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26 17:30: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脊髓損傷;肺康復;呼吸系統并發癥
脊髓損傷是多由外傷引起,如交通事故,高處墜落,打擊傷,砸傷,高處跌落,車禍等,是一種較常見的嚴重致殘的疾病。脊髓損傷患者各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并發癥。呼吸系統并發癥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又危險的并發癥,也是脊髓損傷患者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無論在脊髓損傷急性期或是穩定期,呼吸道感染特別是下呼吸細菌性感染經常是困擾患者及醫生的突出問題。
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患者)常常由于肋間肌肉失去活動而靠僅存的膈肌運動來完成呼吸動作。因而呼吸和咳嗽力量減弱,痰不易咳出,久而久之,痰堵塞支氣管、氣管造成肺不張、肺炎、而產生呼吸困難,甚至病情惡化。肺部感染是脊髓損傷患者嚴重的并發癥,也是脊髓損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康復訓練對改善脊髓損傷患者的呼吸狀況,預防和減少呼吸系統并發癥有重要意義[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收入康復科病區所有脊髓損傷患者128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64例,觀察組64例,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齡16~80歲;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12~7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配合程度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康復科護理常規進行治療,護理。對照組根據患者自身情況每日行物理治療,給予預防呼吸系統并發癥相關知識宣教。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日增加1組肺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2.1腹式呼吸 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呼吸時腹部放松,經鼻緩慢深吸氣,吸氣時意念將氣體吸往腹部。呼氣時縮唇將氣緩慢吹出,同時收縮腹肌以增加腹內壓,促進橫膈上抬,把氣體盡量呼出。臥位吸氣時可用雙手置于腹部,隨吸氣雙手隨腹部膨隆而向外擴張;呼氣時腹部塌陷,同時雙手逐漸向腹部加壓,促進橫膈上移。
1.2.2咳嗽訓練 患者處于放松舒適姿勢,雙手置于患者腹部且在呼氣時做3次哈氣以感覺腹肌的收縮,囑患者練習發"K"的聲音以感覺聲帶繃緊,聲門關閉及腹肌收縮。將這些動作結合,指導患者做深彈放松的吸氣,接著做急劇的雙重咳嗽。
1.2.3呼吸肌訓練 患者取仰臥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練習,增強腹肌力量,開始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腹肌練習5 min/次。同時用一抗阻呼吸器(為一具有不同粗細直徑的內管),在吸氣時產生阻力開始練習3~5 min,3~5次/d,練習時間可逐漸增加至20~30 min,以增加吸氣肌耐力。
1.2.4叩擊、震顫 手指并攏,掌心成杯狀,置于患者胸背部,運用腕關節擺動輪流輕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擊拍打后用手按在患者胸背部,囑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氣時作胸壁震動,連續3~5次,再作叩擊,如此重復2~3次,再囑患者咳嗽以排痰。
2結果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均未發生呼吸系統并發癥,隨訪兩年,患者呼吸系統并發癥發生例數,見表1,數據采用χ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脊髓損傷患者的嚴重并發癥。人體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由肋間神經支配的胸間肌來完成。而腹式呼吸由膈神經支配的膈肌收縮來完成。脊髓損傷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患者)由于胸式呼吸消失,呼吸非常費力,呼吸表淺,無力咳痰,易發展為墜積性肺炎,其結果導致呼吸道感染難以控制或濃痰堵塞窒息而死。
脊髓損傷患者由于呼吸肌神經傳導障礙,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難。呼吸功能障礙[3],排痰能力下降,加上長期臥床,抵抗力下降因素,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加強肺康復訓練,輔助患者排痰,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腹式呼吸、縮唇呼吸訓練可預防呼吸道塌陷,促使更多的肺泡參與交換,促使肺內血液循環。同時進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動作訓練,有利于膨脹肺部,改善通氣和供氧,使患者能主動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高位脊髓損傷的患者,由于膈肌受累,使膈肌運動發生障礙,加強膈肌力量訓練,可增強膈肌收縮力,增加膈肌活動幅度,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叩擊、震顫可促使粘稠、濃痰脫離支氣管壁,在患者深呼吸時,將痰液等分泌物移向大氣道,排出體外。
綜上所述,肺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預防脊髓損傷患者呼吸系統并發癥,延緩病情發展,該操作簡單、方便,患者易接受,易掌握,具有良好的依從性。值得在住院期間及家庭生活中推廣和實行。
參考文獻:
[1]葉添文,賈連順.頸椎脊髓損傷呼吸系統并發癥及其處理[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17(6):330-332.
