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與政策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4: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境經濟與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境經濟與政策

篇1

關鍵詞: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問題;環境外部性;環境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6-0291-03

生態環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即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于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如外來物種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態環境具有經濟學特征,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經濟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的負外部性。為了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對外部性進行治理。

一、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從而導致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論是在20世紀初由福利經濟學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經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馬歇爾發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稱作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外部效應,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即對他人產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響,但不需要他人對此支付報酬或進行補償的活動。依據作用效果進行分類,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得到相應的補償。負的外部性也稱外部不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使其他社會成員受損,但他自己卻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環境外部性有正、負之分。如上游居民種樹,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這是環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濫和水土流失,對下游的種植、灌溉運輸和工業生產產生不良影響,這是環境負外部性。與環境問題有關的外部性,主要是生產和消費的負外部性,尤其是生產的負外部性。一個社會個體包括個人或企業等在經濟活動中不顧及環境成本,將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將成本分散為社會承擔,它會導致低效率的社會資源配置狀態和生態環境污染、惡化的負面影響,是典型的個體成本外溢的負外部性問題。

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產權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負外部性的一個典型來源。由于生態環境是一種特殊的物品――公共產品,使用上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產品的產權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無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對某一公共產品的使用。這樣的環境資源,私人對其的損耗和破壞帶來的后果皆由社會分擔,因而會刺激單個利益主體對其的過度利用,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經濟消極外部性的產生,于是,“公地悲劇”必然會不斷上演,即出現了大量的把好處留給自己、壞處轉嫁給社會的“搭便車”現象。二是“市場缺陷”導致負外部性。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是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經濟人”在謀取自身利益的同時,客觀上促進社會福利,自利心對社會不僅沒有壞處,甚至比社會關懷更能促進社會福利。但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條件,或者說有一定范圍的,那就是產權首先必須是明晰的。公共產權是未加明確界定的產權,它將帶來“市場失靈”,導致很大的外部性。三是“利益分散”下產生外部性問題。無論在何種經濟體制下,經濟活動都是分散進行的,各經濟主體在利益上有其相對獨立性。由于有意識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內部成本緊密相連,私人的生產活動易通過對此種物品的破壞構成對他人和社會的危害,而這種危害并沒有作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產成本中,因而各個經濟主體通常只考慮內部成本與效益,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

二、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

環境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回答了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破壞為什么會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場和政府在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它們能有效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環境負外部性又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現。

市場在環境領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為準確的說市場之于環境保護是有缺陷的,失靈的。公共產權是未加明確界定的產權,它將帶來“市場失靈”,市場失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產權制度是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產權相關的責、權、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護與監督,才能充分調動資源所有者和經營者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積極性?!八腥说呢敭a,就不是任何人的財產,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財富對任何人都沒有價值,因為一個人如果愚蠢到要等個合適的時候來使用這筆財富,他只會發現別人已經捷足先登了。” 這樣,對于公共資源,每一個人在開發利用的同時,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他不會去珍惜公共資源,由此產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讓共同體內的其他成員承擔。產權不清晰是生產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環境資源受到破壞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證是公共牧場,由于公共草場無人負責,人人都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導致過度濫用,草場毀壞。在中國,環境資源的產權存在隸屬關系混亂,產權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義產權和實際產權脫節,這導致已有使用權和收益權受侵犯的事件頻頻發生。

市場失靈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許多環境資源屬于公有財產,根本不可能明確產權或建立產權和市場的交易成本太高,從而導致外部性。一些環境資源不能界定產權主要是因為不具有獨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個人享用、受益的同時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氣和深海資源就很難建立有效的產權,即使劃定了產權,但監視、保護起來難度很大。生物多樣性的產權界定成本高得無法估計,有可能達到人類無法承受的地步?;谶@一點,如果明確其產權,由某個人獨占使用,整個社會將難以接受。這樣的環境資源,私人對其的損耗和破壞帶來的后果皆由社會分擔,因而會刺激單個利益主體對其的過度利用,以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導致經濟負外部性的產生。對于基礎資源的開發、加工與分配,市場運作富有效率,能產生足夠激勵;而對于污染廢棄物的處理,市場運作失靈,幾乎完全沒有效率。這是因為,大氣和水等資源具有公共資源的屬性,污染物排放是對共有資源的破壞,但這種破壞發生在生產和交換過程之外的市場外部,不受市場力量的約束。在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中,還有一片市場失靈空間――即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資源,如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功能,以及許多沒有被人們開發利用的動植物品種等。前面所說的外部性,不論是排污也好,還是公有資源的收獲,它們都有市場收益。而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資源,不存在市場利用問題,只是伴隨著其他經濟活動而被隨意處置。實際上,它們并不是沒有價值,只不過是沒有直接的使用價值罷了。以生態系統功能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養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從而減輕河流淤塞和污染,但這種沒有直接使用價值的資源,在現實市場交易中價格為零,因而市場活動主體涉足這些領域動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資,進而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

市場失靈為政府干預提供了機會和理由,政府可通過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來糾正市場失靈,使外部性問題得以解決。但有時政府制定的政策卻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把市場進一步扭曲,導致政策失效。一是國家宏觀決策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二是環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誤,會加速環境資源的退化。如有些國家的法律許可污染者的權利。發達國家和地區出于產業升級的需要,會把一些低技術,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業向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轉移,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一些政府明知其對環境有害卻允許其投資。許多地方受不當政績觀的影響,片面追求GDP增長:一方面,盲目發展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同時包庇縱容違法排污行為;一方面對治污工程不重視,沒有積極籌集治污資金或未安排資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政府的這些短期行為多半是出于經濟的考慮,為了優先發展本國或本地區的經濟,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終伴隨決策全過程。如果政府對環境資源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當的補貼和稅收形式從而對價格機制進行干預,使得價格偏離真正資源成本,也會產生極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與扭曲,政府實施的時滯和尋租活動等問題,而且政府人有自己的利益動機,行為受各利益集團影響,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導致政府失靈,影響生態環境的維護和改善。政策失效帶來的結果可能比市場失靈更糟,把本來正常運行的市場機制扭曲了或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出面干預時政府卻沒有反應,還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標是成功的,但是對環境卻產生了外部效應。

三、外部性問題內在化的環境經濟政策

為了保證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對外部性進行治理。環境負外部性是市場失靈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現,而且由于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在解決外部性問題時,應結合使用市場調節和政府規制等方法,保證在明晰產權等市場機制運作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環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問題內部化,促進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環境經濟政策是國家環境當局從影響成本―收益入手,引導經濟當事人進行選擇,以便最終有利于環境的一種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減弱以至消除環境問題的負外部性的影響,將(下轉300頁)(上接292頁)外部性問題內在化,是環境經濟政策的目標。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稅收和補貼等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政策工具主要有創建市場(明晰產權、可交易的許可證如排污許可證和開采許可證),利用市場(補貼、環境稅費、執行債券、押金―退款制度),環境規制(標準、禁令、執照、責任、不可交易的許可證和配額),公眾參與(信息公開、加貼標簽、社區參與)。具體有兩大環境經濟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謂市場失靈,必須通過政府直接干預解決環境問題,包括稅收、補貼、押金―退款。具體來說,就是由政府給負外部性確定一個合理的負價格,由負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擔全部外部費用,通過這種征稅和補貼,就可以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這種政策建議后來被稱為“庇古稅”。二是科斯手段,通過政府借助市場機制解決環境問題,包括私人合約、排污權交易。科斯認為,外部性的產生是由于產權沒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產權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資源等環境要素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通過產權的明晰來使外部性內在化,因為自然資源稟賦使用價值、物質性效用等屬性,構成了自然資源價格的內在依據;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是自然資源具有價格的外在依據。

長期以來,中國在環境經濟領域主要使用傾向于政府干預的環境經濟手段。現在,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解決環境經濟問題的路徑選擇和使用手段也正經歷著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費制度已經頒布,排污權交易制度正在由試點向全面鋪開的階段過渡。由于環境資源稟賦的自然性與其開發利用的社會性的沖突,使得環境資源的產權安排不可能采取單一的私有產權結構,而應通過私有產權、公共產權和國家產權的結合性安排,來內化負外部性,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改革后的排污收費制度也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中.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劉春發.競爭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經濟學意義[J].林業經濟問題,2008,(2):109-112.

[3]樊勝岳,等.生態經濟學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99.

[4]托馬斯?思德納.環境與自然資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The Externa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CHEN Yu-ling

(Economical School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w environmental issues have threaten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ity to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problems to solve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Externaliti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mainly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al is a policy tool from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uthorities that starts from affecting the cost-income,then guides economic parties to make a choice to ultimately benefit the environment,whose main objective is to weaken or even eliminate the external influence and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economical policy of environment

篇2

關鍵詞:開放經濟 FDI 產業結構優化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很快,作為衡量開放經濟的兩個重要數量指標,它標志著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開放經濟一方面給我國的資源環境帶來了積極影響,以FDI和國際貿易為主要載體的開放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而中國經濟保持增長有利于為環境治理提供比較充足的資金;此外開放有利于我國提高環保意識和改善環保技術。另一方面越來越開放的經濟并未使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得到徹底改變,由于區位優勢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 在現有國際分工中,中國成為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場所,在增長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目前在研究環境保護政策時,各國的研究重心都放在提高本國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環境保護水平上,一般很少考慮開放條件的影響,而開放經濟對我國資源環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

一、開放經濟條件對中國資源環境的影響

Grossman和Krueger(1995)提出,首先,工業規模的擴大在工業結構和技術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會帶來更多的能源耗費與環境污染;其次,工業結構對能源與環境也有明顯影響,輕工業行業多為工業廢水污染密集型行業,而重工業行業多為工業廢氣污染密集型行業。人們通常認為的重工業比輕工業污染更多,這實際上是一個誤區;再次,工業生產率的提升,在規模和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將有利于能源消費和污染排放總量減少。因此開放經濟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從進出口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經濟總量與結構的影響分析,從而分析其對資源與環境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

