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2: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層次
中圖分類號 F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2-015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7
企業積極的環境行為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推卸社會賦予它的環境責任,主要表現為不違反環境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嚴格執行排污標準;二是主動承擔超越環境法規以上的環境責任,主要形式是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來進一步降低排污量,提高環境治理水平。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出于對環境壓力的積極反應,即,積極的環境行為可以有效的規避政策風險和社區壓力,降低成本;一是出于對積極環境行為市場收益的期望,即,通過市場對積極環境行為的認同而獲得回報。
1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目標層次
外部性理論認為,環境污染會給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污染產生企業為消除或者彌補這個非意愿接受成本的行為,一般被稱為“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在“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中,企業目標與社會目標會發生偏離。因為企業治理環境污染或者補償環境污染對第三方帶來的損害時,它的支付意愿小于整個非意愿接受成本。這是由企業的最優污染控制模型決定的。在模型中,環境污染給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是可以確定。而污染治理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是遞減的。這就決定了污染治理存在一個最優的水平。很顯然,這個最優的污染治理水平小于完全治理的水平。那么,無論如何,環境污染給第三方帶來非意愿接受的成本都是無法完全彌補的。
同時,由于企業的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在污染治理中的邊際收益,所以,企業的污染治理最優水平小于社會的污染治理最優水平。所以,企業積極的環境行為至少有三個目標層次:第一,實現企業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二,實現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第三,實現污染的完全治理,即零排放。
圖1描述了最優污染控制水平下的企業環境行為目標層次。圖中橫軸代表污染控制量,縱軸描述了污染控制的邊際收益與引致的邊際成本;圖中的MC線代表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線向右上方傾斜反映了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MPB線代表污染控制的私人邊際收益,MSB線代表污染控制的社會邊際收益,MPB和MSB線向右下方傾斜反映了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的遞減特征。MSB線高于MPB線表明,污染治理在實現負外部性內部化的過程中,社會所獲得的收益要高于排污者的私人收益。
P點和E點分別為污染控制私人邊際收益、社會邊際收益與污染控制邊際成本的交點。P點和E點在橫軸上對應的C點和D點則分別為私人最優污染控制量、社會最優污染控制量。那么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第一個層次則為OC段的污染控制行為,第二個層次則為CD段的污染控制行為,第三個層次則為DB段的污染控制行為。
短期來看,由于技術水平是給定的,故企業目前的最低污染水平是確定的。長期來看,受益于技術創新和技術變遷,企業的最低污染水平是不斷的趨于降低的動態變化過程。受益于技術進步,污染的邊際治理成本是較低的,OA的傾斜程度會降低,所以長期來看,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與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都會呈現向右移動的趨勢,即最優污染控制水平會不斷的提高。但即使如此,在可見的將來,仍然有一部分的污染治理是得不償失的,即AEB的區域將長期存在。
2 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行為層次
根據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目標層次,企業積極環境行為起碼有三個行為層次。在不同的層次下,企業環境行為的成本和收益是有差異的,企業對待環境治理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由于污染控制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所以從私人最優控污量到社會最優控污量,再到完全污染控制,企業所要投入的污染控制成本是遞增的,故,企業在實現這三個污染控制目標時,其動力是逐步降低的。
第一層次,企業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內的污染治理,這個層次企業污染治理水平將停留在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處,故此層次中,企業治理環境可以獲得收益的,比如循環經濟,廢物利用。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循環經濟層次。第二層次,企業在私人最優污染控制水平與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之間的污染治理,在這個層次,污染治理水平將停留在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處,故此層次中,企業治理環境要付出超越其收益的成本,但這個成本被社會所吸收,就整個社會來講,此時的污染治理仍然是有利可圖的。因此,有必要通過利益調整機制,使其他主體一起承擔環境成本的。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利益調配層次。第三層次,在現行技術條件下,超越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的污染治理,在這個層次,污染治理水平將超越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交點,直至達到零排放的水平,故此層次中,企業必須以犧牲環境來獲取利潤的,企業治理環境反而是得不償失的。這一層次,我們稱之為非此即彼層次。
2.1 循環經濟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將一直治理環境直到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和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企業可以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企業在環境治理中的邊際收益為正,企業可以在環境治理中獲得收益,也就是圖1中OC段的污染控制可以獲得OPF區域的全部收益。這種特征符合循環經濟的特點,因為“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3R”本質上就是利用廢物的再生利用促進資源的持久利用。降低企業環境治理成本,提高企業環境治理受益是循環經濟的典型特征。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顯性的,并能在財務上直接表現的收益。所以,企業對這一層次的環境治理往往具有很大的積極性。
實際上,就微觀層次上來說,許多企業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循環經濟水平往往不能達到最優。而在中觀或宏觀層次,在產業鏈內或不同產業之間,由于存在環境資源市場的不完善,市場資源配置水平局限,循環經濟在市場上的應用水平仍然不能達到最優水平。事實上,目前企業的環境行為事實上并未獲得圖1中OPF的全部收益。
2.2 利益調配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實現從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相等到和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的跨越,企業治理環境將會獲得圖1中PECD區域的社會福利收益。在企業循環經濟達到理想水平后,即企業獲得循環經濟層次的全部收益后,企業將不會超越循環經濟層次進行下一環節的污染治理。此時的污染治理就是如圖1中CD段的污染控制,因為此時的污染治理雖然能夠使社會福利增加,但是企業卻是得不償失的。此時,要使企業積極治理環境就必須通過利益調配機制彌補企業在這一層次的環境治理中所支付的超越收益的成本,也就是圖1中PEM區域。實際上,圖1中PECD區域作為整個社會環境治理的收益,往往是由企業虧本墊付PEM治理成本獲得的。
可以說,利益調配機制是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環境政策設計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即企業治理環境要付出超越收益的成本,但是可以通過利益調整機制,使其他主體一起承擔環境成本的,就像十七大報告所說,把環境責任要落實到政府、企業、每一個家庭和個人。
這個利益調配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應用環境政策工具,使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能夠為政府所承擔。如排污稅費就可能因為所銷售產品的彈性差異,不同程度上被企業轉嫁給消費者。而環境治理補貼則是典型的政府輔助承擔環境治理成本的方式。當然,要使企業環境治理成本為大家所分擔需要設計一整套的環境政策工具體系,以界定企業、居民、政府所要承擔的比例和范圍。
二是,理順企業環境治理與企業市場收益之間的傳導機制,建立積極治理環境能夠獲取市場認同、擴大市場占有的良性機制,從而使企業治理環境成本,通過居民市場行為對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承認,以對該成本進行補償。這要求最大程度的消除市場上環境信息的不對稱,廣泛使用各種環境信息工具,使居民能夠明確分辨綠色企業,并通過購買綠色產品來實現對企業環境治理的回報。
2.3 非此即彼層次
在這一層次,企業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實現從社會污染治理邊際收益的相等到零排放的跨越。為實現污染零排放,污染治理邊際成本將大于社會污染治理的邊際收益。實際上,在超越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的環境治理中,治理環境除了產生新的損失以外,社會福利不會有任何增加。此時的污染治理是超越帕雷托最優水平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污染產生水平。因為,此時,企業盈利與環境保護處于非此即彼的尖銳矛盾中,二者只能選其一,即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無法使企業生產所得的收益大于其破壞環境后修護的成本,也就是圖1中DB段的污染控制將導致AEB區域的社會福利損失。這一部分的生產實際上是達到帕雷托最優之后的過度生產。不同的是,企業通過破壞環境獲得了小于環境價值本身的收益。這往往和企業技術規模和技術水平有關,而環境政策無法使環境損害計入企業成本是導致這類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從企業內部微觀上看,企業內部不同的生產線,往往技術級別也是有層次的。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就是關閉落后生產線,進行產業升級。最后還是要逐步淘汰能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這時的環境政策要建立各類標準,指導有關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及先進的節能技術標準,改造落后的生產工藝;在計量方面,幫助企業加強能源計量工作,建立計量檢測體系。
而從企業外部宏觀上看,市場上的企業,技術從高到低也是有排列的。最低等技術級別的污染企業要逐步淘汰。如小造紙、小化工、小釀造、小制革、小電鍍等“五小”企業往往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的企業。我國大量關停并轉“五小”貫徹的就是這個思路。對于整個市場來說,這實際上是在促進行業升級,加強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可以說,我們所有的針對企業的環境政策工具也應該依以上三個層次,分別進行。針對循環經濟層次,就應該通過政策引導,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政策環境和支持。而針對利益調配層次,就應該廣泛應用各類環境政策工具,設計一整套利益調配機制,使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能夠被社會力量所分擔。正對非此即彼層次,則應該廣泛使用禁令,禁止企業生產,企業為環境讓路。
3 針對企業積極環境行為層次的配套政策
要設計出促進企業積極環境行為的環境政策,就必須從企業經濟環境行為的層次出發,針對各個層次環境行為的特點制定合宜的環境政策。
3.1 循環經濟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對于循環經濟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引導和政策激勵。因為循環經濟實際上是能夠提高企業競爭力,擴大企業經濟收益的。目前,企業無法完全獲得圖1中OPF的全部收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在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政策支持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資源環境的產權和價格體系不完善,不能有效的激勵循環經濟市場上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要求,進一步通過制定更多的循環經濟政策和法規,并創造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可以有力的促進循環經濟在微觀、中觀、宏觀層次上的全面發展。
3.1.1 建立健全和嚴格執行推進循環經濟的法規制度
第一、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思想和適應循環經濟實踐的需要。第二、制定有關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抓緊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和《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第三、建立具體資源再生行業(如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法律。
3.1.2 加大經濟激勵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第一、資源環境產權和價格體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第二、綠色財政稅收信貸投資制度。
3.1.3 制定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經濟布局
