凸畸形相比只丟失(1.2°±1.1°)。骨塊復位滿意無丟失且在隨訪中發現RSS釘棒系統還有自動復位作用,隨訪中發現骨折塊平均前移(1.4%±0.9%),因此RSS釘棒系統能解除或減輕骨折后骨折塊移入椎管對脊髓及神經的壓迫,給神經系統損傷的修復提供必要條件。本組有神經損傷癥狀的患者術后隨訪1年均得到明顯改善,無一例神經損傷加重者,神經系統功能恢復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
RSS釘棒系統的斷裂和螺釘的松動是其術后康復過程中的主要并發癥。這種并發癥的發生與釘棒系統本身的材料和設計,手術技巧,患者自身的情況以及術后的護理和康復有關。本組48例患者中有1例螺釘斷裂,原因是撐開復位作用的椎弓根負荷過大。1例螺釘松動,根據解剖生理特點胸腰段及腰骨后段是關節突骨關節面的移行處,是活動的腰椎與固定的胸骶椎的轉換地,是軀干的應力集中處,是胸腰椎及腰骶椎生理弧度轉換處,是肩背部負重集中區,另外如脊柱的前中柱缺損,則載荷大部分加于后方的器械上,易導致器械失效[3]。因此在脊柱的移行節段或前中柱缺損的患者行固定術后的康復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保護,防止釘棒系統斷裂,內固定材料以鈦合金制作為好;以利于術后影像的檢查[6]。老年患者在康復治療時應注意螺釘的松動。本組有1例螺釘松動,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年齡較大(已52歲),骨質疏松所致[7]。
術后早期康復治療在強調制動的同時,應積極促進神經系統恢復,可給予脫水、吸氧及擴張脊髓血管及高壓氧治療,以改善受傷部位脊髓的血液循環,加速血腫及滲出的吸收,促進水腫和腫脹的消退,增加脊髓的氧飽和度,減少脊髓組織的壞死,減少粘連及瘢痕的形成,加速促進神經組織的再生和神經功能的恢復。術后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對防止神經系統粘連有明顯的效果。因為在雙下肢直腿抬高可使神經根產生3.0~4.0 mm的活動度。特別是術區的神經根,在神經根管內滾動和滑動對防止神經根粘連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開展角度應適宜,以防止神經根受刺激而水腫或椎管內微血管破裂血腫形成,導致疼痛加重。下床活動時佩戴支具可以限制固定節段脊柱前屈活動,保持力通過脊柱的中柱向下傳導,避免椎弓根螺釘過度承重,支具在脊柱內固定術后的運用對于提高脊柱損傷節段植骨融合率,減少內固定的失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穿戴支具的監督機制,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下地活動應循序漸進,加強腰背肌鍛煉,以增加腰背肌的力量,盡量少彎腰,因為彎腰時胸腰椎的負重明顯增大[9]??祻椭委熤饕康氖潜WC手術效果,促進功能進一步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10]。術后3個月可逐漸恢復工作,半年后可參加一般體力勞動。
RSS釘棒系統對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復位滿意,手術矯正的后凸畸形術后丟失少,手術效果維持好,有利于神經功能恢復,而且通過早期合理的術后康復治療能夠得到滿意效果。但如何進一步提高脊髓損傷后的康復效果及減少內固定斷裂、松動并發癥的發生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陽仁華,周洋,王輾栓.椎弓根釘內固定系統治療胸腰椎骨析[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28(5):198.
[2]盧文燦,仉建國,邱貴興.胸腰椎骨析的治療[J].中國骨科雜志,2007,27(3):221.
[3]韋慶甲,劉興華.胸腰椎骨折術后椎弓根釘彎曲及斷裂8例原因分析[J].山東醫藥, 2002,42(4):45.
[4]鄒吉林,魏福堂,沈憶新,等. 后路RSS-Ⅲ型內固定系統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應用[J].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7,17(1):119-120,145.
[5]關驊,陳學明. 脊髓損傷ASIA神經功能分類標準(2000年修訂)[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1,11(3):164.
[6]鄒軍,王與榮,趙建寧,等.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療效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2):1768-1769.
[7]馬宏偉,段寶林.老年性骨質疏松的預防與運動療法[J].中國臨床康復, 2003,7(5):869.
[9]郭志民,周軍,郭延杰,等.支具外固定對脊柱內固定術后患者早期的運用236例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4,8(8): 1416.
[9]趙紅衛,方煌. 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評定標準[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5):306-309.
[10]Alvine GF,Swain JM , Asher MA,et al.Treatment of thorae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or Isola instrumentation and arthrodesis: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Spinal Disord Tech,2004, 17:251-264.
