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循環與科學工程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7: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源循環與科學工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 課程建設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最近幾年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其目標是培養具備廢水資源化、生物質能源、固體廢物資源化、資源再生和資源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與技能,能在相關單位從事資源循環利用規劃、開采設計、低碳技術、再生資源開發和環境經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型技術人才。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數理統計理論在各個學科應用中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當代科技和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方法?;谧屬Y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對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課程的認知[1,2],在本專業開設了《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這門課程[3]。
文章對安徽理工大學材料學院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專業的《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課程教學及存在的不足及相應對策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一、課程開設的目的及意義
本課程是一門應用領域相當寬廣的現代技術課程。主要介紹工程技術和科研試驗中常用的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方法兩大部分內容。通過學習,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培養具有解決有關實際生產和科研中實驗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如專業試驗、畢業論文環節的試驗和今后在工作中順利開展產品設計、質量管理和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重點
掌握如何進行一項完整的資源循環工藝試驗,如何設計編排,進行試驗和對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多因素多水平具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試驗設計,以及對其試驗結果的分析。學習這門課之后,能掌握作為一名研究人員研究或從事某一科技探討或工藝改進的全部過程,能夠運用到實際中。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更多、更好的試驗結果。
三、課程基本內容與教學心得
1.課程內容和學時
第1章緒論(2學時)。涉及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概念和意義、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發展和應用、試驗設計中的誤差控制和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基本過程。
第2章單因素優選法(4學時)。涉及均分法、平分法、0.618法、分數法和拋物線法。
第3章方差分析法(4學時)。涉及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法。
第4章正交試驗設計(4學時)。涉及正交表的概念與類型、正交試驗設計原理的直觀解釋和正交表的構造。
第5章正交試驗設計結果的直觀分析(4學時)。涉及單指標正交試驗設計及其結果的直觀分析、多指標正交試驗設計及其結果的直觀分析、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試驗設計及其結果的直觀分析和混合水平的正交試驗設計及其結果的直觀分析。
第6章正交試驗設計結果的方差分析(6學時)。涉及正交試驗設計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相同水平正交試驗設計的方差分析和不同水平正交試驗設計的方差分析等。
第7章正交表在正交試驗設計中的靈活運用(2學時)。涉及并列法和擬水平法。
第8章回歸分析(4學時)。涉及一元線性回歸、最小二乘原理估計回歸直線中的系數、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和多元線性回歸。
第9章均勻試驗設計(2學時)。涉及均勻設計表和均勻設計基本步驟。
2.教學講義
由于不同專業開設該課程的范圍不同,并且各個高校的材料都有各自專業的特色,因此在教材的選擇上都有側重點。結合授課內容,選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作者邱軼兵)[4]。該教材內容比較全面,適合作為本專業教材,使用該教材為后續的畢業實驗設計打下了基礎。
3.教學心得
該課程教學內容繁多,教學體系復雜,學時較少,不能深入開展教學,學生當堂消化所學知識十分困難。單純利用課上時間學習《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這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每次課后針對當天課堂具體作業,加深學生課下對當堂內容的吸收和鞏固。
四、展望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程,由于是新建專業的課程,因此可以借鑒課堂實例很少,并且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極具挑戰性。在該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探索加入更多的實踐教學和體驗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歐茂華.農科類畢業論文實驗設計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0):1253-1255.
[2]邵平,孫培龍,孟祥河.工科院校食品學科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9(2):89-91.
[3]龔建良,吳宇雄,譚惠平,吳志平.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初探[J].高教論壇,2006,4:56-58.
篇2
關鍵詞: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運行管理機制;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0-0111-03
為加快高??萍汲晒D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教育部于2001年在有關高校開始組建工程研究中心,目的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強高等學??萍紕撔履芰ㄔO,完善高等學??萍紕撔麦w系,強化高等學校社會服務功能。截至2010年,教育部依托各地高校在電子與通信、新材料、公共安全等12個技術領域,已建設各專業方向的工程研究中心371家[1,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十余年的運行中,不僅培養了眾多的相關學科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且也形成了將科技成果向工業生產轉化的工程化能力,保證科研成果向規模生產順利延伸。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將高等院校作為依托單位,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運行與管理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都具有獨到之處,特別是在信息共享、研究環境和學術資源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3]。隨著我國在高等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的不斷深化創新,各級政府越發重視挖掘高等學校的人才和智力潛力,通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這一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元素,在基礎學科研究創新和新興學科成果交叉的基礎上,不斷孵化出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目前形勢下,探討教育部工程中心在滿足經濟發展新時期的科技創新需求,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解決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和運行中制約其健康發展的各方面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的。
一、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
國家創新體系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四個方面,其基本功能是進行和促進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所構成的網絡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將研究、開發、中試、推廣集于一體的新型研發組織,是將科技成果從基礎研究階段向企業大規模生產轉移的通道,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技術源頭,是我國權威的研發機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已經建成了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上層,下層依次是囯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技術創新體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大學)的技術創新主體,是“985工程”、“211工程”以及“2011計劃”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4]。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為工程技術進步服務為宗旨,不斷推出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擔著多重任務。一方面,作為研究與開發機構,立足高校,面向市場,推動高校原創新的技術成果,向相關企業進行工程化輻射和擴散,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另一方面,作為教學單位承擔著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其平臺建設通常依托特定學科,部分或全部平臺人員也同時承擔教學工作。同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大學教育重要的科研實踐基地之一,能夠為學生在基礎技能實踐與應用技能拓展兩個層面提供優良的科研實踐條件。
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目前存在的問題
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規模已經發展為341家,已成為高等院校開展科學研究、技術轉移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促進了高等院校將科研成果向企業、社會的快速轉移。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先承擔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將一批對相關行業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進行了工程化開發。其次,吸引和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科研開發人員和高層次的工程化技術人才,造就了一批有經驗的經營管理人才。最后,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過高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促進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對相關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運行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定位與發展方向問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主要工具。成果產業化就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發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然要追求經濟效益。這種現象首先導致工程研究中心追求短期效益的盲目性,由此導致忽略了服務于社會的長期效益,不利于技術的擴散與推廣;其次,突破重大工程化難題往往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攻關,這就需要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這往往與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相沖突[5,6]。但是,工程研究中心要實現自身循環發展,必須要有必要的盈利模式維持它的良性發展。因此工程研究中心必須要明確自身定位以促進社會利益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循環、人才循環與經濟循環的統一。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依托高校的關系問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都建在依托高校內并且與高校保持行政隸屬關系,按教育部要求工程研究中心是相對獨立、與院系平行的依托高等學校的二級機構。一方面,這樣有利于工程研究中心吸收依托高校的基礎研究成果,形成學術資源共享,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7,8],首先是依托高校對工程研究中心存在較多行政干預,影響其自主性;二是工程研究中心與一般院系相比,在職稱評定、業績評價和人員編制等現實情況中游離在高校主流評價體系之外;三是與依托高校內部資源整合、團隊協作、學科交叉等問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依托高校的關系如果不能真正理順,不能突破現有組織管理的桎梏,打破現有的行政壁壘,影響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壁壘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最終很可能會發展成高校的一般研究機構,從而失去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創新源與技術輻射源的建設初衷。
