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關系

篇1

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課知識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1、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民族節日 ,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2、怎樣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2)堅持的原則。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反對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3、為什么要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意義)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本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關系)

4、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1)文化傳播的途徑: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總之,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2)文化傳播的媒介:

①傳媒的形式(略)

②標志 :印刷媒體的推廣

③大眾傳媒的特點和地位: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集中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義

①從“走出去”角度講,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文化在交流中傳播)

②從“引進來”角度講,有利于學習與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中華文化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

③有利于世界各種文化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4)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A、通過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多種文化傳播活動,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文化傳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文化多樣性)

C、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既要有海納百川,,又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

D、堅持正確的原則,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

E、堅持正確的態度。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交流態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課知識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文化是什么?

(1)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2)形式(繼承性的表現)及 各種形式的影響:

傳統習俗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

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藝術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的繼承: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為什么---

--傳統文化對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影響--------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對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根基,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今天仍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3、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1) 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2) 具體要求: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3) 要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

(4)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 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夠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與全盤肯定的守舊主義。

4、影響文化發展的因素

(1) 社會制度的更替影響文化發展(經濟、政治決定文化)

(2)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4)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綜合認識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發展。

C、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教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發展本民族文化,繁榮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養上始終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逃敲褡逭衽d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課知識文化創新——文化發展的實質

1、為什么要創新

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創新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創新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2、如何進行文化的創新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必須不斷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納百川。

(4)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文化創造要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5)堅持正確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封閉主義”、“守舊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6)要推動文化內容、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個關系

A、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B、社會實踐和文化創新的關系: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創新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

C、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1)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就會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2)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篇2

一、跨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價值的交流在中越老等國全面合作關系中的作用

跨國旅游文化和民族風情的交流與展示,有利于中越老三國間在政治與民族方面的往來、合作。處于新時代背景下,中越老關系融洽,三國之間形成了眾多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動,例如:電影周、相互派送文化藝術團進行表演、中越老三國聯合晚會等活動。在諸多行業領域,以不同形式進行旅游文化的交流,凸顯出三國的國家形象,在軟實力方面獲得強化,三國之間存在的部分誤解和分歧得以弱化甚至消除,拉近彼此的政治關系,獲得一定的認同和信任。

二、關于發揮中越老跨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價值的思索

(一)注重旅游交流文化方面的合作

自中越老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后,旅游跨國民族風情文化交流方面的合作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提高,以利于彼此國家的經濟進步和文化價值的凸顯。依靠旅游的途徑,使民俗風情,文化得到交流互換,讓彼此國家人民得到感知。事實上,旅游與文化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旅游活動的開展,讓人們體會到不同國家的異域風情,文化魅力,吸引到旅游者的目光,起到對文化傳播的作用。而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風情,則對各國游客產生致命的吸引力,眾多的旅游景點,名勝古跡,凸顯出中越老各自的傳統特征,激發彼此國家的人民對跨國旅游之旅充滿興趣,使游客數量增加。

(三)盡快構建三國旅游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國際關系合作中,跨文化交流尤其重要,為了推廣本國語言與文化,不同國家政府部門需要在海外設置旅游民族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便于不同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和價值欣賞,增強彼此的友好關系,并凸顯出民族風情與傳統文化。通過在中越老三國當中設置各自的旅游文化價值交流辦事部門,以文體比賽、文化展覽、藝術節日演出等活動形式,促進中越老三國的文化交流,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價值,為中越老三國未來在體育、教育、旅游,語言交流以及文化藝術價值方面的交流合作計劃實施奠定基礎。

(三)增加大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數量

為了讓中越老三國人民了解彼此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價值,增加大型民族風情旅游文化交流活動開展數量可謂一個有效的方法??梢耘e辦一些較為大型的民族風情旅游文化活動,常見的比如跨國文藝晚會、文化價值交流展會以及旅游文化節等。經過上述旅游文化活動的開展,加強三國間的合作,便于文化的傳播。并且文化產業的拓展也此過程獲得發展。當然,外交與旅游文化間也存在關聯,國家間的外交也常采用文化交流活動的形式進行。所以,開展中越老三國跨國大型旅游文化活動非常有益,可以增進中越老三國間的關系,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

(四)推動三國旅游文化產業的持續化發展

旅游和文化在每個國家中均擁有重要的產業地位,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需要,進而通過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含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交流價值的相應產品。顯然,這兩個領域的產業有利于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在經濟、民族風情、藝術文化等領域的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中國、越南及老撾等三國人民依靠旅游文化產業興盛和進步,完成對彼此國家的民族風情和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深入了解,比如:通過名勝古跡,風景區、電影、圖書等產品的傳播、交流,展示三國的形象,進而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針對旅游文化市場的規范和拓展,提升服務品質和產品創新能力,從而讓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人民可以進一步了解彼此的國家民族情感、生活狀態以及文化價值等。所以,加大促進中國、越南及老撾三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非常關鍵。

三、總結

篇3

北京聯合大學韓建業教授便是這樣一位孜孜不倦地剝開歷史迷霧的考古學家。甘于寂寞、甘于付出的他,用豐碩精深的研究成果樹立了嚴謹治學的學者形象。他以他的經歷向社會宣告:考古不是挖寶,而在于求真求是、考古為今。

綜合梳理史前文化譜系、論證文化上的“早期中國”

韓建業鐘情于文化譜系研究,因為這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他的研究始于中原江漢,后擴展到北方乃至全國。重點在新石器時代,兼及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2000年出版的《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一書,對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獎、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獎勵。

2007年出版的《新疆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一書,基本確定了新疆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分期框架和譜系。恩師嚴文明評價其“為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史前新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是第一部研究漢代以前新疆歷史的考古學著作”。該書也獲得2007年“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侗本┫惹乜脊拧芬粫?,則首次對北京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經濟形態,人地關系等進行了綜合研究。

如今,韓建業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研究”,他發表的《廟底溝時代與“早期中國”》等論文,提出文化上“早期中國”的概念,認為早在距今6000年前的廟底溝時代,中國大部地區文化由于彼此交融聯系而形成的以中原為核心的相對的文化統一體,是為最早的“早期中國”或者“早期中國文化圈”。

鑒古察今。韓建業以扎實而嚴謹的考古研究,勾勒出了數千年以來早期中國歷史的輪廓。

揭示北方地區人地關系

2004年,韓建業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地區先秦時期的自然環境與文化發展”。他綜合考察了中國西北地區全新世環境演變過程,全面梳理了該地區先秦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態和經濟形態狀況,并深入探討了西北地區先秦時期自然環境和文化發展的辯證關系,還從資源利用、經濟方式、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策略等方面提出一些對策性的建議。鑒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是“迄今為止有關先秦時期我國西北地區自然環境和文化發展最全面、最深入的綜合性研究著作”。項目成果不但被國家社科辦鑒定為優秀,同名專著還獲得了第六屆“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此外,韓建業還有另外一項收獲?!断惹貢r期長城沿線陶器遺存的北界線及相關問題》一文提出,先秦時期中國長城地帶存在一條“陶器北界線”,界線南側主要分布著以農業一半農業經濟為主的定居人群,界線以北分布著以游獵一游牧經濟為主的游動性人群。主要因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陶器北界線在不同時期南北擺動,界線兩側人群間在文化和血緣上不斷發生交流。

撿拾歷史的碎片,復原出一幅生動的人地關系圖景,這正是考古學的魅力所在。

重繪中西交流的“彩陶之路”

如今,韓建業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史前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子課題“史前時期中國西北地區與中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的研究。其中,已發表的《論二里頭青銅文明的興起》一文論證了二里頭青銅文明是在具有兼容并蓄特征的中原文化的基礎之上,接受西方文化的間接影響而興起,其環境背景則與距今4000年左右的氣候干冷事件有關?!丁安侍罩贰迸c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一文明確提出,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形成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自東向西拓展傳播的“彩陶之路”,是為“絲綢之路”的前身,對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000年前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南道》一文則具體對馬家窯文化南漸青藏高原并最終導致克什米爾地區布爾扎霍姆文化形成的過程進行了揭示。