篇6
【關鍵詞】瑞士球;功能;應用
一、瑞士球的起源與特點
瑞士球也叫體操球、健身球、瑜伽球及Bobath球等。瑞士球是1963年一個意大利玩具商發明的,起初只被當作好玩的玩具,而后被歐洲的理療學家發現,將其推廣到康復訓練中。到十九世紀90年代被推廣到健身行業,并逐漸成為一項深受大眾喜愛的新興運動項目。瑞士球是圓形空心,由PVC材質構成,內充空氣,彈性好,抗壓防爆力強,一般符合質量標準的瑞士球可承重200到300公斤。瑞士球的直徑在45厘米到100厘米之間不等。日前,瑞士球運動已經廣泛應用于康復及運動訓練領域。
二、瑞士球的功能
1.發展核心力量、改善控制能力
瑞士球運動的最大特點就是運動者運動時支撐點或支撐面是不穩定的,因此運動者要進行各種運動都要以穩定支撐面為前提。研究發現,當支撐面不穩定時中樞神經系統將下意識地動員和協調各種核心穩定肌參與收縮,達到訓練腰椎穩定肌的目的,且這種運動方式會激活更多惰性肌群參與收縮收縮,是發展核心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時運動者在多次重復的對肌肉緊張程度的控制調節過程中亦加強了中樞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準確支配力。
2.提高平衡、協調能力
一方面,瑞士球的良好的彈性和支點的不穩定性使運動者發生各種運動時,中樞神經系統下意識地調動關節穩定肌參與收縮,維持身體重心于支撐面內,人體的平衡能力得到訓練。另一方面,運動者進行各種球上運動及抱球運動,需通過視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的相互協調配合,三種感覺信息的首先輸入到高級大腦皮質中樞整合,高級神經中樞再經過加工處理信息,而后將中樞指令通過錐體束傳達到效應器官,產生平衡協調動作。
3.改善柔韌性、預防疼痛
利用瑞士球的易移動性、良好彈性及輕便性可進行多種韌帶拉伸運動,身體各部分肌肉得到充分的拉伸,可改善運動者柔韌性、肌肉的僵硬狀態及預防疼痛,使運動者身心更加健康愉悅。研究發現定期做伸展運動不僅可預防肌肉酸痛受傷,更會促進身心松弛。此外,許多腰頸椎性疼痛是由脊柱周圍肌力不均衡引起的,通過瑞士球訓練可矯正肌力不均衡,打破長期的惡性循環,使運動者攣縮側肌肉及軟組織得到伸展,長期被動拉長側肌力得到增強,進而美化形體,預防疼痛。
4.增本體覺輸入,預防運動損傷
瑞士球運動者在運動時與球都會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身體接觸,身體與瑞士球接觸的關節及肌肉都會受來自球的不同程度的擠壓,這種擠壓一方面可刺激身體的本體覺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反復的擠壓回彈對身體也是一種舒適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的舒適感。尤其是對中老年人及需要康復治療的人更加有意義,微擠壓的安全性強,可避免和減少對骨關節的傷害。此外強有力的核心肌群是準確完成各種運動、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保障。
三、瑞士球運動的應用現狀
1.競技領域
在競技領域瑞士球運動主要用于提高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及體能訓練。核心力量訓練是有效完成動作、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保障。因此,瑞士球運動被廣泛應用于運動員的力量訓練當中。熊強采用頭枕瑞士球運動項目對足球運動員進行訓練,發現瑞士球訓練對改善足球運動員核心爆發力具有積極作用。王頌揚研究指出瑞士球在運動中的不穩定支撐與游泳運動員在水中的用力方式相近,能有效地改善游泳運動員的核心力量。
2.康復領域
在康復領域,瑞士球運動用于腦癱、心腦血管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及頸肩腰椎疼痛的康復,乃至矯形。楊勤用瑞士球訓練偏癱患者軀干、骨盆及下肢,發現瑞士球運動可以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張效瑋研究指出Bobath球對于0~3歲腦癱患兒的康復治療應用廣泛且效果明顯。沈志祥實驗發現論:瑞士球運動治療結合腰椎牽引能顯著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腿痛癥狀。
3.大眾健身、體育教學領域
美國谷歌和德國寶馬公司都允許工作人員把瑞士球當做椅子放在辦公室進行辦公,一舉兩得,提高了辦公效率。瑜伽在國內已經成為一項十分受大眾喜愛和認可的運動項目,瑞士球上練瑜伽不僅能增加瑜伽運動的趣味性、降低瑜伽的動作難度,而且瑞士球獨有的彈性和滾動性亦可為瑜伽運動的提供安全保障。研究發現瑞士球對提高運動者力量、塑造運動者柔美的身段效果突出。張瑞格對高中女生進行瑞士球訓練發現瑞士球運動對高中女生上肢力量、腰腹力量、柔韌性及心肺功能都有促進作用。
四、瑞士球運動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1.存在問題
近年來瑞士球運動正在滲入到各個領域,并逐步被大眾及醫療工作者所接受,但在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瑞士球運動的方法體系有待進一步規范,在運動方法上許多研究者大都根據項目需求設計動作,致使日前瑞士球運動方式雖多種多樣,但運動強度、運動目的無法量化衡量,出現重復練、盲目練的不良現象。其次,瑞士球運動的機制研究不足,理論研究停頓在訓練效果上,而不能精確到具體的某一塊肌肉、用力順序、小肌群的參與情況及高級中樞對肌肉的支配情況等。
2.展望
瑞士球的健身效果已經得到各界的廣泛認可,但在我國普及率并不高,許多大眾都會被其鮮亮的外表、低廉的價位所吸引,但苦于不知有何用處而放棄。因此,瑞士球的進一步推廣還需有關專業人事的進一步宣傳教育,提高大眾對瑞士球的認識及健身意識。此外,瑞士球運動已經受到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正在被逐步的引入到學生體育教育工作中。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及大眾健身意識的不斷提高,瑞士球在醫療、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及體育教育領域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潔星.動態瑞士球運動對游泳運動員軀干核心區肌群AEMG激活程度的影響.體育科學[J].2012,32(10):56-57
[2]Fowles JR.What I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instabilitytraining[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89―90.
