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總方向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等教育的總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共被引分析是“以文獻的作者為基本單元建立共被引關系,使為數眾多的作者通過被引證的關系聚集成一個個學科群體,形成學科群體網絡,從而反映學科專業人員之間的聯系和結構特點,并反映出他們所從事的學科專業之間的聯系及其發展變化趨勢”[2]的一種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是研究社會關系的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它能夠對社會網絡中行為者之間的關系進行量化分析,以可視化的圖形展示行為者之間的深層次關系及描述群體關系的結構。[3]本文采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來構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主要學者的共被引矩陣,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來構建和分析我國高等教育學術群體的知識圖譜,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來構建和研究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共被引網絡知識圖譜。

一個學者能夠與其他學者在某個學科中形成學術群體,本身需要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并且與其他學者有共同的學術興趣,互相之間有緊密的學術聯系。而論文被引總頻次和作者共被引總頻次能夠較好地反映學者的學術影響力和學者之間的學術聯系。[4]因而本文確定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主要學者的方法有以下兩種。

(1)統計《中國高教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江蘇高教》、《高等工程教育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以及《高教探索》8種高等教育學核心期刊載文的作者被引數據,并以被引總頻次300為閾值,從而篩選出50位高被引作者,如表1所示。

(2)在中國引文數據庫的“教育與社會綜合”學科范圍內兩兩檢索50位學者之間的共被引頻次,然后把50位學者兩兩之間的共被引頻次整理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我國高等教育學者的共被引矩陣,如表2所示。

二、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構建高等教育學術群體知識圖譜多元統計分析包括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它們可以根據學者之間研究的相似性來對主要學者進行聚類和劃分。本文先通過SPSS19軟件把作者共被引矩陣轉換成相關矩陣和相異矩陣,再進行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從而可以根據學者之間共被引產生的相似性關系,聚類和劃分成一個個學術群體。

(一)因子分析

?理論探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群體可視化知識圖譜構建與分析表3是因子分析所得出的解釋總變量表,從中可知,第一個公因子的解釋總變異量達到了34.299%,再查看成分矩陣可知,有14位學者在兩個或多個公表3公因子解釋總變異量(部分)

因子的負載值都超過0.4,說明不少學者的研究互相之間都有較緊密的學術聯系,并且很多學者的研究均具有跨領域性,不局限于某一領域。因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的結果,將是按學者間學術聯系最緊密的領域進行聚合和分類,而不是以研究領域的有無進行劃分。(二)聚類分析與多維尺度分析

通過對相關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和對相異矩陣進行多維尺度分析,綜合兩者的結果,可以把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主要學者劃分為8個學術群體,如圖1所示。因子分析結果已經證明,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學術視野都比較廣闊,個人研究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因而聚類分析與多維尺度分析所劃分的學術群體,體現的是學者在某一領域的研究跟其他學者的學術聯系非常密切,并不代表學者的研究僅限于此領域。

備注:每個閉合的區域代表一個學術群體,與聚類樹圖標示保持一致,分別用A、B、C、D等字母代表各學術群體。

圖1多維尺度分析結果

(三)學術群體的劃分

表4為綜合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所得出的我國高等教育研究領域主要學者構成的8個學術群體及其成員列表,其中成員人數最多的是16人,最少的是2人。我們知道,學者的代表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學者在學科中的具體貢獻和研究領域。本文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分析學者的代表作(被引頻次居前10位的代表性論文)來了解各學術群體及其學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領域;通過分析共被引頻次的高低來了解學術群體中不同學者研究成果的相關性的高低;通過分析不同學者共被引頻次總和的大小來了解各個學者在該學術群體中的影響力大小。

1.學術群體A

學術群體A中有6位學者,從他們的代表作中可知,這一學術群體研究領域涉及到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師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文化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創新性人才培養、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等多個方面。其中,每一位學者研究領域都很寬泛,但也有一定的側重。如謝安邦、薛天祥兩位學者側重于教師教育研究,周川教授側重于院校研究,胡建華教授側重于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龔放教授則側重于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戚業國教授則側重于研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從各個學者的共被引頻次來看,胡建華和周川共被引頻次最高,高達173次,說明他們二人研究成果相關性最高,其他依次為薛天祥和謝安邦、胡建華和薛天祥、胡建華和龔放、胡建華和謝安邦、周川和龔放、周川和薛天祥、謝安邦和戚業國等,戚業國和胡建華研究成果相關性最低。從各個學者相互之間的共被引頻次總和來看,排在最高的是胡建華,余下依次為周川、薛天祥、謝安邦、龔放和戚業國,這一次序也反映了各位學者在這個學術群體中學術影響力的大小。

2.學術群體B

學術群體B有16位學者,是人數最多的學術研究群體。從他們的代表作來看,該群體的研究領域更加寬泛,包括高等教育思想、高等學校發展戰略、高等教育發展模式、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大學文化素質教育、教師教育、高考改革、學科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現代大學制度、高等學校職能、大學文化建設等,其中大多數學者研究方向都比較開闊,只有劉獻君、文輔相、劉海峰和王偉廉等四位學者的研究方向比較明確,如劉獻君教授側重于高校發展戰略研究,文輔相教授重點研究大學素質教育,劉海峰教授側重于研究高考和科舉,王偉廉教授則重點研究高校教學管理。從共被引頻次來看,排在最高的前五對學者依次為潘懋元與王偉廉、潘懋元與鄔大光、潘懋元和顧明遠、潘懋元和劉海峰、潘懋元和楊德光,這說明,在這一群體中,這6位學者研究成果相關性最高。從共被引頻次的綜合來看,從高到低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潘懋元、張應強、顧明遠、鄔大光、王偉廉、楊德廣、蔡克勇、劉海峰、劉獻君、顧建民,這也反映了在這一群體中這10位學者的學術影響力的大小順序。

3.學術群體C

學術群體C有4位學者,從他們的代表作來看,這一學術群體的研究領域也比較開闊,但主要集中在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和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兩個方面。其中楊叔子和王義遒兩位學者的研究方向比較集中,周遠清和鐘秉林兩位學者的研究方向則相對寬泛。不過,他們四位在人文素質教育研究上都有交集。因此,可以把這一學術群體看作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研究群體。從共被引頻次來看,楊叔子和周遠清最高,其余依次為楊叔子和王義遒、楊叔子和鐘秉林、周遠清和鐘秉林、周遠清和王義遒、鐘秉林和王義遒。這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研究成果相關性的高低。從共被引頻次總和的多少來看,楊叔子最高,其余依次為周遠清、鐘秉林、王義遒。這說明在這個學術群體中,楊叔子學術影響力最大,其余依次為周遠清、鐘秉林和王義遒。

4.學術群體D

學術群體D有7位學者,從他們的代表作來看,除紀寶成和袁貴仁研究領域比較寬泛以外,王冀生、眭依凡、劉保存、田建國、衣俊卿五位學者研究方向都比較明確,主要集中在大學辦學理念、大學文化建設等方面。從他們的共被引頻次來看,眭依凡和王冀生最高,其余依次為王冀生和袁貴仁、眭依凡和袁貴仁、劉保存和眭依凡、袁貴仁和衣俊卿、劉保存和王冀生、王冀生和田建國、袁貴仁和紀寶成、袁貴仁和田建國、眭依凡和紀寶成。這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研究成果相關性的高低順序。從共被引頻次的總和來看,王冀生和袁貴仁、眭依凡三位學者明顯高于其余四位學者,其余依次為劉保存、田建國、紀寶成、衣俊卿。這也說明在這一群體中各位學者學術影響力的狀況。

5.學術群體E

學術群體E有2位學者,從其代表作來看,他們的研究方向最為明確和集中。蔡國春主要集中于中美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和院校研究,而趙炬明則專注于現代大學與院校研究。他們二人的共被引頻次為45,反映了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有較高的相關性。從上文表1反映的總被引頻次來看,蔡國春的總被引頻次為437,趙炬明的總被引頻次為394,這說明,在這一群體內,蔡國春的學術影響力要大于趙炬明。

6.學術群體F

學術群體F有4位學者,從他們的代表作來看,這一學術群體的研究方向也比較寬泛,涉及到了高校治理結構、教學改革、教育理念、大學精神、高等教育評估,但在高校治理結構上他們之間有較大的交集,所以,這一群體可以稱之為高校治理結構研究群體。從他們代表作的共被引頻次來看,別敦榮和周光禮、董云川、秦惠民三位學者都在50-55次之間,秦惠民和周光禮有42次,董云川和周光禮、秦惠民的共被引頻次分別為21和20次。這說明,周光禮、董云川、秦惠民三位學者與別敦榮教授的研究成果相關性最高,其次是周光禮和秦惠民,相關性較低的是董云川和周光禮、秦惠民兩位學者。從四位學者的共被引頻次總和來看,別敦榮、周光禮、秦惠民和董云川四位學者分別為158、118、114和41次,這也反映了四位學者在這一群體中的學術影響力。

7.學術群體G

學術群體G有5位學者。從他們的代表作來看,這一群體的研究方向則比較寬闊,包括了高等職業教育、現代遠程教育、教師教育、獨立學院發展、高水平大學建設、專業學位教育、教學工作、高教管理體制改革、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大學生就業等多個方面。從他們代表作的共被引頻次來看,吳啟迪與周濟的共被引頻次最高,余下依次為謝維和與康寧、康寧與周濟、張堯學與周濟、張堯學與吳啟迪、謝維和與周濟、張堯學和康寧,而謝維和與吳啟迪、張堯學的共被引頻次都比較低,這一順序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研究成果相關性的高低。從他們各位共被引頻次的總和來看,周濟最高,余下依次為康寧、吳啟迪、謝維和、張堯學。這也是他們在這一學術群體中學術影響力的反映。

8.學術群體H

學術群體H有6人。從他們的代表作中也可以看出,這一學術群體的研究領域也很寬泛。其中,趙沁平、王戰軍主要研究研究型大學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馬陸亭和陳厚豐主要研究高等學校分類;沈紅和閔維方教授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成本分擔、大學生資助。此外,沈紅的研究型大學建設研究也很有影響。因此,沈紅在研究方向上與王戰軍也有交集。這種研究方向上的特點也反映在他們代表作的共被引情況中。如沈紅和閔維方的共被引頻次最高(58次),其次是馬陸亭和陳厚豐(51次),再次是王戰軍和沈紅(50次),第四是趙沁平和王戰軍(37次)。其余的學者研究成果之間共被引頻次都不高,這反映出他們之間研究成果的相關性不高。從這一群體各個學者的共被引頻次總和來看,沈紅最高,余下依次為王戰軍、馬陸亭、閔維方、趙沁平和陳厚豐,這也說明了以上各位學者在這一群體里學術影響力的大小順序。