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心科研人員不足,科研成果產業化較慢,經營能力不強。目前,各高校在申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時,通常是集全校之力,表面上看工程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力量雄厚,科研條件扎實。許多工程研究中心得不到依托高校的重視,完成建設驗收之后就再也沒有了“依托”,在日常運行過程中,工程研究中心真正全職在編人員不足。雖然,依托高校為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儀器設備與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且有大量企業的科研力量支持。但是實際中隸屬關系、利益矛盾等問題,導致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只能依靠核心科研人員,完成小規模的研發任務尚可,如果承擔較大項目或多個項目同時開展時便捉襟見肘,難以完成,想要兼顧技術攻關和項目開發則更為困難。由此造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產業化較慢,經營能力不強。
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發展的思考
1.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定位應該是依托高校人力資源、實驗室資源和前期研究成果,對有市場價值的重要應用科技成果進行研究開發,并對共性、關鍵技術進行工程化、產業化以及系統集成的高新技術研發實體。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應該體現學術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服務人才培養等職能;應該以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工程應用項目開發為重中之重;充分吸引社會資源,注重特色建設,把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成為對行業和區域創新服務有影響的研發機構和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窗口。實現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循環、人才循環與經濟循環的統一。
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發展建設過程中,應該充分融合各方的資源優勢和國內外技術發展需求,確保技術開發水平的先進性、研發的前瞻性和在領域內的權威性,突破所在技術領域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力爭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產學研合作各方的共同發展。
2.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一方面,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建在高校內部,主要實行高??蒲袡C構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中心必須與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系。工程中心的目標又決定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高校內的其他科研機構,高校取得的基礎研究成果需要通過工程中心進一步工程化和完善,以便在行業內實現產業化。因此,工程中心的產業基地必須要與本行業的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實現良性互動。根據目前我國高校的發展現狀,建設依托高校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可以采用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運行模式。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為依托高校的一個獨立二級機構存在,其中的研究人員的編制、研究配套等由學校提供;同時成立由工程研究中心控股或占股的股份制公司,向社會招聘工程化技術人員。工程研究中心和公司實行一體化領導。這種運行方式首先符合當前我國高校的實現情況,易于實施;其次,依托高校與工程研究中心是利益共同體,有利于通過內部協調,充分挖掘高校的整體科研資源;最后,實施公司制,外聘工程人員,使得核心科研人員專注于技術攻關,使得工程研究中心的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得到協調發展。
3.處理好三種關系。(1)主管部門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關系。目前工程研究中心的主管是教育部,主管部門要對中心持續支持、實施管理,要起到監督、指導的作用,制定恰當的評價指標體系,定期評估考核,獎優罰差。實現工程研究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工程研究中心要對主管部門負責,積極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工程中心圓滿完成主管部門的建設目標。(2)依托高校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關系。依托高校要對工程中心的發展起到保障作用,將工程中心作為高校的重要科研基地來建設,使工程中心成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支撐、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對在工程中心工作的科研人員采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指標,保證工程中心研究隊伍的建設和穩定。工程中心要充分利用依托高校強大的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優勢,為工程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3)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行業的關系。工程中心應該積極與行業內的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首先充分了解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成為行業技術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和源頭。相關行業則需要充分認識工程中心對行業技術的推廣作用,充分利用和發揮工程中心的資源優勢,為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4.需解決的四方面問題。(1)擴大科研隊伍,引進高水平人才。目前多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核心團隊遠遠不能滿足科研、開發和經營等多方面需求,亟需擴大科研隊伍,引進高水平人才。綜合考慮工程研究中心的特點,加上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師需要承擔科研、開發、教學、指導學生以及經營和市場開拓等多方面任務,通過面向社會引進高端人才,核心科研隊伍至少要保持30人以上的規模,針對工程研究中心自己培養的特別優秀的碩士研究生,依托學校應該給予適當的政策支持。(2)多元化投入機制。由于工程研究中心自身平臺的造血功能和“黏性”有限,需要較長的產品培育和人才隊伍凝聚的過程,應當建立一套適應市場規律、切實可行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第一,依托高校要對中心建設投入起主導作用,對工程化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及關鍵裝備的購置進行支持,對人才隊伍的配置要能夠落實到位;第二,要引導企業為獲得技術支持向工程中心提供研發經費;第三,是工程中心自身通過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而獲得的資金。(3)學校給予政策傾斜和優惠。由于工程研究中心與普通學院在工作重點方面存在區別,工程研究中心的教師常常處于一種“多任務”狀態,一方面要完成項目開發研制工作,另一方面還需要應對學校在教學科研上的壓力,往往導致顧此失彼,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影響教師自身的發展,降低工程研究中心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等。建議學校在人才引進、人員考核、績效分配和職稱晉升方面給予工程研究中心政策傾斜和優惠。
四、總結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工程中心的數量迅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已經成為高校開展技術轉移、科學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同時,由于我國高校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中心在發展方向、與依托高校的關系以及自身能力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和欠缺。在未來發展和建設中,首先要注重學科建設對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依托高校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團隊建設、多學科協作和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保持工程研究中心的開放性。另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應當圍繞行業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結合高等院校的優勢和特色,按照平等互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整合高校的科研資源,積極開展科研成果工程化、配套化和系統化的轉化和推廣,推動相關行業技術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化進程。實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穩定運行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科學技術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名單[EB/OL].
http:///cxtx/gcyjzx/20120426101027.
[2]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工程中心開始“二次發展”[J].中國科技投資,2009,(5):24-26.
[3]于國波,張永寧,陳磊.高??萍紕撔缕脚_的合作動力與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3(4):98-101.
[4]趙玉龍,張劍.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發展現狀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1,32(5):455-457.
[5]李剛.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發展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6]程方明,鄧軍,羅振敏.關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設與運行的思考[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0,31(5):608-611.
[7]鄭世良.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實施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10-211.
