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養殖污染防治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水養殖污染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水養殖污染防治

篇1

關鍵詞:養殖 水體污染 危害 預防調控 措施

中圖分類號:Q95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國家經濟建設的生命線。隨著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長,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世界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而對水域的破壞性開采、不合理利用及大量污染物肆意排放等,導致淡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一、目前養殖生產中的污染現狀

1養殖者技術和管理水平遠遠落后于形勢的發展我國目前養殖生態環境總體水平不太樂觀,第一,養殖的分散性較大,規模小,范圍廣等形式越來越不適應生產發展,也給管理上帶來一定的麻煩。第二,放養密度增加,放養方式單一化,放養品種混養不當,進行日常管理和環境管理技術水平落后且不到位,使得水體污染日益嚴重。第三,由于生產者對質量的意識淡薄,導致對養殖環境與產品質量重視不夠,忽略了預防及控制疾病的工作;只注重管理,不惜采用多種藥物,且加大用藥量治療魚病,魚體藥殘普遍存在,水體藥殘比較嚴重,造成水產品的藥物和有害物殘留超標,水產品食用安全系數下降。

2重視產量,忽視水體污染及其帶來的危害

為了獲得較高產量,水產養殖逐步由粗放式養殖轉變到集約化養殖,不斷增加密度,提高投餌量,忽視高密度與高投餌所帶來的大量殘餌、排泄物沉于水體而造成的危害??茖W研究表明投入水體餌料通常有/"2或更多未被魚類攝食,產生的殘餌、殘骸與魚蝦排泄物一起沉到水底,通過耗氧并分解為氨氮,使其轉變為氨化物、亞硝態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危害水體。高密度養殖使水域自凈能力變差,致使大量病毒、細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水中滋生,水質嚴重惡化,而污染水體則可通過水流動導致鄰近區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四處蔓延。

2長期以來污水的亂排亂放

大量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不經過任何處理或不按標準處理直接排入水體,使一些近岸水域生活污水量和有機物廢棄物含量日益增加。污水中各種有毒物質、化學物質、重金屬等一旦進入水體,將改變水體理化性質,影響各種水質指標,當這些污染物的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會破壞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對養殖魚類的危害。為了防止污水的亂排亂放,可以采取一定調控措施達到減少污染的目的: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養殖水體,可經過嚴密處理凈化水體使其無毒排放;可以通過過濾、沉淀、分離除去毒害物質;可用混凝法沉淀污水中可溶性或膠體物質;可用中和法處理酸堿物質等。廢水中所含污染物種類較多,單純只用一種處理方法不能去除所有污染物,往往需要幾種方法組成一處理系統才能完成。

二、養殖池塘污染的原因

1池塘底部淤泥的積累

池塘既是水生生物的生長環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處理場所。隨著養殖生產的進行,大量餌料投入池塘,殘餌和水生生物的糞便、尸體、死亡藻類不斷增加而又無法排出池外,沉積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一層黑色的淤泥。

一些養殖池塘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導致養殖池塘缺乏必要的清整維護,池塘底部淤泥無人清理,池底淤泥越積越厚。淤泥中的有機物質在缺氧條件下發酵分解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氨、硫化氫、甲烷、氫、有機酸、硫醇、低級胺類等,這些物質的產生,不僅對水生動物有著直接的危害,而且會使底質和水質酸化,P H 值明顯下降,從而間接影響水生動物的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這些物質輕則會影響水生動物的生長,導致飼料系數增大,養殖成本上升,重則引起水生動物中毒死亡和泛塘,對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

2濫施藥物造成的藥物污染

由于水產疾病防治技術滯后及養殖戶用藥知識匱乏等因素,導致許多養殖戶使用價廉、殘留嚴重的農藥、魚藥及化工原料,造成了養殖水體的嚴重污染。另外,各種人藥、獸藥中的抗生素、激素類藥物近年來在水產養殖業上的應用,雖然對治愈疾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卻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水環境和水生動物體內的微生態平衡,使養殖水生動物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從而導致外源性效應菌和內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更大的病害。

3殘餌過多造成的飼料污染

投飼過多、投飼方法不當或飼料質量較差造成殘餌過多引起飼料污染。傳統的池塘養殖因追求高產高效,放養密度普遍較大,投飼量也普遍偏大。且多人工投喂青綠飼料和植物性原料飼料,飼料營養不全面,所投飼料在池塘水體中流失較多,利用率低,增加了水體中有機物的污染量。

三、養殖池塘污染的修復技術

1徹底清淤消毒

魚種放養前必須做到清淤消毒,清除池塘過剩的淤泥,進行消毒、曝曬,將池塘淤泥中的有機物在缺氧環境下產生的硫化氫、氨氣等有害物質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使之無害,并成為植物良好的營養,改善水質和底質條件。

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漁業生產過程的監督管理力度,繼承我們祖先冬季夾塘泥清淤的良好傳統,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從法律上或經營承包合同上明確規定水產養殖單位必須3~5年清淤一次,徹底改變目前因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造成的對池塘養殖掠奪式經營,走健康、無公害、可持續發展之路。

2轉換養殖模式,推廣生態養殖。

減少苗種放養密度,降低養殖產量,提高水產品品質。加大科學宣傳力度,提高養殖水平,加強魚病監控,實行憑處方購藥、用藥,推廣使用無拮抗、無毒性、無殘留的漁藥,減少因藥物殘留造成的養殖池塘的污染。

3改變投飼方式,向顆粒化、自動化發展。

為減少殘餌對池塘水體的污染程度,在養殖過程中應提倡、推廣使用優質配合顆粒飼料,并搭設食場、食臺,采用自動噴料機投喂,以提高飼料質量和利用率。

4營造人工濕地,進行生物修復。

根據養殖單位自身情況,將部分養殖池塘放棄養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濕地。池底種植蘆葦、蒲草、菰等挺水植物,池中放養菱、睡蓮、浮萍等浮葉植物、漂浮植物,采用以下工藝流程:養殖污水沉淀池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形成一個獨特的動植物生態系統環境,對養殖污水進行生態處理。養殖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機物通過濕地的沉淀、過濾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進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機物則通過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與生物代謝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無機氮和磷,作為植物生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元素,直接被濕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通過定期收割濕地植物而將池塘中的有機物質從養殖系統中去除。

5利用微生物修復

根據微生物原理,對水生動物及其生活環境中正常的有益微生物菌種或菌株,進行鑒別、篩選、選種、培養、干燥等手段制成活菌制劑,應用于水產養殖生產,使用方式有兩種。

(1)拌餌投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桿菌等,以改善養殖對象腸道微生物菌群,提高其消化率和機體免疫力。

(2)直接向水體中役放光合細菌、芽孢菌、硝化細菌等,將水體或底泥中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分解吸收,轉化為有益或無害物質,以改善池塘水質和底質。

結束語

水體環境遭到人類活動或養殖物自身的破壞,容易形成養殖水體的嚴重污染。養殖水體污染,是指由人類的養殖活動、養殖對象自身的分泌和排泄物、餌料過剩、藥物殘留等因素,造成水體遭到破壞、水質因子平衡失調的現象。

參考文獻

[1] 畢士川,黃冬梅.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與建議[J]. 中國水產. 2005(04)

[2] 陳俊玉,何建順.加強水產品藥殘控制提高質量安全管理水平[J]. 江西水產科技. 2005(01)

篇2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 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 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 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h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 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 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 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遼寧、山東、浙江三省漁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帶動了本省水產品保鮮加工業的迅速掘起。水產品加工是水產品增值的重要環節,也是今后海洋經濟增值的發展方向。為瞄準國內國際市場,浙江省首先發展冷凍小包裝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海洋藥物等產品,使水產品獲得顯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產品加工總量達60余萬噸, 加工產值63.8億元,水產品加工綜合能力列全國前茅。

二、對我國水產品需求潛力和海洋漁業資源潛力的分析

據農業部漁業局測算,1995年全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為20.5公斤,人均消費量為11.6公斤,但消費極不平均,沿海地區有的高達40公斤,而內陸一些地區人均消費不到1公斤, 所以內陸地區水產品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高蛋白、低脂肪,食鮮味美的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產品消費來計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 萬噸的產量。 而根據有關部門預測, 今后幾年每年人口將凈增加1400萬左右,滿足新增人口對水產品的消費就需增加水產品產量16萬噸。因此,應充分挖掘漁業資源的潛力,以滿足人民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提高養殖單產的增產潛力

我國海水養殖單產整體水平不高?!捌呶濉逼陂g,海水養殖單產平均為442斤/畝;“八五”期間,海水養殖單產已提高到677斤/畝。隨著我國海洋漁業的迅速發展,相應的良種體系、漁用飼料體系、病害防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養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養殖優良品種的引進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間,我國海水養殖單產達到800 斤/畝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擴大養殖面積的潛力