(四)戰略坐標圖分析

戰略坐標圖(Strategic Diagram)是Law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是在聚類分析的基礎上,用可視化的形式來描述研究領域或主題內部聯系情況和領域間相互影響情況。[5]它將一個二維空間劃分為四個象限,第一象限表示核心且成熟,第二象限表示邊緣但成熟,第三象限表示既邊緣又不成熟,第四象限是核心但不成熟。在戰略坐標圖中,X軸為向心度,表示群體間相互影響的強度;Y軸為密度,表示某一群體內部的聯系強度?!跋蛐亩纫话闶怯媚骋蝗后w與其他群體的外部鏈接來表示,密度以群體內部各學者之間的平均共被引頻次來表示?!盵6]本文根據聚類分析結果和作者共被引矩陣,計算了每一類學術群體的向心度和密度(如表5所示),并依據向心度和密度繪制出戰略坐標圖,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學術群體B在第一象限,說明潘懋元、王偉廉、鄔大光等學者組成的學術群體,不僅內部之間學術聯系非常緊密,而且跟其他群體學者的聯系也非常密切,這一群體在8個學術群體中居于中心、核心位置。學術群體A、學術群體C、學術群體F和學術群體G處于第四象限,且位置相對集中,說明這幾個學術群體之間的學術聯系較為密切,這幾個學術群體也同樣居于比較核心的位置,但學術群體內部的聯系、溝通以及互動顯得略差一些。學術群體D、學術群體E和學術群體H處于第三象限,說明他們在內、外部的學術聯系方面都相對差一些,處于較邊緣的位置。

圖2我國高等教育學術群體的戰略坐標圖

三、社會網絡分析構建高等教育學術群體知識圖譜多元統計分析可以較好地觀察學者之間的關系和分類,但不能夠表現學者之間聯系的強弱,而社會網絡分析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社會網絡分析是對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屬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規范和方法,主要分析的是不同個體、群體所構成的關系的結構及其屬性。[7]本文主要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來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主要學者的共被引網絡,以此來了解其社會網絡特征。將50位學者的共被引矩陣導入Ucinet 軟件和 Netdraw 軟件,生成的學者共被引網絡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

備注:整個網絡由結點和連線構成,其中網絡中的結點代表作者,結點大小代表各位作者在網絡中的影響力;連線代表作者之間的共被引關系,線條的粗細代表作者之間的關系密切程度。

圖3高等教育學者共被引網絡知識圖譜

(一)網絡整體屬性分析

1.密度分析

密度反映的是社會網絡關系的密切程度,密度越大,表明網絡成員之間的關系越密切。在作者共被引網絡中,網絡密度反映了網絡中各個點之間聯絡的緊密程度。聯絡密切的網絡會促進信息的交流和科研的合作;反之,過于稀疏的網絡則會阻礙科學研究的發展。[8]通過 Ucinet 軟件可以算出,50位學者組成的共被引網絡的密度是21.51,網絡的連通性較好,有不少節點高度連接,說明50位學者之間共被引情況普遍,頻次較高,他們的學術聯系比較廣泛且緊密,各自的研究能夠相互交叉、相互借鑒、相互參考,研究互動大,有些學者甚至一起形成緊密的學術共同體。

2.小世界效應驗證

小世界效應是社會網絡中的一種特殊現象。所謂小世界效應,就是指在社會網絡中,大部分節點彼此并不相連,但它們之間只要經過少數幾步就可到達。在作者共被引網絡中,如果具有小世界效應,就說明該網絡是 “一個信息通暢,科研人員能夠快捷交流的網絡;相反則是一個信息流通速度慢,甚至信息閉塞、人員不能夠快速進行交流的網絡”[9]。因而是否存在小世界效應,表明該網絡是否是有利于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通過Ucinet 軟件分析可知,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網絡中節點之間的平均距離是1.036,即在該共被引網絡中,每兩個學者只要通過1.036個人就可以互相建立學術聯系。根據小世界效應理論,平均路徑長度不超過10的網絡就可以說具有小世界效應,這表明我國高等教育學者的共被引網絡具有顯著的小世界效應特征,是一個信息交流暢通、學術互動頻繁、有利于學科發展的網絡。

3.網絡聚集度分析

網絡聚集度反映了節點之間的緊密程度,值位于0和1之間,值越大說明整個網絡越緊密,否則越疏松。[10]通過Ucinet 軟件分析可知,共被引網絡的聚集度為0.98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學者共被引網絡的聚集度是非常高的,說明我國高等教育學者之間的學術聯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社會網絡分析的重點之一,是“關于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測量概念,描述的是個人或組織在其所處的社會網絡中的地位極其重要性”[11]。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中心性可分為度數中心性、親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限于篇幅,本文僅列出中心性居前15位的學者,如表6所示。

作者度數中心性

(NrmDegree)作者親近中心性

(nCloseness)作者中介中心性

(nBetweeness)潘懋元25.37袁貴仁100袁貴仁2.24顧明遠9.48劉獻君100劉獻君2.24周濟7.94王偉廉100王偉廉2.24劉獻君7.48張楚廷100張楚廷2.24鄔大光6.75周濟100周濟2.24張應強6.5周遠清100周遠清2.24別敦榮6.26張應強100張應強2.24楊德廣6.17劉寶存100劉寶存2.24康寧6.07別敦榮100別敦榮2.24周遠清6.07蔡克勇100蔡克勇2.24胡建華5.88薛天祥100薛天祥2.24薛天祥5.75鐘秉林100鐘秉林2.24王偉廉5.48戚業國100戚業國2.24楊叔子5.27鄔大光100鄔大光2.24謝安邦4.94顧明遠100顧明遠2.24

1.度數中心性

度數中心性又叫點度中心性,指網絡中與該節點直接相連的節點個數。如果一個點與許多點直接相連,該點就有較高的點度中心性。[12]在作者共被引網絡中,學者的度數中心性越高,說明該學者在整個學科研究中居于越中心的位置。由表3可知,潘懋元的度數中心性最高,相對度數中心性達到了25.37,跟其他49位學者均有共被引關系,與王偉廉、鄔大光的共被引頻次均達到了500次左右,還與另外24位學者的共被引頻次達到了百次以上,說明潘懋元教授在由50位學者組成的我國高等教育作者共被引網絡中處于最核心的位置。表中其他學者的相對度數中心性也都超過了4.94,說明這10位學者均處于整個網絡的核心位置,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學者。

2.親近中心性

親近中心性又叫接近中心性,是以距離為概念來計算一個節點的中心程度,與別人越近則中心性越高,與別人越遠,則中心性越低。[13]在社會網絡中,親近中心性主要是指某點到網絡中所有其他點的距離總和最短。這樣的點在網絡中有最佳的視野,可以知道網絡中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信息的流通方向,該點在傳遞信息方面就越容易。由表6可知,親近中心性居前的10位學者,他們的親近中心性都是100,說明他們具有一致且最高的親近中心性,具有最佳的學術視野,掌握著學術信息流通方向。

3.中介中心性

中介中心性又叫間距中心性, 描述節點在整個網絡的中心程度, 表征的是整個網絡的集中或集權程度, 即整個網絡圍繞一個點或一組點來組織運行的程度,測量的是行動者對資源的控制的程度。[14]在作者共被引網絡中,一個學者的中介中心性越高,說明有越多的學者需要通過他才能發生聯系。由表6可知,中介中心性居前十位的學者,他們的中介中心性均為2.24,說明他們均有整個網絡的最大控制權力,控制資源能力較強,是整個共被引網絡構建的關鍵,具有最大的中間影響力,他們對學術知識和學術信息的交流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和中介作用。同時也可以發現,在高等教育作者共被引網絡中,中介中心性排名基本與親近中心性排名一致。

(三)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是根據網絡中節點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將網絡中的節點分為兩個區域,核心區域和邊緣區域。處于核心區域的節點在網絡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核心―邊緣結構分析的目的是研究社會網絡中哪些節點處于核心地位,哪些節點處于邊緣地位, 其本質是將實際數據與理想的模型數據進行比較,通過計算兩者的相關性來分析實際數據是否具有核心―邊緣結構。[15]通過在 Ucinet 軟件中對學者共被引網絡進行連續性核心―邊緣模型分析,計算結果顯示實際數據與理想模型之間的相關系數為 0.859,屬強相關,說明作者共被引網絡存在核心―邊緣結構。軟件同時也計算出了每位學者在網絡中的核心度,我們以核心度大于0.1為標準,共篩選出13位核心學者,如表7所示。排名第一的是潘懋元教授,其核心度達到0.77,遠遠大于其他的學者。對比表6可以發現,這13位學者均屬于度數中心性居前15位的學者范圍,可見,核心度排名跟度數中心性排名也是基本一致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者在網絡中的地位和位置,確定誰是核心學者。

表7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中的核心學者

排名作者核心度排名作者核心度1潘懋元0.778薛天祥0.1342王偉廉0.2169劉獻君0.1323鄔大光0.21410周濟0.1314顧明遠0.211劉海峰0.1195張應強0.15112別敦榮0.1156楊德廣0.1513周遠清0.1117胡建華0.134

四、小結與討論

通過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群體可視化知識圖譜的構建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我國高等教育50位高被引作者可以劃分為8個學術群體,各學術群體成員數量從2人到16人不等,每一學術群體均在高等教育研究的某一或某幾個方向具有較強的學術聯系。

(2)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學術群體是一個學術互動強、學術交流快速的學者團體。由50位學者組成的共被引網絡,密度大、網絡聚集度高,具有顯著的小世界效應特征,網絡的連通性好,信息傳遞快,整個網絡聯系緊密,是有利于學科發展的網絡。

(3)潘懋元、王偉廉、鄔大光、顧明遠、張應強、楊德廣等幾位學者在學者的度數中心性、親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以及核心―邊緣結構的核心度分析中,均居于前列,處于整個共被引網絡的核心位置,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學者。

篇2

一是割裂高等教育供給者和公共財政的必然聯系,剝離公共教育系統與政府間的行政聯系,打破高等教育領域壟斷局面,使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處于同一競爭平臺上,實現教育供給者的多樣化。二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充分引入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和自由選擇機制,以激勵公立高校革除科層管理的弊端,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二)大力發展私立高校,促進公辦高校改制

給予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同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使私立與公立大學按照同樣的標準接受評估,取得學位授予資格,才能真正滿足教育需求。另外私立高校擁有公立高校無法相比的自。這是因為,私立大學受外界干擾較少,尤其不大受政府的約束,其招生權、經營權歸自己,可以自主制定招生標準,計劃招生人數,自主設置專業結構,自主聘任教師,更重要的是,可以自主經營和確定辦學方向,擁有自,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在公立大學中,按照“錢”和“權”的關系原則,大學從政府拿了錢,就不可能擺脫政府的干預。為了使公辦高校獲得更多的自,必須對其進行改制,可以采取“公辦私營”的方法,使大學的所有權仍控制在政府手中,而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起宏觀導向作用以及引導社會的輿論監督,不給學校具體的指標,讓學校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自主經營,仿照私立大學的模式運行。

