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綠色評價標準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既有建筑綠色評價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比
1.引言
據有關資料表明,在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大約消耗了 50%的能源、48%的水資源,排放了50%的溫室氣體以及40%以上的固體廢料。從建材的生產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這一過程動用了最大份額的地球能源并產生了相應的廢氣、廢料[1]。自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建筑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綠色建筑在國內得到長足發展。2014年,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的投入超過40億元,預計2015年,全國新增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10億平方米以上,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將提升至50%[2]。隨著綠色建筑在全球范圍內的盛行,各國紛紛著手制定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鼓勵發展綠色建筑,如英國的 BREEAM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美國的 LEED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加拿大 GBTOOL 評估體系。2014 年 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新公告,批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3]GB/T50378-2014(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2014,以下簡稱“ESGB2014”)為新的國家標準。本文指出我國新頒發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ESGB2014”的優點和不足,以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和綠色評價標準的進一步完善。
2.國內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隨著綠色建筑在我國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也逐漸成為當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編制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使我國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逐步走向成熟。
2.1《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是我國第一個綠色建筑評價的國家標準,它分為3個評定等級。根據我國現有國情,評價標準在主要項目上更強調節約的概念,由此將評價指標分為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和運營管理6部分[4]。
2.2《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嚴、內容更廣泛”。該標準在修訂過程中,總結了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開展了多項專題研究和試評,借鑒了有關國外先進標準經驗,廣泛征求了有關方面意見。修訂后的標準評價對象范圍得到擴展,評價階段更加明確,評價方法更加科學合理,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完善,整體具有創新性。
2.2.1 適用范圍
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中的建筑適用類型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辦公建筑、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的建筑適用類型進一步擴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類型。
隨著綠色建筑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滲透到各行業、各類別建筑,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的不足已經逐漸顯現,不斷有醫療衛生類、會議展覽類、學校教育類等建筑類型提出申報,但根據原有評價標準,這些類型的建筑卻沒有參考的依據。近些年先后出臺的《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飯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博覽建筑評價標準》等針對特定建筑類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于新版 《標準》的出臺有很大的參考借鑒作用,新版《標準》對于這些特定建筑類型予以統籌考慮,形成一個統一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2.2.2 評價對象
綠色建筑評價的對象定為單棟建筑或建筑群,并要求系統性、整體性指標按總體進行評價,具體是指:
對于單棟建筑,主要是指應以一棟完整的建筑作為基本評價對象,不得從中摘選或剔除部分區域。但運行評價要視情況決定是否可將一棟建筑中的某部分區域作為評價對象,例如大型商住樓中的商業部分。對于建筑群,則是指由位置毗鄰、功能相同、權屬相同、技術體系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及以上單體建筑組成的群體,例如住宅建筑群、辦公建筑群。對此,可依標準對各單體建筑分別評價得到各建筑的總得分,再按各單體建筑的建筑面積經加權計算后得到建筑群的總得分,最后按建筑群的總得分確定建筑群的綠色建筑等級。
對于系統性、整體性指標,例如人均居住用地、容積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要基于該指標所覆蓋的范圍或區域進行總體評價(運行評價時單棟建筑內部分區域作為評價對象的情況也應照此執行)。還要求評價對象的邊界選取合理、口徑一致、能夠完整圍合區域。
2.2.3指標體系
指標大類方面,《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包括了 7 大指標: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和施工管理,是在原《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的 6 大類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施工管理”,這就是綠色建筑的評價工作完整地覆蓋了項目的全壽命周期的運作。
評定積分方法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的評價方法為:按照評價標準逐條計分,然后按大類指標分別計算其指標得分和附加得分,最后對每大類指標的得分進行加權計算,得數加上附加分數即為最終的評價得分。評定的等級劃分分為 3 個層次的考察:首先,與原有《標準》保持一致,設有一部分的“控制項”,作為綠色建筑的評價的最低標準;其次,每個指標大類設有最低分數要求,低于這個分數則不能參評;第三,每類得分相加得到總分,再劃定相應的等級。
從本質上來說,標準中的“指標得分”和“總得分”實際上都是“得分率”。由于建筑的類型、功能多樣,所以有些評價條款并不適合于所有的建筑類型,例如對于醫療類建筑,就會有一些商業建筑的評價條款不能參與考核。所以,用“得分率”來判定綠色建筑實際達到的綠色的程度高低更加科學。但由于大眾對于按得分高低來判定好壞更為接受,所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中規定了一種得分的折算方法,使“得分率”并沒有出現在新的標準里。
2.2.4綠色建筑評價階段
將綠色建筑的評價階段分為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根據綠色建筑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目前有關管理制度,標準將綠色建筑的評價明確分為“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其中,設計評價重點在于評價綠色建筑方方面面采取的“綠色措施”和預期效果;運行評價不僅要評價“綠色措施”,而且要評價這些“綠色措施”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此外還關注綠色建筑在施工過程中留下的“綠色足跡”關注綠色建筑正常運行后的科學管理。簡言之,“設計評價”所評的是建筑的設計,“運行評價”所評的是已投入運行的建筑。標準第3.2.2條還說明了設計評價和運行評價的指標類型差異。
3.《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4)優缺點
(1)近幾年來,雖然一些建筑項目,獲得了一星級、二星級,甚至三星級認證,但在實際運行中的能耗甚至高于其同類型的普通建筑?!癊SGB2014”增加了“施工管理”“運營管理”兩部分評價內容。新版的《標準》就是在引導從業者不僅在設計階段實現功能實用、因地適宜的綠色建筑,更要在后期的運營中實現真正的“綠色”。綠色建筑的關鍵在于后期的運營管理中是否能夠保證“綠色”,而評價標準也僅僅能夠起到引導的作用。綠色建筑在取得設計標識后,建設過程、竣工驗收和后期運營的過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按照標識認定的規范去執行是目前綠色建筑中的一大難題。
(2)“ESGB2014”適用綠色民用建筑的評價,建筑類型包含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然而這種劃分不是很明確,涵蓋的范圍還比較窄,不具備對所有類型的建筑進行綠色建筑評價,因此綠色建筑標準的評價對象還需要納入更多類型的建筑,如對復合建筑、既有建筑的評價,同時細化現有的建筑類型,如學校建筑、商場建筑、旅館建筑、辦公建筑等,使評價具有更強的針對性。此外,對大型公共建筑還需要盡快推出強制性綠色建筑評價要求,這對實現節約能源與資源、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3)發達國家先進評價標準評分項的評價更加細致,給出了評價范圍、評價標準、評價目的、評價方法及計算標準等等,并且給出評價參考資料及應提交文件,而且在評分項的評分上有更多的數據量化評價?!癊SGB2014”的評分項較多,不需要如發達國家評分項那么細化,但仍可以參考完善,如采用更多的數據來量化指標,使指標的評價可操作性更強。
(4)從運行評價權重可以看出,“ESGB2014”更注重施工管理和運行管理,而發達國家評價標準更注重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權重劃分上,“ESGB2014”在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方面所設權重只有大概 6%-7%,為發達國家評價標準所設權重的一半;從指標劃分,發達國家將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劃分為單獨的兩個指標大類,這些都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視程度。我國對權重的劃分雖然有自己的社會、經濟原因,然而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在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方面不容忽視,防治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權重還需提升。
3.結論
我國在發展綠色建筑的道路上落后歐美發達國家較多,這使得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均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影響,比如英國的 BREEAM 以及美國的 LEED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因此在很多方面存在著相似之處。然而對綠色建筑的評價,也應綜合考量建筑所在地域的氣候、環境、資源、經濟及文化等條件和特點,因此也使得“ESGB2014”和發達國家的綠色評價標準會有很多不同之處?!癊SGB2014”是對“ESGB2006”修訂和完善,從按照達標項目數目給予評價到量化打分方式的評價,從單一的評價到設計評價和運營評價兩種評價的轉變,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也需要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仇保興 . 從綠色建筑到低碳生態城 [J]. 城市發展研究,2009,(7):1-11.
[2] 阮儀,國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J].綠色中國, 2014,(19): 36-37.