我國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約為2億畝, 按現有科學技術水平,可進行人工養殖的面積為4000萬畝。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為1074萬畝,僅占可養殖面積的26.8%。由于養殖技術、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用于養殖的面積將不斷擴大。如:山東省長島縣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進行養殖,并獲得成功。另根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我國近海3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為4.8億畝; 4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6.2億畝。由此足以說明, 我國擴大海水養殖面積潛力是很大的。

(三)開發外海和遠洋漁業資源的潛力

據資源調查,我國部分外海還有一定的漁業資源蘊藏量。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萬噸。穩定近海,調整遠洋捕撈結構已勢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別是公海海域漁業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隨著我國遠洋漁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和同第三世界國家漁業合作的日益發展,遠洋漁業產量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據農業部漁業局提供的資料,預計到本世紀末,遠洋和外海漁業產量將增加50萬噸。

三、目前我國海洋漁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近海捕撈過度,造成漁業資源漸趨枯竭

近海捕撈是一項投入高回報率也高的產業,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我國漁業生產管理機構的執法力度又相對薄弱,因此海洋捕撈出現了無度、無序的現象,造成我國海洋漁業傳統資源漸趨枯竭。以舟山漁場為例,大、小黃魚和墨魚等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漁汛,帶魚也趨于小型化、低齡化。如1996年冬汛結束后, 在捕獲的帶魚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漁業總產量中帶魚比例與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減少4~5萬噸。

(二)漁業病害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近年來,受綜合因素影響,海區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漁業病害日趨嚴重。對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響,且危害品種有擴大蔓延之勢。1993年爆發流行性蝦病后,全國對蝦產量由1991年的22萬噸銳降至1994年的6.4萬噸,養殖、加工、 銷售等環節累計經濟損失年均達100億元,對蝦養殖業遭到毀滅性打擊, 極大地挫傷了蝦農養殖積極性。雖然一些地方堅持以防為主和以混養為主的方針,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大面積對蝦養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沒有某個地方或單位研究出徹底有效的解決措施。漁業病害已經愈來愈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三)我國近岸海洋污染日趨嚴重

渤海、東海、黃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來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陸源污染占整個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養殖、海洋礦藏開發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營養化, 誘發赤潮。如遼寧省1996年出現赤潮32次,每次最長時間達7~8天,嚴重影響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一)嚴格執法,加大實施休漁制度的力度

為保護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應加強對海洋漁業捕撈的管理,嚴格劃定我近海休漁區域,建立健全休漁制度。據了解,浙江省舟山漁場在對帶魚實行了兩個月的休漁期后,今年捕獲的帶魚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寬。遼寧省今年比往年晚一個月捕獲海蟄,增收5 億多元。這充分說明休漁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議國務院責成有關部門,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嚴格執行休漁制度,以確保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組織科研院校聯合攻關,加強漁業病害的防治研究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面積的海水養殖一旦發生病害,很難找到立竿見影的方法和技術。因此,建議國家科委與沿海省、市、縣各級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資的辦法,積極扶持科研院校加緊進行漁業病害防治的基礎性研究和預防性研究,并將其列入國家計劃,以確保我國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建議國家從大農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把用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良種的1億美元專項經費, 劃出一部分用來支持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

(三)在黃海北部海域建立漁業經濟技術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篇3

(一)淺海、灘涂海水養殖和海珍品增養殖取得顯著成效

為實施“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的戰略,遼寧、山東兩省充分發揮地處遼東、山東半島和北黃海、渤海灣的優勢,利用淺海、灘涂積極發展水養殖業。1996年,遼寧、山東兩省海水養殖產量分別達到111萬噸和259.7萬噸,占海產品總量的43%和54.5%。為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兩省又積極開發海水增養殖業,實施了對蝦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遼寧省自1985年開始生產性放流以來,共放流1~3厘米幼對蝦125億尾,回捕產量達1.9萬噸,直接經濟效益6.5億元,社會效益達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10,居全國領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來新興的生產領域,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大連市長??h是一個海島縣,全縣底播增殖面積40萬畝,重點發展鮑魚、海參、海膽、蝦夷扇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雜色蛤、魁蚶等品種,產量共達8萬多噸,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底播增殖為主的海底莊園。山東省長島縣的海水養殖區現在已由近岸淺海擴展到深水大流海區,養殖品種由傳統的海帶、扇貝擴大到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海珍系列養殖,養殖形式也由單一的筏式養殖轉變形成為海上筏養、海底播養、陸上工廠化養殖等多種養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島周圍70萬畝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的“藍色牧場”。1996年全縣海產品產量30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達20.87萬噸,養殖收入6.58億元。浙江省在合理調整漁業產業結構之后,也確立了以養殖業為主的發展思路,海水養殖取得顯著發展。1996年,全省海水養殖面積達到85.82萬畝,產量達39.51萬噸,列全國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漁業公司和象山港漁業公司,分別從福建省引進歐鰻和大黃花魚種苗,采取大面積海水人工養殖,并獲得成功,由于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將會有更大發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撈機制,積極發展遠洋漁業

浙江省瀕臨東海,大陸架漁場面積達34050萬畝,是浙江省陸域面積的兩倍多。著名的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豐富的漁業資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撈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漁業總產量達342.14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259.72萬噸,居全國首位。針對我國近海傳統魚種結構的變化,浙江省積極采取對策,使海洋捕撈結構從以沿岸近海為主,初步實現了向外海發展的轉變,遠洋捕撈作業已發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極大地促進了海洋漁業的發展。1996年,全省外海漁獲量已占海洋捕撈總產量的61%。遠洋漁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并具有了一定規模,去年產量達13.4萬噸。

(三)積極開發水產品加工業,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

遼寧、山東、浙江三省漁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帶動了本省水產品保鮮加工業的迅速掘起。水產品加工是水產品增值的重要環節,也是今后海洋經濟增值的發展方向。為瞄準國內國際市場,浙江省首先發展冷凍小包裝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礎上又開發了海洋藥物等產品,使水產品獲得顯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產品加工總量達60余萬噸,加工產值63.8億元,水產品加工綜合能力列全國前茅。

二、對我國水產品需求潛力和海洋漁業資源潛力的分析

據農業部漁業局測算,1995年全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為20.5公斤,人均消費量為11.6公斤,但消費極不平均,沿海地區有的高達40公斤,而內陸一些地區人均消費不到1公斤,所以內陸地區水產品的消費潛力是很大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高蛋白、低脂肪,食鮮味美的水產品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產品消費來計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萬噸的產量。而根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后幾年每年人口將凈增加1400萬左右,滿足新增人口對水產品的消費就需增加水產品產量16萬噸。因此,應充分挖掘漁業資源的潛力,以滿足人民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一)提高養殖單產的增產潛力

我國海水養殖單產整體水平不高?!捌呶濉逼陂g,海水養殖單產平均為442斤/畝;“八五”期間,海水養殖單產已提高到677斤/畝。隨著我國海洋漁業的迅速發展,相應的良種體系、漁用飼料體系、病害防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養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養殖優良品種的引進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間,我國海水養殖單產達到800斤/畝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擴大養殖面積的潛力

我國15米等深線以內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約為2億畝,按現有科學技術水平,可進行人工養殖的面積為4000萬畝。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淺海和灘涂面積為1074萬畝,僅占可養殖面積的26.8%。由于養殖技術、工程技術水平的提高,用于養殖的面積將不斷擴大。如:山東省長島縣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進行養殖,并獲得成功。另根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資料,我國近海3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為4.8億畝;40米等深線所圍淺水面積6.2億畝。由此足以說明,我國擴大海水養殖面積潛力是很大的。

(三)開發外海和遠洋漁業資源的潛力

據資源調查,我國部分外海還有一定的漁業資源蘊藏量。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萬噸。穩定近海,調整遠洋捕撈結構已勢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別是公海海域漁業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隨著我國遠洋漁業生產能力的擴大和同第三世界國家漁業合作的日益發展,遠洋漁業產量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據農業部漁業局提供的資料,預計到本世紀末,遠洋和外海漁業產量將增加50萬噸。

三、目前我國海洋漁業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近海捕撈過度,造成漁業資源漸趨枯竭

近海捕撈是一項投入高回報率也高的產業,具有極大的誘惑力,而我國漁業生產管理機構的執法力度又相對薄弱,因此海洋捕撈出現了無度、無序的現象,造成我國海洋漁業傳統資源漸趨枯竭。以舟山漁場為例,大、小黃魚和墨魚等傳統經濟魚類已形不成漁汛,帶魚也趨于小型化、低齡化。如1996年冬汛結束后,在捕獲的帶魚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漁業總產量中帶魚比例與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減少4~5萬噸。