第一、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第二、優化經濟布局,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3.2 利益調配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利益調配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是整個環境政策設計的重點。在這一層次中,企業要達到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就必須付出圖1中PEM區域的全部損失,而企業的該損失恰恰是整個社會福利的增加。利益調配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相關的環境政策設計使政府和居民分擔企業在PEM區域的全部或部分損失。這就需要在該環境政策體系下,企業通過積極環境行為既降低規制風險、獲得政府補償,又在市場上獲得公眾消費者的回報。我們認為這一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仍然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命令――控制式工具、激勵性政策工具和信息工具。
3.2.1 命令――控制式工具的固定威懾和規制預期
如果命令――控制式工具缺失,許多企業的最優策略是不進行積極的環境治理。因為企業對環境政策的感受是具有異質性的,企業減污的成本是不確定的。如果企業的排污控制失去了政府的壓力,而并非所有的企業都能夠理性、敏銳的感受到其他政策激勵并去努力實現的。同時,穩定的規制的預期,可以使企業根據現有的以及預期未來的環境規制水平做出最有利于實現贏利目標的資源配置。
3.2.2 合理的使用補貼
補貼政策是典型的實現利益在分配的環境政策。在圖1中表現為,政府將PEM區域的社會收益部分的返還給企業,以彌補企業達到社會最優污染控制水平后的負收益。在宏觀層面上,給予環保產業、生態治理或生態建設產業適當的補貼或采取減免稅,能有效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適當的政府補貼有利于增強環保企業的競爭能力,擴大產業的示范性影響。在微觀層面上,政府以補貼形式資助企業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造,安裝排污設施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擔污染治理成本。
3.2.3 利用環境稅費的再分配功能
環境稅費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商品價格彈性較低時,企業可以通過產品價格將環境稅費轉嫁給消費者,從而彌補其在圖1中PEM區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損失。在商品價格彈性較低時,消費者作為稅費的主要負擔者很難抵制這類政策生產者轉嫁成本就相對較為容易,這是因為即使生產者提價,消費者由于選擇替代品的余地很小,或即使有替代品,由于轉移成本很高也會導致消費者不得不承受較高的價格。所以,消費者對稅費政策的態度取決于企業轉嫁成本的難易程度??梢钥紤],在商品價格彈性為中性的行業實施環境稅費政策,讓消費者適當分擔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3.2.4 利用信息工具,促進居民分擔環境治理成本
隨著居民環境偏好的日益壯大,居民愿意為環境治理和改善支付“溢價”。 也就是說,居民愿意為環境聲譽良好的企業支付在圖1中PEM區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損失。一個完全信息的市場條件下,企業的排污指數和企業的產品是搭配出售的。企業的積極環境行為可以直接提高產品的價格,從而彌補企業的環境治理成本。信息工具的廣泛使用可以消除居民了解企業環境狀況的信息障礙,從而使積極環境行為的企業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從而的市場上獲得公眾消費者的回報。幾種常見的環境信息工具包括:環境信息公開、標簽、環境聽證等應該廣泛的推行和使用。
3.3 非此即彼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
在這一層次,企業生產與環境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企業進行環境治理只會產生圖1中AEB區域的社會福利損失。此時,已不存在一種機制來調整二者之間的矛盾使社會福利最優,也即,在現行技術背景下,企業的生產除非犧牲環境,已無法創造價值。這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停止生產,并逐漸淘汰該類企業。就整個社會來說,產業結構越粗放,技術水平越低,則圖1中DB的距離越長,AEB區域越大,環境污染則越嚴重。這一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相關政策設計縮短圖1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其具體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3.1 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漸進的嚴格
非此即彼層次的環境政策設計主要是依靠命令――控制式工具。這就要求大量使用標準、禁令、(不可交易的)許可證或配額、分區、責任等工具,并逐步嚴格起來。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漸進的嚴格,使企業確信政府會進行越來越嚴厲的規制,從而使企業放心大膽地進行積極的環境治理。不僅要對企業治理污染或生產采用的技術做出詳細規定,而且對污染企業的產量、排污量或排污強度也要實行限制。通過大量的技術標準的設立,各種認證體系的設立,嚴格執行禁令和配額,限制低技術市場準入,完善污染責任負擔的法律法規制度,降低低技術層次企業和生產線的生存空間,實現圖1中B點向D點靠攏,縮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從而降低社會整體污染水平。
3.3.2 引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要嚴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費資源的產業,加快發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建設形成以節能、節材、節水為中心的資源節約型工業生產體系,實現圖1中B點向D點靠攏,縮短DB的距離,縮小AEB的區域,從而降低社會整體污染水平。
3.3.3 開發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
同時,通過開發建立技術支撐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提高企業的環境技術水平,降低企業控污成本,實現社會最優控污水平,即圖1中的D點向B點靠攏。從而減少社會整體污染水平。這要求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開發環境技術支撐體系。第二、建立健全環境技術信息咨詢支持服務系統。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Johnstone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Behaviour [M]. Elgar: Cheltenham,2007.
[2]Hontou V, Diakoulaki D, Papagiannakis L. A Multicriterio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1): 28-41.
[3]Bauman Y. FreeMarket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A Closer Look at the Case of Pollution Control. [OL]省略/yoram/research/maxincent.pdf [28 May 2007].
[4]Kusku F. From Necessity to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or Corporate Envir onmental Citizenship Activitie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spective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2): 74-87. DOI: 10.1002/csr.119.
[5]Salzmann O, IonescuSomers A, Steger U. The Enterprise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ption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3(1): 27-36. DOI: 10.1016/j.emj.2004.12.007.
[6]Vatn A. Rationality, 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2): 203-217. DOI: 10.1016/j.ecolecon.2004.12.001.
[7]Becker R A. Pollution Abatement Manufacture by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Do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Matter? [J].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04,3(2): 1-23.
[8]Child J, Tsai T. The Dynamic Between Firms'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aiwa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1): 95-125.
[9]Clark M.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Research: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Polic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 16:422-431.
[10]Collins L, Usher S. Project PASCALEA-public and Stakeholder Consultation in Developing High Profil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11: 95-102.
Hierarchy on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 and the Policy
ZHU Qing YU Ruixiang LIU Jiangyi YU Yu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Enterprise having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the aim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Because th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ical objectives in the choice i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amely: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enterprises,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society and complete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differs in each hierarchical objectiv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al behaviors in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namely: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nd alternative choice,i.e. enterprises choosing either to controlpollution,protect environment or to pursue economic profit,the latter choice leading to punishment from governments or even closing down of enterprises. Every hierarchal behavior corresponds with related hierarchical objective. Hierarchic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ffers in the driving force of behavior
篇2
一、政策框架:加強長期的頂層戰略設計
針對當前我國制造業產業政策政出多門、政策缺乏連續性、政策間缺乏銜接的問題,應當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參德國經驗和美國經驗),加強戰略性的頂層設計,以著眼于適應全球制造業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我國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制定我國的制造業發展戰略,建議以十年或更長期的制造業戰略(如《中國制造業發展戰略2015―2030)》)指導五年計劃和產業專項規劃,以五年計劃和專項規劃指導行動計劃及其他產業政策。同時在充分借鑒德國等國家經驗(參當前德國經驗部分),根據動態的環境和內部資源變化,不但調整長期戰略的具體內容,保證長期戰略和產業政策的連續性和動態性。
二、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
與國外發達工業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創新體系的三個短板:一是缺乏具有掌握基礎性知識產權、具有前沿技術突破能力的大型優勢企業,二是缺乏具有技術多樣性、能夠形成多元化技術路線的高技術創業企業,三是缺乏能夠進行共性技術研發和促進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的共性技術供給機構。建議借鑒德國佛郎霍夫以及國內一些示范性科研院所(如我國北京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經驗,以引進海外留學人才為主,全新設立一系列中國先進制造業技術與產業化研究所,加強先進制造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基礎性研究成果的轉化。
借鑒國外經驗,加強先進制造業科技與產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針對先進制造業發展需求的儀器與測量測試技術、大型設備安置和調試時的軸系平衡技術、材料的性能檢測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中的接口標準等測量測度工具技術和生產過程模擬等生產工藝涉及的工具性技術,大力發展針對重點產業的行業共性工程數據庫。通過促進基礎技術水平的提升,加強試驗檢測及標準研究,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和小試、中試效率,降低先進技術的產業化成本和風險,提升加工制造能力和工藝水平。
三、加強核心技術和重大產業化項目的資金扶持