篇3
焦文軍,安徽黃山市人,資深財務專家、會計學教授、注冊會計師。先后獲中國人民大學(會計)學士、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MBA,Finance)、天津財經大學管理學(會計)博士學位。自2001年5月至今,擔任天獅集團副總裁、集團CFO、天獅國際生物技術集團公司(美國上市公司)CFO及董事,天獅國際投資集團總經理,同時擔任中國津投期貨經濟公司監事會主席。
獲獎理由
縱橫捭闔創大業,激情理財譜新篇。在國際化“天獅企業帝國”的舞臺上,焦文軍利用自己卓越的才識,合理控制財務風險,夯實企業管理基礎,將企業的財務戰略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完美結合,為國內眾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并發展壯大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新的一年,在焦文軍的領導下,天獅集團積極加強和完善內控體系,全面開展全球風險管理工作,為天獅的持久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內部基礎。
再次見到焦文軍,他風采依然。歲月在他身上似乎沒有留下印記,繁忙和快節奏的生活絲毫沒有銷蝕他的熱情和豪氣。
這是一個思維敏捷而且非常健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具有豐富的資本運營、財務戰略、效績評估、財務管理和投資經驗,擅長于境外上市融資、跨國公司理財及全球戰略管理的專家。他通曉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股票上市與融資業務,精通上市規劃、上市模式、上市架構設計、上市重組、資金募集等技巧,精通中國、美國、國際會計準則下的賬務處理及差異調整,并熟悉相關證券法規及內部控制體系。他于2003年9月率隊成功實現天獅集團在美國OTCBB運作上市,隨后升至美國主板市場。
他集實戰與理論與一體,具備很強的實戰經驗,自1993年7月以來,他先后在大型工業、建筑、商業、外貿等企業擔任CFO及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與咨詢公司董事長,參與眾多大型項目的規劃與執行,并活躍于資本與財務領域。同時,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致力于國際會計研究,發表專業論文28篇,2005年著有《中國跨國公司財務控制研究》(32萬字),現兼任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導師,天津財經大學MBA答辯委員會主席及研究生導師。
焦文軍經常反復強調他的“一二三一”。這既是他經營企業的哲學與信念,也是他作為CFO之所以能夠引人注目的很重要的一點。在焦文軍的眼里,“一”便是價值最大化,此為CFO的意義所在;“二”是指兩個手段,其一是電子化系統(包括全球支付系統),其二是預算系統;“三”是三個具體方法,分別是內控系統、預警系統和績效考評;而最后的一個“一”則是戰略,即全球戰略。
過去的一年,天獅集團繼續推行自己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戰略路線,焦文軍作為財務負責人,依然在揮灑著自己卓越的才華,推動著天獅朝著健康、快速發展的方向前進,依然“勇于挑戰”,而且“干得非常痛快”!
繪宏圖,構建天獅全球戰略體系
作為CEO的戰略合作伙伴,焦文軍積極協助進行戰略管理。第一,將公司戰略與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結合起來,主要包括:站在戰略角度上,不斷評估各項計劃的價值創造能力,在重大問題上為CEO和其他管理者提供專業建議,并制定戰略控制系統與業績評價系統保證戰略的實施;第二,制定、實施財務戰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經營戰略。
面對市場良好情況及快速擴張的趨勢,天獅集團在2005年底重新進行了全球戰略規劃,包括短期、中期和長期,徹底實現流通轉型,追求規模和利潤的共同發展,做直銷行業的領跑者,追求在創新、網絡規模、客戶滿意度和銷售收入的全面領先,并明確總部與區域管理的規劃重點,即進一步強化區域的自主經營,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確保責任與權利的對等,總部作好戰略實施監控和專業指導的職能。
同時根據公司整體發展規劃,制定相匹配的財務戰略規劃,包括完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全球內控體系、建立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加強資本運營、制定項目融資計劃,保障、推進戰略的進程,制定、實施全球轉移定價、建立完善的稅務管理體系,加強財務ERP信息化海外推廣,建立高效系統的資產管理體系,加強區域管理,包括資金存量合理、收支預算管理、財務報表管理、產品銷售價格管理。
深籌劃,完善全面預算體系和績效考核機制
為推進戰略目標管理,實現長期規劃與短期計劃相結合,作為天獅的財務總負責人,焦文軍主導組織成立專門的預算管理委員會,強化事前預測、事中控制與成本監控,以提高公司整體績效,從而推動天獅戰略目標的實現。預算管理委員會將各業務單位與職能部門劃分為不同的責任中心,并設置相應的考核標準,審議與全面預算執行情況掛鉤的考核及獎懲辦法,然后由各個預算責任部門進行預算的編制,包括經營預算、財務預算、資本預算,具體情況為:集團公司根據全球戰略,確定本年度總體目標后分解到各個子集團(如營銷集團、生產集團、物流集團、研發集團等),各子集團再將目標分解到各區域平臺(如美洲區域、歐洲區域、非洲區域、亞洲區域等),各區域平臺再將指標分解到所屬各國子公司,各子公司最后分解到各員工,層層分解予以落實。并設立預算監控機制,最后根據預算實際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并根據預先制定的獎懲辦法對各預算中心進行獎懲。在預算執行過程中,明確各項業務的授權審批權限及審批流程,強調預算的“硬約束型”,對于無預算或者超預算的項目進行嚴格控制。當然,為了保證預算的科學性、嚴肅性與可操作性,對預算進行適當的調整是必要的,但這種調整同預算的制定一樣,是全面預算管理的一個重要、嚴肅的環節。
作為戰略的支撐,業績評價系統屬于公司管理控制系統的一部分,是公司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天獅集團通過遠景分析,結合企業實際經營情況,焦文軍帶隊與咨詢公司合作,將戰略目標層層分解轉化為實際行動,設計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以及相應的激勵制度,并實時監控戰略的實施情況,以確保戰略的最終實現。
集團公司根據區域各年度經營指標的歷史、環比速度,結合公司目前及未來戰略,依據天獅目前業績衡量標準,在考慮公司環境變化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方法將關鍵成功因素轉換為可衡量的、可付諸行動的、并對員工起到引導作用的關鍵績效指標,針對考評單位設立績效考評體系,然后各區域及所屬分公司對集團公司設定的績效指標結合各單位的實際情況予以反饋,通過不斷溝通與修訂,最終確認績效考核體系。然后再層層分解至各子集團、區域平臺、每個崗位,將績效考評目標予以落實,以業績管理代替對人的管理,引導員工的目標趨于公司的目標,為加強企業的財務控制,確保公司戰略的實現提供基礎保障。在此過程中,集團總公司與各被考核單位及時溝通考核結果,并驗證考核指標設定的科學性或是適時地調整企業戰略目標。激勵制度是績效考評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包括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天獅短期激勵包括寬帶薪酬設計、EVA獎勵制度;長期激勵包括股票期權與員工持股計劃。
展才華,全力打造內控體系
2006年7月15日,被稱為“企業內控管理緊箍咒”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OA法案)對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企業生效,這對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因為其內控水平遠未達到SOA的要求,無法起到全面控制風險的作用。作為一家在美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為達到薩班斯法案的要求專門天獅集團成立404內控項目,由CFO焦文軍擔任項目總監,然后分別從各個相關部門抽調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骨干員工,并高薪從外部聘請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組成精兵強將,選擇合作方為PROTIVITI咨詢公司,雙方首先確定項目的實施方法與范圍,首先對財務報告風險進行評估,并將上市公司業務分為采購及付款循環、存貨及生產循環、銷售及收款循環、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循環、人力資源流程管理循環、資金管理循環、賬戶管理與財務報告循環、總體財務監管循環、信息系統管理循環、公司級管理循環十大循環,確定重點業務循環與非重點業務循環,然后將關鍵的財務報告要素與相關業務流程聯系起來。按照預先設定的流程清單,對各循環中所包含各流程進行流程記錄,并找出關鍵風險點與控制點,包括現有及潛在,并與流程責任人進行確認,編制風險矩陣,對現有內部控制進行穿行測試與樣本測試,以驗證其執行的有效性,對于流程中尚未有內部控制的現有風險及潛在風險進行解決方案的設計,并對改進方案進行測試,項目小組定期將流程與內部控制的記錄與測試文檔、風險矩陣等工作成果提交外部審計師審核,并對審計委員會進行相應匯報,目前的進展情況良好。
