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禮儀相關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護理禮儀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肝移植術后;護理;相關事項
原位肝移植是現階段治療終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肝移植術后一年存活率達90%,5年生存率達70%[1]。如果一名患者列入了等待移植名單,一旦器官可供,移植協調員會與醫院聯系確定患者是否在醫院,并立即啟動標準的術前準備方案,主管護士聯系確保住院床位。
1 肝移植術后的護理干預
1.1 移植手術 移植手術會持續6~12 h,手術步驟包括以下內容。
1.1.1 切除肝臟。
1.1.2 植入新肝 吻合下腔靜脈、門靜脈、肝動脈、對端口吻合膽道;將下腔靜脈一起切除,為病肝保留下腔靜脈于供體吻合,即背駝式;將膽道內留置T管;如果采用Roux-en-Y的膽腸吻合則無需T管。
1.2 移植術后ICU監測 術后ICU監護術中死亡率很低。術后將患者送至ICU,很多患者需完全機械通氣12~24 h。對于那些術前凝血很好、血小板正常、無門脈高壓的患者可以實施硬膜外麻醉,轉運回ICU之前,在手術室即可拔除氣管插管。
1.3 引流
1.3.1 胃管 所有回到ICU的患者均應有在位胃管,可用來給藥或者吸引嘔吐物。一旦患者耐受口服進食,應撥除胃管。
1.3.2 尿管 置入尿管觀察尿量,尿量少是脫水的指標。如果患者入量及利尿藥物應用后仍不能增加尿量,可能需要透析。
1.3.3 引流管 外科引流管在手術最后放置:一般有3根引流管,2根在右下腹,1根在左側?;蛘咧辉谟覀确胖?根引流管。引流液的量及性質可提示有無出血,如果引流液是綠色提示膽漏?;蛘叱R帒肨管,在霹離式肝移植中應用T管,用來監測膽汁量及性狀,可保留3個月,T管可評估肝外膽道狀態。
1.4 發熱 術后可出現發熱?;颊叩耐庵芗爸行捏w溫均應測量。在術后頭幾天,發熱可能是由于為治療的感染引起的菌血癥所致。對于免疫抑制劑患者,發熱的定義為38.2℃。低體溫也可提示菌血癥。所以應進行血培養,監測C反應蛋白(這是一種急性炎癥反應及膿血癥時出現的蛋白),和白細胞計數。發熱也可以出現于急性排斥的患者,常見于術后第6天之后。
1.5 感染 肝移植術后感染很常見,這與應用移植藥物預防排斥相關。術后前幾周,感染往往是輸液、傷口、血液、管道、呼吸道及膽道的革蘭陰性桿菌感染,真菌感染也可出現,多見于高?;颊呷缂毙愿嗡ソ摺⒃僖浦?、術前腎功能不良及大劑量應用免疫抑制藥患者。
1.6 腹水 術前有腹水的患者術后仍可能存在腹水,其原因不明。某些患者可能需要利尿藥。高營養、高蛋白是很好的療法。隨肝功能好轉,腹水也會消失,這對患者很重要。
2 肝移植術后相關注意事項
2.1 肝移植后的生活注意
2.1.1 吸煙與飲酒
肝移植術后吸煙及飲酒是絕對禁止的。長期吸煙會明顯增加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酒精是絕大多數藥物(包括免疫抑制劑)代謝的場所,長期飲酒會導致脂肪肝及肝硬化。
2.1.2 疫苗接種
肝移植術后1年之內禁止接種任何疫苗。1年以后患者免疫抑制劑用量降低,機體免疫力有所恢復才可以接種疫苗。需要強調的是,嚴禁接種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
2.2 肝移植術后飲食的基本原則
肝移植術后當你剛恢復飲食時可能會發現,某些食物 “變味”了,這是因為肝移植手術的侵擾,使得你的味覺有些“遲鈍”了,數周后味覺會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強調“均衡”,務必遵守下列注意事項:
2.2.1 少食多餐 術后早期可能經常會感到腹脹,建議您盡量少食多餐。
2.2.2 保證飲食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每餐所含的蛋白質不應少于120e,這在術后第一個月尤為重要,有助于術后早期體重的恢復。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包括:豆類及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蛋類,瘦肉等。
2.2.3 肉類的食用 對于肉類的種類沒有特別的限制,但盡量避免吃肥肉而且一定要煮熟。
2.2.4 少吃火鍋及類似飲食 吃火鍋很難保證所有食物都完全熟透,容易發生消化道細菌,食物的溫度高,容易燙傷口腔黏膜進而導致感染,長期食用對肝臟功能會產生明顯地損害。
2.2.5 盡量避免食用燒烤、腌臘食品:肝移植康復者免疫力低下,而燒烤及腌臘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容易誘發癌癥。
3 總結
肝移植術后的護理需遵循一系列復雜的原則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后效果,此外,影響移植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預見導致生存率下降的已存在的異常狀況[2]。引導和教育患者接受日常免疫抑制治療是必需的。移植護士的中心任務是在臨床中實施移植患者相關的護理。
參 考 文 獻
篇2
【關鍵詞】 心理契約管理;合同制護士;離職意愿;影響
【中圖分類號】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266-01