美日韓等工業強國在加速工業化過程中都積極利用政府資金對重點產業的關鍵技術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行資金扶持。在工業化過程中,這些國家重點促進復雜裝備和系統、基礎零部件和工業軟件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和儲備。在當前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主要工業化國家又重點針對自動化、智能化等先進制造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新興技術加強研發支持和產業化扶持。發達工業國家對制造業研發和產業化資金扶持的成功經驗在于:(1)在資金使用中強調政府資金對企業資金或科研院所研發資金的帶動作用和“杠桿”效應;(2)針對高技術成果產業化中的“死亡之谷”問題,通過引入風險投資、加強產業鏈各相關利益方參與合作等,加強研發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的協調。
四、借鑒日本“母工廠”經驗,大力發展精細制造
日本的“母工廠”不是僅僅從事生產的普通工廠,而是承擔著技術支援、開發試制、先進制造技術應用和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功能的戰略單元?!澳腹S”實踐是日本企業全球制造業戰略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目前我國的各項科技扶持資金更多地投向了產品開發和實驗室建設,而對工藝技術提升和工廠建設的扶持不夠。建議在我國重點制造業產業中遴選、培育和建設一批“母工廠”(名稱上可以采取“現代工廠”的說法)。以“現代工廠”建設為抓手,加快人工智能、數字制造、工業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技術和制造工具在生產工藝中的應用,大幅提高復雜裝備和精密裝備的精細制造水平,提高我國生產工藝的精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國相關管理部門設立的各類科技扶持項目具有明顯的“重產品創新、輕工藝創新”、“重技術創新、輕技術擴散”的傾向,這是導致我國新技術產業化能力弱、科技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培育和發展,不僅僅是新產品技術突破的過程,同時也是與新產品技術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工藝跟進突破的過程。在技術改造資金的扶持方面,既要重視先進制造技術和設備的應用,但不能唯技術和設備,而是要通過人的技能提升和現場管理的綜合改善,將先進、適用的生產技術最大可能地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五、完善創新網絡,實現各類產業主體的優勢互補
建議充分借鑒德國的合作創新網絡和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合作項目的經驗,設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制造業技術與產業化合作項目,形成共享資源、共擔風險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網絡。合作項目對企業、科研機構、社會服務組織等在符合我國產業規劃和政策重點支持的技術研發、產品工程化、投資、市場等領域的合作項目提供資助。合作項目可以實行準開放的資助方式,對于確實需要國際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硬件或市場支持的項目,經項目委員會批準,給予同等條件的資助,但合作研究項目的知識產權一般情況下歸中國企業或科研機構所有。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重點通過產業主導型的產學研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產業主導型的產學研合作不是體現在科技資源向企業的傾斜配置,而是體現在企業對技術路線選擇和多主體合作復雜創新項目的管理能力上。在完善研究型大學和公共科研機構學術研究機制和共性技術開發、管理機制的基礎上,加強企業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戰略部署和項目組織能力。
篇3
1.1農業科技企業的定義
農業科技企業是指在經濟、交通發達的農村,劃出一定區域,由政府投資興建,以農業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集農業、養殖業、水利、農機、工程實施等高新技術為一體,引進國內外優質品種及先進技術,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形成的農業生產基地,新設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制是農業科技企業的特點[1]。
1.2農業科技企業的功能
農業科技企業的發展對于推動我國科技教育體制改革,實現農業產學研相結合,提升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農業科技企業為人們提供高品質、高科技含量的農產品,同時還起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為居民提供休閑旅游場所,為學生提供教育基地。因此,農業科技企業除了具有生產、示范、經濟功能外,還具有生態、休閑、觀光、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
2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特點
2006年起,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租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金磁村約266.67hm2土地,依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力量,建立了動物科學基地(主要飼養蘇鐘豬、波爾羊、波雜羊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及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工程技術中心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中心,運用現代循環農業理論,采用環保、有機、可持續生產模式,積極推進生態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協調發展[2]。
2.1利用種養互補循環機理構建生態農業體系
圍繞波爾羊、蘇鐘豬產業發展要求,調整種植業結構,將原來以稻麥為主的種植結構調整為以鮮食玉米、特色蔬菜等農產品為主的種植結構。玉米秸稈等副產品作為波爾羊飼料,羊糞、豬糞用于沼氣發酵,無害化處理后的沼液、沼渣作為種植業肥料,沼氣發電作為豬場、飼料加工廠的能源,形成波爾羊、蘇鐘豬養殖—廢棄物生產沼氣—沼氣發電(生產、加工)—沼液灌溉肥田、沼渣加工成有機肥—優質種植業產品生產—秸稈喂羊的循環體系[3]。發展種養結合型的生態農業,生產的蔬菜、玉米、稻谷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應用畜禽糞便生物處理及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提升公司競爭力[4]。
2.2提升農產品價值
將鮮食玉米預處理后放入冷庫保存,加工成即食玉米;將特色蔬菜修整、清洗、加工包裝成凈菜,不僅美觀,而且保留了蔬菜的營養成分。
2.3提高經濟效益
蘇鐘豬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育種專家經過十多年時間精心培育而成,蘇鐘豬生長周期比普通豬長,豬肉鮮嫩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蘇鐘豬飼料是由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動物營養專家研制的營養均衡的配合飼料,蘇鐘豬在標準化的飼養管理條件下生長,保證了豬肉安全。波爾羊的粗飼料是利用秸稈加工成的青貯飼料,精料由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專家親自配制。波爾羊的飼養以出售種羔羊為主,改變了以前出售成年羊為主的銷售模式。
2.4構建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管理模式
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前的管理模式是生產、加工、銷售三者分開、獨立核算,這種模式的缺點是當產品出現問題時三者之間容易扯皮。自從公司構建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管理模式之后,責權利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2.5公司的功能定位
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發展循環農業,提高了農產品質量,減少了廢棄物排放,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農產品安全。公司開發了觀光功能,發展休閑農業,接待游客,增加農業附加值[6]。
3對策
農業科技企業是否能穩定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競爭力,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經過8年的發展,從決策、團隊、文化、產品品牌、客戶服務、創新6個方面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3.1決策競爭力
決策來源于領導。領導的能力決定了決策的質量、成敗。領導淵博的知識、誠信的品質等是決策成功的關鍵要素。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領導均是來自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對市場變化有敏銳的反應能力,能做出較好的決策。領導經常走訪基層,了解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決策提供依據。
3.2團隊競爭力
做事要有團隊意識,眾人的智慧勝于個體,成功來自集體的協作與努力。注重團隊建設,打造高績效的工作團隊,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打造一流的工作團隊,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3.2.1培養團隊學習能力,增強團隊理解能力、溝通能力
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團隊整體素質,才能更好適應公司發展需要。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不定期組織團隊成員學習,提高理論知識、業務水平;布置工作時,領導與團隊成員充分溝通;在團隊中建立充分的溝通渠道,鼓勵成員激發思維的火花。為了提高溝通效率,公司在大廳設置了意見箱,鼓勵職工多提意見。
3.2.2增強團隊執行能力
責任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勝于能力。只有具備責任心、奉獻意識的團隊成員,才能將上級下達的指令或要求貫徹執行下去,一個團隊的執行能力直接決定著企業生命。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選拔具備責任意識的人才,建立了有效的績效管理機制,加強考核,及時總結并兌現績效,讓每個成員都發揮特長,對整個團隊出色完成工作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
3.3文化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發展中所形成的,為企業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行為規范。企業文化既包括企業內部大家共同認可的觀念,也包括企業外在的行為表現。企業的辦公設施、產品品牌等都屬于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無形資產,更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動力。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勞動用工制度,實行多勞多得,把職工利益同企業效益緊緊結合在一起,做到責權清晰、獎懲分明。
3.4產品品牌競爭力
品牌以產品質量為基礎,質量是根本,科技為先導。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與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樹立品牌意識,提高產品競爭力。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循環農業基地全方位打造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該基地被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認證為無公害蔬菜基地、無公害畜產品基地。33個蔬菜產品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3個蔬菜產品獲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1個產品被評為南京市名牌產品、江蘇省名牌農產品。以質量為先導,建立了方欣(諧音:“放心”)品牌綠色蔬菜系列產品、恬糯(諧音:“甜糯”)品牌即食玉米休閑食品系列,賽東北品牌優質大米系列、寧方欣(諧音:“您放心”)品牌無公害豬羊肉系列。
3.5客戶服務競爭力
3.5.1以禮待客
員工是企業的窗口。禮貌待客、文明經商是每位員工的責任,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言談謙和、儀表整潔、精神飽滿,這些都是贏得消費者的秘笈。公司通過制訂一系列制度,規范員工行為,發放《員工手冊》,強化制度執行。
3.5.2信譽經營
企業信譽包括產品信譽、服務信譽、競爭信譽、財務信譽、商業信譽。產品信譽首先是指產品的質量信譽,質量是生存的根本,產品信譽還包括對產品性能的改進,生產出讓顧客更加滿意的產品,做到物美價優。服務信譽主要是指服務質量,做到服務態度熱情周到,服務方式及時有效。競爭信譽主要是指在市場中公平競爭,不擾亂市場秩序。財務信譽主要是指財務信息的制造和披露真實可靠。商業信譽主要是指與供應商之間及時結算貨款。企業信譽是企業的生命,良好的信譽決定著企業的未來。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非常重視企業信譽的經營,把信譽管理放在戰略的高度,對信譽進行全過程管理,加強產品的質量管理,提高服務水平,處理好各方關系。當信譽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把信譽放在首位。
3.6創新競爭力
創新是人類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要求淘汰舊觀念、舊技術、舊體制,培育新觀念、新技術、新體制[7]。實踐是人類創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徑,也是檢驗創新能力水平、創新活動成果的標準。對于企業,創新主要是指產品創新、市場創新。
3.6.1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通常包括技術創新,但是不限于技術創新,新材料、新工藝、現有技術的組合和新應用都可以實現產品創新[8]。產品創新是指將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服務成功引入市場,為企業帶來利潤,實現商業價值。江蘇省明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生產操作規程,采用物理方式(如黃板、誘蟲燈、休耕)防蟲殺蟲、保護土地,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利用公司生產的有機肥,不使用激素,保證了農產品安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全程控制;自建物流體系,確保在約定時間內送貨上門,為顧客提供安全、健康、美味的產品。