篇2
【關鍵詞】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診斷與治療; 現狀
中圖分類號 R72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5.04.077
兒科臨床治療過程中,小兒呼吸系統疾病非常常見,其發病率在兒科各類疾病的發病率中占首位,特別是在學齡前期的兒童及嬰幼兒中的發病率非常高,對于小兒的正常發育及身體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診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針對其診治現狀進行簡單分析研究。
1 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學特點
站在解剖學的角度對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學特點進行簡單分析,發現其與成人的呼吸系統結構具有較大的差別,其鼻腔相對來說是比較短小的,并且鼻道狹窄,黏膜下層沒有海綿組織,咽部相對來說是垂直、狹窄的,喉部相對比較垂直,支氣管、氣管的管腔彈力纖維組織存在發育不良的現象,并且其黏膜比較柔弱,難以將廢物有效排除,肺臟中含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含氣量相對較少,而含血量相對較多,這使得其氣體交換面積較小,與成人相比,胸廓及肺的回縮能力均較小,并且由于其血液中各種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較低,導致其呼吸道免疫功能偏低,這些因素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高于成人[1]。
2 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
小兒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就是呼吸道感染,該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是春冬季節[2-3],在其疾病的診治過程中,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就是實施病原學監測,這對于小兒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關于小兒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學研究越來越廣泛,下面就對常見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予以簡單介紹。
2.1 小兒呼吸道的細菌感染
有很多種細菌均能夠導致小兒呼吸系統感染,對其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為了對相關的致病細菌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國內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鏈球菌等是導致小兒呼吸系統細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等一些革蘭陰性菌是其主要的病原菌,并且這種類型的病菌具有非常高的耐藥性,這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臨床上主要的消滅微生物病原體的方法就是應用抗生素,但是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使得耐藥性細菌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導致抗生素的研發速度難以滿足實際的抗菌要求,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4]。
2.2 小兒呼吸道的病毒感染
導致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種類非常的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巨細胞病毒、麻疹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毒就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目前有關小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研究中,我國相關的研究并不多,有學者在對39例持續喘息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應用聚合酶鏈反應及測序的方法,從中檢出了12例博卡病毒,這是一種首先由瑞典學者發現的一種細小病毒,能夠引發兒童肺炎、支氣管炎等一些呼吸系統疾病,將其與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比較,兩者的大部分臨床癥狀相似,其中較常出現的是發熱[5]。
另外,有相關的研究中,對342例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實施研究,發現其主要感染病毒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而流感病毒及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則比較少見,在實際的病毒防治工作中,我國還沒有研制出能夠安全有效的抵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疫苗,但是對于該病毒,有學者發現M2-1基因mRNA中的pshRNA7816對于該病毒所導致的細胞病變效應具有明顯的減輕作用,其中M2nRNA的特異性脫氧核酶對于病毒的復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應,能夠有效的提升被病毒感染了的細胞的存活率,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其有望成為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一種新型基因治療類藥物,對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積極的作用[6]。
2.3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形式,其屬于慢性的氣道炎癥性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保證其治療的規范性與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在長期的研究與實際應用中,有關兒科哮喘的研究不斷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很多研究投入到了兒科哮喘的研究工作中,有研究發現,哮喘患兒中的白三烯受體基因的mRNA表達顯著提升。另外,有學者在對280例毛細支氣管患兒的長期隨訪中發現,嬰幼兒的支氣管炎是很容易發展成為支氣管哮喘的,導致哮喘發生及發展的一種重要因素就是:過敏體質,單純母乳喂養、大劑量靜脈免疫球蛋白、及時接種BGG是其主要的防護措施[7]。
3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現狀
3.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實驗室檢測
有研究表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主要與血清硒、鋅等微量元素以及T細胞亞群等的濃度變化有關,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小兒的血清硒、鋅等元素的含量進行測定,檢測結果表明,不同呼吸系統疾病的小兒體內血清的硒與鋅的濃度具有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血硒的升高與血鋅含量的顯著降低[8]。因此,王曾禮[9]認為,在小兒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工作中,可以將患兒體內血硒與血鋅的比值作為其中一個參考指標。
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相關研究中,應用超高倍顯微鏡對咽拭子進行檢查,看其中是否存在支原體活體,以此來對小兒支原體感染進行診斷,研究結果表面,應用這種檢查方法,與血清學檢查的檢出率相似,但是在抽血檢查的過程中,不需要要求患者空腹,并且檢測結果快速、直觀,對于患兒及其家長來說,這種檢查方式的接受度更高。降鈣素原是降鈣素的前肽,其在實際應用中是一種對革蘭陰性細菌感染比較敏感的早期診斷指標[10]。研究表明,其在患兒體內的升高程度與患兒體內的白細胞數目沒有相關性,可以將其應用于藥物療效評價及反映細菌感染的嚴重程度工作中[11]。將血清前清蛋白應用于小兒急性呼吸系統的感染的病因檢測中,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可以將其應用于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鑒別與療效觀察工作中。
3.2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儀器檢測
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檢測中,最為常用的儀器檢測方法就是胸片檢測,其具有簡便、經濟、快捷的優點,這是胸部檢查過程中的優先選擇項目,與胸部透視相比,其顯像更加的清楚,能夠清楚地看到細微的病變情況。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如果僅僅是應用X線檢查,出現假陽性的概率比較大,特別是對于一些懷疑是支氣管異物的患兒來說,僅僅依靠X線檢查,很難對其進行準確的診斷,并且對兒童實施X線檢查,對其正常發育具有一定的影響[12]。
在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診斷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檢查內容就是肺功能檢測,通過該項檢測能夠對患兒氣道中是否存在阻塞予以客觀的反映,并且對于哮喘患兒的氣道炎癥的嚴重程度具有良好的評估作用,這是臨床中的一種非創傷性的診斷技術,在呼吸系統疾病早期的診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彌漫性間質性肺疾病、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嬰幼兒喘息等疾病對肺功能的損害程度進行準確的評價,并且其可以為相關藥物及治療方法療效的評定提供有力依據,特別是在對癥程度的評價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效果[13]。由于小兒的依從性比較差,在對其開展肺功能檢測的過程中,應用到的方法與儀器與成人檢測是不同的,兒科肺功能檢測工作中,常用的檢測方法:潮式呼吸意義快速胸腹腔擠壓法、強迫震蕩法、氣流阻斷法、超聲波法、體描儀法等,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檢測工作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14]。