離職意愿是指個體在一定時期內變換其工作的可能性,被認為是離職的前因變量,對實際的離職行為有很好的預測力。護理短缺及高流失率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而保留護士是解決護士短缺的關鍵。為了解決護士的短缺及高流失率問題,從保留護士與醫院關系的角度開展研究,提高護士留職意愿,無論是對護士個人的前途、醫院的發展,還是對護理學科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心理契約與護士離職意愿之間的關系, 為醫院建立有效降低護士流動的管理機制,避免護理人才的流失提供理論依據?,F介紹如下: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擬我市2所三甲醫院合同制護士500名,隨機分組,心理契約管理組和對照組,心理契約管理組實施心理契約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人力資源管理方案,進行調查研究。其中,女492名(92.45%),男8名(7.55%);年齡19~33歲,平均年齡(25,23±6.79)歲;工作年限1~15年, 平均為(7.22±5.29) 年。采用陳芙蓉[1]編制的護士心理契約量表測量合同制護士的心理契約履行程度。采用由Blau和Lunz,s編制的離職傾向量表[2]測量合同制護士的離職意愿。數據采用SPSS 18.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結果顯示,(1) 我市2所三甲醫院合同制護士的群體特征年齡較輕,學歷以大專為主,工作年限相對較短,以女性為主,已婚護士比例略高于未婚護士,無子女者較多,職稱以初級職稱居多,班次以倒班為主;(2) 我市2所三甲醫院合同制護士對福利待遇滿意度最低,與同事的關系滿意度最高;(3) 護士心理契約總分及發展機會、物質激勵、環境支持3 個維度與工作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P
3 討論
3.1 合同制護士的工作滿意度低、離職意愿高:
通過對兩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500名合同制護士的調查結果顯示,工作滿意度低、離職意愿得分較高。合同制護士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在我國護理隊伍中出現的一批新的從業人員,是經過醫院考核聘用的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執業資格的編制外護士。引入合同制護士成為護士隊伍人力補充的一種主要形式,這是用人醫院為了緩解護士缺編,同時考慮節約勞務支出,低薪、低待遇臨時招聘護士的一種用工體制,對于緩解醫院護士人力資源短缺、保障護理工作正常運轉、減輕臨床工作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成為醫療機構護理人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報道指出我國合同制護士已經占到醫院護士總數的63%一85%[3],但目前很多醫院領導仍普遍存在“重醫療輕護理”的現象,多數醫院沒有實現合同制護士與編制護士的同工同酬,合同制護士福利待遇遠低于編制護士。她們在工作中實際所獲得的價值與期望值差距較大,導致一些原本熱愛本職工作[4],愿意從事救死扶傷工作來提高成就感的護士在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因此產生了離職的意愿。尤其是2011年,中國科協對全國護士從業狀況的調查顯示,80.1%的護士認為臨床護士數量不足嚴重影響護理質量;54.2%的護士認為收入不能體現其勞動付出;41.8%的護士認為薪酬沒有向一線護士傾斜;49.1%的護士認為薪酬沒有體現崗位職責和績效的差別[5]。為穩定護理隊伍,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護理人員這種較高的離職意向趨勢不容樂觀及忽視,護理管理者應深入了解護理人員的這種思想動態,早期介入并進行個性化干預,以達到穩定護理隊伍的目的。
3.2 合同制護士心理契約及其維度對離職意愿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契約及其各維度與離職意愿相關系數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護士感知到的心理契約組織責任履行程度越高,其工作滿意度越高,流失就少。醫院應加強合同制護士心理契約管理,在發展機會和物質支持方面加大力度,以提高其工作滿意度,減少流失。醫院應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績效發放工資,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薪酬機制。醫院給合同制護士提供事業發展空間,,發掘護理人員的個性化需求,實現自我價值。醫院應為護理人員爭取公平的晉升機會,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挑戰性。醫院為護理人員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關心護理人員的個人生活,為護理人員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滿足護理人員的需求。
總之, 隨著衛生制度的改革, 醫院將逐步走向市場化, 合同制護士的數量會逐年增加, 這就要求管理者力爭做到任人為賢, 挖掘潛力, 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 解決一切與聘用護士切身利益有關的實際問題, 公平公正的對待聘用護士。醫院無論追求物質利益、精神利益、或者生命利益, 都離不開心理契約的驅動和積淀。醫院應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提高聘用護士的忠誠度, 穩定護理隊伍, 確保醫療護理質量, 從而提高醫院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波,李秋潔,楊玉美等.護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與離職意愿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
[2]凌文栓,張治燦,方俐洛.中國職工組織承諾的結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0.
[3]裴艷.護士職業承諾水平及離職影響因素研究[D].第二軍醫大學,2007.