[3]熊強.瑞士球訓練對大學生足球運動員核心爆發力的影響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J].2011(4):93-95
[4]王頌揚.瑞士球運動對增強游泳運動員核心力量的應用研究.體育時空[J] 2015(8):123-124
[5]楊勤.Bobath 球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響.中國康復[J].2014,29(4):247-248
[6]張效瑋.Bobath球在改善痙攣型腦癱兒童運動功能障礙中的作用.中外醫學研究[J].2010,8(7):171-172
[7]沈志祥.瑞士球運動治療對腰椎問盤突出癥患者疼痛和肌力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J].2009年,(12):1103-1104
篇7
關鍵詞:針灸;推拿;頸椎病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ZHANG Wen-g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a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xian 635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dur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28 case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assage therapy,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95.31%vs 73.44%),and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Acupuncture;Massage;Cervical spondylosis
i椎病又被稱為頸椎綜合癥,是頸神經根綜合癥、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骨關節炎和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總稱,主要是由頸椎勞損、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韌帶增厚,以致頸椎出現一系列功能[1]。針灸、推拿均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治療骨科疾病的傳統方法,已有研究報道,針灸結合推拿用于治療骨關節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2]。本文分析了應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選擇2014年5月~2015年8月頸椎病患者共12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1例,年齡均在35~66歲,平均年齡為(50.7±1.9)歲,病程均在2個月~3年。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n=64)和對照組(n=64),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各方面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推拿進行治療,方法如下[4]:①患者取坐位,頭部前屈,暴露頸椎部位,醫者準備施術;②首先進行揉拔理筋,通絡止痛,于患者外關、肩部、合谷、曲池、風府至大椎段按壓揉拔;③然后于患者頸椎兩側按揉,使上肢、頸、肩等部位肌肉完全放松,并對頸后以及兩側肌肉進行提拿;④最后對患者肩井進行按揉提拿,并對上肢、肩等部位進行叩打。
試驗組患者在進行推拿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灸治療,方法如下[5]:①患者取坐位,放松頸肩部,對百會、風池、風府、內關、大椎、太沖等穴位進行消毒,醫者準備施術;②首先使用28號針,對患者頸部壓痛點施針,將針尖偏斜于脊柱一側,保證針感傳至上臂、肩部;③然后使用2寸針,對患者大椎穴直刺,將針尖微上斜;④其他穴位使用平補平瀉法,使患者能夠疏通經絡、止痛散寒;⑤最后留針30min。
兩組患者均治療30min/次,1次/d,10次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1.3考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頸、肩部疼痛以及其他臨床癥狀消失,拍片顯示勁曲恢復正常;有效:頸、肩部疼痛以及其他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拍片顯示勁曲明顯改善;無效:頸、肩部疼痛以及其他臨床癥狀并無變化或加重,拍片顯示勁曲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數據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指標,各組間數據比較應用?字2法進行分析,以P
2結果
試驗組患者相比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增加,兩組結果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頸椎病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退行性疾病,多發于腦力勞動者,臨床表現為頸椎間盤病變自身以及由其繼發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變,例如椎節松動,髓核突出,骨刺形成和繼發性椎管狹窄等癥狀[6]。因此,如何快速地、有效地治療該類疾病,是臨床醫師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中醫將頸椎病歸類為"眩暈"范疇,主講頸椎是人體主要樞紐,其基本病因是頸部勞損,治療應當以補氣益血、滋肝養腎以及填精生髓為重,中醫治療頸椎病相比于西醫治,具有安全、便捷、癥狀緩解迅速等優點[7]。針灸是指將針具按照固定角度刺入體內,恰當運用提插、捻轉等手法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最終達到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調節陰陽等治療目的的方法[8]。推拿則是指使用雙手施力于患者受傷部位,運用推、拿、按、揉、拍、打等手法對特定穴位或疼痛部位進行刺激,以期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氣血流暢、活動關節、扶傷止痛等治療目的的方法。已有研究報道,應用針灸結合推拿治療頸椎病患者,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身體特征,起到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等作用,使患者病情好轉、痛苦減輕,臨床效果較好[9]。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應用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患者相比于單用推拿治療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增加(95.31%vs 73.44%),兩組結果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梁磊,王新偉,袁文,等.前路經椎間隙減壓固定融合術治療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22(1):14-19.