纖維支氣管鏡檢測,由于其纖支鏡柔軟可以彎曲,具有較大的視野范圍,將其應用于呼吸系統疾病的檢測中,能夠直接檢查到肺部局部出現的微小病變,并且能夠對氣管及支氣管的動力學狀況具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集診斷功能與治療功能于一體,特別是在小兒影像學檢查發現存在不明原因的肺部病灶、咳血、氣喘、反復咳嗽的檢查中,具有非常好的應用效果,其還能夠作為先天性氣道異常類型及嚴重程度的金標準。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該技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手術后可能會出現術后發熱、喉痙攣、低氧血癥等并發癥,對于肺功能嚴重損害、近期具有大量咳血、哮喘急性發作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是嚴禁使用的,這會對患兒的呼吸系統造成交大的損傷[15-16]。
在實際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只有明確其發病類型,才能保證相關的治療措施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于提升其治療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下面就對其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予以簡單介紹。
4 小兒呼吸系統的治療現狀
4.1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常用藥物
氨溴索是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治療過程中常用的一種藥物,由于小兒呼吸系統解剖學生理特點的特殊性,導致其呼吸道分泌物容易滯留于肺部及氣管中,這會導致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較大難度,常出現難以治愈或者是治愈之后反復發作的情況,鹽酸氨溴索是臨床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祛痰藥物,其能夠有效的稀釋痰液,并且還能夠濕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維持呼吸道黏膜纖毛上皮細胞的正常功能,對于抑制小兒呼吸系統炎癥的進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將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不會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17]。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具有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對于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膿毒癥型腦病、嚴重喘憋、全身嚴重中毒癥狀、高熱不退等合并癥的重癥肺炎患兒,可以適當的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但是需要依據患兒的實際情況,對其用量進行嚴格的控制,對于一般的呼吸系統疾病,是不需要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并且該種藥物盡量不要應用于極低體重兒的慢性肺疾病的常規治療或者預防工作中。
免疫增敏劑,通過為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應用免疫增敏劑來改善其免疫功能,提升其治療效率已經成為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有效手段,依據來源的不同,可以將免疫增敏劑劃分為:中草藥、化學合成小分子、微生物制劑、生物制劑等多種類型,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生物制劑就是免疫球蛋白,其能夠通過調節補體與細胞因子的功能來誘導靶細胞的凋亡,并通過對樹突狀細胞的活化等方面進行調節,來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穩定性。
其中常用的一種微生物制劑是斯奇康,其能夠通過增強小兒體內UK細胞活性及巨噬細胞活性,促進嗜堿細胞膜的穩定性,并能夠有效的誘導感染素的生成,從而對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及集體細胞免疫進行調節[18]。
目前臨床上報道的相關的中藥組分也比較多,如:牛膝多糖、黃蔑多糖、香菇多糖等,其都是活性非常強的生物反應調節劑,可以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的提升患兒的免疫能力,以便于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9]。
4.2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輔助治療措施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輔助治療措施主要有:(1)吸入氧氣霧化,這是一種將氧氣作為驅動氣的霧化吸入法,通過氧霧使藥物形成微小顆粒,治療過程中,患兒在吸入藥物的同時,還會吸入一定量的氧氣,有利于患者肺泡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能夠有效的改善患兒氣促、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20]。(2)吸入NO,這是一種內源性的血管舒張因子,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并且其能夠參與多種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中,其能夠有效的抑制細菌中毒素介導的炎癥反應過程,并且能夠抑制中性粒細胞產生超氧離子、提升肥大細胞膜的穩定性,對機體產生有效的免疫保護作用。患兒在吸入NO之后,能夠起到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這對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具體的吸入持續時間、吸入最佳濃度等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21]。
綜上所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中非常的常見,并且其種類眾多,導致其發病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依據患兒的自身特點,分析其發病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措施,對于患兒的恢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對小兒呼吸系統的生理特點進行了簡單分析,并簡單介紹了其常見的幾種呼吸系統疾病,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其相關的診斷與治療手段,對于臨床實際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海英,胡長青.呼吸道持續正壓給氧治療小兒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111.
[2]何少茹,孫云霞,梁穗新,等.纖維支氣管鏡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2,18(7):239-242.
[3]靳蓉,盧根,蘇守碩,等.纖維支氣管鏡術在小兒呼吸道疾病診治中的作用及安全性研究[J].貴州醫藥,2012,28(19):555-558.
[4]盧根,靳蓉,蘇守碩,等.纖維支氣管鏡術診治小兒呼吸道疾病作用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6(16):689-692.
[5]郝素蓮,張亮.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3,26(9):1023-1026.
[6]韋珍愛.41例小兒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臨床治療與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21-122.
[7]范木英,杜曉華,余澤明.肺功能檢測在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昆明醫學院學報,2011,15(7):456-459.
[8]趙昱.小兒門診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保健營養,2013,25(13):1234-1236.
[9]王曾禮.肺部真菌感染的診治現狀-呼吸系統疾?。?1)(上)[J].新醫學,2013,12(11):1024-1028.
[10]邵彩虹,姚靜,余瓊,等.小兒門診常見呼吸系統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25(19):306-309.
[11]張海英.被動吸煙與嬰幼兒呼吸系統疾病及生長發育關系的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30(15):556-558.
[12]陸權,張育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7(13):741-743.
[13]童志杰,鄧力,周名秀,等.小兒纖支鏡在嬰幼兒喘鳴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19(8):1145-1148.
[14]楊永弘,劉春峰.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28(6):1026-1028.
[15]程雪艷.淺談小兒呼吸內科疾病的預防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2012,24(7):852-854.
[16]陸權,曾玫.小兒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5(5):101-103.
[17]于翠云.反復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關因素探討與預防措施[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137-138.
[18]薛辛東,黃敬孚,宋國維,等.常頻呼吸機在兒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2,26(9):147-149.
[19]謝城.夫西地酸鈉和頭孢克肟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20(7):303-304.
[20]古力尼沙?依明,拉?提.與季節變化相關的常見小兒呼吸道及消化系統疾病[J].臨床誤診誤治,2013,42(11):1023-1025.