篇3
[摘要]目的調查護士離職意愿現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為醫院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參考。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對廣州市某“三甲”醫院的202名護士離職意愿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護士考慮離職的頻率:從未考慮離職22人(10.9%),偶爾考慮離職117人(57.9%),經常考慮離職63人(31.2%):考慮離職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待遇低]63人(81.1%)、工作量大152人(75.7%):離職意愿與不安心工作(r=0.638)、對工作平臺不滿意(r=0.360)均呈正相關關系(P
[關鍵詞]護士:離職:護理管理
護理人員的離職是一個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它是造成護士短缺和護理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筆者以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的部分護士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護士離職的相關因素并提出對策,為醫院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穩定護理隊伍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廣州市某三甲綜合醫院的202名護士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本研究自設調查問卷,于2011年5月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個人一般情況:離職相關因素:包括考慮離職的頻率、離職的原因(列舉待遇低、工作量大、看不到發展前景等多個選項);以及當前的工作感受(如是否安心工作、對工作平臺的滿意情況、對薪酬待遇的滿意情況等多個選項)。
1.3統計分析
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數據用SPSSl3.0軟件統計包進行處理。檢驗水準為0.05,P值均為雙側概率。
2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研究共發出問卷210份。剔除不合格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02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6.19%。202名調查對象均為女性,年齡范圍20~47歲,平均(28.90±5.73)歲:學歷:中專15人(7.4%),大專123人(60.9%),本科以上63人(31.7%):崗位性質:正式在編55人(27.2%),合同147人(72.8%):婚姻狀況:已婚99人(49.0%),已婚103人(51.0%)。
2.2護理人員的離職傾向
護理人員考慮離職的頻率從未考慮離職22人(10.9%),偶爾考慮離職117人(57.9%),經??紤]離職63人(31.2%)。
2.3護理人員考慮離職的原因(表1)
2.4離職意愿、不安心工作、對工作平臺不滿意、薪酬待遇的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離職意愿與不安心工作(r=0.638)、對工作平臺不滿意(r=0。360)均呈正相關關系(P
3討論
篇4
關鍵詞:急診分診 安全管理模式 護理質量 滿意度 探究分析
急診分診是醫院急診環節中的前沿陣地,因此較之于門診部,往往需要面對更多的突發事件,比如各類創傷、意外事故、公共衛生事件等,而且接待的患者流量更大,護理人員受到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則更重[1]。而為了降低急診分診護理的風險率,實施切實有效的安全管理,就可以很好的降低護理風險,在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優化急診護理的服務水平。本組探究通過比較實施分診安全管理前后我院急診護理的綜合效果,以對安全管理模式做出有效評價[2]?;仡櫹嚓P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分診護理人員24名進行臨床探究,均為女性,年齡23-44歲,調查其學歷水平,中專8名,大專6名,本科及以上10名,其中護士12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5名,副主任護師1名。開展探究的時間段為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此期間,排除收治患者人數、臨床資料等因素的影響,所取得的前后兩段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度調查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探究方法:在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期間,所有急診護理人員均進行常規護理管理,記錄急診護理工作的綜合資料;而在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間,結合安全管理理念,開展有針對性的急診分診安全管理,首先改善急診分診護理環境,要明確劃分門診與急診的分診區,以此減少門診患者前往急診分診區進行咨詢,這樣能夠減少急診護理人員很大的工作量,同時將急診分診流程圖置于醒目位置,結合圖文并茂的形式,這樣可以減少患者咨詢的盲目性[3];其次加強護理人員自我防護,比如接診創傷性出血的患者,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再比如在患者流量大的時候需要帶好口罩,防止發生呼吸道傳染;再者定期進行風險教育和專題講座,提高急診護理人員對護理風險的辨別處理能力,并且結合實際護理風險案例進行言傳身教[4];還要制定急診分診標準,將所有管理措施變得有據可依,而且定期考核護理人員對管理標準的掌握情況,以嚴格的監督和評判制度來規范分診護理;最后提高分診護理人員溝通技能,注意與病患溝通的謙遜禮貌,可以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作出有效回答。評價與比較方法:對前后兩段時間急診護理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記錄各自的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采用SPSS10.3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P
2 結果
3 討論
急診分診是公認的高風險科室,由于接待的患者流量較大、而且患者傷病程度與種類參差不齊,使得分診護理人員需要面對更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有時僅僅因為溝通存在一定問題就導致了醫療糾紛的產生,進而影響分診護理的效率[5]。本組探究通過比較實施分診安全管理前后護理效果,根據探究結果,認為分診安全管理模式能夠切實提高急診護理質量,筆者結合臨床經驗對本次探究進行如下總結。
一般來說,對急診分診護理產生風險影響的因素很多,除了來自患者方面的,還要護理人員自身的,所以分診安全管理模式就從這兩個方面出發,采取對癥的管理方法,從根本上提高了護理質量。我院采取的分診安全管理,首先優化了急診分診的流程,避免了與門診護理相互混淆的現象,使一些希望前往急診分診進行咨詢的患者可以更有效的獲得幫助,而且還加大了對護理人員的保護,通過佩戴手套和口罩,減少護理人員感染的風險;之后完善了我院分診管理的制度和加大了對分診護理人員的教育監督力度,通過改革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急診分診風險教育,從本質上提高護理人員對分診護理風險的認知與防范能力,同時注重護理人員能力的培養,使其在日常分診護理服務中,能夠以更優質的護理質量來幫助患者,進而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
綜上,采取急診分診安全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急診護理質量,還可以增加患者滿意度,臨床價值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秀萍,梁金清,李月明,等.急診分診安全管理模式對急診護理質量的影響[J].內科.2012,07(5):555-556.
[2]朱春莉,許芳,李琴.加強急診分診管理提高患者對分診的滿意度[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Z2):403.
[3]顧巧云,李曉燕,范曉,等.優化急診就診流程與分診標準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34):3163-3165.