探索聚落形態,提出“北方模式”

聚落形態的研究也是韓建業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他的《略論中國銅石并用時代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不同模式》一文認為,銅石并用時代中國大部地區社會普遍發生明顯變革,表現為父系家庭和家族組織的凸現、家族公社群的普遍出現和戰爭的頻繁發生:同時,逐漸形成三種具有一定地方性特點的社會發展方式,即社會分化嚴重的“東方模式”、社會分化有限的“北方模式”和介于二者之間的“中原模式”。三種模式共存是中國早期文明的重要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屈肢葬譜系疏理》將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到中古時期的屈肢葬分為南方、北方、西方三大傳統和若干支系,并且提出這三大傳統正好對應整個歐亞大陸的三大屈肢葬傳統。《中國先秦洞室墓譜系初探》將中國銅石并用時代至秦代的洞室墓分為北方、西方和秦三大傳統和若干支系,并討論了各不同傳統屈肢葬和洞室墓的聯系。

這些研究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路。

寧靜淡泊,做真學問

韓建業長期以來還一直關注著一塊頗受爭議、但自己卻最為感興趣的領域――五帝時代的古史研究。2006年,他出版了論文集《五帝時代――以華夏為核心的古史體系的考古學觀察》,雖為興趣使然,而非什么重大項目成果,但韓建業坦言這是他最喜愛的一本書。

該書重點討論了禹征三苗、唐伐西夏與稷放丹朱、涿鹿之戰這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在考古學上的反映,進一步探討了夏文化和先周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階段、先商文化的淵源、三大集團交互關系等問題,最后還對以華夏為核心的五帝時代的古史體系從考古學上進行了一次較為系統的觀察,為進一步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學不為有所求,而始于興趣所在,也只有這樣的境界,方能成就真正的學問。

篇4

了解對象的心理

交流能力包括4個方面,專業知識能力、社會能力、常識性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研究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領域里的重要議題。德國學者Thomas(2003)和Bolten(2003)認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細分為“普遍文化”能力和“特定文化”能力兩種。普遍文化是指人類共通的東西,例如從社會心理學上來講,“人性本善”,人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人碰到挫折后會產生沮喪情緒等等。但有些東西是在特定文化中才有的,比如人情、面子和關系等,這些都是受不同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影響而形成的。

很多中國學生到德國后,感覺很難和德國人交朋友,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處理,缺乏“集體”感,課后大家都各自離去,彼此之間缺乏對話和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淡”等。比如有些中國學生說:

“每次都很想和德國同學下課后聊聊天,他們好像很忙,放學后就都不見了?!?/p>

“我和一個德國朋友認識了很長的時間,但是到現在他都沒有請過我去家里吃飯?!?/p>

“我們是一起踢球的隊友,球場上是好哥們,離開球場后‘關系’感覺很疏遠?!?/p>

對于此問題,德國心理學家Thomas(2003)和華裔語言學者Liang(2003)進行過探討和總結,德國人的行事特點主要體現在傾向于公私分開,就事論事,自立,準時,生活和工作中偏向結構和規則。上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印證,德國人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楚,也就是說在工作或者學習中是好朋友,并不意味著我們私下也是好朋友。而相反,中國人則比較講求關系、等級觀念、面子和社會和諧,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是規則相對主義?!瓣P系”在中國人心目的位置非常重要,中國人常以關系的好壞來進行朋友的選擇和劃分。由此可以看到中國和德國文化在人際層面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在交往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切實地了解受眾的心理。

把握對象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曾流傳著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中國,這句話被大眾應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至文化傳播,小到人際交往,無一例外?!爸骸本褪且私庾约旱奈幕约笆裁词乾F代文化的特征,什么是當今社會的問題和現狀等?!爸恕本褪且私鈧鞑ο蟮慕邮苣芰臀幕瘍群取:芏鄷r候文化沖突和文化誤解都是因為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而造成的。

記得很多中國朋友剛到德國時,為了一些問題比如“中國人是否真的吃狗肉”,“中國人為什么吃飯時喜歡大聲喧嘩”,“中國人為什么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等和德國人爭論得面紅耳赤。對于德國人的一些質疑和批評,他們顯得毫無準備,“面子”上非常過不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消除德國人腦袋中的“刻板印象”。比如有些中國人說:

“德國人每次都拿一些不好的事情說事,他們怎么這么愛批評啊?”

“每次討論時,他們都批評得很直接,讓人非常難以接受?!?/p>

“這些批評太不顧及我們的感受了,面子真沒法擱?!?/p>

“有時候真想和他們一爭到底,把事情講清楚?!?/p>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會發現“爭論”是德國人民族性的一部分,德意志民族是個愛批評的民族?!芭u(Kritik)”這個詞在德語中是指一種評價的藝術,在言語的表達中含有一種客觀、公正、公開和實事求是的意思。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都對這種批判精神賦予了極高的評價??档略f:“我所謂的批判,指對于理性尋求獨立于所有經驗的一切知識的批判?!倍鞲袼挂苍J為,康德的這種批判精神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兩個偉大假說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在這里,康德所說的“批判”主要不是斗爭、反對、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也就是說他們在交往中對問題的批判有些時候是出于對事物本身的好奇和探究的精神,因為并不了解,所以才要仔細研究和分析。長期以來,這種批判精神深入每個德國人的心中,以至于在討論問題時都體現出較強的批判性。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人比較喜歡批判,中國人比較講求面子。如果我們不能準確地把握傳播受眾的心理和文化內涵,不懂得換位思考,而是僅僅按照自己的文化價值觀進行跨文化傳播,那么誤解和沖突將難以避免,最終將影響交流的有效性。

采取合理的傳播策略

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文化內涵之后,如何合理進行傳播策略的選擇成為關鍵的問題。一個有交際能力的人不一定能進行有效的交際;反過來,一個能進行有效交際的人不一定具有最好的交際能力。這個聽起來好似悖論的命題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因為它涉及到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傳播策略的合理選擇。

篇5

關鍵詞:高等教育;輔導員教育;文化育人

作者簡介:古志華(1974-),男,廣西鹿寨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講師。(廣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12AGL00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7-0134-02

作為現代文化機構,文化育人是高校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的基本途徑。高校輔導員是高校文化育人最重要的一線組織者和管理者,他們的文化育人能力如何直接影響著高校文化育人的效果。各高校必須深刻理解高校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意義,探索提高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的方式和途徑。

一、文化育人能力是輔導員工作上臺階的重要條件

廣義上的教育被認為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和社會實踐的活動,如果也從廣義上來看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教育的實質就是傳承文化、促進文化創新的活動。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活動,但是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層面統籌教育事業,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落實文化育人目標,則是一項仍然需要努力推進的工作。為此,一方面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文化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輔導員在我國高等教育教師隊伍中地位特殊,承擔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學習生活指導等多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教育和指導工作對學生的學習提高、人格健全與素質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需要輔導員自身具有豐富的知識、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輔導員自身對人類文明成果必須要有了解,對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有著正確地把握,能夠較好地運用人類文明成果教育、指導學生,這實際上就是要求輔導員要具備一定的文化育人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育人能力,輔導員才能適應新時期高校育人工作的要求。