篇3
【關鍵詞】死因; 死亡率; 意外傷害
死因統計資料是制定一個地區衛生保健工作的依據,也是評價衛生保健效果,居民健康水平與地區衛生狀況的重要指標。144團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牧團場,分析居民的死亡原因,可以為制定今后居民衛生保健措施提供參考。
1 資料來源及方法
1.1 資料來源
死亡登記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死因登記報告信息系統,且與派出所核查復實。人口資料來源于鐘家莊鎮派出所,根據年末人口計算平均人口數。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死亡登記資料進行分析,資料采用EXCEL2003軟件統計處理。
1.3死因分類
死亡原因以根本死因為統計口徑,根本死因以國際統計疾病(ICD-10)分類為標準。
2 結果
2.1 死因別、死亡率及死亡順位
本團2012年全團總人口數12664,死亡75人,總死亡率是592.23/10萬,前五位死因依次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疾病、事故(意外傷害)、消化系統疾病,這五類死因死亡人數占總死亡數的96%。見下表。
2.2死因仍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循環系統疾病33例;呼吸系統疾病21例,惡性腫瘤11例;事故(意外傷害)5例;消化系統疾病2例,占總死亡原因的96%,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2例,占總死亡原因的2.7%。而傳染病死亡所占的比例很低,僅占總死亡的2.7%。
2.3 2012年,我團男性總死亡50人,死亡率為66.7%, 女性總死亡25人死亡率為33.3%,男性死亡率仍高于女性。男、女性的前6位死因相同,但順位不同。
2.4在意外傷害死亡中,男性、女性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交通事故。
2.5在居民死因中存在著社區、連隊差別。2012年社區總死亡38人死亡率為51%, 連隊總死亡37人死亡率為49%,連隊死亡低于社區。意外傷害死亡5例,占6.6%社區3例、連隊2例,居民排在首位的也都是車禍,男性3例、女性2例,男:女,1.5:1。
2.6疾控中心每年都要統計分析全團居民死亡原因和順位的意義在于:統計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團場公共衛生水平和人群健康狀況的主要手段,也是評定社會衛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據之一。它可以為衛生行政部門制訂區域衛生規劃以及合理分配醫療衛生資源提供參考資料,也為疾病防治等項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
3 分析
循環系統疾病:①腦血管?、诩毙孕募」H酃谛牟?/p>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惡性腫瘤:①肺癌②肝癌③胃癌
這三種疾病是我團鎮區居民死亡原因的前三位,因此我們要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防治對策
最重要 的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預防的方法就是對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吸煙、過量飲酒、靜坐生活方式、不健康飲食習慣、意外傷害等可干預危險因素的控制,只要把這些危險因素控制好,就能使每個人心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及意外傷害降至最低。
參考文獻
[1] 覃常宇,周小軍.關于2011年西湖區居民死亡及死因監測分析中國保健營養[J].2012(22).
[2] 劉玲玲,季奎.2007年四川省死因監測點居民死因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09(6).
篇4
【關鍵詞】死因監測;死因順位;死亡率
【中圖分類號】R1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1045-02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統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死因順位可以反映各種死因所導致死亡的嚴重程度,揭示影響當地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
通過生命登記和統計,可以深入了解某地區人口出生、死亡、嬰兒死亡和各種疾病死亡情況,這對觀察一代人的生命過程,預測未來人口發展趨勢和計算預期壽命,具有重要意義?;诖耍疚膶?012年某地區的居民死因進行了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2012年某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死因監測數據。人口資料由該 區分局提供。死因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2】標準進行分類。使用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制的DeathReg2005軟件系統進行統計分析,原理是壽命表。
2 結果
2.1 居民死亡率
2012年該區累計人口為381994,男性190871人,女性191123人;死亡1656人,男性880人,女性776人。合計粗死亡率433.52/10萬,標化率273.11/10萬;男性粗死亡率461.05/10萬,標化率303.65/10萬;女性粗死亡率406.02/10萬,標化率242.38/10萬。
2.2 主要死因
死因前5位依次為循環系統疾病、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害與中毒、消化系統疾病與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他疾病;其粗死亡率分別為147.12/10萬、139.27/10萬、71.47/10萬、19.37/10萬、10.73/10萬、10.73/10萬,見表1。
男性死因前5位依次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其粗死亡率分別為178.66/10萬、77.54/10萬、63.92/10萬、53.96/10萬、25.15/10萬,見表2。
2.4 2012年該區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分類分析,見表5。
2012年該區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順位前五分別為機動車輛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應、機動車以外的運輸事故、淹死。
3 討論
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期望壽命逐年增加,表明該地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社會養老制度的建立和兒童死亡率的下降,居民的健康狀況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男性期望壽命遠低于女性,男性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大部分死因對男性的危害大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暴露于死因的機會較多而又不太注重自我保護所致。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傷害和呼吸系統疾病是2010年南京市浦口區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女性前五位死因為惡心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傷害;男性前五位死因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傷害和呼吸系統疾病【3】。與其相比較, 2012年該地區死因前五的疾病種類基本相同,惡性腫瘤、腦血管病都為主要死亡原因,提醒我們2012年在普遍宣傳教育同時,應當抓好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的普及教育工作,做好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和腫瘤的日常管理工作,對管理滿一年的居民做一次整體評估,重新制定合適居民本人的管理方式。以提高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周金意,武鳴,周明浩,等.江蘇省第三次死因回顧調查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0,21(5):70-71.
[2] 楊建國.2009年泰州市居民死因監測結果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0,21(6):58-59.
[3] 張小燕.2010年南京市浦口區居民死因順位分析[J].江蘇衛生保健,2012,14.113:4-5
作者簡介:
張蘇萍(1986-5)女,本科,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衛生管理與衛生監督,現從事衛生監督工作。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齡15~80歲,所呼吸病為: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氣腫患者45例,支氣管擴張患者14例。本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轉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發癥引起,心衰、肺性腦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變化的嚴密觀察