(一)開放經濟對資源環境產生的規模效應。

周力(2008)利用計量方法對凈出口額與相關污染指標之間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認為開放經濟對能源消費與污染排放具有顯著的規模效應,在技術未能明顯突破、能源結構基本不變的前提條件下,開放經濟與能源和環境的總量關系必然是矛盾的。

1、進出口貿易順差造成資源環境惡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為年均9.81%,高速的增長必然對資源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開始加速,其中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很快,資源環境代價急劇上升。如(表1.)所示,從2003年之后中國貨物與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日益提高,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因。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2600多億美元,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近20%。快速增長的進出口貿易尤其是大量的貿易順差使我國資源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排放正向增長。

尤其是“十五”期間,中國凈出口增長快速,到2005年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了24.1%的高位,說明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提高。同時這個時期的單位GDP能耗年均提高1.8%,SO2排放量年均增長1.4%(見表2)??梢园l現這其中對外貿易也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從(表1.和表2.)的數據也不難看出,在“十一五”時期隨著對外依存度的平緩下降,尤其是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我國綜合環境治理政策的影響,我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十一五”主要資源、環境年均增長指標開始下降,明顯好于“十五”時期。

2、FDI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與出口貿易相比,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更為顯著。入世之后我國FDI的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強勢的推動作用,帶動了我國工業經濟增長。同時單純從數據分析也不難發現外資增長與我國相關的環境污染指標之間呈正向關系,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增加了能源消費與污染排放??傮w看來,開放經濟(特別是FDI)的規模效應,對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起著負面作用。

(二)開放經濟對資源環境的結構效應。

1、進出口貿易產品結構造成我國環境污染加劇

我國進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的增長尤為迅速,加工貿易的比重在我國國際貿易中的比重顯著上升。

尤其自2004年以來,工業產品在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中占有很大份額。2002年中國的鋼鐵進口超過出口450%;而2006年出口超過進口230%,這不僅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生產國,而且也使之成為最大的鋼鐵出口國。當年,中國鋼鐵工業所消費的能源在國家能源消費中所占比例為18%,而中國家庭部門所消費的能源只占10% 。中國重工業消費的能源在國家的能源需求中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6年的54%。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的碳排放及污染超過其他多數能源(見表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是,目前中國處于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生產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重化工產品的大量出口加重了國內環境污染。

2、外商直接投資結構加重了環境污染。

在過去的20多年中,發達國家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主要以環境、資源、能源以及勞動力密集產業為主,不合理的投資結構導致發達國家將主要的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移到了中國。 2009年我國外資投入行業中制造業為第一位,占全部外資總額的51.95%(見表5),工業行業較其他行業而言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更大。

(三)開放經濟對資源環境的技術效應。

在我國輕工業部門,內、外資企業的生產效率比較接近,甚至許多外資的生產效率低于內資企業;在重工業部門,外資企業的生產效率普遍顯著高于內資企業;綜合看來,國內競爭同時伴隨著對國際市場的逐步融入,更低的貿易壁壘不僅使國有企業感受到節能型外國公司所造成的壓力,而且也使得它們能夠獲得競爭對手所享用的節能技術,顯著提高中國存量資本的效率。開放條件下外商投資企業、國際貿易也顯著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節能技術水平,替代了原有的較低的技術。開放降低了工業企業的單位能耗,使我國的工業能耗迅速下降。截至2000年,中國的經濟活動中的每個單位產出所需要的能源比1978年減少了66%。這意味著中國2001年在全球能源需求中只占據了10%,如果按照它在1978年時的表現,它本應占據25%。

一般而言,污染排放總量由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和排污強度(單位污染品產出排污量)三要素共同決定。開放經濟條件下一方面伴隨著資本投入的增加必然會擴大現有經濟規模,同時由我國開放經濟區位影響因素帶來我國國際貿易與FD以加工制造業所占比重更高,這兩方面的因素會造成污染排放量上升,而技術進步等因素又會降低排污強度。綜上所述,雖然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也會通過技術溢出等傳導機制對我國能源與環境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基于規模效應與結構效應的主導作用,開放型經濟對能源與環境的最終影響仍是消極的。

二、開放經濟造成資源環境惡化的原因分析

中國進出口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帶動了重工業發展,是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2005年工業部門能源需求占總需求的比重為63.8%,而當年工業GDP只占比為47.8%,不難發現中國工業部門的單位能耗顯然高于其他經濟部門(見表6和表7)。盡管在改革開放后中國重工業的單位能耗日益下降,重工業的過快發展仍然導致我國能源消耗總量增速過快。

2011年目前中國重工業過度投資受到產品出口貿易的刺激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帶動,但是其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的能源密集型工業享受著較低的運營成本。地方政府不僅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價格低廉的土地,而且以追求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的背景下,在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時還經常與政策相背離,再有中國目前的環境稅費過低,也無法反映其真實的成本。中國的能源價格在歷史上也從未反映出環境成本。此外在建設時間縮短的同時,勞動力成本也低于發達國家。對于資金成本巨大的能源密集型部門來說這些優勢形成了中國重工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比較優勢。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自1998年以來中國大多數高能耗工業以稅前收益計算的利潤已經從不到1%復蘇至4%~7%。2007年,金屬、玻璃、化工以及水泥等工業的利潤超過了紡織、服裝、家具以及電子的利潤。特別是鋁業在贏利能力上有了極大的增長,其稅前利潤在過去幾年間從5%增長至14%(具體數據見表8)。

高利潤阻礙了合理的資源配置,使資本流向集中于這些行業。鋼鐵企業的數量在2002~2006年間就翻了一番,其他能源密集型工業的情況也與此類似。重工業行業過于分散也不利于行業總體能耗效率的提高。

三、基于以上分析,我國開放經濟條件下環境財政政策的完善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促進經濟結構調整;2.促進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3.理順資源能源價格和環境成本。具體政策包括:

(一)構搭建環境保護財政制度體系框架

1、構建資源環境產品定價制度,將資源環境產品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體現在現行價格體系中。

2、構建綠色財政收入制度,包括建立環境稅、資源稅與消費稅等稅制綠化改革等。

3、構建環保財政支出制度,優化財政投資結構、盡快實行政府綠色采購以及環境轉移支付等。

(二)建立資源環境產品定價制度

以完善水、石油、電力、天然氣、煤炭、土地等資源性產品價格為重點,改革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加快推進成品油和天然氣價格改革; 完善煤炭成本構成機制;積極推進電力價格改革;加大水價改革力度;對水、電等能源類消費品的使用采取價格累進制。在資源性產品的定價中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環境成本、資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和市場供求狀況,充分發揮價格在配置資源性產品中的重要作用,鼓勵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完善包括排污費在內的相關環境收費制度。

(三)建立綠色財政收入制度

1、綠化現行與資源環境相關的稅種

逐步優化調整生產型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體系, 改變稅收和財政收入過度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資源能源等生產要素擴大再生產的局面。倡導適度消費,繼續擴大對奢侈品、一次性消費品征收消費稅的商品范圍,加強對一次性餐盒、大排放量汽車、汽油等消費的調節力度。逐步將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納入資源稅的征稅對象。

2、盡快開征獨立的生態環境稅

加快制定和實施獨立型環境稅制度, 根據污染物排放和產品的污染性分別設立二氧化硫稅和廢水排放稅等稅目,以調控生產者的污染排放行為, 并作為政府間稅權劃分方面的改革試點。

3、全面實施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有償分配制度。嚴格完善收費制度,提高排污費、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的征收標準, 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和垃圾處理費征收方式改革,通過使用者付費吸納社會資金,充分體現資源的稀缺性與環境成本。

4、加大政策性金融融資支持力度

利用政策性銀行,來強化對綠色經濟的資金支持。開發性金融可以通過低息貸款、無息貸款、延長信貸周期、優先貸款等方式,彌補資源環境治理的基礎項目在長期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商業信貸缺位的問題。此外通過國家財政擔保,由金融機構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投資于一些周期長、規模大的環保型產業。并利用金融創新工具為環境保護產業提供具有穩定性并可以長期使用的資金。

(四)建立環保財政支出制度

1、優化財政投資結構。改變原有的投資模式,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大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重點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節能環保以及企業技術改造等領域和欠發達地區。

2、盡快實行政府綠色采購,引導綠色消費,激勵綠色產業的發展。

3、財政轉移支付應加大環境保護的權重,制定積極的國家環保公共投資政策,將環境服務均等化作為公共財政保障重點。在此基礎上,構建環保支出與GDP、財政收入增長的雙聯動機制,確保環??颇恐С鲱~的增幅高于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并將新增財力更多地用于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7)

[2]Karen Fisher-Vanden;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in China,Energy Economics,6th 2006

[3]曹洪洋譯《美國智庫眼中的中國崛起》[M]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年

[4]周力,開放經濟與節能減排的協調機制.南京農業大學,[D]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5]趙細康《產業保護與國際產業國際競爭力》.[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6]《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0~2011)》.[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篇3

[關鍵詞]環境監測與跟蹤 情景規劃 動態競爭

[分類號]G350

1 研究背景

“不論對未來的研究有多透徹,我們都無法逃脫最終的兩難境地,即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關于過去的,而所有的決定都要面向未來”。

競爭是企業所面對的永恒主題。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網絡化、信息化與經濟競爭全球化的發展,競爭環境呈動態化與復雜化,競爭形式多樣化,競爭內容立體化。Richard D’aveni提出“超級競爭”(hypercompetition)的概念,Georgy Day和David Reibstein則提出“動態競爭”(dynamic competition)概念。

無論是超級競爭還是動態競爭,均是一種動態博弈和不完全博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對日益復雜與動態的環境要素、特征、變化態勢等進行長期連續的監測和跟蹤分析,才能使企業的戰略保持動態化,這種對動態競爭環境持續監測與跟蹤是企業競爭情報工作核心與重點。而在此項競爭情報工作中,傳統的、側重于靜態的分析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對動態競爭環境的分析。因此,競爭情報工作者需要在原有分析模式基礎上選擇新的視角與方法,以對這樣一種復雜、迅速多變、而又具有多重性的競爭環境做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和解釋,對競爭條件的互動分析和競爭戰略的動態評價與選擇,并據此來選擇和制定企業競爭戰略。

