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概念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8: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旅游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鄉村旅游 生態旅游 農業旅游 農業觀光旅游 農家樂
鄉村旅游,英文為Rural Tourism,法語為Agritourismea,也有些國家將其稱為Agritourisme(農業旅游)和Green tourism(綠色旅游)。
由于鄉村旅游概念的復雜性和復合性,人們曾提出一些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概念,比如: 生態旅游、農業旅游、農業觀光旅游、農家樂等。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些與鄉村旅游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進行辨析。
一、生態旅游的涵義
生態旅游,英文為Ecotourism,有的學者將生態旅游概括為“回歸自然之旅”、“綠色之旅”、“健康之旅”等。至于其表征形式更為繁多,以下列舉較具代表性的幾種:
1.生態旅游一詞最早是由墨西哥人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來的。他將其定義為:生態旅游作為常規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游客在欣賞和游覽古今文化遺產的同時,置身于相對古樸、原始的自然區域,盡情考究和享樂旖旎的風光和野生動植物。
2.生態旅游學會(ECOTOURISM SOCIETY)1992年所做的定義頗具代表性,它將生態旅游限定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有目的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經濟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
3.Erlet Cater (1994)所下的定義為:生態旅游是旨在保護旅游區生態環境的旅游形式,是由游客的旅游活動和旅游區政府、民眾的旅游組織工作有機結合而成的一個統一體。
4.日本自然保護協會(NACS )定義為:提供愛護環境設施和環境教育,使旅游參加者得以理解鑒賞地域,從而為地域自然及文化保護及地域經濟做出貢獻。
5.中南林學院的吳楚材教授定義為:城市人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為了健康長壽,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這種旅游叫做生態旅游。
二、農業旅游的涵義
“農業旅游”,在我國正式提出來是在2001年。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發[2001]9號文件和有關領導在2001年全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國家旅游局把推進工業旅游、農業旅游列為2001年旅游的工作要點。按照國家旅游局的解釋,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貌、農民勞動生活場景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動。
嚴艷(2000)所下的定義為:農業旅游是指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旅游內涵為主題而開發出的主要包括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等內容,將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廣泛參與融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形式。
三、農業觀光旅游的涵義
關于農業觀光旅游的涵義,可以參考王德剛的《農業旅游與旅游農業》以及舒伯陽的《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都給出了農業觀光旅游的定義。這兩位專家所指農業旅游的內涵并不包括到散布于廣大農村地區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跡的游覽活動,而僅指以大農業資源為依托而萌發出來的一種特殊旅游活動(項目),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和人文景觀,如金色麥浪、累累碩果、漁歌唱晚、牧場風情等;
二是農事勞作,包括與農、林、牧、副、漁各產業相結合的一些參與性較強的農事活動;
三是農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風土人情。
另外,也有人把農業觀光旅游定義為:以農業產業為依托,以農業效益為主,旅游效益為輔,并相對穩定,生產與觀光功能兼容,提供見識農業生產的機會和欣賞田園風光的開放性農業。
四、農家樂的涵義
各地旅游主管部門對農家樂的定義不盡統一,但基本意思相近,成都市旅游局對農家樂的定義是:利用庭院、堰塘、果園、花圃、農場等自然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優勢,吸引旅游者,為旅游者提供觀光、娛樂、運動、住宿、餐飲、購物等服務的經營實體。
王秀紅(2005)所下的定義為:農家樂是指以鄉村為背景,以休閑娛樂、農事文化、民俗風情、生態田園風光或特色民居、聚群為主要賣點的旅游形式。
五、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生態旅游的關系
由于鄉村歷來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所以鄉村旅游的活動也就與農事難以分割,正是因為如此,農業旅游也就成了鄉村旅游的必不可少的供給。實際上就旅游的形式、內容、分布地域來看,鄉村旅游所包含和涉及的內容要比農業旅游要廣闊得多、寬泛得多,鄉村旅游的活動也比農業旅游的活動更成熟,內容更接近自然,分布地域更廣泛,因此,農業旅游只是鄉村旅游的一個類型。
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的關系,筆者認為生態旅游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更良好、更高級的層次。相對于時下在全國遍地開花的“農家樂”(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購農家物為主要特色,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初級階段),生態旅游更強調對鄉村資源的保護,它既包涵生態體驗類的鄉村旅游,也包涵不含生態旅游產品但對生態環境具有積極影響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生態旅游與農業旅游的關系可用下圖所示:
A、生態旅游 B、鄉村旅游C.農業旅游
參考文獻:
[1]舒伯陽:中國觀光農業旅游的現狀分析與前景展望[J].旅游學刊,1997年,第5期
[2]rw.njau.省略 ,中國鄉村旅游網
[3]嚴艷:陜西安康地區鄉村旅游開發初探[J].青年地理學家,1998,No.4
篇2
(河南師范大學 旅游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摘要:鄉村旅游諸多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科學理論體系與理念引導的匱乏。論文通過實證研究和邏輯分析,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個分支,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最后,根據論文構建的研究框架,強調了鄉村旅游理論研究需要關注的重要理論問題;基于休閑與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提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理論架構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產業體系
中圖分類號:F 590.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4.390X(2015)01.0016.06
收稿日期:2014.07.09修回日期:2014.09.09網絡出版時間:2015.01.0713:06
基金項目:國家旅游局規劃項目“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建構研究”(13TAAG015);河南師范大學國家級項目培育基金資助項目“中國鄉村旅游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11.521)。
作者簡介:陶玉霞(1972—),女,河南??h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旅游學基礎理論與鄉村旅游方面的研究。
網絡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4.html
A Study on the Tree Model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TAO Yuxia
(College of Tourism,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roots in the lack of guide of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 and long?term concept.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paper merges the research dimensions and classifies them for five branch systems, including root system of dynamic mechanism, the ground coordinate three?dimensional system, the image structure and generating system,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opy system,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yste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clarifies the internal logic and structure factors of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constructs tree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blems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on the research of rural tourism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national leisure times and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doctrine philosophy, it pus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construct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ory system.
Keywords: rural tourism;theoretical system;tree model;industrial system
近三十年來,國內外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內容廣泛,關于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內涵、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和產品開發、鄉村旅游的經濟貢獻與文化影響、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及新農村建設的關系、旅游鄉村的建設模式或規劃途經、鄉村旅游國際比較與借鑒等研究碩果累累。但大多是關于具體經營模式、問題與實踐對策的研究,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的概念與內涵等方面。
熊凱首先引入了鄉村意象概念[1],黃潔探討了“鄉土情結”這一鄉村旅游內在驅動力的重要性[2],彭兆榮從人類學視角分析了“鄉村空間”與“鄉村概念”在當下鄉村旅游中的邏輯關系[3],可惜這一理論分析近幾年沒有深入下去。REICHCLE ARIE強調“鄉村性”是鄉村旅游整體推銷的核心和獨特賣點[4],何景明基于國內外研究的比較總結對鄉村旅游概念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5],王艷平、陶玉霞分別從認知過程與發展目標等角度提出了鄉村旅游概念二層級說[6]、三級概念說[7],劉英杰[8]、陶玉霞[9]分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嘗試構建了鄉村旅游的概念體系。但這些研究對旅游實踐發展的導引力度作用不大。
第1期陶玉霞: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建構研究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第9卷
SHARPLEY指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 ,并確保開發力度在環境與社會承載力之內[10]。馬波認為如果鄉村旅游帶來的績效低于鄉民的期望,為發展旅游而保護鄉村的邏輯就會崩潰[11]。BROHMAN提出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正在摧毀本地化的基礎[12]。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旅游飛地”、“旅游孤島”、“新殖民主義”[13]、鄉村景觀城市化、傳統文化異化、鄉村性消解等旅游后現象令人擔憂。鄉村在旅游開發中作為農業生產載體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代之而來的是審美對象和消費空間角色的轉換,加上尋租行為潛流暗涌,資本綁架了政策和規劃[14],促使中國大地正在生發現代歷史上第二次“山鄉巨變”,經歷著一次空前絕后的重構[15]。這一系列問題根源于鄉村旅游產業體系不完整,缺乏前瞻性理論的指導,從而使發展目標、開發層次、客源市場的定位與產品體系研發等方面迷失了方向。
在理論研究方面,學界對鄉村旅游的需求機制、形象生成與演變、環境因變影響因素、問題分析的整體框架與維度等關注不夠。從研究趨勢來看,近些年對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少,著眼于系統性理論研究的成果幾乎沒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對具體問題的個案評價和分析,微觀的研究缺乏嚴謹性和理論深度,宏觀的論述缺乏系統性和發展理念??偟膩碚f,學術界對鄉村旅游尚缺乏整體系統性和多維結構深度的認識,鄉村旅游研究的理論體系建構尚屬空白。
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建構是廣泛和深入開展鄉村旅游研究的基礎, 鄉村旅游系列概念的明確與結構框架的規范,也決定著實踐的導向與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時,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一、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一)研究方法