(三)明晰教育產權,逐步實現全面的高等教育民營化

篇3

論文摘 要: 教育評價的目標是從宏觀層面監控教育的價值,保證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們現存的教育評價體系存在評價主體單一等諸多問題。因此深入研究高等教育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進一步的有效的應對之策,保證我國道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高等教育評價的目標

評價與目標是相適應的,要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必須先充分了解評價對象的特點與性質,只有在對評價對象自身的目標有深切把握的基礎上,才能建立有的方式的評價體系。因此要分析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首先應該討論的是高等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三個:教學、科研與服務社會,這是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三個最主要的職能。高等教育的目標也正是從這三個職能上延伸而來,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目標。這三個目標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一切活動都應以這三個目標為核心,由此衍生發展。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斷的活動,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已經取得的)或潛在的(還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價值做出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

高等教育評價必須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建立適合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教育評價建議的意義也正是促進高等教育目標的順利實施,用技術的手段客觀、動態的評價高等教育的成果。高等教育的目標應該成為評價教育評價的航向標,具有標桿作用,而不是顛倒因果,讓高校的發展一味去適應具有工具主義色彩的評價體系。這是研究評價體系所首先應該確立的原則。

二、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評價主體的單一。

單一的政府評價使我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行政管理色彩濃重。從實踐中可以看出,我國教育質量的評價活動,絕大多數是在政府的統一組織和領導下進行的,且服務于政府發展高等教育的目標。政府評價雖然有利于顧全大局,集中宏觀管理全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布局和規劃,并且由于其評價結果所具有的權威性能夠引起培養部門對評價活動的重視,但是,它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無法滿足社會多元利益主體的需要,社會參與程度低。單一的政府評價主要是反映政府的需要和利益,盡管政府需求也代表了社會需求和社會的根本利益,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政府不再是社會利益的唯一代表。

其次,被評單位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總處于被動應付局面?,F階段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更多表現為政府的一種行政管理手段,對被評者具有強制性,因此,被評價單位積極參與的意識較差,總處于被動應付政府檢查、評價的狀態。

再次,缺乏監督和制約,評價壟斷性和隨意性較強。政府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它決定了評價的目的、內容,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評價方法和程序的選擇,以及評價結果的處理,盡管也依靠專家的力量,但從總體來說,政府依然是評價活動的唯一決定者,社會力量尚未發展到與之相抗衡,這使得評價的隨意性和壟斷性較強,缺乏民主與科學性,此外也削弱了被評單位的積極性。

最后,忽視了教育自身的價值與規律。以政府為唯一主體的評價體系,更多地關注教育服務社會的目標,而容易忽略人才培養及教學科研這兩個目標,這就使得評價標準單一化,不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自我評價體系。

自我評價體系是一種內部評價,它可以由教師、教師團體或學校其他的專業人員、校長或學校其他管理者、學校委托的專業評價人員執行。內部評價可以為學校不同行政層面的決策提供服務。實施內部評價也是學校授權和權威由中心向邊緣、從中央政府向地方社區轉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高等學校對自我評價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沒有把自我評價作為改善管理、提高質量、建立高校教育質量自我保障的核心手段。因此,高校開展的自我評價是隨意性的,缺乏相關的自我評價制度的建設。

(三)社會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會各利益主體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關系人。然而,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單一的政府行政型體系,社會評價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

首先,缺乏建立社會評價體系有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社會評價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障,其評價行為的合法性也未受到約束。

其次,缺乏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評價中介機構。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評價中介機構是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質量社會評價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而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評價中介機構中,并沒有完全意義上的社會評估中介機構,其開展的評價依然是政府主導型評價,具有官方評價的性質使得評價體系不夠平衡,缺乏公正獨立的不受任何利益主體驅動的、以高等教育發展為己任的第三方評價機構。

三、社會評價與高校自我評價薄弱的原因

(一)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等教育體制,處于政府集中管理的地位。這種高度集中的政府統一管理體制造成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的單一化,政府評價體系占主導地位。

(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從文化傳統來看,中國社會歷來就存在一種“官尊民卑”的思想,認為官方評價具有權威性,有較高的認同度,其評價的結果也容易成為決策、選擇的依據,而對于民間評價不信任。在這樣一種文化氛圍下,社會評價發展十分緩慢。

(三)國家主義價值觀的影響。

與西方社會不同,在我國的價值觀中,國家主義的價值觀一直占主流地位,在這種國家主義價值觀下,教育的首要價值是滿足國家、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尤其是國家的利益始終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目標。這種極端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扭曲了大學存在的哲學意義,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制約性。

四、關于我國高等教育評價的對策分析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已開始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在教育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不再單純滿足于“技術理性”的價值取向,開始走向理性與工具主義的融合,人文與科學主義并重的歷史新局面。在此基礎上的教育評價也面臨轉型,市場、社會對教育評價也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如何健全我國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已成為不可繞過的重要問題。

(一)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將政府評價、社會評價和學校自我評價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滿足多元化的需要。使外部評價與內部評價共存,二者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用外部評價激發內部評價,使內部評價的效度合法化;從內部評價擴展外部評價的領域,改善對結果的解釋。

(二)更新教育評價的理念。

將評價設想為理解的手段而不是判斷的手段,由形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從靜態判斷到動態分析。將教育評價理解為動態、指導性、多元與過程性的。

(三)評價應該肩負提供建議的責任。

帕頓認為:“詳細而認真的建議和結論可以像磁石一樣,將評價中所有的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币虼?,提供正確、具有和實用的建議是評價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提高教育評價的專業化意識。

專業化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評價機構的專業化,是指評價機構依據一定的行業準則、程序和標準等從事專業的教育評價活動;二是評價人員的專業化;三是評價活動專業化,是指依靠專業人員,在專業理論指導下,利用專業工具,按照專業倫理規范、行為標準和規程開展評價活動。

(五)加強立法,規范和引導教育督導評價的發展方向。

現今教育評價方面的立法還很薄弱,這導致許多評價工作無法可依,因此應該加強立法,以規范評價工作,約束評價主體行為,促進評價工作的良性進行。

我國的教育評價還處于發展階段,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完善,我們應充分借鑒、吸收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建立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評價機制,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沈志莉.中外高等教育評價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3,(6).

[2]黃莉萍,方向陽.對高等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的探討[J].普通高等教育研究.

[3]趙必華.教育評價范式:變革與沖突[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篇4

關鍵詞:聽障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計劃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3)04-0153-02

經過二十幾年的探索與發展,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殘疾人高等教育的規模與需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每年只能有少部分適齡殘疾青年入學。如長春大學聽障學生每年入學人數只占應考人數的20%,而應考人數只占適齡聽障青年的5%左右。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事業也必將大發展。我校積極響應國家滿足殘疾人受教育的號召,于2012年8月20日出臺了《綏化學院特殊教育2010-2020年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特殊教育和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發展目標,以“全納教育”為原則,既招收健全生,培養特殊教育師資,又招收視障和聽障學生,建設殘疾人高等教育專業。依托特殊教育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的良好基礎,我院計劃在2014年面向聽障生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了做好專業建設,本文就面向聽障生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計劃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為新專業建設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一、指導思想

1 以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為指導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能在科研部門、教育單位、企業、事業、技術和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從事計算機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高級人才。殘疾人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首先應以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為指導。在做好與初、中級殘疾人教育相銜接的同時,堅持“平等地看待殘疾人,尊重他們做人的權利,包括受教育及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一原則,不能因生理上的障礙,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力爭使殘疾人大學生具備和普通高校畢業生一起參與社會競爭的能力,及在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的現實下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和創造自己人生價值的能力。

2 體現聽障生教育的特殊性

針對聽障生的特殊性,應采取特殊的教學方法、教學途徑和手段。聽障生教育的特殊性表現在:

(1)視覺敏銳,模仿能力強

聽障生的知覺形象主要依靠視覺、觸覺、動覺形成綜合性形象,用眼睛觀察和審視事物的能力相對較強,具有很強的視覺能力、模仿能力和操作能力,但是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維比較弱。由于視覺敏銳,模仿能力強,對計算機操作的機械模仿表現出很強的能力,基本上能夠快速跟上老師的演示,成功掌握操作步驟。

(2)知識面窄,閱讀能力較弱

聽障生從小學接受的教育一直存在內容少、知識面窄的問題,較同齡正常兒童相差5年,智力比正常兒童落后2年,而閱讀理解能力,聽障生平均花3年時間才能取得健全學生1年的進步。由于聽障生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局限,使他們的理解能力、掌握知識速度滯后于健全人,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比較緩慢。

(3)交流手段單一

聽障生在求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較封閉的環境中,交流手段的單一使知識結構單一,認知能力較低,這給他們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帶來了很大困難。

二、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的總原則和總方向,是開展教育教學的根本依據。高等教育培養目標要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精神世界,不僅能實現自我生存,而且具有提高自己生活質量和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能力;同時要使受教育者成為能平等參與社會、為社會貢獻力量、具有一定職業能力的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

結合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和聽障生的特殊性,依據綏化學院培養方案制定工作的原則意見,確立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從事軟件工程及網絡工程實際工作的能力,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具有自立、自強、自尊和自愛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三、培養規格

培養規格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是組織教學的客觀依據。面向聽障生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規格要特別重視其社會交往能力、自立、自強、自尊和自愛精神。其具體要求是:

1)重視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養成健全人格。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現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之一。聽障生在社會交往方面具有一定的障礙,因而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2)專業技術能力是保證受教育者具備一定職業能力、可以實現自我生存的前提。首先要注重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按照計算機求解問題的基本方式去考慮問題,以便構建出相應的算法和基本程序。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規格分類”的指導思想,開設軟件工程專業方向和網絡工程專業方向。對于軟件工程專業方向的學生要求具有較強的程序設計與實現能力,具有較強的數據庫設計與管理能力。對于網絡工程方向的學生要求具有較強的中、小規模網絡組建與互聯能力,具有較強的網站建設與管理能力。3)培養自立、自強、自尊和自愛的精神,提升其人生境界。

四、教學目的

教學目的是教學過程結束時所要達到的結果,或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面向聽障生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教學目的是以知識夠用及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為目的的。具體說是:1)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2)能夠利用主流軟件開發工具獨立進行小型程序設計。3)能夠獨立進行數據庫建立、管理和維護。4)能夠完成局域網的組建、管理和維護等相關工作。5)能進行簡單的平面設計。6)能獨立進行網站開發。7)能熟練閱讀與專業相關的英文文檔。