高校輔導員的文化育人能力在輔導員個體能力結構中具有統領作用。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由于工作任務和目標的綜合性,一直被要求要具備較為綜合的工作能力,如組織協調能力、宣傳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等。從更深的層次看,組織協調所運用的知識和方法、面向學生開展宣傳教育所需要統籌運用的內容、與人溝通所用的素材、調查分析所關注的對象等,都與人類文化成果有著密切聯系,應變能力實際上也是充分學習和運用人類文化成果的效果??梢?,輔導員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運用文化資源作為教育內容和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從而實現育人目標。相對于其他具體的能力來說,文化育人能力實際上是更為綜合、全面的能力,文化育人能力在輔導員能力系統中具有統領作用。如果說原來要求的綜合能力只是把輔導員能力分散成組織協調能力、宣傳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調查分析能力、應變能力等多個方面來看的話,現在要求的文化育人能力則是把高校輔導員的能力作為一個系統來認識,把輔導員的工作和能力提到了更高的層面。

在新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和競爭已經成為國家與民族生活的重要方式,文化傳承與創新使命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上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文化傳承與創新又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辦學的開放性與多元文化的滲透、社會轉型期各種不良思想和觀念的侵襲并存,學生在思想文化、倫理觀念、道德意識等方面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外部因素,學生的成長不再單純表現為思想觀念的成長,更需要輔導員從更寬、更高的視角開展教育和指導工作。文化育人視角的引入,是輔導員在新時期開展學生工作的新要求、新視角和新臺階,輔導員應該與高校管理者一起,不斷地研究與探索新形勢下開展文化育人工作的途徑和方法,總結文化育人的實踐經驗,把握文化育人工作的規律和要求,提高文化育人的能力。

二、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的基本結構

文化育人能力是輔導員運用文化成果教育和指導學生,培養學生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相關文化元素和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創新能力上。具體來說,輔導員的文化育人能力應至少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對已有文化成果的學習能力

對已有文化成果的學習能力是指輔導員在正式學習或非正式學習環境下,通過自我學習,豐富文化知識,掌握文化理論和方法,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的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文化發展迅速,相對時間內的文化增量非常巨大,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能夠緊跟文化發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地以快捷、簡便、有效的方式準確獲取對自己的成長和工作有用的文化知識、信息,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把新的文化知識融入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改變已有文化知識結構,從而具有更強的文化適應能力。因此,從開展文化育人視角上看,良好的文化成果學習能力是輔導員整體文化能力的基礎。

2.具備較強的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輔導員對待文化的觀念和態度,并非一般概念下的“能力”因素,但是由于文化意識與文化行動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本文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因素來看待。只有對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對其產生相應的認識和態度,因此文化意識應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學習能力和學習過程的基礎之上。但并不是只要學習就一定會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僅僅對人類文化有所了解還遠遠不夠,輔導員必須重視先進文化理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才能形成健康的文化意識。輔導員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文化意識,才會在工作中自覺開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自覺堅持文化育人的原則和方法,逐步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運用文化的力量為工作服務。作為文化育人的組織者、執行者的輔導員,較強的文化意識既是自身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

3.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現代社會,對不同文化間差異性的正確認知、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認同,特別是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經成為人們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和工作要求的重要表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均具有自身特殊的文化,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區域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特點,高校學生來自于不同的民族、國家,共同生活在同一校園,跨文化交流成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的常態,輔導員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組織者、管理者、指導者,擁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意味著輔導員能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著較強的文化敏感性,能夠敏銳地感覺并客觀地觀察、評估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正確運用不同民族、地域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教育,發揮自身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導作用。

4.較強的文化成果展現力

人是文化的產物,文化成果在一個人身上的展現方式體現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輔導員是學生的導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善于把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展現在自身的言行之中,是輔導員運用文化成果能力的重要標志,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產生促進作用。同時,文化源于社會生活,不同的文化成果往往對應著相應的文明規范和風俗習慣,這些文明規范和風俗習慣實際上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需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對于輔導員來說,良好的文明規范執行力體現的正是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能夠在言行中很好地展現出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交際能力,既能夠向學生提供良好的行為示范,也有利于贏得學生的尊重,提高自身文化育人工作的效果。

5.文化成果的綜合運用能力

學習能力、文化意識、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成果展現力都是輔導員文化育人的重要方面,這些能力都是指向輔導員自身的,要想使這些能力發揮更大的作用,達到文化育人的要求,輔導員還必須具備指向學生的文化成果綜合運用能力。從廣義上講,所有教書育人的活動都是教育者對文化成果的運用,輔導員文化意識、文化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文化成果展現力的形成,只是為輔導員開展面向學生的文化育人工作準備了條件,形成了被動的文化影響力,而要達成文化育人的目標,輔導員必須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主動開展文化育人工作,這就需要輔導員具備文化成果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的養成

輔導員的文化育人能力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能動水平,但它的形成與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均有著密切的聯系。

從內部因素上看,輔導員文化育人的能力表現在自身的文化育人過程之中,是在文化知識和育人技能基礎上的發展。因此,從輔導員自身角度來說,培養文化育人能力必須要加強文化知識和理論的學習,理解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一定程度上掌握文化發展和文化育人的方向與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自己文化育人能力提升的目標,制定并努力執行自身的行動計劃,然后確定自己文化育人能力的新目標,由此進入學習提高的良性循環。行動計劃包括實踐文化育人的行動計劃,確定以何種形式向學生傳播何種文化內容,組織開展什么樣的文化活動,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提升效果如何開展評估,如何進一步改進行動計劃等。

從外部因素上看,輔導員所在的高校是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的最主要推動主體。這就要求高校的領導者必須要有文化育人的觀念,重視文化育人工作和輔導員隊伍文化育人能力的提高,把輔導員隊伍文化育人能力的提高納入工作日程。在全面加強文化建設,為輔導員文化育人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環境的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培養機制,將文化育人能力的提高納入輔導員培養計劃,根據實際需要制定學習方案,落實相應的學習培訓活動,同時研究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切實鼓勵輔導員積極開展提升文化育人能力的學習、鍛煉和研究活動,適時開展輔導員隊伍文化素質培養工作的評估和改進工作,增強相關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連生,肖楠.大學學科文化育人的機理、機制與辯證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章兢,何祖健.從“知識育人”到“文化育人”——整體論視野中的大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篇6

大學體育課程是按照大學教育目的所建構的公共體育學科和體育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它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為學生安排學習體育、鍛煉身體的文化過程,旨在使學生獲得體育知識、形成運動技能、發展體育能力、培養社會情感、完善個體人格等。大學體育課程作為一種具有多方面來源的客觀現象,作為一種學校借以實現其目標、完成其任務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質內涵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旨在使學生獲得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性經驗體系①。大學體育課程與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是社會文化影響和制約著大學體育課程的內容,文化模式和文化生態影響大學體育課程的設計,文化交流和變遷導致大學體育課程的變革,文化發展水平制約著大學體育課程的現代化進程,社會文化是大學體育課程的不竭之源。另一方面是大學體育課程對社會文化進行的選擇、平衡與提升,促進社會文化的傳遞和傳播。在本質上,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是一種精神財富,這種精神財富不僅只是表現為大學體育課程意識、大學體育課程思想、大學體育課程價值等內隱性文化,而且也表現為人類在大學體育課程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大學體育課程制度、大學體育課程政策、大學體育課程管理等的外顯性文化。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大學體育課程,這是大學體育課程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其一,因為大學體育課程與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聯系,一方面是文化造就了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作為大學體育課程的母體決定了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品性,并為大學體育課程設定了基本的邏輯規則及范疇來源,脫離文化,大學體育課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是大學體育課程又精煉、形成著文化,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或媒體,為文化的增值與創新提供了核心機制,離開大學體育課程,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就會受到阻隔。從大學體育課程與文化的關系上,我們可以看出,大學體育課程自形成之初就是體育文化傳承的工具,也就是說,傳承體育文化是大學體育課程存在的邏輯前提,這就形成了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功能。其二,大學體育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高等學校教育的一種文化形式,大學體育課程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這不僅表現在大學體育課程是體育文化傳統和體育文化積淀的產物,它從人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選擇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華。