通過對搜集文獻的分析綜合,整理出鄉村旅游研究7個維度42個向度,據此設計了114個問題,以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五朵金花、北京門頭溝爨底下村、河南輝縣郭亮村三個旅游地及游客作為調研對象,采用實地調查 (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結合、歷史資料對比) 的方法, 對鄉村資源的稟賦與特征、鄉村游客的動機取向與行為認知、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生產與經營管理、鄉村游客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鄉村旅游的時空發展與變遷認知、鄉村的文化意象與現實感知、鄉村旅游環境制約與影響因素、鄉村旅游體驗滿意度及旅游地經濟、文化、生活生產、社會結構、景觀特征變化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三圣花鄉位于成都城區東部,面積12 km2的5個村子依托傳統花卉產業分別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園、荷塘月色5個主題景區,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餐飲娛樂、商務會議等于一體,人稱“五朵金花”。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90 km門頭溝區齋堂鎮轄區西北部的深山峽谷中,現有500間74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三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文化遺存豐富,被譽為北京地區的“布達拉宮”。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輝縣西北60 km的沙窯鄉太行深處海拔1672m的高高懸崖上,村落為依山勢而建的平民石屋三合院聚落景觀,先有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天梯,后有“世界第九大奇跡”郭亮洞,是集旅游、度假、寫生、影視拍攝于一體的著名景點。三地分別位于西南區大都市郊區——環城游憩帶、華北大都市周邊山區——大都市周邊、華中深山區——小城市輻射的邊遠山村聚落區,鄉村旅游發展比較成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調查中向三地游客各發放問卷500份, 分別回收472 份、463份、478份, 刪除問題樣卷, 得到有效問卷438 份、421份、440份, 有效率分別為93%、91%、92%。通過對問卷等調查資料的綜合分析,根據問卷反映效果與spss因子分析,剔除低效率問題28個,留下86個問題計38項具有研究價值的研究向度,并結合訪談情況與專家咨詢認可度,將研究維度統一為動力機制根系統、地面坐標三維系統、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產業結構樹冠系統、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五大系統,基此厘清鄉村旅游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與構架要素,建構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要素
鄉村旅游研究的首要任務是求證其存在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其次是在需求本質之根基上探討鄉村旅游成長起來的形象結構與系統生成原理及大眾認知的反向重構;第三是從理論層次全面把握由鄉村旅游形象樹干系統生發的發展要素樹冠系統,包括客體、主體、媒體各個向度的研究維度;第四是根據其歷時空間的需求與供給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縱向發展、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的變遷規律及影響因素;第五要清楚認識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這五個子系統形成了建構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五大系統,在此基礎上就能夠整體把握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對鄉村旅游做一全面理性的系統認知。
1.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
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本原動力探究是鄉村旅游研究的哲學根基,其實質是探討鄉村旅游的本質。歷史文獻和調研數據顯示,在鄉村旅游的動力系統中,人們的親土心理結構與田園精神是鄉村旅游的根本動力源。隨著歷史演進和意識建構的作用,人們對鄉村旅游的根性訴求和鄉村認知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探討鄉村旅游的意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功能便成為目前美麗鄉村旅游與建設必要的關注點。
2.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
分析鄉村旅游形象的心理召喚結構,厘清鄉村旅游發展的價值依據,是進行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哲學根基。大量文獻表明,關于鄉村的詩歌等的藝術描繪,塑造了或淡泊寧靜或樸野天籟般的鄉村意象,并在歷史階段與人們的親土心理同構,生成了獨特的心理召喚結構。但是,現代鄉村旅游的媒體傳播,已然在重塑著鄉村的現代形象與結構,影響著人們對鄉村的現代性認知。從歷史階段到現代世界縱向時間軸的角度探討人們對鄉村價值的發掘與認知規律,分析當下鄉村游客的鄉村旅游訴求與認知變化,將成為指導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政策與實踐依據。
3.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鄉村旅游形象是促使鄉村旅游者前往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又是鄉村旅游業借以宣傳和吸引游客的符號。鄉村旅游形象以鄉村旅游資源為載體,但鄉村旅游資源的價值又以其形而上的旅游形象得以實現,二者以載體系統和符號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區別而存在。因此,可以說鄉村旅游產業的三個構成要素均以鄉村旅游形象這一主干為支撐相互聯系在一起,而現代鄉村旅游業又建立在鄉村旅游者與旅游資源互動互賴的基礎之上。這樣,主體系統鄉村旅游者、客體系統鄉村旅游資源、媒體系統鄉村旅游業,這三者就構成了現代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結構的要素系統,是為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系統。
4.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
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厘清事物發展變遷的脈絡是格物致知的根本路徑。根據文獻分析和實地考察我們發現,鄉村旅游本質內涵與發展外延在時間、空間和層次上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時間范疇探討歷史階段鄉村旅游發展的根源、概況、特征與社會心理和文化影響,對于在社會公平、文化沖突、發展哲學等語境中預測鄉村旅游從城市及周邊到偏遠鄉村向并荒野擴張、從“農家樂”階段向高端小旅游模式升級等未來發展趨勢十分重要。鄉村旅游現展的歷程表明,不同的鄉村旅游認知、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對鄉村重構帶來的影響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5.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
國內外學者很少研究影響鄉村旅游發展的環境制約因素。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踐和研究表明,首先,關于鄉村旅游發展的理念,包括對鄉村旅游的本質認知,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經濟、倫理、生態、政治目標的認知,決定著鄉村與旅游發展的健康與否。其次,鄉村旅游的文化性認知及其變異是影響鄉村和旅游存在、發展、重構的空氣,空氣的稀薄或污濁不清均會造成鄉村與旅游發展的羈縻或病態。第三,回歸訴求、旅游生活方式、游憩時代、城市化進程這些社會背景是培育鄉村旅游長足發展的土壤。第四,堅實的經濟支撐是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不竭水源,旅游對鄉村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情[15]。第五,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百千萬工程、“美麗鄉村”建設這些國家政策導向的支持是鄉村旅游茁壯成長的營養肥源,而大游憩背景下鄉村小旅游發展模式則是鄉村旅游健康發展的生態保障。這幾個方面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共同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
二、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
綜上所述,可得如下結論:鄉村旅游的需求動機是鄉村旅游發生的根源,是鄉村旅游存在發展的哲學基礎,即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探討鄉村旅游形象的形成、變遷與接受,分析鄉村旅游的形象結構與大眾認知構成鄉村旅游形象干系統,是研究鄉村旅游需求心理與行為特征的基礎;鄉村旅游客體、主體、媒體各個產業結構要素及其研究向度構成了鄉村旅游這棵大樹的繁枝茂葉;格物致知的基礎工作是從時間和空間角度對事物高屋建瓴的把握,是明了鄉村旅游的縱向變遷、橫向擴張與層次升級,構成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任何事物都有其賴以產生發展的社會環境,環境制約與因變要素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方向、模式、質量和效果。這五個子系統構成了鄉村旅游理論體系內在邏輯與架構關系的五個維度?;?,筆者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如圖1,并描述了各維度的主要研究向度。每個維度的研究向度又是開放性的,即隨著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向度還可以相應增減和修正,在示意圖中用“……”表示。
鄉村旅游動力機制根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歷史傳統積淀與中國人的田園精神、人的親土習性與心理結構、人對鄉土的哲學認同與回歸訴求、現代旅游的社會背景與人性異化、全球化文化沖突與民族社會的身份認同、鄉村旅游的文化建構功能開拓等。
鄉村旅游地面坐標三維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縱向變遷:歷史—現在—未來;鄉村旅游橫向擴張:城市—鄉村—荒野鄉村旅游層次升級:農家樂—鄉村旅游—鄉村游憩、鄉村旅游與鄉村重構等。
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干系統。梳理各種影響要素與因變歷史,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核心在于鄉村意象的歷史生成與環境因變,主要研究向度有起源—歷史與演變、地域與文化差異、個體特征與總體形象、個人訴求與大眾認同、積淀的理想與現實的接受等。
鄉村旅游客體系統。旅游客體系統即鄉村旅游資源的研究向度主要有鄉村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內容、鄉村旅游資源的屬性與特征、鄉村的意象與形象、鄉村旅游資源的文化建構與經濟開發稟賦、鄉村旅游資源的審美要素與休閑向度、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鄉民與傳統、鄉村旅游資源的生態系統與發展空間等。
鄉村旅游主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者的動機取向與行為特征、實現鄉村旅游的條件與障礙、鄉村旅游的期望與感知、鄉村旅游體驗與影響、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身份認知與訴求等。
鄉村旅游媒體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產品與生產、鄉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與宣傳、鄉村旅游產品生產的動機與效應、鄉村旅游的經營與管理、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鄉村旅游開發的目標與性質演化等。
鄉村旅游環境制約因變系統。主要向度有鄉村旅游的發展理念—陽光、鄉村旅游的文化變異—空氣、鄉村旅游的經濟支撐—水、鄉村旅游的社會背景—土壤、鄉村旅游的政策支持—肥、鄉村旅游的生態:鄉村小旅游與鄉村大游憩等。
三、結束語
(1)基于實證分析與系統論原理構建鄉村旅游的理論體系,從根本上理順鄉村旅游的五大系統,能夠為鄉村旅游研究提供規范的框架體系,為其發展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路徑引導。
(2)研究發現,鄉村旅游產業結構樹冠模型系統關于客體、主體、媒體研究維度的確定比較復雜,尚需要更多實證分析的確證和支持;鄉村旅游形象結構與生成系統的研究在學術界尚屬空白,涉及哲學、美學、心理學、文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這一研究對于確立鄉村旅游發展方向、形象定位、產品設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產業實踐架構的體系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的建構恰為之提供了構建思路。
圖 1鄉村旅游理論體系樹模型示意圖
(3)研究還發現,鄉村旅游發生發展的哲學基礎研究,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生產動機、身份認知與主體變遷研究,鄉村旅游形象的意識形態建構功能與認知變遷研究等都是影響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理論問題,需要引起學界與政府相關部門足夠的關注;政府基于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價值取向和建設引導將決定鄉村未來完全不同的命運。
(4)本研究框架的構建對促進學界科學認知鄉村旅游研究的整體系統性,發現研究缺失或不足,啟發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視野,開拓研究維度,提升研究的理論高度與哲學深度,矯正研究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作為建構性的研究維度體系的理論框架不是針對每一個問題的具體研究,只求達到提綱挈領、拋磚引玉、發微探幽之目的。
(5)我國諸多鄉村旅游后現象的發生正是根于鄉村旅游定位不科學、戰略性產業架構體系缺失造成?;趪衤糜闻c休閑時代的形勢和發展主義哲學語境,根據本理論體系框架,通過實地調研比較分析,筆者認為,構建鄉村旅游產業架構體系主要包括鄉村自足系統、自然生態系統、文化意識形態系統、鄉村旅游產品研發與質量控制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管理系統、鄉村旅游產業經營系統、鄉村客流控制系統等子系統。
[
參考文獻]
[1]熊凱.鄉村意象與鄉村旅游開發芻議[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9,18(3):70.73.