篇2
關鍵詞:綠色 建筑設計 要點
引言:
國務院在2013年頒布的1號文轉發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我國“十二五”期間要完成新建綠色建筑面積10億m2的目標,隨著政府推動,綠色建筑數量還將更加迅速的增加,對綠色設計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
1、我國綠色建筑發展
我國從2006 年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開始,陸續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導則》《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商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超高層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等標準,并且已有20個地方在國家標準基礎上推出了地方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經過逐步完善與發展,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而且結合綠色項目的經驗積累,對2006年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了修編,目前新版標準已完成征求意見稿,于2014年頒布。隨著標準體系的完善,綠色建筑數量的增長速度在不斷加快。雖然2006年就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但我國的綠色建筑自2008年才進入實質性的發展,從2008年10個、2009年20個,2010年已突破性的增長到82個;2011年增加了241個,幾乎比上一年增長了2倍;2012年389個,2013年518個,綠色建筑數量呈井噴式增長。
2、綠色建筑發展的影響因素
降低能耗、更低的溫室氣體排放、保護自然資源、減少水資源消耗、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是各國建造綠色建筑最重要的環境原因。也就是說,各國對綠色建筑設計作用的認知是較為統一的,即綠色建筑目標主要為降低能耗、減小建筑對環境的影響與提高建筑室內環境品質這三大方面。
高昂的原始成本、缺乏政策支持、激勵、資本支出與運營成本節省之間的挑戰、缺少市場需求、可承受性――綠色是高端的、缺乏公共意識與缺乏專業人士等因素是阻礙綠色建筑發展的因素。特別是高昂的原始成本,雖然2012年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各國綠色建筑首要關注的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出綠色設計的重要性??吭O備與技術堆砌的綠色建筑成本高昂,唯有通過綠色設計,從設計的根本上實現與環境融合、各專業協調、技術適宜,才能降低投資,實現便宜的綠色建筑。
3、綠色建筑設計的內容與要點
3.1綠色建筑設計涵蓋的內容
綠色建筑設計所涵蓋的范圍很廣,涉及從宏觀的區域規劃到單體的專項設計,從新建建筑到改造項目,乃至綠色建筑的認證,都屬于綠色建筑設計的內容。
3.1.1綠色城市區域規劃設計與咨詢。在規劃階段,結合總體規劃理念進行環境分析、能源規劃等可持續城市規劃技術服務,取得滿足綠色、低碳、生態等要求的城市規劃文件。在前期階段,通過基于項目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技術條件、技術成本的專業調研,確定建筑項目的實施目標和技術策略。主要設計技術包括綠色生態規劃咨詢與優化設計、區域能源規劃咨詢與優化設計、新建建筑節能評估專項分析和區域風環境分析與優化設計。如現代設計集團做的包頭新都市中心區規劃風環境分析、青島藍海新港城風環境優化、四方歡樂濱海城室內外風環境分析等。
3.1.2建筑綠色專項設計。在項目設計階段,設計結合日照分析、室外風環境模擬、室內自然通風模擬、自然采光模擬、建筑遮陽模擬、圍護結構節能計算、建筑能耗模擬分析等分析技術,對設計進行優化分析,推進設計。主要設計技術包括建筑采光遮陽設計與數值模擬分析、復雜建筑全年能耗及節能潛力分析、復雜式地源熱泵系統優化設計及仿真分析、室內舒適度分析及優化設計、日照分析、圍護結構節能分析。如:煙臺機場節能專項設計、上海虹橋產業樓全年能耗計算分析、復合式誠品書店文化商業綜合體地源熱泵土壤熱響應試驗和系統優化分析、南京機場節能專項設計、京滬高速鐵路上海虹橋站遮陽系統專題研究、上海匯都公寓地源熱泵與太陽能熱水集成設計專項等。
3.1.3既有建筑綠色改造設計。不僅是新建建筑,對既有建筑改造也可以將綠色理念融入其中,做可持續的設計――尋求資源、環境與空間品質的最佳平衡,使歷史得以延續,當下能夠適用,未來可以發展。將既有建筑改造需求同現有造型特征進行緊密結合,是綠色改造設計的一個重點與難點。此類設計實例如上海香港廣場南、北樓裙房外立面裝飾工程節能設計、銀河賓館節能改造、虹橋賓館節能改造等。
3.1.4綠色建筑星級認證。從建筑設計到最終綠色星級的認證,提供綠色建筑全過程服務內容。如:項目綠色開發策劃、綠色星級目標定位可行性分析、綠色任務書設置、綠色規劃與建筑方案咨詢、綠色專項技術分析(日照分析、室外風環境模擬分析、室內自然通風模擬分析、自然采光模擬分析、建筑遮陽模擬分析、室內外環境噪聲模擬分析、圍護結構節能計算、建筑能耗模擬分析等)與綠色管理(施工綠色技術交底和綠色施工指導)等內容,并委托專家團隊進行質量控制,從而獲得國家綠色建筑星級認證和美國LEED 認證。此類項目如蘇州誠品綠色建筑設計、申都大廈綠色建筑設計、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區綠色建筑設計、崇明陳家鎮能源中心綠色建筑設計等。
3.2綠色建筑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綠色建筑設計強調的是建筑對氣候的適應性,應首先通過建筑本體的設計盡可能實現建筑性能與品質的優化,如微環境設計(風環境優化、日照控制)、建筑遮陽(活動外遮陽)、立體綠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自然通風(通風隔音窗技術、中庭、拔風井、導風構造)、自然采光(光導、光纖照明)、隔熱保溫(保溫遮陽一體化外窗、雙層幕墻、變色玻璃、斷熱橋構造、氣密性)等設計,這也是需要資金投入最少的部分,投入產出比高;在此基礎上協調暖通、電氣、給排水等專業進行技術優化,實現設備的高效運行,如智能照明(LED 照明、光感控制)、能量回收利用(空調排風熱回收、冷凝熱回收、煙氣熱回收、電梯勢能回收)、能效監控(能耗分項計量、水泵風機變頻調節、可變新風比、污染物控制與設備聯動)、節水技術(節水衛生器具、微灌滴灌技術)、蓄冷蓄熱技術、冷熱電聯產技術;最后可根據條件考慮增加可再生能源與資源的利用設計,如太陽能(熱水、發電、制冷空調、采暖)、淺層地熱能(土壤源熱泵、地表水源熱泵、海水源熱泵、地下水源熱泵)、風能發電、生物質能利用、水(雨水、中水)、材料(廢舊材料、可循環材料)。
另一方面,綠色建筑設計還應注意應用技術對建筑功能、氣候條件的適用性。不同綠色技術有其不同的適用條件,以土壤源熱泵技術為例。土壤源熱泵系統適用于冬夏季負荷相近的地區或建筑;尤其適用于熱負荷大、間歇運行和占地面積大等特點的建筑使用;宜與其他系統形成復合式系統,以確保系統的可靠性和高效運營。如上海浦東游泳館,占地面積較大,運行時間為間歇運行,泳池熱負荷大,非常適合采用土壤源熱泵,經過兩個加熱和兩個制冷季的運行,土壤溫度基本保持穩定;而地源熱泵在運行過程中,間歇運行也有利于土壤溫度的恢復。
4、結語:
綠色建筑設計是從設計之初就貫徹綠色理念,利用性能化分析手段優化設計,協調各個專業,選擇適宜技術,從而實現建筑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建筑性能的最優化及建筑能耗最小化的目標。隨著綠色建筑的大力推進,綠色建筑設計將是未來建筑設計發展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2013)1號
篇3
關鍵詞:綠色建筑 經濟評價 研究
中圖分類號: TU19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全球能源日益供應緊張的現在,綠色建筑是各國建筑發展的總體趨勢。特別對于發展中國家,綠色建筑更是建筑業的發展和追求目標。綠色建筑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人居環境的優化,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分析并掌握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和成本費用經濟評價,為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提供理論基礎,同時為決策者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依據。
一、綠色建筑經濟評價原則
綠色建筑是指通過節約資源和能源,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擔和要求;建筑與自然和諧并存,促進可持續發展;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居住生活空間。綠色建筑主要強調建筑材料的綠色環保,付出生態、資源代價較小,建筑能耗小,對環境的污染也較小,同時,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較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實用性強,舒適度高。
(一)綠色建筑主要要素
綠色建筑主要突出全壽命周期,主要是指建筑從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從建筑材料的獲取到建筑壽命終結后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或者降解的全過程,整個過程和周期均體現了綠色和環保的理念。耗用能源種類方面,綠色建筑主要采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用。環境保護方面,綠色建筑更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強調建筑和自然和諧相處和并存,建筑的生存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舒適度方面,綠色建筑強調建筑和自然的融合,強調實用性,避免浪費,突出結構的健康舒適。
(二)綠色建筑經濟評價原則
綠色建筑經濟評價與傳統建筑經濟評價存在差異,因此,在評價模式和指標的選取上都應突出“綠色”對經濟價值和效益的影響。主要評價研究原則包括:
1.科學性。綠色建筑經濟評價中,應運用科學的評價方式,選取精確可靠的數據進行比較與分析。對于確定性相對較弱的信息與數據,應結合大量的實踐數據進行聯動分析,以科學的反映出綠色建筑的經濟價值和效益。
2.全面性。對綠色建筑進行經濟評價,應堅持全面性原則,一方面應對建筑全壽命周期內經濟效益情況進行評價,即通過成本下降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另一方面還應考慮綠色建筑對建筑舒適程度的改善、效率的提高、環境的保護等,因此,應在進行指標設計時將相關各方面因素考慮進去,綜合評價綠色建筑的性能。
3.靈活性。綠色建筑的類型多種多樣,因此,在具體進行經濟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各種綠色建筑的不同情況,采取差異性的經濟評價模式和指標,以選取最貼合實際的經濟評價方式。
4.合理性。應合理選用經濟評價指標,降低經濟評價工作的復雜度,提高經濟評價的效率,將評價的結果以最簡明的方式體現出來,同時具有可理解性和直觀性,以方便選擇最佳的綠色建筑方案。
二、綠色建筑經濟評價分析
綠色建筑的經濟評價,主要是將“綠色”的概念引入傳統建筑經濟評價中來。由于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最大的差異在于綠色材料和綠色技術的采用,因此,綠色建筑重要技術與經濟的評價應強調“綠色”理念。這就意味著在評價中應摒棄僅僅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評價標準的觀念,重視項目在環境、技術、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影響,注重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同時,在進行經濟評價時,應以全局著眼,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對于綠色建筑經濟評價,主要步驟應包括三個部分:建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各個指標權重大小、進行具體評價。
(一)建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綠色建筑項目與傳統工程項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綠色。無論采用何種具體關鍵技術方案來實現建設單位對綠色建筑評價等級的需求,我們都需要從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技術難度以及經濟效益等四個方面對各分項技術進行評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科學、全面、實用的關鍵綠色技術方案,才能找到在既有條件下最為“綠色”的技術方案。在實際情況下,需要根據項目本身的情況進行適當的增減或修改處理。
(二)確定指標權重
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主要有層次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專家估測法、模糊逆方程法、主成分分析法、頻數統計分析法等。根據對歷史資料的需要情況,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人工神經網絡與模糊逆方程法屬于第一層,其對歷史資料的依賴程度最高。因而,在原始資料易于獲得且較為豐富的情況下,利用這兩種方法確定的權重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可行度;頻數統計分析法與專家估測法屬于第三層,其完全依賴專家的經驗,對歷史資料的依賴程度最低,因而受主觀性的影響就最為明顯。層次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法屬于第二層,在歷史資料的使用以及專家經驗的采納上均比較居中。目前,由于我國的綠色建筑還處于起步階段,相應的原始資料是比較缺乏的。這樣勢必會影響到處于第一層的方法的使用效率。而對于處于第三層的方法,由于其主觀性太強,操作性與可信度均受到質疑。所以,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采用處于第二層的方法更為合適。
(三)進行具體評價
進行具體評價執行主要包括三項工作,即評價標準設定、單項指標評價和綜合評價。