3.6.2市場創新
篇4
關鍵詞: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壓力;競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2-0101-02
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地位和技術含量均較低,勞動量投入大,資金占用少,其勞動投入顯著高于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此類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層次低,無法以高溢價增強競爭力。伴隨我國經濟政策的改革和變動、國際貿易大環境的變化,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優勢正在走下坡路,企業利潤日益變薄,成本不斷增加。如何增強競爭實力關系到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存亡和發展。
一、勞動密集型企業競爭壓力來源
(一)競爭優勢方向有所變化
相比于其他生產要素,成本優勢非常脆弱,伴隨國際范圍內生產力發展和技術革新,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逐漸衰減。當前在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數量巨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然而仍然屬于弱勢企業。根據經濟學相關理論,價格、質量及交貨進度為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的三因素,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低價競爭往往以降低產品質量水平作為代價。在如今的國際市場中,越來越多的買價,尤其是歐美買價提升了對于產品質量的要求,傾向于以稍高價格購買優質產品,而非單純追求廉價劣質產品。特別是在全球范圍內經濟危機影響下,各商家之間競爭白熱化更是提高了技術、設備及資金投入要求,貿易壁壘由此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日益凸顯。在各國買價質量驗收標準愈發嚴格的基礎上,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更加深刻體會到想要維持現擁有的出口市場,必須將質量、技術及服務等因素聯合在一起。但是在短期內,僅僅依靠提高技術門檻和產品附加值來謀求企業利潤的提高也是十分不現實的,這會使企業面臨不斷增長的成本,削弱企業的低價競爭實力。
(二)成本優勢逐年遞減
首先,勞動力成本有所上漲。目前,“用工荒”現象成為我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據2011年相關報道,“用工荒”已經由東南沿海地區蔓延到中西部地區。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種勞動力缺乏地區的轉變表明中國面臨“劉易斯拐點”。“用工荒”現象的出現無疑使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成本有所上漲,有關數據顯示,部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漲幅度高達30-50%。
其次,出口退稅率有所降低。為了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均衡度的提升,政府多次對進出口退稅率結構進行調整,下調部分傳統、非高新技術產業,如水泥、玻璃、陶瓷、紡織、塑料、木材制品加工及制革業。這一舉措,間接提高了部分企業的出口成本。
再次,人民幣升值。自從2005年7月我國對人民幣匯率進行一系列改革以來,人民幣升值,兌美元匯率持續高升,截止到2010年底,我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升幅度逼近20%。這一重大改革,使得我國企業產品出口成本有所提高。介于我國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缺乏其他附加值,因此沒有足夠議價能力擺脫風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44%企業“具有相當弱的議價能力”,12%的企業“基本上無任何議價能力”。這就表明,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中,我國大部分企業僅能依靠手頭上現有的老顧客來維持運作,一旦貿然提價便很有可能失去現有訂單,于是便為了繼續運營生存而采取各種措施來壓縮利潤,這便增加了企業生存壓力。
另外,原材料價格有所上調。從2011年2月我國商務部最新數據統計能夠看出,主要生產原料,如鋼材、礦產品、有色金屬、橡膠及化工原料價格持續走高,這無疑帶來了生產成本的提高。另有報道,鑒于紡織行業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在我國第21屆華交會上,相當多的企業因成本問題不敢接單、報價,這一現象顯示出了我國不容樂觀的外貿形勢。
最后,成本最低國優勢不復存在。在最近幾年,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等國家逐步提高了對外開放的步伐。他們在紡織、建材等行業的產品結構與我國比較類似,且成本優勢也較為明顯,因此對于我國的產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競爭。舉例來講,近幾年中,國際紡織類品牌將大量訂單從我國轉移到印尼及越南等國家,美國也不斷將機械零配件的加工訂單遷移至墨西哥等國家。
二、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應對競爭壓力
(一)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在產品價值的實現過程當中,包含著許多過程的參與,如市場調研分析、產品的外形功能設計、生產車間的生產、生產工藝的完善、原料的采購以及物流的配送等。企業想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就必須提高整體管理水平,以一套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將各個部門、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嚴密把關每一步涉及到產品質量的因素。通常情況下,中小型的企業擁有相對簡單的組織結構,技術人員及經驗充足的管理人員稀缺,員工的固定性較差,因此對這部分企業而言,企業管理水平的加強尤為重要,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更是不可缺少。
(二)提升員工整體素質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競爭實力、不斷優化產品質量的過程中,設備、環境優勢固然重要,而人力資源作為企業生產、運營的中心主導主體,是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最主要因素。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需要的勞動力就較多,每一個環節都是全員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一支高素質隊伍則是企業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企業應該首先注重核心管理隊伍的建設,其次應該加大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調動所有層次員工積極投入生產活動。同時,必要的技能培訓與課程不可或缺。企業應盡可能發覺員工的潛能,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運用到企業的生存運營中。
(三)實施國際認證、打造國際品牌
勞動密集型企業應該在控制自身產品質量的基礎上,提升國際認證意識,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樹立相對權威的形象,以國際認證體系來標榜自己的品牌。如CE認證、ISO系列認證、焊接企業國際EN15085認證、歐盟EN-71認證、國際鐵路行業管監IRIS認證等。
企業應以獲得國際認證來構建進入國際市場的橋梁,打破技術壁壘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實施國際認證。舉例來講,在最近幾年中,我國少數企業擁有焊接企業國際EN15085認證,憑借這一優勢,國際很多大企業便趨之若鶩的將這些企業作為產品供應商;更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僅在獲得認證的企業名錄中進行產品供應商的選擇。
(四)從實際出發,形成品牌特色
作為以質取勝的高級階段,品牌戰略值得所有中小型企業的重視。然而,相當一部分企業認為,特色品牌的形成固然很好,但是需要長時間、多精力的投入與努力,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利益增長效果,于是他們毅然決定放棄品牌培育。從長遠來看,品牌是高質量的有利象征,品牌溢價能夠對部分客戶產生更大的吸引力,而品牌的建立才能夠為企業提供更加有保障的運營通行證。正如某經濟學家所言,不是等企業做大了再實行名牌戰略,而是要以名牌戰略助企業做大。
總結
產品質量構成了企業對外說服力,而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否立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品質量的高低。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實施國際認證、打造國際品牌,并從實際出發,形成品牌特色。
參考文獻:
[1] 張建平.勞動密集型進出口企業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江蘇樣本企業的調查[J]. 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0年(14):22-23.
[2] 楊秀清.發揮老優勢 尋求新優勢——對我國產品成本優勢的憂思[J].時代經貿,2011年(12):46-47.
[3] 魏鋼焰.WTO框架下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趨勢及對策[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0年(2):10-11.
[4] 徐理軍.全球跨國并購的發展趨勢及我國的應對策略[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0年(3):30-31.
篇5
隨著即將加入WTO,我國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將更加嚴峻。迎接這種挑戰的根本辦法是強化和提高企業競爭力。這是增強國力的需要,也是企業進入戰略型經營創新階段的需要。
一、企業競爭力層次透視
企業競爭的實質,是企業自身在市場上的產品或服務的占有率以及在用戶中的信譽。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高低或信譽好壞都是產品或服務競爭力的充分體現,而企業的競爭力,則有不同層次的顯現。
1、從市場的層次看,優勝劣汰是企業競爭力作用的結果。這可以從企業外部觀察到。 國際上著名的大公司都具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全世界5萬多個跨國公司掌握全世界1/3的生產、2/3的投資、2/3的貿易、2/3的技術轉讓,控制著全球性的市場活動。如果這些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所經營的產品 或服務價格調整,就會引起整個產業的波動。企業競爭力在市場占有率和信譽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緊密的因果關系:企業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信譽覆蓋面大;企業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率低,信譽覆蓋面小。
2、從科技層次看,創新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知識創新是產品或服務創新的前 奏。企業要在市場上能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適應用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促使人們的消費觀念不斷變化,在品 種、性能、質量方面對產品或者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企業要有新工藝、新技術來啟動產品或服務的創新,不斷健全銷售一代、研制一代、構思一 代的鏈條式的科技創新機制。
3、從企業行為層次來看,增強企業競爭力依賴戰略經營做保障。企業戰略經營是否合 理,有不同的判斷角度。從企業競爭力這個角度看:一是有一個適應企業自身優勢的長期戰略規劃;二是有經營戰略持續的機制作保證。隨著加入WTO在即,國內供求關系根本改觀,市場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企 業要想繼續保持在競爭中處于不敗地位,應該準確把握現在已進入戰略經營階段這一基本態勢。戰略型企業經營的特殊性在于:企業由過去依靠具體 生產經營占市場空間取勝而轉入依靠戰略設計取勝,這是經濟全球化驅動的結果,也是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企業提高競爭力的因素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1、產業集中程度低、區域性產業結構趨同。目前,我國除了個別行業產業的 集中度較高以外,其它行業產業集中度普遍較低。重要產業的企業生產專業水平低、 協作化程度不高,很難形成強勁的競爭優勢。同時,已經事實上形成的全國區域性的產業趨同格局,也制約了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2、企業制度未健全,企業低成本擴張受約束。綜觀發達國家大企業或集團公司無一 不是通過兼并聯合逐步壯大起來,并通過擴大協作而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的;僅靠自身的積累 實現擴張,其進程必然緩慢而又步履艱難。目前,我國企業多 元化投資主體不普及、公司制未完全建立起來,也未完全達到產權明晰、自主經營的要求, 即使是改制的企業內相應的法人治理結構也不健全,
導致企業兼并的低成本擴張行為受阻。
3、企業的科技創新機制乏力。企業是現實生產力的載體,也是科技創新得以實現的基 地。目前,科技創新制約競爭力的主要表現:一是對市場反應不迅速,產品更新換代周期長。二是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不緊密。三是企業內部科技創新機制乏力。4、企業的競爭策略缺乏創新。一是依靠資金投入提高競爭力的經費不足。 世界500強前十名的大公司,投資額占銷售收入的比率最低是12%,最高達22%,而我國企業的一般不到3%。企業的投資創新原動力不足,直接影響企業的產品 創新能力。二是競爭的手段少,非價格競爭乏力。三是缺乏一個長期的企業戰略規劃。靠價 格策略來拓展市場空間已不能 適應目前的消費者的選擇心理要求,不了解用戶、競爭對手、競爭格局及市場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在一些淺面層次上競爭,這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現實。 無戰略經營意識,頻繁更換企業經營者,忙于應付其他社會責任,沉浸在具體的經營事務,不能從長期的角度來駕馭企業、捕捉企業發展的增長點,這也是影響企業競爭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對策措施