[2]吳三梅,張卉,周敏,等.中藥治療聯合針灸推拿緩解膝關節增生性骨關節病的效果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1):11-13.
[3]田偉,呂艷偉,劉亞軍,等.北京市18歲以上居民頸椎病現況調查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8):707-713.
[4]呂素珍,許玉剛.中藥泡洗與針灸推拿相結合的綜合方案對腦梗死后肩手綜合征的實效性對照探究[J].世界中醫藥,2015(11):1719-1722.
[5]陳啟波.針灸結合康復治療干預時機對不同程度脊髓損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5):772-773.
[6]蔣新祥,徐海棟,路曉,等.頸椎間盤置換與前路椎間植骨融合修復中年頸椎?。侯i椎功能及活動度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5(48):7717-7723.
[7]李樂軍,陳麗萍,劉曉麗,等.中藥泡洗結合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梗塞后肩手綜合征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173-175.
篇8
【關鍵詞】骨科護理發展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醫學技術的發展,骨科醫學也在不斷拓展,新技術、新業務不斷涌現。護理對象的轉變,使得患者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骨科護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為了適應現代護理模式的轉變,適應社會和患者的要求,護理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拓寬知識,想出對策,以更好地促進骨科護理的發展。
1骨科護理的新發展
1.1疾病譜與病種的改變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傷的患者成了現代骨科主要的護理對象,他們往往表現為多發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臟器的損傷,此類患者以青壯年為多;單純的四肢骨折、脫位等則以老年人為多。
1.2老年骨科護理需求增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數的30%~35%,老年頸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關節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牽引治療也逐漸被手術內固定、關節置換所代替。年齡從50~60歲擴大至80~90歲。同時高齡與手術后非手術并發癥有明顯相關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增高[1],這也為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難題。
1.3診療手段的發展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骨科醫生所能應用的診療手段在不斷更新。新技術、新項目日新月異,特別是社會老齡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齡患者不能耐受長期臥床,骨折單純手法復位、石膏固定患者明顯減少,外科手術干預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療手段。骨折固定從內固定、外固定發展到髓內釘。脊柱手術從腰椎到胸椎、頸椎。斷肢再植從單側肢體到多側肢體,甚至多個節段的再植。嚴重開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毀損面臨截肢的肢體,經過清創骨折固定、血管神經修復,皮瓣移植的保肢手術。關節置換擬股骨頭到全髖、全膝,從單側置換到雙側置換等。都為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書本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1.4護理對象的需求在發展社會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患者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骨折患者要求盡早離床活動,截癱患者要求再次手術、恢復肌力、重返社會,關節重建患者要求術后功能恢復良好,骨腫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療提高生活質量等。他們需要最好的醫生、最好的手術、最優質的護理。
1.5護理對象康復地點及模式的發展骨科患者需要從醫院康復到社區康復及家庭康復。骨折患者因長期臥床、恢復緩慢、易出現并發癥等特點,再加之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醫療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醫院治療康復的基礎上,逐漸擴展護理的范疇,提供專門化的護理服務[2],進一步發展到社區康復及家庭康復。在國際范圍內,均有一種新的趨向,即重視在家里給骨科患者(包括術后患者)良好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因為大多數骨科患者的康復過程是長期的,無法長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觀察了一批髖、膝關節置換術后住院康復患者和家庭康復患者的功能結果,發現兩者相同。類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導和監測,家庭康復和社區康復對骨科康復來說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2針對骨科護理的現狀應采取的措施