1.文化傳統是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

文化傳統是一定區域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某一長期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所生成、積累起來的穩定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文化傳統主要包括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思維特點和行為方式等,文化傳統深刻影響著大學體育課程的價值取向。我國文化傳統博大精深,以儒家人文精神為代表的人文傳統占主導地位,崇尚“中庸和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觀;西方文化傳統同樣深厚久遠,以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為核心,倡導“開拓創新”和“崇力尚爭”的文化觀。不同的文化傳統決定了人們對大學體育課程的內容選擇,使得大學體育課程呈現出鮮明的民族性特征,如我國的文化傳統屬于典型的倫理型文化,反映在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是“泛道德主義”傾向,從中華武術文化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到競技比賽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為強身健體、愉悅身心、豐富生活、社會交往等,無不體現了中華“溫、良、恭、儉、讓”的文化傳統情懷。而西方文化傳統屬于典型的競爭型文化,反映在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中的價值取向是“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精神具體體現為民主精神、自由精神、進取精神、合作精神等。

2.文化交流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整合的活力之源

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碰撞、沖突與融合,它推動著文化的發展和文化的創新②。文化交流是一種橫向上的文化流動,既包括一國之內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也包括國際范圍內不同國家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僅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賴以進步與發展的基礎,而且也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融合與創新的途徑,更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發展與創新的推動力量。現代大學體育文化交流不僅形式多種多樣,而且內容豐富多彩,既豐富了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內涵,也激活了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活力。尤其是我國當代大學構建的“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體育教育模式,大大增強了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內在活力;CUBA更是給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增添了無窮的文化魅力。加之世界名校(如中國的北大和清華、英國的牛津和劍橋、美國的哈佛和耶魯等)之間開展的傳統賽艇比賽,無疑為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整合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疑拓展了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國際視野。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整合就是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體育文化類型加以協調、平衡,形成一種新的有機統一的大學體育課程文化。21世紀的體育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世界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呈現出多元性、開放性、融合性傾向,這就必然要求各國加強大學體育課程文化領域的開放與對話,樹立國際化的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理念,形成國際化的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視野,構建國際化的大學體育課程內容,使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民族性與國際性融為一體。

3.文化變遷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變革的動力之源

文化變遷是文化內容的增加或減少所引起的結構性變化③。文化變遷實質上是一個新文化取代舊文化的過程,文化變遷是文化得以發展和創新的動力之源。社會文化的每一次變遷,都給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成為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變革的主要動力。大學興起于中世紀的西方國家,中世紀西方文化的主宰力量是宗教文化,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無疑受到宗教文化的鉗制。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復興運動,宗教文化和封建文化被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所取代,人的地位、尊嚴和價值備受關注,“抑神揚人”的文化之風吹拂了西方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人文精神勃然興起;17世紀的經驗主義和18世紀的理性主義帶來了西方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科學化運動,科學精神顯露于西方大學體育課程之中;19至20世紀是西方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自動化生產代替了機械化生產,社會發展速度倍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這種社會變遷必然導致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變遷,由此形成了西方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競爭精神;步入后現代文化的西方社會,競爭依然存在,甚至更為激烈,競爭形成了異化。為此,當代西方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正在著力從東方體育課程文化中尋覓解藥,以緩解其自身競爭文化的沖突。我國古代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是以“射御”為主要內容的倫理文化;以及以“武術、導引、氣功”為主的養生保健體育課程文化;近代時期,隨著西方大學制度和大學文化的傳入,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明顯西化,“中體西用”文化觀主導下的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表現出一種折衷立場;我國現代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在奧林匹克運動文化的促動下,日益西方化成為主導趨勢:從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理念(終身體育、全人體育、快樂體育、休閑體育),到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內容(球類、田徑、體操),再到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進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無不是西方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在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中的再現。可見,文化變遷對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變革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大學體育課程文化要保持和諧健康發展,就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變革自身,主動適應并適度超越社會文化變遷,更好地發揮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創新能力。

二、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邏輯

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基于對人類原始文化的考察和對現代文明的認識,把世界上已有的文化傳統劃分為三大類型:前喻型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型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種變化遲緩、難以察覺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未來重復過去,它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后喻文化條件下的教育任務是復制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那種長者不得不向孩子們學習他們未曾有過的文化類型。互喻文化是年輕一代注重從同代人那里交流感受、獲取經驗的文化類型,其主要特征為現在是未來的指導。米德進一步指出,過去人類為了保證文化傳播的連續性,靠的是兒童的依賴性學習,現在我們必須培養這一系統中最靈活、最復雜的部分即是成年人的學習,我們必須教會自己如何改變成年人的行為,如此我們便能放棄后喻文化中的文化復制方法及其中的互喻文化成分,去尋找前喻文化中的方法。我們必須為成年人創造新的模式,使成年人不是教孩子們學什么,而是怎么學;不是教孩子們對什么應該承擔義務,而是使他們懂得義務的價值④。從米德的文化分類來看,文化發展的機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統一,后喻型文化強調傳承,前喻型與互喻型文化推崇創新,文化傳承是文化發展的邏輯前提,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邏輯根據,因為文化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文化傳承是河之源,文化創新是河之流。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發展,也正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傳承之源與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創新之流的合一。

1.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邏輯機制

大學體育課程是社會文化的反映,大學體育課程的職責首先是要傳遞對社會具有價值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通過傳承體育文化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從大學體育課程的起源,到至今的發展歷程,大學體育課程無不是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存在的,歷史演繹出了大學體育課程傳承文化的邏輯機制,大學體育課程實踐賦予了文化傳承工具的角色,于是,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便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命題。從邏輯上來看,將大學體育課程視為文化傳承的工具,就使得大學體育課程脫離其文化母體,成為一種純然的工具,導致大學體育課程在文化意義上成為一個虛概念,大學體育課程與文化的品性、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文化使命無涉,大學體育課程所傳承的文化就是體育原文化。即使在大學體育課程的研制過程中,對其所承載的文化進行選擇和加工,這純粹是出于技術理性之故,絲毫不能改變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存在,這就使得大學體育課程與文化之間形成了一種線性制約機理,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邏輯造成體育課程自身的文化缺失。此外,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工具角色把實證化和效率化作為大學體育課程科學化標準的核心指標⑤,也就是說,在大學體育課程的發展實踐中,效率化和實證化基準是以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為其邏輯前提的,于是,大學體育課程的目標、價值和評價等無疑都一致地趨向文化傳承的效率和質量,這與傳統課程論專家博比特發起的科學化運動課程是一脈相承的,大學體育課程完全受技術理性的主宰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主體,其文化反思與批判精神也隨之蕩然無存。秉承文化傳承旨趣的工具性品性,使得有史以來的大學體育課程發展呈現出毫無二致的文化驅控與鎖定機制,由此造成了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盲點,消解了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主體意識,進而使大學體育課程發展始終循著原文化的理路和節律,鏤刻著文化的原始印記,傾心于認同已有的文化。大學體育課程標準僅僅局限于社會文化的事實判斷,大學體育課程在實踐中只能趨于和適應社會文化,而不能創造和創新社會文化,這一適應性文化將大學體育課程變成了一種繭式課程。繭式體育課程在文化上體現為接受和認同品性,在體育課程實踐中強調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和運用,而無視學生的個性、自主性和社會意識的形成。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邏輯機制賦予了體育課程的文化復制功能,而非文化生成功能,文化傳承的邏輯機制不僅不能使學生生發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且還鉗制著學生的思想,淡化了學生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學生的生活世界變得肅然無味。雖然這種以技術理性主導的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也賦予人們一定的信念和價值,如“知識就是力量”,“技術造福人類”等,但是,它們卻使人感到束縛和壓抑,甚至成為人類的一種異化力量,大學體育課程的這種文化傳承工具邏輯必然會走到一個更高的文化境界。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工具的邏輯緣于歷史性依據本然無可厚非,但是在今日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與價值無涉的認同性大學體育課程,無論是在理論邏輯上,還是在現實教育情境中,都已缺乏存在的合理性依據。大學體育課程在新的歷史時期必然要經歷一場深刻的文化洗禮,超越其自身的文化傳承之囿而走向文化創新之境。