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作為一種管理工具,一直被認為是一種分析與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方法?!扒榫啊币辉~的基本含義是對事物所有可能未來發展態勢的描述,既包括對各種態勢基本特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又包括對各種態勢發生可能性的描述。情景規劃以一種結構化的處理方式,將不確定性納入分析過程之中,通過揭示隱藏在不確定性背后的、影響事物發展的先決因素與各種驅動力,幫助組織更好地了解環境,從而使組織擁有并保持與持續變化的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獨特的個性,據此制定戰略與決策,引導組織中的個人行為,實現組織的共同目標。同時,“高瞻遠矚的藝術”是“情景規劃”的另一種稱謂,核心是改變組織的心智模式,既強調“長遠”,更強調“清晰”。通過這種心智模式的改變,增強組織的認知能力,以便識別意外的事件并未雨綢繆,從而有助于提高組織的適應性,也為管理者在戰略領域獲得獨特眼光奠定了基礎。

2 動態環境中的基本競爭戰略

2.1 動態環境中競爭的主要特征

2.1.1 競爭優勢的短暫與競爭互動的加劇RichardD、aveni指出,動態競爭環境中,競爭優勢正以逐步加快的速度被創造出來和被侵蝕掉,企業對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全神貫注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動態環境中,優勢迅速轉換是一把雙刃劍,變化既為希望努力創建新的競爭優勢的企業提供了機遇,但隨著環境迅速變化,剛培育的新優勢又會成為企業發展桎梏,這就是被經濟學家稱之謂的“復仇女神法則”,即“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由此可見,動態環境中,企業要想獲得長期發展,不應以獲取持久競爭優勢為出發點,而應不斷自我否定,不斷領先其他競爭對手,追求一系列暫時優勢。同時,動態環境中,隨著競爭優勢的快速轉換,競爭對手間互動加劇,互動性成為影響企業戰略的決定因素,競爭規則因競爭互動而被改變,任何基于先發制人的競爭優勢都有可能被競爭對手的快速反擊行動所擊敗。

2.1.2 競爭界限模糊性與競爭對手不確定性

動態環境中,各種不確定因素是任何個人所不能有效控制的。隨著競爭的動態化,競爭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競爭對手也變得越來越難以確定,越來越難以預測。在企業戰略決策中,過去的經驗、當前競爭態勢及未來的環境變化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直接決定競爭的主要對手和關鍵領域。環境的復雜性、動態性及未來發展所呈現出的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企業競爭范圍擴大和競爭領域拓展,尤其是隨著網絡化發展,企業競爭甚至跨越行業界限,競爭邊界日漸模糊與虛化,很難對復雜、迅速多變而又具有多重性的競爭領域作出恰如其分的描述與界定。在此環境中,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在不斷發生變化,經常有“不速之客”加入到競爭行列中。同時消費者的需求直接決定競爭對手的變化,直接導致競爭對手的難以確定。

2.1.3 競爭的對抗性與動態性動態環境中,企業作為一種復雜自適應系統,隨著環境的動態、復雜、無序變化而變化,由于外部力量和組織行為的交互,產生越來越復雜的相互作用,以此來指導企業內部環境的急劇變動過程中企業針對其競爭對手的市場行為。同時,動態環境中的競爭整體行為不同于相對平穩環境中的行為,呈現出高對抗性與動態性,強調企業間的競爭是一種動態的、變化的過程,這與競爭環境的多變和難以預測是相適應的。首先,體現在時間概念上的動態性,企業與競爭對手的競爭互動相互轉換,一直會持續,直到企業間的動態競爭結束;其次是空間上的動態性;再次是競爭形式上的動態性。

2.2 動態競爭環境中企業基本戰略模式

戰略就是從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中發掘機遇,只有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思考企業戰略才更具意義。當前,動態環境是決定企業戰略的核心要素。在此環境中,企業間的高強度激烈競爭,使得任何一種競爭優勢都是暫時的、不可能長久保持,每一個競爭對手都在試圖不斷地建立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通過自我否定來領先競爭對手。因此,需要一種動態的競爭戰略――一種能對競爭對手反應、客戶需求變化及競爭環境的變幻莫測做出有效反應和調整的戰略。動態競爭戰略就是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在對環境和自我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選擇組織的發展方向,是企業選擇自己的跑道,不斷創新突破,超越自我的過程。

動態競爭環境中,經營策略與風險密切相關。無論企業對競爭行為做出的反應是采取創新戰略(價值創新戰略)、先發制人戰略,還是采取向競爭對手發出信號策略、承諾策略等,企業戰略都需要以動態的形式來進行,并在企業內形成動態戰略能力。企業動態競爭戰略要求企業采用新的戰略方法和戰略思維,重新對戰略過程與模式做出新的選擇,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環境變化要素分析直接影響與決定最終戰略選擇的成效。在動態環境中,競爭戰略的制定過程并不是完全線性的過程,而是復雜的交互過程,其中環境信息是整個競爭戰略制定交互過程的基礎與核心。

動態競爭環境中,企業真正的戰略能力必須能夠經受住長期和動態環境的考驗或檢驗。這是因為,企業的成功或戰略能力的獲得不能夠只是依靠某個時點的定位(市場定位或資源定位),而是應該從長期來看

企業的總體經營績效或表現。企業如果不能培養其有效的環境監測、跟蹤與分析能力來及時、有效地分析環境變化、適應時間的發展,最終將會失去其生存的基礎。只有具備很強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能力的企業,才能夠使它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隨時間變化而改變,并且能利用新的市場機會來培育戰略能力的新動力。

3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式

3.1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思路

由上述分析可見,動態環境中,競爭戰略的制定與選擇是以環境的監測與跟蹤為基礎的。連續的環境監測與跟蹤是判斷環境變化、競爭態勢、行業發展和對手行為的確定性依據。只有通過跨越時間維度的、持續的跟蹤監測,才能及時察覺環境中的各種變化特征與信號,才能及時發現行業發展趨勢,發現競爭的發展趨勢和規律,預測未來競爭態勢,揭示其競爭制勝的戰略目標與戰略意圖。

“五色之變,不可勝觀”,基于情景規劃,通過監測發現隱藏于紛亂復雜的環境發展變化表象的內部驅動力因素,建立對這些因素的確定性認知,進而重點對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進行持續跟蹤,更能有效、準確地把握環境發展變化規律,能夠體驗到環境的發展、變化的各種可能性,并掌握某一種戰略或一套戰略選擇所帶來的競爭性沖擊或影響。

依據情景規劃法的基本特點,結合環境監測與跟蹤的基本流程,可以構建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思路框架,如圖2所示:

由圖2可見,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是一個持續、循環、螺旋上升的過程。這個過程以企業的發展目標與戰略愿景為起點,始于環境信息的搜集與獲取,此環節為環境監測與跟蹤的信息源。在此基礎上,情景規劃與競爭態勢描述是此流程的核心與關鍵環節,一方面通過基于情景規劃的信息分析獲取動態環境中影響企業競爭的關鍵性驅動因素,為進一步持續的監測與跟蹤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情景規劃所描述的競爭態勢為企業的動態戰略制定提供支持。而環境的特點決定企業在動態戰略的選擇與實施中,依然需要對環境變化作進一步的監測與跟蹤,以此形成一個全面分析因果鏈。

3.2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模式

在競爭情報實際工作中,根據情景規劃的特點,動態環境的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式如圖3所示:

根據圖3可見,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式是一個系統的、反饋迅速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兩個環節發揮著重要重要。

?信息的搜集、獲取是整個環境監測與跟蹤的基礎。情景規劃是根據環境的現實信息,結合行業及環境的歷史演變規律而進行的。對反映競爭環境動態變化、發展及其相互聯系的信號或信息的搜集與處理,既為情景規劃過程提供信息資源,又是環境持續監測與跟蹤的重要環節。同時,信息的收集與獲取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并與環境監測跟蹤的各個環節保持實時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構成了一個多循環的有機體。

?情景規劃與競爭態勢描述是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的核心。此環節中,參與到情景規劃中的人員不僅僅是競爭情報工作者,包括企業戰略決策制定者、各主要部門的管理者,甚至還包括基層員工、外部專家等。在這個互動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內容:①問題界定與背景分析;②根據所獲信息,確定聚集問題與時間范圍,思考決定未來環境發展的可能因素,界定關鍵要素;③對情景變數予以分類、評量及選定,設計情境組合;④分析、闡釋及選定情景組合;⑤比較評估企業在各情景環境中的適應性;⑥提出創新的、發展性的策略、思路,提高組織的適應性。

在此過程中,情景規劃將信息分析與戰略決策融合在一起,使兩者成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景規劃的優勢,通過更接近于一種虛擬性身臨其境的情景模擬和角色互動,根據所獲得的環境動態變化信號與信息,在問題沒有發生之前,想象性地進入到可能的情景中預演。根據企業和行業及宏觀經濟的歷史演變規律,結合大量數據分析,將未來可能發生的幾種情景預演出來,并根據預演的情景分別制定應對的解決方案和資源準備的規劃方法。情景是一種機制,能夠產生與決策相關的信息。但戰略的制定絕不是僅依賴于某一種情景,參與人員會同時針對多種不同但可能性相當的未來情景,給予同樣權重的考慮,同時兼顧計劃的價值與風險。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向企業高層管理者描繪出一個全面的、動態的競爭環境圖景,使管理者能夠充分地、準確地評估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競爭對手實力和外部環境所蘊藏的各種機會和威脅,從而制定出一種既重點突出,又保持一定彈性,既詳細精確而又具有靈活性的“以情景為基礎的戰略”。