由于我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歷史不長,而培育企業的競爭力是迎接加入WTO后面臨的 挑戰最重要的切入點,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強化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1、建立健全市場競爭秩序,維護公平競爭。 一是構筑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的法律制度框架。
要形成包括契約法、侵權行為法、不動產法、勞動法、商法、稅法、計量法 、標準化法、會計法等等在內的一整套完備的法律體系,同時根據經濟周期的波動及時采取相應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調控措施以穩定市場競爭環境 。二是政府職能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實質上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過程。要通過改革行政審批制和 轉變政府職能,實現管理方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管理手段由行政管理為主向綜合運用經濟、法律間接管理轉變,管理范圍從側重微觀向 加強宏觀調控轉變。其三是健全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這種環境主要包括法制環境、體制環境、社會環境、基礎環境、市場環境。
2、在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提高產業的集中度。一是發展中小企業及其相互間的 專業分工,提高協作化程度?,F代企業經營是協作化的活動,要摒棄摯蠖??⑿《?珨的 發展思路,發揮中小企業自身優勢,把產品做精,把規模 做大,形成專業化的系列分工格局,不斷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深等方向發展,使之成為大企業的依托基地。二是鑄造各行業的摵嬌漳附?。要通過重組、聯合、兼并等方式形成一批在各產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主業突出的大公司或 企業集團,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科技開發能力;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則,通過資本滲股控股,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兼并、重組,做到優勢互補,提 高資源配置的效率,避免自身過度競爭。三是建立和健全產業集中的服務體系。圍繞產業結構性調整,公布相應的產 業集中項目,提供信息傳播或咨詢、籌資融資方式和貸款擔保方面的相關政策導向與支持,同時還要加強高精尖的技術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金向擬集中 的產業投資。
篇6
[關鍵詞]企業年金;稅收優惠;稅收政策
企業年金,一般又稱職業年金計劃或者私人養老金計劃,是指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另行參加建立的補充性養老保險計劃。各國政府在對企業年金計劃征稅時通常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當企業雇主為雇員向企業年金計劃繳費時,是否允許其將這筆繳費支出打入成本費用在所得稅前列支,從而對這筆繳費免征企業所得稅;對于雇員個人向企業年金計劃的繳費是否允許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免征個人所得稅。(2)當企業年金計劃取得投資收益時,對其是否征收所得稅。(3)當退休雇員從企業年金計劃領取養老金時,是否要對他們的這筆養老金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因此,針對企業年金計劃經營的三個階段,有三個可征稅點。根據對三個可征稅點是否征稅的差異,企業年金的征稅模式大體上存在八種可能的組合,如果我們用e(exempting)表示免稅,用t(taxing)表示征稅,即為eee、eet、ete、tee、etf、tet、tye、tit。
企業年金稅收中最常見的是eet征稅模式,即允許繳費在稅前列支,允許投資收入的稅收豁免,但對支付給雇員的養老金利益征稅。而實行養老金稅收優惠的原因是,它鼓勵為退休而儲蓄,因為在沒有稅收優惠的情況下,家庭會儲蓄太少。對儲蓄不足的解釋理由主要是:一些家庭可能缺乏遠見,無法完全預見將來的需要,或者他們可能缺乏為將來的需要而儲蓄的自覺性。以下具體分析西方國家在企業年金計劃方面的稅收實踐。
一、西方國家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實踐
(一)美國
美國政府對企業年金的監管和控制主要依據兩部重要的聯邦法規《稅收法》(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和《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employee retirement income security act of 1974)(以下簡稱《保障法》)。由于《稅收法》和《保障法》都屬于聯邦法規,因此美國的企業年金計劃基本上不受州級政府的管轄?!抖愂辗ā芬竺绹悇站?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對企業年金計劃稅優政策的執行進行監督和稽查,而《保障法》對企業年金計劃執行過程中需要滿足的各種要求作了詳細規定。
在美國,養老金計劃必須滿足稅務局的要求才能享受稅收優惠。為了符合稅收優惠要求,一個計劃必須滿足最低的標準,包括參與率、保留退休金的權益、對低收入者的無歧視等。如果計劃不滿足這些標準,雇主的繳費額度必須列入雇員的應稅收入才可以允許雇主稅前列支。
歸納起來,美國針對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政策有以下特點:
1.繳費階段。雇主在規定的限度內(通常為工資的 15%),為企業年金計劃所繳納的分擔額視為經營費用,可以從當期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同時不計入雇員當期個人應納稅收入所得。而雇員的繳費部分只需繳納社會保障工資稅,雇員可以將其工資的一部分通過雇主納入到企業年金計劃之中,從而使納入的金額從該雇員的當期應稅收入中扣減,以降低其個人收入所得稅,達到延稅的目的。但是,考慮到政府的稅收損失和高收入雇員的稅收偏愛問題,政府會設置一個最大可允許稅前列支的繳費額度。通常情況下,對于一個繳費確定型計劃(dc計劃),年限額是25%的薪酬或者 30000美元中的較小者。而受益確定型計劃(db計劃)則可以借助一些精算假設防止該計劃獲得不合理的較大稅前列支。
2.投資階段。不論雇主繳費額還是雇員繳費額,他們的投資收益都可以免交所得稅。
3.領取階段。退休時養老金的一次性給付在稅收上已經被賦予了特殊的收入平均規定,而對于養老金的年金給付需要交納聯邦和州的個人所得稅,但是無需交納社會保障工資稅。另外,《稅收法》還對退休金的領取時間作了嚴格規定。
由此可見,美國政府采取的是eet征稅模式,即在繳費和收益環節免稅,在養老金的領取環節上征稅。這種模式首要的一點是政府要放棄一部分即期的稅收,以使得企業和個人在加入退休金計劃的過程中可以享受到優惠稅收和延遲納稅的好處,從而促進企業年金的發展。
根據美國員工福利研究院(ebri)的統計分析,美國近年來企業年金部分(主要包括受益確定型的雇主計劃和繳費確定型的401k計劃)的稅式支出和總稅式支出狀況如表1所示。
經過測算可以看出,企業年金部分的稅式支出占總稅收支出的比重很大,而且基本保持在35%—39%之間,這說明美國政府對企業年金計劃的重視程度很高,不僅通過大力推行稅收優惠政策來刺激企業年金計劃的實施,而且還保持了其政策的穩定性。如1984年401k計劃覆蓋勞動力人口754萬,累計資產價值917.5億美元。而到2005年底,401k計劃覆蓋勞動力人口達4 700萬,為20年前的6倍多,累計資產價值達到2.4萬億美元。
(二)英國
在英國,雇主繳費可以作為經營成本從利潤所得中扣除;而雇員繳費也可以享受一定稅收優惠,但是受到部分限制。通常情況下,受益確定型計劃中雇員按工資收入15%繳費可享受稅收優惠,而在2001年后的繳費確定型計劃中,雇員享有的稅收優惠類似于個人養老金計劃的相關稅收規定,具體見表2。在個人養老金計劃下,其最大免稅繳費額度是同年齡一起增長的,而這一政策的理念是:年長的雇員會更多意識到他們對退休金的需要,所以可能會更主動地去為他們的退休儲蓄。而在美國和其它國家,這個數量并不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雇員和雇主繳費形成的養老基金投資收入和已實現資本利得,包括紅利、資本增值、期貨期權的收入,免繳資本利得稅。但如果已實現資本利得是養老基金通過在證券市場上過度交易獲得的,不免資本利得稅。
在英國,企業年金通常按月匯入領取者的銀行賬戶,并作為個人收入所得而納稅。但是稅務部門允許將受益確定型計劃或繳費確定型計劃養老金的一定比例轉為免稅的一次性支付,只要數額不超過其最后工資收入的3/80乘以服務年限(最高為40年)。因此,參加企業年金計劃的時間越短,所享有的一次性支付的免稅額就越小。在英國,幾乎所有的退休雇員都會選擇這一限額的一次性支付待遇。
(三)日本
日本的企業年金是企業對雇員勞動的補償,是對國民年金和厚生年金的補充,是由企業根據各自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制定的優稅待遇退休金制度。如果企業年金計劃符合《法人稅收法》的規定,得到稅務局的認可后,企業年金繳費可以全額進入成本,投資收益也可以列入免稅科目。
在日本,絕大多數的企業年金基金計劃都有一次性給付選擇,而更多的人會選擇這種方式而不是年金給付方式,就是因為它有稅收優惠。日本退休者可以將他們的一次性給付在一定的金額內稅前列支。稅前列支的金額隨著雇員的工作年限而增長。一旦工作年限超過20年,其增長的速度就會更快。
至于年金給付方式,企業年金基金計劃支付的年金給付和社會保障計劃享有相同的稅收。對于一個65歲以下已婚的養老金領取者,免稅的最大金額是每年175萬日元。對于 65歲及以上、配偶為70歲及以上的養老金領取者,免稅的最大年金額是305萬日元(詳見表3)。
(四)其他國家
以上對美國、英國和日本的企業年金稅收處理作了簡要的介紹,我們不難發現它們均針對企業年金積累的三個階段實施了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而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在企業年金或私人養老金計劃的制度構建中,采用最多的稅制是:允許雇主或雇員從他們的稅前收入中扣除養老金繳費額,并減免養老金投資收益所得稅,但對待養老金領取時則像對待其他應納稅收入一樣,征收個人所得稅。
二、我國企業年金發展及其稅收制度現狀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最早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經歷了補充企業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試行階段。1991年,《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了“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1994年,《勞動法》用法律的形式將其確定下來?!秶鴦赵宏P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規定,“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由企業根據自身經濟能力為本企業職工建立。”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是我國企業年金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它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規范為企業年金,同時明確了企業年金應采取個人賬戶方式,實行市場化管理運營。2004年1月6日和2月 23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分別頒布了于當年5月1日起實施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對企業年金的建立、企業年金基金的管理和投資運營做出規定。2005年初又陸續頒布了《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標志著我國有關企業年金的法規制度基本形成。2005年8月初,29家金融機構首批獲得37個企業年金管理資格,意味著中國企業年金保險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
然而在隨后一年多的時間里,企業年金并未像外界所期待的那樣得到快速膨脹性的發展,相反,其積累的基金數額非常有限。究其原因,稅收優惠政策的缺位是制約企業年金大力發展的最大瓶頸。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我國財政收入增加迅速,政府已具備了支持和鼓勵商業養老保險以及企業年金發展的財政實力。
相比較而言,當前我國針對企業年金的稅收政策與國外發達國家有很大差別。2000年國務院頒布的《試點方案》規定:企業繳費在工資總額4%以內的部分,可從成本中列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全國大部分地區和行業,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條件地制定和出臺了相關的企業年金具體實施辦法(見表4)。其中江蘇和湖北省的稅收優惠力度最大,企業可以把上年度職32212資總額的12.5%在稅前列支,而其他省市的這一比例大多為4%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關于全國統一的、完整的、涉及企業年金三個階段的稅收優惠政策是缺失的,而且我國稅法中專門針對企業年金計劃的法律規定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但可喜的是,目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會同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一起研究相關稅收政策,將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制定統一的稅收優惠標準和實施細則。
三、借鑒國外企業年金稅收政策經驗,大力發展我國企業年金
就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企業年金應該是在國家政策和法律引導下發生的企業行為,運用減、免、延等稅收優惠方式可激勵雇主雇員雙方積極建立企業年金,同時也是政府間接介人企業年金領域,引導企業年金規范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國對企業年金計劃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此重視,究其原因,一是它能夠切實有效地鼓勵和刺激年金的積累,二是其實施還能產生其他一系列重大宏觀經濟效應。
首先,從表面上看,稅收優惠政策會減少國家財政的即期收入,但實際上,隨著企業年金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國家財政收支平衡應具有積極作用。因為各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普遍存在嚴重赤字,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國家財政來承擔的,如果企業年金計劃能夠大力發展,那么它作為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品,就能有效緩解國家財政壓力。企業年金的發展還能降低基本養老保險的收入替代率,進而對完善養老的整個保障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從經濟學上分析,稅惠政策的實施能夠鼓勵和刺激企業投資員工福利項目,增強其人力資本的安全性和競爭力。同時,它還能夠引導個人一生的合理理財和風險管理,達到儲蓄行為和消費行為的最優化,有利于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和社會安定。