2.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創新邏輯機制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⑥。創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如果不能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正處在一個創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叭嫣岣呓逃|量,必須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立新知,并傳播到社會、延續至后代,不斷培育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教育是通過課程來培育人的社會文化活動,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邏輯工具,使學校體育教育只能依據制度化的文化去訓練人,塑造“知識人”、“技術人”,而不是真正的“文化人”,導致不能實現培育人的歷史使命。傳承文化的大學體育課程看似有文化,其實它是拿了“他文化”而喪失了“我文化”,如此,大學體育課程在教育文化語境中沒有了自己的文化“話語權”,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困境和扭曲等,均緣于此。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創新就是要對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邏輯進行揚棄,還原大學體育課程的文化主體地位,使體育課程文化由“虛無”變為“實在”。首先,就是要把大學體育課程視為一種文化,即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作為文化的大學體育課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課程,作為工具的體育課程,承載的只是體育知識和技術而已,本身毫無文化可言。大學體育課程作為一種培養人和造就人的重要手段,它絕不應該僅限于機械地復制、認同和傳承社會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大學體育課程應有自己的文化品位、理想和旨趣。從邏輯上來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必然具有其內在的價值追求,必然是一種自主性的文化現象,必然具有自主性的文化內涵和追求。無疑,大學體育課程是作為體育教育活動的媒介物而存在于學校教育文化之中,教育化標準應成為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根本依據,教育化標準包括學生、社會和知識三個方面文化因素。體育知識和技術當然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本源,但體育知識和技術并非等同于體育課程文化,體育知識和技術成為教育內容,就在于其具有教育價值和教育意義,體育知識和技術是價值中立的,而體育課程文化則是一種強烈的價值涉入文化。知識本位體育課程觀將體育課程知識視為教育的全部,體育教育的過程實質就是要學生實現對體育知識和技術的認識和掌握。滿足并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同樣也是體育課程的重要使命,但是社會本位體育課程觀把體育課程完全視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的產物和附庸,把體育課程視為社會制度化文化的辯護和維護工具,大學體育課程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邏輯就緣于此。滿足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更是體育課程的一個重要歷史使命,學生理所當然是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重要教育性指標。然而,學生本位論卻無視社會因素對體育課程的影響,把學校體育教育從社會中剝離出去,使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見,體育課程文化標準是一個復合化的因素系統,單項式的教育性因素只能闡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教育價值。大學體育課程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使人成為人,這就要求將大學體育課程轉變為自主性的文化存在。大學體育課程通過傳遞和積淀文化,并積極創造文化,實現自身的文化增值和創新,體育教育過程不僅是獲得體育知識和技術的過程,更是文化的過程。大學體育課程文化既是一種培育意義上的文化,也是一種超越性的文化,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創新就是要表現或實現體育課程獨特而崇高的超越性文化旨趣。超越性是人與動物區別的顯著標志,變形蟲的本性與邏輯僅在于適應而已,所以“變形蟲將抱著它自己的理論、它自己的信念和它自己的習慣死去”⑦。有超越才會有進步,“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進化尤其是人類進化中最驚人和最重要的事實”,如果大學體育課程只具有適應性的話,傳承社會為其制定的文化,服務并服從于社會現實的政治文化或經濟文化,那么,大學體育課程文化就只能適應而不能超越,大學體育課程作為培育意義上的文化,一種指向人之生成的體育課程文化不能在文化傳承邏輯機制中適應社會文化,而應超越社會文化。貝塔朗菲認為“如果人類的生命在于適應,那它永遠不比變形蟲進步,因為變形蟲是世界上適應性最好的東西,它從原始海洋到今天已經存活了幾十億年,如果教育只是適應環境,那么教育和培養目標就是變形蟲了”。

三、結語

篇7

Abstract: To accelerate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help to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Hainan conference of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akes new strategic plan of cult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s to actively conduct cultural innovation. For th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how to actively conduct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can fully embody the time request and better implement new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ainan culture.

關鍵詞:文化改革發展;國際旅游島;文化創新

Key words: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cultural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012-01

0引言

海南省文化改革發展工作會議對海南新一輪文化改革發展作出戰略部署,提出海南將緊緊圍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體制機制創新、滿足居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構建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塑造多元化開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環境。如何利用文化創新來促進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文章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1把群眾性與先進性結合起來,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首先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反映;文化的創新發展要從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出發,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這是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和出發點。歷史證明,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特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裁體,努力提高全民素質。把先進文化推向全社會,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要突出精神文明的建設性,為廣大人民群眾辦實事;要突出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性,緊密聯系群眾的切身利益,吸引群眾自覺參與;要努力探索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形式,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前進。近幾年來,海南文化工作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舉辦海南歡樂節文藝大游演、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廣場文藝匯演、萬人儋州調聲表演等大中型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創造了組織引導與群眾自娛自樂相結合、傳統活動與創新活動相結合、群眾文化與專業藝術相結合、政府行為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四個結合”文化活動新模式和新經驗,使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常辦常新,豐富了海南特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特區的兩個文明建設。

2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系,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文化作為精神現象,有它一定的發展規律,而繼承性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規律之一。特別是先進文化的發展,總是以其博大的胸懷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在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吸取豐富的營養。然而繼承本身不是發展,只有貫徹古為今用的方針,棄其糟粕,吸取精華,結合今天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大膽進行創新,才能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再現輝煌。海南文化歷史悠久,絢麗多姿。海南省是一個以漢、黎、苗、回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黎族的遠古祖先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從兩廣大陸沿海地區陸續遷入海南島,成為島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民聰明智慧、勤勞勇敢、能歌善舞,富有創造性,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自己獨特多彩的文化藝術。其中有不少動人的民間故事與迷人的神州傳說,尤以《大力神》、《雷公根》與《黎母山傳說》等最富有代表性。所以海南的文化建設要依托海南本土文化,大膽借鑒國內外優秀文化成果,形成多元開放的國際旅游島文化。繼承和發揚海南優秀傳統文化,是發展特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要條件。在這方面,榮獲第九屆全國文華獎和第五屆中國藝術節表演金獎的新編海南人偶劇《鹿回頭》,不失為成功的典范。該劇以海南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黎族民間傳說《鹿回頭的故事》為藍本,從題材到內容進行了深層次的發掘和提煉,成功地塑造了傳說中“真、善、美”的藝術群像;在表演上,大膽地采用了臨高木偶表演形式,創造了大舞臺、大空間、人偶同臺、人偶同演的藝術形式,令海南觀眾耳目一新。

3構建海南文化人才創業平臺,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特區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繁榮發展海南文化,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提升海南文化品位,需要大批的文化人才。吸引人才、培訓人才,為文化人才提供文化創新平臺,是海南文化發展的關鍵。構建海南文化人才創業平臺,要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優化海南文化市場環境,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相適應的、科學合理和靈活高效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與海南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又能促進特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文化法規體系;建立能夠吸引、留住人才并促使優秀文化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引進和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基地。海南缺乏的是高層次的人才群體。要把人才引進同項目引進結合起來,同產業集聚結合起來,同引進戰略投資結合起來,與此同時,以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短訓等形式培養現有人才。要遵循“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原則,以“品牌培育、資源整合、重點推動、園區聚集”等發展思路和措施,培育一批文化產業集群。特別要搞好老城院士、博士創業園區的建設,采取優惠的政策措施扶持一批博士、歸國創業人員等高端人才創業,創建文化產業基地,提高海南的文化產業競爭力。