篇4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其人才規格目標區別于普通高校,職業性與行業性是它的重要特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培育出的學生應該具備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等。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僅靠有限的校內課堂教育資源難以勝任,甚至傳統的“課堂+實踐”的工學交替模式也不能完全滿足要求,只有將課堂直接搬到企業,建立“場中?!?,實現職場與課堂的互通,才能更好地達成目標,真正實現校企融合、學做一體、開放辦學。所謂“場中校”,是指在合作企業的施工現場設立可移動教室、工藝流程式實踐點等教學場所,確保對一個自然班的學生能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技能教學,并提供滿足數量要求的頂崗實習崗位。作為一種新型的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模式,它為工學交替提供了具體的工作任務、真實的學習場景、完備的實踐實訓設備及輔材,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工學交替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資源匿乏、時空分離、情境不對稱等系列難題,為工學交替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奠定了物質基礎。
工學交替在表現形式上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與實踐實訓工作交替進行,遵循“知行合一、產教融合”的基本思路,完成理論與實踐相互檢驗、協同旋進的過程?!皥鲋行!钡慕⒋_實為工學交替創設了不可多得的設施與條件,有效地提升了工學交替教學的實施平臺。但任何事物只有做到軟硬兼容、內外兼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價值。這對施工現場的工學交替提出了客觀的要求。目前國內學者對于“工學交替”的研究頗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其傳統意義上的概念、內涵和組織管理方式的論述,而對于在“場中?!蹦J较氯绾伍_展施工現場工學交替教學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嘗試借助四維度理論,結合建筑工程管理專業長期的“場中?!苯ㄔO與管理實踐經驗,構建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為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改革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理論層面構建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個維度
“四維空間”是由通常的三維空間和時間組成的總體,它呈時空流動性,被X,Y,Z和時間T四個維度共同確立。從廣義上講,維度又可以理解為事物“有聯系”的抽象概念的數量,四維就是四個有聯系的抽象概念的有機組合?!八木S度理論”要求我們認識宇宙萬物都必須從這四個維度去探索和實踐,才能更加全面客觀地把握事物的本質。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人力、物力、組織、管理等方方面面。從理論層面構建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個維度,對指導實際工作的開展意義重大尸經過前期大量的理論研究和企業、行業的實踐調研,提出了施工現場工學交替必備的四個核心維度:教學任務維度、工作項目維度、雙配師資維度和教學實施維度。根據四維度理論初步構建得到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維空間模型。
維度一:教學任務維度(代號X)。教學任務是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綱領性文件,以課程的總體目標為依據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教學任務的具體內容建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專業課程體系建構的基礎上,它直接決定著工作項目的選擇、雙配師資隊伍的建設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皥鲋行!蹦J较碌墓W交替在教學方式上實現了“現場即課堂”,而課堂的授課內容又完全取決于學期的教學任務安排。因而,選擇合適的專業、合適的課程和合適的時期開展工學交替就顯得格外重要。
維度二:工作項目維度(代號Y)。工作項目是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平臺支撐,通過選擇合適的施工項目或項目群,實現與課堂內容、課程體系的無縫對接,將有效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皥鲋行!蹦J较碌墓W交替突出“項目即教材”的特點,以項目的真實資料為教材,實現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為依據、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維度三:雙配師資維度(代號Z)。雙配師資是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基本保障,通過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1:1的比例配備開展專業課教學,實現校內外教師的合理分工和師資互融。“場中?!蹦J较碌墓W交替施行“工程技術人員即教師”的理念,校內專業教師主要負責理論知識的授課,企業技術人員包括項目部經理以及施工、監理、造價等相關專業的工程師負責專業課的實際化教學和應用化教學。
維度四:教學實施維度(代號T)。教學實施是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教學過程,通過雙配師資的協同合作,分解教學任務,匹配工作項目,按照制定汁劃、執行作業、檢查控制和考核處理的形式組織教學工作,并注意隨時調控教學進度以順利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皥鲋行!蹦J较碌墓W交替秉持“操作即考試”的原則,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崗位能力結合起來,以企業評價為重點,學??己伺c企業考核相結合的形式共同考查學生的職業素質。
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構建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維度教學模式
1.四維度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模型。
(1)模型的構建。
以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維空間模型為基礎,結合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在“場中?!惫W交替教學實踐中的研究和探索,進一步構建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維度教學模式(參見圖之)。
(2)模型的內涵。
在四維度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模型中,X,Y,Z和T分別代表工學交替教學實踐的四個維度:教學任務維度、工作項目維度、雙配師資維度和教學實施維度。教學任務維度x可按計劃進度分解為X1··· ···Xn, Xn以課堂教學任務的形式表現;工作項目維度Y對應教學任務維度X的內容而設立,并且細分為Yl··· ···Yn。Yn以項目工作內容的形式表現,它與教學任務維度的Xn一一對應;雙配師資維度Z包含了校內專業教師Z1和企業技術人員Z2,兩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協同合作、相互融合。教學實施維度T重在整合對應的理論知識點和實踐工作面,建立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學習模塊。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按簡單到復雜的邏輯關系,制定教師工作計劃和課程實施方案,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融合到“做”上,實現“學中做、做中學”的螺旋遞進式工學交替,使學生學習能力與職業核心能力不斷提升。
2.四維度教學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場中?!碑斨械膽脤嵺`。