[2]黃潔.從“鄉土情結”角度談鄉村旅游開發[J].思想戰線,2003,29(5):24.26.
[3]彭兆榮.旅游人類學視野下的“鄉村旅游”[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4):2.7.
[4]REICHEL A, LOWENGART O, MILMAN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 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5): 451.459.
[5]何景明.國外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3,18(1):76.80.
[6]王艷平.鄉村旅游需要二級概念[J].旅游學刊,2006,21(5):6.7.
[7]陶玉霞.旅游的空間公平問題與鄉村旅游的三級概念[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6(2):120.123.
[8]劉英杰,王偉偉.鄉村旅游概念體系的新思考[J].理論界,2006(4):79.80.
[9]陶玉霞.鄉村旅游內涵結構分析與概念體系構建[J].農業科學研究,2014,35(2):21.25.
[10]SHARPLEYRICHARD.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que[C]//DEREK HALL, LESLEY ROBERTS,MORAG MITCHELL. New Directions in Rural Tourism.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38.53.
[11]馬波.鄉村的力量 鄉民的立場[J].旅游學刊,2011,26(10):5.6.
[12]BROHMAN J. 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13]左曉斯,劉小敏,繆懷宇.城鄉移民與鄉村重構[J].廣東社會科學,2011(6):183.193.
篇3
關鍵詞:鄉村旅游 遼寧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039-01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就是鄉村發展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概念,用特色的產品和文化吸引游客前來消費旅游和體驗的發展過程,鄉村旅游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服務內容過于單一、服務宣傳不力等問題。當前城市居民普遍產生了親切自然感受鄉村的情懷,有返璞歸真的需要,發展鄉村旅游,可使農村人文資源提升利用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產品就地銷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價格,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向第三產業轉型,延長農業產業鏈,為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經濟基礎,促進國內就業。促進城鄉統籌、城鄉之間互動,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形成風清風正的文明鄉風。鄉村民俗文化發展和鄉村旅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創新提出旅游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概念。旅游業的逐年發展,加快了鄉村城市化建設,完善了鄉村產業鏈條,促進了鄉村就業,完善了鄉村金融體系,打開了中國走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二、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遼寧省共有13個縣級市,44個縣,1459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其中山地面積有87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334%;水域面積達到1萬平方公里之多,海域面積達到 1502萬平方公里,可見遼寧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
據調查,2016年,遼寧省政府在一年中打造出10個鄉村旅游發展示范縣、20個旅游特色鄉鎮、30個旅游發展示范村和4個“10項”。4個“10項”包括10個鄉村度假地、10個精品民宿、10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10個省級鄉村旅游購物集市,這一系列舉措都大力地促進了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發展。
但是就目前遼寧平均水平消費情況看,遼寧鄉村旅游發展得并不理想,遼寧省知名的鄉村旅游地區較多,但是項目不精,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抄襲性問題。并且政府對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并沒有進行大力投資開發。
針對以上現狀和問題,我認為遼寧省政府應該加強鄉村旅游規劃,積極國家政策和國家推行方案,向第三產業轉型,從而加大遼寧經濟的流通,使遼寧省內中小企業健康向上發展,帶動經濟鏈,使鄉村一步步走向城市化建設發展之路。
三、“一帶一路”對遼寧鄉村旅游的影響
“一帶一路”政策出臺后,遼寧省積極此政策,擺脫了重工業的困窘格局,規劃了重工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加快旅游企業“走出去”的進程,加快招商引資對于旅游中小企業的未來發展和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引導性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創新與境外企業合作模式,并且帶來大量的人流資源、信息流和資金流,實現共贏。遼寧應以旅游業為先導,從而實現文化交融,打破和消除偏見和誤解。
“一帶一路”政策的出臺,促進了遼寧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加快鄉鎮向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強了對農村文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如鐵嶺的鄉村旅游逐漸發展成特色風情文化旅游項目,被譽為“遼寧省特色旅游鄉鎮”。此舉加快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并且促進了鄉村消費,使農村受到金融企業的青睞,從而加快了遼寧鄉村旅游建設,使更多的村家村戶奔向全面小康,推動了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遼寧省內重工業向第三產業轉型,使遼寧省內中小企業邁向健康發展。遼寧旅游與國外旅游嫁接經濟平臺,得到互利共贏。資金的流入,緩和了資金鏈緊張問題,加快了遼寧省的鄉村建設。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基本觀念和理念,與外國多方平臺達成合作,有利于促進遼寧外貿的發展,推動遼寧省內的資本輸出和產能輸出,為遼寧的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創造了機會。在如今世界貿易的大背景下不應該閉門造車,而應讓中小企業完成轉型,融入更多資本,推動遼寧經濟建設。
四、結語
m然遼寧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優勢也存在不足,但是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遼寧鄉村旅游明顯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遇。加強國際貿易,促進經濟消費,加強多方友好合作、互利共贏都將使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問題與對策
一.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關系到能否科學、準確地來評價鄉村旅游研究所面對的問題,它是構建鄉村旅游理論體系的基礎,但是目前對于該概念的界定方面,國內外的學者尚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歐洲聯盟(EU)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4)將鄉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義為發生在鄉村的旅游活動[1]。西班牙學者Gilbert認為鄉村旅游就是農戶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條件,使其在農場、牧場等典型的鄉村環境中從事各種休閑活動的一種旅游形式[2]。國內有關鄉村旅游的定義較多,何景明認為狹義的鄉村旅游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由于鄉村旅游本身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國內外學者對于鄉村旅游這一概念有著不同的見解,不同的定義方式,但是,基本上都認為鄉村性(Rurality)使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差異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顯著標志,是也鄉村旅游的核心[3]。
二.鄉村旅游的主要發展模式
(一)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是新興的旅游休閑形式,是農民借助于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自然風光,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放松身心,愉悅精神的的一種旅游模式。通常,農家樂的成本較低,消費不高,可以滿足城市居民放松心情的需要,因此受到了很多城市居民的喜歡。
農家樂的發展,對于促進農村旅游、加快農業市場的進程、調整產業結構等都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農家樂也成為了農村居民了解信息的新窗口,是城鄉互動的新橋梁,為農村地區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是發展城鄉一體化的有效措施。農家樂這種旅游形式以消費合理,價格實惠作為主要的特點,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來參與。
(二)民俗風情模式
即以鄉村的民俗文化為特色,利用當地民族宗教、民族的生活習慣、民族歌舞、民族特色節日,開展民族文化旅游。如東北地區滿族村寨,滿族先民于四千年前聚居在今長白山地區,在公元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從此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洲族,簡稱滿族。滿族傳統民居多為三合和四合院,代表服飾為旗袍,常見的禮儀有“請安”“打千”。在例如朝鮮族,朝鮮族在吉林省最大的聚居區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朝鮮族喜歡體育運動,有踢足球、摔跤、壓跳板、蕩秋千等,在長白山腳下的朝鮮族村寨,以其所特有的民俗風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三)農業觀光園模式
農業觀光園是各地、市、城郊及鄉鎮結合自己農業生產的特點,與當地的自然資源相結合,從而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積的農業示范園。這些園區內,主要栽植果樹、蔬菜和花木,在整體的園區設計方面遵循現代園林的規劃原則,有些還設置了娛樂項目。目前,城鎮居民所面對的環境日益收到污染,于是,他們開始向往“回歸大自然”的休閑、安靜的生活。每逢周末或者是假期,城市居民就會前往這些觀光園來領略大自然和田園生活。
三.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問題分析
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說,國家傳統的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約有70%在鄉村而且國民旅游消費正從觀光為主,轉向觀光度假與專項旅游的新局面。統計數據顯示,城市居民小長假出游中,選擇鄉村旅游的占70%以上。2011年國家繼續加大引導鄉村旅游的發展,國家旅游局組織編寫了《鄉村旅游服務指南》《鄉村旅游發展經典案例》。在鄉村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現實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化傾向明顯,沒有突出“鄉村性”
鄉村性作為鄉村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城市與鄉村的環境差異是導致城市居民參加鄉村旅游的重要原因。然而鄉村旅游的從業者對于這一點上沒有深刻的認識,缺乏正確的認識。目前,鄉村旅游在建設上普遍存在“城市化”傾向,不合時宜、不協調的現代建筑破壞了鄉村特有的自然環境。
(二)旅游經營不規范,接待服務水平不高