五、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诼犝仙诶斫?、學習進度滯后于健全人及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比較緩慢這一現狀,我們制定了7個課程模塊。同一模塊內課程形成“階梯式”的課程系統,以適應“循序漸進”的要求,鼓勵學生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地學習,讓學生在模塊內一系列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養成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模塊特點是:

1)課程模塊之間獨立。除了計算機操作能力是基礎之外,其他模塊之間的關聯性小,便于學生獨立學習。2)模塊內課程自成體系。同一模塊內的課程呈“階梯式”設置,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3)編寫校本教材。鑒于聽障生的特殊性,不應照搬普通高等學校所用教材,要在借鑒普通高校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改良,使之符合聽障生認識特點與身心發展特點。

六、教學方法

基于聽障生的特殊性,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其視覺敏銳、模仿能力強的優勢,在教學方法的選取上宜多采取以視覺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例如,演示法和實驗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宜采用項目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技術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宜采取適合聽障生的課堂教學形式,在現有手語、唇讀、筆談、課件等教學形式的基礎上積極結合課程特點,探索適合聽障生的教學形式。同時,要加大實踐教學比例,通過實踐環節解決由課程教學轉入上機環境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篇5

關鍵詞:旅游高等教育;職業本科;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相對于美國、澳大利亞、瑞士等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旅游高等教育雖歷經30余年的發展已基本成型,卻并不成熟,且呈現出種種困境,如人才供需錯位、學生就業壓力巨大、行業就業率低和流失率高、畢業生缺乏核心競爭力、生源壓力加劇等等[1]。實踐上,國家旅游局[2]和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3]分別于2008年、2009年進行的專題性調查也大致印證了上述問題的存在。仍然,導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加以解決。但是,在種種原因之中,實踐課程體系發展的相對滯后是較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因此,如何以此為出發點,努力構建完善的“職業本科”型實踐課題體系,將是我國未來旅游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一.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一)理論基礎

旅游高等教育“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主要源于以下理論。

(1)實踐認識論。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來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一個人學習與認識的普遍性規律,其中,實踐在整個過程中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動手能力,熟悉各旅游崗位操作技能,深化對專業理論的認識,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旅游應用型人才。

(2)知行合一論。從現代教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實踐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最佳形式。據研究,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讀”的方式只有10%,“聽”的方式為20%,“看、聽”結合為50%,“聽、說”結合為70%,“說、做”結合為90%。對于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旅游管理專業,要想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更應該強化其實踐教學環節。

(3)認知心理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的過程并不是學習者獲得越來越多外部信息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與外界刺激之間不斷地同化、順應,從而達到平衡的過程;也是主體的認知模式不斷重建、發展,以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因此,合理設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系統性的專業訓練來完成與旅游行業實際環境中各種刺激的同化、順應,對于旅游管理專業教學而言顯得意義重大。

(二)現實依據

與國外旅游高等教育相比,國內的旅游實踐教學體系主要表現出如下問題:

第一、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融合度不高。在國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在旅游教學體系中的地位相當,兩者相互融合,且互為提升。其中,以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教學樓即酒店、課堂就是實訓室”的“前點后院式”最為典型。而在國內,除了完全引進“洛桑模式”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中瑞酒店管理學院外,很少采用實踐與理論并重的做法,學生大多是先“集中學理論”,再“集中實訓或實習”,實踐教學僅僅是理論教學的一種拓展,甚至是“可有可無”的補充,二者之間的融合度不高。

第二、實踐教學目標與旅游人才需求脫節。國外旅游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即注重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并有嚴格的制度進行管控。畢業學生往往無需經過實習期即可直接從事管理類工作,較好地貼合了旅游業的實際人才需求。而國內的實踐教學盡管也強調要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卻極少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也少有嚴格的制度保證,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應有的職業技能和素養,與旅游業實際人才需求基本脫節。

第三、教學經費投入與實訓需求相距甚遠??傮w來看,國外在實踐教學上的經費投入是非常充足的。如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在校內均有自己的酒店,以及會議室、計算機中心等設備設施,能很好地保證旅游實踐教學的開展。而國內少有旅游本科院校擁有自己的酒店,很多院校甚至連基本的客房、餐飲、導游實訓室都不完備。設施設備投入過少,導致旅游實踐教學普遍性地成了“例行公事”,走走過場。

第四、實踐教學資源開發嚴重不足。國外對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非常重視,不但要求教師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系,而且會想方設法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優質資源進行校企合作,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例如,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每年都會邀請在全球擔任高級或頂級高管的校友回校講學,形成“學校支持學生成長,學生成才后回饋學?!钡牧己醚h。而國內在這方面則相對遜色,少有高校形成了學校與校友“支持與回饋”的良性循環,“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思路僅僅停留于表面。

可見,國內旅游實踐教學與國外的差距較大。為了縮小差距,我們有必要引進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以旅游職業需求為導向,努力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并加以貫徹實施,以便能為旅游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綜合性應用人才。

二.構建“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構想

(一)“職業本科”型的內涵

“職業本科”型是指以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理念為指導,以職業本科教育的辦學模式為借鑒,以職業本科教育的教學考評為手段的一種教育培養形式。而所謂職業本科教育,是指以職業目標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業素質教育為依托,理論教學恰當、實踐教學充分的本科層次的職業性教育。具體而言,在教育類型上,職業本科教育應歸屬于ISCED的5B2教育;在培養層次上,職業本科教育應是??聘呗毥逃|的提升;在培養目標上,職業本科教育應考慮到高等性、職業性、區域性和社會性等多重特性;在培養模式上,職業本科教育應與高職??平逃纬擅黠@區別[4]。

(二)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應力求以旅游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出發點,以專業基本技能、專業綜合技能、專業綜合素質等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實踐-認知-學習-實踐-學習-實習-再學習-就業”為運轉模式,在借鑒國內外旅游實踐教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循確保實踐教學地位、適時調整實踐課程、課程體系層次分明、實踐課程務求連貫等四項原則[5],體現四大要求,適時開發實踐教學課程、更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達到與職業管理型旅游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的目的。

其中,四大要求具體是指:①學時與學分要求。結合國外經驗及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實際,旅游本科人才培養的專業實踐課時總量應不少于1000個小時,不少于總學分的18%。②課程開發要求。在保持基本框架穩定的前提下,旅游實踐課程的名稱、目標、內容均應適時作出調整,且應盡可能聯合旅游企業一同開展工作。③課程安排要求。實踐教學的課程安排,應力求平衡分布,體現層次分明和務求連貫的原則,將實踐教學貫穿到整個四年的教學和學習中,每個學期都應開設相關課程,以便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④課程實施要求。要求擁有較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相匹配的實訓教學場地和教學軟件實,切實改變“一無合格師資、二無實踐場地、三無實訓軟件”的辦學現狀。

(三)“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構成

根據上述構建思路,旅游專業“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可分為專業認知實踐、服務技能實踐、管理技能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5大模塊,模塊與模塊之間相互作用、層層遞進,具體如圖1所示(單箭頭代表“作用于”,雙箭頭代表“相互作用”)。

圖1 “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

在具體構成上,專業認知實踐類一般由旅游禮儀實訓、旅游發展調查、旅游認知實習、旅游企業在崗實習等課程構成;服務技能實踐類一般由5門左右的理論配套實踐課和1門企業服務技能在崗實習課構成;管理技能實踐類課程可采用模擬企業實戰演練或大型項目驅動型實踐的方式運行;畢業實習實踐類課程可由校、企指導教師共同監督執行;畢業設計實踐類課程應根據職業本科院校、獨立學院、一般本科院校和重點本科院校等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來組織開展[5]。

三.課程體系的應用——以北航北海學院旅游管理學院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屬于獨立學院性質,其旅游管理專業從2006年開始招生,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屆畢業生。辦學6年余來,始終以“國際化、應用型”為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改進教學培養方案,并于2010年重新修訂了人才培養計劃。

(一)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現狀

該學院2010年版教學計劃共分旅游與休閑、飯店與會展等兩個專業方向,其實踐課程由公共實踐和專業實踐兩個板塊構成。其中,公共實踐環節課程相同,主要由軍訓(1學分)、入學教育(0.5學分)、畢業教育(0.5學分)、公益勞動(1學分)、獎勵學分(2學分)、認識性社會實踐(1學分)、工作性社會實踐(2學分)等構成,總共8個學分(占170總學分的4.7%),要求總實踐不少于10周。

在專業實踐課程設置上,旅游與休閑方向主要由野外認知實習、酒店服務實務實踐、旅游景區模擬實訓、導游模擬實訓、娛樂與休閑場所模擬實訓、旅游行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課程構成,且要求總實踐課時不少于66周;飯店與會展方向主要由野外認知實習、酒店服務實務實踐、飯店前廳管理實踐、飯店客房管理實踐、飯店餐飲管理實踐、飯店營銷管理實踐、會展策劃與管理實踐、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實訓等課程構成,且要求總實踐課時不少于80學時+56周。在專業實踐總學分要求上,兩個專業方向相同,均為25學分(占170總學分的14.7%)。

(二)現有人才培養方案呈現出的問題

雖然該院2010年版旅游人才培養方案已對實踐教學課程做了較大調整,但從近兩年的實施情況來看,還是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1.專業實踐類課程學分比重偏低

專業實踐學分總數僅為25,加上公共實踐的8個學分方達到總學分比例的19.41%。顯然,這與上述方案中“不少于總學分的18%”尚存在一定差距。

2.專業實踐類課程設計相對單一

培養方案雖已從專業認知實踐、服務技能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4類實踐課程做出了安排,但整體形式顯得比較單一,且課程內容設計也相對傳統,沒能跟旅游企業實際情況保持一致。如專業認知實踐只有“野外認知實習”這一門課程,畢業實習集中在第6、7學期完成,且沒有對長達10個月的實習內容梯度和實習要求做出前后區分。

3.專業實踐類課程前后連貫性較弱

根據“實踐-認知-學習-實踐-學習-實習-再學習-就業”的課程設計連貫原則,專業實踐類課程應力求前后連貫,做到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層層遞進。但是,該學院教學培養方案未能很好地體現上述思路,具體表現在:①第1學期沒有安排任何實踐類課程,使學生錯過了第一時間了解旅游行業及企業運營模式的機會;②第2學期的“野外認知實習”與第3-5學期的服務技能實踐類課程之間由于沒有安排短期的企業實習而出現斷層,致使學生所學知識前后鏈接度降低;③第3-5學期的服務技能實踐類課程由于缺少整合性的管理技能實踐類課程而沒法與第6-7學期的企業實習形成銜接。