由四維度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模型可知,施工現場工學交替的四大維度各有特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缺一不可。以四維度教學模式的理論框架為指引,充分把握四個維度的內涵及邏輯關系,對開展“場中校”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工學交替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以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場中?!钡倪\作為例,闡述工學交替四維度教學模式應用的具體舉措。
(1)教學任務的重構與分解。
首先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新審定。教學任務的具體內容取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高職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在“場中?!蹦J较碌男F箅p主體合作必然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予以重新審定。組織專業教學團隊對浙江20多家企業進行系統調研,深人了解企業需求并充分論證,與典型企業合作開展了工程管理崗位結構分析,共同制定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由專業教師及行業企業專家集體制訂審核,并且在實施中實時調整,充分體現企業和行業對建筑工程管理人才能力培養的最新需求。
其次是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新建構。在設計思路上,緊緊圍繞職業崗位的需求展開,建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思,最后建立起適合企業、行業及社會需求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上,根據崗位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需要,專業人才的培養分為工程技術應用、工程經濟分析、工程項目管理三大學習工作包,每一工作包所包含的具體課程在內容上按照知識點界面設立學習模塊。在課程開發上,由校企雙方互派企業技術專家和專業教師,組成課程開發團隊,共同構建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本、體現工學交替的課程體系。經過兩年的實踐,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開發了多門專業課程,如“建筑識圖與構造”、“建筑材料與施工”、“建筑工程計價”等。
最后是教學任務的重構與分解。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體系重定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教學任務的重構。根據教學任務維度的基本內涵,可以把課程的教學任務分為學期教學任務和課堂教學任務。準確有效地把學期教學任務分解為課堂教學任務,實現課堂教學任務的模塊化和銜接化是工學交替教學設計的關鍵。如“建筑工程計價”課程的教學任務可按照土建工程的基礎、主體、屋面、裝修等分部工程的形象進度劃分單元模塊,再對各單元模塊按照分項工程的劃分標準進行分解,再根據各分項工程的特點和相關性予以聚類組合,最終形成相對獨立又前后銜接的課堂教學任務。
(2)工作項目的選擇與匹配。
首先,工作項目的選擇歸根到底是做好合作企業的選擇。高職院校需要在綜合考慮工學交替所需的項目類型、大小和進度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選擇具備此類條件,同時合作意愿又強,規模、資源、能力和影響力等都屬行業一流的品牌企業作為“場中?!钡暮献鲗ο蟆?,鑒于這樣的理念,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選定了浙江五洲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企業,與建設方、施工方、監理方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了浙江省影視制作中心工地“場中校”,使人才培養有了基地保證、師資保證和實踐保證。
其次,工作項目內容的分解必須與課堂教學任務相匹配。教學任務是總綱,決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基本要求,工作項目是現場教學任務實施的載體,應遵循職業能力培養規律,科學分解項目內容、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有效地實現項目實際生產任務與課堂教學內容的對接,進一步提升工學交替教學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浙江省影視制作中心工地屬于省重點項目,該項目群包含了多個大型單項工程項目的建設,從根本上滿足了現場教學所對應的工作項目內容需求?!皥鲋行!眲偨⒉㈤_始實施的時候,有三棟大樓正在施工?!敖ㄖこ逃媰r”課程前四周的授課以第三棟大樓基礎部分的工作內容為載體,第五至第十一周的授課以第二棟大樓的主體結構和屋面所包含的工作內容為載體,第十二周至期末的授課以第一棟大樓的裝飾裝修所包含的工作內容為載體,充分保證了整個課程課堂教學任務的實施都有相應的工作項目內容模塊與之一一對應。
最后,把工作項目的真實資料轉化為現場課堂教學的輔助教材。大型工程項目建設全過程每一階段都會形成相應的技術資料、財務資料和綜合資料,由雙配師資和學生骨干共同圍繞課程教學任務對這些真實資料進行有目的性的整合、編排和設計,使之轉化為課堂教學可以參照和使用的輔助教材,將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協助企業完成了工程項目資料的特色化管理。經過兩年的教學實踐,教學團隊最終整理形成了《浙江影視制作中心建設全過程綜合資料匯編》,其每一章節都包含了項目真實的技術、財務和組織管理方面的資料,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為以后的案例教學積累了寶貴的原始材料。
(3)雙配師資的分工與合作。
首先,做好雙配師資人選的確定。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因素,“人”在推動事物發展中起著最積極最主要的作用。“場中?!蹦J较碌墓W交替教學要順利和有效的實施,除了應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外,關鍵還在于雙配師資人選的確定。作為高職院校,必須選配優秀教師領隊,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作為企業方,選派的技術人員必須是工程實踐經驗豐富、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且具備一定教育教學能力的人。這里特別強調企業技術人員的教育教學能力,只有高級職稱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在選擇人選時應重點考慮這個問題。
其次,對雙配師資進行合理化的教學分工。在工學交替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有著明確的分工。一般由校內專業教師負責教學任務的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確立、課程理論部分的授課以及學生的日常管理;企業技術人員負責工作項目的對接、課程實踐部分的授課以及過程性的評價。如“建筑材料與施工”課程的教學,由校內專業教師從理論層面講授材料的名稱、特點、力學性能以及在實際施工中的應用等知識,然后由企業高級工程師帶學生了解現場材料的堆放、管理和用途,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體驗材料的基本性能,對材料在施工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深人的分析。
最后,實現雙配師資教學實踐的合作與共贏。雖然校企雙配教師有著明確的分工和職責,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秉承分工不分家、精誠合作、開拓創新的基本精神開展各項工作。校內專業教師普遍存在實踐經驗缺乏、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問題,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扶持和幫助下可以獲得個人能力的有效提升,從而更好地協助企業人員現場實踐教學。而企業技術人員普遍存在專業技術高但教育教學綜合素質不夠的問題,采取學校補助、企業獎勵等舉措調動企業技術人員加強個人學習與進修的積極性,通過校內專業教師授課技巧的傳授,著力提高企業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使企業擁有高素質的培訓師隊伍,真正實現校內外雙配師資在工學交替教學實踐中的優勢互補和合作共贏。
(4)教學實施的循環與遞進。