(二)漁業病害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近年來,受綜合因素影響,海區生態環境惡化,海洋漁業病害日趨嚴重。對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響,且危害品種有擴大蔓延之勢。1993年爆發流行性蝦病后,全國對蝦產量由1991年的22萬噸銳降至1994年的6.4萬噸,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累計經濟損失年均達100億元,對蝦養殖業遭到毀滅性打擊,極大地挫傷了蝦農養殖積極性。雖然一些地方堅持以防為主和以混養為主的方針,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大面積對蝦養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沒有某個地方或單位研究出徹底有效的解決措施。漁業病害已經愈來愈成為制約我國海水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因素。

(三)我國近岸海洋污染日趨嚴重

渤海、東海、黃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來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陸源污染占整個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養殖、海洋礦藏開發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營養化,誘發赤潮。如遼寧省1996年出現赤潮32次,每次最長時間達7~8天,嚴重影響了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四、幾點建議

(一)嚴格執法,加大實施休漁制度的力度

為保護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環境,應加強對海洋漁業捕撈的管理,嚴格劃定我近海休漁區域,建立健全休漁制度。據了解,浙江省舟山漁場在對帶魚實行了兩個月的休漁期后,今年捕獲的帶魚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寬。遼寧省今年比往年晚一個月捕獲海蟄,增收5億多元。這充分說明休漁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議國務院責成有關部門,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嚴格執行休漁制度,以確保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組織科研院校聯合攻關,加強漁業病害的防治研究

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面積的海水養殖一旦發生病害,很難找到立竿見影的方法和技術。因此,建議國家科委與沿海省、市、縣各級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資的辦法,積極扶持科研院校加緊進行漁業病害防治的基礎性研究和預防性研究,并將其列入國家計劃,以確保我國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建議國家從大農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把用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和良種的1億美元專項經費,劃出一部分用來支持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

(三)在黃海北部海域建立漁業經濟技術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篇4

關鍵詞生態環境;問題;保護對策;萊州灣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03-0296-02

2009年4月,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边@是總書記從全面和戰略高度深謀遠慮的重要部署,也是萊州市面臨的一次重大的發展機遇。萊州灣屬半封閉海灣,是污染的重災戶,水體交換能力差,接納陸源污染物多,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受污面積大,局部海域已呈現“荒漠化”。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環境與經濟、人類與社會和諧永續發展是應對萊州灣生態不斷遭到破壞的根本所在。本文根據萊州灣生態及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套保護對策,試圖有效改善其水質、底質環境,以期為萊州灣的環境治理提供啟示。

1萊州灣概況

1.1萊州灣地理概況

萊州灣位于渤海南部,面積約8 000 km2,約占渤海總面積的1/10。海岸線長400 km,有黃河等10余條河流注入。瀕臨的城市有東營、濰坊、煙臺3個地級市及所轄的9個縣市區;由注入河流輻射到的有濟南、青島、東營等9個市及所轄34個縣市區[1]。萊州灣水深多在5 m內,底質以泥沙為主。地勢屬凹陷型,由沿岸向深海緩延傾斜,形成了幅員廣闊而平坦的潮間帶和潮上帶堆積平原。潮間帶坡比多在0.03%內,寬3~5 km,底質泥砂型,沉積物有機含量為0.18~0.23。

1.2 萊州灣氣象水文概況

萊州灣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沛,有利于水生動植物生長。其冬季風強盛,夏季風較弱,年降水量為400~600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水溫受氣溫影響很大,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潮汐屬不正規半日潮,潮流多為旋轉流,最大流速為1.5 m/s。萊州灣屬超淺型海灣,水色渾黃,透明度1 m左右,鹽度為12.7~33.5。

1.3萊州灣生物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概況

歷史上萊州灣是山東近海主要漁場和魚蝦蟹貝產卵場。分布的魚蝦蟹類110余種,分布灘涂的貝類資源39種;海鹽資源蘊藏量位于全國前列;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不同類型油氣田60余個,石油地質儲量11.5億t。

2萊州灣環境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沿岸人口的增多和人為干預的日益加劇,以及工業、農業、海洋運輸業、油氣開采業等蓬勃興起,萊州灣污染日趨嚴重,給該水域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2.1漁業資源嚴重萎縮

萊州灣擁有亞洲最大的純堿廠――濰坊純堿廠、全國三大鹽場之一――羊口鹽場及星羅棋布的中小型鹽場、溴素廠。據調查,萊州灣現有各種類型排污口17處,年排入污水量逾2億t,水域中油類、重金屬和氮污染分別達到Ⅲ、Ⅱ、Ⅱ級。而萊州灣養殖區面積最大,占山東省的33.7%,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對漁業造成嚴重的影響。一是生物多樣性降低。萊州灣生態環境污染趨勢日益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重大威脅,導致生物種群、分布數量不斷減少,已有50余種主要經濟魚蝦貝類資源銳減或衰退,如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鲅魚、鮐魚、墨魚、黃姑魚、銀魚、褐蝦等早已絕跡。二是水產品質量下降。水產品質量下降,如梭魚、半滑舌鰨等經濟品種因長期生存在受污染的水域中而導使其肉質變異,對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一定威脅,并嚴重影響著濱海旅游業、鹽及鹽化工業的持續發展。

2.2重金屬污染嚴重

萊州灣位于渤海南部,為半封閉性海灣,灣內水深較淺,水交換能力較差。重金屬是近海環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沉積物被認為是海洋環境中重金屬最終的蓄積地,海洋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空間分布特征能反映海域的污染狀況。1998年海岸帶基礎調查已發現,萊州灣沿岸地區養殖貝類受到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其中鎘含量的超標率達到50%,這說明重金屬污染已給區域生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2.3海水入侵嚴重

1976年在萊州市濱海平原首先發現海水入侵現象,主要由超量開采地下水而造成。隨后在渤海沿岸、黃海沿岸一些海島也發生海水入侵現象。海水入侵速度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壽光縣1981―1989年,咸淡水界面向南推移1 777 m,平均擴侵速度197 m/年,其中1988年擴侵258 m。萊州市海水入侵發展最快,災情最嚴重。1976―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累計為238.2 km2,占全市濱海平原總面積的80%以上[2-3]。海水入侵使耕地灌溉能力受到影響,人口吃水發生困難,海侵區內工業設備銹蝕嚴重,產品質量下降,部分企業轉產或停產。

3萊州灣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3.1加強萊州灣的管理

制訂相關的法律法規,采取相應的措施并確保實施,這是萊州灣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取得成功的關鍵;采取適應性的管理策略和行動計劃。根據生態系統功能和社會需要,通過控制性的科學管理、監測和調控管理活動,提高當前的管理水平,以滿足生態系統容量和社會需求方面的變化。同時,發揮公眾的環境監督作用,使他們理解和參與適應性管理行動。如漁業方面,推進漁業生態安全率,實施放流苗種檢驗檢疫制度、苗種采購政府招標制度、放流苗種定點生產制度;引進設施漁業養殖的最新成果,積極開展循環水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推動工廠化養魚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循環水養殖模式轉變;設立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漁業種質資源保護區,漁政執法部門應該繼續加大漁政管理投入、強化管理手段、加強執法力度、嚴格控制灣內漁船數量、保護萊州灣及近海漁業資源,以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

3.2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一是加強海上污染的控制與防治。石油是萊州灣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于港口、碼頭、石油化工廠、煉油廠等,對于上述單位,責令其必須建立除油設施,對含油廢水進行處理,充分利用“3S”技術,完善海上溢油監測系統,對萊州灣的石油污染實行實時動態監控,同時建立海域油污防備和反應系統,增強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另外,對船舶的污染物排放也要加強監管[4]。養殖業對海域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視??刂起B殖業污染物排放,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改進養殖技術、改變養殖觀念,建立合理高效的人工養殖生態系統,對養殖業產生的廢物加以回收利用,努力實現清潔生產。二是控制陸源污染物的排放。根據萊州灣自身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對工業、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建立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入海總量控制的雙控制度。對工業污染,應合理調整工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對建設項目進行嚴格審批,禁止新建污染企業;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通過推行清潔生產,確保排污企業達標排放;提高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處理率,完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對于農業污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嚴格控制農藥污染;進一步加強禽畜養殖污染控制,推廣禽畜糞便綜合利用技術;實施育林涵養水土措施,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負荷。

3.3加強萊州灣內環境監測能力,嚴格控制圍填海項目

應用RS、GIS、GPS 等現代科學技術對萊州灣生態環境進行長期的動態監測,這是解決萊州灣生態問題的中心工作。對于萊州灣水質、沉積物和生物進行立體監測,利用衛星遙感、監測船以及監測站等建立完善的監測預報系統,以監控河口及海域,及時控制重大水質污染事故,為海域的管理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依據,為污染防治提供條件。

在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和海岸工程之前,要進行充分的海洋環境調查與評價,嚴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線的項目建設,減少圍填海對環境的影響。在萊州灣海域和沿岸,除經政府批準并且開工建設的重大項目和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外,應暫停其他填海工程項目建設。

3.4加強萊州灣環保科學的研究,構建生態平衡

萊州灣的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必須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先進的工程技術及設備是生態保護的重要保證。研究萊州灣海域的環境保護和污染的綜合防治措施,對促進生態良性循環、提高萊州灣水體和濕地自凈能力、污染物遷移轉化過濾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學地限定各廠礦企業及河道排放入灣的污染物總量;推廣降低能耗、提高環境效益的技術設備;培養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多學科、多層次的環保科技隊伍。

針對萊州灣封閉性較強、水體交換不暢、納污區分布集中等特點,不僅要采取“治”,如限制入海污水總量、加大監測等,還需進行“疏”,即加快萊州灣水體交換速度、改變納污區分布、加速吸納沉淀在灣內的污染物、加快擴散與稀釋,在盡量短的時間內降低污染物濃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4參考文獻

[1] 王文海.中國海灣志第四分冊:山東半島南部和江蘇省海灣[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7.