1.評價標準設定。所謂評價標準是指對每個指標進行評價時的評判依據。對于不同類型的關鍵技術方案,通常需要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體系。盡管如此,在這些不同標準體系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因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可以事先設置一個模版,然后依據不同類型的方案進行適當地豐富和修改。一套完整的評價標準體系通常包括指標范圍的定義、評價方法、評價取值標準以及評價依據等。在進行評價標準體系設計時,如果發現有些評價指標的評價可操作性與實用性較差時,可以形成對事先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反饋。
2.單項指標評價。單項指標評價的對象為處于預先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最后一級的指標。因而,在進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時,處于最后一級的指標通常應該具有如下特點:定義明確性、相互獨立性、完備性等。單項指標評價工作的主要內容為指標原始數據的收集與數據的處理。在進行原始數據收集時,首先需要對評價標準體系中的各指標范圍、評價依據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準確科學的數據,并提高收集工作的效率。在原始資料的收集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項目參與各方的優勢,從而增進溝通。在得到了相關原始資料后,就需要根據標注體系中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取值標準進行具體的數據處理與評價工作。
3.綜合評價。利用事先得到的各層指標的相互權重關系,結合已經得到的單項指標評價結果,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其進行綜合處理,從而得到各關鍵技術方案的綜合評價得分。在完成了所有擬采用關鍵技術方案評價后,需要將所有方案的評價結果數據進行匯總。
三、結論
綠色建筑作為我國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應建立完善的經濟評價指標,確定指標評價權重,并進行科學有效的具體評價。評價中,應注重引入“綠色”理念,建立著眼于全局的評價方式,注重建筑對于生態環境和社會的長遠影響,關注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陸舟.我國引入和推廣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思考[J]. 上海節能. 2011(01)
篇4
摘 要: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綠色建筑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綠色建筑”概念的具體化,使綠色建筑脫離空中樓閣真正走人實踐,一套清晰的綠色建筑評價系統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 綠色建筑 評價體系 比較 思考
Abstract: Wit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green building is a highly complex system. Concret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makes the green building step into practice, thus a set of clear assessment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will be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comparison; thinking中圖分類號:J31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在建筑界,綠色建筑的提出歷史并不長。 《設計結合自然》 、《寂靜的春天》等建筑生態著作為綠色建筑的提出提供了理論基礎, 進入 21 世紀,在能源危機和倡導綠色生活的背景下, 綠色建筑迅猛發展。上世紀90 年代, 國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建立。至今大致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 早期: 綠色建筑產品及技術的一般評價、 介紹與展示; 中期:建筑方案環境物理性能的模擬與評價; 近期:建筑整體環境表現的綜合審定與評價。
1、 國外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1.1 英國BREEAM
1990 年, 英國建筑研究所 (BRE)首次推出 “建筑環境評價方法” (BREEAM) 。它是國際上第一套實際應用于市場和管理之中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針對當時英國的市場需求和綠色建筑發展狀況,其評價目標主要是英國的辦公建筑。同時為建筑師和開發商提供相關技術咨詢,在國際上受到廣泛的關注。 “建筑環境評價方法” 的住宅版, 首次于 2000 年。它滿足了近年來英國市場對住宅類建筑進行綠色生態評價的新需求。其評價內容包括交通、 污染、 材料、 水、 生態與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個大的方面。 由于英國建筑協會的參與,該證書在英國具有相當的權威與有效性。 BREEAM 評價體系的推出, 為規范綠色生態建筑概念, 以及推動綠色生態建筑的健康有序發展, 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至今, 它不僅在英國以外發展了不同的地區版本, 而且成為各國建立新型綠色生態建筑評價體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文獻。
1.2 加拿大 GBC
綠色建筑挑戰 (GBC) 是從 1998 年起由加拿大發起的一項國際合作行動。其核心內容是通過 “綠色建筑評價工具” (GBTool)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發展一套統一的性能參數指標,建立全球化的綠色建筑性能評價標準和認證系統, 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國家之間交換, 最終使不同地區和國家之間的綠色建筑實例具有可比性, 為各國各地區綠色生態建筑的評價提供一個較為統一的國際化平臺,從而推動國際綠色生態建筑整體的全面發展。
1.3 美國LEED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又被稱作開發能源及環境設計先導計劃, 起初是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為滿足美國建筑市場對綠色建筑評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隨著不斷地更新和發展,逐漸通行于全球。LEED 為提高建筑環境和經濟性能提供詳細參考標準,從建筑全壽命視角對建筑整體環境性能提供評測。 以 LEED2.0 為例,LEED 的評估認證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登記階段、 支持階段和項目認證。
登記階段, 申請評估的項目可通過郵寄或網上在線登記的方式申請評估, USGBC 鼓勵項目在預設計階段就進行申請; 支持階段, USGBC 通過 LEED 官方網站或其他途徑向申請者提供參考指導和評分細則, 幫助設計者解決在滿足各種具體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時所遇到的問題;項目認證, USGBC 根據申請者所提交的文件, 對項目進行認證。
LEED 從可持續場地選擇、有效利用水資源、 能源與環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護環境、 材料和資源、 室內環境質量這幾方面對建筑進行評估, 評判其對環境的影響。 其中, 可持續場地選擇約占總評分的 20%,有效利用水資源占 7%,能源與環境占25%,材料和資源占 19%,室內環境質量占 22%,創新設計占7%。LEED 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雖然體系龐大但系統分明,在每個評估項目中, LEED 都提出前提條件和可能的得分條款。項目首先必須滿足每個評估項中規定的前提條件, 然后可根據每個得分點的相關規定對建筑進行評估打分。 同時為了方便使用者深入了解該體系, LEED 編制有詳細的技術導則和手冊。 如在每一個得分條款中又包含評估目的、要求、 提交文件和可能的技術和策略,詳細闡明了綠色建筑各相關技術內容和實施措施及路線, 并給予了成熟案例以指導。最終, 將所有評估項所得分數相加就可得到建筑最終分數, 滿分為 69 分, 52 分以上可獲得鉑金認證, 39分 -51 分為金質認證, 33 分~38 分為銀質認證, 26 分~32 分為一般認證。
2、 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建設起步較晚, 2001 年始, 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制訂了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 , 《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設技術要點》 (試行稿),同時完成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價體系” 的制定, 并出版了 《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價手冊》 、 《商品住宅性能評定方法和指標體系》 。 2005 年3 月, 我國完成了 《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技術要求—生態住宅 (住區)(征求意見稿) 》 ; 2005 年 10 月, 建設部科技部印發了 《綠色建筑技術導則》 。
現今,中國建筑領域通行的是 2006 年 6 月 1 日由建設部和科技部發起施行的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是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 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評價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 節能與資源利用、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6 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由控制項、一般項目與優秀選項組成。 參與評定的綠色建筑應滿足各類指標所有控制項的要求, 并按滿足一般項目和優選項目的程度, 劃分為 1 星~3 星 3個等級。
由于初次編撰的緣故且限于當前條件, 該體系只適用于評價那些總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資源較多的公共建筑、 商場建筑和旅館建筑, 且不帶有強制性。對于其他建筑, 根據建筑用途、 運營能耗等實際情況調整, 且只能提供參考價值。
3、與國外評價體系的比較與思考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發展相對滯后,目前還僅限于住宅,對于其他大量的公共建筑和舊住宅改造項目尚未形成系統的研究成果。走在綠色建筑研究前沿的發達國家, 已將綠色建筑評價體系進行更為系統地分類。如日本的CASEBEE 陸續完成了用于既有建筑物的 《CASEBEE 既有評價工具》 、用于短期使用建筑的《CASEBEE 一臨建。評價工具》和用于改修建筑物的 《CASEBEE一改建? 評價工具》以及用于評價熱島現象緩和對策的 《CASE-BEE—H 評價工具》 。制定更為系統和專項的評價體系, 將是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走向完善的必然趨勢。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是根據綠色建筑 “四節一環?!?(節能、節地、 節水、 節材和保護環境)這一要求制訂的。對比 LEED, 都是關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評價,都采用評分制的標準, 但是美國 LEED 的一些評價項并不適用于中國國情。比如, LEED 在“可持續性場地” 中強調最大化空地,以維護場地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這在寸土如金的中國實際上很難做到。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則關注于人均居住用地、 綠化率的提高, 日照時間的延長, 這種做法無疑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
4、 結語
篇5
蔣荃, 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副總工程師,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生導師。自參加工作起至今30 年來一直從事建材檢測技術研究與開發、檢測服務和科研工作,作為骨干共完成各級科研、標準制定項目40 余項,及著作5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 項,實用新型4 項,軟件著作權2 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 項, 2000 年以來共承擔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10 項。多次完成奧運工程、市政地鐵、機場等國家重大基建項目的選材評估和檢測咨詢、質量監督等任務。
負責籌建了國家建材工業鋁塑質檢中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鋁塑復合材料分會,為我國金屬及金屬復合材料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創建了建筑建材領域第一家自然環境曝曬試驗場并籌備建立了“建材行業建筑構件材料環境條件與環境試驗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為開展自然環境下建筑及建材領域環境腐蝕與老化奠定了基礎。
究竟什么是綠色建材?如何對綠色建材進行評價?