4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機制分析

“預則立,不預則廢”。動態環境中,競爭戰略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時間在先,更取決于對環境發展變化的有效預測?;谇榫耙巹澋膭討B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式正是著眼于競爭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在環境變化與發展信息獲取基礎上,通過情景規劃為基本監測與跟蹤加入了新的“未來記憶”,使企業能夠對當前的和未來的競爭環境的各種微弱變化信號進行有效的判定,分析、預測和把握環境發展變化趨勢,為企業在競爭中戰略決策與戰略行動提供服務。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型在競爭情報工作中的實踐的有效性,主要取決于此模型中的如下運行機制:

4.1 多重反饋與循環路徑

傳統環境監測與跟蹤模式中,雖然信息反饋是其主要環節,但也僅是一種單路徑反饋,是一種線性思維基礎上的反饋過程。在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型中,信息反饋是一種多重路徑的反饋,既有基于驅動因素的持續監測與跟蹤,又有基于戰略制定的環境信息持續反饋。在此多重路徑中,對未來環境的變化、發展從單純臆測轉變為有理有據的思考,從生搬硬套到富有靈活性,從線性思維方式轉變到發散思維方式,從而使整個環境監測跟蹤與競爭的高對抗性、互動性相匹配。

4.2 圍繞情景規劃展開情報活動

不同于傳統的監測與跟蹤的線性路徑,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式改變了傳統戰略流程,是以情景規劃為主導脈絡,情景規劃是整個過程的核心與關鍵環節。圍繞情景規劃所展開的環境監測與跟蹤活動,既可以發現動態競爭環境中的關鍵驅動因素,為進一步持續環境跟蹤提供重要依據與線索;又可以基于情景規劃所形成的競爭態勢描述,設想未來可能發生的多種情景,有助于建立健全的決策機制。

4.3 角色扮演與競爭模擬

傳統的環境監測與跟蹤往往根據過去、現實的信息進行線性思維推理,是一種靜態分析方法,無法適應未來變化莫測的競爭環境?;谇榫耙巹澋膭討B環境監測與跟蹤基本模型中采用的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法對將來環境變化、競爭態勢進行動態演繹,以現實為基礎,模擬追蹤各種競爭因素的變化,從而得出對未來的預測,并從中形成決策。伴隨著信息技術、通訊技術與

計算機技術發展,可視化、智能化等技術已逐步應用于情景規劃中,有效地利用可視化技術將所獲取的有關競爭環境信息流程直觀地展示出來,不僅可以解決信息過載現象,還可以更好地展示各要素之間的關聯,從而可以展示情報過程完整的思考程序和特定結果的來龍去脈,幫助企業規劃、管理和分析情報。

4.4 信息獲取與信息分析有機融為一體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模式,改變了常規模式以環境信息收集與獲取為主、與信息分析相分離的狀態。而是將兩者有機地融合于一體,在信息獲取的同時,運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對信息及時分析,并利用其結果,一方面為進一步環境持續跟蹤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則是直接為戰略決策提供信息支持。這兩方面功能相得益彰。

4.5 企業心智模式的改變

基于情景規劃的動態環境監測與跟蹤模式不僅僅是為了幾個未來環境可能發生的情景作出的規劃,如果它不能影響決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導組織決策與思考方式的變革,其價值就大打折扣。此模式不只是一種環境監測與跟蹤的工具、方法,它更是一種使心智保持開放狀態的組織學習方式,是一種對管理者思維的獨特修煉模式?;谇榫耙巹澋膭討B環境監測與跟蹤模式為企業戰略決策提出了創新理念:①要綜合考慮環境各方面因素、先決因素以及變化信息;②理解什么是已經發生的變化;③把未來和現在有機地聯系起來;④全面分析環境發展變化因果關系;⑤在因果關系中搜尋、發現關鍵驅動因素和最佳主題;⑥研究出正在或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出與企業目標與愿景有關的整體描述;⑦發現其中的機遇,在組織中進行原型開發、設計與模擬,并不斷嘗試、測試、修正。

參考文獻:

[1]SherWood D.系統思考(第2版)邱昭良,劉昕,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8

[2]Dreyer B.Grnhaug K.uncerlainty,Flexihility,and Sustained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4):484-494

[3]D’Aveni R A.超優勢競爭――新時代的動態競爭理論與應用,許梅芳,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5

[4]DayG s,Reibslein D R,GuntherR E.動態競爭戰略,孟立慧,顧勇,龍煉,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1-10

[5]黑伊登情景規劃邱昭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13

[6]馮桂平動態競爭條件下的企業間競爭行動特征研究科技與管理,2009,11(6):96-99

篇4

關鍵詞:民營 軟環境 政策選擇

一、政策選擇與民營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正確理解民營經濟的內涵

關于民營經濟的內涵,理論界有很多觀點和文獻表述,爭論不一,但就民營經濟得本質來說,所強調的是經營主體,不是所有權主體或產權主體,即它強調的經營主體是“民”而不是“官”。這里的“民”應該是“民間”,而不是“國民”,因為如果理解為“國民”的話,就必須將外資經濟排除在民營經濟之外,顯然,這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應該將“民”理解為“民間”,凡屬民間經營而非國家直接經營的經濟都屬于民營經濟范圍。民營經濟相對的范疇應該是國營經濟。

(二)政策選擇與民營經濟發展的關系

政策是政府為推動和協調經濟發展、調控經濟運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經濟布局、發展和調控等,禁止、價格、費率、信息和產權等政策工具的組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為既定的政策方案,政策選擇實際上就是要找到最恰當的政策方案來調節宏觀經濟目標。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方案是被抽象和提煉了的政府對民營經濟以及市場理念、態度、行為方式與方法的總和。政府對待民營企業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決定了其能否順利地獲取各種生產要素、如資金、土地、原材料、高素質人才等。政府作為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者、供給者、維護者和監督者,及時有效地做好政策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民營企業融資難,金融服務業欠發達

目前,民營企業存在資金短缺問題。民營企業籌資渠道主要是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自籌資金非常有限,很難保證民營企業高速度發展。銀行貸款對民營企業來說,融資機會少、規模小、成本高,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得到銀行貸款更加不易。融資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從融資難的原因來看,融資成本高昂、缺乏融資渠道、銀行創新服務不足、選擇比例較高,擔保機制不完善和難以直接融資也是重要原因,在優惠政策最薄弱的環節方面,融資政策位列第一。

(二)民營企業專心難,公共服務滯后

民營企業的社會公共資源缺乏,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政府公共服務覆蓋面小,行業協會改革滯后,服務行為不規范等現象依然存在,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為民營企業發展規劃提供專業市場調研、技術、信息及管理、咨詢和顧問等服務的營銷機構和中介組織的針對性較差,民營企業普遍反映他們難以找到有效的社會服務平臺,難以獲取所需要的有效信息,尤其是鄉鎮小型微型企業,很難及時獲得各類市場信息,很難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公共資源獲得的有限性,可享受公共服務的不公平性,加大了民營企業運營經濟成本,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壯大。

三、民營經濟發展與環境的政策選擇

(一)加大政策創新力度,營造優越政策環境

當前,國家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給民營經濟發展在用地、信貸等方面帶來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朝陽市應在出臺政策上求突破,制定出臺更加優惠,力度更大的扶持政策,營造優越的政策環境。

1、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政策。要制定地方市場準入政策,編制“鼓勵、允許、限制、禁止”民營經濟市場準入的產業目錄,對民營經濟投資進行引導。通過放寬市場準入領域、降低準入條件、暢通民間投資進入途徑等,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電力、石化、鐵路等壟斷行業、現代服務業和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2、進一步寬松稅費政策。盡管國家稅收政策是統一的,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都有讓利于企業的做法,如天津出臺了9項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煙臺市國稅局取消了16項民營經濟減免稅審批項目,對6個減免稅項目由審批改為事后備案,在稅收政策上,要給予民營外貿企業真正的“國民待遇”,并盡可能簡化出口退稅等相關審批手續。

3、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政策。各級政府應積極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和歸國留學生等各類人才到民營外貿企業就業和創業并給予相應的政策優惠;對企業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國外智力引進及各類優秀專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選拔等方面逐步與國有企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定期舉辦民營外貿企業人才招聘會,有計劃選送優秀民營外貿企業主到有關院校進行培訓,或組織民營外貿企業家出國考察和開展國際交流。

(二)強化政策落實到位,確保經濟發展實效

1、完善部門配套政策。切實做到放開領域、放寬條件、放手發展,工商、財政、稅務等有關部門要集中人力,在大量調研與協調工作的基礎上,從放開經營領域、實現市場公平準入、加大財稅和融資支持力度方面制定配套文件,公安、物價、金融、商務、農業、勞動保障等部門都應進一步完善“全程、限時辦結”制度,真正將措施落到實處。

2、完善一視同仁的政策待遇。明確政策共享的原則,規定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之下,凡是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的優惠政策同等適用于民營企業,同樣適用于本土企業。建議推行優惠政策共享,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將已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園區采取同樣的政策進行扶持,進而實現主導產業突出、集聚效應明顯,形成區域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

篇5

【關鍵詞】循環經濟 政策

一、曲靖市經濟發展現狀

曲靖市是云南省一個快速發展的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大關,達到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11381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8.6億元,增長6.5%,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8.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54.6億元,增長14.7%,其中工業拉動GDP增長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1.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4.1%,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1%。2008年以來,全市工業經濟繼續保持著平穩增長的良好勢頭。據市經委提供的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完成工業現價總產值436.9億元,同比增長22.5%;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7.86億元,同比增長13.5%;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產值291.3億元,同比增長23.7%;規模以上非煙工業完成總產值303.27億元,同比增長23.4%,社會經濟較同期有較快的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發展循環經濟是曲靖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1、工業現狀要求發展循環經濟。曲靖市作為云南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化建設走在全省的前列,但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初級產品比重大,技術滯后,裝備水平低;清潔生產尚未普遍推行,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資源總量人均占有量較少,時空分布不均。