此外,企業年金基金的不斷積累和市場化運營,必將為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長期資金來源,從而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能力和運行效率,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與產品創新。同時,企業年金作為一種長期的強制性儲蓄,屬于非流動性資產,通過它的不斷積累可以將一部分銀行存款和現金引入資本市場,減少銀行超額信貸和個人短期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剩余問題,并通過貨幣乘數作用的放大,最終會對中長期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
篇7
信息技術通常也稱信息通信技術,是主要用于管理和處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現代信息技術具備兩大主要特點:一是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二是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同時,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而對于現代企業管理而言,信息技術的信息性的作用尤為突出,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大大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企業原來的金字塔式管理結構出現了中空化,企業組織結構中層環節的工作已由計算機網絡和數據庫來代替,這都不可避免的引發企業組織的深刻變革。
2、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企業管理
現代管理是指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現代化,它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對企業中的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和傳遞,進而作出決策,而這種人機結合的,能夠科學、統一的進行信息收集、傳輸、加工、保存、維護和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就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部分在管理中的集中體現,并能夠影響企業組織的方方面面。
2.1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管理幅度原則是管理學上制約領導管理寬度和廣度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領導能夠直接了解下屬動態的環境得以改善,能力大幅度提高,使得組織對個體績效的評估能力大大增強,扁平化的層級結構開始出現,即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會帶來信息處理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從而降低中間管理層的人數。
2.2對企業管理方式的影響。
2.2.1企業管理理論的根本轉變。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信息化為主線實現管理創新、構建新的管理平臺成為管理界的主流課題,并應運而生了大量信息技術所支持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企業管理理念和思維方式。企業流程再造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打破了傳統職能分工理論的基礎,考慮和改造的對象是企業過程,強調以過程為核心,考察企業過程的發生、發展和終結,確定、描述、分析,分解整個企業過程,重構與企業過程相匹配的企業運行機制和組織結構,實現對企業全過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從而為企業管理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
2.2.2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企業實施信息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本性資源,具有能動性和可再生性,因此,在實施信息化時要注意分析整體情況、進行系統規劃,才能改進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各個流程環節。一般而言,人力資源管理流程可為幾個步驟:人力資源規劃人力資源配置人力資源開發評價。信息化管理要求企業要以新的思維來對待員工,要以營銷的視角來開發組織中的人力資源,提供精確高效的數據以及信息資源,面向流程,利用先進的管理思想降低內部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進行流程重組,實現人力資源的保值和增值,提升企業生產和運作的效率,增加盈利。
3、利用信息技術,確立企業競爭戰略管理優勢
篇8
關于競爭情報的概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美國競爭情報從業者協會(SCIP)認為競爭情報是一種過程,在此過程中人們用合乎職業倫理的方式收集、分析和傳播有關經營環境、競爭者和組織本身的準確、相關、及時、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情報[1]。美國匹茨堡商學院教授約翰•E.普賴斯科特(JohnE.Prescott)認為競爭情報不是對特定問題的一時回答,而是逐步地、有條理地、連續不斷和有系統地收集可能與全面競爭力有關的一切信息的活動,是一種復雜的研究過程,并且需要創造出關于變化中的競爭環境的全面圖像[2]。我國學者包昌火認為競爭情報是關于競爭環境、競爭對手和競爭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種過程(是指對競爭情報的收集和分析),又是一種產品(是指由此形成的情報或策略)[3]。陳峰認為競爭情報是企業在法律和商業道德范圍內從事的、主要為企業戰略管理(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服務,以提高企業競爭優勢為根本目的的信息行為,它是一個從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信息收集開始的智力增值過程,其成果主要表現在為決策者提供信息原料、決策產品或半成品,決策者可據此采取行動,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4]。郭妍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競爭情報定義為:企業通過對組織內外部競爭環境、競爭對手的信息進行收集、提煉和分析,從而提供決策所需情報,為競爭戰略提供支持,進而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5]。
筆者通過研究將競爭情報定義為:企業以提高經營決策效能為目的、以情報工作人員為主導、以情報管理制度為保障、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對企業內外部環境進行長期、連續的動態檢測,并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傳遞和應用情報信息的一種戰略性活動。由競爭情報的定義可以看出,企業競爭情報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的范圍和領域比較廣泛,包括建立情報管理制度,完善情報組織機構,選拔和培訓情報人員,建設情報信息系統,優化情報工作流程,以及情報信息收集、情報信息加工、情報信息傳遞、競爭環境監測、市場風險預警、情報技術跟蹤、競爭策略制定等方面。企業必須充分重視競爭情報工作的重要性,洞察、分析和研究競爭情報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提高競爭情報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獲取更大的戰略競爭優勢。
二、競爭情報工作對連鎖企業的重要意義
競爭情報是當今社會市場競爭激化和信息化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企業在極其復雜的市場環境中進行正確經營決策并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工具。競爭情報工作的開展不僅能夠及時預警市場環境的變化,揭示競爭對手的戰略,發現潛在的機會和威脅,而且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決策效率,改善企業的總體經營績效。目前,許多大型連鎖企業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競爭情報工作系統,如沃爾瑪、西爾斯、家樂福、麥德龍等。沃爾瑪甚至花費7億美元建立了一個基于全球衛星交互的競爭情報工作平臺,用于實時監控全球各連鎖店的信息和情報,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梢?,競爭情報工作對于連鎖企業有效監測競爭環境、分析競爭態勢、認清和防范經營風險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競爭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及時把握市場動態,尋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競爭情報對于連鎖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借助完善的競爭情報系統,可以第一時間獲取市場、供應商、競爭對手、顧客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及時傳遞給企業相關決策部門,以便采取措施應對市場當中的機會和危險。此外,競爭情報還能夠有效獲取采購、銷售、物流、配送、庫存等方面的數據信息,通過數據的采集、分析、處理和傳輸等環節,保證數據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相關部門,充分實現信息情報在總部、配送中心和各門店之間的共享,提高連鎖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感知能力和應變能力。
2.有利于實時監控門店運營,提高總部的管理水平
連鎖企業雖然是由各分散的門店組成的一個整體,但是必須通過集中管理和規范化運作才能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優化經營,由此造成連鎖企業的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構成一個龐大的網絡體系。只有當信息流在網絡中活躍起來而且暢通時,配送中心、連鎖門店以及連鎖總部各職能部門的業務活動才能高效地聯系起來,發揮整體優勢,真正實現連鎖經營的規模效益[6]。這就要求連鎖企業必須借助于完善的競爭情報系統,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各門店、配送中心以及總部相關職能部門的信息,實現信息流在連鎖經營系統中的集成共享,及時發現企業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指導和解決,提高總部對門店的管理水平。
3.有利于及時發現競爭危險,提高風險預警功能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發展,連鎖經營模式在我國商業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已經成為現代商業經濟的重要發展力量,與此同時,連鎖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如何盡早獲取外部市場的發展動態,發現潛在的競爭危險,是企業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完善的競爭情報工作能夠起到預警作用,使連鎖企業及時發現市場中的危機,并針對危機從市場環境中去收集、甄別和加工信息,準確判斷出競爭對手的策略,制定出相應的對策方案,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由此可見,連鎖企業通過開展競爭情報工作,不僅能夠盡早識別各種潛在的危險,而且能夠大大提高企業的風險預警功能和應對市場挑戰的能力。
三、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指在風險事故發生之前,人們運用各種方法鑒別和認識所面臨的風險類別、性質、條件以及產生原因的過程。風險識別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風險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對于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導致其必然會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如環境風險、市場風險、生產風險和技術風險等。連鎖企業只有在正確識別競爭情報工作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采取靈活有效的方法加以應對,做到防患于未然。
1.競爭情報的環境風險
競爭情報的環境風險是指由于組織內、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給企業競爭情報工作帶來各種不確定性影響。連鎖企業的競爭情報是其經營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性資源,它的形成不僅涉及情報工作的規劃與實施,情報機構的建立,情報工作人員的配備等,而且還包括企業競爭情報信息系統構建,軟硬件技術設施配置使用以及競爭情報的安全保護等多方面的工作[7]。此外,競爭情報制度是否規范、管理是否科學、組織機構是否健全、專項資金是否充足、人員素質是否達標等因素,都會使連鎖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2.競爭情報的市場風險
競爭情報的市場風險是指由于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從而使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無法實現既定目標而帶來的風險。連鎖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主要是針對外部市場當中的海量信息進行系統篩選的過程,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情報信息,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從而降低企業的決策風險。在信息情報獲取過程中,由于受到市場當中諸多因素(如經濟形勢變化、行業政策調整、新技術出現、競爭對手反擊等)的干擾會導致信息收集不及時、不充分、不真實或不完整,給情報分析、整理和應用等工作帶來不利影響,甚至會使決策層誤判市場形勢并作出錯誤的戰略決策。
3.競爭情報的生產風險
競爭情報的生產風險是指企業在采集、加工、整理、分析海量信息并形成競爭情報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連鎖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對于整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作用,需要引起高層決策部門的足夠重視和全面支持。然而,許多連鎖企業雖然認識到了競爭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明確的競爭情報工作目標,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競爭情報工作組織,沒有制定科學的競爭情報工作制度,沒有形成一套規范的競爭情報工作流程,沒有建立起競爭情報管理機制,使得情報信息收集、分析、應用和保護等環節產生大量問題,并導致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和不安全性,給企業經營決策帶來極大的風險。