目前社會上林林總總的“綠色建材”證書是否真的符合綠色建材的要求?綠色建筑如何通過選材來支撐其各項功能實現?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20 億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積消耗了全世界40% 的水泥和鋼材的年產量。如果不注重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被堆放和填埋在城市周圍,陷入“垃圾圍城”的局面,不僅占用土地,其中含有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嚴重腐蝕地表和污染地下水源,危害極大。
綠色建筑是國內外建筑業發展的共同方向,而綠色建材則是發展綠色建筑的基礎與支撐。建材行業要發展,最重要的應該是創新,要符合建筑的節能環保的發展趨勢。第二就是綠色度,如果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說某種產品如何綠色,等于是空話。因此制定綠色建材評價標準,引導綠色建材的推廣和使用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所以,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CTC)愿意發揮自己在綠色建材產品評價技術方面的優勢,支持綠色建材消費者保障工程項目。
政策助力綠色建筑發展
從2009 年1 月1 日起,我國的《循環經濟促進法》頒布實施,在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中規定:“城市人民政府和建筑物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建筑物維護管理,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對符合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標準,在合理使用壽命內的建筑物,除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外,城市人民政府不得決定拆除?!?/p>
2012 年4 月17 日,財政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頒發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 號)指出:“到2014 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力爭到2015 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 億平方米以上,到2020 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
綠色建筑選用綠色建材是業內共識,選用綠色建材可以延長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建筑的壽命,降低建筑材料生產、使用過程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鑒于此,在財建[2012]167 號文中明確表示:“加大高強鋼、高性能混凝土、防火與保溫性能優良的建筑保溫材料等綠色建材的推廣力度。要根據綠色建筑發展需要,及時制定相關技術、產品推廣公告、目錄,促進行業技術進步?!?/p>
與此同時,2012 年6 月8 日,科學技術部印發的《“十二五”綠色建筑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國科發計[2012]692 號)也要求:“研究綠色建材的標準、評價、認證體系和檢測技術”;“研究開發綠色建筑用材、部品、設備的技術、經濟、環境評價方法與數據庫”。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2013 年1 月1 號轉發的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 “十二五”期間,我國要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 億平方米,要改建6 億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建筑。發展綠色建筑是一個國家的重大問題,涉及到長遠利益。綠色建材是綠色建筑的基礎。隨著推廣綠色建筑上升為國家戰略,綠色建材的應用必將隨之大量增長。
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
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做出了定義: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根據上述定義,綠色建筑具有三要素,即在全生命周期內,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節約資源和能源,創造一個健康安全、適用和經濟的活動空間。
對于建筑材料來說,其在綠色建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材料是建筑主體的基礎,是建筑質量的根本保障;同時建筑材料也是建筑物碳排放以及環境負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筑材料的選用是綠色建筑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選用綠色建材可以延長建筑材料的耐久性和建筑的壽命,降低建筑材料生產、使用過程的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從全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綠色建材承載著諸如節約資源、能源和保障室內環境等重要作用,對材料的選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的“綠色”程度。
我有幸參加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制訂,我們發現了綠色建筑與建筑材料的關系還需要多個部門和機構的共同努力來溝通。首先綠色建筑是以綠色建材為載體的,一個建筑要想實現功能離不開建筑材料,這也是大家公認的,而且綠色建筑必然消耗大量的綠色材料。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傳統講的綠色建材卻不一定可以建一個合格的綠色建筑。
例如,我們現在都是靠一些主動式、被動式節能技術或者是可再生能源達到綠色建筑運行節能的目的,但是建材生產過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些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就作為含能轉嫁到建筑里面。
例如典型的鋼筋混凝土的住宅,如果要把建筑材料生產能耗作為含能計算進去,那么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這個樓本身的含能能就已經占到20% 到25% 的比例,我們目前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范疇中沒有考慮到材料生產的能耗,但國外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如英國、德國、日本等都要求對建筑材料進行全生命周期分析,美國LEED 評價體系也開始把建材的耗能考慮進去了。
綠色建筑的推動給綠色建材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國家計劃到2015 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0 億平方米以上,新建綠色建筑比例占總建筑達到20%,這無疑給綠色建材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相關測算顯示,上述綠色建筑發展目標,至少可帶動2 萬億元的綠色建材消費。但建筑師和建材生產者溝通不夠,相互之間銜接不好是建筑建材業存在的問題。建筑師對建筑材料特別是新材料了解不夠。隨著綠色建筑定量化目標的推出,對建筑材料的選用顯得無所適從。建材生產者對綠色建筑的功能目標不夠了解,在產品提升和新產品開發方面忽視了綠色建筑的需求。
綠色建材的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
建筑業與建材業同屬一個大的產業鏈,相互依存,關系密切。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導致綠色建筑評價與綠色建材的評價各自為陣,嚴重脫節。如果綠色建材評價不以支撐綠色建筑各項功能目標實現為目的,不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關聯,那么這些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綠色建材發展的最大瓶頸是缺乏統一的定義和評價標準。2013 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和科技司協力推進綠色建材標準體系建設,明確了綠色建材的定義和內涵,指出:“綠色建材應是在全生命周期內可減少對天然資源消耗和減輕對生態環境影響,本質更安全、使用更便利,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節能是指在生產環節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在使用環節提升建筑物節能水平;減排是指在生產環節減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在使用環節不僅自身減少還幫助建筑物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緩慢釋放,更好地保障生命健康;安全是指在生產環節減少安全隱患,提高產品本質安全度和耐久性,在使用環節幫助提升建筑物防災減災水平和延長使用壽命;便利是指生產環節環境舒適、施工環節使用便利,職業病發病率降低;可循環是指生產環節無害化消納產業廢棄物,廢棄處置環節無毒無害易回收、便于資源化再利用?!辈⒚鞔_“近期及今后一段時間,要重點圍繞對建材結構調整和綠色建筑發展影響大、使用廣、條件成熟的高性能混凝土、節能玻璃、節水潔具、陶瓷薄磚、外墻外保溫材料等產品推進綠色建材產品標準化工作和綠色建材產品目錄編制工作。”
從市場現狀來看,多年來,我國綠色建材市場十分不規范,魚龍混雜。廠商經常宣傳的“綠色”、“環?!钡人^的綠色建材,往往只是具備綠色建材的某一方面性能指標。甚至還有不法廠商虛假炒作綠色建材,誤導消費者。從這個角度看,綠色建材消費者保障工程公益項目的開展可謂正當其時,必將受到有遠大志向的企業和企業家的歡迎,也必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在多年綠色建材評價技術研究的基礎上,CTC深化綠色建材消費者保障工程選用綠色建材的理念,以北京奧運場館工程選材的環保標準為標準,結合近幾年建材技術的發展,特別制定了一套針對室內裝飾裝修材料的環保標準,確保進入綠色建材消費者保障工程推薦目錄的產品符合高端消費者的需求。
綠色建材的評價原則
我們對綠色建材消費者保障工程項目標準遵從以下四項原則:
1、產品符合且高于相關標準要求
各類產品符合相應的產品標準是其基本要求。同時,對于不同的建筑材料應針對自身屬性,提出關鍵性指標,并適度提高其指標技術要求。如耐久性、節能性能、節水性能、防火性能等。
2、產品應具有滿意的環境安全性
如前所述,有害物質限量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只是產品市場準入的最低門檻,僅滿足國家強標顯然不符合綠色建材的理念,應在此基礎上,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出更高標準要求。以水性內墻涂料的TVOC 限值為例,《室內裝飾裝修材料內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GB 18582 中的規定為不大于120g/L,但綠色建材要求TVOC 不大于50 g/L。
3、產品宜具有合理的功能性
建筑產品在保證其基本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宜賦予其改善室內聲、光、熱和空氣質量的功能性,以改善人居環境,這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4、選擇全生命周期環境負荷低的產品
據統計,我國建材的含能(碳排放)占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20%-25%,不容忽視。某些“零能耗建筑”,通過高耗能的技術投入,實現建筑運行階段的所謂“零能耗”,其實質是將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轉移到前期的建筑材料生產及施工等階段。從這個角度出發,綠色建筑選用的建筑材料應在資源開采、原材料制造、產品生產、運輸、使用、維護以至廢棄最終處置的全壽命周期中減少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具體措施包括選用生產過程中含能(碳排放)低的建筑材料、選用利廢型建材產品等。
篇6
我國是2001年進入“綠色建筑”的研究階段,隨著我國對綠色節能建筑的逐步重視,近3、4年來,“綠色建筑”成為了炙手可熱的詞匯。從2004年開始,建設部每年一次在全國召開綠色建筑和智能化國際研討會,直到2013年已經召開了九次會議。最近的2013年這次大會以“加強管理,全面提升綠色建筑質量”為主題,分為研討會、博覽會、互聯網三大部分。而研討會又設有1個綜合論壇和31個分論壇,研討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技術標準、政策措施、評價體系、檢測標識,分享國際國內發展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工作新經驗,以便促進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及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的深入開展,更進一步使全國的綠色建筑走上了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的現狀及其誤讀
似乎很多人士沒有弄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含義,認為綠色建筑只是將建筑物周圍和內部進行綠化。其實綠色建筑的本質盡可能較少浪費能源、土地、水、生物等有限資源,同時提高使用效率;
綠色建筑當然要采用一定技術,但并不是一定非要采用高新技術??茖W地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料、植被、土壤、磚石等材料,變廢為寶,產生循環經濟效益,力爭做到“取于自然,回歸自然”,這才是綠色建筑的本質含義。
盡管從2009年以來,中國能源消耗已經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但從目前的建筑物能源消耗強度(EUI,即單位面積的能耗)上講,中國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例如:發達國家暖通空調(HVAC) 采用“全時全空”模式下進行自動控溫的,是在為一個非常巨大的系統提供服務。而在中國的建筑里,主要采用的是“分時分空”的模式,窗戶可以自行開關,并采用分散式系統等控制方式。在中國,家庭大型電器(例如:烘衣機)的普及率很低、水電氣的自行費用支付等因素,都是我國處于較低EUI的重要因素。
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環境破壞極其嚴重,
本文由東莞市2008年科技項目“移動WiMAX系統中的關鍵技術的研究”、江西省教育廳2007年科技項目“應用于4G中的軟件無線電技術的研究”等資助!