[2] 薛禹群,吳吉春,謝春紅,等.萊州灣沿岸海水入侵與咸水入侵研究[J].科學通報,1997(22):1-3.

篇5

我市地處亞熱帶,擁有zz公里的海岸帶和兩個內海,水質良好,水溫常年穩定,水產養殖沒有生長停滯期,發展海水養殖得天獨厚。全市現有蝦池面積xx畝,其中高位池面積xx畝,主要分布:xxzz畝、zzxx畝、zzx畝、東澳x畝。低位池面積xx畝,主要分布:xxaa畝、xxzz畝、xxvv畝、xxvv畝、xxzz畝。養殖方式為合作社和專業戶,其中合作社有xx家、專業戶有xx多戶。兩個內海有漁排xx個、vv個欄口,其中老爺海有漁排zz個、 xx個欄口;小海有漁排xx個、 vv個欄口。

由于低位蝦池都抽用兩個內海海水進行養殖,而兩個內海漁排放養長期都處于“無序、無度、無償”狀況。因放養過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換能力低,導致海水質量差,環境污染嚴重,病害頻發,且在漁排和蝦池之間相互傳染,惡性循環,不僅漁排養殖不能得較高經濟效益,而且蝦池養殖也效益低下。據調查,在沒有發生病害情況下,低位池養殖成本約xx元/畝,產量約xx公斤/畝,價格xx元/公斤左右,經濟效益較好,可一旦發病就會嚴重虧損,有些養殖戶難于維持下去。為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經過廣泛宣傳發動和政府扶持,很多地區養殖戶對其蝦塘進行更新改造,據統計,全市已改造的蝦池有zz畝,其中xxvv畝、zzvv畝、xxvv畝、zzxx畝、xxvv畝。經過更新改造后的蝦池養殖效益明顯上升,據調查,更新改造后蝦池產量約xx公斤/畝,養殖成本約vv元/畝,經濟效益明顯提升。全市尚有vv畝低位池等待改造。

我市低位池大都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早期建設沒有科學規劃,布局不合理,排灌系統不科學,進排水不分家,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從現未改造的低位池狀態來看,存在池塘陳舊老化、池水淺、漏水嚴重、技術落后等,加上漁排放養密度過高,水質差及病毒交叉感染嚴重等因素影響,嚴重制約我市海水養殖業發展。因此,引導和扶持農民從內海養殖向外海養殖和進行低位池改造,對發展我市養殖業,增加農民收入非常必要。

二、發展我市海水養殖業的意見

(一)引導和扶持農民發展深水網箱養殖

鑒于小海海域現有養殖漁排x個、x個欄口,且都放養在港門口的狹小水道上,嚴重地影響海水交換,影響小海周邊x畝蝦池的養殖。同時,因漁排放養過度,病害頻發,很多漁排養殖連年虧損。為使漁排養殖和蝦池養殖達到雙贏,一方面要加強對小海漁排養殖規劃管控,遷移港區及狹榨通道漁排,嚴禁新增漁排。同時,在港北附近劃定一片海域,通過政府扶持,引導漁排養殖戶成立合作社,拆除小海養殖漁排轉向深海網箱養殖。

據了解,制作周長x米雙浮管圓式深水網箱成本約為x萬元/個,建議由市政府補貼制作,安排給愿意拆除自家漁排的養殖戶養殖。實施計劃為:2014年安排x萬元制作x個深水網箱進行養殖試驗,成功后,每年安排x個,爭取5年內把港區及航道上漁排轉移完成。

(二)引導和扶持低位蝦池改造

鑒于我市目前尚有x畝低位蝦池未改造,這些蝦池大都陳舊破損,設施差,病害多,產量低,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下,需分步實施改造。改造要求為:①池塘水深1.8米以上;②四周水泥硬化式增鋪地膜;③進排水分開;④每畝配1-2臺增氧機;⑤有條件的進行中央排污。據測算,每畝改造成本約為4000元。

為調動農民改造低位池積極性,促進養殖增效,建議市政府每畝補貼xx元,從2014年起,每年改造xx畝,爭取3-5年內全部完成低位池改造。

(三)扶持種苗繁育基地建設

1、扶持和樂蟹種苗繁育基地建設

近年來,由于和樂蟹天然資源的過度捕撈以及養殖環境的惡化,造成天然捕撈和樂蟹種苗量急劇下降,未能滿足我市養殖和樂蟹的需求,制約和樂蟹的發展壯大。因此建議政府予以扶持,并引進資金技術,興建和樂蟹育苗場來解決我市養殖戶養殖和樂蟹苗種問題。初步設計規模為:投資xx萬,占地面積x畝,育苗車間x座,育苗池x個,育苗水體x立方,年產和樂蟹苗x億尾。通過扶持發展和樂蟹種苗基地,發揮品牌效益,推動和樂蟹產業發展。

2、扶持東風螺種苗基地建設

目前我市養殖東風螺有xx多戶、x千多口,主要分布在xx鎮,年產東風螺xx噸,產值xx萬元??墒袃葲]有一座育苗場,苗種均來自文昌及瓊海。由于東風螺養殖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我市水質跟文昌、瓊海又有差別,所以養殖戶每次購苗,都要測驗苗場的水質是否與本地水質相近,才確定購苗,選擇苗種空間非常有限。因此,建議政府扶持在xx鎮建設一座東風螺育苗場,初定規模為:投資x萬,年產x億粒。通過扶持東風螺種苗基地建設,推動東風螺產業發展。

篇6

1.1入海河口海水水質超標現象嚴重

近年來,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比重越來越大,2007年,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為4.2萬t,占總入海量的比例大約為65%;2008~2012年,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量大約在3.9~9.4萬t不等,占比逐步由79%升至91%左右。入海河流水質對海水水質產生較大影響,如欽江、茅嶺江注入的茅尾海海域,南流江、大風江注入的廉州灣海域,COD、氮、磷濃度相比高于其它海域,特別是茅尾海海域,無機氮普遍超標。2012年,在廣西9條入海河流的11個水質監測斷面中,南流江攜帶入海污染物為36425t,欽江為15693t,茅嶺江為8189t,北侖河為6008t,防城河為5967t,大風江為3801t,白沙河為2670t,西門江為1062t,南康江為969t。入海河流攜帶的入海污染物,如高錳酸鹽、總氮、總磷、石油類、重金屬等均比以前年份明顯增加。除茅嶺江入海河口水質多年來基本能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外,其余監測斷面的水質均不同程度出現超標,甚至有V類、劣V類水質情況出現,超標因子主要有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等。

1.2海域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增加

隨著港口碼頭的開發建設以及臨海鋼鐵工業的發展,重金屬污染物開始在海洋沉積物中累積富集,造成鐵山港、廉州灣、防城港、珍珠港等海域鉻金屬含量呈有顯著性上升趨勢,珍珠港海域沉積物中銅含量也有顯著增加的現象。重金屬污染物含量增加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城鎮入海排污口未達標廢水排放。據調查,2012年,所監測的17個廣西沿海城鎮排污口中,僅有1個排污口的廢水達標排放,達標率僅5.9%,其余16個排污口的廢水未達標排放。未達標排放超標因子主要為磷酸鹽、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二是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2012年,廣西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共有廢水外排的工業企業276家,年排工業污水量7763.76萬t,化學需氧量22060.96t,氨氮748.81t,石油類66.14t,重金屬1306.6kg。大量的工業污水排放使附近海域各類沉積物因子產生明顯變化,而這些因子對廣西近岸海灣沉積物環境質量產生一定影響,造成鋅、有機碳、石油類、鉛、砷、銅、鎘、硫化物和總鉻等沉積物因子超標現象。2002~2012年,廣西近岸海域中鋅的超標率為4.8%,有機碳、石油類和鉛超標率為2.4%,砷和銅超標率為1.7%,鎘超標率為0.7%,硫化物和總鉻超標率為0.3%。不同海灣中的沉積物因子均出現嚴重的超標現象,例如,廉州灣,鋅超標率為20.0%,石油類和有機碳的超標率分別為11.4%、5.7%;茅尾海,砷和銅超標率為6.5%;防城港灣,鋅和鉛超標率分別為8.6%、6.7%;珍珠灣,鋅超標率為10.0%。反映出廣西沿岸海灣沉積物重金屬污染有加重的變化趨勢,此外,生活污水、規模養殖、港口船舶等不同途徑排放入海的污染物及其廢水、污水也會造成海岸帶重金屬污染趨勢的加重。