4.競爭情報的技術風險
競爭情報的技術風險是指企業在競爭情報工作中,由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分析軟件而導致的工作風險?,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為連鎖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而且為其更好地開展競爭情報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強大的情報系統軟件產品已經成為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重要工具和載體,并在情報收集、分析和傳遞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現代科技在為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技術風險。例如,如何選擇和使用競爭情報工作軟件,如何構建符合實際需要的競爭情報系統,如何使用恰當的競爭情報工作方法,如何預防競爭情報的技術安全漏洞(如“網絡病毒”、“黑客攻擊”、“數據丟失或損壞”、“系統癱瘓”以及其他技術性風險)等,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解決不好,將會給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安全性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風險的成因分析
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是對連鎖經營系統當中的外部市場(政治、經濟、技術、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等)和內部組織信息(總部、門店、配送中心、倉庫等)的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并最終傳遞到相關決策部門進行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受到企業內部和外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與制約,都有可能導致競爭情報工作本身存在失真以及情報運用和管理上的失誤,從而給企業經營決策帶來極大的風險。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主要是由于信息來源不完整,信息分析方法不科學,信息管理不完善,信息傳播和應用不當以及信息人員素質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具體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情報信息來源本身所存在的風險
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使得信息的來源、信息載體、信息技術、信息傳播方式和途徑等方面都發生著巨大變化,表現出多種形式并存和信息源復雜、多樣、多變的特點。信息來源從載體形態上,可分為以紙為載體的信息源、以新技術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源,還有光盤、磁盤、膠片等信息源;從信息加工的深度上,可分為灰色信息源、一次信息源、二次信息源及三次信息源;從信息本身的內容上,可分為專利信息源、標準信息源、政府文件信息源、證券交易資料、圖書、期刊、報紙、數據庫等信息源[8]。面對眾多的信息源,大多數連鎖企業由于受到自身人力、財力、物力、制度和文化的限制,不可能窮盡所有的資源去收集各種信息,這就必然會導致企業信息來源的不完整和不全面,使得信息情報本身可能存在缺陷、不足或質量等問題,從而給競爭情報的決策應用帶來了較大的風險。
2.情報工作者個人差異所造成的風險
連鎖企業競爭情報的收集、整理、分析、應用和的所有環節幾乎都是由人來完成的,而每個情報信息工作者的觀念、思維、性格、知識、閱歷、經驗、素質、能力、工作方式、技巧等方面并不相同,因此在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種情報信息時,即便是面對同樣的情報信息資料,不同的人由于考慮的側重點不同也會作出不一樣的判斷。當最終的情報信息傳遞到連鎖企業總部決策部門時,由于決策者個體差異和風險偏好的不同,在利用情報信息制定決策方案時,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和行為選擇,從而產生競爭情報的選擇和應用風險。此外,競爭情報工作在連鎖企業總部、門店和配送中心等部門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如執行者能力、執行態度、執行方式以及跟蹤反饋等方面,可以說,競爭情報工作者的執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和決定著競爭情報的成敗。
3.情報工作環節所存在的風險
連鎖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通常由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傳遞、交流、接受、應用和等環節組成,涉及面廣、環節多,是一個信息流在組織內外部有效傳導和使用的完整過程,這一過程將大量原始、初級的信息轉化為對企業決策有價值的競爭情報,從而提高企業的決策質量和競爭能力。然而競爭情報工作的質量對競爭情報的價值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如工作制度是否完善,工作方法是否科學,工作流程是否合理,以及從信息規劃、信息采集、信息識辨、信息加工、信息分析一直到信息情報成果傳遞與應用等具體工作環節是否存在缺陷、隱患與不足等問題,都會影響到競爭情報最終的使用價值和決策績效[7]。競爭情報工作環節的不足會給連鎖企業的經營決策帶來較大的風險,需要企業高度重視。
4.競爭者的反競爭情報造成的風險
所謂反競爭情報是針對競爭對手或第三方的合理、合法的情報收集行為,事先采取措施保護企業自身信息,尤其是關鍵的秘密信息,并通過掩蔽和迷惑等手段減少或抵消競爭對手或第三方對企業自身的一些行為、計劃、意圖等的情報收集活動,從而保證企業自身在情報方面的競爭優勢[9]。許多連鎖企業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經常會采取一些反競爭情報措施,來有效限制或掐斷競爭對手獲取本企業的情報來源。它們在實施反競爭情報措施時,通常會在制度、組織、人員和技術等方面嚴密保護自己的情報信息,與此同時,向外部市場散布一些虛假不實或無關緊要的信息去阻礙、干擾甚至破壞競爭者的情報工作。更有甚者可能會采取一些不正當或非法手段去竊取其他企業的情報信息,如商業賄賂、商業間諜等[8]。這些反競爭情報行為不僅增加了企業收集、分析和處理競爭情報信息的難度,而且嚴重干擾了現有正常競爭情報的工作秩序,大大增加了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不確定性。
五、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防范措施
風險是連鎖企業競爭情報工作中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其所面臨的各種不確定性,但是風險本身并不意味著虧損或損失。連鎖企業若能采取積極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就能夠有效降低或消除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提高企業經營決策的價值和整體績效。
1.構建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預警機制
建立競爭情報工作的風險預警機制是連鎖企業有效防范和應對競爭情報工作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具體可以從機構設置、人員培訓、制度完善、流程優化等方面入手,創建出一套高效完善的競爭情報風險預警系統,由情報專員來調查、收集、監測和評估競爭情報工作當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并通過建立數理模型或應用現代辦公軟件對各種風險進行模擬預測,從而評估出風險發生的概率及對企業帶來的危害程度,及時發出風險預警。與此同時,連鎖企業還可以根據風險預警情況,提前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將競爭情報工作風險帶來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給企業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經營環境。
2.完善競爭情報工作的管理制度
競爭情報管理制度是企業防范競爭情報工作風險的有力保證。連鎖企業要想有效化解競爭情報的工作風險,就必須構建出一套科學、完整的工作流程、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并從制度層面解決好風險防范的工作漏洞。如完善競爭情報工作的組織結構,合理配置競爭情報工作人員,明確競爭情報工作人員的職責分工,建立有效的競爭情報來源渠道和競爭情報信息檢索庫,創建競爭情報工作風險評價體系等。完善的競爭情報工作制度能夠使情報工作人員及時、全面、科學、系統地收集、辨識、加工和分析企業內外部的海量信息,盡早地發現企業所面臨的各種現實和潛在的風險,并對風險發生的環境、條件以及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進行評估,把關鍵的競爭情報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到相關決策部門,從而化解企業的決策風險。
3.建立競爭情報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統
競爭情報的工作風險是一種人為作用的結果,通過后續工作的完善能夠有效降低或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在現代通訊技術下,連鎖企業可以構建競爭情報的信息管理系統,為企業搭建一個競爭情報獲取、整理、分析、交流和傳遞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使情報信息能夠在連鎖門店、配送中心以及總部各職能部門中及時、準確、快速地流通,從而提高競爭情報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有效化解競爭情報的傳遞風險。如利用局域網、內部信息系統、ERP系統、智能化辦公軟件或Internet技術實現對企業內、外部競爭情報信息的集成,提高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能力、化解競爭情報工作風險、優化競爭情報工作成果,并實現競爭情報的共享,發揮競爭情報工作對戰略決策的支持作用。
篇9
1企業財務政策的簡述
1.1企業財務政策的含義企業財務政策就是指企業組織財務活動過程中運用一系列財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以實現財務目標的策略。它是以企業為財務主體,在宏觀財務政策的指導下,根據企業的總體目標和現實要求所制定或選擇的一套自主的財務行動準則。
1.2企業財務政策的特點財務政策的類型多種多樣,但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企業財務政策運用的主體是企業;財務政策的運用應具有主動性和靈活性;企業財務政策應具有相對穩定性。
2財務政策體系的構建
企業完整的財務政策體系應當包括財務政策戰略、財務政策類型和財務政策實施三個部分。
企業財務政策涉及到財務活動的方方面面,一個完善的企業財務政策體系,應當與理財的基本觀念和基本內容相適應,它能有效地指導企業財務管理的實踐活動,從理財觀念上看,盡管管理者應當樹立的理財觀念很多,但風險觀念和信用觀念是極具重要的兩大基本觀念;從理財內容上看,盡管涉及到資金運動的各個環節,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和股利管理是理財的四項基本內容。據此,企業財務政策的類型應當包括:風險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資管理政策、營運資金管理政策、投資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六個方面。具體如下:①風險管理政策。②信用管理政策。③融資管理政策。④營運資金管理政策。⑤投資管理政策。⑥股利管理政策。
3財務政策選擇遵從的基本前提
3.1財務政策選擇的基本假設:理性選擇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企業都會在給定的條件下爭取自身的最大利益。這些約束條件包括法律、政策條令與生產技術條件等社會規范。
3.2政策選擇的基本原理:優化改革開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是經濟人在法律制度加以確認和保護的一般規則的約束下,根據利潤極大化原則上,生產者可自主做出經濟選擇與決策。
3.3財務政策選擇的基本原則企業財務政策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從理財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并在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行為規范,它反映著企業理財活動的內在要求。為了財務政策選擇的結果,其基本原則應包括:風險與收益對等原則;邊際分析原則;利益關系協調原則。
4財務政策類型的選擇
4.1風險管理政策的選擇風險和報酬是現財行為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對基本矛盾,它們之間的基本關系是風險越大要求的報酬率越高。事實證明,不顧及風險,一味地追求過高報酬,極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風險管理政策選擇的目的不在于一味地追求降低風險,而在于在報酬和風險之間做出恰當的抉擇。供選擇的風險管理政策類型主要有:回避風險政策;控制風險政策;轉移風險政策。
4.2信用管理政策的選擇信用管理政策是企業財務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包括寬松的信用管理政策和從緊的信用管理政策兩種類型。任何一個信用管理政策均由以下三個要素構成:
4.2.1信用標準政策它是企業評價客戶信用等級,決定給予或拒絕客戶信用的依據,通常以預計的壞賬損失率表示。若企業信用標準過高,將會使許多客戶因信用品質達不到所設定的標準而被拒于企業商業信用之外;反之,則會使企業冒較大的壞賬損失風險和支付較高的收賬成本。為了評價、證實和判斷客戶的信用情況,用以確定對其可否給予商業信用的標準,一般可采取“5C”評估法:客戶品質;償債能力;財務能力;提供的擔保品;經濟情況。采用以上五項標準,對需要給予商業信用的客戶分別進行評價,是保證應收賬款安全的必要手段。
4.2.2信用條件政策它是企業接受客戶信用訂單時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限和現金折扣兩個方面。企業在制定信用政策的過程中,首先必須確定賒銷需要采用的最佳信用期,企業采用的信用期越長,賒銷的商品就越多,發生的銷售收入就越大,取得的利潤也可能越大,而且壞賬損失也可能越高。其次還要確定合理的現金折扣政策,它是為了鼓勵客戶提前付款所給予的優惠。現金折扣的實施可以加速應收賬款的收回,但要發生折扣成本。
4.2.3收賬政策它是企業對收回賬款所采取的措施。企業對收賬政策的制定要寬嚴適度,若收賬政策過于寬松,可能導致客戶更加拖欠貨款,增加與應收賬款投資相關的成本;反之,則可能導致企業失去較多的銷售機會,影響公司未來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長。因此企業必須根據現實情況來制定合適的收賬政策。我們認為,信用管理政策的選擇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應收賬款占用水平;②市場競爭的程度;③公司的銷售狀況;④客戶的信用等級;⑤公司信用制度;⑥公司管理能力。