每年都喪失大量的耕地面積。據建設部預測,未來10年我國建筑業發展速度仍會高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其中住宅建設也將處于增長型發展時期。
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確定的指標體系
為規范綠色建筑評價工作,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建設部于2006年6月1日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于2007年11月又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正式啟動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工作。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對綠色建筑等級劃分比較詳細,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住宅建筑)或全壽命周期綜合性能(公共建筑)6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綠色建筑劃分為三個等級。
PKPM綠色建筑設計軟件的兩個只要用途
建筑節能的能耗模擬
PKPM綠色建筑系列軟件是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開發,主要用于建筑節能設計的能耗模擬和分析,其主要包括空調、采暖、照明、設備等方面。該軟件可以實現動態設計和分析過程,可對已建、改建或新建的建筑設計方案進行能耗模擬,判斷其是否節能;另外,對于還沒有制定節能標準的地區,可以作為標準的制定和能耗分析工具。
PKPM軟件能以多種方式將建筑物的能耗指標、分析結果直觀地顯示出來,生成詳盡的設計說明書和計算報告。該軟件還提供了分析、審查、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功能,以便于直接對設計院節能設計的過程和數據進行監督和管理。
太陽能系統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分析
PKPM自主研發的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一體化設計分析軟件,是國內首款綜合考慮以吸收太陽輻射能為熱源,將太陽能轉為熱能以達到加熱水的目的的整套裝置,包括太陽能集熱裝置、儲熱裝置、循環管路裝置,并考慮地區資源條件、建筑外觀、集熱類型等相關因素,設計的一體化系統的管路盡最大限度不影響建筑美觀,此屬一種創新理念,從而實現了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建筑的真正一體化。此款分析軟件是基于節能軟件平臺PKPM的二次開發,并兼容Auto CAD2002-2006。
除了PKPM軟件之外,具有相似功能的應用于綠色建筑評估的軟件還有:用于建筑環境噪聲預測與評價的SoundPLAN軟件、用于室外風環境模擬與室內自然通風模擬的Stream軟件、用于建筑采光模擬分析的TAS-Daylighting軟件、以及用于建筑信息模型設計的BIM軟件,等等,本文不再敘述。
綠色奧運建筑評估軟件簡介及其評分系統
1、簡介
從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使用可再生性能源到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場館及其配套設施,悉尼奧運會被認為最能展現高科技含量的是綠色奧運村。北京2008年 “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研究”課題匯集了清華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9家單位歷經1年時間深入研究,共同開發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軟件GOBAS(Green Olympic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平臺,可以快速、準確、詳細地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另外,該軟件平臺還提供了二次開發的接口,使得可以方便的建立其他各種根據用戶需求不同的評估體系。該平臺無論是菜單還是提示界面,都做了符合人的思考方式的界面設計,如圖1所示:
圖1綠色奧運評估體系軟件界面
2、直觀的綠色建筑Q 、L 打分體系
綠色建筑追求的是用最少的環境代價L 獲取最好的建筑環境質量Q。簡單的把二者的完善程度相加,并不能反映被評價項目綠色程度的實質。面對Q,L這對矛盾,采用圖2所示的Q,L 兩維坐標來評價建筑的綠色程度。當評價結果位于A 區時,表示只投入很少的環境代價,就獲得很高的建筑環境質量和服務,屬于出色的綠色建筑。同樣,當處于B,C 區,也分別達到較好和及格的綠色建筑。而當處于D,或E 區時,則應該是堅決避免的。
除了提供一張二維Q幾圖表之外,評估軟件還能根據用戶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觀圖表,向用戶生動地展示參評建筑在不同層次的條目評估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性能優劣,如圖2中所示。
圖2奧運綠色建筑軟件Q 、L 打分體系
參考文獻:
[1] 《PKPM全模塊破解版》(PKPM)2002新規范.
[2] 《建筑環境系統模擬分析方法:DeST》,江億主編.
篇7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人員;認知程度;濟南市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簡介:孔秋碩(1991—),男,山東濟寧人,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大學生。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7014804
1 引言
為了解掌握山東省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綠色建筑理念的認知程度,最近,主要通過前期調查和后期統計分析兩個階段,采用走訪調查和問卷調查、重點調查和分層隨機抽樣調查樣本采集方法,對該課題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查分析。首先走訪調查了濟南市發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產開發、設計、施工和后期物業管理在內的建筑全壽命周期單位,具體為: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城建設計院、山東祥泰實業、濟南二建集團公司。之后,深入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濟南同圓設計集團(原濟南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省城建設計院、山東省能源建筑設計院、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濟南設計院、山東建筑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等濟南市區綜合甲級設計院開展調查,發出調查問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問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調查的建筑設計院覆蓋面近70%,其承擔的工業民用建筑設計業務量達85%。
2 調查分析
2.1 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綠色建筑理念的認知程度,具體包括:對綠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層次有關綠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認識程度,以及綠色建筑項目的設計實踐經歷及其影響,進而評估該地區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綠色建筑素養的基本情況。
2.2 調查樣本
在確定重點調查單位后,為使所抽取的樣本更具代表性和說服力,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將總體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設計專業、從業時間及是否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等4個標志分別區分為不同層次,而后在各層次中進行簡單隨機抽樣得到各個子樣本,由其組成總樣本。調查樣本總量為286人,4個子樣本分別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學歷180人,占6293%;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碩士)學歷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博士)學歷3人,占106%。
(2)主要設計專業分布。建筑設計師98人,占3427%;結構設計師61人,占2133%;電氣設計師40人,占1399%;水暖設計師53人,占1853%;園林設計師13人,占455%;城市規劃設計師21人,占734%。
(3)從業時間分布。從業時間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分布。已取得資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資格223人,占7797%。
2.3 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 Basic語言自編統計程序,運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 調查結果及分析
3.1 對綠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認知及自我評價
3.1.1 對綠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總體分析的基礎上,按不同學歷,不同從業時間,是否取得注冊工程師資格3個標準分別分層分析。
(1)調查對象的總體分析。接受調查的286名設計師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綠色建筑的準確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準確概念,分別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調查覆蓋區域的設計師隊伍中,有半數左右甚至超過半數的人員對綠色建筑存在模糊認識,無法明確其準確概念或區別其與其他環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學歷的分析。在學歷為本科、碩士、博士的設計人員中,了解綠色建筑準確概念的人數及比例分別為77人,占本科學歷人數的4278%;48人,占碩士學歷人數的4660%;2人,占博士學歷人數的6667%,由此可見,對綠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現隨學歷升高而加深的趨勢,且在博士設計人員中超過了半數。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學習過程中的廣泛涉獵以及參與相關學術活動的經歷是造成這種內部差別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從業時間的分析。在以上5個從業時間依次增加的分組中,了解綠色建筑準確概念的人數及比例分別為36人,占從業時間0~5年人數的3303%;41人、占從業時間6~10年人數的4362%;31人,占從業時間11~15年人數的5536%;9人,占從業時間16~20年人數的6000%;10人,占從業時間20年以上人數的8333%。同樣呈現出明顯的梯度上升趨勢,可見,對綠色建筑的了解不僅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獲取,工作經歷和項目設計閱歷同樣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徑。
(4)基于是否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的分析。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的設計人員了解綠色建筑準確概念的為40人,占本層次人數的6349%,未取得資格了解綠色建筑準確概念的為87人,占本層次人數的3901%,前者比例明顯超過后者。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的工程師是設計師隊伍的中堅力量,無論是注冊師資格考試的要求還是較廣的設計閱歷和較高的業務素養都為其綠色建筑素質奠定了基礎。
3.1.2 對綠色建筑理念具備程度的自我評價
(1)調查對象的總體分析。調查顯示,214人認為自己尚不具備綠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認為自己具備綠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認為自己已充分具備此理念的僅7人,占244%。如此懸殊的比例表明,設計師隊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學歷的分析。在不同學歷維度上將充分具備與具備整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學歷為本科、碩士、博士的設計人員自我評價為充分具備或具備的人數與比例依次為44人,占本科學歷人數的2444%;25人,占碩士學歷人數的2427%;3人,占博士學歷人數的10000%,可見在這一方面本科學歷與碩士學歷的設計人員并沒有明顯的區分度,而博士學歷人員存在極大的比例跳躍,考慮到博士學歷的設計人員樣本較少且自我評價帶有主觀性,故暫忽略此分組,認為綠色建筑理念的具備程度在不同學歷的維度上不存在明顯的區分度。將此部分的結論與部分的結論對比可見,學歷的提高增加了綠色建筑的有關知識,但在培養全面的綠色建筑素養方面并無顯著推進作用。
(3)基于不同從業時間的分析。在從業時間以5年一個跨度遞增的五個分組中,表示具備及充分具備的人數與比例依次為15人,占從業時間0~5年人數的1376%;15人,占從業時間6~10年人數的1596%;25人,占從業時間11~15年人數的4464%;9人,占從業時間16~20年人數的6000%;8人,占從業時間20年以上人數的6667%,呈現明顯且平穩的上升趨勢。由此推知,相比于學習經歷,工作經驗和閱歷對設計人員具備綠色設計理念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4)基于不同設計專業的分析。調查了解到,現今濟南區域實現較多的綠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綠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設計專業上發展不均衡,較普遍的綠色節能設計主要集中于水暖、電氣方面。接受調查的建筑、結構、電氣、水暖、園林、城市規劃設計師中自我評價具備或充分具備綠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別為28%、28%、33%、19%、8%、19%,這樣的比例分布與對比,與綠色建筑在各專業上的發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備的設計師在各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為2%、2%、5%、4%、0%、0%,其中電氣和水暖設計專業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的分析。調查表明,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的工程師中表示具備或充分具備綠色建筑理念的為28人,占本層次人數的4444%,非注冊工程師中為44人、占本層次人數的1973%。說明注冊工程師綠色建筑理念的具備程度遠高于其他設計群體,但單就注冊工程師看,不到半數的比例并不理想,在發揮領軍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在綠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綠色建筑理念具備程度自我評價兩方面的現狀并不理想?,F今該地區建筑設計隊伍中,從業時間較短、學歷為本科和碩士、未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的設計師是其主要構成部分,但他們的回答往往是較消極的方面,只有從業時間長、學歷為博士或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的設計師所反映的情況較為樂觀,但在單獨分析下并未達到理想水平。
3.2 對綠色建筑有關政策規范條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綠色建筑理念,提高綠色設計技能,了解當今不同層級的有關政策、法規以及設計規范是首要工作。我們在從濟南市發改委得到的項目節能審批報告上摘取了不同層級的幾個主要條文,以總體分析為主,對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規輔以是否取得注冊工程師資格維度的分析,對于一些常用設計規范、設計標準輔以不同設計專業維度的分析。