2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風險影響分析

廣西北部灣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風險影響主要來源于臨岸石化工業企業污染、有色金屬重金屬污染、港口碼頭船舶溢油污染等。廣西沿海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現有石油開采煉制及石油產品加工企業5家、油類貯存庫12家、涉油港口及碼頭8個,其中規模最大的為中石油廣西石化欽州1000萬t煉油項目、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20萬t/年聚丙烯)項目。除海上石油開采位于潿洲島西南方約30km的海域外,其它石油煉制企業分別位于鐵山港、欽州港經濟開發區。這些石油開采及加工企業每年都將向近岸海域排放大量的工業廢水,對近海海域環境質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涉油港口及碼頭船舶溢油污染,也是海岸帶污染風險主要來源之一。

2.1石化工業企業污染風險影響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廣西依托兩大煉油、石化項目,將建成沿海大型儲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深度開發石油化工后續產品,發展乙烯、丙烯腈、芳烴、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重交瀝青等,原油加工能力規劃達到2600萬t,乙烯100萬t,芳烴100萬t。其中,欽州港、潿洲島將建成30萬t級原油碼頭及其配套工程,欽州港將建成2000萬t原油儲備庫等工程。這些石化工業企業主要分布在鐵山港灣口西側啄羅作業區,潿洲島西北部及西南部,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的三墩及金鼓江口沿岸,防城港東灣、企沙半島西部海域。根據規劃布局及潛在環境風險分析,潿洲島西南部油田區是溢油和石化有機物污染的易發區域,存在溢油事故和石化有機物泄露的環境污染風險。

2.2有色金屬重金屬污染風險影響

廣西工業與信息化“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充分利用廣西地緣及沿海港口優勢,引進國外紅土鎳礦資源,采用國內外先進適用冶煉技術,積極發展鎳、鉻合金及其精深加工不銹鋼產品,延伸不銹鋼產業鏈,開發不銹鋼制品。沿海三市工業與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對鎳鉻合金及其精深加工產業發展也有了明確目標,規劃建設的項目分布在沿海工業園區,原料主要來自海外,采取先進生產工藝和完善的污水、雨水收集處理設施后,廢水可以做到不外排,生產廠區廢水對海域的影響不大,但是,來自海外的原料礦山地質環境復雜,部分原料含有重鉻、鎘等金屬,裝卸過程中如果撒落在碼頭前沿水域,直接造成港口附近海域水體和沉積物鉻、鎘重金屬含量升高;進港的紅土鎳礦等原料在碼頭露天堆放,目前大部分堆場沒有完善的雨水、滲濾液收集處理設施,遇到降雨,碼頭區初期雨水、堆場滲濾液收集不完全處理不達標,直接從碼頭前沿排入海域,造成港口碼頭附近海域水質、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升高。從2000~2012年水質監測結果看,廣西近岸海域水質重金屬污染指標的變化明顯,重金屬含量很低,2008年以來污染指數基本維持穩定狀態(小于0.15),從檢出率分析,汞、鎘的檢出率有上升的趨勢;2002年,廣西近岸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指數有上升趨勢。由此可見,隨著“十二五”沿海有色金屬冶煉項目的增加,勢必會影響到沉積物重金屬含量升高的可能。

2.3港口碼頭船舶溢油污染風險影響

隨著廣西沿海地區港口建設快速發展,每年進出港的船舶數量快速增加,自2001年至2009年,廣西沿海各港口進出港船舶數量增加5倍;2001~2012年,廣西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10倍,說明進出港船舶大型化趨勢明顯,船舶裝載燃油數量及燃油倉單倉燃油量增加,一旦發生船身損壞的溢油事故,將會產生較大溢油量的溢油事故風險影響。特別是欽州港,自2009年以來,貨物吞吐量年均增長約1000萬t,進出港船舶大型化更加明顯,除布置了原油碼頭外同時還有海上原油過駁裝卸作業,成為我國沿海港口海上原油過駁的第一大港,發生溢油事故的風險的可能性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

3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面臨的問題

3.1臨海工業企業布局部分重疊

廣西沿海城區/縣城工業園規劃整合度低,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及產業鏈延伸。廣西沿海三市臨海工業園以重化工業布局外,沿海的有些市縣也根據本地現有企業情況和資源稟賦出發,規劃建設了多個工業區,而工業區的產業規劃導向趨同。此外,除了臨海工業區外,沿海的市縣也設置了多個城區產業園。市縣間、城區內的產業園主導產業也多有同構化傾向,如北海市工業園、北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北海市出口加工區、欽州中國-馬來西亞產業園、欽州高新技術開發區、靈山縣工業區、防城港市大西南臨港工業區等。從整個北部灣經濟區來看,沿海三市的臨海工業區、各市縣的產業園規劃的主導產業部分重疊,造成了資源及環境容量的爭奪,不利于污染物的綜合治理。北部灣經濟區應整體全面規劃各個產業園區的導向及其定位,城市之間要整合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錯位的發展戰略,在重大項目和重大產業布局上,充分考慮各個城市的資源環境優勢與限制因子,避免雷同、重復建設。按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防城企沙工業園區主導產業為鋼鐵業,而根據2012年環境統計,沿海三市的鐵合金冶煉及有色金屬制造共有29家,其中欽州市轄區多個工業園就分布27家,而產值較大的鐵合金冶煉企業則建于北海鐵山港;在磷化工布置方面,根據《廣西北部灣經濟發展規劃》,欽州港工業區應布置磷化工,然而目前防城港的磷化工企業的產值占了廣西沿海三市產值的88.2%。此類現象反映了各地在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上缺乏協調性,產業的布局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存在明顯矛盾。臨海工業企業布局重疊,不但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且工業企業都存在污染環境問題,尤其是重化工業。重復建設,就是意味著污染潛在風險加大,對人口、環境、資源的影響就會更加嚴重。

3.2環境風險污染物種類多樣化

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一批依托原油煉制企業副產品為原料的石化企業將建成投產,這些石化企業除溢油風險外,將增加甲醇、苯類、酯類、丙烯腈等石化有機污染物泄露風險。除之此外,臨港工業園區的生產項目中,污染物種類產生多樣化,許多含有風險項目,存在潛在的環境污染風險,如磷酸泄漏會造成極大的環境風險。“十二五”期間,廣西還將依托煉油、石化兩大項目,將建成沿海大型儲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深度開發石油化工后續產品,發展乙烯、丙烯腈、芳烴、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重交瀝青等。此外,根據北部灣港總體規劃,考慮到廣西沿海臨港工業的大發展,將形成吞吐量突變,加之西部大開發對廣西港口需求,廣西北部灣港2015年、2020年貨物吞吐量將分別增加到2億t、3.5億t。防城港漁澫港區、欽州港金鼓港區、大欖坪港區和鐵山西港區將兼顧石油和化工類接卸,這些港區要逐步實行分工承接不同類型的貨物種類,例如,液體化學品主要由金谷港區的鷹嶺作業區和金鼓江作業區承擔接卸。主要危險品主要類別有:石油制品及其他散裝液體化學品,其中后者主要包括甲醇、乙醇、硫酸、農藥和磷酸等;石化危險品主要由防城港漁澫港作業區承擔接卸,主要危險品主要類別有:燃料油、汽油、柴油、甲醇、乙醇、石腦油等。這些石化品種不但種類多樣,而且還有毒及易燃,一旦發生事故災害,就會危及人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同時還造成環境污染風險。

3.3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不足

廣西沿海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主要集中于海事部門,但設備的配置及使用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作為區域性的溢油應急處置中心主要是以欽州溢油應急反應基地為主的區域溢油應急處置中心,設備包括“海特191”中型溢油應急回收船和國家中型應急設備庫,其中“海特191”中型溢油應急回收船可一次性回收中高粘度浮油640m3,收油效率每小時可達200m3,國家中型應急設備庫具備一次控制500t溢油綜合清除能力。其功能主要為欽州港及周邊海域應急服務,特別是防止溢油向茅尾海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和海洋公園漂移,降低溢油進入茅尾海和污染茅尾海內生態敏感區的風險。設備庫選址位于勒溝作業區,北海及防城港目前還沒有溢油應急處置基地,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明顯不足;二是:目前廣西沿海溢油應急設備大部分分散儲存于企業的應急設備庫中,由于目前港區內各企業沒有簽訂聯防聯控協議,一旦其他海域發生較大的溢油事故,不能及時將各企業的應急設備調往現場處置溢油事故;三是:廣西沿海三市港區現已建成的碼頭業主還有相當部分沒有進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風險評估,正在生產的碼頭、港口大部分沒有按照《港口碼頭溢油應急設備配備要求》配備相應的防治污染設備和器材。另外,溢油應急設備主要用于油類等難溶于水的物品收集處置,難以處置易溶于水的化學物品。由此可見,隨著廣西沿海工業發展及港口碼頭船舶的增多,環境污染的風險增大,應對海上溢油污染風險處置能力不足。