4.專業實踐類課程內容深度不夠

由于專業方向細分不到位,該學院專業實踐類課程涉及面相對較廣。如旅游與休閑方向既要涉及旅行社、旅游景區等傳統性實訓課程,也要涉及娛樂與休閑場所經營管理等前沿性實訓課程;飯店與會展方向既要涉及飯店前廳、客房、餐飲、飯店等飯店類實訓課程,也要涉及會展策劃與管理類實訓課程。這種較廣的牽涉面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專業實踐類課程所涉內容的不夠深入。

(三)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改革舉措

根據北航北海學院旅游管理學院人才培養方案所出現的問題,結合上述旅游管理專業“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設計方案,茲提出如下改革舉措:

1.豐富專業認知實踐類課程

在現有“野外認知實習”課程基礎上,增設“旅游禮儀實訓”、“旅游發展調查”、“旅游企業在崗實習”等3門實踐課程。在具體安排上,旅游禮儀實訓、旅游發展調查、旅游認知實習等3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應安排在第1學期執行;旅游企業在崗實習應安排在第2學期的前半個學期執行。

2.完善服務技能實踐類課程

根據旅游企業發展實際,旅游與休閑管理、飯店與會展管理的方向劃分并不妥當,可進一步細分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區管理、休閑娛樂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管理等5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應根據其所學理論課程來開展課程服務技能實訓。在此基礎上,增加“企業服務技能在崗實習”這一環節,以便前后學期的實踐教學環節能妥善地銜接起來。

3.增設管理技能實踐類課程

管理技能實踐課程是獨立學院旅游專業學生區別于高職高專類學生的關鍵,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質??砂才旁诘?、6學期進行,其實踐內容和教學形式可結合學校實訓場地具體設計,也可聯合當地旅游企業實際共同開展。

4.優化畢業實習實踐類課程

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將畢業實習集中安排在第6、7學期的做法并不妥當,有必要加以重新調整,調整思路為:第一、將長達10個月的企業實習分散到兩到3個不連貫的學期中完成,期間可充分利用寒暑假時間來安排教學任務;第二、企業實習應力求長遠,前后實習內容及實習要求應形成較大區分,如后期可要求企業適當安排學生到管理崗位進行實習;最后,實習學生的指導應采取實習單位指導和學校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思路,協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實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切實提升學生管理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四.結語

旅游高等教育“職業本科”型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是在參考國內外知名旅游院校的成熟做法,并結合我國旅游業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做出來的。雖然部分課程已經過北航北海學院旅游管理學院的實踐檢驗,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但由于時間、場地、師資、管理等諸多因素限制,本實踐教學課程的全套方案尚未來得及加以全面貫徹實施。因此,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問題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在此權當研討。希望學界同仁能對此問題給予更多關注,從各視角展開探討,達到盡快構建起符合我國國情的旅游實踐教學體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龍江智.中國旅游高等教育的另類解讀[J].旅游學刊,2006,21(z1):16-18.

[2]中國國家旅游局、教育部旅游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聯合調研組.中國旅游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調研報告[R]. 2008.5.6.

[3]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教育分會.中國旅游院校數據解讀——基于對旅游院校的專項調查統計[R].2009.3.27.

[4]伍先福,陳攀.職業本科教育的內涵及其辦學主體[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27(9):17.

[5]伍先福.論旅游專業“職業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128-129.

篇6

關鍵詞:高校擴招;畢業生就業;教育質量;教育公平;高教體制改革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3 hot issues, i. e. graduates unemployment, declining quality and equity, caused by the dramatic expansion of enrolment in the past 6 years, the author discloses deep-seated conflicts fa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source of the above-mentioned deep-seated conflicts is its starting and involvement in a four fold transitions, i. e. ,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its nature; from under-developed agricultural and commodity economy to a globalized, open market economy in its clients; from social margin to social center in its status and from a rigid control mechanism under planned economy to a new system to be adopted to a totally new environmen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the major player in the four fold transitions but lack of motivation, dynamics, capacity and potentials due to the seriously lagged behind reform and tran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higher education. Renovation of values and concep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its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and innovation are the key to way out.

Key words: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ment;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equit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一、擴招——一石激起千重浪

經過1999年以來近6年的擴招,中國高等教育終于改變了它自誕生百年以來的精英教育性質,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它不僅每年為數以百萬計的青年學子提供了可能改變他們一生命運的圓夢機會;而且,對我國從根本上促進社會公平,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強國,增強總體競爭力,保證中國經濟穩定、健康和持續的發展,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創新型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不管當時的驅動因素有哪些,決策程序有何缺憾,發生于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老百姓迫切希望通過獲得滿意的教育改變其經濟和社會地位背景下的擴招,將以金色的一頁,載人中國教育發展的史冊。

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連續幾年的擴招帶來了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和失業的狀況,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深受“學而優則仕”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考上大學就等于當上國家干部,就是當然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維定勢影響的學生和家長,對此缺乏思想準備,難以接受這一現實。有調查顯示,34.7%的畢業生因為畢業時找不到工作而后悔上大學。①勞動就業中重關系、人情,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使來自弱勢群體家庭的畢業生更加感到失望。政府官員因此擔心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會影響社會安定,并將每年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考核學校的一項重要指標,致使有的學校和畢業生不得不以作假應對。熱衷于炒作社會新聞,過度商業化,并常常對一些特定領域里的特定問題缺乏真知灼見的一些媒體(包括某些具有官方色彩的媒體),對擴招只看負面,不及其余,甚至于質疑是否擴招闖了禍。

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是,以數量擴張為特征的擴招是否有必要,是否錯了?高等教育走出精英階段,向大眾化和普及化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已經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就是一個明證。它提出,只要學業合格,人人應當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并重申這是當今一項基本人權。它呼吁各國教育體制應當通過改革變得開放、靈活以方便學生進出。不應忘記的是,一年后中國政府作出擴招的歷史性決策時,中國經濟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快速從農業和不發達工業社會向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經濟轉變。而中國高等教育仍停留在為農業和不發達工業社會服務的精英階段,在亞洲各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中的排名,僅高于幾個不發達國家,如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同中國立志追趕的已經跨過大眾化并向普及化發展的發達國家相比,則整整落后兩個時代。[1]中國擴招決策不是早了,而是遲了;不是錯了,而是順應潮流、反映歷史發展規律的英明之舉。即使從控制高等教育發展速度的傳統理論角度來看,此次擴招也無可厚非。如果說中國過去25年的經濟平均增長率為10%,以1983年全國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數233, 52萬人為基數,并以相同口徑和年增長率10%計算,2006年中國這一部分的大學生數應為1900.9l萬人,現在實際為1997.85萬人。[2]這說明,20多年來高等教育發展平均速度與經濟增長平均速度基本持平。1999年后的跨越式發展速度多少帶有對以前歷史性缺失的補償。

二、擴招激起和催化了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深層次矛盾

擴招決策有無缺憾?古今中外,凡影響未來子孫后代的重大決策,總難免缺憾,在目前中國的決策機制和環境中更是在所難免?;仡欉^去,擴招決策最大的缺憾在于,對數量的大幅擴張并由此引發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層次矛盾缺乏深入的研究、預想和相應對策。深入剖析擴招后引起的就業、質量和公平三大熱點問題,人們不難發現,不觸動和解決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眾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就難以找到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和問題的出路和辦法。

l,就業。畢業生就業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毋庸置疑,畢業生就業難既與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結構、技術含量和勞動制度、市場的發育及公平有關,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問題。從高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進行反思,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令人尷尬和不解的現象,一方面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又有相當多的用人單位招不到合格、合適的畢業生。北京華風科技公司人事干部趙鍇認為:“有人說,中國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人太多了,而就我個人的就業經歷和曾經招聘過幾百人的一點點經驗告訴我,人多遠遠不是問題的核心,因為你發現現在10個公司中有9個公司說找不到好的人才、適合本企業的人才、—看就喜歡上的人才?!丙溈舷?005年11月對80多位人力主管調查后的結果顯示,只有不到10%的求職者符合外資公司的會計、財務、工程等崗位的要求。大多數人缺乏的是語言和文化溝通能力。由此可得出結論:除了水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之外,人才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瓶頸。[3]

中國經濟高速運行20多年,經濟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民營經濟已占半壁以上江山②,外資合資企業舉足輕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行情與要求與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當代大學生求職必須經受市場的挑選和檢驗。然而,中國高校為畢業生作好了準備嗎?它是否了解并認真考慮了校園之外的快速變化,并在專業、課程、學校管理、學生能力和人格的培養、師資素質提高和培訓等方面作出了必要的調整、革新和改革?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自主權?不觸及這些深層次的矛盾,相當比例的畢業生失業的狀況就會一直存在。

2.質量。人們普遍認為,擴招導致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下降。其根據是短時期內的數量擴張造成了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和師資等資源緊張,教育部并為此發起了對全國高校五年—輪的類似資質認證的質量評估。但是,當今質量和質量保證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雖然質量是一個相對的、常常是極具爭議的概念,在中國高等教育服務對象和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人類社會開始向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過渡的今天,談及高等教育質量,首先仍要弄清楚以下問題,即何謂質量?什么社會、什么時代的質量理念、觀念和標準?誰來評價和保證質量?質量評估的指揮棒要把學校引向何方?入門資質認證是一回事,日常質量評估和質量保證與之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沒有必要的理念和體制創新,能否為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保證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思路、標準和建立相應的公正、公平、透明和權威的評估機制?

3.公平。盡管擴招為不同社會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入學機會,促進了社會公平,但在入學成本和社會可承受能力之間又出現了新的公平問題。據報道,目前維系中國高等教育正常運轉的經費大約需要 4000億元,而國家現有的實際投入只有800億元,高?,F在向銀行借貸的總金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差額部分靠各高校收學費填充。高校生均每年所需費用,高的超過1.4萬元,低的在1萬元左右,按25%提取,每個學生每學年的學費定在3500元。[4]如果按照每名貧困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計算(含學費、生活費和住宿費),—個學生本科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這還沒有考慮吃飯、穿衣、醫療、養老等費用。[5]高等教育成本由國家、學生、家長、社會共同分攤,是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原則。問題在于:(1)成本分攤不等于國家可以抽身或逐步降低自己的份額和責任。(2)經費分攤機制必須考慮社會尤其是不利群體的承受能力。經濟合作組織(OECD)衡量成員國在高等教育中的公平狀況用了兩個指標,一是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程度及機會的公平性;二是各國國民接受這一機會的成本和能力,即一個國家的學費和上學的其他費用扣除所有形式的資助的凈成本占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瑞典、芬蘭、荷蘭等國這一比例低于10%,美國、加拿大 17%,英國25%,新西蘭33%,日本44%。[6]如果將 4000億,扣除國家撥款800億元后的經費由2300萬名學生分攤,中國人均分攤的經費可達13913元,相當于2004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113%;如果與年收入不超過3000元的農民家庭比,此比例即使不是世界最高,也是最高之一。因此,要解決公平問題,需要回答如下問題:高等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在實現我國所確立的一系列戰略目標,如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創新型社會等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國家的責任是什么和是否已經到位?財政撥款是否應當有章可循和有章必循?政府、學生、家長、社會分攤的比例應如何確定和控制,公平如何得到保證?