呼吸觀察:患者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伴有哮鳴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經常被迫做起。嚴重發病時,出現張口抬肩、用力喘氣、額頭出汗等癥狀。呼吸觀察常為快速診斷提供信息。意識觀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這時候應該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并針對患者的情況及時進行處理治療。咳嗽咯痰觀察:嚴密觀察痰的顏色和氣味,注意有無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復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絲,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如果患者的痰液為粉紅色泡沫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腫[1]。
1.3重癥呼吸患者的基本護理方案
向患者宣傳疾病的有關知識,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耐心對患者進行勸導,讓患者對自己的有正確的了解和認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分別安置在潔凈、溫暖、光線充足、通風良好的病房,病室內沒有刺激性氣味,不鋪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濕式清掃,避免掃地和整理床鋪時塵土飛揚,病室物體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氣味強的消毒液[2]。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細菌培選用最合理的抗菌藥物,對其進行治療。此外要注意給患者補充營養,據病情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結果
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長,長期反復發作,咯血,精神緊張、情緒消沉,恐懼,并極易煩燥,因此患者經常常拒絕做必要的檢查及治療。要想給患者提供連續的整體護理,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應該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對環境的需求,從而有效地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治療。必須要著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環境需求。對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內科重癥患者,死亡10例、好轉出院57例。對此結果反饋情況表明,醫師應該多于與患者進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狀態,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點,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各項基礎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討論
3.1護理安全隱患及對策
呼吸內科重癥患者多為老年人,患者因為在活動后常常伴隨著呼吸急促,反應變慢,運動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點,所以在日常飲食起居過程中稍有不注意就會難免發生意外。因此病房內、室外、廁所地面要時刻保持干燥、無其它不良雜物,床邊設立相應護欄,上、下樓梯、外出散步或參加常規的室外活動時應有醫護人員或專人陪伴并加以攙扶。飲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纖維素的蔬菜與水果,戒煙、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營養充足。時刻注意周圍環境衛生整潔,無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觀察呼吸與脈搏的頻率與節律,痰的顏色與性質變化,發現患者,意識朦朧,白天嗜睡、反應遲鈍,呼吸急促等都說明病情在變化,要引起注意。如發現患者郁郁寡歡,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應的保護性措施。
3.2重癥呼吸患者病癥好轉后的護理措施
重癥呼吸系統患者的病情好轉期護理重癥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情好轉期應該增強體質,促進患者進行有氧呼吸鍛煉,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轉患者戒煙戒酒,從而保護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復及保護。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預防感冒。改善環境衛生,做好個人勞動保護,消除及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對呼吸道的影響[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護理
在治療方面,視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嚴重程度或根據病原菌藥選用抗生素。輕者可口服,較嚴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生素。為了改善患者癥狀,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療的同時,應用祛痰、鎮咳藥物配合治療。對老年體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較多者應該以祛痰為主,協助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以免抑制中樞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癥,導致病情惡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氣霧療法,目前超聲霧化吸入有一定幫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釋劑。此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病程較長,心理創傷較大,會產生不配合醫師及時的檢查及治療等情緒。在常規性治療方面,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外,還需精心細致、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緒的穩定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颊咦≡浩陂g經常會表現出對于自身病情的擔憂,從而降低睡眠質量。醫護人員在日常的護理過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緒的變化,不斷改變護理措施,或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助治療,這對患者的逐步康復會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總之要讓患者有一種內心的舒適以及良好的歸屬感。
3.5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篇6
關鍵詞 住院病人 疾病構成 位次
資料與方法
以2002~2005年近4年住院病人疾病分類年報為依據,報表疾病采用國際疾病分類(ICD-10)為分類原則進行編碼,數據經Excel處理。
結 果
2002年總出院人數5414人次,2003年總出院人數7193人次,2004年總出院為數7696人次,2005年總出院人數 8421人次,以保證數據準確可靠(見表1)。
討 論
呼吸系統疾病一直高居首位,約占23.36%,病人數由2002年1483人增加到2005年1797人,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呼吸系統依次為上感、肺炎、支氣管炎。肺炎和慢性支氣管感染及并發癥是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與本地氣候條件和環境污染有關,再者吸煙既危害健康又污染環境,也是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一個因素。應加強醫療保健宣傳,提高人們的保健意識,主張預防接種,同時加強體格鍛煉,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戒煙,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損傷中毒和外因的后果位居第二,人數增加構成比由2002年的16.18%上升到2005年16.21%,變化不是很大。應加強交通安全意識的宣傳,制定措施。
在消化系統疾病中,2002年病人數為742人構成比為13.71%,而2005年達到1177人構成比為13.98%,有逐年上長趨勢,并于2005年上升至居于第3位,說明消化系統疾患對人們的危害越來越嚴重,這主要與人們的飲食習慣、不良生活相關。其中闌尾炎、膽囊膽石癥是該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應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安靜,對預防消化系統疾病是有益的。
循環系統疾病,由2002年的369人上升至2005年的827人,且構成比也由2002年的6.82%上升至2005年的9.82%。其上升幅度是最大的,我們應高度重視。其疾病依次為腦血管病、心臟病、高血壓,且趨于年輕化。
篇7
【關鍵詞】 對應分析; 死亡率; 傷病死因
1 對應分析的基本原理