4海岸帶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4.1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對策

積極貫徹《循環經濟促進法》和《清潔生產促進法》,以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為手段,加強工業園區和工業企業的物質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節約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堅持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與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重點開發研究節能、節水、污染防治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制定和頒布實施排放入海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管理辦法,減少污染物的入海排放。加強沿海地區各市工業企業和入海直排口的環境監管和達標考核,確保實現達標排放。新建排污口選址必須充分考慮海域水質保護需求,設置不合理的排污口要予以調整或取締。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逐步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工業體系。加強工業企業準入機制建設,嚴格限制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企業在沿海地區的布局。加強工業企業園區化建設,實施工業園區集中排污、廢水集中處理、限制零星向海排放的制度,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減輕海洋環境污染。

4.2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對策

強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管控,實施船舶及其相關活動的污染物零排放計劃。加強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設施建設,規范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理行為,完善主要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設施建設,配備油污水回收船,對港口船舶油污水壓載水、洗艙水集中處理,達標排放;加強漁港漁船的監督管理,新建漁港要同步建設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與處理裝置,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要安裝廢水、廢油、廢渣回收處理裝置,滿足漁船油污水等的接收處理要求,并依法辦理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禁止隨意向漁港和漁業水域傾倒垃圾、廢舊魚箱等廢棄物,要設置漁港生活垃圾接收處理設施和設備,實現集中統一處理,防止垃圾污染。在近岸海域航行的船舶實施含油污水“鉛封”,實現近岸海域船舶含油污水“零排放”。在遠洋船舶和沿海外貿港口中配置船舶壓載水和沉積物滅活設備的設施,防止外來生物入侵。在煤炭、礦石運輸量較大的港口新建雨污水應急系統,滿足暴雨時收集初期雨水的需要。

4.3城鎮生活污染防治對策

沿海城鎮生活污水的排放給近岸海域環境造成直接的污染。所以,一要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堅持“廠網并舉,管網先行”,與城市道路、舊城改造、小區建設等工程統籌考慮、協調實施的措施,減少城鎮生活污水的污染;二要強化城鎮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處置體系,統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與管理,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向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發展。合理布局和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促進不同區域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配套完善城市垃圾轉運設施。大力推進縣城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建立和完善縣城生活垃圾收運體系。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生活垃圾處理市場競爭機制,推動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三要加快完善城鎮污泥處置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積極鼓勵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污水再生利用產業政策,加強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合理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鼓勵污泥的無害化綜合利用。

4.4海水養殖污染防治對策

大力發展生態漁業,減少氮磷污染物排放。加大對海洋水產養殖項目的管理,根據環境容量,合理調整養殖布局,科學確定養殖密度,優化養殖生產結構。加快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改進排水系統,配備水質凈化設備,推廣應用節水、節能、減排型水產養殖技術和模式,大力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推廣高效安全配合飼料,減少養殖污染排放。禁止直接向海投放肥料,改善養殖環境和生產條件。加強標準化海水養殖示范場(區)的建設,對新建的養殖場要嚴格執行“三同時”環保驗收的制度。逐步推行養殖廢水棄物處理與利用技術,嚴格控制養殖污水的排放,對養殖廢水污染的管理要納入總量控制,在相對集中的規?;B殖場或養殖小區,建設廢水處理利用設施,有效治理養殖集中區的污染,減輕海水養殖業的污染,發展生態健康養殖。

4.5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篇7

1、海帶養殖時要選健壯的海帶幼苗,大小要均勻,色澤要鮮亮。幼苗的出庫時間要根據水溫定,水溫穩定在19度以下才行。

2、先暫養在風浪小,水色清,流水暢的海區。養殖期間要及時拆連,調節水層,還要勤刷洗,防治病害。另外,水質最好用肥水,切忌不能在工業廢水污染的海水中養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近海嚴重污染防止污染惡化

中圖分類號: TE99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policy of management

about sea alongshore in our country

LiHaixiangLiuXiaoping

(Shandong Geo-engineeryng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or instant success, extensive management,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causing serious pollution of coastal waters. In addition,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shall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Keywords: coastal pollution prevent worsening pollution

引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合理開發我國的海洋資源可以帶來巨大的生態經濟效益,然而,在以往海洋資源不被視為商品,使其被無償或低償使用,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擺脫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兩難困境,真正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國,必須針對我國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提出防治辦法。

1、中國海洋環境基本狀況

1.1中國海域自然狀況

中國海域位于亞洲大陸東側的中緯度和低緯度帶,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三個氣候帶,各海域與大洋之間均有大陸邊緣的半島或群島斷續間隔,基本屬封閉性海區。海岸線漫長,長達18000km,分布有6500多個島嶼,沿海灘涂380萬公頃,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同時,中國海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濱海旅游資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

1.2我國海水水質情況

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污染狀況嚴重,2009年,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146980km2,其中較清潔海域面積70920 km2,輕度污染海域面積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積20840 km2,嚴重污染海域面積29720 km2。嚴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1.3中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發展

國家海洋局作為中國海洋工作的主管部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中國的海洋環境實施監測,特別是1972年斯德哥爾摩環境大會以后,國家海洋局開始組織對中國沿海的環境污染進行調查。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開始逐步建立海洋環境監測業務體系,從國家、區域、沿海地方省市到基層單位的四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逐步建立,并廣泛開展了中國海域的環境監測工作。近年來,國家海洋局相繼制定了海洋工程和海岸環境影響報告書核準和審核相關管理規定和程序,全面推進了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此外,對中國海監進行了整編,充實了執法力量,加強了能力建設,指導地方成立了執法隊伍,加大了海上執法力度。

2.中國海洋污染現狀及特點

2.1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近年我國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仍呈繼續惡化趨勢,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河口、海灣以及大中城市毗鄰海域污染最為嚴重。由于污染嚴重,導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赤潮大規模頻繁發生,使沿海經濟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2.1.1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截止到2009年,我國全海域受污染面積為76060 km2,其中輕度污染海域面積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積20840 km2,嚴重污染海域面積29720 km2,主要污染物是無機氮、磷酸鹽、部分重金屬和石油類,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近岸、河口、海灣和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以及排污口附近海域。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較好,近岸部分海域沉積物受到DDT、多氯聯苯、砷和石油類等的污染。海洋生物質量狀況基本良好,但近岸部分監測地點個別貝類體內殘留的鉛、鎘、銅、砷等有害物質的濃度超過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糞大腸菌群含量超過二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少數監測地點個別貝類體內仍然殘留有六六六和DDT。

2.1.2陸源排污嚴重污染近岸海域

中國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每年上百億噸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將大量的氮、磷、石油類、重金屬類(鋅、鎘、鉛、汞、銅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攜帶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水質惡化。2005年,全國陸源入海排污監測結果表示,84%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標污染物為營養鹽、糞大腸菌群和B0D5等。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嚴重影響了鄰近增養殖區、保護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等海洋功能區的功能。

2.1.3海水養殖區環境不容樂觀

通過對50個海水增養殖區實施監測的結果表明,56%的增養殖區水質狀況良好,部分養殖區海水受活性磷酸鹽和無機氮的影響,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48%的增養殖區沉積物質量狀況良好,部分養殖區沉積物中糞大腸菌群、有機碳、砷的含量較高;養殖生物總體質量一般,部分養殖區養殖生物體內出現DDT、多氯聯苯、糞大腸菌群、鎘、砷和鉛的超標等現象。

2.1.4赤潮災害頻繁發生

由于含有高濃度營養物質的大量污水排放入海,致使我國近海海域赤潮頻繁發生,給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給海洋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特別是有毒赤潮的發生,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和威脅。

2.1.5近岸海洋生態環境脆弱

近年來,海洋污染加劇和圍填海等人為破壞行為的存在,使我國近岸海域生境惡化,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典型生態系統受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赤潮等海洋生態災害頻發中國??傮w而言,中國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整體處于脆弱狀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2.1.6海岸侵蝕災害嚴重

據統計,目前70%左右的沙岸和大部分開敞式淤泥岸遭受侵蝕,沙質海岸侵蝕岸線己逾2500公里,主要是受沿岸挖砂、水庫攔砂、河流人工改道等人為活動的影響。

2.2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特點

2.2.1我國近海污染物普遍是以氮、磷、油類為主

①油類污染在各海區均有分布,局部區域嚴重,其中錦州灣、渤海灣、遼東灣、黃海北部、膠州灣、萊州灣及大連灣油類污染尤其顯著;②中國近海水體中營養鹽含量普遍偏高,超標嚴重;③重金屬污染嚴重,各海區河口或港灣的海洋生物體內重金屬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標,特別是1998年我國近岸水城持續受到重金屬污染,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汞的超標率分別達到42%、19%、22%和29%。