三、四重過渡——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眾多深層次矛盾的源頭

擴招突顯和激化了中國高等教育眾多深層次矛盾,但它并不是矛盾的源頭。源頭是中國高等教育先后開始了它的四重過渡的進程,即性質上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過渡;服務對象從不發達的農業和產品經濟向開放的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經濟過渡;高等學校的地位從社會邊緣向社會中心過渡;其賴以生存的體制從中央集權的計劃體制緩慢地向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每一重過渡都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現有辦學理念、體制、運行機制、教育和教學內容、師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變革的要求,使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辦學理念、模式、體制等方面眾多的矛盾。

大眾化首先意味著數量的擴張,而且,這一擴張將是一個不短的進程。毛入學率跨過15%只是這一進程的開始,重要的是我們應認識到,量的積累必然引起質的變化。馬丁·特羅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大眾化理論時就曾提醒人們,量的增長必將引起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教育模式多樣化,學術方向、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變化。北美和歐洲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表明,舊有的適應精英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難以完成而且也不應該由它們來承擔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使命,必然并且實際上創造出了新的辦學模式,新的撥款機制和運行機制,新的五花八門的專業、課程,適應服務對象的更加開放、多重、緊密的互動和聯系,體制內的溝通、互認和為每個人提供多重流動、深造機會的立交體系,這些創新有些是政策設計的結果,有些則是民權和教育民主化運動逼出來的。[7]其中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沒有這些相應的創新和變革,大眾化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世界銀行瓦格納博士說,當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問題來自于規模上已實現了大眾化,但理念上仍停留在精英階段的體制。 (高等教育)內在的理念,目標和行動的變化沒有及時跟上其近來發生的規模、結構、經費和管理的外在變化。此論實乃點睛之筆。

面向產品經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等可以多年不變,鐵飯碗制度保證了每個畢業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F在,市場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運行機制,畢業生就業都要經過市場檢驗、篩選和錘煉。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市場的普遍特征是變化快、起伏大、要求越來越高。而且,隨著技術含量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就業崗位并未相應增加,導致競爭日益激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和對外依存度的大幅提高③,又對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受聘者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對外交流能力,包括語言和溝通能力,對國外文化和社會的了解和理解能力,了解國際上本專業和行業中一些基本的游戲規則等。中國已大幅度融人世界經濟,這些變化對大學生素質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強烈要求。但是,我們尚沒有作出相應的改革,遠遠不能適應已經快速變化了的服務對象和勞動力市場的要求。這也正是一方面大學畢業生求職難,同時又有眾多中外用人單位招不到合格人選的根本原因。

中國社會發展變化之快,常令世人矚目?,F在,互聯網網民已達1.3億人。[8]隨著新一代互聯網 (IPV6)的啟用,中國將加速向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過渡。以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為己任的大學和高校,將逐步過渡到社會進程的中心,并為推動這一過渡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學校是信息、知識、文化和人才的蓄水池,是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力和基地,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智慧庫和發動機。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政治的考量,教育領域內的計劃管理體制改革步履緩慢,高校應當享有的自主權沒有得到落實,使得已經走上四重過渡的高校嚴重缺乏順應潮流,對社會環境和服務對象的急遽變化及時、適度作出反應的能力、動力、活力和潛力,從而處于被動地位。因此,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必須重新定位。

四、更新理念,深化體制改革——化解深層次矛盾的根本之道

四重過渡的產生有早有遲,進度有快有慢,每一重過渡引起的深層次矛盾既相互交叉,又互聯互動。如果說向新的體制過渡的主體既包括政府,又包括高校,其余三重過渡的主體則都是高校。不同過渡引起的深層次矛盾的背景、內涵、要求和深度不一定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就是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不同方面要求過渡的主體在辦學理念、模式、管理、學科、課程、師資、評價、學校與政府的關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和互動、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轉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進行革新和變革,要求對高校賴以生存的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從而為高校的革新和變革創造條件,培育和激活高校的活力、動力、能力和潛力。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等教育的體制創新和改革是其他三項過渡能否順利進行和成功的條件和保證。

中國高校今天面臨的種種困境和深層次矛盾說明,它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踏上了四重過渡的征途,走上了四重過渡的立交。由于體制改革和過渡的滯后,高校沒有或缺乏足夠的自主,以便當機立斷,確定和變更自己的方向和速度。猶如坐在各自校車駕駛員位置上的校長,他可以點火、啟動、運行,但方向盤卻由一個并不在他們車上的人控制。這種游戲的尷尬和危險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深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政府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環境,從根本上改變計劃經濟時代對高校的控制模式,學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立法、執法、撥款和監控、信息服務、咨詢等硬、軟兩手對高校發展方向、速度、規模、質量進行宏觀調控和引導,培育高校應對快速變化環境的動力、活力、能力和潛力,把決定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模式的權力和責任交給高校。即國家應當通過體制創新和改革,重新劃定高校與政府之間的管理權限和責任,把“方向盤”交還給高校和校長。同時,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建好“立交”,保證質量、互通和安全;建立規則,獎懲嚴明,保障暢通;標明方向,及時提供“路況”信息,進行引導。

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高校校長容易產生—種學校方向和大事等待上面決策,自己無能為力的被動心態,坐在駕駛員位置上卻無權完全掌控方向盤多少成了一種常態。高校校長走上四重立交并掌控“方向盤”,恐怕最重要的事是選準前進的方向,即知曉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大趨勢、大方向,并從本國、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確定本校的辦學理念和戰略,并制定出本校的“GPS路線圖”。

綜觀世界大勢,結合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四重過渡的特殊矛盾,我認為了解和認識全球范圍內影響各國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四大理念,對于中國高校順利踏上四重過渡,通過立交,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1,高等教育大眾化。當前擺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門面前的一個需要明晰的問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是否應當堅定不移地穩步進行下去?答案應當是肯定的。而且,無論從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小康社會、創新型社會和和諧社會的四大戰略目標出發,還是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仍然有一定的緊迫感??纯次覈苓叺娜毡?、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招生趨于飽和,其人口中學歷層次的大幅提升對提升本國、本地區的競爭力和產品技術含量、質量、檔次,提升本國和本地區公民的生活水平、總體素質和文明程度、適應和迎接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的挑戰,都產生了正面效應。④當前,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影響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愿望和要求。我國擴招引起的一些問題并非其本身特有和必然的,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可把擴招變成一個不僅是數量擴張,也是一個學校明確定位、方向,更新理念,提升質量和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酌增長,發展戰略的調整,人事、勞動制度改革的深化,勞動力市場的完善,社會文化心理的演變和進步,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的。

2.高等教育國際化。雖然不同國家、學校和個人對國際化的理解、定義、期盼可以大相徑庭,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和各國經濟相?;ヒ来娑鹊奶岣?,一方面帶動和推動了人才和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跨國辦學和研發活動,學分、學歷、學位的互認,不同管理文化的接觸和碰撞;另一方面又對人才和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激化了各國和高校之間教育、教學改革的合作和競爭。不管承認與否,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要求和挑戰已經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區別在于是主動迎接挑戰,還是被動應付。發展中國家尤其是處于后進和劣勢的國家普遍擔憂,接受這一理念可能意味著教育主權的喪失,意味著國外、境外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侵入以及本國文化和傳統的衰敗等。這種擔心當然并非空穴來風。但具體到一個主權國家是否—定會發生,是否一定是消極面大于積極面,則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具體立法、政策和高校知己知彼,取其長補己短的水平、知識、眼界、能力和智慧。

對于我國來說,我認為,接受國際化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從本國實際出發,了解和借鑒國際上被實踐證明是先進的辦學理念、模式和管理技術,以提高我們的辦學水平和質量,把我們的學生培育成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要參照國際上通行的要求和標準,改革和調整學科、專業和課程的設置,加強外語技能的培訓和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交流和溝通能力,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辦學、合作研究,吸引和增加外國留學生并在校內營造出不同文化相互接觸、相互碰撞的氛圍;同時,大幅度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和水平。若非如此,我們就不可能實現將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

3.高等教育多?;?、網絡化和終身化。[9]信息社會和知識社會的臨近使終身教育理念成為指導各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共同理念。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廣泛運用為高等教育的多模化、網絡化、終身化提供了理想的手段、橋梁和途徑。中國是終身教育理念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已經提出了建設學習型社會并在不同類型和層次學校之間建立起立交橋目標。但實際狀況是,由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辦學模式,特別是在發達國家已通行多年的開放靈活的雙模制辦學理念和實踐在中國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便于終身學習和成績累積的學分制尚未普遍推行;國內學校之間的學分、學歷互認尚需時日,實現終身學習的諸多環節還受到種種限制。對絕大多數的普通高校來說,接受終身教育和學習社會的理念,意味著辦學不能僅面對18—2l歲年齡的青年人,還要靈活開放,走多?;⒕W絡化和終身化道路,滿足千家萬戶、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美、澳、加近乎百分之百,歐洲50%以上的高校已實行雙模制辦學多年,這些國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是我國的6一11倍。⑤當然,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實踐這一理念的途徑和方式應因時、因地、因校而異。

4.高等學校的法人化。我國高等學校法人化的理念已經確立,并作為一個目標寫進了1993頒布的《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需要認真反思的是, (1)一些國際機構和早已確立法人地位并享有比我國高校多得多的自主權的眾多國外高校為何近年來重提法人化。[10]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工業化時期形成的機制和享有的有限自主權已經不能適應今日快速變化的環境。任何束縛高校手腳,不利于高?;盍?、能力和潛力發揮的體制和政策,都與時代的要求背道而馳。過去的幾年中,一向對高校辦學、人事、財務等控制極嚴的日本科技文部省,不顧學校和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的反對,把日本國立大學轉變為所謂的“獨立的行政法人”,把真正的決策權力和責任下放給了大學,就是一例。(2)中國高校的法人地位何以至今沒有或者沒有完全確立。以追趕世界一流為己任的9所重點高校校長2005年在南京聚會時仍在呼吁高校應享有自主權。其根本原因是長期形成的計劃管理體制對高校的控制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成為高校接受新的辦學理念,奮力革新,爭得主動,以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體制性障礙。已經踏上四重過渡征途和走上四重過渡立交的中國高校,如果不能完全操控本校校車的方向盤,“道上”和“橋上”的事故必然叢生,學校被動,“交通管理部門”和“交警”同樣或更加被動。實際上,這種狀況已經顯現。

總之,更新理念,才能明確方向。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才能培育和保證高校迎接四重過渡挑戰的動力、活力、能力和潛力,實現中國高等教育不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質的方面的一次歷史性飛躍,帶來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希望。