3.2.1 對國家層面有關條文了解程度
(1)《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在接受調查的設計人員中,表示了解該法律內容的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為250人,占8741%??梢?,該部宏觀說明建筑綠色節能有關內容的法律并不為設計人員所熟知。因為在注冊工程師資格考試中會涉及到有關專業法律,所以我們進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調查顯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的設計師,表示了解該部法律內容的分別為16人,占已取得資格人數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資格人數的897%。雖然注冊工程師與未注冊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冊工程師中了解人數的比例偏低,遠達不到綠色建筑時代對建筑設計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質要求。
(2) 《中國節能技術政策大綱》。相比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這一文件與建筑業的聯系更為緊密,對建筑綠色節能技術的說明更為具體,但在接受調查的設計人員中,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內容,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較薄弱的綠色建筑理念認知程度。那么,設計從業人員對于更為細致、與日常設計工作息息相關的綠色設計規范是否了解?我們選取《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進行了調查。
(3)《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調查顯示,表示對該《規范》了解的為110人,占3846%,說明此區域內的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于細節性的綠色設計規范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為國家層級綠色建筑設計的指導性、強制性規范,這一未過半數的比例仍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準。不同設計專業的具體情況如何,我們進行了以下進一步統計分析。調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規范》的分別為:建筑48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898%;結構16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2623%;電氣18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500%;水暖24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528%,園林0人,城市規劃4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1905%,其中建筑、電氣和水暖三個設計專業的比例已接近50%,這一比例符合綠色節能設計技術在不同設計專業上普及程度的差別,但園林和城市規劃設計專業中較低比例與國家倡導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綠色建筑并不協調。
3.2.2 對山東省層面有關條文了解程度
(1)《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調查顯示,44人表示了解該《條例》,占1538%。由此可見,此區域內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并沒有表現出隨地域細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趨勢。為了反映在細節性的設計規范標準方面的情況,我們選擇《山東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進行了以下調查分析。
(2)《山東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統計結果為,對該《標準》表示熟悉的為170人、占5944%。與上一部分國家層級的實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相比,比例明顯增加。但這一文件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訪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獲知,濟南市的綠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類型建筑設計規范上將會降低。調查顯示,在不同設計專業中熟悉該《標準》內容的依次為建筑69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7041%;結構29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754%;電氣23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5750%;水暖41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7736%;園林3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2308%;城市規劃5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國家層面的《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但各項比例明顯增大,若為其他類型建筑的設計規范,各比例將出現一定幅度減小。
3.2.3 小結
通過以上兩個層面的獨立及比照分析,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于國家及山東省關于綠色建筑的宏觀法律法規、政策規范的了解程度處于較低水平,而對于有關實務性規范標準,了解的程度相對較高,對山東省有關條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國家有關條文,建筑、水暖、電氣3個設計專業的設計人員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設計專業。由此反映出,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綠色建筑理念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專業對特定區域特定設計方向的條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滿意。
3.3 對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
我們選擇國家、山東省和國際3個層次的現行標準分別開展調查,并在總體、已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工程師子樣本兩個維度上進行分析。
3.3.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該《標準》于2006年開始推行,是以國標形式出臺的唯一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調查顯示,熟悉該《標準》的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現狀成為進一步推進綠色建筑發展需要重視的問題。
(2)已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工程師子樣本的分析。僅有31名、占注冊工程師人數49.21%的設計人員表示熟悉,這一比例基本和總體比例相同,沒有體現出推行綠色建筑帶頭人應具備的素養。
3.3.2 《山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1)調查對象的總體分析。調查顯示,表示熟悉這一《標準》的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層次的條文一樣表現出隨地區細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現象,也反映出綠色建筑在該地區未能得到廣泛推行的現狀。
(2)已取得國家級注冊資格工程師子樣本的分析。調查表明,熟悉該內容的為25人、占注冊工程師人數的3968%,但仍小于該子樣本對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 綠 色 科 技 第7期3.3.3 國際先進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1)調查對象的總體分析。在調查中,我們列出現今國際上使用較廣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主要有美國LEED、英國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亞NABERS。結果顯示,對LEED了解的為86人、占3007%,對BREEAM了解的為30人、占1049%,對GBTool了解的為18人、占629%,對NABERS了解的為13人、占455%,表明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國際先進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有一定程度認知。
3.3.4 小結
以上統計分析表明,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山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較低,反映出對綠色建筑理念認識不足。但對國際先進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了解程度與對山東省相關標準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對綠色建筑理念的認識既有一定基礎又需要繼續加深。
3.4 綠色建筑設計實踐
3.4.1 綠色建筑設計經歷
(1)調查對象的總體分析。調查顯示,參與過綠色建筑設計的為120人、占4196%,未參與過相關設計的為166人、占5804%。其中參與過有關設計的設計師中,參與過20項以上的為4人、占140%,16~20項的為4人、占140%,11~15項的為8人、占280%,6~10項的為18人、占629%,1~5項的為86人、占3007%??傮w分析,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的綠色建筑設計經歷相對不足。
(2)基于不同設計專業的分析。在建筑、結構、電氣、水暖、園林和城市規劃等設計專業中,有過綠色建筑設計經歷的依次為46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694%,21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3443%,19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4750%,28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5283%,1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769%,5人、占該設計專業人數的2381%,顯示綠色建筑設計經歷較豐富的專業分別為水暖、電氣和建筑,但其比例也僅為半數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過總體水平。
(3)基于不同從業時間的分析。統計結果顯示,在從業時間5年一個跨度的分組中,參與過綠色建筑項目設計的設計師人數及比例依次為26人、占從業時間0~5年人數的2385%,45人、占從業時間6~10年人數的4787%,30人、占從業時間11~15年人數的5357%,11人、占從業時間16~20年人數的7333%,8人、占從業時間20年以上人數的6667%。以上數據表明,隨著從業年限增加,參與過綠色建筑設計的比率總體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國家級注冊工程師資格的分析。調查顯示,國家級注冊與非注冊工程師擁有綠色建筑設計經歷的人數及比例分別為34人、占注冊工程師人數的5397%,86人、占未注冊工程師人數的3857%,表明注冊工程師的此類經歷更為豐富。可以推知,該地區近半數的注冊工程師未參與過綠色建筑的設計工作。
3.4.2 小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缺乏參與綠色建筑設計工作的經歷,注冊工程師中尚有半數未曾參與綠色建筑項目的設計,相關設計經歷在不同設計專業及不同從業年限的子樣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設計經歷擁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電氣三個設計專業和從業時間在10年以上的分組中。
3.5 分析總結
綜合分析全部調查結果可看到,目前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對綠色建筑理念的認知和實踐程度處于較低水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沒有準確把握綠色建筑的概念等有關基本問題;對國家、山東省有關綠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對國家、山東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認識不足;總體欠缺綠色建筑項目的設計實踐經歷。同時,這種情況在該地區建筑設計隊伍內部存在一定的區分度,學歷為本科和碩士、從業時間較短、未取得注冊資格的設計人員低于總體平均水平;學歷為博士、從業時間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冊資格的從業人員則高于平均水平。應注意的是,前者是構成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且后者綠色建筑理念認知程度并未達到理想水平,這使得其在推進綠色建筑建設中無法發揮有力的引領指導作用。但是,該地區建筑設計人員對于此方面的自我認識較為客觀,擁有一定的提升基礎和發展空間。這些現狀反映出,加深濟南市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綠色建筑理念認知程度已成為今后的緊迫任務。
4 建議與對策
(1)大學和科研院所應重視綠色建筑理論知識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關專業本科、碩士和博士各個學歷教育層次上普及綠色建筑相關知識,開展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教學。
(2)大力推進大學本科綠色建筑教育進程。將有關教學工作融入建筑相關專業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綠色建筑素養,使得綠色建筑知識在與教學人員所教授課程的融匯中走入課堂;另一方面,適當縮短教學計劃調整的時間跨度,緊跟建筑業的發展步伐,主動將先進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術引入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同時,利用多種方式宣傳綠色建筑理念,開辦有關公共選修課等,積極營造良好的綠色建筑學習氛圍。
(3)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綠色建筑短期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和落實措施,并努力推進和監督其落實工作。做好綠色建筑有關項目的節能審批工作,積極引導基本具備條件的在建或擬建項目申報綠色建筑評價評級,為地區綠色建筑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切實加強綠色建筑的宣傳工作,及時普及和解讀各級有關政策、法律法規、設計標準規范,為設計人員提供諸如報刊雜志、網絡、觀摩交流等學習平臺。
(4)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設計單位與大學、科研院所應緊密配合,開展建筑設計從業人員綠色建筑有關培訓工作。
(5)建筑設計從業人員應加強在崗學習和綠色建筑設計實踐。主動了解綠色建筑文件規定和國際國內先進建筑設計理念及技術,積極參加綠色建筑培訓,并努力做到學用結合,多參于綠色建筑項目設計工作,在允許范圍內主動發揮綠色設計理念,通過實踐逐步提升綠色建筑素養。
參考文獻:
[1] 佚 名.中國建筑師對綠色建筑評價的理解及選擇——對一級注冊建筑師的問卷調查[J].記錄與思索,2005(6).