當人們在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時,常常需要分析處理含有多個變量的數據問題,研究探索多元關系的復雜性。對應分析作為多元統計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其核心思想是高維空間的向量向低維空間的投影,從而解釋變量間的相關關系及相關程度,有直觀、簡便,降低計算復雜性的優點。自20世紀70年代傳入我國以來,被廣泛應用于地質、醫學、生物等各個領域。本文運用對應分析方法探討了新疆居民傷病死因的前10種重大疾病及其在5個不同地區的居民傷病死因情況。
對應分析,也稱相應分析,它是尋求樣品(行)與變量(列)之間聯系的低維圖示法。其關鍵是利用一種數據變換方法,使含有n個樣品m個變量的原始數據矩陣X=(xij)nm 變成另一個矩陣Z=(Zij)nm ,并使SR=Z′Z(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協方差矩陣)與SQ=ZZ′(分析樣品之間關系的協方差矩陣)具有相同的非零特征根,它們相應的特征向量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對協方差矩陣SR、SQ進行因子分析,分別提取兩個最重要的公因子R1、R2與Q1、Q2。由于采取的是一種特殊變換方法,公因子R1與Q1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同理,R2與Q2在本質上也是相同的,故可用dim1作為R1、Q1的統一標志,用dim2作為R2、Q2的統一標志。于是可將(R1,Q1)和(R2,Q2)兩組數據點畫在由(dim2,dim2)組成的同一個直角坐標系中,這樣,便于考察變量與樣品之間的相互關系。
2 資料與方法
我們首先要確定導致居民傷亡的病種排序情況。根據全國第3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的數據(數據來源于新疆疾病控制中心),我們考察了2004年新疆5個地區男女合計的居民傷病死亡情況,得出居民傷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10種,以及各種疾病占死亡總人數的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10種疾病在死亡原因中占93.38%,其中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等外部原因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到全部死亡原因的78.32%。因此分析不同地區的這10種疾病情況,對于探討新疆居民傷病死亡的病因有著重大意義。通過整理2004年全國第3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中新疆各地區的數據,我們得到表2。
3 結果與分析
對表2進行對應分析,我們首先得到其慣量和χ2的分解,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前兩個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5.49%,解釋了表2中數據矩陣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兩個公因子表示的二維因子載荷圖可以基本表達疾病與地區兩屬性變量間的關系。進而得到疾病因子和地區因子在這兩個公因子上的因子載荷與信息量,見表4和表5。表1 死亡順位構成表死亡順位 疾病名稱死亡人數構成比表2 新疆各地區居民10種疾病的死亡率表3 慣量和χ2的分解特征值主慣量 χ2值貢獻率表4 疾病因子載荷與信息量疾病公因子1公因子2貢獻率表5 地區因子載荷與信息量地區公因子1公因子2貢獻率由表4可知,呼吸系統疾病、心臟病、惡性腫瘤與傳染病(包括呼吸道結核)是各地居民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表4和表5分別顯示了疾病因子和地區因子在兩個公因子上的載荷,以表4中的呼吸系統疾病為例,其結果可表示為:呼吸系統疾病=0.3834*Dim1+0.0961*Dim2。即在Dim1與Dim2作為縱坐標與橫坐標的直角坐標系中,每一種疾病就是一個點,如呼吸系統疾病的坐標為(0.3834,0.0961)。疾病與地區的平面聚合圖如下:圖1 疾病與地區的平面聚合圖由圖1可以看出,和田縣與1(呼吸系統疾病)和8(消化系統疾病) 在第一象限,說明這兩種疾病是導致和田縣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5(損傷和中毒等外部原因)、6(呼吸道結核)、7(傳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結核))和9(起源于圍生期疾病)是導致莎車縣與新和縣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4(惡性腫瘤)、5(損傷和中毒等外部原因)和7(傳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結核))是導致新源縣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而2(心臟病)、3(腦血管病)、4(惡性腫瘤)和10(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它疾病)是導致天山區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
轉貼于 4 討論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疆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呼吸道系統疾病是導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在南疆地區表現的非常明顯。同時,我們也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臟病和腦血管病等“富貴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是導致居民死亡的又一大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在新疆經濟最為發達的天山區表現的最為明顯。而且,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等外部原因這些也是導致新疆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要做好疾病防控,減少因各種疾病導致的死亡,政府加大對公共衛生投入的力度是疾病防控的關鍵。同時應積極開展繼續醫學教育,加強衛生人力資源培訓,使在崗人員的知識不斷得到更新。而對待患者時,我們應正確面對患者在面對疾病時所采取的種種應對方式,積極采取有效的對策,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就科內同樣疾病患者治愈的例子現實說教給患者,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為提高患者治愈率不懈努力。
本研究運用對應分析探討了新疆5個地區居民的死因情況。從而了解到在和田縣、莎車縣和新河縣的居民傷病的死因情況,由于這3個縣都是南疆的貧困縣,其醫療衛生條件都比較差,需要提高居民的醫療衛生方面的相關知識,加強居民疾病的預防意識,從根本上減少傳染病的死亡人數,同時在進行預防保健機構改革中要充分考慮到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包括公益性廣告)和制作編譯免費的結核病防治資料,不斷提高全民對結核病傳、防治和自身保健的知識水平,減少患病。
新源縣是北疆以農牧為主的大縣之一,惡性腫瘤、損傷和中毒外部原因、傳染病(不包括呼吸道結核)是導致該縣居民死亡的主要病因,應該加大衛生安全宣傳教育力度,盡量減少因損傷和中毒等外部原因造成的居民死亡,而對與惡性腫瘤的治療不僅要從醫療設備上改進,還應該提高當地醫務人員的醫療水平。
而天山區是醫療保險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地區,心臟病、腦血管病、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它疾病等“富貴病”是導致該地區居民傷病死因的主要病因,應該加強居民合理膳食和體能方面的鍛煉,加強預防和治療心臟病、腦血管病和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的其他疾病等疾病的力度。
通過對新疆5個地區導致居民死亡的10種疾病作對應分析,可以直觀地看出各種疾病在這五個地區的分布特征,以便對各種疾病的高發區分地區進行具體研究,從而更好地為本地區的各種疾病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曉群,編著.多元統計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95~19.
2 陶鳳梅,等編著.對應分析數學模型及其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40.
篇8
關鍵詞 肺功能檢查 基層醫院 臨床應用