注釋:

①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開展的一項由8777人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34,7%的受訪者在談到自己的大學生活時.都覺得后悔(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2006年8月14日)。

② 2006年民營經濟藍皮書《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5—2006)》預測.“十一五”(2006—2010年)時期,中國民營經濟將持續高速增長,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全部民營經濟將可能達到GDI’的3/4。民營經濟 2005年已經占我國GDP總量逾6成(資料來源:新華網?2000年9月21日)。

③ 對外依存度是各國廣泛采用的衡量一國經濟對國外依賴程度的—個指標,是用—一國進出口總額除以該國的 GDP。中國2004年的對外依存度為70%左右。2005年.我國進出口總額達1.4萬億美元,對外依存度還在上升.規?;摹爸袊圃臁敝辽贋閲鴥刃略隽?000萬個就業崗位(資料來源:《世界財經報道》.2005年12月 8日)。

④ 日本、韓國25—34歲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超過50%以上(資料來源:Education at a glance,OECD, 2005);臺灣高等教育普及率已達60%(資料來源:A Model of University Incorporation in Taiwan:From Trend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2006 Conference,成功大學)。

⑤ 據2005年全國人口調查統計,我國具有大學程度(指大專及以上)的人口數為6764萬人.占我國總人口的 5%。據經濟合作組織2005年的教育統計,一些主要發達國家24歲以上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已占 30%一55%不等(資料來源:Education al a Glance, 2005)。

參考文獻:

[1][7][9][10] 王一兵,高等教育大眾化國際化網絡化法人化——國際比較的視角[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2] 中國教育成就(1949—198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教育部.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Z].2006.

[3]環球時報.2006-08—16.

[4]教育部副部長:高校學費偏高超過百姓承受能力[N].中國青年報,2005-09-08.

[5]中國優秀特困高考生調查報告[N].新京報,2005—08— 10.

篇7

關鍵詞:大數據高等教育管理影響優化

一、大數據概述

大數據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特征,是通過多元化綜合方式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的海量信息的匯總。大數據的數據組具備顯著的實時性和效率性,與一般數據相比,涉及范圍更廣,涵蓋內容更多。當前階段,社會對信息交流和數據傳遞的要求極高,大數據能夠借助自身獨特的優勢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而將大數據與高等教育管理融合,不僅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其實踐提供了可靠、穩定的平臺。大數據具備極鮮明的特征。第一,大數據代表了一種社會現象,雖然不是技術或是科技產品,卻是社會信息化過程中必然會遭遇的。由于涵蓋范圍廣、涉及信息以及信息群體眾多,因而在信息傳遞和交流方面能夠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在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融入大數據,有利于高校方面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打破傳統教育教學局限,促成高質量的跨區域人才培養教育目標。第二,大數據具備極強的信息聯系性,能夠促成信息的及時溝通和交流。在大數據背景下,有價值的信息能夠被有效存儲,能夠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被全面分析、整合,還能夠保證分析、整合高效。從全局角度看來,大數據與社會發展步伐相一致,能夠很好地適應現代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需求,能夠構建和諧且覆蓋面廣的信息交互網絡,進而推動“地球村”目標實現。正因如此,大數據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發展的整體形勢。高校要想發展、強化自身的教育管理能力,必須與時俱進;也因此,融合高等教育管理和大數據是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影響

1.大數據影響了高等教育平臺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高等教育模式、教育信息整合等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眾所周知的是,傳統的高等教育模式對時間、空間等有著較強的依賴性;正因為此,傳統的高等教育受眾十分有限。然而大數據能夠為高等教育打造全新的教學平臺,突破高等教育管理局限,促成跨區域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與此同時,大數據可以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將不同高校的教學資源統一、規范、羅列,有利于教學資源共享,縮小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差距,并對高校教育工作形成補充。大眾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通過互聯網計算機接受高等教育,有效地保證了學習者的時間利用效率、空間利用效率,以及高等教育的效率和成效。

2.影響了教育管理實踐及決策

大數據能夠快速有效地搜集與教育管理相關的數據資料,能夠幫助教育管理人員扭轉傳統的教育管理思維,創新傳統的管理模式,還能夠對現有的教育決策進行科學處理,將教育行為分成不同維度,并向相關人員共享相應的教育行為數據。正因如此,教育管理人員能夠及時地了解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是異常狀況,能夠合理地制定相應的措施,促使高等教育管理“有據”。與此同時,大數據與高等教育管理的融合能夠幫助教育者和學生以更為科學、理智的眼光對待教學實踐工作,教育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能夠更為全面地考量集體智慧,更利于促進教師專業化分工、推動教學管理實踐發展。此外,大數據還為高等教育管理人員提供了線上配合線下管理的新模式,有利于教育管理人員共享教學任務,吸取他人的教育管理成功經驗,有效推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三、優化高等教育管理策略

利用大數據優化高等教育管理具備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大數據應用對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院校等均產生了影響,為了確保大數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高校方面需要關注如下幾點:

1.提高對數據的認識,善用大數據

由于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負責人,高校方面在推動大數據與高等教育管理融合時,必然會遭遇各種各樣的阻礙或影響。要促成大數據與高等教育管理融合,高校方面必須從教師和管理者入手,積極采取措施,全面提高教師和管理者的素質,確保教育者具備較強的跨界能力,熟練使用各種先進的系統和軟件。由于大數據模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必然會向著密集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善用大數據掌握教育管理工作的質量和進度,具備較強的大數據素質,科學評估教育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除此之外,教育管理者還應當革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有意識地深入學生的內部,要幫助學生系統的分析自身的發展數據,幫助學生深入解讀學習過程中遭遇的各種“黑匣子”問題。為保證上述工作順利實施,高校方面除了要積極開展教育培訓之外,還應當鼓勵教育管理者積極進修、自主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以確保為優化高等教育管理創造條件。

2.改造并升級現有的高校數據平臺

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數據致力于服務高端教育管理,未來高校教學管理必然會向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正因為此,傳統的高校數據平臺必然會暴露出不適應時代的問題,高校方面必須積極引入先進的數據化平臺技術和現代化科學技術,要積極改造并升級現有的數據平臺以推動高等教育數據化教學發展。例如,高校方面可以引入IBM智能云教育體系了解教學管理人員的詳細信息,促成人才資源優化配置,進而提高教育管理質量。

篇8

【關鍵詞】 無功功率;諧振;品質因數

【中圖分類號】TM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2

引言:統觀《電路》和《電工學》方面的教材,對諧振電路的品質因數定義較多,部分教材對諧振電路的品質因數是從功率的角度來定義的: ,品質因數最根本的定義是能量,最反應物理內涵的是儲能與耗能的關系,功率定義的實質是電感元件和電容元件相互之間能量交換的最大規模與電阻元件消耗能量的比值。功率定義是從能量關系推導而來的,但目前多數教材對諧振電路的能量關系表述模糊,部分教材指出 ,部分教材則籠統表述為 ,本文基于無功功率的角度分析,從串聯、并聯諧振電路來統一電磁儲能的表述,修正品質因數的能量定義,從而推導功率定義。

1 無源單口網絡的無功功率

2 串聯諧振電路的無功功率及品質因數

比較電容元件的電場能、電感元件的磁場能上下波動情況,二者波動的平均值相等,波動方向相反,說明電容、電感元件釋放、吸收能量的過程正好相反,電容和電感之間發生了等量的能量交換。電磁能量疊加之后,總能量的瞬時表達式為一恒定量,數值為電場能平均值或磁場能平均值的2倍。

3 并聯諧振電路的無功功率及品質因數

4 結論

對于串聯諧振電路,電磁的總能量為一恒定值,電容元件與電感元件之間發生等量的能量交換,無論從能量定義還是功率定義,計算推導的結果沒有任何質疑,因為電磁總能量的瞬時值與總儲能平均值相等。對于并聯諧振電路,若從瞬時能量的角度來分析品質因素,電磁的總能量隨時間而變化,電源與并聯諧振之間是發生了能量交換的,電容元件與電感元件之間是否發生等量的能量交換尚不確定;但從平均值的角度來分析,在平均時間內電源與并聯諧振之間沒有能量交換,并且平均時間內電容與電感元件之間發生等量的能量交換。在諧振電路品質因數的能量定義中,電阻耗能是按一周期的平均值來計算的,因此電磁總儲能按平均值來計算更準確。按修正之后的能量定義來推導品質因數的功率定義才能得到一致、嚴謹的結論。

參考文獻

[1]燕慶明.電路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吳大正.電路基礎(第二版)[M].北京: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周守昌.電路原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上)[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汪小娜等.關于諧振電路中的能量問題的討論.電氣與電子教學學報,2011.(1)

篇9

【關鍵詞】 財政預算;改革;啟示

一、國外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預算管理模式評析

(一)國外績效撥款在高等教育中的實踐

1.績效撥款產生的背景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界范圍內的高等教育開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增長、生均教育成本的不斷提高與各國高等教育公共撥款支出的增長緩慢、高等教育財政相對萎縮的矛盾日漸突出。在有限的財政資源情況下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成為各國教育、財政部門重點關注和要解決的問題??冃芸?是指政府部門根據高校在辦學、科研等方面取得的績效指標的表現,包括質量、效率和成本等,分配指定的財政經費。其主要思路就是將市場規則引入高等教育市場,使得資源配置更有效率和公平,同時也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公平競爭,有助于提高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2.國外績效撥款的實踐

(1)美國的績效撥款模式――以田納西州和南卡羅來那州為例

田納西州是目前仍在實行績效撥款的州中最早制定和實施績效撥款的州,被各界人士視為比較成功的案例。1979年,田納西州高等教育委員會與高校協商制定了績效撥款政策,并建立了10項績效指標。對于績效表現出色的公立高校,政府將給予超出該校財政撥款總額一定比例的“獎金”。1980-1981學年,田納西州的公立高??梢詰{借績效指標的優異表現獲得高??傌斦芸?%的最高獎金。目前,其額度已經提高到高??傌斦芸畹?.45%。田納西州績效撥款占高等教育撥款總額的比例在所有將一部分財政經費按績效表現分配的州中是最高的。從1982-1983學年開始,田納西州的績效撥款每5年進行一次,在5年內根據年度的績效表現進行微調。經過幾次重大調整,10大績效指標被賦予不同的權重,產出指標占大多數,所占比重也最大;其次是過程和投入指標。田納西州績效撥款方式體現出純獎勵性和非競爭性這兩大特征,績效表現出色的高校將獲得經常性財政撥款一定比例的獎金,績效表現不佳的高校卻不會受到撥款削減的懲罰,而且高校是否獲得獎金和其他高校沒有關系。