(1)常見病的變化要求骨科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維、果斷的處事能力,分秒必爭的急救意識為搶救生命贏得時間。同時要拓展知識面,不僅掌握骨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還要掌握腦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學科的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服務。(2)針對老年患者知識層次低,反應遲鈍,接受能力差,病情復雜多變。護理工作應勤、細。巡視病房要勤,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注意事項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家屬的看護能力。觀察病情要細,不僅要觀察手術的局部情況,更要觀察全身情況。交接班要細,做到床頭交接班,當面講清、看清,避免意外發生。(3)由于診療手段的不斷發展,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同一種疾病癥狀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護理人員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況下,應多與醫生溝通,參加醫生查房及術前討論,使護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時要加強護士的在職繼續教育。而且要根據職稱、工作年限,有計劃、有目標地進行培訓。隨著國內外護理事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健康需要的變化,使得人們對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們對護理工作越來越高的要求,骨科護理需要專門化、細分化,骨科需要開展社區和家庭護理,骨科康復護理需要專門的人才——??谱o士。骨科護理的發展需要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多種類的、個性化的服務,這就需要培養一批護理專家。國外大量研究證實,臨床護理專家的出現對提高??谱o理水平,促進護理學科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骨科護理的發展與骨科臨床護理專家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4]。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黃人健老師指出,“要抓好護理人員的在職教育,不斷擴大知識面,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們的護理隊伍形成一個“T”字形的人才隊伍。(4)隨著患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及業務能力。加強溝通,正確處理好護患關系,縮短護患距離,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5)從醫院康復到社區康復到家庭康復的轉變,要求護理人員不僅在住院期間指導患者康復的鍛煉,還要教會家屬如何督促協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鍛煉,增強預防為主的意識。骨科康復護理需要專門的人才,專門從事骨科患者的康復工作。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工業化的發展和現代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骨關節疾病已日益構成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甚至導致殘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開會議,決定將2000~2010年定為“骨關節十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開展一項針對骨與關節疾病的運動[2]?!肮顷P節十年”給骨科康復護理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也給骨科護理人員提出了新的平臺,要培養??瓶祻妥o理的人才。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業務、新技術不斷的開發應用。護理專業內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專科性逐漸加強,對護理人員專業化素質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們骨科護士在忙于臨床護理的基礎上,要不斷增加科學知識儲備、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進取,才能適應專業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晨
【參考文獻】
1童小峰.骨科護理的新趨勢及對策.河北醫藥,2003,25(1):62-63.
2許紅潞,張瑞芳,陳曉玲,等.從“骨關節十年”談??谱o士發展的必要性.護理管理雜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復學的內涵和發展趨勢.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3,5(3):242-244.
篇9
[關鍵詞] 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失穩;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0(c)-0102-02
腰椎鍵盤突出癥是脊柱外科最常見疾病之一,腰間盤突出癥容易發病年齡在30~50歲之間,平均手術年齡在40歲,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重要致病原因,在日常活動中由于過度勞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下,椎間盤纖維環向外膨出,從而髓核也可經過破裂的纖維環的裂隙向外突出,這就是椎間盤突出的病變原理,如突出部位長期壓迫神經根可導致單側或雙側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活動障礙的出現,不僅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同時也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質量,嚴重者可導致患者雙下肢癱瘓。隨著現代醫療科學的日益更新和發展,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穩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解決了眾多醫護人員和廣大患者的難題,現將2013年8月-2014年8前來該院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穩的80例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38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45~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歲,病程約2.5~18年不等,平均病程13.4年;而觀察組42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43~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歲,病程1.9~20年,平均病程15年不等。對照組38例患者中頑固性下腰疼痛7例,占總人數的8.75%,間歇性跛行10例,占總人數12.5%,下肢肌肉萎縮13例,占總人數的16.25%,下肢感覺障礙8例,占總人數10%;觀察組42例患者中頑固性下腰疼痛9例,占總人數的11.25%,間歇性跛行11例,占總人數13.75%,下肢肌肉萎縮13例,占總人數16.25%,下肢感覺障礙9例,占總數的11.25%,無論是從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還是患病臨床表現上看兩組數據都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對于每一位患者入院均進行常規檢查,如檢驗學、影像學、椎間盤MAR檢查等對癥檢查。在調查期間對對照組僅采用傳統的抗炎消腫鎮痛治療,同時觀察患者的臨床療效。