篇5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調查對象為上海市閔行區全部10家營利性綜合性醫療機構,共106名醫護人員,其中醫生61名,護理人員45名。
1.2 方法
自行設計的問卷分為護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5個科別。問卷內容涉及法律知識、基礎知識、專業知識3大類。法律知識為與醫護人員執業行為密切相關的最基本的衛生法律知識;基礎知識主要包括病歷書寫、健康教育、臨床基礎知識。調查當日,隨機抽查當班醫生和護士。醫生問卷內容以歷年醫師資格考試題目為題庫,由區衛生局臨床方面的質控專家從中選擇最基本、最常見的題目,課題組按照法律知識、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各占1/3的比例組成問卷;護士問卷從閔行區2006年護士”三基考試”題庫中隨機抽取,審核確定后組成問卷。
1.3 統計分析
當場核對試卷填寫的完整性,根據標準答案打分。將每人的分值錄入Excel軟件,并進行相應的百分制轉換,然后進行求和、平均分等計算。
2 結果
2.1 總體得分
我們將醫護人員的基礎知識、法律知識以及專業知識合稱為執業相關知識。調查結果顯示,營利性綜合性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執業相關知識整體得分普遍較低,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很不理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4個專業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故判定為不及格。其中,婦科醫生的平均得分最低,僅為51.88分。醫生中,最低得分僅為25.00分(表1)。被調查的45名護理人員平均得分為60.98分,略好于醫生,護理人員中,最低分得為32分,最高得分為84分。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專業的醫護人員執業相關知識得分分布情況,我們把得分情況按照好(>80分)、較好(70~79分)、一般(60~69分)、較差(50~59分)、差(<50分)分為5個層次進行評價。結果顯示,106名被調查的醫護人員中,83%的得分集中在“一般、較差、差”3個層次,其中“較差”和“差”的比例占51%。結果還顯示,執業相關知識的得分評價在“不同專業”中的分布情況也不相同,護理專業得分相對較好,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占31%。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的醫生的得分評價相對較差,得分高于70分的比例低于13%(表2)。
2.2 分類得分情況
為進一步了解各科醫生對不同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我們對不同專業醫生的分類知識得分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法律知識類,內科醫生掌握相對最好,兒科最差。基礎知識各科醫生掌握情況整體較好,平均得分68.37分。專業知識外科醫生掌握相對最好,內科最差。對于各科醫生而言,基礎知識掌握整體相對較好,專業知識次之,法律知識相對最差(表3)。
3 討論
醫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衛生法律知識是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是衛生技能和執業能力的基礎?;局R掌握不好,執業能力就不容樂觀。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區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執業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很不理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4個專業的平均得分均低于60分,醫生、護理人員的最低得分居然是25分和22分; 特別是婦科醫生,3類知識的得分均低于其他科室的醫生。69%的婦科醫生知識得分集中在“較差”和“差”兩擋。例如: 96%的護理人員不能正確回答如何護理留有長發的臥床女性患者;89%的護理人員不知道如何搬動勁椎骨折患者;100%的兒科醫生不知道新生兒每日平均尿量;100%的婦科醫生不知道過去病史應包括哪些項目;89%的內科醫生不知道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頻繁抽搐,應首先如何處置;79%的內科醫生不知道丙類傳染病包括的內容;100%的婦科醫生不知道青春期開始的重要標志; 88%的婦科醫生不知道產褥感染中,哪種細菌最易引起菌血癥。
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要針對目前的情況,著力在3基本方面加強培訓。完善醫務人員內部考核制度,特別是醫療質量方面的考核。目前營利性綜合醫療機構的培訓工作是一個弱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95%的被調查者認為無論醫院管理人員還是醫務人員,衛生法律法規知識都掌握不足,非常希望得到專門的培訓,但只有42%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的醫療機構業已或可以聯系到培訓渠道,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認為,無力解決培訓問題??梢娔壳盃I利性醫療機構法律法規培訓需求相當大,目前的培訓現狀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急需重視這個問題。衛生部門、行業協會應進一步發揮“服務”作用。為有培訓需求而無培訓渠道的醫療機構牽線搭橋,讓醫療機構的內部培訓工作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引導和幫助醫療機構提高醫務人員素質,提高醫療機構的執業能力。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衛生主管部門要定期對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工作成績和職業道德狀況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醫師,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3~6個月,并接受培訓和醫學教育。暫停執業活動期滿,再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的允許其繼續執業,對考核不合格的注銷注冊并收回執業證書。我們認為,對于醫務人員的考核工作目前已顯得非常必要。從知識、技術、醫德等幾個方面對醫務人員進行綜合評價,可以減少落后醫師,同時保護了優秀醫師。同時記分制度已在醫療機構層面開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在醫務人員層面也建立這樣的制度,一定會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
篇6
關鍵詞:社會組織 資源相互依賴理論 非對稱性依賴
西方國家習慣將社會組織為第三部門組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在我國,社會組織指是以公益或互惠為主要目的,區別于政府組織和營利組織的,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的、自愿性的各種依法登記成立的正式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
一、資源相互依賴理論
資源相互依賴理論描述組織的理是組織為了減低對外部環境的依賴所運用的相處之道。由于任何一個單個組織都無法完全掌握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條件和資源,因此,組織要達成目標,必須對外在環境形成依賴,使組織行為受外在因素的影響或控制。因為資源掌握在不同組織的手中,因而組織間的互動也就成為必要,資源也就成為連接兩個組織間的要素。豪(Hall)認為,組織是受制于外在環境的,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完全獨立,因此,組織的結構及其活動方式與活動結果就必須置于組織被鑲嵌其中的環境因素中并加以理解。為了維持生存,組織必須引進、吸收、轉換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往往來自環境中的其他組織,因此,形成了組織間的資源相互依賴的關系網絡。當然,除了被動的順從外在環境以及組織的需求,并與之交換資源以獲得自身所需的資源外,組織也能夠并且需要主動的通過不同的策略來控制或改變環境,已達到改善依賴的目的。[1]薩德爾(Saidel)認為,政府與社會組織的關系不是單方面的順從與服從的關系,它們都掌握著并提供關系對方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形成了資源相互依賴關系,使雙方都依賴對方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2]