2、工業化水平決定必須發展循環經濟。2007年,曲靖市經濟總量為650.4億元,人均GDP達到11381元,折合1660美元。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理論,曲靖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后期的開始階段和經濟增長的起飛階段,進入了以結構快速變動為特征的大眾消費時代。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面對這種情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

3、經濟增長的特點決定必須發展循環經濟。長期以來,曲靖以重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僅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更增加了生態環境建設的難度。據估計,未來一個時期內,國內投資和消費都將對重化工產業形成強大的需求拉力。在投資領域,城市化建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將對重化工產業形成巨大的需求。在消費領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將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車、住房等方面,對能源、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工等“兩高”產品的依賴性將會加強。而曲靖市確立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對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都很大,吸納就業人員有限。因而,曲靖市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

三、曲靖市循環經濟的成功實例

1、云南弛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此企業是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主要項目有三個。一是粗鉛冶煉技術采用頂吹沉沒富氧熔煉技術,粗鉛綜合能耗從635.4Kg標煤/噸下降到422.9Kg標煤/噸,煙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達到7%~13%,采用兩轉兩吸制酸工藝生產硫酸,尾氣二氧化硫濃度降至最低。二是余熱發電工程。利用4臺余熱鍋爐回收高溫煙氣中的熱量,配置10MW蒸汽發電機組發電6216.6萬KWH。發電后的低壓蒸汽供鋅冶煉加熱、洗浴等生活用熱。三是廢渣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年產出12萬噸含有硅、鈣、鐵的無害渣用于水泥制造的配料加以循環使用;年回收8200噸二氧化硫濃度富集后并入常規制酸車間,實現資源化利用。

2、云維集團。此企業被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企業,在等量淘汰和替換的前提下,采用先進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5米大型側裝搗固焦爐及首套焦爐煤氣制甲醇技術,建設國內大型煉焦行業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可以節約標煤38.6萬噸/年,節電1980萬千瓦時/年,節水232萬噸/年,節省選煤介質5000噸/年,替換優質煉焦煤57萬噸/年,減排粉塵30.5萬噸/年,減排廢水114萬噸/年,減排COD2500噸/年,減排廢渣2.1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9.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硫340噸/年。此外建設采用氨―肥法脫硫技術的鍋爐煙氣設備,減排二氧化硫1529噸/年,消化合成氨或焦化生產中產生的廢氨水6500噸/年,削減氨氮390噸/年,副產硫酸氨3000噸/年,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其他還有越鋼工業循環、宣威磷電有限責任公司磷電礦一體化、曲靖化學有限公司“三氣二渣”節能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實例。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極大地實現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四、曲靖發展循環經濟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高。在微觀層面上,要求企業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全過程實現減量化;在中觀層面上,要求延長和拓寬生產鏈條,促進產業間的共生耦合;在宏觀層面上,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地區布局進行調整,協調好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資源循環利用。既不能把發展循環經濟局限于“垃圾經濟”或“廢物回收利用”,也不能把發展循環經濟泛化。

2、企業普遍規模小,發展循環經濟缺乏規模支撐。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實踐表明,只有實現規模經濟,循環經濟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幾年,曲靖市通過關井壓產、打擊私挖亂采、取締關閉“五小”企業、扶優扶強等措施,使一些相關行業和產業得到了明顯的發展,但需要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

3、發展循環經濟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相關的技術支持。目前曲靖市應著重發展減少資源和能源投入的技術、產品長期使用的技術、循環再生利用的技術、減少廢棄物排出的技術、生產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技術等五種循環利用技術,積極推動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在循環技術開發方面的協作,促進有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4、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缺乏政策法規保障。不同的企業都是單個經濟利益主體,對新技術的試用所承擔的風險和基礎設施投資都較大,使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政府應投入適當的資金以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的頒布并即將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實施,我市應盡快出臺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

五、曲靖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考核評價體系。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循環經濟有效的領導、協調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和科學考核機制,把循環經濟工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健全循環經濟責任制,把發展循環經濟的責任納入各工作崗位的職責中,納入各單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中。在經濟核算體系中,完善能源、水、原材料使用的計量、記錄、報告、獎懲等管理制度;按照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的通知,將節能、節水設備納入政府采購目錄。

2、完善法規標準,進一步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加強對循環經濟理論、政策、措施和法規、制度以及切入點的研究,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和宏觀指導,逐步形成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和基本措施,使發展循環經濟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逐步建立健全清潔生產、節約降耗、綜合利用及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監督檢查和考核辦法,使監督檢查與考核制度化、規范化,并加強對已出臺的規劃、辦法和有關政策的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

3、搞好中長期規劃,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編制各類規劃,抓緊編制涉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節水、節能、新型墻材等各個領域的專項規劃。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逐步摒棄過去過度依賴資源開發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作用。

4、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構建循環經濟發展基礎。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積極推進信息化,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和技術。根據國家、省出臺的政策,結合曲靖實際,研究制定《曲靖市優先發展的資源綜合利用重點領域與重點方向指南》。根據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優化產業布局。

5、完善激勵政策,建立嚴格的資源節約管理制度。貫徹落實國家對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制定清潔生產表彰獎勵辦法,引導、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向循環經濟領域投資。進一步建立健全單位能耗公報制度,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建立重點行業新建項目、重點耗能產品和新建建筑市場準入制度以及高耗能企業節能審計制度;強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推行強制性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嚴格執行設計、施工、生產等技術標準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堅持引進技術與消化、吸收、創新相結合,加強資源節約技術的科技攻關及產業化示范。加快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在資源節約、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應用,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6、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循環經濟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體系。曲靖的循環經濟建設必須針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基本矛盾,以生態規律為指導,圍繞產業結構的生態轉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使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中的各個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實現環境資源的有效配置。逐步建立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綠色服務業體系,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根本轉變,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模式,構建不同產業體系之間的循環和共生體系。建立發達的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產業體系,使區域內的“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轉動起來,形成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并與可持續生產模式對接,構成區域經濟的大循環。

【參考文獻】

[1] 馬凱: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在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

[2] 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中國環境報,2003-11-15.

[3] 鄧聿文:建立循環經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J].發展, 2006(6).

[4] 時璐、劉滿福:建立循環經濟的法律保障[A].中國環境保護優秀論文集(上冊)[C],2005.

[5] 陳賽:循環經濟及其法律調控模式[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篇6

一、青海省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波特模型分析

(一)模型構建

在行業競爭結構分析方面,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被譽為“現代競爭戰略之父”。波特認為,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受制于其所處行業的盈利能力,而一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又受該行業競爭力的影響。通常一個行業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主要取決于五種競爭力量,即:行業的現有競爭者、潛在的行業進入者威脅、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買方的力量)和賣方議價能力(供方的力量)。企業通過綜合分析這五種力量的狀況和強度,進一步了解目前企業所處行業的競爭狀況,為企業今后的發展戰略提供一種理性的選擇。

依據波特的競爭力理論,青海省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波特模型構建如下:現有競爭者為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即近期將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基金業、證券業、信托與租賃業等替代品的威脅;面臨資金供應商和客戶的買賣雙方的力量。

(二)模型分析

1、行業的現有競爭者(Intensity of competitive rivalry)。青海省地方性銀行現有的競爭對手包括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新近設立的股份制銀行以及信托公司、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新興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在青設立分支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斷涌現,加上原本就市場份額龐大的國有商業銀行,省內地方性銀行的競爭環境愈加激烈。

(注:在青海省內金融機構,全國性大型銀行包括: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地方性銀行包括:青海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股份制銀行包括: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西部礦業集團財務有限公司、五礦國際信托有限公司)

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反映了銀行業的競爭狀況,而存貸款市場的業務份額則反映了銀行業競爭程度。我們選取存、貸款總額及占比、利潤總額及占比這幾個指標進行分析(見表1)。截至2013年6月末,全國性大型銀行在存、貸款總額在全省銀行業競爭中占絕對優勢,分別為75.05%和76.52%,利潤總額占68.66%;目前在青設立的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總額分別占2.97%、3.12%,利潤總額占1.93%;地方性銀行的存、貸款總額分別占19.71%、14.01%,利潤總額占14.91%,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占比僅為全省金融機構存貸款總額的1.24%和0.56%,利潤總額卻占到全省金融機構利潤總額的10.25%。

2、潛在的行業進入者威脅(Threat of new entrants)。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核心行業,銀行機構的發展始終面臨著其它潛在進入者的威脅。從我省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股份制銀行在我省的市場份額較小,但新設立不到兩年時間,存、貸款余額及利潤總額便占到全省份額的2%以上,足見其迅猛發展勢頭,且股份制銀行在全國經營多年,以其靈活多樣性的服務贏得了較好的口碑,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股份制銀行的進駐,給青海省銀行業注入了活力,但也對省內全國性大型銀行和地方性銀行造成了沖擊,不僅瓜分了其市場份額,還吸引了其大批業務骨干。在可見的未來,還將有更多股份制銀行將在青海省設立機構,這將從根本上改變省內銀行業競爭主體結構,使原來主要由四全國性大型銀行與地方性銀行構成的二維主體競爭演變為加入股份制銀行后的三維主體競爭。

3、替代品威脅(Threat of substitute products or services)

(1)融資渠道的增多影響銀行的存貸款業務。在過去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下,銀行貸款是企業唯一的融資渠道。直接金融發展后,企業除采取信貸融資外,還可采用股票、債券、票據等融資渠道。直接金融的發展也影響了銀行存款。經濟主體除持有現金與銀行存款外,還可選擇股票、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投資基金等金融資產。