首先,把理論知識點和實踐工作面整合成為學習模塊。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其基本含義是:將一門學科中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或能力模塊,使其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模塊教學中學生是主動學習者、自主建構者和積極行動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引領者。施工現場工學交替教學活動的實施關鍵在于雙配師資能否通力合作把教學任務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和實踐工作面整合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習模塊,通過科學合理地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需要學習什么,并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
其次,制定教師工作計劃和課程實施方案。工作計劃即授課計劃,課程實施方案即教學實施的技術路線。工作計劃的制定需依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以及工作項目實際進展情況綜合考慮,工作中的各項關鍵節點和時間節點在計劃中應表述清晰、有據可循。在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工作計劃,如遇到特殊情況需調整,應立即執行變更,并對變更后的影響做深人分析。課程實施方案是對工作計劃執行路線的具體反映,它進一步明確了各項工作的執行內容、執行人、執行方式和執行效果評價方法等關鍵內容,為教學工作的規范化實施提供了有跡可循的脈絡和操作思路。
最后,利用PDCA循環階梯式提升改進教學質量。PDCA是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指的是按照制定計劃(P)、執行作業(D>、檢查控制(y)和考核處理(A)的形式組織實施教學工作。PDC: A在模塊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堂課、一個小的學習點,一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或者幾個單元的組合。通過課堂教學任務螺旋遞進的設置和安排,最終實現工學交替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場中?!蹦J较碌墓W交替,按照過程評價與考試、考核相結合的原則,通過企業技術人員、校內專業教師和學生等多方共同評價,構建了學生技能、職業素質雙元評價體系,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考試方式。
篇5
關鍵詞: 黃酮;自由基;抗氧劑
中圖分類號:R 2827;TQ 6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8513(2012)02-0079-05
Flavonoids Mechanism of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and its Application as Natural Antioxidants
MENG Qinghua,YU Xiaoxia, ZHANG Haifeng, ZHANG Shaoliang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College of Chinese Pharmac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Tsinglung Hi-Tech Co., LTD, Yichun 336000, China)
Abstract: Flavonoids, a kind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have become popular for their wide application. The mechanism of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an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were discussed. The medical effects and the application as pharmaceuticals, food addictives and cosmetic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flavonoids; free radical; antioxidant
自由基是一類外層軌道含有未配對電子的原子、原子團或分子,具有順磁性和高度反應活性, 很容易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許多疾病病灶的起源與發展均與自由基有關, 如皮膚衰老、血管硬化、線粒體異常、腦組織損傷、癌變等[1].生物體內的自由基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氧代謝有關的內源性自由基,如超氧陰離子(•O2-)、羥基自由基(•OH),烷氧基自由基(ROO•)等;另一類為外源性自由基,主要從污染的大氣及煙霧中吸入,如:•O3-、•NO2等[2]. 生物體內過剩的自由基會攻擊脂肪、蛋白質、核酸、不飽和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引起這些分子交聯或斷裂,生成有害物質,影響生物膜功能或破壞蛋白質構象, 細胞功能發生障礙,導致細胞損傷變性或死亡[3-4].自由基還可激活酪氨酸氧化酶產生黑色素, 使黑色素累積沉淀于皮膚組織,出現老年斑,引起機體逐漸衰老或病變,產生老年病的生理病理變化.
黃酮類化合物是植物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自1814年發現第1個黃酮類化合物――白楊素(Chrysin)以來,至2000年已發現的黃酮類化合物有8000多個,主要存在于蕓香科、唇形科、豆科、傘形科、銀杏科與菊科等植物中.據估計,約有20 %的中草藥含有黃酮類物質[4].黃酮類化合物因具有廣譜的藥理作用引人矚目, 早在30年代有研究者就發現其具有VC樣的活性,曾一度被列為Vp[5],它在抗氧化、抗衰老、抗癌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調節免疫、抗菌殺菌等方面均有顯著效果.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主要表現在減少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自由基兩個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黃酮類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抗衰老及對老年病的防治功效等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本文介紹了天然產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清除自由基機理及其應用情況,以期對深入研究天然抗氧劑的結構及性能關系提供幫助.
1 抗氧化劑來源
在人體及其它生物體內存在的具有抑制或清除自由基功效的天然抗氧劑有2類:一類是酶類抗氧劑,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谷光甘肽酶(GSH-Px)等,它們屬于內源性抗氧化物質,其存在可以使體內自由基的濃度維持相對平衡.但是,當機體病變而使內源性抗氧化系統出現障礙、或者機體處于較惡劣的外界生理環境下(高能放射線輻射、紫外線輻射、吸煙、重金屬、空氣污染等)時,這種平衡會被打破,有害自由基會在一些特定部位大量產生和蓄積,產生氧化損傷,代謝失衡,細胞損傷,引起疾病和衰老[5].另一類是非酶類抗氧劑,如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β-胡羅卜素、泛醌、尿酸以及膽紅素等,它們同樣可以是生物體內代謝過程產生的內源性抗氧劑,也具有抑制或清除體內自由基的能力,此類抗氧劑的另外來源是天然產物,如某些香辛料、茶葉、油料種子、果蔬、中草藥等植物提取物、酶及蛋白質水解物等,其中,維生素類和茶多酚類是目前天然抗氧化劑領域研究和市場化較為成熟的2大類,清除自由基效果十分明顯.
根據天然抗氧劑的化學結構所進行的仿生學分子設計研究在近一個世紀以來逐漸成為自由基化學和抗氧劑應用領域研究的熱點.目前人工設計的合成的抗氧化劑大多模仿天然酚類抗氧化劑的結構,如:叔丁基對羥基茴香醚(BHA)、特丁基對苯二酚(TBHQ)、二叔丁基羥基甲苯(BHT)、沒食子酸丙酯(PG)等.酚羥基是這些分子結構的共性基團,它們可有效捕捉并將氫供給自由基,自身轉變為酚氧自由基.由于酚與連接苯環的p-π共軛作用對酚氧自由基具有特殊的穩定性,降低了自動氧化鏈反應的傳遞,從而對進一步氧化實現抑制[6].另一類合成的抗氧化劑是以鄰位酮羥基為基本骨架的吡啶酮類化合物,它們具有捕捉自由基和螯合金屬離子的雙重作用[7].然而,由于有些合成抗氧化劑還沒有經歷過長期嚴格的毒理實驗驗證,大部分人群從心理上依然青睞于天然來源的抗氧劑.因此,從植物中尋找高效低毒的天然抗氧劑依然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這個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8-12].