二、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關系分析
從資源相互依賴理論的角度看,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均掌握對方所需要的資源,因此二者之間構成相互依賴關系。其中,政府所掌握的資源主要是經濟、政治資源。其中經濟資源包括對社會組織經費的投入,主要采取直接投入或獎勵、政府委托或購買的方式;政治資源主要是對社會組織的成立及其活動的許可權、規范及相關優惠政策,社會組織進入政治過程的渠道等。社會組織擁有的資源和資本包括公共服務的供應與輸送、專業知識、社會網絡等。
(一)政府對社會組織的依賴
因為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即市場失靈的存在,只能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時候趨向于“中位選民”,而不能滿足全體公民,亦即存在政府失靈,因而社會組織對政府和市場在滿足個人對公共物品需求方面,存在替代性和互補性。政府相關部門為了精簡機構、轉變政府職能等需要,成立相關的社會組織以承接政府部門退出的公共事務同時,政府依賴社會組織的專業知識,以提高行政效率。社會組織的良性運行,有助于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辦事效率。政府可以將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具有專業知識的社會組織予以解決。如政府可以通過招標和委托等方式將文化、醫療、環保、養老等部分領域可以交由相關的社會組織,發揮社會組織的專業功能,既能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又能使社會組織通過合理的方式充分發揮作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協調公共資源,促進與社會組織合作的新模式。在調查中,6.2%的社會組織曾經有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表明政府正在利用政府采購通過公開競標、單一來源采購、委托管理、項目申請、意向性談判、公辦民營、民營公助等方式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把相關事務由社會組織接管。此外,政府要求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政策,以擴大執政基礎和政治合法性,社會組織是公民基于公益或互益的目的而建立起來,代表了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因此,政府要擴大執政基礎和政治合法性,就需要社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
(二)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賴
1、社會組織依賴政府以獲得合法性與生存空間
當前,我國對社會組織實行“歸口登記、雙重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即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作為本級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機關,此外,還受業務主管機關的管理。因而社會組織的成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必須要有業務主管單位,第二,需到民政部門依法登記。因此,社會組織的合法性是政府賦予的。
此外,社會組織對政府的政策法規也具有依賴性。相關政策法律規定了社會組織的地位與活動范圍,使社會組織獲得了生存空間。目前,各類社會組織都有相應的登記管理條例。同時,社會組織的發展,還依賴于這些政策法規的完善。社會組織依賴政府政策的制定或變革來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即社會組織對政府政策進行游說。經過調查,在2182個進行作答的社會組織中,有141個(6.5%)社會組織曾成功地促使或阻止中央或地方政府實施過某項政策或方針。在全國性的案例中,有著名的始于2003年的怒江水壩工程環境影響評估的社會組織參與,因為有“綠家園志愿者”等社會組織的游說與宣傳,最終使國務院做出批示,怒江建壩工程被擱置。
2、社會組織依賴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利益表達
“當某個集團或個人提出一項政治要求時,政治過程就開始了,這種提出要求的過程稱為利益表達。”[3]意見表達與利益表達屬于同一概念范疇。“一個群體的意見可能由它本身表達,也可能由這個群體中的某個個人或群體外能代表這個群體的個人來表達,但更多的、更有實效的是由這個群體內部發育、產生出來的一定的群體來表達?!盵4]利益主體表達的對象是掌握政治資源的政府,希望政府將其意見與要求納入政策過程,制定有利于其利益于目標實現的政策?!盀榱擞行У钠较⒏骼嬷黧w之間的矛盾,協調彼此之間的利益關系,就需要建立一種各層級之間通暢明曉的利益表達機制,使每一利益主體不僅能合乎自然地自由表達自己的利益需要,并且能了解洞悉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需要?!盵5]利益表達主體進行利益表達的方式、途徑和媒介就是利益表達渠道。
當社會組織想向政府行政機關提意見和要求時,62.4%的社會組織會與政府直接聯系,37.6%的社會組織會通過相關中介人物間接的與相關的政府行政官員取得聯系。這些中介人物即社會組織進行利益表達的渠道。
3、社會組織依賴政府的經濟支持以維持運轉
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經濟支持包括對社會組織資金的投入、辦公場所的提供、對社會組織的獎勵等。在調查中發現,政府資金投入占社會組織2009年全年收入的比例為30.8%,政府資金投入占社會組織2009年全年收入的50%的比例高達57.8%,可見,社會組織對政府資金依賴程度之深。對于社會組織的辦公場所,很大一部分是免費借用業務主管單位用房,而且免費租用其他政府機關用房的比例也很高。此外,為推進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政府會對某些領域的社會組織的活動和服務進行評選和獎勵,如黑龍江政府出臺了《黑龍江省民間組織評估工作實施方案》,對社會組織的工作進行評估,對表現優秀的社會組織予以嘉獎,從而顯示政府扶持發展社會組織的決心與力度。
從資源的重要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以及獲取資源能力的現狀來看,社會組織所賴以生存的諸多資源面臨挑戰,然而政府所擁有的資源往往是社會組織空間拓展所必需的。因此,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形成一種非對稱性依賴關系,社會組織過度依賴政府。
三、實現政府與社會組織良性互動關系的路徑選擇
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非對稱性依賴關系雖然有利于社會組織承擔部分政府職能,有利于政府對社會組織的管理,但是同時也削弱了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不利于社會組織功能的發揮,進而影響公民社會的形成。因此,要使政府與社會組織各自所需資源和空間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實現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需要雙方作出努力。
政府要實現對社會組織進行服務與放權。政府要轉變理念,認識到社會組織是不會與政府對立,應以服務為主取代以往對社會組織以控制為主的管理理念,此外,改革我國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體制,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空間,為各自功能的發揮提供制度動力。社會組織要增強自主性與自律性。社會組織要解決對政府的過度依賴,避免自身行政化傾向,不僅要在意識上強化獨立性,而且要提供自主治理能力,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建立自律與他律機制??傊?,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中,雙方應該在功能發揮和資源利用上實現各取所需和利益共贏。
參考文獻:
[1]HALL R.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process,and outcomes[M].New York:jersey prentice Hall,1991:278
[2]Judith. R. Saidel. 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 51(6):543-553
[3][美]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政策和過程[M].曹沛霖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99