篇8

關鍵詞:服飾文化 時代性 民族性

服飾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在全球經濟、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日趨一體化的背景下,其現狀和發展必然凸顯全球的共性,反映時代特色;但是,服飾是產生在某時某地,為此時此地的人服務,因而必然具有個性,這種個性從大的方面來說即民族性,也正是這民族性,才給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價值。所以,當今我國服飾的發展方向應該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朝趨同方向發展;二是在大同發展的背景中尋求民族性和個性。正如《文化學概論》一書所說:“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創造的兩大支柱。”當今服飾文化的存在和創造同樣依托于服飾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因為,服飾文化的時代性反映了服飾文化體現的人類需求程度,而服飾文化的民族性則決定了服飾文化所具有的個性或特色。

縱觀當今我國服飾文化的狀況,西方服飾文化在我國占據主導,而民族服飾文化則長期囿于傳統,所以一定程度上凸顯我國服飾文化的存在性和時代的特色,而不多體現其文化的創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飾真正地有所創造、發展,不能單單著眼于服飾文化的時代性,而應是在這基礎上發揚民族服飾文化傳統,使我國服飾真正能得以創造性的發展,所以,民族服飾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飾的民族性同樣不能忽視了服飾文化的時代性,不能脫離了人們的具體需求,而去談服飾的創造與發展。

要處理好服飾文化的時代性與民族性的關系,筆者認為應在服飾文化的繼承、交流、沖突、整合上協調發展,

一、服飾文化的繼承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清晰地表明人類的創造與發展皆是在對歷史的繼承上進行的,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歷史的累積。正如《文化學概論》一書所述:“文化的繼承使人類可以通過文化繼承而達到累積的目的,從而使人類文化無比豐富多彩,并為文化創造提供充足的營養,使人類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輝煌。”就是說文化的發展,是在對文化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繼承,也就談不上發展。當然,文化有繼承,就有淘汰,文化的繼承與淘汰都取決于時代的需要和不需要,即文化的時代性。

中國民族服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民族服飾文化的繼承、累積,對于服飾的發展和創新來說尤其重要。首先,它能從根本上形成本民族服飾文化的特色,以保證民族服飾文化能穩定地并且適應于自己的需要發展;其次,能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優勢去發展和創新服飾文化的內容和形態;第三,也能真正地以自身的特色和實力去與其他服飾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而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和盲從。

但是,由于歷史背景、文化發展等原因,中國的民族服飾長期囿于傳統,偌大的傳統民族服飾文化沒有真正得到利用和開發。要真正地對民族傳統服飾進行繼承和吸收,只有對其進行全面、深刻、細致的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地對其解構、繼承,并最終創造性地發揮傳統。

二、服飾文化的交流

服飾文化之間的交流不但能為自身的文化提供一種參照,能更加清晰地看待自身服飾文化,而且文化之間的交流也給文化帶來碰撞的機會,使她們之間能取長補短,豐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從而為民族服飾文化新的發展提供動力和生機。

但是,所謂的交流,并不是一味地盲從或者說全盤的西化,而是應建立在滿足時代需要的同時,去尋求真正適合本民族服飾發展的新的文化形態或形式。正如萊維?斯特勞斯所說:“每一個文化都是與其他文化交流以自養,但它應當在交流中加以某種抵抗。如果沒有這種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屬于它自己的東西去交流?!奔唇涣鲬窃诶^承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繼承,就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和別的文化也就談不上交流。

要真正地與他者進行對話與交流,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完整的體系的,這樣才能平等、主動地去和其他服飾文化進行交流、碰撞,在交流中去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豐富自身的體系,同時,也在交流中彰顯自我特色,為其他的服飾文化提供屬于自己特色的東西,這樣才真正地稱之為交流。從我國服飾文化歷史中曾經輝煌的絲綢之路也可以看出,服飾業發展需要交流,需要吸收他人的長處和奉獻自己的成果,在吸納和付出這樣互動交匯中才能相互促進,形成服飾文化興興向榮的局面。

三、服飾文化的沖突

翻開人類的歷史,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跌宕起伏,充滿了斗爭與沖突,也正是這文化沖突造就了當今豐富多姿、高速發展的人類社會。“從本質上來看,人類的文化歷史,就是一部文化沖突的歷史,既有內部的沖突,也有外部的沖突;既有因沖突而使人類文化獲得更大發展,也有導致文化衰落的現象,這構成了人類文化發展的主旋律”。文化的傳播、變遷和沖突從總體上來看,就成了人類文化向前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樣,沒有服飾文化傳播、文化變遷和文化沖突,服飾文化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

服飾文化的沖突一方面包括文化內部自身的新舊體系的更迭,即是舊文化與新文化的沖突;一方面包括文化的傳播、交流帶來的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的沖突、摩擦。文化沖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并不一定是壞事,因它在事實上改變著文化的結構,改善著文化的形態和內容,推動著文化向前發展。

外來服飾文化與自身服飾文化的沖突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身服飾的發展,雖然目前這一過程中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步入了低谷,西方的服飾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應堅信,我們具有強大的吸納和消化能里,通過這沖突和激蕩,必將會給我國服飾文化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四、服飾文化的整合

服飾文化的沖突并不是目的,而是在沖突的過程中對沖突的各方進行某種形式的整合,“所謂文化的整合是指不同體系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內容的相互吸收、融化和調合,并使之趨于一體化的過程”。所以說,服飾文化的整合從一定程度上結束了文化之間的沖突,并通過整合,最終導致文化新形態的出現,促進了文化的淘汰和文化的進步發展。

從本質意義上說,服飾文化的發展壯大,其實就是文化整合的過程?!耙粋€國家、一個民族,它的文化體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質,那么,其文化體系就愈豐富,愈有生命力,而一個文化體系愈豐富,愈有生命力,它的整合能力就愈強”。同樣,服飾文化的整合,實際上就是文化的重新組合。它全然不是簡單的繼承傳統,更不是統統全盤西化,也不是對它們進行簡單的組合和拼湊,而是在協調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融合,形成新的服飾文化體系或內容。

五、結語

綜上,當今我國服飾文化的重要要務之一,便是如何把源于西方,現今在我國占據主導的西方服飾文化體系與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相融合,真正走出一條發展、創新的必由之路。固守傳統固然不行,全盤西化也未必可通,這方面迫切需要的必然是新形式的創造。尋找新形式的過程充滿著激蕩與碰撞,在這個文化互相碰撞的時代,想拒絕沖擊是不現實的,想放棄根脈也是愚蠢的,應該堅信,我們深厚的民族傳統服飾文化是經得起碰撞的,她反而會因為與她者的交流與較量,更顯其存在的價值。

篇9

關鍵詞: 中國菜譜 文化 翻譯策略 歸化 異化

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外交流日愈頻繁,中國文化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中國菜名作為傳遞飲食文化的負載詞,生動、優美,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因此,使用正確策略并準確翻譯中國菜名,對促進和繁榮中外文化和交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文化、語言和翻譯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特征之一,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價值的總和。文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現象,每個國家都有特定文化,不同社會群體具有不同的文化,同一社會群體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文化也有變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研究成為翻譯領域新的方向。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存在于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方方面面。形成和發展文化的因素有許多,比如語言、宗教、價值、教育、政治、法律,科學技術等。其中,語言對文化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英國學者Susan Bassnett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給出了生動的描述:語言是文化的心臟,語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使得生命能量源源不斷[1]。要了解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與之相關的文化,反之亦然。語言根植于文化,反映著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語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決定了文化和翻譯的緊密聯系。翻譯不僅是純語言活動,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橋梁。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和兩種文化的移植。在今天國際交流步伐加速的情況下,從文化視角研究翻譯成為新的趨勢。好的翻譯應該是同時把源語文字和文化意義傳達到目的語當中,使得目的語讀者能擁有和源語讀者相同的體驗。翻譯的意義在于促進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通過對其他文明的文化發展的了解,豐富自己的文化[2],這使得人們更能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3]。