肺功能檢查是一種物理檢查方法,對身體無任何損傷,無痛苦和不適。肺功能檢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復檢測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優點[1]。肺功能檢查是臨床上胸、肺疾病診斷、嚴重度評估、治療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檢查內容,廣泛應用于呼吸內科、外科、麻醉科、兒科、流行病學、潛水及航天醫學等領域[2]。肺功能檢查可以協助臨床診斷,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診斷手段外科胸腹部手術病人術前肺功能測定有助于評估外科手術耐受力及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判斷手術完全性。肺功能檢查項目大致有肺通氣功能、肺換氣功能、支氣管舒張試驗、支氣管激發試驗、氣道阻力、運動心肺功能等檢查。未開展肺功能檢查時期,我們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胸部X線及CT檢查來診斷慢阻肺、支氣管哮喘,確診率低、漏診和誤診率高,咳嗽變異性哮喘更是無法確診以致給治療帶來極大困難;對于外科胸腹部手術病人,我們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胸部X線或CT檢查來判斷術后肺部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其結果常常事與愿違,有時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甚至引起醫患糾紛。開展肺功能檢查以來我院慢阻肺、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的漏診和誤診率明顯減少、確診率大大提高;外科胸腹部手術能做到有的放失,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減少,使我院的診療水平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分別整理采集我院2003~2005年與2007~2009年呼吸內科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2003~2005年:500例,男258例,女242例,年齡40~78歲;2007~2009年:500例,男255例,女245例,年齡為42~80歲。采集我院兒科收治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2003~2005年: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齡5~11歲;2007~2009年: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4~11歲。采集我院外科收治的胸腹部外科手術患者,2003~2005年: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齡50~80歲;2007~2009年: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齡48~80歲。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我院2003~2005年呼吸內科及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慢阻肺、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及胸部X線、CT檢查;而對外科胸腹部手術患者也是通過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胸部X線或CT檢查來評估術后肺部并發癥的。自從我院2006年引進意大利科時邁肺功能儀,于2007年廣泛應用于臨床,對我院2007~2009年呼吸內科及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慢阻肺、支氣管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以及對外科胸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肺部并發癥的評估肺功能檢查(包括肺通氣功能、肺換氣功能、激發試驗、舒張試驗、氣道阻力等)已成為常規。
結 果
我院2003~2005年呼吸內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慢阻肺的確診率只有26.9%且這些患者已經為中晚期,早期患者漏診率幾乎為100%,大大阻礙了慢阻肺的防治;呼吸內科及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支氣管哮喘的確診率為35.6%,主要是通過經驗性治療后得出診斷;而咳嗽變異性哮喘漏診和誤診率幾乎為100%;其結果延長了病程及患者的痛苦、浪費了資源。外科胸腹部手術患者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5.9%,導致原本手術非常成功的患者最終因肺部并發癥致殘甚至失去生命。
我院2007~2009年呼吸內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慢阻肺的確診率達到97.5%,做到了對慢阻肺我國第三大疾病殺手的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通過肺功能檢查中的激發試驗和舒張實驗呼吸內科及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支氣管哮喘的確診率上升為85.6%;而咳嗽變異性哮喘的診斷通過肺功能檢查中的激發試驗確診率上升為72.9%。外科胸腹部手術患者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減少為8.3%,這大大提高了我院的診療業務水平,方便了患者,體現了患者的利益。
討 論
肺功能檢測方法是讓患者鼻子被夾住,保持用嘴呼吸,盡可能含緊連接傳感器的呼吸過濾器口嘴,保證測試過程中不漏氣,盡可能配合操作者的口令,即時做呼氣和吸氣動作盡最大可能吸氣,然后以最大力量、最快速度呼出。肺功能檢查是無創的,具有敏感度高、重復檢測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優點,與X線胸片、CT等檢查相比,肺功能檢查更側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變化,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檢查手段[1]。肺功能檢查對于早期檢出肺和呼吸道病變、診斷氣道病變的部位、鑒別呼吸困難的原因、評估肺部疾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定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的療效、評估外科手術耐受力及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健康體檢、勞動強度和耐受力的評估及對危重病人的監護等均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2]。據資料顯示,呼吸系統疾病已成為我國致死的常見病因,高居農村人口死亡病因的第1位,城市人口死亡的第3~4位。在廣大基層和農村地區,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等疾病是非常常見和多發的慢性疾病,其肺功能損害緩慢但不斷惡化,因無相應的檢查,故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當病情越來越嚴重而求醫時,其肺功能損害常常已不可逆轉,對病人、家庭和社會都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應未雨綢繆,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重視,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而肺功能檢查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肺功能的研究和應用已有60多年歷史,1961年吳紹青等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肺功能檢查的專著《肺功能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經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推動了我國肺功能檢查的開展,促進了醫療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仍然存在對肺功能檢查忽視的現象,有些醫院甚至對喘息病人從來不作肺功能檢查,對胸腹部手術病人術前也不做肺功能檢查,術后出現并發癥再去找原因,尤其在基層醫院普遍。從我院實例來看,在基層醫院開展肺功能檢查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應響應鐘南山院士的呼吁把肺功能檢查列入常規檢查項目。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呼吸系統疾病;真菌;呼吸道感染;臨床分析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最常見的深部真菌病,真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只有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調時才引起感染,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的長期應用以及各種新技術的開展,真菌感染的發病率不斷增加,但是臨床上一方面對肺部真菌感染認識不足,易被醫生忽視,另一方面肺部真蓖感染的病原體絕大多數為條件致病性真菌,咳痰標本分離到真菌不足以診斷。本文通過對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67例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痰液進行真菌培養,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期為本病的早期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中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71例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男52例,女19例。年齡53-86歲,平均69歲。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3例,肺腫瘤70例,慢性支氣管炎44例,肺源性心臟病36例。肺炎43例。以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使用過抗生素治療,抗生素藥物包括β-內酰胺類的頭孢菌素(尤其三代頭孢多見)、青霉素類及新型β-內酰胺類、氟喹諾酮類,其中應用過2種以上抗生素患者182例,同時聯合2種以上抗生素者136例,肺腫瘤化療4-8個周期,267例住院后繼續治療時間≥2周者251例。