[4]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9
[5]葉富春.利益結構、行政發展及其相互關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36
[6][美]萊斯特?M?薩拉蒙等.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 [M].賈西津,魏玉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篇7
移動互聯網時代對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影響
1.主體轉變為師生每一個個體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學校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服務號以及學校手機客戶端等以移動智能設備為載體的新應用直接將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主體面向每一個個體,每個人都可以及時地接收到這些管理和服務信息,并且每個人都能夠參與這些信息的互動,而管理者也能夠實時地了解到每個人的反應。這一變化在職業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產業發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新技術發展信息以及學校管理服務信息等重要信息在師生之間的快速、高效傳播并及時了解師生的反饋提供了渠道,也讓學校、教師、學生能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外界的變化,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吻合度。
2.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1)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得到提高
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顯得尤為重要。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師生交流、教師和企業人員交流提供了微信、微博等一系列更加高效、緊密的應用程序,同時也提供了像釘釘、企業微信等針對辦公場景的溝通工具,這些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職業教育管理者與企業、教師、學生的聯系,可以更加快捷、直觀地對職業教育所有參與人員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
(2)人與信息的溝通效率得到提高
由于移動智能設備的普及,個人獲取互聯網信息資源更加方便、快捷,管理者、推送信息更加及時、高效。在有著多樣化需求的職業教育領域內,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支撐,校企合作、項目教學、實踐教學等職業教育環節均需要信息化的支撐,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恰恰能夠協調、統籌這些信息資源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3.教師、學生、社會對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服務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能方便快捷地參與和使用各項移動互聯網平臺和應用,每個人都可以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這一特點在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上的體現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所提供的各項管理功能和服務,同樣職業教育管理者也能夠更加直觀便捷地看到每一位用戶的體驗和反饋,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服務水平要更上一個臺階。
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應對措施
1.職業教育管理者應當時時關注移動互聯網技術
職業教育管理人員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主體,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需要更新已有的教育管理觀念,加強信息化管理意識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迅速推進職業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和加快移動互聯網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更好地為廣大職業教育師生和相關人員服務,提高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和效率。
2.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應當服務每一位師生,注重“用戶體驗”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用戶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職業教育管理領域,我們同樣需要關注“用戶”也就是教師、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的使用感受。在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聽取每一位師生的使用感受,合理改進每一項提高師生體驗的舉措,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最大限度地方便教師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生活。特別是加強移動互聯網在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等領域中的應用,建立服務師生的各項管理信息系統,能極大地提高師生間、相關人員之間快速溝通協調的效率,有力支持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
3.細化有利于信息資源的分類篩選和推送,制定適應的規章制度
職業教育對信息化資源的需求特別大,無論是在日常教學,還是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都需要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支撐,而對互聯網資源進行篩選、分類和審核就是職業教育管理者的職責所在,特別是在信息資源大爆炸的今天。而在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中運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和平臺時,首先,要建立起更加科學嚴謹的信息和推送審核機制,完善職業教育管理中移動互聯網平臺使用的流程,更加注重審核質量和效率,正確、科學地發揮移動互聯網高效便捷的特點,防止因為操作失誤或者審核缺失造成的不良影響。其次,科學嚴謹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管理人員對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和掌握程度,規范職業教育管理中各項互聯網平臺的使用和操作,科學規避移動互聯網技術存在的弊端,大力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管理效率,確保移動互聯網變革背景下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體系能有序、高效地運行。
4.注重微創新,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師生的水平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普及,職業教育管理要注重在已有條件下進行微創新,不斷提高移動互聯網在信息化管理中的使用效率,根據師生以及相關人員的反饋信息,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務水平,在不斷改進和創新的過程中提高職業教育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這樣有利于推動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移動互聯網變革背景下,職業教育管理要重視新技術、新平臺的運用,綜合采取各種有效策略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有力支撐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篇8