對觀察組患者采用雙側(或單側)tilf手術治療,對患者患處采用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神經根減壓+椎間盤摘除術+植骨融合術綜合治療,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采用俯臥位手術,以便做兩側探查和切除,充分的暴露患者手術部位,使術者可以直視患者的患處,俯臥位時應用長圓軟墊高軀干兩側,避免腹部受壓,導致臟器受壓而出血和拉傷,腰部略凹恢復正常生理弧度,手術采用正中切口,使用椎板自動拉鉤拉開切口,即可顯露病變椎板,在要切除椎間盤的上下椎體的椎弓根打入適當長度的椎弓根螺釘(伴有腰椎失穩癥患者一般采用雙側,不伴失穩癥的患者一般采用單邊即患側),固定后切除椎板及增厚的黃韌帶,輕緩牽開硬脊膜及神經根,去除殘留的退化核組織,切除增生骨化的后縱韌帶及增生的關節突,徹底松解神經根,牽開硬膜囊及神經根,切除椎間盤后植骨并放入融合器,清洗傷口,采用間斷縫合,切記術中止血,避免損傷神經根,術中應及時清理碎骨和纖維環碎片,以免被推向和殘留在硬脊膜和神經根周圍,日后影響療效及恢復效果,對于患處應插體外引流管48 h,并觀察引流液體顏色及性狀,若發生不良反應及特殊情況應及時上報主管醫生及時處理。
1.3 術后處理
對照組患者術后繼續采用臥床休息和局部舒筋活血治療,避免體力活動,造成二次腰椎受損。而觀察組則是臥床休息3~4周,特別全椎板切除術,術后每4~6 h醫護人員協助患者翻身,注意觀察患者受壓皮膚和傷口,防止發生褥瘡,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口唇、甲床、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每2 h觀察體外引流及傷口滲出情況,以防大出血或腦脊液滲漏。
1.4 保健指導
腰部禁忌長期彎腰、減輕體力勞動、變換應減緩速度、避免腰部受涼、睡床應軟硬適度等;頸椎部應注意睡覺切勿抬高枕頭、看書學習應注意姿勢等;胸椎部避免抬重物、腰背部受涼等日常保養,同時醫護人員應囑咐家屬配合患者進行日常保健活動,將相關要領告知患者家屬。
1.5 統計方法
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
2 結果
通過兩組患者調查數據顯示對照組患者在傳統治療下,在結束治療后的6個月內間斷復發,并嚴重程度越發嚴重,在此期間需加大用藥量并更換藥品,以免由于患者長期用藥導致自身出現抗藥性而失去治療意義。而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6個月內身體狀況良好,下肢功能逐漸恢復,可以自由活動,簡單從事體力活動,并且無復發跡象,椎間盤失穩癥狀消失,恢復行走的平衡性和自如性,調查顯示對照組療效率為78.93%,而觀察組療效率為95.72%,相比于兩組患者數據發現具有明顯差異,有可比性(P
3 討論
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伴(或不伴)腰椎失穩癥采用手術治療,采用后路腰椎椎弓根內固定+椎間盤摘除神經根減壓+植骨融合術,可以有效的解決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失穩帶來的長期折磨和痛苦,可以從根本解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間歇性跛行,行走疼痛或活動障礙,對兩組數據進行對比,治療組患者有19例患者完全治愈,有11例患者明顯好轉,有6例患者一般療效,仍有2例患者無療效,總效率為95.72%;而對照組有10例患者完全治愈,有10患者明顯好轉,有10例患者一般療效,但有8例患者無任何療效,總效率為78.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以往寧[1]、杜怡斌[3]等人的調查表明,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有顯著療效,同時患者的術后復發及不良反應有所減少,如術后容易出現腰腿疼痛,此癥狀由于運動過早和運動方法不正確導致,建議患者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鍛煉。術后容易發生椎間隙感染,此癥由于術中污染或護理不當造成,應及時有效的給予患者抗炎消腫治療。同時對于術后的康復訓練需要患者及家屬配合,如術后3~5 d重要的康復訓練就是支腿抬高及下肢屈伸運動,通過下肢伸屈牽拉神經根,使其有一定活動范圍,從而防止由于長期臥床而導致神經根粘連,初始抬高30°,保持15 s,10次/組。2~3組/d。術后臥床期間也應堅持四肢功能鍛煉,可以有效的預防病變椎體肌肉萎縮,同時也可以增加患者機體血液循環,促進腸道吸收和傷口愈合,也可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每個動作10 s,20次/組,3~4組/d。通過訓練加強患者身體機能恢復,進而漸漸完全恢復身體健康。綜上所述,后路腰椎椎弓根內固定+椎間盤摘除神經根減壓+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穩癥的臨床效果顯著,使廣大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極為滿意。
[參考文獻]
[1] 寧,郭團茂,劉強,等.椎間單枚cage植骨融合結合內固定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失穩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3):245-246.
[2] 寧,郭團茂,羅冬冬,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腰椎失穩癥的外科治療[J]. 陜西醫學雜志,2012(7):839-841.
[3] 杜怡斌,裴少保,劉藝明,等.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失穩癥療效分析[J]. 臨床骨科雜志,2012(4):373-375.
[4] 高益,王斌,彭立波,等. 微創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腰椎不穩[J]. 實用醫學雜志,2013(2):227-230.
[5] 李賢坤,譚志宏,洪海濱. 單側與雙側椎弓根螺釘固定、后路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癥的臨床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2013(12):41-43.