與田納西州不同的是,南卡羅來那州是美國唯一將所有高等教育財政經常性經費根據績效指標分配的州,該州以州議會批準的《績效撥款法案》為依據,對績效撥款政策進行了規定。南卡羅來那州的績效撥款方式注重懲罰機制,只有達到“明顯超出標準”等級的高校才能獲得全額的經常性經費,其他等級的高校都將承受一定程度的經費削減。而且,由于州財政撥款總額是固定的,南卡羅來那州的績效撥款在高校之間的分配競爭程度較高。

(2)英國的績效撥款模式

由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以下簡稱HEFCE)對科研撥款的分配是一種典型的績效或產出導向型撥款方式,只有達到一定科研質量標準的高等教育機構才能獲得撥款。對科研質量的評價由RAE做出,分配的經費主要用于科研的基礎建設。這一分配具體體現在質量相關的主流撥款中。撥款公式以科研活動的人數作為計算科研撥款數額的基礎,對那些達到一定科研質量標準(4分以上)的學科,通過兩種因素確定各高校的撥款額度:其一是成本權重系數,即將68個學科領域按其成本分為A、B、C三大類,每一類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其二是依據RAE的評價等級作為權重。某高校某學科獲得的科研撥款額度就是學科撥款額度標準乘以費用權重系數與科研人員數量,再乘以科研質量權重系數。為了貫徹英國政府《高等教育的未來――政府白皮書》中提出的要求,HEFCE還對那些科研評估達到5以上的學科提供額外的科研撥款。

(二)國外績效預算在高等教育中的實踐

美國總統預算辦公室對績效預算的定義是:“績效預算是這樣一種預算,它闡述請求撥款是為了達到目標,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擬定的計劃需要花費多少錢,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其在實施每項計劃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完成工作的情況”。世界銀行專家沙利文認為:績效預算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以項目成本為衡量、以業績評估為核心的一種預算體制。具體來說,就是把資源分配的增加與績效的提高緊密結合的預算系統。

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將高等教育績效經費政策分為三大類:績效預算、績效撥款和績效報告,并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冃ьA算是指州政府將高??冃е笜说谋憩F作為影響高校財政預算的綜合因素之一;績效撥款是指州政府直接根據高??冃е笜说谋憩F分配指定的財政經費;績效報告是對州高等教育或高??冃е笜说谋憩F的定期報道??冃蟾鎸Ω叩冉逃涃M的分配沒有正式的影響,本質上不屬于績效經費分配方式,但是作為政策杠桿,它仍然被視為績效政策之一??冃芸钪?財政經費的分配與高校的績效表現之間的聯系是直接的、自動的和公式化的??冃ьA算中,高校由于績效表現出色獲得額外經費的可能性取決于州政府的主觀決定??冃蟾嬷饕揽啃畔⒌墓_性刺激高校提高績效表現,它采用的績效指標的數量要遠遠大于績效撥款或預算中使用的績效指標的數量。從美國的情況看,采用“績效預算+績效報告”和“績效撥款+績效預算+績效報告”形式的州略多一點,僅采用績效撥款形式和僅采用績效撥款和績效預算形式的州明顯較少。

二、國外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預算管理改革對廣東省的啟示

(一)預算管理模式應以目標或結果為導向,強調有效性和效率性

由于高校長期以來忽視辦學成本效益分析,造成不少學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規劃不周、管理不善、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的現象,有些學校脫離實際,講排場、講形式、搞形象工程,超標準、超規模建設,以致存在一方面經費緊張,另一方面又資金和資產閑置浪費、效率低下、流失嚴重等現象。根據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省高校2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共有1 718臺(套),總價值為9.72億元,其中處于閑置狀態即零機時的有189臺,占11.43%,總值達10 409萬元。也就是說,一年約有1億元的設備未產生任何使用效益。還有382臺(套)未能達到400機時以上,有33%的大型設備使用機時不達標,說明政府投入的每100元中有33元是無效投入,40萬元臺(套)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有81臺為零機時。

預算模式以目標或結果為導向,強調有效性和效率性,有助于將結果導向和顧客中心的市場理念導入高等院校,把資金分配與教育生產聯系起來,以使那些培養更多學生和質量更高的學校得到更多的資源,使高等教育財政資源的分配機制更加簡單、公平、透明和自主,促進大學之間的質量競爭。

(二)改革目前的撥款制度,適當考慮績效因素

高等教育大眾化以后,高等教育經費使用的效率和責任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世界各國開始進行的財政撥款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把產出或績效撥款機制引入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中。但是,績效撥款模式對相關績效指標的定性標準不易把握,也難以量化,從而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和程度。所以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還是以投入撥款為主,只是其中引入了績效因素,如澳大利亞和英國、美國的一些州等。鑒于我國目前的現狀,完全實行教育經費績效撥款不太可能,績效撥款模式只是作為公式撥款法等模式的輔助方法。

(三)建立系統、科學和合適的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績效撥款機制的核心部分是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績效指標的選擇關系到績效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此,如何設計和選擇指標成為指標體系的關鍵??偨Y以美國為代表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思路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績效指標的系統性。指標不僅考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辦學成果的各個方面,博士、碩士、本??频炔煌瑢哟?而且要關注高等教育資金的投入、使用(過程)和產出這三個不同階段。

2.績效指標的合適性。指標的選擇必須結合高等學校的共同情況和特殊情況,通過收集大量的基礎數據,經過多次測算獲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標,也要包括個性指標。

3.績效指標的發展性。隨著外部環境和時間的變化,各個指標本身及其對應的權重也會改變。因此,為了保證指標體系的客觀性,必須及時根據客觀環境進行調整和修正。

4.預算管理模式的改革應循序漸近

從國外推行績效撥款或績效預算的發展過程來看,都歷經了法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阻力,而且還繼續在實踐中探索和檢驗。因此,廣東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預算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

借鑒績效撥款制度和績效預算在各國高等教育中的實踐經驗,筆者對于目前廣東省高等教育財政支出預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建議是:首先,修正和完善目前的生均定額撥款公式,公式中要考慮實際生均培養成本、通貨膨脹、成本上升等因素;其次,委托中介機構對高等教育財政支出績效進行評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最后,結合績效評價結果,將績效因子納入撥款公式,根據績效分配的資源比重可逐步增加。

【主要參考文獻】

[1] 嚴吉菲.高??冃芸钤u估機制的比較研究:基于北美的視角[J].高教探索,2007,(5):66-70.

[2] 美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政策――兩個州的案例比較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4):63-69.

[3] 周煒.建立中國的公共高等教育支出績效與責任體系[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8):12-16.

篇10

關鍵詞:高職院校;戰略環境,競爭力

一、社會環境對高職發展的影響

1.人口結構、質量對高職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據統計,我國現有一支數量為7000萬的技術工人隊伍,但高級技術工人僅占技術工人的3.5%,這與發達國家一般達到20%以上的水平比較,差距實在太大。培養億萬高素質的勞動者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而提高勞動者素質正是職業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反映了職業教育的實質內涵和本質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把人力資源轉為人才優勢的有效途徑,是改變我國勞動生產率總體水平比較落后的狀況,壯大經濟實力和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由之路。

2.就業的變化

加快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的、創造型的專門人才,已成為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但是,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多層次還要求我們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大量的初中級應用人才。而實踐證明,受過職業教育的各種應用人才對于社會發展和國家經濟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蘇州工業園區,在1.8萬從業人員中,職業學校畢業生占50.8%;北京的中關村,碩士、博士僅占7%左右,本科生約占20%,大專生占20%以上,中職畢業生占48%。國外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據調查,1989年德國全國就業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0.4%,而受過嚴格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占68%,剩下的20%多是通過短期培訓就業的。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

1.國際教育發展變化

回顧20世紀后30年,國際社會出現了與教育相關的三次革命性變化,對于各國的教育發展和政策方向有著深遠的影響。第一次變化,是20世紀70年代國際組織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2年的《學會生存》和1996年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奠定了共識的基礎。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過“全民教育”階段,推動“全民終身教育”。世界銀行也對發展中國家終身學習實踐進行了分析,不少國家紛紛制定終身學習的有關法律與政策。中國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正式確認了終身教育,現已成為教育宏觀政策的一個重點。

第二次變化,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新信息通訊技術革命(NICT)。數字化學習可能涉及人類知識結構的重組,大大拓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促使優質資源廣泛共享,適應了現代社會結構從“科層制”向“扁平化”、“網格化”演變的需要。中國一直在因地制宜地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和高等學校教學科研網絡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第三次變化,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世界貿易組織的教育服務貿易,也就是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中的第五項。它使得某些教育不再是公共福利事業,成為可被購買甚至跨境交易的服務,這無疑改變了教育屬性,也拓展了社會、個人支持和投資教育的渠道。中國簽訂了教育服務貿易減讓表,對非義務教育領域的留學、合作辦學和聘用國外教師等做出了承諾,準備在教育對外開放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2.高等教育市場的發展需求分析

據分析,未來5年,我國高中階段教育適齡人口將進入高峰期。不過,由于目前高中階段教育投入不足、資源緊缺,導致了半數初中畢業生無法升學,大批低素質人口積淀。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制定的《教育發展專項規劃》中指出,我國將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到2005年,中國初中入學率將達到9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0%,城鎮初中畢業生基本進入高中,高中在校生將從去年的2700萬人增加到4600萬人;到201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職教成教大發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教、職教體系。

規劃還指出,2005年,中國將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全國高校都將建立校園網,全部學校將能連接國際互聯網,遠程教育網絡將得到長足發展。中國將通過成人教育培訓、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形式,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框架。

新世紀我國確定了高等教育超常規發展戰略,奮斗目標是2005年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入學率達到15%,2010年達到20%。而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情況看,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還遠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今后一段時期,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逐步推進,高職院校要承擔相應的任務,需要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多樣化的職業型人才。

三、高職經費投入機制

1999年,教育部決定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教育,規定“教育事業費以學生繳費為主,財政補貼為輔”。

首先,看中央財政的“輔”。高職規模擴張和國家財政撥款的增長并不成比例,“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全國整個職教系統投入也只有100億元。而從1999年起,除正常撥款外,國家分3年累計單獨給北大、清華各額外撥款18億。

其次,看地方財政的“輔”。以廣西為例,1999年12月廣西對高職院?!鞍磳W生全額培養成本制定了學費收費標準”,并規定:“各校招收的新高職學生,財政不核撥學生公用經費,學生培養費用主要依靠收費解決;學生在校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各種政策性補助,如獎學金和各種物價補貼等開支,在收取的學費中解決?!逼渌》萦行└呗氃盒X斦芸畈捎玫倪€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標準,一些從中專升為高職的院校,現在拿到的財政撥款仍是1993年辦中專時的標準。國家和省級高等教育經費的安排,如生均經費、科研經費、專業和課程建設經費等,基本上也都把新高職院校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