二、中國飲食文化和菜名分析

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物質。飲食文化不僅僅指食物本身,更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文化的一部分。飲食反映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表達形式[4]。正如文化的特點,不同國家或地區有著不同的飲食特點。在全球各種各樣的菜肴中,中菜以獨特風格在世界享有美譽。中國菜肴同時是一種藝術――色、香、味、型、意,傳達著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

菜名作為菜肴一部分,在傳遞信息和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中國文化有著鮮明特色,這種獨特性也存在于菜名中。難怪有些美國人說,吃中國菜肴確實是一種享受,不僅可以犒勞自己一頓美餐,而且可以有機會欣賞菜肴的名字[5]。悠久的中國文化及多種多樣的菜肴意味著菜名的文化性和多樣性。中國的菜肴命名方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以“自述”方式命名。

在中國菜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菜肴是根據材料、配料、烹調方法、容器、顏色、形狀、香味、口感和地名來命名的。這類菜名屬于“自述”方式,即食客可以沒有障礙地直接從名稱中了解菜肴。比如:“松仁香菇”、“蜜汁鴨胸”、“白灼時蔬”、“汽鍋雞”、“北京烤鴨”等。

(二)以修辭方式命名。

修辭常常制造出生動的效果,引發想象。因此,在中國菜名中,修辭的使用可以進一步美化菜肴,激起食客的食欲。比喻、類比、諧音、縮寫等修辭方法經常用在菜肴命名中,傳達出文化背景。材料、烹飪方法、顏色、味道、形狀等常常是被描述的對象。如:“松鼠黃魚”、“太極芋泥”、“金玉滿堂”、“螞蟻上樹”、“天長(腸)地久(韭)”、“炒三冬”等。

(三)以人名、典故和傳說等命名。

這類菜名借鑒了典故、歷史或傳說來傳達其文化內涵。比如:“大救駕”、“霸王別姬”、“佛跳墻”、“過橋米線”等。此外,有些菜名以人名來命名,以此紀念和歌頌發明菜肴的人,或歷史上相關的人物,這也是中國菜名的特點之一。例如:“毛氏紅燒肉”、“麻婆豆腐”、“東坡肉”和“宮保雞丁”等。

三、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

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兩個基本策略:歸化和異化,孰優孰劣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早在1813年,德國神學家兼翻譯家F.施萊爾馬赫提出,在翻譯中,譯者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原文作者,讓讀者向原文作者靠攏,要么盡可能地不打擾讀者,讓原文作者向譯文讀者靠攏[6]。在施萊爾馬赫的基礎上,1995年美國著名翻譯家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歸化翻譯指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翻譯策略。它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運用易于接受的目的語文化表達法,使譯文通俗易懂。異化指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以源語作者為中心,盡力再現原文的異國情調,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語文化。奈達是歸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提倡動態對等,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使源語文化在目的語讀者中產生相同的反應。韋努蒂作為異化的代表人卻認為翻譯應該強調源語文化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性,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7]。譯者需力求再現的正是原文本中那些“詆毀”或抵制目的文化中盛行的形式和價值觀念的特征,因而允許譯者忠于原文本的某些方面但仍參與影響目的語文化的變革[8]。

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到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需求的影響與制約??紤]到不同的翻譯目的、文本類型、作者意圖及讀者對象,歸化和異化都在目的語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都有存在價值[9]。從表面上看,歸化的譯法是把兩種文化和語言的距離拉近了,異化的譯法造成了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的扦格,但通過對語言翻譯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的考察,我們發現,歸化的譯法恰恰是把一種文化和語言與另一種文化和語言隔開了,即使后者多少能獲得前者的某些信息,也是殘缺模糊的,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基本上還是互不相干。異化的譯法則有利于兩種異質文化和語言的相互交流和滲透,促進它們之間的融合[10]。

在中國近半個世紀中,歸化翻譯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最近二十年,由于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影響,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中國在國際地位的提高,異化翻譯的重要性日愈凸顯。孫致禮在《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趨向異化》一文中明確提出,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準確而完整地傳達原作的“思想”和“風味”,主張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爭取異化;在難以異化的情況下則應退而求其次,進行必要的歸化。簡而言之,可能時盡量異化,必要時盡量歸化[11]。

中國菜名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語言文化特色的體現方式之一。在選擇翻譯策略的時候,歸化讓西方食客在享受美食的時候沒有任何理解障礙,因此常常成為譯者的首選。但從中國菜名的特點看,菜名翻譯不但是告訴食客吃什么,而且是一項傳播中國文化的活動。并且,由于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今天的西方食客已經不再滿足于知道食物本身,而且好奇并樂于了解菜肴的美學和文化意義。因此,用異化翻譯中國菜名不僅有利于保護和發展中國語言文化,而且能夠豐富英語語言文化,促成全球文化多樣化。

四、 歸化和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運用

(一)異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用于異化策略翻譯中國菜名的具體翻譯方法有:直譯、直譯加注解、零翻譯及零翻譯加注解。

1.直譯

直譯可以最大限度以保持源語言的文化特色和美學價值。直譯并非死譯。雖然西餐和中餐大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相似之處。比如說,中餐以其精細的烹飪方法和種類繁多的烹飪材料著稱,但烹飪方法諸如燉,煮,煎,炸和許多烹飪材料等也為西方人所熟知。而且,在中國菜譜中,很大一部分菜名是屬于“自述”性的――以烹飪方法、材料、顏色、香味、地名等命名。在這些情況下,只需使用直譯。比如:

松仁香菇 Black Mushrooms with Pine Nuts

姜汁鮮魷 Fresh Squid in Ginger Sauce

軟炸里脊 Soft-Fried Pork Tenderloin

砂鍋滑雞 Stewed Chicken and Vegetables in Casserole

北京烤鴨 Beijing Roast Duck; Roast Duck,Beijing Style

2.直譯+注解

正如上文談及,有些中國菜名包含了非常鮮明的中國語言和文化特色。因此,有些時候要找到相應的英語語言來描述是不大可能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完全用直譯的方法,就會讓那些并不熟悉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西方人產生誤解或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翻譯文化元素多的菜名時,直譯加注解的方法比較可行。例如:

糟溜三白 Sautéed Three White Slices

(Chicken,Fish and Bamboo Shoots) with Rice Wine Sauce

螞蟻上樹 Ants Climbing the Tree

(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東坡肉 Dongpo Pork

(Stewed Pork Invented by the Famous Poet Su Dongpo in Song Dynasty)

夫妻肺片 Couple’s Beef Lung Slices

(Sliced Ox-Tripe and Tongue with Hot Sauce,Created by an Industrious and Innovative Couple)

全家福 Happy Family

(Mixed Meat & Vegetables)

天麻燉雞Stewed Chicken with Gastraodia Turber

(Gastraodia Turber is a kind of herbs,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invigor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3.零翻譯和零翻譯+注釋

零翻譯是異化策略的一種特殊的翻譯方法。它將源語和源語文化直接移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中。中國菜名中,有一部分為中國語言和文化所獨有。要將這些獨有的元素精確地譯入英語語言中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現在這樣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零翻譯加強跨文化交際。從交流的角度看,它易于理解,不失為一種節約時間和空間的好方法。例如:豆腐―― Tofu,油條 ――Youtiao,餛飩――Won Ton,粽子――Zongzi,燒賣――Shaomai。

上述例子屬于中國傳統食品,已經被絕大多數的西方人接受,不需要注釋說明。但如果說菜肴名稱相對陌生的話,相關的注釋就是有必要的。例如:

佛跳墻 Fotiaoqi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木須肉 Moo Shu Pork

(Fried Pork with Scrambled Eggs and Fungus)