會上李世廳長重點談了三個方面的意見。
第一,必須把地質環境治理工作放到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來抓。
礦業開發,首先要考慮地質環境治理,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環境保護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要一條龍監管。
近幾年,自治區國各級人民政府對勘查和開采工作非常重視,累計投入勘查基金80多億元,找礦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礦產資源開采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去年我區煤炭開采達到了9.7億噸,占全國開采量的27.5%,居全國第一位;鄂爾多斯市去年開采達5.88億噸,占全國開采量的17%。還有我區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在全國也占有較高的市場比重。
目前我區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和礦山環境保護三大環節中,礦山環境保護還是薄弱環節,特別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面,重視還是不夠。目前全區有約790平方公里,5個集中區的88處礦山需要集中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大多數企業礦山環境治理還可以,有些企業做的較差,因為環境治理如土地復墾、綠化等要增加成本,在治理方面打了折扣。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要遵循“誰開采,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要開發和保護并重。我們要吸取其他煤炭大省過去只重視開采,不重視環境治理造成的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的教訓,管理好我區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我區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區,一定要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抓好。目前,企業更注重礦產資源開采的經濟效益,在政府監管方面,措施和制度更要完善,如果重視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具體工作不到位,將來勢必造成資源開發后滿目瘡痍,這樣對子孫后代,“地球家園”是最大的失職和瀆職。
今天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地質環境治理,同時還要把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管理一同重視起來。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把“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地質災害防治”作為重點,要把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這個薄弱環節補上來,切忌出現企業老板把礦開走了,留下許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讓政府買單。今后礦山開采不僅要認真抓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寫、審查,而且要看企業能否實實在在落實到位,需要我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認真檢查落實,只有實實在在地將這方面工作做好了,才能開展下步工作。內蒙古礦山地質環境工作能否做好,就在于諸位做得好不好,在于思想、方法和措施和管理是否到位。
目前,我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要看到還存在治理規劃滯后、監管缺位、責任缺位和企業缺乏主動性以及政府引導資金投入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礦山環境治理要堅持“科學規劃、遠近結合、科學實施、誰開發誰治理”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實實在在落實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山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責任,盡快形成誰開發誰治理的良性循環發展格局。
在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時,還要有一些制度來保障,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沒有一些強硬的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研究和完善這方面的制度。以后要推動限期治理制度,如局部治理不合格,就不給整個礦區臨時供地,如治理工作跟不上,臨時供地堅決不批。這項工作要和將來考核工作掛起鉤來。在落實保證金繳納制度方面,要提高認識,把保證金全部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土資源執法局、執法總隊,今后要加大這方面的執法力度,這也是盟市執法檢查工作的重點。如果我們把開發與治理問題處理得非常好,拿出許多樣板工程來,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顧慮將會減少。如果礦山開采把林地和草原都毀壞了,水土流失了,沒有治理措施和恢復措施,誰也有顧慮。希望同志們對開發和治理工作抓好,本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多管齊下的原則,把環境治理,廢水、廢氣、廢渣處理進行綜合考慮。環境治理工作,監管不力就是政府的責任,治理和監管是兩個主體,一是責任主體和治理主體,另一個就是監管主體,開發者是治理的第一責任人。
第二,要進一步推動礦產資源向深加工方面轉化。
如何推動礦產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是自治區國土資源工作研究的重要問題,鄂爾多斯煤炭加工轉化已經趟出一條成功的路子。自治區有色金屬資源優勢在全國非常明顯,現在鉛探明儲量達2000多萬噸,鋅探明儲量達1000多萬噸,銅探明儲量達500多萬噸,黃金探明儲量達300多萬噸,位居全國前列,但深加工滯后。我們一定要把礦產資源的深加工產業鏈延長作為礦產資源開發的重點工作來研究,要牢牢把握這一工作重點,要研究哪些礦產資源能用于深加工,最好是就近深加工。有深加工項目的企業申請礦權應優先。目前,有關單位在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巴彥淖爾市分別建立了三大加工基地,將來在資源配置方面,一定要使我們的開發主體與三大加工基地形成緊密型的一體化關系,讓我區真正成為中國北方有色金屬的生產基地。
李世廳長還強調:把內蒙古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是切忌低門檻,讓小規模的加工企業進入。
二是在政策導向方面,盡可能讓資源開發企業和加工企業在“產權上、股權上”形成一體化相互參股模式。
三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將來礦產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市場配置方式進行,通過招牌掛方式進行,這個工作要做到公開、透明,讓社會感到我們國土資源系統有公信力。
四是一定要進一步強化礦業權管理工作。
今年需要自治區處理的礦產資源糾風案件有50多起,我們要對這50多個案例進行認真分析總結,妥善處理解決。今后,要用好授予我們國土資源部門的權力,將礦權設置方面的基礎工作做細、做好,避免讓問題變得復雜化。
五是要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的整合力度。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礦產資源開發方面沒有體現大礦大開,整礦整開的格局,而是切的零七碎八。今后要繼續加強整合力度,整合工作是長期的,只有整合才能實現礦產開發的最大效益。2009年,國家七個部門發了整合、規范的文件,我們要貫徹好文件精神。資源整合的首要問題是把規劃做好,要進行科學規劃。對自治區打造 “雙百億工程”的一些大企業,在政策方面給予優先。資源配置應該支持一些大企業,但要配置一些附加值條件,帶動轉化項目。要向有利于提高產業一體化,有利于提升礦業開發集中度,有利于向“雙百億”的方面傾斜。針對這些方面,探索中一些新的模式和政策辦法,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細。