目前,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多為農戶自身經營,管理上有很多不規范的表現。國家和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來規范鄉村旅游市場;在旅游項目開辦審批不規范,沒有一定的審核標準,盲目發展。價格不合理,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經營者隨意定價,有的價格過高,甚至現在有些地方出現了嚴重的宰客現象,這給游客帶來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從業人員的素質較差;在實際的鄉村旅游中,其多為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這些人多位當地的村民,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村民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務意識淡薄,而且開發鄉村旅游的經營者也沒有意識對從業者進行有效的培訓,導致旅游接待服務水平不高。
(三)缺乏整體規劃,產品單一雷同
在開發鄉村旅游時,缺乏整體的規劃,沒有對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論證就匆忙的開發,只注重規模,不講究質量,有些地區的開發本身就是一種對當地的破壞。一些地區為了急于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沒有認真分析本地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并且缺乏市場調研,僅憑著一股熱情,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四.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
(一)加強行業規范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發展鄉村旅游要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的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當地各級政府要明確責任,制定相關的法律或條例,健全法律管理體制。可以借鑒星級酒店的的評定方法,從基礎設施、安全標準、衛生標準、綜合管理、接待設施、服務質量等方面對“農家樂”進行綜合評價和等級劃分,對不符合標準的經營戶予以停止營業。同時,要整體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提高鄉村旅游服務的接待水平,為旅游者提供愉快、安全的旅游環境,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
(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提倡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是在良好農村生態系統的基礎上發展的,我國鄉村旅游產業必須注重對農村生態系統的保護,堅持保護與開發并舉。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注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的問題,防止旅游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的破壞。各區域要大力提倡和開展生態旅游,盡量使用當地綠色產品,對于園區內的垃圾要進行分類收集,并統一管理,對破壞環境的游客可以給與一定的處罰。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城市化傾向明顯,沒有突出“鄉村性”
鄉村旅游品牌的塑造,可以提高當地的知名度,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色,明確產品的定位。隨著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單一的旅游產品已經不能夠滿足游客的需要,因此鄉村旅游產品只有在內容上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體現出自己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并將這些因素與當地的可持續發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夠最大限度的吸引游客,激發游客的需求動機。深度挖掘當地具有影響力的旅游資源,并以此樹立品牌效應,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 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地理科學進展 29(12),2010
[2] GilbertD.Rural tourism and marketing:Synthesis and new ways of working[J].Toursim Management,10(1),1989
[3]陳楠,李隴堂:銀川市休閑農業旅游研究—以“農家樂”旅游為例 寧夏工程技術 11(1)
[4] 馮淑華,沙潤: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測評模型—以江西婺源為例,地理研究 26(3)2007
[5] James McCarthy:Rural geography: globalizing the countrysid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2(1)2008
[6] Mary Cawley,Desmond A.Gillmor: Integrated rural touism:Consepts and Practi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35,No.2,2008
[7]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llabro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making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26,No.2,1999
[8] 張環宙,許欣:外國鄉村旅游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人文地理 4(96)2007
[9] Beaton S.Rural Tourism in Australia :Has the Gaze Altered Tracking Rural Imangs through Film and tourism Promo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3),2004
篇5
關鍵詞:鄉村 體育 旅游 影響因素
1.鄉村體育旅游的概念與類型
鄉村體育旅游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表述,廣義的鄉村體育旅游是以各種體育活動為主,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從事的各種體育活動(比如體育娛樂、體育鍛煉、體育競賽、體育康復及體育文化交流等)與旅游地區、鄉村體育旅游企業及社會團體之間關系的總和;狹義的鄉村體育旅游則是以滿足旅游者的各種體育需求為出發點,借助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進而達到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目的。就鄉村體育旅游的社會本質而言,無論是其廣義的概念還是其狹義的定義,都是體育產業化、商品化的重要內容,歸根結底都是一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文化活動,因而其本質的內涵我們可以進行這樣的表述:村體育旅游是以體育資源和一定的體育設施為條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為旅游者在旅游游覽的過程中提供融健身、娛樂、休閑、交際等各種服務于一體的經營性項目群,它能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綜合國內鄉村旅游的現狀和其它學者的研究成果,鄉村旅游基本類型歸納為以下幾類:第一,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體育旅游。第二,以農莊或農場旅游為主,包括休閑農莊,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范園等,體現休閑、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鄉村體育旅游。第三,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村體育旅游。第四,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體育旅游。
2.鄉村體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設施不完善、產品結構單一、形式老化、內容多年不變
無論是那種類型的旅游,旅游設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的旅游設施應包括旅館、飯店、交通工具和交通設備、供應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運動和娛樂的設施,作為接待旅游者參觀游覽的物質設備條件,旅游設施直接關系著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目前,還有一大部分旅游地區的設施不完善、產品結構單一、形式老化、內容多年不變,這無疑會影響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2.2.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夠,內容單一,缺乏特色
鄉村體育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種類多,但目前我國的鄉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力度還遠遠不夠,缺乏富有特色的鄉村體育旅游項目,這直接影響我國休閑型鄉村體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2.3.體育人文資源的開發不合理
體育人文資源的開發不合理,在很多旅游景點,都缺乏足夠的體育場地,富有特色的體育建筑更是少之又少,總結來說,體育人文資源還是主要以觀賞為主,參與為輔,游客參與性強的大型體育娛樂場,因為需要較多的投資,難以滿足人們對短線鄉村體育旅游的需求,致使鄉村體育旅游發展無法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健身的主要需求,發展后續力量不足。
3.影響鄉村體育旅游發展的因素
3.1.鄉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專業人才短缺
無論是哪種旅游資源的開發都需要進行科學的論證,鄉村體育旅游也是如此,要想使我國豐富的鄉村體育旅游資源得到科學良好的開發利用,形成富有特色的鄉村體育旅游勝地,就必須有既精通旅游知識、又精通體育知識的專業人員來進行科學論證,整體規劃布局各種體育活動項目,然而就我國目前的狀況來說,相關方面的人才還很短缺,難以形成有組織、成規模的專業力量。
3.2.鄉村體育旅游營銷不力
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必要手段,營銷在各個領域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旅游業中也是如此,鄉村體育旅游資源得到開發后,必須通過營銷宣傳才能開拓潛在的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然而由于通曉體育、旅游、營銷等多方面知識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導致我國專業的體育旅行社數量極少,綜合性旅行社內負責鄉村體育旅游產品營銷的部門也不多,而已從業的相關人員打過缺乏相關的鄉村體育旅游知識,這些情況直接導致鄉村體育旅游產品難以為大眾所熟知,不能促使人們產生鄉村體育旅游需求。3.3缺乏完善的鄉村體育旅游政策
由于鄉村體育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相關的政府部門對體育文化的認識不足,導致到目前為止缺乏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規,鄉村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優惠政策扶持的缺乏,導致我國鄉村體育旅游發展資金投入不足,資金的不足致使鄉村體育旅游發展的諸多方面備受影響,比如資源的開發、人才的培養、景點的宣傳等等,可以說完善的鄉村體育旅游政策的缺乏是我國鄉村體育旅游發展的瓶頸所在。
4.發展鄉村體育旅游的措施
4.1.綜合開發、多元化發展,提高鄉村體育旅游需求
綜合開發鄉村體育旅游資源,重點發展休閑型鄉村體育旅游,設置能滿足廣大青少年體育愛好者和中老年喜歡的大眾鄉村體育旅游項目。鄉村體育旅游應開發出高、中、低檔次齊全的鄉村體育旅游產品,滿足社會不同收入階層的鄉村體育旅游需求。在旅游勝地重點發展一批長線鄉村體育旅游精品的同時還應依據居民閑暇時間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短線鄉村體育旅游產品。與此同時還應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多種媒體形式大力進行營銷宣傳,積極推廣。