(2)基于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銀行組織職能和形式的變化。在金融行業內部,由于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的普及,信息處理和傳遞能力大大提高,導致不同金融組織原有的成本優勢界限不再明顯,機構內部原有的分工格局發生變化。競爭者從集約化經營的角度出發,勢必會減少物理網點的建設,轉而借助網絡技術,吸引和培育一批高素質、高層次的消費群體。省內地方性銀行在這一點上尤顯不足,物理網點數量不如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網絡服務手段尚未運用。而在金融行業外部,非金融性的電子科技公司,也可從為銀行提供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轉變為自身開始承擔部分銀行業務。一些大的零售商和電商,通過對客戶采取分期或延期付款,正在逐步吞噬銀行的短期放貸市場。所以,未來銀行的競爭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金融產品的創新和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銀行服務網絡化的競爭。

4、資金供應商和客戶的實力(Bargaining power of suppliers; Bargaining power of customers)。對銀行業來說,比較特殊的一點是:從貨幣和資本的角度來說,供應商和客戶是無法截然分開的。我省銀行業貸款規模增速高于存款余額增速表明,存款人對利率變動及創新金融工具的反應越發敏感,隨著金融市場日益繁榮,金融產品選擇范圍更加廣泛,股份制銀行品種多樣、期限靈活、操作便捷的各類理財產品吸引了優質存款人更多的目光和資金,這將使省內地方性銀行越來越難以獲取資金。地方性銀行主要服務的農村信貸市場信用環境普遍弱于城市市場,更加削弱了地方性銀行的競爭力。

總之,一個優質和穩定的存款客戶群體能夠給銀行帶來大量和穩定的營運資金,一個優質的貸款客戶群體可給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優質的存貸款客戶群體是銀行業競相爭奪的資源。

(三)結論 小結

1、競爭格局有所變化。省內地方性銀行原本就面臨資金規模龐大的全國性大型銀行的壟斷局面,未來將會面對更多經營靈活、金融產品股份制銀行、甚至外資銀行的競爭。

2、股份制銀行成為省內地方性銀行最大的潛在競爭者,競爭格局已初步形成。

3、銀行業受到傳統銀行機構以外的其它金融機構,如證券基金業等的競爭與挑戰。直接金融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促使股票、債券、信托等融資工具替代部分銀行信貸融資,另一方面經濟主體的金融資產選擇也呈現出證券化趨勢。

4、由于銀行業客戶和供應商的雙重身份,利率管制既使銀行在對待客戶――無論存款客戶還是貸款客戶的侃價能力方面保持了較大的自,在競爭環境中處于有利地位;又由于社會法制的不完善使經營效益不高的貸款人缺乏社會誠信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總之,金融市場日益繁榮、客戶選擇能力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地方性銀行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管理、強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充分利用本土化優勢,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競爭政策效應理論綜述

(一)銀行業競爭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與壟斷市場相比,更大的競爭會給銀行業帶來一些正面效應。然而,考慮到銀行業的特點,競爭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如關系型貸款的減少,實力較弱的風險管理,危及金融穩定等。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銀行競爭帶來的影響。

1、銀行業競爭帶來的正面效應

一方面,無論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是眾多發展中國家,與其他行業相同,更激烈的競爭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金融產品的差異化和創新。更具競爭力的銀行系統為獲得競爭優勢,金融機構變得更有活力,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提高金融產品的質量。

另一方面,充分競爭可以幫助消費者減少財務費用。貝??疲˙esanko)和賽科爾(Thakor)在1992年的研究中發現通過放寬準入壁壘之后,均衡貸款利率下降,存款利率上升。然而,根據2005年針對歐洲、北美、遠東在內19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銀行業報告,許多金融產品仍然表現出較大的價格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不完全競爭導致的結果。同樣,由于不完全競爭的銀行業,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的價格是相當高的。2008年貝克(Beck)等人的研究顯示,在喀麥隆開立銀行帳戶要求存入至少700美元,這筆金額高于該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為了幫助消費者獲得合理的金融服務價格,應當允許更大的競爭來促進銀行業發展。

2、競爭對銀行業穩定的負面效應

(1)關系型貸款下降導致效率降低

關系型貸款是指銀行和債務人之間的長期信貸關系。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長期的信貸關系建立在二者長期信息交流基礎之上。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將幫助銀行擺脫效率低下的單次合同,從而有助于改善銀行資產質量和銀行體系的穩定。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通過建立長期的信貸關系,銀行可以從借款人獲得必要的屬性信息,并開發針對特定行業的專業知識,更準確地評估特定借款人的信用風險。

與企業著眼于當前價值的特性相比,當銀行提供貸款給企業,銀行更注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對于企業來說,雖然在短期內沒有足夠的抵押品,但通過關系型貸款可以得到低利率貸款。

有研究表明,一旦銀行間的競爭過于激烈,銀行可能會不太傾向于投資關系型貸款。拉詹(Rajan)在1992年的研究顯示,在美國,一些銀行機構密集的地區,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唯一的解釋是,在一個壟斷的市場,銀行有可能提供關系型貸款,以期獲得從不斷發展中的新企業的長期利潤。

此外,隨著銀行業的競爭愈加激烈,銀行更樂意提供風險更小的結算交易服務,而不是關系型貸款與短期貸款。因為當越來越多的銀行進入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所有的競爭對手將嘗試使用新的技術來獲得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利潤下降,銀行沒有多大的激勵機制為中小企業和窮人提供貸款。事實上,有證據表明對美國,歐盟和一些新興市場,銀行業競爭激烈導致中小企業更少獲得貸款(伯杰,米勒,彼得森,拉詹和Stein,2005)。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由于金融機構薄弱,信息不暢和體制基礎設施不健全以及貧困,隨著競爭的加劇,金融為中小企業和窮人提供服務的機會越來越少。(森古普塔,2007年)

(2)風險管理減弱產生脆弱的金融穩定性

首先,銀行業競爭激烈,銀行往往傾向于高風險的投資。據Repullo(2003年),銀行在作出投資決定時,他們通常有兩種資產的選擇。一種是賭博高風險資產,另一種是低風險的穩健型資產。研究表明,如果沒有資本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有的銀行會傾向于選擇賭博的資產投資。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無法在壟斷市場獲得貸款的高風險借款人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貸款,銀行信貸總額增加,但會顯著降低銀行信貸資產質量,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將被破壞。

其次,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銀行將失去動力來審慎評估借款人的信用質量。Cetorelli和Peretto(2000)發現,當銀行業的競爭加劇,“搭便車”現象便顯現出來。原因是,銀行往往依賴其競爭對手的決定來評估借款人的信貸資質。當一家銀行提供貸款給客戶,其他銀行就會把這個客戶作為一個合格的借款人。這樣一來,他們可以節省用來收集信息和評估客戶的成本。此時,作為理性的決策者,每家銀行將依靠其他銀行判斷借款人的信貸質量,而不是依靠其自己的獨立評估。喪失獨立自主評估客戶信用資質的動力,將會導致銀行業的穩定性整體下降。

第三,銀行業的競爭將降低銀行的特許權價值(charter value),從而加劇銀行的風險偏好?;?990)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許多銀行破產的原因在于銀行業市場競爭的加劇,銀行特許權價值的下降。因為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銀行也沒有足夠的激勵,以避免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銀行的特許權價值有正相關關系,而與銀行資本與銀行風險呈負相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可以刺激銀行采取審慎的操作,從而降低了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三,優化銀行業的競爭政策

首先,由于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可以刺激銀行改善其風險管理,政策制定者需要完善銀行業的進入管制,從而使銀行的特許權價值的行業,同時盡量保證客戶得到金融服務,合理的價格。

其次,政策制定者可以促進市場的信息透明度,這意味著大大提高數據的金融服務,使用戶可以有足夠的信息來評估不同的金融服務的成本。

最后,在快速變化的銀行業,需要保持靈活和調整競爭政策和程序。單從一個單一的概念來分析競爭力,或只專注于一個效果,這種做法是不充分的,決策者必須考慮一個更廣泛的目標,如經濟效率、如何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境等。

總而言之,要適度平衡銀行業競爭和穩定。一方面,政策制定者不應該過于注重市場結構因素,如市場集中度,銀行的數量等。另一方面,關鍵的一點是要建立一個監管體系,包括資本要求,信息共享,市場準入的法規,這將有效地促進銀行業發展。

參考資料

1、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4年《競爭和金融穩定性》 Journal of Money, 第363-2期, pp. 453-80

2、Beck, Thorsten Asli Demirguc-Kunt, and 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銀行業為普眾服務?進入銀行業的障礙》,世界銀行金融評論,2008年。

3、Besanko, David A., and Anjan V. Thakor, 1992年《降低銀行業監管:降低銀行業準入門檻的分配性結果》,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第16期, pp.909-32

4、Repullo, Rafael, 2003年《資本充足率要求、市場力量和銀行業風險管理》CEPR Discussion Papers 3721, C.E.P.R. Discussion Papers.