簡單地說,當公司的應收賬款占用少,面臨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產品銷路差,客戶信用等級高,信用制度嚴密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強之時,可實行適度寬松的信用政策;反之,則可以實行適度從緊的信用政策。
4.3融資管理政策的選擇企業融資管理政策選擇的核心問題在于確定一個良好的資本結構。一般而言,融資管理政策的類型有以下幾種:僅有普通股的資本結構政策;兼有普通股、優先股的資本結構政策;兼有普通股、優先股與債務資本的資本結構政策。
4.4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的選擇良好的營運資金管理必須依靠一種切實可行的、能夠有效地考慮風險與報酬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一般來說,營運資金管理政策有以下三種類型:中庸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穩健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冒險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以上各類營運資金管理政策各有利弊,其中:冒險型的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的凈流動資本最小,風險最大,但其總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穩健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的凈流動資本最大,風險最小,但其總成本最高,收益最低;中庸型營運資金管理政策的收益與風險則介于二者之間。
4.5投資管理政策的選擇企業投資管理政策按性質不同,可劃分為穩定型、擴張型、緊縮型政策三種類型。我們認為,企業應根據外部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的情況等為依據,正確選擇投資管理政策。在確定投資管理政策時必須考慮以下“三性”原則:第一,從屬性原則;第二,指導性原則;第三,風險性原則。
4.6股利管理政策的選擇選擇科學的股利政策對于保障股東權益,協調股東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穩定股票價格和維護企業形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按股利支付的穩定性劃分,企業股利政策包括以下幾種類型:①固定股利政策;②固定支付率股利政策;③低正常加額外股利政策;④剩余股利政策。
篇10
[關鍵詞]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30-0153-02
1 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必要性
隨著人們對環保問題的重視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環境競爭力越來越被鋼鐵企業所重視。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認識到提升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不僅是當前權益之時的一個最佳選擇,也是鋼鐵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必然選擇。鋼鐵企業是多投入多產出的資本密集型的產業,不僅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及能源,而且在廢棄物排放中含有大量高污染物,這嚴重影響著我國鋼鐵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造成環境的嚴重污染。隨著全世界對環保問題認識的提高,企業環境競爭力成為了一個主要評價企業競爭力的因素。
1.1 鋼鐵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是下游企業購買需求的必然選擇
鋼鐵企業的下游企業在購買產品時會將環保作為選擇購買的標準。下游企業在購買及鋼鐵企業在生產產品時,由原來的只考慮商品的QCTS(質量、成本、時間、服務)四維競爭模式變成了QCTSE(質量、成本、時間、服務、環境)五維競爭模式,國外有學者將其中的“E”總結為3點:Economic(講究經濟實惠,如少用能源、少用包裝、結構比較簡單的產品),Ecological(講究生態效益,如很少污染環境、很少破壞生態自然的產品),Equitable(符合平等、人性的原則,如不嚴重剝削勞工、不進行非道德的推銷、不生產非人道的動物試驗產品)。另外,鋼鐵企業的嚴重污染成為人們越來越不能忽視的問題,對水、空氣等污染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及正常生活,為此人們對鋼鐵企業有了高標準的要求,力求鋼鐵企業在生產制造、廢棄物排放等環節做到綠色環保。同時,部分鋼鐵企業出于對社會責任的考慮,開始要求企業實施環境經營。消費者在平時也會關注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注重環境保護,因為消費者自身是環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他們會熱衷于購買環境友好型企業的產品并支持其企業發展,對只為獲取眼前利益、不注重環境保護的企業有著強烈的排斥??梢?,我國鋼鐵企業如果不能認識到生態效率的重要性,最終將被淘汰出局,所以,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企業才能贏得長久的競爭優勢,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1.2 鋼鐵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是沖破“綠色壁壘”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鋼鐵企業必須同時兼顧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許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企業,限制進口,借環境保護的名義在國際貿易中形成“綠色壁壘”,對我國鋼鐵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面對這一沖擊,我國鋼鐵企業要獲取ISO 14000標準的認證、實施環境經營是至關重要的。世界上已有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引進了ISO 14000標準,上萬家企業已經通過了該標準。所以說,我國鋼鐵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中擁有競爭力,就必須要取得ISO 14000標準的認證,以此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的環境競爭力,更好地增強我國鋼鐵企業在世界中的競爭力。
1.3 鋼鐵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是政府導向趨勢下的必然選擇
政府在全社會中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污染、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鋼鐵企業更是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由原來的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消耗資源和能源,單純追求GDP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及技術創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集約型發展模式。這種轉變勢必要求我國鋼鐵企業注重環境保護,進行環境經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增強我國鋼鐵企業競爭力。
2 影響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因素
2.1 缺乏基本的技術保障
日本及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環保技術十分領先,在開發與生產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上具有壟斷優勢,并能通過完善的信息網絡來擴大其在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由于我國鋼鐵行業技術水平上的限制,對于提升環境競爭力缺乏基本的技術保障。同時,由于工藝落后、設備陳舊,缺少研發綠色產品的能力,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產品綠色生命周期流程。綠色生產、綠色銷售及消費者偏好等市場信息網絡沒有在企業和社會中建立起來,導致環境經營活動的滯后。
2.2 部分鋼鐵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感
目前部分鋼鐵企業管理者缺少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加上其增加的部分投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經濟效益短期沒有得到提高,或由于對綠色產品的研發需要很大的投入,造成成本高,減少一部分的市場競爭力,因此失去了對綠色產品開發和生產的動力。
2.3 對環境競爭力認識不足
雖然一些鋼鐵企業對環境保護意識在不斷地增強,但總體上來說對環境競爭力的認識卻不夠重視。理論界對鋼鐵企業的政策調整等方面的研究甚多,但對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問題上的研究少之甚少。面對巨大的綠色浪潮,我國鋼鐵企業缺乏敏銳性,企業環境創新機制滯后,在綠色產品,環境標準,清潔生產等方面上處于被動和被動接受狀態。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缺少環境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最終會在市場上減弱自身的價格競爭力,甚至沒有競爭力。
2.4 現有環保法規及標準不完善
目前,我國鋼鐵企業與歐美等國家鋼鐵企業相關標準相比,其覆蓋面、規范性、操作匹配等方面上存在較大的差距。昂貴的檢查、認證等費用,使許多企業采取消極態度,并抱有僥幸心理。我國較低的環保標準誘導排污單位不去努力治理污染而是購買排污權,并且在破壞環境的代價下進一步降低了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較低的環保標準讓大量外國投資者將一些污染企業投資到我國,造成外國投資者與我國企業合作時使用雙重環境標準。我國一些地方性的環保法律法規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現行法律法規不僅不與國際環保法接軌,并且處罰力度不夠、可操作性差。我國部分鋼鐵企業雖已開展有關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研究,但有些封閉做法仍未改變。
3 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基本對策
3.1 提高環保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體系
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可持續發展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對于企業來說,環境因素已經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通過提升企業環境競爭力進而加強企業綜合競爭力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放眼世界,企業界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企業基本實施戰略,通過這樣來加大企業競爭優勢。我國鋼鐵企業勢必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充分認識到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的必要性及嚴重性。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體系,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勢在必行。
3.2 積極推行ISO 14000環境管理標準體系
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是國際上提升企業環境競爭力、應對“綠色壁壘”的最有效的辦法。對于出口產品,尤其是鋼鐵產品,擁有ISO 14000認證就意味著可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因此,要突破“綠色壁壘”,獲得出口通行證,我國鋼鐵企業必須未雨綢繆,獲得ISO 14000認證書,提升我國鋼鐵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環境競爭力。
3.3 快速提高我國鋼鐵企業技術水平
加快我國鋼鐵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提高鋼鐵企業節能環保水平,集中力量和資金重點扶持企業設備的升級改造,在引進設備上嚴格把關,禁止達不到綠色環保要求的設備進入企業,加大數字化技術應用,引進電子管理系統,實現生產科學化、智能化。
3.4 加快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
開展清潔生產是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環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清潔生產是一種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我國于2002年6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在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企業可以通過清潔生產降低產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改進工藝流程、改變企業管理。鋼鐵企業必須將清潔生產作為戰略理念運用于生產實踐中。
3.5 實施綠色營銷戰略
鋼鐵企業需通過綠色品牌提升提高產品附加值,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市場的拓展,積極打造品牌,強化品牌意識,提升我國鋼鐵企業綠色品牌形象。積極開展市場營銷調研,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綠色信息系統,對綠色需求、綠色價格、綠色營銷做出預測,調整策略,保持競爭優勢。加強綠色產品銷售,引導綠色消費。一方面在廣告和公關活動中宣傳企業綠色營銷觀念,讓公眾了解企業的綠色營銷宗旨,樹立良好的綠色形象;另一方面,宣傳企業在綠色觀念知道下的營銷活動。我國鋼鐵企業還要通過綠色營銷使消費者把眼界從自身擴展到自然生態環境和整個社會的大范圍,確定綠色消費方式,讓企業界的綠色產品和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相協調,鞏固企業市場地位。
參考文獻:
[1]倪武帆.環境競爭力的地位、現狀及提升對策[J].工業技術經濟,2006,25(12):72-73.
[2]倪武帆.環境競爭力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及整合[J].商場現代化,2005(12):29-30.
[3]倪武帆.如何提升紡織品貿易環境競爭力[J].商業時代,2005(27):19-23.
[4]施用海.關于環境競爭力問題的研究[J].和平與發展,1999(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