(二)歸化在中國菜名翻譯中的應用

歸化翻譯使得譯文順暢易懂,但這樣的順暢卻是以丟失源語文化元素為前提的。這并不意味著異化翻譯在中國菜名英譯中是完全可行的。當異化有可能產生歧義或者無法恰當傳達出中國文化時,可選擇歸化。

一般用于歸化的方法是意譯。意譯放棄了源語中難理解的文化障礙,采取“意對意”,而非“字對字”。在翻譯中國菜名時,意譯放棄了某些漢語的語言特色和文化意象,在英語中尋求對等。因此,意譯是在直譯不能使用的時候的第二選擇。例如:

紅燒獅子頭 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琥珀核桃 Honeyed Walnuts

九轉大腸 Braised Intestines in Brown Sauce

水晶鴨舌 Duck Tongue Aspic

結語

全球化及因特網的廣泛使用,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交流。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今天的人們不僅僅滿足于自己熟知的文化,更好奇于其他異質文化,作為一個譯者,應該相信讀者的能力并提供他們欣賞源語文化的機會。 “我們的譯論家應該很清醒,不要盲目跟隨某些英美譯論家的論調。我們有自己的文化自我,每個人有責任捍衛民族文化的自” [12]。因此,在中國菜單翻譯中,應該采取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保護并發展中國語言文化,促進世界文化多元化。

參考文獻:

[1]Bassnet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2.

[2][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85,97.

[3]Bassnett,Susan,and 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 [M].London: Cassell,1990,48.

[5]徐熊.美國飲食文化趣談[Z].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

[6][7][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5:12-13.

[9]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與異化[J].外國語,1998,第2,12.

[10]譚惠娟.從文化的差異與滲透看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中國翻譯,1999,第1期,46.

篇10

【論文摘要】文章首先從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歷史發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關系;然后探討旅游文化的發展內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陽旅游一體化(旅游同線)為例,回顧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體的客觀歷史文化和旅游主體的主觀文化以及在旅游過程中與旅游媒介相互作用,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

一、中西方文化與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詞是從拉丁語Cultura轉化而來的。據英國文化史學家威廉斯(RaymmondWilliams)考證,在18世紀之前,culture一詞主要指“自然成長的傾向以及人的培養過程”。到了19世紀,culture指“各類藝術的總體”和“一種物質上、知識上和精神上的整體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將其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cttTylor)給文化的定義在西方基本達成共識:“文化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合體?!琹a]西方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體與客體對立,宗教與科學兩元。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希伯萊文化、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體現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統一。

2.中國文化。在漢語中,文化的意識至少應當推至東周??鬃拥摹墩撜Z·八情》中有“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這里“文”已經有文化的意味。《易經))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詞源而言,漢語“文化”一詞最早出現于劉向《說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庇纱丝梢姡袊钤纭拔幕钡母拍钍恰拔闹魏徒袒钡囊馑肌1容^流行的看法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礎是儒家倫理。進一步的引申認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兇?!逼涮卣魇亲匀慌c人文的結合,宗教與倫理的結合,講究的是人文主義。從淵源上講,中國文化是一種巫史傳統的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道、法等為補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關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廣東的漢奸別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遺址,長安古樂等。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轟展性,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競爭的核心。旅游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物質方面的需求易于滿足,但其最終目標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性往往為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所獨有,文化中所帶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獨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發展旅游強有力的競爭能力,西安、洛陽兩城市爭奪絲綢之路的起點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絲綢之路已成為馳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驅動力。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在旅游資源走過普遍開發階段之后,文化成為將旅游業發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驅動力。以北京大觀園為例,從160萬元《紅樓夢》電視連續劇的制景費起家,按小說中的菜譜開發紅樓宴、紅樓宴舞,靠挖掘文化內涵成為國內旅游的知名品牌。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運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發展的方向。我國旅游業在近年的迅猛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國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據統計,2008年海外游客對中國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調查中,五種游客最感興趣的旅游資源中,文化占了四種,其中對華僑的調查,文物古跡名列第一,體現了旅游對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屬性。我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延續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繁多的文化資源種類,有利于開發結構完善、適應面廣的旅游產品,形成優質品牌。推進文化旅游的發展,才能使我國由旅游大國成為旅游強國。

二、旅游文化的發展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是由旅游主體(旅游者)、旅游客體(旅游資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間接服務的旅游企業)在旅游中發生的各種關系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與審美功能。旅游活動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獲得美感,而美就蘊藏在旅游文化的客體之中。旅游者通過游覽秀麗的自然景色、憑吊歷史文物古跡、領略異域的風土人情、品味他鄉的飲食文化,提高審美水平。在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中,許多自然景觀中包含了倫理道德意義,自然景觀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覽長江三峽的神女峰時,會被神女對待愛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態度所感動;暢游黃河,除了感受其濁浪滔天的壯闊水勢外,更主要的是被黃河的象征意義—華夏文明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所感染和激勵,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2.旅游文化的商業價值與經濟功能。旅游文化的商業價值與經濟功能具體表現在促進消費和增加外匯收人兩方面。旅游文化對于消費的促進作用,首先體現在旅游媒介中。旅游業經營者、從業者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職業道德、服務觀念及經營思想等文化素質越優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情趣就越會得到滿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悅必然會強化消費欲望,從而實現消費行為。另外,旅游資源中文化含量與價值的開發,同樣會促使旅游消費的增加。外國游客人境旅游,既要進行商品消費,又要求提供勞務服務,開發旅游文化資源、發展跨國旅游是給國家增加外匯收人的重要途徑。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強旅游地國家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強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來。中國是一個旅游大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山河壯麗,古跡眾多,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都非常豐富。旅游者登臨泰山,會產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宮,會發出中華民族建筑藝術舉世無雙之驚嘆。旅游文化還可以幫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見和誤解,有力地促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發展的主要對策—以西安咸陽旅游一體化為例

(一)西咸旅游同線的提出

西安作為我國重要的旅游熱點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陜西省的90%以上;咸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文物為主的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而且是陜西北線、西線旅游的重要節點。西安的客源優勢和咸陽的資源優勢為兩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沈撫同城化”、“廣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經濟一體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陽兩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簽訂了“旅游同線”協議,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體思路(即旅游規劃相銜接、旅游市場同開發、旅游產品同體系、旅游環境同整治、旅游服務同網絡),標志著西咸旅游一體化的正式啟動。

(二)西咸旅游同線取得的成果

六年來,兩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兩市旅游協商機制,即兩市旅游局和旅游協會間共同研究、確定一定時期內“旅游同線”工作;實現兩市旅游規劃對接.邀請對方參與規劃的研討,為編制西咸旅游總體規劃奠定了基礎;建立聯合促銷機制,如聯合赴客源市場進行促銷、聯合舉辦了“觀《貞觀長歌》、游盛唐美景”、“持奧運門票到西、咸半價游”等活動;建立了重大旅游項目協商機制,避免盲目建設和重復建設;建立了兩市旅游行業單位聯系機制,通過信息互通、培訓同搞、市場共作等措施,使兩市行業單位的經營管理、服務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發展的主要對策

1.打造西咸旅游統一形象。共同協商確定兩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標識、旅游口號等,共同對外宣傳,使西安與咸陽成為一個統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為游客普遍認可的統一體,而不僅僅是兩市旅游部門內部的認同。

2.構建兩市統一的旅游宣傳咨詢與服務平臺。由兩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線旅游宣傳咨詢與服務平臺的構建。如建立兩市同臺同號的旅游聲訊服務平臺、旅游網絡咨詢平臺、在兩市廣電網絡中開設共同的旅游欄目、在兩市建立統一的旅游咨詢服務中心、在整合兩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礎上推出統一的、兩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層化、具體化、實用化方向發展。

3.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內涵;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解決現存的整體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新晨

4.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