4.3.多種途徑培養鄉村體育旅游專業人才
在高校旅游專業和社會體育專業中增加開設鄉村體育旅游課程,體育產業部門和旅游管理部門還可以聯合開辦培訓班。培養掌握體育學、旅游學及相關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具備從事鄉村體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綜合素質和進行行業管理、資源開發、營銷、運動技術指導的鄉村體育旅游專門人才。
4.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配套法規建設
政府要把鄉村體育旅游市場開發作為發展旅游事業的戰略重點。政府要盡快制定相關扶持政策,促進鄉村體育旅游市場的發展。
4.5.突出地方特色,合理開發鄉村體育旅游產品
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合理開發鄉村體育旅游產品,要利用本地區獨特的條件創造性地開發鄉村體育旅游特色產品,顯示其豐富價值。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開發不同的鄉村體育旅游產品。(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篇6
鄉村生態旅游的本質是它的鄉村性和生態性。就其鄉村性而言,鄉村生態旅游是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就其生態性而言,其是現代生態旅游新趨向,對滿足現代游客新需求和促進整個旅游業發展方面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成為推動城市和景區鄉村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資源配置及地表自然環境要素空間分布與過程也因此受到強烈擾動,生態環境負荷增加旅游業固有的脆弱性等特征也傳導到鄉村中,對鄉村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旅游社區參與研究關注基礎理論、參與決策及狀態等,對自然要素和社區主體參與旅游的過程、動因等理解不足。對農戶而言,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為其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現代消費文化對傳統農耕社會的沖擊與融合,使得農戶在參與鄉村旅游過程中出現了職業分化,進而導致階層分化。鄉村生態和旅游開發都不是靜態的,而是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狀態,因此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影響需要全面、動態的研究。本文從農戶視角出發,運用可持續生計框來分析探討鄉村生態旅游開發對農戶生計的影響。
一、概念界定與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1.鄉村生態旅游。鄉村生態旅旅游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熱點。盡管國內對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研究很多,但由于研究角度的差異,目前學界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界定。筆者認為何曉芳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闡述,文中提出鄉村生態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區域,以鄉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態環境、樸素的鄉土文化與人情、嫻靜的田園風情為基礎,用景觀生態及生態美原理與方法為游客建立一個欣賞鄉村景觀、認知自然、培養與體驗生態旅游環境,充分展現鄉村旅游的景觀美學價值、鄉村居住的宜人價值、鄉村文化的追憶價值與鄉村教育價值,并最終使得鄉村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英國海外發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續分析框架,是源于Sen和Chambers及Conway關于貧困屬性理解的加深的理論基礎。這個框架把農戶看作是在一個脆弱性的背景中生存或謀生。農戶可以使用一定的資產,以及受到社會、機構和組織環境的影響,影響農戶的生計策略、一一配置與使用資產的方式,以求得有益的成果,滿足他們的其生計目標??蚣芎w五部分內容:脆弱性、生計資本、政策、機構和過程、生計策略、生計結果。核心是五大生計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人力基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不同的家庭對生計資本的獲得能力不同,當生計的某項資本占核心主導地位時,生計資本中每種資本的狀況也是不斷運動變化,在不同的條件下,五種生計資本又可以相互轉化??沙掷m生計分析框架對于評估發展活動應用于農戶生計、找出存在的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地概況。石堰坪村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東南部,距張家界市區68km,地處武陵源、桃花源、沅陵五強溪三處風景旅游圈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土家吊腳樓群落所在地,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湖南省3521工程創建村、湖南省旅游名村、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村面積1 700公頃,現居住有土家族982人,182棟吊腳樓,核心保護區85棟,堪稱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原生態吊腳樓古老村寨。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的形式,主要在村中核心保護區進行調研。到戶訪問80戶,其中旅游戶23戶,非旅游戶57戶,收集有效問卷80份,深度訪談46人。獲取的原始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
二、石堰坪村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影響分析
(一)農戶擁有物質資本的變化
物質資本包括用以維持生計的基本生產資料和基礎設施,其意義在于提高貧困人口的生產力。生活方面,僅有19%的農戶宅基地面積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增加,旅游戶和非旅游戶的投資意愿有差異,旅游戶的家庭原始資產和社會資源更豐富,在投資意愿上更加積極,旅游戶受到的正面影響更多。81%的農戶宅基地面積并沒有因為旅游開發而發生變化,他們認為鄉村旅游投資比較大,且收益的波動性和季節性比較明顯。56%的農戶家庭購置交通工具支出增加,80%的農戶家庭擁有交通工具,農戶普遍都添置了摩托車,以便外出趕集串門,有3%的農戶購買了小型面包車專門承接從鎮到村的客運業務。交通工具支出的增加表明農戶從事非農活動的意愿與收益增加,鄉村生態旅游對農戶收入多樣化起到了促進作用。90%的農戶購置家電支出增加,這一方面是因為青壯年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收入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和農戶現代生活意識增強。
生產方面,75%的農戶購置農機設備的支出較以前有所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石堰坪村的農戶以水稻種植為主,近年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使得家庭勞動力短缺,部分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家庭選擇將土地出租,大部分家庭以購置農機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5%的旅游專營戶購置農機設備支出比以前減少了,這些農戶以開飯店、小賣部、旅館為主要收入來源,除留小部分土地(1畝)作為菜園自用外,其余用于出租,如表1所示。
(二)農戶擁有自然資本的變化
自然資本是描述自然資源量的術語,泛指有利于生計的資源流及相關的服務。鄉村旅游一定意義上恢復并保護了石堰坪村的鄉村景觀及自然環境,提高了自然資本的儲量。社區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硬化路通到各家各戶的門口,污水管道的鋪設改善了村容和村貌;集中處理的飲用水保障了村民飲水安全;改廁工程和房屋翻新整修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有線電視光纜入戶豐富了村民的文娛生活。但旅游開發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農戶農業收入的增長,71%的農戶農作物收入持平,大部分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水稻種植,為保持村莊景觀的一致性不能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加之政府缺少對農業種植方面的引導,導致大部分農戶農業收入較低。93%的農戶認為道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距離村中心較遠的農戶受益明顯。98%的農戶認為村莊環境有改善,這主要得益于旅游開發以來對生活垃圾的集中回收處理和污水處理。如表2。
(三)農戶擁有金融資本的變化
金融資本是指在消費和生產過程中人們為取得生計目標所需要的積累和流動。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石堰坪村70%農戶的非農收入增加,但還有10%的農戶非農收入減少。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外出務工的技術要求在提高;另一方面,石堰坪村旅游開發對農戶創收的局限性影響。同時,鄉村旅游帶來農戶間相對收入水平的變化,所有的旅游戶收入都有所增加,而對于非旅游戶,卻有增有減,并有進一步導致農村階層分化的趨勢。84%的農戶都認為家庭開支近年增加顯著,主要因為孩子教育、老人醫療的支出增多,物價上漲趨勢明顯。在借貸方面,19%的農戶貸款次數增加,其中貸款用于開辦飯店、小賣部、旅店等旅游配套設施的占比較小,大部分農戶有意參與旅游但在投資方面絕大多數還處于觀望態度,已開辦旅游相關產業的農戶都是村里的大戶或回鄉創業人員,且農戶借款渠道趨向于向親戚朋友借款,商業貸款的影響不明顯,如表3。
(四)農戶擁有人力資本的變化
人力資本代表著知識、技能、能力和健康狀況,它們能使人們去追求不同的生計手段并取得相應的生計目標。石堰坪村98%的農戶家庭最高學歷記錄有所上升,當然這與普及義務教育的政策密切相關,也與農戶逐步提高的教育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旅游業的發展能在經濟上支持農戶子女受教育的費用,同時加大農村與外界交流的頻率,提升農戶受教育意識,使得更多人受到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家庭非農勞動力人數量方面,29%的家庭非農勞動人數增加,主要由于外出務工人數近年增加,但勞動力總體數量基本穩定。在健康狀況方面,43%的農戶看病次數增加,這意味著農戶對健康狀況的重視,且能負擔得起一些小病的治療費用。雖然95%的農戶沒有接受過任何旅游培訓,但仍有5%的旅游專營戶參加或正在參與培訓,農戶在接受旅游職業培訓的數量在增加,包括服務技能培訓和餐飲方面的培訓,如表4。
(五)農戶擁有的社會資本的變化
社會資本是指在可持續生計背景之下,人們在追求生計目標的過程中所利用的社會資源。鄉村的發展促進了農戶社會關系網的廣度和復雜性,91%的農戶電話費開支上升。同時鄉村紅白喜事等人情來往支出更加頻繁,此項開支增加的農戶占89%。此外,不同農戶所能獲得的相關扶持力度大不相同。調查發現,只有6%的農戶獲得過相關支持,主要為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便利,如表5。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鄉村旅游正在改變著農戶生計資本的儲量和組合形式,擴大或縮小了農戶五大資本的外部邊界值。對于那些資本存量、流量不足及轉換、流動能力薄弱的非旅游戶,極易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陷入貧困??傮w而言,石堰坪村的鄉村生態旅游開發為村莊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農戶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就發展情況而言,石堰坪村鄉村生態旅游開發還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大部分農戶并沒有參與到旅游開發中。筆者認為原因如下:第一,農戶對旅游開發的態度存在分歧;第二,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理念和本村旅游開發規劃缺乏認知;第三,對鄉村生態旅游的前景缺乏信心;這都將直接影響農戶參與旅游的積極性。鄉村旅游重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打破了傳統的田園牧歌式的共生和均衡關系,在短期內呈現出沖突和不均衡現狀,但鄉村旅游的發展正在塑造全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鄉村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篇7