篇8
關鍵詞:綠色建筑;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可持續
1引言
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城鄉規劃建設發展中對建筑節能、低碳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2006年,我國就頒布了第一部關于指導綠色建筑建設發展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15年又有了新的修訂版,在原有基礎上對標準的適用范圍、評價種類、評價方法、指標體系都進行了修訂。強調了對綠色建筑技術、管理的提高和創新的鼓勵。綠色建筑結合了生態建筑、生物氣候建筑等理念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發展進行了詮釋[1]。近年我國各地發生的城市內澇誘發了許多次生災害,已成為城市化發展中非常棘手的熱點問題。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物、道路、綠化、水體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滲透、緩釋的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2]。海綿城市是即田園城市之后又一城市規劃理念的概括,是對城市發展中表現出具有某種吸收性能的現象的形象比喻,后來發展成為解決城市關于水資源問題的綜合概念集成[3]。2014年底我國頒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該指南在編制過程中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規范進行了有效銜接。在2015年與2016年陸續評審劃分了兩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綠色建筑與海綿城市在技術路線與設計策略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建設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有諸多相通之處[4]。是與發展低碳城市建設一脈相承的模式,都是在不斷探討可持續生態化城市建設模式中發展而來。在解決當前城市建設中的水資源及其相關的問題時,勢必要堅持將低影響開發理念、綠色發展方式融入城市建設當中。
2海綿城市的產生綠色建筑在技術研究與指標
體系構建中對建筑環境中水資源使用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在綠色建筑一系列技術導則、實施細則中對制定水的專項計劃進行了嚴格要求,尤其是在場地設計與節水設計控制指標體系中[5][6]。無論是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還是設計標識,綠色建筑對水的使用與節約是貫穿在建筑從勘探設計到施工建造再到后期竣工使用,乃至拆除中的。綠色建筑側重在區域的建筑建造與運營中強調水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注意要素。無論是直接取用水還是間接的其他活動,都要確保減少對水資源的破壞。在使用的過程中去除對水的無作用使用,或者竟可能減少浪費,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單位水的使用效率,達到水資源利用最大化。應對水的滲透、儲蓄中對資源的迫害,提高水的分類處理,對自來水廠與中水系統都有一定要求[7]。從生物水資源與建筑營造活動角度來看,強調城市建造對水資源的改造,更多的從水資源如何適應人類的生活與生產需求角度考慮解決辦法。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占有率很低,水資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的水資源數量極為有限[8]。海綿城市豐富了水資源使用與城市發展之間和諧發展的途徑。而且提供了解決水問題可行的新思路。注重挖掘人類活動融入自然本身,即“人適應水”的理念[3],在適應自然環境的建造規劃中開辟水適應性的景觀。把建造生態城市實現LID所需的城市管廊與豐富的吸水、蓄水、凈水下墊層比喻為“海綿”,是一種非常形象的利于推廣這一理念的生動行為。海綿城市同樣注重水資源的保護與節約利用,但并非是城市發展缺水所致,而恰恰是暴雨、洪澇造成的水患這一“城市病”,以及越來越嚴重的地表水污染問題。城市干旱地區,需要節約用水,可以減少浪費、污染,對污水進行處理排放,可以儲蓄雨水,可以凈化污水二次利用,可以調用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降雨豐富的地區,更需要控制儲蓄水,及時疏導水資源,解決滲水途徑。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不單單在水資源本身,還有周圍環境與人類活動。海綿城市整合了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需求與解決水問題技術集成。提供了由點到面,面面結合,再由面致點的解決與水相關的“城市病”問題的思路。大到城市規劃中的國土資源各方面水利工程、市政管網、濕地公園,小到住宅區域建筑散水、下沉式綠色,協調整合的點、面更為寬廣。從大氣循環的角度考慮水體的蒸發到降雨、儲蓄、疏流、滲透凈化的可持續、間斷性利用,更加體現低碳城市建設內涵。傳統的雜亂、單一的控制、治理水資源方式,產生了一系列不科學的工程型措施,對整個水資源系統有一定的破壞。海綿城市就是把城市看成一個宏觀的個體,主動式的去完成對水的吸入、凈化與釋放。
3用水、儲水與凈水
圖3滲水地面設計(圖片來源:攝于2016年)圖4蓄水池與滯留帶設計(圖片來源:攝于2016年)綠色建筑從保護場地內原有的自然植被、濕地、水域角度因地制宜的進行設計建造[9]。設計之初不能破壞場地水資源,同時進行源頭補償性的設計。對場地內綠地率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進行了規定,綠地設計有利于增加滲水渠道、保護水土流失、凈化水質、補充儲水地帶。使用水的過程中要求結合節水規范,對用水量進行額定設計[10]。對市政管網的設計、施工技術進行規范。對水的使用從設備上進行主動式的干擾,分類型的對生產、生活、景觀用水進行智能化量化控制。在儲水、凈水設計中,更多的是從提高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角度進行設計[11]。儲水設計與景觀設計結合對雨水進行收集。在傳統過多的硬化路面設計中,進行滲水設計。對濕地、儲水池等的凈化采取主動式的設備控制結合水生動、植物同時進行。海綿城市對水資源的積蓄、滲透、凈化采取綜合的措施,具體可擴展為滲、滯、蓄、凈、用、排等。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依然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理念出發,要求建造開發前后生態環境原有的水文特征、資源狀況保持一致,同時預防可能產生的極端狀況,對設計降雨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等指標進行控制[12][13][14]。也是對綠色建筑下墊面層補償式設計的補充。用水前期要從城市規劃的角度進行宏觀設計,在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都要滿足一定技術要求。儲水與凈化水資源是互相穿插交替進行的。側重點在于對雨量充沛與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城市體量高度集中的地區雨水的疏導、儲存、滲透、凈化。從保持水文特征平衡的角度概括為低影響城市設計和開發理念-LID。即對區域內全年不外排的雨量、下墊面層的徑流總值與徑流峰值、徑流污染控等進行有效調控[15]。低影響開發的含義最初強調從源頭控制,但是我國城市土地開發強度普遍較大,僅僅依靠源頭控制難以實現開發前后徑流總量和峰值流量等維持基本不變[16]。所以還必須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綜合措施,所以海綿城市LID已延伸至源頭、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4結語
篇9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achieve target task when legisla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 with "economic incentive"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will implement .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1. 引言
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以 〔2013〕1號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制訂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指出切實抓好新建建筑節能工作,大力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開展城鎮供熱系統改造,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加強公共建筑節能管理,加快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研發推廣,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推動建筑工業化,嚴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該方案的出臺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綠色建筑起步較晚,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較多。如何通過比較研究發現給我國現有法規政策的不足,并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綠色建筑政策法規制定,促進綠色建筑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國外綠色建筑發展和推廣措施
2.1 健全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1)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綠色建筑在發達國家逐步完善,在建筑行業組織和協會的努力下,各種自成體系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相繼出現,通過對綠色建筑節能效果、環境影響以及經濟性能等指標的評估,為決策者和設計者提供依據。典型的評估標準如英國的《建筑環境評估法》(BREEAM)、美國的LEED 以及加拿大等多國合作建立的《綠色建筑工具》(GBTool)等 [1]。這三個評估體系是目前國際上較為完善且成功運作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也是其他國家建立綠色建筑評估標準的范本。這些評估體系都是非強制性的技術標準,在自愿的基礎上由第三方認證的形式以保持自身技術與管理上的權威性 [2]。
(2)美國的LEED 評估體系是美國綠色建筑協會(US
GBC)倡導制定的以自愿遵守為基礎的國家標準,為新建商業建筑和現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了指導原則,其目的在于建立衡量綠色建筑的共同標準,促進建筑的整體設計,承認環境因素在建筑業中的重要地位,刺激綠色消費競爭,提高消費者對綠色建筑良好效益的認識,實現建筑市場的根本變革。LEED認證采用分級制度根據對下述六個方面的考慮分別評分:可持續選址開發、節約用水、能源和空氣、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以及創新和設計程序。一個建筑項目的得分多少取決于滿足以上各項技術要求的程度。
(3)《建筑環境評估法》(BREEAM)是同類評估方法中第一個成功的例子,由英國著名的建筑研究機構“建筑研究院”于1990 年推出,是世界公認的第一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并成為此后許多國家制定本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范本和基礎。美國的LEED 就是在模仿該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歐洲其他國家及加拿大也是在受到該方法的啟示后紛紛仿效才制定了各自的評估方法的 [3]。并根據該體系制定“能源之星”標識,針對取得“能源之星”標識的產品和建筑物,進行節能補貼或減免稅收。一些貸款機構為獲得“能源之星”認證的建筑物提供低息抵押貸款和現金返還。
(4)GBTool是另外一個對建筑可持續性進行評估的方法。該方法是一個通用的體系,使用時需要與本地情況及法規相結合。GBTool可以視作第二代的評估方法,從設計一開始就反映了存在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的優先考慮、技術、建筑傳統甚至是文化價值 [4]。歐盟許多國家都利用GBTool來完善本國的評估制度,包括英國使用的評估體系BREEAM。
(5)日本則根據本國的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建筑環境評估體系。2001年在國土交通省的主導下開發了以環境效率為基礎的建筑綜合環境性能評價工具CASBEE,從建筑的規劃、設計、材料的選擇、建設、使用、改建到報廢的整個過程的環境負荷進行建筑全壽命周期評價 [5]。目前CASBEE 已成為日本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涵蓋了日本所有建筑類型,被24個主管部門用于建筑性能管控,截止2012年3月,這些管理部門在網站上了8700條評價結果。
(6)此外,新加坡也設立了“綠色建筑標志系統”,是用以評價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和建筑性能的綠色建筑評估標準。該“綠色標志”采用打分制將建筑分為了5個等級,分為不合格、認證合格、金獎、超金獎和白金獎。
(7)綜觀上述的幾個評估體系,總體設置合理、指標條款、評分要求比較明確,簡明實用,評估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實施中也十分重視綠色建筑的經濟性,包括建造者的經濟成本和使用者的利益兩方面,綠色建筑評估體系還設有專門的、獨立于建設單位的第三方認證,從而使評估體系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權威性。
2.2 以激勵政策促進綠色建筑的開發及消費需求。
(1)建立有效的經濟激勵機制是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的關鍵,經濟激勵政策強調的是市場在解決綠色建筑發展問題中的作用。設計合理的政策激勵機制通過稅收調節、財政補貼等經濟杠桿可以降低綠色建筑投資者的成本,調動綠色建筑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積極性,擴大市場需求。實踐證明,只有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經濟激勵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筑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成就。
(2)運用經濟手段對綠色建筑的發展進行鼓勵和扶持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在綠色建筑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通過2000萬新元獎金鼓勵政策對綠色建筑的開發商和設計單位進行獎勵,從2006年至2009年,共對102個綠色建筑項目進行扶持獎勵,使得新加坡綠色建筑由最初的25個項目增長到367個項目,建筑面積由2.1萬m2增長到15.3萬m2。并在其發展的第二階段(即現階段)提出了“綠色建筑額外建筑面積獎勵計劃”,其中,項目“綠色建筑標志”達到白金獎的可獲得最高達2%的額外建筑面積(高于規劃容積率),最高達5000m2。以此來鼓勵私人發展商建造更高級的綠色建筑。同時,政府出資1億元新幣獎勵對既有建筑能效運行進行顯著改善的開發商和業主,提高開發商和業主參與度和積極性。另外,通過綠色建筑能效改造融資計劃和將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納入房地產資產價值增量等激勵措施,鼓勵私人開發商開發更高效、更高等級的綠色建筑。通過以上措施的開展,新加坡綠色建筑由2009年的367個項目增長到2012年的1377個項目,建筑面積由2009年的15.3萬m2增長到2012年的46.9萬m2。
(3)同樣,在日本也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機制,如住房購買低息貸款。例如在川崎市自2006年10月起,住宅群需進行強制CASBEE評級方可進行廣告宣傳,并且川崎市銀行會根據CASBEE評級結果,對B+以上的項目提供低于普通利率1.2%的低息貸款。住友信托銀行也會根據CASBEE評級結果,提供比普通利率低0.8~1.2%的低息貸款。