2.2.2污染物的濃度分布為河口高于近岸,近岸高于遠岸

污染區城主要集中于近岸,近岸又以河口、港灣污染最為嚴重。如長江、珠江口等,其中長江口、珠江口、膠州灣、杭州灣、舟山漁場營養鹽含量最高。

2.2.3赤潮是中國近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

近年來,中國赤潮災害多發,且普遍具有以下特點:發生次數增多,持續時間延長,大面積赤潮增加、區域集中,有毒有害藻種類增加。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僅發現9次赤潮,80年代75次,90年代猛增到262次,2001-2004年的四年中已發生赤潮371次,總面積超過6.6萬km2,其中僅2003年就發生赤潮119次,且近年來不但海河沿岸水域頻繁發生赤潮,而且在開闊的近海也時有發生。

3.防治海洋污染的對策

3.1.實施海岸帶綜合管理,協調沿海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

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完善海岸帶綜合管理體制,實現臨海經濟、海洋經濟與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②加大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高新技術開發投入力度,科學評估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和海洋環境承載力指標,提出海洋資源開發重點領域和海洋環境管理優先順序,制定科學的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③因地制宜地完善海岸帶功能區劃,嚴格控制海岸帶各種生產性開發活動,加強對海上及海岸工程項目的環境評價及監測管理,優先發展科技含量高、污染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產業。

3.2.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嚴格控制陸源污染

①完善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三廢的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染物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效率,大幅度減少各種污染物的入海量,在有條件的大城市城區,盡快實現污水的三級處理后循環利用,沒有條件或基礎設施不達標的城區也要盡快實現污水的二級處理或深海集中排放;②嚴格控制固體污染,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或處理設施,有效減少固體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③開展水上保持及小流域綜合整治小范工程,防止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和有毒廢物通過水上流失進入海洋造成污染。

3.3.完善海洋保護區建設,恢復海洋生態環境

①采取積極措施,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在現有的海洋自然保護區基礎上,擴大海洋保護區數量,增加海洋保護區面積;②根據近海海洋環境特點和生物地理分布進行典型海區生態環境地理區劃,并選擇有代表性的島嶼、海域或海岸帶區域規劃不同形式的海洋保護區,建立海洋保護區代表系統,重點對沿海重要的經濟生物資源、珍稀海洋動植物、典型的海岸地質景觀和海洋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尤其是對重點河口、海灣和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綜合保護;③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對重要的海洋生物繁殖地和棲息地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以恢復海洋生物群落的穩定性和生產力。

3.4.實施生態漁業工程,保護和恢復近海漁業資源

①積極調整海洋漁業產業結構,優化漁業局,推動近海生態漁區建設。完善禁漁區一期、捕撈許可證、漁具限制等管理措施,嚴格控制近海捕撈強度,保護近海漁業資源;②實施海洋農牧化工程,通過投放人工魚礁、改造海洋牧場等措施改善近海海洋生態質量,改善海洋生境,擴大人工增殖放流品種和數量,加速恢復近海漁業資源,增加漁業資源量;②建立近海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生態漁業工程,積極恢復近海漁業生物的產卵場和育幼場,保持其棲息地海洋環境條件的穩定和改善。調整捕撈結構,保持海洋生物種群食物鏈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最終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5.完善海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海洋監測能力

①圍繞重點海域海洋環境承載力和海洋資源可開發量評價進行全面系統的近海綜合調查,全面掌握近海海洋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經濟狀況指標,為海洋環境監測提供評價基線數據;②加大對海洋環境監測的投入力度,對現有觀測臺站進行技術改造,提升地方的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在重點排污口、河口灣、港口、養殖區等重點污染控制區建立區域性海洋觀測網,為科學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持。③建立近海海洋環境信息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將包括海洋綜合管理、海洋開發決策、海洋污染源管理、海洋監測、海洋災害及應急監測系統等內容在內的海洋環境信息和數據納入統一的信息網絡,使政府主管部門、海洋環境管理部門、各涉海用戶及公眾及時了解和掌握所關心的海域信息,為海洋開發決策、海洋環境管理和碧海行動計劃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3.6.海洋意識普及與公眾參與

①加強對公眾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法律、法規教育,尤其是針對青少年開展海洋環境知識普及;②鼓勵和支持公眾和企業參與海洋環境保護行動,組織海洋環境保護和環境監測志愿者隊伍,對涉及公眾切身利益或公眾關注的海域開展志愿監測行動,以彌補專業監測網絡的不足;③開展形式多樣的海洋環境監測和海洋環境維護公益活動,提高公眾的海洋意識和參與度;④采取鼓勵政策,推動海洋環境保護民間社團建設,并通過贊助和募捐的方式設立海洋環境保護基金,對有突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體進行獎勵;⑤建立定期的區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信息制度,為公眾和民間團體提供參與和監督海洋環境保護的信息渠道與反饋機制。

4.結語

近岸海域是海洋中和人類社會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由于人口向海岸帶地區迅速集中,海岸帶便遭受了人類過度活動、各類污染物排放、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等過程的綜合影響,給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帶來巨大的壓力。面對日益惡化的海洋環境和逐漸衰退的海洋生物資源,我們必須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海洋環境的重視,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治海洋環境污染,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真正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設海洋經濟強國。

參考文獻

[1] 張玉珍,張麗玉,曾悅,洪華生,張珞平,方秦華,我國近岸海域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J]。山東環境,2003,02期

[2] 高強,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03期

篇9

(灤南縣海洋開發總公司,河北 灤南063500)

青蛤俗稱蚶子,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但由于過度捕撈、海洋污染以及沿海開發致使在我縣沿海區域青蛤幾近絕跡,尤其在冬季市場行情較好,在春節前后價格更是急劇攀高。

中國對蝦俗稱東方蝦,是舉世聞名的海產珍品,因其個體大,味道好,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青睞,一直以來作為海水養殖的重要品種而倍受重視。多年來,養蝦業已成為我縣沿海漁業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但自90年代初流行性對蝦病毒病發生以來,產量大減,養蝦業陷入低谷,蝦農多采用大大降低放苗密度,改精養為粗養。

如何既能提高池塘綜合養殖經濟效益,又能避免粗放的資源浪費已成為現代對蝦養殖業的新課題,選擇新型高效的養殖模式已成為發展的必然。隨著灘涂貝類池塘養殖取得成功,近幾年通過不斷的考察學習,并在生產實踐中不斷積極探索,我們利用養蝦池塘進行貝蝦混養(以貝為主)的立體生態養殖模式獲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貝類和對蝦的不同生活習性特點,使其在同一水體中形成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可使水質得到改良,減少化肥及藥物的使用,提供生態無公害水產品。

1養殖池塘的選擇

選擇水源充足且不受工農業排污的影響,進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底質為泥沙質或細沙質的蝦池。池塘大小3.33~5.33 hm2,形狀為長方形,池深2 m,堤壩不漏水。緊鄰貝蝦混養池的兩側或一側,配備餌料培養池。

2青蛤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2.1池塘修整

在冬季前將池塘水排干后曬池、翻耕,池底外圈修整出一條寬2~3 m環溝,深50 cm;池底內部修整出呈“十”字帶溝,池底整理出若干塊青蛤養殖區域。然后耙平,使底質松軟,晾曬至春季放水前。

2.2消毒、納水

放養前必須清除敵害生物(蟹類、螺類等)以及有害微生物,消毒處理在3月底進行,用生石灰900 kg/hm2,將大塊粉碎,水溶后全池潑灑。3~5 d后納水,納水口安裝60目網濾水,注意閘口封閉完好,避免敵害生物從閘門縫隙進入池內,初次納水深20 cm左右。

2.3肥水

肥水在4月初進行,施肥盡量不使用無機化肥,最好用已發酵好的雞糞750 kg/hm2施肥,施肥量及次數根據池水肥瘦情況調整,使水色保持黃綠色或淺褐綠色為宜。后逐漸蓄水至投苗前水深30 cm左右。

2.4餌料培養池

根據養殖區條件選取在緊鄰貝蝦混養池的兩側或一側修建餌料培養池,大小0.67~1.33 hm2。餌料培養池的準備工作同上,只是無需修整環溝、帶溝,餌料生物培養可與放苗同時進行,待養殖池透明度高時,為養殖池提供備用餌料。在青蛤攝食旺盛季節,刮取無污染自然海區灘涂上的表層浮泥,經處理后投入餌料培養池內,增加基礎餌料生物數量,根據水色逐漸蓄水至1.5~2 m。

3青蛤苗種的選擇和運輸

養殖所需青蛤苗種從自然海區人工采捕,規格200~300粒/kg左右。在購進苗種時要嚴把質量關,要求顆粒均勻、色澤鮮艷、活動力強、無錯殼破損,保證青蛤苗的新鮮度。采用小麻袋包裝,便于搬卸,在裝卸時防止蛤苗破損。運輸最好在夜間,在清晨投放,避免苗種淋雨、干露時間過長。