篇7

關鍵詞:縣級環境監測站 計量認證 方法

為了更好地推動縣級環境監測站開展計量認證工作,我國在2006年頒布了最新的《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標準》。在新準則中,廣泛吸收先進的國際化標準與經驗,結合我國檢測市場、環境監測站的實際情況,提高質量管理的重視程度,要求環境監測站的一切管理工作按照規范執行,進一步提高質量水平。以下將對具體方法進行分析:

1、強化基礎文件的痕跡化管理

在現有的《評審標準》中涉及到11個管理要素和8個技術要素,而“記錄”與“人員”則與管理要求、技術要求密切相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強化“痕跡化”管理,確保所有的管理記錄、技術記錄等充足、完整,更好地指導管理活動與技術活動的開展。

一方面,在正式評審之前,要求對管理體系的所有文件開展自我檢查,包括已經提交的申請書、現場評審資料、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等;結合單位工作的實際情況,采取一次性、全面審核方式,要求檢查過程做好相應記錄,以便后期發現問題能夠及時采取糾正措施;將審核完成情況填寫到專用表格中,如果需要提交管理評審的相關內容,就需要再次實行管理評審,注意在這一過程中保留所有資料;另一方面,強化檔案管理工作。對于一個良好的工作管理體系來說,離不開檔案管理的重要作用;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利用,是日常工作不斷積累的成果。在進行復查評審過程中,需要對檔案進行歸納整理,包括各種檢測數據、檢測報告、技術人員檔案等,遵循“一人一檔、一企一檔”原則,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的技術資料和文件管理,避免監測工作出現盲目性、隨意性,對最終計量認證質量產生影響。

2、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

對于縣級環境監測站運行來說,大部分已經構建了質量管理體系,但是結合《評審準則》的相關內容,實現管理體系的改進與優化,尤其加強對復查、擴項等環節的關注,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其一,強化工作人員的學習與培訓工作,要求全面了解《評審準則》的相關內容,尤其對出現變化的環節進行關注;結合環境監測站運行的特征,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其中的差別;根據評審準則的相關規定,重新編制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有針對性地保留質量體系中的精華內容,確保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其二,經過整理、修改之后的體系文件,必須由相關人員的落實與實施,因此開展培訓與考核,提高管理的適用性、可操作性;強化質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饋及歸檔等環節,將質量監督與管理相結合,不斷提高規避風險、預防缺陷、提高質量的能力,確保各項計量認證工作處于良性運行狀態。

3、嚴格落實管理評審手段

對于縣級環境監測站運行來說,要求站長肩負重要責任,樹立責任感與使命感。每年定期組織實行一次評審工作。一方面,對管理輸入進行評審,包括政策、程序是否適用,內外監督的審核結果、報告,針對存在問題采取的解決措施,人力資源管理狀況與人員培訓狀況,內外環境變化情況等;另一方面,對管理輸出進行評審,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狀況,針對薄弱環節的改進措施,管理評審的記錄與實際需求等。通過管理輸入與管理輸出的評審方法相結合,進一步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水平。

4、組織有效的評審活動

作為縣級環境監測站,為了更好地通過計量認證,可結合檢測工作量的實際情況,設置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根據編制的質量體系要求,獨立開展審計工作;在監測站質量管理人員的組織與配合下,確保各個審核內容、審核程序、審核進度順利開展;對于存在不合格問題的部門或者人員,及時下令整改,并采取跟蹤審計方法,直到符合質量標準為止;內部審計人員將發現的問題提交給站長,由站長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糾正措施,確保質量體系的穩定化、長效化運行。

5、提高硬件設施質量水平

硬件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基礎,對于環境監測站通過計量認證來說同樣重要。一方面,對儀器設備進行細致檢查,確保各項設備與要求相符;對于個別裝置來說,如果對監測工作的質量產生影響,需要查看其功能是否正常,并利用三色標識方法,體現驗證之后的狀態;一些設備的運行效率相對較高,對其準確性也提出了一定要求,就需要實行嚴格的檢定、校準,在運行期間進行有效的核查。另一方面,要求實驗室的環境與質量管理工作要求相符,避免由于環境條件的匱乏而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應明確劃分辦公區域和試驗區域,如果實驗區域存在有毒氣體,需要裝設高空排氣裝置,減少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廢液或廢渣,保證環境安全及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

由上可見,在縣級環境監測站的計量認證工作中,質量管理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構建以質量管理為核心的體系,樹立全新質量管理觀念,采用新方法、新手段,強化預防的積極作用。通過采取內部審核手段,及時發現質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有針對性地采取解決措施;通過管理評審方法,由站長負責對問題的確認,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科學決策,合理、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促進縣級環境監測站的健康、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周佩德.環境監測計量認證和實驗室認可合并評審的思考[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4)

[2]馮曉勤.淺談基層環境監測站如何有效實施計量認證考核[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1(3)

[3]曹芹.對環境監測站內部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

[4]楊煥軍.淺談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3)

篇8

關鍵詞:電子商務 設施 政策改革 支付系統 運輸配送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已走上良性的發展軌道,隨著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的發展與興起,在公共領域和基礎設施方面,非常突出的問題是現有環境不適應新模式的快速傳播與廣泛推廣。如何建立一個高效、快速,而且有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環境是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關系到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命題。對于電子商務的問題分析在2005―2006電子商務報告中已明確指出分為四大類:電子商務政策環境,電子商務技術環境,上下游發展狀況,企業自身能力。但本文著重從電子商務的三個技術環境展開(網絡接入和使用費高,電子支付滯留,物流很難與電子商務結合),以及國內的相關政策來解決商務問題,從而為電子商務的道路掃清障礙。

一、電子商務技術環境的介紹

電子商務是一個縮寫的術語,它是包含了基礎設施、流程和產品的復雜技術的集成。它將整個產業和局部應用、生產商和消費者、信息交換和商業活動帶入了基于因特網的國際市場。由于網絡市場和參與者的數量眾多,關系復雜,發展迅速,導致對于電子商務的概念眾說紛紜。然而理解電子商務應該考慮以下幾個要素:對傳統商務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體現方式的連續性。從這個方面切入可以清楚地認識電子商務如何滲透入國內商業活動和國際貿易的方方面面。

當前電子商務的發展要求三種設施的配套建設:技術,設施構建,網絡市場。當前日益飛速發展的科技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連接參與者與主干網的網絡供應商,電腦、手機、電視等終端設備,通過衛星、光纜等其他網絡主干的互連)流程設施連接傳統市場與網絡市場。這種設施能夠使網上支付(信用卡、借記卡、智能卡以及網絡貨幣)成為可能,同時也可以實現消費者在線購物后的發貨和配送(虛擬或實體)。協議、法律、法規構建的“設施”影響從事商業的行為以及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比如數字簽名的合法性和可用性、技術溝通、互聯標準、認證、加密、信息披露、隱私和內容法規。

二、電子商務技術環境面臨的瓶頸

發展中國家亟須解決社會經濟和法規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這樣才能趕超歐美國家的電子商務發展。盡管社會經濟帶來的挑戰的克服、解決還有待時日,但沖破法規壁壘的方法明確,容易立竿見影。網絡的低使用率、電子支付的低普及率(信用卡、智能卡、借記卡)以及繁瑣的發貨系統構成了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瓶頸。

1.網絡普及率在中國較低

(1)電信行業的壟斷市場缺乏競爭活力

目前各地信息化工程建設此起彼伏,網絡框架基本形成,但Internet應用沒有明顯地發揮外部效應,網絡建設的廣泛開展并沒有帶來規模效益、成本降低,相反,它卻要求用戶要為今后爭取合理利益而預付本不需要的投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中某些行業的壟斷抑制了公平競爭,ISP不得不為爭奪有限的用戶而惡性競爭,自身的發展舉步維艱。我國的ISP和ICP之間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ICP的服務實現了ISP資源的增值,但卻無法享受增值帶來的好處,相反每月要租用ISP網絡帶寬而增加了成本,比如一些網絡公司每月交給電信的費用甚至超過全公司經營費用的50%。另一方面,ICP提供給客戶的基本上是免費服務,上網的電話費、網絡費分別由電信和ISP收了,那么ICP的處境又怎樣?

(2)上網費用大大超出用戶承受能力

用戶上Internet須擁有各種外部設備,這便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即使是采用普及型電腦上Internet,每月開支也在幾百元以上,這對工薪階層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按照絕對的貨幣價格計算,中國人要以比美國人高201倍的價格才能買回同樣大小、流量的信息(這還不涉及信息的質量高低、有用與否),況且,我國人均收入比美國少20倍?!皳Q句話說,若按同等質量、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與美國的價格相差4000多倍。盡管已經進行了兩次資費調整,但上網費用依然使老百姓難以承受”。ITU數據表明:在不同的國家不但費用變化極大,而且ISP的收費與當地電話部門收取費用的比例變化也很大。比如,美國每月大約20美金的網費都由ISP收??;韓國每月29美金的費用由ISP當地電話部門2/3分成;在中國每月65美金的費用則由兩個部門五五分成;在巴西每月37美金幾乎全由ISP收取。更重要的是,由于在人均GDP杠桿的調解下,這種差異則非常巨大。比如網費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只為25美金,只占月人均GDP的2%;而在中國,每月的網費則占人均收入的10%。

2.網絡支付的滯后

(1)電子支付效率低下

電子商務遠程交易的復雜性決定了其需要一套覆蓋全國的征信體系,這顯然遠遠超出電子商務企業自身的承受范圍,因此第三方和政府的力量就尤為重要。到目前,只有上海等少數城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方性征信公司,對公用事業交費、銀行貸款等個人信用資料進行收集、處理,而在更多的城市,征信制度還是一片空白。于是網上購物信譽度遲遲難以確立,比如買家提交訂單后無故取消,賣家以次充好等等。這些除了有待電子認證服務管理辦法的出臺,還需要從信息流的知識產權、信息監管以及資金流的電子支付、電子發票、網上銀行與物流方面的所有權憑證的轉移等方面通過立法加以解決。信用缺失之外,在線支付率低下的另一原因是銀行界未全面參與到網上結算之中,于是導致成熟安全的協議產品和規范的缺失。近幾年,國內銀行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支付網關,依托于中國銀聯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也紛紛搭建起來,有eBay易趣的安付通、首信的易支付、易達信動的1st-pay世紀支付通、中國在線支付網的IPAY、云網的支付網關服務平臺、一拍網的e拍通等等,但多數代行銀行職能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于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項,越權調用交易資金的風險始終存在。

(2)授權和支付體制的時效性較差

除開個人貿易,電子商務帶來的完全高效和和收益的實現依賴于快速的授權、支付和金融通道的賬戶結算。網絡交易和支付機構之間的授權至少應是即時性的,從而保證數字產品的及時發貨。更重要的是,授權與最終支付間隔的時間越短,交易的效率越高,機構間帶來的風險越低。中國沒有配套的體系和完善的支付體制來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當國家對外匯使用進行管制時,完全參與國際性的電子商務所帶來的問題會很復雜。一些國家相比另一些國家對于出口商使用外匯的自由度不同。這一戰略會限制一些善于經營的小企業在電子商務方面的發展,因為這些企業必須依賴進口生產來滿足外部以及國內市場。比如生產藏紅花的企業通過網絡進口營銷知識來實現更大的全球銷量。由于網絡自身的特點造成對于當局的透明性很低,所以維持封閉型資本賬戶和開放型現金賬戶的要求更難實現:誰能說清一筆信用卡支付的跨國業務是購買了美國國債還是一臺DELL電腦?