【關鍵字】 鄉村旅游 城市反哺農村 社區利益
鄉村旅游是一種主要按目的地的性質與特征劃分出來的旅游類型,是近幾十年來才出現并迅猛發展的一種新興旅游活動;是以鄉村環境為背景,以鄉野風光、鄉村生活與生產風情、鄉村綠色產品為旅游吸引,以大城市人口為主要客源市場的旅游形式。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西班牙的一些農場把屋舍改造成為旅館,接待城市游客前來觀光和休閑度假,被普遍認為是鄉村旅游的起源。我國廣大的鄉村地區大多都具備發展這種旅游的稟賦條件。不僅如此,而且鄉村地區有一些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是限制性的因素,而對于發展鄉村旅游來說,卻有可能反倒變成有利條件來加以利用。例如,四川的四姑娘山地區交通不大方便,主要靠騎馬,而在這亞高山草甸上騎馬卻恰恰成為了游客必選的體驗性項目,價格不薄。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的概念可以通過涉及的主體、客體和媒介來進行更好的理解和認識。鄉村旅游與一般的大眾旅游所涉及的主體基本相同,都是有旅游動機、有閑暇時間和經濟能力的一批人的一種休閑方式的選擇,但其差異在于,進行鄉村旅游的游客一定是對鄉村這個地區或者是所涉及的資源特質及鄉村的文化背景與生活方式感興趣的。關于鄉村旅游的客體,就是游客所想要看到、體驗到的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質和所依托的實體帶給他們的一種感受。重點是突出鄉村與城市的差異性。最后談及鄉村旅游的媒介,與一般的旅游所依托的媒介存在相同之處,同樣都是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從初期的挖掘、打造、塑造到后期的經營、營銷、宣傳再到最后的接待游客、進行一系列的服務設計和展現過程,都不是任何一個個體所能實現并很好地完成的,需要涉及很寬很長的一個產業鏈的支撐與配合。
二、鄉村旅游的相關社區利益的考量
介于鄉村旅游自身的特殊性質與特殊意義,分析鄉村旅游的相關社區利益問題,可以參考其他學者對于“參與式鄉村旅游”的相關研究進行很好的分析和學習。它效地減少城鄉之間越來越大的差別,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通過表一,我們能夠很直觀的看到參與式鄉村旅游在開發主體、關注利益、社區利益、帶動效應以及產品轉化和總體效益各個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和優越性,同時也能夠看到參與式本身作為一種充分考慮與發揮了農民主體作用的這樣一種旅游形式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具有帶動效應的發展模式。
進行參與式鄉村旅游的發展,從根本上解除了農民在農閑時期的一個收益的保證,因為發展旅游作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農閑時間的工作問題,一方面可以延長農民的收益期,通過旅游形式的不斷再開發再創造發揮農村自身在發展鄉村旅游上的優勢與優越性;同時旅游作為一項現代化的服務產業,其收益與單純的傳統的農業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對于廣大的農民也更加具有吸引力,所以很多農村的人是愿意并樂意接受這樣一種致富方式的,但是前提是他們的利益要受到尊重和支持,他們的一些訴求要得到各方面的一個尊重和保障。
鄉村旅游作為當今一種比較好的的旅行方式,一方面是我國旅游業不斷成熟發展、人們的旅游意識與要求不斷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旅游作為一種帶動相關產業能力很強的產業,其優勢與帶動性不斷發揮,不斷增強的表現。參與式鄉村旅游是一種“因地制宜”,很好的考慮并處理了社區參與以及當地民眾利益的很好的鄉村旅游模式的選擇,其在解決當地民眾相關利益與各種發展旅游后續問題以及矛盾時,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以最終實現各方利益,與各個時期綜合利益的一種平衡。
參考文獻:
1、萬先進,邱映貴.鄉村旅游初探[J].中國農村經濟,2006,(11)
2、高謀洲.鄉村旅游促進農民增收機理探析[J].商業研究,2008,(6)
篇8
【關鍵詞】鄉村旅游 經濟 觀光 農村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漸成熟趨向多元化,旅游過程更注重對相互文化的體驗,農村相對于城市來說,天地廣闊,自然風光秀美,空氣清新,自然優閑的田園生活對于生活在緊張、擁擠、繁雜、宣囂、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于是鄉村旅游就成為了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隨著“世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城市(城區)聯盟第一次峰會”舉行。鄉村旅游已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形式,倍受世界關注,我國地域廣闊,自然景觀差異很大,農業資源豐富,鄉村民風民俗豐富多彩,有著發展鄉村旅游的優越條件。鄉村旅游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閑產品,而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資源,維護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旅游成為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領域。
一、鄉村旅游的概述及內涵
(一)鄉村概述
西班牙學者Rosa Mary′a yagu e perales將鄉村旅游分為傳統鄉村旅游(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現代鄉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兩種。傳統的鄉村旅游出現在工業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主要體現在:傳統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在假日進行;沒有有效的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沒有給當地增加就業機會和改善當地的金融環境。現代鄉村旅游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在農村鄉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實現領略農村鄉野風光、體驗農事生產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的目標的一種旅游方式。
(二)鄉村旅游的內涵
(1)從地理角度看,鄉村是一個空間概念,與城市相對,是指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人民所住的地方。
(2)從鄉村資源看,不僅包括鄉野風光等自然資源,還包括鄉村建筑、聚落、民俗、文化、飲食、服飾、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
(3)鄉村旅游的特色是鄉土性和地域特征,要讓參觀旅游者體驗到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
鄉村旅游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促進了社會資源和文明成果在城鄉之間的共享以及財富重新分配的實現,并為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和城鄉差別的逐步縮小、產業結構優化等做出很大貢獻,推動欠發達、開發不足的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鄉村旅游對于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鄉村旅游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1)促進農業產業多元化。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21世紀的來臨使人們原有的價值觀、消費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意識到旅游是一種提高精神層次和優化生活品質的新方式,它是一種對精神和生活品位的追求,而絕非是單純意義上的工作之后的休息與調整。同時,人們對于旅游的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滿足于“趕場式”的疲倦旅游方式,旅游的需求開始由“表層游”轉向“體驗游”,在這種背景下,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健康、前衛和個性的消費模式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城市居民休閑,形成了鄉村旅游的核心結構,
(2)促進農村人文環境的改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加,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許多現代化大都市都形成了明顯的熱島效應和鋼筋水泥現象,這給城市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生活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旅游成為人們緩解生活壓力、調節緊張狀態、體驗自然環境的最佳選擇,鄉村的居民正可以通過迎和城市居民這種需要以鄉村風貌成為旅游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游的理念經營農業,將鄉村裝點成旅游度假腹地;并促使鄉村民居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3)促進農民多業化,解決了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世界旅游組織認為,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人員,能為社會創造5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從而產生極大的聯動效應。鄉村旅游不僅為周邊地區剩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的崗位,而且為周邊地區的農副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一個大市場,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游為主業、種植為副業;甚至當地農民和剩余勞動力可以棄農做工或經商,向旅游區轉移,從事與旅游業相關的經營活動,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并舉,同時農戶還可以通過獨立經營,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去外出務工向自己創業轉變,這樣即滿足了城市居民的浪費需求也發展了農村經濟,使得農民多業化。
(4)促進城鎮化進程與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發展會促進旅游目的地經濟、環境、文化、使目的地的社會逐漸向現代化邁進。鄉村旅游的發展能夠使農村由傳統功能向現代功能轉變,,鄉村旅游在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多種消費需求時,同時又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隨著城市遠郊鄉村旅游的開發,鄉村道路、通訊等配套設施得到改善,農戶的城鎮意識增強,非農收入比重增大,農村經濟向二元經濟轉變,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的核心區域正逐步形成,并使城鎮輪廓日益得以突現。為了開發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需要配套建設道路、住宿、餐飲、水電、通訊、管理、防護等服務設施從而推進了城鎮化進程。
鄉村旅游對農村的經濟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具有現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現代鄉村旅游已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其最大優勢就是把旅游發展切合農村實際來獲取經濟效益,但是鄉村旅游還存在著對旅游層面理解不深,各自為政,缺乏規劃和策劃、人才匱乏、開發產品特色少等一系列問題,還需要加強領導統籌管理,采取有效舉措使其發揮最在優勢,以其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鄉村旅游;休閑治理;休閑文化
一、鄉村旅游與休閑治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慢奔波的腳步,希望擺脫高樓峽谷、水泥森林的束縛,享受休閑生活,緩解工作高負荷的壓力,通過旅游觀光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修復。鄉村以其寧靜優美的生態環境、天然的自然景觀及純樸的生活方式,迎合了久居城市的人們對清新環境、回歸自然、心神寧靜及健康快樂生活的渴求。鄉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融入到傳統旅游文化中,豐富了旅游業的內涵,滿足了新型的消費需求,是旅游業的一朵奇葩。