(4)而在美國,許多州都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機制,通過稅收優惠、資金支持、政府投資等多種形式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對綠色建筑的發展進行扶持 [6]。例如,北卡來羅納州對商業建筑中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質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稅收抵免;馬里蘭州對處于特殊地段,如棕色地塊的建筑給予相應的稅收抵免;佛羅里達州對建筑中使用的太陽能體系免除一定的銷售和使用稅;喬治亞州對生物質能產品提供免除銷售和使用稅;阿拉巴馬州對生物質能工程項目提供貸款利息補貼等 [7]。另外,一些政府機構還向自愿遵守綠色建筑行業標準的建筑企業提供經濟扶持。加拿大政府也對設計和建造能源效能較高的建筑的企業提供財政支持。例如,加拿大實施的“商業建筑激勵計劃”將會為較之傳統設計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能效的企業提供最高達六萬美元的財政支持。
2.3 以立法形式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
(1)許多國家在采取激勵政策的同時,通過專門立法來推動綠色建筑的實踐。例如,新加坡在2008年4月根據《建筑管制法》,增加“建筑管制條例(建筑可持續性)”部分,該條例針對所有建筑面積超過2000m2的新建和重大改擴建的既有建筑應按照《建筑環境可持續規范》規定的方法達到綠色標志分數50分。之后,于2009年開始,對《建筑管制法》進行修訂,將既有建筑改造時必須符合最新綠色標志最低要求納入條例當中,同時規定中央空調系統必須進行3年1次的能耗審計,而對建筑業主也做出了規定,要求業主必須每年送呈能耗數據和建筑使用信息。
(2)同樣,日本的立法體系也有較強的代表性,采取了基本立法和專門立法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制定了節能方面的基本法,還制定了一些專門針對建筑的立法。日本早在1979 年就頒布了《關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先后經歷四次修改,不但對公共建筑有明確的節能指標要求,對民用住宅的節能也有相應的規定,要求新建、擴建或維修房屋的建設方、業主或使用者、管理者要想方設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3)而在美國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已經采納了針對可持續發展的專門立法,號召州或地方機構遵守可持續性指導原則。其中一些立法還通過設立經濟激勵機制鼓勵私營公司采納可持續性實踐。少數一些城市也已經嘗試通過立法為建筑可持續發展設定最低標準和義務,例如舊金山、西雅圖和華盛頓等 [8]。俄勒岡州于2001年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法案》頗具代表性,該法不僅從立法上明確了“可持續性”的概念,還確立了該州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要求州政府及有關機構協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 國內綠色建筑發展經驗
3.1 我國的綠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來發展較為快速,尤其是2005 年,由建設部、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重要部門共同召開的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充分顯示政府對綠色建筑的重視和推動力。2006年,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頒布。2008年,10個項目獲得中國綠色建筑認證。截止到2012年7月底,正式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示的綠色建筑項目數量達到488個,加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權的省市地方政府認證的綠色建筑項目,總數估計超過600個。6年多時間,中國綠色建筑認證的項目數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高速增長。
3.2 隨著2013年1月1月6日,國務院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同時還對“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確。北京、重慶和武漢等一線城市也紛紛出臺了強制推行綠色建筑制度的相關政策法規,這標志著我國將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3.3 北京市政府先后了《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綠色北京發展建設規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民用建筑節能規劃》、《北京市發展綠色建筑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京政辦發[2013]25號)》、《關于轉發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等部門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京政辦發[2013]32號)》和《北京市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辦法(修訂草案)》。其中,在《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綠色北京發展建設規劃》中工作重點放在“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建設生態居所”上,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間,力爭綠色建筑規模達到3500萬m2,實現公共機構單位面積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同時打造一批住宅系統化集成應用示范, 2015年實現產業化住宅面積占當年新建住宅面積比重達30%。在《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民用建筑節能規劃》中提出了“2015年當年建設的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開工建筑面積的比例達10%,“十二五”時期累計新建綠色建筑35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從單體建筑向綠色園區擴展,重要功能性園區建成綠色低碳園區,園區建筑應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痹凇侗本┦邪l展綠色建筑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京政辦發[2013]25號)》中提出4個主要目標:
(1)自2013年6月1日始,新建項目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并基本達到綠色建筑等級評定一星級以上標準。(2)“十二五”期間,各區縣至少創建10個綠色生態示范區。(3)“十二五”期間,各區縣至少創建10個5萬平方米以上的綠色居住區。(4)新建項目中達到綠色建筑等級評定二星及以上標準的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應達到40%以上。另外,該方案中還提出了“嚴格執行相關標準,率先實現居住建筑節能75%的目標”。
3.4 重慶市2012年3月6日獲得國家發改委《關于同意重慶市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復《重慶市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了“十二五”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和發展非石化能源的目標?!锻ㄖ愤€要求“將重慶建設成為西南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城市?!绷硗?,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要求,了《2013年建筑節能工作要點》,提出已發展綠色建筑為重點,用系統工程方法扎實推進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的各項工作,努力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并《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注你》和《居住建筑節能65%(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將國家綠色建筑一星級評價的技術要求納入新建建筑節能監管的全過程,自2013年起在主城區公共建筑中率先執行一星綠色建筑標準。此外,了《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綠色建筑施工技術規程》、《綠色建筑檢測標準》、《綠色建筑建材評價標準》和《綠色工業建筑技術導則》,修訂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形成涵蓋不同行業、不同類別建筑從設計、施工、驗收到運營管理、評價全壽命周期的綠色標準體系。同時,著力推進政府規章《重慶市綠色建筑管理辦法》的立法工作。
3.5 而武漢市在2010年以市長令的形式頒布了《武漢市綠色建筑管理試行辦法》,現正積極推進綠色建筑的立法工作。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綠色建筑相關標準,在全市全面禁止使用燒結實心磚,積極發展綠色新型建筑材料。
篇10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湖南長沙410114)
摘要:當前,如何確定一套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模型是我國綠色建筑施工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論文根據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構建了房屋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體系,通過灰色聚類法構造出綠色施工評價模型,并通過實例驗證該評價方法的可行性。
關鍵詞 :綠色施工;評價體系;灰色聚類法;白化函數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200-04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張婷(1989-),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
1、引言
我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僅占11%,天然氣為4%,而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我國總能源消耗的50%。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所造成的粉塵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等也高達34%[1,2]。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建筑節能環保也越來越重視,綠色建筑已成為未來建筑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但我國目前對于綠色建筑,仍缺乏一套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評價標準、評價模型來對施工階段的活動作出相關評定。本文將灰色聚類法引入綠色施工評價,通過聚類指標的確定,構造白化函數進行灰色聚類評價,并進行實例驗證。
2、房屋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綠色施工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本文試通過壓力-狀態-響應模型[3]來構建構建房屋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體系。壓力型指標體現在資源消耗,包括:材料、水資源、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消耗,狀態類型指標體現在施工環境影響,包括周邊生態環境影響、噪聲污染、水污染、光污染、施工廢棄物污染等。響應指標包括:(1)施工企業綜合管理,包括:綠色施工實施管理、人員安全與健康管理、監督與評價管理、施工現場周邊協調管理、施工場地周邊協調管理。(2)環保技術,包括:綠色施工、規劃管理。由于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及能源消耗,就狀態改變政府部門應當提出改善措施,也即加強施工企業綠色施工管理和環保技術,其主要意義在于過程控制,使施工企業在綠色施工階段完成好綠色施工的各項施工指標,從而使得項目在施工階段達到綠色施工等級[4-6]。
3、基于灰色聚類法的綠色施工評價模型
綠色施工是一個多層次相互影響、多因素共同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而在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項目各項指標并不能完全量化,各指標對綠色施工評價的影響也是不一致的,因此綠色施工評價體系具有典型的“灰色”特征[7]?!盎覕怠辈皇且粋€數值,是指一個區間范圍。代表的是不確定性。而每個綠色施工的“綠色度”等級都有一個相應的范圍,該范圍就是一個灰數等級。當灰數在某個值附近變動,這個基本值就叫白化值。在相對應的區間范圍內,任何一個白化值對該區間所對應的灰數親疏程度并非相等[8]。由于其取值范圍不同,便構成白化函數?;疑垲惙ㄊ墙⒃诨覕档陌谆瘮祷A上生成的一種多維等級歸屬方法。假設i=1,2,3...m;i為聚類對象;j=1,2..n為聚類指標;k=1,2...k為不同灰類。cij為第i個聚類對象關于第j個聚類樣本值,則樣本矩陣為X=(xij)nm,將第i個對象歸于第K個灰類之中,簡單來說即是將i個聚類對象對于j個聚類指標所擁有的白化數按灰數進行歸納,并將此對象歸入第K個灰類中,從而判斷該聚類對象的灰類等級[7,9]。本文采用灰色聚類法進行評價,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按照所要評估的項目要求劃分為優、良、差3個等級,并根據相對應的各指標實際取值范圍劃分為3個灰類,即:A級、AA級和AAA級。A級,AA級,AAA級所代表的含義如3.1所示.
一星級(A)代表未達到綠色施工,二星級(AA)代表達到綠色施工等級,三星級(AAA)代表達到綠色施工,且采用新機械新設備新技術,有創新。
4、實例分析
以某住宅小區為例,進行綠色施工評價。
第1步:由五位專家組成一個專家組,對該項目各指標進行打分,經過最后整理,并得到各個指標評價實際值如表4.1所示。
第2步:根據A,AA,AAA這三類級別所對應的函數,將現實值X11=21分別代入,可分別計算出3個白化函數值,結果如表4.2所示。
4.3。
5、結束語
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灰色聚類法的優點就是能了解到各個層次的指標對綠色施工評價的影響,根據數值分析更簡單明了,能為施工企業在實施在綠色施工時提供參考準則,將有利于我國綠色施工的發展。但同時,在運用灰色聚類法來進行房屋建筑綠色施工評價時,一些指標是定性指標,打分并無依據可循,完全依靠專家的主觀判斷,而專家的打分值對綠色施工評價具有決定性影響。所以需要既有豐富的房屋建筑實踐經驗又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專家,并加強數據、資料的搜集,只有這樣(上接202頁)該評價結果才會更加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綠色建筑論壇.綠色建筑評估.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3—176
[2]陳曉紅.綠色施工及綠色施工評價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5
[3]R.J.Cole.Building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s:assessingconstructionpractices[J].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Eco-nomics,2000,18(8):949~55.
[4]葉楓,吳清,嚴小麗.工程項目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5]李美云,蘇曉慧.我國發展綠色施工的政府職能思考[J].基建優化,2006.27(6):38~40.
[6]張智慧,鄧超宏.建設項目施工階段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土木工程學報,2003,
[7]陳曉劍,梁梁.系統評價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3,39~76.
[8]鄧聚龍.灰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