3.物流運輸無法配合電子商務

(1)體制障礙突出

當前,中國物流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是現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如對運輸的管理,是按不同運輸方式劃分由不同部門管理的,使得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存在交叉和重復,難以有效合作、協調;又由于現行的財政體制,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也都自成一統,地區封鎖、市場分割成為阻礙物流產業發展的另一大頑癥。這種體制弊病是與現代物流應有的跨區域、跨行業、網絡化的特征格格不入的,它直接導致了各種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難以整合,使得各種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缺乏必要的協調,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和過度競爭,造成物流資源的浪費。

(2)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物流需求方面,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中國相當多的企業仍保留著“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組織方式,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過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動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組織的自我服務完成,大量潛在的物流需求還不能轉化為有效的市場需求。據調查,工業企業中31%和5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業自身和供應方企業承擔,而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9%;生產企業成品銷售物流中由企業自理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承擔比例分別是27%和55%,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為18%;商貿企業物流執行主體27%為第三方,11%由供貨方承擔,62%由公司自理。目前,多數企業內部各種物流設施的保有率都比較高,并成為企業經營資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以自我服務為主的物流活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遲了工商企業對高效率的專業化、社會化物流服務需求的產生和發展,這也是當前制約中國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三、政策改革對商務發展的對策

鑒于上面提出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對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種政策的改革,盡管問題并不是政策所帶

來的,但適當的政策能夠積極地促進電子商務的良性發展。下面我就政策改革提出一些具體建議。

1.調整電子商務中的信息產業國有資本,務實發展基礎。

中央提出要對國有經濟按照“抓大放小、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進行戰略重組,電子商務領域也存在國有資本調整問題,應該將電子商務領域中的國有資本從應用領域退出,集中到基礎領域,同時從制度上協調好基礎領域和應用領域的關系。如原由中國電信壟斷的電信市場在政府切割下變成五六家經營,表而看來這種分割有利于競爭,但實際上競爭是不平等的,因為中國聯通等公司的經營要依賴中國電信的設備和服務才能正常進行,競爭的一方完全可以挾制另一方。合理的做法是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鐵通及隨后的鐵道網和廣電網中的網絡通訊基礎資源集中起來組建成一到二個網絡基礎服務提供商,主要由政府監督管理,而應用服務如分銷業務則由數家競爭,政府不干預其經營自。這樣做既可以增強電子商務基礎領域的實力,又可為應用領域的公平、有效競爭創造前提條件。

2.經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倡導以德經商。

要通過廣泛的社會宣傳和有力的市場監管措施,增強公眾的網絡經濟意識和信心。應積極倡導以德經商,逐步建設起以誠信為基礎的社會信用體系,通過電子商務的開展,解決目前我國商業環境中日益嚴重的信譽危機問題;應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與個人信譽等級認證制度,加快建立權威性的信譽認證中心和電子商務信譽等級數據庫,對參與電子商務的企業、事業乃至個人進行信譽記錄、評測及履約能力等級認定,并發放數字等級證書,以保障電子商務的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

3.加強電子商務中介體系建設與規范化管理。

應大力扶持社會化、專業化經營的電子商務第三方服務體系,發達的第三方服務體系不僅可以為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系統的實際應用提供穩定和強有力的支持,還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并派生新的產業領域。當前,應注重發展電子商務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ASP)和從事設計、實施和外包式運營的電子商務服務管理公司。要充分發揮現有郵政網絡和交通運輸系統的優勢,支持郵政和交通運輸部門建立電子商務的全國性配送系統以實現全程全網的第三方物流服務。要推廣各類電子支付工具,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協調和推進全國范圍內跨行的清算、結算等問題。在“金卡工程”全國聯網的基礎上,加速普及各銀行間通存通取的“銀聯系統”,為在線支付打下基礎。

4.建立健全安全電子交易體系。

要建立健全以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為目標,加密技術、認證技術為核心,安全電子交易制度為基礎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商務安全保障體系。核心密碼技術標準應與國際標準兼容,并必須經國家密碼管理機關審核和批準方可使用。網絡安全設備采用入網證管理制度,入網證由行業主管部門審核發放。國家應鼓勵由公安、工商和民政等部門分別提供個人、企業和社團法人的身份認證信息,由經過認證的商業機構運營并提供電子商務所必需的專業電子身份認證服務。鑒于目前CA認證中心建設中的無序狀態,建議由國家授權主管機關統一審核和批準認證中心的設立。與此同時,要加強對行業或者地方認證中心的監管,并盡快建立第三方頂級電子商務認證中心。

5.發揮協調機制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為現代物流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現代物流縱貫社會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橫跨國民經濟各部門,必須打破部門分割、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要充分發揮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經國務院批準,2004年8月,國家發改委等九部委提出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各地政府和各部門要認真落實,將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要形成市場配置資源、企業積極運作、政府營造環境、行業協調自律的現代物流發展的新局面

6.大力發展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專業物流企業。

要放寬市場準入,逐步取消對物流企業經營范圍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促進現有運輸、倉儲、貨代、外貿、郵政、批發企業的服務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要鼓勵物流企業采用先進的物流管理技術和經營模式,以電子商務和信息化為支撐,貼近市場,方便用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要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參股、兼并、聯合、合資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擴大經營規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跨國、跨所有制的大型專業物流企業。

各種配套政策的改革是目前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最大的任務。電子商務在我國正蓄勢待發,尤其是我國的傳統產業正處在結構調整和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刻,抓住時機發展電子商務能為我國快速跨入信息經濟時代打下深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鐸.電子商務與物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2]趙培云,鄭淑榮.如何提高Internet普及率?[M].北京:中國計算機世界,2007.5.

篇9

【關鍵詞】模擬情境 感受生活 學到知識 提高能力

“假如我們乘著時間隧道來到唐朝,我們將怎樣生活呢?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手工業者,甚至是商人或者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代經濟生活的實際……?!睂τ凇吧a決定消費”的部分內容,以前,我往往以講授為主,把某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呈現給學生,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得到發展。課堂氣氛顯得十分僵化,學生學習效果也很不理想。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嘗試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模擬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情境。我先讓學生分別上臺扮演角色,再討論唐代能否像我們一樣生活。整整一節課,由于模擬了政治情境,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了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使學生身心始終處于最佳狀態,思維活躍,興趣盎然,有效課堂教學的時間幾乎是整整一節課呢。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缺乏學習政治的熱情,從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來看,他們對政治的興趣要比對卡通片的興趣淡得多,加上受高考制度的影響,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去掉了許多精彩內容,因而是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多媒體情境教學則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用幾個感官去接觸?!辈⒄J為這是教學中的“金科玉律”。雖然這種論述未免有絕對化之嫌,但的確也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并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

一個好的情境設置,能激發學生在政治課堂中的創新力。那么什么是好的情境呢?我認為一定得基于生活,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我們當老師的要協助解決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關系,新課程呼喚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而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也正是新課程的重要特征。哥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課比作樹,那么,社會生活便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水分。脫離社會生活的政治課理論教學是空洞的、蒼白無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課才會生命之樹常青。新課標明確地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因此利用多媒體去超越知識符號的課堂,構建生活的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時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既給學生“導流”,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又給學生“開源”,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政治課是一門來源于社會生活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作為政治教師,應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因此教學中要突出實踐性,提高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大多數學生社會經驗少,親身參與實踐的機會也不多,課程標準中對教學建議提出的許多活動性建議應盡可能安排在教學內容中,我們當老師的要盡可能的創造條件讓學生走進情境,感受生活,學到知識,鍛煉能力。

例如:我在講“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一框之前對學生進行了初步調查:你知道怎樣存款、取款嗎?你知道存款有哪些形式嗎?大多數都是父母去辦這些事情,學生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去做這些。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了一個銀行儲蓄存款的情境短片,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初步了解銀行的一般性知識,然后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去演:①如何存款?②如何掛失?③銀行儲蓄的種類及特點;④如何計算利息?除銀行以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存錢?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參與欲望。發言的同學則更是認真和專業,這比我空洞的講授理論的效果要收效百倍。

篇10

我國殘疾人自助組織具有數量少、規模小、自身不成熟且發展緩慢等特點,在整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NGOs

>> 我國殘疾人自助組織發展現狀及政策分析:基于組織環境視角 我國殘疾人組織發展歷程 我國新型支付組織發展現狀及管理政策思考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現狀及對策 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教育公平”視角下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政策發展的研究分析 社會政策視角下的我國殘疾人就業問題分析 我國志愿者組織發展現狀 我國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現狀與對策 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發展與管理現狀及促進政策分析 我國非盈利組織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現狀及對策 我國社會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思考 我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環境分析及對策建議 武漢市殘疾人社會組織發展對策研究 齊齊哈爾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 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GREENWALD H P.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without control[M].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HUMM A. Selfhelp: a movement for changing times[J]. Social Policy,1997(27): 4—5.

[4]KESSLER R C, MICKELSON K D, ZHAO S. Patterns and correlates of selfhelp group membe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44(27): 27—46.

[5]WITUK S A, SHEPHERD M D, WARREN M, MEISSEN G.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rvival of selfhelp group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2,30(3): 349—367.

[6]MATON K I. Social support,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group appraisal in three selfhelp group popul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88(16): 53—77.

[7]髙丙中. 社會團體的合法性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 2000(2): 100—109.

[8]SCOTT W R, RUEF M, MENDEL P J, CARONNA C A.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From professional dominance to managed ca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9]王名, 李勇, 黃浩明. 德國非營利組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10]李芳. 民間慈善團體的合法性問題[J].青海社會科學, 2009(1): 160—164.

[11]李本公, 潘繼生, 羅新. 國外非政府組織法規匯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