2 天然黃酮清除自由基機理及其構效關系
黃酮類化合物是芳香環A與吡喃酮環C稠合,再與另一個芳香環B連接,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特征的系列化合物.根據C環與B環連接部位的不同可將它們分為黃酮(Flavonoids)、異黃酮(Isoflavonoids)和新黃酮(Neoflavonoids)3大結構類別(圖1),在植物中,多以甙類形式存在,即連接有糖單元,2個芳香環(A和B)上常連接有羥基,具有多酚特征.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與芳環上的酚羥基密切相關[13] 黃酮類化合物有著與合成抗氧劑(如BHA,BHT等)基本一致的清除自由基機理,即酚羥基通過供氫與自由基反應生成酚氧自由基,該酚氧自由基又受到芳環大共軛體系的共振穩定(圖2),形成半醌式自由基,從而終止自由基鏈式反應[14],通過這種作用可以抑制起始階段的脂類過氧化作用[15].
黃酮類化合物種類繁多,其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強弱也與化合物的結構有關.現有研究普遍認為其活性主要集中在分子結構的酚羥基上,且黃酮類化合物結構中酚羥基數目越多,其活性就越強.Yokozawa、Pokorny、胡春等人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總結出黃酮類物質的抗氧化活性與分子結構中B環上酚羥基的形式和數目有關[16-18].張紅雨[19]通過量子化學計算表明:C環上羰基的吸電子性質使它對A環酚羥基有鈍化作用,而B環受C環的影響較小,所以B環上酚羥基的活性要高些.
也有觀點認為,物質的抗氧化活性不僅與分子的供氫能力有關,還與其供氫后生成自由基的穩定性有關,C環上羰基的吸電子性質本身有助于抗氧機理中通過共振形式穩定自由基.而該性能才是決定其抗氧化性質的主要因素[20].
此外,黃酮類化合物結構中的羥基和羰基都可以作為配位基團,與金屬離子進行螯合從而阻斷Fenton系統中自由基的生成.在分子中3位羥基和4位羰基以及γ-吡喃酮環上的α-β雙鍵是黃酮類化合物螯合金屬離子的功能基團,而且α-β雙鍵所決定的平面結構增強了分子的穩定性,有利于增強其抗氧化能力[21].
3 天然黃酮的抗氧化應用
31 藥用
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在自然界有廣泛的分布,從大豆、葛根、銀杏、水飛薊素、蘆丁、黃芪、羊藿、柚皮苷、楊梅、槲皮素、甘草等常見植物中都可以提取出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很多化合物經體外試驗和動物試驗都證明對氧自由基均有較好的清除作用,具有抗自由基損傷和保護細胞和機體組織的作用,并且毒副作用很低[13].例如,槲皮素(3,3′,4′,5,7-五羥基黃酮)與超氧陰離子絡合從而減少氧自由基產生;與鐵離子絡合而阻止Fenton自由基形成;抑制醛糖還原酶,減少NADPH消耗,從而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其自由基清除效果是Trolox的7倍[22].
在心血管疾病預治方面,黃酮類化合物可以清除巨噬細胞中產生的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保護生育酚或者使氧化了的α-生育酚再生[23].還有,大豆蛋白中的異黃酮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可用于健康食物和藥物中的活性成分.
在老年病的治療上,富含黃酮的銀杏就是中國傳統老年保健食品.銀杏葉提取物――高純度銀杏黃酮能促進微循環,稀釋血液,陰滯血小板激活因子,能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延緩癡呆的發展,改善老年人記憶[24].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的中國社會,開發現有的植物資源,深入研究天然黃酮化合物對老年病的治療,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特殊而長遠的意義.
32 食品添加劑
食用油在陽光、氧氣、水分及其他氧化劑、微生物解脂酶的作用下會分解成甘油二酯、甘油一酯及相關的脂肪酸,再進一步氧化,就形成過氧化合物、羰基化合物、低分子脂肪酸,導致酸敗,且具有毒性.而在不飽和脂肪酸中,酸敗現象更容易出現.采用抗氧劑來延緩食品的氧化是貯存食品的有效手段.
天然黃酮類化合物替代合成抗氧劑用于防止油脂過氧化的應用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證實,如:將橙皮甙添加到豬油中來延長豬油的使用壽命;將陳皮甙提純物加入到蛋糕等高脂食品中[25],可成功抑制其自動氧化酸敗,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浙江大學張英等人將竹葉黃酮應用到麥乳精和釀造酒中,強化了產品的營養保健功能,同時也改進了制品的抗自由基和抗氧化效能[26].在飼料中添加黃酮類化合物可有效防止體內脂質受活性氧攻擊,并能終止自由基連鎖反應,提高畜禽的抗氧化應激能力[27].
33 美容護膚品
日光性皮炎是由于日光中波長為290~320nm的UVB紫外線引起的,其中,光輻射引發自由基對皮膚的傷害是主因.光反應產生的過量氧自由基與體內不飽和脂肪酸作用生成丙二醛等有害物質,再與細胞膜上的蛋白類物質作用生成褐色素,沉淀于皮膚上形成色斑.自由基還可進一步與真皮內的膠原彈性纖維發生變異反應,使其變脆、失去彈性,并在水分不足時使纖維斷裂而形成永久性皺紋[28].
對甲氧基肉桂酸異辛酯(Octyl Methoxycinnamate,簡稱OMC),是一種在防曬產品中廣泛使用的油溶性、高防護性能的UVB型紫外吸收劑,但其在有水體系中經光照會降解成較小分子,不但影響其對UVB波段紫外線的吸收而降低其防曬性能,而且降解產生的高活性自由基也容易導致各類皮膚問題的發生.經研究, 添加柚皮素等黃酮類化合物可有效抑制OMC的光降解,并且對皮膚防護有協同增效作用[29].
黃酮類化合物母體結構所具有的大π共軛體系具有吸收紫外光的作用,且吸收幅度較寬,摩爾消光系數較大,能有效降低由紫外線輻射引發的自由基侵害.我們曾測定了油茶中黃酮組分的吸收光譜,在200~400nm波長范圍內有較強吸收,并在波長為347、266和208nm處有3個主要強吸收峰.其中347nm處的吸收峰是由黃酮結構中桂皮?;糠值碾娮榆S遷而產生的吸收,266nm處的吸收峰是由黃酮結構中苯甲?;糠值碾娮榆S遷產生的吸收.可見,該黃酮組分能夠有效吸收UVA和UVB等波段的紫外光,很好地防止紫外光對皮膚的損傷,具有廣譜的防護作用,可作為一種高效的紫外防護產品用于防曬化妝品的研究開發[30].