1.2診斷標準:痰涂片找到真菌菌絲和芽生孢子,或同時痰真菌培養同一菌種3次以上陽性者,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一次真菌陽性者作為入選條件,結合以下標準診斷為肺部真菌感染:①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有導致真菌感染方面的誘因。②胸片或胸部CT提示有滲出性改變或有真菌肺部感染相對特異的改變,如曲菌球的X線表現[1]。
1.3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進行研究。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和X2檢驗。
2結果
(1)真菌感染情況,267例患者發生真菌感染71例,男52例,女19例,平均年齡69歲(53-86歲),2008年、2009年、2010真菌感染者的比例分別為17.65%(15/85)、25.61%(21/82)、35.00%(35/100),可見呈逐年上升趨勢。(2)真菌感染患者的疾病分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腫瘤發生肺真菌感染分別為34.94%,28.57%,高于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真菌感染。
表1真菌感染患者疾病分布
(3)真菌感染的菌種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如下圖表2
71例患者感染真菌種類及其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分布情況
由圖中可見,白色念珠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其他真菌(X2=93.17,P
(4)真菌感染患者的抗生素及抗腫瘤用藥情況:發生肺部真菌感染的51例非腫瘤患者均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且時間>2周以上,而20例肺腫瘤患者在腫瘤治療的同時也不同程度使用抗生素。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我院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趨勢,分析其原因:①臨床醫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掌握不嚴,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造成機體正常菌群失調,從而導致真菌感染。②惡性腫瘤放、化療治療,致使機體免疫力下降,白細胞減少,也是真菌感染的一個原因。③濫用激素,在一些基層醫院,激素成為了常規用藥,本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真菌感染明顯高于其他病種,其原因是,COPO患者長期反復感染,氣道有不同程度破壞,粘膜纖毛脫落,肺功能受損,削弱了呼吸系統防御功能,加大真菌感染幾率。
篇10
心絞痛、心肌梗死
心內科專家: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 趙玉英
入冬后,心臟病復發病人急劇增多,在臨床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分析其原因,除了與腦血管病相通的氣候寒冷刺激血管收縮外,還有就是冬日節令較多,容易引起生活規律紊亂等因素。此外,冬季空氣質量差,霧霾天增多,容易誘發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引起老年人心衰的原因之一。每年10月到次年3月,心內科的危重病人會達到一個高峰。因此,相比年輕人,老年人在預防感冒方面要多費心思。因為一次普通的感冒,都極有可能引發肺部感染,造成心衰。
應對策略:
1.改變“每年輸兩次液”來調節心腦血管功能的陳舊錯誤觀念。如果屬于“三高”老人,要定期服用降壓、降脂、降糖藥,日常生活中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將鍛煉時間調整為上午10點前后,改變清晨鍛煉的習慣。此時太陽已經升起,氣溫升高,人體的血壓也避過了“早高峰”的峰值,降低了晨練時發病的危險。
3.家人一定要注意老年人有便秘等排便困難的情況。當原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大便秘結或前列腺肥大,排便過度用力時,會增加心肌耗氧量,極易引發心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4.心臟病常愛盯上飽食后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應盡量遵循“飯吃七八成飽”的原則。
5.注意保暖。外出時,老年人要尤其注意保暖。
6.在吸煙的屋子里長時間打麻將是誘發心臟病的又一高危行為。因為煙草以及打麻將時激動的情緒,會刺激血管收縮和體內激素水平的分泌,誘發心臟病。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老年人“倒在了麻將桌上”的原因。
骨折
骨科專家:河南省骨科醫院髖部疾病研究治療中心主任醫師 陳柯
老年人在冬季發生跌倒骨折的情況比較常見,分析其原因,除了冬季穿著臃腫、行動不便外,日照時間短,老人體內幫助鈣質吸收的活性維生素D轉化減少,引起鈣吸收不良,加快骨質疏松過程也是引起骨折事故易發的原因。老年人體質下降,運動系統退化,肌肉萎縮,缺乏力量,且視野變小,視力和聽力下降,神經系統反射速度遲鈍,如遇上雨雪天氣,路面積雪或結冰、融化,更容易發生跌倒損傷。
相對于青年人,骨折對老人的威脅更大。因為下肢骨折最常見的如髖關節股骨頸骨折,治療上比較困難,相當比例的病人難以愈合,還可發生股骨頭壞死,誘發褥瘡、肺炎、腦血栓等嚴重并發癥,威脅生命。
應對策略:
1.老年人在冬季要注意加強營養和室內安全鍛煉。多吃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食物,定時進行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促使身體內合成更多的維生素D,協助鈣質吸收,以利于骨骼成分的更新。
2.家人要加強對老年人的監管和照顧。盡量不要讓老年人單獨生活。年紀大的老人,外出活動應有人陪伴。
3.提高室內溫度,減少穿衣,以防過于臃腫影響活動。穿鞋要避免硬塑料底之類容易打滑的鞋。室內地面要時刻保持干燥,防止積水。如果老人有腿疼、腰疼的毛病,可酌情使用拐杖。
4.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
腦梗、腦出血
神經外科專家: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專家 連偉
科里日常接診的病人主要以中老年人居多。每年入冬后,老年患者的人數會出現3個小高峰,分別是剛入冬時、春節前以及春節期間。這3個小高峰客觀上能反映出誘發老年人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原因。
首先,驟降的氣溫會造成血管收縮、血黏度增高,增加腦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進一步說,為什么低溫條件下,老年人容易誘發腦血管疾病呢?低溫可以使體表血管彈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從而使血壓升高,進而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
其次,寒冷的刺激還能使人體的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多,從而使小動脈痙攣收縮,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壓升高。
再次,寒冷的氣候還能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剛入冬或寒流來襲時,氣溫驟降,一些還沒有來得及適應氣候的老年人,很容易誘發疾病。而另外兩個高危因素,則分別是春節前的勞累和節日期間生活規律被擾亂,以及大喜大悲的情緒。
應對策略:
1.家中常備血壓儀。定時在家中或到社區醫院給老人監測血壓、血脂和血糖,將其控制在正常范圍值之內。
2.日常生活中,切忌狂喜、暴怒、憂郁、悲傷、恐懼和受驚。因為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相對較小,一點點常人不以為然的小事,都可能引起他們的情緒波動。而極度的憤怒或緊張都可誘發腦卒中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壓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
3.“補”不等于要吃肥膩的、不易消化的食物。我國有“冬季進補”的民俗和養生習慣,但是即便在冬季,老年人也要遵循低油、低鹽、低糖的清淡飲食原則。
4.要按時休息。不要長時間下棋或打麻將,以避免久坐;要適量運動,戒煙戒酒;不要經常熬夜,謹防過度疲勞。
感冒、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呼吸科專家:山西大醫院呼吸科主任 許建英
老年人盡管并非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人群,但是,這一疾病對于老年人的威脅在于一旦沒有及時控制,很輕的一場感冒,都可能引起其他并發癥,甚至引發生命危險。寒冷的氣候讓老年人體內的細胞免疫功能持續下降,這時“潛伏”于上呼吸道或被吸入空氣中的病毒、細菌容易在此生長繁殖,興風作浪;加上不少老年人原本就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糖尿病、高血壓、貧血、營養不良等,抵抗疾病的能力更差,因此,每當天氣變化、氣溫下降時,老年人就容易因感冒誘發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有心臟病的老年患者,有可能因此而引起原有的心臟病惡化,進而誘發心絞痛、心功能不全等。
應對策略:
1.老年人要提前采取有效預防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的措施。如平日要更多地關注天氣的變化,避免著涼,也要避免“熱感冒”。
2.應盡量少去或不去人口較多的場所。如商場、車站、集市,以防被傳染上病毒和致病菌。
3.很多老年人患有哮喘病,應盡量避免外出。在天氣較冷時,吸入寒冷和干燥的空氣對哮喘病患者是很不好的,如必須出去,之前應喝一些溫水,多穿幾件衣服。最好是穿能夠防風和防雨的衣服,這樣可以幫助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