[6] 黃強,鄒守平,胡維帆,等. 單側釘棒+可撐開腰椎后路融合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癥[J]. 頸腰痛雜志,2013(5):384-386.
[7] 陳康,陳升浩,楊旭,等. 經后路椎間盤鏡下椎體支柱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癥的療效觀察[J]. 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3(6):46-48.
[8] 楊剛,潘兵,許文根,等. 兩種術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伴腰椎不穩癥的療效比較[J]. 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1):74-76.
[9] 徐林軍,許永濤,馬亮,等. 兩種植骨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并腰椎失穩[J]. 實用骨科雜志,2014(7):638-641.
[10] 范建國. 經多裂肌間隙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D].湖南:南華大學,2013.
[11] 張久超. 應用腰椎動態穩定系統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臨床觀察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篇10
【關鍵詞】嬰幼兒先天性斜頸推拿
小兒先天性斜頸,又稱先天性肌性斜頸(congentalmusulartorticollis,CMT)、原發性斜頸,是小兒矯形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是指一側胸鎖乳突肌發生纖維性攣縮后所形成的頭頸偏向畸形〔1〕。此癥若在嬰幼兒期得到積極正確的保守治療,往往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在1歲以上者常需手術干預治療,所以早期的治療尤為重要。作者采用了綜合性的早期干預措施治療了30例CMT患者,效果滿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自1990年2月~2006年12月,在門診收治的CMT患兒56例,診斷標準見文獻〔2〕。
排除標準:排除頸部淋巴結腫大、產傷鎖骨骨折、頸椎半脫位、先天性頸椎畸形、腦癱等疾患。未隨機分組,僅是將未入院正規治療而期待自愈的患兒做為對照組共26例,其中男性患兒11例,年齡10d~1歲,女性患兒15例,年齡15d~9個月;病史小于1個月者15例,小于3個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2例,小于1年者1例;左側斜頸14例,右側斜頸12例;胎位不正5例,臍帶繞頸2例,剖宮產5例,會陰側切加產鉗1例,側切胎頭吸引5例,順產8例。早期綜合干預治療的患兒為治療組,共30例,其中女性患兒14例,年齡10d~0.8歲,男性患兒16例,年齡5d~1.1歲;病史小于1個月者18例,小于3個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3例,1.1歲以內1例;左側斜頸16例,右側斜頸14例;產程中胎位不正8例,剖宮產6例,胎頭吸引4例,會陰側切加產鉗2例,順產10例,2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表(表1)。表1兩組患兒一般情況比較表
組別例數(n)性別男女年齡病程(年)產程難產順產分型ⅠⅡⅢⅣ對照組26111510d~1歲<118881332治療組3016145d~1.1歲<1.12010101631x20.30850.0670.5832P>0.05>0.05>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由于缺乏衛生知識未引起重視,又未進行入院正規治療期待自愈的患兒,僅是自行進行頸部硬結局部按揉,手法不正規,且無規律的治療時間,療程亦不夠。
治療組患兒采用早期綜合干預治療方法。
1.2.1電磁波治療器(TDP)照射
用重慶產ZH11型單頭落地式治療機,輻射極直徑78mm,電磁波范圍2~50μm,調整輻射頭照射區域的角度,對準患側胸鎖乳突肌處,距離30cm,每次照射15~20min,1次/d。
1.2.2手法推拿治療
TDP照射后,患兒取仰臥位,暴露患側胸鎖乳突肌病變處,首先用單手指腹做按揉法約5min,提拿手法約2min,彈拔硬結法2min,推抹橋弓法3~5次,向健側側屈頸項5次,向患側旋轉頸項5次,點穴法刺激:選擇扶突穴,人迎,天窗,翳風,風池,大椎,下關,合谷,頰車等,每次取穴3~5個,點按3~5次,在做以上治療時,注意在生理許可范圍內進行,切忌粗暴、用力過大,設定15d1療程,中間休息1周,再重復治療,4個療程為一治療周期。
1.2.3頸部康復訓練