這里所說的“鄉村”并非簡單指從地理角度考慮的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更多的是指農業人口、農業景觀、農事活動和鄉村村落分布區,以及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及規模較小、生活節奏較慢并且安逸幽靜的非城市化地區。
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式,是將場所界定在鄉村地區的旅游活動,它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城市居民為行為主體、以鄉村空間環境為依托、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氣候地貌、農家庭院、經濟作物、森林田園等)和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生產形態、生活方式等)為對象,滿足人們求新、求異、求樂、求知、求根的需求。人們去鄉村進行休閑旅游,其行為動機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物質方面,如體驗、健身、娛樂、餐飲、購物等;二是精神方面,如觀賞、攝影、習作、學習等。
所謂休閑治理,就是在我們面對問題時,要從休閑學或滿足人們休閑需要的角度去思考、去梳理、去分析、去研究、去解決。所謂鄉村旅游休閑治理,也就是面對鄉村旅游發展中的諸多問題,要從休閑學的角度或從人們休閑需要的角度去過濾鄉村旅游的管理過程、設施建構和景觀設計等,力求實現基于休閑的物質空間建造和精神文化構建,力圖充分滿足人們的休閑需要。
二、鄉村旅游休閑治理的方略
對鄉村旅游進行休閑治理,其重要價值和意義表現在以下幾點:充分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文化需要,創造出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品牌,有利于拓展、挖掘和保護我國鄉村文化的休閑特色、起到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潛在旅游優勢,促進文化旅游業創新升級。
鄉村旅游與農業旅游、農村旅游、農家樂等概念不完全相同,鄉村旅游有著獨特的內涵和定位。為了避免休閑治理的單一性、片面性及擴大化開發和經營,在進行鄉村旅游的休閑治理時,要正確認識鄉村旅游的內涵、挖掘鄉村旅游的特色、明確鄉村旅游的定位,尤其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休閑性
鄉村旅游是社會進步和旅游得以發展的產物,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市居民,或者長期沒有生活在鄉村的人。這些人到鄉村去旅游,其目的有二:旅游觀光(看看美麗的自然、體驗傳統的鄉村勞作等)和休閑(感染傳統的文化,得到心理心靈的安慰與慰藉等)。休閑,不僅是人們去進行鄉村旅游的最終追求,而且也是去治理鄉村旅游的最好結果。一種休閑方式的產生與發展總是伴隨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近些年,我國鄉村旅游得到快速發展,這與我國人民休假時間的增加和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緊密聯系。一方面,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我國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這對傳統的旅游度假提出了新的訴求?;跐M足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的需要,基于人民休息時間的增加,鄉村休閑旅游應運而生且朝氣蓬勃。也正是如此,在對鄉村旅游進行休閑治理中,就要注意以下幾點:旅游地建設必須將傳統地域文化和現代休閑文化有機結合,將鄉村的休閑景象、休閑生活和休閑風貌充分展現給游客,要增加旅游地的休閑設施和內容,提高旅游區檔次,為游客提供交通、食宿、娛樂等各種便利的休閑條件,延長游客逗留的時間,提高重游率。當然,為了達到休閑的目的,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調節工作和旅游的關系,調整自己的行程和情緒,力求達到這樣狀態:聚精會神工作,全身心投入休閑,工作時不要休閑,休閑時不要工作。
2.突出鄉村性
我國鄉村的明顯特征是不論在自然空間建構、道路交通設施,還是生產工作方式、社會文化與組織,與城市社會截然不同,存在一種鄉村所獨有的文化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是傳統文化,具有有別于城市的文化差異性。鄉村旅游的標識是“鄉村性”。對鄉村旅游進行休閑治理,要使鄉村旅游管理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注重鄉村性。否則,將使鄉村旅游目的地失去個性,旅游產品出現同質化。何景明、李立華認為,“理清什么是鄉村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鄉村旅游“鄉村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風土――特有的地理環境,如遼闊的土地與人口的稀少;風景――可供欣賞的景象,如一個特別的湖泊、一座清秀的山峰、一望無際的草原等;風物――一個地方特有的景物,如一個鄉村獨有的自然景觀和經濟活動、勞動方式等;風俗――一個地方不同于另外一個地方的民俗,如具有典型傳統文化特征的文體活動等。劉德謙也認為,鄉村的風土人情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內容。李開宇認為,鄉村旅游的本質特征就是實現鄉村性,通過鄉村性的空間和景觀意向去實現休閑認知。馮淑華、沙潤則認為,所謂鄉村性指的是地域性、旅游資源特性、社區參與性、旅游本土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等。由此可見,鄉村性既包括鄉村居民世代生活遺留下來的諸如建筑、村落等靜態景觀和風情,也包括伴隨著鄉民們繁衍、生息、傳承的鄉村文化、氛圍、環境和活動。鄉村旅游的休閑治理應該突出“鄉村性”的發掘、保護和完善,而不是削弱或減少鄉村性,不能走“準城市化”的發展道路。
3.注重參與體驗性
人們之所以去一個地方旅游,不是因為這個地方有多么好的規劃、多么好的開發與管理,而是因為人們去哪里能獲得什么――物質的或精神的,有價值才值得人們向往,沒有價值誰都不會去浪費時間。久居“水泥叢林”的城市人,備受鋼筋混凝土的束縛,飽受都市生活的快節奏和工作壓力,被逐漸卷入亞健康的漩渦里。于是,遠離塵囂、回歸自然成了城市人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人們向往鄉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生活,去那里呼吸泥土氣息、欣賞田園美景、享受寧靜閑逸、感受淳樸人情。簡而言之,鄉村旅游的核心和人們選擇鄉村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休閑體驗。鄉村旅游就是實現在鄉村內的體驗為主要目的。較之于一般的旅游來說,游客更注重參與性和體驗性。為此,鄉村旅游應提供基于鄉村特色的差異化休閑體驗。
4.彰顯民俗性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國家,中國傳統文化根生在鄉村。農村的飲食、著裝、禮儀、節慶、婚嫁、民謠、傳說等都充滿了濃郁的鄉村特色。鄉村旅游作為民俗文化性產品,其特點主要是具有物化民俗的體驗性、制度民俗的參與性、精神民俗的感知性等。豐富性和鮮活性的民俗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推陳出新的源泉,是參與旅游市場競爭的機制與基礎。因此,在進行鄉村旅游休閑治理中,要注重對彰顯民俗性的農家土特產、手工藝品、風俗活動等旅游資源的開發,深入挖掘和展示這些地方民俗,使游客充分體驗到不同的鄉村特色,接受鄉村文化的熏陶,切身感受到淳樸的休閑體驗。
5.維持生態性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意識的增強,旅游者越來越關注旅游環境的生態質量。鄉村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的根基和生命線,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就會受到制約。維持旅游地的生態性成為鄉村旅游休閑治理不容忽視的任務之一。首先,應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對農田、莊園、野生動物等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資源進行保護,因為沒有了清新悅目的田園風光、自然和諧的奇山秀水、質樸怡人的農耕景象、天地人相融入畫的和諧意境、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鄉村旅游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和改善飲食、語言、服飾、古跡等鄉村人文生態資源,維持農村的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不斷推出生態旅游產品。因此,在進行鄉村旅游休閑治理中,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生態經營的理念,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6.提升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策劃、規劃和開發者對文化應用、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文化的理解。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文化因素的價值作用和價值導向越來越重要,只有注重挖掘鄉村旅游文化的內涵,才有可能提高鄉村旅游的附加值。因此,我們在對鄉村旅游進行休閑治理時,首先就要過濾文化的因素,實現文化的設計、文化的規劃和文化的提升。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挖掘并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性:一是培養鄉民基于“文化自覺”的心理認同;二是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素質;三是促進區域休閑文化的形成,以引導人們的休閑觀;四是大力營銷宣傳,開展品牌戰略。
7.發揮產業的帶動性和示范性
發展鄉村旅游不能就旅游而旅游,要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規劃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整合旅游要素和資源,實現以點帶面,讓各鄉村相互學習借鑒,放大示范帶動效應。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休閑治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或理論體系。中國各鄉村的自然環境資源、自然及人文景觀資源差異很大,可以首先對鄉村旅游的休閑治理進行示范,讓各地農民相互考察借鑒。這樣不僅可以擴大鄉村旅游的市場,還可以促進農業科技交流與推廣普及,推進城鄉統籌、均衡發展和區域合作。因此,在對鄉村旅游進行休閑治理的過程中,各地應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治理有成效的地區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進行合作交流,以便推廣良好經驗,同時也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8.提高鄉民參與治理的自覺性
鄉村旅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關鍵就在于它具有“土生土長”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而當地的居民正是這種景觀的重要載體和擁有者、保護者、傳承者,如果沒有了當地居民的參與,旅游資源的開發難免會造成本土文化的變質和流失,鄉村旅游將失去原真性和生命力。另外,當地居民的態度和熱情是鄉村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軟環境。居民親自參與鄉村旅游的經營服務活動,可以從中獲得旅游帶來的經濟利益,感受到發展旅游帶來的樂趣并將這種樂趣和熱情轉移到旅游服務當中,進而擴大旅游的乘數效應,減少經濟漏損,提高游客感知滿意度和體驗質量,滿足游客的休閑需要。
如何才能提高鄉民參與治理的自覺性呢?首先,要使鄉村旅游治理與所在鄉村形成利益共同體,要讓居民從中得到切實的經濟收益,拓寬居民創收和就業渠道。其次,旅游治理措施要考慮居民的多層次需求,增強居民的自我意識、認同感和凝聚力,強化參與治理的意愿。最后,建立科學、合理、公正、透明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制。
參考文獻:
[1]郭麗,章家恩.關于鄉村旅游概念及其內涵的在思考[J].科技和產業,2010(05).
[2]何景明,李立華.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05).
[3]劉德謙.關于鄉村旅游、農業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03).
[4]李開宇.基于“鄉村性”的鄉村旅游及其社會意義[J].生產力研究,2005(06).
[5]馮淑華,沙潤.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測評模型――以江西婺源為例[J].地理研究,2007(03).