第三,要建立地質找礦質量的把關機制。
地質勘查工作一定要把好質量關,要從制度和法規方面強化,在組織保障上強化?,F在地質調查院正在組建質量監控中心,要抓緊實施。
內蒙古近幾年投入80多個億,今后還要繼續加大這方面的投資力度,但必須要有良好的投資效益,發揮投資作用。自治區地質勘查程度較低,好多地質工作還沒有做,未來找礦的潛力非常大,一定要嚴格規范地質勘查工作的質量監控、儲量評審等各個環節。
地質勘查工作質量管理一是要落實管理責任。二是要形成地質勘查質量檢查制度。將來勘查方面也要講法和執法。三是要建立質量責任倒查機制。
篇9
關鍵詞:護理禮儀;學習方法;探討
護理禮儀是護士在護理工作和健康服務過程中所遵循的一種行為標準,是一種職業禮儀,不僅能反映出護士的素質、修養、行為、氣質,也能體現出護士的職業道德。良好的護理禮儀不僅會營造出完美的醫療護理環境,提高服務質量,使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充滿自信心,還能增強護士的自尊心和責任心,同時護士優美的儀表、親切的語言和優雅的舉止還可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穩定,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服務工作質量。由此說來,護理禮儀的學習顯得極為重要。下面筆者簡單介紹一下幾種有效的護理禮儀的教學方法。
一、演示法
護理禮儀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而護理禮儀的演示教學法是借助一些道具、多媒體教具或現場表演等方式把護理過程中的一些真實情景通過簡單明了的課堂演示展現在學生面前,將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原理簡明化、形象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1.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因此授課教師可精心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如在課件適當的位置插入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或視頻,使學生對相關的學習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例如:在講授醫護人員的儀容修飾禮儀時,可配上一些得體的護理人員的儀容,再配上一些不雅的儀容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
2.課堂現場表演演示
課堂現場表演演示可由教師完成,也可由學生完成。根據授課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進行現場演示。例如:住院部護理工作禮儀,可從病人來住院部住院開始,從安排床位、入院介紹、疾病護理等方面編排故事,可以是正確的標準案例,也可以是錯誤的案例。這一方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編排故事過程中,能使學生得到很大的鍛煉。教師通過觀看學生的演示,帶領全體學生對案例過程及內容進行分析、討論,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二、小教師授課法
小教師授課法是讓學生就某一個內容進行授課的方式,由于是學生對學生授課,所以這種方式可讓全體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知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備課,查找資料、案例,制作PPT,能最大化地掌握自己所講授的知識。學生自行授課的內容不宜太復雜,如稱呼禮儀、服飾禮儀等。教師在學生講授后首先要多多鼓勵學生,表揚其優秀之處,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強調重要知識點,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重要知識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一舉多得。
三、形體房訓練模式
護理禮儀有一部分是實驗課時,需要在形體房進行訓練。在行為舉止訓練課上,教師參照護理禮儀教學要求,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配上古典音樂,讓其反復對鏡進行訓練,引導學生認真體會并改進,展現護士典雅端莊、大方的氣質。
四、自學教學模式
大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可根據護理禮儀教學大綱的要求,安排一些內容讓學生自學,促使學生主動查閱資料,積極討論,教師在課堂上再對學生自學的結果和存在的問題加以點評。
五、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指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對某一特定事實和現實問題進行交互式的探索。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是推動者和引導者,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案例主人公的身份對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六、提問法
學生升入大學后,學習積極性往往比高中階段明顯下降,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護理禮儀的相關理論知識,教師可在每次授課過程中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之前講授的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這樣可督促他們在課后花時間回顧、復習相關知識。
護理禮儀的教學方法除以上幾點外,其實還有很多,只要是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護理禮儀過程中不斷總結。護理禮儀的這些教學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只有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一、加強護士在職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一)、按護士規范化培訓及護士在職繼續教育實施方案抓好護士的“三基”及專科技能訓練與考核工作
1、重點加強對新入院護士、聘用護士、低年資護士的考核,強化她們的學習意識,護理部計劃上半年以強化基礎護理知識為主,增加考核次數,直至達標。
2、加強??萍寄艿呐嘤枺焊骺浦贫ǔ鲋芷趦葘?评碚撆c技能的培訓與考核計劃,每年組織考試、考核2—3次,理論考試要有試卷并由護士長組織進行閉卷考試,要求講究實效,不流于形式,為培養專科護士打下扎實的基礎。
3、基本技能考核:屬于規范化培訓對象的護士,在年內16項基本技能必須全部達標,考核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抽考。其他層次的護士計劃安排操作考試一次,理論考試二次。
4、強化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組織進行一次規章制度的實際考核,理論考試與臨床應用相結合,檢查遵章守規的執行情況。
(二)、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提高護士的整體素養
1、組織學習醫院服務禮儀文化,強化護士的現代護理文化意識,先在護士長層次內進行討論,達成共識后在全院范圍內開展提升素養活動,制定訓練方案及具體的實施計劃。
安排全院性的講座和爭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學習護士社交禮儀及職業服務禮儀。開展護士禮儀競賽活動,利用“5.12”護士節期間掀起學禮儀、講素養的活動月,組織寓教寓樂的節日晚會。
(三)、更新專業理論知識,提高??谱o理技術水平。隨著護理水平與醫療技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科室護士長組織學習??浦R,如遇開展新技術項目及特殊疑難病種,可通過請醫生授課、檢索文獻資料、護理部組織護理查房及護理會診討論等形式更新知識和技能。同時,有計劃的選送部分護士外出進修、學習,提高學術水平。
二:加強護理管理,提高護士長管理水平
(一)、年初舉辦一期院內護士長管理學習班,主要是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及護理服務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當今社會人群對護理的服務需求,新的一年護理工作展望以及護士長感情溝通交流等.
(二)、加強護士長目標管理考核,月考評與年終考評相結合,科室護理質量與護士長考評掛鉤等管理指標。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護理專業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