酪氨酸酶以及多巴色素互變酶和DHICA 氧化酶是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中主要的參與者.在紫外線照射下,角質細胞釋放內皮素,刺激黑色素細胞增殖,同時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 提高了黑色素的生成量.一些科研人員在研究中發現了黃酮類化合物能夠可逆性抑制這種酪氨酸酶在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中的活性[31].
目前,世界上化妝品研發的主要趨勢是“崇尚自然”,力求使用天然植物原料.許多天然黃酮類提取物具有清除皮膚中自由基、促進皮膚新陳代謝、潤澤肌膚等作用,輔以其它有效成分可制成具有防日曬、抗衰老和抗炎止癢等多重功效的護膚美容佳品.目前已有不少知名品牌的化妝品把黃酮類化合物作為防曬因子添入到護膚品配方中,如德國Beiersdorf集團在它們的一款防曬產品中添加了黃酮類化合物,加強肌膚對紫外線的防御系統,預防自由基產生和肌膚過早衰老,受到了顧客的好評.因此黃酮類化合物在化妝品領域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32-34].
4 展望
在回歸自然和安全意識的雙重心理因素影響下,天然抗氧劑受到日益青睞,市場份額逐年擴大.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因具有優越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成為一類優良的抗氧劑資源,可被廣泛地應用到抗衰老藥物、食用油和防曬美容護膚品中.目前,對黃酮化合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提取、粗分離,很多有效成分的化學結構尚未得到全面精確鑒定;對內源或外源性黃酮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吸收、代謝機制、其參與生理機能過程包括毒副作用等方面仍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應加強此方面的工作,為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在醫藥、食品和化妝品中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加速我國特有植物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生產出更多具有治療和預防多種疾病的藥品和天然保健品.相信會在今后的植物化學研究熱潮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SMITH M, ZHU X. Increased iron and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0, 19(1): 363-372.
[2]楊濱,黃璐琦.電化學分析法研究天然抗氧化劑的應用及展望[J].中國中藥雜志,2002, 27(12):881-883.
[3]郝偉,張卓勇,許明,等.抗氧化性藥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工程學, 2005,4(1): 50-53.
[4]REDDY P.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mediated free radicals and oxidative damag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J].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2006, 96(1): 1-13.
[5]趙保路.氧自由基和天然抗氧化劑[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HUA W. Glutaminase 2, a novel p53 target gene regulating energy metabolism and antioxidant function [J]. Proc Nat Acad Sci, 2010, 107(16): 7455-7460.
[7]PU H, XU S. Anti-oxidation role of 6-phenylthio-2ethyl-3hydroxy-4(1H) pyridinone [J]. Chinese Pharmacological Bulletin, 2001, 17(3) : 313-315.
[8]BROWNA M, EVANSB J, LUO Y. Beneficial effects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EGCG and α-lipoic acid on life span and age-dependent behavioral decline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J].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2006, 85,(3): 620-628.
[9]EYBL V, KOTYZOVA D, KOUTENSKY J.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ural antioxidants curcumin, resveratrol and melatonin in cadmium induced oxidative damage in mice [J].Toxicology, 2006, 225: 150-156.
[10]KALIORA A, DEDOUSSIS G. Natural antioxidant compounds in risk factors for CVD [J],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2007, 56(2): 99-109.
[11]左玉,謝文磊,王會.生物抗氧化劑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進展 [J]. 食品與發酵工業,2006, 32(1):62-67.
[12]賈繼紅,盛佳坤. 天然抗氧化劑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 [J]. 化學工程師,2004,7:46-47.
[13]CAO G. Antioxidant and prooxidant behavior of flavonoids : structure - activity relationship [J]. Free Radical Biol Med, 1997, 22(5): 749-760.
[14]歐陽平,張高勇.類黃酮的新興提取技術原理、應用及前景[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3, 15(6): 563-566.
[15]TOREL J, CILLARD J, CILLARD P.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lavonids and reactivity with peroxy radical [J]. Phytochemistry, 1986, 25: 383-385.
[16]YOKOZAWA T, DONG E, LIU Z W,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lavones and flavonols in vito [J]. Phytotherapy Research,1997, 11(6): 446-449.
[17]POKORNY J. Antioxidantion of unsaturated lipids [M]. London: H Chan. Academic Press, 1987: 141-206.
[18]RFER C, KULLING S.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isoflavones and their major metabolites using different in vitro assays [J]. J Agric Food Chem, 2006, 54 (8): 2926-2931.
[19]張紅雨. 黃酮類抗氧化劑結構-活性關系的理論解釋[J]. 中國科學:B輯,1999, 29(1): 91-96.
[20]郭清泉,林淑英,周立清,等. 采用量子化學計算法探討二氫楊梅素抗氧化機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6,27(2): 131-133.
[21]郝偉,張卓勇,許明,等. 抗氧化性藥物的研究進展[J]. 中國衛生工程學,2005, 4(1): 50-531.
[22] DUGAS A J, GASTAEDAACOSTA J, BONIN G C,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totral pe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capacity of flavonoids,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J]. J Nat Prod, 2000, 63(3): 327-331.
[23]WOLFE K,LIU 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flavonoids in the cellular antioxidant activity assay [J]. J Agric Food Chem, 2008, 56 (18): 8404-8411.
[24]黃相中, 尹燕, 楊晴來, 等, 昆明產銀杏葉總黃酮含量測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19(5): 369-371.
[25]信維平,孫建華,祁宏.陳皮中陳皮甙的提取和應用的研究食品研究與開發[J]. 2006, 27(1): 23-25.
[26]章宇,謝萌,吳曉琴,等.強化竹葉黃酮對釀造酒抗自由基和抗氧化性能的改進[J].中國食品學報, 2005, 5(4): 34-39.
[27]閆祥華,顧景范,孫存普.大豆異黃酮對大鼠血脂和過氧化狀態的影響[J].營養學報, 2000, 22(1): 31-35.
[28]焦晶晶,張英.植物類黃酮作為護膚因子在化妝品領域的研究進展[J]. 精細化工, 2004, 21(2): 98-102.
[29]王建新,徐磊.對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光降解及其抑制[J]. 日用化學工業,2003, 33 (3): 59-162.
[30]張海鳳,張紹良,張春雷,等. 具抗自由基與紫外防護功效黃酮類化合物的研究進展[J].日用化學工業, 2008, 38(1): 54-57.
[31]XIE L, CHEN Q, HUANG H,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some flavonoids on the activity of mushroom tyrosinase [J].Biochemistry(Mosc), 2003,68 (4) : 487 - 491.
[32]姚超. 菊米總黃酮的提取純化及其降血壓降血脂作用[D]. 杭州:浙江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