4苗種投放

4.1青蛤苗的投放

在4月上旬投放青蛤苗種,青蛤養殖區水深度保持30 cm左右,水溫16 ℃左右,pH值7.5~8.5。苗種投放前用0.5 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5 min,用人工進行播撒在青蛤養殖灘面上,投放的密度200~300粒/m2左右。投放苗種時要注意撒播均勻,避免蛤苗疊堆過重。2 d后把未潛入蛤苗用人工揀出,否則死蛤很容易傳染造成水質敗壞。而后根據水色每天從餌料培養池往青蛤養殖池中注入富含餌料海水,至放蝦苗前青蛤灘面水深80 cm左右。

4.2對蝦苗的投放

5月中旬投放中國對蝦苗種,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水溫20 ℃左右,pH值7.5~8.5。投放蝦苗前用20 mg/L的聚維酮碘溶液浸泡3~5 min。放苗密度45 000~75 000尾/hm2。注意避免溫差造成影響,可將苗袋放在池中浸泡2~3 min,使袋內水溫與池中水溫接近,然后將蝦苗緩緩倒入池中。

5養殖管理

5.1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特別注意閘口、池壩是否漏水,池水水質變化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具體包括:察看池水透明度及水質變化情況,記錄水溫、鹽度、pH值等數據。同時定期測量青蛤、對蝦的殼(體)長和體重,掌握其生長情況。

5.2水質管理

養殖池塘水質清新、水體餌料充足是養殖青蛤成敗的關鍵,所以要根據水質情況及時調控進排水。放苗后至5月底水溫上升較為緩慢,青蛤攝食的單細胞藻類繁殖較慢,必須要適時從餌料培養池中補充富含餌料的營養水,此時應以“多進水少排水”為原則;6-9月水溫上升較快,水中餌料生物生長繁殖較快,是青蛤高速生長增重時期,應嚴格注意這段時間的水質管理,此時要以“勤換水”為原則,并使池水深度保持在高位水深。夏季正是北方的多雨季節,要注意防止雨水過多而造成池水鹽度大幅度下降,水體透明度較高,特別容易造成絲藻、滸苔等大型藻類繁殖生長,而造成青蛤大量死亡;10月下旬,進入后期管理階段,隨著氣溫逐漸下降,應以“多進水少排水”為原則,逐步把池中水位加大,在冬季結冰前要把水保持在100 cm左右,進入青蛤越冬管理。

6越冬管理

在冬季,因水溫較低,青蛤代謝緩慢,不攝食,不需換水,可安全過冬。但池內水深應在100 cm為宜。池水太深、太淺都會影響青蛤越冬,雪天時要注意清雪。

7常見病害的防治

蝦池養殖青蛤的常見病害主要有:弧菌感染、有害藻類;敵害魚類主要蝦虎魚。病害防治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盡量不使用藥物治療,樹立健康養殖觀念。切實做好池塘養殖青蛤的病害防治工作,是確保養殖成功,獲得良好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之一。

7.1弧菌感染

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疾病,是青蛤發病率最高、危害也最嚴重的疾病,往往會造成青蛤大面積死亡。疾病癥狀表現為:青蛤在灘面上大量“開口”死亡,有的雙殼半開半閉,極易剝開,軟體為橙紅色,胃內無餌料,體液粘稠腥臭味,斧足邊緣呈鋸齒狀缺口。對該病的防治:改善青蛤的生活環境,增強青蛤體質提高抗病力,改良蝦池底質和水質而防止感染;青蛤一旦感染弧菌疾病,初期應增加換水次數,大排大灌,治療藥物可用有效濃度為0.3 g/m3的二溴海因進行全池潑灑。

7.2有害藻類

養殖池常見的有害藻類有絲狀藍藻和大型綠藻。有害藻類的產生,是因為蝦池水體瘦,浮游植物太少造成的。大量有害藻類繁殖,致使養殖池內青蛤缺氧而死亡。主要應采用網拖拉的辦法加以清除或將青蛤灘面池水排干人工揀除;藥物可采用絡合銅0.7 g/m3或青苔凈0.3 g/m3溶液全池潑灑殺除。

7.3敵害魚類

青蛤、對蝦的重要敵害魚類主要有蝦虎魚、鱸魚等,敵害魚類能咬食青蛤的水管、斧足等器官,造成青蛤感染而死亡;

同時敵害魚類還會容易攝食活動力弱的對蝦。要防止敵害魚類入池,應在進水時使用過濾網,網目規格應根據不同時期而調整??刹扇∪W、垂釣的人工捕撈方法,中后期盡量不用藥物除治。

8收獲

對蝦收獲在10月中旬;青蛤收獲時間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青蛤的生長狀況來確定,待春節前后市場行情較好時,也可破冰用大耙采補。

9討論

9.1混養品種不宜過多

蝦池養殖青蛤時,盡量不過多混養其他品種(如海參、海蜇等)。蝦池多品種混養理論上提高利用率,生物之間互利互惠,有利于提高效益。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青蛤在蝦池養殖過程中,肯定會發生不同種類的病害,往往在防治時會顧及對其他品種的影響,造成防治不及時或者其他品種死亡時造成的二次毒害。

9.2餌料培養池配備

篇10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3-0154-01

一、水產養殖及水域環境的概況

1、水產養殖的概況

目前,我國養殖的品種極多,青、草、鰱、I,以及鳊魚、鯉魚、鯽魚等為普遍養殖的淡水品種。此外,還有特種品種等。同時,污染的數量和種類也多種多樣。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餌率、高換水率的傳統養殖發,不僅浪費水資源造成自身養殖環境污染,而且最終污染周圍環境。許多養殖場所通過增大放養量以獲得高產和高效益。由于放養密度和投餌量大,養殖水體中排泄物和殘餌的積累極易使水質惡化,從而誘發各種水產動物疾病和水域環境污染。雖然我國已制定很多有關水產養殖的行業標準,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觀點和執法不嚴不力,致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

2、水域環境的概況

(1)近海水域環境概況

據我國農業部、國家環??偩值摹吨袊鴿O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看,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保持兩個,但局部漁業水域污染嚴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類和部分重金屬(銅)等污染物的影響,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岸海水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及自然保護區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銅的污染。

(2)內陸水域環境概況

江河、湖泊、水庫等魚類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總氮、總磷、高錳酸鉀指數、揮發酚和銅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黃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有機物和重金屬銅的污染相對較重;黑龍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和有機物的污染較為嚴重;遼河、鴨綠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類的污染相對較重。

二、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

1、水產養殖對水質的影響

(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體水質必要的指標之一,也是水產養殖生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水質,其溶解氧量必須保持在5~10mg/L左右。

(2)總氮與總磷升高

(3)BOD與COD增多

2、對底質的影響

我國飼喂水產的技術比較低,經常出現飼料的超量投喂,這樣很容易造成飼料的過剩,大量的飼料沉入水體底部。水產養殖所排出的代謝產物以及糞便等也相繼沉入水體底部。經年累月,水體底部的東西越來越多。水體有機質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動更加頻繁,進而消耗水體底部更多的氧氣,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質出現,這些毒物不僅污染水體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1)化學農藥和抗生素在殺滅病源生物的同時,會使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體環境微生態失衡;2)頻繁使用化學農藥或抗生素可能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天敵數量劇減;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殘留,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累積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危害;4)進入水體中一些難降解的化學農藥,以及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會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謝產物的方式從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環境并可能構成二次污染源,在水體環境中反復循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水體污染。因此化學藥品、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地威脅著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4、對水產品質量的影響

近年來,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廣泛,養殖戶在計算收益時發現入不敷出,許多養殖戶面臨著各種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養殖新品種來增加效益的辦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規魚類養殖業不一定無利可圖,主要對管理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產養殖成功的標準。

三、防治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影響的對策

發展水產養殖不但要加強對水產養殖的監控,盡力減少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產生,更要注意周邊水域環境的保護,尋求水產養殖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1、科學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

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養殖是飼料過剩的重要原因,飼料的大量過剩遠遠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對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須對養殖面積進行科學的規劃。

2、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由于水產養殖中殘餌、糞便排泄物等養殖廢物容易造成嚴重的沉積污染,傳統上一般都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沉積物進行處理,但化學或物理的處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或降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的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化學、物理處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復時間短、處理操作簡便、成本低、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有利于緩解漁業水域環境的不斷惡化,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7]。

3、加強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長期以來,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不但養殖技術較低,而且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欠缺,導致漁民養殖收益低,人為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近年來,政府通過地方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單位舉辦如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講座,及時將各種最新的養殖技術和環境政策法規傳授給漁民,不但從一定程度提高了漁民的養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漁民認識到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漁民的環境保護和法律意識。