指導患兒親屬共同完成。(1)患兒平臥時取半側臥位,健側床面墊高,使臉轉向患側;(2)嬰幼兒能抬頭時,用玩具吸引嬰兒的頭抬轉向健側,或輔助被動完成;(3)患兒臥房內患側墻面上可用有吸引力的圖案或聲音,使其頭轉向患側。(4)站在患側喂奶水,使患兒的臉轉向患側吸奶;(5)抱位時,使之身體向患側傾斜,通過翻正反射使嬰兒頭部抬起,頸部向健側運動,每日重復多次;(6)雙手抱住患兒頭部,有節奏地做頸部被動運動: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動作,患側運動要多于健側,一般掌握在2∶1即可,每日3~4次,每次做20組,逐日遞增。(7)睡眠時用沙袋或裝有豆類、米粒的枕頭,將患兒頸部固定在良姿位。
1.2.4“熱寶”蠟袋加熱至30℃左右,敷于患處,2次/日,每次20min。
1.2.5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曼吉磁貼2~3貼,于睡眠時貼于患側胸鎖乳突肌病變處,于次日晨揭掉做其他治療,周而復使。
1.3療效評估方法
兩組CMT患兒在3個治療周期后進行療效評估(表2)。表2兩組CMT療效評估表
1.3.1評估標準
治愈:頭部歪斜消失,胸鎖乳突肌的硬結完全消散,肌肉柔軟,面部對稱,頸功能轉動完全恢復正常;基本治愈:患側胸鎖乳突肌硬結基本消散,頭部歪斜明顯改善,頸功能活動基本在正常范圍;好轉:患側胸鎖乳突肌處硬結變軟,較前有縮小,頭頸部歪斜較前有改善;無效:癥狀和體征與治療前比較無改善或加重。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用x2檢驗,P<0.05為顯著性意義。
2結果
兩組CMT患兒均經隨診方式觀察療效,隨診時間均大于6個月,隨訪最長時間2年,最短時間6個月,平均9個月,臨床療效經統計學分析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痊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表2),并且越早介入綜合干預治療,療效越好,后遺癥越?。ū?)。表3治療時機與治療效果關系評估
3討論
小兒先天性斜頸的病因最普遍的學說為“分娩創傷學說”,大致有3方面因素:(1)難產:使用產鉗或在產道內擠壓了一側胸鎖乳突肌致局部出血受損,血腫機化形成硬結或攣縮;(2)分娩時胎兒頭位不正,阻礙血運供應,引起局部扭結—缺血,肌纖維水腫壞死及繼發性纖維增生,致使肌肉攣縮,造成肌性斜頸;(3)胎兒在子宮內部長期的頭部偏向一側,阻礙局部胸鎖乳突肌血運,引起該處肌肉缺血性改變。亦有報道為:感染學說〔3〕、胎內負荷學說、遺傳學說〔4〕等,但本文資料中統計顯示,難產明顯多于順產例數,支持不正常分娩時的損傷為常見致病因素的分析。
先天性斜頸的患兒通常在出生幾天后,可在患處觸及小腫塊,不被家長注意,在生后10幾天腫塊迅速增大,20幾天時達最大程度,患兒頭部偏向患側,頸向健側的旋轉活動不同程度受限,當被動使頸部向健側轉動時,腫塊突出明顯。如病情嚴重時,可出現頸椎側突畸形,同時可引起胸腰椎產生代償性彎曲,此時即使做手術矯形也無法達到滿意療效,有些患兒由于長期頸部偏斜,眼部肌肉受到影響,產生復視。
通過對治療組CMT患兒的超聲檢查顯示:Ⅰ型、Ⅱ型者經早期綜合干預治療,痊愈率最高,Ⅲ型者次之,但需治療間期較長,Ⅳ型者治療效果差,但也有不同程度的硬結軟化,功能略改善,療效也優于對照組。一般1歲以上患兒由于局部瘢痕硬化攣縮,治療效果差,應酌情放棄保守治療,建議外科手術矯正治療,使畸形部位隨生長發育逐漸矯正,預后較佳,符合大多數學者的觀點。
本研究顯示,就診治療時間越早,愈后越好,因小兒的生長發育具有先快后慢的特點,在發育最快的新生兒期就開始干預治療,可達到最好的療效。同時療效顯示:綜合干預康復治療方法,明顯優于單一治療方法。
對治療組患兒作者首先使用TDP局部照射后,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攣縮的肌纖維組織,更有利于手法治療的效果。手法矯正按揉可使局部舒筋活血,伸展拉長肌纖維,緩解肌肉攣縮,松解黏連組織。臘袋加熱療法有很好的深層組織溫熱作用,能使血流加快,新陳代謝增加,促進水腫和炎癥的吸收,降低神經肌肉的張力,軟化肌腱攣縮,促進再生過程。曼吉磁貼的主要作用亦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在晚間睡眠時使用,有效利用了治療空間,彌補了睡眠時不能做治療的空白,延長了療效時間,增加治療效果。頸部康復訓練治療時,最初3次均在醫院醫師指導下進行,待熟練掌握要領時,可在家中由親屬操作,正確的訓練方法和家長的耐心、愛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采用的早期綜合干預措施,強調了早期介入治療的理念,綜合治療措施,起到了療效互補和加強的作用,重視了家庭頸部康復訓練的指導干預,更有利于腫塊的消散和姿勢、功能的矯正,以上治療均為綠色療法,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01803.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