篇10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的鄉村旅游近年來也得到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的標準化和規范度也日益提高。
鄉村旅游已經越來越普遍,人們在出門旅游時選擇傳統的旅游方式固然方便,但容易產生日程安排緊張、行程約束性強,自主性低。傳統的鄉村旅游模式對于對旅游自主性和體驗感要求高的年輕人和中高端人群吸引力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明顯、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的情況下,回歸自然已成為一種趨勢,許多農家樂、戶外自助游成為旅游者首選的旅游目的地。人們開始意識到在鄉村開展低碳旅游十分重要,因此旅游企業應該從自身做起,在旅游活動中的吃、住、行、游、購、娛這六方面貫徹落實低碳理念。
目前為止,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勢頭良好,但因人們低碳旅游認識不強、缺少對旅游資源準確有用的庇?o機制,使得我國鄉村旅游面臨著諸如開發雷同、鄉村文化性的消逝等一系列發展問題?;趯嶋H,本文確定了將鄉村低碳旅游旅游實施途徑作為自己的選題。
一、鄉村低碳旅游研究概況
(一)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9年發表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這一概念就是倡導旅游者可以采用綠色環保的方式,在旅行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節能和環保。鄉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符合低碳旅游的理念,二者完美融合為鄉村低碳旅游。
政府在《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重點指出:旅游全行業要倡導節能環保的理念,走綠色旅游的發展道路。國務院于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推進鄉村旅游的低碳化發展迫在眉睫。國家在2015年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研究對象
鄉村低碳旅游實現了低碳旅游行業和農業的有效融合,它基于鄉村,以鄉村為出發點,結合低碳經濟和環保生態旅游的發展核心,以地方民族文化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點。文章以鄉村低碳旅游為研究對象,結合旅游管理所學知識,分析新形勢下適合鄉村低碳旅游的發展途徑。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近年來我國鄉村低碳旅游快速發展,與低碳旅游強勁的旅游市場需求和廣闊的發展趨勢相比,我國鄉村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還有待推進。本文以鄉村低碳旅游為研究對象,在調查旅游供需條件基礎上,從旅游者的視角來分析鄉村低碳旅游的實施途徑,結合具體實際提出鄉村發展低碳旅游產品的思路和對策,對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實施鄉村低碳旅游的現狀分析
(一)鄉村低碳旅游發展的優勢
1.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良好
中國鄉村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在號召低碳經濟、環保旅游的大背景下,新的鄉村旅游模式正隨著時代的需求在不斷的涌現,例如注重收獲和家庭化的“觀賞農業”和“采摘農業”模式,以差異和競爭化為主要特色的休閑漁牧業模式,這一切為進一步發展先鋒村低碳旅游奠定了基礎。
2.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低碳意識加強
政府在2010年舉辦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中表明要“大力推進旅游節能減排工作,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國家發展委組織在2014年編寫了《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由發展改革委發起的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截止2017年3月已經進入第三批組織推薦的階段。同時,社會各界人群自覺踐行鄉村低碳旅游,且在自媒體時代,廣大旅游者自發分享自己的鄉村低碳旅游經歷,號召更多人來參與和宣揚鄉村低碳旅游。
3.低碳旅游模式日益豐富
(1)交通低碳化
社會上號召環保出行的理念盛行,例如近年來“共享單車”的迅速普及,既符合共享經濟的理念,又順應倡導低碳生活的潮流。
(2)行為低碳化
旅游者堅持以身作則,在日常旅游活動中嚴于律己,堅持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食用應季蔬果等。
(3)生活低碳化
旅游者不僅是在旅游活動中,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堅持控制低碳排放。例如在日常出行中盡量少使用汽車;在商場等地的電梯處常見到倡導“上二下三”的指示牌,倡導以樓梯代替電梯,減少碳排放。
4.低碳旅游管理日益規范
國家環保部于2010年1月在全國低碳旅游發展大會上正式啟動了“爭創全國低碳旅游試驗區”的活動,《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的評分標準也終于出現在大眾眼前,為建立低碳景區樹立了較科學的標桿。在2011年,安徽黃山成為首批入選示范區的景區之一,對其他地區如何踐行低碳發展有借鑒意義。
各地政府專門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協調與領導機構,各地景區管理嚴格按照“5A”景區的管理標準,在選址、設計、規劃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規范管理,定期做檢查工作,杜絕產生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業、旅游行為。
(二)鄉村低碳旅游深度發展存在的問題
1.低碳旅游的社會影響力不高
長期以來,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更注重旅游活動的享受型,而堅持踐行低碳環保的觀念較弱,據統計,58.53%的游客認為低碳旅游實施的困難是低碳觀念與旅游的享受性相沖突,值得高興的是,大多數旅游者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對完善低碳減排工作有著深遠影響,據統計,游客主要認為可以通過選擇低碳的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類、選擇綠色酒店和控制碳排放來實踐低碳旅游。
2.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不足
中國對低碳旅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加之各個地區發展現狀各不相同,整個行業呈現出差別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調查顯示,19.35%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低碳旅游,但74.19%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不愿意實踐低碳旅游的14名游客主要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擔心低碳旅游會增加旅游費用。對此,77.88%的游客表示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低碳優惠政策,72.81%的游客認為政府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65.9%游客認為政府應該制定低碳旅游準則,52.07%的游客表示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40.55%認為政府可以制定類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規,采取強制措施。
3.低碳旅游產品開發不完善
調查顯示,低碳旅游者對旅交通便利度、信息和線路的完善度、低碳旅游的健全度等項目要求較高,低碳旅游產品開發不完善是影響游客的旅游決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現階段鄉村低碳旅游企業不能充分提供低碳旅游產品,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難以踐行低碳旅游觀念。當前中國的鄉村低碳旅游模式主要包括生態觀光農業、農家樂等,但是這些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卻缺少貫徹低碳理念的認識。
4.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認識不足
通過調查可知,現階段大多數游客只是聽說過“低碳旅游”這一名詞,對低碳旅游的認識不完全統一,獲悉信息的來源大多數是源自信息量大但內容良莠不齊,且準確度低的互聯網。
調查顯示,4.65%的游客是通過互聯網獲悉的低碳旅游,60.37%和37.79%的游客分別通過環保公益活動和廣播電視獲悉的低碳旅游。說明當前我國在鄉村旅游上運用低碳技術還不夠普及,又因為鄉村低碳旅游的主體具有分散性,旅游者難以把握全面準確的信息。
三、鄉村低碳旅游發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低碳旅游大環境不樂觀
現階段,在旅游方面,我國的社會主流價值倡導的是“娛樂”、“消費”和“放松”,而非“低碳”和“環?!?,通過在攜程、途牛等大型旅游官網上的調研可知,低碳旅游并非主推的旅游產品,這主要是由于低碳旅游能夠創造的附加旅游收益較低。因此無論是游客還是旅游產品開發商都不熱衷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市場大環境并不樂觀。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低碳旅游的政策,但是在落實上還有待提高。鄉村旅游基地、農家樂等機構在開展低碳旅游的過程初期會增大經營成本,如采購環保用具、食材等。在缺乏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的情況下,旅行社和開發商都很難自覺主動的開展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行為獎勵力度不夠
行為主義心理的強化理論認為適當的獎勵與懲罰能有有效地塑造個體行為,強化理論同樣適用于低碳旅游的引導工作。對于鄉村低碳旅游的開放商而言,鄉村低碳旅游的“慢”、“低”、“少”的特征大大限制了旅游的附加價值,目前政府對于低碳旅游的引導和獎勵大多流于精神鼓勵和宣傳上,缺少實際性的獎勵和幫扶。
(四)游客缺乏對低碳旅游的關注
游客在現階段對開展低碳旅游缺乏主動性,大多數游客仍然在被動地了解低碳旅游,并且游客們對于旅游始終是懷抱著“享受”、“休閑”第一的目的心態,當游客認為與享受和休閑發生沖突時,進行鄉村低碳旅游的行動力就明顯下降。
四、對策與建議
(一)倡導環保價值觀,改善主流旅游環境
社會環境方面的改造要依靠政府、鄉村旅游企業和游客三分的共同努力,具體來說,一是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低碳旅游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三是政府、社區和高校應倡導環保價值觀,加強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積極認知;四是將低碳旅游產品作為商業計劃來規劃,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這樣有利于提升鄉村低碳旅游建設的質量,推進低碳旅游產品進一步普及。
(二)政府加強支持力度,提高開發商積極性
在開展鄉村低碳旅游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第一,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低碳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與低碳行動;第二,政府應該制定低碳旅游準則;第三,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對低碳旅游產品研發的投入;第四,政府可以制定類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規,提高普通旅游的環保標準;第五,政府部門要做好規劃,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特色各異的低碳旅游產品,為鄉村低碳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推進鄉村全域旅游的發展。
(三)促進產品開發,完善信息平臺
現階段我國鄉村低碳旅游產品的開發和配套服務還遠遠不足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先進地區經驗,在做旅游規劃、出臺促進旅游業發展政策、加大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應結合低碳旅游產品發展趨勢加以重視。鄉村低碳旅游的拓展一方面要依靠與現有旅游平臺合作推廣,一方面要建立起獨立的旅游信息平臺,對鄉村低碳旅游愛好者和旅游收入的統計,這樣可以對比低碳旅游和普通旅游的份額,為宣傳做好基礎。
(四)提高游客認識和行動力
在提升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認識方面,政府的宣傳應當起到主導作用,旅行社和鄉村旅游開發商要起到輔助宣傳的作用。政府應當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利用公益廣告、社區活動,聯合學校進行環保教育等方式來提高社會對低碳旅游的重視。
從旅行社和鄉村旅游開發商的角度來看,第一,可嘗試利用微信平臺以推廣微信公眾號作為推廣和營銷的有利渠道。第二,創建“接地氣式”官方微博,鄉村低碳旅游可嘗試建立并豐富官方微博內容,不定期炒熱#鄉村低碳旅游#相關討論話題。第三,利用秒拍、美拍視頻拍出個性化宣傳片,同時鼓勵游客利用秒拍、美拍等視頻軟件拍攝個性旅游宣傳片并上傳,鄉村農家樂將為游客提供門票打折、優惠券等獎勵。第四,鄉村低碳旅游還可以嘗試與新興產業合作,例如與采用的AR+LBS技術的手游開發商合作,通過游戲在環境和主線創設與景區的地理位置、特色景點等相結合,引流玩家到景區進行游覽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